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w****2 发帖数: 12072 | 1 中国的反导工程/反导计划
(直接从网页上拷贝粘贴的,一些网页上不可见字符也贴进来了,地方太多不能一一删
除,不好意思)
其实早在很久以前我们国家就进行过多次反导反卫星研究和试验了.
以下内容来源于网易某位版主的博客,现在那位版主的博客不知为何被关闭了,幸好我截
留下了这些资料,
现在在此发上来让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过去毛泽东时代的反导反卫星计划.
中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与卫星战计划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
; t d5 Z; p0 [" E
1.60年代的640工程。
2.80年代的863计划,主要进行基础技术的可行性论与技术储备。
3.面对美国的TMD与NMD的威胁,现阶段主要进行对抗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可行性论
与方案规划。显然,当时的中国力有不济,一个原子弹估计已经用掉
200亿人民币,国家的资源配置捉襟见肘,但是考虑到当时的国家安全,提出设想令人
佩服。里根的星球大战,也是不现实的,但是美国人现在对里根推崇备至。
1967年1月,召开"640"工程会议,确定5个分系统代号、各研究单位与全系统的研
制,加快反导靶场与反导核弹头的研制。计划1973年--1975年试验。]
1969年8月14日,周恩来批准七机部二院为"反导、反卫星总体研究院"。二院已于
1964年开始组织准备。
! p* F. W- }( ?! s! P# x
1970年进行反卫星计划论。$ } " A1 \# N* \+ y; v( S9 \9 O
珍宝岛冲突后,除了挖洞,反弹道导弹计划变得急迫了。为了尽快入役,首先进行
"反击二号"低层拦截试验。1971年10月--1972年4月进行六次1--5次模型弹试验,五次
成功。但该计划在1973年中止。
1974年5月--6月,七机部与二院"反击三号"高层拦截计划论会。6 f( j5 `5 ?' d:
c, P+ _
/ Y% [, |7 N. i! F" ?. c6 t8 l+ y! H5 C
"反击三号"计划1977年停止。当时,已经完成实践二号乙卫星计划与"反卫一号"系
统总体设计与部分设备研制试验,全部成功。提出北京防区方案设想与开展天津大会战。
c" O6 R0 Y% A6 ~, y/ c9 u7 j
$ G' F p! z; y& ]0 i
"反击一号"低层高超音速拦截弹于1979年8月--9月两次模型弹飞行。
1980年3月反卫一号停止研制,不久,邓小平中止了640计划。
& x5 y+ s. V, ^4 _& B3 ^
640工程战略预警是7010相控雷达,1970年5月研制,1972年部分实验安装,1974年
使用,1976年全面安装,1977年完成。雷达可以连续跟踪10批以上目标。
, ?! Y/ M) c5 a! ~
110单脉跟踪雷达,1966年研制,1977年交付使用。
以上是获得的直接资料。由于计划的敏感、复杂,找到资料已经让我满足了。文革
太混乱了,大型计划的摇摆,在于技术、资金、管理、政治的随意性,一直到现在,让
当事人也是欲说还休,也让资料的收集极为困难。
在技术上,从侧面还是可以管窥导弹防御计划。导弹防御计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
程,侦察、指挥、控制、情报的要求,必然要进行军事航天计划,反导、反卫星实际有
密切联系。航天、太空战、导弹、核武器、雷达、情报网、防空系统、地面设施等,都
是需要研究的领域,当然还有一个定向能武器系统。
航天计划也是令人困惑的,当时的计划有侦察卫星、载人航天、反卫卫星等。CZ-1
(长征一号)火箭是在DF-4导弹的基础上发展的,DF-5导弹则发展了CZ-2与FB-1(风暴一
号)火箭。FB-1多灾多难,改二级的发动机失败,用CZ-2的发动机,80年干脆用CZ-2的
二级。FB-1是军用火箭,二级火箭的机动性要求无法满足,立即是多余的项目了,1982
年停用FB-1。CZ-2在此1971年首次飞行,1974年11月5日发射"尖兵一号"返回卫星失败
,以后全部成功,1978年,CZ-2与返回卫星技术已经成熟。8
R$ H3 H# E2 P$ F S
' e# D) N/ r7 }# T% L' |6 ?
