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余华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h
发帖数: 141625
1
余华说他受小时候的文革影响太大。后来又专业拔牙。不过从在细雨中呼喊时他觉得悟
了,不再是语言的暴君,而是跟着感觉走。虽然其实后几个小说的温柔中依然带有标志
性的暴力。再推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评论:
http://www.mitbbs.com/bbsann2/entertainment.faq/LeisureTime/ID/wh/M.1241997814_2.10/%E6%8E%A8%E8%8D%90%E4%B8%80%E7%AF%87%E4%BD%99%E5%8D%8E%E8%AF%84%E8%AE%BA+%28%E8%BD%AC%E8%BD%BD%29
叶兆言的小说倒没什么印象了。日本变态文艺多……
wh
发帖数: 141625
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陈冲新片《英格力士》
转个新片介绍——电影挺想看看;评论的政治味儿浓了点,不利于吸引各种政治立场的
观众……
柏林当地时间2月20日,陈冲执导新片《英格力士》首张国际版海报出现在《Screen》
电影节场刊上,这是这部电影自去年10月杀青后首次曝光。
(首张国际版海报)
陈冲与柏林电影节颇有缘分,1995年她曾担任电影节评委,「那时候是世纪之交,我在
柏林看到了非常多灰色、沮丧的电影,对我来说太没有意义,当时我就决定自己写剧本
,拍一部有意义的电影。」
于是《天浴》诞生了,她在回旧金山的飞机上完成了80%的剧本,一年后入围柏林主竞
赛。
自1998年《天浴》之后,陈冲再执导华语电影;特意选择在柏林作为《英格力士》的起
点,可谓用心良苦。
1998年世纪末的金马奖,《天浴》勇夺7项大奖,这部文革知青题材的影片让陈冲转型
导演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20年后,陈冲导演以同样是文革背景的《英格力士》归来,
无疑格外让人期待。
1 电影海报上的「中山装」
先从电影海报说起。
《英格力士》首次曝光的国际版海报颇为神秘,主体是一个具有那个时代特色的中山装
的雕塑。
这件雕塑作品就叫《中山装》,来自旅居澳洲的雕塑家隋建国。
... 阅读全帖
n******m
发帖数: 644
3
来自主题: Movie版 - 盘点中国近年来十大禁片
中国本土禁片知多少
小编很喜欢看中国禁片,它们不但好看,而且是了解这中国社会的极佳窗口。
什么社会犯罪、流浪、生活、贫富差距、城乡结合、同性恋…种种社会问题都能在不同
的禁片中得到展现,似乎还能找到答案。导演不乏名流,如张艺谋、王朔、王小帅、贾
樟柯等,演员阵容更是不赖,有巩俐、周迅、葛优、姜文等。就是这些电影人,他们通
过影片的形式记录着改革开放后到现在的各种变化,记录着社会进程的对与错,交织在
这个复杂的民族里,你能看到很丑陋的一面,更能看到人性真善美的一面。这些禁片将
是这段不同寻常历史中的最经典记录。
禁片《无人区》四年后获广电赦令得解禁
2010年娱乐名博如是写:向被毙的《无人区》默哀
今天收到手机报,看到一条消息,宁浩《无人区》被“毙”。看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一
紧,据个别业内人士讲,这是目前最好的一部电影。被业内视为最好的电影在电影审查
委员会那些委员那里,却成了“没有英雄净是坏蛋”的“有毒电影”。并以“违反生活
真实,人物太灰,故事色调太黑”为由给毙掉了。据《长江日报》报道,《无人区》“
被毙”的决定是上周作出的,原因与之前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赵葆华披露的类...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26819
4
来自主题: Movie版 - 盘点中国近年来十大禁片
真不喜欢余华的文字。八九十年代余华苏童莫言这批人,就文字而言比王朔差太多了。
r****y
发帖数: 26819
5
来自主题: Movie版 - 盘点中国近年来十大禁片
刚看了。就是余华,只要来几行就透着没法让我喜欢的难受劲儿。
即使王朔来写这么个憋屈故事,我估计陈先生会是那个最后呼唤来发的。不过王朔肯定
会写得比这长很多。就长度而言,大概我能投这个余华一票。
r****y
发帖数: 26819
