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色聚说的起源-被帕奥系删改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ZZ
相关主题
关于帕奥禅法通过心脏部位的禅相查禅支以及其他问题的细节说明 ZZRe: 说到养老,谈谈信仰和善行的重要性
歪痴教独家创新理论经典和论藏如何说无明
[合集] Anicca (Runsun)说7识子虚乌有不存在的笑话(三)ABC
关于阿罗汉的成就说明Re: 如是我闻,天下有二十难
[合集] 小乘的缘起法和大乘的万法唯识万佛城怎么去?
[合集] 心到底是转向还是生灭学佛如何入门?
阿毗达摩的重要性zt止与观:大师们怎么说
[转帖]请教一些关于解脱道的问题?小乘的缘起法和大乘的万法唯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阿毗达话题: 注疏话题: 论藏话题: 精解话题: 帕奥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r**m
发帖数: 1825
1
原地址字体清晰一些也有一些很好的评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e460b0102x8e9.html
接上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e460b0102x5c7.html
目前网络上流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是帕奥系翻译的版本,其中译者删除了很多不
利于帕奥系的内容,并且按照自己的偏向性修改了一些词语,比如三世缘起,刹那定等
内容,一些人针对这个问题已经做过修订,但是此篇文章主要补全现在网络上都遗漏的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原著中关于色聚、心路历程的起源等不利于帕奥系的内容。文章
末尾我会给出修订版以及英文原版资料。
一 色聚说起源于论藏注疏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想知道帕奥禅法中的色聚理论(把身体观成水晶一样的光,从中找
色聚),心路历程这些是哪部论藏里的?还是经藏里就有的?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理论
出现?
最近我收到一份部分重译版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其中补全了一段很重要的关于论藏
注疏的内容,其中的结论简述如下:
作者研究总结了论藏注疏中对于论藏本身提出的几点创新,下面是和帕奥禅法相关的。
1 色聚理论是论藏注疏中首次出现,论藏原典中没有。
2 心路历程的详细解说是论藏注疏中首次出现,论藏原典中没有。
3 心和心所的数目种类在论藏注疏中被定死,而论藏本身没有这种倾向。
由此可以判断出帕奥禅法的根本理论依据基本都是基于论藏注疏的一些创新点,而论藏
本身并没有这些内容。
而且帕奥禅法中色聚是光的形式呈现甚至也已经超越了论藏注疏。
心和心所是在注疏中被定死,而论藏本身没有这种倾向,由此可知帕奥禅法最后一组一
组观出注疏中的所有心与心所可靠性有多大。
各位可以自行判断基于以上这些创新而产生的帕奥禅法的可靠性如何。同样各自亲自去
看清净道论原文也很容易看出帕奥系有多少是超越清净道论本身的创新。
被删掉的原文重译摘录如下:
-----------------------------------------------------------------------
试图在诸注疏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证据,证明注疏有对论藏原义的超越,这虽是充满学术
诱惑力的事,但此事做得太过头却是危险的……把握好这个火候,我们就可以简要地指
出几个 注疏中独有而论藏本身没有或隐而未显的观点。
一是对心路过程(cittavãthi)的详细解释。这种详细解释在阿毗达摩原典中似
乎是暗含的,但在注疏中,却凭其自身的资格而被拉出来用作解释工具,来详细解说
citta心的14种作用,心的种种类型,并且按照节拍 依14种作用来给各个citta心命名。
二是“khaṇa刹那”取代了阿毗达摩原典中的“samaya特定时刻”,作为 给每一
个活动的发生划界 的基本单位;并且还确立了色法的寿命是17个心识刹那;将1个刹那
划分为3个子刹那——生刹那、住刹那和灭刹那,似乎也是注疏的创新。【阿毗达摩原
典中的《yamaka双论》citta-yamaka章使用了“khaṇa刹那”一词来指称一个时
刻的进一步细分,而且也使用了“uppāda-khaṇa生起刹那”和“bhaṅga-
khaṇa破灭刹那”这两个词。然而生住灭3个子刹那的分类法似乎是在阿毗达摩的
注疏中才首次出现的。】