FB-1低轨道载重1.5吨,1969年研制,701的重型卫星工程。
8 K2 V. q; {! u5 L
1972年8月10日,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失败。
6 T) D7 Z7 ~6 [; y$ Z8 s
1973年9月18日,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失败。
5 x& V4 G |1 K" a3 P" g
1974年7月12日,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失败。+ ]8 f, q, G5 n+ Z3 u3 E" N- N
; B! R; B) d8 G( R1 G. y" d
1975年7月26日,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成功,近地点186km,远地点464km。# ?9
[2 A+ {# I& z2 c; s. n+ [# v
1975年12月16日,长空二号技术试验卫星成功。
1976年8月30日,长空三号技术试验卫星成功。3 [5 P7 p! D7 ], { ]5 M
1976年11月10日,长空四号技术试验卫星失败。
1977、1978年各一次新技术试验,飞行成功。
1979年7月28日,一箭三星失败,二级故障。: k- {+ g0 P' f; k
6 ' N5 T2 S- C8 a# E. C3 ?- ?, S
1981年9月29日,一箭三星成功。- b9 b4 q8 m o) r3 \
1974年以后FB-1高密度发射,一个估计是政治需要,一个估计是1974年的计划调整
,640等工程进度缓慢。FB-1创下9发4中的记录,上海航天局以后的型号迄今全部成功
,这也是令人费解的,除了政治方面,估计技术要求也太高了。,
s; |( ?( k8 G( p# l- o8 H0 ~
. c. s0 T9 {1 V/ Q
FB-1的技术试验卫星,除了一吨半多重,无任何资料,而CZ-2发射的卫星均有案可
查。反卫一号肯定没有发射,估计技术验证已经在技术试验卫星上进行。实践二号乙卫
星的用途不明,1981年一箭三星,不只是导弹多弹头技术试验,显然有反卫星技术试验
。一箭三星为实践二号与甲、乙型,实践二号近地点
237km,远地点1622km,三星轨道相近。实践二号对空间红外特征测量,为对地侦察卫
星提供技术,估计当时有导弹红外预警卫星计划,1974年9月完成方案。实践二号重
250kg,设计寿命半年,但是因旋转过快,十二天以后失控。实践二号甲重500kg,电离
层测量,计划1974年以后与乙型同时启动。实践二号乙
"靠光学跟踪观测",这是手上的唯一资料。莫名其妙的实践二号乙,难道是预储存指令
飞行,进行过变轨机动的自杀卫星技术试验?基本肯定实践二号乙是小卫星。-
U! C3 s# ?4 q8 {: o( ~! f* C( i
640工程的重头戏是TMD。广义上,TMD是区域防空系统。640工程事实上是三个计划
,TMD、NMD、反卫星。我认为当时在核武器计划以后,640应该是最重要的国家计划。
国家战略的核心是准备核战争,核武器是最重要的,然后重点转移到640工程,但是核
武器计划进展并不顺利,1980年才完成DF-5试验,这可能使640工程推迟进度。如果判
断正确,当时的卫星计划等,应该与640工程有密切联系。反导用核弹头,在技术上,
估计参考美、苏的工程方法。反导、反卫星系统的核心是拦截弹,系统的其余部分与航
天有密切联系。据此,可以拼接出640工程的大致概貌。
1964年1月,中央专委提出"核武器发展报告",计划如下:
7 @* {3 A" L9 v F7 ?; I) ~4 U* ^
1.二机部争取70年代中期核导弹武器化。& h6 f3 a) o& b
2.七机部DF导弹1972年完成,液体优先。DF-5上火箭。+ h8 d' o: R! J d3
{" W/ w/ \
% _( H0 U- p3 K3 {' S* r/ d
3.六机部091和092核潜艇计划。% X2 A2 f- ^7 c: y4 s% W
% F. Z# H! g |' ~. [' \+ N
4.中科院卫星计划。
中央1965年先后批准。随后"三五"国防计划基本完成。, M, ?) x/ K0 g7 B- ^
1971--1975年"四五"国防计划提出,"前三年赶上,后两年超过"世界水平。计划5
年内14种航天器上天,年上天9颗卫星。0 c+ ]5 A, M2 F
( }! J5 D9 g* N5 }, r4 C9 t% Q
1971年9月13日,林彪坠机事件,大批空军领导干部受检查,国防计划进行调整。
) O1 x% L; b, _6 W# D9 ?5 K! O+ I
1974年批林批孔后又大上计划,上新核武器、导弹、返卫与试验卫星。张爱萍任国
防科委主任,至七机部现场办公。6月30日,毛泽东批发"关于解决七机部问题的报告"
,整顿各部。七月成立导弹工业总局。
/ w( j; W5 }1 t; H# j' T
1975年1月调整,上导弹核武器与331工程的东2星,加速巨浪一号潜射导弹(JL-1)
发展。: B5 B* A" M( \6 D- ^" d
