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出自楞严经)
相关主题
[合集]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出自楞严经)读[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及证悟过程]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聲音也是一種物質
大佛顶首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首楞严经:二十五圣自述圆通及文殊简择
大佛顶首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黄念祖居士主讲观音菩萨专集: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转]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为什么禅净不二, 楞严经的重要 宣化上人讲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黄念祖老居士著)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 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4 of 5)新年重读楞严, 楞枷。
楞严经据说是当年印度的国宝啊念佛最妙开示:《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耳识话题: 耳根话题: 菩萨话题: 入三摩地话题: 所观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g
发帖数: 867
1
特别说明:此段楞严经与GYFM无任何关系,该FM只是借用了GY的名字,混淆视听。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天竺沙门般刺蜜帝译)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
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
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
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
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
脱。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
脱。
“若诸
a*******g
发帖数: 867
2
(以下这段在《楞严经》中是紧接着上一段的,说明四种清净明诲的重要性。)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
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
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
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
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
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
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
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
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
,是
a*******g
发帖数: 867
3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a*******g
发帖数: 867
4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名词;思,动词;修:名词化动词),这个理解更合
经义。
d******y
发帖数: 3668
5
我一直以为是三项并列:闻->思->修
麻烦给一下证据

【在 a*******g 的大作中提到】
: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名词;思,动词;修:名词化动词),这个理解更合
: 经义。

a*******g
发帖数: 867
6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文殊菩萨在总结的时候没有说三项并列,只说了“闻”。观世音菩萨在介绍的时候,也
只说了“闻”。

【在 d******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一直以为是三项并列:闻->思->修
: 麻烦给一下证据

d******y
发帖数: 3668
7
这和“思”应该是动词还是名词有什么关系吗?
如果思是动词,岂不是思一下修就完了,而不用真正的去进行“修”
而且,“从闻思修”如果只有“思”是动词的话,那就是谓语主干,而“从闻”是状语
,“修”成为宾语,只有“思”才是真正强调的,这样岂不是与强调“闻”和“修”的
原意相左。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后半句“入三摩地”,如果光“思修(动宾)”就
可以得正定的话,那岂不是不用打坐修行了?

【在 a*******g 的大作中提到】
: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 文殊菩萨在总结的时候没有说三项并列,只说了“闻”。观世音菩萨在介绍的时候,也
: 只说了“闻”。

a*******g
发帖数: 867
8
如果是“闻、思、修”三者并列,观世音菩萨就不会单单介绍“闻”,而不介绍如何“
思”和“修”。文殊菩萨也不会说“欲求三摩地,实以闻中入”,而是会说“从闻思修
入”。所以应该可以确定不是并列关系。
至于“思”成了动词以后,这句话该如何理解,重点在哪里,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一种解释是,从“闻”思修,不是从别的什么方面或法门开始思修。强调的是从“闻
”。思修的办法有很多,关键是从闻思修。
“入三摩地”是重要的,是目的,菩萨介绍的是从闻而入的法门。

【在 d******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和“思”应该是动词还是名词有什么关系吗?
: 如果思是动词,岂不是思一下修就完了,而不用真正的去进行“修”
: 而且,“从闻思修”如果只有“思”是动词的话,那就是谓语主干,而“从闻”是状语
: ,“修”成为宾语,只有“思”才是真正强调的,这样岂不是与强调“闻”和“修”的
: 原意相左。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后半句“入三摩地”,如果光“思修(动宾)”就
: 可以得正定的话,那岂不是不用打坐修行了?

d******y
发帖数: 3668
9
哦,那这个闻就不是“闻法”的“闻”,而是作为修行方法之一的“闻”,这么说对不
对?

【在 a*******g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是“闻、思、修”三者并列,观世音菩萨就不会单单介绍“闻”,而不介绍如何“
: 思”和“修”。文殊菩萨也不会说“欲求三摩地,实以闻中入”,而是会说“从闻思修
: 入”。所以应该可以确定不是并列关系。
: 至于“思”成了动词以后,这句话该如何理解,重点在哪里,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一种解释是,从“闻”思修,不是从别的什么方面或法门开始思修。强调的是从“闻
: ”。思修的办法有很多,关键是从闻思修。
: “入三摩地”是重要的,是目的,菩萨介绍的是从闻而入的法门。

a*******g
发帖数: 867
10
对的。“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在 d******y 的大作中提到】
: 哦,那这个闻就不是“闻法”的“闻”,而是作为修行方法之一的“闻”,这么说对不
: 对?

