|
|
|
|
|
|
a******c 发帖数: 291 | 1 勾勒“韩寒营销路线图”——一位韩寒产品消费者的体会
二言
十几年前的一次暑期回国时,正值《三重门》热销,我也买来一本来读。当时最大感觉
是作者模仿钱钟书过了头:虽然很多比喻本身很精彩,但堆砌过多,没有做到收放有致
,看得出是一位新手之作。不过从照片上来看,韩寒的形象很帅气清新,让人心生好感。
每年回国时都会买几本热点书做为旅途读物。曾买过署名韩寒的小说《长安乱》,具体
哪一年记不清了,但记得当时完全是因为据说该书很畅销,所以有些好奇,但读后不觉
得是佳作,也没有保存价值,所以返回美国前故意弃之于旅店客房。假如有人拣去读,
也算没有完全浪费。
虽然对小说家韩寒感到失望,但后来接触到一些署名韩寒的网络热点杂文,感觉他的笔
风和想法都成熟了很多。尽管不十分赞同他的一些观点,但他将一些根本性的道理讲得
很通俗,其行文没有学者写科普文时常见的挂术语习惯,值得借鉴。我倒是喜欢他的频
频抖机灵,使其行文呈现跳跃感和音乐感。
欣赏其行文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韩寒的杂文像一把沾满水的薄毛巾,一拧就所剩不多
。也就是说,韩寒需要重视知识积累,以增加文章的实质内容。但同时也认为,假如韩
寒懂得知识积累的话,也许早就按部就班考上大学,那么我们也看不到现在的韩寒了;
假如他的文字变得严谨厚实,固然会投一些学术人所好,但同时会疏远很多普通读者。
作为一种声音,他浅显俏皮的表达有其价值,但假如将之视为“唯一值得倾听的声音”
,反而会封闭心脑,落入思维简单化的陷阱。
2010年在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时逛了一家书店,当时店员强烈推荐韩寒的《我想和这个世
界谈谈》和《独唱团》,说两本都卖得很好,《独唱团》更只剩最后一本,我当时翻都
没翻就掏了腰包。光看题目,我以为《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一本杂文集,结果发现
却是小说,看了十几页后仍觉一如以前的失望,实乃平庸之作。《独唱团》出版前在网
络上炒得沸沸扬扬,当时又疯传韩寒讽刺爱国愤青的热点文章,调侃中显辛辣,还有他
与艾神的合照流出,加上传言他因为主编《独唱团》而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云云,令人
觉得该杂志仿佛要打出擦边球,很值得期待。但我翻开后一看,却是一份典型的小资文
艺青年读物,没有什么锋芒,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若非挂着韩寒的大名,这本杂志恐
怕只会无人问津。杂志还附送一张韩寒头像的海报——这是典型的青春偶像派的做法。
不过里面收录了一篇蔡康永的文章。《独唱团》向一位公开的同性恋者约稿,令人心生
赞许,虽然蔡的那篇文章和同志无关。
最近围绕着韩寒“代笔门”的网络争论,让我对这位“天才作家”的过去和现在有了进
一步了解。为了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我特意从网络上搜索到他的一些旧作来过
目,再次印证了以前的感觉:韩寒的网络热点文章和署名韩寒的书相差甚远,网络热点
文章犹如很精彩的电影预告片,但观众进入影院后,发现电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以前
失望归失望,我没有对此做进一步细想,只是粗略地认为其大胆文字受体制所限而难以
付印。此番目睹了网络上质疑和反质疑之间的来回过招,再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一幅
“韩寒营销路线图”开始被勾勒出来:
1)在互联网上抛出署名韩寒的热点文章,引起网民热议。这些文章基本属于吐槽类,
看似言语犀利,实乃情绪高于内容,因为情绪更容易打动人。但“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
”的尺度把握得相当精准,即“差一步”踩到红线。为何不踩红线?道理很简单:踩到
红线后被禁或噤声,就不具备商业价值了;
2)以其帅气外表和赛车手身份进行包装,结合网络热议,培植粉丝;
3)粉丝定位为“城市年轻平民”,他们是网络的主力军,并随时感受到生活压力。他
们有表达需求,但往往找不到发声渠道或感觉被剥夺了发声机会;
4)利用韩寒的超高人气,售卖署名韩寒的平庸作品,同时使其成为商家的形象代言人
,多渠道获利,例如我回国住汉庭旅店时,柜头的汉庭杂志就是以韩寒为封面,此外还
在街头见过凡客韩寒的大幅广告,这些平民消费与韩寒粉丝的定位一致。售书和商家代
言乃相辅相成,畅销书作者的身份助其获得代言机会,代言人的大幅广告又成为书籍的
变相广告。
我觉得很多韩粉其实只在网络上看过署名韩寒的热点文章,这些文字树起了他们心目中
的“意见领袖”和偶像。当外媒将韩寒列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时,就是基于那些
网络热点文章所引起的热议,而不是根据《长安乱》或《零下一度》等平庸作品(否则
这些小说作品已经会有英译本问世)。那些网络热点文章确实很出彩,读来也“解气”
,说出了很多人想说但无处说或无法说得痛快淋漓的心情,可见韩粉们的喜爱和追捧是
真诚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掏钱买书的粉丝未必是多数,此乃正常,毕竟网络浏览免
费,购书则要掏钱包,因此很多人并没有读过书店里售卖的韩寒作品。但即使不购书,
粉丝在网络上疯狂追捧韩寒并将之树为“意见领袖”和“青年领袖”时,无意间也在为
韩寒产品做“托”,助促其销售,本人几次出于好奇而产生的购买冲动就是一例,而最
终的商业收益就是来自超高销量的平庸书籍,外加商家代言。
包装和炒作是常规营销模式,姚明如此,郎朗如此,超男超女也如此,不足为奇。但姚
明的球是自己打的,郎朗的琴是自己弹的,超男超女的歌也是自己唱的,没人会质疑他
们是否有“替身”。韩寒太过神奇,其“天才”的疑点又多,受质疑乃属正常。
我希望韩寒能够将官司打下去,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天才”的奥秘。此外,这场争论牵
涉到诸多议题,比如如何界定言论自由,如何学会辩论时对事不对人,是否需要以意见
异同来划分敌友,这些都是民主建设中亟待正视的。就社会效益而言,谁赢谁输已不是
最重要,但法庭对决迫使对立两方都理性地亮出观点和证据,不能再像网络里的部分支
持者那样只顾情绪宣泄或以谩骂来代替辩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开智实践,于此韩
寒和方舟子都做出了贡献,尽管此回韩寒的贡献是被动甚至被迫的。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951196010107bb.html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