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g 发帖数: 570 | 1 拙无居士
(自序)
学佛之初,我并不知道宗门是什么。
当时铺天盖地的入门书籍和音像资料,似乎告诉人们:佛法只有净土宗,只有阿
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
当我了解到还有禅宗,还有直指人心的祖师,还有灿若繁星的现世为法作证的
圣人,我一下子就被禅宗深深地吸引了,并立志私淑古德,尽平生之力究明心性。
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宗门无比精彩的往事和震憾人心的轨迹,走进历代祖师
的心灵世界,探究禅者悟道的因缘,扪摸圆顿正法的脉搏,掌握禅宗真正的精神实质,
末学不揣浅陋,尝试着摇动拙劣的笔头,开始回放那历史的一幕一幕。
翻开所有的宗门灯录,无一例外都是以五宗七家的法脉作为编撰的红线。末学
则以历史朝代为横轴,以宗门法脉为纵轴,以删繁就简的手法,更加立体地展现那一帧
一帧的时代横截面,更加清晰地梳理出宗门的无常兴衰史。
末学虽然以现代白话文的轻松笔调勾勒宗门往事,放飞宗门灵魂,但是永葆虔
诚恭敬和尊重史实的心态,绝不虚构一事一物,务求真实地还原那令人向往的年代,原
汁原味地保留祖师开示的重要法语(你如果说“可我看不懂”,那正符合宗门的口味。
想入祖宗大门,不会最亲!)。当然,在这个回味的过程中,末学将顺其自然地融入自
己的体悟和感受。
末学相信自己和他人都将会有意想不到的崭新收获。
或许你大喝一声:“你都没有开悟,怎么敢写?”正因为没有开悟,才特别需要
从古德那里寻找启迪;如果悟了,恐怕都不想动笔了。其实,末学也不知道会写成什么
样子,更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最后,先这样试着涂鸦吧。 |
w****g 发帖数: 570 | 2 上篇 东土二三
回首宗门往事,末学大致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大篇幅。
上篇叫做“东土二三”,讲述了从公元526年至820年这段大约三百年的禅宗初创
和繁荣的往事。我们准备从达磨初祖航海来到中国开始,顺延讲述到六祖三世法孙百丈
、南泉、智藏、天然、药山这些超级祖师的一生。
中篇叫做“五家七宗”,讲述了从公元813年至1215年这段大约四百年的禅宗由盛转衰
的往事。我们将从唐末沩山祖师开创沩仰宗这“一花开五叶”的第一叶,谈到黄龙宗这
“五家七宗”最后一宗的最后一位传人(还是日本人)荣西逝世为止。中篇展现的是中
华禅宗最为蔚然壮观、璀璨夺目的时代,也是份量最为厚重的一个篇幅。
下篇叫做“将军士民”,讲述了从公元1209年至1959年这段七百多年的禅宗衰落和中断
的往事。这段往事不再是“五家七宗”的事了,而只有临济“将军”和曹洞“士民”支
撑着禅宗门庭。我们打算从云门宗最后一代尊宿雷庵正受禅师入灭,一直讲到近代宗门
巨匠虚云老和尚圆寂,就此为宗门往事划上逗号。
为什么不划句号而划逗号呢?因为宗门往事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相信宗门仍然
还有未来。
自古以来,“道在得人”,末学愿与大家共同祷祝高僧大德早日出世!只有真正明心见
性的大禅德住世,才能统领大众,才能印证诸方,才能张扬宗风;只有真正为世公认的
悟道高僧,才能把宗门历史接续起来,承继和光大祖宗家业。
时至今天,法运涌动,21世纪禅门或将迎来新春。
让我们各出一只手,共扶千年宗! |
w****g 发帖数: 570 | 3 第一章 祖师西来
世人公认,中华禅宗的开山鼻祖是达磨祖师。
按照法脉流衍的顺序,从佛陀到达磨经历了二十八位祖师,再从达磨到惠能又
经历了六位祖师,所以宗门常说“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四七二十八,二三得六)。”
达磨是从印度禅到中华禅的枢纽人物。
他不是东土人士,而是印度得道高僧,但却给这个古老国度带来了一股清新风气
,注定要在中华佛教界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当然,这场革命的道路充满着艰难险
阻。
01 达磨是谁?
达磨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后来遇到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而发明心
要。
尊者告诉他:“等我灭度以后,你要到中国(当时名叫震旦)去,别出手眼,单
传心印,专接上根利智之人。他时后日,你度化的那个地方,明心见性的人不可胜数。
”同时告诫他:“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不要急着出发。另外,你到了中国以后,不要在
南方逗留太久,那里的人们唯好有为功业,不能明见佛理。”这种得法弟子向师父咨询
未来发展方向和注意事项的现象,我们在以后的宗门故事中将一再提到。
达磨开悟以后,继续留在尊者身边服勤将近四十年。这个不是细节的细节,大家
务必特别留心,古来宗师大多如此,以后我们也会不断看到。
般若多罗尊者圆寂后,达磨先在本国演化,后来感到时机因缘已经成熟,就准备
出国了。
02 达磨出国
达磨是当时国王的三叔,具备了较好的出国条件,乘坐大船,带着路费,在茫
茫大海飘泊了二十多天,终于到达广州(以后行文当中的地点,多用今天的地名)。
古时候没有飞机汽车,航船算是最为理想的一种交通工具了。估计达磨是从南印
度海边出发,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和南海群岛,才到达中国境内。这在古代真是了不
起的壮举!但是重溟天险又怎能挡住祖师传法的宏愿呢?
古印度不重视历史纪年,所以达磨出生于哪一年我们都不知道;但是中国就不一
样了,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纪年,所以达磨一来中国我们就知道是公元526年。那
时候,东晋王朝已经灭亡了一百多年,中国正处于南北朝割据混战的年代。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人类文明,还是历史故事,最让人们津津乐道
的,通常都是发生在军阀战乱的时期。比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
,又如战国、秦汉、三国、隋唐时期演绎的难忘故事,等等。佛法也不例外,仍然没有
走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魔咒。不信的话,咱们试目以待。
03 达磨来的时候
从达磨到达中国的那一年,我们再略微远溯一下。
公元前623年伟大的佛陀降生,老人家80岁时涅磐,第二年佛法首次结集,100
年后第二次结集,300年后第三次结集,500年后第四次结集。佛陀灭度600年后佛法正
式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印度佛法开始从小乘转向大乘。因缘际会,大乘佛法注定要在
赤县神州生根发芽。佛陀灭度700年后龙树菩萨开创大乘中观学派,900年后无著、世亲
菩萨开创大乘瑜伽行派,1200年后密教兴起并成为印度佛教主流。密教流行了将近700
年后(公元1203年)终结了,标志着印度佛教的消亡。
达磨就是在古印度唯识学大师叠出(历史上有“十大论师”之说)、瑜伽行派影
响达到鼎盛的时期(公元五、六世纪),离开故国,肩负使命,飘洋过海,远赴他乡。
达磨到来之前,佛法已经在中国这个古老的礼仪之邦传承发展了500年了。我们耳
熟能详的所有著名经典,比如楞严、楞伽、法华、华严、般若、金刚、维摩、涅磐、阿
弥陀、无量寿和阿含经等等经律,都已经翻译出来,并且流通开来。净土宗、天台宗、
三论宗和华严宗等宗派日渐成形。然而,要么义理繁杂,要么寄望来生,要么偏渐小机
……
时代呼唤着一种满足国人好简厌繁的殊胜方便、一种行解并重以悟为则的心地
法门、一种接引上根种人言下见性的圆顿大法、一种现世为法作证的光辉门庭。
历史选择了“老外”达磨和“老内”慧能。他们将开创一个中华佛教主流派别
、造就无数悟道圣人、绵延一二千年、宗旨焕然一新、留下璀璨篇章、影响极其深远的
禅宗。
04 达磨初祖来了
登陆“国际通商”港口广州以后,达磨受到当时广州市长萧昂的礼遇。第二年
,被南朝梁武帝迎请到国都南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被称为“佛心天子”的梁武帝不无自豪地问:“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
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
达磨直截了当地回答:“并无功德。”
武帝听了不啻当头一棒,可惜未能回光返照,却狐疑迷惑地反问:“怎么会没
有功德?”
大师眉毛拖地:“不是说没有果报,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并
非真实功德。”
武帝再问:“如何是真功德?”
大师尽情剖露:“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知妄本空,
求有何用?知真本有,夫复何求?自性本来具足一切功德。道不用修,但莫染污。才求
功德,即是染污,即失功德。
好家伙,不就讲道理嘛,这个我会。这位曾经亲自登坛讲演《放光般若经》、
熟悉真俗不二圣谛义理的武帝,拿出看家本领,自信地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本分宗师哪会跟他谈玄说妙,当下坐断舌头:“廓然无圣。”五祖法演大师曾
说:“只这廓然无圣,若人透得过,归家稳坐。”
这下武帝又傻了眼,生起人我之见,您不是说“廓然无圣”吗,那么:“对朕
者谁?”
达磨只就本分事,淡淡地说了两个字:“不识。”莫道达磨不识,三世诸佛一
时亡锋结舌。后世大慧宗杲祖师曾说:“若人透得过不识二字,一生参学事毕。”
般若多罗尊者早有先见之明:“南方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武帝一连三
番当面磋过,就像我们一样根机不契,不能当下领悟。于是,达磨继续北上,到达北魏
首都洛阳。
公元527年,达磨寓居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由此可见,少林寺是
名副其实的禅宗祖庭,至于是不是功夫祖庭那就不晓得了。
达磨不远万里,来到异域他乡,不就是为了传佛心印,拯救迷情,为什么却在山
上壁观呢?这老汉在等待有缘人!
05 衣法传人
4年之后,达磨等到了慧可。
确切地说,达磨祖师的弟子主要是道育和慧可,其中慧可承继衣钵而为禅宗二祖
。当然,昙林也受到达磨真法的教诲,并将达磨禅法整理成为《大乘入道四行》一书。
为什么要禀受衣法呢?
达磨说:“我来自印度,你是中国人,凭什么说你得到佛陀一脉相承的法印呢
?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外表象征之物。等到我灭度200年以后,就不用再传衣法了。那
个时候,革命江山一片红,人们自然能够信服。”
达磨托付衣法后,说出一首大名鼎鼎的偈颂:“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
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一花,是指达磨本人;五叶,是指达磨以后五位祖师。当然,您也可以这样理
解:一花,是指宗门一条血脉;五叶,是指五家不同宗风门庭。这都没有关系,关键要
搞清楚如何是宗风?我们将在下一节探究这个极其重大的命题。
06 以身殉法
万事开头难。宗师为了弘法,甚至不惜身命。
从达磨初祖到六祖大师,在弘扬顿教的道路上,都曾遭遇各种风刀霜剑,命悬于
一丝,甚至示现杀身之祸。
当时被称为“僧中鸾凤”的光统律师和流支三藏,看见达磨大师开演上乘,“
斥相指心”,如同小草不堪忍受雷雨,生起人我是非,甚至几次用药毒害。
到了第六次,达磨大师眼见化缘已毕,传法得人,于是安祥端坐圆寂,被安葬于
熊耳山。
达磨初祖逝世这一年,距离他航海来到中国正好十年,即公元536年。 |
w****g 发帖数: 570 | 4 第二章 开宗明义
要认识禅宗,乃至入门登堂,首当其冲的是把握她的宗旨。
那么,如何是宗门的灵魂和精髓呢?
相传当年灵山会上,释迦如来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陀金口玉言:“吾有正法
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是禅宗世代相传的最初源头,也成就了一段师资道合、法脉绵延的动人佳话。
“拈花微笑”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禅宗公案,透出宗门独特的家风。
01 宗门第一个本质属性
宗门的第一个本质属性就是:传佛心印!
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正是佛祖心印,正是你我脚跟下那段
大事因缘,由于百姓日用而不知,枉受无边生死之苦,所以祖师的的西来,目的只有一
个:“传佛心印”,为你指出自家珍宝。所以禅宗又被称为“佛心宗”。
这是宗门教育的核心内容。
您说一说:这颗佛心借助文字能否知晓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自悟自肯,不
立文字。
涅槃妙心依靠经教能否传授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冷暖自知,意在言外,音
在弦外,教外别传。
这种事情啊,不是“千圣不传”,只缘“向上一路”根本无法言传。这不,释迦
如来含辛茹苦说法四十九年,也说它不着啊。如果说得着,禅宗绝无丝毫生存的空间和
传授的必要。
同安察祖说得好:“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谁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变色,呼为
心印早虚言。”方便说是“佛祖心印”,那也不过假言施设。
02 宗门第二个本质属性
那么,宗门的第二个本质属性是什么?直指人心!
这是宗门最为本色的教学手段。
为什么说宗门是“微妙法门”,因为她不跟您寻枝摘叶,不跟您弯弯绕绕,不跟
您挖挖墙角,而是径捣黄龙直下拗龙一角,胜似百万军中直取上将首级,如同恶虎掏心
直取根本,好比直截多罗树头一倒一切倒。
宗门一切的一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让人一念顿丧,豁然开朗,焕然自得
,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直下承当,归家稳坐。
从宗师的角度,大凡垂慈一言半句,或者一棒三喝,一推一拿,蹋身掌脸,譬如
挥斥金刚宝剑,直下便欲断人命根,给您一个入处,送您归家稳坐。
“吾宗无语句,更无一法与人。”本分宗师随宜说法,从无住本建立法幢,也只
是解粘去缚,抽钉拔楔,只要您知见都无,凡圣情尽,自然体露真常。
不离自性而为说法,这是宗门祖师删繁就简、手握天枢,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的殊胜教育。仰山祖师告诉我们:“但得本,不愁末。”告诫我们不要一天到晚追求有
为功德,而要回到大根大本上来,以免被枝枝叶叶萦绊累生。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是也。
从学人的角度,必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善恶都莫思量,得入清净法体
”(千万不要误解六祖这个开示,以后有机会再谈)。
如果学人拟议思维,早已离道万里,不仅自己丧身失命(丧失法身慧命),而且
辜负宗师一片苦心。
有一天,慧忠国师三唤侍者,侍者三度应喏,国师望着莫明其妙的侍者说:“将
谓我辜负您,却是您辜负我!”云门大师每次呼唤香严侍者,香严方才应喏一声,大师
只说三个字:“是什么?!”云门大师哪里是要香严去研究、去思考、去琢磨,而是直
下提着吹毛利刃狠命一挥,历经十七年,终于把香严一条顽强性命斩断,唤起侍者受用
不尽的本有妙心。
您说说,像这样的绝思绝虑、直指人心的“微妙法门”,哪部经典可以找到呢?
绝对没有!所以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当然,这需要学人具备尽弃枝叶直取根本的决定信、遇事触缘一眼觑破的般若智
慧、起心动念一刀两断的坚强意志、乃至于向无所住处放舍身命的大能量,这样的学人
被称为“大力量汉”、“宗门种草”,大不容易!元素禅师上堂说:“未开口时先分付
,拟思量处隔千山。莫言佛法无多子,未透玄关也大难。”
03 宗门第三个本质属性
那么,宗门的第三个本质属性是什么?见性成佛!
这是宗门教育的根本效果。
五祖弘忍大师指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
、天人师、佛。”六祖慧能大师强调:“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若识自性,一
悟即至佛地。”他激情满怀、酣畅淋漓地宣示:“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
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您看,这就是宗门圆顿大法的殊胜绝妙之处。
见性成佛,说白了,就是回归本来面目而已!
您本来是佛,只因心灵迷障而假名凡夫,现在明心见性了,方知自己本来是佛。
譬如一块金子,被人塑成耳环,从此认为自己就是耳环,喜生悲死,直到有一天觉悟了
,才知道自己原来就是金子,生死不可得,迷悟不可得,“百年三万六千日,反复原来
只这汉!”
您说,要是有朝一日亲证自己本性,还会犯糊涂吗,还会贪生怕死吗?
当然,这里所谓见性成佛的“佛”,是指真佛(本源自性天真佛),一切诸佛则
是假佛(有相虚妄报化身佛);是指金刚体,一切诸佛则是幻化身;是指不生不灭无为
实际,一切诸佛则是生灭败坏有为依他起相。
宗门是究竟顿悟法门,她只要您亲证自己本来是佛,这样您才能知道本来无事,
无佛无众生,生死涅磐等同空花,才能明白为什么禅师总是说:“佛也不做、佛来也不
喜、闻佛一声漱口三日”。
临济祖师说:“若是真正道人,无一念希求佛果。缘何如此?古人云:‘若欲作
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义端禅师开口吐胆:“兄弟,佛是尘,法亦是尘,终日驰
求有什么休歇?”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如佛性不生不灭,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真
佛圆满不假修为。
您这么一听,哦,那我不要假佛,我要真佛,您可就大错特错了,无异于拨波
觅水,因为“即此妄心即是佛,幻化空身即法身”,全波即水,法外无心。
04 回答三大课题
宗门三个根本属性,分别回答了宗门“以心传心”到底“传个什么”(传佛心印
)、“怎么个传”(直指人心)和“传后如何”(见性成佛)这三大课题。
这三个属性是宗门独有的不共的显著特色。
教下是传佛义理名相,不是传佛心印吧;净土是直指西方极乐国土,不是直指人
心吧;大乘是渐次五十三阶成佛,不是见性成佛吧……
当然啦,百川到东海,归元无二路,最终的归宿无二无别,但是为了适应不同
根基众生的需求,各宗各派的教育内容、手段和效果迥然不同。
其实,宗门在摄受普罗大众时,有时也要建立文字,也要藉借经教。比如达磨初
祖讲《大乘入道四行》、僧璨三祖作《信心铭》、慧能六祖传《法宝坛经》、永明大师
更有鸿篇巨著《宗镜录》,古来宗门祖师著作数不胜数,汗牛充栋,实在是蔚然大观。
再如达磨初祖以四部《楞伽经》印心、弘忍五祖劝人诵持《金刚经》,都说明立不立文
字,教外传不传,都是表象,关键是要有超脱经教文字的手眼,有顿悟直入的本怀,这
才是宗门的真实本质。
在今后的宗门往事之旅,上述三大特性我们随处可见。如果您不能深切体会这些
宗风,那么末学胆敢保证,禅宗门户朝哪儿开您都摸索不着。
05 宗风肇始者
达磨大师作为禅宗初祖,他的教育风格是否具备以上特征?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昙林描述,达磨教导的入道要途不出两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所谓“理入”,就是悟入真理,就是深信众生同一真性,只为客尘烦恼覆盖而不
能显明,如果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圣无凡,寂然无为,久而久之,就能悟入。
所谓“行入”,就是依理而行,就是贯彻“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
”和“称法行”这四行。您可以说是悟后融冶习气,也可以说是教人无贪无著,苦乐随
缘,不取不舍,日月岁久,渐渐契入无为真理。
“二入四行”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简明完满,方便易行。可以看出,宗门的最
初,也就是达磨禅,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印度禅的风貌。
这个“大乘安心法门”正是“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
慧可博学多闻,整天在达磨面前说心说性,达磨一概否定,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直到有一天,慧可撞彩了,忽然打失知见,向达磨报告说:“我已息诸缘了。”达磨
勘验他:“莫成断灭去?”慧可答:“不成断灭。”这时达磨才肯定他:“此是诸佛所
传心体,更勿疑也!”
06 不要误解“壁观”
宗门直指人心,但是难度系数极高,除非超级利根之人,一般的上根利智也要咬
嚼多年,才能啃出破洞来,所以祖师往往还会提供入道方便法门,比如达磨就以“壁观
”为入道方便。
您可千万不要误解“壁观”,以为没事在那儿面壁,或者端详观摩墙壁,或者压抑按捺
心灵,或者修习禅定,其实全都错了。
所谓“壁观”,完整的含义,就是达磨亲口所说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
墙壁,可以入道”,就是后世六祖所说的“外离于相即禅,内不动心即定”,就是不取
不舍,应无所住,寂然无为,冥符真理。
您想啊,如果驰骋外求,思虑纷纭,执着难化,不能注心无处,又怎么能一念相
应,悟入实相呢?所以百丈祖师说:“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如聋相似,稍有亲分。”
黄檗大师说:“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著,如此始有少分
相应。”庞蕴居士也说:“心境如如只这是(指的是铁牛画鸟),何虑菩提道不成?”
07 籍教悟宗
达磨大老远跑来中国,说是传佛心印,谁信呢?
在当时环境下,为了取信于人,达磨不仅带来金缕僧伽黎衣,而且带来四卷《楞
伽经》。
他嘱咐慧可:“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
入。”因此,当时人们又称达磨禅为“楞伽宗”。
据说有位期城太守杨炫之,仰慕佛教,来问达磨:“西方祖师代代师承,如何是
祖师?”达磨说:“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达磨禅从一开始就是直指人心的最上乘如来禅,使南北朝时偏重形式和身体训
练的复杂禅法,变得方便易行,并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为富有中华特色的禅宗开辟了
新的境界。 |
w****g 发帖数: 570 | 5 第三章 禅法南下
二祖慧可大师出生于公元487年,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人。
慧可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教义,善谈玄理,32岁到洛阳香山修定静虑八年,后
来闻名前往少林寺参礼达磨大师。
慧可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如果可以听闻,那也只是知见而已。
达磨答:“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自心本来具足一切,何苦向外驰求?
慧可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磨深知慧可的命根所在,直下一刀:“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一下子摸不着鼻孔,沉吟好久:“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顺势拔起他的病根,说:“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当即有所省悟。
01 第二代祖师
《慧可传》记载,慧可亲近达磨“从学六载,精究一乘”。达磨“密以方便开发
,顿令其心直入法界”。换言之,经过五六年时间的参究和锤炼,慧可才真正大悟彻悟
。达磨这才放心地交代后事:“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
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
这时,慧可大师年过半百,担荷起达磨初祖的心印,成为中华禅宗第二代祖师。
他先在黄河一带弘传宗旨,经过十五六年,寻找到理想传人僧璨大师(慧可还
有一位弟子名叫那禅师,另有一位向居士也曾经向他书信咨询)后,就去了河南与河北
交界的临漳县。在那里,他时而阐扬玄风,时而孤独侠头陀行,时而出入各种场合调心
,渡过了他的后半生。这时他已经是107岁高龄的老人了(古人习惯使用虚岁,我们照
常沿用)。
自古以来,禅者寿命奇高。在人均寿命不到30岁的古代,他简直就像是老神仙了
。由于长寿,他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85岁开始遭遇周武帝灭佛事件(公元574-
577年),93岁亲历由“乱”至“治”的隋王朝统一进程。
然而,他宣传顿法却得罪那些偏狭着相之人。公元593年,有位辩和法师忌恨在
心,勾结当地县长翟仲侃,将二祖杀害了。慧可大师化缘已毕,怡然偿债。
达磨初祖被不法僧人毒害,慧可二祖被不明昏官杀害。
“将头迎白刃,犹如斩春风。”祖师们不畏艰难,视狂涛如平波,终于开辟出新
的道路。
经过初祖、二祖、三祖的努力,到了四祖、五祖时期顿法站稳脚跟,到了六祖
时期大展宗风。
02 向南,向南
在六位祖师当中,三祖僧璨大师最为神秘,既不知是何方人氏,也不晓得是哪一
年出生。
僧璨四十多岁的时候,病苦的折磨使他感觉到自己罪障深重,于是问二祖:“弟
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二祖直指痛处:“将罪来与汝忏。”
僧璨回光返照:“觅罪了不可得。”
二祖给了他一颗定心丸:“与你忏罪竟”。
这位居士当下领旨,感慨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
心然,佛法无二也。”
二祖知道僧璨是个佛门法器。
公元551年,二祖为他剃度出家。这时二祖年过花甲,僧璨则小师父20岁。
僧璨在二祖身边执侍巾瓶,当了两年多的侍者,禀受二祖的衣钵,成为中华禅
宗第三代祖师。
二祖交付衣法以后,告诫僧璨:“你应该隐居深山,暂时不要出来教化众生,
以后会有国难当头。”一切无非时节因缘,智者随缘而不攀缘。当时二祖只想把根留住
,保护这颗唯一的金贵种子,以待日后开花结果。
僧璨得法之后,遵照师父嘱咐,从黄河边一直向南走到长江边,从河南一路来
到安徽南部的安庆市潜山县皖公山隐居。
大家注意了,此时禅宗已从河南河北的中原地区南移到了安徽南部与湖北、江
西交界的地带。这不由让我们想起1500年以后的红军根据地,都是建立在数省之间的结
合部。古人说“金鸡齐鸣,三省皆知”,“一脚踏三省”之地确实比较安全。
果不其然,20年以后,北周武帝灭佛,法难当头。可是三祖已经远在南朝群山,
逍遥往来于潜山县皖公山和太湖县司空山之间,天高皇帝远,无人知晓。
这样又过了将近20年。
公元592年,僧璨大师遇到了道信小朋友。同志们,为了等待理想的传人,三祖
就这样等啊等啊,等到了80岁高龄才如愿以偿。这时,隋文帝杨坚已经统一南北朝十一
个年头了,而远在河北省临漳县的师父二祖慧可仍然健在,只是祖孙三代未能聚头。
僧璨用心培养道信十多年,直至传授衣钵以后,才跑到广东罗浮山优游,不知
这老汉是去参观这座道教名山,还是先去看望他的重孙——六祖大师的家乡。总之,两
年后,他又回到老地方,为四众广宣心要。
公元606年,90多岁的僧璨在临终前表演了一个节目。他在檀供法会一棵大树下
站着合掌逝世。请留意这个细节!千载以降,历代禅宗祖师坐脱立亡,生死自在,就是
滥觞于三祖僧璨。
三祖僧璨大师虽然只有一个得法弟子,但是著有《信心铭》,长达六百字,流传
后世,精彩微妙,值得反复品读。
03 道信小朋友开悟
三百多年分裂历史的军阀混战的魏晋南北朝结束了。隋文帝创造了辉煌的开皇
之治。禅宗也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在杨坚完成统一大业的前一年,即公元580年,四祖道信大师出生于湖北省武穴
市。这个地方处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的交界处,距离三祖僧璨大师生活的潜山县、
太湖县不到100公里。
与大师近在咫尺。
14岁那年,道信小朋友前去参礼三祖,请求大师:“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尽
大地是个解脱门,还求解脱?
三祖反问:“谁缚汝?”仔细想来,谁不是无绳自缚汉?
道信直心答道:“无人缚。”这不就是对了?
三祖趁热打铁:“何更求解脱乎?”道信当场契悟。
您看,小小年纪,不仅懂得请问般若解脱法门,而且一言之下大悟,真不愧是
宿植灵根!道信小朋友14岁悟道的这个纪录,在禅宗史上应该没有被人打破。
道信开悟以后,继续亲近师父十年。三祖反复试探钳锤,才付衣法。这样,道
信成为中华禅宗第四代祖师。
四祖一生行道精苦,坚持长坐不卧,胁不至席达六十年。
04 游化江南
青年时期,道信居住在家乡东南方不远的庐山东林寺,一住就是十年。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在隋炀帝被宇文家族逼着上吊的前一年,道信带领徒众
南下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将禅宗传播到了江南。
吉州可是赫赫有名的宝地。六祖大弟子青原行思在吉州青原山静居寺弘法,四方
禅客云集,成为六祖门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后出云门、曹洞、法眼三大宗支。
据说四祖刚到吉安时,正赶上群盗围城,万众惶怖,四祖心生慈悲,教大家念摩
诃般若而退贼兵。
这是值得关注的事情:当年达磨大师传授《楞伽经》时告诉二祖:“吾观汉地
化道者,唯与此经相应”,所以二祖三祖都以楞枷为心要。近百年时间过去了,楞伽心
要已成名相义学。道信游化江南,开始引入般若法门。
05 创建四祖寺
道信在江西呆了两三年。这时候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隋炀帝的表兄弟唐
国公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
道信的后半生在强盛的唐朝里度过。
40岁那年,应家乡道俗的迎请,四祖荣归故里。在家乡附近的黄梅县西北15公
里处的破头山(又称双峰山),创建双峰寺(即今天的四祖寺),在那里大阐宗风长达
三十年之久。后世称四祖为“双峰道信”。
四祖寺堪称中国禅宗真正的第一所寺院。史载,四祖禅寺唐宋时盛极一时,殿
堂楼阁八百多间,僧侣达千余人,“远方高士,异域禅流,跋涉关山,来此学禅,月逾
千计。”
道宣律师持戒精严,感得天人供养,相信绝不妄语。他亲眼所见唐初时期禅宗
声望崇高,“归仰如市”。四祖作为一代高僧,自然广受尊敬,连唐太宗都一连四番邀
请他来首都相见。
06 远赴南京支教
四祖门下除了五祖弘忍大师外,还有一个重要传承,那就是法融大师。法融与
弘忍并称为禅宗二杰,对光大中华禅宗都作出重大贡献。此外,法显、善伏、玄爽、法
藏、法净等大师,也都是四祖的学生。
法融出生于公元593年,江苏镇江人。40岁左右在南京(旧称金陵)南郊的牛头
山潜修观心法门。
远在破头山的四祖遥观气象,知道因缘成熟,62岁那年,他顺江东下,亲自前
往牛头山传授顿教法门。
四祖看见法融端坐自若,明知故问,引蛇出洞:“在这里作什么?”
法融直心直答:“观心。”
四祖扣住七寸,直击要害:“观是何人?心是何物?”能观的是真心的影子,
所观的也是真心的影子,心境俱丧,能所双亡,是个什么?法融不解其意,无语以对,
于是礼拜四祖请说心要。
四祖于不可说处强说,于无门之门立门:“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
,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
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
,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法融虽能承当,仍有疑惑:“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困于名相,
胶盘扣头。
四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若无真心,谁能起问?能问佛的那个
,离不开心性。后世子孙,一言以蔽之:即心即佛。
法融不愧是笃实之人,又问:“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绝
大多数的修行人,于此摆荡不开,难入无上顿法,因为动念即乖,观照是妄,对治岂非
多此一举?
搞清楚事物的本质,远比老想着去对治它更有意义。后世张拙秀才说得好:“
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众缘无挂碍,涅磐生死等空花。”
于是,四祖讲了一段很有名的话,被后世禅师常常引用。他说:“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
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
07 江东牛头宗
法融言下顿悟之后,从此法席大盛,创立了牛头宗。这可以说是禅门分宗立派的
肇始。
牛头宗在唐代极盛,宋代以后衰落。如今南京一带留下无数牛头宗禅师的圣迹。
末学把牛头宗称作“东宗”,因为他们多是江东人士。
宗密大师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评点:“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
心境本寂,非今始空。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到设有一法过
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已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
此以忘情为修也!”可见其宗风是“本无事而忘情”,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妄心不起
,忘情为修。
牛头宗禅师多以文学意境(主要是唐诗)来表达本地风光,开启禅道心要,对
以后南宗五家七系禅门的法语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公元657年,法融大师入灭。
08 最后十年
道信大师指导法融并付顿法以后,返回鄂皖赣根据地,在双峰寺终老。
四祖坚持丛林本色,不入宫庭受供。63岁那年,一代明君李世民仰慕四祖道风
,通知他来京城见面。四祖写信回复,说自己身体不好,西安路遥,就不去了。前后反
复三次,这下可把皇帝老子惹火了,命令手下说,如果四祖再不来,就把头给我取回来
。哪知四祖早已生死置之度外,从容引颈就刃,说不去就不去。唐太宗大加赞叹,更加
仰慕,送来珍贵缯书,不再勉强四祖。后来五祖、六祖都继承这个传统,坚辞不应皇帝
征召。
64岁那年,四祖在双峰山传授衣法给弘忍承续宗统,弘忍时年42岁。
公元651年的一天,四祖忽然垂诫弟子们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
护念,流化未来。”说完安坐而逝,享年72岁。
大家还记得吗?当年道信小朋友初礼三祖时,问的就是:“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
法门。”如今临终前说的是“一切诸法,悉皆解脱。”真是吾道一以贯之啊! |
a*****y 发帖数: 33185 | |
G**W 发帖数: 1865 | 7 尊重经教,藉教悟宗
依经典研读而体究,亦可得悟;譬如坛经所载:《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
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六祖慧能)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
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
悟佛心宗……。」》后见六祖得受印证,留宿一夜而辞,人称「一宿觉」。
又如玄沙师备禅师:《师入室咨决,罔替晨昏。又阅楞严,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
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必从之请益。》如是事例,《五灯会元》中所载尚
多;其余典籍所载及典籍未载者更多,是故学人不应否定经藏,诬谓研读经藏者悉皆不
能悟入,否则便有大过。
如是藉教悟宗故事,末法学人参禅究心者,实应效法。当知末法学人及法师(出家
在家弘扬佛法者)之所以堕于我见中者,悉因自心臆想而不读经教,故有此过--不断我
见。我见不断故,随生种种不如理作意;知见不正,故名邪见。若以如是我见所生邪见
,而以言说或著作成书弘扬佛法者,口说阿含涅槃、般若中观、唯识种智,实际则是误
解阿含、错会中观、不解唯识,如是名为误导众生同入歧途。观察当代宣称已证佛法之
大小善知识,莫非如是,彼等所以致此过者,咎在少读经藏或误会经教。 |
G**W 发帖数: 1865 | 8 藉教悟宗,习禅不管悟不悟,至少要知道禅宗所谓的証悟在教証上到底是悟个什么,至
于能不能真的証悟,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佛说不生不灭的涅槃心是佛法的总持,是可以实証的---「拈花微笑」是娑婆世界禅宗中
脍炙人口的公案,是人间最不可思议的佛法甚深密意;
『一天 佛在法会上,拿起天人供养的青莲花,注视大家,佛不开口,众弟子不知何意,这时
佛看到金色头陀大迦叶破颜微笑. 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
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 ,,,
,,』
可见这个实相心是真实存在的! 此公案足以証明有真实涅槃妙心可証!
释迦世尊的宗门,教门皆擧証第一义谛可証.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未来世中奉事诸佛。当得成佛。今日亦堪为世间师。佛告诸比丘。如来今者
不久灭度。汝等比丘皆悉能依摩诃迦叶。入大乘门。修行佛道。告摩诃迦叶。无有余法
。唯一心性。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已说今说当入而已。一切诸佛。依
一心性。已成说佛道。现成佛道。当成佛道。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谓余法。尚有更一
。诸佛成佛。众生成佛。即外道说。非七佛说。非十方佛说。迦叶当知。汝所咐属。八
万藏经。是诸教者。是即乘一心器也。譬如世间牛车马车。是为诸法乘之渡于道路器也
。所有教经亦复如是。汝能奉持。』
---佛已明示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以教外别传的形
式---以心传心[禅宗开悟明心],咐属给摩诃迦叶.此实相无相心法是佛法的总持,无论世
闲法,出世闲法,世出世闲上上法,皆依此涅槃妙心总持任运来完成因果侓.祂是佛法的中
心,所以 佛说这是第一义谛法。无论凡夫或成佛,皆由此心,如果离开此心而讲佛法,只
能叫做唯名无实,似是而非!
[摩诃迦叶。未来世中奉事诸佛。当得成佛.]---佛说;[摩诃迦叶!証入此心,未来世中奉
事诸佛,作佛弟子。依止此心修行就能成佛.]也就是说无论凡夫众生也好或在未来世中
要做 佛弟子奉事诸佛也好,全皆凭依此涅槃妙心的总持任持。修至成佛.
佛在《不增不减经》更言; ------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
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佛明确开示:第一义谛即众生界。众生界即是如来藏法身。而不是[法身不可証,不
在三界内]!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尊重经教,藉教悟宗 : 依经典研读而体究,亦可得悟;譬如坛经所载:《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 : 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六祖慧能)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 : 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 : 悟佛心宗……。」》后见六祖得受印证,留宿一夜而辞,人称「一宿觉」。 : 又如玄沙师备禅师:《师入室咨决,罔替晨昏。又阅楞严,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 : 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必从之请益。》如是事例,《五灯会元》中所载尚 : 多;其余典籍所载及典籍未载者更多,是故学人不应否定经藏,诬谓研读经藏者悉皆不 : 能悟入,否则便有大过。 : 如是藉教悟宗故事,末法学人参禅究心者,实应效法。当知末法学人及法师(出家
|
G**W 发帖数: 1865 | 9 这颗佛心借助文字能否知晓吗?
當然能
,
涅槃妙心依靠经教能否传授吗?
當然更是能
,
这种事情啊,不是“千圣不传”,只缘“向上一路”根本无法言传。这不,释迦
如来含辛茹苦说法四十九年,也说它不着啊。
佛陀一句話就能講的清清楚楚.
===
當然能借助文字知晓,當然更是能靠经教告訴你什麼是涅槃妙心, 這東西一點都不玄,
問題是明白告訴我們之後沒有人會相信,繼之謗法, 這就是為什麼“千圣不传”,說了
也白說,叫做"虧損如來".
宗门的第一个本质属性就是:传佛心印!
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正是佛祖心印,正是你我脚跟下那段
大事因缘,由于百姓日用而不知,枉受无边生死之苦,所以祖师的的西来,目的只有一
个:“传佛心印”,为你指出自家珍宝。所以禅宗又被称为“佛心宗”。
这是宗门教育的核心内容。
您说一说:这颗佛心借助文字能否知晓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自悟自肯,不
立文字。
涅槃妙心依靠经教能否传授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冷暖自知,意在言外,音
在弦外,教外别传。
这种事情啊,不是“千圣不传”,只缘“向上一路”根本无法言传。这不,释迦
如来含辛茹苦说法四十九年,也说它不着啊。如果说得着,禅宗绝无丝毫生存的空间和
传授的必要。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三章 禅法南下 : 二祖慧可大师出生于公元487年,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人。 : 慧可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教义,善谈玄理,32岁到洛阳香山修定静虑八年,后 : 来闻名前往少林寺参礼达磨大师。 : 慧可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如果可以听闻,那也只是知见而已。 : 达磨答:“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自心本来具足一切,何苦向外驰求? : 慧可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 达磨深知慧可的命根所在,直下一刀:“将心来,与汝安。” : 慧可一下子摸不着鼻孔,沉吟好久:“觅心了不可得。” : 达磨顺势拔起他的病根,说:“我与汝安心竟。”
|
G**W 发帖数: 1865 | 10 參禪是思維觀,不是打坐入定,一念不生, 而思維觀正是意識心的心法,
這裏說『必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不用意識心參,還能用什麼參 ?
用其它眼,耳,鼻,舌,身五識去參 ? 不會吧,他們沒有思維的功能.
那麼『离心意识参』,怎麼參 ?
”(千万不要误解六祖这个开示,以后有机会再谈)。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二章 开宗明义 : 要认识禅宗,乃至入门登堂,首当其冲的是把握她的宗旨。 : 那么,如何是宗门的灵魂和精髓呢? : 相传当年灵山会上,释迦如来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陀金口玉言:“吾有正法 : 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 这是禅宗世代相传的最初源头,也成就了一段师资道合、法脉绵延的动人佳话。 : “拈花微笑”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禅宗公案,透出宗门独特的家风。 : 01 宗门第一个本质属性 : 宗门的第一个本质属性就是:传佛心印! : 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正是佛祖心印,正是你我脚跟下那段
|
|
|
w****g 发帖数: 570 | 11 个人理解离心意识参是指参禅要尽量遣除粗重的能我对立两边的妄想, 不要在妄想里兜
圈子, 这个妄想就是我们通常表现出来的心意识. 这即是过程,也是阶段的目标..所以
说要离心意识参.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參禪是思維觀,不是打坐入定,一念不生, 而思維觀正是意識心的心法, : 這裏說『必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不用意識心參,還能用什麼參 ? : 用其它眼,耳,鼻,舌,身五識去參 ? 不會吧,他們沒有思維的功能. : 那麼『离心意识参』,怎麼參 ? : : ”(千万不要误解六祖这个开示,以后有机会再谈)。
|
w****g 发帖数: 570 | 12 第四章东山法门
位于鄂皖赣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地理环境优越,北靠大别山,南临长江黄金水道,
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
在这个地方,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营宇造像”、教化四方徒众整整半个世纪。
经过他们父子的阐扬下,禅宗局面焕然一新。
01 四祖的丰功伟绩
四祖一生当中写下许多浓墨重彩的笔迹:他不仅把顿法带到江南,而且传播到江东
。从此,黄河内外、大江南北、江西江东都植下宗门种子。
他开创道场,造寺立像,使得达摩以来包括二祖三祖那种独来独往的云水生涯,变
成更加固定的团体生活,从而容易摄受天下学子。当时的双峰寺,就像抗战时期的延安
,吸引着无数有志青年,成为一大宗派山头。四祖可以说是宗门史上第一位“五百人大
善知识”。
他教人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把《楞伽经》的“诸佛心第一”和《文殊说般若
经》的“一行三昧”结合起来,制作《入道安心要方便》,为僧俗提供各种入道方便法
门。从楞伽心要到般若法门,这是从道信大师开始的。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四祖临终前也表演了一个节目,成为后代祖师的楷模,形成禅
宗特有的家风。他预先嘱咐弟子造塔,等到造塔峻工就入涅磐,全身不散,仪相如生,
安放塔内,一直保存到近代。
02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道信大师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是他的学生弘忍开创出更加辉煌的事业——东山法
门。
五祖弘忍大师生于公元602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人。他与师父相差22岁。
自古英雄出少年。有一天,在黄梅县的路上,12岁的小弘忍遇到了四祖。四祖看这
小朋友骨相奇秀,就问:“你姓什么?”没曾想这娃儿却答道:“姓即有,不是常姓。
”四祖又问:“那是何姓?”小弘忍答:“是佛性。”
看来,“佛性”这个词儿在当时长江中游已经流行开来。时隔40多年,惠能第一次
面见弘忍大师时也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四祖知道这是法门龙象,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就度他出家。
小弘忍13岁时正式披剃为沙弥。他生性勤勉,心量宽宏,白天劳动,晚间习禅,在
四祖身边长达三十年。
至于哪一年份开悟,尚且不详。总之,42岁那年,四祖亲传衣法,并把全部徒众托
付给弘忍。已过不惑之年的弘忍成为中华禅宗第五代祖师。
四祖涅磐后,弘忍继任双峰寺法席,领众修行。随着参学之人日见增多,他在黄梅
县双峰寺以东不远的地方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又名五祖寺),因此五祖弘忍的禅法
被称为东山法门。
大禅师能以多种方便教育学生。为了适应当时环境的发展需要,弘忍不仅密传最上
乘法,也教人“观心”、“看净”和受持《金刚经》。东山法门深受大众信仰和崇拜,
在当时佛教界具有崇高威望。一代女皇武则天评价说:“若论修道,更不过东山法门。
”天下学子归依,比起师父四祖道信时代“日增其倍”,隆盛一时。
03 十大弟子
五祖的大半生是在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度过的。太平盛世为他开创东山法门提
供了天时、地利、人和。
他的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门下一千多人,雄出十大弟子,即荆州神秀、潞州法如、
安州玄赜、资州智诜、华州慧藏、隋州玄约、嵩山慧安、扬州(高丽僧)智得、白松山刘
主簿、韶州惠能。这些弟子各为一方之师,把禅宗传播推向更广疆域。
前面末学把江东牛头宗称为“东宗”,接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同一时期“北宗”、“
西宗”和“南宗”的创始人都是来自五祖弘忍的十大弟子。
“北宗”以神秀大师为领袖。神秀只比五祖小四岁,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天命
之年才遇见五祖。他学道志坚,誓心苦节,深受五祖器重,担任“教授师”,被称“神
秀上座”。
五祖灭度以后,神秀沿江西溯,在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开法,声名远播。94岁时被
武则天请到首都供养。唐中宗李显登基以后,对他老人家更加礼重。皇帝都这么恭敬了
,王公士庶更是望尘拜伏。后来官居宰相的张说执弟子礼,向神秀大师参问法要,神秀
偈颂:“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公元706年,101岁的神秀大师圆寂。神秀大师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一
生度人无数,桃李满天下,“北宗”一时空前兴盛。
“北宗”继承达磨祖师以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一切佛法,自心本有”的禅风
,只是方法上主张“坐禅习定”,以“住心看净”为观行方便,以“拂试镜尘”为助道
修治方法。神秀大师“特奉《楞伽》,递为心要”,故被立为楞伽宗第七祖。
“西宗”也是末学命名的,因为发源于西川蜀地。智诜大师是“西宗”的缔造者,
当时有“南诜北秀”之誉。
智诜比神秀小三岁,河南省汝南县人。原是玄奘法师的学生,后来仰慕禅法,投奔
弘忍大师习禅,终于升堂入室。大约64岁时来到四川省资中县德纯寺(现名宁国寺),
94岁时圆寂。
智诜大师开法长达30年,把宗门顿法远播到祖国西南地区。后来“踏杀天下人”的
川人马祖大师曾是他的法孙。“西宗”主张渐修顿悟,以“无忆、无念、无忘”三句教
导学人,具有直觉观照的修行方法和幽深清远的生活情趣,影响十分深广。
至于“南宗”惠能大师,我们将在下一章重点介绍。这里还要说一下嵩山慧安国师。
慧安是湖北省枝江市人,出生于公元582年,比他师父五祖还年长20岁。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唐太宗年间,慧安参见五祖而开悟。后来到处行脚,遍历名
山,最终在嵩山少林寺落脚生根。
有一天,坦然和怀让二位僧人前来参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宗门学人开口
便问“祖师西来意”,应该肇始于这两位大师。
慧安倒打一耙:“何不问自己意?”
坦然和怀让没有领悟,继续问:“如何是自己意?”
慧安开一线道:“当观密作用。”
坦然和怀让又问:“如何是密作用?”
慧安眼睛眨巴了两下(老安这个作略,是不是颇具祖师禅的味道?),坦然一下子
就开悟,可是怀让的心地依然没有开通。
神秀被武则天请到长安的同时,慧安也入京受供,享受国家级待遇。这位女皇对慧
安待以师礼,所以慧安被称为国师。她曾经问一百多岁的国师:“您老高寿?”慧安说
:“不记得了。”武后问:“怎么会不不记得呢?”国师回答:“生死之身,其若循环
。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
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听了这样的微妙高论,武则天欢喜信受。
这位尊佛重禅的女皇帝,终年82岁,既是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又是寿命最
长的皇帝之一。
公元709年,慧安国师安祥寂灭,春秋128岁。这个年岁纪录,在禅宗史上应该也是
没有被人打破过。由于年纪一大把,所以慧安国师又常被称为“老安”。“老安”一生
见证了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周帝、唐中宗、唐睿宗8位皇帝
,厉害吧?
04 笔试传人
弘忍在家乡黄梅县双峰寺和东山寺生活了数十年,足不下山,唐高宗曾经两次派人
请他到京城,都被他婉拒了。
公元661年,花甲之年的弘忍大师为了法嗣,要求学生们各呈一偈,阐明自己悟境
,但是“思量即不中用”,因为真正“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见性就是见性,没见不
要乱写。
这是一场选拔接班人的考试。
当时年过半百的神秀上座自然是众望所归。但他心里没有底,大伙这么推让,没有
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在走廊墙上写下一首有名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
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明眼之人一看,就知道神秀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
内”。
神秀笔试没有及格,相反,青年惠能却脱颖而出。
半夜三更,五祖用袈裟把窗户遮围起来,不让人看见,专门为惠能开示《金刚经》
。五祖为什么这样苦心孤诣呢?因为当时四方徒众前来参学,祖师不择根机,大开方便
法门,但是只有那些上根利智之人,才能密授深法,传佛心印。
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内外明彻,连说五个“没有想
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
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有人误会,说六祖之前并没有见性,直到今晚才悟玄旨。这是不对的。之前惠能已
经开悟,得个入处,但是尚需转身一路,才能彻头彻尾,得大自在,才能脱体无依,没
有一丝一毫粘滞。
五祖知道惠能彻悟本性,就把衣法密传给他,并且婆心切切地嘱咐:“自古佛佛惟
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所谓以心传心,就是让人自悟自解。袈娑到你为止,不要再传
了,否则命如悬丝。你赶紧离开,我担心有人会害你。”
惠能问:“去哪里比较好?”五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到了怀集县就停
下来,进入四会地区就隐藏起来)”
05 扶上马,再送一程
时间紧迫,月黑风高,惠能人生地不熟,五祖亲自带路,把他一直送到长江渡口。
只要渡过长江,就能离开黄梅县进入九江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描述的地点正是这里。
五祖让惠能上船,老人家亲自摇橹相送。这是师父疼爱弟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
惠能过意不去,说:“师父您坐好,弟子来摇橹。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弟子蒙师
传法,今已得悟,正好自性自度。”五祖看着眼前这位瘦小而充满智慧的乡下青年,无
比欣慰地说:“好!好!以后佛法,由你光大。你路上小心,努力向南走。不要急着说
法,佛法难起。”
五祖东山法门隆盛一时,为什么却说“佛法难起”呢?这里透露着表象与实情的关
系,虽然当时学道之人成千上万,但是真正堪任顿法的“宗门种草”,少之又少!正如
今天学佛之人成万上亿,但是真正明见佛理、为法作证的大德,亿中无一。
十五六年后,惠能在华南一棵菩提树下,传承东山法门,大放光芒。
公元674年,五祖弘忍大师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
w****g 发帖数: 570 | 13 第五章惠能出世
六祖惠能大师出生于公元638年,祖籍北京市大兴县,随父南迁到广东省新兴县(
旧称新州)。
中华禅宗到了六祖以后才充分彰显顿教风采,并从藉教悟宗走向藉师悟宗。
因此,真正的教外别传、以心印心的中华禅宗是从六祖开始的。
01 闻经悟道
二月初八子时,在广东省中西部的新兴县,一个婴儿呱呱落地。
黎明时分,突然有两位神奇的和尚对婴儿的父亲说:“我们特地来为你们家的小孩
取名,就叫做惠能。”惠能爸爸听了感到奇怪,就问他们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这两位
僧人答道:“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说完就走了,也不知到哪儿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古以来,伟大祖师大多出身于贫苦人家。这不,惠能从小
失去父亲,与母亲娘俩相依为命,靠着打柴卖柴为生,备受艰辛,家境贫寒。
直到24岁那年,有一天,惠能卖柴路过一家客店,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忽然
心眼顿开,智慧焕发。于是安置好母亲,求道心切,不远千里,健步行走一月,来到黄
梅县东山寺拜见五祖。
请留意这个细节:宗门当中无师自悟,然后千里万里寻师求证,六祖无疑是第一人
。这个貌似不起眼的小小细节,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从此,宗门的印证从藉教悟宗走向
藉师悟宗。在到处都有公认的证悟宗师的光辉年代,你不读经、不学教没有关系,因为
明师在旁,你不会走错路的。这时,宗门才充分展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独特风格。
显然,这种风格也更有助于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02 在黄梅八个月时光
公元661年,唐高宗派兵对朝鲜(旧称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日本对朝鲜进行
象征性援助。这一年,惠能闻经悟道;这一年,年届花甲的五祖传付衣法给惠能。从此
,惠能成为中华禅宗第六代祖师。
别看这个生活在岭南蛮荒之地的“獦獠”,他一见五祖,就流露出不凡志向,“惟
求作佛,不求其余”。为什么这个年轻樵夫如此信心满满呢?因为他已心地发明,心中
常生智慧,自知是佛,是心作佛。
五祖是何等人物,一眼就看出这是佛门法器。什么话也不多讲,就叫他去干舂米的
活儿。大家试想:当时五祖座下成千上百的出家人,其中不乏德高年韶的修行大德,如
果一下子对这个年轻居士委以重任,肯定难以服众。况且让惠能整天舂米,既是培植他
的福德资粮,也是在静养他的圣胎,看看他是否还有转身一路。
惠能打小营养不良,身材瘦小,舂米踏碓的时候重量不够,只好腰间左右各挂一块
石头,就这么辛苦勤劳、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服务。
八个月后,有一个沙弥走进米房,嘴里念叨着一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
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是个已悟玄机的人,一听就知道这不是佛法的道
理。
也许是青年人特有的血气,也许是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向祖师表达自己证悟的境界(
我来黄梅做什么?还不是求得祖师印证吗?),惠能自性流露,一偈了然在胸,可是没
有上学,不会写字。
正好当时九江市长助理张日用在墙壁面前高声朗读神秀的偈颂。惠能就说:“我也
有一偈,麻烦您帮忙写一下。”张先生看着眼前这位黑瘦的舂米小伙子,难以置信地问
:“你也能作偈?这事真是少见!”惠能平静地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欲学无上菩
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以后祖师也经常这样告诫接
班人:“不重久学,不轻初学”,“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因为人人本来是佛,谁先
心花发明,谁就先恢复本来面目,这与人们的身份地位、长相年龄、民族性别等等外在
标签毫无关系。
张先生一听,哟,人不可貌相,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那是何等境界的高人啊,于
是替惠能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尘埃。”
有人说“本来无一物”偏空,所以这时惠能没有开悟,这是十分好笑的情见。照这
个说法,那么达磨大师“廓然无圣”没有开悟,永嘉大师“法身觉了无一物”没有开悟
,赵州古佛“狗子无佛性”没有开悟,因为他们也偏空嘛。
03 宗门第一个话头
两偈PK,一时消息传遍全寺,引起轰动。
惠能一偈成名。
五祖心里甭提有多喜悦,在黄梅足不出山五六十年,今天,这个足以堪任宗门顿法
的理想接班人,终于头角分明地显露出来了。深夜时分,弘忍大师袈裟遮围为惠能说法
,传授衣钵后连夜把他送出黄梅县。
为什么五祖这么小心翼翼呢?因为他老人家深知自己门下徒众上千,多少人忍受不
了衣钵会传承给一个刚来八个月、貌不惊人、年纪轻轻、资历浅浅、目不识丁、居士身
份的岭南蛮人,着相之人肯定会分别忌妒,抢夺衣钵,甚至萌生害心。
惠能连夜南归,从九江开始大踏步赶路,到了广东省南雄市与江西省大余县交界处
的大廋岭时,有几百人从后面赶来,其中有位僧人名叫惠明,将军出身,动作迅速,率
先赶上惠能,想夺衣钵。
惠能见状就把衣钵放在磐石上,如宣咒誓地说:“衣钵是用来表信的,难道可以力
争吗?”说完,便隐入丛林中。
慧明上前就抓,但是使尽全身力气也提不动,这下惊呆了,心里直发毛,大声喊道
:“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于是惠能从丛林走出来,在磐石上结跏趺坐。慧明连忙上前作礼,说道:“请您为
我开示法要!”
惠能先以定动:“您既是为法而来,请放下万缘,一念不生,我跟您说。”慧明静
默良久。
惠能后以智拔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慧明言下大悟,当下礼拜惠能为师。
惠能谦逊地说:“我们两个是同学,不要客气,你要善自护持。”
后来慧明禅师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蒙山教化一方,接引后学。慧明可以说是宗门
当中第一个因同学激发而悟的禅师。
惠能才出道不到两个月,就如此善巧地用疑情来叩开学人的心扉,一出手就是如此
大手笔,真不愧为一代伟大祖师!末学叹无以加!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是宗门第一个明确的
参究话头,也是最为经典的宗门话头。
04 隐遁15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惠能可谓吃尽苦头,命似悬丝。从小失去父爱,与母亲艰辛过日子。不远千里来到
黄梅道场,却是一天到晚舂米。得到五祖衣法,却被千里追抢。南能北秀分化以后,又
被张行昌刺杀。
这不,惠能度化慧明以后,刚从南雄市走到100公里处的韶关市曹侯村歇脚,不到
十个月,憎忌的恶人闻风又来追杀。
惠能在曹侯村时,有一次听到一位名叫无尽藏的比丘尼在读诵《大涅槃经》,就为
她解说妙义。这位比丘尼拿着经书想问他几个字。惠能说:“字我不认得,佛理不妨问
”。比丘尼觉得很不可思议:“字都不认识,怎么会妙义?”惠能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
话:“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真正的禅者本色,凭借自身真实证悟体验,采用各种生动方法来解除学人执着,启
发学人疑情,以心传心,不违佛印。这就是惠能大师的“曹溪禅”。
比丘尼感到非常神奇,认为这是有道之士,便与乡里村民一起供养惠能,并在宝林
古寺废址上重建梵宇,邀请惠能居住说法。
惠能住了九个多月,因为恶人跟踪,想起师父“遇会则藏”的嘱咐,就隐藏在广东
省肇庆四会市,在猎人队中避难,韬光隐晦。
这一呆就是十五年。
05 曹溪一滴
公元676年,这一年是唐高宗仪凤元年,惠能已近不惑之年。他觉得大弘宗门顿法
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正月初八,惠能东出四会,走了50里路,来到广州市西北方的法性寺。正好遇到印
宗法师开讲《涅磐经》。忽然风吹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动,争论
不休,葛藤缠绕。惠能犹如手持太阿剑的高手,上前轻轻一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葛藤顿时齐根斩断,妄心影消,真性显露。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是惠能大师和光同尘十五年后第一次崭露
头角,也是一个彪炳千秋的绝妙公案。
惠能这话就像平地炸起响雷,一时惊群动众。印宗法师恭敬地把他请到座位上席,
一切磋就知道惠能绝非常人。经过一番验证,确信惠能就是五祖亲传衣钵的第六代祖师
。于是印宗法师为惠能剃度,然后反过来礼拜惠能为师。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六祖的第一个得法弟子其实是他的同学慧明禅师,第二个得法
弟子是他的披剃师父印宗法师。您看,这样的大手眼,是不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六祖的
无穷魅力?
