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 发帖数: 225 | 1 自柏拉图把”理念” 抽绎为独立自存的世界后, 古希腊哲学
对欧洲哲学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哲学史出现了理念世界真实和
可感世界虚妄的范论; 由此引发的真妄二维取向的争论, 在历史
不同时期便巳有不同表现; 二重世界的分裂和探讨,
直绵延至今。二重世界的断然分割和谋求弥合的纷纭诸说, 使古希腊哲学
在源头陷人的窘困及其本有解弊, 有了换位解读的必要. 。但哲学
史上审读的努力, 已基本局限于由柏拉图思想内在逻辑所决定的
路向.
尝试以中国佛教唯识思维, 围绕理念的普遍性和决定性这两大方面,
重新考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思想承继性;
由启用新方法导致的新视角, 可以发明,由理念论肇始的诸多深层问题
所内禀的复杂性和既往理解上的单维性。还原了柏拉图的深邃和揭示其
无法自圆其说的宿命; 指出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抵牾能在中国唯识宗
的视界内得以一体融合。
一 普遍性与共相
柏拉图创造性地划分出感觉面对可感世界、理智面对理念世
界等两个不同的外部对象。这是受苏格拉底思想的启发, 即在心
灵中寻找规定外部世界的内在原则得出的.
理念具有两层涵义, 即普遍性和分离性。普遍性, 是向理智
展示的对象所具有的共性, 这突出的是可感事物的不变、单纯和
—般性; 常译作“相”“形式” 或“ 型相”。分离性, 指理智所
认识的对象是外在于可感世界的绝对存在, 是可感世界的决定者;
这突出的是绝对、无形和外在性; 常译作“理念”。
两个世界之间, 似乎能够通过可感事物的普遍性而联系着; 但是, 由下文分
析, 这种联系并未实现, 这源于对普遍性在不同层面上的歧异
解读。
在普遍性和分离性的关系上, 理念的分离性是普遍性的基础,
普遍性是分离性的表现。分离性将在第二部分论述, 这里先看普
遍性。
在柏拉图看来, 具体事物的普遍性之所以存在, 是以其独立
于具体事物之外为先决。
型相即普遍性所具有的分离独立这一先决条件, 在唯识宗中也有两个层次的涉及,
一个层次体现于对共相的表述。共相, 是贯通于同类事物所共有的质性; 与此相对的
自相, 是指能维持自身不变并区别于他物的特性。
此即《成唯识论述记》所云:
诸法自相, 局法体故, 不通于余, 若通于余, 便非自相。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