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相关主题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佛法与科学的同与异
契入空性的关键Is Ylsu Yisu?
以前写的文章:说说什么是禅那禅修要诀——慈诚罗珠堪布
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关系 -- 阿姜查法师答问禅那波罗蜜
当代禅修几个误区Zz孙伦西亚多--关于修行的介绍(转贴)
佛经上有讲过能入初禅,人品一定要好吗?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内观智慧概述
修禅定的几个关键点未依禪那获得心清净,能够修习毗婆舍那吗?
致光法师:定慧之路致pattern:慧解脫和毗婆舍那禪定的幾篇重要論文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禅定话题: 定心话题: 毗婆话题: 无所话题: 契入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z*****n
发帖数: 633
1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跃辰居士
禅定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缺少对禅定的了解,会给佛教史的研究增加
许多困难。但是现在很少有专门的著作能把禅定讲清楚,也很少有人讲清楚。这导致了
在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关于禅定的传说,使禅定神秘化、神话化。今天我尽个人能力
给大家介绍一下禅定的实际情况。
解说禅定的困难
禅定不仅仅属于佛教,其他宗教修习禅定的也很多。据说早期基督教、伊斯兰教的
苏菲派也都有禅修手段。但佛教的禅定与其他宗教的禅定在目的上有根本不同。这个根
本的不同点在于:佛教禅定的目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现量体会缘起性空正见,契入空性
。但是近代以来,真正能从基本概念与基本练习角度讨论禅定的书籍非常少,这造成了
大家对禅定的不了解,从而形成了各种神秘,成为形形色色的无知传说的温床。造成这
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禅定者。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是一样。不论古代还是现代,
真正有很深禅定功夫的人的数量总是很少的。古代的禅修大家可能比现在稍微多一点。
不过差距也不是太大。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下面的第二个困难。
第二个是缺乏名言共许下的语言传递信息。什么叫缺乏名言共许呢?比如说一个人
穿着红色的衣服,那么大家怎么得到“红色”的意义呢?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指着一块
红色的布,说这是红色的,然后再拿一个红色的西红柿和一个绿色的叶子放在一起,找
出这两个当中,和红色的布颜色相似的那个物品。然后再比较成熟的辣椒,盛开的月季
等等,人们会发现大家都把辣椒、西红柿、花和红布的颜色看作是相似或者相同的。这
样的共同认识使我们能确定什么是红色。也就是由此建立了共同的名言。我们最基本的
概念都是从这样的方式而来的。但是如果我们谈论梦——这种很个人的感觉经验的时候
,如何建立起名言共许呢?你做你的梦,我做我的梦,即使我们一起做梦,那也是“同
床异梦”。我们怎么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梦呢?因为我们的梦里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有相
似的地方。这是一种削弱的共许,可以使得我们交流彼此的梦的内容。但是,梦人人都
会做,“定”却是没几个人会修。因此这个比起梦而言,更难以用共同的语言来交流。
这样的缺乏共同经验造成缺乏共同的名言,给沟通造成更大的困难。会禅定的人给不会
禅定的人讲禅定,就好像是跟色盲谈颜色,我们没有办法用共同的概念去介绍。这是最
重要的困难。
了解禅定的两种方法:古典的和现代的
在缺乏名言共许基础的约制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古典的
或者传统的,一种是现代的。
古代的方式和现在的是不一样的。古典方式是怎么样的呢?你去修定就可以了。学
会了“定”,自然就知道“定”是什么,从而能够与同样会“定”的人具备交流的共许
名言。因此如果你学会了禅定,有了这样的体验,也就具备了交流的基础。可是如果你
不去修禅定也不会修禅定的话,就难以交流。这样就造成一种现象,多数人是不修禅定
的,因此对禅定也是没有体验的,也没有办法理解禅定。如果没有办法理解,那么禅定
就成为了一种未知。人类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有一种好奇。所以就产生了很多很多莫名