第二年,六祖离开广州地区,北上200公里开外的韶关市,选择曲江区马坝镇以东7
公里的曹溪河畔,在双峰山下的宝林寺(现名南华寺)大阐宗风,并宣布人们根机淳熟
,已能适应顿法,以后传法只传法印,不传衣钵,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葛。
一颗耀眼的星星在祖国华南地区冉冉升起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曹溪一滴水源,流衍成为“五家七宗”的河脉,滋润了中华禅宗
门庭一千多年。 |
G**W 发帖数: 1865 | 14 能,所,是我們一般有情所知的全部身心境界,也就是蘊處界. 那麼參禪就是去參那個離
了能所的,
是這樣嗎 ?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个人理解离心意识参是指参禅要尽量遣除粗重的能我对立两边的妄想, 不要在妄想里兜 : 圈子, 这个妄想就是我们通常表现出来的心意识. 这即是过程,也是阶段的目标..所以 : 说要离心意识参.
|
w****g 发帖数: 570 | 15 我觉的如果说离开蕴处界还有一个什么东西, 那就还在边见中。 见解和实证是有区别
的, 就好像坛经中讲: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
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听上去好像有个本心要去证, 但是实践中这个本心, 本性作为语言意识逻辑的一部分
, 却觉不能成立。 也可以说, 有一个'所谓'的东西我们要去参, 不能说它离开了
念头, 也不能说它就是有念, 即不能动, 还不能停, 参的就是这个。。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能,所,是我們一般有情所知的全部身心境界,也就是蘊處界. 那麼參禪就是去參那個離 : 了能所的, : 是這樣嗎 ?
|
w****g 发帖数: 570 | 16 第六章 六祖弘宗
六祖强调不重禅定的渐修而重当下的顿悟自证,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成为禅宗和中华
佛教的主流。所谓“凡言禅者,皆本曹溪”是也。
六祖语录是中国佛教界古今唯一被贯以“经”名的法宝(即《坛经》),人们尊崇六祖
如同佛祖一般。
六祖开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形成南岳和青原两大法脉,进而演变成为“五家七宗”
。可以说,一般人所知道的禅宗祖师,几乎都是六祖的子孙。
01 开口吐胆
翻开《法宝坛经》,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幕是:
韶关市长韦璩带领各级官员30多人,儒家学者30多人,僧俗1000多人,恭敬邀请六祖上
座说法。在这样大规模法会上,六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
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岂不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铮铮铁言?
第二天,韦市长继续带头请益。六祖告诉广大听众:“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
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众生一念心迷,不知自己
本来是佛,需要像六祖这样的“大善知识”来指点迷津,拨云见日,从“自心中,顿见
真如本性”。
六祖采用什么方法呢?大禅师自有多种方便教育人们。六祖也不例外,他也有方便法门
,包括教人持诵《金刚经》、《法华经》等。他说“不要与经义作仇家”,“我传佛心
印,安敢违于佛经?”千万“不要谤经,罪障无数”。甚至与大众一起“发四弘愿”,
给大家传授“无相三归依戒”。
为什么大禅师有多种方便法门呢?因为“我若一向举扬宗乘,法堂前草深三尺。”如果
只用向上提持,那么尽大地无一人半个堪能承当,所以不得不曲为方便,入泥入草,百
般建化,造福众生。
但是不要忘记,六祖最最重要、最最核心的教育内容是无上顿法。六祖说:“此法门是
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向志同道合的
学人传授,道不同不相为谋,小根小智的人心生不信,千万不要勉强,因为我害怕“愚
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同志们更不要互相诤斗,“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您听一听,六祖考虑得多么周全、多么圆满
、多么慈悲!
当时神秀大师在北方盛化,慧能大师在岭南演法,人们称为“南能北秀”,意思含有南
北二宗顿渐的分化。那么六祖本人是如何看待顿法与渐法呢?
他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所谓顿法渐法,不在于佛法本身,一旦证
入大圆觉海哪有顿渐之别?在于众生根器不同,相应的教育方法不同。他对神秀大师的
学生志诚说:“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
;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
那么,什么是六祖的“戒定慧”法呢?“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
自性定。”宗门顿法祖师说法,不离自性本心,凡是离开清净自性,总是着相说法。
请不要忘记这一点:是“见性”还是“见相”?
02 “三无”
六祖宣称:“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三无”当中,最让人们误会的是“无相”和“无念”。
无相”可不是让您把诸相破坏,把万物毁灭,这才叫做“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无相”的真义是指“于相而离相”、“见相非相”、“知幻即离”,万法本来空相,
当下无相,不是消灭以后才空无一相。
“无念”的命运更为悲惨。许许多多的学佛者,甚至学佛多年的老参,往往把“无念”
看作是百不思、百不想,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典型的外道论调,是纯正佛法绝不允许
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无念”呢?
六祖老人家说得清清楚楚:“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无念
者,于念而无念。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无念”可不是让您看死念
头不起,可不是让您把念头“空掉”,而是不要执着,不要染著。您的五官尽管见闻觉
知,该看则看,该听则听,该思考则思考,该分别则分别,但是不要生起迷执之心,这
样才能来去自由,通用无滞,自在解脱。
如果您试想把念头“空掉”,那您永远也摸不着顿法的边儿,因为念头本空,心本解脱
,您却把念头当作实有,想要干掉他,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吗?更为宗门祖师所不能容忍
的是,您这是在毁灭佛法啊,因为念头本是真如自性的妙用,您怎么可以不用呢?那怎
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
六祖看到眼里,急在心里,对于这些错误思潮提出极为严厉的批评:“若百物不思,当
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
,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六祖话说得很重,你自己搞错也就算了,如果误导别人,
又诽谤佛经,那就是大大的不对了。总之,你自迷,你误人,你谤佛!
六祖老婆心切,就怕我们不能明明白白,所以反反复复解说“无念”的真义。有个僧人
引用卧轮禅师一个偈子,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一听,就说这个偈子未明心地,如果按他说得去做,不仅不能解脱,还会自加系
缚。于是他针锋相对地说了一偈:“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
长。”
咱没本事,断不了念头,可是菩提她怎么也照样勃勃生长呢?这是六祖驳斥百不思、百
不想的一个鲜活例子。
当您了解到念头的本质,您就不会被念头的表象所困扰。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有念自然不好,可是你执着
一个“无念”,那也不好,六祖是宗门大师,最后将有念与无念一并扫却,不留痕迹。
“无住”相对就比较简单了,过去已经过去了,就不要捉住不放,现在转眼就是过去,
就不要太在意了,未来还没有到来,就不要想得太多了。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
续不断,名为系缚。”如果触境遇缘,“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03 坚决反对“空心静坐”
前面我们说过,北宗主张“坐禅习定”,以“住心看净”为观行方便,对此,六祖旗帜
鲜明地提出反对意见。后来,大慧宗杲禅师更是强烈反对正觉禅师的“默照禅”。当然
这是后话,到时我们再说。
六祖言辞切切:“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
记空。”“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
故。”“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
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他临终前还强调:“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
,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六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住心观净,是病非禅。”
“心性本净,起心著净,妄立净相,障自本性。”为此,他说了一个可爱的偈颂:“生
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好了,六祖您反对“住心观净”,那么您的主张是什么呢?六祖直指人心深处:“此门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
;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本性自
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同志们,六祖讲得这么
真真切切,还需要画蛇添足吗?
请记住什么是“真定”:“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
,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04 没有忘记在家居士
令人鼓舞的是,六祖并没有因为我们是在家俗人而认为没有戏唱。他指出:“若欲修行
,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六祖还专门为我们在家居士提出修行指南,即无相颂。他强调:“但依此修,常与吾同
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下面是无相颂的全文:“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六祖非常慈悲,他希望弟子们开悟以后,不要“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
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换言之,就是悟道以后不要只顾自己逍遥,做个自了汉,而要
入尘垂手,广度群品。
05 桃李满天下
六祖门下,比较出名的得法弟子有:韶关法海、南昌(旧称洪州)法达、寿县智通、上
饶智常、广州志道、吉州行思、陕西怀让、温州(旧称永嘉)玄觉、河朔智隍、吉安志
诚、江西志彻、襄阳神会等等。
这些得意门生并非个个都是生来颖悟,言下领旨。初次见到六祖之前,法达禅师已经背
诵《法华经》(这部经典7万多字)3000部,智通禅师揣摩《楞伽经》(这部经典6万多
字)1000多遍,志道禅师研究《涅槃经》十几年,智隍禅师庵居长坐二十年,怀让禅师
在嵩山苦参八年。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悟道岂是偶然?
六祖有几位弟子比较特殊:一个是他的同学慧明,一个是他的披剃师印宗法师,一个是
神秀的弟子志诚,一个是老安的弟子怀让。虽然来历不寻常,但是因缘际会,都归于六
祖座下。
其中感人至深的是收服志彻。志彻同学原名张行昌,血气方刚,行侠仗义,受到恶人唆
使(当然也有前因后果),前来刺杀六祖。六祖有他心通,事先准备十两黄金恭候。夜
幕降临,刺客潜入六祖房间,挥剑就砍。六祖从容伸长脖子让他砍,连切三下,毫毛无
损。不光如此,还脱口说了一偈:“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吓
死人了,这个老和尚不仅铜头铁颈,还知道我的来龙去脉。张行昌当场吓昏,半晌才苏
醒过来。老和尚道行这么高,我知道错了,请您原谅我,我想跟您出家。六祖把事先准
备的黄金送给他,指点他:“你先悄悄离开这里,我怕大伙儿伤害到你。过些时日,你
乔装打扮再来,我收你为徒。”
这个还不是最为感人的,更感人的是,直到有一天,张行昌远来礼拜六祖,六祖关切地
问:“我一直在想念着你,你怎么到今天才来啊?”同志们,您会这样关心思念冤家仇
人吗?在六祖高超的手法引导下,张行昌言下彻悟,从此改名为志彻。
当然,六祖最为重要的两大法脉是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五家七宗”的煌煌
篇章都将由这两位祖师的子孙们来书写。
06 临终嘱咐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武则天以非常方式被迫离开权力竞技场,唐中宗帝复原位。
这一年的元宵节,则天和中宗给68岁的六祖下了一道诏书,意思说我们把老安和神秀请
到宫中供养。这两位大师总是赞赏您荣获弘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所以我们娘俩特想
请您来京一见。
六祖就像他的太师父四祖和师父五祖一样,说自己身体不好,只想在林麓山间颐养天年
。这两位皇帝没有办法,就交代韶关市长把南华寺好好装修一下,同时恩赐六祖旧居为
国恩寺。
还记得我们在《第一章》里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北宗禅师广受帝王将相追
捧供养,崇隆一时,但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六祖在岭南山中带领大家艰苦创业,然而星
星之火,迅速向全国燎原。这种例子以后我们还会看到。
公元712年,唐玄宗登基即位。大唐开始迈入开元盛世。
公元713年,六祖家乡新兴县国恩寺建塔完工,于是召集大家预报后事,准备再过一个
月入灭。他谆谆劝诱:生本无生,灭亦不灭,我自知生从哪里来,灭到哪里去,这才事
先告诉你们,希望你们不要像个无知俗人一样悲伤哭泣。
开完大会,他又召开小型会议,专门培训师资力量。不用说,能够参加这样会议的都是
得道高僧。六祖主持会议,宣布说:“我灭度以后,你们各为一方宗师。今天我将教导
你们说法艺术,以免失去顿法宗旨。”
你们“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假如有人问法,你们“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
,成中道义”。举个简单例子,人家问你们什么是“色”,你们就答“空”,因为“空
不异色”;什么是“空”,你们就答“色”,因为“色即是空”。总之,出没即离两边
,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圆成中道义。
这一年八月初三,六祖在家乡旧居国恩寺设斋,与大家告别,留下一偈,名叫“自性真
佛偈”,其中有四句话,说得是“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六祖嘱咐以后,端坐到三更,忽然说了声“我走了(吾行矣)”
,就安详圆寂了。
四祖春秋七十二,五祖春秋七十四,六祖春秋七十六。六祖的真身一直保存到今天,刚
好有1300年的历史了。
东土六祖的光辉事迹就说到这里。 |
S**U 发帖数: 7025 | 17 公元526年是南朝梁普通七年,愣严经还没有翻出来。
愣严经唐朝才翻出来。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一章 祖师西来 : 世人公认,中华禅宗的开山鼻祖是达磨祖师。 : 按照法脉流衍的顺序,从佛陀到达磨经历了二十八位祖师,再从达磨到惠能又 : 经历了六位祖师,所以宗门常说“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四七二十八,二三得六)。” : 达磨是从印度禅到中华禅的枢纽人物。 : 他不是东土人士,而是印度得道高僧,但却给这个古老国度带来了一股清新风气 : ,注定要在中华佛教界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当然,这场革命的道路充满着艰难险 : 阻。 : : 01 达磨是谁?
|
w****g 发帖数: 570 | 18 第七章 两大法脉
南宗领袖惠能大师、北宗领袖神秀大师、东宗领袖法持大师、西宗领袖智诜大师、
老安国师分别于公元713年、706年、702年、702年、709年圆寂。
这一代宗门大佬均于武则天逝世(公元705年)前后灭度。历史将由下一代宗门硕
德来开创。
在此之前,我们要先说一下永嘉大师。
01 一宿觉
永嘉禅师出生于公元665年,温州人。
他一门深入,专修天台止观。后来,在阅读《维摩经》时忽然心花发明,体证无生。
六祖闻经悟道,永嘉大师阅经悟道。听读佛陀经典而开悟,他们两个是先例。
当年,惠能闻经悟道,不远千里跑到黄梅五祖那儿求印证;现在,永嘉阅经悟道,
也不远千里,从浙江跑到广东去求印证。
有人根据六祖学生玄策禅师的一句话,即“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
,尽是天然外道”,就断定这个地球上不可能有人无师自悟。这是不对的。莫非永嘉没
见六祖以前不算开悟?真的假不了,绝对不是这样的。退一万步讲,释迦如来不也无师
自悟嘛,有什么不可以的。
当然玄策禅师也不是无风起浪。他的用意在于,一个人悟道之后,如果没有经过公
认祖师的印证,人家信不过,就不容易弘传禅法。举个比喻,我自称具有博士水平,人
家凭什么相信我,因为我通过了北大博士生导师的答辩会,正式获得了博士学位证书,
这下全国人民都认可了。六祖是什么人?是举世公认传承禅宗正脉的大祖师,去曹溪面
见六祖印证当然错不了。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比如我开悟了,但可能证真偏空,可能没有彻骨彻髓,可能难
以显发无方大用,等等,这都需要寻找前辈大师切磋砥砺,打磨锤炼。这就是为什么后
世开悟禅师到处行脚、遍参知识的根本原因。用宗门的话讲,那就是“没个入处就究个
入处,得个入处尚需转身一路。”
永嘉参访六祖的精彩过程,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成为历代禅师开悟以后行脚江湖、
本分相见的滥觞。
真正悟道之人,气象自然清新。这是未悟之人装也装不出来的。
永嘉一进门就以作家手段相见,既不礼拜,也不说话,绕着六祖转悠三圈,然后叮
当一声,振锡而立,气势不凡。
六祖更是本分宗师,是玉是石,我要亲自试一试。他当场来个下马威:“夫沙门者
,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永嘉一跳跳出窠窟,径捣黄龙:“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六祖一计不成,又布一局:“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永嘉不落圈套:“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六祖连声赞叹:“如是!如是!”
本分相见,无圣无凡,谁具威仪,谁生我慢?但是理不妨事,真不碍俗,从孤峰顶
上回到人间,不可少了文明礼貌。这时,永嘉才具威仪礼拜,准备告辞。
没想到六祖还不放过,继续勘验:“返太速乎?”
永嘉风吹不动:“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六祖步步紧逼:“谁知非动?”
永嘉把球踢了回来:“仁者自生分别。”
六祖笑里藏刀:“汝甚得无生之意。”
永嘉雨洒不着:“无生岂有意耶?”
六祖最后一击:“无意谁当分别?”
永嘉命根早已断除,全身而退:“分别亦非意。”
果然见地透彻,自在无滞,罗笼不住。六祖在大众面前由衷地赞叹:“太棒了!请
在山中留宿一晚,明日再走。”从此,人们称永嘉大师为“一宿觉”。永嘉禅师名闻遐
迩,在温州龙兴寺开法接众,学禅的人蜂涌而至,法席大盛。
人是习惯的动物,总是喜欢自己的“路径依赖”。永嘉悟道之前是从走天台止观路
线的,所以悟后仍然重视这项业务,自成“永嘉禅”一家体系,有别于六祖的“曹溪禅
”。这充分体现在《永嘉禅宗集》这本禅宗早期名著。这本书分为慕道志仪、戒骄奢意
、净修三业、奢摩他颂等十门,几乎是宗门典籍中唯一完整的渐次修行的指导教科书。
永嘉大师最广为人们熟知的是,他从清净自性流露出的《证道歌》。这是一首千古
不朽的名篇,见地圆融而透彻,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顿法瑰宝。
公元713年10月17日,永嘉大师所度机缘已尽,于是端坐入定,怡然入灭,春秋四
十九。
02 南岳怀让
您也许会感到奇怪,永嘉自学成长,怎么会是六祖的弟子和法嗣呢?这不奇特,古
时候学生无论是乡试会试,只要金榜题名,无不称呼那位出题兼改卷的主考官为恩师,
无不成为这位主考官的得意门生。
宗门法嗣,是指获得祖师印证或者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高僧大德。永嘉
亲获六祖认可,开法济众,可以说是六祖的法嗣。
永嘉离世得早,六祖圆寂两个月以后就灭度了。所以六祖弟子这一辈人,我们接下
来要说说怀让、行思、慧忠和神会这四大弟子。其中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系人才辈出
,形成五家七宗而禅风广播,将六祖血脉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本章我们就开讲这两
位大师。
怀让禅师出生于公元677年四月初八,陕西省安康市人。家中孩子排行老三,虽然
年龄最小,但是最懂得礼让,颇有孔融让梨之风,所以名叫怀让。
小怀让只爱读佛书,不喜欢世间杂书,15岁出家,专学律藏(毗尼藏)。有一天,
不由叹息道:“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许多宗门祖师从教下和
律宗改行到禅宗,不是人家要求他们轮岗,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深深感叹,然后作出毅
然的人生决定。这样的例子很多。
怀让的同学坦然知道他志气高迈,就劝他一起去嵩山参见慧安国师。坦然根基灵敏
,言下见性,怀让机缘不契,没有悟入。老安就鼓励他去曹溪参扣六祖,这就引出一段
精彩的对话。
六祖一看怀让前来礼拜,就问:“什么处来?”这话看似平常拉瓜,其实暗藏玄机。
怀让平实而答:“嵩山。”
是龙是蛇,到此诸佛也难辨,但是六祖却要囊中探物,定出方圆:“什么物,恁么
来?”
这已经是提持向上事了,怀让本分相见:“说似一物即不中。”
六祖不放过,继续勘问:“还可修证否?”
怀让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这句话经常被他的子孙马
祖、南泉等阐扬,后面我们再来分解。
六祖高兴地说:“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六祖曾经
说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现在又说“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这是否
前后矛盾?祖师们肯定不会错的,那么用意在哪里?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这个叫做以心传心,是心心相映的共同体验和证悟,而
不是有个实在的心印可以传来传去。
怀让大师得到印证以后,继续留在六祖身边侍候15年,把祖师的本领都学到家了,
然后才到湖南省衡阳市衡山般若寺开法。怀让祖师共有入室弟子6人,其中马祖道一气
势如虹,“踏杀天下人”,大张宗风,使得怀让一系空前兴盛起来,被称为南岳一系,
后来从此法系衍出沩仰宗和临济宗。
怀让祖师不仅为人谦让,而且行事谨慎,他告诉学生们:“非遇上根,宜慎辞哉!”
公元744年,大师圆寂于衡岳,世寿68岁。
03 青原行思
行思年纪比怀让略大,生于公元671年,江西省吉安市人。
怀让为人谦让,行思为人沉静。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每当大家夸夸其谈、坐而
论道时,行思只是“默然自照”,可谓“闹处不出头,冷地着眼看”。
真参实究最值得人们称赞。屁股耐得住冷板凳,行思终于大有出息。他有深悟,特
地从江西跑到广东,参礼六祖。
来者不凡,劈头盖脸就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怎么
做才能见性。佛性离名相、非时空、无顿渐、无阶级,那么应该如何下手才能到达这种
境界?这句话里有刺,如果不是六祖,就可能被撩破衣裳。
六祖见他问话奇特,就反问:“汝曾作甚么来?”
这次对话很有意思,从头到尾就围绕行思那句问话,你问什么,我反问过去,六祖
只需反问两次就搞定了,真是高手啊!
这家伙可不是小鱼小鳖,他狮子口大开:“圣谛亦不为。”意思说我佛也不做(“
若是思大,佛也不做”)。后世惟则大师宣布:“若有人识得破,佛也不做,老僧大展
他三拜。”
六祖问在答处:“落何阶级?”
怀让答在问处:“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六祖知他深契佛心,十分激赏,立即任命行思为首座和尚。要知道,当时六祖门下
龙象之才不少,行思独居首位,可见倍受六祖器重。
从六祖会见永嘉大师、怀让祖师和青原行思的情形,我们就可以看出,六祖的教育
手法非常生动活泼,到了接引神会小朋友时更是机锋棒喝。
但是您千万不要误会,以为这些对话诱敌深入、攻防自在,肯定是深思熟虑。那就
大错特错,错得离谱!一个真正大悟彻悟的圣者,他开口吐语,自然不同凡响,自然本
分相见,自然离思绝虑,自然不用安排,然而胜似安排一般;他立亦得,不立亦得,去
来自由,无滞无碍,应语随答,不离自性,自在神通,游戏三昧。
另外,您看看,六祖有没有给人实法来束缚人家呢?没有!六祖说:“吾若言有法
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说得多么实在!后来德山大师开口就讲
:“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长清师父评价说,这是宗门最老实的一句话。
有一天,古稀之年的六祖对行思说:“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行思大师就回
到老家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寺,弘扬顿教几十年,世人尊称青原行思。
怀让和行思的后半生弘法时期正好处于大唐黄金时期——开元盛世,这给南宗的养精蓄
锐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当时,青原门下,四方禅客云集,其中石头希迁最为优秀,他与马祖并列为两大宗
门巨匠,大展雄风,使得行思一系日渐辉煌起来,被称为青原一系,后来从此法系衍出
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
行思祖师最为著名的一次简短对话是这样的。有位僧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祖师答:“庐陵米作么价?”淡而无味,塞断人口,要会即会,不会拉倒。这可以说是
宗门历史上第一句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法语,然而意在言外,如果想在这句话上
枯骨觅汁,那一万年也摸索不着。六祖分明透露:“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
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
公元740年,行思祖师升堂告众,跏趺而逝,世寿70岁 |
w****g 发帖数: 570 | 19 第八章 四宗并立
六祖经营岭南,永嘉回到浙南,怀让祖师和青原祖师挺进湖南、江西,此时南宗顿
法主要在长江以南弘化。
与此同时,牛头宗据守江东,西宗留驻巴山蜀水,北宗在广袤的北方占据统治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和洛阳得到当时君臣的拥护。
这时正好处于大唐的黄金时期——开元盛世(公元713-755年),禅门四宗呈现良
好的发展势头。
01 北宗最为强势
神秀大师法嗣19人,其中四大弟子分别为洛阳嵩山普寂禅师、长安兰山义福禅师、
洛阳嵩山敬贤禅师和西安蓝田惠福禅师,特别是大弟子普寂禅师受到了国家级待遇和无
上尊崇。
普寂禅师651年出生,山西河东人,少小出家。
您有没有发现:大祖师几乎全是童贞出家,比如四祖14岁开悟,五祖12岁出家,六
祖24岁悟道,怀让15岁出家,行思幼年出家,神秀四大弟子全都少小出家,还有马祖、
石头……不胜枚举,这说明什么?
普寂到湖北当阳县玉泉寺拜神秀为师,亲近六年。神秀大师非常器重他,将浑身本
领悉数传授,并且向武则天郑重推荐。唐中宗时代,神秀已经百岁高龄了,皇帝特令普
寂替代本师统领法众。当时北方“好释氏者,咸师事之”,人们夸赞说:“普寂禅师,
名字盖国,天下知闻,众口共传,不可思议。”
普寂受到武则天、唐中宗和唐玄宗的尊祟,因此也被誉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
。可以想像,当时普寂在禅宗的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广。
普寂时代,北宗进入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
普寂禅师座下悟道法嗣二三十人,包括懒残和尚、一行禅师(唐代大科学家和密宗
大师,与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同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科学家,并被称为密教五祖之一)
、道睿禅师(后被迎请到日本,成为日本禅宗二祖和华严宗初祖)等著名大师。
普寂禅师把北宗发扬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以达到“
宝镜磨拂,万象乃呈,玉水清澄,百丈皆见。”您看,普寂禅师的文采多么蜚然,真的
是字字珠玑!但却受到神会大师的呵责。下一章我们再来说这个话题。
与普寂禅师齐名的是义福禅师,658年出生,山西沁县人。15岁时遵从母亲遗训出
家,太感人了,真是伟大的母亲啊!
他跟在神秀大师身边十多年。据说神秀大师圆寂之时,只有义福“亲在左右,密有
传付,人莫能知”。随后在终南山化感寺深居浅出长达20多年,65岁时才应邀住在京城
慈恩寺,在长安洛阳影响很大,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和省部级高官的信服敬重,士庶“
靡然向风者,日有千数。”
公元736年,义福禅师示寂;三年后普寂禅师入灭,享年83岁。根据《旧唐史》记
载,义福和普寂禅师安葬之日,场面极其宏大,“士庶倾城哭送,市易几废。”普寂和
义福禅师虽然声望如天,但在宗门灯录中却无一言半句留世,因为他们代表的是渐法而
非顿法。
02 牛头宗历经六世
牛头宗共有六世嫡传祖师,每代祖师圆寂时间差不多相隔20年,法融初祖、智岩二
祖、慧方三祖、法持四祖、智威五祖先后于公元657、677、695、702、729年圆寂。同
时,牛头宗还有旁出法嗣76位悟道高僧。
第五代祖师智威653年出生,南京(旧称江宁)人,729年入灭,世寿77岁。临终前
,他嘱咐弟子要将遗体放在林中布施给鸟兽。这是牛头宗一些祖师处理身后幻躯的一种
独特方式。
智威五祖法嗣13人,其中慧忠继承衣钵而成为第六代祖师。
慧忠683年出生,江苏镇江人。当时智威五祖一见慧忠就高兴地说:“山主来也!”
慧忠领悟很快,在老师身边侍候时,师徒二人拉了不少家常。智威五祖说了一偈:
“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慧忠对答:“念想由来幻,性自
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智威五祖又说一偈:“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
,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慧忠对答:“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
即泛般若船”。
从这些对话可以看出,东宗与南宗同声同气,同属宗门顿法。慧忠曾有一首《安心
偈》:“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真心真实,菩提道场。”体会一下吧。
慧忠大师行道精苦,平生只穿一件衣服,只用一个餐具。他的神异事迹很多,最有
名的是三只山中老虎替他看门,这可不是三只家养小狗狗哦。
慧忠六祖得法弟子34人,各住一方,但是灯录基本没有留下他们的机缘语句。公元
769年,大师怡然坐化,世寿87岁。
除了嫡传弟子慧忠外,智威五祖还有两名弟子值得一提。
先说安徽宣城玄挺禅师,想说其实也“不知何许人也”。有一天从京城来了一位讲
《华严经》的僧人,问五祖:“真性缘起,其义云何?”五祖默然不语,侍立在旁的玄
挺点拨他:“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这位僧人言下大悟。
您看这师徒二人的作略,是不是很有后世我们所熟悉的祖师风范?百年后,也有同
样的一幕场景:有一天,被贬到潮州的韩愈前去请教大颠禅师,大师沉吟不语,侍立在
旁的义中答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韩愈不由赞叹道:“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
者旁得个入处。”
当时南北两宗分立,地球人都知道。有人就问玄挺禅师:“南宗自何而立?”玄挺
禅师回答:“心宗非南北。”这与六祖的开示是不是异曲同工?
还有一位是镇江鹤林寺玄素禅师,江苏丹阳延陵镇人,生于668年,752年圆寂。著
名的鸟窠禅师就是他的法孙。
这老汉很有意思。有一天,一位屠夫在他家里恭敬设斋供养,大师欣然前往,大家
非常惊讶。玄素解释说:“佛性平等,贤愚无别。只要能度,我就度化他。”有位僧人
问:“如何是西来意?”玄素答:“会即不会,疑即不疑。”言犹未尽,又补一句:“
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这话说得非常巧妙,把那种难以言传的韵味都给烘托出来。
03 西宗一分为二
正如当年三国鼎立,北方魏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江东吴国据守天险、良将迭出
,西川蜀国地小人少、最为弱势,相对北宗、南宗和牛头宗而言,西宗比较薄弱。
智诜大师在成都和重庆之间开法三十年,传法弟子为处寂。
处寂648年出生,四川绵阳人,俗家姓唐,所以又有外号叫“唐和尚”。10岁就跟
着智诜大师出家,曾在深山修头陀苦行长达二十年,独处闲居,直至佛性现前,成为蜀
地禅宗大师。
他在德纯寺弘法二十余年,734年示灭,春秋87岁。处寂禅师法嗣四人,马祖道一
曾为其学生,衣钵则传给无相禅师。
无相684年出生,俗家姓金,又称金和尚,原是朝鲜半岛一个国家(新罗)的王子
,后来出家。45岁时来中国寻师访道,拜处寂为师,成为嗣法弟子。他还承袭处寂禅师
的头陀行禅修方法,苦练内功,远近闻名。
“西宗”后来分出净众系和保唐系两脉。为什么叫做“净众系”呢?因为一来结合
净土思想,通过专心念佛,使人心不散乱;二来定期召开群众大会,广结善缘。保唐系
则是因为起源于成都保唐寺这个大本营。
老金就是蜀地禅宗净众系的创始人。净众系以“引声念佛”作为外修方便,以“无
忆、无念、莫妄”作为内修法门。
762年无相禅师圆寂,法嗣也有四人,衣钵传给无住。
无住714年出生,不知哪里人,禅修生涯十分复杂,几经辗转,45岁时拜见无相禅
师,言下领旨,后来自成一家体系,从净众系衍生出保唐系。
无住在继承无相“无忆、无念、莫忘”禅法的基础上,又作了新的发挥,他解释说
:“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对初心学人,还令息
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名
无念,无念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 真心“无为无相,活
泼泼,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一切时中
“行行坐坐总是禅。”
无住的修行方式体现出激进的开放性和变革性,但由于种种不尽人意,导致了兴盛
一时的蜀地禅宗衰微,至唐末便销声匿迹了。
无住是西宗禅师当中,是唯一被灯录介绍过的高僧。
04 老安的两个弟子
128岁超高龄的老安国师法嗣六人,法孙五人,包括著名诗人贺知章。其中两位法
嗣很有特色,都是因为跟神灵打交道而出名。
一位叫做破灶堕禅师。从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位高人不知姓甚名谁,隐居在中
岳嵩山,神出鬼没,后来也不知去向。
话说有一天,禅师带着侍从来到山坞一座灶神庙。这座神庙香火很旺,远近人们杀
生祭祠不断。禅师用手杖敲灶三下,呵斥道:“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
从何起?这么烹宰物命。”又敲三下,灶便倾倒破落。忽然有位青衣戴冠的人上前礼拜
。禅师问:“你是什么人?”答:“我本是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蒙大师说无生法,
得脱此处,生在天国,特来致谢。”禅师说:“是你的本有之性,并非我说了才这样。
”那位神灵再作礼拜而消失了。
这就是著名的破灶堕公案,并没有别的道理,“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
何起?”后来义丰禅师跟老安国师聊及此事,国师慨叹地说:“此子会尽物我一如,可
谓如朗月处空,无不见者,难构伊语脉。”
还有一位叫做元圭禅师,644年出生,洛阳龙门人,716年入灭。
元圭少年英姿,幼岁出家,在老安国师座下顿悟心要,隐居嵩山,道行高邈。一日
,中岳大神请元圭授以正戒,元圭就为他张座秉炉点香,然后问:
“你能不淫吗?”
答:“我已娶妻了。”
禅师说:“不是说这个,是说不邪淫。”
答:“能!”
问:“你能不盗吗?”
答:“我什么也不缺,怎么会盗取呢?”
禅师说:“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不因得到好处而赐福于恶人,不因得不到供品而降
祸于好人。”
答:“能!”
问:“你能不杀吗?”
答:“我掌管生杀职权,怎么能不杀呢?”
禅师说:“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不能滥杀无辜,误判冤案,混乱刑政。”
答:“能!”
问:“你能不妄语吗?”
答:“我一向正直,怎么会妄语呢?”
禅师说:“不是说这个,是说先后不合天心。”
答:“能!”
问:“你能不遭酒败吗?”
答:“能!”
禅师说:“上面所说的就是佛戒。以存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
。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竟寂默而不为
休。信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
这对于我们在家人是有启迪的!我们能做到这五戒吗?
有些在家人的职责甚至是要处决犯人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的心
地。若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
w****g 发帖数: 570 | 20 第九章 北定中原
唐朝经过百年发展与积累,臻于鼎盛,创造了开元盛世的辉煌。
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最高领导人丧失进取精神,终日与美女卿卿我我,“春宵苦
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于是群小当道,政治腐朽,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引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朝开始走向盛极而衰的下坡路。
这段盛衰巨变的历史,不仅强烈震憾了当时人们的心灵,而且剧烈改变了禅宗南北
力量的对比。
在南宗顿法成为中华禅宗正统的进程中,神会大师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性作用。
01 初生牛犊不怕虎
神会668年出生,湖北襄阳人。
《坛经》记载:神会13岁时,从湖北当阳玉泉寺跑到广东来参礼六祖,上演了一出
机锋棒喝的好戏。六祖礼貌地问:“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
试说看!”
这个童子初生牛犊不怕虎,张口就答:“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看来是有备而来,早就熟背六祖语录,然而“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这事如
果落于知见,充其量也只是个知解宗徒罢了。
六祖一腔热血化作东流水,呵斥道:“这小沙弥怎么乱讲!”
谁知这个小朋友不仅不怕虎,还敢于捋虎须,问道:“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也许正是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勇品质,神会在后来北伐中原时才
能愈挫愈奋,勇往无前。
六祖拿起柱杖打了他三下,反问:“吾打汝痛不痛?”
这小朋友一套又一套的:“亦痛亦不痛。”
如果从道理的角度,这样回答已经不错了,可惜这里是祖宗的门庭。
六祖有时擒,有时纵,循着他的语脉答:“吾亦见亦不见。”
莫非被我蒙对了不成?小朋友赶紧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六祖严肃地批评他:我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所以说“亦见亦不见”,
而不是你想像的那种落于两边的边见。你讲“亦痛亦不痛”也是生灭边见,如果不痛,
则灰心灭智,同于木石;如果痛,则跟凡夫一样,生起恚恨心。你自性尚且不见,还敢
糊弄人?
神会小朋友估计当场就脸红了,知道自己只是玩弄知解小聪明罢了,慌忙向祖师礼
拜悔谢。
学禅之人,态度一定要端正,不要自欺人。六祖慈悲心切,再次殷殷教导:“你如
果心中迷闷不见自性,需要请教善知识觅个路头。现在你倒好,自己胸中黑漫漫,不先
自已究明心性,反而问我见与不见。”
神会小朋友这下心服口服,老老实实地给六祖叩了一百多个头,从此死心塌地在曹
溪修学。
02 神会小师
神会虽然知解习性重,但是上进心强,勤劳刻苦,为法忘身,从十三四岁起就在六
祖身边当个小小秘书,殷勤服侍,整天不离左右,而且默默地为大众担水挑柴,斫冰添
瓶,做了很多有益工作。这是一位佛门大器必经的琢磨过程,神会就具备这样的禀质。
神会还一度外出游学,广识博闻,回到曹溪后,六祖“知其纯熟,遂默授密语”。
神会渐渐成长为六祖的得意门生。六祖离世前,神会守在身边,大家悲伤涕泣,只
有神会神情不动,六祖当众表扬:“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
六祖圆寂后,神会曾去参访同门大师兄青原行思。大师兄问:“曹溪意旨如何?”
神会振身一下。
大师兄故意说:“犹滞瓦砾在。”
神会这时远非当年那个十三四岁的小孩,他早已领契玄旨,反问:“和尚此间莫有
真金与人否?”
行思大师笑着说:“设有与汝,向什么处着?”多少人被真金所迷,想要拨波觅水!
03 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
从713年师父逝世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神会坚持不
懈地发起弘扬南宗顿法的运动,直至大获成功。
神会将采取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呢?无遮大会。
“无遮大会”原本是布施大会,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的大会。在这样无遮无拦的庄严
大会上,神会明确宣布:“不为功德,只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辨是非。”
那么,要定什么宗旨、辨什么是非呢?两个。
第一个,谁才是真正禀受五祖付法传衣的第六代祖师?第二个,神秀为代表的北宗
是渐门,不是祖祖相承的顿教。总而言之,神秀门下“师承是傍,法门是渐”。
围绕以上两大主题,神会在河南滑县组织了几场无遮大会,其中公元732年(六祖
灭度二十年后)召开的一次大会是最成功的大会。
同志们要知道,当时北宗在黄河内外已有重要影响和深广基础,神会单枪匹马跃进
中原,不畏强势,英勇无敌,发表直指北宗痛处的宏论,会产生多么强烈的震动!
当然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遭遇到种种打击和挫折,但是他目标明确,意志坚定,
百折不挠,不仅不向后退缩,反而更加向前挺进北宗的中心地带——洛阳。
越是靠近对手大本营,越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公元753年,接近古稀之年的神会大
师被贬放到江西弋阳县,再移到湖北丹江口,第二年又移到老家湖北襄阳,最后移到湖
北荆州。两年之间,老人家被迁徒了四次。如果不是发生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这种艰
难的生活还不知持续到什么时候?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第二年攻陷洛阳、长安两京,唐玄宗仓皇跑到四川避难
,唐肃宗继位。第三年郭子仪等将领收复了东西两京。
时局突变,71岁的神会大师出来了,他受到朝野的尊敬,被公推为开坛度僧的主持
人,又被唐肃宗诏入宫中供养,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弘扬曹溪顿教了。
此后,南宗顿教逐步解放全中国,将红旗遍插在祖国东西南北方向的每个角落。
从神会大师的光荣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富有英雄气概的禅师。也许是英雄惜英
雄的缘故,他受到军委副主席房官、国防部副部长宋鼎、名将郭子仪等军队高层的重视
和支持。
04 真诚护法
您可千万不要把神会看成是“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战士,也不要把他当作争夺
法门正统的偏激者,更不要把他视为追求名利的世俗分子。
他是一员真诚的护法勇士,一名侠之大者,一位光明使者!
试想,如果当时曹溪顿教没有取得领导地位,哪有后来五家七宗的千年灿烂历史?
咱们再次回到当年滑台无遮大会上,一睹中原论剑的风采。有位名叫慧远的法师
问难,说普寂禅师“名字盖国,天下知闻”,你敢这样挑战权威,还不依不饶,是不是
跟普寂禅师私下有仇呢?
神会正气凛然地回答:“我为天下学道人辨是非,定宗旨,弘扬大乘,建立正法
,岂惜身命?”
慧远法师又发难:“你是不是为了名利?”
神会铁骨铮铮,掷地有声:“我生命尚且不惜,还会在乎名闻利养吗?”
胡适先生曾经发出感喟:神会“这种气概,这种搏狮子的手段,都可以震动一时人
的心魄了”
其实,师承是嫡传还是傍传,只是形式,也容易证明,把袈裟亮出来就是了,真正
要明辨的实质内容是法门的顿渐。
神秀与惠能同出师门,不能说没有顿悟入道的思想方法,但是由于过多强调“净心
”的次第方便法门,从而失去宗门顿悟气息。这对于服膺六祖禅风、充满护法真诚的神
会,不能不奋然而起,挺身而出,大声疾呼,使惠能作为禅宗六祖永为后世定论,使南
宗顿教昭告于天下。所以我们要多多理解神会的苦心,不能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待他老人
家。
公元760年,神会大师75岁逝世。
神会大师为宗门顿教事业奋斗终生,不畏艰难,不惜身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这是值得宗门学子永远尊敬的!
05 荷泽宗
《景德传灯录》记载:有一天,老家来信说父母双亲过世,神会自己入堂白槌:“
父母俱丧,请大众念摩诃般若。”大众才刚聚拢过来,神会又自个儿打槌说:“劳烦大
众。”
您还记得傅大士讲《金刚经》吗?当时皇帝带头,文武百官僧俗大众汇聚一堂,
有点像是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心组学习,哪知老傅上台只拍案一声就下来,乖乖,摩
诃般若已经讲完了。
公元745年,神会入住东都洛阳荷泽寺,使曹溪顿悟法门广播于中原地区。后来受
人诬陷四处迁徙,晚年又回到这里弘传南宗。宗以寺名,神会一脉就被称为荷泽宗.
神会大师得法弟子三十人左右,最有名的是河北磁县法如禅师,宗密大师就是法如
禅师的第三代法嗣。宗密大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这样概括荷泽宗的教育理念:
“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
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瞋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故虽
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
神会大师门下弟子虽多,但是缺乏出类拔萃的高徒,荷泽宗也相对寂寂无闻。即使
传到了四代,出现一个圭峰宗密,但由于宗密大师走向“教禅一致”(荷泽宗与华严教
合一),失去了南宗顿教的特色。这样,荷泽宗大约持续了一百五十年,到唐末就中断
了。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整部宗门历史,我们都将深深地体会到:一个门庭,不在
于人多人少,关键中的关键的是要有卓越人物,一个半个就足够了。过去是这样的,现
在和未来也将是这样的:宗门振兴,贵在得人! |
|
|
w****g 发帖数: 570 | 21 第十章 渐入佳境
在六祖后期弟子当中,除了神会禅师以外,还有本净禅师和慧忠国师颇多建树。
本净禅师在大内宫庭舌战群儒,可以看作是对神会推广南宗顿法的一种响应;而慧
忠入主国师,则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南宗顿法完全进入帝国政治文化中心。
宗门,开始进入“凡言禅,皆本曹溪”的时代。
同时,江东牛头宗禅师说法日益融入唐诗的风格,以优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本地风
光,对后世禅风产生深远的影响。
01 宗门舌战群儒第一人
本净667年出生,山西运城新绛县人,幼年出家,六祖得法弟子之一。
大家还记得三祖僧璨经常在皖公山与司空山云游吗?本净禅师就在太湖县司空山无
相寺弘法。
公元744年正月十五元宵节,78岁高龄的本净禅师应诏到京,与当时名僧硕学阐扬
佛理,由此拉开一场精彩绝伦的高层次辩论赛的帷幕。这个皇帝老儿居然这样过节,不
搞元宵娱乐晚会,举行佛学辩论大赛,想不到吧?
第一位辩手名叫远禅师,可能有点自恃甚高,率先出列,大声问:“只如禅师所见
,以何为道?”
答:“无心是道。”
问:“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
答:“道本无名,因心名道。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
问:“禅师见身心是道否?”
答:“山僧身心本来是道。”
问:“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违?”这位选手以为抓到自相
矛盾的把炳,哪知大禅师正说反说,总不离道。
答:“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
问:“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这家伙想搞点人身攻击,以为对手的心态会
矮掉一截。这个算盘又打错了。
答:“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悟道。”
这位远禅师惭愧失色,溜到后面去了。本净禅师作了总结发言:“四大无主复如水
,遇曲逢直无彼此,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
何事?”
第二位辨手名叫志明禅师,问道:“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这汉
不仅错解无心真义,而且把佛性与法性当作两个东东了。
答:“大德若作见闻觉知之解,与道悬殊。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
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志明禅师杜口而退。本
净禅师又作总结发言:“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
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第三位辨手名叫真禅师,问道:“道既无心,佛有心否?佛之与道,是一是二?”
答:“不一不异。”
问:“佛度众生,为有心故;道不度人,为无心故。一度一不度,何得无二?”
答:“若言佛度众生,道无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见。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虚名,
道亦妄立,二俱不实,总是假名,一假之中,何分为二?”总结发言如下:“见道方修
道,不见复何修?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但看弄傀儡,
线断一时休。”
第四位辩手名叫法空禅师,问道:“佛之与道,俱是假名。十二分教亦应不实,何
以从前尊宿皆言修道?”
答:“大德错会经意。道本无修,大德强修;道本无作,大德强作;道本无有,强
生多事;道本无知,于中强知。如此见解,与道相违。从前尊宿不应如是。自是大德不
会。请思之。”总结发言如下:“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
。弃却一真性,却入闹浩浩。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第五位辩手名叫安禅师,问道:“道既假名,佛亦妄立,十二分教,亦是接物度生
。一切是妄,以何为真?”这是绝大多数学子迷惑之处。无量劫来捉取追逐习惯了,总
想要抓住一个东西。总以为假之外必有真,生灭之外必有不生不灭。
答:“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知真妄总是假名,二
事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
安禅师惭愧拜伏,不知所措。本净禅师总结发言:“推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返
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会道亦如此,到头亦只宁。”
接下来,还有第六位、第七位辩手先后出场,但是本净禅师自始至终舌战群儒,真
理在握,自性流露,雄辩滔滔,不愧为六祖亲传弟子。
这场辩论大赛有助于我们摧破当今诸如此类的邪知邪见,更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
名偈。
公元761年,本净禅师归寂,世寿95岁。
02.十六年国师生涯
这位国师与慧安国师只有一字之差,名叫慧忠国师,是老安的法侄。
慧忠生年不详,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算是他的小老乡。从六祖那里佩领心印以后
,居住在河南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多年,不下山门,所以宗门尊称他为南阳慧忠国师。
您想想,一位高僧悟道以后,在深山幽谷涵养四十多年才出世,那是一种什么样的
高深德行和境界啊!
酒香不怕巷子深。慧忠道行远播,名闻帝里,唐肃宗派员邀他赴京。他开始离开神
仙般的山居生活,来到香火人间,而且是最为繁华的京城。
他成为唐肃宗和唐代宗父子共为尊奉的国师。
慧忠国师在京城呆了16年。他随机巧说,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公案和故事,而且
说法风格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03.这个野狐精,神通在哪里?
当时有个印度僧人名叫大耳三藏,跑到京城宣称自己有他心通。这一时期印度佛法
密教盛行,估计不少人热衷于宣称自己神通广大。
皇帝心想,你有神通,我有国师,让国师试验一下吧。大耳三藏一见国师马上礼拜
,站在旁边。国师就问:“听说你有他心通哪?”
这点自信还是有的,不过三藏嘴里还是谦虚地说:“不敢。”
接下来您就知道国师有多么淘气,他故意问:“你说说老僧现在什么处?”
三藏轻松地说:“您老是一国之师,怎么跑到四川去看竞渡。呵呵!”
国师又虚晃一枪,问:“你再说说老僧现在什么处?”
三藏得意地说:“您老是一国之师,怎么跑到天津桥上看弄猢狲。”
好了,玩了两把,可以收场了,第三次国师进入自受用三昧,然后又问:“你再说
说老僧现在什么处?”
这下可怜的三藏摸索了半天,也不知去处。
国师严厉叱责:“你这个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地方?”
三藏满脸惭惶,无言以对。
您可不能把这段公案当作一个普通的故事来看,它从一个窗口折射出宗门祖师对于
神通这种玩意儿的基本态度。
虚妄作用不是没有,否则国师也不会故意两次涉境现影,但是神通毕竟只是枝末,
只是雕虫小枝,只是附属产品,与解脱生死了不相关,与宗门直指人心的根本方向不符
,如果迷执神通,则与明心见性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正如慧忠国师每每教导的那样:
“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当然,“香象所负,非驴能堪”,一
般人也就不能不着迷于外相了。
后来有人问赵州古佛:“大耳三藏第三次不见国师,不晓得国师在什么地方?”赵
州说:“在三藏鼻孔上。”再后来又有僧人问玄沙大师:“既然在鼻孔上,为什么不见
?”玄沙答:“只为太近!”
为什么说太近呢?
04.随机巧说
慧忠既是国师,又是六祖的弟子,声望崇隆,年岁应该很高。许多六祖的二三世法
孙,包括南泉、麻谷等,都千里万里跑去参访。至于其他僧俗咨询参问则更多了。下面
选取四则:
有位僧人问“怎么样才能与道相应?”国师答:“善恶不思,自见佛性。”问:“
坐禅看静怎么样呢?”答:“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问:“哪一个是佛?”
答:“即心是佛。”问:“即心是佛,可更修万行否?”答:“诸圣皆具二严,怎么可
以拨无因果?”国师眼看这位僧人问了又问,问题多多,就此打住:“我今答汝,穷劫
不尽,言语越多,去道转远。说法有所得,斯则野干鸣;说法无所得,是名师子吼。”
一位讲《金刚经》的僧人前来参礼。国师问:“最初两字是什么?”这位僧人答
:“如是”。国师迅雷不及掩耳地追问:“是什么?”可惜僧人言下未契。“是什么?
”成为宗门直指人心的强有力话头。
南阳有位名叫张濆的行者问:“如今有情方便之中,如何是无情因缘?”这个问题
问得很好,国师答得更棒:“如今一切动用之中,但凡圣两流都无少分起灭,便是出识
,不属有无。”您尽管见闻觉知,只要离开情识系执,就是“有情方便的无情因缘”,
所以六祖说“六根对境,分别非识”,永嘉说“分别亦非意”。
一次国师升座,紫璘供奉(僧官职称)说:“请师立义,某甲破。”国师开口就道
:“立义竟”。紫璘当面蹉过,还傻傻地问“是什么义?”国师说:“果然不见,非公
境界。”说完就下座。国师知道紫璘喜欢论义,就问他:“佛是什么义?”答:“是觉
义。”果然一钓就上钩,国师又问:“佛曾迷否?”答:“不曾迷。”国师又笑着说:
“那么,用觉作什么?”紫璘哑口无言。后世大慧宗杲替紫璘出了一口气,他自答:“
若不入水,怎见长人。”
04.国师与侍者
慧忠国师有一个公案最为著名。有一天,国师三唤侍者,侍者三度应喏,国师望着
莫明其妙的侍者说:“将谓我辜负你,却是你辜负我!”其间韵味,我们在第二章中已
略有透露。有人问赵州大师:“国师三唤侍者,到底什么意思呢?”赵州答得很有意思
:“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你悟了或者不悟,他总是在那里。
公元775年,国师化缘将毕,准备涅槃。唐代宗问:“师父百年之后,弟子怎么记
念您老人家?”国师说:“造取一座无缝塔。”皇帝问:“请老师描绘塔样。”国师沉
默良久,然后说:“会么?”答:“不会。”国师咐嘱:“贫道走后,有个侍者名叫应
真,他晓得这事。”
这位侍者,就是后来的耽源大师。国师灭度以后,唐代宗通知应真前来皇宫了却前
缘。应真依前只是沉默良久,然后问:“圣上会么?”皇帝还是答:“不会。”于是应
真说出一首有名的偈颂:“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
殿上无知识。”这座无缝塔到底是什么样呢?
05.唐诗般的法语
公元744年,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在洛阳初次相逢,这是两位诗坛泰斗的历史性会
晤。他们是唐诗的巅峰代表,特别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与江东缘份很深。
2006年末学曾到安徽马鞍山采石矶游览。这里是长江三大名矶之首。李白酷爱采石
矶,六次到江边游览,晚年生活并仙逝于此,留下了50多篇诗文。估计就像现在的流行
歌曲一样,唐诗这股风气自然也会吹进禅宗门户。
宗门采用唐诗应答的禅风典范,首推崇慧禅师。这位牛头宗禅师是智威五祖的旁出
法嗣,四川彭州人,悟道后住在马鞍山西南200公里处的天柱山,与司空山本净禅师相
隔很近。
这样,不仅唐诗与禅师法语相融合,南宗与牛头宗也正在互相融合。
下面,咱们见识一下崇慧唐诗应答的禅风:
有位僧人问:“如何是天柱境?”答:“主薄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
“如何是天柱家风?”“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
“如何是天柱山中人?”“独步千峰顶,优游九曲泉。”
“如何是西来意?”“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华绿蕊间。”
“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灊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晖。”
“如何是道?”“白云覆青嶂,蜂鸟步庭华。”
“宗门中请师举唱?”“石牛长吼真空外,木马嘶时月隐山。”
您这么一看,哦,我明白了,原来唐诗都是禅诗。唐诗都是禅没有错,但却不是
禅诗。为什么呢?因为写诗之人不是禅师。
崇慧禅师有个趣味的比喻。当人家问他:“达磨未来中国时还有佛法吗?”他出
口成章:“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沉默良久,又说:“阇黎会么?你自己分上的事都
没弄明白,关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什么?他老人家好比卖卜汉一样,看你不会,为你算上
一卦,谈吉说凶。”
请问,您的吉凶祸福是达磨这一卦算出来的,还是原本就有呢?
什么是自己的本分事?崇慧禅师说得好,“一切自看”,无人能够替代。
大师在天柱山演道22年,779年入灭。这一年中国佛教界还有一件大事。当时藏王
赤松德赞派员前往印度请回莲花生祖师传法,建立西藏第一座供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
桑耶寺。
六祖弟子辈这一代人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 |
G**W 发帖数: 1865 | |
w****g 发帖数: 570 | 23 第十一章 踏杀天下
说宗门,道宗门,其实第一至第十章的宗门故事人物,人们并不熟悉。
打从这一章开始,宗门往事和祖师风范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禅宗,才是广大学子津
津乐道的宗门。
下面两章要介绍的人物,那是两位超重量级的大祖师,他们分别叫马祖道一和石头
希迁。南宗到了马祖和石头以后,法水长流,智灯永耀,光映千秋。古德评论说:“禅
法之盛,始于二师。”
特别是马祖,作为禅宗六祖之后唯一被尊称为“祖”,足见其在中华禅宗史上至为
崇高的地位。
01.磨砖怎能成镜?
公元709年,道一出生在四川德阳什邡市马祖镇。因为俗家姓马,所以当时人称“
马祖道一”、“马祖”或“马大师”。
还记得道一最早跟谁学习吗?他幼年出家,跟家乡附近的处寂禅师(唐和尚)学习
。开元年间,道一来到衡山修习禅定。
衡山是谁的地盘?南岳怀让。
怀让记得师父曾对他说:“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踏杀天下人。”现在这匹马驹
自己蹦达到了眼皮底下了。怀让祖师知道因缘时节到来,就去看望这个小沙弥,开始一
段师资道合的对话。
祖师亲切地问:“大德坐禅,图个什么?”
答:“只图作佛。”好家伙,这口气跟六祖初见五祖时一个模样。
怀让知道这小家伙的命根已经捏在自己手心里了,也不着急下手,找了一块砖,在
道一跟前的石头上磨叽起来。
道一觉得好奇:“磨作什么?”
怀让抬起头来,看着道一,又磨了几下,然后说:“磨作镜。”
奇了怪了,“磨砖怎么成镜呀?”
怀让纵绳半天,这下又把鼻头穿起来:“磨砖既不成镜,坐禅怎能作佛?”
可怜道一的吃饭家伙都被人操走了,这下急了:“那,如何即是?”
道在心悟,岂在坐耶?怀让举个形象的比喻开导他:“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
即是,打牛即是?”道一陷入了沉思。
怀让继续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
。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
其理。”
道一灵根涌动,听闻教诲,如饮醍醐,礼拜询问,既然坐禅不能成佛,那么“如何
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这事根本没有你用心之处。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怀让答:“汝学心地法门
,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道一估计背过《金刚经》那句著名的偈颂:“若于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他马上
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
祖师告诉他,此见非彼见,不是肉眼能见,而是心地法眼能见。道一终于心花怒放
,豁然开悟。
这幅情景,与当年道信大师在牛头山点化法融是不是有点相似?
02.从湖南到福建,再到江西
道一领旨以后,在师父身边侍奉十秋,日益玄奥,温润纯熟,然后辞别师父,走出
湖南,走向一个无比辉煌的事业新天地。
《宗门往事》从第一章讲到第十章,都没有我们福建什么事。现在可好了,这匹踏
杀天下人的壮年马驹,出道弘宗的第一站就是东出衡山,进入福建建阳莒口镇佛迹岭。
太感人了!这对于我这个福建人来说,写到这里都感到十分荣幸。马祖是历史确
凿可考的宗门祖师入闽传法的第一人。稍后我们将发现福建禅宗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晚
唐禅宗最为活跃的区域,这与马祖当初播撒的种子和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很快地,
我们将讲到百丈怀海、章敬怀晖、大珠慧海、邓隐峰等一批卓越的福建大禅师,他们都
是马祖的得意门生。
请记住这一年,742年,唐朝天宝元年。
请记住这地方,建阳佛迹岭,禅宗在福建的初传之地。
不久,马祖移锡江西,先到抚州临川西里山,再到赣州(旧称南康或虔州)龚公山
,在这两个地方分别住了十多年,最后率领徒众来到南昌(旧称洪州)佑民寺(旧称开
元寺)。
建阳、抚州、赣州这三个地方,正好是闽赣交界可以按逆时针画出的边长约300公
里的三角形地带。
南昌一带是马祖最后生活的地方,他在这里大弘禅门十七年。
正如六祖在韶关弘法得到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一样,马祖在江西高振法鼓时,僧俗
向慕,四方云集,官民归心。在龚公山时,赣州市长裴谞不辞辛苦,亲承教诲。公元
771年,军区司令兼南昌市长路嗣恭把马祖从赣州延请到南昌,亲受宗旨,其他官员对
马祖也恭勤礼拜。马祖跟南昌市长有过一次简练隽永的问答。人家问他:“弟子吃酒肉
即是,不吃即是?”答:“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那您说,是吃好,还是不
吃好?这全看您了。
03. 大张宗风
有一天马祖对众开示:“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若了此心,
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佛不再是高远的理想,而是可以当下体验的。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事情啊!
但是请不要忘记,人家饥来吃饭,困来打眠,逍遥自在,无事道人,前提是“了此
心”“乃可”。
有位僧人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他毫不遮掩地说:“为止小儿啼。”僧
人又问:“小儿不哭时如何?”真对妄说,若能离妄,真亦不存,马祖回答:“非心非
佛。”这位僧人挺会问话的,又问:“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这第三种人既不是凡
夫,也不是圣贤,而是超越前二种的灵利衲僧。马祖答:“向伊道不是物。”不是心,
不是佛,不是物,那是什么?马祖说:“且教伊体会大道。”
您看,宗师只是应病与药,哪有实法束缚人?有人惯用研究世间学问的思路来研究
禅宗,说马祖的禅学思想是“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什么的,这
是曲解圣意,佛头倒粪。
说到平常心,最早应该也是出自马祖之口。他曾示众:“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若
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然后自己作了一番解释:
什么是污染呢?“但有生死、造作、趋向,皆是污染。”什么是平常心呢?“无造
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您听听,这才是祖师所说“平常心”的真义,又有多少人错会“平常心”!您才想
要起一念平常心时,早已不平常了,因为您有造作,有是非,有取舍,有趣向,所以圆
悟克勤大师说:“此处最为微妙,大难!”
