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五阴炽盛
相关主题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逍遥游
意识想像所得之戏论性中观终究有一天阿罗汉会从无余涅槃中再度现起
佛教与成佛(─)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四圣谛2
如果那是不能从语言了解的,请不要告诉我 zz (转载)一个人心中有一个佛法。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男女感情中是否存在公平?
非是较量长短灭苦之道-苦圣谛(一)
欠债还钱集体禅修活动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五阴话题: 圣谛话题: 炽盛话题: 境界话题: 所以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g
发帖数: 225
1
首先谈到四圣谛里面,必须要先谈到苦圣谛。为什么?因为四圣谛,苦、集、灭、道这
个四个字:第一个是苦圣谛;第二个就是集,其实谈的是苦的集;第三个灭谛,谈到是
苦的灭;第四个谈到的道,是苦灭之道,或是通称灭苦之道都可以。所以,苦、集、灭
、道的后面的集、灭、道这个三个谛,完全都是基于苦谛而开展出来的;所以要进入四
圣谛来修学的时候,就必须要先从认识苦圣谛开始。那这一件事情,我们必须要提醒大
家:四圣谛不仅是二乘解脱道的重心,并且四圣谛也是大乘佛法在断我见的层次所必修
的,并且也是大乘佛法入初地之前必须要观行得非常清楚的,甚至也是大乘佛法到四地
以后,所必须要再重新观行的地方。所以这一个部分可以说,四圣谛的本身是佛法中的
重要义理。当然每一个人只要讲学佛的话,就必须要好好地了解四圣谛。
那么关于四圣谛的修学,佛陀也确实曾经开示过说:学这个四圣谛必须要依次而学。所
以这个跟我们之前跟大家说的一致,就是说您必须要先了解苦圣谛之后,基于苦圣谛才
来渐次开展其他的三个谛。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苦圣谛:那苦圣谛这件事情,一般在佛
经里面讲到的苦,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苦,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八苦的说法;这一个八苦
,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最后是五阴炽盛。这个八个苦,从
这个文字整个看下来,除了五阴炽盛——最后那个五阴炽盛的苦之外,其他的从生、老
、病、死到求不得这七个苦,可以说世间的大众应该都有直接的体会。比方说,生、老
、病、死,每一个人都是历经了生、老、病、死的过程,所以这个生、老、病、死,对
大家来讲应该都是每一个人都了然于胸;只是每一个人对于这个生、老、病、死中间的
苦,到底是如何地觉受会有所不同。那是不是由于生、老、病、死的痛苦的觉受,而能
够想到是不是有什么样的方式来出离?那个又是另外一回事!
至于说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三个,更是世间人所体会的痛苦中非常鲜明的。
比方说,爱别离这一件事情,可以说世间人都有历经过心爱的事物或者心爱的人要暂时
别离,乃至于永久别离的状态;那一旦面临到这个状况的时候,相信每一个人那个心里
面的痛苦都是不言可喻的。同样的,怨憎会也是每一个人都经常会经历到的状况,不管
是在家庭中,不管是在朋友圈,乃至在职场上面,多多少少都会碰到一些人,跟我们不
知道因为什么因缘的关系,所以结下了怨;这些怨导致于说,我们每一次碰到的这些人
或事的时候,总是会觉得非常地痛苦,这里面往往甚至都会随著境界来临而生起瞋心。
求不得,那又是世间人常常经历过的痛苦之一,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愿望,从
小到大都有大小不同的愿望,那这些愿望慢慢大家就会知道,这些愿望能够实现的可以
说都是居少的,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所以在求不得的这种状况,在世间人来
说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
所以,像这个从生、老、病、死、爱别离一直到求不得这些七个苦,世间人都知道
,所以世间人也常常会想说:好,那么我们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妨就接受它们是
世间的常态吧!所以,有一种说法教我们说:心胸宽一点、计较少一点、付出多一点、
欲望少一点;用这样的方式,那我们就比较不会被这些七项的内容所困住,进而感到十
分地痛苦了。所以这个是一般的人,对于佛教讲的这个八苦里面的七苦一般的理解,大
概也都只是这样子而已。但是实际上,我们如果深入来看的时候,佛教讲的这个七个苦
,是不是真的因为我们心胸宽一点、计较少一点这些世间的作法,就能够有效地离开这
些苦呢?答案恐怕是未必!
