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S******g 发帖数: 225 | 1 这些年来,广论团体有计划地由“教育”系统渗入各级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
、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广开各种“广论研习班”和短期“心灵成长营”,一时好奇者蜂
从,蔚为风气,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至为深远。值此末法之际,各种邪说倾巢而出,正觉
教团为了救护深陷藏密邪法中的学人回归正教,也为了正法久住、续佛慧命,开演这次
的主题,对《广论》之内容作详实之辨正,祈愿您能因此而转易错误知见,趣入佛陀正
法,迈向浩瀚深广之佛菩提大道!
我们一起来探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对止观的错误说法。宗喀巴乃是依
无上瑜伽双身法的内涵来说止观,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是隐说,而在《密宗道次第
广论》中则是明说。然而,“止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止观的自性又是如何呢?藏密
宗喀巴在“别学后二波罗蜜多”中,又是如何说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宗喀巴所说奢摩他
与毘钵舍那为何严重违背诸佛菩萨经论所说呢?且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首先说明止观之意涵。所谓止观,其实是修定之法,并非般若;在般若智慧中所
说的“止”是心得决定,“观”是观察实相法界的一切内涵,和世间禅定中的止与观是
不同的。在止观修证中,“定”是心止于一境的意思,都是觉知心意识所相应的境界。
譬如觉知心止于一境,而进入初禅前的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乃至四空定中安住;或
如证得如来藏,并安忍于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证与所见,心得决定而不改易
,由是故能发起般若智慧,这也称为定。前面所说的两种都是定,也就是“止”,止的
获得要经由观行来实证,观行的过程简称为“观”;由于观的缘故,渐渐懂得安住在禅
定或智慧境界之中,心得决定不犹疑,才能得止;再以下地所证心得决定的功德作为基
础,次第进修上地之观行,即是由止而修观;因此,止、观二者相辅相成,绝对不能割
裂开来。
止观又称为三摩提,或称三昧;三昧是止与观所得的境界,不单是禅定的境界。
止就是心的决定性,这定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觉知心对于法决定不疑——心得决定;
其二是觉知心降伏烦恼而能制心一处,住于一境之中而不动摇,这也叫止,止又名奢摩
他。三昧的另外一部分是毘钵舍那,毘钵舍那就是观,也就是观行;这是要去观察诸法
的本质,证实诸法的虚妄,或是证得诸法依如来藏心而不生不灭,确实已经心得决定而
不疑惑,这就是依于观行而产生的心得决定的定,也是三摩提——三昧。如果能够把止
与观都观行完成了,能够四通八达,就是止与观等三昧的成就。把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合
并在一起时,这样实证了就叫作三摩提,也叫作三昧。三昧的定义是很广泛的,函盖了
止与观,但止就是定,在智慧上面心得决定,以及四禅八定的定境都称为定。以上简单
为您略说止观之意涵。
然而,应该如何修学止观呢?我们来看看《大乘起信论》中马鸣菩萨的开示。《
大乘起信论》卷2云:【云何修止观门?谓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
之相,是观义。】( ~《大乘起信论》卷2)这一段经文意思是说,止就是息灭一切戏论
境界,也就是进入如理作意的实断见惑与思惑的智慧境界,也就是实证解脱境界,和进
入如理作意的实证般若实相境界;观就是明见因果生灭之相,也就是现前观察到万法都
由实相心体第八识中出生,一切善恶业都由第八识自心如来记存而昭昭不爽。
关于止观法门,有许多大师们都误会了,认为修止观的法门就是每天静坐,求一
念不生,这样的人并没有真正了解止观的道理。就算他们把双盘的腿功练得很好,连续
三个钟头、六个钟头都不必放腿;但是告诉您:他的止观还是永远都修不好的。为什么
呢?因为修习止观的内容并不是只有禅定,禅定只是止观中的极小部分;而且修学禅定
也不在腿功上面,而是在觉知心上面用功。有句话说:“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
也就是说,修学止观的人,一定得要有智慧来修,不可以人云亦云。其实不止是佛教般
若的止观,光是修学世间禅定,也得要基本知见具足,否则都是盲修瞎练,徒劳其功。
各位菩萨!以上《大乘起信论》论文中所讲的“止”,是说息灭一切戏论,而且
心中决定不移的境界。既然是讲息灭一切戏论境界而说为止,那么这个“止”字,就绝
对不是单指四禅八定的禅定证境;因为禅定功夫再怎么好,都不会超过非想非非想定;
可是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终究还是世间戏论的境界,不离三界生死有为法的境界,与
二乘菩提世俗谛无关,也与第一义谛无关。所谓世俗谛是指二乘法的解脱道,世俗谛又
名世间的圣谛,以世俗法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作为观行的对象,所以又叫俗谛。然而,为
什么二乘菩提是世间的圣谛呢?因为它说的是三界六道一切有情众生的色阴,受、想、
行、识四阴所显现出来的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如果能够把这个五阴我、十
八界我的自我执著灭尽了,就可以成就无余涅槃;因为世俗谛所说的只是解脱道,而且
是纯粹就世间缘起无常的五阴、十八界等有为法来说它们的虚妄性,所以就叫作世俗谛
,又叫作世间圣谛,简称为世谛。世谛的真理既然是要灭尽十八界一切法,那么禅定最
高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定,都还是在十八界法之中,仍然还是有意根与意识继续存在,都
不是究竟了义常住的法性,所以非想非非想定仍然是戏论的境界啊!
