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y*******g 发帖数: 5 | 1 自他平等的修法
菩提心的修法当中,四无量心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以及菩提心略修法,都已经讲
过;于观想的佛菩萨前自受菩萨戒的方法,也已经讲了;现在就开始讲菩提心的另外三
个修法: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至此,有关菩提心的修法就比较完整了。
一、总义
(一)修法的重要性
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崇高的思想。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古代,虽然除了佛教以外,也有许多原始宗教,其中的很多
宗教也是提倡爱心(慈悲心)的,但没有一个教派能够说出这么伟大的思想;在近现代
,虽然也有许多宗教和哲学派别,也涌现过大批的思想家,其中的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
的伦理道德观,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这么伟大的思想;不但过去、现在没有,即使在
将来,也不会有人提出更崇高的思想。
从古至今,唯有佛陀才能宣讲如此殊胜的思想和修法。因为这三种修法已经达到利
他境界的颠峰,任你再怎么冥思苦索,也不可能找到超越其上的利他思想。特别是自他
相换和自轻他重,简直就是一种纯粹的、毫无自私的奉献。虽然口头上谁都会说“要无
自私地奉献!”,而实际上,却往往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名副其实的这种奉献精神及其
修法,只有在大乘佛教里才能见到。由此可知,在大乘佛教中,不但其胜义谛的见解,
如空性、如来藏、光明等等,是无比殊胜的;其世俗谛的自他相换等思想,也是举世无
双的。所以,这三个修法至关重要。
佛说,不但发起菩提心,是希有难得的,而且仅仅听闻自他相换等菩提心的修法,
也是难值难遇的。现在我们有机会来学习这些思想,进而去修行——体会、感受、想望
这样的境界,真可谓千载难逢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去修!
可是近年来我讲的菩提心修法,已经是详细得不能再详细了,而你们修持菩提心的
深度、精进度,却可能还差得很远,若是这样,则自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进步。究其原
因,只有两个,与这两个原因相应的,就有两种不愿意修菩提心的人:一种人是因为非
常重视世间的圆满,如升官、发财等,而忽视了这些珍贵的修法。当然,在家人为了生
存,肯定要适当地考虑钱财等等,但如果将这些作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和目的,就实在是
太可惜了;另外一种人也想修行,却因为轻视加行的修法,认为它们不值得修,所以不
想修菩提心等法,而只愿意修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以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高
深大法。例如,有些人本来正在修加行,却在修加行的过程中停了下来,原因就是有某
某上师已经开许他可以不修。这两种人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呢?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都
是没有任何成就!
第一种人根本不修行,自然不会有何成就;第二种人虽然想修行,却因根基不够,
又缺少基础修法,最终也不会有何成就。所以,闻法后一定要去修!而修行的重点,就
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这是宗喀巴大师等所有的高僧大德和成就者们所共同提倡
的,也是我们反反复复讲菩提心的原因所在。
一直以来,在佛学院的教学课程以外,我总是不太愿意讲密法,而最喜欢讲的,就
是出离心、菩提心之类的法,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应该想一想,闻法或传法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藉由听闻或传讲佛法,而令每
一个人的心中得到相应的法益,这是在座所有人的共同期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家距离大圆满或其他生圆次第还很遥远,对这些深奥的密法最多只有一个概念而已,
只知道大圆满、生圆次第很殊胜,却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殊胜的法。既然是这样,传
讲这些密法对我们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实际上不会有什么作用!