至于为什么呢?我们再往下看,大家注意看到:这个七个苦之外,还有一个苦,因为我
们整个讲的内容是八苦,所以除了七个苦之外,还有一个苦叫作五阴炽盛苦。这个五阴
的内涵就是色、受、想、行、识,其中对于一般人来说,色可以说就是函盖我们色身的
这些事情叫色阴,那么受、想、行阴可以说是对应到一般人所理解到的心理的活动;所
以,五阴讲的这个,就不外乎对应到一般人所认知到的身心的所有一切。那这个五阴炽
盛这是什么意思呢?一般人,我们说身心的活动对我们来讲,从我们知道了我们自己的
存在,一直到现在这个时空之下,那五阴对我们来讲—我们的身心活动来讲—可以说是
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除了睡著、熟睡了、毫无觉知之外,其实我
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经历五阴的这个状况;然而,我们却从来不觉得有什么炽盛的地
方,不是吗?所以,为什么我们说苦,八个苦里面的最后一个,却放上一个五阴炽盛呢?
实际上五阴“炽盛”的这个两个字,当然也可以把它解释成说有一些人贪瞋痴特别
猛烈的状况,把它解释成这个五阴炽盛。但实际上五阴炽盛这个字眼,其实遍及一切这
个未入佛门修学的众生,不管它是不是贪瞋痴真的是如表相上的这么样的炽盛;这是因
为说我们的五阴的活动,其实就是充满了佛教讲的无明,也充满了我们的业缘果报的影
子。所以,在五阴的活动当中,其实我们都是不由自主地受到我们自己的种种的习气跟
无明的影响,所以我们会去造作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也就是世间的众生之所以在三界
轮回当中,一路地浮浮沉沉不能解脱的道理。所以,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从无明、习
气等等这个观点来看的时候,有哪一个凡夫众生不是五阴炽盛的呢?所以从这一点来看
的话,它确实是很贴切的一个形容。
那么从五阴炽盛再回去看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我们可以发
现,从所有的这个七个苦,其实都函盖在五阴炽盛的苦里面;怎么说?那就是因为我们
之因为有这一生的五阴炽盛,所以跟著我们的无明、跟著我们的习性,去造作了许许多
多的业,导致于说我们在往生—此生结束之后—继续往生到下一趣的时候,我们要继续
经历下一生的生老病死,乃至于继续经历无量生的生老病死,这不就是五阴炽盛的原因
吗?