三是将诸色法以色聚(kalāpa)的方式组织起来,也是在注疏中才首次出现1,尽管
大种色与所造色的不同 已经暗示了色聚的存在;将“心所依(hadayavatthu)”解释为
意界和意识界所依的色根,也是如此。
注疏还引入了许多(尽管不是全部)用来给业分类的范畴,并且制定出业和果之间的详
细关联性。注疏定死了心所的总数目;但《法聚论》说“在那种情况下,或者无论什么
其它(未被提及的)缘生的非色法是存在的2”。这似乎正视了心所范围的可扩充性,
然而注疏却通过明确地指定“或者无论什么法(yevāpanakā dhammā)”而划定了心所
范围的界限。再有,注疏正式将诸法定义为“生育/维持/承担/携带 它们自己的内秉本
性 的事物3”,从而完全建立了法的理论。注疏还广泛运用“四支定义法4”而最终圆
满完成了 对每一法的定义。“四支定义法”即是 特性、作用、现起和近因,此方法来
自一对古老的注释文本:《Peṭakopadesa篋藏开显》和《Nettipakaraṇa
指导论》5。
-----------------------------------------------------------------------
二 一些其他被删改的要点
其实此前就有不少人提出《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译的删改错误有很大的误导性,现在
摘录一些别人修订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关键内容。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座部论坛修订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文章结尾有下载地址),
老问题是三世缘起的翻译问题,心清净的翻译问题,基本都是倾向于帕奥禅法的篡改原
词,删除段落的行为。
Anicca 贤友的修订:涉及三时缘起的内容 http://bbs.sutta.org/thread-3990-1-1.html
涉及心清净的消失的文字 http://bbs.sutt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76
涉及心路过程中 active 和 passive 翻译的问题 http://bbs.sutta.org/thread-7233-2-1.html (涉及修改的内 容见 18 楼)
摘录一小部分:
Annica:《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是学习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论藏)的一本好书。由任斯里兰卡佛教出版社总编辑及社长的美
国的Bhikku Bodhi(菩提长老)编译的英文版,(目前最新的是2007年修订的第三版)
,书中的助读说明是由美国菩提长老(Bhikkhu Bodhi)与缅甸乌·雷瓦达达摩长老(U
Rewata Dhamma)两位长老所写。汉译本是寻法比丘所译,目前发现有不少翻译的错误
和缺漏,会导致读者对三时缘起、三时的所缘和心清净产生严重的歧义和误解的理解,
兹列出如下,供参考:
比较有代表性的修订:
寻法比丘汉译:
如何?无明与行属于过去世;生及老死属于未来世;中间八支属于现在世。如是一共有
三时。
Anicca修正:
如何?无明与行属于过去时;生及老死属于未来时;中间八支属于现在时。如是一共有
三时。
寻法比丘汉译:
缘起法基本上是解释生死轮转的因缘结构,开显维持生死轮转及令它从一世转到另一世
的诸缘。
Anicca修正:
缘起法基本上是解释诸有(存在)轮转的因缘结构,开显维持生死之轮及令它从此有(
存在)转起彼有(存在)的诸缘。
其他各位可以自己看原帖。
三 原始佛法即是在被删改的行为中流变
最后我想说下我对删改原著这种行为的看法,个人认为翻译原著最基本的原则就应当是
不能删除原著内容,篡改原著关键词汇,而译者把一些关键性不利于自己派别的段落删
除,把一些词语按照自己的派别解释篡改,这就好比基督教徒把佛经中的佛陀改为基督
,涅槃改为天堂,删掉了佛陀入涅盘的经文,然后和别人说这是我翻译的佛经,佛陀也
承认上帝。天堂,这种行为实际上很难让读者明白原著到底是说什么,很大程度上其实
是在看译者自己所创造的新著作。
原始佛教的经典是如何被不断删改以至于我们现在都很难搞清楚佛陀本人到底说的是什
么,我想就是来源于现在这种删改《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原著的行为。
本人及好友查证了93年版,12年版《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英文原著,这段内容都在原著
第14页中,竟然这么多年都没人知道中译者删除了这么关键的段落,确实非常惋惜。原
著是很好的资料却在网络到处流传被删改的版本,误导性太强,呼吁有人能彻底重译一
版。
愿正法久住!