这样讲既不意味着大圆满或其他生圆次第有什么过失,也不意味着无论我们再怎么
努力地修生圆次第,都没有希望获得一点儿法益。毫无疑问,这些法都是非常殊胜的,
但我们距离生圆次第太远了,再说又缺少加行的基础,所以想缩短这个距离,几乎是不
可能的。
总而言之,如果根基不够,即使修再殊胜的法,也很难获得真实的法益。
相反的,虽然大家离出离心、菩提心等法也有一定的距离,但只要肯花一些时间精
进地修习,就可以拉近此距离,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是一个
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高僧大德都说过:“凡是能够断除烦恼的,都是佛法;凡是
不能断除烦恼的,都不是佛法。”那么,大家不妨反省一下,在传完大圆满、生圆次第
等密法后,你们有没有办法依靠所传的法来断除烦恼呢?如上所讲,这是极不容易的;
相反的,传讲出离心、菩提心等法,对于你们断除烦恼却是大有裨益。
比如说,如果我们能修好四个外加行,从而生起出离心,则贪恋轮回之心就会有所
减轻,这是很有可能的。因此,传讲出离心的这堂课,便对控制我们的烦恼起到了作用
;另外,在讲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后,如果我们能够精进修持,把修法融入到自己的心
中,则即便未能彻底断除无始以来所培养、串习的极端严重的自私心,但至少也会有所
减轻。所以,传讲菩提心的这堂课,也对控制我们的烦恼起到了作用。这就是我比较喜
欢讲基础修法的两个原因。
(二)修法的次第
至于何时修自他平等等三个修法,存在着两种观点:一些大德认为,在真实的世俗
菩提心尚未生起时,就需要修这三个法,由此而令相续生起菩提心,这是一种观点;另
外一种观点是,待世俗菩提心生起以后,再修这三个法,由此而令已发的菩提心不断提
升,并越来越稳定。
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自他相换等三个修法,本身就具有两种能力
:其一、在未发菩提心时,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就可以使自心产生真实无伪的菩提
心;其二、在已发菩提心后,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就可以使已经生起的菩提心得以
发展——更加成熟、稳定、不易动摇。所以,这三个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自私心的过失
不论是否学佛,大多数人都认为:最可怕的东西,是存在于外面的魔鬼。
其实,即使在饿鬼道中确实存在着所谓的鬼,他们也只是某一类众生而已,并非真
的那么可怕。那最可怕的、对我们伤害最大的是什么呢?大乘佛教认为,对我们伤害最
大的魔不是在外面,而是在内心深处,也就是自私心,以及与自私心密切相关,与慈悲
心、菩提心完全相违的瞋恨心,这些才是真正的魔。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认识的一点。
为什么说自私心是魔呢?因为,虽然人们把能够伤害众生、令人恐惧的有情称作魔
,但自私心对我们的伤害力,实际上却是外在魔、鬼的成千上万倍。从无始以来直至今
天,因为有了自私心,我们才会始终自重他轻: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一切都为自己着
想,而纯粹地、诚心实意地为他人考虑的利他之心则少之又少,有些人甚至在一生当中
,也从未生起过这样的念头;即使偶尔会为他人着想,也都是有目的、有条件的,而不
是像佛陀所讲的那样——纯粹地无自私地奉献。正因为我们缺少了纯粹利他的心行和习
惯,一切都为自己打算,才会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因);既然有了因,肯定就会有果
,于是因果便循环不息,我们也无休止地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所以说,正是自私心,
才让我们流转轮回,并在轮回中承受了无量无边的痛苦。内在的自私心,才是真正的魔。
(四)断除自私心的方法
既然我们心里存在这样可怕的魔,那需不需要把它驱逐出去呢?当然需要。如果现
在不想办法赶走此心魔,则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它还会令我们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那么该用什么方法赶走它呢?譬如,念诵很多密宗仪轨时,都需要观想把魔、鬼赶
出坛城,是不是用这种方法呢?这是行不通的;又如,能否依靠磕头、布施、放生等方
法赶走它呢?这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做这些事也可能是出于自私自利之心。
真正可以驱除自私心的方法只有两种:一是世俗菩提心;二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虽
然空性的智慧能够彻彻底底地解决自私心,然而证悟空性却是我们现在难以办到的事情