举个例子,有位僧人问马祖:“如何得合道?”他有趣向,想要与道相应,这是生
灭造作之心。马祖壁立万仞:“我早不合道。”您如果把马祖这句话坐实,说他也有趣
向,不想与道相应,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宗师千说万说,东说西说,都无实义,只是解
粘去缚,只图给您一个入处。
马祖除了巧妙运用语言三昧来接引学人外,还灵活采用隐语、动作、手势、符号、
道具甚至拳打脚踢等方式接机,大机大用,大开大阖,机锋峻烈,杀活自在。比如,有
位僧人问:“如何是西来意?”马大师一边打还一边说:“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
最有意思的当属水潦和尚。他才张嘴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时,就被马祖当胸踏
倒。不愧是踏杀天下人的手脚功夫,水潦当场大悟,一骨辘爬起来,乐得拍掌呵呵大笑
:“哈哈哈,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一时识得根源去
。”水潦和尚开化一方后告诉观众说:“自从一吃马祖踏,直至如今笑不休。”祖师的
百般手段,是不是只为了给您一个永久的受用之处呢?
可以说,祖师禅到了马祖时已经眉目分明,显露无遗。马大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
炙人口、令人回肠荡气的公案。我们将在后面章节逐渐供奉出来。
04.六祖之后唯一的“祖”
马祖实在太强悍了!共有入室弟子139人,各为一方宗主,流转以至无穷,可谓前
无古人,后无来者。
虽然北宋时期宗本禅师传法弟子200多人,得法弟子数量堪为宗门之最,但是马大
师麾下超一流的人才济济,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百丈、南泉、智藏这马祖门下“三大
士”,更是以一当百,光照千秋。
马祖临终前留下了一个千古公案。
公元788年,马大师林中经行回来,示现微疾,院主关心地问:“和尚近日尊候如
何?”马祖不失平分宗师作略,开口见胆:“日面佛,月面佛。”据说日面佛寿长一千
八百岁,月面佛寿仅一日一夜。后世雪窦大师赞颂道:“日面佛,月面佛。五帝三皇是
何物?”
当年二月初一,马祖跏趺入灭,寿年八十。 |
d******r 发帖数: 5008 | 24 丫有完没完啊。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十章 渐入佳境 : 在六祖后期弟子当中,除了神会禅师以外,还有本净禅师和慧忠国师颇多建树。 : 本净禅师在大内宫庭舌战群儒,可以看作是对神会推广南宗顿法的一种响应;而慧 : 忠入主国师,则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南宗顿法完全进入帝国政治文化中心。 : 宗门,开始进入“凡言禅,皆本曹溪”的时代。 : 同时,江东牛头宗禅师说法日益融入唐诗的风格,以优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本地风 : 光,对后世禅风产生深远的影响。 : 01 宗门舌战群儒第一人 : 本净667年出生,山西运城新绛县人,幼年出家,六祖得法弟子之一。 : 大家还记得三祖僧璨经常在皖公山与司空山云游吗?本净禅师就在太湖县司空山无
|
w****g 发帖数: 570 | 25 你不是也挺忙的吗? ;) Be Patient
【在 d******r 的大作中提到】 : 丫有完没完啊。
|
d******r 发帖数: 5008 | 26 皇叔让俺问你丫最近又在玩啥行为艺术?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你不是也挺忙的吗? ;) Be Patient
|
w****g 发帖数: 570 | 27 第十二章 江湖往来
马祖在江西时期,与石头希迁大师、南阳慧忠国师、径山道钦禅师等都有过交往。
马祖与石头大师的弟子也频繁往来,以致于有些弟子的传承关系都不知如何归属。
这或许是当初这两位大圣人没有想到的。但是,有一点是百分之百没有问题的,他们都
是六祖的子孙。
马祖在江西弘化,石头在湖南教化。刘轲形容当时学道之人,“往来憧憧,不见二
大士,为无知矣。”广大学子在“江”西、“湖”南这条纬线上往来参问。这就是“跑
江湖”的由来。
01.寻思去
希迁700年生于广东肇庆高要市,是六祖的小老乡(高要市与新兴县相距不过五十
多里路),比马祖年长九岁。
希迁少年时很有个性,敢作敢为。当时广东中西部还是个文明程度不高的地方,岭
南土著俚獠乡民崇拜鬼神,杀牛祭祀,酗酒作乐,习以为常。小希迁怜爱动物,奋勇冲
进祠堂,把牛抢回来,一年累积下来,竟有几十头之多。真牛!
小希迁讨厌这种滥杀物命的鬼神崇拜,听说六祖在曹溪传承最上乘法,就从高要走
到韶关南华寺礼拜六祖。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受具足戒,六祖就昭示将要圆寂了。
幸好祖师在旁,不问白不问,小家伙赶紧问师父:“和尚百年以后,我应该跟谁学
习?”六祖只说了三个字:“寻思去!”小希迁以为祖师是让他参寻思惟呢,终日静处
端坐,大忘人世,后来在首座指点下,才往东北方向吉安市青原山“寻”找大师兄行“
思”“去”。
十多岁的小希迁风尘仆仆,直奔静居寺参礼,引出一段绵密细长的对话。
行思大师和蔼地问:“您从哪里来啊?”
答:“曹溪。”
宗师问话,一句也不离本行:“将得什么来?”
这小沙弥早就皮下有血:“未到曹溪亦不失。”
问:“若这么,用去曹溪作什么?”
答:“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希迁话锋一转,反宾为主,掉头却问:“曹溪大
师还识和尚否?”
行思祖师并不正面回答,来个乾坤大挪移,问远不如问近:“汝今识吾否?”
希迁作出一个高难度动作,明明出掌接招,却又黯然销魂,化于无形,他说:“识
。又争能识得?”
行思祖师由衷地赞叹道:“众角虽多,一麟足矣。”据载,青原行思门下弟子众多
,但是法嗣却是单传独苗,只有希迁一人。
长兄如父。从此大师兄成了师父。师父反复勘验,用心栽培;徒弟对答如流,尽得
其妙。这样过了二三十年。
02.许个拙斧子
有一天,行思祖师问他:“有人道岭南有消息。”他才要这么,希迁就不这么,说
:“有人不道岭南有消息。”祖师故意试探他:“若这么,大藏小藏从何而来?”希迁
婉转圆润,毫无破绽,说:“尽从这里去。”
行思祖师深以为然,印可了他。然后,让希迁带上一封信送去衡山,准备交给老同
学怀让,临行前吩咐说:“你信送到以后,赶紧回来。我有一把斧子,准备交给你住山
。”意思是让你独当一面,教化一方,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金光大道。事实证明,希
迁没有让师父失望。
希迁西行五百里路,到了衡山,也不拿出书信,直截了当地问:“不慕诸圣,不重
己灵时如何?”怀让祖师不动声色地反问:“你这话问得太高深了,何不向下问?”希
迁自问自答:“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怀让祖师知道希迁已经彻悟,就
罢休。
行思大师给老同学的信中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反正是不晓得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过去大宗师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对于心爱弟子不是搂在自己怀里,而是放出去参访
,广学博闻,百炼成钢。
希迁虽然“书亦不通,信亦不达”,但可能是看上南岳的山水了,返回不久,礼辞
师父,又来到衡山。
03.石头和尚
天宝初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希迁来到衡山,在南台寺东边一块石头上面结庵,这块
石头形状如同莲台一样,当时人们就称呼他为“石头和尚”。
说来十分有趣,马祖的师父原本在湖南衡山,石头的师父原本在江南吉安,现在到
了弟子这辈完全掉了个个,马祖跑去江西吉安周边演宗,石头来到湖南衡山弘法。这种
感觉就像是现在干部异地交流那样。
石头和尚在南岳时,有一天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已者,其唯圣人乎”一语时,
拊几而叹:“圣人无已,靡所不已。法身无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
而自现。境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有感于此,他发表了一篇著作,名叫《
参同契》,这是禅家诗中著名的五言古体诗。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所谓“参”,是指诸法各就各位,互不相犯;所谓
“同”,是指世间万物虽然各殊,但是同出一源。参禅者应该“契”入这种法住法位而
又相涉相入的无碍境界。
03.石头路滑
石头大师禅风高峻,峰回路转,被马大师称为“石头路滑”。
他曾作了极为精彩的上堂演讲:“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达佛之知
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
,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
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有位僧人问:“如何是解脱?”反问:“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反问
:“谁垢汝?”再问:“如何是涅槃?”反问:“谁将生死与汝?”干脆利索,答在问
处。
还有更简洁、更令人称道的是,人家问“如何是禅”?大师答“碌砖”;人家又问
“如何是道”?大师答“木头”。
当初末学看到石头大师一段对话,忍俊不禁。话说有人问“如何是西来意”,大师
说:“问取露柱。”那位仁兄老实头地回答:“学人不会。”大师击石火,闪电光:“
我更不会!”哈哈。
石头祖师在南岳衡山教化近半个世纪,公元790年顺世,春秋九十一。日本僧人极
其崇拜石头祖师。战日战争时期,一位日本医生将石头和尚真身运回日本,至今供奉在
日本横滨总持寺内。
04.道钦禅师
与江西马祖、湖南石头同一时代的,还有著名的杭州径山道钦禅师。
道钦是苏州昆山人。28岁时遇到镇江鹤林寺玄素禅师,玄素禅师是牛头宗智威五祖
的法嗣。道钦跟着玄素禅师出家,得法后南行到了杭州临安,驻锡在今天杭州城西北50
公里处风景秀丽的径山。
天宝年间(742-756年)被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中唐时期),但却是南
宗顿法由弱转强的转折点。神会、本净、慧忠、马祖、希迁、道钦等祖师都共同见证了
这一段历史。
历史竟然这么巧合:公元742年,马祖、石头和道钦三位同时代的大师几乎同时出
世为人。
公元742年,径山寺落成。这座闻名遐迩的名胜古刹拥有禅房360间,可以安置僧众
1700余人,与杭州灵隐寺、净慈寺和宁波天童寺、育王寺并称为“禅院五山”。400年
后,一代巨匠大慧宗杲就是在这里大振宗风。
相距500公里开外的江西马祖曾经两次派员前来沟通交流。一次叫人送了一封信来
,信中画了一个圆相。道钦在圆相当中又画了一划,然后密封让人带回。还有一次,马
祖门下三大弟子之一的智藏来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道钦答:“等你回去时有
信。” 智藏说:“我这就回去。”道钦说:“回去传语,须问取曹溪。”
有位僧人问:“如何是道?”道钦说:“山上有鲤鱼,水底有蓬尘。”您不要嚷嚷
,说怎么可能啊?但请这么参究。
礼部副部长崔涣曾经“执弟子礼”,问:“弟子现在想出家,行吗?”道钦大师说
:“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
公元768年,唐代宗将道钦大师请进宫庭,礼貌接待。一天,大师在宫内见到代宗
过来就起立。皇帝问:“大师怎么就起来呢?”道钦禅师说:“您怎么可以向四威仪中
见我呢?”这话皇帝听起来很舒服,就对慧忠国师说:“我想赐钦师一个名儿”。慧忠
国师欣然赐号“国一禅师”。
公元792年,道钦大师逝世,年七十九。
05.管窥当时师资力量
末学曾经作过初略统计,中唐时期,也就是马祖这一辈祖师教化的时期,全国共有
270多员大善知识遍布各地,其中不乏鼎鼎大名、流芳万古、耳熟能详的超级大宗师。
具体包括:南宗怀让系马祖及其入室弟子合计140人,南宗青原系石头师徒合计22
人,南宗旁系慧忠国师父子6人、神会师徒19人、本净师徒19人,北宗神秀系懒残、慧
空、真亮、灵著、同光等禅师25人,东宗牛头系慧忠父子加上崇慧、道钦、昙益、圆镜
等合计38人,西宗保唐系和净众宗无相、无住等5人。
从这个横截面我们可以管窥,当时人们修学拥有多么雄厚的师资力量啊!然而,今
天,您到哪里去寻访一个明心见性的宗师? |
d******r 发帖数: 5008 | 28 小尼姑的裹脚布,又X又长。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十二章 江湖往来 : 马祖在江西时期,与石头希迁大师、南阳慧忠国师、径山道钦禅师等都有过交往。 : 马祖与石头大师的弟子也频繁往来,以致于有些弟子的传承关系都不知如何归属。 : 这或许是当初这两位大圣人没有想到的。但是,有一点是百分之百没有问题的,他们都 : 是六祖的子孙。 : 马祖在江西弘化,石头在湖南教化。刘轲形容当时学道之人,“往来憧憧,不见二 : 大士,为无知矣。”广大学子在“江”西、“湖”南这条纬线上往来参问。这就是“跑 : 江湖”的由来。 : 01.寻思去 : 希迁700年生于广东肇庆高要市,是六祖的小老乡(高要市与新兴县相距不过五十
|
w****g 发帖数: 570 | 29 第十三章 百丈新规
马祖门庭浩大,法席盛化,使得南宗顿法大播于天下。
马祖弟子灿若繁星,个个不同凡响,稍后几章保管您看得连连咋舌:天哪,这都是
什么样的优秀人物啊!然后嘴里嘣出一个字,牛!
拥有如此繁茂出众的弟子,这在宗门历史上绝无仅有,可以说是宗门史上最为光辉
璀璨的一页。
这些大禅师们与马大师一样,主要生活在中唐时期,但也有不少人已经迈入了晚唐
时期。
他们绝大多数出生在公元742年左右。还记得吗?这一年是马祖、石头和道钦三位
大师几乎同时出世为人的年头。
其中,怀海是同门师兄弟当中最为年长的一位,也是最为伟大的一位,千年以后的
宗门禅师绝大多数都是他的儿孙。
怀海堪称马祖门下第一福慧无双的大将。
01.野鸭子飞过去了
怀海是福州长乐人,是福建的第一位大禅师,公元720年出生,仅比马祖年小11岁。
据说怀海很小的时候,跟随母亲入寺拜佛,指着佛像问母亲:“这是什么啊?”母
亲答道:“是佛。”从此,佛种深植于他幼小的心灵底处,他说:“看起来跟人没有两
样,以后我也要做佛!”同志们,“我也要做佛”,这棵种子既然发芽了,他就一定要
生长起来的。
小怀海与马祖乃至大多数历代祖师一样,幼年出家,先跟广东汕头慧照和尚学习,
后来到了湖南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再后来在安徽庐江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打下了
深厚的经、律、论佛学基础,最后到江西赣州倾心依附马祖学禅。
您看,怀海从福建南下广东,北上湖南,走安徽,到江西,古人学道大不容易,凭
着一双铁脚,走南闯北的,哪像我们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尽收眼底,这大概是我们今
天学佛习禅的最大优势吧。
可以推算得出,当时怀海初见马大师时已经三十奔四了。但他不以自己精通经、律
、论、禅学为傲,甘心默默无闻地做个小侍者,当时大众叫他为“海侍者”。
世尊拈花微笑,马祖拈饼示众。每当檀越送来斋饭,海侍者才揭开盘盖,马大师就
拈起一片胡饼,问大家:“是什么?”天天如此,过了三年,怀海仍未悟旨。瓜未熟,
蒂不落。水若到,成渠有什么难处?
直到有一天,他陪马祖散步,听到野鸭叫声,马祖问:“是什么声音?”您看,古
人竟是这样用功的:吃饭、散步等等,二六时中,无不在参究自己本份事。马祖如此殚
精竭虑,难怪子孙满天下,后代越千年。
海侍者答:“野鸭声。”
莫非我马祖连野鸭声也不认识,瞧你这汉回答的。不过,正眼观来,马祖倒是真的
不认识,海侍者回答最为贴切。圆悟克勤评点说:“你们大家想要与佛祖为师吗,那就
参海侍者;想要自救不了吗,就参马大师。”这是为什么呢?
马祖沉默良久,又问:“刚才的声音哪里去了?”这老汉正在等待一个最佳战机。
海侍者心随境转,不能返照,只答:“飞过去了。”
对方进入指定位置,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这时马祖忽然回过头来,用力拧着海
侍者鼻子,可怜怀海卒不及防,痛得大叫起来,那可比野鸭叫声响亮多了。
就在海侍者一条命根子摇摇欲断时,马祖一刀劈断,喝道:“我让你说野子飞过去
!”
乌云散尽,玉宇澄清,怀海心地亮堂,内外明彻,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终于亲见
本地风光。这一刻,海侍者年近不惑。
不同的禅师,悟道时各有不同的表现,有人笑,有人哭。这位海侍者回到宿舍里哀
哀大哭。同事觉得奇怪,就跑去问马大师。马祖心知肚明,说他已经悟了,你自己去问
他吧。同事返回宿舍却见到怀海呵呵大笑,觉得奇怪,怀海说:“刚才哭,现在笑。”
同事更加迷惑不解。
水潦和尚悟后哈哈大笑,怀海悟后先哭后笑。您说,海侍者哭,哭个什么;笑,又
为什么笑呢?
02 三日耳聋
第二天,马祖升堂上座,大众才刚到齐,怀海就跑出来把法席卷走了。古人席地而
坐,没有座位,这课怎么上?马祖只好下座。怀海跟随师父到了方丈。马祖问他:“我
刚才还没说话,你为什么把法席卷走?”
您说马祖是真的不知道吗?不是的。他是明知故问的。也许您悟了也会这样。请注
意马祖这句话“我刚才还没说话”,待你说话了又堪作什么?古德明明告诉我们:这事
向开口以前承当,也只是个钝汉。
末学相信,当时马祖心底肯定暗自高兴,因为怀海初悟就显现不同寻常的手脚和机
用,这汉前途不可限量。
您猜怀海怎么回答?他只是说:“昨天这鼻子让您老人家扭得痛死了。”马祖试探
说:“你昨天向什么处留心?”怀海一拨就转:“鼻子今天又不痛了。” 马祖表示认
可:“你深明昨日事。”鼻子昨天痛,今天不痛,怎么就深明大义呢?
怀海虽已悟明此事,但不浅尝辄止,他跑到师父跟前继续参究。他已经不是在参自
己脚跟下那段大事了,而是在参广度众生的事了。马祖眼睛看着床角的拂子,怀海师心
领神会:“即此用,离此用。”
马祖当然知道现在不是启悟海侍者的问题,而是培训师资力量的时候。他说:“你
以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古人口语十分有趣,“开两片皮”就是张嘴说法,“将何
为人”就是怎样接机,“有把茆盖头”就是住持一方。
怀海取下拂子竖起。
如果滞于此处,也是死机。马祖继续钳锤:“即此用,离此用?”怀海果然把拂子
挂回原处。马祖振威一喝,这一喝具体有多少分贝无人测过,反正怀海耳聋三日,从此
顶门正眼洞开自照独脱身,肘后悬符能应一切事,大机大用,杀活自在。
我们常说禅宗机锋棒喝,临济喝、云门饼,名闻天下,其实最早一声大喝来自马大
师,最早拈起胡饼逼拶大众也是马大师。
03 大雄山下雷音震
海侍者横空出世以后,被信众邀请到南昌新吴一带,居住大雄山。由于山峦险峻,
所以称为百丈山。从此,世间多了一位超级大宗师,他叫百丈怀海。
其实大雄山峦不算险,怀海机锋那才叫一个险峻。多少人在百丈悬崖下纵身撒手,
跌了个虚空粉碎,救回一条永恒的法身慧命。
百丈一上堂就作了简洁而有力的开示:“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
佛。”
谁不想见性成佛,可是如何“离妄缘”呢?百丈告诉我们:“先歇诸缘,休息万事
。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
,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这番话其实就是对六祖所说的“无念为宗”的进一步阐述,但“八风不动”好是好
,如何做到“心如木石”呢?百丈大师指出:“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
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
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
,当处解脱。”这才是大乘顿悟法要。
如果能够做到“迥然无寄”,或者如同“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那么
“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从而生死自在,逍遥法外。
大师批评那些个“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无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
漂溺,还归生死海里。”还没悟理,“先有福智,被福智载去,如贱使贵”。若能“透
过三句外,自然与佛无差。既自是佛,何虑佛不解语?”但是假使您说,我一切无求,
总可以吧,那也是死翘翘,因为“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动念即乖,趣向非道。这
里是用功的微细之处,请多多体验和感受。
当然,也不是说您不能读经,不能看书,不是这样的。关键是看您怎么个读法,怎
么个看法?大师强调:“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离一切声色,亦不
住于离,亦不住于知解,是真修行读经看教。”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如同
魔说。如果能够字字消归自性,不被名相所惑,那么终日读书又有何妨?
您想当老师,想广度众生吗?那要有能力,有艺术,要“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
碍慧解一切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应病与药,解粘去缚。
百丈老人苦口婆心:“努力向前,须猛究取,莫待耳聋眼暗,面皱发白,老苦及身
,悲爱缠绵,眼中流泪,心里慞惶,一无所据,不知去处。到恁么时节,整理手脚不得
也。纵有福智、名闻、利养,都不相救。为心眼未开,唯念诸境,不知返照,复不见佛
道。一生所有善恶业缘,悉现于前,或忻或怖,六道五蕴,俱时现前。但随贪爱重处,
业识所引,随著受生,都无自由分。”
百丈祖师有时说法结束,大众正要下堂时,忽然召唤大家一声,大家闻声回首。说
时迟,那时快,祖师问:“是什么?”药山大师对此大加赞誉,称之为“百丈下堂句”
,他高兴地对云岩说:“你怎么不早点跟我讲讲这个事情呢,我由此而见到海师兄。”
04 留下许多经典公案
百丈祖师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公案,个个精彩绝伦,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其中隽永滋
味,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野狐公案、老虎公案和并却咽喉唇吻等公案。咱们只说说宗门当
中非常稀有的一个老虎公案吧。
话说有一天,百丈问黄檗去哪,黄檗说是山下采菌子。看似寻常人家说话,实则百
丈无风起浪,更问:“还见大虫么?”
黄檗是何等人物?是百丈会下第一等人物!一惯有杀人不眨眼的手脚。沩山仰山父
子最认可这对爷俩,说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这爷俩的机用天下无人可匹。
黄檗当下便作虎啸之声,百丈眼见这汉爪牙具备,便要捋虎须、骑虎头,于是从腰
间取下斧头作出斫砍架势,黄檗岂是束手待擒之辈,他当机不让师,左边架住百丈的手
,右手飞掌便击。
您看到这里,说,哦,原来不就是打架吗,我也会,我比师父年轻,更能打,那就
大错特错,那就造下无边罪业。他两个世间顶尖宗师过招,一招一势,纵擒杀活,自有
章法,岂可乱来?
当天晚上,百丈上堂说:“大雄山下有一只猛虎,你们出入千万要当心,老僧今日
亲遭一口。”其实百丈何止亲遭一口。当年黄檗煞有介事地问:“古人错下一个转语,
堕落五百生野狐身。那到底应怎么下转语?”百丈又要去骑虎头,便说:“近前来,跟
你讲。”黄檗走近前去,便打了师父一掌。
您可不要以为黄檗老占了打人的便宜,后来这老汉还不被临济后生当场打了三掌。
再说了,百丈看似休去,好像认输一样,其实最为高明,仰山大师赞叹百丈老人“不唯
骑虎头,亦解收虎尾”。雪窦大师更是赞不绝口:“君不见,大雄山下忽相逢,落落声
光皆振地。大丈夫,见也无,收虎尾兮捋虎须。”
纵然您是一只白额吊睛、威猛无比的大虫,在百丈老人面前,那也是要骑便骑,要
下便下。
05 百丈立清规
百丈祖师开堂说法,高唱南宗玄旨,接引四方学人,同时还制订了《百丈清规》,
在许多方面作了锐意创新,包括不住律寺创设禅居,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卓立农禅生活
风格,成为后世丛林生活修持的典范。
这份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具体详细,比如什么人物才能叫做长老,方丈住在哪里,学
众安排在哪里,如何朝参夕聚,怎样上堂升坐,如何有效管理寺院,怎样处罚违规行为
,睡觉时要右胁吉祥卧,吃饭时可以二时随宜,出坡干活时大家都要出力,等等。
百丈祖师不仅立了规矩,定了方圆,而且率先垂范,苦行高节,日常劳动一定要身
先士卒,就是到了晚年还勤劳不息。弟子们实在看不下去,于心不忍,就将老人的农具
藏匿起来,可是大师却如此自谦地说:“我没有德行,怎么可以让人代劳呢”,然后到
处寻找,找不到农具就没法干活,于是也不吃饭。从此,百丈丛林“一日不作,一日不
食”的佳言流播寰宇,传于后世。
公元814年,百丈老人归寂,世寿九十五。 |
w****g 发帖数: 570 | 30 第十四章 南泉普愿
这是一个宗师辈出、四方瑜亮的时代,一个星光灿烂、交相辉映足以让您目眩神往
的时代。
南泉普愿,当时禅道天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并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虽然没有自成一家宗派,但
是受到五家七宗所有门派的深度认可,彰显南泉门风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估
量的深远影响。
禅宗史上不乏像沩仰、曹洞这样的著名父子,但是像南泉与赵州这样都被人们尊称
为古佛的父子却是硕果仅存。南泉已经是位绝顶人物,他的心爱学生赵州更是超卓古今
、名重千秋,居然还有点“师以徒贵”的感觉。
据统计:禅书《无门关》共收四十九则尖新公案,其中南泉赵州父子二人占据全书
五分之一;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共收一百则超绝公案,其中南泉赵州二人
共占全书六分之一。哇塞,堪称一对牛人宗师父子!
南泉斩猫、赵州狗子,从古到今,都是禅门最为挂怀的公案!
01.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普愿是河南新郑市人。与百丈大师兄相比,他可是四零后小年轻,生于公元748年。
他俗姓王,晚年经常自称王老师。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吧。不过,
这个“老师”跟我们平常称呼学校老师的那个意思不一样。我们闽南人多是从中原南迁
而来,用闽南话理解“老师”,那就太能心领神会了,我们现在也是经常这样称呼前辈
的,意思是“老师傅”。
普愿与百丈大师兄一样,幼年出家。他9岁时就懂得跪请父母同意他出家。您想啊
,一个相当于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娃娃,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意志坚定,非要离开爸爸
妈妈,走进大山深处不可呢?这种现象如果不是宿世灵根绽芽或者古佛乘愿而来,那就
确实很难解释了。
小普愿在家乡附近的新密市跟大慧禅师学禅。他一心求道,刻苦勤勉,整天干活干
得手脚出茧、长出冻疮,也毫不顾惜,深得大慧禅师喜爱。
等到三十而立时,开始到嵩山会善寺受具足戒,精研律宗典籍和中观法相经论,并
且四处参学。这一点与百丈大师年轻时也十分相近,打下雄厚的经、律、论、禅学基础。
最后,青年普愿来到南昌师事马祖,不久彻悟心要,获得游戏三昧。这时一代宗师
马祖早已是古稀之年了,身边追随的弟子数以百计,其中不乏名闻天下的高徒,比如首
座百丈怀海、被马祖亲授袈裟的西堂智藏、被人誉为禅门明珠的大珠慧海等等。但是这
位来自中原的僧人,很快在同学们中崭露头角,大有后来居上、风范一新的雄伟气象。
有一次,普愿正在给僧人分粥,马祖就问:“桶里是什么?”这老汉看似随口问了
一句,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激扬宗乘。初来乍到的普愿对着德高望重的马大师呵斥道:“
这老汉应该闭上嘴巴,说出这样的话来。”同志们,大家都知道德山大师呵佛骂祖最为
出名,其实最早呵祖骂佛的正是这位青年普愿。《景德传灯录》有句话很有意思,说是
从此以后“同参之流,无敢征诘。”
普愿一战成名,锐不可挡,压倒四方惊艳,睥睨天下。
您看到这里,也许哈哈大笑,不就呵斥一下老同志们嘛,这个我也可以学。您可千
万不要学,否则会死得很难看的。他马大师天下禅林泰斗,如果不是深深认可这位不同
凡响的弟子的禅风,又岂能让他全身而退?更让马大师暗中叫绝的还在后头呢。
话说有一天晚上,不知是不是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反正马大师跟三位得意门生
正在赏月。望着月明星稀的夜空,马祖又不失时机地探问:“正当这时如何?”西堂智
藏说:“正好供养。”怀海说:“正好修行。”普愿拂袖而去。马祖作了总结性点评:
“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请注意这个“唯”字。禅,归根到底是要解放自己,要让自己从一切束缚中解放出
来。禅,不仅要我们从五欲六尘、三界六道中解放出来,而且要从经藏禅修、四圣三乘
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和谐。
当然,人在年轻时往往比较超脱,晚年时不免老婆心切。普愿八九十岁时,跟一位
小年轻也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弯弯绕绕开导了老半天,那位年轻人也没开窍,最后连声
叫道大难大难
马祖开了赏月论道的先例,以后很多祖师也举行这种活动。我们有机会再讲。
02.足不下南泉三十年
公元795年,年近半百的普愿来到安徽池州与安庆交界的一个山沟沟。这个地方叫
做南泉山,位于长江南畔升金湖边的一座小山。
普愿之所以选择这个远离池州市区的偏僻地方,大概是因为同姓宗亲道坚禅师(牛
头宗六祖慧忠弟子)曾经隐栖于此。其实,普愿不是一个人来到池州挂锡的,还有三位
同门师兄也来到池州地区。其中宝云禅师选择了池州市贵池区唐田乡的鲁祖山,每日面
壁接众,世称“鲁祖面壁”;智坚禅师选择了池州市石台县的杉山;昙凯禅师选择了池
州市贵池区的灰山。普愿与鲁祖、智坚相距不过一二十公里,昙凯同学稍稍远了点,那
也不过百里路程。
显然,普愿选择了南泉山,是来艰苦创业的,而不是来享受杏花江南的美景。他披
荆斩棘,填谷塞壑,伐木建寺,披着蓑衣,戴着笠帽,种粮放牛,像个牧童一样,过着
自给自足的农禅生活,足不出山长达30年。从此,人们印象更深的是南泉禅师,普愿这
个大名倒没那么深刻了。
《周易》告诉我们,时也运也,君子守时待命。洪钟不响则已,一鸣惊人。大概南
泉祖师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圣雄。这一点跟虚云老和尚还真有点相似之处。公元827年,
安徽宣城市长陆亘和池州前市长以及徐州高级将领刘济一起上门,恭请年已八旬的南泉
老人下山化众。不到两年时间,僧侣奔赴门下竟达近千人之多,南泉言满诸方,宗风大
振,声名远播,当时人们尊称他为南泉古佛。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南泉虽然晚年出山,但是甫一亮相,便感召得“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数百”。
很快地,南泉寺成为拥有近千禅僧的禅学重镇。
老人家将自己平生才艺尽情倾洒,接引学人,化导众生,培养了一大批出众弟子,
如赵州从谂、长沙景岑、鄂州茱萸、白马昙照、子湖利踪、行者甘贽、双峰道允等,各
开一方禅风,皆成一方宗主。
03.狸奴白牯却知有
大宗师家,无不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南泉老人曾说,好啊,你们整天
口口声声说我在修行,那你是怎么修行的?告诉你们吧,“但识取无量劫来,不变异性
,是真修行。”
有一回,南泉祖师上堂。陆亘市长作了开场白,请老和尚为大家说法。祖师反问:
“你让老僧怎么说?”陆市长问:“和尚难道没有方便吗?”祖师答:“我只问他,你
欠少什么?”
他每每发出感叹:近来禅师太多了,想找一个痴钝的人儿都不可得。因为这些个所
谓的“禅师”全都用错心思,想要修行成佛作祖,心思胡乱趣向,结果与道毫不相应,
不晓得开悟这种事情根本没有你用心之处,所以说“祖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
为什么呢?因为狸奴白牯反倒没有这“许多般情量”,于是他提出一个禅林极其有
名的命题:“直须向异类中行”。
老人举了个例子,他说五祖弘忍大师门下,五百九十九个人尽会佛法,只有卢行者
一人不会佛法,所以这位大字不识一萝筐(不知有)的南蛮青年,硬是从五百九十九个
善知识(很知有)当中脱颖而出,荣获祖师衣钵。
于是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反拈过来问:“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祖师答:“怎
肯你喃喃!”那人又问:“狸奴白牯为什么却知有?”祖师答:“似他即会。”这里有
个关键字眼,那就是这个“似”字。您可千万要用心体会祖师的方便况喻,他老人家可
不是真的认为狸奴白牯胜过三世诸佛。那他的用意是什么?下面两位老汉说得再清楚不
过了。
后世有人问曹山大师:“为什么狸奴白牯却知有?”大师说:“只是百无所解。”
又有人问招庆大师:“为什么狸奴白牯却知有?”大师说:“唯思水草,别也无求。”
想要作佛,结果作不成佛;不求作佛,结果佛自天成。这话看似矛盾,其实道在其
中。这就是达磨所说的“心如墙壁”,六祖所说的“无心合道”,牛头宗所说的“忘情
而修”,马祖所说的“平常心是道”,百丈祖师所说的“迥然无寄,令心自在”,自古
上乘宗师一脉相承,说法不同,用意无别。
真正学禅之人,于此处应有会心之处。
南泉老汉之所以一再拿动物朋友来说事,也是为了深深激醒迷胡的学人,希望他们
绝圣弃智,“以无心之妙慧,契无相之虚宗”。当他的法侄云岩问他到底什么是“异类
中事”时,他说:“岂不见道:‘智不到处,切忌说著。’说著则头角生。唤作如如,
早是变,宜须向异类中行。”
“谁人知此意,令我忆南泉。”禅月有诗赞颂说:“常忆南泉好言语,如斯痴钝者
还希。”“向异类中行”不是让人变成动物,或者与动物为伍,而是隐喻要像动物一样
离思量、离知解,以无心而合道。
04. 人事往来
南泉老人的突出事迹实在太多太多了,一时也说不完。
有位大德曾问老人:“即心是佛又不得,非心非佛又不得。师意如何?”老人说:
“大德且信即心是佛便了,更说什么得与不得。只如大德吃饭了,从东廊上西廊下,不
可总问人得与不得也。”
看来当时被这些名相困扰的学人还真不少。其实今天,我们在论坛上也经常看到有
些师兄,不能宛转归于自己,而是整天在名相语言上面弯来绕去,无休无止,这成个什
么事啊?
南泉老人特地澄清说,“即心即佛”是一剂治疗向外驰求的病药,是空拳诳儿、黄
叶止啼的名词,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说“即心即佛”,好比兔马有角,画蛇添足;
所说“非心非佛”,恰似牛羊无角,斩头觅活。要我说啊,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那是什么?
当时百丈门下首座黄檗也曾到南泉师叔这里参学。有一天,师叔问:“定慧等学,
此理如何?”黄檗答得非常正点,他说:“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但是这里有个深
坑,即使初悟之人往往也会陷入里面而不知不觉。这不,南泉老人继续勘问:“莫是长
老见处么?”果不其然,黄檗一时转不过身来,答道:“不敢。”南泉老人当场呵斥:
“浆水价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
如果您还不能体会到这一点,那么再看个公案。又是一个月朗风清的晚上,南泉老
人与大伙一起赏月。有位僧人望着天上圆月,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什么时候也像这
轮圆月啊?”老人深有同感:“王老师二十年前也曾这么来。”僧人见他遥忆当年,趁
热打铁,又问:“那么现在怎么样啊?”老人一声不吭,便归方丈。
您可千万不要以为老人没有回答,他给出了一个最佳答案。后来有位僧人问曹山大
师:“朗月当头时如何?”大师说:“犹是阶下汉!”僧人很聪明,顺竿就爬:“请师接上
阶。”大师说:“月落时相见!”
南泉老人与陆亘市长之间的人事往来和咨诹答问最多。有一次,陆市长说“僧肇法
师真是奇特。他说万物与我同根,天地与我一体。”这汉也不例外,只在名相教义上面
转悠。老和尚指着庭前一株牡丹花,说:“市长,时人见此一株华,如梦相似。”天地
万物暂且不说,同根一体暂且不说,只如眼前这株生机盎然的牡丹花,是个什么?为什
么老和尚说“如梦相似”?您才想要去思考和理解它,就当面蹉过了。他本分宗师,立
意到底在哪里?
正如有一回,老和尚在山上干农活,一位僧人跑过来问:“南泉路向什么处去?”
老和尚不跟他谈玄说妙,拈起镰刀说:“我这把镰刀,三十块钱买的。”这僧人还以为
他老人家老眼昏花,答非所问,这下急了,赶紧又提高音量,大声地问:“我不问这把
镰刀。我问南泉路向什么处去?”老和尚说:“我这把镰刀很好使!”这汉东驰西求,
不能返照消归自性,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拉回当下,可惜这头犟牛还使劲地向外蹦蹋。
大彻大悟之人,鬼神觑不见。南泉老人有一天受邀到村里应斋,看到许多人排队敲
锣打鼓迎接他,就问:“你们怎么晓得我要来呢?”有个人就说:“昨晚土地神给我们
托梦,说是今天有位大菩萨要来应斋。”老和尚听了以后说:“王老师修行不力,竟被
鬼神窥见。”
05.南泉斩猫
南泉祖师有许多随机接引的上乘公案,被当代和后世祖师广泛引用,是禅门一笔极
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最为著名的公案是“南泉斩猫”。
话说有一天,南泉祖师看到东西两堂的僧人正因猫儿而起争执。您看到这里,也许
会想,这回祖师恐怕要当个“清官”来断家务事了吧。您错了。他本分宗师就是抡刀上
阵,也要本分为人。
这不,老和尚左手拈起猫儿,右手高擎柴刀,大声喝问:“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
得即斩却。”宗门所谓“道得”,意思是就本分事说两句。他老人家时时刻刻都在启悟
学子,可千万不要以为他在问“你们到底谁有理啊,有理这猫儿就归你们啦”这等破事。
在这击石火、闪电光的千钧一发之际,万籁俱寂,乾坤若无,就是一根铁钉掉在地
上也如同打雷一般,您就是打坐也很难打出这般效果。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可惜,这两堂争猫人们的心灵被贪欲执着盖覆得如同铁板一
样,毫无松动的迹象,无人吭声。
说时迟,那时快,老人明镜高悬,举刀迅下,将猫儿斩成两截。在所有学人猝不及
防的心理准备之下,恰如一柄凌空劈下的利剑,正当此时,还有没有人顿然醒悟呢?
您肯定会想,老人刀劈猫儿,那是不是太残忍了?不好意思,您真的是世情俗见,
所谓夏虫不可语冰,宗师手段是不能用常情来理解的,他自有通天手眼和不可思议的功
德。这只如幻猫儿是否转身成为祖师弟子,咱们不加猜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祖师手
段您可千万千万不能学,他有无边功德,您有无边罪业,岂可东施效颦?
过了一会儿,赵州从外面归来。老人说了这事。赵州不仅是彻悟之人,而且是老人
嫡子,对南泉祖师的立意机用,可以说是知根知底,你才说了前头他就知道后尾,你才
举起他就知道落处,你才拨着他就转动。
赵州啥也没说,脱下草鞋,戴在头上,出门而去。老人望着爱徒扬长而去的背影,
深深地赞许:“赵州刚才如果在的话,这猫儿一条性命就有救了。”那您说说,假使赵
州当时正在现场,老人还斩不斩猫儿?老人斩猫儿到底为个什么?
南泉,一代禅宗大师,生在中唐,活跃在晚唐,一生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
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和唐文宗九朝皇帝。
公元834年,这位伟大逸群的老人跟学生们说了生命中最后的一句话,他说:“星翳
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话音刚落,就示寂而逝,享年87岁。
据载,老人圆寂时,弟子九百余人云集南泉,“布衣墨巾,泣血于山门。赴丧会葬
者相继于路,哀号之声震于崖谷”。可见南泉祖师的伟大人格魅力。 |
|
|
W*********E 发帖数: 197 | 31 Long story but interesting, thanks for sharing !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十四章 南泉普愿 : 这是一个宗师辈出、四方瑜亮的时代,一个星光灿烂、交相辉映足以让您目眩神往 : 的时代。 : 南泉普愿,当时禅道天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 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并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虽然没有自成一家宗派,但 : 是受到五家七宗所有门派的深度认可,彰显南泉门风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估 : 量的深远影响。 : 禅宗史上不乏像沩仰、曹洞这样的著名父子,但是像南泉与赵州这样都被人们尊称 : 为古佛的父子却是硕果仅存。南泉已经是位绝顶人物,他的心爱学生赵州更是超卓古今 : 、名重千秋,居然还有点“师以徒贵”的感觉。
|
w****g 发帖数: 570 | 32 第十五章 超群逸众
在马祖铺设的星光大道上,一时群星璀璨,争研斗艳,除了至伟至圣的百丈南泉以
外,还有三位杰出禅师深受马祖或其子孙的赞誉。
他们分别是西堂智藏、盐官齐安和归宗智常三大禅师。
西堂智藏亲受马祖袈裟,子承父业,作为禅林翘楚,自不待言。盐官齐安深受马祖
器重,是个传奇性人物,“犀牛扇子”天下闻名。归宗智常机用别出,风华绝代,受到
黄檗大师的无双激赏。
这三位禅门巨匠并是一时俊杰,龙吟虎啸,气吞山河。
01.马祖亲授袈裟
智藏是江西赣州人,735年出生。童年出家,比南泉还早两岁就离家学道。
小智藏相貌不凡,骨格清奇,有位高人算定他“当为法王之辅佐”,于是特地跑到
福建建阳佛迹岭投奔马祖。当时马祖刚刚出道,正好需要得力弟子辅弼,小智藏成为马
祖最为早期的弟子,也是侍奉时间最长的弟子。从此,直至马祖圆寂,智藏一直是马祖
最为倚重的股肱高徒。
智藏与怀海同为马祖入室弟子。当时人们称为“二大士角立”,小师弟南泉到来以
后,就鼎立而为“三大士”。
怀海是首座,智藏是西堂,他们都是马祖的左臂右膀。就像古代皇帝上朝分为文武
两班一样,禅宗丛林在住持方丈的统领下,也分为两大序列,东边序列主要负责行政后
勤事务,西边序列主要负责教育秘书工作。怀海和智藏都属于西边系列。首座辅助方丈
弘宗说法,在特殊时候可以代替方丈秉拂上堂,从某种角度讲,相当于老和尚的岗位B
角。首座再下来就是西堂,也可以说,西堂就是首座的岗位B角。可见,担任这两个职
位多是造诣精深、德孚众望的大禅师。
智藏37岁时,军区司令员兼南昌市长路嗣恭把马祖迎请到南昌。马祖亲授袈裟给智
藏,方便他在赣州老家摄受学人。后来西堂也跟随马祖到了南昌。
02.藏头白,海头黑
有位僧人问马祖:“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来意。”这位僧人很好笑,
以为直指人心,就是离开文字思量以外另有个东东可以让人指明。马祖说:“我今天没
有心情,你去问问智藏吧。”
这位僧人不能当下返光回照,却也老实可爱,还真的跑去问西堂。智藏摸了摸头,
说:“我今天头疼,不能为你说,你去问海师兄吧。”
这家伙两次没有开窍,又老实巴交地跑去问怀海。如果说马祖、西堂还留有余地,
让人怀有一丝期望的话,那么怀海则是断然决绝,恰似银山铁壁,让人死心欲绝,他说
:“我到这里却不会了。”
这位僧人来回跑了三趟,最后给马祖报告整个事情的经过。马祖对这两大弟子作出
高度概括性点评:“藏头白,海头黑。”白日还许您在理路上来回逡巡,到了黑夜,您
向哪里摸索?
这是禅宗有名的公案。
若干年后,赵州同样问南泉老人:“离四句绝百非,请师道。”老人便下座,回到
方丈。您说,南泉老人回答了没有?若说没答,宗师从不辜负来问;若说有答,他又说
了什么?
智藏担任西堂期间,还作为马祖的个人特使,先后出差到京城长安和杭州径山。智
藏去径山拜会道钦禅师的经过,咱们在《第十二章》中已经提到了。这回说说出差长安
的事儿。
长安慧忠国师是六祖的弟子,论辈份是马祖的师叔、智藏的师叔公,德高望重。
“平生不识忠国师,自称禅德也太痴。”当时禅师无不想去参访这位亲见六祖的国
师。南泉与归宗、麻谷三位同学就曾经结伴去见国师,后来南泉中途画了个圈,三人切
磋一番又打消了参访念头。
智藏把马祖书信交给慧忠国师,国师就问:“你师父说什么法呀?”古代没有报刊
杂志,也没有互联网络,沟通情况全靠书信和口头传话。
智藏深得马祖心法精髓,他从东边走到西边站着。国师又问:“只是这个,还有没
有别的?”智藏又从西边走到东边站着。国师已从这里见到马祖,但又要继续勘验这位
后生。他故意问:“这个是马大师的,仁者怎么样呢?”智藏也是个本色道人,他答道
:“刚才早就呈现给您老了。”您还以为别有啊。
03.出世为人
有一天,马祖问智藏:“你怎么不看经啊?”智藏答:“经与禅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马祖说:“话虽如此。你以后为人,却有这个必要。”
这里透出十分重要的信息。也就是马祖时代,学禅还是允许读经的,而且悟后应该
读经。为什么呢?
遥想当年,佛陀大彻大悟以后,三七二十一天都在深思如何为众生说法,甚至不惜
借用当时许多外道名相来引导众生。禅宗虽然教外别传,但是接引不同根器的众生,借
用现成的佛经名相最为方便易行。您看《六祖法宝坛经》就知道了,六祖虽然不识字,
但是尽量使用佛法概念来摄受大众。后世慧照禅师也认为:“心法既通,不阅修多罗藏
,无以阐扬正教,耸人天之听”。
智藏十分自谦,他说我只自修,哪敢出世为人。马祖肯定地说:“你以后一定会大
兴于世。”
马祖圆寂三年后,57岁的智藏应大众邀请,作为马祖接班人,继续领导僧团,开堂
说法。
智藏的法嗣非常有趣,除了赣州处微禅师以外,其余三位得法弟子全都是朝鲜人,
即道义禅师、国慧禅师和洪直禅师等三人。
公元814年,智藏祖师与百丈祖师同年归寂,世寿八十。
04.齐安,一位传奇性人物
齐安750年出生于江浙地区,具体地点不详。他是李唐宗室后裔,据说后来有个得
法弟子叫做唐宣宗,这难道不是缘份吗?
小齐安与智藏师兄一样,生有奇相。有位神异僧人对他说:“建无胜幢,使佛日回
照者,岂非汝乎?”所以童年时代就请求父母,让他落发出家。
齐安有什么奇相呢?《高僧传》描述他“挺身魁岸,相好庄严,眉毫绀垂,颅骨圆
耸。”简单说,就是一位伟岸庄严的大帅哥。
后来听说马祖在赣州龚公山盛化,于是振锡造访。马祖一见钟情,非常器重,收为
入室弟子,精心加以栽培,不断启迪齐安悟道。
马祖入灭以后,齐安出外游化,年逾七十时应邀住持浙江嘉兴盐官镇海昌院。
海宁盐官濒临钱塘江,是个举世闻名的观潮胜地。齐安老人在这里,二十二年如一
日,兢兢业业弘传顿法,举扬禅风。一时间,四方学子蜂涌而至,盐官齐安道化盛行,
名扬海内外。
当时东瀛日本皇后(嘉智子)听说大唐有“佛心宗”,就派僧人慧萼来大唐礼聘禅
宗高僧。齐安老人派遣弟子义空与道昉等东渡日本。这是日本禅宗的肇始,到了宋代,
日本禅宗开始流行起来。
有一次,法昕院主前来参礼,大师劈头便问:“你是谁?”
这位法昕就是当年邀约齐安住持禅院的院主,是整个寺院的最高行政领导。既然这
么熟悉,大师为什么还要问“你是谁”?
院主答:“法昕。”大师说:“我不认识你。”法昕默然无语。您说说,齐安大师
是真的不认识,还是假装不认识?
认识你自己。“你是谁”?这应该是宗门参究“我是谁”话头的始作俑者。
齐安老人的师弟大梅禅师回答一位僧人“如何是西来意”的问话时,说:“西来无
意。”老人听闻后,说:“一个棺材,两个死尸。”后世玄沙大师赞叹有嘉,说:“盐
官真是作家啊!”扶竖正法眼藏,既要有杀人刀,还要有活人剑。您说,大梅禅师答话
的弊端在哪里?
盐官齐安最为著名的公案是犀牛扇子。话说有一天,老人呼唤侍者:“将犀牛扇子
来。”侍者说:“破了。”这老汉难道真的人老糊涂,不知道犀牛扇子破了吗?不是的。
他宗师家为人,为个什么?还不是让大家各各认取本来面目;怎么个为法?这事无
人可以替代,只能自己豁然开朗,宗师家只是借个话语,通过一机一境,或者棒喝加持
,助您一臂之力。
这不,齐安老人更加明显地提起向上宗乘,他又问:“扇子破了,还我犀牛来。”
侍者无言以对。
后世祖师纷纷替这个侍者出气。投子大师说:“不辞将出,恐头角不全。”资福大
师作了个圆相,中间写个牛字。石霜大师说:“若还和尚,即无也。”保福大师说:“
和尚年尊,别请人好。”
盐官齐安还有一句话非常出名,被后人反复引用。有一次,他竖起拂子,问一位讲
《华严经》的讲师:“这个是第几种法界?”那位讲师沉吟徐久,思索对策。大师说:
“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以后,人们就把知解宗徒的
干活,叫做“鬼家活计”。
据说,唐宪宗十三子李忱为了逃避皇室争斗,遁出长安,削发南游,拜齐安老人为
师。齐安暗地提醒他:“时机已经到来了,不宜再滞留这里。”果然不久,大肆灭佛的
唐武宗28岁就果报现前,病重不治,一命呜呼,李忱继位成为唐宣宗。
唐宣宗登上大位后,得知齐安祖师已于四年前(842年)圆寂了,亲自写诗追悼这
位老人家。
盐官齐安祖师的得法弟子有八人,包括有名的关南道常禅师。
05.去!无汝用心处
黄檗祖师堪称禅门战将,神勇异常,眼高一切,智过于师,将天下英豪视若无物,
放话“大唐国里无禅师”,唯独尊崇归宗智常大师。他说:“马大师出八十四员善知识
,问着一个个屙辘辘地,只有归宗犹较些子。”
后来,青年临济被黄檗痛打三顿棒以后,心灰意冷,准备离开,黄檗不许他到别处
,只许去江西高安参访大愚禅师。黄檗大师指定的这位大愚原来就是归宗祖师的法嗣,
可见他对归宗门风十分服膺。
当然,话又说回来。所谓服膺主要是指对其教育风格和方法的心有灵犀和惺惺相惜
,而不是悟道有什么深浅。这些大禅师哪一个不是彻头彻尾,有什么两样?
智常不知何方人氏,也不晓得生卒年份,只知公元806至820年主持江西庐山归宗寺
,所以人们都叫他“归宗禅师”。
翻开灯录归宗禅师的那一页,第一行就是上堂开示,法语喷薄而出,雷音振聋发聩。
他说:“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
度时光。诸子莫错用心,无人替汝,亦无汝用心处。莫就他觅。”
照说归宗已经把这层微妙不可思议的轻纱揭开了,顿器根人应该心领神会。但是人
们追逐习惯了,用错心思久了,一时无法转变。于是,归宗话音才落,就有僧人问道:
“如何是玄旨?”大师答:“无人能会。”虽然百姓日日在用,无时无刻不承她的恩力
,但是从凡到圣无人能知,无人能会,心思不到,文字不及,开口就错,动念即乖。
僧人继续问:“向者如何?”有个目标,有个方位,才谈得上趣向。这是什么事儿
,您向哪儿趣向?
大师答:“有向即乖。”这话跟后来南泉答赵州平常心是道的话语一个模子,没有
两样。
僧人又问:“不向者如何?”大师答:“谁求玄旨?”我们的心理惯性就像机轮两
头转,这边不行,那边总行了吧?哪知这事不是机轮,又很难准确表达,所以大师再补
上一句话:“去!无汝用心处。”
这位僧人不依不饶,今天老子非要问个东东出来不可。于是不甘心地问:“难道就
没有方便之门,可以让学人进入吗?”
大概庐山归宗寺毗邻净土宗道场,大师喜欢借用观音菩萨的大方便力,就答:“观
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这跟佛法玄旨好像没有关系吧?于是僧人又问:“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大师也不
说话,用柱杖敲了敲鼎盖三下,然后问:“你听到了吗?”僧人答:“听到了。”大师
反问:“我怎么没听到?”僧人一头雾水,哑口无言。归宗祖师拿起柱杖把他给赶了出
去。
哐哐哐,这三下,您听到了没有?您如果说听到了,正好被一棒打出;您如果说听
不到,也正好被一棒打出。为什么您说什么总是错,换成祖师则说什么都是对呢?
06.归宗锄蛇
有一天,九江市长李渤说,佛经讲“须弥纳芥子”,大能包小,这个我信,但是讲
“芥子纳须弥”,这是不是天方夜谭呢?归宗大师举了个比喻,他说,好比你个头这么
大,读万卷书堆在哪里?李渤市长这才心服口服。
第二天,他又问:“一大藏教,明得个什么边事?”大师本分为人,举起拳头,反
问:“还会么?” 李市长老实回答:“不会。”大师笑着说:“这个家伙,连拳头也
不识。”李市长越发摸不着头脑,就提请大师指示。归宗大师说了一句令人百感交集的
话,他说:“遇人即途中授与,不遇即世谛流布。”
这句话太有名了,以致于后代祖师不断引用。他宗师家,万不得已,垂示一言半句
,全都是为了帮助学人抽钉拔楔,毫无实义可言。您如果能够得意忘言,自然得到受用
;如果背诵文字,情存知解,那只是世间学问,永世也不能出头。
有位僧人向归老辞别,大师问他要去哪里。他大概觉得归宗这里平淡无味,就想到
其他地方去“学五味禅。”归宗大师说:“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有一味禅。”僧人
就问:“如何是一味禅?”大师举手便打。这一打还真打出痛痒来。这位僧人连声叫道
:“我会了!我会了!”奔流渡刃,电转星飞,归宗大师又拶他:“道!道!”僧人才
要开口,大师又是一通打,打得他彻骨彻髓,透顶透底。归宗这个作略,难怪被黄檗祖
师视为不二知音。
有一次,归宗大师去菜园里摘菜,看见一株菜就画了个圆圈把它围起来,告诉大家
:“你们不要动著这个。”大伙儿还真的不敢动。过了一会儿,大师回来看见那株菜还
没摘,就抡棒把大家全打了出去,便打还便骂:“你们这些个家伙,没有一个有智慧。
”您得空时,不妨拎起一根蔬菜,看看您到底动着什么?
讲到这里,咱们应该十分清楚了:宗门最早的大面积的棒打,来自于马祖这个弟子
,他就是归宗智常祖师。
归宗祖师还有一个鼎鼎有名的公案,那就是锄蛇公案。话说有一天,祖师正在锄草
,看来这老汉非常热爱劳动。有位讲师跑来参访,忽然看见草丛里钻出一条蛇,大师举
起锄头便铲作两截。杀生是佛律五戒第一重戒,这位法师吓坏了,半迷惑半生气地说:
“我慕名归宗很久了,没想到是个粗鲁沙门。”大有见面不如闻名、早知如此不该来的
悔意。祖师却问:“你什么地方见我斩蛇?”讲师讲不出来。末学也讲不出来。
归宗祖师的得法弟子有著名的芙蓉灵训禅师、高安大愚禅师等六人。 |
w****g 发帖数: 570 | 33 第十六章 驻京代表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名叫唐宪宗。在唐朝中后期皇帝当中,他在位时间比较长(15
年),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称为“元和中兴”,他本人则有一个雅号,叫“小太
宗”。
唐宪宗及其父亲唐顺宗对禅门祖师十分尊崇,召见过惟宽、怀晖、如满和鹅湖大义
禅师,也在宫廷举行座谈会,特别是怀恽和惟宽两位大师长驻首都长安,将马祖禅法发
扬到唐王朝的心脏地区。
公元820年,唐宪宗去世,败家子唐穆宗登基,这小子昏庸奢侈,使得他老爸辛苦
创立的元和中兴局面完全丧失,标志着唐朝进入晚期。
01.入驻章敬寺
怀恽是福建同安人,756年出生。同安过去属于泉州,现在则属于厦门。
公元785年,而立之年的怀恽到江西参拜马祖。开悟以后,他以传播南宗禅法为己
任,北上游历江苏徐州、山东兖州、山东济南、河北定县,绕了小半个中国,最后在山
西与陕西交界的中条山一带落脚传法。
公元808年,怀晖按照唐宪宗的通知精神,入驻首都章敬寺。他在皇宫麟德殿斋会
这样国家级盛大招待宴会上,被“推居上座”,足见他老人家深孚众望,威名赫赫。
章敬寺是太监鱼朝恩给唐代宗妈妈章敬太后祈祷冥福,献出通化门外受赐的庄田建
造而成,“穷极庄丽”,是中唐时期最有威势的寺院。怀晖能够住持这座全国闻名的章
敬寺,充分说明他深得中央最高层领导的敬信。
02.开演禅要
怀晖大师上堂作了一段极为精彩的演讲:“至理忘言,时人不悉,强习他事,以为
功能。不知自性,元非尘境,是个微妙大解脱门。所有鉴觉,不染不碍,如是光明,未
曾休废,曩劫至今,固无变易,犹如日轮,远近斯照,虽及众色,不与一切和合。灵烛
妙明,非假锻炼,为不了故,取于物象。但如掜目,妄起空华,徒自疲劳,枉经劫数。
若能返照,无第二人,举措施为,不亏实相。”
祖师上堂作了主旨演讲以后,通常留有时间接受听众提问。
这时有位僧人就问:“祖师传心地法门,是传什么心?”大师反问:“你看到眼前
的虚空吗?”答:“明明就在眼前,人自不见。”
学佛习禅之人,十有八九死在这里,跳脱不出这个世情俗见的窠巢,要么把佛性当
作彻底虚无之物,要么把佛性当作绝对存在之物。特别是后一种错误观念,把佛性当作
实有一物,揽在怀里,死活不放,光不透脱,堕坑落坎,这种错误思潮最为普遍。
当时六祖严厉批评志彻,说:“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
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我们常人已经习惯机轮两头转,你说无常他就
落入断灭,你说真常就以为僵化不变、“确定死常”,实在难于开导。
慧忠国师也曾斥责那些以为色身之外另有佛性的知解宗徒,他骂道:“你为什么入
于邪道?不见教中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总之,您能看得见、摸得着、把握得住、想象得到的一切玄妙之物,无非都是门头
光影,都是镜里影像,都是骷髅前见鬼,万万不是见性。
怀晖大师警醒他:“你不要认影像。”僧人不知所措:“您怎么样呢?”大师以手
拨了拨虚空三下。这位僧人更加迷惑不解,就问:“您这是怎么话说的?”大师说:“
以后你自然会明白。”
又有一位僧人问:“四大五蕴身中,哪一个是佛性?”这位僧人跟前位僧人一样,
问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后来有人问赵州古佛:“四大五蕴是生灭身,哪一个是不生不灭的法身?”赵州怎
么回答您猜得出来吗?他老人家回答“四大五蕴!”