以上的历史帐册相当混乱。但是从技术上容易理出头绪。
反导靶场不详。导弹试验场1970年完成酒泉的西北基地建设,战略导弹试验。1966
年上马华北基地,中导全程飞行、洲际与固体导弹试验。1967年3月上马东北基地,中
远程导弹全程飞行试验。1975年5月上马太原基地。
0 F' d T, A2 k7 T l4 [
反导核弹头没有资料。1972年1月7日,Q-5空投氢弹,Q-5标准载弹量1吨,估计已
经实现小型化。以后的原子弹试验在1976年1月23日进行20000吨TNT当量级核试验,有
报道说实现弹头小型化,2000吨TNT当量级。核弹头估计是TNT当量100万吨氢弹,国外
的资料显示当时有这样规模的试验,但是还有估计有一些试验失败。在时间上,1973年
以后的核试验的重点是装备用试验与东风系列弹头改进与装备试验。反导核弹头是否试
验,没有任何资料。#
Z) E4 h* y; L" w t, [+ N
* G$ w9 t! ?2 l% ~: T# Y7 w4 F
卫星测控网1965上马,用于东1星的701工程,1970年完成一期。
7 \! G! ~5 t I( e
1.测轨。154-II乙单脉冲雷达、701-5无源引导雷达、多谱勒频移测速仪、比相干
涉仪、光角望远镜、160电影经纬仪、150光学经纬仪。
3 s2 P3 P2 f- }' C: Z
2.微波遥测。0 k" Y3 J; h% i- ~0 L
9 J0 D& x" h+ v' n0 n% e* I
3.930时统。
4.717计算机数字处理。# x C t% G- N7 B3 X7 @
9 V- ?. f, R+ F
5.C3. d3 z8 L1 e$ T: F
* |7 R! D _ A0 ^3 T
6.控制中心,108乙计算机。( C- Z* Q U6 V; M) T! k
" ^8 D: f: ~' E$ |: ~
70年代中期,中、低轨道测控的二期完成。2 [$ G1 p5 u- C- u, q" w( f3 \9 E&
G
"远望"船有新的180单脉冲精确测量雷达、331激光电影经纬仪、120微波遥测、双
频测速设备。
7 ^' C5 ?+ o8 A) g* X3 L
导弹麻烦一些,没有任何数据。估计用液体燃料,因为JL-1在78年的时候,还没有
解决发动机问题,高速发动机更是奢谈。当时有DF-61等一系列战略导弹计划,一般是
液体动力。"反击一号"低层高超音速拦截弹,概念大约是"橡皮套鞋"的技术概念,5马
赫以上的速度。"反击三号"高层拦截弹居然是双层拦截系统概念,显然力有不济。"反
击二号"低层拦截弹是S-300的技术概念,别的不谈,640工程的概念够超前的,毛泽东
让我不敢评论,至少现在我们的导弹防御计划没有超出其规划?,
W9 h! t# a% R* D! W
HQ-2于70年代中期与80年代中期先后进行试验,击落了近程地地弹道导弹(DF-1?)
。HQ-2的速度是1150m/s。"反击二号"低层拦截弹与HQ-3有技术重合,奇怪的是HQ-3在
1974年完成定型后中止,也许有更新的计划,如HQ-4(无资料)。HQ-3用固体发动机助推
,双推力液体主发动机。3
P6 \6 l# ]4 E1 S; I' ], j
x$ D( y: _0 X2 u5 Z8 F. ~
640工程气象壮观,在许多方面,已经解决有无的问题,技术瓶颈在于导弹与航天
技术上。虽然计划混乱,但是其探索精神让人无可厚非。640工程彻底失败了,但是863
计划仍然在继续640的概念。我认为对一个国防装备,大体说来是三个阶段,技术研究
、可行性分析等预研阶段,工程研制与装备使用。863计划属于技术储备与可行性探索
,以退为进。863计划让我深感激动,有没有能力是一个方面,有没有是另一个方面,
好不好又是一个方面。863与640已经可以让中国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甚至是好不好的问
题,当然是否进入工程研制,是国家大事了,我已经没有兴趣研究了,以下的评估立足
于技术能力上的,而不是工程的角度。+
E; v6 i8 |! `# a
苏联"橡皮套鞋"反战略弹道导弹系统,1953年设想,1956年研制,1961年试验击毁
R-12导弹,系统1964年部署,1972年完成。拦截弹的核弹头当量100--200万吨TNT当量
,有效杀伤半径6--8千米,射程
350--640千米,高度320千米。对付每个方向的8枚导弹,两发连射,间隔5--30秒。导
弹地面车载,筒装。"鸡笼"相控阵雷达(也称"鸡舍"),搜索距离
6000--7300千米,指挥中心处理后提供10--15分预警时间。"狗窝"相控阵雷达(也称"狗
舍"),作用距离2800--3000千米,跟踪。然后1500千米"脱莱艾德"
雷达跟踪,"契科夫"雷达制导。
美国从50年代开始导弹防御计划,迄今1200亿美元,也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装备,导
弹防御计划决非可以很快实用的。
; o5 {( {8 d/ {$ q- c/ h1 k2 r9 q
导弹防御有以下层次:
' Q. j& P+ \8 X% L; g
1.探测。全天候监视、探测、预警、分析。
