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zz
相关主题
五部大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史观
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不可混为一谈 zt (转载)同归于寂, 明白起来
唯识学在佛法中的地位(惟贤法师)佛教空性略说
Re: 刚看了matrix多谢大家指点,所以再说两句
敏卓林堪千仁波切:中观·唯识·大圆满佛法的唯识与西方哲学的唯心的不同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ZZ[合集] 菩提比丘:「解脱性的」和「适应性的」佛法
问一个问题揭穿资产阶级哲学的伪科学——冯友兰先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歪曲与修正
刨根问底(2):一切皆归于心当心经遇上量子物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教话题: 当中话题: 论典话题: 没有话题: 等等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l
发帖数: 13923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975a20101lvn5.html
-慈诚罗珠
佛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因为其中包含了哲学、天文、地理、科学等丰富的学科
知识。不仅如此,佛教也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此处要介绍的,就是佛教
三观当中的世界观。
世界观首先是一个知识,然后更重要的,是怎么样能够将这些知识变成一种方式方法,
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一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还要利益更多的人、更多的生命
,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健康、愉快。本来,这也是佛教的目的与宗旨。
有些学佛或学其他宗教的人,总喜欢神神叨叨,讲神通、讲境界,这并不是佛教的初衷
。佛教虽不排斥神通,但也不追求神通。佛教最倡导的,是怎么样培养爱心,怎么样增
长智慧,怎么样学会奉献等等。
如今的每个人,尤其是很多企业家的压力都相当大。很多物质不能解决的精神层面的问
题,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经济发达以后,很多有钱人却发现,金钱并不
是自己原来所想象的那样万能。过去以为,有钱一定会很幸福,但实际上金钱不但不能
给我们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说: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会是全球公众健康最大的问
题。仅仅2006年,美国在抗抑郁剂上的年花费估计约达七百六十亿美元。但这种药的疗
效却不太理想。因为吃了这种药物以后,会强制性地终止人的一些比较敏感的思维。长
期服用这种抗抑郁症的药,就会干扰情绪的活力。
怎么办?心病还需心药治。精神上的病,用精神去治疗是最恰当的。在如今的商业社会
当中,吸收佛教文化里面的一些方法和答案,来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缓
和我们内心当中的压力和烦恼,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当然,如果我们一直都徘徊在佛教门外,以旁观者的姿态去分析、判断佛教,效果不会
太好。我们需要进到佛教门内去看一看,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去接触佛教,相信我们
一定能找得到满意的答案。
下面,我将用最简短的文字,对佛教做一个大致的介绍,同时为大家介绍一些消除压力
的禅修方法。
一、佛教简述
(一)三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转过三次法轮。第一次转法轮,开始于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不久
,其内容比较基础,通俗易懂,大部分是讲怎么样做人,劝人断恶行善等小乘佛法,相
当于我们的小学课程。
之后,释迦牟尼佛又在印度的灵鹫山上转了第二次法轮。其重点,就是般若。般若是印
度梵文音译,也叫般若波罗蜜多,翻译为中文,叫做智慧度。“度”也即从此岸到达彼
岸。
每一个众生都有智慧,但因为没有接受过深层次的训练,所以我们的智慧还不够深广。
智慧度,就是训练、培养我们的智慧,使其达到至高无上的巅峰——成佛。以门外汉的
眼光来看,这个过程显得比较神秘,有一些宗教色彩,但真正深入其中,就知道这种心