我们总以为法身太高级了、太突出了、太超脱了,应该在四大五蕴之外吧?古人形
容这种见解叫做“拨波觅水”,拨开波浪您向哪里觅水?
怀晖大师使出本色手段,叫了一下这位学僧的名字,僧人本能地应诺一声。大师沉
默良久,眼见这个家伙还不开窍,无奈地说:“你无佛性”。您说说,佛性到底在哪里?
有一天,一位僧人前来参访怀晖禅师,他不知是否看了永嘉大师参访六祖的精彩故
事,反正有样学样,绕着怀晖大师转了三圈,然后振锡而立。禅师说:“是,是。”这
汉又跑到南泉老人那儿,如法炮制一番,老人却说:“不是,不是。”僧人有点不服气
,发出疑问:“章敬说是,您为什么说不是?”老人回答:“章敬没错,是你错了。”
这位僧人到底错在哪里?
怀晖禅师有个小徒弟,离开自己将近八年,到外面世界闯荡。回来后,怀晖禅师问
他有什么收获。这位小徒弟现场作了成果汇报演出,他捡了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
圆相。师父进一步勘验他:“只是这个,还有没有别的?”这位小徒弟不愧行脚多年,
见地透脱,干净利索,他立即把圆相画破,然后礼拜师父。
怀晖大师的弟子有弘辨、怀政、志操、智真、古堤和公畿和尚等十六人,大多在首
都长安一带弘法,特别是著名的荐福寺弘辨大师,属于驻京代表人物。
公元818年,大师示灭,春秋六十三。
03.惟宽出世
惟宽是浙江衢州人,755年出生。
他13岁出家,先学戒律,再修止观,最后参访马祖而开悟,不经意间走了一条传统
的先戒后定、先定后慧的路线。
公元790年,年仅35岁的惟宽在江浙皖赣一带传法。公元798年惟宽留住嵩山少林寺
。又过了十年,唐宪宗在京城安国寺召见惟宽大师,第二年又邀请他参加宫中麟德殿斋
会。
惟宽大师光辉的一生,留下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当时,“狗子还有佛性否”的问题比较普遍。有位僧人也拿这个话题来问禅师。禅
师随波逐流,答:“有。”僧人攀了左边葛藤,又抓右边葛藤,再问:“和尚还有佛性
否?”禅师截断众流,答:“我无。”这下大出僧人的意料之外,他问:“一切众生皆
有佛性,和尚因何独无?”大师传佛心印,又怎能在义理名相跟你翻来覆去?他直指根
本:“我非一切众生。”僧人又发动脑筋,继续在表象上打转,问:“既非众生,是佛
否?”实际理地,本无一物,既无众生,又哪来的佛?禅师答:“不是佛。”这也不是
,那也不是,到底是什么?僧人问:“究竟是何物?”禅师壁立万仞:“亦不是物。”
僧人完全陷入五里云雾,更加糊里糊涂,他问:“可见可思否?”这事千圣不能识,佛
眼不能见,无物堪比伦,叫人如何说?惟宽禅师答:“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云不可
思议。”
惟宽禅师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对话。话说有一位僧人启问:“道在何处?”道不远
人,是人远道。禅师答:“只在目前。”
佛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就是明明大道就在眼前,却不可以眼见耳闻。这不,僧人又
问:“我何不见?”
不二之性,名为佛性。您若能所双亡,真性自然现前;你若强分你我,驴年也梦不
到佛法。禅师答:“汝有我故,所以不见;有汝有我,辗转不见。”
这位僧人被大师往墙角一拶,居然生起断灭见解,他问:“无我无汝,还见否?”
声色语言虽不即是大道,但是离开声色语言也无道可见。禅师说:“无汝无我,阿谁求
见?”
咱们中华祖先都懂得“一阴一阳之谓道也”,阴阳虽然不是大道,但是离开阴阳也
就没有道体了。
03.与白居易诗人酬答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则活动在
中唐和晚唐时期。这位“诗魔”与惟宽大师交往密切。
一位是文学大师,一位是禅宗大师。白居易比惟宽年小17岁。作为后辈弟子,他先
后四次向惟宽大师请教禅法心要,惟宽大师圆寂后,白居易亲自为他撰写碑铭。
有一次,他问惟宽禅师:“既曰禅师,何以说法?”我们常人总是执着禅宗教外别
传,不立语言文字,那怎么讲经说法啊?
禅师答:“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
一也。譬如江湖淮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云何于中妄起分别?”白居易
又问:“既无分别,何以修心?”禅师说:“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
一切勿念起。”
宗门心要就是这么干脆利索!本来无有一法系缀你,都是你自己起无明心、颠倒心
、执着心,无绳自缚。达磨大师说:一切处无念,即名正觉。
然而,如果我们不能领会禅法心要,就难免处处分别,时时对立。白居易问:“垢
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这是十分典型的疑问。
禅师答:“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
有位僧人也问归宗大师“悟后如何保任?”归宗大师说了一句千古名言:“一翳在
目,空花乱坠。”哪怕您实有所悟,也不能坐在解脱深坑,古德称之为“凡性虽尽,圣
见不忘”,也是无法真正解脱得大自在的!
白居易又替我们大家问了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邪?”这
确实十分微细难解。
禅师回答:“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
。勤即近执著,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凡夫不除妄想不求真是因为不知不觉,
圣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是因为正知正觉。
惟宽大师的六大法嗣都在京城长安住持,然而三军虽多,将帅缺乏。
还记得咱们在《第一章》和《第六章》中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无论是
三祖、四祖、五祖、六祖、马祖、百丈、南泉祖师,还是后来的沩山、洞山等等超级大
祖师,哪一个不是筚路蓝缕,含辛茹苦,在山沟沟里创建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
线?相反的,在京都大院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锦衣玉食、迎来送往的富贵日子,
想出名匠,不是没有,很难!
公元817年,惟宽祖师升堂说法以后就圆寂了。他比怀晖祖师大一岁,也早一年灭
度,正好也是春秋六十三。
04. 与皇帝偈颂对答
唐顺宗采取偈颂的方式,向马祖学生佛光如满禅师请教一系列问题:“佛从何方来
?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禅师同样用偈颂回答:“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
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
思惟,更勿生疑虑。”
顺宗又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
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禅师又答:“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
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
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听完,龙颜大悦,更加钦重禅宗。
根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大诗人白居易是如满禅师的得法弟子。 |
w****g 发帖数: 570 | 34 第十七章 舌战群儒
《宗门往事》第十章,咱们讲过本净禅师在大内宫廷雄辩滔滔,开了宗门舌战群儒
的先河。
这一章,我们再聊聊马祖的两位杰出弟子,大珠慧海和鹅湖大义禅师舌战群儒的另
一番景象。
大珠和尚是在自家门口接受佛法专家问难,鹅湖大义禅师则是应邀在皇宫麟德殿与
学者论义。
01.越州有大珠
慧海,只知是福建南平建瓯人,不知生卒之年。他的启蒙老师是浙江绍兴(古称越
州)大云寺智和尚。
提到越州,还要多说两句。这个地方早期叫做会稽,隋唐改名越州,宋高宗时期又
叫绍兴。越州是唐代江南最大的中心城市,相当于今天上海那样的经济地位;同时又是
文化中心之一,唐宋时期几乎所有著名诗人都来过绍兴。现代则出了个大文豪鲁迅先生。
慧海初参马祖的经典故事,几乎人人周知,不仅充分体现了宗门直指人心的风格,
而且道理又是那么浅显易见。
马祖一见慧海,明知故问:“你来这里想做什么呀?”
这还用说吗,我不远千里跑到这里,还不是向您老人家“求佛法”嘛。
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哦
,自家还有什么无尽宝藏,我咋就不知道呢。慧海问:“哪个是我的宝藏?”
马祖为他作了证明:“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
何假外求?”慧海言下大悟,识自本地风光,见自本来面目,欢喜踊跃。好像一位拿着
特等奖彩票的彩民跑去向人家借钱,人家告诉他,你早就是亿万富翁了,他一对中奖号
码,果然没错,这下喜出望外,不停地礼拜感谢。
慧海彻悟以后,留在马大师身边侍奉了六年。他是一位慈悲、不忘本的老好人,想
起受业老师年纪大了,没人照应,就向马祖辞别,回到绍兴奉养老师。
就像我们现在有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一样,古人
学道过程中也有受业老师、受戒老师、经论老师、禅修老师。那么,如何认定是谁的法
嗣呢?一般而言,您在哪位老师的教导下悟道,您就是那位老师的法嗣。
我们常人总以为大彻大悟之人,应该是仙风道骨,出尘绝俗,鹤立鸡群,但是慧海
看起来却有点痴讷。他不显山不露水,和光同尘,孝养师长,闲来无事,还写了一篇长
达万言的论文,名叫《顿悟入道要门论》。
这篇著名论文采取自问自答的形式,其中有两处值得大家品味。问:“欲修何法,
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 问:“云何为顿悟?”答:“顿者
,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请注意“悟无所得”,而不是悟到一个实在的东东可
得。
我们现在当然知道这篇论文远远超出博士后的水平,但是当时慧海身边的僧人却无
法鉴定。他的一位法侄叫做玄晏,偷偷地带到江西马祖那儿。马祖阅览以后,高兴地对
大家宣布:“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
是金子,总要发光。有实力,不会被长久埋没。得到马祖这样伟大导师的高度评价
,那还得了。慧海再想晦迹藏用也不可能了,前来寻访依附的学子越来越多,当时人们
尊称他为大珠和尚。
02.如盘走珠
本色道人只说本分话。大珠和尚对粉丝们说了一句非常掏心窝的话:“禅客!我不
会禅,并无一法可示于人。不劳久立,且自歇去。”
演若达多失却头,求心歇处即无事。您若能歇得念念狂心,菩提自性自然现前,可
是满世界又有谁能死心踏地?
你不给我一法,我绝不甘罢休,于是白天黑夜不断有人提出问题。慧海万不得已,
随问随答,其智慧犹如泉涌,其辩才自在无碍。
有一天,来了几位僧人。江东一带,玄谈风气十分浓厚。这几位僧人估计也是满腹
学问,有修有行,能言善辩,想要切磋一番,见识一下这位负有盛名的大珠和尚的风采。
第一位出场的是法师。他礼貌地请教:“我问个问题,您答一下,行不?”大珠禅
师太有才了,他说了八个字:“深潭月影,任意撮摩。”这八个字既回应了客人提问,
又充满诗情画意,还十分妙契禅理,实在是美奂美伦!
这位法师就问:“如何是佛?”颇有几分宗门下客的风范。禅师答在问处:“清谈
对面,非佛而谁?”大家茫然不解。
过了老一会儿,那位僧人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大师说什么法度人?”禅师回答:
“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古时候,道士被称作方士,和尚被叫做道士,所以往往谦虚
地自称为“贫道”。
这位法师自负讲经说法,度人无数,可是眼前这位禅师竟连度人的一法都没有,不
免又有些飘飘然起来了,说:“禅师的本事就这样啊?”
大珠和尚反问:“大德说什么法度人?”答:“讲解《金刚经》。”怎么样,这是
一部无上见性宝典,就连你们禅宗五祖、六祖都大加赞叹和提倡呢。
哪晓得这位禅师太奇怪了,竟然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这部经是谁说的?”
法师显然很不高兴了,拔高嗓门嚷道:“您这不是戏弄我吗? 难道不知道是佛说的
吗?”
禅师不慌不忙地引经据典, “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如果说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那大德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僧人张口结舌,无
言以对。
又是一阵沉默,禅师问他:“《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
邪道,不能见如来。’请您说说哪个是如来?”
僧人回答说:“我到这里也迷惑了!”哈哈,真不敢想像这位讲师是如何上台误人
子弟的?
又是接四连五的问答,然后又是一番长时间的沉默。且慢且慢,不急不急,以我平
生博学多闻,今天非要问倒你不可。于是法师又问:“如何得大涅盘?”禅师回答说:
“不造生死业。”这个是当然的,那么“如何是生死业?”禅师又说出让人目瞪口呆的
话来:“求大涅盘,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
门,是生死业。”
法师又问:“怎么样才能解脱?”明明告诉你什么是生死业,你却可劲地向生死业
界奔去。禅师回答:“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高!真是高!闻
所未闻,不服不行,法师赞叹说:“像您这样的禅师,实在是稀有啊!”然后五体投地
,辞谢而去。
第二位出场的是修行者。他问:“即心即佛,哪个是佛?”禅师反问:“你怀疑哪
个不是佛,直指出来给我看看!”行者答不出来。
第三位出场的是律师。这里所说的律师,不是咱们今天专门替人打官司的律师,而
是精通戒律的法师。这家伙来者不善,开口就乱指责。他说:“禅师家,多落空。”禅
师说:“大用现前,哪里落空!”经过大珠和尚反复再三的教导,这位律师才明白自己
错了,并从愤愤不爽的心理慢慢变成心服口服,礼谢而退。
第四位出场的是三藏法师。他发动机轮两头转的知解习惯,问:“真如有变易吗?
”禅师答:“有。”哈哈,禅师您错了。大珠和尚说:“若无变易,你只能是凡夫僧,
永远成不了佛。难道没有听说大善知识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能回六识为六神通,能回
烦恼为菩提,能回无明为大智慧吗?”
确实有道理啊,那么照禅师这样说,真如就有变易吧。他这么一说,禅师马上塞断
他的舌头:“如果执着真如有变易,也是外道。”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到底是怎么回
事?
大珠和尚说:“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
人,闻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法师听完之后,由
衷地赞叹说:“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接下来,还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位专家学者轮番发问,大珠和尚打开自己宝
藏,运出自己家财,如盘走珠,高低普应。
其间有一个著名的问答,流行了上千年,就连佛门外人也常有耳闻。话说当时又有
一位律师发问:“和尚修道,如何用功?”这么一位大和尚,想来不是闭关打坐,就是
修习什么高深奇妙的法门吧。谁曾想禅师竟然这样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太不起眼了,太生活化了,哪一个不是这样啊,难道大家都是在修道用功吗?不是
的。看起来没有两样,实质上完全不同。为什么呢?因为“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
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大珠和尚说完以后,律师再也无话可说了。
03.麟德殿论义
大义745年生于浙江衢州,与惟宽禅师是老乡。
大义参访马祖悟道以后,来到家乡西南方向一百公里开外的江西上饶(旧称信州)
,驻锡在铅山县鹅湖寺,人称鹅湖大义禅师。
唐宪宗在位期间,曾经把鹅湖禅师请到宫庭一座名叫麟德殿的地方,跟京城精通佛
法的知名人士座谈。
有位法师开问:“如何是四谛?”您看,学佛之人不在心地上下功夫,老是喜欢玩
弄佛法概念。禅师故意借用谐音破除他的名相执着,他说:“圣上一帝,三帝何在?”
法师又问:“如何是禅?”禅师并不说话,以手点空。法师茫然不解,呆若木鸡。皇帝
却在边上兴灾乐祸,笑着说:“法师能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柰何。哈哈。”
接下来,鹅湖大师不再一一被动待问,他掌握主动权,担任主持人,反问在座各位
高僧硕德:“行住坐卧,毕竟以何为道?”
有人回答:“知者是道。”大师说:“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安得知者是乎?”
有人回答:“无分别者是。”大师说:“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安得
无分别是乎?”
有人回答:“四禅八定是。”大师说:“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在四禅八定邪?”
结局大家完全可以预料到,那就是四个字,“众皆杜口”。
这些个同志就像厦门中秋博饼掷骰子一样,博来博去,想要博个状元插金花,难哪!
最后,宪宗皇帝亲自提问:“何者是佛性?”大师由远而近,直指圣心:“不离陛
下所问。”宪宗心中默契,对大师更加钦重。
公元818年,鹅湖大义禅师与章敬怀恽禅师同年归寂,春秋七十四。 |
w****g 发帖数: 570 | 35 拙无居士
(自序)
学佛之初,我并不知道宗门是什么。
当时铺天盖地的入门书籍和音像资料,似乎告诉人们:佛法只有净土宗,只有阿
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
当我了解到还有禅宗,还有直指人心的祖师,还有灿若繁星的现世为法作证的
圣人,我一下子就被禅宗深深地吸引了,并立志私淑古德,尽平生之力究明心性。
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宗门无比精彩的往事和震憾人心的轨迹,走进历代祖师
的心灵世界,探究禅者悟道的因缘,扪摸圆顿正法的脉搏,掌握禅宗真正的精神实质,
末学不揣浅陋,尝试着摇动拙劣的笔头,开始回放那历史的一幕一幕。
翻开所有的宗门灯录,无一例外都是以五宗七家的法脉作为编撰的红线。末学
则以历史朝代为横轴,以宗门法脉为纵轴,以删繁就简的手法,更加立体地展现那一帧
一帧的时代横截面,更加清晰地梳理出宗门的无常兴衰史。
末学虽然以现代白话文的轻松笔调勾勒宗门往事,放飞宗门灵魂,但是永葆虔
诚恭敬和尊重史实的心态,绝不虚构一事一物,务求真实地还原那令人向往的年代,原
汁原味地保留祖师开示的重要法语(你如果说“可我看不懂”,那正符合宗门的口味。
想入祖宗大门,不会最亲!)。当然,在这个回味的过程中,末学将顺其自然地融入自
己的体悟和感受。
末学相信自己和他人都将会有意想不到的崭新收获。
或许你大喝一声:“你都没有开悟,怎么敢写?”正因为没有开悟,才特别需要
从古德那里寻找启迪;如果悟了,恐怕都不想动笔了。其实,末学也不知道会写成什么
样子,更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最后,先这样试着涂鸦吧。 |
w****g 发帖数: 570 | 36 上篇 东土二三
回首宗门往事,末学大致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大篇幅。
上篇叫做“东土二三”,讲述了从公元526年至820年这段大约三百年的禅宗初创
和繁荣的往事。我们准备从达磨初祖航海来到中国开始,顺延讲述到六祖三世法孙百丈
、南泉、智藏、天然、药山这些超级祖师的一生。
中篇叫做“五家七宗”,讲述了从公元813年至1215年这段大约四百年的禅宗由盛转衰
的往事。我们将从唐末沩山祖师开创沩仰宗这“一花开五叶”的第一叶,谈到黄龙宗这
“五家七宗”最后一宗的最后一位传人(还是日本人)荣西逝世为止。中篇展现的是中
华禅宗最为蔚然壮观、璀璨夺目的时代,也是份量最为厚重的一个篇幅。
下篇叫做“将军士民”,讲述了从公元1209年至1959年这段七百多年的禅宗衰落和中断
的往事。这段往事不再是“五家七宗”的事了,而只有临济“将军”和曹洞“士民”支
撑着禅宗门庭。我们打算从云门宗最后一代尊宿雷庵正受禅师入灭,一直讲到近代宗门
巨匠虚云老和尚圆寂,就此为宗门往事划上逗号。
为什么不划句号而划逗号呢?因为宗门往事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相信宗门仍然
还有未来。
自古以来,“道在得人”,末学愿与大家共同祷祝高僧大德早日出世!只有真正明心见
性的大禅德住世,才能统领大众,才能印证诸方,才能张扬宗风;只有真正为世公认的
悟道高僧,才能把宗门历史接续起来,承继和光大祖宗家业。
时至今天,法运涌动,21世纪禅门或将迎来新春。
让我们各出一只手,共扶千年宗! |
w****g 发帖数: 570 | 37 第一章 祖师西来
世人公认,中华禅宗的开山鼻祖是达磨祖师。
按照法脉流衍的顺序,从佛陀到达磨经历了二十八位祖师,再从达磨到惠能又
经历了六位祖师,所以宗门常说“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四七二十八,二三得六)。”
达磨是从印度禅到中华禅的枢纽人物。
他不是东土人士,而是印度得道高僧,但却给这个古老国度带来了一股清新风气
,注定要在中华佛教界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当然,这场革命的道路充满着艰难险
阻。
01 达磨是谁?
达磨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后来遇到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而发明心
要。
尊者告诉他:“等我灭度以后,你要到中国(当时名叫震旦)去,别出手眼,单
传心印,专接上根利智之人。他时后日,你度化的那个地方,明心见性的人不可胜数。
”同时告诫他:“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不要急着出发。另外,你到了中国以后,不要在
南方逗留太久,那里的人们唯好有为功业,不能明见佛理。”这种得法弟子向师父咨询
未来发展方向和注意事项的现象,我们在以后的宗门故事中将一再提到。
达磨开悟以后,继续留在尊者身边服勤将近四十年。这个不是细节的细节,大家
务必特别留心,古来宗师大多如此,以后我们也会不断看到。
般若多罗尊者圆寂后,达磨先在本国演化,后来感到时机因缘已经成熟,就准备
出国了。
02 达磨出国
达磨是当时国王的三叔,具备了较好的出国条件,乘坐大船,带着路费,在茫
茫大海飘泊了二十多天,终于到达广州(以后行文当中的地点,多用今天的地名)。
古时候没有飞机汽车,航船算是最为理想的一种交通工具了。估计达磨是从南印
度海边出发,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和南海群岛,才到达中国境内。这在古代真是了不
起的壮举!但是重溟天险又怎能挡住祖师传法的宏愿呢?
古印度不重视历史纪年,所以达磨出生于哪一年我们都不知道;但是中国就不一
样了,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纪年,所以达磨一来中国我们就知道是公元526年。那
时候,东晋王朝已经灭亡了一百多年,中国正处于南北朝割据混战的年代。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人类文明,还是历史故事,最让人们津津乐道
的,通常都是发生在军阀战乱的时期。比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
,又如战国、秦汉、三国、隋唐时期演绎的难忘故事,等等。佛法也不例外,仍然没有
走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魔咒。不信的话,咱们试目以待。
03 达磨来的时候
从达磨到达中国的那一年,我们再略微远溯一下。
公元前623年伟大的佛陀降生,老人家80岁时涅磐,第二年佛法首次结集,100
年后第二次结集,300年后第三次结集,500年后第四次结集。佛陀灭度600年后佛法正
式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印度佛法开始从小乘转向大乘。因缘际会,大乘佛法注定要在
赤县神州生根发芽。佛陀灭度700年后龙树菩萨开创大乘中观学派,900年后无著、世亲
菩萨开创大乘瑜伽行派,1200年后密教兴起并成为印度佛教主流。密教流行了将近700
年后(公元1203年)终结了,标志着印度佛教的消亡。
达磨就是在古印度唯识学大师叠出(历史上有“十大论师”之说)、瑜伽行派影
响达到鼎盛的时期(公元五、六世纪),离开故国,肩负使命,飘洋过海,远赴他乡。
达磨到来之前,佛法已经在中国这个古老的礼仪之邦传承发展了500年了。我们耳
熟能详的所有著名经典,比如楞严、楞伽、法华、华严、般若、金刚、维摩、涅磐、阿
弥陀、无量寿和阿含经等等经律,都已经翻译出来,并且流通开来。净土宗、天台宗、
三论宗和华严宗等宗派日渐成形。然而,要么义理繁杂,要么寄望来生,要么偏渐小机
……
时代呼唤着一种满足国人好简厌繁的殊胜方便、一种行解并重以悟为则的心地
法门、一种接引上根种人言下见性的圆顿大法、一种现世为法作证的光辉门庭。
历史选择了“老外”达磨和“老内”慧能。他们将开创一个中华佛教主流派别
、造就无数悟道圣人、绵延一二千年、宗旨焕然一新、留下璀璨篇章、影响极其深远的
禅宗。
04 达磨初祖来了
登陆“国际通商”港口广州以后,达磨受到当时广州市长萧昂的礼遇。第二年
,被南朝梁武帝迎请到国都南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被称为“佛心天子”的梁武帝不无自豪地问:“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
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
达磨直截了当地回答:“并无功德。”
武帝听了不啻当头一棒,可惜未能回光返照,却狐疑迷惑地反问:“怎么会没
有功德?”
大师眉毛拖地:“不是说没有果报,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并
非真实功德。”
武帝再问:“如何是真功德?”
大师尽情剖露:“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知妄本空,
求有何用?知真本有,夫复何求?自性本来具足一切功德。道不用修,但莫染污。才求
功德,即是染污,即失功德。
好家伙,不就讲道理嘛,这个我会。这位曾经亲自登坛讲演《放光般若经》、
熟悉真俗不二圣谛义理的武帝,拿出看家本领,自信地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本分宗师哪会跟他谈玄说妙,当下坐断舌头:“廓然无圣。”五祖法演大师曾
说:“只这廓然无圣,若人透得过,归家稳坐。”
这下武帝又傻了眼,生起人我之见,您不是说“廓然无圣”吗,那么:“对朕
者谁?”
达磨只就本分事,淡淡地说了两个字:“不识。”莫道达磨不识,三世诸佛一
时亡锋结舌。后世大慧宗杲祖师曾说:“若人透得过不识二字,一生参学事毕。”
般若多罗尊者早有先见之明:“南方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武帝一连三
番当面磋过,就像我们一样根机不契,不能当下领悟。于是,达磨继续北上,到达北魏
首都洛阳。
公元527年,达磨寓居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由此可见,少林寺是
名副其实的禅宗祖庭,至于是不是功夫祖庭那就不晓得了。
达磨不远万里,来到异域他乡,不就是为了传佛心印,拯救迷情,为什么却在山
上壁观呢?这老汉在等待有缘人!
05 衣法传人
4年之后,达磨等到了慧可。
确切地说,达磨祖师的弟子主要是道育和慧可,其中慧可承继衣钵而为禅宗二祖
。当然,昙林也受到达磨真法的教诲,并将达磨禅法整理成为《大乘入道四行》一书。
为什么要禀受衣法呢?
达磨说:“我来自印度,你是中国人,凭什么说你得到佛陀一脉相承的法印呢
?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外表象征之物。等到我灭度200年以后,就不用再传衣法了。那
个时候,革命江山一片红,人们自然能够信服。”
达磨托付衣法后,说出一首大名鼎鼎的偈颂:“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
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一花,是指达磨本人;五叶,是指达磨以后五位祖师。当然,您也可以这样理
解:一花,是指宗门一条血脉;五叶,是指五家不同宗风门庭。这都没有关系,关键要
搞清楚如何是宗风?我们将在下一节探究这个极其重大的命题。
06 以身殉法
万事开头难。宗师为了弘法,甚至不惜身命。
从达磨初祖到六祖大师,在弘扬顿教的道路上,都曾遭遇各种风刀霜剑,命悬于
一丝,甚至示现杀身之祸。
当时被称为“僧中鸾凤”的光统律师和流支三藏,看见达磨大师开演上乘,“
斥相指心”,如同小草不堪忍受雷雨,生起人我是非,甚至几次用药毒害。
到了第六次,达磨大师眼见化缘已毕,传法得人,于是安祥端坐圆寂,被安葬于
熊耳山。
达磨初祖逝世这一年,距离他航海来到中国正好十年,即公元536年。 |
w****g 发帖数: 570 | 38 第二章 开宗明义
要认识禅宗,乃至入门登堂,首当其冲的是把握她的宗旨。
那么,如何是宗门的灵魂和精髓呢?
相传当年灵山会上,释迦如来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陀金口玉言:“吾有正法
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是禅宗世代相传的最初源头,也成就了一段师资道合、法脉绵延的动人佳话。
“拈花微笑”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禅宗公案,透出宗门独特的家风。
01 宗门第一个本质属性
宗门的第一个本质属性就是:传佛心印!
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正是佛祖心印,正是你我脚跟下那段
大事因缘,由于百姓日用而不知,枉受无边生死之苦,所以祖师的的西来,目的只有一
个:“传佛心印”,为你指出自家珍宝。所以禅宗又被称为“佛心宗”。
这是宗门教育的核心内容。
您说一说:这颗佛心借助文字能否知晓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自悟自肯,不
立文字。
涅槃妙心依靠经教能否传授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冷暖自知,意在言外,音
在弦外,教外别传。
这种事情啊,不是“千圣不传”,只缘“向上一路”根本无法言传。这不,释迦
如来含辛茹苦说法四十九年,也说它不着啊。如果说得着,禅宗绝无丝毫生存的空间和
传授的必要。
同安察祖说得好:“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谁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变色,呼为
心印早虚言。”方便说是“佛祖心印”,那也不过假言施设。
02 宗门第二个本质属性
那么,宗门的第二个本质属性是什么?直指人心!
这是宗门最为本色的教学手段。
为什么说宗门是“微妙法门”,因为她不跟您寻枝摘叶,不跟您弯弯绕绕,不跟
您挖挖墙角,而是径捣黄龙直下拗龙一角,胜似百万军中直取上将首级,如同恶虎掏心
直取根本,好比直截多罗树头一倒一切倒。
宗门一切的一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让人一念顿丧,豁然开朗,焕然自得
,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直下承当,归家稳坐。
从宗师的角度,大凡垂慈一言半句,或者一棒三喝,一推一拿,蹋身掌脸,譬如
挥斥金刚宝剑,直下便欲断人命根,给您一个入处,送您归家稳坐。
“吾宗无语句,更无一法与人。”本分宗师随宜说法,从无住本建立法幢,也只
是解粘去缚,抽钉拔楔,只要您知见都无,凡圣情尽,自然体露真常。
不离自性而为说法,这是宗门祖师删繁就简、手握天枢,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的殊胜教育。仰山祖师告诉我们:“但得本,不愁末。”告诫我们不要一天到晚追求有
为功德,而要回到大根大本上来,以免被枝枝叶叶萦绊累生。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是也。
从学人的角度,必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善恶都莫思量,得入清净法体
”(千万不要误解六祖这个开示,以后有机会再谈)。
如果学人拟议思维,早已离道万里,不仅自己丧身失命(丧失法身慧命),而且
辜负宗师一片苦心。
有一天,慧忠国师三唤侍者,侍者三度应喏,国师望着莫明其妙的侍者说:“将
谓我辜负您,却是您辜负我!”云门大师每次呼唤香严侍者,香严方才应喏一声,大师
只说三个字:“是什么?!”云门大师哪里是要香严去研究、去思考、去琢磨,而是直
下提着吹毛利刃狠命一挥,历经十七年,终于把香严一条顽强性命斩断,唤起侍者受用
不尽的本有妙心。
您说说,像这样的绝思绝虑、直指人心的“微妙法门”,哪部经典可以找到呢?
绝对没有!所以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当然,这需要学人具备尽弃枝叶直取根本的决定信、遇事触缘一眼觑破的般若智
慧、起心动念一刀两断的坚强意志、乃至于向无所住处放舍身命的大能量,这样的学人
被称为“大力量汉”、“宗门种草”,大不容易!元素禅师上堂说:“未开口时先分付
,拟思量处隔千山。莫言佛法无多子,未透玄关也大难。”
03 宗门第三个本质属性
那么,宗门的第三个本质属性是什么?见性成佛!
这是宗门教育的根本效果。
五祖弘忍大师指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
、天人师、佛。”六祖慧能大师强调:“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若识自性,一
悟即至佛地。”他激情满怀、酣畅淋漓地宣示:“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
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您看,这就是宗门圆顿大法的殊胜绝妙之处。
见性成佛,说白了,就是回归本来面目而已!
您本来是佛,只因心灵迷障而假名凡夫,现在明心见性了,方知自己本来是佛。
譬如一块金子,被人塑成耳环,从此认为自己就是耳环,喜生悲死,直到有一天觉悟了
,才知道自己原来就是金子,生死不可得,迷悟不可得,“百年三万六千日,反复原来
只这汉!”
您说,要是有朝一日亲证自己本性,还会犯糊涂吗,还会贪生怕死吗?
当然,这里所谓见性成佛的“佛”,是指真佛(本源自性天真佛),一切诸佛则
是假佛(有相虚妄报化身佛);是指金刚体,一切诸佛则是幻化身;是指不生不灭无为
实际,一切诸佛则是生灭败坏有为依他起相。
宗门是究竟顿悟法门,她只要您亲证自己本来是佛,这样您才能知道本来无事,
无佛无众生,生死涅磐等同空花,才能明白为什么禅师总是说:“佛也不做、佛来也不
喜、闻佛一声漱口三日”。
临济祖师说:“若是真正道人,无一念希求佛果。缘何如此?古人云:‘若欲作
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义端禅师开口吐胆:“兄弟,佛是尘,法亦是尘,终日驰
求有什么休歇?”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如佛性不生不灭,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真
佛圆满不假修为。
您这么一听,哦,那我不要假佛,我要真佛,您可就大错特错了,无异于拨波
觅水,因为“即此妄心即是佛,幻化空身即法身”,全波即水,法外无心。
04 回答三大课题
宗门三个根本属性,分别回答了宗门“以心传心”到底“传个什么”(传佛心印
)、“怎么个传”(直指人心)和“传后如何”(见性成佛)这三大课题。
这三个属性是宗门独有的不共的显著特色。
教下是传佛义理名相,不是传佛心印吧;净土是直指西方极乐国土,不是直指人
心吧;大乘是渐次五十三阶成佛,不是见性成佛吧……
当然啦,百川到东海,归元无二路,最终的归宿无二无别,但是为了适应不同
根基众生的需求,各宗各派的教育内容、手段和效果迥然不同。
其实,宗门在摄受普罗大众时,有时也要建立文字,也要藉借经教。比如达磨初
祖讲《大乘入道四行》、僧璨三祖作《信心铭》、慧能六祖传《法宝坛经》、永明大师
更有鸿篇巨著《宗镜录》,古来宗门祖师著作数不胜数,汗牛充栋,实在是蔚然大观。
再如达磨初祖以四部《楞伽经》印心、弘忍五祖劝人诵持《金刚经》,都说明立不立文
字,教外传不传,都是表象,关键是要有超脱经教文字的手眼,有顿悟直入的本怀,这
才是宗门的真实本质。
在今后的宗门往事之旅,上述三大特性我们随处可见。如果您不能深切体会这些
宗风,那么末学胆敢保证,禅宗门户朝哪儿开您都摸索不着。
05 宗风肇始者
达磨大师作为禅宗初祖,他的教育风格是否具备以上特征?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昙林描述,达磨教导的入道要途不出两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所谓“理入”,就是悟入真理,就是深信众生同一真性,只为客尘烦恼覆盖而不
能显明,如果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圣无凡,寂然无为,久而久之,就能悟入。
所谓“行入”,就是依理而行,就是贯彻“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
”和“称法行”这四行。您可以说是悟后融冶习气,也可以说是教人无贪无著,苦乐随
缘,不取不舍,日月岁久,渐渐契入无为真理。
“二入四行”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简明完满,方便易行。可以看出,宗门的最
初,也就是达磨禅,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印度禅的风貌。
这个“大乘安心法门”正是“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
慧可博学多闻,整天在达磨面前说心说性,达磨一概否定,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直到有一天,慧可撞彩了,忽然打失知见,向达磨报告说:“我已息诸缘了。”达磨
勘验他:“莫成断灭去?”慧可答:“不成断灭。”这时达磨才肯定他:“此是诸佛所
传心体,更勿疑也!”
06 不要误解“壁观”
宗门直指人心,但是难度系数极高,除非超级利根之人,一般的上根利智也要咬
嚼多年,才能啃出破洞来,所以祖师往往还会提供入道方便法门,比如达磨就以“壁观
”为入道方便。
您可千万不要误解“壁观”,以为没事在那儿面壁,或者端详观摩墙壁,或者压抑按捺
心灵,或者修习禅定,其实全都错了。
所谓“壁观”,完整的含义,就是达磨亲口所说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
墙壁,可以入道”,就是后世六祖所说的“外离于相即禅,内不动心即定”,就是不取
不舍,应无所住,寂然无为,冥符真理。
您想啊,如果驰骋外求,思虑纷纭,执着难化,不能注心无处,又怎么能一念相
应,悟入实相呢?所以百丈祖师说:“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如聋相似,稍有亲分。”
黄檗大师说:“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著,如此始有少分
相应。”庞蕴居士也说:“心境如如只这是(指的是铁牛画鸟),何虑菩提道不成?”
07 籍教悟宗
达磨大老远跑来中国,说是传佛心印,谁信呢?
在当时环境下,为了取信于人,达磨不仅带来金缕僧伽黎衣,而且带来四卷《楞
伽经》。
他嘱咐慧可:“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
入。”因此,当时人们又称达磨禅为“楞伽宗”。
据说有位期城太守杨炫之,仰慕佛教,来问达磨:“西方祖师代代师承,如何是
祖师?”达磨说:“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达磨禅从一开始就是直指人心的最上乘如来禅,使南北朝时偏重形式和身体训
练的复杂禅法,变得方便易行,并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为富有中华特色的禅宗开辟了
新的境界。 |
w****g 发帖数: 570 | 39 第三章 禅法南下
二祖慧可大师出生于公元487年,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人。
慧可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教义,善谈玄理,32岁到洛阳香山修定静虑八年,后
来闻名前往少林寺参礼达磨大师。
慧可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如果可以听闻,那也只是知见而已。
达磨答:“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自心本来具足一切,何苦向外驰求?
慧可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磨深知慧可的命根所在,直下一刀:“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一下子摸不着鼻孔,沉吟好久:“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顺势拔起他的病根,说:“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当即有所省悟。
01 第二代祖师
《慧可传》记载,慧可亲近达磨“从学六载,精究一乘”。达磨“密以方便开发
,顿令其心直入法界”。换言之,经过五六年时间的参究和锤炼,慧可才真正大悟彻悟
。达磨这才放心地交代后事:“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
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
这时,慧可大师年过半百,担荷起达磨初祖的心印,成为中华禅宗第二代祖师。
他先在黄河一带弘传宗旨,经过十五六年,寻找到理想传人僧璨大师(慧可还
有一位弟子名叫那禅师,另有一位向居士也曾经向他书信咨询)后,就去了河南与河北
交界的临漳县。在那里,他时而阐扬玄风,时而孤独侠头陀行,时而出入各种场合调心
,渡过了他的后半生。这时他已经是107岁高龄的老人了(古人习惯使用虚岁,我们照
常沿用)。
自古以来,禅者寿命奇高。在人均寿命不到30岁的古代,他简直就像是老神仙了
。由于长寿,他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85岁开始遭遇周武帝灭佛事件(公元574-
577年),93岁亲历由“乱”至“治”的隋王朝统一进程。
然而,他宣传顿法却得罪那些偏狭着相之人。公元593年,有位辩和法师忌恨在
心,勾结当地县长翟仲侃,将二祖杀害了。慧可大师化缘已毕,怡然偿债。
达磨初祖被不法僧人毒害,慧可二祖被不明昏官杀害。
“将头迎白刃,犹如斩春风。”祖师们不畏艰难,视狂涛如平波,终于开辟出新
的道路。
经过初祖、二祖、三祖的努力,到了四祖、五祖时期顿法站稳脚跟,到了六祖
时期大展宗风。
02 向南,向南
在六位祖师当中,三祖僧璨大师最为神秘,既不知是何方人氏,也不晓得是哪一
年出生。
僧璨四十多岁的时候,病苦的折磨使他感觉到自己罪障深重,于是问二祖:“弟
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二祖直指痛处:“将罪来与汝忏。”
僧璨回光返照:“觅罪了不可得。”
二祖给了他一颗定心丸:“与你忏罪竟”。
这位居士当下领旨,感慨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
心然,佛法无二也。”
二祖知道僧璨是个佛门法器。
公元551年,二祖为他剃度出家。这时二祖年过花甲,僧璨则小师父20岁。
僧璨在二祖身边执侍巾瓶,当了两年多的侍者,禀受二祖的衣钵,成为中华禅
宗第三代祖师。
二祖交付衣法以后,告诫僧璨:“你应该隐居深山,暂时不要出来教化众生,
以后会有国难当头。”一切无非时节因缘,智者随缘而不攀缘。当时二祖只想把根留住
,保护这颗唯一的金贵种子,以待日后开花结果。
僧璨得法之后,遵照师父嘱咐,从黄河边一直向南走到长江边,从河南一路来
到安徽南部的安庆市潜山县皖公山隐居。
大家注意了,此时禅宗已从河南河北的中原地区南移到了安徽南部与湖北、江
西交界的地带。这不由让我们想起1500年以后的红军根据地,都是建立在数省之间的结
合部。古人说“金鸡齐鸣,三省皆知”,“一脚踏三省”之地确实比较安全。
果不其然,20年以后,北周武帝灭佛,法难当头。可是三祖已经远在南朝群山,
逍遥往来于潜山县皖公山和太湖县司空山之间,天高皇帝远,无人知晓。
这样又过了将近20年。
公元592年,僧璨大师遇到了道信小朋友。同志们,为了等待理想的传人,三祖
就这样等啊等啊,等到了80岁高龄才如愿以偿。这时,隋文帝杨坚已经统一南北朝十一
个年头了,而远在河北省临漳县的师父二祖慧可仍然健在,只是祖孙三代未能聚头。
僧璨用心培养道信十多年,直至传授衣钵以后,才跑到广东罗浮山优游,不知
这老汉是去参观这座道教名山,还是先去看望他的重孙——六祖大师的家乡。总之,两
年后,他又回到老地方,为四众广宣心要。
公元606年,90多岁的僧璨在临终前表演了一个节目。他在檀供法会一棵大树下
站着合掌逝世。请留意这个细节!千载以降,历代禅宗祖师坐脱立亡,生死自在,就是
滥觞于三祖僧璨。
三祖僧璨大师虽然只有一个得法弟子,但是著有《信心铭》,长达六百字,流传
后世,精彩微妙,值得反复品读。
03 道信小朋友开悟
三百多年分裂历史的军阀混战的魏晋南北朝结束了。隋文帝创造了辉煌的开皇
之治。禅宗也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在杨坚完成统一大业的前一年,即公元580年,四祖道信大师出生于湖北省武穴
市。这个地方处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的交界处,距离三祖僧璨大师生活的潜山县、
太湖县不到100公里。
与大师近在咫尺。
14岁那年,道信小朋友前去参礼三祖,请求大师:“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尽
大地是个解脱门,还求解脱?
三祖反问:“谁缚汝?”仔细想来,谁不是无绳自缚汉?
道信直心答道:“无人缚。”这不就是对了?
三祖趁热打铁:“何更求解脱乎?”道信当场契悟。
您看,小小年纪,不仅懂得请问般若解脱法门,而且一言之下大悟,真不愧是
宿植灵根!道信小朋友14岁悟道的这个纪录,在禅宗史上应该没有被人打破。
道信开悟以后,继续亲近师父十年。三祖反复试探钳锤,才付衣法。这样,道
信成为中华禅宗第四代祖师。
四祖一生行道精苦,坚持长坐不卧,胁不至席达六十年。
04 游化江南
青年时期,道信居住在家乡东南方不远的庐山东林寺,一住就是十年。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在隋炀帝被宇文家族逼着上吊的前一年,道信带领徒众
南下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将禅宗传播到了江南。
吉州可是赫赫有名的宝地。六祖大弟子青原行思在吉州青原山静居寺弘法,四方
禅客云集,成为六祖门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后出云门、曹洞、法眼三大宗支。
据说四祖刚到吉安时,正赶上群盗围城,万众惶怖,四祖心生慈悲,教大家念摩
诃般若而退贼兵。
这是值得关注的事情:当年达磨大师传授《楞伽经》时告诉二祖:“吾观汉地
化道者,唯与此经相应”,所以二祖三祖都以楞枷为心要。近百年时间过去了,楞伽心
要已成名相义学。道信游化江南,开始引入般若法门。
05 创建四祖寺
道信在江西呆了两三年。这时候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隋炀帝的表兄弟唐
国公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
道信的后半生在强盛的唐朝里度过。
40岁那年,应家乡道俗的迎请,四祖荣归故里。在家乡附近的黄梅县西北15公
里处的破头山(又称双峰山),创建双峰寺(即今天的四祖寺),在那里大阐宗风长达
三十年之久。后世称四祖为“双峰道信”。
四祖寺堪称中国禅宗真正的第一所寺院。史载,四祖禅寺唐宋时盛极一时,殿
堂楼阁八百多间,僧侣达千余人,“远方高士,异域禅流,跋涉关山,来此学禅,月逾
千计。”
道宣律师持戒精严,感得天人供养,相信绝不妄语。他亲眼所见唐初时期禅宗
声望崇高,“归仰如市”。四祖作为一代高僧,自然广受尊敬,连唐太宗都一连四番邀
请他来首都相见。
06 远赴南京支教
四祖门下除了五祖弘忍大师外,还有一个重要传承,那就是法融大师。法融与
弘忍并称为禅宗二杰,对光大中华禅宗都作出重大贡献。此外,法显、善伏、玄爽、法
藏、法净等大师,也都是四祖的学生。
法融出生于公元593年,江苏镇江人。40岁左右在南京(旧称金陵)南郊的牛头
山潜修观心法门。
远在破头山的四祖遥观气象,知道因缘成熟,62岁那年,他顺江东下,亲自前
往牛头山传授顿教法门。
四祖看见法融端坐自若,明知故问,引蛇出洞:“在这里作什么?”
法融直心直答:“观心。”
四祖扣住七寸,直击要害:“观是何人?心是何物?”能观的是真心的影子,
所观的也是真心的影子,心境俱丧,能所双亡,是个什么?法融不解其意,无语以对,
于是礼拜四祖请说心要。
四祖于不可说处强说,于无门之门立门:“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
,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
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
,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法融虽能承当,仍有疑惑:“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困于名相,
胶盘扣头。
四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若无真心,谁能起问?能问佛的那个
,离不开心性。后世子孙,一言以蔽之:即心即佛。
法融不愧是笃实之人,又问:“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绝
大多数的修行人,于此摆荡不开,难入无上顿法,因为动念即乖,观照是妄,对治岂非
多此一举?
搞清楚事物的本质,远比老想着去对治它更有意义。后世张拙秀才说得好:“
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众缘无挂碍,涅磐生死等空花。”
于是,四祖讲了一段很有名的话,被后世禅师常常引用。他说:“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
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
07 江东牛头宗
法融言下顿悟之后,从此法席大盛,创立了牛头宗。这可以说是禅门分宗立派的
肇始。
牛头宗在唐代极盛,宋代以后衰落。如今南京一带留下无数牛头宗禅师的圣迹。
末学把牛头宗称作“东宗”,因为他们多是江东人士。
宗密大师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评点:“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
心境本寂,非今始空。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到设有一法过
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已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
此以忘情为修也!”可见其宗风是“本无事而忘情”,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妄心不起
,忘情为修。
牛头宗禅师多以文学意境(主要是唐诗)来表达本地风光,开启禅道心要,对
以后南宗五家七系禅门的法语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公元657年,法融大师入灭。
08 最后十年
道信大师指导法融并付顿法以后,返回鄂皖赣根据地,在双峰寺终老。
四祖坚持丛林本色,不入宫庭受供。63岁那年,一代明君李世民仰慕四祖道风
,通知他来京城见面。四祖写信回复,说自己身体不好,西安路遥,就不去了。前后反
复三次,这下可把皇帝老子惹火了,命令手下说,如果四祖再不来,就把头给我取回来
。哪知四祖早已生死置之度外,从容引颈就刃,说不去就不去。唐太宗大加赞叹,更加
仰慕,送来珍贵缯书,不再勉强四祖。后来五祖、六祖都继承这个传统,坚辞不应皇帝
征召。
64岁那年,四祖在双峰山传授衣法给弘忍承续宗统,弘忍时年42岁。
公元651年的一天,四祖忽然垂诫弟子们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
护念,流化未来。”说完安坐而逝,享年72岁。
大家还记得吗?当年道信小朋友初礼三祖时,问的就是:“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
法门。”如今临终前说的是“一切诸法,悉皆解脱。”真是吾道一以贯之啊! |
a*****y 发帖数: 33185 | |
|
|
G**W 发帖数: 1865 | 41 尊重经教,藉教悟宗
依经典研读而体究,亦可得悟;譬如坛经所载:《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
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六祖慧能)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
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
悟佛心宗……。」》后见六祖得受印证,留宿一夜而辞,人称「一宿觉」。
又如玄沙师备禅师:《师入室咨决,罔替晨昏。又阅楞严,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
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必从之请益。》如是事例,《五灯会元》中所载尚
多;其余典籍所载及典籍未载者更多,是故学人不应否定经藏,诬谓研读经藏者悉皆不
能悟入,否则便有大过。
如是藉教悟宗故事,末法学人参禅究心者,实应效法。当知末法学人及法师(出家
在家弘扬佛法者)之所以堕于我见中者,悉因自心臆想而不读经教,故有此过--不断我
见。我见不断故,随生种种不如理作意;知见不正,故名邪见。若以如是我见所生邪见
,而以言说或著作成书弘扬佛法者,口说阿含涅槃、般若中观、唯识种智,实际则是误
解阿含、错会中观、不解唯识,如是名为误导众生同入歧途。观察当代宣称已证佛法之
大小善知识,莫非如是,彼等所以致此过者,咎在少读经藏或误会经教。 |
G**W 发帖数: 1865 | 42 藉教悟宗,习禅不管悟不悟,至少要知道禅宗所谓的証悟在教証上到底是悟个什么,至
于能不能真的証悟,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佛说不生不灭的涅槃心是佛法的总持,是可以实証的---「拈花微笑」是娑婆世界禅宗中
脍炙人口的公案,是人间最不可思议的佛法甚深密意;
『一天 佛在法会上,拿起天人供养的青莲花,注视大家,佛不开口,众弟子不知何意,这时
佛看到金色头陀大迦叶破颜微笑. 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
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 ,,,
,,』
可见这个实相心是真实存在的! 此公案足以証明有真实涅槃妙心可証!
释迦世尊的宗门,教门皆擧証第一义谛可証.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未来世中奉事诸佛。当得成佛。今日亦堪为世间师。佛告诸比丘。如来今者
不久灭度。汝等比丘皆悉能依摩诃迦叶。入大乘门。修行佛道。告摩诃迦叶。无有余法
。唯一心性。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已说今说当入而已。一切诸佛。依
一心性。已成说佛道。现成佛道。当成佛道。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谓余法。尚有更一
。诸佛成佛。众生成佛。即外道说。非七佛说。非十方佛说。迦叶当知。汝所咐属。八
万藏经。是诸教者。是即乘一心器也。譬如世间牛车马车。是为诸法乘之渡于道路器也
。所有教经亦复如是。汝能奉持。』
---佛已明示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以教外别传的形
式---以心传心[禅宗开悟明心],咐属给摩诃迦叶.此实相无相心法是佛法的总持,无论世
闲法,出世闲法,世出世闲上上法,皆依此涅槃妙心总持任运来完成因果侓.祂是佛法的中
心,所以 佛说这是第一义谛法。无论凡夫或成佛,皆由此心,如果离开此心而讲佛法,只
能叫做唯名无实,似是而非!
[摩诃迦叶。未来世中奉事诸佛。当得成佛.]---佛说;[摩诃迦叶!証入此心,未来世中奉
事诸佛,作佛弟子。依止此心修行就能成佛.]也就是说无论凡夫众生也好或在未来世中
要做 佛弟子奉事诸佛也好,全皆凭依此涅槃妙心的总持任持。修至成佛.
佛在《不增不减经》更言; ------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
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佛明确开示:第一义谛即众生界。众生界即是如来藏法身。而不是[法身不可証,不
在三界内]!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尊重经教,藉教悟宗 : 依经典研读而体究,亦可得悟;譬如坛经所载:《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 : 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六祖慧能)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 : 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 : 悟佛心宗……。」》后见六祖得受印证,留宿一夜而辞,人称「一宿觉」。 : 又如玄沙师备禅师:《师入室咨决,罔替晨昏。又阅楞严,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 : 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必从之请益。》如是事例,《五灯会元》中所载尚 : 多;其余典籍所载及典籍未载者更多,是故学人不应否定经藏,诬谓研读经藏者悉皆不 : 能悟入,否则便有大过。 : 如是藉教悟宗故事,末法学人参禅究心者,实应效法。当知末法学人及法师(出家
|
G**W 发帖数: 1865 | 43 这颗佛心借助文字能否知晓吗?
當然能
,
涅槃妙心依靠经教能否传授吗?
當然更是能
,
这种事情啊,不是“千圣不传”,只缘“向上一路”根本无法言传。这不,释迦
如来含辛茹苦说法四十九年,也说它不着啊。
佛陀一句話就能講的清清楚楚.
===
當然能借助文字知晓,當然更是能靠经教告訴你什麼是涅槃妙心, 這東西一點都不玄,
問題是明白告訴我們之後沒有人會相信,繼之謗法, 這就是為什麼“千圣不传”,說了
也白說,叫做"虧損如來".
宗门的第一个本质属性就是:传佛心印!
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正是佛祖心印,正是你我脚跟下那段
大事因缘,由于百姓日用而不知,枉受无边生死之苦,所以祖师的的西来,目的只有一
个:“传佛心印”,为你指出自家珍宝。所以禅宗又被称为“佛心宗”。
这是宗门教育的核心内容。
您说一说:这颗佛心借助文字能否知晓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自悟自肯,不
立文字。
涅槃妙心依靠经教能否传授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冷暖自知,意在言外,音
在弦外,教外别传。
这种事情啊,不是“千圣不传”,只缘“向上一路”根本无法言传。这不,释迦
如来含辛茹苦说法四十九年,也说它不着啊。如果说得着,禅宗绝无丝毫生存的空间和
传授的必要。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三章 禅法南下 : 二祖慧可大师出生于公元487年,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人。 : 慧可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教义,善谈玄理,32岁到洛阳香山修定静虑八年,后 : 来闻名前往少林寺参礼达磨大师。 : 慧可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如果可以听闻,那也只是知见而已。 : 达磨答:“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自心本来具足一切,何苦向外驰求? : 慧可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 达磨深知慧可的命根所在,直下一刀:“将心来,与汝安。” : 慧可一下子摸不着鼻孔,沉吟好久:“觅心了不可得。” : 达磨顺势拔起他的病根,说:“我与汝安心竟。”
|
G**W 发帖数: 1865 | 44 參禪是思維觀,不是打坐入定,一念不生, 而思維觀正是意識心的心法,
這裏說『必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不用意識心參,還能用什麼參 ?
用其它眼,耳,鼻,舌,身五識去參 ? 不會吧,他們沒有思維的功能.
那麼『离心意识参』,怎麼參 ?
”(千万不要误解六祖这个开示,以后有机会再谈)。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二章 开宗明义 : 要认识禅宗,乃至入门登堂,首当其冲的是把握她的宗旨。 : 那么,如何是宗门的灵魂和精髓呢? : 相传当年灵山会上,释迦如来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陀金口玉言:“吾有正法 : 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 这是禅宗世代相传的最初源头,也成就了一段师资道合、法脉绵延的动人佳话。 : “拈花微笑”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禅宗公案,透出宗门独特的家风。 : 01 宗门第一个本质属性 : 宗门的第一个本质属性就是:传佛心印! : 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正是佛祖心印,正是你我脚跟下那段
|
w****g 发帖数: 570 | 45 个人理解离心意识参是指参禅要尽量遣除粗重的能我对立两边的妄想, 不要在妄想里兜
圈子, 这个妄想就是我们通常表现出来的心意识. 这即是过程,也是阶段的目标..所以
说要离心意识参.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參禪是思維觀,不是打坐入定,一念不生, 而思維觀正是意識心的心法, : 這裏說『必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不用意識心參,還能用什麼參 ? : 用其它眼,耳,鼻,舌,身五識去參 ? 不會吧,他們沒有思維的功能. : 那麼『离心意识参』,怎麼參 ? : : ”(千万不要误解六祖这个开示,以后有机会再谈)。
|
w****g 发帖数: 570 | 46 第四章东山法门
位于鄂皖赣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地理环境优越,北靠大别山,南临长江黄金水道,
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
在这个地方,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营宇造像”、教化四方徒众整整半个世纪。
经过他们父子的阐扬下,禅宗局面焕然一新。
01 四祖的丰功伟绩
四祖一生当中写下许多浓墨重彩的笔迹:他不仅把顿法带到江南,而且传播到江东
。从此,黄河内外、大江南北、江西江东都植下宗门种子。
他开创道场,造寺立像,使得达摩以来包括二祖三祖那种独来独往的云水生涯,变
成更加固定的团体生活,从而容易摄受天下学子。当时的双峰寺,就像抗战时期的延安
,吸引着无数有志青年,成为一大宗派山头。四祖可以说是宗门史上第一位“五百人大
善知识”。
他教人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把《楞伽经》的“诸佛心第一”和《文殊说般若
经》的“一行三昧”结合起来,制作《入道安心要方便》,为僧俗提供各种入道方便法
门。从楞伽心要到般若法门,这是从道信大师开始的。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四祖临终前也表演了一个节目,成为后代祖师的楷模,形成禅
宗特有的家风。他预先嘱咐弟子造塔,等到造塔峻工就入涅磐,全身不散,仪相如生,
安放塔内,一直保存到近代。
02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道信大师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是他的学生弘忍开创出更加辉煌的事业——东山法
门。
五祖弘忍大师生于公元602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人。他与师父相差22岁。
自古英雄出少年。有一天,在黄梅县的路上,12岁的小弘忍遇到了四祖。四祖看这
小朋友骨相奇秀,就问:“你姓什么?”没曾想这娃儿却答道:“姓即有,不是常姓。
”四祖又问:“那是何姓?”小弘忍答:“是佛性。”
看来,“佛性”这个词儿在当时长江中游已经流行开来。时隔40多年,惠能第一次
面见弘忍大师时也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四祖知道这是法门龙象,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就度他出家。
小弘忍13岁时正式披剃为沙弥。他生性勤勉,心量宽宏,白天劳动,晚间习禅,在
四祖身边长达三十年。
至于哪一年份开悟,尚且不详。总之,42岁那年,四祖亲传衣法,并把全部徒众托
付给弘忍。已过不惑之年的弘忍成为中华禅宗第五代祖师。
四祖涅磐后,弘忍继任双峰寺法席,领众修行。随着参学之人日见增多,他在黄梅
县双峰寺以东不远的地方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又名五祖寺),因此五祖弘忍的禅法
被称为东山法门。
大禅师能以多种方便教育学生。为了适应当时环境的发展需要,弘忍不仅密传最上
乘法,也教人“观心”、“看净”和受持《金刚经》。东山法门深受大众信仰和崇拜,
在当时佛教界具有崇高威望。一代女皇武则天评价说:“若论修道,更不过东山法门。
”天下学子归依,比起师父四祖道信时代“日增其倍”,隆盛一时。
03 十大弟子
五祖的大半生是在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度过的。太平盛世为他开创东山法门提
供了天时、地利、人和。
他的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门下一千多人,雄出十大弟子,即荆州神秀、潞州法如、
安州玄赜、资州智诜、华州慧藏、隋州玄约、嵩山慧安、扬州(高丽僧)智得、白松山刘
主簿、韶州惠能。这些弟子各为一方之师,把禅宗传播推向更广疆域。
前面末学把江东牛头宗称为“东宗”,接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同一时期“北宗”、“
西宗”和“南宗”的创始人都是来自五祖弘忍的十大弟子。
“北宗”以神秀大师为领袖。神秀只比五祖小四岁,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天命
之年才遇见五祖。他学道志坚,誓心苦节,深受五祖器重,担任“教授师”,被称“神
秀上座”。
五祖灭度以后,神秀沿江西溯,在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开法,声名远播。94岁时被
武则天请到首都供养。唐中宗李显登基以后,对他老人家更加礼重。皇帝都这么恭敬了
,王公士庶更是望尘拜伏。后来官居宰相的张说执弟子礼,向神秀大师参问法要,神秀
偈颂:“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公元706年,101岁的神秀大师圆寂。神秀大师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一
生度人无数,桃李满天下,“北宗”一时空前兴盛。
“北宗”继承达磨祖师以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一切佛法,自心本有”的禅风
,只是方法上主张“坐禅习定”,以“住心看净”为观行方便,以“拂试镜尘”为助道
修治方法。神秀大师“特奉《楞伽》,递为心要”,故被立为楞伽宗第七祖。
“西宗”也是末学命名的,因为发源于西川蜀地。智诜大师是“西宗”的缔造者,
当时有“南诜北秀”之誉。
智诜比神秀小三岁,河南省汝南县人。原是玄奘法师的学生,后来仰慕禅法,投奔
弘忍大师习禅,终于升堂入室。大约64岁时来到四川省资中县德纯寺(现名宁国寺),
94岁时圆寂。
智诜大师开法长达30年,把宗门顿法远播到祖国西南地区。后来“踏杀天下人”的
川人马祖大师曾是他的法孙。“西宗”主张渐修顿悟,以“无忆、无念、无忘”三句教
导学人,具有直觉观照的修行方法和幽深清远的生活情趣,影响十分深广。
至于“南宗”惠能大师,我们将在下一章重点介绍。这里还要说一下嵩山慧安国师。
慧安是湖北省枝江市人,出生于公元582年,比他师父五祖还年长20岁。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唐太宗年间,慧安参见五祖而开悟。后来到处行脚,遍历名
山,最终在嵩山少林寺落脚生根。
有一天,坦然和怀让二位僧人前来参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宗门学人开口
便问“祖师西来意”,应该肇始于这两位大师。
慧安倒打一耙:“何不问自己意?”
