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a***n 发帖数: 1993 | 1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一,谓有众生遇善知识,开示上说本觉真心,宿世曾闻,今得解悟(若宿生未闻,
今闻必不信,或信而不解。虽人人等有佛性,今现有不信不悟者,是此类也),四大非
我,五蕴皆空,信自真如及三宝德(信自心本不虚妄,本不变异,故曰真如。故论云,
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别境界。又云,信心有四种,一信根本,乐念真如。二信佛有
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四信僧能修正行,自利利他,
常乐亲近。悟前一,翻前二,成此第一重也)。
二,发悲智愿,誓证菩提(发悲心者,欲度众生。发智心者,欲了达一切法。发愿心者
欲,修万行以资悲智)。
三,随分修习施戒忍进,及止观等增长信根(论云,修行有五,能成此信。止观合为一
行,故六度唯成五也)。
四,大菩提心从此显发(以上三心开发。论云,信成就发心者有三种,一者直心,正念
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五,以知法性无悭等心(等者贪欲嗔恚懈怠散乱愚痴)。
六,随顺修行六波罗蜜定慧力用(初修名止观,成就名定慧)。我法双亡(初发心时,
已约教理,观二执空,今即定慧力,观自觉空也),无自无他(证我空五),常空常幻
(证法空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故常空常幻也)。
七,于色自在,一切融通(迷时不知从自心变,故不自在。今因二空智达之,故融通也
)。
八,于心自在,无所不照(既不见心外别有境界,境界唯心,故自在也)。
九,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离微细念,心即常住。直觉于迷源,
名究竟觉(从初发心即修无念,至此方得成就,成就故即入佛位也)。
十,心既无念,则无别始觉之殊。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冥于根本真净心源,应用尘沙
,尽未来际,常住法界。感而即通,名大觉尊。佛无异佛,是本佛,无别新成故。普见
一切众生皆同成等正觉。
故迷与悟各有十重顺逆相翻,行相甚显。此之第一对前一二,此十合前第一,余八皆从
后逆次翻破前八。一中悟前第一本觉,翻前第二不觉。前以不觉乖于本觉,真妄相违,
故开为两重。今以悟即冥符,冥符相顺,无别始悟,故合之为一。又若据逆顺之次,此
一合翻前十。今以顿悟门中,理须直认本体,翻前本迷故,对前一二(上云参差,即是
此也)。二中由怖生死之苦,发三心自度度他故,对前第十,六道生死。三修五行,翻
前第九造业。四三心开发,翻前第八三毒(悲心翻嗔,智心翻痴,愿心翻贪)。五证我
空,翻前第七我执。六证法空,翻前第六法执。七色自在,翻前第五境界。八心自在,
翻前第四能见。九离念,翻前第三念起。故十成佛,佛无别体,但是始觉。翻前第二不
觉,合前第一本觉。始本不二,唯是真如显现,名为法身大觉。故与初悟无二体也。顺
逆之次参差正由此矣。一即因该果海,十即果彻因源。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华
严经云,初发心时得阿耨菩提。正是此意。然虽顺逆相对,前后相照,法义昭彰。犹恐
文不顿书,意不并显,首尾相隔,不得齐睹,今更画之为图。令凡圣本末大藏经宗,一
时现于心镜。此图头在中心,云众生心三字是也。从此三字读之,分向两畔。朱画表净
妙之法,墨画表垢染之法。一一寻血脉详之。朱为此○号,记净法十重之次。墨为此●
号,记染法十重之次。此号是本论之文,此点是义说论文尔。
[按:原文此处有三张图,今附于最后。]
详究前述,谛观此图,对勘自他,及想贤圣为同为异?为真为妄?我在何门?佛在
何位?为当别体?为复同源?即自然不执著于凡夫,不僣滥于圣位,不耽滞于爱见,不
推让于佛心也。然初十重,是一藏经所治法身中(第一重)烦恼之病生起元由(次三重
),渐渐加增(我法二执),乃至粗重(三毒造业)慧灭(受报)之状。后十重是法身
信方服药(前三重汗出),汗出病差(菩提心开发),将理方法(六波罗蜜),渐渐减
退(从六至九),乃至平复(成佛)之状如有一人(在缠法身),诸根具足(恒沙功德
),强壮(常住不变妄不能染)多艺(恒沙妙用),忽然得病(无始无明),渐渐加增
(其次七重),乃至气绝(第十重),唯心头暖(赖耶识中无漏智种)。忽遇良医(大
善知识),知其命在(见凡夫人即心是佛),强灌神药(初闻不信,频就不舍),忽然
苏醒(悟解),初未能言(初悟之人,未能说法答他问难,皆悉未得),乃至渐语(能
说法也),渐能行履(十地十波罗蜜),直至平复(成佛)。所解伎艺无所不为(神通
光明,一切种智)。以法一一对合,何有疑而不除也。即知一切众生不能神变作用者,
但以业识惑病所拘,非已法身不具妙德。今愚者难云汝既顿悟即佛,何不放光者,何殊