相关主题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黄念祖老居士著)读[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及证悟过程]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 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4 of 5)聲音也是一種物質
楞严经据说是当年印度的国宝啊首楞严经:二十五圣自述圆通及文殊简择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r*****e
发帖数: 1196
11
先顶一下

脱。
就。

【在 a*******g 的大作中提到】
: 特别说明:此段楞严经与GYFM无任何关系,该FM只是借用了GY的名字,混淆视听。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天竺沙门般刺蜜帝译)
: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
: 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
: 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 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
: 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
: 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r*****d
发帖数: 922
12
跟purity和WC说的完全是两回事.

【在 r*****e 的大作中提到】
: 先顶一下
:
: 脱。
: 就。

r*****e
发帖数: 1196
13
hmmm, please hold your view for now.
let me deal with WC first.
thanks =)

【在 r*****d 的大作中提到】
: 跟purity和WC说的完全是两回事.
g**r
发帖数: 425
14
http://www.slyj.org/html/ggs/cdds/20070704/63.html
看看这段解释:
【疏】天台曰五释耳根圆通二。初明境之通别。此根所辩境相甚难。出则滥同声尘入
则滥同耳识。正当别取不出不入以能闻者为所观境。盖一堕缘尘则为耳识并五意识。更
揽尘斯忆前堕为意识非此圆通所观之境矣。二明观之盈缩。初宗佛旨释其所悟者。所师
之佛亦名观音温陵所谓“因果相符、古今一道”也。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此
言秉教之始入道法门也。闻思修三慧通为入道之要门。之与常途异者,乃不落义路直下
照明之圆修。盖彼佛教我已是闻思。故今三慧但就修辩,温陵所谓“达耳之谓闻、著心
之谓思、治习之谓修,三者圆明是名三慧”是也。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至寂灭现前一节正明三慧能践观智与夫浅深阶差。释此为二。初分文
释义, 二约义判位。初又为二。初分次释。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二句总标。所入既寂下八
句别释。生灭下二句总结。总标初句中但标入门之始。入流亡所一句分正标圆通功用。
此句义趣该深是故科为总标也。二别释中应依吴兴节文为四。一亡前尘即所入既寂动静
二相了然不生也。所入即上所入之流。既寂言直循闻根入法

【在 r*****d 的大作中提到】
: 跟purity和WC说的完全是两回事.
g**r
发帖数: 425
15
这个问题在这儿也不知讨论了多少遍了。我来的时候就在讨论,那是99年。我上的第一
个贴就是圆瑛法师、黄念祖居士,沈家帧居士、南怀瑾先生讲解的这个章节。
找了一下,找不到了,估计是被我删了吧。
最后还是讨论不出来个结果。

【在 r*****e 的大作中提到】
: hmmm, please hold your view for now.
: let me deal with WC first.
: thanks =)

r*****e
发帖数: 1196
16
博学才子能不能帮忙翻译成现代文?

生。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slyj.org/html/ggs/cdds/20070704/63.html
: 看看这段解释:
: 【疏】天台曰五释耳根圆通二。初明境之通别。此根所辩境相甚难。出则滥同声尘入
: 则滥同耳识。正当别取不出不入以能闻者为所观境。盖一堕缘尘则为耳识并五意识。更
: 揽尘斯忆前堕为意识非此圆通所观之境矣。二明观之盈缩。初宗佛旨释其所悟者。所师
: 之佛亦名观音温陵所谓“因果相符、古今一道”也。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此
: 言秉教之始入道法门也。闻思修三慧通为入道之要门。之与常途异者,乃不落义路直下
: 照明之圆修。盖彼佛教我已是闻思。故今三慧但就修辩,温陵所谓“达耳之谓闻、著心
: 之谓思、治习之谓修,三者圆明是名三慧”是也。
: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至寂灭现前一节正明三慧能践观智与夫浅深阶差。释此为二。初分文

