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ZST版 - [李洋]《建党伟业》分析之一:作为形容词的革命 |
|
|
|
|
e***e 发帖数: 3872 | 1 《建党伟业》分析之一:作为形容词的革命
by 李洋 / 2011.06.18 2
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6918
影片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讲述党争与暴力,第二段讲述复辟和学)运的历史幼稚
论,第三段讲述了从冲动理性(陈独秀历史投机主义)与实践理性(毛泽东的务实主义
)。但整部电影却是一个无主题变奏,这是它在美学上最畸形的地方,它似乎没有真正
作为情节动力机制的主题在发挥作用。
这部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假主题”是政党政治的重要性,以及先进政党创造历史的必
然性,这在开场宋教仁的台词中是被放大的,但它只是一个假象,影片故事甚至都没有
紧紧围绕我党成立的过程展开,而是把镜头对准了逻辑极为松散的小故事。第二个“假
主题”是救国,影片先前的铺垫是救国的紧迫性,但后半部份的实质性情节似乎没有讲
述建党与救国之间的必然关系,最后用一场匆忙开完的会议结束了全片,我党的科学性
停留在理想主义学生的口号上和知识分子的理论上,从电影艺术最基本的原则来看,我
党甚至没有任何实质的行动,影片就结束了,至少在文本内部这个重要的应该由导演来
揭示的历史真理没有获得证明,从前面从孙中山到袁世凯的铺垫,观众的心理重心到后
来完全落空。
如果说它还算有一个主题,就是基于救国这个核心“叙事”基础上的革命段子集锦,而
且,讲述这些革命段子的史观还是非常陈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观。我们看不到“庶
民”,只看到了英雄,我们看到的革命不是片中李大钊一再强调的庶民的革命,而是民
国英烈的传奇。导演在发生在1911年到1921年之间的历史段子之间穿针引线,把诸多权
力争夺、内外纠纷、观念差异、儿女情长放在了这个虚幻的“革命”主题中。
这是一个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恐怖主义相结合的奇怪作品,正是因为每
个段落的主题处于离散状态,让影片的“整体叙述动作”无法建立起来,丢掉了革命的
动词性,展现了一场绝对单纯的作为形容词的革命。这是一场作为形容词的革命,因为
它的叙事在没有展开时就已经完成,因为革命的主词就是谓语本身,它不需要任何动作
去完成其自身,它一出现就完成了,所需要的仅仅是对这种特殊结构的形容。这种形容
词性的革命贯穿在影片每一场段落中,在宋教仁和陈独秀的演讲中,在蒋介石的暗杀行
动中,在北京大学的辩论中,尽管有些段落和对白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但你无法抗拒它
作为形容词的强烈渲染力,一场一发生就完成的革命,影片为它提供一个个具体的躯体
、面孔、肌肤和装束,还有仇恨、友谊、贪婪、愚昧、群情激昂、奋不顾身、沉着、坚
毅、执着……那些在烟火中的爱情,和在嘉兴的晨雾与歌声中的游船……这些响亮的形
容词把这部电影打造成一部华丽的、不需要动作来证明的革命主词。
所以,这是一部只有主语和形容词的电影,其重点既不是“建”,也不是“党”,更不
是“业”,而是“伟大”。从这个意义上,影片深得爱森斯坦的精髓,只不过爱森斯坦
的每一格画面都指向了“革命”这个动作(几乎没有领袖出场),而韩三爷的每一格画
面都指向了“伟大”这个形容(所有的领袖都配上偶像的面孔光荣登场)。 影片原来
叫做《建党大业》,后来改作《建党伟业》,名字改得好啊!
【作者简介】
李洋:网名大旗虎皮,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影视
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电影百科网站发起人、创建人。主要著作有《迷影文化史》、
代表译作有《莱昂内往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