灵训练是非常实实在在的过程。大家比较熟悉的《心经》、《金刚经》以及禅宗所讲的
很多内容,都属于第二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的内容,相当于我们的中学课程。
第三转法轮所诠释的,是大乘佛教的一些博大精神和光明如来藏,属于比较高级的课程
。之后,释迦牟尼佛在即将示现圆寂的时候,又传了密法。显宗第三转法轮的主要内容
和密法,相当于我们的大学课程。
佛圆寂之后,由他培养出来的弟子们,又根据他们的理解与修证,去解说释迦牟尼佛所
宣说的佛经内容。其中释迦牟尼佛自己口传的佛法,叫经典;佛陀弟子解释的部分,叫
论典。汉文版的《大藏经》里面,就收集了经论两部分内容。
经典和论典的数量,都非常庞大。藏传佛教的许多寺院和高等佛学院将五种论典作为必
修课,并称之为五部大论。
(二)五部大论
五部大论,也即五种不同的论典,其中每一种论典,都是一个体系。
第一种论典,叫做戒律。大多是讲佛教徒与出家人的行为规范或戒律。
第二种论典,叫做阿毗达摩。阿毗达摩是梵文音译,主要宣讲宇宙间各种天体的诞生、
毁灭以及生灭之间的变化,微观世界的状况,人体的结构,还有心灵分类、善恶因果、
生命轮回、修行与解脱的本质和分类等等。
在心灵的分类部分,佛教把人类的心灵,剖析得非常细致入微。包括人的情绪分类,毁
灭性的情绪有多少,良好的情绪有多少,各种情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别在什么样的
情况下发生或消失,如何控制等等。其中也包括了小乘与大乘佛教的禅修内容。
第三种论典,叫做中观。也即不极端的、中间的观点。中间是空性,极端是有和无、常
见和断见等等。这是大乘佛教最核心的论典之一。
第四种论典,叫做因明。这是比较接近于西方逻辑学的一个非常出色的超级辩证法。它
的辩证、推理方法,与西方哲学里的大前提、小前提等等比较相似,但因明所涉及的内
涵,却牵涉到方方面面。这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喜欢学逻辑的人应该去读一下因明。
因,就是原因、理由。因明就是通过层层理由,来推导出结论。
在藏传佛教的很多寺庙里,就能看到很多僧人在辩论。辩论的内容,就是用这种思维方
式来建立观点。
第五种论典,叫做《现观庄严论》。它的主要内容,是讲大乘佛法的修行。什么叫做修
行呢?虽然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很高,但其所谓的文化水平,全都是知识。这些知识能不
能融入到生活当中,就是一个问题了。比如说,即使一个人懂得很多伦理道德的理论,
能将《论语》、《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倒背如流,但怎样去把这些知识落实到现实生活
当中,就需要一种训练。这套论典当中,就把整个大乘佛法的训练过程讲得非常清楚。
下面将对五部大论中的《大乘阿毗达摩》所讲的世界观,以及大乘中观的一些观点,做
一些简单介绍。
二、唯物、唯心、唯幻
虽然西方哲学,可分为唯心和唯物两种不同的派别,但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尽
管佛教里面有很多唯物和唯心的成份。
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当中,也有一些比较好的逻辑:譬如罗素的《现象与实在》里面的
某些观点,以及英国经验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贝克莱的有些论点等等。他们认为:存在
就是感知,除了人的感知以外,没有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些观点,与佛教唯识宗的见解
比较相似。但贝克莱最后却面临着一个学说的矛盾,他在回答唯物主义者的诘难时,只
好把问题都牵强地寄托给上帝,这就是别人无法接受的结论了。
汉传佛教比较重视唯识宗。当年唐玄奘到印度求学的时候,虽然他求学的大多数时间,
是在当时印度最顶级的佛教大学——那烂陀寺度过的。那烂陀寺也开设了唯识、中观甚
至密法的课程。但因为他依止的师父,是一个唯识宗的高僧。所以他学的比较多的理论
,是唯识宗。回国以后,他着力弘扬的法门,也多半是唯识。
虽然佛教唯识宗的某些观点,与唯心主义比较相似,但不等于说佛教就是唯心主义。如
果必须要给佛教起一个类似的名字,我想,比较适合的应该是“唯幻论”。
三、如何理解唯幻
首先,佛教认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可以分为两种层次:世俗谛与胜义谛。两种层次的
后面,都缀有一个“谛”字,以表示真实。
什么样是真实呢?比如说,梦中的所有现象,对醒者来说都是虚假的,但对正在做梦的
人来说,却是非常真实的,与白天现实生活的感受完全一样。同样,有修行的人和没有
修行的人看这个世界,层次也不一样。但在各自的时空当中,却都是真实的。
佛陀说过: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现实生活都是真实的。所以,在普通人的境界中