6
来自主题: Movie版 - 盘点中国近年来十大禁片
和地域关系不是太大。
南方的作家。。。钱钟书如果算,不错吧。台湾的散文也不错啊,张爱玲看得不多,短
篇的里头总有那么几句是绝活的。张写得再憋屈,也比余华强啊,余华为啥老是往土和
恶的方向钻。
r*****t
发帖数: 4793
7
来自主题: Movie版 - 盘点中国近年来十大禁片
先锋作家嘛,总是要尝试,寻找突破
余华其实后来的作品也不那么暴力和血腥
活着虽然本身是个很残酷的故事,但是并没有渲染的很绝望很黑暗
许三观卖血记其实血腥气也不重
这也有风气的因素
有一阵很流行这些土和恶的东西,花城十月上到处都是
和其他先锋的比(比如北村什么的),余华很温和了

不错吧。台湾的散文也不错啊,张爱玲看得不多,短
t******0
发帖数: 3757
8
来自主题: Movie版 -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活着》
后来我还看过了余华的小说。。。
那真是更惨了,最后只剩下了老头自己了。余华太狠了,残忍的让人绝望。。。
t*********r
发帖数: 206
9
《活着》这是张艺谋在94年公映的电影 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主演:葛优,巩俐。
当时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公映,但是在自己的祖国竟然招禁。张艺谋就不用解释了...这
是张艺谋在红高粱之后的又一力作。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 发行公司却无奈是西班牙,
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公司。94年至今已经15年了 大陆却一直没有将这部电影解禁!
此片在海外可以说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而葛优凭借这部电影拿到了第四十七届戛纳电影
节的“最佳男主角”,(另外还拿到了“人道精神奖”...这个名词多么敏感..具体因为
什么 这我就不知道了...自己看看也许就明白..)相信这个奖的分量啥都不用说了...
大陆唯一一个获得戛纳影帝的男人也就是他了(梁朝伟是后来的 不过..不算大陆的咯.
.)。这么一部获得戛纳影帝 香港“金像奖”的片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 又有多少
人看过。很多人没看过很可能都想知道为什么被禁 评论上写过这么句话“片中对大跃
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
变,变为中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忍受。活着就是忍受。”94年的祖国...这种内容
被禁相信大家很容易理解...但...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26819
10
来自主题: TVChinese版 - 霸王别姬,好在哪里?
我也觉得活着电影改编比原著强。很不喜欢余华的笔头,他的文章基本都看不下去。活
着更是唯有悲惨才是真实,越悲惨就越真实。
活着,跟霸王别姬一样,更精彩的是小演员。小演员的充实是活着小说里没有的美好。
余华就看不到这种真实的美好的东西。
i***a
发帖数: 11826
11
从莫言《红高粱》到张艺谋电影小说对照

莫言有4部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
--- 2部都由张艺谋导演,
快速敲一篇,感慨强人张艺谋
在这样一个明朗的初秋,
在这样一个群情振奋的网络。
莫言得了文学奖,国人的骄傲,洛阳纸贵,书店卖断货。看过莫言文字的莫
不振奋,没看过的也激动自豪。早上更听校友讲,他小时候曾看到《丰乳肥臀》,摆在
小摊上配了幅大俗的图片甩卖,现在真后悔当时没有当颜色小说去买了细读。

于是我也弃掉了还看完的村上春树《1Q84》,准备先扑向民族的文字。才发
现,早看过莫言,那就是《红高粱家族》。
记得看电影《红高粱》,不明白为什么大缸酒在姜文pee的特殊处理之后,
一夜之间竟变得异常好喝。好奇之余就囫囵吞枣翻看了原著小说---莫言写的。

感慨张艺谋。
张艺谋,是中国当代电影界的旗舰,从早期的《红高粱》到《金陵十三... 阅读全帖
y**l
发帖数: 128
12
莫言的书我也是因为题目封面太俗没看过。
电影里你忘了列2010的山楂树.