- T+ B _1 z% w6 O% h. E( K0 E
2.拦截武器。: b& _# T# G" S5 R, a
3.C3I。
反卫星:) i' A0 ^' p$ C4 Q
6 [2 r" k- P+ j4 N7 T
1.动能弹。地/机/天基,上升与共轨式。
2 V: n3 b/ h+ u" a, J
2.定向能武器。
3.核武器。
; p+ t# O+ K. m2 s: M) a
4.主动电子或光对抗。; F. E' P; G. ]* p
SDI计划:# J# K. i. N! m0 e+ f/ a
9 d* ~. s/ H6 w; e- j0 u# P
1.监视、捕获、跟踪、杀伤判定。
2.定向能武器。
3.动能武器。
4.生存力、杀伤力与关键技术计划。5 I) D& i8 P" {& i; {7 V
5.系统分析与作战管理。
SDI细分为红外、激光、微波雷达。天/空/地基激光、天激粒子束、核定向。动能
武器、天/地基导弹。末端反导与TMD。智能卵石。
在探测上,我们的卫星是失望的,大型卫星的研制还是任重道远。CCD相机、合成
孔径雷达,已经有研制。总的来说,即使有了技术,转变为工程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实
用的探测卫星还需等待。:
Z3 h& n1 f g8 N' Y
地基雷达已经有不错的技术,但是大型雷达的研制还是要解决好坏问题。后向散射
超视距雷达(OTH)对付电离层以下目标及隐形目标,提供导弹发射的探测。
OTH雷达占地大,技术上在于目标分析困难,据说中国的分析技术领先。美国的是800--
3300km探测距离,俄国是925--3300km,中国是
700--3500km。大型相控阵与单脉冲中程预警雷达,好坏问题待解决,6000km的远程警
戒雷达还没有。近程制导雷达没有问题,近几年,如潮水般涌来各种雷达型号,让我目
瞪口呆。轨道监视上,美国的光学相机1m口径捕获4万公里外足球大小的目标,多谱勒
效应无线电干涉仪测量卫星。估计我们的差距不大。
于敏称:"当前我国核武器的设计水平与国际水平处于同一档次。"电磁脉核弹等核
武器可以用于电子战。定向等离子武器等都有一个定向问题,技术难度太高。核爆激励
X射线激光武器,美苏试验过,还是定向问题,离实用太远。现实的100万吨级核武器可
以使上千公里的无防护的卫星损坏,上升式用动能弹,共轨式用卫星等,太空雷甚至智
能卵石概念,在921工程以后,一般的技术困难已经没有了。飞船还可以进行轨道监测
,进行预警,必要时,可以攻击卫星。921工程是863计划的一个巨大成功,60年代我们
就有生物火箭,将狗送上天了,70年代准备过载人航天。
, A! \/ A: N3 ]0 N
640工程还有一个动能弹的瓶颈,现在921工程已经看见曙光,可以解决有无的问题
了。对于动能弹精密探测与识别,美国也没有实用,用核弹头就没这个麻烦。固体燃料
已经在解决好坏的问题,921使用了小动量固体发动机阵列姿态控制,在DF-15上,也有
使用末制导发动机的迹象。空间变轨机动很快会解决。
863和921工程仍然严格保密,不过一些计划的名称已经透露。% r0 D; A3 \+ },
R4 b
9 D4 ~/ d4 H" U. t
军用战略激光武器的研制,没有任何资料。中国的激光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一些
技术是领先的。据说1979年越战,部队试用了激光防护眼镜,美国没有,最后技术被间
谍盗窃。激光、粒子、微波武器、定向能武器,在战略级上,全世界都没有实用,即使
进入工程研制,还很遥远。激光技术的专业性太强,我也无法从技术动态上得到多少启
发。我们的激光技术的领先,在于60年代以后的坚决决策,直到现在,下了血本,也没
有看到多少让人感兴趣的东西,虽然这是一个前景极为诱人的项目。1997年美国以中红
外线化学激光炮两次击中在轨道上运行的废弃卫星,但是实用的战略激光武器还很遥远
。一是动力源问题,用核能,有一个定向问题,二是目标精确定位,这比动能弹更复杂。
# U2 n3 O+ T) E T
1999年,中国公开了一些640工程的内幕,并且考虑上马TMD。去年,政府文章也出
现"导弹防御"这样的字眼,满城风雨了。据推测是为了美国的TMD与NMD的威胁,现在才
肯定,中国的TMD不会有麻烦了。
" M' x& H; J6 R5 |4 J
中国在进行区域防空系统的可行性论证已经有一些年头了。目标是北京,还有一个
可能是珠江三角洲。空军第一代自动化防空系统,1975年研制,已知中程多波束三坐标
,固态一维相扫三坐标,大型三坐标雷达等,还有进口雷达的民用空管网。研制S-300
级别的导弹已经没有任何技术困难,如FT2000反辐射导弹。但是研制箭2级别的还有目
标定位的困难和C3I的困难,毕竟综合性的工程研制与拥有技术并不是完全相同的。TMD
还很遥远,研制新导弹耗资巨大,论证的是区域防空,不是TMD。只是FT2000与S-300明
显重叠,不知道原因。是否是当时准备利用S-300技术发展自己的TMD导弹技术。空军上
TMD,作战目标没有,对付穷兵黩武的印度也许是唯一现实的理由。5
c5 J$ b2 ~- x% @+ ^9 {1 a0 c
; r6 e/ h8 h& ?