附资源下载:上座部论坛修订版《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依然没有被删除的注疏内容)
,部分重译版《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英文原版《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地址:http://pan.baidu.com/share/home?uk=3124174835
在专题资料目录下《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目录中
原始佛教研究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uanshifojiao
t******g
发帖数: 17520
2
首先给译者和追根究底的人敬礼, 这也是学习的过程,这个世界是一个坑, 坑里还有
坑。 译本有“问题”挺正常, 坛经 也有挺多版本的,有的内容“差异”挺大的。。。
个人觉得或许汉语本身的语言结构和表达的精准度比英文等“差”一些
拿那个有争议的讲三时的出来说一下,英文版还找了一阵子。。。
中文2013年的版本有以下注脚, 世不需要一定是一声一世的世, 也可以是时间段
比方说 伊丽莎白三世, 这里的世就是朝代是指时间段。
==========================
108
《阿毗达摩义广释
》(Abhidhammattha-Vibhāvinī):
世(addhā,亦可译为「时段」)
是在行进、不断地过去与发生的时(kāla)。
无明与行属于过去世,因为这里所指的是属于过去生
(atītabhava)的因,也因为在取该世时只取无明与行
,因为没有它们的(过去)时是不可得的
==================================
英文用了period,
for exhibiting the causal structure of the round of existence.
而英文翻译是这样的
§ 44. THE ROUND OF EXISTENCE.
Translated from the Milindapañha (778).
"Bhante Nâgasena," said the king, "when you say 'round of existence,
' what is that?"
"Your majesty, to be born here and die here, to die here and be born
elsewhere, to be born there and die there, to die there and be born
elsewhere,--this, your majesty, is the round of existence."
"Give an illustration."
"It is as if, your majesty, a man were to eat a ripe mango, and plant the
seed; and from that a large mango-tree were to spring and bear fruit; and
then the man were to eat a ripe mango from that tree also and plant the seed
; and from that seed also a large mango-tree were to spring and bear fruit;
thus of these trees there is no end discernible. In exactly the same way,
your majesty, to be born here and die here, to die here and be born
elsewhere, to be born there and die there, to die there and be born
elsewhere, this, your majesty, is the round of existence."
"You are an able man, bhante Nâgasena."
所以, 说如果要硬解这个period, 说三世也不是不可以, 不过我同意用
时, 因为是在讲三时, 不容易起歧义。
说白了
或许还是对“时间”这个东西的“有”的执着
龙树的中论, 就三时这个问题在观来去品(?)和观时品(?)都有讲到的
看来是个问题, 我觉得或许看过了就不会纠结 时和世的问题了
How? Ignorance and kammic formations belong to the past; birth
and decay-and-death belong to the future; the intermediate eight factors
belong to the present. Thus there are three periods.
------
When the twelve factor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of time, this
should be seen as a mere expository device for exhibiting the causal
structure of the round of existence. It should not be taken to imply that
the factors assigned to a particular temporal period operate only in that
period and not on other occasions. In fact, the twelve factors are always
present together in any single life, mutually implicative and
interpenetrating, as §7 below will demonstrate.
§7
Here, by taking ignorance and kammic formations, craving, clinging,
and existence are also taken. Likewise, by taking craving, clinging,
and existence, ignorance and kammic formations are also taken.
