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G**S 发帖数: 36 | 1 我们总想知道偌大的世界有什么?太空里有什么?遥远的宇宙里有什么?宇宙的外面有
什么?这些“什么"引起人强烈的好奇心。但这些"什么"还不算什么,人最想知道的
是自己是什么?我是什么?这一切存在为什么?人活着为什么?
人对"什么"的求知欲说明人的无源性,人什么都不明白,什么都不相信,才对所有的
"什么"感兴趣,因为不明白这些"什么"是什么,人的生存便不会踏实;不知道为什
么,人怎么主动的生存下去?"什么"不但是未知、未命名的事物,还是人面临的无限
可能性。
事实上,"是什么?"的疑问贯穿一切事物,不但是未知事物,已知事物仍然有"是什
么?""为什么?"的问题。客观唯物理论只能解释事物是什么,不能解释事物为什么
;主观唯心理论既不能解释事物是什么,也不能解释事物为什么。两种理论都不能圆满
地解释事物,事物得不到终极的确定的解释,"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将一直
困扰着人,人也将无法获得可靠的生存自信。
那么,人能够认识"什么"吗?这个认识过程就是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认识对象的"
无态",就是对于感知主体没有任何属性的信息;认识对象的"有态"就是对于感知主
体表达了属性信息。当"什么"是"无态"时,"什么"不存在;当"什么"是"有态
"时,"什么"就是事物。"什么"成为"事物"是感知行为的结果,感知主体(生命
)与感知对象(事物)的交互运动就是感知行为。这个感知行为影响并创造了事物的属
性。由此可见,事物的呈现需要感知主体与感知对象的相互运动作为必要条件,事物的
存在必须以“生命感知互动"为条件。人要认识"什么",当然必须遵循"生命感知互
动"的规则,并不能凭所谓客观意识去认识事物,也不能凭主观意识去认识事物,这些
人为的认识方法只能归纳处理事物呈"有态"后的信息,并不参与感知主体与感知对象
的"有态"呈现互动,不影响事物的呈现属性。明白了以上推论,就不难理解"是什么
?"该怎么去认识了。
问题是我们获悉到事物的存在信息,但从不在意信息的来由,只在意信息的处理,也就
是我们不在乎世界怎么来的,只在乎怎么使用世界。事实是,人以生命的名义获悉了事
物的原始信息,却处理成了"客观事物",又再以客观的名义来对待事物。这就是"是
什么"生成诸多问题并困扰人的来由。
对于参与事物"有态"属性运动的感知主体,没有"是什么"的问题,生命参与了"是
什么",生命本来就是"什么"。人要问"是什么?",只须向生命求答案。事实却是
人向事物的客观属性去求答案,这且不是弄错了对象,反主为客吗?人一开始就把事物
当成独立的存在主体去认识,这是极其简单的错误,世界上并无一样独立存在之物。
"生命感知方式"已经决定了事物"有态"的范围、限度和呈现方式,这是事物的唯一
来由。人占据生命感知方式的高端,"是什么"应是人的"作品",而不是人的疑问。
人的意识应该能动地去处理"什么",不是被动地去知道"什么"。如果"是什么?"
、"不是什么?"是向生命和人自己提出的问题,认识它们的方向就改变了,人就会以
"为什么"的理由去处理"是什么"了。 | d********m 发帖数: 366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