接下来,由于五阴炽盛的缘故,我们会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些苦。比方说爱别
离,当我们跟喜爱的事物分离的时候,对于喜爱的事物这个喜爱本身,就是属于我们五
阴的身心活动,我们正是因为看到了某些境界,起了相应的受,这些受可能就是乐受;
那么这一些受,进一步再又起了想,那这个想就是想象这个境界如何按照自己的方式,
去编织出对于这个境界的想象;然后接下来对于这个行、对于这个境界,再进一步有了
种种的行——包含我们刚才讲受、想的心行,包含讲我们作了种种的行为,来去帮助自
己能够紧紧地抓住这个境界,使得它不要去别离,那这个不就是行蕴吗?那么关于受、
想、行这个运作的过程中,所有的认知的作用不就是识蕴吗?所以,我们在执著境界的
这件事情来讲,可以说受、想、行、识四个蕴的运作是非常分明的事情。正因为我们有
了对于境界执著的这种爱,相应的这些受、想、行、识等等,所以当我们爱别离的时候
,就会生起了种种的苦受;所以,爱别离它的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在于五阴炽盛。那同
理可证,怨憎会、求不得同样是如此。
S******g
发帖数: 225
2
五阴炽盛苦跟行苦背后的关键就是我执
我们要学习四圣谛的话,必须要从苦圣谛先下手;那么苦圣谛,就要了解苦到底讲的是
什么?甚至要了解说佛教里面讲的,这个一切皆苦、有受皆苦这些事情,是不是真的全
然完全是悲观呢?俨然就好像讲说人生的一切不外乎是痛苦而已,其实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八个苦其实它总结就是五阴炽盛。所以我们今天在学这个苦圣谛的时候,就是第
一个必须要学到说,我们的五阴是怎么回事?这个五阴的运作是怎么运作的?这个五阴
又为什么是炽盛的?要一一去了解;然而,这个了解另外有一个面向,或许可以帮助学
佛人更清楚地了知苦圣谛,那个就是三苦的讲法。这个三苦的讲法叫作苦苦、坏苦跟行
苦。(略)
三苦了解了之后呢,回头再来看看八苦里面的五阴炽盛苦。现在大家是不是开始觉得五
阴炽盛苦跟行苦谈的是同样一件事情呢?因为我们刚才在解释行苦的时候,跟大家讲了
行苦就是身口意行;而这个身口意行,不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阴在运行的状况
吗!所以,五阴炽盛苦确实就是跟行苦两个是一体的两面,只是文字上的讲法不太一样
。所以我们在学习苦圣谛的时候,要透过这些方式:比方说透过苦苦,认知到这个苦苦
,然后自己心里面要生起了想要离开苦苦了,才会有想要来修行的这个意乐;接下来,
再进一步除了苦苦之外,进一步再认知到坏苦,体会到无常变坏的这个威力;接下来,
我们就要想说,如何能够离开了这些无常变化所带来的苦受呢?那你的修行的这些动力
就会更强;再接下来,如果再进一步进到行苦的时候,那我们刚刚说行苦包含了一切的
苦,所以这个表示说当您认知到一切的这些行莫非是苦,也知道说它为何是苦的时候,
这个时候您生起了想要彻底地解决这些苦的意愿的时候,那么您的修行的这些愿力必然
就会更强大,那个时候修行之路就在您面前打开了。
所以,从苦苦、坏苦、行苦的话,可以说它所谈到的苦的状况,是一路的更深入、更微
细。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一样也不能够只是停留在苦苦这个层次,而必须从苦苦、坏苦
、行苦,进一步探究到所有一切苦的真正的根源;从这个根源—掌握到这个根源之后—
再从这个根源再往回回溯到说所有一切的境界,想办法去解决这里面的苦的问题。
所以,这边就跟大家讲:了解苦圣谛从这个方向去想的时候,你就知道说为什么一切皆
苦。因为世间一切的法莫非是无常,所以既然都是无常的话,它们必然都是在行苦的范
围;乃至于说,今天您如果修禅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四禅八定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
的境界的话,那仍然是行苦所摄。所以了知到这个之后,才能够进一步探究,到底应该
要如何从根本上去离开了这些苦,这个就是学习苦圣谛应该第一个要注意的地方。
学习四圣谛的话,必须要从苦圣谛先下手;那么苦圣谛,就要了解苦到底讲的是什么?
