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业的报偿与转变(下)
相关主题
业的报偿与转变关于业的一些疑问
为何我生如此 (2010校对-zzRe: 我怎么看怎么觉得这几个人--剑霸天下
浅谈因果关系--堪布慈诚罗珠什么是善人,什么是恶人
关​于​因​果​的​开​示​-​慈​诚​罗​珠​堪​布业与果报心 (转载)
看了很多佛教,还是不信佛,是什么情况业——空性的基础和精华
在哪里?播种收获最快?M 请教六道轮回的问题
定业真的不可转吗?为了工作可以喝酒吗?
逢山开路 遇河架桥“佛祖割肉喂鹰”是否假慈悲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果报话题: 恶业话题: 优婆塞戒话题: 习气话题: 转变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g
发帖数: 225
1
在前我们已经说明了业的意涵,就是指过去造作的善行或恶行,而形成了一种会感生未
来苦乐果报的势力,就是业力;而业力在没有失坏之前,必定会依著它的势力,去报偿
该有的果报。
在《优婆塞戒经》中,释迦世尊开示:【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
报、四者无报。】(《优婆塞戒经》卷7)就是依著所造业受报的时间来区分业有四种
。在部派佛教的《成实论》中说:【若此身造业即此身受,是名现报;此世造业,次来
世受,是名生报;此世造业,过次世受,是名后报,以过次世故名为后。】(《成实论
》卷8)就是区分业为三种:一是这一生造业,现生就感招果报的现报业;二是要等此
身死后的下一生,就会受报的生报业;三是造业以后,要隔一生、两生乃至千百生后,
才受报的后报业。
所以造业与受报间的关系,不能只看待一生,像 释迦牟尼佛在阿含部《毘耶娑问
经》中开示:【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譬如树王尼拘陀
子,其子微细,种之在地则不可见,至树生时方乃可见。施主施福亦复如是,和合熟时
乃得果报。】(《毘耶娑问经》卷1)就是说明:如同尼拘陀树种子种在地上,逐渐转
变而渐次消失时,在新的树苗才可渐次现起。行布施的善业,将来的福报也是一样,必
须今生五阴消失后,等待因缘成熟,来生五阴现前才受报。
但《优婆塞戒经》除了现报、生报、后报这三种业之外,又有说无报业,或许有人
乍看之下会心生怀疑,那不是跟前集节目,引 释迦世尊在《大宝积经》中告诫弟子“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的圣教有所冲突?其实不然,因
为《大宝积经》的偈中,已经设定了假设的情况,就是以“假使经过了千百劫长的时间
,而过去所造作善行恶行的业力还没有消除”作为前提条件。这不也正是告诉我们:业
的势力是可以消除的,而业的势力消除,并不是只有报偿苦乐果报一个途径而已。
因为佛教中讲因果,正确地说,应该是因缘果报,而不是单纯的如是因、如是果。
因缘果报中,只有因不能生果,只有缘也不能生果,必须因缘和合才能生果。“因”是
指如来藏中所执藏过去造作的善恶业种及无明种,“缘”则是今生所遇到的善恶业缘。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中,就以佛弟子修行成为阿罗汉为例,说阿罗汉以前所
造的大恶业,因为在遇到 佛陀以后,发起一念心善而出家修行,由于这个遇佛发心修
行的善缘,成就了无漏果,所以舍报时就入无余涅槃,使原本大恶业的报缘不具足而成
为无报业,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在《优婆塞戒经》中,释迦世尊接著又开示另外四种业:【一者时定、果报不定,
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优婆塞戒经》
卷7)就是以受报的时间与所受的果报是否确定,这两个条件交叉成就而有四种业报的
差异。就是有的业受报的时间是确定的,而所感招的是什么果报,则还没有确定;有的
业要感什么果报是确定的,但是在什么时候受报,现生或来生乃至多生以后的来生则不
确定;还有一种业所感的果报及受报的时间都确定,无可转变,这就如同我们前面几集
节目所说的:造作了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杀
圣人的逆罪,是五无间业,今生舍报一定要堕落阿鼻无间地狱中受极重的苦报。最后还
有一种业,时间与果报都不一定,那就一定可以转变,这一般是指所造的是轻业的情形