By taking birth and decay-and-death, the five effects—consciousness
and so on—are also taken.
Thus there are:
(1) Five causes pertaining to the past,
(2) And five effects to the present;
(3) Five causes pertaining to the present,
(4) And five effects to the future.
There are twenty modes, three connections, and four groups.
When ignorance remains unabandoned in the mind, then craving and
clinging are bound to arise; and whenever craving and clinging occur,
they are rooted in and accompanied by ignorance. Further, the terms
“kammic formations” and “existence” both refer to the same reality—
kammically active volition. Therefore, when one set of terms is mentioned,
the other is implied, and when the other is mentioned, the former
is implied. Birth and decay-and-death are not enumerated separately
among the twenty modes because they are characteristics of mind and
matter, not ultimate realities. The ultimates which they qualify are the
five factors from consciousness through feeling (3-7).
The three connections obtain between past causes and present results
(2-3), between present results and present causes (7-8), and between
present causes and future results (10-11). The classifications proposed
in this passage are shown schematically in Table 8.1.
---英文版本信息
Pariyatti 免费版, 版本如下
First Edition BPS Pariyatti Edition, 2000
Reprinted 2003, 2007, 2010
PDF eBook, 2012
ISBN: 978-1-928706-02-1 (Print Softcover)
ISBN: 978-1-938754-20-3 (PDF eBook)
兔子王:
纯粹就那一个单独的问题搞字眼, 其他的不懂, 不敢乱讲
t******g
发帖数: 17520
3
注读的翻译是这样的
当十二支依三世分别时
,应明白这只是为了显示生死轮回里的因缘结构
。当知被归纳于某一世的缘起支并不是只在该世运作
,而不会在其他世运作。事实上,如节七里所指出
,在每一世里都有这些互相牵连的十二缘起支。
用这样的看法, 其实用 时 或者 世 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就是个
方便大家认知轮回的假名而已(或者说是有人喜欢用的 “标记” )
t******g
发帖数: 17520
4
看了中译修订版序, 是2010年的。。。
感觉是译者受到不少的指摘后写的
唉, 都不容易
S**U
发帖数: 7025
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e460b0102x8e9.html
提出
3 心和心所的数目种类在论藏注疏中被定死,而论藏本身没有这种倾向。
心和心所的数目种类在北传的论藏中也是固定的,如俱舍论、大毘婆沙论、瑜珈师地论
等。有部的观点也是把一切法分成多少类,南传会有这种观点很正常。
大乘批判这种分破空不究竟,原始佛教中这种分法的地位如何,值得考虑。
c***h
发帖数: 2262
6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想知道帕奥禅法中的色聚理论(把身体观成水晶一样的光,从中
找色聚)”,心路历程这些是哪部论藏里的?
原来这叫”色聚”。
也有人和我一样想知道”光”的心路历程。
"Anicca修正:
缘起法基本上是解释诸有(存在)轮转的因缘结构,开显维持生死之轮及令它从此有(
存在)转起彼有(存在)的诸缘。"
这个好,此有故彼有。
三世,不是不对,而是太强调了就很奇怪,有违当下、现见。
一堆佛陀当时的慧解脱阿罗汉,没有神通,也无需知前世如何。
但都是现见缘起,于缘起已毫无疑问。
不然连初果都还没有,更何况阿罗汉果。
帕奥禅师的禅法提到智慧光,
似乎….似乎…有点像阿姜摩诃布瓦所写,他证涅盘前有光
这我也不知。
可能…他们是由”定”入手而证果,会伴随六神通。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e460b0102x8e9.html
: 提出
: 3 心和心所的数目种类在论藏注疏中被定死,而论藏本身没有这种倾向。
: 心和心所的数目种类在北传的论藏中也是固定的,如俱舍论、大毘婆沙论、瑜珈师地论
: 等。有部的观点也是把一切法分成多少类,南传会有这种观点很正常。
: 大乘批判这种分破空不究竟,原始佛教中这种分法的地位如何,值得考虑。

r**m
发帖数: 1825
7
本帖最后由 新皮夹克 于 2015-8-31 23:11 编辑