其妙的传说。这些传说的危害有时候很大,甚至可以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我希望
大家能对禅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现代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呢?现代的方式是从诠释名言和概念开始。通过名言与概念
的定义来了解“定”的意义。
那我现在试图结合两种方式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古典的方式
古典的方式具体是从修止开始。止又叫做“奢摩他”。止的意思是让你的心安定下
来,从而渐渐趋入初禅,继而趋入色界天四禅,无色界天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这
样一层一层上去,最后到非想非非想定——作为凡夫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极限。以前外道
也有类似的禅定,比如早期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苏菲派等,都有类似上面的禅定。而
佛教不是这样的。我们刚才说过,佛教是借用禅定力量来突破能所对立的执着,把禅定
当做契入本觉的手段和助力。在奢摩他的基础上做毗婆舍那。毗婆舍那的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在禅定的同时用佛门的智慧去分析,使你把佛门的正见在现量上得到体会。所以
在你做这件事的时候,毫无疑问你需要佛教的正见,要先建立好这种正见。然而通过毗
婆舍那这个契入空性的唯一的手段契入空性。这也是佛教与外道不共的转折点。
止的基本作法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修禅定第一步是要修止。止是什么意思呢?止就是让你的心念
停下来。最传统的做法是选取一个目标,比如心中的一朵莲花。选取之后呢,你坐下来
平心静气的,让你的所有注意力都注意到这样一件事上。
大家可以试试,你最多不超过20秒,就会发现你的注意力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注
意力中出现了其他别的东西。这说明我们的心很难止在一个地方。而这个止就是训练操
控我们的心念能力。心专注在所缘境,叫正念,否则是杂念。比如你想到其他地方去了
,这个就是妄念、杂念。如果自己的心离开了目标,则要主动把心回到所缘境上来。反
反复复这样去做,训练自己的操控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见两大困难:昏沉和散乱。昏沉近于瞌睡,散乱是杂念掩盖
正念。
这两方面是一定要对治的。如何对治呢?主要是靠“正知”与“正念”。“正知”
是知道自己做什么。有时候大家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过于投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实
这并不好。我们在禅定时碰见妄念,应该怎么办呢?大多数人会去想我们怎么会出现妄
念了?是什么时候出现妄念的?这个妄念是怎么来的?但是这样就离止越来越远,不肯
回来。发现妄想的时候应该马上回到自己的正念上来,也就是你所观想的东西上来。因
此不但要正知,还要有决断。按照这个方式修止,你会发现自己慢慢一步一步提高。传
统教法把这个叫做九住心。
这个九住心是度量止的程度,下面大家可以自己看看九住心的大致内容,我就不多
说这个了。
九住心:
(1)内住:一般人,一向是心向外散;儒者称为放心,如鸡犬的放失而不知归家
一样。修止,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内心所缘上来,不让他向外跑。
(2)续住:起初摄心时,心是粗动不息的,如恶马的腾跃一样,不肯就范。修习
久了,动心也多少息下来了,才能心住内境,相续而住,不再流散了。
(3)安住:虽说相续而住,但还不是没有失念而流散的时候。但修习到这,能做
到妄念一起,心一外散,就立即觉了,摄心还住于所缘中。到这阶段,心才可说安定了。
(4)近住:这是功夫更进了!已能做到不起妄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
就能预先觉了,先为制伏。这样,心能安定住于所缘,不会远散出去,所以叫近住。
(5)调顺:色声香味触──五欲;贪嗔痴──三毒;加男女为十相,这是能使心
流散的。现在心已安住了,深知定的功德,也就能了知“欲”的过失。所以以静制欲,
内心柔和调顺,不会因这些相的诱惑而散乱。
(6)寂静:十相是重于外境的诱惑,还有内心发出的“不善”法,如不正寻思─
─国土寻思、亲里寻思、不死寻思、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等。
五盖──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对这些,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
而克制他,免受他的扰乱。到这,内心是寂静了。寂静,如中夜的寂无声息一样,并非
是涅盘的寂静。