,因为业的势力较轻微的缘故,就有许多转变的可能。
经文中又说:【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
,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优婆塞戒经》卷7)
就是说:常常作恶事而心中都不觉得惭愧、懊悔,或者作恶事时,专心一意毫不犹豫,
或者作同一类的恶事时,心中总是觉得欢喜,而不断随喜这种恶事,或者发了誓愿,坚
定不移地去作,或者作了一件恶事之后,心中满意,时时觉得作得好、作得妙;除了这
五种情况下作了恶事,那果报就是确定的以外,其余的恶业果报都是可以转变的,都是
属于不定业。
而这五种导致业报确定的情形,可以说都是在于作者的心念、心意,一个不善的意
念生起,身体随之造作,然后无量刹那的意志就这样延续下去,心意都不改变,恶业的
果报就不可能转变,当然就成为定业。所以要让恶业的果报转变为不定业,当然就一定
不要有这五种导致业报确定的情况存在;如果原本不知道因果报偿的道理,而曾经在这
五种情况下造了恶业,那就应该赶紧改变心念,中止原来不善的意念,尽此一生努力行
善弥补,并且时时心怀惭愧、忏悔求灭罪。经过这样至心忏悔,三恶道的正报会随著心
意与行为的改变而转变,地狱业就不一定是地狱报。同样的,饿鬼道的业及畜生道的业
,也会因为心意与行为的改变,使原本不善业中夹杂著善业,未来世的恶业也就跟著转
变了。此外《优婆塞戒经》中圣教,还告诉我们更具体的作法就是:【如有修身、修戒
、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
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优婆塞戒经》卷7)修身是修正
我们自己的身行,也就是种种身体作出来的行为,广义的也包括口行,就是种种的言说
;修戒是要特别注重戒律,尤其是大乘戒的核心——摄心为戒,让自己不会有违戒的心
行生起;而修心则重在改正自己的想法、观念,要抉择善法,然后心得决定不改易;接
下来要修慧,既然抉择决定在佛道正法中修行,就要修学解脱慧和佛菩提慧,改变自己
对解脱与实相的见解,依著这些见解就能去看清一些因果报应的现象,也就了解修善造
恶在未来一定会有果报,也知道某一些业是可以改变的,这样就可以消除一分烦恼,心
就会变清净了,然后就能一心一意在道业上精进,就能转变重业为轻业;本来应受的轻
业果报,也能在后来变成不必受了;进而如果能够值遇大福田—就是真正的善知识—跟
他学习第一义的胜妙正法并且如说修学,去修种种法道,又行种种善行,这样的人就能
转变原本要在后世招感重大苦报的罪业,就在今世以轻微的苦报来受偿。这是 释迦世
尊在《优婆塞戒经》中告诉我们,不一定非要受原本果报的教证。
为什么业能够转变?世尊在《中阿含》的〈盐喻经〉中就以盐作譬喻,解释说:“
虽然犯了重大的恶业,只要痛下决心,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纵使未来世,还是要
受所造恶业的苦报。但是由于今生努力修行善道,累积了许多善业的福德,乃至增长了
道业上的功德,这些福德、功德的善业力,将来当然也会感招乐果,届时受到的苦报,
就如同把大量的盐巴投入恒河河水中一样,水还是不会让人觉得咸,也就是受到的苦报
被稀释,相对变得轻微,甚至微小到好像没有受一样。反之,虽然只是造作小小的恶业
,却不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将来完全没有善业的乐果可报偿,只有恶业所感招
的苦报,那就像虽然只是少量的盐巴,放在小水杯中,杯子里的水还是又咸又苦而没办
法喝。”
从世间法上来说,好比一个人穷苦潦倒三餐不继,虽然只欠别人一点儿钱,但是债
主讨债的压力,就会逼得他喘不过气,痛苦到觉得生不如死;反之,如果这个人后来赚
了千万倍于负债的钱财,那时候债主来讨债,对他来讲,一点儿负担都没有,轻轻松松
就把欠债还清,什么痛苦的感觉也都感受不到。
《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另外也有开示:【善男子!一切摸画,无胜于意;意画烦
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优婆塞戒经》卷7)一切有情所受正报的色身及觉知
心的心性这个自我世间,乃至于所受贫富贵贱、人生际遇等依报的外在世界,都是如来
藏帮忙画出来的;但是这一切异熟果报,却不是如来藏依自己的想法去画、去修改的,
都是根源于有情的意识和意根,意识与意根配合,就把三界中的烦恼给画出来了。因为
三界中的烦恼无非就是我见、我执、我所执的烦恼,如果意识、意根有了这三种恶见与