《杂阿含经》(二九六):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 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言:
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
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 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
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
、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 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
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
善入。”
相應部12相應20經,
⋯比丘們!當聖弟子已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這緣起與這些緣所生法,他將跑回過
去:『我過去世存在嗎?我過去世不存在嗎?我過去世是什麼呢?我過 去世的情形如
何呢?我過去世曾經是什麼,[後來]又變成什麼?』或者,他將跑到未來:『我未來世
存在嗎?我未來世不存在嗎?我未來世會是什麼呢?我未來世 的情形如何呢?我未來
世會是什麼,[以後]又變成什麼?』或者,他現在內心對現在世將有疑惑:『我存在嗎
?我不存在嗎?我是什麼?我的情形如何?這眾生從 何而來,將往何去?』這是不可
能的,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比丘們!聖弟子已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這緣起與這些緣
所生法。」 ⋯⋯⋯
----------------------------------------------------------------------------
------------------------------------
以上经文佛陀说圣弟子如实见缘起法
不去思维我未来世怎么样,过去世怎么样。因为不理解缘起的人就会往宿命通上想。
而圣弟子是一种无我的视角直观此有故彼有,一个引发一个由无明贪爱集起的过程。你
自然知道贪爱不断这个缘起链条从长久之前到长久之后都会永恒的转下去。
这就是真正的缘起带来的智慧,和无常苦无我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佛法的核心是缘起 初果的法眼是缘起
见轮回断疑这是个别禅师近代提出的个人观点,当年佛陀时代是奥义书时代,所有的派
别都公认轮回,业力,把佛陀的断疑理解为宿命通还太肤浅了,而佛陀的缘起断疑主要
是断的佛陀在那个时代独立提出的缘起理论,而缘起理论和轮回说是不同的。
缘起理论主要是直观的看到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也就是身心现象一个引发一个,
按照因果自发生灭无主宰的过程,轮回只是其宏观表现,光知道轮回还不够。
当年宿命通的外道有很多,但他们并未达到缘起度疑,当年没有宿命通的圣者也很多,
但是却达到了缘起度疑。
一般不直观修习四念处可能很难明白上面这个道理,所以我才说把缘起断疑等同于宿命
通在佛法修行上还是很肤浅的阶段。
c***h
发帖数: 2262
8

善哉 善哉 如实见当下缘起
见缘起则见如来

【在 r**m 的大作中提到】
: 本帖最后由 新皮夹克 于 2015-8-31 23:11 编辑
: 《杂阿含经》(二九六):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 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言:
: 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
: 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 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
: 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
: 、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 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
: 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
: 善入。”
: 相應部12相應20經,
: ⋯比丘們!當聖弟子已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這緣起與這些緣所生法,他將跑回過

S**U
发帖数: 7025
9
相应部12相应20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6.htm
『比丘们!以生为缘而有老死』∶不论诸如来出现,或诸如来不出现,那个界住立、法
安住性、法决定性、特定条件性。如来现正觉此,现观此;现正觉、现观后,告知、教
导、安立、建立、开显、解析、阐明,而说∶『比丘们!你们看!以生为缘而有老死。

『比丘们!以有为缘而有生』……(中略)『比丘们!以取为缘而有有』……『比
丘们!以渴爱为缘而有取』……『比丘们!以受为缘而有渴爱』……『比丘们!以触为
缘而有受』……『比丘们!以六处为缘而有触』……『比丘们!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处』
……『比丘们!以识为缘而有名色』……『比丘们!以行为缘而有识』……『比丘们!
