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 发帖数: 3872 | 1 NY-Times Opinion
http://www.nytimes.com/2007/12/04/opinion/04brooks.html?hp
Op-Ed Columnist
The Dictatorship of Talent
By DAVID BROOKS
Published: December 4, 2007
Shanghai
Let’s say you were born in China. You’re an only child. You have two
parents and four grandparents doting on you. Sometimes they even call you a
spoiled little emperor.
They instill in you the legacy of Confucianism, especially the values of
hierarchy and hard work. They send you off to school. You learn that it
takes phenomen |
c******a 发帖数: 168 | 2 The article hits some points but I don't like the underlying philosophy of
the author.
Besides, certain statements are not true ore ridiculous, e.g.:
"You treat your professors like gods and know that if you earn good grades
you can join the Communist Party." (Well, many pretty bad students enter the
party and I see most of the students don't even respect their professors.)
"You learn that it takes phenomenal feats of memorization to learn the
Chinese characters. " (So? It doesn't take any Ameri |
c******a 发帖数: 168 | 3 我不喜欢这个作者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整个文章并非讨伐共产制度,而是讨伐中国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不是说不可以讨
伐孔夫子和他的后人,但是针对这样一个根基很深的文化,用这样简单浅薄的口吻随便
说说,没有意思,反而容易造成不明读者的偏见。事实上,同样的文章,只有删掉关于
只有1%的人进重点大学那段,就完全可以用到日本头上。
2. 作者带着浅薄的西方文化的优越感,不假思索的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概念是绝对好
的。其实他们的自由与民主的问题,他们自己的先哲们早就看到了。Excellence 和
equality从来都存在着两难,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连这点都看不到,就太浅薄了。我自
己碰到过一些这样自以为是的西方人。有一个例子,有个芬兰人,看完了《卧虎藏龙》
,说只喜欢里面的章子怡,敢爱敢恨,很性感,剩下的人都太压抑,后来又看了《花样
年华》,说,你们中国人怎么都那么压抑?你们这种不自由的社会意识形态实在非常愚
昧。
3. 中国的问题不能够矫枉过正。有人可能认为,儒家文化对中国毒害太深,要大大启
蒙一下,哪怕带进来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的弊病也可以。问题不那么简单,中国
的情形常常是,人家的好没学 |
e***e 发帖数: 3872 | 4 试着商榷下:
这个很大程度取决你怎么定义儒家的意识形态。忠恕、仁义作为内在的个体道德
理念在中国等不到西方人来讨伐,半个多世纪来已经几近荡然。文中明确说中国政
党无意识形态,自然讨伐也跟共产无关。日本我不了解,但要搬到他们头上,除了
高考外,显然有关党治的部分也得删。
这点也许有道理,但这个专栏的文体本就有炫耀Newyorker的口吻,浅薄也是他自然
的风格。芬兰人说的话未必无理,或许你试试在国内生活几年就有感触。
学好学坏这个问题不好这么简单评价。80年代学市场经济似乎开端不错,为什么学好
好不下去了?政治体制改革这个条目你在高考的时候想必已经不需要背了,为什么?大
大不说,启蒙都没有,民主当然是妄谈。历史没有假设,但没有八十年代末的折转,大
学教育会怎样?儒家文化的利弊,同科学理性功利等等一样,要进去后再出来才好评价。
任何作者都有立场,古往今来,概无例外。