令病未平复之人,便作身上本艺。然世医处方必先候脉,若不对病状轻重,何辨方书是
非?若不约痊愈浅深,何论将理法则?法医亦尔。故今具述迷悟各十重之本末,将前经
论统三种之浅深,相对照之,如指其掌。劝诸学者,善自安心,行即任随寄一门,解即
须通达无碍。又不得虑其偏局,便漭荡无所指归。须洞鉴源流,令分菽麦。必使同中见
异,异处而同。镜像千差,莫执好丑。镜明一相,莫忌青黄。千器一金,虽无阻隔,一
珠千影,元不混和。建志运心,等虚空界。防非察念,在毫厘间。见色闻声,自思如影
响否。动身举意,自料为佛法否。美膳粝餐,自想无嫌爱否。炎凉冻暖,自看免避就否
。乃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一一审自反照,实得情意一种否。必若自料未得如此,即色
未似影,声未似响也。设实顿悟,终须渐修。莫如贫穷人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六
祖大师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今时人但将此语轻于
听学,都不自观实无心否。若无心者,八风不能动也。设习气未尽,嗔念任运起时,无
打骂仇他心。贪念任运起时,无营求令得心。见他荣盛时,无嫉妒求胜心。一切时中于
自己无忧饥冻心,无恐人轻贱心,乃至种种此等,亦得名为无一切心也,此名修道。若
得对违顺等境,都无贪嗔爱恶,此名得道。各各反照。有病即治,无病勿药。
问:贪嗔等即空,便名无一切心。何必对治?
答:若尔,汝今忽遭重病痛苦。痛苦即空,便名无病。何必药治?须知贪嗔空而能发业
,业亦空而能招苦。苦亦空,只么难忍。故前图中云,体空成事(如杌木上鬼全空,只
么惊人得奔走倒地,头破额裂)。若以业即空,空只么造业,即须知地狱烧煮痛楚亦空
。空只么楚痛。若云亦任楚痛者,即现今设有人以火烧刀斫,汝何得不任?今观学道者
,闻一句违情语,犹不能任,岂肯任烧斫乎(如此者十中有九也)?
问:上来所叙三种教,三宗禅,十所以,十别异轮回及修证。又各十重,理无不穷,事
无不备。研寻玩味,足可修心。何必更读藏经及集诸禅偈数过百卷?
答:众生惑病,各各不同,数等尘沙,何唯八万。诸圣方便有无量门,一心性相有无量
义。上来所述但是提纲。虽统之不出所陈,而用之千变万势。况先哲后俊各有所长,古
圣今贤各有所利。故集诸家之善记。其宗徒有不安者,亦不改易。但遗阙意义者,注而
圆之。文字繁重者,注而辨之。仍于每一家之首注评大意。提纲意在张网,不可去网存
纲(华严云,张大教网,漉人天鱼,置涅槃岸)。举领意在著衣,不可弃衣取领。若但
集而不叙,如无纲之网。若但叙而不集,如无网之纲。思而悉之,不烦设难。然克己独
善之辈,不必遍寻。若欲为人之师,直须备通本末。好学之士披阅之时,必须一一详之
。是何宗何教之义。用之不错,皆成妙药。用之差互,皆成反恶。然结集次第不易排伦
,据入道方便,即合先开本心,次通理事,次赞法胜妙,呵世过患,次劝诫修习,后示
以对治方便渐次门户。今欲依此编之,乃觉师资昭穆颠倒交不稳便。且如六代之后,多
述一真,达摩大师却教四行。不可孙为部首,祖为末篇。数日之中,思惟此事,欲将达
摩宗枝之外为首。又以彼诸家所教之禅,所述之理,非代代可师。通方之常道。或因以
彼修炼功至证得,即以之示人(求那慧稠卧轮之类);或因听读圣教生解,即以之摄众
(慧闻禅师之类);或降其迹而适性,一时间警策群迷(志公、傅大士、王梵志之类)
;或高其节而守法,一国中轨范僧侣(庐山远公之类),其所制作;或咏歌至道;或嗟
叹迷凡;或但释义;或唯励行;或笼罗诸教,竟不指南;或偏赞一门,事不通众。虽皆
禅门影响,佛法笙簧,若始终依之为释迦法,即未可也(天台言教广本虽备有始终,又
不在此集之内)。以心传嗣,唯达摩宗。心是法源,何法不备。所修禅行似局一门,所
传心宗实通三学。况覆寻其始(始者迦叶阿难),亲禀释迦,代代相承,一一面授,三
十七世(有云,西国已有二十八祖者。下祖传序中,即具分析),至于吾师(缅思何幸
得为释迦三十八代嫡孙也)。故今所集之次者先录达摩一宗,次编诸家杂述,后写印一
宗圣教。圣教居后者,如世上官司,文案曹判为先,尊官判后也(唯写文克的者十余卷
也)。就当宗之中,以尊卑昭穆展转纶绪而为次第,其中顿渐相间,理行相参,递相解
缚,自然心无所住(净名云,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瑜伽说,悲增
智增,互相解缚)。悟修之道既备,解行于是圆通。次傍览诸家,以广闻见。然后捧读
圣教,以印始终。岂不因此正法久住在。余之志虽无所求,然护法之心神,理不应屈。
我继袭之功,先祖不应舍我。法施之恩,后学不应辜我。如不辜不屈不舍,即愿共诸同
缘,速会诸佛会也。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
[按:附图三张,因电脑无法按原样排出,故仅将其「标位」--即名相之相互关系-
-排出;而原图中的所有说明,则用附注的方法按层次标出。]
【图一】
︹ 一 本觉┐(EA1) ︹ ┌一 顿悟本觉 (EB1)