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不论诸如来出现,或诸如来不出现,那个界住立、法安住性、法
决定性、特定条件性。如来现正觉此,现观此;现正觉、现观后,告知、教导、安立、
建立、开显、解析、阐明,而说∶『比丘们!你们看!以无明为缘而有行。』
这一段经文说佛「现观」十二缘起,而且『比丘们!你们看!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所
以佛是要比丘们也看(现观)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传统上有解释为三世,有解释为二世。
佛使比丘解释为一世,对于「生」支的解释难与经文相合。

【在 r**m 的大作中提到】
: 本帖最后由 新皮夹克 于 2015-8-31 23:11 编辑
: 《杂阿含经》(二九六):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 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言:
: 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
: 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 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
: 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
: 、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 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
: 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
: 善入。”
: 相應部12相應20經,
: ⋯比丘們!當聖弟子已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這緣起與這些緣所生法,他將跑回過

c***h
发帖数: 2262
10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色聚说的起源-被帕奥系删改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1 11:56:38 2015, 美东)

由须深经看,须深比丘不明白慧解脱阿罗汉没有神通,却能涅盘,成阿罗汉。
而佛陀告诉须深,先了解法住智(对缘起法的了解),才有涅盘。
也就是,那些慧解脱阿罗汉,也是观察当世缘起法则的。
因此,观察当世缘起,我认为是很站得住脚,很重要。
至少由无明…爱取有,这一阶段是可以当世现观。
而”生”之后,也可以当世现观。就是观察目前这样有烦恼的身心的老病死。
因此,除了”生”,其它还是可以当世现观。
只是可能无法观察”生”。有”爱取有”又如何”生”。没”爱取有”又如何”无生”
这可能要”自知”不受后有。
虽有印象中,中阿含有ㄧ段经文说明三世缘起,
但这段经文不是也一样与须深经冲突吗?
由修行角度看,观察到”爱”,观察到”受”,观察到触,
但却无法或不须要观察到”爱”、”受”是如何在心里五蕴运作中一步一步形成,实在
说不过去。
那么如何在心里一步一步形成呢?
“触”之后,心里运作最初又是甚么,而又引起后来的苦受乐受、爱呢?
无明
所以很明显,缘起法则可以当世现观。
当然,要扩大解释到三世,观察前世来世,也是可以。那更好。
但我认为应该不是重点了,应该只要当世现观就可以涅盘解脱了。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相应部12相应20经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6.htm
: 『比丘们!以生为缘而有老死』∶不论诸如来出现,或诸如来不出现,那个界住立、法
: 安住性、法决定性、特定条件性。如来现正觉此,现观此;现正觉、现观后,告知、教
: 导、安立、建立、开显、解析、阐明,而说∶『比丘们!你们看!以生为缘而有老死。
: 』
: 『比丘们!以有为缘而有生』……(中略)『比丘们!以取为缘而有有』……『比
: 丘们!以渴爱为缘而有取』……『比丘们!以受为缘而有渴爱』……『比丘们!以触为
: 缘而有受』……『比丘们!以六处为缘而有触』……『比丘们!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处』
: ……『比丘们!以识为缘而有名色』……『比丘们!以行为缘而有识』……『比丘们!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小乘的缘起法和大乘的万法唯识[合集] 小乘的缘起法和大乘的万法唯识
倪梁康 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导言 zz[合集] 心到底是转向还是生灭
Anicca (Runsun)说7识子虚乌有不存在的笑话(五)阿毗达摩的重要性
waichi偶像月溪法师的胡说八道[转帖]请教一些关于解脱道的问题?
关于帕奥禅法通过心脏部位的禅相查禅支以及其他问题的细节说明 ZZRe: 说到养老,谈谈信仰和善行的重要性
歪痴教独家创新理论经典和论藏如何说无明
[合集] Anicca (Runsun)说7识子虚乌有不存在的笑话(三)ABC
关于阿罗汉的成就说明Re: 如是我闻,天下有二十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阿毗达话题: 注疏话题: 论藏话题: 精解话题: 帕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