【在 c******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不喜欢这个作者主要有以下几点: : 1. 整个文章并非讨伐共产制度,而是讨伐中国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不是说不可以讨 : 伐孔夫子和他的后人,但是针对这样一个根基很深的文化,用这样简单浅薄的口吻随便 : 说说,没有意思,反而容易造成不明读者的偏见。事实上,同样的文章,只有删掉关于 : 只有1%的人进重点大学那段,就完全可以用到日本头上。 : 2. 作者带着浅薄的西方文化的优越感,不假思索的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概念是绝对好 : 的。其实他们的自由与民主的问题,他们自己的先哲们早就看到了。Excellence 和 : equality从来都存在着两难,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连这点都看不到,就太浅薄了。我自 : 己碰到过一些这样自以为是的西方人。有一个例子,有个芬兰人,看完了《卧虎藏龙》 : ,说只喜欢里面的章子怡,敢爱敢恨,很性感,剩下的人都太压抑,后来又看了《花样
|
c******a 发帖数: 168 | 5 先论第四点:文章的标题叫精英专制。美国的模式是精英统治。不知道他的重点究竟是
在精英,还是在专制,在我读来是平分秋色。就前者来说,自己心目里的模子就是精英
的,还来嘲笑精英选拔制度,就是脑子不清楚。
再提一点前面没说过的,他说business和government在西方都有一种tension。其实越
是资本主义的国家,这种tension越小,因为政府放手让市场控制一切,而美国历史上
屡屡出现财团控制政治的状况,美国的石油开放,汽车工业,公路发展的政策,对美国
梦(家家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车...)的鼓吹,都和财团在背后的控制密切相关,今
天当然也不例外,资本渗入政治不是靠行贿那种腐败,而是靠强力,靠用钱资助竞选压
根就把议会控制在自己手里。反而是欧洲社会主义政府经常跟business发生矛盾,从十
九世纪起就时时争端,因为政府想管的事情多。他嘲笑中国是学而优则仕,不知道心里
是不是觉得钱而优则仕要更好。 |
O*****a 发帖数: 11621 | 6 他的高明之处是用 "you" 来说话,又不是他在说,是“你”在说。 |
e***e 发帖数: 3872 | 7
天才独裁制和精英专制字面后的意思有区别,精英专制和精英统治也一样。西方的
民主制度理想,不管是体现到共和国的雅典、罗马,还是后来的英美法德诸国——这
些实例当然都只是实例,远不是他们的理想,也且不论他们民主理想的正确或实现的
可能性——都不是专制,更毋论独裁。退一步讲,即便精英选拔,举个极端的例子,
倘若全球都是科举,廿一世纪的今天,某国依然实行斯巴达式的淘汰,或者甚至举国
考试都是扳手腕,扛大鼎,我们看来是否也觉得好玩呢?出现在羊城晚报或者新京报
上一篇带揶揄口吻的专栏文章,是否就说明作者头脑不清楚呢?
Tension这点,你觉得西方小,那是西方的财团现在再没有可能让警察来赶了住户,
强拆老百姓房子这种事;他觉得西方大,因为他觉得西方的政府有可能不得不为拿着
选票的很多人做一些事,而corpocracy的政府不用遵从这些不得不。
Chomsky提到过为什么他对美国的批评比对其他专制国家多——不是他意识形态上
左,也不是他对这些国家有什么特别的同情偏袒,而是因为作为一个美国的学者,他
意识到自己对美国的批评作用是最大的——这点理由显然对一个中国人来讲并不存在。
【在 c******a 的大作中提到】 : 先论第四点:文章的标题叫精英专制。美国的模式是精英统治。不知道他的重点究竟是 : 在精英,还是在专制,在我读来是平分秋色。就前者来说,自己心目里的模子就是精英 : 的,还来嘲笑精英选拔制度,就是脑子不清楚。 : 再提一点前面没说过的,他说business和government在西方都有一种tension。其实越 : 是资本主义的国家,这种tension越小,因为政府放手让市场控制一切,而美国历史上 : 屡屡出现财团控制政治的状况,美国的石油开放,汽车工业,公路发展的政策,对美国 : 梦(家家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车...)的鼓吹,都和财团在背后的控制密切相关,今 : 天当然也不例外,资本渗入政治不是靠行贿那种腐败,而是靠强力,靠用钱资助竞选压 : 根就把议会控制在自己手里。反而是欧洲社会主义政府经常跟business发生矛盾,从十 : 九世纪起就时时争端,因为政府想管的事情多。他嘲笑中国是学而优则仕,不知道心里
|
e***e 发帖数: 3872 | 8 高行健还用第二人称写小说呢,他这个,小菜~~
【在 O*****a 的大作中提到】 : 他的高明之处是用 "you" 来说话,又不是他在说,是“你”在说。
|
c******a 发帖数: 168 | 9 他这篇跟你说的乔姆斯基的例子正相反。这文章显然是写给西方人,主要是在美国的人
看的,不是给中国人看的。如果中国自己一篇报纸这么说自己(当然不可能),我不仅
不会反感反而会大声叫好。为什么呢?他的参照系根本不一样,他的读者本来就抱着他
那样一种态度,读了这种不痛不痒的合拍文章(厚厚,建立美国的和谐社会),有什么
意义?不过就是又强化一下西方文化的偏见而已。像我说的那个芬兰人(此人在华尔街
上班),倘若读了这篇文章,岂不是正中下怀还不用费脑子,过两天没准得意洋洋地跑
我这儿炫耀,你看我说得没错吧,连纽约时报在中国的记者都同意。
在。