。所以,目前驱除自私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他相换等三个修法。
(五)赶快行动
从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里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生死,但是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一无
所得。仅就这一生来看,在座的绝大多数人已经三四十岁、五六十岁了,大家都是从小
就开始上学读书,学业完成后,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工作,辛辛苦苦几十年,可是今
天我们得到了什么呢?我们所得到的,只是在人世间没有饿死地生存下来而已。如果今
天我们死了,则真正能够带走的,对自己有真实利益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我们仔仔细细
地想一想,里里外外地看一看,家里的哪样东西是真正有用的?一样也没有。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既不是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无因无缘的偶然,而是因为从
无始以来,我们自始至终只为自己打算,不但对自己非常执着,而且对自己的亲友和财
产也有着非常强烈的贪欲心,对伤害自己及亲友的人或非人则有着非常强烈的瞋恨心,
所以我们才一无所获,空手而归。对此,大家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现在应该是回头的时候了!无论这辈子还
能活多久,我们都要让余生变得有意义;不但这一世如此,而且要想办法令生生世世的
生命,都变成有意义的。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生命变得有意义呢?就是自他平等、
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三个修法。
总之,想走大乘道,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地往无私利他的方向迈进,这是我们每
一个人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虽然在大圆满的法本里,“成佛”讲起来很容易——上等根
机者只需要六个月,但像我们这样的人,肯定是不可能在六个月里成佛的。所以对我们
而言,学佛、成佛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可是再长远的计划,也总得有个开始。如果始终没有开头,根本不往这个方向努力
,就会永远为自己打算——这一世就这样过去了,下一世、下下一世也会如此。如果是
这样,则永远都不可能踏上大乘菩提道;相反的,只要我们肯迈出走向菩提大道的第一
步,就一定能够成就。因为,在有了一个开始以后,尽管各人的精进程度不同——有的
人进步快一些,有的人稍微慢一点,但是,我们都可以将大乘佛法的所有功德,包括最
微小的功德逐渐地累积起来,只要能够这样坚持下去,就总有一天可以成就。
所以,现在不谈各人的境界有多高,只要求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有一个往这方
面努力的打算,必须有一个这样的开头,这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
二、自他平等的修法
(一)自他平等修法的标准
华智仁波切以一个譬喻说明了自他平等的标准:下了一场大雪后,“我”和某人一
起走在路上,此时“我”穿着一双鞋,那人却光着双脚,“我”就脱下一只鞋送给他。
于是,“我”的右脚和他的左脚都没有鞋穿,同样地受寒冷之苦;而“我”的左脚和他
的右脚都有鞋穿,同样都避免了寒冷之苦。如果在一切实际行动当中,都能够这样做,
就是真正的自他平等心。
值得注意的是,“雪中让鞋”只是一个小小的譬喻而已,有人肯定会想:“这很简
单,我也办得到”,而实际上,假如路途不是很远,时间不是很长,而且只是偶尔一两
次,有些人也可能会把自己的一只鞋让给别人;可是在所有的事情上,我们都能这样做
吗?做不到的!既然如此,那我们所发的菩提心是不是很虚伪呢?也不是。虽然我们发
起了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决心,而现在却尚未达到自他平等的境界,还需要一个锻炼的过
程。佛也没有要求在发了菩提心后,必须立即全盘接受大乘菩萨的所有思想和行为。因
为即便这样要求,我们也是做不到的。
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培养自重他轻的念头,此念在心里早已根深蒂固,所以要
立即做到自他平等,自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朝这个方向
努力,就很不错了。往昔所有的佛菩萨、高僧大德,也都是从我们这样的凡夫位走上去
的,如果从现在起,我们能够在打坐时和出座后如理地思维、修习,则一定可以达到菩
萨的这些境界。