坦然和怀让没有领悟,继续问:“如何是自己意?”
慧安开一线道:“当观密作用。”
坦然和怀让又问:“如何是密作用?”
慧安眼睛眨巴了两下(老安这个作略,是不是颇具祖师禅的味道?),坦然一下子
就开悟,可是怀让的心地依然没有开通。
神秀被武则天请到长安的同时,慧安也入京受供,享受国家级待遇。这位女皇对慧
安待以师礼,所以慧安被称为国师。她曾经问一百多岁的国师:“您老高寿?”慧安说
:“不记得了。”武后问:“怎么会不不记得呢?”国师回答:“生死之身,其若循环
。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
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听了这样的微妙高论,武则天欢喜信受。
这位尊佛重禅的女皇帝,终年82岁,既是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又是寿命最
长的皇帝之一。
公元709年,慧安国师安祥寂灭,春秋128岁。这个年岁纪录,在禅宗史上应该也是
没有被人打破过。由于年纪一大把,所以慧安国师又常被称为“老安”。“老安”一生
见证了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周帝、唐中宗、唐睿宗8位皇帝
,厉害吧?
04 笔试传人
弘忍在家乡黄梅县双峰寺和东山寺生活了数十年,足不下山,唐高宗曾经两次派人
请他到京城,都被他婉拒了。
公元661年,花甲之年的弘忍大师为了法嗣,要求学生们各呈一偈,阐明自己悟境
,但是“思量即不中用”,因为真正“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见性就是见性,没见不
要乱写。
这是一场选拔接班人的考试。
当时年过半百的神秀上座自然是众望所归。但他心里没有底,大伙这么推让,没有
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在走廊墙上写下一首有名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
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明眼之人一看,就知道神秀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
内”。
神秀笔试没有及格,相反,青年惠能却脱颖而出。
半夜三更,五祖用袈裟把窗户遮围起来,不让人看见,专门为惠能开示《金刚经》
。五祖为什么这样苦心孤诣呢?因为当时四方徒众前来参学,祖师不择根机,大开方便
法门,但是只有那些上根利智之人,才能密授深法,传佛心印。
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内外明彻,连说五个“没有想
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
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有人误会,说六祖之前并没有见性,直到今晚才悟玄旨。这是不对的。之前惠能已
经开悟,得个入处,但是尚需转身一路,才能彻头彻尾,得大自在,才能脱体无依,没
有一丝一毫粘滞。
五祖知道惠能彻悟本性,就把衣法密传给他,并且婆心切切地嘱咐:“自古佛佛惟
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所谓以心传心,就是让人自悟自解。袈娑到你为止,不要再传
了,否则命如悬丝。你赶紧离开,我担心有人会害你。”
惠能问:“去哪里比较好?”五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到了怀集县就停
下来,进入四会地区就隐藏起来)”
05 扶上马,再送一程
时间紧迫,月黑风高,惠能人生地不熟,五祖亲自带路,把他一直送到长江渡口。
只要渡过长江,就能离开黄梅县进入九江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描述的地点正是这里。
五祖让惠能上船,老人家亲自摇橹相送。这是师父疼爱弟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
惠能过意不去,说:“师父您坐好,弟子来摇橹。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弟子蒙师
传法,今已得悟,正好自性自度。”五祖看着眼前这位瘦小而充满智慧的乡下青年,无
比欣慰地说:“好!好!以后佛法,由你光大。你路上小心,努力向南走。不要急着说
法,佛法难起。”
五祖东山法门隆盛一时,为什么却说“佛法难起”呢?这里透露着表象与实情的关
系,虽然当时学道之人成千上万,但是真正堪任顿法的“宗门种草”,少之又少!正如
今天学佛之人成万上亿,但是真正明见佛理、为法作证的大德,亿中无一。
十五六年后,惠能在华南一棵菩提树下,传承东山法门,大放光芒。
公元674年,五祖弘忍大师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
w****g 发帖数: 570 | 47 第五章惠能出世
六祖惠能大师出生于公元638年,祖籍北京市大兴县,随父南迁到广东省新兴县(
旧称新州)。
中华禅宗到了六祖以后才充分彰显顿教风采,并从藉教悟宗走向藉师悟宗。
因此,真正的教外别传、以心印心的中华禅宗是从六祖开始的。
01 闻经悟道
二月初八子时,在广东省中西部的新兴县,一个婴儿呱呱落地。
黎明时分,突然有两位神奇的和尚对婴儿的父亲说:“我们特地来为你们家的小孩
取名,就叫做惠能。”惠能爸爸听了感到奇怪,就问他们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这两位
僧人答道:“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说完就走了,也不知到哪儿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古以来,伟大祖师大多出身于贫苦人家。这不,惠能从小
失去父亲,与母亲娘俩相依为命,靠着打柴卖柴为生,备受艰辛,家境贫寒。
直到24岁那年,有一天,惠能卖柴路过一家客店,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忽然
心眼顿开,智慧焕发。于是安置好母亲,求道心切,不远千里,健步行走一月,来到黄
梅县东山寺拜见五祖。
请留意这个细节:宗门当中无师自悟,然后千里万里寻师求证,六祖无疑是第一人
。这个貌似不起眼的小小细节,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从此,宗门的印证从藉教悟宗走向
藉师悟宗。在到处都有公认的证悟宗师的光辉年代,你不读经、不学教没有关系,因为
明师在旁,你不会走错路的。这时,宗门才充分展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独特风格。
显然,这种风格也更有助于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02 在黄梅八个月时光
公元661年,唐高宗派兵对朝鲜(旧称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日本对朝鲜进行
象征性援助。这一年,惠能闻经悟道;这一年,年届花甲的五祖传付衣法给惠能。从此
,惠能成为中华禅宗第六代祖师。
别看这个生活在岭南蛮荒之地的“獦獠”,他一见五祖,就流露出不凡志向,“惟
求作佛,不求其余”。为什么这个年轻樵夫如此信心满满呢?因为他已心地发明,心中
常生智慧,自知是佛,是心作佛。
五祖是何等人物,一眼就看出这是佛门法器。什么话也不多讲,就叫他去干舂米的
活儿。大家试想:当时五祖座下成千上百的出家人,其中不乏德高年韶的修行大德,如
果一下子对这个年轻居士委以重任,肯定难以服众。况且让惠能整天舂米,既是培植他
的福德资粮,也是在静养他的圣胎,看看他是否还有转身一路。
惠能打小营养不良,身材瘦小,舂米踏碓的时候重量不够,只好腰间左右各挂一块
石头,就这么辛苦勤劳、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服务。
八个月后,有一个沙弥走进米房,嘴里念叨着一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
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是个已悟玄机的人,一听就知道这不是佛法的道
理。
也许是青年人特有的血气,也许是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向祖师表达自己证悟的境界(
我来黄梅做什么?还不是求得祖师印证吗?),惠能自性流露,一偈了然在胸,可是没
有上学,不会写字。
正好当时九江市长助理张日用在墙壁面前高声朗读神秀的偈颂。惠能就说:“我也
有一偈,麻烦您帮忙写一下。”张先生看着眼前这位黑瘦的舂米小伙子,难以置信地问
:“你也能作偈?这事真是少见!”惠能平静地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欲学无上菩
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以后祖师也经常这样告诫接
班人:“不重久学,不轻初学”,“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因为人人本来是佛,谁先
心花发明,谁就先恢复本来面目,这与人们的身份地位、长相年龄、民族性别等等外在
标签毫无关系。
张先生一听,哟,人不可貌相,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那是何等境界的高人啊,于
是替惠能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尘埃。”
有人说“本来无一物”偏空,所以这时惠能没有开悟,这是十分好笑的情见。照这
个说法,那么达磨大师“廓然无圣”没有开悟,永嘉大师“法身觉了无一物”没有开悟
,赵州古佛“狗子无佛性”没有开悟,因为他们也偏空嘛。
03 宗门第一个话头
两偈PK,一时消息传遍全寺,引起轰动。
惠能一偈成名。
五祖心里甭提有多喜悦,在黄梅足不出山五六十年,今天,这个足以堪任宗门顿法
的理想接班人,终于头角分明地显露出来了。深夜时分,弘忍大师袈裟遮围为惠能说法
,传授衣钵后连夜把他送出黄梅县。
为什么五祖这么小心翼翼呢?因为他老人家深知自己门下徒众上千,多少人忍受不
了衣钵会传承给一个刚来八个月、貌不惊人、年纪轻轻、资历浅浅、目不识丁、居士身
份的岭南蛮人,着相之人肯定会分别忌妒,抢夺衣钵,甚至萌生害心。
惠能连夜南归,从九江开始大踏步赶路,到了广东省南雄市与江西省大余县交界处
的大廋岭时,有几百人从后面赶来,其中有位僧人名叫惠明,将军出身,动作迅速,率
先赶上惠能,想夺衣钵。
惠能见状就把衣钵放在磐石上,如宣咒誓地说:“衣钵是用来表信的,难道可以力
争吗?”说完,便隐入丛林中。
慧明上前就抓,但是使尽全身力气也提不动,这下惊呆了,心里直发毛,大声喊道
:“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于是惠能从丛林走出来,在磐石上结跏趺坐。慧明连忙上前作礼,说道:“请您为
我开示法要!”
惠能先以定动:“您既是为法而来,请放下万缘,一念不生,我跟您说。”慧明静
默良久。
惠能后以智拔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慧明言下大悟,当下礼拜惠能为师。
惠能谦逊地说:“我们两个是同学,不要客气,你要善自护持。”
后来慧明禅师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蒙山教化一方,接引后学。慧明可以说是宗门
当中第一个因同学激发而悟的禅师。
惠能才出道不到两个月,就如此善巧地用疑情来叩开学人的心扉,一出手就是如此
大手笔,真不愧为一代伟大祖师!末学叹无以加!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是宗门第一个明确的
参究话头,也是最为经典的宗门话头。
04 隐遁15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惠能可谓吃尽苦头,命似悬丝。从小失去父爱,与母亲艰辛过日子。不远千里来到
黄梅道场,却是一天到晚舂米。得到五祖衣法,却被千里追抢。南能北秀分化以后,又
被张行昌刺杀。
这不,惠能度化慧明以后,刚从南雄市走到100公里处的韶关市曹侯村歇脚,不到
十个月,憎忌的恶人闻风又来追杀。
惠能在曹侯村时,有一次听到一位名叫无尽藏的比丘尼在读诵《大涅槃经》,就为
她解说妙义。这位比丘尼拿着经书想问他几个字。惠能说:“字我不认得,佛理不妨问
”。比丘尼觉得很不可思议:“字都不认识,怎么会妙义?”惠能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
话:“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真正的禅者本色,凭借自身真实证悟体验,采用各种生动方法来解除学人执着,启
发学人疑情,以心传心,不违佛印。这就是惠能大师的“曹溪禅”。
比丘尼感到非常神奇,认为这是有道之士,便与乡里村民一起供养惠能,并在宝林
古寺废址上重建梵宇,邀请惠能居住说法。
惠能住了九个多月,因为恶人跟踪,想起师父“遇会则藏”的嘱咐,就隐藏在广东
省肇庆四会市,在猎人队中避难,韬光隐晦。
这一呆就是十五年。
05 曹溪一滴
公元676年,这一年是唐高宗仪凤元年,惠能已近不惑之年。他觉得大弘宗门顿法
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正月初八,惠能东出四会,走了50里路,来到广州市西北方的法性寺。正好遇到印
宗法师开讲《涅磐经》。忽然风吹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动,争论
不休,葛藤缠绕。惠能犹如手持太阿剑的高手,上前轻轻一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葛藤顿时齐根斩断,妄心影消,真性显露。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是惠能大师和光同尘十五年后第一次崭露
头角,也是一个彪炳千秋的绝妙公案。
惠能这话就像平地炸起响雷,一时惊群动众。印宗法师恭敬地把他请到座位上席,
一切磋就知道惠能绝非常人。经过一番验证,确信惠能就是五祖亲传衣钵的第六代祖师
。于是印宗法师为惠能剃度,然后反过来礼拜惠能为师。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六祖的第一个得法弟子其实是他的同学慧明禅师,第二个得法
弟子是他的披剃师父印宗法师。您看,这样的大手眼,是不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六祖的
无穷魅力?
第二年,六祖离开广州地区,北上200公里开外的韶关市,选择曲江区马坝镇以东7
公里的曹溪河畔,在双峰山下的宝林寺(现名南华寺)大阐宗风,并宣布人们根机淳熟
,已能适应顿法,以后传法只传法印,不传衣钵,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葛。
一颗耀眼的星星在祖国华南地区冉冉升起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曹溪一滴水源,流衍成为“五家七宗”的河脉,滋润了中华禅宗
门庭一千多年。 |
G**W 发帖数: 1865 | 48 能,所,是我們一般有情所知的全部身心境界,也就是蘊處界. 那麼參禪就是去參那個離
了能所的,
是這樣嗎 ?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个人理解离心意识参是指参禅要尽量遣除粗重的能我对立两边的妄想, 不要在妄想里兜 : 圈子, 这个妄想就是我们通常表现出来的心意识. 这即是过程,也是阶段的目标..所以 : 说要离心意识参.
|
w****g 发帖数: 570 | 49 我觉的如果说离开蕴处界还有一个什么东西, 那就还在边见中。 见解和实证是有区别
的, 就好像坛经中讲: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
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听上去好像有个本心要去证, 但是实践中这个本心, 本性作为语言意识逻辑的一部分
, 却觉不能成立。 也可以说, 有一个'所谓'的东西我们要去参, 不能说它离开了
念头, 也不能说它就是有念, 即不能动, 还不能停, 参的就是这个。。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能,所,是我們一般有情所知的全部身心境界,也就是蘊處界. 那麼參禪就是去參那個離 : 了能所的, : 是這樣嗎 ?
|
w****g 发帖数: 570 | 50 第六章 六祖弘宗
六祖强调不重禅定的渐修而重当下的顿悟自证,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成为禅宗和中华
佛教的主流。所谓“凡言禅者,皆本曹溪”是也。
六祖语录是中国佛教界古今唯一被贯以“经”名的法宝(即《坛经》),人们尊崇六祖
如同佛祖一般。
六祖开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形成南岳和青原两大法脉,进而演变成为“五家七宗”
。可以说,一般人所知道的禅宗祖师,几乎都是六祖的子孙。
01 开口吐胆
翻开《法宝坛经》,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幕是:
韶关市长韦璩带领各级官员30多人,儒家学者30多人,僧俗1000多人,恭敬邀请六祖上
座说法。在这样大规模法会上,六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
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岂不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铮铮铁言?
第二天,韦市长继续带头请益。六祖告诉广大听众:“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
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众生一念心迷,不知自己
本来是佛,需要像六祖这样的“大善知识”来指点迷津,拨云见日,从“自心中,顿见
真如本性”。
六祖采用什么方法呢?大禅师自有多种方便教育人们。六祖也不例外,他也有方便法门
,包括教人持诵《金刚经》、《法华经》等。他说“不要与经义作仇家”,“我传佛心
印,安敢违于佛经?”千万“不要谤经,罪障无数”。甚至与大众一起“发四弘愿”,
给大家传授“无相三归依戒”。
为什么大禅师有多种方便法门呢?因为“我若一向举扬宗乘,法堂前草深三尺。”如果
只用向上提持,那么尽大地无一人半个堪能承当,所以不得不曲为方便,入泥入草,百
般建化,造福众生。
但是不要忘记,六祖最最重要、最最核心的教育内容是无上顿法。六祖说:“此法门是
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向志同道合的
学人传授,道不同不相为谋,小根小智的人心生不信,千万不要勉强,因为我害怕“愚
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同志们更不要互相诤斗,“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您听一听,六祖考虑得多么周全、多么圆满
、多么慈悲!
当时神秀大师在北方盛化,慧能大师在岭南演法,人们称为“南能北秀”,意思含有南
北二宗顿渐的分化。那么六祖本人是如何看待顿法与渐法呢?
他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所谓顿法渐法,不在于佛法本身,一旦证
入大圆觉海哪有顿渐之别?在于众生根器不同,相应的教育方法不同。他对神秀大师的
学生志诚说:“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
;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
那么,什么是六祖的“戒定慧”法呢?“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
自性定。”宗门顿法祖师说法,不离自性本心,凡是离开清净自性,总是着相说法。
请不要忘记这一点:是“见性”还是“见相”?
02 “三无”
六祖宣称:“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三无”当中,最让人们误会的是“无相”和“无念”。
无相”可不是让您把诸相破坏,把万物毁灭,这才叫做“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无相”的真义是指“于相而离相”、“见相非相”、“知幻即离”,万法本来空相,
当下无相,不是消灭以后才空无一相。
“无念”的命运更为悲惨。许许多多的学佛者,甚至学佛多年的老参,往往把“无念”
看作是百不思、百不想,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典型的外道论调,是纯正佛法绝不允许
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无念”呢?
六祖老人家说得清清楚楚:“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无念
者,于念而无念。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无念”可不是让您看死念
头不起,可不是让您把念头“空掉”,而是不要执着,不要染著。您的五官尽管见闻觉
知,该看则看,该听则听,该思考则思考,该分别则分别,但是不要生起迷执之心,这
样才能来去自由,通用无滞,自在解脱。
如果您试想把念头“空掉”,那您永远也摸不着顿法的边儿,因为念头本空,心本解脱
,您却把念头当作实有,想要干掉他,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吗?更为宗门祖师所不能容忍
的是,您这是在毁灭佛法啊,因为念头本是真如自性的妙用,您怎么可以不用呢?那怎
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
六祖看到眼里,急在心里,对于这些错误思潮提出极为严厉的批评:“若百物不思,当
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
,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六祖话说得很重,你自己搞错也就算了,如果误导别人,
又诽谤佛经,那就是大大的不对了。总之,你自迷,你误人,你谤佛!
六祖老婆心切,就怕我们不能明明白白,所以反反复复解说“无念”的真义。有个僧人
引用卧轮禅师一个偈子,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一听,就说这个偈子未明心地,如果按他说得去做,不仅不能解脱,还会自加系
缚。于是他针锋相对地说了一偈:“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
长。”
咱没本事,断不了念头,可是菩提她怎么也照样勃勃生长呢?这是六祖驳斥百不思、百
不想的一个鲜活例子。
当您了解到念头的本质,您就不会被念头的表象所困扰。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有念自然不好,可是你执着
一个“无念”,那也不好,六祖是宗门大师,最后将有念与无念一并扫却,不留痕迹。
“无住”相对就比较简单了,过去已经过去了,就不要捉住不放,现在转眼就是过去,
就不要太在意了,未来还没有到来,就不要想得太多了。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
续不断,名为系缚。”如果触境遇缘,“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03 坚决反对“空心静坐”
前面我们说过,北宗主张“坐禅习定”,以“住心看净”为观行方便,对此,六祖旗帜
鲜明地提出反对意见。后来,大慧宗杲禅师更是强烈反对正觉禅师的“默照禅”。当然
这是后话,到时我们再说。
六祖言辞切切:“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
记空。”“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
故。”“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
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他临终前还强调:“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
,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六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住心观净,是病非禅。”
“心性本净,起心著净,妄立净相,障自本性。”为此,他说了一个可爱的偈颂:“生
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好了,六祖您反对“住心观净”,那么您的主张是什么呢?六祖直指人心深处:“此门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
;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本性自
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同志们,六祖讲得这么
真真切切,还需要画蛇添足吗?
请记住什么是“真定”:“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
,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04 没有忘记在家居士
令人鼓舞的是,六祖并没有因为我们是在家俗人而认为没有戏唱。他指出:“若欲修行
,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六祖还专门为我们在家居士提出修行指南,即无相颂。他强调:“但依此修,常与吾同
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下面是无相颂的全文:“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六祖非常慈悲,他希望弟子们开悟以后,不要“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
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换言之,就是悟道以后不要只顾自己逍遥,做个自了汉,而要
入尘垂手,广度群品。
05 桃李满天下
六祖门下,比较出名的得法弟子有:韶关法海、南昌(旧称洪州)法达、寿县智通、上
饶智常、广州志道、吉州行思、陕西怀让、温州(旧称永嘉)玄觉、河朔智隍、吉安志
诚、江西志彻、襄阳神会等等。
这些得意门生并非个个都是生来颖悟,言下领旨。初次见到六祖之前,法达禅师已经背
诵《法华经》(这部经典7万多字)3000部,智通禅师揣摩《楞伽经》(这部经典6万多
字)1000多遍,志道禅师研究《涅槃经》十几年,智隍禅师庵居长坐二十年,怀让禅师
在嵩山苦参八年。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悟道岂是偶然?
六祖有几位弟子比较特殊:一个是他的同学慧明,一个是他的披剃师印宗法师,一个是
神秀的弟子志诚,一个是老安的弟子怀让。虽然来历不寻常,但是因缘际会,都归于六
祖座下。
其中感人至深的是收服志彻。志彻同学原名张行昌,血气方刚,行侠仗义,受到恶人唆
使(当然也有前因后果),前来刺杀六祖。六祖有他心通,事先准备十两黄金恭候。夜
幕降临,刺客潜入六祖房间,挥剑就砍。六祖从容伸长脖子让他砍,连切三下,毫毛无
损。不光如此,还脱口说了一偈:“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吓
死人了,这个老和尚不仅铜头铁颈,还知道我的来龙去脉。张行昌当场吓昏,半晌才苏
醒过来。老和尚道行这么高,我知道错了,请您原谅我,我想跟您出家。六祖把事先准
备的黄金送给他,指点他:“你先悄悄离开这里,我怕大伙儿伤害到你。过些时日,你
乔装打扮再来,我收你为徒。”
这个还不是最为感人的,更感人的是,直到有一天,张行昌远来礼拜六祖,六祖关切地
问:“我一直在想念着你,你怎么到今天才来啊?”同志们,您会这样关心思念冤家仇
人吗?在六祖高超的手法引导下,张行昌言下彻悟,从此改名为志彻。
当然,六祖最为重要的两大法脉是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五家七宗”的煌煌
篇章都将由这两位祖师的子孙们来书写。
06 临终嘱咐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武则天以非常方式被迫离开权力竞技场,唐中宗帝复原位。
这一年的元宵节,则天和中宗给68岁的六祖下了一道诏书,意思说我们把老安和神秀请
到宫中供养。这两位大师总是赞赏您荣获弘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所以我们娘俩特想
请您来京一见。
六祖就像他的太师父四祖和师父五祖一样,说自己身体不好,只想在林麓山间颐养天年
。这两位皇帝没有办法,就交代韶关市长把南华寺好好装修一下,同时恩赐六祖旧居为
国恩寺。
还记得我们在《第一章》里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北宗禅师广受帝王将相追
捧供养,崇隆一时,但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六祖在岭南山中带领大家艰苦创业,然而星
星之火,迅速向全国燎原。这种例子以后我们还会看到。
公元712年,唐玄宗登基即位。大唐开始迈入开元盛世。
公元713年,六祖家乡新兴县国恩寺建塔完工,于是召集大家预报后事,准备再过一个
月入灭。他谆谆劝诱:生本无生,灭亦不灭,我自知生从哪里来,灭到哪里去,这才事
先告诉你们,希望你们不要像个无知俗人一样悲伤哭泣。
开完大会,他又召开小型会议,专门培训师资力量。不用说,能够参加这样会议的都是
得道高僧。六祖主持会议,宣布说:“我灭度以后,你们各为一方宗师。今天我将教导
你们说法艺术,以免失去顿法宗旨。”
你们“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假如有人问法,你们“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
,成中道义”。举个简单例子,人家问你们什么是“色”,你们就答“空”,因为“空
不异色”;什么是“空”,你们就答“色”,因为“色即是空”。总之,出没即离两边
,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圆成中道义。
这一年八月初三,六祖在家乡旧居国恩寺设斋,与大家告别,留下一偈,名叫“自性真
佛偈”,其中有四句话,说得是“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六祖嘱咐以后,端坐到三更,忽然说了声“我走了(吾行矣)”
,就安详圆寂了。
四祖春秋七十二,五祖春秋七十四,六祖春秋七十六。六祖的真身一直保存到今天,刚
好有1300年的历史了。
东土六祖的光辉事迹就说到这里。 |
|
|
S**U 发帖数: 7025 | 51 公元526年是南朝梁普通七年,愣严经还没有翻出来。
愣严经唐朝才翻出来。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一章 祖师西来 : 世人公认,中华禅宗的开山鼻祖是达磨祖师。 : 按照法脉流衍的顺序,从佛陀到达磨经历了二十八位祖师,再从达磨到惠能又 : 经历了六位祖师,所以宗门常说“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四七二十八,二三得六)。” : 达磨是从印度禅到中华禅的枢纽人物。 : 他不是东土人士,而是印度得道高僧,但却给这个古老国度带来了一股清新风气 : ,注定要在中华佛教界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当然,这场革命的道路充满着艰难险 : 阻。 : : 01 达磨是谁?
|
w****g 发帖数: 570 | 52 第七章 两大法脉
南宗领袖惠能大师、北宗领袖神秀大师、东宗领袖法持大师、西宗领袖智诜大师、
老安国师分别于公元713年、706年、702年、702年、709年圆寂。
这一代宗门大佬均于武则天逝世(公元705年)前后灭度。历史将由下一代宗门硕
德来开创。
在此之前,我们要先说一下永嘉大师。
01 一宿觉
永嘉禅师出生于公元665年,温州人。
他一门深入,专修天台止观。后来,在阅读《维摩经》时忽然心花发明,体证无生。
六祖闻经悟道,永嘉大师阅经悟道。听读佛陀经典而开悟,他们两个是先例。
当年,惠能闻经悟道,不远千里跑到黄梅五祖那儿求印证;现在,永嘉阅经悟道,
也不远千里,从浙江跑到广东去求印证。
有人根据六祖学生玄策禅师的一句话,即“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
,尽是天然外道”,就断定这个地球上不可能有人无师自悟。这是不对的。莫非永嘉没
见六祖以前不算开悟?真的假不了,绝对不是这样的。退一万步讲,释迦如来不也无师
自悟嘛,有什么不可以的。
当然玄策禅师也不是无风起浪。他的用意在于,一个人悟道之后,如果没有经过公
认祖师的印证,人家信不过,就不容易弘传禅法。举个比喻,我自称具有博士水平,人
家凭什么相信我,因为我通过了北大博士生导师的答辩会,正式获得了博士学位证书,
这下全国人民都认可了。六祖是什么人?是举世公认传承禅宗正脉的大祖师,去曹溪面
见六祖印证当然错不了。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比如我开悟了,但可能证真偏空,可能没有彻骨彻髓,可能难
以显发无方大用,等等,这都需要寻找前辈大师切磋砥砺,打磨锤炼。这就是为什么后
世开悟禅师到处行脚、遍参知识的根本原因。用宗门的话讲,那就是“没个入处就究个
入处,得个入处尚需转身一路。”
永嘉参访六祖的精彩过程,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成为历代禅师开悟以后行脚江湖、
本分相见的滥觞。
真正悟道之人,气象自然清新。这是未悟之人装也装不出来的。
永嘉一进门就以作家手段相见,既不礼拜,也不说话,绕着六祖转悠三圈,然后叮
当一声,振锡而立,气势不凡。
六祖更是本分宗师,是玉是石,我要亲自试一试。他当场来个下马威:“夫沙门者
,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永嘉一跳跳出窠窟,径捣黄龙:“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六祖一计不成,又布一局:“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永嘉不落圈套:“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六祖连声赞叹:“如是!如是!”
本分相见,无圣无凡,谁具威仪,谁生我慢?但是理不妨事,真不碍俗,从孤峰顶
上回到人间,不可少了文明礼貌。这时,永嘉才具威仪礼拜,准备告辞。
没想到六祖还不放过,继续勘验:“返太速乎?”
永嘉风吹不动:“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六祖步步紧逼:“谁知非动?”
永嘉把球踢了回来:“仁者自生分别。”
六祖笑里藏刀:“汝甚得无生之意。”
永嘉雨洒不着:“无生岂有意耶?”
六祖最后一击:“无意谁当分别?”
永嘉命根早已断除,全身而退:“分别亦非意。”
果然见地透彻,自在无滞,罗笼不住。六祖在大众面前由衷地赞叹:“太棒了!请
在山中留宿一晚,明日再走。”从此,人们称永嘉大师为“一宿觉”。永嘉禅师名闻遐
迩,在温州龙兴寺开法接众,学禅的人蜂涌而至,法席大盛。
人是习惯的动物,总是喜欢自己的“路径依赖”。永嘉悟道之前是从走天台止观路
线的,所以悟后仍然重视这项业务,自成“永嘉禅”一家体系,有别于六祖的“曹溪禅
”。这充分体现在《永嘉禅宗集》这本禅宗早期名著。这本书分为慕道志仪、戒骄奢意
、净修三业、奢摩他颂等十门,几乎是宗门典籍中唯一完整的渐次修行的指导教科书。
永嘉大师最广为人们熟知的是,他从清净自性流露出的《证道歌》。这是一首千古
不朽的名篇,见地圆融而透彻,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顿法瑰宝。
公元713年10月17日,永嘉大师所度机缘已尽,于是端坐入定,怡然入灭,春秋四
十九。
02 南岳怀让
您也许会感到奇怪,永嘉自学成长,怎么会是六祖的弟子和法嗣呢?这不奇特,古
时候学生无论是乡试会试,只要金榜题名,无不称呼那位出题兼改卷的主考官为恩师,
无不成为这位主考官的得意门生。
宗门法嗣,是指获得祖师印证或者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高僧大德。永嘉
亲获六祖认可,开法济众,可以说是六祖的法嗣。
永嘉离世得早,六祖圆寂两个月以后就灭度了。所以六祖弟子这一辈人,我们接下
来要说说怀让、行思、慧忠和神会这四大弟子。其中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系人才辈出
,形成五家七宗而禅风广播,将六祖血脉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本章我们就开讲这两
位大师。
怀让禅师出生于公元677年四月初八,陕西省安康市人。家中孩子排行老三,虽然
年龄最小,但是最懂得礼让,颇有孔融让梨之风,所以名叫怀让。
小怀让只爱读佛书,不喜欢世间杂书,15岁出家,专学律藏(毗尼藏)。有一天,
不由叹息道:“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许多宗门祖师从教下和
律宗改行到禅宗,不是人家要求他们轮岗,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深深感叹,然后作出毅
然的人生决定。这样的例子很多。
怀让的同学坦然知道他志气高迈,就劝他一起去嵩山参见慧安国师。坦然根基灵敏
,言下见性,怀让机缘不契,没有悟入。老安就鼓励他去曹溪参扣六祖,这就引出一段
精彩的对话。
六祖一看怀让前来礼拜,就问:“什么处来?”这话看似平常拉瓜,其实暗藏玄机。
怀让平实而答:“嵩山。”
是龙是蛇,到此诸佛也难辨,但是六祖却要囊中探物,定出方圆:“什么物,恁么
来?”
这已经是提持向上事了,怀让本分相见:“说似一物即不中。”
六祖不放过,继续勘问:“还可修证否?”
怀让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这句话经常被他的子孙马
祖、南泉等阐扬,后面我们再来分解。
六祖高兴地说:“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六祖曾经
说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现在又说“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这是否
前后矛盾?祖师们肯定不会错的,那么用意在哪里?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这个叫做以心传心,是心心相映的共同体验和证悟,而
不是有个实在的心印可以传来传去。
怀让大师得到印证以后,继续留在六祖身边侍候15年,把祖师的本领都学到家了,
然后才到湖南省衡阳市衡山般若寺开法。怀让祖师共有入室弟子6人,其中马祖道一气
势如虹,“踏杀天下人”,大张宗风,使得怀让一系空前兴盛起来,被称为南岳一系,
后来从此法系衍出沩仰宗和临济宗。
怀让祖师不仅为人谦让,而且行事谨慎,他告诉学生们:“非遇上根,宜慎辞哉!”
公元744年,大师圆寂于衡岳,世寿68岁。
03 青原行思
行思年纪比怀让略大,生于公元671年,江西省吉安市人。
怀让为人谦让,行思为人沉静。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每当大家夸夸其谈、坐而
论道时,行思只是“默然自照”,可谓“闹处不出头,冷地着眼看”。
真参实究最值得人们称赞。屁股耐得住冷板凳,行思终于大有出息。他有深悟,特
地从江西跑到广东,参礼六祖。
来者不凡,劈头盖脸就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怎么
做才能见性。佛性离名相、非时空、无顿渐、无阶级,那么应该如何下手才能到达这种
境界?这句话里有刺,如果不是六祖,就可能被撩破衣裳。
六祖见他问话奇特,就反问:“汝曾作甚么来?”
这次对话很有意思,从头到尾就围绕行思那句问话,你问什么,我反问过去,六祖
只需反问两次就搞定了,真是高手啊!
这家伙可不是小鱼小鳖,他狮子口大开:“圣谛亦不为。”意思说我佛也不做(“
若是思大,佛也不做”)。后世惟则大师宣布:“若有人识得破,佛也不做,老僧大展
他三拜。”
六祖问在答处:“落何阶级?”
怀让答在问处:“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六祖知他深契佛心,十分激赏,立即任命行思为首座和尚。要知道,当时六祖门下
龙象之才不少,行思独居首位,可见倍受六祖器重。
从六祖会见永嘉大师、怀让祖师和青原行思的情形,我们就可以看出,六祖的教育
手法非常生动活泼,到了接引神会小朋友时更是机锋棒喝。
但是您千万不要误会,以为这些对话诱敌深入、攻防自在,肯定是深思熟虑。那就
大错特错,错得离谱!一个真正大悟彻悟的圣者,他开口吐语,自然不同凡响,自然本
分相见,自然离思绝虑,自然不用安排,然而胜似安排一般;他立亦得,不立亦得,去
来自由,无滞无碍,应语随答,不离自性,自在神通,游戏三昧。
另外,您看看,六祖有没有给人实法来束缚人家呢?没有!六祖说:“吾若言有法
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说得多么实在!后来德山大师开口就讲
:“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长清师父评价说,这是宗门最老实的一句话。
有一天,古稀之年的六祖对行思说:“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行思大师就回
到老家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寺,弘扬顿教几十年,世人尊称青原行思。
怀让和行思的后半生弘法时期正好处于大唐黄金时期——开元盛世,这给南宗的养精蓄
锐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当时,青原门下,四方禅客云集,其中石头希迁最为优秀,他与马祖并列为两大宗
门巨匠,大展雄风,使得行思一系日渐辉煌起来,被称为青原一系,后来从此法系衍出
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
行思祖师最为著名的一次简短对话是这样的。有位僧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祖师答:“庐陵米作么价?”淡而无味,塞断人口,要会即会,不会拉倒。这可以说是
宗门历史上第一句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法语,然而意在言外,如果想在这句话上
枯骨觅汁,那一万年也摸索不着。六祖分明透露:“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
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
公元740年,行思祖师升堂告众,跏趺而逝,世寿70岁 |
w****g 发帖数: 570 | 53 第八章 四宗并立
六祖经营岭南,永嘉回到浙南,怀让祖师和青原祖师挺进湖南、江西,此时南宗顿
法主要在长江以南弘化。
与此同时,牛头宗据守江东,西宗留驻巴山蜀水,北宗在广袤的北方占据统治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和洛阳得到当时君臣的拥护。
这时正好处于大唐的黄金时期——开元盛世(公元713-755年),禅门四宗呈现良
好的发展势头。
01 北宗最为强势
神秀大师法嗣19人,其中四大弟子分别为洛阳嵩山普寂禅师、长安兰山义福禅师、
洛阳嵩山敬贤禅师和西安蓝田惠福禅师,特别是大弟子普寂禅师受到了国家级待遇和无
上尊崇。
普寂禅师651年出生,山西河东人,少小出家。
您有没有发现:大祖师几乎全是童贞出家,比如四祖14岁开悟,五祖12岁出家,六
祖24岁悟道,怀让15岁出家,行思幼年出家,神秀四大弟子全都少小出家,还有马祖、
石头……不胜枚举,这说明什么?
普寂到湖北当阳县玉泉寺拜神秀为师,亲近六年。神秀大师非常器重他,将浑身本
领悉数传授,并且向武则天郑重推荐。唐中宗时代,神秀已经百岁高龄了,皇帝特令普
寂替代本师统领法众。当时北方“好释氏者,咸师事之”,人们夸赞说:“普寂禅师,
名字盖国,天下知闻,众口共传,不可思议。”
普寂受到武则天、唐中宗和唐玄宗的尊祟,因此也被誉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
。可以想像,当时普寂在禅宗的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广。
普寂时代,北宗进入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
普寂禅师座下悟道法嗣二三十人,包括懒残和尚、一行禅师(唐代大科学家和密宗
大师,与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同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科学家,并被称为密教五祖之一)
、道睿禅师(后被迎请到日本,成为日本禅宗二祖和华严宗初祖)等著名大师。
普寂禅师把北宗发扬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以达到“
宝镜磨拂,万象乃呈,玉水清澄,百丈皆见。”您看,普寂禅师的文采多么蜚然,真的
是字字珠玑!但却受到神会大师的呵责。下一章我们再来说这个话题。
与普寂禅师齐名的是义福禅师,658年出生,山西沁县人。15岁时遵从母亲遗训出
家,太感人了,真是伟大的母亲啊!
他跟在神秀大师身边十多年。据说神秀大师圆寂之时,只有义福“亲在左右,密有
传付,人莫能知”。随后在终南山化感寺深居浅出长达20多年,65岁时才应邀住在京城
慈恩寺,在长安洛阳影响很大,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和省部级高官的信服敬重,士庶“
靡然向风者,日有千数。”
公元736年,义福禅师示寂;三年后普寂禅师入灭,享年83岁。根据《旧唐史》记
载,义福和普寂禅师安葬之日,场面极其宏大,“士庶倾城哭送,市易几废。”普寂和
义福禅师虽然声望如天,但在宗门灯录中却无一言半句留世,因为他们代表的是渐法而
非顿法。
02 牛头宗历经六世
牛头宗共有六世嫡传祖师,每代祖师圆寂时间差不多相隔20年,法融初祖、智岩二
祖、慧方三祖、法持四祖、智威五祖先后于公元657、677、695、702、729年圆寂。同
时,牛头宗还有旁出法嗣76位悟道高僧。
第五代祖师智威653年出生,南京(旧称江宁)人,729年入灭,世寿77岁。临终前
,他嘱咐弟子要将遗体放在林中布施给鸟兽。这是牛头宗一些祖师处理身后幻躯的一种
独特方式。
智威五祖法嗣13人,其中慧忠继承衣钵而成为第六代祖师。
慧忠683年出生,江苏镇江人。当时智威五祖一见慧忠就高兴地说:“山主来也!”
慧忠领悟很快,在老师身边侍候时,师徒二人拉了不少家常。智威五祖说了一偈:
“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慧忠对答:“念想由来幻,性自
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智威五祖又说一偈:“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
,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慧忠对答:“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
即泛般若船”。
从这些对话可以看出,东宗与南宗同声同气,同属宗门顿法。慧忠曾有一首《安心
偈》:“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真心真实,菩提道场。”体会一下吧。
慧忠大师行道精苦,平生只穿一件衣服,只用一个餐具。他的神异事迹很多,最有
名的是三只山中老虎替他看门,这可不是三只家养小狗狗哦。
慧忠六祖得法弟子34人,各住一方,但是灯录基本没有留下他们的机缘语句。公元
769年,大师怡然坐化,世寿87岁。
除了嫡传弟子慧忠外,智威五祖还有两名弟子值得一提。
先说安徽宣城玄挺禅师,想说其实也“不知何许人也”。有一天从京城来了一位讲
《华严经》的僧人,问五祖:“真性缘起,其义云何?”五祖默然不语,侍立在旁的玄
挺点拨他:“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这位僧人言下大悟。
您看这师徒二人的作略,是不是很有后世我们所熟悉的祖师风范?百年后,也有同
样的一幕场景:有一天,被贬到潮州的韩愈前去请教大颠禅师,大师沉吟不语,侍立在
旁的义中答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韩愈不由赞叹道:“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
者旁得个入处。”
当时南北两宗分立,地球人都知道。有人就问玄挺禅师:“南宗自何而立?”玄挺
禅师回答:“心宗非南北。”这与六祖的开示是不是异曲同工?
还有一位是镇江鹤林寺玄素禅师,江苏丹阳延陵镇人,生于668年,752年圆寂。著
名的鸟窠禅师就是他的法孙。
这老汉很有意思。有一天,一位屠夫在他家里恭敬设斋供养,大师欣然前往,大家
非常惊讶。玄素解释说:“佛性平等,贤愚无别。只要能度,我就度化他。”有位僧人
问:“如何是西来意?”玄素答:“会即不会,疑即不疑。”言犹未尽,又补一句:“
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这话说得非常巧妙,把那种难以言传的韵味都给烘托出来。
03 西宗一分为二
正如当年三国鼎立,北方魏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江东吴国据守天险、良将迭出
,西川蜀国地小人少、最为弱势,相对北宗、南宗和牛头宗而言,西宗比较薄弱。
智诜大师在成都和重庆之间开法三十年,传法弟子为处寂。
处寂648年出生,四川绵阳人,俗家姓唐,所以又有外号叫“唐和尚”。10岁就跟
着智诜大师出家,曾在深山修头陀苦行长达二十年,独处闲居,直至佛性现前,成为蜀
地禅宗大师。
他在德纯寺弘法二十余年,734年示灭,春秋87岁。处寂禅师法嗣四人,马祖道一
曾为其学生,衣钵则传给无相禅师。
无相684年出生,俗家姓金,又称金和尚,原是朝鲜半岛一个国家(新罗)的王子
,后来出家。45岁时来中国寻师访道,拜处寂为师,成为嗣法弟子。他还承袭处寂禅师
的头陀行禅修方法,苦练内功,远近闻名。
“西宗”后来分出净众系和保唐系两脉。为什么叫做“净众系”呢?因为一来结合
净土思想,通过专心念佛,使人心不散乱;二来定期召开群众大会,广结善缘。保唐系
则是因为起源于成都保唐寺这个大本营。
老金就是蜀地禅宗净众系的创始人。净众系以“引声念佛”作为外修方便,以“无
忆、无念、莫妄”作为内修法门。
762年无相禅师圆寂,法嗣也有四人,衣钵传给无住。
无住714年出生,不知哪里人,禅修生涯十分复杂,几经辗转,45岁时拜见无相禅
师,言下领旨,后来自成一家体系,从净众系衍生出保唐系。
无住在继承无相“无忆、无念、莫忘”禅法的基础上,又作了新的发挥,他解释说
:“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对初心学人,还令息
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名
无念,无念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 真心“无为无相,活
泼泼,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一切时中
“行行坐坐总是禅。”
无住的修行方式体现出激进的开放性和变革性,但由于种种不尽人意,导致了兴盛
一时的蜀地禅宗衰微,至唐末便销声匿迹了。
无住是西宗禅师当中,是唯一被灯录介绍过的高僧。
04 老安的两个弟子
128岁超高龄的老安国师法嗣六人,法孙五人,包括著名诗人贺知章。其中两位法
嗣很有特色,都是因为跟神灵打交道而出名。
一位叫做破灶堕禅师。从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位高人不知姓甚名谁,隐居在中
岳嵩山,神出鬼没,后来也不知去向。
话说有一天,禅师带着侍从来到山坞一座灶神庙。这座神庙香火很旺,远近人们杀
生祭祠不断。禅师用手杖敲灶三下,呵斥道:“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
从何起?这么烹宰物命。”又敲三下,灶便倾倒破落。忽然有位青衣戴冠的人上前礼拜
。禅师问:“你是什么人?”答:“我本是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蒙大师说无生法,
得脱此处,生在天国,特来致谢。”禅师说:“是你的本有之性,并非我说了才这样。
”那位神灵再作礼拜而消失了。
这就是著名的破灶堕公案,并没有别的道理,“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
何起?”后来义丰禅师跟老安国师聊及此事,国师慨叹地说:“此子会尽物我一如,可
谓如朗月处空,无不见者,难构伊语脉。”
还有一位叫做元圭禅师,644年出生,洛阳龙门人,716年入灭。
元圭少年英姿,幼岁出家,在老安国师座下顿悟心要,隐居嵩山,道行高邈。一日
,中岳大神请元圭授以正戒,元圭就为他张座秉炉点香,然后问:
“你能不淫吗?”
答:“我已娶妻了。”
禅师说:“不是说这个,是说不邪淫。”
答:“能!”
问:“你能不盗吗?”
答:“我什么也不缺,怎么会盗取呢?”
禅师说:“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不因得到好处而赐福于恶人,不因得不到供品而降
祸于好人。”
答:“能!”
问:“你能不杀吗?”
答:“我掌管生杀职权,怎么能不杀呢?”
禅师说:“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不能滥杀无辜,误判冤案,混乱刑政。”
答:“能!”
问:“你能不妄语吗?”
答:“我一向正直,怎么会妄语呢?”
禅师说:“不是说这个,是说先后不合天心。”
答:“能!”
问:“你能不遭酒败吗?”
答:“能!”
禅师说:“上面所说的就是佛戒。以存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
。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竟寂默而不为
休。信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
这对于我们在家人是有启迪的!我们能做到这五戒吗?
有些在家人的职责甚至是要处决犯人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的心
地。若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
w****g 发帖数: 570 | 54 第九章 北定中原
唐朝经过百年发展与积累,臻于鼎盛,创造了开元盛世的辉煌。
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最高领导人丧失进取精神,终日与美女卿卿我我,“春宵苦
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于是群小当道,政治腐朽,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引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朝开始走向盛极而衰的下坡路。
这段盛衰巨变的历史,不仅强烈震憾了当时人们的心灵,而且剧烈改变了禅宗南北
力量的对比。
在南宗顿法成为中华禅宗正统的进程中,神会大师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性作用。
01 初生牛犊不怕虎
神会668年出生,湖北襄阳人。
《坛经》记载:神会13岁时,从湖北当阳玉泉寺跑到广东来参礼六祖,上演了一出
机锋棒喝的好戏。六祖礼貌地问:“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
试说看!”
这个童子初生牛犊不怕虎,张口就答:“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看来是有备而来,早就熟背六祖语录,然而“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这事如
果落于知见,充其量也只是个知解宗徒罢了。
六祖一腔热血化作东流水,呵斥道:“这小沙弥怎么乱讲!”
谁知这个小朋友不仅不怕虎,还敢于捋虎须,问道:“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也许正是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勇品质,神会在后来北伐中原时才
能愈挫愈奋,勇往无前。
六祖拿起柱杖打了他三下,反问:“吾打汝痛不痛?”
这小朋友一套又一套的:“亦痛亦不痛。”
如果从道理的角度,这样回答已经不错了,可惜这里是祖宗的门庭。
六祖有时擒,有时纵,循着他的语脉答:“吾亦见亦不见。”
莫非被我蒙对了不成?小朋友赶紧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六祖严肃地批评他:我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所以说“亦见亦不见”,
而不是你想像的那种落于两边的边见。你讲“亦痛亦不痛”也是生灭边见,如果不痛,
则灰心灭智,同于木石;如果痛,则跟凡夫一样,生起恚恨心。你自性尚且不见,还敢
糊弄人?
神会小朋友估计当场就脸红了,知道自己只是玩弄知解小聪明罢了,慌忙向祖师礼
拜悔谢。
学禅之人,态度一定要端正,不要自欺人。六祖慈悲心切,再次殷殷教导:“你如
果心中迷闷不见自性,需要请教善知识觅个路头。现在你倒好,自己胸中黑漫漫,不先
自已究明心性,反而问我见与不见。”
神会小朋友这下心服口服,老老实实地给六祖叩了一百多个头,从此死心塌地在曹
溪修学。
02 神会小师
神会虽然知解习性重,但是上进心强,勤劳刻苦,为法忘身,从十三四岁起就在六
祖身边当个小小秘书,殷勤服侍,整天不离左右,而且默默地为大众担水挑柴,斫冰添
瓶,做了很多有益工作。这是一位佛门大器必经的琢磨过程,神会就具备这样的禀质。
神会还一度外出游学,广识博闻,回到曹溪后,六祖“知其纯熟,遂默授密语”。
神会渐渐成长为六祖的得意门生。六祖离世前,神会守在身边,大家悲伤涕泣,只
有神会神情不动,六祖当众表扬:“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
六祖圆寂后,神会曾去参访同门大师兄青原行思。大师兄问:“曹溪意旨如何?”
神会振身一下。
大师兄故意说:“犹滞瓦砾在。”
神会这时远非当年那个十三四岁的小孩,他早已领契玄旨,反问:“和尚此间莫有
真金与人否?”
行思大师笑着说:“设有与汝,向什么处着?”多少人被真金所迷,想要拨波觅水!
03 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
从713年师父逝世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神会坚持不
懈地发起弘扬南宗顿法的运动,直至大获成功。
神会将采取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呢?无遮大会。
“无遮大会”原本是布施大会,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的大会。在这样无遮无拦的庄严
大会上,神会明确宣布:“不为功德,只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辨是非。”
那么,要定什么宗旨、辨什么是非呢?两个。
第一个,谁才是真正禀受五祖付法传衣的第六代祖师?第二个,神秀为代表的北宗
是渐门,不是祖祖相承的顿教。总而言之,神秀门下“师承是傍,法门是渐”。
围绕以上两大主题,神会在河南滑县组织了几场无遮大会,其中公元732年(六祖
灭度二十年后)召开的一次大会是最成功的大会。
同志们要知道,当时北宗在黄河内外已有重要影响和深广基础,神会单枪匹马跃进
中原,不畏强势,英勇无敌,发表直指北宗痛处的宏论,会产生多么强烈的震动!
当然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遭遇到种种打击和挫折,但是他目标明确,意志坚定,
百折不挠,不仅不向后退缩,反而更加向前挺进北宗的中心地带——洛阳。
越是靠近对手大本营,越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公元753年,接近古稀之年的神会大
师被贬放到江西弋阳县,再移到湖北丹江口,第二年又移到老家湖北襄阳,最后移到湖
北荆州。两年之间,老人家被迁徒了四次。如果不是发生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这种艰
难的生活还不知持续到什么时候?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第二年攻陷洛阳、长安两京,唐玄宗仓皇跑到四川避难
,唐肃宗继位。第三年郭子仪等将领收复了东西两京。
时局突变,71岁的神会大师出来了,他受到朝野的尊敬,被公推为开坛度僧的主持
人,又被唐肃宗诏入宫中供养,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弘扬曹溪顿教了。
此后,南宗顿教逐步解放全中国,将红旗遍插在祖国东西南北方向的每个角落。
从神会大师的光荣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富有英雄气概的禅师。也许是英雄惜英
雄的缘故,他受到军委副主席房官、国防部副部长宋鼎、名将郭子仪等军队高层的重视
和支持。
04 真诚护法
您可千万不要把神会看成是“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战士,也不要把他当作争夺
法门正统的偏激者,更不要把他视为追求名利的世俗分子。
他是一员真诚的护法勇士,一名侠之大者,一位光明使者!
试想,如果当时曹溪顿教没有取得领导地位,哪有后来五家七宗的千年灿烂历史?
咱们再次回到当年滑台无遮大会上,一睹中原论剑的风采。有位名叫慧远的法师
问难,说普寂禅师“名字盖国,天下知闻”,你敢这样挑战权威,还不依不饶,是不是
跟普寂禅师私下有仇呢?
神会正气凛然地回答:“我为天下学道人辨是非,定宗旨,弘扬大乘,建立正法
,岂惜身命?”
慧远法师又发难:“你是不是为了名利?”
神会铁骨铮铮,掷地有声:“我生命尚且不惜,还会在乎名闻利养吗?”
胡适先生曾经发出感喟:神会“这种气概,这种搏狮子的手段,都可以震动一时人
的心魄了”
其实,师承是嫡传还是傍传,只是形式,也容易证明,把袈裟亮出来就是了,真正
要明辨的实质内容是法门的顿渐。
神秀与惠能同出师门,不能说没有顿悟入道的思想方法,但是由于过多强调“净心
”的次第方便法门,从而失去宗门顿悟气息。这对于服膺六祖禅风、充满护法真诚的神
会,不能不奋然而起,挺身而出,大声疾呼,使惠能作为禅宗六祖永为后世定论,使南
宗顿教昭告于天下。所以我们要多多理解神会的苦心,不能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待他老人
家。
公元760年,神会大师75岁逝世。
神会大师为宗门顿教事业奋斗终生,不畏艰难,不惜身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这是值得宗门学子永远尊敬的!
05 荷泽宗
《景德传灯录》记载:有一天,老家来信说父母双亲过世,神会自己入堂白槌:“
父母俱丧,请大众念摩诃般若。”大众才刚聚拢过来,神会又自个儿打槌说:“劳烦大
众。”
您还记得傅大士讲《金刚经》吗?当时皇帝带头,文武百官僧俗大众汇聚一堂,
有点像是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心组学习,哪知老傅上台只拍案一声就下来,乖乖,摩
诃般若已经讲完了。
公元745年,神会入住东都洛阳荷泽寺,使曹溪顿悟法门广播于中原地区。后来受
人诬陷四处迁徙,晚年又回到这里弘传南宗。宗以寺名,神会一脉就被称为荷泽宗.
神会大师得法弟子三十人左右,最有名的是河北磁县法如禅师,宗密大师就是法如
禅师的第三代法嗣。宗密大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这样概括荷泽宗的教育理念:
“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
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瞋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故虽
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
神会大师门下弟子虽多,但是缺乏出类拔萃的高徒,荷泽宗也相对寂寂无闻。即使
传到了四代,出现一个圭峰宗密,但由于宗密大师走向“教禅一致”(荷泽宗与华严教
合一),失去了南宗顿教的特色。这样,荷泽宗大约持续了一百五十年,到唐末就中断
了。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整部宗门历史,我们都将深深地体会到:一个门庭,不在
于人多人少,关键中的关键的是要有卓越人物,一个半个就足够了。过去是这样的,现
在和未来也将是这样的:宗门振兴,贵在得人! |
w****g 发帖数: 570 | 55 第十章 渐入佳境
在六祖后期弟子当中,除了神会禅师以外,还有本净禅师和慧忠国师颇多建树。
本净禅师在大内宫庭舌战群儒,可以看作是对神会推广南宗顿法的一种响应;而慧
忠入主国师,则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南宗顿法完全进入帝国政治文化中心。
宗门,开始进入“凡言禅,皆本曹溪”的时代。
同时,江东牛头宗禅师说法日益融入唐诗的风格,以优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本地风
光,对后世禅风产生深远的影响。
01 宗门舌战群儒第一人
本净667年出生,山西运城新绛县人,幼年出家,六祖得法弟子之一。
大家还记得三祖僧璨经常在皖公山与司空山云游吗?本净禅师就在太湖县司空山无
相寺弘法。
公元744年正月十五元宵节,78岁高龄的本净禅师应诏到京,与当时名僧硕学阐扬
佛理,由此拉开一场精彩绝伦的高层次辩论赛的帷幕。这个皇帝老儿居然这样过节,不
搞元宵娱乐晚会,举行佛学辩论大赛,想不到吧?
第一位辩手名叫远禅师,可能有点自恃甚高,率先出列,大声问:“只如禅师所见
,以何为道?”
答:“无心是道。”
问:“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
答:“道本无名,因心名道。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
问:“禅师见身心是道否?”