,就只能做该做的,而不能做不该做的,诸如偷盗、欺骗、妄语、杀生等等。但这个所
谓的真实,只是相对的真理,而不是绝对的真理。
举一个例子,如果拿一个鹅卵石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我们的肉眼专注地去看,就只能看
到一个一动不动的静止之物。从肉眼的角度来说,水是动的,云是动的,建筑物和鹅卵
石是静止不动的。但以显微镜来看,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为何会有矛盾的结论呢?因
为肉眼与显微镜所观察的层次不一样。显微镜比肉眼更先进,能观察得更清晰,所以最
终的结果,应该以显微镜的结论为准。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却可以承认肉眼所见的相对
静止。这两个相对真实的结论,就叫做胜义谛和世俗谛。
我们不要过度地相信自己的感官,感官是有漏洞的。眼睛只能看到这个世界最表面的层
次——可见光,这只是光谱中的极少部分;耳朵只能听到最普通的声音,频率更高或更
低的声波,我们都没有办法辨析……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感知到的是绝对真理。
但是,显微镜所发现的布朗运动等现象永远是绝对的真理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智
慧背后有更高深的智慧,仪器背后有更先进、更灵敏的仪器。当量子力学出来以后,过
去的很多经典物理学知识已经行不通了。世间的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正确,而不是绝
对的真理。
很多人读过《般若心经》,或许还会背。《般若心经》告诉我们说:眼、耳、鼻、舌、
身都不存在。虽然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讲,有眼睛、耳朵等等,所有的正常人都不会否
定这个结论,但佛教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幻象,只是我们目前
感觉不到而已。
就宏观世界而言,地球始终在以每秒钟29.79公里的速度高速运行,但我们从出生到死
亡为止,却一点感觉都没有。而微观世界,佛经在两千多年前所讲的与现代科学的新发
现完全一致——所有的物质都是在瞬间生灭。任何新的东西在诞生后,立即就会毁灭。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生灭的过程呢?因为它的速度快得让我们感觉不到。但我想,学哲学
的人应该比较容易接受运动和生灭这两个概念。
佛经的用词是“生灭”,而物理学说的是“运动”,哪个用词更确切呢?个人认为,佛
教的生灭更为确切和接近。
从物理学的立场看电子的运动,往往会误认为:假如一粒电子从东边出发,然后到南、
西、北,最后回到东边的终点,始终是一个不变的电子,所以称之为“运动”。但其实
,若从佛教的角度看电子的运动,我们会发现:在看似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一周的过程
中,第一度位置上的电子,实际上已经在第一度的地方毁灭了。在第二度一直到第三百
六十度的每一个位置,都是无数个新诞生又立刻毁灭的、不同的电子所组成的一个圆圈
的假象。
同样,我们看见的这个世界,实际上也只有在当下所见的这个一秒钟的万分之一,甚至
更短的时间内可以存在。之前的世界,已经消失无存;未来的世界,还没有诞生。可我
们却认为:世界是连续存在、恒常不变的。这都是缺乏智慧的结论。
其实,现代科技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比喻:过去的老式电影胶片,实际上
是由一帧一帧的反转片组成的,其中第一帧图像与第二帧图像,完全没有关联,但因为
播放的速度比较快(每秒钟二十四帧),所以我们的肉眼无法分辨其间的差别。我们会
以为,画面上一个人走路和说话的动作,完全是连贯一体的,绝对想不到这些连续的画
面,是由很多没有关联的胶片组成的。因为我们的眼睛没有察看细微物质的能力,所以
产生了连贯的幻觉。我想,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都能够非常容易地了解上述逻
辑。
所以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也即有生灭、有因缘的东西,皆如幻、如梦、如泡、如影
,都不真实,都是幻觉。
但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我们要生存,要过正常的生活,就需要这些幻觉。如果打破了
这些幻觉,就没有生存的基础,我们所有的理念,都会分崩离析、彻底瓦解。
怎么证明这个世界是幻觉呢?一百年以前,我们的前辈纯粹是用逻辑去推理、判断,并
得出结论的。现在,我们在逻辑推理的同时,也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方法,以便更清楚地
证明,唯幻论的结论是颠扑不破的,任何物质最后都可以分解到空。
或许有人会问:物质的个体只会越分越多,怎么最后会变空呢?