看过的:
活着:余华的小说是我觉得近些年来最好,看电影一点感觉没有
我的父亲母亲:觉得挺纯挺美好的电影
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美国电影院里看的
1984年《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改编自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3954206AAAD0FB20
1987年,《老井》,吴天明导演,张艺谋主演,改编自郑义的同名小说《老井》。
http://v.netstartv.com/youtubes/983
1988年,《红高粱》,张艺谋导演,改编自莫言《红高粱家族》。
http://v.netstartv.com/youtubes/235
1989年,《秦俑》,张艺谋导演,中港合作,改编自李碧华《秦俑》。
http://v.netstartv.com/youtubes/984
1990年,《菊豆》,张艺谋导演,改编自刘恒《伏曦伏曦》。
http://v.netstartv.com/youtubes/236
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张... 阅读全帖
z******g
发帖数: 1331
13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
我也是更喜欢余华,余华是当代第一
j*****3
发帖数: 654
14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
虽然我也很喜欢金庸,但是他这辈子是没戏了。
余华是以知识分子的角度关注农村农民;莫言呢,他本身就是农民。所以知识分子们喜
欢余华,诺贝尔评委们喜欢莫言。
l*******o
发帖数: 5673
15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
金庸完全没戏 余华戏也不大
这么多年的诺奖都是更关注表现手法和叙事手段的独特性 莫言能得奖也是这两点有点
创新 所谓福克纳的意识流和马尔克斯魔幻现实的合成
金庸完全就是一个老掉牙的写民间故事的storyteller
余华虽然不是那么传统 本质上还是一个写大众读物的
z******g
发帖数: 1331
16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余杰:诺贝尔丑闻! (转载)
他到没到更年期不知道,我知道你是个白痴,余杰和余华都分不清,不过余华和余杰一
样,也是反共民主人士
wh
发帖数: 141625
17
我忘了……好像是他主持出版过一套后现代小说?啊我找到了:
“综观文艺界,所谓的“人性”无非是暴力、丑恶、性欲等酒神式的本能放纵。我们毋需
到八十年代的故纸堆中去寻找刘恒、残雪、余华等“先锋”作家对人的邪恶天性的尽情
描写;且翻一翻近几年由名家编选的一套《逼近世纪末小说选》,便可见原始的威力延
续至今。主编陈思和先生总结了三条编排最佳小说的标准:“一,作品在表达当下人们
向世纪末行走过程中的精神向度上有没有提供新的因素;二,作家对小说艺术建构当代
人心灵世界有没有新的探索;三,文学艺术在抗衡日益庸俗的肉麻、并缺乏想象力的现
实环境的努力中体现出新的批判力度。”154且不去理会其中的高雅空虚的术语、似通
非通的造句,单看文中开列的这一串“1997年最佳小说”:“黄昏里的男孩”(余华)
叙述一个小贩对偷苹果男孩的残酷折磨乃至断其手指;“平地风雷”(刘庆邦)讲的是
亢奋的村民集体狂欢式地谋杀货郎的故事;“鹰影”(红柯)描绘血的故事在孩子的心
灵世界激起的奇想;《尖锐之秋》(朱文)用“拼接瞬间体验”的手法展示“贫匮沉闷
”且“碎片似的精神世界”……。难道血腥就是对“当代人心灵世界”的“新的探索”
E**c
发帖数: 713
18
学到了一句墨西哥谚语:A distancia los dos, felices los cuatro,意思是:两人
异地,四人开心。
古代人的示爱。
郑和说:为了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来看你
荆轲说:我曾十步杀一人,却败给你的眼神。
蔡伦说:我研究出造纸术,就是为了给你写一封情书。
秦始皇说:虽然我征服了世界,却难以征服你的心。
李世民说:江山如此多娇,我只为你折腰、老妹。
曹操说:我宁可负天下人,也不会负你。
爱迪生说:为你照亮前方的路,我为你发明了电灯。
一美女到香奈儿相中了一件超低胸晚礼服,马上试穿,并且穿出来给店主看,问:板,
这衣服会不会胸太低了。
老板仔细看了看:请问,小姐你有胸毛吗?