(7)最极寂静:上面的寂静,还是以静而制伏寻思等烦恼,还不是没有现起。现
在能进步到:寻思等一起,就立即除遣,立刻除灭。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缘的过程。
但修止成定,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强,从(5)到(7),就是降伏烦
恼的过程。心静而又净,这才趣向正定了。
(8)专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
段。就此努力使心能专注于同一,能不断的,任运的(自然而然的)相续而住。
(9)等持: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功夫纯熟,不要再加功用,无作行而任运自
在的,无散乱的相续而住。修习止而到达这一阶段,就是要得定了。
如果各位花上几个月或者几年时间——我们就会大概知道什么是禅定。有些高僧大
德甚至要花几十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在这上面去做。做过之后,大家就可以在禅定
上具备名言共许,可以和任何高人交流了。如果大家没有这样去做的话,只是从概念上
来看,我相信讲到现在为止,大家对禅定或者止都没有真正的印象。最多就是大致知道
我应该怎么去修止。
现代的方式
下面我试图从名言共许的形式给大家做一下介绍。有言在前,既然是建立在名言上
,而我们的共许又很薄弱,因此不可能表达得很精确,只能凑合着做。
我们把定表达为一种特殊的心态,简称定心。定心有两大类。我们先只谈第一类。
第一类就是我们修止所得到的定心。第二类定心比较特别,它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但我
们一般不会认识到它。第二类比较深奥高明,我们暂时不讨论。
首先,第一类定心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它不是昏沉。那么随便问一下,第二类定心
是不是昏沉呢?第二类定心不是昏沉,但是它也可以不离开昏沉。也就是说,在昏沉中
它也可以存在。但是第一类定心不能与昏沉同行。有些人一坐就几个小时,而且不知不
觉,他认为自己的定力很好了,但是这个其实并不是佛门的定心而是昏沉。昏沉是没有
用的,没法达到我们的根本目标。
其次,止是让自己的心攀在一个目标上不要动,那是不是别的什么其他心念都不要
动呢?不是的。真正的定心可以允许某些心念起作用。这个和刚才时修止不一样,修止
是为了让你能够体会一下定心是什么样的。而实际上,定心下可以允许心念起作用。能
允许多少取决于所修禅定的力量。在粗昏沉和掉举没有去除之前,不容易体会到定心。
那么到底定心是什么呢?定心的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内在觉照。所谓觉照是对某一
个事情有觉知能力。这样的觉知能力并不是我们的五根所产生的。在禅定中到某个阶段
时,我们可以将眼、耳、鼻、舌、身五根关闭。这时候我们还有觉照能力吗?还是有的
。有人会说,这时候还有意根。那么这个意根是定心的觉照了吗?还是差一点。将意根
的思想去除掉,大致接近定心觉照了。只能大致说是如此,这是因为没有共许的原因。
总的来讲这个觉照可以将五根甚至六根遮蔽掉,也可以把五根连通起来。如果你还能保
持相对稳定,就构成稳定的觉照,我们就称为定心了。这个定心是我们心的基态。
学过物理的都很熟悉什么是基态。比方说,氢原子的电子运动能量最低的状态我们
叫基态,放在最底下。氢原子的电子可以能量跃迁跑到各级轨道上去,到其他的激发态
。当它去激发态时,基态是不是就没有了?一般认识就是它在激发态,它当然就没有基
态了。但实际上不是。为什么呢?如果是基态没有了,那么电子能量还能跳回原来的基
态去吗?没有基态你往那里跳啊。实际上呢,当它跃迁态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基态并不
是没有,还是在那里。所以电子跃迁才能给出稳定的发射光谱。再比如计算机。我们现
在看见,有一个人在用PPT讲禅定,但实际上在计算机最基本里的是一套操作系统。我
们把这些都关掉,打开一个命令窗,我们可以看见是操作系统在工作。操作系统是计算
机基态,定心是我们心的基态。现在我们运行PPT时,谁还记得操作系统在运行呢?可
是没有意识到,就代表操作系统不运行了吗?因此在我们一般的思维情况下,定心是被
覆盖了,并非不存在了。很多人以为我现在心很乱,定心就不在了。其实它不是没有了
,而是在这里我们没有体会到。这个可以通过禅修展现出来。从根本上说,定心并不排
斥思维。我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呢。因为一个完全排斥思维的定心在佛教里是没有用的。
定心的用途
定心有什么用呢?我列了三个很奇怪的用处。
1 让自己能够什么都不做
2 进行深度思考
3 佛教特别用途
第一条大家可能很奇怪,让自己什么都不做是很有用的事情吗?是,这是一个很不
容易做到而且很有用的事情。我以前是在海洋大学的,有一个老教授,他的身体健康几
乎都崩溃了。医院诊断是心力衰竭,他行动也不便,几乎一直在医院里。当时我就给他
提建议,修禅定。他问什么是禅定,我就简单说,禅定是什么都不做。当然这个是很复