我们知道,在哲学和数学中,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概念。但所谓的无限小,应该是一个
存在着很大漏洞的错误观念,因为世上并没有无限小的东西。比如说,一分钟,我们可
以分为六十个一秒钟;一秒钟,又可以再分为一百个更小的单位,然后一直这样无边无
际地分下去,最后的结果,叫做无限小。
但实际上,如果一秒钟可以无穷无尽地分下去,永远都分不完,则时间将永远停留在这
一秒钟上面,再也不会过去。然而,众所周知,在客观世界中,一秒钟的时间,却是有
限的。这二者显然有了矛盾。
再比如说,如果一个分子或一个电子永远都分不完,则一栋房子的重量和体积,会与一
粒米的重量和体积毫无分别,因为它们都一样无穷无尽。但现实生活已经告诉我们,一
粒米之所以重量很轻、体积很小,那是因为它的结构当中的分子、原子没有那么多。反
之,一栋楼的体积之所以那么大,重量那么重,也是因为它的结构当中有很多的分子或
原子。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已经脱节了。
也就是说,尽管在我们的概念中,一秒钟可以分成一万个单位,也可以分成一亿个单位
等等,但这些都只是幻觉而已。就像高速旋转的电风扇,我们看不到它一个个的叶片,
而只能看到一个圆形的整体。或一个玻璃杯,我们也看不到它是由很多电子、原子组成
的,每个原子核周围又有很多的电子在围绕它转动等等一样。我们的眼睛能力太有限,
根本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只能看到一些错误的幻觉。
四、如何将唯幻论融入生活
(一)身处红尘,不堕红尘
这些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生活当中呢?
第一,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世界是虚幻的。但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的角度来说,这都是真实无比的世界。因为这种相对的真实,所以我们要对社会、对家
庭、对公司里的员工负责。要去发展事业、养家糊口,这是我们的义务。同时,那些不
该做的事情,譬如杀人、偷盗、欺骗等等,也要严加杜绝。绝不能因为这些都是假的,
就是非不明、好坏不分。佛陀告诉我们,在世俗谛的层面上,要遵守世间法则,要懂得
善恶,要取舍因果。
第二,既然知道现实的一切都是幻象,我们都在做梦。只是平时晚上做的梦持续的时间
比较短,而现实生活的这场轮回之梦延续的时间比较长而已。当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
再来回顾自己一生的所有经历,就会发现,今生今世的一切际遇,都与昨天晚上的梦一
样虚幻不实。所以,我们不要过度地执著金钱、感情等一切我们认为可以执著的东西。
当然,普通在家人并不需要强迫自己禁欲。佛教认为,正常的感情如果没有给自己带来
负面影响,就不是罪过,但感情也像做梦一样只是一种幻觉,所以也不要过度地投入,
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很多在家人在感情不顺的时候,会感到很痛苦,其原因,就是因为太执著了。
佛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不堕两边,也即不要走极端。既不用对这个世界非常反感、
厌恶、悲观,也不要把人生理想化,要走中道。金钱和感情本身,都既不是善,也不是
恶,让其成为善或恶的因素,在于我们的意识。如果能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金钱、感情
等等,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幸福。
要启动幸福、正面的生活,取决于自己的训练。就像体育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出成绩、
拿冠军,必须加强平时的训练。病人要想治好病,也必须按照医生的药方服药一样。若
能依照佛陀的教诲去训练,就能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成为商界成功人士的同时,也能做
一个非常幸福、非常自由、非常潇洒、没有烦恼的人。不会因为太执著而不开心,也不
会因为压力太大而想不开。佛教,尤其是禅宗,经常会用“放下”这两个字来表达这种
境界。
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自己的事业,并不是放弃自己的事业;放下
金钱,也不是放弃金钱。放弃,是一种逃避。而放下,却是另一种面对的方法。
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本来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丽,人生存在着很多坎坷
。如果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期望值过高,没有危机意识和思想准备,就只能唐突地去面
对死亡、生病、破产或名声受到损害等各种突变。那时候,我们一定会难以承受。或许
一个并不算太大的痛苦,也会让我们自我毁灭。
越战期间,有一位美国海军上将詹姆斯 •史达克岱尔(James Stockdale)曾当过
战俘。他的心得是:“乐观者最早死。”他说:在一大帮被俘虏的人当中,最先死去的
,是那些盲目地抱着乐观态度的人。他们总是会说:“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自由
!”然而圣诞节过去了,他们并没有获得自由;然后他们又会说:“复活节的时候,我
们肯定会获得自由了。”然而,复活节又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有获得自由;接着他们又
会说:“感恩节的时候,我们就会获得自由了。”然而感恩节又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
获得自由。由于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又很残酷,所以最后会心碎而亡。
其实,在任何领域都是这样。没有必要太悲观,也没有必要太乐观,应该保持中庸、随
缘的心态,并了知世事的无常与如梦如幻。如果能以正常、坚强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就
能永远站在金钱的上面,而不会被金钱压得喘不过气来。有钱的时候开心,没有钱的时
候也一样自在。这,就是佛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加强训练,走向解脱
现代社会的人,不可能没有压力。如何缓解压力,是一个迫切而严峻的课题。
对此,佛教有很多方法,此处只讲与前面的理论相关的一部分。
平时在谈话、走路等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和情绪的波动相当大,散乱且零碎,不能做
到全神贯注。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很难产生智慧的火花。只有将内心起伏动荡的波澜降
到比较平静的状态,当内心显得比较清晰与敏感以后,思维才会更有效率,这样才能更
专注更好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包括如何做生意,怎么去赚钱,如何处理各种问题等等。
过去很多科学家、哲学家的那些令人兴奋的发明,也是在打坐、做梦的情况下诞生的,
没有一个是在心绪不安、胡思乱想的情况下创造的。
如何让内心平静呢?