答:“山僧身心本来是道。”
问:“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违?”这位选手以为抓到自相
矛盾的把炳,哪知大禅师正说反说,总不离道。
答:“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
问:“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这家伙想搞点人身攻击,以为对手的心态会
矮掉一截。这个算盘又打错了。
答:“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悟道。”
这位远禅师惭愧失色,溜到后面去了。本净禅师作了总结发言:“四大无主复如水
,遇曲逢直无彼此,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
何事?”
第二位辨手名叫志明禅师,问道:“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这汉
不仅错解无心真义,而且把佛性与法性当作两个东东了。
答:“大德若作见闻觉知之解,与道悬殊。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
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志明禅师杜口而退。本
净禅师又作总结发言:“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
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第三位辨手名叫真禅师,问道:“道既无心,佛有心否?佛之与道,是一是二?”
答:“不一不异。”
问:“佛度众生,为有心故;道不度人,为无心故。一度一不度,何得无二?”
答:“若言佛度众生,道无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见。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虚名,
道亦妄立,二俱不实,总是假名,一假之中,何分为二?”总结发言如下:“见道方修
道,不见复何修?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但看弄傀儡,
线断一时休。”
第四位辩手名叫法空禅师,问道:“佛之与道,俱是假名。十二分教亦应不实,何
以从前尊宿皆言修道?”
答:“大德错会经意。道本无修,大德强修;道本无作,大德强作;道本无有,强
生多事;道本无知,于中强知。如此见解,与道相违。从前尊宿不应如是。自是大德不
会。请思之。”总结发言如下:“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
。弃却一真性,却入闹浩浩。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第五位辩手名叫安禅师,问道:“道既假名,佛亦妄立,十二分教,亦是接物度生
。一切是妄,以何为真?”这是绝大多数学子迷惑之处。无量劫来捉取追逐习惯了,总
想要抓住一个东西。总以为假之外必有真,生灭之外必有不生不灭。
答:“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知真妄总是假名,二
事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
安禅师惭愧拜伏,不知所措。本净禅师总结发言:“推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返
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会道亦如此,到头亦只宁。”
接下来,还有第六位、第七位辩手先后出场,但是本净禅师自始至终舌战群儒,真
理在握,自性流露,雄辩滔滔,不愧为六祖亲传弟子。
这场辩论大赛有助于我们摧破当今诸如此类的邪知邪见,更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
名偈。
公元761年,本净禅师归寂,世寿95岁。
02.十六年国师生涯
这位国师与慧安国师只有一字之差,名叫慧忠国师,是老安的法侄。
慧忠生年不详,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算是他的小老乡。从六祖那里佩领心印以后
,居住在河南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多年,不下山门,所以宗门尊称他为南阳慧忠国师。
您想想,一位高僧悟道以后,在深山幽谷涵养四十多年才出世,那是一种什么样的
高深德行和境界啊!
酒香不怕巷子深。慧忠道行远播,名闻帝里,唐肃宗派员邀他赴京。他开始离开神
仙般的山居生活,来到香火人间,而且是最为繁华的京城。
他成为唐肃宗和唐代宗父子共为尊奉的国师。
慧忠国师在京城呆了16年。他随机巧说,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公案和故事,而且
说法风格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03.这个野狐精,神通在哪里?
当时有个印度僧人名叫大耳三藏,跑到京城宣称自己有他心通。这一时期印度佛法
密教盛行,估计不少人热衷于宣称自己神通广大。
皇帝心想,你有神通,我有国师,让国师试验一下吧。大耳三藏一见国师马上礼拜
,站在旁边。国师就问:“听说你有他心通哪?”
这点自信还是有的,不过三藏嘴里还是谦虚地说:“不敢。”
接下来您就知道国师有多么淘气,他故意问:“你说说老僧现在什么处?”
三藏轻松地说:“您老是一国之师,怎么跑到四川去看竞渡。呵呵!”
国师又虚晃一枪,问:“你再说说老僧现在什么处?”
三藏得意地说:“您老是一国之师,怎么跑到天津桥上看弄猢狲。”
好了,玩了两把,可以收场了,第三次国师进入自受用三昧,然后又问:“你再说
说老僧现在什么处?”
这下可怜的三藏摸索了半天,也不知去处。
国师严厉叱责:“你这个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地方?”
三藏满脸惭惶,无言以对。
您可不能把这段公案当作一个普通的故事来看,它从一个窗口折射出宗门祖师对于
神通这种玩意儿的基本态度。
虚妄作用不是没有,否则国师也不会故意两次涉境现影,但是神通毕竟只是枝末,
只是雕虫小枝,只是附属产品,与解脱生死了不相关,与宗门直指人心的根本方向不符
,如果迷执神通,则与明心见性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正如慧忠国师每每教导的那样:
“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当然,“香象所负,非驴能堪”,一
般人也就不能不着迷于外相了。
后来有人问赵州古佛:“大耳三藏第三次不见国师,不晓得国师在什么地方?”赵
州说:“在三藏鼻孔上。”再后来又有僧人问玄沙大师:“既然在鼻孔上,为什么不见
?”玄沙答:“只为太近!”
为什么说太近呢?
04.随机巧说
慧忠既是国师,又是六祖的弟子,声望崇隆,年岁应该很高。许多六祖的二三世法
孙,包括南泉、麻谷等,都千里万里跑去参访。至于其他僧俗咨询参问则更多了。下面
选取四则:
有位僧人问“怎么样才能与道相应?”国师答:“善恶不思,自见佛性。”问:“
坐禅看静怎么样呢?”答:“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问:“哪一个是佛?”
答:“即心是佛。”问:“即心是佛,可更修万行否?”答:“诸圣皆具二严,怎么可
以拨无因果?”国师眼看这位僧人问了又问,问题多多,就此打住:“我今答汝,穷劫
不尽,言语越多,去道转远。说法有所得,斯则野干鸣;说法无所得,是名师子吼。”
一位讲《金刚经》的僧人前来参礼。国师问:“最初两字是什么?”这位僧人答
:“如是”。国师迅雷不及掩耳地追问:“是什么?”可惜僧人言下未契。“是什么?
”成为宗门直指人心的强有力话头。
南阳有位名叫张濆的行者问:“如今有情方便之中,如何是无情因缘?”这个问题
问得很好,国师答得更棒:“如今一切动用之中,但凡圣两流都无少分起灭,便是出识
,不属有无。”您尽管见闻觉知,只要离开情识系执,就是“有情方便的无情因缘”,
所以六祖说“六根对境,分别非识”,永嘉说“分别亦非意”。
一次国师升座,紫璘供奉(僧官职称)说:“请师立义,某甲破。”国师开口就道
:“立义竟”。紫璘当面蹉过,还傻傻地问“是什么义?”国师说:“果然不见,非公
境界。”说完就下座。国师知道紫璘喜欢论义,就问他:“佛是什么义?”答:“是觉
义。”果然一钓就上钩,国师又问:“佛曾迷否?”答:“不曾迷。”国师又笑着说:
“那么,用觉作什么?”紫璘哑口无言。后世大慧宗杲替紫璘出了一口气,他自答:“
若不入水,怎见长人。”
04.国师与侍者
慧忠国师有一个公案最为著名。有一天,国师三唤侍者,侍者三度应喏,国师望着
莫明其妙的侍者说:“将谓我辜负你,却是你辜负我!”其间韵味,我们在第二章中已
略有透露。有人问赵州大师:“国师三唤侍者,到底什么意思呢?”赵州答得很有意思
:“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你悟了或者不悟,他总是在那里。
公元775年,国师化缘将毕,准备涅槃。唐代宗问:“师父百年之后,弟子怎么记
念您老人家?”国师说:“造取一座无缝塔。”皇帝问:“请老师描绘塔样。”国师沉
默良久,然后说:“会么?”答:“不会。”国师咐嘱:“贫道走后,有个侍者名叫应
真,他晓得这事。”
这位侍者,就是后来的耽源大师。国师灭度以后,唐代宗通知应真前来皇宫了却前
缘。应真依前只是沉默良久,然后问:“圣上会么?”皇帝还是答:“不会。”于是应
真说出一首有名的偈颂:“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
殿上无知识。”这座无缝塔到底是什么样呢?
05.唐诗般的法语
公元744年,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在洛阳初次相逢,这是两位诗坛泰斗的历史性会
晤。他们是唐诗的巅峰代表,特别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与江东缘份很深。
2006年末学曾到安徽马鞍山采石矶游览。这里是长江三大名矶之首。李白酷爱采石
矶,六次到江边游览,晚年生活并仙逝于此,留下了50多篇诗文。估计就像现在的流行
歌曲一样,唐诗这股风气自然也会吹进禅宗门户。
宗门采用唐诗应答的禅风典范,首推崇慧禅师。这位牛头宗禅师是智威五祖的旁出
法嗣,四川彭州人,悟道后住在马鞍山西南200公里处的天柱山,与司空山本净禅师相
隔很近。
这样,不仅唐诗与禅师法语相融合,南宗与牛头宗也正在互相融合。
下面,咱们见识一下崇慧唐诗应答的禅风:
有位僧人问:“如何是天柱境?”答:“主薄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
“如何是天柱家风?”“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
“如何是天柱山中人?”“独步千峰顶,优游九曲泉。”
“如何是西来意?”“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华绿蕊间。”
“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灊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晖。”
“如何是道?”“白云覆青嶂,蜂鸟步庭华。”
“宗门中请师举唱?”“石牛长吼真空外,木马嘶时月隐山。”
您这么一看,哦,我明白了,原来唐诗都是禅诗。唐诗都是禅没有错,但却不是
禅诗。为什么呢?因为写诗之人不是禅师。
崇慧禅师有个趣味的比喻。当人家问他:“达磨未来中国时还有佛法吗?”他出
口成章:“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沉默良久,又说:“阇黎会么?你自己分上的事都
没弄明白,关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什么?他老人家好比卖卜汉一样,看你不会,为你算上
一卦,谈吉说凶。”
请问,您的吉凶祸福是达磨这一卦算出来的,还是原本就有呢?
什么是自己的本分事?崇慧禅师说得好,“一切自看”,无人能够替代。
大师在天柱山演道22年,779年入灭。这一年中国佛教界还有一件大事。当时藏王
赤松德赞派员前往印度请回莲花生祖师传法,建立西藏第一座供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
桑耶寺。
六祖弟子辈这一代人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 |
G**W 发帖数: 1865 | |
w****g 发帖数: 570 | 57 第十一章 踏杀天下
说宗门,道宗门,其实第一至第十章的宗门故事人物,人们并不熟悉。
打从这一章开始,宗门往事和祖师风范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禅宗,才是广大学子津
津乐道的宗门。
下面两章要介绍的人物,那是两位超重量级的大祖师,他们分别叫马祖道一和石头
希迁。南宗到了马祖和石头以后,法水长流,智灯永耀,光映千秋。古德评论说:“禅
法之盛,始于二师。”
特别是马祖,作为禅宗六祖之后唯一被尊称为“祖”,足见其在中华禅宗史上至为
崇高的地位。
01.磨砖怎能成镜?
公元709年,道一出生在四川德阳什邡市马祖镇。因为俗家姓马,所以当时人称“
马祖道一”、“马祖”或“马大师”。
还记得道一最早跟谁学习吗?他幼年出家,跟家乡附近的处寂禅师(唐和尚)学习
。开元年间,道一来到衡山修习禅定。
衡山是谁的地盘?南岳怀让。
怀让记得师父曾对他说:“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踏杀天下人。”现在这匹马驹
自己蹦达到了眼皮底下了。怀让祖师知道因缘时节到来,就去看望这个小沙弥,开始一
段师资道合的对话。
祖师亲切地问:“大德坐禅,图个什么?”
答:“只图作佛。”好家伙,这口气跟六祖初见五祖时一个模样。
怀让知道这小家伙的命根已经捏在自己手心里了,也不着急下手,找了一块砖,在
道一跟前的石头上磨叽起来。
道一觉得好奇:“磨作什么?”
怀让抬起头来,看着道一,又磨了几下,然后说:“磨作镜。”
奇了怪了,“磨砖怎么成镜呀?”
怀让纵绳半天,这下又把鼻头穿起来:“磨砖既不成镜,坐禅怎能作佛?”
可怜道一的吃饭家伙都被人操走了,这下急了:“那,如何即是?”
道在心悟,岂在坐耶?怀让举个形象的比喻开导他:“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
即是,打牛即是?”道一陷入了沉思。
怀让继续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
。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
其理。”
道一灵根涌动,听闻教诲,如饮醍醐,礼拜询问,既然坐禅不能成佛,那么“如何
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这事根本没有你用心之处。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怀让答:“汝学心地法门
,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道一估计背过《金刚经》那句著名的偈颂:“若于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他马上
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
祖师告诉他,此见非彼见,不是肉眼能见,而是心地法眼能见。道一终于心花怒放
,豁然开悟。
这幅情景,与当年道信大师在牛头山点化法融是不是有点相似?
02.从湖南到福建,再到江西
道一领旨以后,在师父身边侍奉十秋,日益玄奥,温润纯熟,然后辞别师父,走出
湖南,走向一个无比辉煌的事业新天地。
《宗门往事》从第一章讲到第十章,都没有我们福建什么事。现在可好了,这匹踏
杀天下人的壮年马驹,出道弘宗的第一站就是东出衡山,进入福建建阳莒口镇佛迹岭。
太感人了!这对于我这个福建人来说,写到这里都感到十分荣幸。马祖是历史确
凿可考的宗门祖师入闽传法的第一人。稍后我们将发现福建禅宗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晚
唐禅宗最为活跃的区域,这与马祖当初播撒的种子和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很快地,
我们将讲到百丈怀海、章敬怀晖、大珠慧海、邓隐峰等一批卓越的福建大禅师,他们都
是马祖的得意门生。
请记住这一年,742年,唐朝天宝元年。
请记住这地方,建阳佛迹岭,禅宗在福建的初传之地。
不久,马祖移锡江西,先到抚州临川西里山,再到赣州(旧称南康或虔州)龚公山
,在这两个地方分别住了十多年,最后率领徒众来到南昌(旧称洪州)佑民寺(旧称开
元寺)。
建阳、抚州、赣州这三个地方,正好是闽赣交界可以按逆时针画出的边长约300公
里的三角形地带。
南昌一带是马祖最后生活的地方,他在这里大弘禅门十七年。
正如六祖在韶关弘法得到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一样,马祖在江西高振法鼓时,僧俗
向慕,四方云集,官民归心。在龚公山时,赣州市长裴谞不辞辛苦,亲承教诲。公元
771年,军区司令兼南昌市长路嗣恭把马祖从赣州延请到南昌,亲受宗旨,其他官员对
马祖也恭勤礼拜。马祖跟南昌市长有过一次简练隽永的问答。人家问他:“弟子吃酒肉
即是,不吃即是?”答:“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那您说,是吃好,还是不
吃好?这全看您了。
03. 大张宗风
有一天马祖对众开示:“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若了此心,
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佛不再是高远的理想,而是可以当下体验的。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事情啊!
但是请不要忘记,人家饥来吃饭,困来打眠,逍遥自在,无事道人,前提是“了此
心”“乃可”。
有位僧人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他毫不遮掩地说:“为止小儿啼。”僧
人又问:“小儿不哭时如何?”真对妄说,若能离妄,真亦不存,马祖回答:“非心非
佛。”这位僧人挺会问话的,又问:“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这第三种人既不是凡
夫,也不是圣贤,而是超越前二种的灵利衲僧。马祖答:“向伊道不是物。”不是心,
不是佛,不是物,那是什么?马祖说:“且教伊体会大道。”
您看,宗师只是应病与药,哪有实法束缚人?有人惯用研究世间学问的思路来研究
禅宗,说马祖的禅学思想是“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什么的,这
是曲解圣意,佛头倒粪。
说到平常心,最早应该也是出自马祖之口。他曾示众:“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若
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然后自己作了一番解释:
什么是污染呢?“但有生死、造作、趋向,皆是污染。”什么是平常心呢?“无造
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您听听,这才是祖师所说“平常心”的真义,又有多少人错会“平常心”!您才想
要起一念平常心时,早已不平常了,因为您有造作,有是非,有取舍,有趣向,所以圆
悟克勤大师说:“此处最为微妙,大难!”
举个例子,有位僧人问马祖:“如何得合道?”他有趣向,想要与道相应,这是生
灭造作之心。马祖壁立万仞:“我早不合道。”您如果把马祖这句话坐实,说他也有趣
向,不想与道相应,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宗师千说万说,东说西说,都无实义,只是解
粘去缚,只图给您一个入处。
马祖除了巧妙运用语言三昧来接引学人外,还灵活采用隐语、动作、手势、符号、
道具甚至拳打脚踢等方式接机,大机大用,大开大阖,机锋峻烈,杀活自在。比如,有
位僧人问:“如何是西来意?”马大师一边打还一边说:“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
最有意思的当属水潦和尚。他才张嘴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时,就被马祖当胸踏
倒。不愧是踏杀天下人的手脚功夫,水潦当场大悟,一骨辘爬起来,乐得拍掌呵呵大笑
:“哈哈哈,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一时识得根源去
。”水潦和尚开化一方后告诉观众说:“自从一吃马祖踏,直至如今笑不休。”祖师的
百般手段,是不是只为了给您一个永久的受用之处呢?
可以说,祖师禅到了马祖时已经眉目分明,显露无遗。马大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
炙人口、令人回肠荡气的公案。我们将在后面章节逐渐供奉出来。
04.六祖之后唯一的“祖”
马祖实在太强悍了!共有入室弟子139人,各为一方宗主,流转以至无穷,可谓前
无古人,后无来者。
虽然北宋时期宗本禅师传法弟子200多人,得法弟子数量堪为宗门之最,但是马大
师麾下超一流的人才济济,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百丈、南泉、智藏这马祖门下“三大
士”,更是以一当百,光照千秋。
马祖临终前留下了一个千古公案。
公元788年,马大师林中经行回来,示现微疾,院主关心地问:“和尚近日尊候如
何?”马祖不失平分宗师作略,开口见胆:“日面佛,月面佛。”据说日面佛寿长一千
八百岁,月面佛寿仅一日一夜。后世雪窦大师赞颂道:“日面佛,月面佛。五帝三皇是
何物?”
当年二月初一,马祖跏趺入灭,寿年八十。 |
d******r 发帖数: 5008 | 58 丫有完没完啊。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十章 渐入佳境 : 在六祖后期弟子当中,除了神会禅师以外,还有本净禅师和慧忠国师颇多建树。 : 本净禅师在大内宫庭舌战群儒,可以看作是对神会推广南宗顿法的一种响应;而慧 : 忠入主国师,则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南宗顿法完全进入帝国政治文化中心。 : 宗门,开始进入“凡言禅,皆本曹溪”的时代。 : 同时,江东牛头宗禅师说法日益融入唐诗的风格,以优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本地风 : 光,对后世禅风产生深远的影响。 : 01 宗门舌战群儒第一人 : 本净667年出生,山西运城新绛县人,幼年出家,六祖得法弟子之一。 : 大家还记得三祖僧璨经常在皖公山与司空山云游吗?本净禅师就在太湖县司空山无
|
w****g 发帖数: 570 | 59 你不是也挺忙的吗? ;) Be Patient
【在 d******r 的大作中提到】 : 丫有完没完啊。
|
d******r 发帖数: 5008 | 60 皇叔让俺问你丫最近又在玩啥行为艺术?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你不是也挺忙的吗? ;) Be Patient
|
|
|
w****g 发帖数: 570 | 61 第十二章 江湖往来
马祖在江西时期,与石头希迁大师、南阳慧忠国师、径山道钦禅师等都有过交往。
马祖与石头大师的弟子也频繁往来,以致于有些弟子的传承关系都不知如何归属。
这或许是当初这两位大圣人没有想到的。但是,有一点是百分之百没有问题的,他们都
是六祖的子孙。
马祖在江西弘化,石头在湖南教化。刘轲形容当时学道之人,“往来憧憧,不见二
大士,为无知矣。”广大学子在“江”西、“湖”南这条纬线上往来参问。这就是“跑
江湖”的由来。
01.寻思去
希迁700年生于广东肇庆高要市,是六祖的小老乡(高要市与新兴县相距不过五十
多里路),比马祖年长九岁。
希迁少年时很有个性,敢作敢为。当时广东中西部还是个文明程度不高的地方,岭
南土著俚獠乡民崇拜鬼神,杀牛祭祀,酗酒作乐,习以为常。小希迁怜爱动物,奋勇冲
进祠堂,把牛抢回来,一年累积下来,竟有几十头之多。真牛!
小希迁讨厌这种滥杀物命的鬼神崇拜,听说六祖在曹溪传承最上乘法,就从高要走
到韶关南华寺礼拜六祖。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受具足戒,六祖就昭示将要圆寂了。
幸好祖师在旁,不问白不问,小家伙赶紧问师父:“和尚百年以后,我应该跟谁学
习?”六祖只说了三个字:“寻思去!”小希迁以为祖师是让他参寻思惟呢,终日静处
端坐,大忘人世,后来在首座指点下,才往东北方向吉安市青原山“寻”找大师兄行“
思”“去”。
十多岁的小希迁风尘仆仆,直奔静居寺参礼,引出一段绵密细长的对话。
行思大师和蔼地问:“您从哪里来啊?”
答:“曹溪。”
宗师问话,一句也不离本行:“将得什么来?”
这小沙弥早就皮下有血:“未到曹溪亦不失。”
问:“若这么,用去曹溪作什么?”
答:“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希迁话锋一转,反宾为主,掉头却问:“曹溪大
师还识和尚否?”
行思祖师并不正面回答,来个乾坤大挪移,问远不如问近:“汝今识吾否?”
希迁作出一个高难度动作,明明出掌接招,却又黯然销魂,化于无形,他说:“识
。又争能识得?”
行思祖师由衷地赞叹道:“众角虽多,一麟足矣。”据载,青原行思门下弟子众多
,但是法嗣却是单传独苗,只有希迁一人。
长兄如父。从此大师兄成了师父。师父反复勘验,用心栽培;徒弟对答如流,尽得
其妙。这样过了二三十年。
02.许个拙斧子
有一天,行思祖师问他:“有人道岭南有消息。”他才要这么,希迁就不这么,说
:“有人不道岭南有消息。”祖师故意试探他:“若这么,大藏小藏从何而来?”希迁
婉转圆润,毫无破绽,说:“尽从这里去。”
行思祖师深以为然,印可了他。然后,让希迁带上一封信送去衡山,准备交给老同
学怀让,临行前吩咐说:“你信送到以后,赶紧回来。我有一把斧子,准备交给你住山
。”意思是让你独当一面,教化一方,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金光大道。事实证明,希
迁没有让师父失望。
希迁西行五百里路,到了衡山,也不拿出书信,直截了当地问:“不慕诸圣,不重
己灵时如何?”怀让祖师不动声色地反问:“你这话问得太高深了,何不向下问?”希
迁自问自答:“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怀让祖师知道希迁已经彻悟,就
罢休。
行思大师给老同学的信中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反正是不晓得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过去大宗师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对于心爱弟子不是搂在自己怀里,而是放出去参访
,广学博闻,百炼成钢。
希迁虽然“书亦不通,信亦不达”,但可能是看上南岳的山水了,返回不久,礼辞
师父,又来到衡山。
03.石头和尚
天宝初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希迁来到衡山,在南台寺东边一块石头上面结庵,这块
石头形状如同莲台一样,当时人们就称呼他为“石头和尚”。
说来十分有趣,马祖的师父原本在湖南衡山,石头的师父原本在江南吉安,现在到
了弟子这辈完全掉了个个,马祖跑去江西吉安周边演宗,石头来到湖南衡山弘法。这种
感觉就像是现在干部异地交流那样。
石头和尚在南岳时,有一天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已者,其唯圣人乎”一语时,
拊几而叹:“圣人无已,靡所不已。法身无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
而自现。境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有感于此,他发表了一篇著作,名叫《
参同契》,这是禅家诗中著名的五言古体诗。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所谓“参”,是指诸法各就各位,互不相犯;所谓
“同”,是指世间万物虽然各殊,但是同出一源。参禅者应该“契”入这种法住法位而
又相涉相入的无碍境界。
03.石头路滑
石头大师禅风高峻,峰回路转,被马大师称为“石头路滑”。
他曾作了极为精彩的上堂演讲:“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达佛之知
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
,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
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有位僧人问:“如何是解脱?”反问:“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反问
:“谁垢汝?”再问:“如何是涅槃?”反问:“谁将生死与汝?”干脆利索,答在问
处。
还有更简洁、更令人称道的是,人家问“如何是禅”?大师答“碌砖”;人家又问
“如何是道”?大师答“木头”。
当初末学看到石头大师一段对话,忍俊不禁。话说有人问“如何是西来意”,大师
说:“问取露柱。”那位仁兄老实头地回答:“学人不会。”大师击石火,闪电光:“
我更不会!”哈哈。
石头祖师在南岳衡山教化近半个世纪,公元790年顺世,春秋九十一。日本僧人极
其崇拜石头祖师。战日战争时期,一位日本医生将石头和尚真身运回日本,至今供奉在
日本横滨总持寺内。
04.道钦禅师
与江西马祖、湖南石头同一时代的,还有著名的杭州径山道钦禅师。
道钦是苏州昆山人。28岁时遇到镇江鹤林寺玄素禅师,玄素禅师是牛头宗智威五祖
的法嗣。道钦跟着玄素禅师出家,得法后南行到了杭州临安,驻锡在今天杭州城西北50
公里处风景秀丽的径山。
天宝年间(742-756年)被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中唐时期),但却是南
宗顿法由弱转强的转折点。神会、本净、慧忠、马祖、希迁、道钦等祖师都共同见证了
这一段历史。
历史竟然这么巧合:公元742年,马祖、石头和道钦三位同时代的大师几乎同时出
世为人。
公元742年,径山寺落成。这座闻名遐迩的名胜古刹拥有禅房360间,可以安置僧众
1700余人,与杭州灵隐寺、净慈寺和宁波天童寺、育王寺并称为“禅院五山”。400年
后,一代巨匠大慧宗杲就是在这里大振宗风。
相距500公里开外的江西马祖曾经两次派员前来沟通交流。一次叫人送了一封信来
,信中画了一个圆相。道钦在圆相当中又画了一划,然后密封让人带回。还有一次,马
祖门下三大弟子之一的智藏来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道钦答:“等你回去时有
信。” 智藏说:“我这就回去。”道钦说:“回去传语,须问取曹溪。”
有位僧人问:“如何是道?”道钦说:“山上有鲤鱼,水底有蓬尘。”您不要嚷嚷
,说怎么可能啊?但请这么参究。
礼部副部长崔涣曾经“执弟子礼”,问:“弟子现在想出家,行吗?”道钦大师说
:“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
公元768年,唐代宗将道钦大师请进宫庭,礼貌接待。一天,大师在宫内见到代宗
过来就起立。皇帝问:“大师怎么就起来呢?”道钦禅师说:“您怎么可以向四威仪中
见我呢?”这话皇帝听起来很舒服,就对慧忠国师说:“我想赐钦师一个名儿”。慧忠
国师欣然赐号“国一禅师”。
公元792年,道钦大师逝世,年七十九。
05.管窥当时师资力量
末学曾经作过初略统计,中唐时期,也就是马祖这一辈祖师教化的时期,全国共有
270多员大善知识遍布各地,其中不乏鼎鼎大名、流芳万古、耳熟能详的超级大宗师。
具体包括:南宗怀让系马祖及其入室弟子合计140人,南宗青原系石头师徒合计22
人,南宗旁系慧忠国师父子6人、神会师徒19人、本净师徒19人,北宗神秀系懒残、慧
空、真亮、灵著、同光等禅师25人,东宗牛头系慧忠父子加上崇慧、道钦、昙益、圆镜
等合计38人,西宗保唐系和净众宗无相、无住等5人。
从这个横截面我们可以管窥,当时人们修学拥有多么雄厚的师资力量啊!然而,今
天,您到哪里去寻访一个明心见性的宗师? |
d******r 发帖数: 5008 | 62 小尼姑的裹脚布,又X又长。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十二章 江湖往来 : 马祖在江西时期,与石头希迁大师、南阳慧忠国师、径山道钦禅师等都有过交往。 : 马祖与石头大师的弟子也频繁往来,以致于有些弟子的传承关系都不知如何归属。 : 这或许是当初这两位大圣人没有想到的。但是,有一点是百分之百没有问题的,他们都 : 是六祖的子孙。 : 马祖在江西弘化,石头在湖南教化。刘轲形容当时学道之人,“往来憧憧,不见二 : 大士,为无知矣。”广大学子在“江”西、“湖”南这条纬线上往来参问。这就是“跑 : 江湖”的由来。 : 01.寻思去 : 希迁700年生于广东肇庆高要市,是六祖的小老乡(高要市与新兴县相距不过五十
|
w****g 发帖数: 570 | 63 第十三章 百丈新规
马祖门庭浩大,法席盛化,使得南宗顿法大播于天下。
马祖弟子灿若繁星,个个不同凡响,稍后几章保管您看得连连咋舌:天哪,这都是
什么样的优秀人物啊!然后嘴里嘣出一个字,牛!
拥有如此繁茂出众的弟子,这在宗门历史上绝无仅有,可以说是宗门史上最为光辉
璀璨的一页。
这些大禅师们与马大师一样,主要生活在中唐时期,但也有不少人已经迈入了晚唐
时期。
他们绝大多数出生在公元742年左右。还记得吗?这一年是马祖、石头和道钦三位
大师几乎同时出世为人的年头。
其中,怀海是同门师兄弟当中最为年长的一位,也是最为伟大的一位,千年以后的
宗门禅师绝大多数都是他的儿孙。
怀海堪称马祖门下第一福慧无双的大将。
01.野鸭子飞过去了
怀海是福州长乐人,是福建的第一位大禅师,公元720年出生,仅比马祖年小11岁。
据说怀海很小的时候,跟随母亲入寺拜佛,指着佛像问母亲:“这是什么啊?”母
亲答道:“是佛。”从此,佛种深植于他幼小的心灵底处,他说:“看起来跟人没有两
样,以后我也要做佛!”同志们,“我也要做佛”,这棵种子既然发芽了,他就一定要
生长起来的。
小怀海与马祖乃至大多数历代祖师一样,幼年出家,先跟广东汕头慧照和尚学习,
后来到了湖南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再后来在安徽庐江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打下了
深厚的经、律、论佛学基础,最后到江西赣州倾心依附马祖学禅。
您看,怀海从福建南下广东,北上湖南,走安徽,到江西,古人学道大不容易,凭
着一双铁脚,走南闯北的,哪像我们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尽收眼底,这大概是我们今
天学佛习禅的最大优势吧。
可以推算得出,当时怀海初见马大师时已经三十奔四了。但他不以自己精通经、律
、论、禅学为傲,甘心默默无闻地做个小侍者,当时大众叫他为“海侍者”。
世尊拈花微笑,马祖拈饼示众。每当檀越送来斋饭,海侍者才揭开盘盖,马大师就
拈起一片胡饼,问大家:“是什么?”天天如此,过了三年,怀海仍未悟旨。瓜未熟,
蒂不落。水若到,成渠有什么难处?
直到有一天,他陪马祖散步,听到野鸭叫声,马祖问:“是什么声音?”您看,古
人竟是这样用功的:吃饭、散步等等,二六时中,无不在参究自己本份事。马祖如此殚
精竭虑,难怪子孙满天下,后代越千年。
海侍者答:“野鸭声。”
莫非我马祖连野鸭声也不认识,瞧你这汉回答的。不过,正眼观来,马祖倒是真的
不认识,海侍者回答最为贴切。圆悟克勤评点说:“你们大家想要与佛祖为师吗,那就
参海侍者;想要自救不了吗,就参马大师。”这是为什么呢?
马祖沉默良久,又问:“刚才的声音哪里去了?”这老汉正在等待一个最佳战机。
海侍者心随境转,不能返照,只答:“飞过去了。”
对方进入指定位置,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这时马祖忽然回过头来,用力拧着海
侍者鼻子,可怜怀海卒不及防,痛得大叫起来,那可比野鸭叫声响亮多了。
就在海侍者一条命根子摇摇欲断时,马祖一刀劈断,喝道:“我让你说野子飞过去
!”
乌云散尽,玉宇澄清,怀海心地亮堂,内外明彻,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终于亲见
本地风光。这一刻,海侍者年近不惑。
不同的禅师,悟道时各有不同的表现,有人笑,有人哭。这位海侍者回到宿舍里哀
哀大哭。同事觉得奇怪,就跑去问马大师。马祖心知肚明,说他已经悟了,你自己去问
他吧。同事返回宿舍却见到怀海呵呵大笑,觉得奇怪,怀海说:“刚才哭,现在笑。”
同事更加迷惑不解。
水潦和尚悟后哈哈大笑,怀海悟后先哭后笑。您说,海侍者哭,哭个什么;笑,又
为什么笑呢?
02 三日耳聋
第二天,马祖升堂上座,大众才刚到齐,怀海就跑出来把法席卷走了。古人席地而
坐,没有座位,这课怎么上?马祖只好下座。怀海跟随师父到了方丈。马祖问他:“我
刚才还没说话,你为什么把法席卷走?”
您说马祖是真的不知道吗?不是的。他是明知故问的。也许您悟了也会这样。请注
意马祖这句话“我刚才还没说话”,待你说话了又堪作什么?古德明明告诉我们:这事
向开口以前承当,也只是个钝汉。
末学相信,当时马祖心底肯定暗自高兴,因为怀海初悟就显现不同寻常的手脚和机
用,这汉前途不可限量。
您猜怀海怎么回答?他只是说:“昨天这鼻子让您老人家扭得痛死了。”马祖试探
说:“你昨天向什么处留心?”怀海一拨就转:“鼻子今天又不痛了。” 马祖表示认
可:“你深明昨日事。”鼻子昨天痛,今天不痛,怎么就深明大义呢?
怀海虽已悟明此事,但不浅尝辄止,他跑到师父跟前继续参究。他已经不是在参自
己脚跟下那段大事了,而是在参广度众生的事了。马祖眼睛看着床角的拂子,怀海师心
领神会:“即此用,离此用。”
马祖当然知道现在不是启悟海侍者的问题,而是培训师资力量的时候。他说:“你
以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古人口语十分有趣,“开两片皮”就是张嘴说法,“将何
为人”就是怎样接机,“有把茆盖头”就是住持一方。
怀海取下拂子竖起。
如果滞于此处,也是死机。马祖继续钳锤:“即此用,离此用?”怀海果然把拂子
挂回原处。马祖振威一喝,这一喝具体有多少分贝无人测过,反正怀海耳聋三日,从此
顶门正眼洞开自照独脱身,肘后悬符能应一切事,大机大用,杀活自在。
我们常说禅宗机锋棒喝,临济喝、云门饼,名闻天下,其实最早一声大喝来自马大
师,最早拈起胡饼逼拶大众也是马大师。
03 大雄山下雷音震
海侍者横空出世以后,被信众邀请到南昌新吴一带,居住大雄山。由于山峦险峻,
所以称为百丈山。从此,世间多了一位超级大宗师,他叫百丈怀海。
其实大雄山峦不算险,怀海机锋那才叫一个险峻。多少人在百丈悬崖下纵身撒手,
跌了个虚空粉碎,救回一条永恒的法身慧命。
百丈一上堂就作了简洁而有力的开示:“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
佛。”
谁不想见性成佛,可是如何“离妄缘”呢?百丈告诉我们:“先歇诸缘,休息万事
。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
,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这番话其实就是对六祖所说的“无念为宗”的进一步阐述,但“八风不动”好是好
,如何做到“心如木石”呢?百丈大师指出:“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
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
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
,当处解脱。”这才是大乘顿悟法要。
如果能够做到“迥然无寄”,或者如同“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那么
“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从而生死自在,逍遥法外。
大师批评那些个“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无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
漂溺,还归生死海里。”还没悟理,“先有福智,被福智载去,如贱使贵”。若能“透
过三句外,自然与佛无差。既自是佛,何虑佛不解语?”但是假使您说,我一切无求,
总可以吧,那也是死翘翘,因为“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动念即乖,趣向非道。这
里是用功的微细之处,请多多体验和感受。
当然,也不是说您不能读经,不能看书,不是这样的。关键是看您怎么个读法,怎
么个看法?大师强调:“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离一切声色,亦不
住于离,亦不住于知解,是真修行读经看教。”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如同
魔说。如果能够字字消归自性,不被名相所惑,那么终日读书又有何妨?
您想当老师,想广度众生吗?那要有能力,有艺术,要“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
碍慧解一切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应病与药,解粘去缚。
百丈老人苦口婆心:“努力向前,须猛究取,莫待耳聋眼暗,面皱发白,老苦及身
,悲爱缠绵,眼中流泪,心里慞惶,一无所据,不知去处。到恁么时节,整理手脚不得
也。纵有福智、名闻、利养,都不相救。为心眼未开,唯念诸境,不知返照,复不见佛
道。一生所有善恶业缘,悉现于前,或忻或怖,六道五蕴,俱时现前。但随贪爱重处,
业识所引,随著受生,都无自由分。”
百丈祖师有时说法结束,大众正要下堂时,忽然召唤大家一声,大家闻声回首。说
时迟,那时快,祖师问:“是什么?”药山大师对此大加赞誉,称之为“百丈下堂句”
,他高兴地对云岩说:“你怎么不早点跟我讲讲这个事情呢,我由此而见到海师兄。”
04 留下许多经典公案
百丈祖师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公案,个个精彩绝伦,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其中隽永滋
味,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野狐公案、老虎公案和并却咽喉唇吻等公案。咱们只说说宗门当
中非常稀有的一个老虎公案吧。
话说有一天,百丈问黄檗去哪,黄檗说是山下采菌子。看似寻常人家说话,实则百
丈无风起浪,更问:“还见大虫么?”
黄檗是何等人物?是百丈会下第一等人物!一惯有杀人不眨眼的手脚。沩山仰山父
子最认可这对爷俩,说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这爷俩的机用天下无人可匹。
黄檗当下便作虎啸之声,百丈眼见这汉爪牙具备,便要捋虎须、骑虎头,于是从腰
间取下斧头作出斫砍架势,黄檗岂是束手待擒之辈,他当机不让师,左边架住百丈的手
,右手飞掌便击。
您看到这里,说,哦,原来不就是打架吗,我也会,我比师父年轻,更能打,那就
大错特错,那就造下无边罪业。他两个世间顶尖宗师过招,一招一势,纵擒杀活,自有
章法,岂可乱来?
当天晚上,百丈上堂说:“大雄山下有一只猛虎,你们出入千万要当心,老僧今日
亲遭一口。”其实百丈何止亲遭一口。当年黄檗煞有介事地问:“古人错下一个转语,
堕落五百生野狐身。那到底应怎么下转语?”百丈又要去骑虎头,便说:“近前来,跟
你讲。”黄檗走近前去,便打了师父一掌。
您可不要以为黄檗老占了打人的便宜,后来这老汉还不被临济后生当场打了三掌。
再说了,百丈看似休去,好像认输一样,其实最为高明,仰山大师赞叹百丈老人“不唯
骑虎头,亦解收虎尾”。雪窦大师更是赞不绝口:“君不见,大雄山下忽相逢,落落声
光皆振地。大丈夫,见也无,收虎尾兮捋虎须。”
纵然您是一只白额吊睛、威猛无比的大虫,在百丈老人面前,那也是要骑便骑,要
下便下。
05 百丈立清规
百丈祖师开堂说法,高唱南宗玄旨,接引四方学人,同时还制订了《百丈清规》,
在许多方面作了锐意创新,包括不住律寺创设禅居,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卓立农禅生活
风格,成为后世丛林生活修持的典范。
这份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具体详细,比如什么人物才能叫做长老,方丈住在哪里,学
众安排在哪里,如何朝参夕聚,怎样上堂升坐,如何有效管理寺院,怎样处罚违规行为
,睡觉时要右胁吉祥卧,吃饭时可以二时随宜,出坡干活时大家都要出力,等等。
百丈祖师不仅立了规矩,定了方圆,而且率先垂范,苦行高节,日常劳动一定要身
先士卒,就是到了晚年还勤劳不息。弟子们实在看不下去,于心不忍,就将老人的农具
藏匿起来,可是大师却如此自谦地说:“我没有德行,怎么可以让人代劳呢”,然后到
处寻找,找不到农具就没法干活,于是也不吃饭。从此,百丈丛林“一日不作,一日不
食”的佳言流播寰宇,传于后世。
公元814年,百丈老人归寂,世寿九十五。 |
w****g 发帖数: 570 | 64 第十四章 南泉普愿
这是一个宗师辈出、四方瑜亮的时代,一个星光灿烂、交相辉映足以让您目眩神往
的时代。
南泉普愿,当时禅道天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并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虽然没有自成一家宗派,但
是受到五家七宗所有门派的深度认可,彰显南泉门风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估
量的深远影响。
禅宗史上不乏像沩仰、曹洞这样的著名父子,但是像南泉与赵州这样都被人们尊称
为古佛的父子却是硕果仅存。南泉已经是位绝顶人物,他的心爱学生赵州更是超卓古今
、名重千秋,居然还有点“师以徒贵”的感觉。
据统计:禅书《无门关》共收四十九则尖新公案,其中南泉赵州父子二人占据全书
五分之一;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共收一百则超绝公案,其中南泉赵州二人
共占全书六分之一。哇塞,堪称一对牛人宗师父子!
南泉斩猫、赵州狗子,从古到今,都是禅门最为挂怀的公案!
01.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普愿是河南新郑市人。与百丈大师兄相比,他可是四零后小年轻,生于公元748年。
他俗姓王,晚年经常自称王老师。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吧。不过,
这个“老师”跟我们平常称呼学校老师的那个意思不一样。我们闽南人多是从中原南迁
而来,用闽南话理解“老师”,那就太能心领神会了,我们现在也是经常这样称呼前辈
的,意思是“老师傅”。
普愿与百丈大师兄一样,幼年出家。他9岁时就懂得跪请父母同意他出家。您想啊
,一个相当于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娃娃,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意志坚定,非要离开爸爸
妈妈,走进大山深处不可呢?这种现象如果不是宿世灵根绽芽或者古佛乘愿而来,那就
确实很难解释了。
小普愿在家乡附近的新密市跟大慧禅师学禅。他一心求道,刻苦勤勉,整天干活干
得手脚出茧、长出冻疮,也毫不顾惜,深得大慧禅师喜爱。
等到三十而立时,开始到嵩山会善寺受具足戒,精研律宗典籍和中观法相经论,并
且四处参学。这一点与百丈大师年轻时也十分相近,打下雄厚的经、律、论、禅学基础。
最后,青年普愿来到南昌师事马祖,不久彻悟心要,获得游戏三昧。这时一代宗师
马祖早已是古稀之年了,身边追随的弟子数以百计,其中不乏名闻天下的高徒,比如首
座百丈怀海、被马祖亲授袈裟的西堂智藏、被人誉为禅门明珠的大珠慧海等等。但是这
位来自中原的僧人,很快在同学们中崭露头角,大有后来居上、风范一新的雄伟气象。
有一次,普愿正在给僧人分粥,马祖就问:“桶里是什么?”这老汉看似随口问了
一句,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激扬宗乘。初来乍到的普愿对着德高望重的马大师呵斥道:“
这老汉应该闭上嘴巴,说出这样的话来。”同志们,大家都知道德山大师呵佛骂祖最为
出名,其实最早呵祖骂佛的正是这位青年普愿。《景德传灯录》有句话很有意思,说是
从此以后“同参之流,无敢征诘。”
普愿一战成名,锐不可挡,压倒四方惊艳,睥睨天下。
您看到这里,也许哈哈大笑,不就呵斥一下老同志们嘛,这个我也可以学。您可千
万不要学,否则会死得很难看的。他马大师天下禅林泰斗,如果不是深深认可这位不同
凡响的弟子的禅风,又岂能让他全身而退?更让马大师暗中叫绝的还在后头呢。
话说有一天晚上,不知是不是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反正马大师跟三位得意门生
正在赏月。望着月明星稀的夜空,马祖又不失时机地探问:“正当这时如何?”西堂智
藏说:“正好供养。”怀海说:“正好修行。”普愿拂袖而去。马祖作了总结性点评:
“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请注意这个“唯”字。禅,归根到底是要解放自己,要让自己从一切束缚中解放出
来。禅,不仅要我们从五欲六尘、三界六道中解放出来,而且要从经藏禅修、四圣三乘
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和谐。
当然,人在年轻时往往比较超脱,晚年时不免老婆心切。普愿八九十岁时,跟一位
小年轻也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弯弯绕绕开导了老半天,那位年轻人也没开窍,最后连声
叫道大难大难
马祖开了赏月论道的先例,以后很多祖师也举行这种活动。我们有机会再讲。
02.足不下南泉三十年
公元795年,年近半百的普愿来到安徽池州与安庆交界的一个山沟沟。这个地方叫
做南泉山,位于长江南畔升金湖边的一座小山。
普愿之所以选择这个远离池州市区的偏僻地方,大概是因为同姓宗亲道坚禅师(牛
头宗六祖慧忠弟子)曾经隐栖于此。其实,普愿不是一个人来到池州挂锡的,还有三位
同门师兄也来到池州地区。其中宝云禅师选择了池州市贵池区唐田乡的鲁祖山,每日面
壁接众,世称“鲁祖面壁”;智坚禅师选择了池州市石台县的杉山;昙凯禅师选择了池
州市贵池区的灰山。普愿与鲁祖、智坚相距不过一二十公里,昙凯同学稍稍远了点,那
也不过百里路程。
显然,普愿选择了南泉山,是来艰苦创业的,而不是来享受杏花江南的美景。他披
荆斩棘,填谷塞壑,伐木建寺,披着蓑衣,戴着笠帽,种粮放牛,像个牧童一样,过着
自给自足的农禅生活,足不出山长达30年。从此,人们印象更深的是南泉禅师,普愿这
个大名倒没那么深刻了。
《周易》告诉我们,时也运也,君子守时待命。洪钟不响则已,一鸣惊人。大概南
泉祖师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圣雄。这一点跟虚云老和尚还真有点相似之处。公元827年,
安徽宣城市长陆亘和池州前市长以及徐州高级将领刘济一起上门,恭请年已八旬的南泉
老人下山化众。不到两年时间,僧侣奔赴门下竟达近千人之多,南泉言满诸方,宗风大
振,声名远播,当时人们尊称他为南泉古佛。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南泉虽然晚年出山,但是甫一亮相,便感召得“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数百”。
很快地,南泉寺成为拥有近千禅僧的禅学重镇。
老人家将自己平生才艺尽情倾洒,接引学人,化导众生,培养了一大批出众弟子,
如赵州从谂、长沙景岑、鄂州茱萸、白马昙照、子湖利踪、行者甘贽、双峰道允等,各
开一方禅风,皆成一方宗主。
03.狸奴白牯却知有
大宗师家,无不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南泉老人曾说,好啊,你们整天
口口声声说我在修行,那你是怎么修行的?告诉你们吧,“但识取无量劫来,不变异性
,是真修行。”
有一回,南泉祖师上堂。陆亘市长作了开场白,请老和尚为大家说法。祖师反问:
“你让老僧怎么说?”陆市长问:“和尚难道没有方便吗?”祖师答:“我只问他,你
欠少什么?”
他每每发出感叹:近来禅师太多了,想找一个痴钝的人儿都不可得。因为这些个所
谓的“禅师”全都用错心思,想要修行成佛作祖,心思胡乱趣向,结果与道毫不相应,
不晓得开悟这种事情根本没有你用心之处,所以说“祖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
为什么呢?因为狸奴白牯反倒没有这“许多般情量”,于是他提出一个禅林极其有
名的命题:“直须向异类中行”。
老人举了个例子,他说五祖弘忍大师门下,五百九十九个人尽会佛法,只有卢行者
一人不会佛法,所以这位大字不识一萝筐(不知有)的南蛮青年,硬是从五百九十九个
善知识(很知有)当中脱颖而出,荣获祖师衣钵。
于是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反拈过来问:“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祖师答:“怎
肯你喃喃!”那人又问:“狸奴白牯为什么却知有?”祖师答:“似他即会。”这里有
个关键字眼,那就是这个“似”字。您可千万要用心体会祖师的方便况喻,他老人家可
不是真的认为狸奴白牯胜过三世诸佛。那他的用意是什么?下面两位老汉说得再清楚不
过了。
后世有人问曹山大师:“为什么狸奴白牯却知有?”大师说:“只是百无所解。”
又有人问招庆大师:“为什么狸奴白牯却知有?”大师说:“唯思水草,别也无求。”
想要作佛,结果作不成佛;不求作佛,结果佛自天成。这话看似矛盾,其实道在其
中。这就是达磨所说的“心如墙壁”,六祖所说的“无心合道”,牛头宗所说的“忘情
而修”,马祖所说的“平常心是道”,百丈祖师所说的“迥然无寄,令心自在”,自古
上乘宗师一脉相承,说法不同,用意无别。
真正学禅之人,于此处应有会心之处。
南泉老汉之所以一再拿动物朋友来说事,也是为了深深激醒迷胡的学人,希望他们
绝圣弃智,“以无心之妙慧,契无相之虚宗”。当他的法侄云岩问他到底什么是“异类
中事”时,他说:“岂不见道:‘智不到处,切忌说著。’说著则头角生。唤作如如,
早是变,宜须向异类中行。”
“谁人知此意,令我忆南泉。”禅月有诗赞颂说:“常忆南泉好言语,如斯痴钝者
还希。”“向异类中行”不是让人变成动物,或者与动物为伍,而是隐喻要像动物一样
离思量、离知解,以无心而合道。
04. 人事往来
南泉老人的突出事迹实在太多太多了,一时也说不完。
有位大德曾问老人:“即心是佛又不得,非心非佛又不得。师意如何?”老人说:
“大德且信即心是佛便了,更说什么得与不得。只如大德吃饭了,从东廊上西廊下,不
可总问人得与不得也。”
看来当时被这些名相困扰的学人还真不少。其实今天,我们在论坛上也经常看到有
些师兄,不能宛转归于自己,而是整天在名相语言上面弯来绕去,无休无止,这成个什
么事啊?
南泉老人特地澄清说,“即心即佛”是一剂治疗向外驰求的病药,是空拳诳儿、黄
叶止啼的名词,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说“即心即佛”,好比兔马有角,画蛇添足;
所说“非心非佛”,恰似牛羊无角,斩头觅活。要我说啊,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那是什么?
当时百丈门下首座黄檗也曾到南泉师叔这里参学。有一天,师叔问:“定慧等学,
此理如何?”黄檗答得非常正点,他说:“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但是这里有个深
坑,即使初悟之人往往也会陷入里面而不知不觉。这不,南泉老人继续勘问:“莫是长
老见处么?”果不其然,黄檗一时转不过身来,答道:“不敢。”南泉老人当场呵斥:
“浆水价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
如果您还不能体会到这一点,那么再看个公案。又是一个月朗风清的晚上,南泉老
人与大伙一起赏月。有位僧人望着天上圆月,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什么时候也像这
轮圆月啊?”老人深有同感:“王老师二十年前也曾这么来。”僧人见他遥忆当年,趁
热打铁,又问:“那么现在怎么样啊?”老人一声不吭,便归方丈。
您可千万不要以为老人没有回答,他给出了一个最佳答案。后来有位僧人问曹山大
师:“朗月当头时如何?”大师说:“犹是阶下汉!”僧人很聪明,顺竿就爬:“请师接上
阶。”大师说:“月落时相见!”
南泉老人与陆亘市长之间的人事往来和咨诹答问最多。有一次,陆市长说“僧肇法
师真是奇特。他说万物与我同根,天地与我一体。”这汉也不例外,只在名相教义上面
转悠。老和尚指着庭前一株牡丹花,说:“市长,时人见此一株华,如梦相似。”天地
万物暂且不说,同根一体暂且不说,只如眼前这株生机盎然的牡丹花,是个什么?为什
么老和尚说“如梦相似”?您才想要去思考和理解它,就当面蹉过了。他本分宗师,立
意到底在哪里?
正如有一回,老和尚在山上干农活,一位僧人跑过来问:“南泉路向什么处去?”
老和尚不跟他谈玄说妙,拈起镰刀说:“我这把镰刀,三十块钱买的。”这僧人还以为
他老人家老眼昏花,答非所问,这下急了,赶紧又提高音量,大声地问:“我不问这把
镰刀。我问南泉路向什么处去?”老和尚说:“我这把镰刀很好使!”这汉东驰西求,
不能返照消归自性,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拉回当下,可惜这头犟牛还使劲地向外蹦蹋。
大彻大悟之人,鬼神觑不见。南泉老人有一天受邀到村里应斋,看到许多人排队敲
锣打鼓迎接他,就问:“你们怎么晓得我要来呢?”有个人就说:“昨晚土地神给我们
托梦,说是今天有位大菩萨要来应斋。”老和尚听了以后说:“王老师修行不力,竟被
鬼神窥见。”
05.南泉斩猫
南泉祖师有许多随机接引的上乘公案,被当代和后世祖师广泛引用,是禅门一笔极
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最为著名的公案是“南泉斩猫”。
话说有一天,南泉祖师看到东西两堂的僧人正因猫儿而起争执。您看到这里,也许
会想,这回祖师恐怕要当个“清官”来断家务事了吧。您错了。他本分宗师就是抡刀上
阵,也要本分为人。
这不,老和尚左手拈起猫儿,右手高擎柴刀,大声喝问:“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
得即斩却。”宗门所谓“道得”,意思是就本分事说两句。他老人家时时刻刻都在启悟
学子,可千万不要以为他在问“你们到底谁有理啊,有理这猫儿就归你们啦”这等破事。
在这击石火、闪电光的千钧一发之际,万籁俱寂,乾坤若无,就是一根铁钉掉在地
上也如同打雷一般,您就是打坐也很难打出这般效果。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可惜,这两堂争猫人们的心灵被贪欲执着盖覆得如同铁板一
样,毫无松动的迹象,无人吭声。
说时迟,那时快,老人明镜高悬,举刀迅下,将猫儿斩成两截。在所有学人猝不及
防的心理准备之下,恰如一柄凌空劈下的利剑,正当此时,还有没有人顿然醒悟呢?
您肯定会想,老人刀劈猫儿,那是不是太残忍了?不好意思,您真的是世情俗见,
所谓夏虫不可语冰,宗师手段是不能用常情来理解的,他自有通天手眼和不可思议的功
德。这只如幻猫儿是否转身成为祖师弟子,咱们不加猜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祖师手
段您可千万千万不能学,他有无边功德,您有无边罪业,岂可东施效颦?
过了一会儿,赵州从外面归来。老人说了这事。赵州不仅是彻悟之人,而且是老人
嫡子,对南泉祖师的立意机用,可以说是知根知底,你才说了前头他就知道后尾,你才
举起他就知道落处,你才拨着他就转动。
赵州啥也没说,脱下草鞋,戴在头上,出门而去。老人望着爱徒扬长而去的背影,
深深地赞许:“赵州刚才如果在的话,这猫儿一条性命就有救了。”那您说说,假使赵
州当时正在现场,老人还斩不斩猫儿?老人斩猫儿到底为个什么?
南泉,一代禅宗大师,生在中唐,活跃在晚唐,一生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
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和唐文宗九朝皇帝。
公元834年,这位伟大逸群的老人跟学生们说了生命中最后的一句话,他说:“星翳
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话音刚落,就示寂而逝,享年87岁。
据载,老人圆寂时,弟子九百余人云集南泉,“布衣墨巾,泣血于山门。赴丧会葬
者相继于路,哀号之声震于崖谷”。可见南泉祖师的伟大人格魅力。 |
W*********E 发帖数: 197 | 65 Long story but interesting, thanks for sharing !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十四章 南泉普愿 : 这是一个宗师辈出、四方瑜亮的时代,一个星光灿烂、交相辉映足以让您目眩神往 : 的时代。 : 南泉普愿,当时禅道天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 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并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虽然没有自成一家宗派,但 : 是受到五家七宗所有门派的深度认可,彰显南泉门风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估 : 量的深远影响。 : 禅宗史上不乏像沩仰、曹洞这样的著名父子,但是像南泉与赵州这样都被人们尊称 : 为古佛的父子却是硕果仅存。南泉已经是位绝顶人物,他的心爱学生赵州更是超卓古今 : 、名重千秋,居然还有点“师以徒贵”的感觉。
|
w****g 发帖数: 570 | 66 第十五章 超群逸众
在马祖铺设的星光大道上,一时群星璀璨,争研斗艳,除了至伟至圣的百丈南泉以
外,还有三位杰出禅师深受马祖或其子孙的赞誉。
他们分别是西堂智藏、盐官齐安和归宗智常三大禅师。
西堂智藏亲受马祖袈裟,子承父业,作为禅林翘楚,自不待言。盐官齐安深受马祖
器重,是个传奇性人物,“犀牛扇子”天下闻名。归宗智常机用别出,风华绝代,受到
黄檗大师的无双激赏。
这三位禅门巨匠并是一时俊杰,龙吟虎啸,气吞山河。
01.马祖亲授袈裟
智藏是江西赣州人,735年出生。童年出家,比南泉还早两岁就离家学道。
小智藏相貌不凡,骨格清奇,有位高人算定他“当为法王之辅佐”,于是特地跑到
福建建阳佛迹岭投奔马祖。当时马祖刚刚出道,正好需要得力弟子辅弼,小智藏成为马
祖最为早期的弟子,也是侍奉时间最长的弟子。从此,直至马祖圆寂,智藏一直是马祖
最为倚重的股肱高徒。
智藏与怀海同为马祖入室弟子。当时人们称为“二大士角立”,小师弟南泉到来以
后,就鼎立而为“三大士”。
怀海是首座,智藏是西堂,他们都是马祖的左臂右膀。就像古代皇帝上朝分为文武
两班一样,禅宗丛林在住持方丈的统领下,也分为两大序列,东边序列主要负责行政后
勤事务,西边序列主要负责教育秘书工作。怀海和智藏都属于西边系列。首座辅助方丈
弘宗说法,在特殊时候可以代替方丈秉拂上堂,从某种角度讲,相当于老和尚的岗位B
角。首座再下来就是西堂,也可以说,西堂就是首座的岗位B角。可见,担任这两个职
位多是造诣精深、德孚众望的大禅师。
智藏37岁时,军区司令员兼南昌市长路嗣恭把马祖迎请到南昌。马祖亲授袈裟给智
藏,方便他在赣州老家摄受学人。后来西堂也跟随马祖到了南昌。
02.藏头白,海头黑
有位僧人问马祖:“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来意。”这位僧人很好笑,
以为直指人心,就是离开文字思量以外另有个东东可以让人指明。马祖说:“我今天没
有心情,你去问问智藏吧。”
这位僧人不能当下返光回照,却也老实可爱,还真的跑去问西堂。智藏摸了摸头,
说:“我今天头疼,不能为你说,你去问海师兄吧。”
这家伙两次没有开窍,又老实巴交地跑去问怀海。如果说马祖、西堂还留有余地,
让人怀有一丝期望的话,那么怀海则是断然决绝,恰似银山铁壁,让人死心欲绝,他说
:“我到这里却不会了。”
这位僧人来回跑了三趟,最后给马祖报告整个事情的经过。马祖对这两大弟子作出
高度概括性点评:“藏头白,海头黑。”白日还许您在理路上来回逡巡,到了黑夜,您
向哪里摸索?