杂的一个过程,我就不详细说了。后来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老教授的身体慢慢恢复了。
以前大半年都要在医院里,到现在完全不去了,晚上还可以和其他的退休老教授搓搓麻
将。人家很奇怪,就问他怎么身体变强了。他说这个很简单啊,就是很难做到。到一个
地方去坐着,让心里什么都不想,健康就恢复了。可见禅定对我们的身体恢复有很强烈
的作用。强烈到超过我们的预期。但是我要在这里加一个注——切勿神秘化和夸大。有
人说入到三禅就可以如同初生婴儿一样,身体消除一切后天疾病,这个就是附会了,没
有那么厉害。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坊间流传的各式各样的谣传。
第二条呢,是在定心下去思考。这可以帮助你清理复杂情况,抓住问题的真正的核
心。这个有点像灵感在禅定下发生一样。效果如何呢?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 PHD的时候
,有两个佛友也是哥大的研生,我们的博士论文的最关键的内容都是在禅定中想出来的
。为什么会想起这些核心内容呢,就是在打坐中产生的,跳出这些思想,讲不出什么道
理。
至于第三条呢,在定心下进行毗婆舍那,将缘起性空的概念了解,深入到内心实际
体会上去。这个是佛门的主要目标之一,跟在场的大家相距比较远了。
佛教是一个智慧的宗教,虽然我们很不幸看到佛教的现状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核心
,外围包围了一层通向智慧的方便,再外围包了一个标准色彩的宗教,最外是一些民俗
信仰。越是在外围,圈子就越大。很多人认为在外围的这些迷信是佛教,其实这些是民
俗信仰,附在佛教上,借用佛教名义,我们称之为附佛外道。剥掉这些外壳之后呢,发
现佛教是一个提倡五戒十善的标准形式的宗教,引导人们去恶向善。再进入内部,就是
非常神秘的修行方法。据说通过这些修行方法,可以和诸佛不二,可以获得本来具足的
无所不具的智慧。这里关键的瓶颈是如何达到这样的智慧。就是怎么才能超越能所对立
的执着。这是佛教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定心用以达成佛教目标,不很容易奏效。原因是缺乏稳定的禅
定能力,定心不容易在思维中维持。特别是现代,一般人都没有足够定力,因而造成效
果不明显。
如果第一类定心用于佛教,效果其实并非如我们期望一样高,虽然是有效果的。佛
经记载得很清楚,很多阿罗汉在佛在世的时候,都是使用这样的方法证果的。但是现在
通过这样的修行方法有所成就的,几乎没有。清末到解放这样长一个时期,我们中国的
高僧只有寥寥几位,就说明问题。
我们小结一下定心。定心是一种心态,觉照明利。可外延到六根,然后与六尘产生
六识十八界共在,也可内守悠闲。昏沉可以覆盖定心,散乱的思想念头也可能干扰定心
。若不失定心,则定心下的思维有重大用途。而定心下的什么也不做,对恢复身体基本
健康具有惊人效果。
那么再来看看禅修是在做什么?这样做的道理何在。
禅修是一种自我心态调整,设法改变日常习惯的心态,慢慢地让自己体会并进而稳
定在定心上。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困难。
那么我们要调整什么呢?传统的方式是不用这样概念分析的,只是告诉你这样去做
。现在的人就要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做。既然我们不能闷头跟着人做,那最好还是一步一
步弄清楚都是在做什么。
日常心态的三大特性
首先我们讲日常心态三大特性。什么是日常心态呢?这个是比较客气的说法,佛门
说是凡夫心的三大特点。我先讲第三点。倒过来排是为了后面的方便。
3、能所对立。这个是最基本的特点,一切凡夫众生都是如此,我们认识世界的时
候几乎只有这一种方式,就是“我认识了一个东西”。以“能”为自我,“我(能)思
故我在”。我看见一个人,我看见这个人和旁边的人是不一样的,这个人是张三等等。
我们的心以观察对象为目标,就是所缘境。能所相对,才能形成正常的分别、认识与思
维反应。离开了这种方式,我们不能拥有任何知识。这种认识方式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
的根本基础。我缘在所缘境上,然后产生了别,构成了我对它的认识,这是最基本的一
条。
2、第二条是我所认识的目标,也是所缘境,一定是个不大的,局部的东西。比如我
可以认识某一个人,比如张三。但是我不可以同时认识全中国人。甚至说,我不可以同
时认识在座的所有的人。哪怕说在座的所有的人都是我以前的同学,都是我认识的,但
是我也不能同时认识到所有的人。这就是说我们的认识对象是一个局部的东西,佛教称
为别相。
1、然后我们又发现,我们所认识的对象是流动变化的,而不是固定的。比如说,
“张江民先生在这里”,“他早就在上海了”,“昨天跟我打过电话啊”, “没有搞
清楚他在哪个教室”,“等下课了我好跟他去交流”。大家看,我一会的功夫,心念已
经从一个人的人名跳到他的电话,他的行程表,我的认识对象一直不停的流动变化,构
成一个心念的“流”。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一个扔一个。这三条构成我们凡夫认识
世界的最基本的形式。我想在场的人里没有人可以完全跳出这三个特点。
这是我们的平常心态。我们禅修就是要改变这样的心态。这个改变从哪里做起呢?