(二)自他平等的具体修法
做完打坐前期的预备工作后,就静下来正式入座。这时,要反复地观想、思维知母
、念恩、报恩等修法,并深深体会到:“天下所有众生都是我的母亲,在作我母亲的时
候,对我都是恩重如山。他们是我的母亲,是我的家人;我是他们的儿女;我们是一家
人,我们母子俩应该同甘共苦。”
即便在出座以后,当我们看到人或动物的时候,也要立即如此观想。在日常生活中
,就要这样反复地锻炼。这些观想内容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符合事实的,只是由于无明
的暗覆,才使我们不能明见而已。
在此基础上再思维:既然我是他们的儿女,众生是我的家人,那么我就有责任为他
们遣除痛苦、创造利乐。(“利”是指暂时的利益,如在轮回中享有健康、长寿、无病
等福报;“乐”是指解脱的利益,如成佛、获得阿罗汉的果位等。对此也有相反的解释
,“乐”是指世间的圆满,“利”是指出世间的圆满。)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我非常想望自己能享有幸福,其他众生也跟我完全一
样;我非常希望自己能远离任何痛苦,其他众生也跟我一样。在趋利避害上,我和他们
是平等的;
其二、既然所有众生都是我的父母、亲人,那么我是怎样对待家人的,也应该同样
地对待一切众生。从今以后,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而至
少要将自己一半的快乐分予众生,为众生承担一半的痛苦,这就是自他平等的核心思想。
此后,再加上四无量心的修法。
第一、慈无量心。这时要观想:以前,我做的很多事情都仅仅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
幸福;现在,即使我做不到根本不为自己打算,至少也要将百分之五十的幸福送给其他
众生,将百分之五十的幸福留给自己。譬如,如果工作了两天,就把第一天挣的钱留给
自己,把第二天挣的钱无条件地送给他人。以此类推,如果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够这样
做,这就是修自他平等的结果;在没有达到此标准之前,如果有心朝这个方向努力,这
就是正在修自他平等。此时算不算是菩萨呢?如果具备世俗菩提心,则也算得上是一个
初步的菩萨,因为不一定所有的菩萨都层次很高。
第二、悲无量心。这时又要修知母、念恩、报恩,并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一切众生都
是母亲。然后,再按照外加行轮回痛苦的修法,观察众生的痛苦,从而体会到一切有情
每时每刻都在感受不同层次的痛苦。这时再思维:“既然他们是我的母亲,我是他们的
儿子,我就应该为他们遣除痛苦!无论我现在的能力怎样,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
不做是不行的!我有这个责任!”
大乘菩萨必须要有责任感,这是最关键的!如果看到众生的痛苦不生悲悯之情,看
到佛菩萨的功德不起羡慕之心,没有任何责任感的话,就不是大乘菩萨。
比如说,有些居士听到一些禅宗公案,就说这个不能执着,那个不能执着,连放生
也不能执着。可是,作为凡夫如果什么也不执着,什么都无所谓,就会没有责任感;如
果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动力,就不会积极地修行。这样一来,人家肯定会说佛教是消极
的。因为你这也不做,那也不做,什么都不做;觉得这也没有意思,那也没有意思,什
么都没有意思,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当然是消极的。
大乘佛教认为:并非世间的一切作为都没有意义,只有一切都为自己打算的,类似
于争权夺利等等之类的作法,才是没有意义的;而为了利益众生,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
切,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必须积极努力去做的事情。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打坐观想时,一定要感觉到“我有这个责任”,即使在出座以后,我们也要培养
这样的责任感。平时,在看到任何众生时,都必须想到:“他是我的母亲,我是他的儿
子。”从世间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儿女有没有责任来减轻、断除母亲的痛苦呢?肯定
是有责任的!这是最起码的道理,任何人都知道。不过,一般世人却只重视这一世的父
母。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很讲究孝道,但其所要孝顺的对象,却仅仅是这一世的父母而
已,并未涉及前生后世。而大乘菩萨却把父母的概念扩大到前世、后世,乃至生生世世
,这样推理的结论是——所有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这个结论是有根有据,一点儿也不
过分的。如果对现世的父母应该孝顺的话,那么对生生世世的父母,为什么不该孝顺呢
?为什么可以没有责任感呢?所以,必须要有责任感!