海军也有一个区域防空计划,进度比空军快,当时很奇怪,现在才明白原因。海军
有一个"2020规划",网上的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是海军将推进到第二岛链,并且不要航母
。9
T$ [5 J& D/ @1 t
海军要大舰,不要航母,防空问题更突出。能否推进到第二岛链,我不感兴趣,显
然,将台湾完整包进海军的攻击区域意义重大,而有海基TMD,让台湾研制中的弹道导
弹立即没了威胁。另外,对潜艇的导弹攻击,也有了第一道防线。海军有充分的理由上
TMD,需要宙斯盾级的大舰。8
G* p6 _' S( D. G z
海军在167 试验舰后,两年没有动静,估计不久会有大舰下水的消息。但是海军的
技术瓶颈不少。大舰的军用钢板不知道是否解决,上112时,钢板太头疼了,琳琅满目
的舰面设备,更显得舰体太小,空间不足。167宽敞多了,但是海红7好似一个西装笔挺
的人戴了一顶瓜皮小帽一样不协调。导弹垂直发射技术复杂,海军十余年的研制,不知
道有没有进步。这和092的发射不一样。如果导弹技术过关,可以上舰,但是冷发射技
术通用性差。热发射需要燃气导流,许多的图片上,C-801,甚至反潜深弹发射以后,
舰面油漆一片焦黑,可以想见尾焰的麻烦。还有相控阵雷达,雷达的问题不大,但是分
析处理的技术是瓶颈。
' w5 X3 y/ d/ N* w
海军上TMD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海军的区域防空是一定要上的,当有了优秀的系统
时,加一个动能弹是顺理成章的TMD框架。
据认为,海、空军的区域防空计划,没有技术困难。TMD的技术问题可以解决,但
是工程研制的技术困难不小。对TMD,我没有多少好感。弹道导弹多是政治武器,常规
弹头的军事价值值得怀疑,巡导更好。TMD用于防空还可以,对弹道导弹,据看也是政
治武器,用核武器时,摧毁TMD是简单的战术。导弹防御的动能弹技术还是不成熟的,
尤其是目标定位,C3I等技术难度高,系统的庞大也是资金的无底洞,何况目前的弹道
导弹的技术就可以撕破TMD的防线。#
~% Z) @( J! S6 U+ ?. k
中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与反卫星战计划在时间上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E( Z! A8 G/ L2 @4 |
第一阶段:六十年代的"640工程",包括全国导弹防御系统、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
反卫星作战系统;第二阶段:八十年代的"863计划",主要进行基础技术的可行性论证与
技术储备;第三阶段:九十年代末至今,面对美国的TMD与NMD的威胁,主要进行对抗美
国导弹防御计划的可行性论证与方案规划。
1963年12月,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中国"反弹道导弹系统"的主张。从64年到66年,军
方和国防科工委系统召开一系列会议讨论反导计划。毛泽东说:"(导弹防御计划)一万
年也要搞出来"。8
^" i6 B V# `4 o. @9 m
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提出中国的NMD(国家导弹防御),还说了由于研制核潜艇而令人
熟悉的"一万年"。显示出中国领导人在这件事情上的巨大决心。然而,当时中国大陆的
国力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国家刚刚从三年困难时期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萧条,人心不
稳,一个原子弹工程就用掉200多亿人民币,国家的资源配置捉襟见肘。在这种背景下
还要上耗资比原子弹更高出许多的反导工程无异于有些异想天开。但是考虑到当时的国
际形势,能提出这样的设想还是令人佩服的。就像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也是不现实的
,但是美国人现在对他还是推崇备至。
R8 o, f) \/ w) `
1967年1月,中国在军方和科研系统内部召开"640工程"会议,确定了五个分系统代
号、各研究单位的分工、系统的研制规划等,并决定加快反导靶场与反导核弹头的研制
。会上提出计划在73年到75年左右开始实弹试验。
1964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七机部二院为"反导、反卫星总体研究院"
。二院已于1964年初开始着手组织前期准备工作,并于1970年开始进行反卫星计划论证。
+ k- Y" P/ w0 j2 t& A$ ^" T: n( _
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后,中国开始全民进入准战争状态。除了挖洞之外,反弹道
导弹计划变得急迫了。为了尽快投入使用,中国首先进行"反击二号"反导弹系统的低层
拦截试验。71年10月到72年4月,中国先后进行了六次1:5模型弹的试验,其中五次成
功。该计划在1973年被中止。
1974年5月到6月,七机部与二院召开"反击三号"反导弹系统高层拦截计划论证会。
"反击三号"计划于1977年中止。& y# X& [.
A( `, a" E9 t8 G+ j
9 z/ K. F) W" F6 s2 a& w
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已经完成了"实践二号乙"卫星计划与"反击一号"反导系统的总
体设计与部分设备研制试验,并全部获得成功。军方根据反导弹工程的进展情况向中央
提出了"北京防区方案设想"。1978年8月到9月,中国两次进行了"反击一号"低层高超音
速拦截弹的模型弹试射。1980年3月,"反卫一号"停止研制,不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
的邓小平下令中止了整个640计划。4
n/ B% m4 q! D' i& `8 s8 v: P
同反击系列的反导弹拦截弹相比,640工程的战略预警雷达系统发展比较顺利。该
雷达系统包括7010相控雷达和110单脉冲跟踪雷达。其中,7010雷达于70年5月开始研制
,72年部分实验安装,74年投入使用,76年开始全面安装,77年全部完成。该雷达可以
连续跟踪十批以上目标。110雷达于66年开始研制,77交付使用。;
_+ _3 V9 t" }1 K% ~0 }' k
/ E" ?6 C6 m- ?9 z% n
中国反导弹技术发展概貌8 v1 E$ S# X* I' ~
由于反导计划的高度敏感性和复杂性,今天要想找到相关资料已经很困难。此外"
文革"期间中国的大型国防研究发展相当混乱,各种型号发展计划摇摆不定,技术、资
金、管理、政治等方面随意性很高,一直到现在,当年参与计划的当事人提起这件往事
也是欲说还休。.