甚至要了解说佛教里面讲的,这个一切皆苦、有受皆苦这些事情,是不是真的全然完全
是悲观呢?俨然就好像讲说人生的一切不外乎是痛苦而已,其实不是这样子的。
关于苦圣谛它的用意,就是说让大家透过对于世间一切法是苦的这个认知,来驱动您的
修行。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不是这样讲:佛教所谈到的就是一个完全悲观的人生呢?因
为谈来谈去全部都是痛苦嘛!实际上,我们要告诉大家绝对不是这样。跟大家先把话说
在前头,所有的一切菩萨道的修行,其实没有任何一个菩萨的修行是悲观的、是灰色的
人生观;不是的!菩萨道的修行才是真正积极的人生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知
道,当 佛开示这个苦圣谛出来的时候,不管您从八苦或者是从三苦的立场,仔细去思
惟、去针对著世间的境界,一一去简择思惟之后,您必然也会同意,确实就是像 佛陀
讲这样一切都是苦圣谛的函盖范围。当你认知到这样子的时候,对于一般的人来讲,如
果他没有听进 佛陀的教导,没有好好去学的话,他是认知不到的。
当你认知到这一切是苦的本质之后,然后你进一步按照 佛陀所讲的这些法门一一去修
行,然后最终你能够离开苦,或者更正确地讲,是能够超越这些苦的时候,那么你过的
岂不是真正积极的人生观吗?因为你掌握了世间诸法的真正的样貌,了解了它们是苦的
本质了;并且又有依照 佛陀所教的方法一一去超越这些苦,那不就是真正积极的菩萨
道吗?相对来讲,如果像世间的一般人一样,没有办法认清楚这些苦的实质,然后只是
不断地在三界众多的这些现象里面,完全顺著自己的无明习气去做的话,那请问大家:
这种状况是不是就像是一个鸵鸟一样呢?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完全看不见事物的本质,
然后放任自己在三界轮回中载浮载沉呢?所以这两者一比较之下,您会发现当 佛陀开
示苦圣谛的时候,其实祂是告诉你如实、确实就是如此;所以,才让你愿意努力修行去
超越这一切,这个才是真正积极的菩萨道的人生观。
那接下来,就是关于八苦跟三苦。我们讲到说八苦的关键在于五阴炽盛,三苦的关键在
于行苦;那么我们说,五阴炽盛跟行苦它们都是一体的两面。接下来,我们就是要问了
:既然五阴炽盛或者行苦呢,它们是一切苦都含摄,那么我们应该要如何去超越这个部
分的苦呢?我们就要认知到这个苦到底它是怎么来的?那么我们用一个方式跟大家说:
我们仔细想想看,所有这些的苦都跟我们对境界的认知有关系;今天我们可以想象一个
状况就是说,今天如果碰到一个境界,我们感受到这个中间有苦的话,那么我们想离开
或是我们想超越这个部分的苦的话,我们可以有各式各样的作法。比方说,世间人的作
法就是想办法去改变眼前他所不喜欢的境界,用尽各式各样的方式;乃至于说许多人根
本不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用尽了一切的邪恶的手段,想办法把眼前的境界改成他所
喜欢的境界,这就是世间人的作法。但是这种作法呢,显然并没有真正离开了这个苦,
因为接下来的这个后世,还有无量的苦在等著他,所以这个不是根本解决苦的道理。
那么再回头,如果是用改变境界这个方式不好的话,那有其他的方法吗?有的!我们再
想想看:有许多的状况,它之所以真正能够成为一个苦,就是在于说你对于这个境界本
身来讲,这个境界是你不容易直接去改易它的。比方说,这个坏苦这件事情,世间一切
莫非都是无常的,所以对于它会变坏的这个特性来讲,您能够改变让它恒常不变吗?所
以这个事情也没办法这样。所以,如果真的要去对治这个部分的苦的话,那应该要把这
个矛头,从原来指向境界、改变境界的这个方向,要把这个矛头倒转过来,把它转到向
我们自己的这个方面。也就是说,今天所有这一切的苦呢,要成就我们所感受的这个苦
,除了要有境界之外,一定还要有一个能觉知境界的我在那边,才能够共同成就了苦受
;那这个果本身,我们可以说,当我们把这个修行的方向转一个方向,转到说修行自我
开始,那就表示我们开始走向修行的这个正路了。
那么对于这个部分来讲,我们可以说修行的时候,真正要解决对这个境界的这些苦,包
含苦苦、坏苦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好!我们可以让我们自己开解我们自己。