这是禅宗有名的公案。
若干年后,赵州同样问南泉老人:“离四句绝百非,请师道。”老人便下座,回到
方丈。您说,南泉老人回答了没有?若说没答,宗师从不辜负来问;若说有答,他又说
了什么?
智藏担任西堂期间,还作为马祖的个人特使,先后出差到京城长安和杭州径山。智
藏去径山拜会道钦禅师的经过,咱们在《第十二章》中已经提到了。这回说说出差长安
的事儿。
长安慧忠国师是六祖的弟子,论辈份是马祖的师叔、智藏的师叔公,德高望重。
“平生不识忠国师,自称禅德也太痴。”当时禅师无不想去参访这位亲见六祖的国
师。南泉与归宗、麻谷三位同学就曾经结伴去见国师,后来南泉中途画了个圈,三人切
磋一番又打消了参访念头。
智藏把马祖书信交给慧忠国师,国师就问:“你师父说什么法呀?”古代没有报刊
杂志,也没有互联网络,沟通情况全靠书信和口头传话。
智藏深得马祖心法精髓,他从东边走到西边站着。国师又问:“只是这个,还有没
有别的?”智藏又从西边走到东边站着。国师已从这里见到马祖,但又要继续勘验这位
后生。他故意问:“这个是马大师的,仁者怎么样呢?”智藏也是个本色道人,他答道
:“刚才早就呈现给您老了。”您还以为别有啊。
03.出世为人
有一天,马祖问智藏:“你怎么不看经啊?”智藏答:“经与禅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马祖说:“话虽如此。你以后为人,却有这个必要。”
这里透出十分重要的信息。也就是马祖时代,学禅还是允许读经的,而且悟后应该
读经。为什么呢?
遥想当年,佛陀大彻大悟以后,三七二十一天都在深思如何为众生说法,甚至不惜
借用当时许多外道名相来引导众生。禅宗虽然教外别传,但是接引不同根器的众生,借
用现成的佛经名相最为方便易行。您看《六祖法宝坛经》就知道了,六祖虽然不识字,
但是尽量使用佛法概念来摄受大众。后世慧照禅师也认为:“心法既通,不阅修多罗藏
,无以阐扬正教,耸人天之听”。
智藏十分自谦,他说我只自修,哪敢出世为人。马祖肯定地说:“你以后一定会大
兴于世。”
马祖圆寂三年后,57岁的智藏应大众邀请,作为马祖接班人,继续领导僧团,开堂
说法。
智藏的法嗣非常有趣,除了赣州处微禅师以外,其余三位得法弟子全都是朝鲜人,
即道义禅师、国慧禅师和洪直禅师等三人。
公元814年,智藏祖师与百丈祖师同年归寂,世寿八十。
04.齐安,一位传奇性人物
齐安750年出生于江浙地区,具体地点不详。他是李唐宗室后裔,据说后来有个得
法弟子叫做唐宣宗,这难道不是缘份吗?
小齐安与智藏师兄一样,生有奇相。有位神异僧人对他说:“建无胜幢,使佛日回
照者,岂非汝乎?”所以童年时代就请求父母,让他落发出家。
齐安有什么奇相呢?《高僧传》描述他“挺身魁岸,相好庄严,眉毫绀垂,颅骨圆
耸。”简单说,就是一位伟岸庄严的大帅哥。
后来听说马祖在赣州龚公山盛化,于是振锡造访。马祖一见钟情,非常器重,收为
入室弟子,精心加以栽培,不断启迪齐安悟道。
马祖入灭以后,齐安出外游化,年逾七十时应邀住持浙江嘉兴盐官镇海昌院。
海宁盐官濒临钱塘江,是个举世闻名的观潮胜地。齐安老人在这里,二十二年如一
日,兢兢业业弘传顿法,举扬禅风。一时间,四方学子蜂涌而至,盐官齐安道化盛行,
名扬海内外。
当时东瀛日本皇后(嘉智子)听说大唐有“佛心宗”,就派僧人慧萼来大唐礼聘禅
宗高僧。齐安老人派遣弟子义空与道昉等东渡日本。这是日本禅宗的肇始,到了宋代,
日本禅宗开始流行起来。
有一次,法昕院主前来参礼,大师劈头便问:“你是谁?”
这位法昕就是当年邀约齐安住持禅院的院主,是整个寺院的最高行政领导。既然这
么熟悉,大师为什么还要问“你是谁”?
院主答:“法昕。”大师说:“我不认识你。”法昕默然无语。您说说,齐安大师
是真的不认识,还是假装不认识?
认识你自己。“你是谁”?这应该是宗门参究“我是谁”话头的始作俑者。
齐安老人的师弟大梅禅师回答一位僧人“如何是西来意”的问话时,说:“西来无
意。”老人听闻后,说:“一个棺材,两个死尸。”后世玄沙大师赞叹有嘉,说:“盐
官真是作家啊!”扶竖正法眼藏,既要有杀人刀,还要有活人剑。您说,大梅禅师答话
的弊端在哪里?
盐官齐安最为著名的公案是犀牛扇子。话说有一天,老人呼唤侍者:“将犀牛扇子
来。”侍者说:“破了。”这老汉难道真的人老糊涂,不知道犀牛扇子破了吗?不是的。
他宗师家为人,为个什么?还不是让大家各各认取本来面目;怎么个为法?这事无
人可以替代,只能自己豁然开朗,宗师家只是借个话语,通过一机一境,或者棒喝加持
,助您一臂之力。
这不,齐安老人更加明显地提起向上宗乘,他又问:“扇子破了,还我犀牛来。”
侍者无言以对。
后世祖师纷纷替这个侍者出气。投子大师说:“不辞将出,恐头角不全。”资福大
师作了个圆相,中间写个牛字。石霜大师说:“若还和尚,即无也。”保福大师说:“
和尚年尊,别请人好。”
盐官齐安还有一句话非常出名,被后人反复引用。有一次,他竖起拂子,问一位讲
《华严经》的讲师:“这个是第几种法界?”那位讲师沉吟徐久,思索对策。大师说:
“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以后,人们就把知解宗徒的
干活,叫做“鬼家活计”。
据说,唐宪宗十三子李忱为了逃避皇室争斗,遁出长安,削发南游,拜齐安老人为
师。齐安暗地提醒他:“时机已经到来了,不宜再滞留这里。”果然不久,大肆灭佛的
唐武宗28岁就果报现前,病重不治,一命呜呼,李忱继位成为唐宣宗。
唐宣宗登上大位后,得知齐安祖师已于四年前(842年)圆寂了,亲自写诗追悼这
位老人家。
盐官齐安祖师的得法弟子有八人,包括有名的关南道常禅师。
05.去!无汝用心处
黄檗祖师堪称禅门战将,神勇异常,眼高一切,智过于师,将天下英豪视若无物,
放话“大唐国里无禅师”,唯独尊崇归宗智常大师。他说:“马大师出八十四员善知识
,问着一个个屙辘辘地,只有归宗犹较些子。”
后来,青年临济被黄檗痛打三顿棒以后,心灰意冷,准备离开,黄檗不许他到别处
,只许去江西高安参访大愚禅师。黄檗大师指定的这位大愚原来就是归宗祖师的法嗣,
可见他对归宗门风十分服膺。
当然,话又说回来。所谓服膺主要是指对其教育风格和方法的心有灵犀和惺惺相惜
,而不是悟道有什么深浅。这些大禅师哪一个不是彻头彻尾,有什么两样?
智常不知何方人氏,也不晓得生卒年份,只知公元806至820年主持江西庐山归宗寺
,所以人们都叫他“归宗禅师”。
翻开灯录归宗禅师的那一页,第一行就是上堂开示,法语喷薄而出,雷音振聋发聩。
他说:“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
度时光。诸子莫错用心,无人替汝,亦无汝用心处。莫就他觅。”
照说归宗已经把这层微妙不可思议的轻纱揭开了,顿器根人应该心领神会。但是人
们追逐习惯了,用错心思久了,一时无法转变。于是,归宗话音才落,就有僧人问道:
“如何是玄旨?”大师答:“无人能会。”虽然百姓日日在用,无时无刻不承她的恩力
,但是从凡到圣无人能知,无人能会,心思不到,文字不及,开口就错,动念即乖。
僧人继续问:“向者如何?”有个目标,有个方位,才谈得上趣向。这是什么事儿
,您向哪儿趣向?
大师答:“有向即乖。”这话跟后来南泉答赵州平常心是道的话语一个模子,没有
两样。
僧人又问:“不向者如何?”大师答:“谁求玄旨?”我们的心理惯性就像机轮两
头转,这边不行,那边总行了吧?哪知这事不是机轮,又很难准确表达,所以大师再补
上一句话:“去!无汝用心处。”
这位僧人不依不饶,今天老子非要问个东东出来不可。于是不甘心地问:“难道就
没有方便之门,可以让学人进入吗?”
大概庐山归宗寺毗邻净土宗道场,大师喜欢借用观音菩萨的大方便力,就答:“观
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这跟佛法玄旨好像没有关系吧?于是僧人又问:“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大师也不
说话,用柱杖敲了敲鼎盖三下,然后问:“你听到了吗?”僧人答:“听到了。”大师
反问:“我怎么没听到?”僧人一头雾水,哑口无言。归宗祖师拿起柱杖把他给赶了出
去。
哐哐哐,这三下,您听到了没有?您如果说听到了,正好被一棒打出;您如果说听
不到,也正好被一棒打出。为什么您说什么总是错,换成祖师则说什么都是对呢?
06.归宗锄蛇
有一天,九江市长李渤说,佛经讲“须弥纳芥子”,大能包小,这个我信,但是讲
“芥子纳须弥”,这是不是天方夜谭呢?归宗大师举了个比喻,他说,好比你个头这么
大,读万卷书堆在哪里?李渤市长这才心服口服。
第二天,他又问:“一大藏教,明得个什么边事?”大师本分为人,举起拳头,反
问:“还会么?” 李市长老实回答:“不会。”大师笑着说:“这个家伙,连拳头也
不识。”李市长越发摸不着头脑,就提请大师指示。归宗大师说了一句令人百感交集的
话,他说:“遇人即途中授与,不遇即世谛流布。”
这句话太有名了,以致于后代祖师不断引用。他宗师家,万不得已,垂示一言半句
,全都是为了帮助学人抽钉拔楔,毫无实义可言。您如果能够得意忘言,自然得到受用
;如果背诵文字,情存知解,那只是世间学问,永世也不能出头。
有位僧人向归老辞别,大师问他要去哪里。他大概觉得归宗这里平淡无味,就想到
其他地方去“学五味禅。”归宗大师说:“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有一味禅。”僧人
就问:“如何是一味禅?”大师举手便打。这一打还真打出痛痒来。这位僧人连声叫道
:“我会了!我会了!”奔流渡刃,电转星飞,归宗大师又拶他:“道!道!”僧人才
要开口,大师又是一通打,打得他彻骨彻髓,透顶透底。归宗这个作略,难怪被黄檗祖
师视为不二知音。
有一次,归宗大师去菜园里摘菜,看见一株菜就画了个圆圈把它围起来,告诉大家
:“你们不要动著这个。”大伙儿还真的不敢动。过了一会儿,大师回来看见那株菜还
没摘,就抡棒把大家全打了出去,便打还便骂:“你们这些个家伙,没有一个有智慧。
”您得空时,不妨拎起一根蔬菜,看看您到底动着什么?
讲到这里,咱们应该十分清楚了:宗门最早的大面积的棒打,来自于马祖这个弟子
,他就是归宗智常祖师。
归宗祖师还有一个鼎鼎有名的公案,那就是锄蛇公案。话说有一天,祖师正在锄草
,看来这老汉非常热爱劳动。有位讲师跑来参访,忽然看见草丛里钻出一条蛇,大师举
起锄头便铲作两截。杀生是佛律五戒第一重戒,这位法师吓坏了,半迷惑半生气地说:
“我慕名归宗很久了,没想到是个粗鲁沙门。”大有见面不如闻名、早知如此不该来的
悔意。祖师却问:“你什么地方见我斩蛇?”讲师讲不出来。末学也讲不出来。
归宗祖师的得法弟子有著名的芙蓉灵训禅师、高安大愚禅师等六人。 |
w****g 发帖数: 570 | 67 第十六章 驻京代表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名叫唐宪宗。在唐朝中后期皇帝当中,他在位时间比较长(15
年),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称为“元和中兴”,他本人则有一个雅号,叫“小太
宗”。
唐宪宗及其父亲唐顺宗对禅门祖师十分尊崇,召见过惟宽、怀晖、如满和鹅湖大义
禅师,也在宫廷举行座谈会,特别是怀恽和惟宽两位大师长驻首都长安,将马祖禅法发
扬到唐王朝的心脏地区。
公元820年,唐宪宗去世,败家子唐穆宗登基,这小子昏庸奢侈,使得他老爸辛苦
创立的元和中兴局面完全丧失,标志着唐朝进入晚期。
01.入驻章敬寺
怀恽是福建同安人,756年出生。同安过去属于泉州,现在则属于厦门。
公元785年,而立之年的怀恽到江西参拜马祖。开悟以后,他以传播南宗禅法为己
任,北上游历江苏徐州、山东兖州、山东济南、河北定县,绕了小半个中国,最后在山
西与陕西交界的中条山一带落脚传法。
公元808年,怀晖按照唐宪宗的通知精神,入驻首都章敬寺。他在皇宫麟德殿斋会
这样国家级盛大招待宴会上,被“推居上座”,足见他老人家深孚众望,威名赫赫。
章敬寺是太监鱼朝恩给唐代宗妈妈章敬太后祈祷冥福,献出通化门外受赐的庄田建
造而成,“穷极庄丽”,是中唐时期最有威势的寺院。怀晖能够住持这座全国闻名的章
敬寺,充分说明他深得中央最高层领导的敬信。
02.开演禅要
怀晖大师上堂作了一段极为精彩的演讲:“至理忘言,时人不悉,强习他事,以为
功能。不知自性,元非尘境,是个微妙大解脱门。所有鉴觉,不染不碍,如是光明,未
曾休废,曩劫至今,固无变易,犹如日轮,远近斯照,虽及众色,不与一切和合。灵烛
妙明,非假锻炼,为不了故,取于物象。但如掜目,妄起空华,徒自疲劳,枉经劫数。
若能返照,无第二人,举措施为,不亏实相。”
祖师上堂作了主旨演讲以后,通常留有时间接受听众提问。
这时有位僧人就问:“祖师传心地法门,是传什么心?”大师反问:“你看到眼前
的虚空吗?”答:“明明就在眼前,人自不见。”
学佛习禅之人,十有八九死在这里,跳脱不出这个世情俗见的窠巢,要么把佛性当
作彻底虚无之物,要么把佛性当作绝对存在之物。特别是后一种错误观念,把佛性当作
实有一物,揽在怀里,死活不放,光不透脱,堕坑落坎,这种错误思潮最为普遍。
当时六祖严厉批评志彻,说:“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
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我们常人已经习惯机轮两头转,你说无常他就
落入断灭,你说真常就以为僵化不变、“确定死常”,实在难于开导。
慧忠国师也曾斥责那些以为色身之外另有佛性的知解宗徒,他骂道:“你为什么入
于邪道?不见教中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总之,您能看得见、摸得着、把握得住、想象得到的一切玄妙之物,无非都是门头
光影,都是镜里影像,都是骷髅前见鬼,万万不是见性。
怀晖大师警醒他:“你不要认影像。”僧人不知所措:“您怎么样呢?”大师以手
拨了拨虚空三下。这位僧人更加迷惑不解,就问:“您这是怎么话说的?”大师说:“
以后你自然会明白。”
又有一位僧人问:“四大五蕴身中,哪一个是佛性?”这位僧人跟前位僧人一样,
问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后来有人问赵州古佛:“四大五蕴是生灭身,哪一个是不生不灭的法身?”赵州怎
么回答您猜得出来吗?他老人家回答“四大五蕴!”
我们总以为法身太高级了、太突出了、太超脱了,应该在四大五蕴之外吧?古人形
容这种见解叫做“拨波觅水”,拨开波浪您向哪里觅水?
怀晖大师使出本色手段,叫了一下这位学僧的名字,僧人本能地应诺一声。大师沉
默良久,眼见这个家伙还不开窍,无奈地说:“你无佛性”。您说说,佛性到底在哪里?
有一天,一位僧人前来参访怀晖禅师,他不知是否看了永嘉大师参访六祖的精彩故
事,反正有样学样,绕着怀晖大师转了三圈,然后振锡而立。禅师说:“是,是。”这
汉又跑到南泉老人那儿,如法炮制一番,老人却说:“不是,不是。”僧人有点不服气
,发出疑问:“章敬说是,您为什么说不是?”老人回答:“章敬没错,是你错了。”
这位僧人到底错在哪里?
怀晖禅师有个小徒弟,离开自己将近八年,到外面世界闯荡。回来后,怀晖禅师问
他有什么收获。这位小徒弟现场作了成果汇报演出,他捡了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
圆相。师父进一步勘验他:“只是这个,还有没有别的?”这位小徒弟不愧行脚多年,
见地透脱,干净利索,他立即把圆相画破,然后礼拜师父。
怀晖大师的弟子有弘辨、怀政、志操、智真、古堤和公畿和尚等十六人,大多在首
都长安一带弘法,特别是著名的荐福寺弘辨大师,属于驻京代表人物。
公元818年,大师示灭,春秋六十三。
03.惟宽出世
惟宽是浙江衢州人,755年出生。
他13岁出家,先学戒律,再修止观,最后参访马祖而开悟,不经意间走了一条传统
的先戒后定、先定后慧的路线。
公元790年,年仅35岁的惟宽在江浙皖赣一带传法。公元798年惟宽留住嵩山少林寺
。又过了十年,唐宪宗在京城安国寺召见惟宽大师,第二年又邀请他参加宫中麟德殿斋
会。
惟宽大师光辉的一生,留下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当时,“狗子还有佛性否”的问题比较普遍。有位僧人也拿这个话题来问禅师。禅
师随波逐流,答:“有。”僧人攀了左边葛藤,又抓右边葛藤,再问:“和尚还有佛性
否?”禅师截断众流,答:“我无。”这下大出僧人的意料之外,他问:“一切众生皆
有佛性,和尚因何独无?”大师传佛心印,又怎能在义理名相跟你翻来覆去?他直指根
本:“我非一切众生。”僧人又发动脑筋,继续在表象上打转,问:“既非众生,是佛
否?”实际理地,本无一物,既无众生,又哪来的佛?禅师答:“不是佛。”这也不是
,那也不是,到底是什么?僧人问:“究竟是何物?”禅师壁立万仞:“亦不是物。”
僧人完全陷入五里云雾,更加糊里糊涂,他问:“可见可思否?”这事千圣不能识,佛
眼不能见,无物堪比伦,叫人如何说?惟宽禅师答:“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云不可
思议。”
惟宽禅师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对话。话说有一位僧人启问:“道在何处?”道不远
人,是人远道。禅师答:“只在目前。”
佛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就是明明大道就在眼前,却不可以眼见耳闻。这不,僧人又
问:“我何不见?”
不二之性,名为佛性。您若能所双亡,真性自然现前;你若强分你我,驴年也梦不
到佛法。禅师答:“汝有我故,所以不见;有汝有我,辗转不见。”
这位僧人被大师往墙角一拶,居然生起断灭见解,他问:“无我无汝,还见否?”
声色语言虽不即是大道,但是离开声色语言也无道可见。禅师说:“无汝无我,阿谁求
见?”
咱们中华祖先都懂得“一阴一阳之谓道也”,阴阳虽然不是大道,但是离开阴阳也
就没有道体了。
03.与白居易诗人酬答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则活动在
中唐和晚唐时期。这位“诗魔”与惟宽大师交往密切。
一位是文学大师,一位是禅宗大师。白居易比惟宽年小17岁。作为后辈弟子,他先
后四次向惟宽大师请教禅法心要,惟宽大师圆寂后,白居易亲自为他撰写碑铭。
有一次,他问惟宽禅师:“既曰禅师,何以说法?”我们常人总是执着禅宗教外别
传,不立语言文字,那怎么讲经说法啊?
禅师答:“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
一也。譬如江湖淮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云何于中妄起分别?”白居易
又问:“既无分别,何以修心?”禅师说:“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
一切勿念起。”
宗门心要就是这么干脆利索!本来无有一法系缀你,都是你自己起无明心、颠倒心
、执着心,无绳自缚。达磨大师说:一切处无念,即名正觉。
然而,如果我们不能领会禅法心要,就难免处处分别,时时对立。白居易问:“垢
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这是十分典型的疑问。
禅师答:“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
有位僧人也问归宗大师“悟后如何保任?”归宗大师说了一句千古名言:“一翳在
目,空花乱坠。”哪怕您实有所悟,也不能坐在解脱深坑,古德称之为“凡性虽尽,圣
见不忘”,也是无法真正解脱得大自在的!
白居易又替我们大家问了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邪?”这
确实十分微细难解。
禅师回答:“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
。勤即近执著,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凡夫不除妄想不求真是因为不知不觉,
圣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是因为正知正觉。
惟宽大师的六大法嗣都在京城长安住持,然而三军虽多,将帅缺乏。
还记得咱们在《第一章》和《第六章》中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无论是
三祖、四祖、五祖、六祖、马祖、百丈、南泉祖师,还是后来的沩山、洞山等等超级大
祖师,哪一个不是筚路蓝缕,含辛茹苦,在山沟沟里创建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
线?相反的,在京都大院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锦衣玉食、迎来送往的富贵日子,
想出名匠,不是没有,很难!
公元817年,惟宽祖师升堂说法以后就圆寂了。他比怀晖祖师大一岁,也早一年灭
度,正好也是春秋六十三。
04. 与皇帝偈颂对答
唐顺宗采取偈颂的方式,向马祖学生佛光如满禅师请教一系列问题:“佛从何方来
?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禅师同样用偈颂回答:“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
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
思惟,更勿生疑虑。”
顺宗又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
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禅师又答:“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
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
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听完,龙颜大悦,更加钦重禅宗。
根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大诗人白居易是如满禅师的得法弟子。 |
w****g 发帖数: 570 | 68 第十七章 舌战群儒
《宗门往事》第十章,咱们讲过本净禅师在大内宫廷雄辩滔滔,开了宗门舌战群儒
的先河。
这一章,我们再聊聊马祖的两位杰出弟子,大珠慧海和鹅湖大义禅师舌战群儒的另
一番景象。
大珠和尚是在自家门口接受佛法专家问难,鹅湖大义禅师则是应邀在皇宫麟德殿与
学者论义。
01.越州有大珠
慧海,只知是福建南平建瓯人,不知生卒之年。他的启蒙老师是浙江绍兴(古称越
州)大云寺智和尚。
提到越州,还要多说两句。这个地方早期叫做会稽,隋唐改名越州,宋高宗时期又
叫绍兴。越州是唐代江南最大的中心城市,相当于今天上海那样的经济地位;同时又是
文化中心之一,唐宋时期几乎所有著名诗人都来过绍兴。现代则出了个大文豪鲁迅先生。
慧海初参马祖的经典故事,几乎人人周知,不仅充分体现了宗门直指人心的风格,
而且道理又是那么浅显易见。
马祖一见慧海,明知故问:“你来这里想做什么呀?”
这还用说吗,我不远千里跑到这里,还不是向您老人家“求佛法”嘛。
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哦
,自家还有什么无尽宝藏,我咋就不知道呢。慧海问:“哪个是我的宝藏?”
马祖为他作了证明:“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
何假外求?”慧海言下大悟,识自本地风光,见自本来面目,欢喜踊跃。好像一位拿着
特等奖彩票的彩民跑去向人家借钱,人家告诉他,你早就是亿万富翁了,他一对中奖号
码,果然没错,这下喜出望外,不停地礼拜感谢。
慧海彻悟以后,留在马大师身边侍奉了六年。他是一位慈悲、不忘本的老好人,想
起受业老师年纪大了,没人照应,就向马祖辞别,回到绍兴奉养老师。
就像我们现在有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一样,古人
学道过程中也有受业老师、受戒老师、经论老师、禅修老师。那么,如何认定是谁的法
嗣呢?一般而言,您在哪位老师的教导下悟道,您就是那位老师的法嗣。
我们常人总以为大彻大悟之人,应该是仙风道骨,出尘绝俗,鹤立鸡群,但是慧海
看起来却有点痴讷。他不显山不露水,和光同尘,孝养师长,闲来无事,还写了一篇长
达万言的论文,名叫《顿悟入道要门论》。
这篇著名论文采取自问自答的形式,其中有两处值得大家品味。问:“欲修何法,
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 问:“云何为顿悟?”答:“顿者
,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请注意“悟无所得”,而不是悟到一个实在的东东可
得。
我们现在当然知道这篇论文远远超出博士后的水平,但是当时慧海身边的僧人却无
法鉴定。他的一位法侄叫做玄晏,偷偷地带到江西马祖那儿。马祖阅览以后,高兴地对
大家宣布:“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
是金子,总要发光。有实力,不会被长久埋没。得到马祖这样伟大导师的高度评价
,那还得了。慧海再想晦迹藏用也不可能了,前来寻访依附的学子越来越多,当时人们
尊称他为大珠和尚。
02.如盘走珠
本色道人只说本分话。大珠和尚对粉丝们说了一句非常掏心窝的话:“禅客!我不
会禅,并无一法可示于人。不劳久立,且自歇去。”
演若达多失却头,求心歇处即无事。您若能歇得念念狂心,菩提自性自然现前,可
是满世界又有谁能死心踏地?
你不给我一法,我绝不甘罢休,于是白天黑夜不断有人提出问题。慧海万不得已,
随问随答,其智慧犹如泉涌,其辩才自在无碍。
有一天,来了几位僧人。江东一带,玄谈风气十分浓厚。这几位僧人估计也是满腹
学问,有修有行,能言善辩,想要切磋一番,见识一下这位负有盛名的大珠和尚的风采。
第一位出场的是法师。他礼貌地请教:“我问个问题,您答一下,行不?”大珠禅
师太有才了,他说了八个字:“深潭月影,任意撮摩。”这八个字既回应了客人提问,
又充满诗情画意,还十分妙契禅理,实在是美奂美伦!
这位法师就问:“如何是佛?”颇有几分宗门下客的风范。禅师答在问处:“清谈
对面,非佛而谁?”大家茫然不解。
过了老一会儿,那位僧人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大师说什么法度人?”禅师回答:
“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古时候,道士被称作方士,和尚被叫做道士,所以往往谦虚
地自称为“贫道”。
这位法师自负讲经说法,度人无数,可是眼前这位禅师竟连度人的一法都没有,不
免又有些飘飘然起来了,说:“禅师的本事就这样啊?”
大珠和尚反问:“大德说什么法度人?”答:“讲解《金刚经》。”怎么样,这是
一部无上见性宝典,就连你们禅宗五祖、六祖都大加赞叹和提倡呢。
哪晓得这位禅师太奇怪了,竟然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这部经是谁说的?”
法师显然很不高兴了,拔高嗓门嚷道:“您这不是戏弄我吗? 难道不知道是佛说的
吗?”
禅师不慌不忙地引经据典, “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如果说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那大德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僧人张口结舌,无
言以对。
又是一阵沉默,禅师问他:“《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
邪道,不能见如来。’请您说说哪个是如来?”
僧人回答说:“我到这里也迷惑了!”哈哈,真不敢想像这位讲师是如何上台误人
子弟的?
又是接四连五的问答,然后又是一番长时间的沉默。且慢且慢,不急不急,以我平
生博学多闻,今天非要问倒你不可。于是法师又问:“如何得大涅盘?”禅师回答说:
“不造生死业。”这个是当然的,那么“如何是生死业?”禅师又说出让人目瞪口呆的
话来:“求大涅盘,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
门,是生死业。”
法师又问:“怎么样才能解脱?”明明告诉你什么是生死业,你却可劲地向生死业
界奔去。禅师回答:“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高!真是高!闻
所未闻,不服不行,法师赞叹说:“像您这样的禅师,实在是稀有啊!”然后五体投地
,辞谢而去。
第二位出场的是修行者。他问:“即心即佛,哪个是佛?”禅师反问:“你怀疑哪
个不是佛,直指出来给我看看!”行者答不出来。
第三位出场的是律师。这里所说的律师,不是咱们今天专门替人打官司的律师,而
是精通戒律的法师。这家伙来者不善,开口就乱指责。他说:“禅师家,多落空。”禅
师说:“大用现前,哪里落空!”经过大珠和尚反复再三的教导,这位律师才明白自己
错了,并从愤愤不爽的心理慢慢变成心服口服,礼谢而退。
第四位出场的是三藏法师。他发动机轮两头转的知解习惯,问:“真如有变易吗?
”禅师答:“有。”哈哈,禅师您错了。大珠和尚说:“若无变易,你只能是凡夫僧,
永远成不了佛。难道没有听说大善知识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能回六识为六神通,能回
烦恼为菩提,能回无明为大智慧吗?”
确实有道理啊,那么照禅师这样说,真如就有变易吧。他这么一说,禅师马上塞断
他的舌头:“如果执着真如有变易,也是外道。”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到底是怎么回
事?
大珠和尚说:“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
人,闻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法师听完之后,由
衷地赞叹说:“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接下来,还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位专家学者轮番发问,大珠和尚打开自己宝
藏,运出自己家财,如盘走珠,高低普应。
其间有一个著名的问答,流行了上千年,就连佛门外人也常有耳闻。话说当时又有
一位律师发问:“和尚修道,如何用功?”这么一位大和尚,想来不是闭关打坐,就是
修习什么高深奇妙的法门吧。谁曾想禅师竟然这样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太不起眼了,太生活化了,哪一个不是这样啊,难道大家都是在修道用功吗?不是
的。看起来没有两样,实质上完全不同。为什么呢?因为“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
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大珠和尚说完以后,律师再也无话可说了。
03.麟德殿论义
大义745年生于浙江衢州,与惟宽禅师是老乡。
大义参访马祖悟道以后,来到家乡西南方向一百公里开外的江西上饶(旧称信州)
,驻锡在铅山县鹅湖寺,人称鹅湖大义禅师。
唐宪宗在位期间,曾经把鹅湖禅师请到宫庭一座名叫麟德殿的地方,跟京城精通佛
法的知名人士座谈。
有位法师开问:“如何是四谛?”您看,学佛之人不在心地上下功夫,老是喜欢玩
弄佛法概念。禅师故意借用谐音破除他的名相执着,他说:“圣上一帝,三帝何在?”
法师又问:“如何是禅?”禅师并不说话,以手点空。法师茫然不解,呆若木鸡。皇帝
却在边上兴灾乐祸,笑着说:“法师能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柰何。哈哈。”
接下来,鹅湖大师不再一一被动待问,他掌握主动权,担任主持人,反问在座各位
高僧硕德:“行住坐卧,毕竟以何为道?”
有人回答:“知者是道。”大师说:“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安得知者是乎?”
有人回答:“无分别者是。”大师说:“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安得
无分别是乎?”
有人回答:“四禅八定是。”大师说:“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在四禅八定邪?”
结局大家完全可以预料到,那就是四个字,“众皆杜口”。
这些个同志就像厦门中秋博饼掷骰子一样,博来博去,想要博个状元插金花,难哪!
最后,宪宗皇帝亲自提问:“何者是佛性?”大师由远而近,直指圣心:“不离陛
下所问。”宪宗心中默契,对大师更加钦重。
公元818年,鹅湖大义禅师与章敬怀恽禅师同年归寂,春秋七十四。 |
Y**u 发帖数: 5466 | 69 第十八章 即心即佛
禅宗被称为“佛心宗”。
“即心即佛”,作为宗门顿法的基本理念由来已久,到了马祖时期更为广泛地流传起来。
马祖所谓“即心即佛”,其实就是“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髓的
高度概括。
遇人即途中授与,不遇即世谛流布。所有言说,无非应病与药。后来,马祖看到学人
执着“即心即佛”,就说“非心非佛”。如果学人再执着“非心非佛”,马祖又该说什
么好呢?实在大难!
01.梅子熟也
法常752年出生,湖北襄阳人,幼年出家。
他初次参见马祖,就单刀直入:“如何是佛?”马祖也不拐弯抹角,你问四个字,我
答四个字:“即心是佛。”这家伙实在根器太利了,一言之下,就这么干脆利索地悟去。
当然,您不能看到这里就自艾自叹、自暴自弃,说咱们不是那块料儿,死了这条心吧
。这就是倒果为因,用错心思了。
天上不会凭空掉下馅饼。据载,小法常出家后,“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
”。这说明法常也是无量劫来积攒福慧资粮,才有今天言下大悟的成果。
您如果抱怨今生业障深重,根机迟钝,知难而退,不再努力,那就会被魔摄取去,被
业力挟持去;您如果敢与业力撕捱,勇与命运抗争,他时后日自有出头之日,纵然今生
不悟,他世必定一闻千悟。
法常开悟以后,前往浙江宁波鄞州区横溪镇大梅山结茅隐修。这一年,法常34岁,马
祖年近八旬。
西汉末年著名方士梅福曾经隐居在大梅山。法常就在梅福隐居旧址建庵,后来又在大
梅山创立了保福寺和护圣禅寺,所以人们称他为大梅法常。
上一章节,咱们讲到大珠和尚隐居在绍兴,后因一部著作而名噪一时,那么,法常隐
居在大梅山中又是如何脱颖而出呢?
说来有趣,当时盐官齐安禅师门下一位僧人进入大梅山,既不是采药,也不是采矿,
而采拄杖。看来祖师手中的拄杖也不是路边随便采摘的,而是经过千挑万选的。
这位僧人不觉迷了路,来到法常的庵所,看到这里住着同行之人,就问:“您在这里多
久了?”法常答:“只见四山青又黄。”僧人又问:“出山的路怎么走去?”答:“随
流去。”
僧人见他出口成章,对答不凡,高深莫测,回去就告诉盐官禅师。盐官禅师自然是个行
家里手,他不由陷入沉思,浙江一带还有什么悟道人士呢?哦,想起来了。他说:“我
在江西马祖那里,曾经见过一位僧人,后来不知去向,莫非就是这家伙?”于是派僧人
去请法常出山。
法常此时尚无出山之意。他写了一首偈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
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不久,这事儿传到马祖那里。他也派位僧人前去勘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
此山?”答:“马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在这里住。”这位僧人当然也不是泛泛之
辈,他故作玄虚地说:“马大师近日佛法又有不同了。”法常问:“有什么不同?”僧
人答:“近日又说非心非佛。”法常早已脚跟点地,再也不会被天下老和尚舌头所转。
他说:“这老汉惑乱人没有了时。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这位僧人回去报告马祖。马祖又高兴地宣布:“大众,梅子熟也。”有了马大师这么一
句赞话,法常想不出名都不可能了。从此学人渐臻,法常道风远播。
02.即此物,非他物
大梅法常不到四十岁就名声在外,开法化众。
他在课堂上作了简短发言,告诉同学们:“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
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识本,唯了自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根本故。”
不识本心,学佛无益。这里,法常禅师形象地通过“本”与“末”的关系,来告诫学生
不要舍本逐末,而要回到根本上来,所谓“识心达本”是也。后来他的侄孙仰山大师更
是高度概括为“但得本,不愁本”。
有位僧人启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他本以为有多少奇特,大师望着山间青翠林木
,拍拍手中的针线活,说:“蒲华柳絮,竹针麻线。”
法常禅师在大梅山教化众生长达半个世纪。他有个学生非常有名,就是后来宗门称为“
天龙一指禅”的杭州天龙禅师;还有两个法嗣都是朝鲜人,名叫迦智禅师和忠彦禅师。
大家有没有发现,马祖弟子的弟子很多来自当时朝鲜,说明当时朝鲜佛教界出国“留
唐”的现象十分流行,换个角度说,中华禅宗已经远播到了东亚朝鲜和日本。
忽然有一天,大梅法常对学生们说:“来莫可抑,往莫可追。”停了一会儿,正好听
到鼯鼠的吱吱声。大师说:“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护持之。吾今逝矣。”说
完就圆寂。世寿88岁。
从“即此心,非他心”到“即此物,非他物”,真是吾道一以贯之啊!永明大师对此
非常赞叹,他说:“师初得道,即心是佛,最后示徒,物非他物。穷万法源,彻千圣骨
,真化不移,何妨出没?”
03.没想到我开悟了!
末学喜欢厦门石室禅院的秀丽幽静,时常驱车前往礼拜漫步。山上遍布着五百罗汉尊
者的石雕塑像。有一次散步,顺便端详着路旁的雕像,无意中发现第61尊罗汉竟是一位
宗门祖师,他叫汾州无业禅师。
无业禅师的悟道经历令人十分难忘。
他760年出生,陕西商洛人,算是南岳怀让祖师的小老乡。
这小家伙幼年时“行必直视,坐即跏趺”,一副再来人的模样。9岁出家,20岁受具足
戒,才华出众,一年四季为同学宣讲《大般涅槃经》,后来听说马大师禅门鼎盛,特地
前往瞻礼。
年逾古稀的马祖看着眼前这位小伙子,身材魁伟,声如洪钟,故意略带婉惜地说:“
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无业不明所以,赶紧向马祖顶礼,恳切地请示:“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
即心是佛,实未能了。”
马祖谆谆善诱:“只未了的心即是,更无别物。不了时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众生
,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
您细细品味一下,这跟六祖开示是不是很像呢?这就叫做“即心即佛”,不离您当下这
一念心即是佛性,而不是妄心之外另有佛心,众生之外另有佛道。
无业并没有像法常一样言下大悟,他觉得“心就是佛,众生就是道,迷就是悟”,这
个道理虽不寻常,但我也晓得,到底还有没有更加绝密的情报呢。于是又问:“如何是
祖师西来密传心印?”普天之下,哪个佛子不是这样高推圣境,不是这样胡思乱想?
马祖不高兴地说:“大德心里正闹哄哄、乱糟糟的,你先回去,以后再来吧。”您说
说,无业心里闹个什么?
被老人家这么一呵斥,无业讨了个大没趣,一下子心地冷却,开始迈步向外走去,忽
然马祖在背后大声招呼道:“大德!”啊?叫我!无业一听,本能地回头,正当这个无
思无量、毫无准备的尖峰时刻,马祖电闪雷鸣般地发问:“是什么?”无业豁然开悟,
不停地礼拜马祖。
马祖笑吟吟地问:“这个钝汉礼拜个什么?”
无业禅师涕泪悲泣地说:“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
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
同志们,刚学佛,乃至学佛许久许久,您是不是也这样想,悟道成佛,那是哪辈子的事
啊?咱连想也不敢想!然而,自古以来禅宗顿悟的真人真事比比皆是,就是今天也有不
少在家师兄悟入真性。
过后,咱们讲到德山大师时,还会看到德山大师当时心理也有同样的巨大转变过程。
马祖说:“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若如是知,举足下足
,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04.莫妄想
无业开悟以后,自己制定了一个旅游攻略。
他先从江西南下广东韶关礼拜六祖圣塔;再到九江庐山、浙江天台,一路遍寻圣迹参
拜;然后从洛阳西进长安,住在西明寺;最后到了山西长治,当地军政长官李抱真十分
敬重,朝夕瞻仰侍奉。
我们常说,学佛之人,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但也不能搞教条主义,该积极进取就当
仁不让,该激流勇退就销声匿迹。
爱,有时是一种负担。
无业是个厌喧好静的修行人。李抱真早晚殷勤侍候,反而让无业感到很累,时常脸有
“倦色”。
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啊。无业对人说道:“我到过首都长安,受到人们热烈欢迎。为了
避开京城热闹繁华才来到这里,现在又频繁接待地方领导。这哪是我的本来愿望啊?”
于是跑到长治西北五十公里的沁源县抱腹山。
不久,北上五台山清凉寺,重新阅读《大藏经》长达八年。宗门祖师阅藏时间那么长
,无业估计是少数几个中的一个。
十四五年来,无业在全国各地参礼和五台山读经,最后把山西汾阳市作为终生落脚之
地。当地市长董叔缠邀请他住持开元精舍。在这里,他大弘宗门顿法将近二十年。
您也许会想,无业禅师见多识广,深入经藏,传法应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吧?您错
了!
无业禅师在宗门中最为人们熟知和最受宗师称道的是,他在接引学人时常用独特简洁
的三个字,“莫妄想”。你的问题纵有千千万,我的答案只有三个字,“莫妄想”。
这个貌似不辨来机的酬答,其实体现了大宗师的良苦用心和别出手眼。无业祖师的法
嗣主要有河北定县常贞禅师和奉先义禅师二人。
开创“元和中兴”的唐宪宗几次三番派人征召,无业禅师都以身体不好为由,坚辞不
去。唐穆宗登基以后,又派两街僧录(官名)灵阜等人送诏上门,看样子非要迎请回京
不可。
无业禅师一生都在躲避,先躲离长安喧嚣,再避开长治领导,这一次要躲藏到哪里呢?
他自有办法,准备缓兵之计,然后金蝉脱壳。他微笑着对钦差大使们说:“我老和尚
何德何能,让皇上这么麻烦。请你们先行一步,我走另一条路。”
钦差大使回到旅馆休息以后,无业祖师就沐浴理发,到了半夜,把惠愔等弟子们叫到跟
前,作了最后一次教导。他说:“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
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常了一切法空,无一物当情,是诸
佛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说完以后,跏趺而逝,世寿六十二。
如果不是皇帝非要征召,也许大师不会这么快进入涅槃。
无业祖师临终前,念念不忘把诸佛用心之处作了交代,“常了一切法空,无一物当情
”。我们知道怎么用功了吧?
05.刻舟求剑
湖南东寺如会禅师也是马祖的杰出弟子,744年出生,广东韶关人。
他起初拜谒牛头宗道钦禅师,后来参礼马祖开悟。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当时江浙安徽一带,马祖南宗与江东牛头宗交往密切,双
方弟子经常互相来往,但是马祖弟子到了牛头宗那儿一定会回来的,而牛头宗弟子交流
到马祖这儿却一去不复返。渐渐地,牛头宗也就消失融合进了南宗。
如会悟道以后,在湖南长沙东寺盛化。后来学徒越来越多,僧堂里面的禅床不堪重负
,床榻因此而陷折,当时人们称作“折床会”,颂扬如会禅师门庭兴盛以至于禅床陷折。
如会禅师经常担心门徒只是背诵记忆马祖所说的“即心即佛”,而不在心地上下工夫
,于是反问大家:“你们说说,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而云即佛?”看看没
有人回答,就正告大家:“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当时人们崇
敬东寺,称之为“禅窟”。
您说说,为什么马祖开示“即心即佛”,而如会祖师却说“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呢
?南泉老人曾经参访过如会祖师,所以也经常说“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当时政务院总理崔群被降职为湖南省长,他看到如会禅师就问:“师以何得?”大师
答:“见性得。”那个时候,正巧如会禅师眼睛不好。崔群有点开玩笑地说:“既云见
性,其奈眼何?”大师答:“见性非眼,眼病何害?”崔省长听了以后,合掌表示歉谢。
现在有些师兄学习《涅槃经》,望文生义,以为眼见佛性就是有个奇怪的东东可以用
眼睛去瞧瞧,这实在是严重错解佛意。请记住,“见性非眼”!
又有一天,崔省长来到东寺,看见鸟雀在佛像上拉屎,问如会禅师:“鸟雀有佛性吗
?”禅师答:“有。”老崔心想这下可以将老和尚一军,就问:“那为什么向佛像上拉
屎。”禅师答得非常巧妙:“所以他不在鹞子头上拉屎。”这个公案太有趣了,太生动
了,太幽默了,活活泼泼地展现佛性的真义。
仰山大师也曾经参礼过如会祖师。如会祖师的法嗣有吉安慧超禅师、潜山景诸禅师、
长沙昭禅师等四人。
公元823年,如会祖师归寂,享年80岁。
06.伏牛山下古今传
洛阳伏牛山自在禅师是浙江湖州人,与石头大师弟子天然禅师是莫逆之交。
他也是先依牛头宗道钦禅师受具足戒,后来在赣州拜见马祖而发明心地。
马祖派他送书信给慧忠国师。国师跟他拉拉瓜,当然都是宗门里长的瓜。国师问:“
马大师以何示徒?”答:“即心即佛。”国师说:“这是什么话呢?”沉静良久,又问
:“此外还有什么言教?”答:“非心非佛。或者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
这才满意地说:“这还差不多。”
互相交流,礼尚往来。自在禅师反问:“马大师就是这样了,不知您老人家这里怎么样
?”国师十分调皮,他让自在禅师猜了一个谜语:“三点如流水,曲似割禾镰。”
您猜出来了没有?这个谜底就是“心”。意思是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跟马大师那是一
根藤上的两个瓜,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后来,自在禅师隐居在洛阳西南100多公里的伏牛山。虽然他隐居山谷,但是四方禅侣
仍然“丛萃其门”。
有一天,他告诉大家:“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有
位僧人很内行,听完之后就问:“如何是脱洒的句?”自在禅师说:“伏牛山下古今传
。”
自在禅师741年出生,821年入灭,世寿81岁。 |
w****g 发帖数: 570 | 70 第十九章 禅门奇事
马祖门庭兴盛,弟子繁茂。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这话原意可能是贬义,但我们却用来形容马祖弟子
成分的丰富多彩和个性的百花齐放。
这一章我们要介绍的两位人物,都是宗门里头鼎鼎有名的大禅师,其中,一位悟道因缘
非常奇特,一位举止行为十分神异,但都极其有趣。
01.卖猪肉与送葬歌郎
宝积禅师在宗门久负盛名,他的法语堪称浑金璞玉,字字珠玑。可以说,其法语之精美
度,无人能出其右,因此常被后人引用。
说来让人难于置信,宝积的悟道因缘竟然与卖猪肉和送葬歌郎有关。您说奇特不奇特?
话说有一天,宝积路过菜市场,看见一位当官模样的人正在买猪肉。估计行政级别
不高,否则也不会亲自上街买肉。他告诉卖肉的老板:“精精的瘦肉,割一斤来!”卖
肉的老板一听,放下手中的刀,拱手反问:“领导!哪块不是精的?”宝积听到这里,
忽然有所省悟。
您这么一看,哦,原来悟道如此简单,赶明儿我也到菜市场去转一转,守株待兔一下。
美了吧您。他古人一心在道,朝思夜想,念念都在究明心性,所以只要因缘成熟,生活
当中的任何事物都可能触发他的灵机。
宝积虽有悟境,但是悟迹未除。
又有一天,他走出寺门,路上遇到有人出丧,送葬队伍前头一位歌郎摇着铃铛,拖着长
腔唱道:“红轮决定沉西去,不知魂灵往哪方?”跟在棺材后面的孝子悲伤地哭道:“
哀啊!哀啊!”宝积一听,终于豁然大悟,不由身心踊跃,高兴地往回跑,把自己的证
悟告诉马祖,马祖当场印可了他。
“哪块不是精的?”“不知魂灵往哪方?”这都是带有启发疑情的问句,对于正在
参究生死大事的宝积来说,无疑起到了如同祖师在旁点拨一样的催生作用。可见,浩浩
红尘,无时无刻不在说法。您若是有心人,早晚也会听到万事万物宣示的佛法大道。
02.浑金璞玉的法语
宝积彻悟以后,来到北京(旧称幽州),驻锡在京东第一胜地盘山,弘扬顿教法门,人
称盘山宝积。在当时,宝积禅师是在中国最北方的地区传播宗门正法的,他是第一个来
到北京的大禅师。
宝积禅师的法语真是美不胜收!灯录把他的经典语录摘撷出来,下面我们毫无保留
地全部照搬照抄,让大家享受和体会一下:
“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道本无体,因体而立名。道本无名
,因名而得号。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之极则。向上
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夫大道无中,复谁先后?长空绝际,何用称量?空既如斯,道复何说?”
“夫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镜,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禅德,譬
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
,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
“禅德,可中学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若如此
者,是名出家。故导师云:‘法本不相碍,三际亦复然。无为无事人,犹是金锁难。’
所以灵源独耀,道绝无生。大智非明,真空无迹。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涅槃,并
为增语。禅德,直须自看,无人替代。”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璿玑(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这里
比喻清净自性)不动,寂尔无言。觌面(当面)相呈,更无余事。珍重!”
这里不仅有精彩绝伦的语言形式,更有妙不可言的无穷深义,实在是一言难尽。其
他的就不说了,让我们记得这句话:“直须自看,无人替代。”
宝积禅师临终前,仍然不忘勘验大伙们:“我老人家要走了,谁给我画幅肖像,作个念
想?”于是学生们纷纷描啊画啊,然后拿到老师跟前,但是无论多么写真,都被他老人
家给棒打出去。
这时候,普化禅师从人群里走出来宣称:“我会画。”宝积禅师问:“那为什么不拿出
来给我看看啊?”于是,普化禅师翻了一个筋斗就出去了。宝积禅师笑着说:“这个家
伙以后接人疯疯颠颠的。”说完就入寂。
宗门师徒之间经常正话反说,明明是表扬你,却用难听的话骂你。为什么呢?因为疼爱
您到了极处,用好听的话已经无法表达自己的喜爱了。比如,末学就经常叫儿子为臭小
子,他妈妈则叫他为臭蛋。
宝积祖师疼骂普化,可以说开了宗门先例。这个普化可不是一般的人,他神鬼莫测,后
来在河北辅佐法侄临济禅师开创临济宗风。
03.活着时标新立异
隐峰是福建邵武人。他俗姓邓,当时人们称之为邓隐峰。
邓隐峰智慧晚开,小孩时有点傻,父母就听任他出家。
他最初在马祖门下参学多年,没有见道。也许我的因缘不在这里,总不能在一棵树
上吊死吧。听说石头希迁祖师大开禅席,于是邓隐峰向马祖辞别,准备跑跑江湖。马祖
知道他要去石头那儿,告诫他要当心,因为“石头路滑”。这家伙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自信满满地说:“竿木随身,逢场作戏。”说完就走了。
邓隐峰是什么人?他师出名门,亲见马祖,正如从北大出来到清华大学交流学习,
自然风范不同一般。他见到石头也不礼拜,绕着石头禅床转了一周,然后将锡杖卓地一
声,问道:“是何宗旨?”
他满以为石头大师会点头称许,赞不绝口地说“如是如是”,可是石头却摇着头说
:“苍天,苍天!”邓隐峰一听,如堕五里云雾,不知怎么办,只好又跑回马祖那儿,
寻求破解之策。马祖面授机宜,给他出了一个金点子,让他等石头回答时,就用食指贴
着自己嘴尖轻轻地“嘘嘘”两声。
邓隐峰带着应对之策的锦襄妙计,又出发了。
他依旧像上次那样,转了个圈,然后问:“是何宗旨?”邓隐峰一边问,一边准备竖起
食指“嘘嘘”两声,不料这回石头不答“苍天,苍天”,而是轻轻地“嘘嘘”两声。
好比精心布置了一个口袋阵,就等着敌人上钩,准备打个漂亮的伏击战,结果枪炮一响
,才发现自己反被人家包了饺子。
邓隐峰一下子就蔫了,哑口无言,只好又垂头丧气地回到老地方。马祖听说后,哈哈大
笑道:“早就跟你说石头路滑,你还不信!”
邓隐峰两番战败,丢杆弃木,落荒而逃,决定不再四处乱跑,乖乖地呆在马祖门下
用功。直到有一天在马祖点拨下豁然醒悟。
邓隐峰初悟之后,想试试自己到底有几成功力,于是再一次踏上南岳之路,前去参
礼前辈宗师石头和尚。
几番切磋之下,发现自己仍然尾大不掉,还没有到达活脱无依的大休歇境界,于是不久
又回到马祖那儿。
有一天,邓隐峰推着土方车行走,看到马祖伸长脚在前方路边坐,就说:“请师父把脚
收起来。”马大师看到这幅情景,不失时机地再施钳锤,他舒而不卷,答道:“已展不
缩。”邓隐峰放而不收,说:“已进不退。”说完就推着车子从马祖脚上碾过去。可见
,宗门过招,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也不是闹着玩的,足以惊心动魄了。
马祖回到法堂之后,拿着斧头,大声喝道:“刚才碾伤老僧脚丫的家伙出来!”邓
隐峰走到马祖跟前,伸出脖子让马祖砍,于是马祖放下手中的斧子。父子两个放则双放
,收则双收,临时通变,大机大用。
邓隐峰禅师还有两个公案非常有名。有一次,他去池州看望南泉同学,正好碰上众僧参
请,南泉老人指着净瓶(净手用的瓶子)说:“铜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动着境,与
老僧将水来。”众僧无言以对,就像归宗那些学生不敢动着画圈中的那株菜一样。这时
候,老邓走上前捉起净瓶,在南泉老人面前泄倒,老人就回到方丈室去了。
还有一次,老邓前往沩山,直接走进法堂,把衣钵放在首座的位置上。沩山大师听
说师叔驾到,按照礼仪穿好袈裟,去接待邓隐峰老人。老邓一看师侄过来,就作出卧倒
的姿势,沩山便回到方丈室去了。您说一说,这两位大师打招呼了没有?若说没有,岂
不是失去文明礼貌;若说有,哪里是他们打招呼之处?
沩山走后,老邓便起身离开沩山。过了一会儿,沩山问侍者:“师叔在吗?”侍者答:
“回去了”。沩山问:“回去时说了什么话?”侍者答:“啥也没说。”沩山说:“莫
道无语,其声如雷。”
老邓是位个性独特的禅师,他像候鸟一样,冬天在湖南衡山居住,夏天跑到山西五
台山清凉寺避暑,一年当中就这样南来北往,走来走去。
元和年间,老邓按照惯例准备到五台山避暑,途中正好遇上官兵与叛军吴元济交锋。老
邓不忍心看双方残杀,心生慈悲,于是将锡杖掷向空中,然后飞身而过。正在拼死撕杀
的两军将士仰头观看到这惊人的一幕,想起昨晚梦见的相同情形,好像上天在预兆什么
一样,于是斗心顿息,各自回营。
04.死着时别具一格
宗门非常忌讳神通惑众的事情,因为这样极易把人们引上邪魔外道,而不是走上光明正
道,所以历来为正法宗师所不齿。
老邓既然在公开场合显示神异事迹,自然担心有惑众之嫌,不利于传播正宗佛法,于是
到了五台山也不考虑避暑的事了,而是决定在金刚窟前示灭。
尽管如此,一向调皮的他,准备最后再表演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奇节目。
这个节目必须讲究十成的创意,必须出足风头,为此,他与广大信众研讨一个崭新的方
案。
古往今来的宗师,有坐着走的,有躺着走的,有站着走的,就是没有倒立着走的。好,
就这样定了。说走就走,转眼间,邓隐峰禅师就倒立着圆寂,更奇怪的是,他的衣服居
然整整齐齐地顺贴着身体,没有倒垂下来。
大家商议抬去火化窑里荼毗,却发现无论怎么用力,他的身体依然屹然不动地倒立在那
里。远近前来观瞻的人们,都惊叹不已。
当时,邓隐峰禅师有个妹妹也出家为女尼,恰好正在现场。她看到哥哥这个作派,就走
上前呵斥道:“老哥,你以前活着的时候不守佛法常规,现在死了还要眩惑别人!”说
完用手一推,隐峰禅师轰然倒地。
自古宗门奇事多,隐峰禅师可以说是奇中之奇了。 |
|
|
l*******l 发帖数: 13923 | |
Y**u 发帖数: 5466 | 72 第二十章 居士婆子
《宗门往事》涂鸦到此,讲述的都是高僧禅师的事迹。这一章我们将展现一下在家居士
的风采。
在宗门历史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居士,他叫庞蕴,是马祖的在家弟子。
庞居士在禅门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悟境之高、事迹之神奇、语录之精要,千百年来受到
在家和出家人的传颂,被誉为维摩居士,堪称宗门千古第一居士。后世许多大禅师都亲
切地称呼他为“老庞”。
庞蕴的老婆,即庞(行)婆,可以说是宗门历史上第一位婆子。庞蕴的女儿,即灵照女
,可以说是宗门历史上第一位青年奇女子。老庞一家四口人,个个是好手,无一不自在。
与此同时,还有煎茶婆和凌行婆,这两个婆子更是机锋峻俏,意气凌人,巾帼不让须眉
,足与禅林高手相媲美。
01.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庞蕴是湖南衡阳人,少年时就了悟尘劳苦空,发心探求解脱真谛。
他的家乡正好就在禅林重镇南岳衡山。近水楼台先得月。公元785年,庞蕴踏上南岳参
谒石头和尚。
居士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他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话音未落,石头和
尚连忙用手捂住他的嘴巴。庞蕴被捂之下,豁然有省,于是留在石头座下参学,并与丹
霞禅师成为好朋友。
有一天,石头和尚问他:“你见老僧以来,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心?”庞蕴回答说:“
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说完又呈上一个偈子:“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
非取舍,处处勿乖张。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这首著
名的偈子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日常修行和随缘任运的典范模式。
佛在人世间,禅在生活里。一切都那么平平常常,不惊群,不动众,不纠纠结结(非取
舍),不奇奇怪怪(勿乖张),该挑水挑水,该搬柴搬柴,这就是最好的神通妙用。
石头大师看了表示认可,问他要不要出家。出于种种考虑,庞蕴还是选择居士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居士胸中还有疑碍没有完全吐尽,于是的的跑到江西南昌参礼马祖。
如果灯录记载没有错漏的话,那么这一年应该是公元786年,马祖已经年近八旬了。也
就是说,庞蕴呆在石头和尚身边参学时间还不到一年。
庞蕴初见马祖时又抛出他那个老问题:“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当下塞断
他的舌头:“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你道。”
西江发源于鄱阳湖,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横贯南昌市区而过。
您整天一打照面就要人家说三道四,这事儿能道得出来吗?如果您能一口吸尽西江水,
那我也能给您道出来;如果您做不到,那对不起,别到处瞎打听,自己悟去吧!