执著,而把这些烦恼画出来,那就一定要继续轮回生死;由于意识、意根落在我所的烦
恼中,就会去造恶业,有了恶业,如来藏就会依恶业的种子,而画出下一世的三恶道身
,还有三恶道的觉知心。反之,如果透过正确的佛道修行,意识断了我见,接著调伏意
根对我、我所的执著,这时意识与意根是善、是清净的,画出来的不是烦恼,就不会画
出恶业而是善业;如来藏就依善业种子,画出下一辈子的欲界天身,或是有福报的人身。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玄奘菩萨翻译世亲菩萨所造的《唯识三十论颂》中,针
对为什么有情众生会不断生死相续的提问,世亲菩萨以一首偈颂来回答:【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唯识三十论颂》)依玄奘菩萨在《成
唯识论》中的解释:习气就是种子,诸业习气就是善业、恶业或净业的业种子。二取习
气是指名言习气和我执习气;名言又分为显境名言和表义名言二种。业种子会感生异熟
果报;名言和我执的二取种子,则会引生等流和增上果。因为众生各自的如来藏阿赖耶
识中,执藏著过去造作的各种业种子,也含藏了累世累劫以来熏习的名言习气和我执习
气的种子,由于善恶业种子而感生的未来世的或乐或苦的异熟果报,就引发名言习气和
我执习气,跟著等流到未来世,然后有了未来世的色与心,就是色身和见闻觉知心,就
有了命根,而成为一个新的众生。
所以世亲菩萨才说:“众生都与生俱有诸业习气与二取习气。”又因为有名言和我
执的二取习气种子,所以众生的意根和意识觉知心就会等流无始以来熏习的习性与执著
,不断现起虚妄分别,分别并执著三界六尘诸法,就会引生种种烦恼,因而又再造作新
的善业或恶业,结果纵使旧的业种子异熟果报报尽了,新的业种子又会再感生新的异熟
果报。
就如前面所举《优婆塞戒经》中,释迦世尊开示:“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
身。”众生就因为这样“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当然就必定要生死轮回相续不断
。由此可知,众生要免于轮回,当然就不要去造新业,尤其是新的恶业;而要不造新恶
业,就必须从改变不善习气和执著的名言习气和我执习气种子下手,也就是要依著 世
尊所开示的“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去修行;经过这样修行之后,自己的习性、执
著转善、转清净了,未来世除了不再造作新的恶业之外,也会转变过去造作恶业的异熟
果报。
举例来说:某甲过去杀害了某乙,依著因果法则,纵使偿完三恶道的业报而回到人
间,也还有性罪的报必须去偿,就是未来世会被对方无意中杀死;过程可能是将来由某
甲转生的某丙与某乙转生的某丁,两个人突然大吵一架,然后某丙就被某丁无意间给杀
死。然而如果某甲杀害某乙之后,能够警觉未来世业报的可怕,赶紧修身、修戒、修心
、修慧,忏悔所作,并将累积的福德、功德至心回向某乙;这样不但将来三恶道的苦报
减轻了,等到离开三恶道该要报偿性罪的时候,因为经过至心修行的缘故,这时某丙的
名言习气与我执习气,也就是习性和执著性,都已大大转变,贪瞋疑的烦恼都已经调伏
了许多,而与原来某甲的习气与执著都不相同;这时就不再起心动念与某丁吵架,也就
不会发生被某丁无意间杀死的结果,那过去某甲杀害某乙,该受的恶业果报不就转轻甚
至不受了吗?
所以 释迦世尊教导我们,要从持五戒以保人身,加修十善以生天,乃至修三乘菩
提的解脱慧与佛菩提慧,以进入四圣法道之列,当然就是要我们逐渐转变恶业果报,而
一步一步往成佛之道迈进。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道德与正义(二)看了很多佛教,还是不信佛,是什么情况
网络虽虚,因果不虚,如果诽谤的是圣者,那将来就是在地狱感受无量痛苦的果报。在哪里?播种收获最快?
水王骂出来的一个问题定业真的不可转吗?
念佛人为什么还遭受横死?(印光大师)逢山开路 遇河架桥
业的报偿与转变关于业的一些疑问
为何我生如此 (2010校对-zzRe: 我怎么看怎么觉得这几个人--剑霸天下
浅谈因果关系--堪布慈诚罗珠什么是善人,什么是恶人
关​于​因​果​的​开​示​-​慈​诚​罗​珠​堪​布业与果报心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果报话题: 恶业话题: 优婆塞戒话题: 习气话题: 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