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w****2 发帖数: 12072 | 1 一、“小宝塔”理论导致教育普及率下降
1949年至1959年,中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总数为43万(1912年到1947年,中国高等学校
毕业生总数为21万)。大跃进期间,中国建成612所包括综合大学以及工、农、医、师
范、艺术、体育等专业性的高等院校(《人民日报》1960年1月26日)。1958年全日制
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已经有66万人(1949年万11万7千人),也新建了地质、矿业、航
空、土木、建筑、水利、邮电、铁道、公路、造船、化工、汽车、拖拉机等旧中国所没
有的专门学院,设置了包括和平利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控制、电子学
等最新科学技术的三百多种专业(《人民日报》1959年9月19日)。
但60年至62年,中国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有所停滞甚至后退,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校“
被砍”。据1962年的不完全统计,农业中学从22600所、230万名学生,一举砍到只剩下
3715所、26.6万名学生;小学也被大批砍掉,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58年的80.3%,猛降
到56.1%。由于学校被砍,加之交通不便,不少中小学生辍学。
196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明文规定要求
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的数量、规模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保持适当比例,
高中应全部包括在这类学校内,与高一级学校形成“小宝塔”,并集中精力先办好一批
“拔尖”学校。按照这个通知精神,各地中小学甚至大学大搞“小宝塔”、“教育双轨
制”。根据腾讯网报道,这些重点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是“干部子弟学校”,延续了邓
小平教育精神的“一贯制”链接出处。这些学校收费比较贵,也不招工农子弟,工农子
弟就只能上普通学校,也因此失去了上中学、大学的可能。
那些按“小宝塔”理论进行教学的大专院校,其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率也大大降低,某些
大学的个别本科专业甚至7年只培养出50个毕业生。
二、学制过长
1966年的大学学制非常长。如中国人民大学,其本科学制为5年至8年,研究生为3至5年
。清华大学的本科学制长达6年,只有那些被认为不合格的学生,其学制才是5年。
在当时,不仅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学制长,中小学学制也不短,小学学制为6年,
初等中学和高等中学各为3年(和现在一样),按小学入学年龄必须在7岁以上来计算(
据1951年8月10日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但实际上并没
有严格执行),一个从中国人民大学正规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其年龄至少有27岁了。
三、专业设置和招生办法不符合当时国家建设要求
1947年,我国大专院校的理工农医类大学生比例只占全部大学生总数的17.82%,1952年
,这个比例升至37.7%,但直到1966年,在校大学生中的文科生依然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1963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办法规定,理工科和农业院校的部分专业在高考时需要考语文、
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外国语;医、农、林要考语文、政治、物理、化学、生物、
外国语,加试数学。但数学的考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而文、史、政法、财经、艺术类
各系科各专业,只需考试本国语文、政治、历史、外国语。
1964年和1965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办法规定,理工医农类,考试本国语文、政治常识、数
学、物理、化学、外国语;文史类,考试本国语文、政治常识、历史、外国语;报考哲
学、财经各专业的考生,要加试数学,但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只作为参考。
虽然不少专业开始增设数学考试,但只是参考分,且对于考生中的相当一部分文史、政
法学生,不仅不需要考试和学习数学,在大学里辩证法等哲学学科的内容也大大减少,
对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肯定会造成影响。 | w****2 发帖数: 12072 | 2 一、“小宝塔”理论导致教育普及率下降
1949年至1959年,中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总数为43万(1912年到1947年,中国高等学校
毕业生总数为21万)。大跃进期间,中国建成612所包括综合大学以及工、农、医、师
范、艺术、体育等专业性的高等院校(《人民日报》1960年1月26日)。1958年全日制
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已经有66万人(1949年万11万7千人),也新建了地质、矿业、航
空、土木、建筑、水利、邮电、铁道、公路、造船、化工、汽车、拖拉机等旧中国所没
有的专门学院,设置了包括和平利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控制、电子学
等最新科学技术的三百多种专业(《人民日报》1959年9月19日)。
但60年至62年,中国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有所停滞甚至后退,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校“
被砍”。据1962年的不完全统计,农业中学从22600所、230万名学生,一举砍到只剩下
3715所、26.6万名学生;小学也被大批砍掉,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58年的80.3%,猛降
到56.1%。由于学校被砍,加之交通不便,不少中小学生辍学。
196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明文规定要求
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的数量、规模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保持适当比例,
高中应全部包括在这类学校内,与高一级学校形成“小宝塔”,并集中精力先办好一批
“拔尖”学校。按照这个通知精神,各地中小学甚至大学大搞“小宝塔”、“教育双轨
制”。根据腾讯网报道,这些重点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是“干部子弟学校”,延续了邓
小平教育精神的“一贯制”链接出处。这些学校收费比较贵,也不招工农子弟,工农子
弟就只能上普通学校,也因此失去了上中学、大学的可能。
那些按“小宝塔”理论进行教学的大专院校,其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率也大大降低,某些
大学的个别本科专业甚至7年只培养出50个毕业生。
二、学制过长
1966年的大学学制非常长。如中国人民大学,其本科学制为5年至8年,研究生为3至5年
。清华大学的本科学制长达6年,只有那些被认为不合格的学生,其学制才是5年。
在当时,不仅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学制长,中小学学制也不短,小学学制为6年,
初等中学和高等中学各为3年(和现在一样),按小学入学年龄必须在7岁以上来计算(
据1951年8月10日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但实际上并没
有严格执行),一个从中国人民大学正规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其年龄至少有27岁了。
三、专业设置和招生办法不符合当时国家建设要求
1947年,我国大专院校的理工农医类大学生比例只占全部大学生总数的17.82%,1952年
,这个比例升至37.7%,但直到1966年,在校大学生中的文科生依然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1963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办法规定,理工科和农业院校的部分专业在高考时需要考语文、
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外国语;医、农、林要考语文、政治、物理、化学、生物、
外国语,加试数学。但数学的考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而文、史、政法、财经、艺术类
各系科各专业,只需考试本国语文、政治、历史、外国语。
1964年和1965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办法规定,理工医农类,考试本国语文、政治常识、数
学、物理、化学、外国语;文史类,考试本国语文、政治常识、历史、外国语;报考哲
学、财经各专业的考生,要加试数学,但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只作为参考。
虽然不少专业开始增设数学考试,但只是参考分,且对于考生中的相当一部分文史、政
法学生,不仅不需要考试和学习数学,在大学里辩证法等哲学学科的内容也大大减少,
对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肯定会造成影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