庞居士于言下大悟彻悟,从前所残留的疑情一扫而光。之后,他继续留在马祖座下参学
两年。
时光荏苒,庞蕴离开小家外出学道两三年了,他先后在当时两大宗师石头和马祖身边朝
夕参承,修证境界已趋高峻,机辩迅捷,为四方禅林所仰慕。
02.一家人共说无生话
马祖圆寂以后,庞蕴过起了云游生活。他所到之处,随机应响,为人解粘去缚。
有一次,他随喜听讲《金刚经》。当座主讲到“无我相、无人相”时,庞居士问:“座
主!既无我无人,是谁在讲、谁在听?”座主被问得无言以对。居士自告奋勇地说:“
我虽然是个俗人,也略知一二。”于是作偈答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
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座主听完
之后,心意豁然,欢欣赞叹。
老庞无论走到哪里,禅门老宿都争相往复问酬,留下了许多佳话。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了。
九世纪初叶,庞蕴向北游方到达襄阳一带。估计这时候年纪不轻了,不想再当“北漂”
了,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他有个女儿叫灵照,平时跟着老庞制作滤水用的竹器(竹
漉篱),加工以后,姑娘就拿到集市去卖。
他们一家人就靠这个小本生意来维持生计。其实,老庞原本家底殷实,自从把金钱丢入
江中以后,就靠自己劳力来过日子了。他写了一首志向诗:“世人重珍宝,我则不如然
。名闻即知足,富贵心不缘。唯乐箪瓢饮,无求澡镜铨。饥食西山稻,渴饮本源泉。寒
披无相服,热来松下眠。知身无究竟,任运了残年。”
他和太太、子女都能随处而居,安贫乐道,处之泰然,过着清贫而法喜充满的生活。他
有一个著名的偈子表达了这种上乘心境:“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
不拘。不是贤圣,了事凡夫。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
有二?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会得个中意,铁
船水上浮。”
庞蕴还有另一个著名偈子,说得是:“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
。”那么,如何“共说无生话”呢?让我们跑到他家里去看一看。
有一天,庞居士问女儿灵照:“古人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何领会?”灵照
说:“您这么大的岁数(老老大大),还说出这样的话来!”庞居士问:“你怎么样呢
?”灵照答:“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居士听后莞尔一笑,知道女儿大事了毕。
还有一次,一家人正在茅庐里坐着,老庞突然说:“难!难!难!十斛芝麻树上摊
!”庞婆听了不以为然,说:“易!易!易!如下眠床脚踏地!”最后,灵照女给老爸
老妈作了调和,她说:“不难也不易,百草头上祖师意。”
03.千古一居士
庞蕴一家人最奇特的事儿,当属父女竞死。
自古以来,听说儿女去世,做父母的无不悲痛欲绝,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道出常情。
达人笑看生死,庞居士看到女儿生死自在,反而欣慰地笑了。
原先老庞计划在日当正午的时候入灭,他叫灵照女到外面去看看太阳是不是挂在天空正
中。这个灵照女精灵鬼怪,回来告诉她老爸:“太阳过了正午了。”她老爸不相信,走
出户外观看。灵照趁着她爸出去看太阳那会儿,坐上他的禅座,眼一闭就先走人了。
等老庞回来时,才知道上了女儿的当。他笑着说:“我女儿动作真快啊,先我一步。”
于是决定再逗留七天,安排女儿的后事。
庞居士临终前,对着他的好朋友襄阳市长说了生命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两句话:“但愿空
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犹如影响。”说完,脑袋枕着市长的膝上,自在而
去。
居士涅磐后,襄阳市长根据老朋友的遗嘱,将他的尸体焚化以后洒入江湖。当时,僧俗
信众无不哀悼,都说他就是当年的维摩诘居士。
庞婆听说老伴和女儿都走了,就到田里告诉正在锄地的儿子。儿子听了以后,就像完成
“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的誓愿一般,站在田里,手扶着锄头,说走也走
了。
他们三人中,灵照坐脱,庞公卧逝,儿子立化,最后还是庞婆更有意思。她说了四句偈
:“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庞蕴一家,以居士身份,如此洒脱谢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为禅门千古佳话。
庞大居士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生前有诗偈三百余篇流传于世,灭后留下
《庞居士语录》一部。有关他的公案经常见于禅家宗师的开示和拈提当中。至于庞蕴和
女儿灵照生死自在的情节,不仅成为后代佛门居士向往的模范,而且成为戏曲宝卷文学
着墨的题材。
04.你们看我显现神通
一般不出手,出手不一般。
宗门里出场的婆子,个个武功极高。我们讲到赵州古佛时,再专门谈谈与老赵州交手的
将近十个婆子,那可都是功夫了得。
前面刚提到的庞婆,算是宗门历史上第一个婆子。这里我们再讲一位煎茶婆。古代重男
轻女,女性朋友一般没有留下真名实姓,不过也没有关系,姓名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话说有一天,南泉、麻谷等三位大德悟道以后,结伴行脚参方,走到一个地方。当时天
热口渴,看见路旁一位老婆婆正在卖茶,就要掏钱买茶水解渴。婆婆说:“茶钱就不用
了,有神通随便您喝。”三位老同学面面相觑, 不敢举杯饮茶。老婆婆瞅着他们可爱的
样子,笑着说: “你们不显神通,那看看我老婆子显现神通吧。”说完,就拿起杯盏给
他们倒茶。
法身神通不仅三世诸佛具足,而且一切众生同样具足。您不觉得自己眼横鼻竖、举止言
谈、千思万虑,本身就非常奇特和不可思议吗?不管是蹒跚老人还是踉跄婴孩,都是大
好一尊佛;不管是枯枝败叶还是柳绿花红,都是天然神通显现!
“神通与妙用,运水及搬柴。”多么平常,多么朴实,多么亲切啊!
您能想像得到吗?中唐和晚唐时期,悟道禅师遍地都是,就是村夫野老、村姑婆婆往往
也是久灸禅风,机锋峻峭,特别是在伟大宗师数十年道行盛化的地方,更是藏龙卧虎。
到了宋朝以后,文字禅兴起,禅宗就没有那么平民化、生活化、动感化,绝大多数下层
劳动人民目不识丁,渐渐与禅疏远隔离了,所以我们看到宋代的悟道居士几乎都是当官
的士大夫。
05.浮杯与凌行婆,谁折挫?
我们不了解宗门“明骂暗赞”的用语习惯,以及“于无输赢处话输赢”的法战风格,往
往望文生义,妄加揣测,难免错判祖师,误会圣人。
最为典型的有:岩头大师“呵斥”德山祖师不识末后句,我们就真的以为这位无双国士
没有彻悟;临济祖师入寂前“骂”三圣是瞎驴,就真的以为这位重量级大师会“灭却佛
法”;法演祖师“骂”克勤大师是“灭吾宗者”,就真的以为这位北宋禅林泰斗是个败
家子;等等。
苦哉!冤哉!真的比窦峨还冤屈!
在今后的宗门之旅,末学将尽量替这些超一流大祖师洗雪冤尘,讨个公道。虽然是个迟
到的公道,但毕竟还是个公道。
自古蒙冤祖师不少,马祖弟子浮杯和尚就是其中一位冤大头。
话说有一天,凌行婆来礼拜大师,大师请她坐下吃茶。这位老婆婆得了便宜还卖乖,问
道:“尽力道不得的句,分付阿谁?”“尽力道不得的句”说白了,就是人人本有而难
以言宣的自性。
大师只是淡淡地答:“浮杯无剩语。”字面意思是,咱不干那种画蛇添足、头上安头的
事儿。
凌行婆,凌行婆,真是意气凌人,她耍了个伎俩,摸出一根探秆影草,说:“未到浮杯
,不妨疑着。”意思是您老还没到达那个境界,那就再参究参究吧。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浮杯和尚恰似那深广无尽的四大汪洋,倒要看看你能兴什么
风作什么浪,他静观成败,说:“别有长处,不妨拈出。”
果不其然,一钓就上钩,婆子无风匝匝地掀起一阵波澜,她敛手拍身,捶胸顿足,抱赃
叫屈,哭道:“苍天中更添冤苦。”
给你一抹阳光,你就灿烂。浮杯和尚只是看着,不说话。莫道无语,其默如雷。任你神
龙灵现,终究翻腾不出我这四大海水。任你孙悟空七十二变,终究蹦哒不出我这如来佛
掌心。
婆子被深埋海底,至今出不得,却教训起浮杯和尚来:“语不知偏正,理不识倒邪,为
人即祸生。”为人之师,如果不能深辨来风,启动机关,那就是您大大的不是了。
后来有位僧人把这事儿说给南泉听,南泉老人也是多事之人,他说:“苦哉浮杯,被这
老婆摧折一上。”
凌行婆凌了浮杯又凌南泉,她说:“王老师犹少机关在。”
凌行婆凌了南泉又凌赵州,她说:“赵州合吃婆手里棒。”
经过一阵法战,婆子又夸奖“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
自从牵扯上南泉老人和赵州古佛以后,这个公案就显得更加热闹非凡了,从此,凌行婆
名动千古。
我们看到这些表面上的语言,无不真的认定浮杯和尚栽倒在一位寻常婆子手下,甚至名
贯寰中的赵州和尚也只是打个平手。
正眼观来,浮杯何曾落败?他只是把定乾坤。婆子一场风流,她也是老婆心切。
这一女三男的智慧交流,就像金庸笔下那明教四大护法一样,紫衫龙王虽是女流之辈,
却也不稍遑让白眉鹰王、金毛狮王和青幅翼王,各擅胜场,各显神通。
不信的话,请看后世宗师提唱,附录如下:
附录:
◎佛鉴拈云。浮杯南泉赵州。三人老将。一人埋兵掉斗。一人坐筹帷幄。一人陷虎之机
。埋兵掉斗。堪作踏白先锋。坐筹帷幄。堪作中军招讨。陷虎之机。堪作殿后将军。澄
一禅客。只解传言送语。这边那边。漏泄兵机。教这三个老汉。布长蛇阵。围却凌行婆
。争柰婆子。有出身一路。走到无生国里。诸人即今。要见婆子也无。若见得。不搽红
粉也风流。其或未然。诸人明日。各添一岁。
◎佛海云。可悲可痛。古今尽道。凌行婆具丈夫气宇有衲子机关。折剉浮杯。笑王老
师。要打赵州。临机应变。玉转珠回。著著有出身之路。澄一禅客。到伊面前。只得以
手加额。若与么见解。苍天中更加怨苦。殊不知。浮杯无剩语。头正尾正。又得南泉赵
州。孙吴暗合左语。引掉做个倒城计子。者老婆浑不识瞥。只管踏步向前。被赵州中路
夺伊惯用底匕首。便乃望风竖降。重重纳款。诸人还曾点检么。 |
w****g 发帖数: 570 | 73 第二十一章 马氏门中
马祖门下弟子,除了前八章所述18位风云人物之外,灯录还有机缘语录的大善知识57员
,以及没有机缘语录而仅是青史留名的禅师60人,合计135名得法弟子。
从这些祖师弘禅地理分布情况看,毫无疑问,江西是马祖的大本营,所以该省的祖师最
多,包括百丈、西堂、归宗、鹅湖等十几位大师,接下来分别是浙江、湖南、江苏、湖
北、山西、陕西、安徽、河南、广东、福建、河北、北京、山东等省市。
总体而言,马祖弟子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当时都城长安以及中原一带,华南、华北
和华东相对较少,西部地区则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地带。
马氏门中,人才济济,恐怕再有几章也讲述不尽,所以这一章我们将萃取其中几个经典
故事回放一下。
01.石巩张弓架箭
江西抚州石巩慧藏禅师,原本以打猎为生,看见和尚就讨厌。
因缘真是不可思议。您很难根据一个人以前的行为,去想象他后来的发展道路和事业成
就。当朱元璋还是一个沿街讨饭的乞丐时,又有谁想到日后他竟能建立强大的明朝帝国
?打猎为生的慧藏,又有谁想到他日后竟能成为一位大彻大悟的圣人呢?所以我们不要
自生退屈,轻易断定自己业障深重,前途渺茫无望。
话说有一天,慧藏带着弓箭驱逐群鹿正好从马祖庵前路过。
您看,因缘是否不可思议?此时此地,马祖收服慧藏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慧藏解脱生死
的因缘已经到来了。
马祖背着群鹿,迎着慧藏的面缓缓行去。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佛陀教化杀人狂魔殃崛摩
罗的故事。
慧藏一心只想射鹿,可是想见到的鹿群不见了,讨厌见到的和尚却出现在眼前。马祖问
他:“你一箭能射几只鹿?”慧藏一楞,这和尚怎么问这个问题。他答:“当然是一箭
射一只喽。”马祖说:“你不善射箭。”呦嗬,莫非这和尚是神射高手?他奇怪地问:
“您一箭能射几只?”马祖答:“一箭射一群。”您可千万不要误会马祖的深刻涵义,
马祖所说的“鹿”是指心中的无明妄想。他老人家如同香象过河,截流而过,不消一念
,自然万妄烟消。
慧藏虽然没有领会马祖的深意,但是天生具有惴隐之心。他于心不忍地说:“彼此都是
一条命。为什么要一箭射他一群呢?”马祖知道时节因缘到来了,猛地一拶:“你既知
如此,何不自射?”马祖要慧藏射什么呢?是射自己的身体吗?当然不是。
慧藏被马祖一箭射穿,一刀截断,计较情尘纷纷散落,双手茫茫摸不着边际,说道:“
若教我自射,即无下手处。”
马祖欣慰地说:“这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慧藏言下顿然大悟,当场毁弃弓箭
,拔刀割断头发,跟随马祖出家。
这是宗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为经典的一个案例。
慧藏自己住庵以后,凡有修行者来访,常用弓箭对准其胸膛,大喊一声:“看箭!”弩
机一触即发,箭锋犀利无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以弓为道具,以射为动作来接引学人,慧藏禅师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此一家,
别无分店。
现在香火鼎盛的福建三平寺供奉着一位祖师爷,他的真名叫做三平义忠禅师,正是在石
巩张弓看箭之下开悟的。
慧藏未出世为人之前,还有一次精彩对话,常为后人所引用。有一天,他在厨房作饭,
马祖问他在干什么。您说他在炒菜做饭,马祖怎么会不知道?不是的。他大宗师点点滴
滴都要打在您的心上。还记得当年怀让祖师点拨马祖“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吗?
慧藏答:“牧牛。”
马祖继续追问他怎么牧牛。慧藏回马祖的话,说:“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马
祖夸奖他说:“你真会牧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牧牛,只不过牧得不好,往往不是牛儿吃了半天草都没发现,就是
发现了也牵不回来,只好任它到处乱啃,闯下许多祸害。
02.青山不碍白云飞
道通731年出生,安徽庐江人。他爸爸到泉州南安县做官,他随父南下,幼年出家。
天宝年间,道通到福建建阳佛迹岭参拜马祖,从此一直跟在马祖身边,与西堂智藏同学
一样,追随马祖时间最长。
马祖归寂之前,告诉道通禅师:“玉石润山秀丽,有益你的道业,他日遇到可居住那里
。”
“玉石润山”到底是什么意思?道通一时想不明白。
这一年秋天,他与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洛阳,返回河南与湖北交界的唐河县时,看见一
座山峦四面悬绝,峰峦秀丽。当地人告诉他,这座山顶有块大石头,方方正正,莹然紫
色,所以叫做紫玉山。
这时道通猛然想起马祖师父曾经说过“玉石润山”的悬记。于是就停留下来,割下茅草
构建禅舍,后来学徒从四方汇集而来。人们称他为紫玉山道通禅师。
有位僧人问:“如何出得三界?”禅师回答:“你在里面多久了?”僧人还不开窍,继
续问:“如何出离?”禅师答了一句千古名言:“青山不碍白云飞。”
道通禅师最有名的弟子就是中唐高级领导干部于頔。813年,道通禅师的弟子金藏参访
百丈回来,禅师高兴地说:“你来得正是时候,此山有主了!”当年无疾而终,世寿八
十三岁。
03.亮座主悟道
南昌西山亮座主,跟马祖算是老乡,擅长讲经说法。
有一次,他前去参访马祖。马大师问:“座主讲经,是用什么讲呢?”他理所当然地答
:“用心讲。”佛陀在《楞严经》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明白指出我们循声逐色、流浪
生死,正是心目为咎,错认识神。
马祖说:“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怎么会讲经?”
亮座主大声抗议:“心既然讲不得,莫非虚空讲得么?”马祖说:“却是虚空讲得。”
太离谱了,实在令人难于置信,心灵这般巧妙都讲不得,死气沉沉的虚空反倒讲得。爱
信你们信,反正我不相信。亮座主拂袖便出。
正要下台阶时,冷不防马祖召唤一声:“座主!”他本能地回首张望,马祖猝不及防地
启问:“是什么?”亮座主豁然大悟,向马祖礼拜致谢。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您看,用常规的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往往土上更加
泥,葛藤再缠葛藤,想要开悟那比登天还难,而采取非常规的霹雳手段往往容易剿绝情
识,截断众流,令人顿悟本来面目。所以卓越宗师常常采取一般人认为非常奇怪的行为
来启悟学人,其目的正在于此!
“是什么?”这个话头被马祖、百丈、云门等超一流大宗师不厌其烦地日复一日地使用
,充分说明这是实践所证明的最为猛利的一剂良药。
“是什么?”是个经典中的经典话头,也是末学最为喜欢参究的话头。
亮座主悟道以后,还作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动作。他回到原来讲经说法的寺院,告诉
各位听众:“我过去所讲经论,自以为无人能及。今天被马大师一问,平生功夫涣然冰
释。”从此罢讲,隐入西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
看到这里,您想到什么?
04.奇人奇事
马祖弟子接机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除了机锋棒喝的范儿以外,前面咱们刚讲
过石巩张弓架箭,够奇特的吧?还有更加匪夷所思的技巧呢。
安徽池州鲁祖山宝云禅师平常一看到僧人就面壁,人称“鲁祖面壁”。同在池州的南泉
听说后,发表评论说:“我寻常跟大家说,直下向佛未出世时会取,尚不得一个半个,
他这样做驴年悟去。”可见参禅悟道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山西忻州打地和尚从马祖那儿悟道以后,隐名埋姓,凡有学人参问,只是拿棒打地而已
,当时人们称之为“打地和尚”。有一天,一位精明的僧人把他的棍棒藏起来,然后问
话,打地和尚虽然没法打地,但也不说话,只是张开嘴巴一下。
河北正定金牛和尚自已作饭供养僧人,每天开饭时间一到,他就把饭桶抬到食堂,边跳
舞边喊话:“菩萨子,吃饭喽。”喊完以后拍掌哈哈大笑。他堂堂一位马祖座下尊宿,
如此含辛茹苦地供养后辈师僧长达二十年,在吃饭这当儿,天天表演同样节目,您说大
师意在何处?
这是禅宗非常有名的公案,充分展现古德高僧慈悲心切,二六时中念念不忘提唱宗乘、
着衣吃饭处不忘提携后学的典型模范。后世祖师纷纷拈提唱颂,其中雪窦大师赞颂老金
牛:“白云影里笑呵呵,两手持来付与他。”
湖南长沙华林善觉禅师平时手持锡杖,夜晚在山麓林间散步,走了七步振锡一下,念一
声观音菩萨名号。有一天,湖南省军政长官裴休前来拜访,问他:“您老有侍者吗?”
答:“有一两个。”于是呼唤“大空、小空”的名字,只见两头老虎从庵后冲出来。裴
休看见十分惊恐。善觉禅师笑着对“两位侍者”说:“有客人,回避一下。”两头老虎
便咆哮着退去。裴长官问:“您老修什么法,感得如此异象?”禅师沉静了良久,然后
问:“会么?”答:“不会。”禅师说:“山僧常念观音。”
05.精彩对话
洞山大师年轻行脚时,有一次迷了路,误入湖南龙山和尚的地盘。
看来古人没有百度地图,靠着“路在嘴上”的功夫,到处参方行脚,应该走了不少冤枉
路。当然啦,有时反而歪打正着,撞上具眼宗师,那也是一份额外的收获。
洞山礼拜大师并问:“此山无路,和尚从何而入?”禅师答:“我不曾云水。”天上的
浮云没有定处,随风飘移;地下的水源不曾伫留,就低而流。字面意思是我无所谓从哪
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不来不去。
洞山又问:“和尚住此山多少时?”禅师答:“春秋不涉。”洞山再问:“此山先住,
和尚先住?”禅师答:“不知。”洞山说:“为什么不知?”禅师答:“我不为人天来
。”只有人天才会执着时空概念和先后戏论,大彻大悟的人超越时空,超越人天二道层
次。
洞山大师不愧是勤学好问的表率,他又换个话题继续询问:“如何是宾中主?”禅师答
:“长年不出户。”问:“如何是主中宾?” 禅师答:“青天覆白云。”问:“宾主
相去几何?”禅师答:“长江水上波。”问:“宾主相见有何言说?”禅师答:“清风
拂白月。”最后洞山问:“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禅师答:“我见两个泥牛
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怎么样,够精彩绝伦的吧?这是宗门最早提及的宾主问答
的故事。
龙山和尚还有一颂也是十分精彩,他说:“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作是
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有位僧人问米岭和尚:“如何是衲衣下事?”所谓“衲衣下事”,是指本来面目。米岭
和尚答:“丑陋任君嫌,不挂云霞色。”字面意思是我不穿名牌高档服装,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我们学佛之人,应该有这样良好的心态。可是,这跟本来面目有什么
关系呢?总印禅师说:“若论此事,贬上眉毛,早已蹉过也。”
米岭和尚入灭之前留下一偈:“祖祖不思议,不许常住世。大众审思惟,毕竟只这是。
” |
w****g 发帖数: 570 | 74 第二十二章 云在青天
马祖和石头的学生们在江(西)湖(南)密切往来,有些法嗣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甚至
引发后世争议,也有人把他们都统统称为“江湖禅”。
我们绝不参与这种讨论,因为这与我们掌握宗门精髓和修行要诀毫无关系。再说,当年
马祖和石头两大宗师高风亮节,一心只为众生见性解脱,一致开展联合培养人才工作,
并不在乎门庭归属关系。所以我们还是按照灯录通用的法脉关系来叙述。
正如马祖门下有“三大士”(江西百丈、安徽南泉、江西智藏)一样,石头门下也有三
员大将,即湖南药山(751-834)、湖北道悟(748-807)、河南天然(739-824)。
近一千五百年的中华禅宗历史,法脉最为流远的是马祖门下百丈的子孙(临济宗)和石
头门下药山的子孙(曹洞宗)。药山和百丈这两位一等一的高手,虽然年龄相差三个年
代,嗣法不同,但是同出一位启蒙老师,同在一位宗师言下开悟。
石头大师的学生们当中,药山惟俨禅师相对最为年轻,但是出世成就最大,子孙最为兴
旺,法脉最为久远。
01.大丈夫当离法自净
惟俨751年出生,山西新绛人。
十七岁那年,少年惟俨从山西南越大庾岭,跟着广东潮州西山慧照禅师出家。
还记得百丈大师早年也是跟着慧照禅师出家吗?据考证,这个慧照(又名神照)禅师就
是怀让祖师的学生,马祖的同学。他培养出后来名动禅林的百丈祖师、药山祖师和大颠
禅师,真是一位出色的幼教启蒙老师。
惟俨博通经论,严持戒律,但这远远不是他的终身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追求。
有一天,他发出感叹的声音:“大丈夫当离法自净,岂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邪?”哪怕
您在衣着穿戴等细枝末节的持戒再谨严,广大无边的佛法义理再精通,如果不能自净其
意,超脱法律的束缚,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脱自在,就不可能解决生死大事。
惟严是个硬汉,他说干就干,辞别启蒙恩师,北上湖南,参拜石头大师。他跟无业禅师
初见马祖时请教的问题一样,问石头大师:“三乘十二分教我略知一二,听说南方直指
人心,见性成佛。我实在弄不明白,恳请和尚慈悲指示。”
石头大师尽量把那种“冷暖自知”、难以言宣的状态烘托出来,他说:“这么也不得,
不这么也不得,这么不这么总不得。你怎么领会?”惟俨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石头仔细端详一下,用X光透视和检索了他全部生命信息之后,说:“你的因缘不在这
里,且往马大师那里去。”
惟俨遵命来到江西礼拜马祖,又问了同样的问题。马祖说:“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
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的是,有时扬眉瞬目的不是。你怎么领会?”
如果说石头祖师是在极力描绘本地风光的内核的话,那么马祖就是在极力描绘本地风光
的外观。
您完全可以想像到,惟俨从湖南到江西走了七百里路,他绝对不会仅仅开动一双脚板,
肯定还会开动自己的脑筋。他一路在参究石头大师那段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没想到
马祖也吐露出相似话语,这一下子触动他的灵机,终于大悟彻悟。
惟俨开悟以后,满心喜悦地向马祖礼拜致谢。马祖见状就问:“你见个什么道理便礼拜
?”
大家请注意,古来宗师绝对不会问“您见个什么事物或什么境界”,而只会问“您见个
什么道理”。这里面大有文章,切不可轻易放过。如果实有一物可见,那是见鬼,绝非
见性,那是附佛外道,与佛法风马牛不相及。
惟俨只是说:“我在石头大师那里,简直就像蚊子咬铁牛。”哪里有地方给您下口咬嚼
,您又能吞咽得下什么东东?
当此之时,惟俨三十岁出头。他在马祖身边侍奉了三年。有一天,马祖勘验他:“你近
日有什么见处?”惟俨答:“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
马祖知道这位年轻人彻悟了,就指示他去住持一方。惟俨谦虚地说:“我是什么人,哪
敢住山啊?”老人慈悲地说:“话不能这样说!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
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当为众生作舟航,不要长久呆在这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惟俨是在马祖言下顿悟,并在老人身边深造三年。可能这时马祖
即将灭度,而石头大师比马祖晚后两年圆寂。所以惟俨才辞别马祖,回到石头大师那里。
02.药山出世
惟俨回到南岳,石头大师继续加以钳锤。有一天,惟俨在石上端坐,石头问:“你在这
里作什么?”答:“一物不为。”还记得当年青原行思也说过“圣谛亦不为”吗?如果
没有继续勘验,就很难掌握这种状态是彻悟之后的脱体无依,还是落入无所事事的黑水
深坑。
石头大师顺势挖好一个深坑,准备陷虎之机,他说:“这么即闲坐也。”惟俨不上这个
当,一跃跳出坑洞,他答:“若闲坐即为也。”
初悟之人,纵然跳得出“无事甲”的黑暗深坑,但往往离不开“尊贵堕”的解脱深坑。
石头大师更拶一针,问:“你说不为,不为个什么?”惟俨在马祖那里早已“皮肤脱落
尽”,干净透脱,答:“千圣亦不识。”
三世诸佛到这里,也只能两眼茫茫,大脑短路,舌头挂在墙壁上,因为此事不可以眼见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谁敢向前迈进一步?
石头大师非常满意,以偈赞颂:“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
,造次凡流岂可明?”
您看,自古圣贤硕德都无人能识,可是现在有人却说“我知道,那是绝对存在的如来藏
”,这就是典型的拿黄叶当黄金,不懂得佛陀一时止啼的方便说法,岂不自惹明眼人笑
话吗?
还有一次,石头大师垂下一语:“言语动用没交涉。”惟俨奉上一句:“非言语动用亦
没交涉。”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您用语言也对不上路,您不用语言也对不上路,
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有豁开顶门,照破天上人间,自然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
洋捉鳖,自在游戏神通三昧。
石头大师说:“我这里针劄不入。”惟俨答:“我这里如石上栽华。”您可千万不要以
为惟俨同志不懂事,怎么老是跟师父对着干呢?其实只有父子这样精彩的对话,才能完
全揭示宇宙人生的实相,才能完美展现修道处事的真谛,否则只会收拢是死路一条,只
会放开也是死路一条,唯有圆融无碍才是光明大道。
石头祖师入灭以后,不到四十岁的惟俨来到湖南津市市棠华乡境内的药山,创建慈云寺
(俗称药山寺),从此海众云会,大振宗风,人们称之为药山禅师,惟俨这个名字反倒
没那么响亮了。
药山,是因为山上多芍药花而得名。每当夏季来临时,那遍山盛开的芍药,有如一片绯
红的彩霞,置身此境,应当心旷神怡。据说有一天晚上,大师登上药山顶峰,忽然云开
月出,清风扑面,大师情不自禁地对着长空大啸一声,声震澧阳九十里,足见内力相当
浑厚。当时李翱市长吟诗相赠:“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
,月下披云啸一声。”
由于这段典故,今天的药山顶峰就叫做披云台。
03.本分宗师
药山祖师一上堂就把教学的要害节点全盘托出,他指出:“我今为你说这个语,显无语
的,他那个,本来无耳目等貌。”同时,他恳切地希望大家“自看,不得绝言语。”
道不可言,因言显道。整天说三道四没有关系,因为不仅要“宗通”,还要“说通”,
关键是您不要把我的话当作圣旨,而要透过我讲的话去体证本来面目。
众生容易执着文字语言。你说佛性,我就死死执着有个绝对的佛性;你说如来藏,我就
死死抱定有个真实的如来藏。不晓得佛家千般语言,万种文字,也只是标月之指,也只
要您亲见实相。
基于此,禅家更喜欢用“这个”、“那个”、“此事”等等隐语来指代本来面目,希望
学人超脱那些美妙名相,忘却文字知解,直探心源。
如果您不能因指望月,那还不如不说呢。有位僧人问他:“我的大事尚未明了,乞请和
尚指示一二。”药山大师沉默良久,然后说:“我现在为你说上一句也不难,关键是要
你言下便见,这还差不多。如果你落入义解识度,却变成我的罪过,那倒不如各自闭嘴
,免得互相拖累。”
您这么一看就着急了,说,那我不能言下便见,怎么办呢?
不急不急,宗门还开一线道,让人自参自悟。如何自参自究呢?
话说有一位僧人看见药山坐禅,就问:“您呆呆地在思量个什么?”答:“思量个不思
量的。”僧人觉得奇怪,问:“不思量的如何思量?”答:“非思量。”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虽不可思量,且这么思量,这就是参禅和参话头的最基
本工夫。后世宗师进一步概括为“会取不会的”、“思个不思的”。
您如果参过话头,自然晓得其中三昧。
药山大师还曾经给某位僧人一个安乐法门,他说:“二时上堂,不得咬破一粒米。”这
在后世丛林中便成了“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的修行妙方。
药山作为一代禅宗祖师,严守本分家风,提持向上宗乘。他平常不许学生看经。有一次
自己看经时却被学生撞上了,学生大概觉得老师怎么可以不以身作则呢。药山解释道:
“我不读经,我只是用来遮眼。”这位学生鸭母想学鹅下蛋,他说:“那我也学您这样
,行不?”药山喝斥他:“你若看,牛皮也须穿。”大概这本经书是用牛皮纸装订而成
。药山的意思是,等你具备透脱经教的手眼,爱怎么看,怎么看去。
不到这个田地,就不要乱看一通。古德不许学人悟前读经,这是颇富深意的。不说远的
,只如今天读经之人,十有九个错解经义,为佛法名相所迷惑,不知黄叶飘飘,只为众
生止啼之用,却执为真实黄金,前脚才出狼窝,后腿又入虎穴。
有一阵子,药山大师很长时间没有升堂上座,满寺僧众如同久雨仰盼甘霖,共同推举院
主请老和尚出来讲几句话,给大伙们上堂课,以解心头之渴。大师说:“好啊!”院主
听了很高兴,下令钟头敲响上课钟声。大家才刚刚集合完毕,大师就下课回方丈去了。
院主心有不甘,眼看就要办成一桩好事,怎么就黄了呢。于是随后追问:“您既然答应
给大家讲讲话,为什么一言不发?”药山大师说出了一句至今还让禅和子津津乐道的话
来:“经有经师,论有论师,怎怪得老僧?”
04.云在青天水在瓶
从卫星地图可以看出,药山处于张家界和常德市风景秀丽的群山连亘之中。惟俨大师纵
情山水,悠游自在,激扬宗乘,道行远播。
公元820年,唐宪宗去世,唐穆宗即位,李翱出任常德市长。李翱是位学者型官员,他
积极响应和参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起初,他想得太天真了。我贵为一方父
母官,又有一肚子墨水,药山惟俨海内知名,不如把他请到家里论道,也见识一下这位
禅宗大师的风采。
可是几次三番的邀请,年逾古稀的药山大师坚辞不赴约。李翱没招儿,只好放下官架子
,亲自上山拜访禅师。
李翱大老远地跑到药山,心想,老和尚至少应该会在山门迎接我吧?没想到初次见面,
大师坐在松树下看经(果然爱看经),眼皮也不抬一下,旁若无人,侍者赶快上前提醒
他老人家,“师父,市长在这里!” 谁知药山大师听了,仍然手执经卷,纹丝不动,
并不理会。
忍耐是有限度的。
李翱站在一旁等着等着,渐渐失去耐心了,一股无明之火腾地升起,他愤愤地说:“见
面不如闻名。”意思是说,我仰慕您老名声,特地来拜访您,想不到一见面原来是个拒
人千里之外的老头子。
其实李市长完全误会药山祖师的一片苦心。
此事不在言说,贵在自悟自肯。药山祖师岂能不知这个家伙满脑子都是理论知识,再跟
他纠缠理论,于道毫不相应,所以采用这种特殊方式让他死却乱心,契入离言绝思的真
谛胜境。
就在李市长悻悻地准备举步离开时,药山大师却开口说话了:“何必贵耳贱目?”李翱
毕竟是位知书达礼的有心人,他马上拱手道歉,虚心地请教:“如何是道?”药山大师
仍不说话,只是伸手往上一指,又往下一指,然后问:“懂吗?”李市长答:“不懂!”
大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欣然有得,如同“暗室已明,疑冰顿泮”,立即作
诗赞道:“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又问:“什么是戒定慧?”禅师却泼了他一盆冷水,说:“我这里没有这许多
闲家具。”戒定慧三学本是佛法修行的纲要,但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无门为法
门,绝无一法系缚人。
这时药山祖师又说了一句极其重要的名言:“市长要想保任这事,直须高高山顶立,深
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我们在家之人,于此不妨细细品味。
药山大师与李翱的交往被传为佳话。
李翱还曾向马祖的弟子智藏、大义、道通等祖师问法,在这些大师的点拨下,他写成了
《复性书》,借禅家明心见性之旨阐发儒家性善之学,开辟了宋明理学的先河。
药山祖师作为一代禅门宗师,嗣法弟子以云岩昙晟、道吾宗智、船子德诚三人最为杰出
:云岩昙晟传洞山良价,开创曹洞一宗;道吾圆智传石霜庆诸,形成石霜的“功德丛林
”;船子德诚传夹山善会,自立一家洒脱门风。
公元834年,97岁高龄的药山祖师忽然叫道:“法堂倒!法堂倒!”大家一听,急忙扶
持柱子,用力支撑着。祖师摇摇手,笑着说:“你们都不晓得我的意思。”说完就圆寂
。 |
w****g 发帖数: 570 | 75 第二十四章 韩愈归心
石头祖师除了药山、天然和道悟这三大神足以外,还有一位杰出弟子,他叫潮州大颠宝
通禅师。
大颠禅师虽然法嗣不繁,但是折服了一代文豪韩愈,成为千秋佳话,大颠禅师也因此闻
名于当代与后世。
此外,石头祖师还有遍布各地的十七员大善知识,包括四川广汉的常清禅师(这是南宗
禅师进入西部地区的第一人)。
01.哪个是你的心?
宝通是广东潮州人,出生于732年,那时正处于大唐开元盛世。
宝通与百丈、药山的启蒙老师都是潮州西岩惠照禅师。西岩,位于汕头市塔山南麓,当
年涌现出惠照及其弟子怀海、惟俨、大颠这四大高僧,成为岭东佛教的发源地。
那个年代,马祖和石头是全国最为声名显赫的两大金字招牌,学道之人没有闯荡过“江
湖”,可以说是没有见过世面的无知少年。
宝通与师兄弟百丈、药山一样,走出广东,开始闯荡“江湖”。宝通选择的发展路线的
是北上湖南参谒石头祖师。
石头祖师开口便要见胆,问:“哪个是你的心?”宝通到来之前,对于“性在作用”已
有一定的领悟,他答:“说话的就是(言语者是)。”话音才落,就被石头和尚喝退。
宝通疑情重重,茶饭不思,为什么祖师常说“即心即佛”,我这样回答却挨批呢?他参
究了十来天,实在憋不住了,又来问祖师:“说话的既然不是,那么除此以外,什么是
心?”
好家伙,你管我要心,我却管你要心呢。石头祖师反问:“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拿来。
”宝通反复摸索,然后摊开双手,说道:“没有心可以拿来。”石头祖师说:“原来有
心,怎么说无心呢?说没有心的都是诽谤。”宝通言下大悟。
您看,绕了一圈,还是回到原来的起点。心性本空,无形无相,言谈举止无非心性的活
泼妙用,但是扬眉瞬目却不是心性本身。宗师不在于您说有心还是无心,而在于为您抽
钉拔锲,让您证入离言法性。
公元785年,宝通禅师返回潮州随机应化。791年,花甲之年的宝通禅师在西郊幽岭下创
建灵山禅院,开法化众,自号“大颠”,出入常有猛虎相随。这样的贴身警卫可真够不
一般!
大颠禅师针对自己当年的心路历程和目前人们存在的主要误区,特别强调指出:“
多见时辈只认扬眉瞬目,一语一默,蓦头印可,以为心要,此实未了!我今为你诸人分
明说出,各须听受。但除却一切妄想情见,即是你真心。此心与尘境及守认静默时全无
交涉。即心是佛,不待修治。何以故?应机随照,泠泠自用。穷其用处,了不可得,唤
作妙用,乃是本心。大须护持,不可容易。”
您如果把扬眉瞬目、语默动止当作清净自性,那就是认奴为郎;您如果离开扬眉瞬
目、语默动止想要寻觅清净自性,那就是斩头觅活。那么怎么办呢?
您只需离却种种妄想、分别、执着和文字知见,也不要错认静默为真心,打得念头死,
法身自然活。
有位僧人问:“苦海水深浪高,用什么作为船筏?”大颠禅师回答:“用木头作为船筏
。”僧人随语生解,说:“那这样就可以渡过生死苦海了。”大颠禅师苦笑着说:“瞎
子依然是瞎子,哑巴依然是哑巴。”
大颠禅师开堂说法三十多年,弟子数以千计,灵山寺成为当时岭东著名的禅宗道场,禅
风播及福建等地,福建漳州三平禅师就是大颠禅师最为有名的弟子。
大颠禅师在弘扬曹溪宗旨的同时还著书立说,流传到今天的就只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释义》。禅宗祖师注解般若经典,最早的是六祖所述《金刚经口诀》,再下来就是大颠
禅师这部《心经释义》了。
公元824年,大颠禅师预知时至,沐浴更衣,端坐而寂,时年九十三岁。
02.韩愈幡然醒悟
大颠禅师在潮州弘化期间,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摄受和收服铁杆反佛分子、著名文学家
、地方官韩愈。
韩愈就像现代所谓的无神论者一样,反正就是不信佛。当然现代许多人没有韩愈那么幸
运,能够遇到悟道圣人,从而改变自己迷信的思想和可悲的命运。
韩愈不仅不信佛,而且坚持排佛。公元819年,唐宪宗将法门寺佛骨奉迎到京城长安。
这是多么重大的宗教盛事啊,可是韩愈却上书《谏迎佛骨表》。好比全国人民都在热情
参与举办奥运会,有位中央副部长却坚决反对举行这样的体育盛事,认为这是洋人的玩
意儿,吃饱没事撑着。这下可把皇帝老儿激怒了,唐宪宗把他贬到潮州当个厅级干部。
韩愈心里觉得老委屈,好歹我也是出于公心,不就提个意见嘛,至于这样吗?算了,我
就老死在这僻远之地吧。他郁郁寡欢,加上潮州当时尚未开化,读书之人少而又少,也
找不到聊得来的知音,一腔孤寂落寞的心情难以排遣。
韩愈听说大颠禅师口碑载道,就派人邀请大颠禅师来寓所长谈。就像常德市长李翱邀请
药山大师一样,韩愈让人连续请了几次,大颠禅师都不赴会。
后来大颠禅师听说他谏迎佛骨之事,知道教化这位顽固派的机会到了,反而主动做“不
请之客”,亲自登门拜访韩愈。
大颠禅师对韩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我们在家居士为人处事不无启发。
初次见面,这位大市长大吐苦水,哀声叹气:“我本来在中央当副部长,因为上表谏迎
佛骨被放逐到这瘴毒疫疠之地。我自幼体弱多病,现在又是发白齿摇,哪能受得了?所
以一到这里我就上表,希望能够调到泰山那种文化程度高的地方去工作,可是至今杳无
音讯。唉!”
大颠禅师听后责备他:“我听说为人臣下,不能想去哪就去哪,不应注重名位,而应做
自己该做的事情。你现在被放逐而闷闷不乐,趋时求名,这实在不是善臣应有的表现。
如今国家内乱,做为部下的,不仅不能替领导分忧,戡平内乱,安邦定国,还要起心触
怒领导,被组织安排到边僻之地竟想讨价还价,这难道不是不识时务吗?你的仁义礼智
在哪里呢?
”
相信韩愈听了之后,肯定面红耳赤,满脸羞愧。
大颠禅师话锋一转,向着他内心深处的毒瘤开刀,他说:“你既然不赞成皇上信奉佛教
,想必对佛教了解很深吧。”
韩愈听到这里,气不打一处来,如果不是你们佛教的话,我怎么会落到这般田地,他开
始口无遮拦地批评:“你们佛教,口不说先王之言,身不力行礼仪,无君臣之义,失父
子之亲,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我怎能保持沉默呢?”
大颠禅师平静地问:“你是在哪一本佛经上看到这些呢?”韩愈没好声地回答:“我哪
有闲心思读那些书?”
不懂的人把真理当作迷信,懂的人自然明白事理。
大颠禅师边讲故事边呵斥他:“你该知道“跖狗吠尧”的故事吧!盗跖畜养一只狗,有
一天,尧经过盗跖的家门,那只狗居然向尧吠叫,这是因为狗不认识尧,而不是因为尧
是坏人。今天你不读佛经,不谙佛理,却肆意攻讦佛教,与盗跖的狗又有什么差别呢?
现在你贵为著名作家,文章自成一家,然而你的文章能比得上姚秦时代罗什僧肇法师吗
?知往预来,能媲美晋朝佛图澄大师吗?披剥万象,不动其心,能超过萧梁时代宝志禅
师吗?”
韩愈沉默良久,终于没有脾气了,他答:“我不如他们。”
大颠禅师继续开导他:“你既不如先贤,却反对先贤事业,这哪是智者所为?你把自己
局限在小小形器之内,奔走于声色名利五欲之间,稍有不如意便愤懑悲郁,这与蚊虻在
杂草之间争夺秽壤又有什么差别?”
这么几下噼里啪啦而又合理合情的批驳,使得韩愈彻底折服了,他沉思了一会儿,问大
师还有什么指示没有。
大颠禅师希望他能倒掉心灵之杯的脏水,然后再去装配净水,说:“去尔欲,诚尔心,
宁尔神,尽尔性,穷物之理,极天之命,然后再来听闻佛法的至理吧。
”
原以为话不投机半句多,谁曾想酒逢知已千杯少。这位文坛巨星与粤东禅匠一谈就是十
几天。一向自视甚高的韩愈对大颠禅师的博学和智慧由衷佩服,高山仰止。后来,韩愈
在《与大颠书》称叹禅师“论甚宏博”,“所示广大深迥,非造次可喻”。
从此,大颠禅师成为韩愈被贬潮州时唯一交往的高僧,二人结下了甚深法缘。北宋文学
家黄庭坚评价说:“韩愈自从见过大颠以后,他的文章出情入理,而排佛之论亦不见了
。”由此可知,大颠和尚对韩愈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后来又有一天,韩愈对大颠禅师说:“弟子公事繁忙,佛法省要之处,乞师一语。”大
颠禅师沉默良久,韩市长不知所措。当时,三平禅师担任大颠禅师的侍者,正好在现场
,于是敲了敲禅床三下。大颠禅师问:“作什么?”三平侍者说:“先以定动,后以智
拔。”韩愈一听,豁然有省,高兴地说:“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03.你怎么找我要东西?
石头和尚的其他学生们,我们大多不熟悉。但是他们当年悟道的因缘却仍然对我们有着
深刻的启迪。他们悟道的情景如何呢?
其一:西安尸利禅师初参石头和尚时,问:“如何是学生本分事?”石头和尚反问:“
你怎么向我寻觅呢?”尸利说:“不向老师寻觅,如何得到?”石头和尚又反问:“你
还曾失去吗?”尸利一听,豁然大悟。
参禅学道,首先要明白自己本分事。那么本分事究竟在哪里呢?一般人总想从高僧
大德那里得到点什么。然而石头大师的两次反问,如同灵锋宝剑一般,先是斩断尸利从
他而求的偷心,继而切断尸利的有所得心,裸露出一派天成、本自具足的本来面目。
宗门直指人心,往往不是采用陈述语气,恰恰相反,通常使用反问语句来触叩学人
灵机,再后来又逐渐演变为参话头来激发学人疑情。
其二:湖南长沙慧朗禅师礼拜石头和尚之后,便问:“如何是佛?”石头和尚直截了当
地说:“你无佛性。”慧朗他是有学问的人,懂得反问:“蠢动含灵,有没有佛性呢?
”石头和尚也不含糊,他说:“蠢动含灵,却有佛性。”这下慧朗不干了,又问:“蠢
动含灵都有佛性,凭什么慧朗却没有佛性?”石头和尚哪会跟他讲道理,挂在嘴皮的学
问与生死解脱了不相干,他要的是让您亲证一把,便说:“因为你不肯承当。”慧朗言
下信入,心中所有疑结一时消散。
后来慧朗禅师在长沙招提寺开法接众,足不出户达三十余年。只要有人前来参问,
他统统一剑斩断对方性命,一概答:“去!去!你无佛性。”
生命中的第一次最难忘却,何况是自己当初悟道的切身体会呢!这是他平生的得力处,
所以用起来特别得心应手,分外亲切。
其三:长沙兴国寺振朗禅师问石头和尚:“如何是西来意?” 石头和尚却叫他去“问
取露柱。”这位仁兄老实头地回答:“学人不会。”大师疾风迅雷地说:“我更不会!
”振朗言下大悟。当初末学看到这段对话,忍俊不禁,哈哈哈!
幸好不会,尚有一线生机;如果领会,则是死路一条。 |
w****g 发帖数: 570 | 76 第二十五章 一统江湖
这是《宗门往事》上篇的最后一章。我们将介绍一下著名的牛头宗鸟窠禅师、佛窟惟则
禅师,荷泽宗光宝禅师、圭峰宗密禅师,以及亲炙马祖、石头两家宗师的灵默禅师。
唐武宗灭佛之前,南宗、牛头宗、北宗、保唐宗、荷泽宗各据一方,发着自己的光和
热。“会昌法难”之后,其余各宗要么湮没无闻,要么渐渐融入南宗阵营,禅宗成为江
西马祖和湖南石头两大法系(江湖)的天下。
宗门历史完全进入“凡言禅,皆本曹溪”的时代。惠能曹溪禅成为中华唯一盛行的佛
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从那个时候开始,直至20世纪中叶,宗门往事无一例外都是六祖两大神足南岳和青原
子孙的故事了。
《宗门往事》上篇到此告一段落。如有机会,下篇我们将展开五家七宗的辉煌巨卷。
01.吹布毛
鸟窠道林禅师741年出生,杭州富阳人。九岁出家,二十一岁受戒,后来在道钦禅师指
点下开悟。
牛头宗祖师大家基本都不大熟悉,但是鸟窠禅师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得力于
他颇具特色的三个事迹:
其一,在松树上建设安居工程。道林悟道之后,回到家乡,看见绍兴城南秦望山上有
棵巨松,枝叶繁茂,盘屈如同车盖,就住在这棵松树上,当时人们称他为“鸟窠禅师”
。刚好这棵松树上还有喜鹊筑巢在禅师身旁,鸟儿与禅师同居一室,驯顺可爱,自在戏
玩,于是人们又称他为“鹊巢和尚”。
其二,吹布毛也能悟道?鸟窠禅师有位侍者名叫会通,追随他多年,忽然有一天要辞
别禅师。鸟窠禅师问他想去哪里?他满腹牢骚地说:“我一心为法,可是您老却不肯垂
慈教诲。我只好到别的地方学习佛法去了。”
您想一想,古人朝夕相处,师父却不说一句佛法。这是什么用意呢?如果搞明白这一层
道理,对于禅宗故事就会更加心领神会。
鸟窠禅师不动声色地说:“如果是佛法,我这里也有少许。” 会通侍者迫不及待地问
:“如何是和尚佛法?”鸟窠禅师拨开向上关窍,从自己衣服上拈起一缕布毛轻轻吹一
下。会通侍者终于桶底脱落,彻悟玄旨。
其三,到底谁更危险?当时白居易离京出任杭州市长,登上秦望山礼谒禅师,看到禅
师松树上的住所是个危房,至少从民生保障的角度也得关心一下,他说:“禅师住处太
危险了。”鸟窠禅师反倒同情这位著名作家白居易先生的处境,他说:“市长更加危险
。”白市长心想,我是长大的,可不是吓大的。他不以为然地问:“弟子为官一方,镇
守江山。哪里会有危险?”禅师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能不危险吗?”
原来禅师话里有话,富有深意,白居易肃然起敬,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没想到
禅师平淡如水地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市长有点失望,这么平实的法要谁人
不知?他又不以为然地说:“三岁小孩也知道这么说。”鸟窠禅师说了一句传世千古的
名言:“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佛法不在你讲得怎么样,而在于你做得怎么样。
鸟窠禅师这种启发式教育方法为千古禅门所乐道,特别是与白居易先生的问答更是驰
名士林。
公元824年,鸟窠禅师圆寂,世寿八十四岁。
02.佛窟学派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陕西西安人。他面见牛头宗六祖慧忠禅师大悟以后,隐居在
天台山瀑布的西岩。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学徒渐多,法席日盛,他才命名自己居住的西岩为佛
窟。当时人们称其禅法为“佛窟学”。
凡是称为一宗一家的,必然有所创新或者独到之处。
佛窟学从牛头宗单列出来,其特色在于深度融合江东玄学,特别是广泛使用老庄术语
。不信试看惟则禅师曾经作过的主旨演讲。
他说:“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然未尝无物,斯则圣人如影,百年如梦,孰为生死
哉?至人以是独照,能为万物之主。吾知之矣,汝等知之乎?”
忽然有一天,他告诉门人说:“汝当自勉。吾何言哉?”过了两天,端坐示灭,世寿八
十岁。
佛窟惟则禅师传嗣于天台山云居智禅师,云居智禅师传法于观宗禅师。观宗禅师会昌
年间在浙江宁波和绍兴一带弘法,会昌法难之后下落不明。
03.宝即己有,光非外来
光宝,山西汾水人,初次见到神会禅师就成为大师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明光宝深受大
师器重。
光宝每天尽心尽责地努力工作,从不懈怠。有一天,神会禅师借“光宝”这个名字说
事。他说:“你名叫光宝,宝藏是你自己本有的,智光也不是从外面来的。纵然你一天
到晚随意使用,宝藏也不会缺少。她长夜发光照物,从不间断。这种事情,你还信得及
吗?”
光宝说:“相信是相信,但是不知道‘光’与‘宝’,是一个还是两个?”
这是我们最容易掉入的非白即黑、非此即彼、非一即二的逻辑陷阱。
神会禅师答道:“光就是宝,宝就是光,哪有什么同异之名?”
因缘不可思议。神会禅师知解习气浓厚,感召的学生也是爱好理论研讨。这不,光宝又
问:“眼见色、耳闻声,那么,眼与色、耳与声是井水不犯河水,还是相互交参融合?”
神会禅师不跟他在事物现象方面过多纠缠,他直指万法本体,反问:“这个问题暂
且不谈,你倒说说声色以何为体?”
光宝说:“正如师父您所说的,色声了不可得。”
神会禅师:“你如果通达声色六尘体空,相信眼耳六根乃至凡圣一切万法,无有自性
,平等如幻,那么所谓万物并行还是交融回互的道理,也就昭然若揭了。”
光宝当下契悟万法唯心、性相不二的真理,以往执着的种种二边之见涣然冰消。
后来,光宝隐居在山东沂蒙山区,创建老区根据地,传承荷泽宗精神,所以人们称之为
沂水蒙山光宝禅师。
公元807年,光宝禅师圆寂,寿年九十。
04.宗门第一位教禅大师
宗密780年出生,四川南充市西充县人。
他本来是个读书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二十七岁那年,偶遇荷泽宗神会法系的道圆
禅师,话语投机,就跟着他出家。
三年后,他读到澄观大师所著的《华严经疏》,爱不释手,日夜不知疲倦地阅读,法
喜充满,就跑到首都长安跟随澄观大师学习。
澄观大师一见钟情,感慨地说:“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宗密刻苦攻
读华严经教六年之后,又阅藏三年,开始写作《圆觉经疏》。
公元821年,四十二岁的宗密北游延安清凉山后,回到西安西南五十公里的秦岭终南山
,一边闭关清修,一边撰写华严方面著作。
宗密经常被唐文宗邀请到皇宫里接受咨询。当时京城许多领导和群众纷纷归仰于他,
其中裴休总理常常向他请教佛法大义,赞叹他是“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
。”
宗密由于长期住在终南山圭峰兰若,所以世人称之为圭峰禅师。他初承荷泽宗禅法,精
研《圆觉经》,又从澄观大师攻读《华严经》,被尊为华严宗五祖。他倡导禅教一致,
主张佛儒一源,是宗门第一位禅教大师。
圭峰大师弟子众多,著名的高足有圭峰温、慈恩寺太恭、兴善寺太锡、万乘寺宗、瑞
圣寺觉、化度寺仁瑜等六人。
当然,圭峰大师作为荷泽宗的殿军人物,引教入禅使宗门失去了殊胜特色,荷泽宗很
快就被历史遗忘了。
公元841年,圭峰大师像是有所预感一样,他在会昌法难前夕坐灭,世寿六十二。
05.从生至死,只是这个
灵默禅师,江苏常州人,既得力于马祖,又于石头言下彻悟,一时也说不清是谁的法
嗣,反正是两位宗师联合培养的英才。
灵默少年时好学忘疲,跟丹霞天然禅师一样,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这是当时一般人
的正常发展道路。后来听说马祖聚众讲法,也是宿昔有缘,便前往谒见马大师,在马祖
点拨下顿然有省,于是继续在马祖座下勤奋修行,然而过了许久仍未透脱。
佛是众生药,师是弟子药。师徒也要讲究缘份,才能对症下药。既然在马大师这里
进展不大,那就换一种环境吧。于是灵默跑到湖南去参访石头大师。
当时流行一种非常民主开放的学道氛围:学人可以跟着多位举世公认的宗师参禅,然
后根据自己的意趣相投和思想偏好,自由选择其中一位宗师作为自己传承老师。
一路上,他心里打着算盘:“如果与石头大师话语投机就住下来,否则立马离开。”
石头大师知道灵默是个佛门法器,为他作了方便讲解。可惜讲了几句话,灵默还是不能
领会石头大师的意旨。
糟糕,在这里也是收效甚微,算了,走人吧。灵默是个性燥汉,说走拂袖就往外走。
石头大师坐在禅床上也不理睬,他老人家正在等待时机,准备祭出最后杀手锏。
这不,灵默刚走几步,突然听见石头大师在背后招呼他:“阇黎!”灵默一回头,在
这情思顿断的当儿,石头大师说:“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什么?”灵默言
下大悟,千斤重担终于放下来,于是把手中行脚用的拄杖折为两截,决定从此罢参,住
在石头大师的道场里。
唐朝贞元初年,灵默禅师前往天台山住持白沙道场,后来应邀到了诸暨市西北五十
里的五洩山弘化。五洩灵默禅师的称号就是由此而来的。
有位僧人问:“何物大于天地?”灵默禅师道:“无人识得伊。”这句话用闽南语就
十分生动贴切了。既然是我们人人圆成的本来面目,却没有一人认识她,真是不可思议
!那僧仍把她当作实有一物,问了一个更糟糕的问题,他说:“还可雕琢吗?”灵默禅
师道:“你试下手看。”
又有位僧人问了个死后去向的问题,灵默禅师道:“无处去。”那僧人又问:“我
怎么看不见?”灵默禅师道:“非眼所睹。”洞山大师听到这个公案以后,称赞灵默是
一位真正的行家。
面对学人种种问题,历代祖师巧手垂慈,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主旋
律来展开,那就是“从生至死只是这个”,那就是“不离自性而为说法”,那就是解粘
去缚指个门路。灵默禅师自然也不例外。
有一次,他说:“我有一柄锄头,平生用不尽。”后世赵州大师也曾赠送当地王爷一
把拂子,说是自己一生受用不尽的。那么,这柄锄头、这把拂子究竟是什么,居然如此
神通广大?从生至死,只是这个!
公元818年,灵默禅师入寂,春秋七十二岁。
马祖、石头、道钦大师的弟子百丈、南泉、药山、鸟窠祖师这一辈人的事迹就讲到这里
。拜拜! |
W**N 发帖数: 1037 | 77 “传道,授业,解惑”, 师者三事,韩愈有感而发!?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二十四章 韩愈归心 : 石头祖师除了药山、天然和道悟这三大神足以外,还有一位杰出弟子,他叫潮州大颠宝 : 通禅师。 : 大颠禅师虽然法嗣不繁,但是折服了一代文豪韩愈,成为千秋佳话,大颠禅师也因此闻 : 名于当代与后世。 : 此外,石头祖师还有遍布各地的十七员大善知识,包括四川广汉的常清禅师(这是南宗 : 禅师进入西部地区的第一人)。 : 01.哪个是你的心? : 宝通是广东潮州人,出生于732年,那时正处于大唐开元盛世。 : 宝通与百丈、药山的启蒙老师都是潮州西岩惠照禅师。西岩,位于汕头市塔山南麓,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