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要把其他事情处理完毕,并关闭门窗、电话等可能干扰内心的一切外缘,然后以毗
卢七法的打坐姿势安坐。
1,身体的要点——坐姿
主要包括七点:
(1)盘腿坐于坐垫之上。
(2)左手放在下面,右手放在上面,两个拇指相碰,这叫做定印。将结定印的手,放
在肚脐下四指处。
(3)张开双臂。
(4)身体正直。不能左右、前后倾斜,要保持端正的姿势。
(5)头部稍稍前倾。
(6)双目微闭,往下直视鼻尖。
(7)舌头抵住上鄂,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加快或调慢,保持正常呼吸速度即可。这样
就能让身体的每一部分,都非常放松,人也可以很快静下来。
打坐的时候,最好坐在垫子上面。垫子的后面要高一点,前面要矮一点,这叫禅垫。如
果坐在很软的沙发上打坐,身体一会儿就会感到不舒服、不放松。
2,语言的要点——排污气
安坐好之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排出污气。
(1)为什么要排出污气
虽然在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呼吸与思维有什么关系,但真正修行的人,却知道呼吸与念
头密切相关。
修行人都知道,身体的姿势、外在的呼吸,与循环在人体内的内气与密气有着密切的关
系。就像吃饭之前先要洗碗一样,修禅定之前,也要把一天当中所累积下来的所有与杂
念相关的气排除。排了污气以后,自然就能把当天累积的所有杂念、负面情绪乃至毁灭
性的情绪都排出去。用佛教用语来讲,这个方法叫观想;用普通的语言来讲,叫冥想。
打坐观想或冥想,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有科学证据的。打坐可以明显地改变左右
脑比。确切证据显示,情绪上的悲伤和幸福,与左脑和右脑的前额叶有关。其中左脑负
责幸福,右脑负责悲伤。当左右脑对比升高,左脑活动异常活跃时,幸福感也会随之而
增加。科学家们发现:打坐冥想的时候,左前额叶外皮区的活动量非常高。换言之,禅
修或冥想完全可以达到很快乐、很幸福的境界。
我们的一贯做法,都是非常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往往会习惯性地忽略精神的力量。其实
在有些时候,精神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物质的力量,我们万万不能忽略了这一点。
(2)如何排气
首先,左手的拇指按住左手无名指的指根(在这里有一个血脉),另外四个手指放在拇
指上面,这叫做金刚拳。将拳头按在左腿腿根的血脉上面。
之后,右手的拇指同样按在无名指的指根上,除了食指以外的三个手指都放在拇指上面
,并把手朝上转一圈,按住右边的鼻孔。之后,从左边的鼻孔排气。排气的时候,要冥
想:我今天一天产生的所有负面情绪,都变成一种黑色的气体,就像柴油车排气管里排
出来的肮脏气体一样,从左边的鼻孔里排出去。同时轻轻地呼气,这样连续三次。之后
左右手相换,右手做金刚拳,放在右腿腿根血脉上,左手食指伸出朝上转一圈,按在左
边鼻孔上,并从右边鼻孔轻轻排出污气三次。随后左右手同时做金刚拳,一起按在左腿
和右腿腿根的血脉上,左右鼻孔同时排气三次。
3,专注呼吸的修法
做完上面的排气后,手结定印放在肚脐下四指处,然后静下来,眼睛往下看,将所有的
注意力都专注在呼吸上。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调快或调慢,呼和吸作为一对,然后数次
数。数次数的时候,一呼一吸算一次,一共要数七次。数完以后,又回到一,再数到七
,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每七次算是一组,这样要数三组,一共为二十一次。这是
过去修行人的一种经验,如果数呼吸的数量多了,比如数到十五、十六、二十等等以后
,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所以最好是从一到七反复循环。大家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自己
决定数的次数。如果静坐一个小时,就在这一个小时当中,什么也不想,只是一心一意
地呼吸和数数。通过这种方法,就能把自己从压力下面解放出来。
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够减压?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以后,相对来说,情
绪比较集中,没有那么散乱。集中以后,所有的思维都全部归零。没有任何思维,家庭