比方说,对于眼前的境界终必坏灭这个状况来说,我们可以先作好心理建设,让自己预
先打预防针,告诉自己说眼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坏灭,然后不断地告诉自己、不断地告
诉自己这个境界会坏灭、这个境界会坏灭;那么一旦我们常常这样练习,有些人甚至主
张说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要经常作这样无常的观行。比方说,有人说:甚
至说当你拿起一枝笔来写字的时候,那你就要观行了,这个笔在写字的时候,这个笔写
一写呢,终究这个笔会没水啦,或者这个纸张终于会用尽,或是你写一写终究会写完啦
等等;那你这个写字的场合呢可以看作是一个无常的现行,你要教育自己、要给自己心
理建设说,要能够接受它的无常。
乃至于说碰到生活中的其他的事情,包含说、比方说迎接一个新生儿的诞生,那这
个在世间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高兴的事情。可是他们也会主张—这一派的修行人也会主
张说—关于这一点来说的话,你也得观行婴儿从出生之后,他不是就只有出生了,我们
所感受到出生的喜悦而已;其实我们应该要把无常的观行也放在上面,必须要看出这个
婴儿从出生渐次成长,不就是逐渐丧失了他出生时候的那样子的天真无邪吗?并且他还
要逐渐长大,终究也是有老病死的过程啊!所以从这个婴儿的出生这件事情,也必须要
这样无常的观行。所以这种的方式相当于说,每一个境界来的时候,我们就好好地观行
这个境界里面的无常性,以这个方式来对治坏苦。那你一旦能够对治坏苦的话,你对于
苦苦的那个对治也必然会更得力,这个是第二个层次。
但是各位想想看:这样子的一个修行的方法,虽然能够让我们应对世间的无常样貌的时
候,能够多一分的心理建设、能够少一分的痛苦觉受,可是大家想想看,这个作法它有
根本的解决问题吗?这个作法很显然一个状况就是说,每一个境界的无常性它都是独立
的。比方说,我们刚刚说您手上拿了这一枝原子笔会写到没水的这个无常性,跟一个婴
儿出生之后所经历过的老病死的无常性,对您的觉受来讲、对于您自己本身的觉受来讲
,那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您对于这些每一个境界的无常性来讲,势必都需要好好地观
行,这也就是某一派的这个修行人所积极主张的。
可是我们却要说世间的境界,大家想想看:世间的境界是不是有千万种,乃至于无
量种的境界呢?如果说这些无量种的境界,每一种境界都要这样子去观行的话,那请问
您要解决到什么时候呢?所以与其这样子的话,有没有一个更根本的方式,去解决坏苦
的这些问题呢?甚至我们要说的是说,一切的这个行苦是:您只要有察觉到说我们五阴
在三界世间里面在运行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一种苦啊!那么这种苦跟我们前面讲说,基
于我们自己的立场,去观行眼前境界的无常变坏的这件事情来讲,您是不是觉得说,这
里面没有办法把它接轨起来一起来看呢?是的!因为刚才所讲的对治坏苦这些状况,始
终把能够感觉境界苦的那个我,跟境界本身的变坏,把它分成两个独立的个体去看;那
你每次都要很努力地去观行境界的变坏相,用这个来对治坏苦。但是这样子就算你真的
能够对治许多坏苦的状况,就算你真的能够对治许多坏苦的状况,但是对于行苦这方面
,您可就没有办法了。因为这些行苦的本身,牵涉到身口意行;请问是谁的身口意行呢
?当然就是这个修行人本身的身口意行啊!那五阴炽盛,这个五阴是谁的五阴呢?当然
是这个修行人本身的五阴啊!所以刚才修行的这个方法呢,所谓的观察境界坏灭的这个
方法,其实它有许多地方都作不到真正解决苦的这个事情。
我们现在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我们说一开始一个正确的方向,就是把修行的矛头,从改
变境界转向说把这个矛头对向自己、来修行自己;那么这个修行自己,前面所讲到一个
世间人常说的方法,就是给自己心理建设,让自己接受世间法的无常,这是世间人常常
讲的一种方法。但是我们现在要给大家说的是,现在佛教里面讲到的方法呢,有更进一