Y# A* H; P' V9 {7 O, h( F
导弹防御计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研究领域涉及航天、太空战、导弹、核武器
、雷达、情报网、防空系统、地面设施等等诸多方面。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同当时中国正
在进行的核武器、运载火箭、卫星等工程联系在一起。:
h1 L& `' D1 O" ?2 h
# ?- X/ p+ U/ i/ @/ F, |1 \
中国在七十年代的航天计划包括了侦察卫星、载人航天、反卫星武器等几大领域。
中国首先在东风四号中程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之后又在东风五
号洲际导弹的基础上发展出长征二号和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同大名鼎鼎的长征二号相比
,风暴一号几乎不为一般人所知。事实上,风暴一号与长征一号可谓是孪生兄弟,前者
为民用型号,后者正是用于反导弹等计划的军用型号。
" H0 c8 U/ `6 i0 T1 J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于1971年首次飞行,74年11月5日发射"尖兵一号"返回式卫星失
败,以后发射几乎全部成功(不包括后来的捆绑式长征二号E),到1978年,长征二号和
返回式卫星技术都已经相当成熟。与之相比,风暴一号的发展就显得多灾多难,先是改
装的二级火箭发动机发射失败,不得不改用长征二号的二级火箭发动机,到了八十年代
就干脆把长征二号的二级火箭整个搬过来用,风暴一号的低轨道载重约1.5吨,于1969
年开始研制,其发射记录可谓是"劣迹斑斑":
72年8月10日,发射"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失败;73年9月18日,发射技术试验卫
星失败;74年7月12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再次失败;75年7月26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获
得成功,卫星近地点186公里,远地点464公里;75年12月16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获得
成功;76年8月30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获得成功;76年11月10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失
败;77、78年各一次新技术试验,飞行成功。79年7月28日,一箭三星发射失败,原因为
二级火箭发动机故障;81年9月29日,一箭三星发射成功。
纵观风暴一号的发射记录,74年以后进入密集发射的阶段,一个估计是政治需要,
另一个估计是74年的计划调整的缘故。上海航天局发射风暴一号创下了11次发射5次失
败的记录,而这以后发射的其它型号却全部获得成功,其中原因是令人费解,除了政治
因素之外,估计当时对风暴一号的技术要求过高不无关系。此外,长征二号迄今为止发
射的卫星资料全部有案可查,而风暴一号发射的"技术试验卫星"除了知道重量在一吨多
一点之外,却没有任何资料,更加显示出其背景的神秘性。但无论如何,由于二级火箭
机动性始终无法满足要求,风暴一号火箭最终于1982年停止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反卫一号"反卫星系统肯定没有进行过实际发射,但估计其技术验
证已经在风暴一号火箭搭载的"技术试验卫星"上进行。
' R0 M2 L( a$ c7 a
还有一个令人琢磨不透的是实践二号乙卫星的用途。1981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一
箭三星"一般外界认为这是多弹头导弹的技术验证。但似乎并不完全。"一箭三星"发射
的三颗卫星分别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根据公开发表资料,
三颗卫星的轨道相近似,其中"实践二号"于1974年9月完成设计方案,用途是空间红外
特征测量,以试验对地侦察卫星技术,此外估计同红外导弹预警卫星技术也有关系,近
地点237公里,远地点1622公里,重量250公斤,设计使用寿命半年,但发射之后因旋转
速度过快,12天以后失去控制。"实践二号甲"计划于74年后与乙型同时启动,卫星重
500公斤,主要用途是地球大气电离层测量。唯有"实践二号乙"卫星,公开资料仅说是"
靠光学跟踪观测",令人莫名其妙,难道是靠预储存指令飞行?进行过变轨机动?甚至是
自杀卫星技术试验?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实践二号乙"是一颗重量很轻的小卫星。1
C' Z8 L1 `( I X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国家战略核心是准备核战争,因此核武器被放在了重中之重
。在核武器之后,导弹防御体系的重要性开始日益提高。但是,由于中国核武器计划的
进展并非十分顺利,直到80年才完成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试验,因而也推迟了"640工程
"的进度。依笔者估计,如果判断正确的话,当时中国的试验卫星等航天计划应该同"
640工程"存在密切的关系。
* r* {& t% y F& e2 R
反导用的核弹头在技术上估计参考了美、苏的设计。反导、反卫星系统的核心是拦
截弹,系统的其余部分则与航天有密切联系。据此可以拼接出"640工程"的大致概貌。.