迷 二 不觉┤(EA2) 悟 ├十 成佛 (EB2)
有 三 念起┤(EA3) 有 ├九 离念 (EB3)
十 四 见起┤(EA4) 十 ├八 心自在 (EB4)
重 五 境现┤(EA5) 重 ├七 色自在 (EB5)
︺ 六 执法┤(EA6) ︺ ├六 法空 (EB6) (E4)
七 执我┤(EA7) (E5) ├五 我空 (EB7)
八 烦恼┤(EA8) ├四 开发 (EB8)
九 造业┤(EA9) ├三 修五行觉妄念 (EB9)
十 受报┤(EA10) ├二 怖苦发心 (EB10)
│ └─────┐
└─────────────┐ │
┌覠成事┐ │ │
│ │ ┌誗不觉 │
┌●妄┤ ├─生灭门─稴阿梨┤ (C1) │
│(B1)│ │ (BA1) 耶识└覠觉──┴顿悟─(E1)
│ └○体空│┐ (C2) (D1)
○众生心┤ ││ (A1) │ ┌覠随缘┘│
│ │ │ ┌○真实心┐ ┌不空(E2)
└○真┤ ├真如门─○真如┤ (C3) ├离言┤
(B2)│ │ (BA2) └○妄识空┘(D2)└空 (E3)
└○不变─┘ (C4)
【附注】
A1:经云、一实境界者、所谓众生心。乃至心有二种、一者真、二者妄。论云、所言法
者、谓众生心。是心总摄一切世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B1:论云、以不
达一法界故、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无明所染、有其染心、确然根身尘境、纷然分别缘
虑。如上寝卧之人、梦见自身贫贱、种种异状、种种忧喜。又如迷上杌木、谓为人身神
鬼、不同不睡之身、不迷之木也。B2:论云、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荡然空寂、了
然知觉。如福德智慧相、自端严富贵之。人于自宅堂中寝卧、亦如旷野杌木。BA1:由
真随缘故、妄识成事为生灭。BA2:由真不变故、妄体本空为真如。C1:六道凡夫之本
。C2:三乘贤圣之本。C3: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
灭。又云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C4: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D1:谓有众生遇善知识开示、上说本觉真心、宿世曾闻、今得悟
解。四大非我、五蕴皆空、发起四种信心。D2: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
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E1:一信根本
乐、念真如法故。二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供养。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四信僧
能正修行、常乐亲近、精进无怠。E2: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又云已显法体空
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E3:从本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
切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妄念分别、皆不相应也。E4:此是迷真逐妄、从微细顺
次生起、展转至粗之相。E5:此是悟妄归真、从粗重逆次断除展转至细之相。EA1:谓
一切众生皆有本觉真心、○如富贵人端正多智在自宅中住也。EA2:未遇善友开示、法
尔本来不觉。不觉迷真也。论云、不如实知真如之法、如宅中人睡自不知也。EA3:不
觉故、法尔念起、如睡法尔有梦。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三细相、此其第一
也。EA4:念起故、有能见相、如梦中之想也。论云、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EA5
:以有见故、根身世界妄现。如梦中别见有身在他乡贫苦、及见种种好恶事境。EA6:
不知境从自心起、执为实有、名为法执。如正梦时法尔必执梦中所见之物为实有也。
EA7:执法定故、见自他之殊、计自为我、名为我执。如梦时必认他乡贫苦之身为己本
身也。EA8:执四大为我身故、贪爱顺情境、嗔违情境、愚废计校。如梦在他乡所见违
顺等事、亦贪嗔也。EA9:由三毒击发故、造善恶等业。如梦中或偷夺打骂、或行恩布
德等也。EA10:业成难逃、如影响应于形声、故受六道业系之苦。已受之身、非可断法
故、无对治之法。如梦因偷夺打骂、被捉枷禁决罚。或因行恩得报、举荐拜官署职也。
EB1:悟前一翻前二为第一重。EB2:发悲智愿、誓证大菩提、渐修菩萨解行。论云、发