、感情、公司等等都抛之脑后,不追忆过去,不迎接未来,也不对当下做任何判断。就
在这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当中全部放下来。这样整个心静下来以后,就会进入一个非常
宁静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所有的烦恼、所有负面的情绪、所有的压力都会消失无踪
。刚开始,我们可能只能保持一分钟左右,然后再发展到两分钟、五分钟、十分钟等等
。每天最好能保持至少二十分钟以上的静坐时间,这样对我们很有好处。
4,如梦如幻的修法
静坐下来以后,就去思考:每天24个小时当中,我所执著、留恋、在乎的这些东西到底
是什么样的?通过前面讲的逻辑去思维,最后会判断出: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幻觉。
当对这个结果从骨子里深信不疑,并能深深地体会到“世事真的就是一场梦”以后,就
不要再去分别思维,立即停下来,在这种感受当中安住。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都可
以。开始的时候,可能仅仅过一分钟左右,这个感觉就会消失。不要紧,再去思维、体
会、安住,这样反复持续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就能逐步转变我们的观念,达到减压的
目的。
观如梦如幻和数呼吸这两个方法,都有减压的作用。即使你是一位不想学佛的人,也可
以尝试。虽然这是佛教的修法,但其中不掺杂任何的信仰成分。修这个法,并不等同于
学佛。就像瑜伽可以脱离所有宗教,只是单纯的瑜伽,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佛教一样
。上述修法也完全可以脱离佛教,作为一个纯粹的健身或养生技巧来使用。
5,打坐的最佳时间
(1)晚上睡觉之前,经历了一整天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应酬,各种各样的压力已经蓄积
到了当日的顶点。此时通过这种方法减压后,晚上就不会做噩梦,睡眠质量也会越来越
好。
(2)早上早起一个小时,在洗漱完毕,上班之前,回到床上静坐一个小时、半个小时
,哪怕只有二十分钟都可以。把心态调整一下之后再去上班,平静的心态一定能对当天
的人和事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修行要靠长期的积累,我们不能因为一两天没有什么作用,就停下来了。不以跬步,无
以至千里。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点滴的累积。没有时间的夯积,是不可能成功的。
c***h
发帖数: 2262
2
我们是凡夫俗子,不懂,没良心,乱贬抑一通也就算了。
别人也把我们当门派的走狗,乱吠,瞧不起
上师、法师呀,你们是”僧”,
是被人崇拜的三宝之一,
说的话,被多少人印入脑海 信以为真
不是还劝弟子不要贬抑其它派别吗? 说会坠地狱或多严重的罪之类。
上师、法师,
这是否算是贬抑”小乘” 、“般若” 、“显教”?
要摸着良心,诚实回答。
不要让人觉得是乱贬抑,瞧不起。
d******r
发帖数: 5008
3
其实基督教也包括了这些。

【在 l*******l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975a20101lvn5.html
: -慈诚罗珠
: 佛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因为其中包含了哲学、天文、地理、科学等丰富的学科
: 知识。不仅如此,佛教也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此处要介绍的,就是佛教
: 三观当中的世界观。
: 世界观首先是一个知识,然后更重要的,是怎么样能够将这些知识变成一种方式方法,
: 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一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还要利益更多的人、更多的生命
: ,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健康、愉快。本来,这也是佛教的目的与宗旨。
: 有些学佛或学其他宗教的人,总喜欢神神叨叨,讲神通、讲境界,这并不是佛教的初衷
: 。佛教虽不排斥神通,但也不追求神通。佛教最倡导的,是怎么样培养爱心,怎么样增

B***o
发帖数: 133
4
My two cents.