就从第一条做起,修止。
三类止
第一类止
首先做的就是抓定一个目标不放,如果发现自己心念跳走了就拉回来。反复训练后
,就形成一种盯住所缘境不受干扰的能力,这样一来这个流就被中断了。这个好做不好
做呢?不好做。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改变了我们的习惯,中断了这个流。我们经常听人
说“禅定不好修啊,如果不去做还好,一做就觉得心乱的不得了。我只能读经,读经反
而清净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我们读书或读经时,我们的思维仍然是一条流。
我们的凡夫心的三大特点还没有任何改变。读经只是把我们的流动的范围压窄了一下,
改变的比较少。我这里不是说读经的功德,这是另外一回事。我只是说控制心念,用读
经的方式,改变我们习惯改变得很少。如果你进一步压缩呢,就变成了净土宗的念佛,
心念还是在流动,只是更窄了。比读经更难。再更难一些呢,彻底不让动了。那就是观
想心中的一朵莲花。这个你不能动。所有人都知道观想莲花又比念佛难。念佛又比读经
难。这个难度取决于你对自己的日常习惯的改变程度。改变越多越困难。
这里讲的是修止的第一种方式。刚才我们讲了它的难易程度。这是第一类,就是把
心念的流动性停下来。就是这样我们已经感到很困难了。第一种修止还会出现一些症状
,坐不住,有幻觉,难以辨别真假,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些怪异的感觉。这些感觉往往
造成一些坊间的流言。比如有次我打坐的时候感觉到身上有一条大爬虫,感觉到奇痒无
比,后来我摸了一下,发现不过是一滴汗。有些人更厉害,禅定时觉得自己会飞了,但
是真能飞吗?从五楼飞下来结果是什么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对禅定缺乏了解,缺乏正
见。这种情况在第一类止中可以得到解决。下些功夫就可以克服。原则上没有不可克服
的。
第一类的奢摩他在使用上有局限,力量不够。从根尘识角度上说,我们把力用在尘
上。会产生一些力量,但是力量不会很大。对于佛教修学禅定的目标来说,此类方法产
生力量慢。因为这类止跟毗婆舍那在技术上有不很协调的地方,所以很难用上力。要修
到七住心以上,继续努力,定心渐渐显现,进入初禅以后才开始有些力量。
第二类止
第二种止呢,是瞄准我们凡夫心的第二条而来。习惯上我们心所缘的目标是别相。
那么改变它,把心集中到总相上去。比如,想象宇宙世界中都是水光。让自己的心定在
水光中不散乱。如果你能以此为正念而心念不飘走,就是这第二类奢摩他。这样你就肯
定没有流动了,因为是总相,没有流动的余地。如果你能修进去,必然会产生某些伴生
现象,比如你的心和所缘对象好像变成了一个,而不是两个了。但是注意,这个不是真
的心跟水光一样了,只是“觉得一样”而已。此时“能所” 对立暂时削弱,但是你不
能被自己骗了,以为能所对立已经被消除。这会阻碍了自己深入。这种奢摩他更难修,
不要说把心念集中在满世界的水光中不动,光是想象一下满世界的水光就很难想象出来
。想象不出来更没法集中心念在这个上面了。但是假如你修得出来,那么力量就非常大。
这类修止遇到的困难就更困难了。首先是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总相吗?想象出来后能
稳定在这上面吗?另外这个也会产生幻想。因为你在修行中会感觉自己和所缘对象合二
为一了,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样的错误甚至可以流传几千年。那么这个止有什么样的
作用呢?假如说,我爱上一个人,我用了一切办法,她却还是对我无动于衷。于是我痛
苦烦恼死了。但是你如果使用水光三昧,只要一秒就可以立刻去除掉这样的烦恼,舒舒
服服。当然你可以重新起念。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见它的力量了。
从根尘识的角度看,这类修法大多是着力在识上。对于佛教修学禅定的目标来说,