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不了解“止”的真正意思,又高估了自己的禅定证量,因此会产
生许多的误解,随后就把误解的禅定境界当作已经证得寂灭,就当作自己已经证得解脱
果,而大胆地说自己已经证果了,而实际上是误会止了。三乘菩提所说的“止”是息灭
一切的戏论,使心决定不移地住在如理作意的智慧境界之中,这才是真正的止。即使是
证得世俗谛解脱果而成为阿罗汉,也还是没有究竟远离戏论的境界,因为他们不了解实
相,把解脱果当作是究竟果,只是在二乘世俗谛上得止,不能在实相般若第一义谛上面
得止。解脱果的修证都已经这么难了,都还没有完全确实远离戏论,何况是还没有断我
见,还没有证得解脱果的凡夫呢!所以大众想要亲证佛菩提而确实远离戏论,当然就更
加地困难了。
然而,如何能够远离一切戏论呢?第一步就是要寻求明心而打破无始无明;没有
证悟明心之前,谈到般若、谈到唯识种智都会成为戏论,因为凡有所说,必定言不及义
,不管说得如何玄妙,都说不到第一义谛的真实义。既然所说的言说都讲不到第一义,
可想而知,所说的当然就是戏论;既然都是戏论,就表示还没有在真实的如理作意上面
心得决定,那当然就是尚未证得“止”的境界。由此缘故,马鸣菩萨说:“息灭一切戏
论境界,名之为止。”
换句话说,想要真正离开一切的戏论境界,就得要先寻求破参明心,当你找到了真
如心以后,才会有能力离开戏论境界,以后凡有所说,都是直接就切进第一义谛里面来
讲,自己也可以永远心不动摇地安住于实相境界之中,这样才是真正的“止”。因为心
里面已经不会再对实相心产生任何虚妄的臆想和猜测,心就决定不变地在真实义上面安
住下来;既然心得决定、决不摇动,那就叫作止;心还没有决定的人就是不能安住的人
,就是未证得止的境界;所以他们心中有时会臆想猜测:真如心大概是如何如何。譬如
,有时候听到能言善道的人说出相似佛法时,心中觉得他讲的好像不对,但又无法认定
对或不对,心中始终不能决定而变来变去,未能决定,那就是表示心尚不得止。但是我
们正觉教团自从弘法以来,所说的心真如绝对不变,不管人家怎么攻击、怎么批判,我
们永远不变,永远都是同一个心真如,这样就叫作亲证止的境界。
如是,心已决然地固定在真如心第八识这个法上面,永远不再变易见地了,这样
就是止。所以佛法般若所说的止,跟禅定所修的止大不相同。禅定的止与实相的亲证无
关,只是叫你把觉知心制心一处而住于定境之中,心不动摇,不打妄想,发起初禅的觉
受境界而得安止觉知心,这就是禅定的止;或者离语言文字的细妄念也都没有了,因此
而证得第二禅的等至境界,心得安止;乃至于离开语言文字的极细妄念以后,更进一步
离开了心动的境界,连不知何故的心动现象都不存在了,就进入第四禅的境界之中,这
样也是心得止;但这些都是属于四禅八定的三三昧范围。所以修学佛法所说的止观,既
不同于外道也修的四禅八定的止观,也不同于二乘法里所说的断我见与断我执的止观,
因为二乘法是声闻解脱道的行法,不是佛菩提道的行法。
然而什么是“观”呢?马鸣菩萨说:观就是很清楚地看见了因果的生灭之相。众
生在三界六道中有种种的生灭型态,三界六道二十五有中,种种的生灭型态都是果;可
是这个果一定要从因中生出来,这些果都是以众生的实相心为因;如果没有这个因,就
不可能有所有的果。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实相因,“所造业不亡”这句话,就得要推翻了
;那就意味著:杀人越货以后的恶业都会消失不见,业怎么可能还会存在呢?正因为有
实相心执藏众生所造的善业、恶业、净业的所有业种,所以这些业种留到未来世去,遇
到众缘和合而成熟的时候,业种就现行,果报就实现了。缘假使不熟,果报就不会现行
。阿罗汉们就是怕缘熟而使果报现行,所以他们想要入涅槃;入了涅槃以后,剩下未来
的业果就永远不会成熟,果报就不会现行,自然就不会受恶报了。因此,所有的阿罗汉
都一定不会诽谤大乘法,他们虽然不懂般若,但绝对不敢妄自诽谤,因为阿罗汉们都已
经知道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并不是断灭;既然佛说了无余涅槃以后不是断灭,确实有涅槃
继续独存,当然一定有第八识存在,所以他们绝对不会诽谤如来藏妙法。假使诽谤如来
藏,谤为实无,将来有一天回小向大修学大乘佛菩提道时,这果报不就跑不掉了吗?因
此他们都很谨慎口业,绝对不会去诽谤大乘法,这是说他们已经清楚地看见因果的局部
了。但是如果真的要说已经“明见因果”的话,那就必须在大乘别教中证悟明心,悟后
继续进修,才能真正地明见因果。
如果没有证悟明心,这个因果你绝无可能现前明见,因为你心中一定会这样想:
到底有没有这第八识心体能含藏善恶业的种子?我既没有证得第八识,谁知道有没有呢
?你们正觉同修会说有这个第八识,我真的能够相信吗?有时候也许嘴巴里说相信,心
里面却始终还是要打个问号。因为无法确定有这个执藏业种的真实心存在,还没有实证
之前,当然多少就会有所怀疑啊!有怀疑时,一定无法真正地相信。每一个人的意识觉
知心,都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还没有证实第八识心真如,所以意根自然而然地就一定
会抱著怀疑的态度;有所疑的意识绝对无法说服末那识接受有这个第八识。虽然经本翻
出来读,读到 佛的开示说有,意识心里面相信是有,但是末那识始终还是会抱持著怀
疑的态度,还必须等到你真的找到了这个心,心中确定了:“果然是有,真的是有。”
之后,意根才会认定确实有这个心真如存在。然而,确定有这个心真如存在,就能明见
因果吗?下一集,我们再一起来探讨。
正圜 止观之自性(一) | c***h 发帖数: 2262 | 2
非阿罗汉,在修习之中怕缘起是对的
但阿罗汉看起来应该没有这里说的”因”
阿罗汉不”谤”大乘,就不会有古印度的大小乘之争了
阿罗汉基于礼貌或避免纷争,尽量说人好话,错误不要说得太明显太让人难堪是有的
依这篇看,这篇的如来藏好像没超越阿罗汉,最多是平手
但走错路的机会也有,因为这篇的如来藏看起来论述有误,这不叫”因”
这样说这可能要被人骂翻了
我说的不一定对,只能当成参考
这篇攻击广论,说”攻击”也太刺眼,说”讨论”广论的优缺点好了
又顺便”讨论”了佛陀所教的佛法
左打南山猛虎,右踢北海蛟龙
“成佛”的确是一切大纷争的开始,
从此之后,头上加头,贬抑佛陀生前教的佛法及佛陀圣弟子
有一说大迦叶此生是可以自己悟道成佛的,
不过较真实情况是,佛陀在半夜,等在他来的路上相迎,并与他交换衣服,
迫不急待教他佛法,让他立刻成为阿罗汉
依大乘观点,佛陀还满坏心的
这篇虽然还与其他大乘一样,贬抑佛陀生前教的佛法
不过还算好,还会说要学四圣谛(大乘目前应该没人真正在学四圣谛)、证初果,
不知该给他掌声或不该
至少他说要内观身心,不是只有念佛号 好吧,给他掌声
不过如果真的照佛陀生前教的观点证初果,其实根本不会走到大乘
是因为中间观点走偏才会这样,当然,走偏了路也就没证到初果了
佛陀生前教的是”缘起”,不谈”因起”
“因起” 应该是无记, 也就是中了毒箭,不要一直花力气问箭由何来
不过那种”因”,看起来应该不是这篇说的”因”
这篇说的”因”,好像也不是”因”,只是在诠释因果应该有个东西在传递,
就像古人认为,应该有种物质叫”以太”的在传递光,于是研究”以太”是甚么
“以太”包装一下叫”因”,但不该叫”因”
就像,不能说光是”以太”造成的,”以太”发出来的
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参考
【在 S******g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些年来,广论团体有计划地由“教育”系统渗入各级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 : 、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广开各种“广论研习班”和短期“心灵成长营”,一时好奇者蜂 : 从,蔚为风气,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至为深远。值此末法之际,各种邪说倾巢而出,正觉 : 教团为了救护深陷藏密邪法中的学人回归正教,也为了正法久住、续佛慧命,开演这次 : 的主题,对《广论》之内容作详实之辨正,祈愿您能因此而转易错误知见,趣入佛陀正 : 法,迈向浩瀚深广之佛菩提大道! : 我们一起来探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对止观的错误说法。宗喀巴乃是依 : 无上瑜伽双身法的内涵来说止观,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是隐说,而在《密宗道次第 : 广论》中则是明说。然而,“止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止观的自性又是如何呢?藏密 : 宗喀巴在“别学后二波罗蜜多”中,又是如何说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宗喀巴所说奢摩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