这个题目试图研讨佛教的现代意义,应该是好的。要注意到佛教是哲学,也超哲学。
《心经》里说“无无明”,无明都没有,这是什么境界。可以参看下面的《心经》讲记:
http://www.jingtu.org/dd/xlj/shiyi1.htm
A few quotes below for convenience: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题这几个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六百卷《大般若经》可精炼为一部《金刚经》,《金刚经》又可精炼为《心经》,全
部《心经》可归入一句“观自在菩萨”,这一句再归纳为一个字——“照”。)
(观自在,就是看这句在不在。时时有佛号,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观自在”?以
忘我故,到处无碍。)
(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密的核心,是剥芭蕉所见的心。)
释尊初成正觉,讲《华严经》,“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
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之后,放小接
人,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后期所讲《法华经》开权显实,与最初之华严,均
为圆教。而“圆教相当于大圆满”,“是最高的见解”。“禅宗最高也能达到大圆满见
。” 请参看下面的链接《抉择见》:
http://www.jingtu.org/wnz/jzj.htm
说到这里,“《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
出于此矣”。此指《佛说阿弥陀经》。真是“千经万论共指”。请读后记。
(《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华严经》是一部经)
后记
《弥陀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
,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可见净宗正是直指顿
证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见。净宗之兴起,正由此大事因缘也。下详明本经(《无量
寿经》)兴起之因缘。
甲 称性极谈,如来正说
《华严》《法华》均圆顿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蕅益大师赞本经云:「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
南,皆不出于此矣。」是故本经称为称性之极谈也。又日道隐于所着《无量寿经甄解》
中曰:「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一种今时难修。其难非一。特此一门,至圆极顿。
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
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祗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
此法之由序。」盖谓《华严》《法华》两经只是本经之导引,本经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
归。《华严》经末,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其明证。圣教如旃檀,片片皆香,
法法圆顿,本无高下。唯以众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饥遇王膳,而不能餐。唯本经持
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大势至圆通章》曰「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即凡
夫心,开佛知见。至于根器浅者,但能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临命终时,蒙
佛摄受,便生极乐。花开见佛,悟入无生。奇妙疾捷,莫过于是。一切众生由此得度,
十方如来乃称本怀。又本经所宣,乃如来真实纯一之法,无有权曲,故名正说。又乃世
尊称其本性,和盘托出,毫无保留,故名称性。一切含灵皆因此而得度脱,乃称性中登
峰造极之谈,故为称性极谈。
乙 三根普被,圣凡齐收
夫众生根器千差万别,世尊故说八万四千法门广应群机。《华严》圆教专接上上根
人,智慧如舍利弗,神通如目犍连,于佛声闻弟子中均称第一,但在华严会上,如盲如
聋,况是下于此者,故云下根绝分。至于小始诸教,乃接权小之机,对于上根则有教浅
机深之失,亦不应机。唯本经之持名念佛法门,圣凡齐收,利钝悉被。彻上,则如普贤
文殊,尚发愿求生极乐。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
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文殊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
安乐刹。」又如本经云:「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
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彻下,则《观经》中,五逆十恶,临终得遇善友,教以念
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国。可见本经乃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药,能愈万病。故
本经云:「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上明本经,广应群机,而其恩德尤深于我侪凡夫。当今末法,众生福慧浅薄,垢障
深重,唯赖此方便法门。但凭信愿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极乐,径登不退。若无如
是微妙法门,凡夫何能度此生死业海,而登彼岸。故大悲慈父,两土导师。悯念我等,
开此净土法门,妙显苦乐二土,激扬沉迷众生。此大火聚,彼清凉池,宝莲在前,刀山
在后。于是自然生起胜愿,厌离娑婆,求生极乐。既生信愿,更持名号,便得度脱。生
彼国已,见佛闻法,得无上悟,由有念而入无念,因往生而契无生。顿悟此心,本来平
等。唐海东元晓师云「四十八愿,先为凡夫,兼为三乘圣人。」可见净土宗之妙,首为
凡夫得度也。
丙 他力妙法,善护行人
其他法门,全凭自力,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例如《楞严》中广明行人于禅观中之
五十种阴魔干扰。行人正见稍失,便陷魔网。故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
圣解,即受群邪。」可见行人稍有执着,便失正见,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堕入泥
犁,是故其余诸法,名难行道。
但念佛法门,同于密法,是他力门,属于果教。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
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不能扰。如《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
,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
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故《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
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又《阿弥陀经》云:「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