此类方法产生力量比第一类快而且力量大。这种修止的方法跟毗婆舍那在技术上协调稍
好。
第三类止
第三种的着眼点是破除能所对立。如果能所对立这个执着被破坏了,失去能所间的
强烈耦合了,就更谈不上大相小相。谈不到相,就更谈不上流转。这就是无所止。无所
止不是不止。有人会问,你的止不是止于某个所缘境吗?但是止不仅仅限于所缘境这样
一种方法。只是初学的人往往从所缘境开始。我记得《圆觉经》说到 “取至静为行”
,它并没有讲必须攀到一个所缘境上。无所止是可以做到的,能通过某些技术操作性地
达到。这些方法流传不很广泛,经常是在某些极秘密的口诀里传授。因此我也无法在这
里说怎么具体去修这个无所止。我只能说,有这样的方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存在于我
们的汉传佛教里。
这个无所止很难学,而且这里遇见的困难更大了。首先操作很难。既然有操作似乎
就应该有对象,有对象那就不是无所止了。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所缘境就很难进行
操作,更没有办法稳定住。因为没有所缘境,所以无处着力,难以维持专注。而且精神
压力很大。对修的人要求自持能力很强,不得法时候容易产生很多不应有的身体负担。
这种无所止没有办法保证人人能学会。而且若干困难没有通用解决方法。
从根尘识的角度看,这类修法着力在根。对于佛教修学禅定的目标来说,此类方法
产生力量快,力量极大。这种无所止跟毗婆舍那天然协调,有根本的内在一致性。而且
这种无所止与第二类定心关系密切。这类无所止,如果你止得住,可以得到第一类定心
,并且与第二类定心非常近。我们刚才说到第二类定心是更基本更根本的定心。这是比
第一类定心更深的。所以学会无所止的收益会更大,但是这个更难。还是一句老话,世
界上事情都差不多。容易的东西需要学到很深,才能产生一些力量。而很难的东西往往
不需要很深,就有相当力量了。根据密教里记载,这样的无所止,有的前贤只是在三住
心上做毗婆舍那就契入空性了,这是非常惊人的。
毗婆舍那
我们刚才介绍了第一阶段的禅修,止。
现在说毗婆舍那。这在禅修中是一个相对短暂的过度阶段。通过分析缘起性空的正
见,在现量心行中体会。比如说,假设你没有吃过糖,我跟你介绍糖的的外观,化学成
分,结晶什么的。你对糖有了充分的知识,但是你没有吃过糖,这些知识只是比量。现
在给你吃糖,甜在嘴里,这就是你对糖有了现量体会。佛教缘起性空的道理可以在概念
上表达的天衣无缝,但如果没有现量,这只局限在哲学而已。而对契入空性而言,毗婆
舍那就是帮助你亲自去把这个糖吃到嘴里,体会到这个糖是甜的。这是从思维到体会,
从概念到现量,从俗义到胜义。离开这个阶段,我们凡夫就是知道缘起性空的道理,也
无法体会。
佛法以契入真如实相为目标,禅修作为手段,毗婆舍那是禅修中关键性转折:这是
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是与外道的分界点。
如何做呢?这就要借用禅定时深入洞察的能力,将缘起性空正见在内心获得直接的
体验。通过打破能所对立的执着,超越能所对立而达成契入空性这一目标。
毗婆舍那具体过程
举例来说,看这个牌子,这个牌子上写的是我的名字,这个是我的名字吗?不一定
。这个名字需要依赖我这个人的存在。我把牌子反过来,这个名字就没有了。可见一个
事物的存在,或者说显现,需要依赖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并不能独立存在。由此我们
知道事物是没有自相,自体和自性的。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毗婆舍那的过程。但是通过这
样的分析就契入空性了吗?我想,说大家现在通过这个了解就契入空性了,似乎不太现
实。
实际上佛陀所在的时候,大阿罗汉到佛面前,佛也就是给他们讲这些道理,他们就
契入空性而且还证果了。但是现在我们也这样做,为什么却不能证果?现在全中国那么
多人学佛,几十年了却很少人证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困难出现在哪里?