悲心者、欲度众生。发智心者、欲了达一切。发愿心者、欲修万行、以资悲智也。EB3
:五行。一随分施。二戒十恶。若出家即习头陀。三忍他恼。四精进不怠。五止观住静
。止一切境、正念唯心、观察世间、无可爱乐。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后念、令其不起也
。EB4:即前悲智愿心今开发也。论云、信成就发三心。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
心、乐习诸善行故。三悲心、欲拔众生苦故。EB5:离我执故、无自无他。于真如理、
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性体无悭无染、离嗔离怠、常寂常照。故随顺修行、施戒忍进
禅慧六度。EB6:法无性故、常空常幻、悟色空不异也。EB7:色自在地、已证境是自心
所现故、于色自在融通、定慧力用、我法双亡。EB8:心自在地、不见外有定实之境故
、于一切自在、无所不照。EB9: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离微细
念、心即常住。觉于迷源、名究竟觉。从初发心、即修无念、至此方得成就。EB10:证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冥于根本真净心源。应用尘沙、尽未来际
、常住法界、感而即通、名大觉尊。
【此上是标位(标此图中之位也。云众生心者、是在缠佛性、本论及经皆目为如来藏。
)及义门。(真妄下各二义、是真如门及梨耶识根本义理。)两畔是所标心中、性(真
如。)相(梨耶。)染(不觉位中诸法。)净(觉中诸法。)法体也。迷时无漏净妙德
用、但隐而不灭故、真如本觉在有漏识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此义也。)悟时有
漏染相必无故、无明识相、妄念业果等不在真如门也。唯净妙德用独在真如心中、名之
为佛也。】
【图二】
┌体大────┐
│ ├法身(B1)
├相大────┘ 佛┤
│ ┌应身(B2)
└用大(A1)┤
└报身(B3)
【附注】
A1:真如用者、诸佛本在因地、行六波罗蜜、摄化众生、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
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遍一切处、随其众生见闻得益。B1:真如自体相者、有大智
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常乐我净等义故。具足如是、过恒沙不思议佛法。满足
无有所少、名为如来法身也。B2:依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
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B3:依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十地心所见者、名为
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界、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
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皆由无漏行熏及本觉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名为报
也。
【图三】
一 本觉 ┐ ┌一 悟本觉翻不觉
二 不觉 ┤ ├十 成佛
三 念起 ┤ ├九 离念
四 见起 ┤ ├八 心自在
五 境现 ┤ ├七 色自在
六 执法 ┤ ├六 法空
七 执我 ┤ ├五 我空
八 烦恼三毒┤ ├四 开发三心
九 造业 ┤ ├三 修五行
十 受报六道┤ ├二 怖苦发心
│ └──────┐
└───────────┐ │
┌覠成事┐ │ │
│ │ ┌誗不觉 │
┌●妄┤ ├─生灭门─稴阿梨┤ (C1) │
│ │ │ 耶识└覠觉──┘
│ └○体空│┐ (C2)
○众生心┤ ││ (A1) │ ┌覠随缘┘│
│ │ │ ┌○离言
└○真┤ ├真如门─○真如┤ ┌不空
│ │ (B1)└○言说─┤
└○不变─┘ (C3) └空
【附注】
A1: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
义。B1: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C1:六
道凡夫之本。C2:三乘贤圣之本。C3:依言说有二种。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
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