所护念。」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由上可见念佛之人,有弥陀所遣之廿五菩萨,于一切时处,拥护加持,又有大势至
菩萨等,威德摄受,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故得远离魔难,安稳修持。仗他力故,化
险为夷,称为易行道。或以谈他力为着相,应知他力,亦是自心。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因他力而显自心,从有念以入无念,正是本法深妙处。是故《弥陀要解》云:「此之
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丁 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夫无念与无生远非凡夫之所能。圆教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
法忍。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安能期之于具缚凡夫。是以善导大师《四帖疏》曰:「今
此观门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能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
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似无术通人,居空安立舍也。」盖以众生妄心,
念念相续,如急流水,从未暂息。今若勉强按捺,粗念虽得稍息,细念从未暂止。行人
倘若错认,便云相应,实大谬误。于是大悲慈父,兴无缘之慈,垂兹奇妙方便法门,指
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念得纯
熟,乃忘能所。心无所住,佛号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之妙谛
。夫众生之生灭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须位登别教地上之菩萨,方能契入,
于无住时即生心,于生心时即无住。其余地前诸贤,仍是打成两截,一时生心,另一时
无住,可见凡夫绝分。今此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念,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故《疏钞》曰:「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至哉妙用,不可思议!其他法门乃正入无生,故为难行道。今此净业,巧入无生,盖易
行道也。念佛法门乃修行之径路,而持名一法又为四种念佛中之径路。故称为径中之径
。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但能发心专念,
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因其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
之方便。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日本净宗大德推重此经,过于我国。日《黑谷大经释》
云:「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经名根本,余经名枝末。又此经名正往生教,余
名傍往生教。……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他经名往生不具足教。」据上之义,净土宗譬
如妙高峰头,而本经正如峰头之顶尖。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是
知利济众生,此经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戊 大圣垂慈,特留此经
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
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又《法灭尽经》中,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情
景。此正显本经兴起之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既如营养丰富之美食,可增健者之体力
,复如殊效神验之灵药,能愈不治之沈屙。广疗众病,普施饶益。故云:「大哉妙用,
不可思议」也。至于末世,浊恶弥深,众根愈劣,人寿十岁,垢重障深。于兹恶浪滔天
,毒焰遍地之际,世尊垂慈,仍特留此法,以作慈航,以降甘露。佛恩深重,粉身难报。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们是凡夫俗子,不懂,没良心,乱贬抑一通也就算了。
: 别人也把我们当门派的走狗,乱吠,瞧不起
: 上师、法师呀,你们是”僧”,
: 是被人崇拜的三宝之一,
: 说的话,被多少人印入脑海 信以为真
: 不是还劝弟子不要贬抑其它派别吗? 说会坠地狱或多严重的罪之类。
: 上师、法师,
: 这是否算是贬抑”小乘” 、“般若” 、“显教”?
: 要摸着良心,诚实回答。
: 不要让人觉得是乱贬抑,瞧不起。

j*********n
发帖数: 4116
5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中间那几个字被你无视了?

记:
。)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7.8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7.8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7.8

【在 B***o 的大作中提到】
: My two cents.
: 这个题目试图研讨佛教的现代意义,应该是好的。要注意到佛教是哲学,也超哲学。
: 《心经》里说“无无明”,无明都没有,这是什么境界。可以参看下面的《心经》讲记:
: http://www.jingtu.org/dd/xlj/shiyi1.htm
: A few quotes below for convenience: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题这几个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
: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 (六百卷《大般若经》可精炼为一部《金刚经》,《金刚经》又可精炼为《心经》,全
: 部《心经》可归入一句“观自在菩萨”,这一句再归纳为一个字——“照”。)
: (观自在,就是看这句在不在。时时有佛号,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观自在”?以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当心经遇上量子物理敏卓林堪千仁波切:中观·唯识·大圆满
佛教的定义 (转载)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ZZ
谁来讲将唯物主义呗?问一个问题
Re: 人的念头到底是不是大脑产生的刨根问底(2):一切皆归于心
五部大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史观
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不可混为一谈 zt (转载)同归于寂, 明白起来
唯识学在佛法中的地位(惟贤法师)佛教空性略说
Re: 刚看了matrix多谢大家指点,所以再说两句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教话题: 当中话题: 论典话题: 没有话题: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