我们先看看如何去做,回头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类毗婆舍那
假如我们先用一个目标修第一类止,然后把心定在这个所缘境上不起妄念。但是现
在我要对这个对象进行分析。做毗婆舍那,那我是应该起念还是不起念呢?如果起念就
止不了,止不了定心就没有了。如果我止住了,那我就不能起念分析。那应该怎么办呢
?格鲁派对此明确地说,要做轮番修。止是不让妄念起,毗婆舍那需要心念思维分析,
二者难以同时进行。但毗婆舍那却需要在定心下修。轮番修就是止一阵子待心安定了,
然后起心念分析。分析一会以后思想纷飞不能深入了,就只好停下分析再去修止。如此
反复。
效果如何呢?从佛门契入空性的目标来说,据佛教记载,此法在佛陀时代是有效的
。但从近代现代的记录来看,效率很不高。现在此法大都只起到毗婆舍那练习题的作用
。效率低的真正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安止后,开始在定心下进行毗婆舍那。但我
们一分析,过一会心散了,定心就消失了。这点时间有多长?一般很短。但是到底有多
长呢?这段时间的长短,要取决于你的禅定力量的大小。对稳定到四禅的定力,推测定
心可以在日常情况下维持数小时乃至数天。这样长的一段时间足够一个人在维持定心的
情况下,跑到佛跟前,听佛说佛法正见,在佛指导下进行毗婆舍那,现量契入空性。但
现在我们的禅定有稳定在四禅的力量吗?不要说稳定在四禅,就是偶尔达到四禅定的人
,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见过。
那退一步说,初禅的禅定在起念后能维持定心不散乱多久呢?大致可以维持几分钟
。这几分钟做一件事不够用,不做又很浪费。你做一个分析,几分钟就过去了,心乱了
,又要重新修止。所以你指望通过一次获得入门的机会不高。但是这几分钟意味着,如
果你经常反复做的话,还是有机会的。一个佛教团体如果有几个人能稳定在初禅,再如
果正见具备的话,若干年内获得成就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但是现在大家都不修禅定。我
见过一些能进入初禅的,都是偶尔入一次。能稳定进入的人也几乎碰不到,这是现状。
第二类毗婆舍那
修第二类奢摩他,心和境差别不太大。那么就不要再去分析其他事物,干脆直接分
析自己的心更方便。就是在第二类止的基础上,分析自己心识。例如,体会心是什么,
有大小,方位,颜色等性质吗?如果没有,“自我存在”这个感觉是怎样建立的呢?因
为第二类止有心境一如的感觉,能所对立的感觉削弱很多,第二类的毗婆舍那中,契入
空性的机会要比第一类更高。
这样的方法大量散见在一些高僧大德的开示中。他们经常让弟子去分析自己的心,
然后契入空性。有一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多年跟随一位上师。上师带他去一个密室,
是地窖。四周黑乎乎一片。当太阳运行到某一位置,阳光通过一个洞,射入这个地窖里
,产生一柱光。师傅问,看见光没有?看见了。亮不亮?亮。然后师傅用三菱镜折射一
下,产生七彩光。师傅问,漂亮吗?漂亮,真的假的?七彩从何而来?这时候徒弟一下
就有所悟了。类似的例子是有的。但是前提是要前期做很多工作。比如这个黑色的屋子
,让人进去后感觉到黑色是没有边界,近似造成了第二类的毗婆舍那那种类似水光三昧
的总相的境界。这个徒弟也是多年修学,在正见禅修等方面有相当好的基础。
效果如何呢?此法的效率远高于第一类。千年以来的记载中,许多高僧大德契入空
性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虽然如此,有效的实际比例仍然非常低。即使是在第二类止的
基础上对自心进行分析,此时的止观里仍然隐藏着顽强而细微的对立执着,很难清理。
要就此契入空性仍然相当困难。
那么有没有取巧的方式呢?比如能在第一类止上修第二类毗婆舍那吗?结论是不行
。第一类止的过程里能所对立执着原封没动,顽固坚强。继而用第二类的毗婆舍那方法
取自己的心识分析的时候,会自然将心识完全作为对象对待,不自觉的用法尘(记忆)
代替心识,作为与能相对立的所,这样实际进行的仍然是第一类毗婆舍那。比如说你观
心,现在所观的心是上一刹那的记忆,不是你现在的心。你分析的是对上一霎那的心的
记忆。你在对记忆进行分析,那么这仍然是一个与心不同的对象。又重新回到了能所对
立上,所以说取巧无效。