步、更关键的方法,那就是要来看看我们所执著的那个我,也就是面对境界的时候,能
够见闻觉知的那个我,到底祂的实况是如何?因为所有一切的苦苦、坏苦,乃至于我们
刚才讲的行苦的本身,它不外乎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我在运行,所以我们才能够针对每一
个境界,去感受那样子的苦存在。所以,今天我们要解决苦的问题的时候,最根本、最
核心的,其实就是从我们所感知的这个我,也就是见闻觉知的这个我开始。
实际上,我们如果注意去看,所有一切的这些苦,不管是八苦、不管是三苦,所有
这一切的苦,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个能见闻觉知的我,有牢不可破的执著。因为,
我们先有了这个执著,所以我们对于不同的境界现起之后,我们就是会因为这个现起的
境界,跟我们所牢牢执著的我是合还是不合,而引起了是乐、还是苦这个种种的觉受;
所以一切苦的根源,其实是我们对于有一个我的这种执著,在佛法里面这个就叫作我执
。那么这个执著,如果您想想看,这个执著如果我们能够弃舍的话,那么就相当于说,
我们在面对这个境界,不管这个境界是好的境界,是坏的境界,是目前看起来不动的境
界,还是目前看起来急速变迁的境界,不管是哪一种境界,如果我们的我执这个问题能
够得到一个根本性的解决之后呢,那就好像一般人所述说的境界俨然就在前面,仍然是
这样子的在演出,可是背后那个见闻觉知的我却完全变了一个样——祂不再像以前那样
见闻觉知了。
甚至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说,那就好像说,原先的见闻觉知的我,透过去除我执之后
,原先那个见闻觉知的我,就俨然变成像一团透明的空气一样。那你说,如果想象像一
团透明的空气这样子的话,那么这个空气,请问世间有什么样的东西,能够真正去阻挡
它的行进呢?所以说,以这个比喻来让大家了解到,佛教里面的所谓的去除我执的话呢
,那它所成就的状况就是:没有了你所执著的见闻觉知的我之后,对于这一层的执著把
它解决了之后,那么一切的境界,不管它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些受对于你来
讲其实到最后它都是如实的呈现,都是只有事情在眼前的这个流转,而不再有因为见闻
觉知而起了诸般的苦的这个觉受。所以,这是苦圣谛的一个入门的观行的方法。
所以,在今天跟大家讲的这个部分就是说:大家在切入这个苦圣谛的时候,不是从
一个境界、一个境界去切入,而是一开始的时候必须要先认知到五阴炽盛苦跟行苦背后
的关键就是我执;所以你必须要依照善知识的教导,去了解到什么样的状况是我执,以
及我们应该如何开始去断除我执。那么一旦你掌握到如何开始可以断除我执之后,那就
相当于你是从核心去掌握到断除这些苦的这个方式——从核心去掌握;那么一旦对核心
有所掌握,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再次来历缘对境,用这个断除我执的功德一一去历缘对境
,增益断除我执的这个部分的功德受用。这个其实就是我们说从初果人到二果人,乃至
三果人一路修上去,他的修行的方式就是如此。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藏文化的修心养生观—索达吉堪布清华大学科技园演讲如果那是不能从语言了解的,请不要告诉我 zz (转载)
灵媒的种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非是较量长短
动物实验与杀害生命欠债还钱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逍遥游
意识想像所得之戏论性中观终究有一天阿罗汉会从无余涅槃中再度现起
佛教与成佛(─)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四圣谛2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五阴话题: 圣谛话题: 炽盛话题: 境界话题: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