现在我们有没有责任感呢?这很难说。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完全不为自己着想,只为
众生打算,愿意承担为众生减轻痛苦、创造幸福的责任,那么他就是菩萨。但是,如果
再严格一点来看,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比如说,一些基督教徒建立了很多慈善机构
来利益大众,虽然这也属于无自私的奉献,可是其结果却并不理想,因为这样做只能帮
助对方减少一些人世间的痛苦,却根本无法解决最关键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我们不
仅要有责任感,而且要以佛陀的智慧来利乐有情,这样,利益众生的层次和范围就大不
一样了。当然,即使现在我们不能立即或在短时间内全盘接受菩萨的所有行为,也没有
太大的问题,但我们要有往这方面努力发展的决心,要向往、羡慕菩萨的境界。
在最开始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一个认识问题。如果我们认识不够,不觉得所有众
生都是父母,不能推翻、超越心里那些早已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而始终认为:“我只有
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哪会有那么多的父母呢?”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走上大乘菩提
道。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大乘佛教就是教我们如何解放思想。解放什么思想呢?一个是
一切为自己打算的自私心;另外一个是无明,又叫愚痴。正是这两样东西把我们紧紧束
缚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从不为他人着想,只考虑自己,而且只知道计划自己现世
这几十年的事情而已。现在,我们静下来反反复复地修自他平等,就是在解放思想,其
结果就是培养责任感。因为,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责任感,自然就有了动力,才会愿意
积极地为实现一切众生的利乐而精进,并且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阻碍而退缩;相反的,如
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责任感,就没有动力,即使经人百般劝导,也不愿意为众生奉献自己
的一切。
总之,若从为众生创造利乐的角度来观想,就是修自他平等的慈心;若从为众生遣
除痛苦的角度去观察,就是修自他平等的悲心。
第三、喜无量心。这时也要从知母、念恩、报恩修起,最后要思维:一切众生是我
的父母,为他们创造利乐、减轻痛苦,是我的本分、我的工作。但是,如果不需要我的
帮助,他们已经有能力为自己创造幸福、遣除痛苦,那么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吗?我为
什么还要嫉妒他们呢?
譬如,某项工作本来是要我来做的,如果另外一个人帮我做了,那我有没有道理嫉
妒他呢?当然没有道理!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扩展,我们就可以意识到:当众生享有幸福
的时候,我们不但不应该嫉妒,而且还要发愿——祝愿他们永远不离开这样的幸福!如
此深深地思维,就是修自他平等的喜心。
第四、舍无量心,此处又叫做平等心。自他平等的舍无量心,是指不片面地对所有
众生修慈、悲、喜心,同样地善待所有的生命。凡夫的观念与平等心正好相反,比如,
有些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从而忽视了动物等其他生命的幸福和利益;进而又
把人划分成很多种族;再把一个种族划分出很多阶级;又把一个阶级划分出亲友和仇人
。但是,在大乘菩萨的境界中,却要将所有这些差别全部化为平等,这就叫做修自他平
等的舍心。
这里的四无量心与其他修法中的四无量心有何不同呢?修自他平等四无量心的特点
是:第一、修慈无量心,即给予众生安乐。此时要观想,至少要把自己一半的安乐分给
众生;第二、修悲无量心,即遣除众生的痛苦。比如,以前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自己
减轻痛苦,而此时要观想,至少要把以前一半的精力用来为众生减轻痛苦;第三、修喜
无量心,即对众生的安乐心生欢喜,就像自己在远离痛苦、享有幸福时,心里会无比高
兴一样,此时也应观想:愿将自己一半的喜悦之心分给众生,即众生幸福快乐时,我也
非常欢喜;第四、修舍无量心,即指对一切众生修自他平等的慈、悲、喜心,这就是自
他平等的四无量心修法。
还需要注意的是,修四种无量心时,都必须修四个具备。如修慈心时,这四个具备
即指:一、具备想望——强烈地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获得利乐;二、具备发愿——在想
望的基础上,祝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利乐;三、具备发誓——发誓从现在起,要根据自
己的能力为众生创造利乐;四、具备祈请——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能够为一切众生创造
利乐。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时,都不能离开这四个具备。
最后再强调一下自他平等的原则:在没有修自他平等之前,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
是为自己考虑;在修好自他平等之后,则是百分之五十考虑自己,百分之五十考虑其他
众生,简单地讲就是——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也要怎样对待其他众生。这时还没有完
全放下自己的事情,因为修菩提心也需要次第,如果一开始就要求我们完全放下自己的
一切,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只要求我们一半为自己,一半为众生,这就是自他平等的原
则。
在起座前,如果有可能,就修一修空性,在空性的状态当中安住一段时间,五分钟
、十分钟都可以,之后再回向、起座。这就是自他平等的修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