第三类毗婆舍那
在无所止的基础上进行的无所观,这是各个宗派的秘密,轻易不肯教。我们有缘的
话可以碰见。在汉传佛教里这样的操作口诀依然保存着,但是很难遇见。这里有些非常
巧妙的技巧,用让你根本难以想象的方式,直接现量体会空性本觉。无所观类似于“无
所止”。无所止不是不止,“无所观”也不是不分析。但因为不落主客对立的格式,这
样的分析不得不使用某些非常巧妙的非直接技巧。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只要学得会,无所止与无所观结合的有效率相当惊人。有一
种“一次性”毗婆舍那,就是说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无所止和无所观都做的很好,那么
一次毗婆舍那就能够契入空性。但这是理想情况。效率高的原因是,无所止与无所观结
合导致了在接近第二类定心下的分析。给直接现量契入空性提供了高质量耐干扰而且极
其稳定的背景平台。干扰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因此定心不容易乱。实际生活里没有
那么理想化,一次一般是不够的。但几次几十次地下去,有相当大比例的人能够成功。
这类毗婆舍那是无法取巧的——没有无所止的基础,第三类毗婆舍那根本无法进行
w*********r
发帖数: 2192
2
好难呀。
r****n
发帖数: 8253
3
这篇就实在有点糟糕了。
你可以请二麻子来,我告诉他,他的这些文章都错在哪里,然后让他解释。
二麻子是典型大乘人的特点,对于止和观非常的混乱。语言也是模模糊糊,相当的不严谨,按照自己的一套理解在那里胡乱弄。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 跃辰居士
: 禅定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缺少对禅定的了解,会给佛教史的研究增加
: 许多困难。但是现在很少有专门的著作能把禅定讲清楚,也很少有人讲清楚。这导致了
: 在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关于禅定的传说,使禅定神秘化、神话化。今天我尽个人能力
: 给大家介绍一下禅定的实际情况。
: 解说禅定的困难
: 禅定不仅仅属于佛教,其他宗教修习禅定的也很多。据说早期基督教、伊斯兰教的
: 苏菲派也都有禅修手段。但佛教的禅定与其他宗教的禅定在目的上有根本不同。这个根
: 本的不同点在于:佛教禅定的目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现量体会缘起性空正见,契入空性

J******s
发帖数: 7538
4
hehe

严谨,按
照自己的一套理解在那里胡乱弄。

【在 r****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篇就实在有点糟糕了。
: 你可以请二麻子来,我告诉他,他的这些文章都错在哪里,然后让他解释。
: 二麻子是典型大乘人的特点,对于止和观非常的混乱。语言也是模模糊糊,相当的不严谨,按照自己的一套理解在那里胡乱弄。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致pattern:慧解脫和毗婆舍那禪定的幾篇重要論文当代禅修几个误区Zz
禅修中的打妄想及修毗婆舍那应注意的问题佛经上有讲过能入初禅,人品一定要好吗?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修禅定的几个关键点
请教SeeU法友关于缘摄受智的解释致光法师:定慧之路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佛法与科学的同与异
契入空性的关键Is Ylsu Yisu?
以前写的文章:说说什么是禅那禅修要诀——慈诚罗珠堪布
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关系 -- 阿姜查法师答问禅那波罗蜜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禅定话题: 定心话题: 毗婆话题: 无所话题: 契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