|( X* y `/ R/ s
% l6 G$ j8 ~9 N, P4 ~- n: H$ w* i1 E0 y$ G
1964年1月,国防科工委和中央专委提出"核武器发展报告",其具体计划如下: 二
机部争取在七十年代中期完成核导弹的武器化。
2 [+ b- x" t1 s, ~2 |/ P* r
七机部的东风系列导弹力争在72年完成,液体燃料导弹优先,并在东风五号的基础
上发展运载火箭。 六机部负责核潜艇"091工程"。
中科院负责卫星计划。% e1 [7 ]% J: C4 o$ e5 M
中共中央于65年前后批准了这个计划。在随后"三五"国防计划中基本完成。
1971年到75年的"四五"国防计划提出:"前三年赶上,后两年超过"世界水平。计划
在5年内让14种航天器上天,平均每年要上天9颗卫星。2
L2 J& X7 w+ D. ~& d
1971年"9*13"事件之后对核武器计划进行了调整。
/ j& B: Y6 a: a% @- x# d
1974年"批林批孔"后又开始大上战略武器计划,包括新型的核武器、导弹、返卫式
试验卫星等等。当时张爱萍任国防科委主任曾亲自到七机部现场办公。
. C/ f. s+ \& Y8 s
74年6月30日,毛泽东批发"关于解决七机部问题的报告",开始整顿各部。7月成立
导弹工业总局。
1975年1月,国防战略计划调整,开始上马导弹核武器与"331工程"的"东方红二号"
卫星,并加速"巨浪一号"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8
H( R* ?; g2 T; f* p* w
中国反导弹系统的建设5 w) y! J& k/ I" j, _
在导弹试验场方面:"640工程"中的反导弹试射靶场地址不详。1970年在甘肃酒泉
的西北基地建设完成,这个基地主要负责战略导弹的试验工作。华北基地(山西五寨?)
于1966年上马,主要负责中程弹道导弹的全程飞行、洲际与固体导弹试验等任务。1967
年3月东北基地上马,主要用于中远程导弹全程飞行试验。1975年5月太原基地上马。3
p9 t) Q# n; T8 i3 L
在核弹头方面:反导系统使用的核弹头没有公开资料,但核弹头小型化是这种武器
系统的关键。中国在1972年1月7日用强五强击机空投氢弹成功。强五的标准载弹量在一
吨多,因此估计中国此时已经实现了核武器的小型化。中国在1976年1月23日进行2万吨
级的核试验,这一时期的其它核试验的当量从100万吨级到2千吨级,估计使用在反导弹
系统上没有太大问题。在时间上,73年以后中国的核试验重点是实战型核武器试验,以
及东风系列导弹弹头的改进与装备测试试验。至于反导核弹头是否进行了试验则不得而
知。
* n3 O c: G& Q5 O
在卫星测控网方面:工程最早于1965年上马,主要用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701工
程",整个工程于1970年完工。一期工程包括:用于地球轨道测量的154-2乙型单脉冲雷
达、701-5型无源引导雷达、多谱勒频移测速仪、比相干涉仪、光角望远镜、160型电影
经纬仪、150型光学经纬仪等;用于微波遥测的930时统、717计算机数字处理机;用于指
管通情(C3I)的控制中心,108乙型计算机等。
七十年代中期,用于中、低轨道测控的测控网二期工程完工,其中包括"远望"号测
量船上的新型180单脉冲精确测量雷达、331激光电影经纬仪、120微波遥测、双频测速
设备等等。
$ \ A3 v+ t: D, A. A. L5 _
在导弹方面,考虑到使用中国第一种使用固体燃料的"巨浪一号"潜射导弹到1978年
还没有解决发动机的技术问题,因此估计"640工程"中使用的反击系列拦截弹均为液体
燃料。其中:"反击一号"是低层高超音速拦截弹,概念大约类似苏联的"橡皮套鞋"反导
弹系统,飞行速度在5马赫以上;"反击三号"属于高层拦截弹,而且居然还使用了美国前
不久才提出的"双层拦截系统概念"(即保证在第一枚拦截弹没有击中目标的情况下,还
有时间再发射第二枚拦截弹,以保证拦截效果),显然大大超出中国的技术水平。"反击
二号"是低层拦截弹,接近目前俄罗斯的S-300V防空导弹。显示出"640工程"的总体概念
相当超前,事实上直到今天中国的导弹防御体系也没有超出"640工程"的规划范畴。
中国曾经在七十年代中期先后数次使用"红旗二号"防空导弹进行反导弹试验,击落
了"某型"近程地地弹道导弹(估计是东风一号或二号)。"红旗二号"的飞行速度是1150米
/秒,估计与反击系列拦截弹有不少关联(携带核弹头的"红旗二号"?)。有资料显示,"
反击二号"低层拦截弹与中国在七十年代发展的"红旗三号"有相当的技术重合,但奇怪
的是,"红旗三号"在1974年完成定型后中止发展,也许是因为有了更新的计划,如"红
旗四号"?"红旗三号"属于高空远程防空导弹,使用双推力液体主发动机,并有固体发动
机助推。.