美女怒道:说什么呢?人家怎么会有胸毛。
老板:那确实是太低了。
从前有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好久,后来男孩终于跟女孩表白,女孩接受了男孩,两个很
快就坠入爱河,直到三天后才被捞起来。。。。
地铁上看到了一个生活态度非常认真的女孩:她在QQ里翻了十几页才找到一个合适的
emoji发出去。
从前有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好久,后来男孩终于和女孩表白,俩人每天都眉来眼去,最
后都变成了斗鸡眼。。。。...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43926
19
孔二狗是谁?李小牧不是一个龟公么?
==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国作家有曹雪芹、蒲松龄、余华、鲁迅、莫言、孔二
狗吧?日本作家有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村上龙、太宰冶、川端康成、李小牧吧?韩
国有谁?
据韩国官方报道,韩国有曹雪芹、蒲松龄、余华、鲁迅、莫言、孔二狗、村上春树、三
岛由纪夫、村上龙、太宰冶、川端康成、李小牧。
T******e
发帖数: 18290
20
来自主题: Joke版 - 觉得男朋友没有文化 (转载)
余华和苏童也太没品了,怎么要大刘和米兰昆德拉才上得了台面

因为我们都喜欢动漫所以有很多的话题可以聊。后来我们都毕业工作了,我也没有大学
时的闲工夫天天看动漫,只是在闲暇之余看看书。时间一长我发现我和他共同语言越来
越少,也发现我们以前在一起的时候聊的也都是那些动漫加一些校园琐事罢了。
最近看的书,复述里面那些很精辟的语句,他也会说我太装了。现在在一起吃饭的时候
都尴尬的没有话题说,他不然是讲一些我没看过的动漫,不然就是讲在微博上看到的娱
乐明星的八卦。说实话我觉得他就是那种胸无大志的人,从来不会想着提高自己,眼光
很短浅。卤煮劝他去多读一些有用的书或者名著之类的,他很不屑地说看书有什么用,
又不能当饭吃。提起余华啊苏童啊他一概不知,我觉得很无语。
事,一个男生这么大年纪张口闭口还是动漫和娱乐八卦,让我觉得很丢脸。到底是我们
俩谁有问题呢?我要不要分手?
n*******r
发帖数: 237
21
来自主题: Midlife版 - 人活着就好,穷也没关系
看来武汉的杀人案之后,唏嘘不已,其实在我看来人只要活着,哪怕是穷一些都没有什
么太大的关系,很多人不甘心穷,要努力的争取奋斗,搞的很多人在人生中年期猝然离
世,很多人因为一块钱弄到两个家庭都不得安宁,真的是人活着一切都有机会,人死了
在多的辉煌金钱权利都也是黄土一样。最终还是便宜他人,苦了自己的至亲之人。
记得余华活着,福贵输光祖上积攒的家产,最终也是因祸得福,龙二被枪杀,福贵还可
以好好的活着。
余华说,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想想这是这么回事。

发帖数: 1
22
来自主题: Midlife版 - 《一生必读的60部名著》
《一生必读的60部名著》
《一生必读的60部名著》别名又称为《名家推荐的必读著作》,是一款手机应用软件。
这个软件是一款阅读软件,软件中包含了60本必读经典,涵盖了军事文学、哲学、历史
、等不同领域,它们均为名家推荐的必读著作,都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代表作。
书目编辑
1、《圣经》
2、孔丘《论语》
3、达尔文《物种起源》
4、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5、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6、司马迁《史记》
7、孙武《孙子兵法》
8、罗贯中《三国演义》
9、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10、施耐庵《水浒传》
11、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1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
13、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14、司汤达《红与黑》
1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16、雨果《悲惨世界》
17、加西尔·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8、海明威《老人与海》
19、亚当·斯密《国富论》
20、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
21、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22、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3、吴承恩《西游记》
24、鲁迅《呐喊》
25、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
26、李时珍《本草纲目》
27、法布... 阅读全帖
l***g
发帖数: 260
23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活着>,说实话我没觉得特别怎么样.
编故事的痕迹重了些,并且可见他对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并没有那种近似切肤之痛的了解.
