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 发帖数: 6689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desmond (desmond),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过年啦~】春节中的电影和电影中的春节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1 04:05:06 2013, 美东)
过年啦,响应版主号召,和大家随便聊聊春节中的电影和电影中的春节.
春节中的电影就是贺岁电影(New Year's Films)了.贺岁电影是一个很独特的电影类型(
genre).一般来说,电影类型是商业片吸引观众的分类方式,可以按照主题分,比如恐怖片
,警匪片;可以按照电影的风格形式分,比如音乐片;也可以按照电影发生的地点分,比如
西部片,城市片等等.但是贺岁片就比较独特了,是按照电影上映的时间分的.这可是中国
特色之一.国外虽然各个档期上映的电影类型是电影经济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比如
暑期档都是小孩青少年看的搞怪片,无脑大片,圣诞时期上映的电影大多是高质量的为奥
斯卡准备的艺术片和家庭片等等),但是没有什么Summer Films, Christmas Films之类
的分类.但贺岁片却作为了一个时间性的电影类型而走入了电影研究的殿堂.这本身就是
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不是可以一刀切所有的贺岁片为一种类型呢?
当然不是,贺岁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冯导的几部有主题有思想的贺岁片和香港的一些无
厘头搞怪三级贺岁片就千差万别.(在我看来,<甲方乙方>仍是至今最有艺术价值的贺岁
片).但贺岁片摆脱不了它市场经济赤裸裸产物的特征.商业和票房仍是贺岁片的不二法
则.这就决定了贺岁片高度的同质性:主类型为喜剧,有一个讨口彩的片名(<八星报喜>,
<花好月圆>等等),更有一个老少皆宜,大家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等等.
为了贺岁片的市场效应,很多媒体甚至研究者把贺岁片的范围弄得很广,几乎是只要在春
节期间能够上映的就是贺岁片.我觉得并不妥当.像<集结号>,<英雄>,<金陵十三钗>等等
在12月上映的电影,由于是大片或是票房很好,或是赶上春节提前到一月,就还能在春节
上映.但它们的题材较为严肃,探讨的是战争和死亡的意义,我觉得并不能放在贺岁片的
范畴中讨论.贺岁片应该是在春节首映或是虽在春节之前首映,但主要高票房时间档瞄准
春节的电影.这一类型的电影一定会回避严肃的艺术电影,血腥暴力,以及悲惨结局的电
影.
虽然在很多贺岁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的春节,"但真正地让我们思索和回味的寥寥
无几.在我看过的电影中,最印象深刻的"电影中的春节"有三部:1991年黄建中导演的<过
年>,1995年贾樟柯的处女作<小山过年>和1999年张元导演的<过年回家>. 这三部电影都
没有给我们一个团圆的过年,主要人物都处于过年回不了家,或是无家可回,或是回去了
又如何的困境之中.在人物的挣扎中我们可以看出导演清晰的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和对春
节这一节日意义本身的思考.这是那些热热闹闹却无头无脑的贺岁片难以做到的.
看黄建中的<过年>是我很小的时候,很多情节都忘了,但是有一个细节印象及其深刻.一
家子兄弟姐妹拖儿带女地来给父母拜年,看似和和睦睦,但心里各有各的算盘,老爷子嘴
里不说,心里明白,最后一道火锅上桌,掀开盖子,里面全是大捆的人民币,老爷子道"你们
不就是等着这道菜吗!"顿时全桌无声.1991年改革刚刚开放,拜金潮已经起步,黄建中能
借春节反道而行,敏锐地点出社会弊病.再看看22年后的今天,已经没有导演去批判拜金
主义了,可见社会全然麻痹.
再看贾导的学生作品<小山回家>,论画面音质绝对惨不忍睹,但关注边缘人群和寂寞的流
浪感却是以后成熟作品的起点.小山坚守传统意识,就算丢了工作也要回家,但找不到一
个同伴回家.其他人或为生活所迫,或是不愿回家,或是无家可回.最后,要回家过年团圆
的常态反而变成了反态.贾导这里并不是简单地要针砭社会,而是揭示个体游离于群体外
的疏离感.几年后的<任逍遥>中,所有看电视的人对北京申奥成功欢呼雀跃,但我们只看
到主人公木衲的神情.不是特写,而是一个冷静的中景.我喜欢极了.
最后是<过年回家>,17年的劳改生活,终于能回家过个年了,女主人公面对的不仅是一个
全然陌生的社会,更是一个难以融入的家庭.没有情节剧的哭天喊地,没有道德剧的伦理
批判,张元导演只是异常冷静地叙述着人与人的隔阂,就算是春节的喜庆,家庭的温暖也
于事无补.
与热闹的贺岁片相比,这三部电影中的春节是冷清和无奈的,但这样的冷清更有质感,也
更有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