_+ i4 C0 ^( |/ d+ O# f5 M
! x- [3 `' u1 M! G$ Q1 I
纵观整个"640工程"可谓是蔚为壮观,在许多方面已经解决"有无"的问题,其技术
瓶颈实际在导弹与航天技术上。整个计划的发展虽然混乱,但其探索精神让人无可厚非
。"640工程"最终彻底失败了,但是后来的"863计划"中的导弹防御规划仍然在继续"640
工程"的概念。:
[. U% u, x! t" h6 C+ b" s
8 ^" A) F' y3 N
对一个大型的国防工程而言,其发展过程大体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技术研究
与可行性分析等预研阶段、工程研制阶段与装备使用阶段。"863计划"属于技术储备与
可行性探索的初级阶段,可算是以退为进。通过"640工程"和"863计划"已经可以让中国
解决在反导领域"有没有"的问题,个别领域甚至是"好不好"的问题。当然是否会进入到
工程研制阶段,则属于国家政策问题,个人无从猜测。3
y& v! l2 I1 G* b9 ~1 Q
"863计划"的许多内容仍然严格保密,不过其中一些计划的名称已经透露出来。在
此本文将根据一些已经透露出来的信息,再通过与美、俄(苏)的反导弹系统的对比来评
估一下中国反导技术发展的大致水准。:
r3 }6 g2 n& c
苏联的"橡皮套鞋"反战略弹道导弹系统于1953年提出设想,56年开始研制,61年在
试验中击毁了R-12弹道导弹,整个系统于1964年开始部署,72年完成。其拦截弹的核弹
头当量100?200万吨级,有效杀伤半径6?8公里,射程350?640公里,射高320公里。对付
每个方向有8枚导弹,2发连射,间隔5?30秒。导弹由载重车运载,存储在发射筒内。预
警搜索雷达采用"鸡笼"相控阵雷达,搜索距离6000?7300公里,指挥中心处理后能够提
供10?15分钟的预警时间。"狗窝"相控阵雷达负责距离2800?3000公里范围的目标跟踪,
到1500公里以内后由"脱莱艾德"雷达跟踪,最后由"契科夫"
制导雷达引导拦截弹击中目标。
. i& Q' \9 ^" g- c
美国从五十年代开始实施导弹防御计划,迄今已经花费了1200亿美元,却并没有多
少实质性的装备,目前的导弹防御计划NMD和TMD也决非可以很快投入实用的。
( R8 X# S7 \) Q5 M
一般而言,导弹防御体系的内容包括:探测系统(包括全天候监视、探测、预警、
分析等)、拦截武器、C3I系统、反卫星武器、动能弹(地基、空基、天基)、定向能武器
、核武器、主动电子或光对抗等等。
美国于八十年代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SDI)的内容包括:监视、捕获、跟踪、杀
伤判定、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等关键技术计划,以及系统分析与作战管理等内容。"
星球大战"计划细分为红外、激光、微波雷达。天/空/地基激光、天基粒子束、核定向
、动能武器、天/地基导弹、末端反导与战区导弹防御(TMD),以及后来布什总统提出的
"智能卵石"计划等。)
~/ u: t. w+ ~0 g4 N( ]
在探测方面,中国的卫星比较令人失望,大型卫星的研制还是任重道远。虽然中国
已经在CCD相机、合成孔径雷达等方面有所突破,但即使有了技术,离转变为工程产品
还有一段距离。中国目前仍然缺乏实用的探测卫星。*
^/ J2 R, e$ y4 J7 ^ f: h
相比之下,中国在地基雷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大型雷达研制还是需要解
决"好坏"的问题。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OTH)能够探测到电离层以下目标以及隐形目标
,可以提供导弹发射的预警信息。OTH雷达占地大,使用维护复杂,主要的技术难点是
目标分析,中国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的OTH雷达的探测距离是800?3300公里;
俄罗斯是925?3300公里;而中国是700?3500公里。中国的大型相控阵与单脉冲中程预警
雷达"好坏"问题还有待解决,6000公里以上的远程警戒雷达中国还没有。近程制导雷达
方面则几乎没有问题,近几年如潮水般涌来各种雷达型号可以说是琳琅满目。
; [$ R$ d& Q* g) ?9 H1 s! s
在轨道监视方面,美国的1米口径光学相机能够捕获到4万公里外足球大小的目标,
此外还有多谱勒效应无线电干涉仪测量卫星,估计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差距不大。.
c9 y* o7 r! P( s
; ^! T. h0 x" Y& c# G
在核武器系统方面,中国的核专家一再声称:"当前中国核武器的设计水平与国际
水平处于同一档次。"比较引人注意的是电磁脉冲核弹,它可以用于电子战、定向等离
子武器等,但都有一个定向问题,技术难度较高。美苏都试验过核爆激励X射线激光武
器,但定向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离实用距离相差太远。比较现实的是传统核武器,例如
一枚100万吨级核爆炸可以使上千公里的无防护的卫星毁坏或失去作用。'
E1 s0 {2 E0 }! |( m
5 @. ^6 u+ I& D9 `
至于美国以往试验过的上升式用动能弹、共轨式反卫星,太空雷,甚至于"智能卵
石"概念武器等,在中国实现"921"载人航天工程以后可行性也大大增加,大的技术困难
已经没有。载人飞船还可以进行轨道监测和预警,必要时,甚至可以攻击卫星。"921工
程"是"863计划"的一个巨大成功,中国早在六十年代就成功地将狗送入太空,七十年代
也准备过载人航天,但直到今天才算是接近成功的最后一步。*
R& ]; R" g4 m! ?. ~
1 d, }0 o) r" _/ q T" D) p ~
"640工程"还有一个动能弹的技术瓶颈,现在也已经看见曙光,可以解决"有无"的
问题了。对于动能弹精密探测与识别,美国也还没有达到实用的水平,但如果使用核弹
头就没这个麻烦,其副作用是对地面可能有一定影响(比如核辐射等),但中国幅员辽阔
,可以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实施拦截,把副作用减到最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