r*****e
发帖数: 1196
17
讨论有时候不是为了结果,就是为了过程
从讨论的每一步中获得info,关于主题的,关于对方的,关于自己的,关于两者或多者
关系的
结果其实并不重要
每次讨论的人都不一样,动机也不一样,讨论又怎么会一样呢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问题在这儿也不知讨论了多少遍了。我来的时候就在讨论,那是99年。我上的第一
: 个贴就是圆瑛法师、黄念祖居士,沈家帧居士、南怀瑾先生讲解的这个章节。
: 找了一下,找不到了,估计是被我删了吧。
: 最后还是讨论不出来个结果。

g**r
发帖数: 425
18
这个很难用现代文一句一句翻译,我说说我的大体理解吧,算逐句理解,不是逐字翻译
,错误的地方,大家指出来就是了。
我认为这段是最重要的一段:
初明境之通别。此根所辩境相甚难。出则滥同声尘入则滥同耳识。正当别取不出不入以
能闻者为所观境。盖一堕缘尘则为耳识并五意识。更揽尘斯忆前堕为意识非此圆通所观
之境矣。
这是我的现代文理解:
首先来说说这个所观境(也就是耳根)和其他所观境的同异。耳根是个什么样子很难说
清楚。向外一点,就成了声尘;说的向内一点,就成了耳识 (这个大家应该都有体会
,注意这里说的很清楚,耳根不是“滥同声尘”,所以让你听个啥声音什么的,入手未
尝不看,但不能滥作耳根;而若是臆想个啥,就是滥做耳识。声尘耳识的入手方便,首
楞严里各有明文) 而要独取那个不出不入的、能闻者为所观境 (这个就有意思了,到
底怎么取,还是没有讲;有人讲要观“能闻者谁?”就可以了,有人讲要听那个你静下
来后耳朵里面那个BACKGROUND的声音;有人说念佛,听那个佛号,要字字分明;从这个
解释看,这个疏是建议观“能闻者谁”的)。大概是因为一攀缘声尘(尘相)就成了耳
识(眼耳鼻舌身识),而这五识一起,旧

【在 r*****e 的大作中提到】
: 博学才子能不能帮忙翻译成现代文?
:
: 生。

r*****e
发帖数: 1196
19
谢谢
讨论你的诠释之前可否麻烦回答我2个问题,please
1. 作者是谁(不好意思我没点那个链接)
2. 此根(耳根)与其他诸根在所辩境(为啥用辩论的辩)方面有区别否?

生。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很难用现代文一句一句翻译,我说说我的大体理解吧,算逐句理解,不是逐字翻译
: ,错误的地方,大家指出来就是了。
: 我认为这段是最重要的一段:
: 初明境之通别。此根所辩境相甚难。出则滥同声尘入则滥同耳识。正当别取不出不入以
: 能闻者为所观境。盖一堕缘尘则为耳识并五意识。更揽尘斯忆前堕为意识非此圆通所观
: 之境矣。
: 这是我的现代文理解:
: 首先来说说这个所观境(也就是耳根)和其他所观境的同异。耳根是个什么样子很难说
: 清楚。向外一点,就成了声尘;说的向内一点,就成了耳识 (这个大家应该都有体会
: ,注意这里说的很清楚,耳根不是“滥同声尘”,所以让你听个啥声音什么的,入手未

g**r
发帖数: 425
20

天台山沙门 传灯圆通疏
要么是通假,要么是录入错误。我手上没原书。

【在 r*****e 的大作中提到】
: 谢谢
: 讨论你的诠释之前可否麻烦回答我2个问题,please
: 1. 作者是谁(不好意思我没点那个链接)
: 2. 此根(耳根)与其他诸根在所辩境(为啥用辩论的辩)方面有区别否?
:
: 生。

相关主题
观音菩萨专集:观音宝典三种合参新年重读楞严, 楞枷。
为什么禅净不二, 楞严经的重要 宣化上人讲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佛最妙开示:《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r*****e
发帖数: 1196
21

所以是天台宗某沙门
哦,不过2主要不是问这个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 天台山沙门 传灯圆通疏
: 要么是通假,要么是录入错误。我手上没原书。

g**r
发帖数: 425
22

天台宗的一位祖师。
和其他所观境,当然有同:圣性无不通
当然有别: 迟速不同伦
而这里重点点出的是不同声尘,不同耳识,不同意识。
插句题外:关于耳识,不选耳识的原因是很特别的,文殊菩萨拣择的时候对于其他法门
都一一指出不圆通的原因,而对于耳识的原因是“初机不能入”。

