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l*******s 发帖数: 245 | 1 难以考据古希腊的数学水平。可是,当时有人说:不懂数学,就像猪一样;柏拉图
学院门上写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
我学的是文科,儿子也学了文科。孙子才四岁,我已下决心:要让他学理科,大学
阶段一定要学数学。必须的。
数学是揭示世界规律的钥匙。
哲学上讲的“规律”,很多说错了,可是数学公理肯定不会错,并且永远不会变。
我越来越喜爱数学崇拜数学,可是有点儿晚了。
上小学的时候学过“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所谓“最大公约数”,说的
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值,相互间有的有(不止一个)公约数,如28与44,公约
数有4和2,分数28/44可以用这两个数约分,其中最小公约数(可以理解为二者最小的
共同点)是2.所谓“最大公倍数”,说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值,相互间有公
倍数,如2和3、和5、甚至和1001……,都有公倍数也就是共同的倍数。
2和3之间的倍数有6、12、24……,最小的是6。6把2和3都容纳其中了,比6更大的
数就更不用说能够容纳它们。
这是很有意思的命题:共同点。
前二年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社会集团利益各异,应当找到最大公约数。也就是各
集团都能勉强接受的东西。
可是,最大公约数只是说能够容纳对方,但是不能反映各集团的最大利益,因而不
能满足各集团的需求和愿望。
就是说:“最大公约数”只是各方利益中的一部分,而“最小公倍数”却超越了任
何一方的当前利益。
窃以为:寻找“最大公约数”,不如寻求“最小公倍数”。
如果改革中的“顶层设计”,能够发现、宣教并推行社会的“公倍数”(哪怕是“
最小”的),这就揭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就能够得到社会各阶级阶层的认可、欢迎和
接纳。
比如,“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都是怎样开始的?建国之初的口号是独立自
主、繁荣富强,全社会(除敌人外)无人不高兴;新时期的口号则是“现代化”,当时
是何等鼓舞人心,我们记忆犹新。
这是社会的共同利益,是“公倍数”。
“公倍数”有最小的但没有最大的。最小的可以看作是“最低纲领”;最大的呢?
是我们最终为之奋斗的远景目标——世界大同、人人充分自由、“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当下,想解决社会问题、克服社会矛盾,需要找到“最小公倍数”——就眼前的实
际利益,使社会方方面面达成共识,政通人和,万众一心。在势不两立的态势下实现“
中国梦”,太难了。
这个“最小公倍数”肯定是存在的,努力去找呀。
政治家们、理论家们,努力去找呀。
一时找不到,可以继续努力;但是,拜托你,别帮倒忙,别挑拨离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