【在 e***e 的大作中提到】 : 高行健还用第二人称写小说呢,他这个,小菜~~
|
e***e 发帖数: 3872 | 10 我的意思美国如何不好,批评他们不是我们的事儿,而不是说原作者在这点上有
什么高明之处。我们不好的地方别人说出来,哪怕用意不良,哪怕动机不纯,值得
我们反省的地方仍然值得我们反省。
【在 c******a 的大作中提到】 : 他这篇跟你说的乔姆斯基的例子正相反。这文章显然是写给西方人,主要是在美国的人 : 看的,不是给中国人看的。如果中国自己一篇报纸这么说自己(当然不可能),我不仅 : 不会反感反而会大声叫好。为什么呢?他的参照系根本不一样,他的读者本来就抱着他 : 那样一种态度,读了这种不痛不痒的合拍文章(厚厚,建立美国的和谐社会),有什么 : 意义?不过就是又强化一下西方文化的偏见而已。像我说的那个芬兰人(此人在华尔街 : 上班),倘若读了这篇文章,岂不是正中下怀还不用费脑子,过两天没准得意洋洋地跑 : 我这儿炫耀,你看我说得没错吧,连纽约时报在中国的记者都同意。 : : 在。
|
|
|
O*****a 发帖数: 11621 | 11 高用第二人称跟他用第二人称的效果不一样。
【在 e***e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意思美国如何不好,批评他们不是我们的事儿,而不是说原作者在这点上有 : 什么高明之处。我们不好的地方别人说出来,哪怕用意不良,哪怕动机不纯,值得 : 我们反省的地方仍然值得我们反省。
|
e***e 发帖数: 3872 | 12 说说?//@@
我觉得第二人称挺好玩的,从修辞上看,好像把读者‘推’到对话的位置和叙事的
场景中一样;但从文学效果上,又更像让读者看见另一个自己在场景中经历。相反,
传统的第一或者第三人称叙事,作为读者似乎更容易进入叙事中去。
【在 O*****a 的大作中提到】 : 高用第二人称跟他用第二人称的效果不一样。
|
O*****a 发帖数: 11621 | 13 对于他来说这个第二人称是他所认指的第二人称.
这样似乎保证并突出了新闻写作所最需要的客观性.
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用,你和那谁已经讨论得差不多了. |
p*********y 发帖数: 1617 | 14 我觉得他这个第二人称用的太主观了。他把读者强行拉到一个他自己构思的场景中。而
这个场景是他对中国印象的折射。且不说他不是不是中国人。就是中国人也不能白分白
的正确。所以不管他文中描述得如何,首先就给人一种不信任感。
【在 O*****a 的大作中提到】 : 对于他来说这个第二人称是他所认指的第二人称. : 这样似乎保证并突出了新闻写作所最需要的客观性. : 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用,你和那谁已经讨论得差不多了.
|
c****u 发帖数: 3277 | 15 that's also the situation in USA. If one is not rich, to enter top
university,
one has to get very high gpa and high score in the entrance exam nowadays.
【在 c******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不喜欢这个作者主要有以下几点: : 1. 整个文章并非讨伐共产制度,而是讨伐中国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不是说不可以讨 : 伐孔夫子和他的后人,但是针对这样一个根基很深的文化,用这样简单浅薄的口吻随便 : 说说,没有意思,反而容易造成不明读者的偏见。事实上,同样的文章,只有删掉关于 : 只有1%的人进重点大学那段,就完全可以用到日本头上。 : 2. 作者带着浅薄的西方文化的优越感,不假思索的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概念是绝对好 : 的。其实他们的自由与民主的问题,他们自己的先哲们早就看到了。Excellence 和 : equality从来都存在着两难,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连这点都看不到,就太浅薄了。我自 : 己碰到过一些这样自以为是的西方人。有一个例子,有个芬兰人,看完了《卧虎藏龙》 : ,说只喜欢里面的章子怡,敢爱敢恨,很性感,剩下的人都太压抑,后来又看了《花样
|
e***e 发帖数: 3872 | 16 观点这个专栏名其实就强调主观性,相对其它新闻报道而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个也暗示了海水比纯净水难喝得多。
【在 p*********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他这个第二人称用的太主观了。他把读者强行拉到一个他自己构思的场景中。而 : 这个场景是他对中国印象的折射。且不说他不是不是中国人。就是中国人也不能白分白 : 的正确。所以不管他文中描述得如何,首先就给人一种不信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