【在 r*****e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是天台宗某沙门
: 哦,不过2主要不是问这个

r*****e
发帖数: 1196
23

姓名事迹生卒年不详?
文中为什么说五意识?这个“五”什么意思?
我是想知道这里重点点出的不同尘不同识可否apply到其他诸根或者说其他利根门头上去
还是只这耳根有这个所观境易于混同尘识的问题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 天台宗的一位祖师。
: 和其他所观境,当然有同:圣性无不通
: 当然有别: 迟速不同伦
: 而这里重点点出的是不同声尘,不同耳识,不同意识。
: 插句题外:关于耳识,不选耳识的原因是很特别的,文殊菩萨拣择的时候对于其他法门
: 都一一指出不圆通的原因,而对于耳识的原因是“初机不能入”。

g**r
发帖数: 425
24

GOOGLE一下啦,台宗第十九代祖师。
五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这个是根尘合是的"觉尘"
下面才说堕意识,那是第六。 就掺杂“揽尘斯忆”了。
依我看对其他根也适用。所以有个“舍识用根”的说法,会了就都会了。不然前面费那老大劲七征八辩干啥,那个是一眼根为例的。
较其他根,耳根应该是快一些。
上去

【在 r*****e 的大作中提到】
:
: 姓名事迹生卒年不详?
: 文中为什么说五意识?这个“五”什么意思?
: 我是想知道这里重点点出的不同尘不同识可否apply到其他诸根或者说其他利根门头上去
: 还是只这耳根有这个所观境易于混同尘识的问题

r*****e
发帖数: 1196
25

I see. 既然你在我就偷懒了,一个帖子里顺便一起问了。
so “五意识”这词就等同于“六识”?
那老大劲七征八辩干啥,那个是一眼根为例的。
主要是看到那句“此根所辩境相甚难。”
我就想“此根”是指耳根only还是指如果要修根则都有这个所辨境相甚难的问题。
因为我现在是学原始佛法里面的六入三事和合触,佛经里面都是六入一起说:
“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然后就是“缘触生受。。。”
这里面“觉知”到底是“识”还是“触”我一直不是很清楚。后两者区别也分不太清。
why?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 GOOGLE一下啦,台宗第十九代祖师。
: 五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这个是根尘合是的"觉尘"
: 下面才说堕意识,那是第六。 就掺杂“揽尘斯忆”了。
: 依我看对其他根也适用。所以有个“舍识用根”的说法,会了就都会了。不然前面费那老大劲七征八辩干啥,那个是一眼根为例的。
: 较其他根,耳根应该是快一些。
: 上去

r****n
发帖数: 8253
26

那老大劲七征八辩干啥,那个是一眼根为例的。
这个不对。最快的是意根,“诸法意先导”
另外耳根其实就是听觉神经,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
耳缘声,生耳识。
以作意为先导,耳朵内的神经细胞和声音碰撞,耳识立刻升起。耳根,声音,以及耳识
三者其实也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千万不要误认为耳识是主。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 GOOGLE一下啦,台宗第十九代祖师。
: 五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这个是根尘合是的"觉尘"
: 下面才说堕意识,那是第六。 就掺杂“揽尘斯忆”了。
: 依我看对其他根也适用。所以有个“舍识用根”的说法,会了就都会了。不然前面费那老大劲七征八辩干啥,那个是一眼根为例的。
: 较其他根,耳根应该是快一些。
: 上去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念佛最妙开示:《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转]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黄念祖老居士著)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释》 索达吉堪布 讲授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 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4 of 5)
Re: 耳根圆通法门 (元音老人) -- 再多问一点楞严经据说是当年印度的国宝啊
[合集]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出自楞严经)读[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及证悟过程]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聲音也是一種物質
大佛顶首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首楞严经:二十五圣自述圆通及文殊简择
大佛顶首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黄念祖居士主讲观音菩萨专集: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耳识话题: 耳根话题: 菩萨话题: 入三摩地话题: 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