用一个故事来演绎什么主义,总是看去有些苍白和虚弱.
o**a
发帖数: 472
24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十部作品五个问题
为了更广泛地了解国内批评界对90年代
文学的评价和研究状况,上海市作家协会向
全国百名批评家发出邀请,征求他们对90年代
中国文学的看法,并推荐10部90年代最有影
响的中国(大陆)作家作品。最后是这10部
作品上榜:《长恨歌》(王安忆)、《白鹿原》
(陈忠实)、《马桥词典》(韩少功)、《许三
观卖血记》(余华)、《九月寓言》(张炜)、
《心灵史》(张承志)、《文化苦旅》(余秋雨
)、《活着》(余华)、《我与地坛》(史铁生)、
《务虚笔记》(史铁生)。
10月30日至11月1日,上海市作协和华东师
大中文系联合举办了以此为主题的“90年代文学
研讨会”,数十名批评家聚集上海,对这份作品目录以
及90年代的文学状况作了研讨。在这个会议上,我
听到的多是充满和气的溢美之词,仿佛最有影响的10
部作品一公布,就可以为90年代的文学盖棺定论了。
只有少数人对批评家的眼光和趣味提出了质疑,可惜没有
击中要害。我隐隐觉得,通过这一事件,批评家的权威
性正在瓦解,而由一个散发着同样气息的批评群体投票
选出的作品,也显得相当可疑。事实上,这份作品目录
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与局限性是一目了然的。
一、批
v****h
发帖数: 75
25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活着,到许三官儿 (转)
不然。余华的这两部小说,是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的。
余华的文字,有一种诗的力量。刘恒驾驭文字的能力自然是
出色的,但在其中我却读不出那种力量来。这种“力量”其
实来自一种更为博大深远的人文关怀,跟技巧关系不大。写
过诗,或者对诗歌有点感觉的人都知道,这差不多相当于写
诗的“起手”。词在唐朝还很不成熟,然而李白就填过一首,
所谓“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置于宋词中亦可称冠绝也。这
其实反映了作者观察宇宙人生的角度和深度。前面有人谈到
苏童,也是这个问题。苏童小说的技巧性非常好,尤其是一
些短篇。有一段时间我还专门模仿他的技巧写东西。但这是
不够的。。。。
v*****n
发帖数: 621
26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活着,到许三官儿 (转)

我想,这里余华指的是古代中国的轴心是所谓的中原一带.而南方,通常被称
为蛮夷之地.后来,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都渐渐向南便宜,尤以江浙地区为著.
此处,余华并不存在所谓"歧视"或"狭隘"之说,即使他的说法有欠妥之处.
h********o
发帖数: 399
27
她是在反驳另一位MM,顺便说了一下中国文化的局限。偶光贴了她的,sorry 了。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
****************************
下面引用由何鱼发表的内容:
诗歌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如此接近存在的本质,
经常不经意间泄露了哲学家的天机,
三言两语与洋洋万言有时是等质的.
这位MM的发言:
遭际的痛苦可以缓解,存在的痛苦只能愈加深刻
这几天看了几篇讲余华的文章
有人说余华的〈活着〉与〈李三观卖血记〉失去了他往日写〈现实一种〉,〈古典爱情〉
那时候的勇气与锐利
我想也是的。中国美学一向崇尚一种消解的文化,与自然成为一体似乎就是中国文化的最
终解决之道。从贾平凹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来了,二目对望三目石。他以为原来这几十年的
岁月就是为了等这一块石头的。呵呵……好一个贾平凹,不过也是如此。
李泽厚说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实有些道理。冲淡恬静的背后,我看到的只有无奈。人
终归不是那石头。不管那石头是气也好,还是被那些玄说赋予了更大的意义。古典我懂的
少,只是中国人的这种心理即便不看古典也深有体会了。
中国人似乎真的没有崇高与悲壮。更没有加缪笔下那推石头的快乐西西佛。
C**********r
发帖数: 1032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rose 讨论区 】
发信人: CanadaBeaver (红尘野鹤), 信区: Prose
标 题: 莫言获诺贝尔奖,中国文学成就引起世界关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14 23:04:22 2012, 美东)
莫言获诺贝尔奖,中国文学成就引起世界关注
红尘野鹤
莫言成为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中国人。作为华人,我为莫言感到高兴。因为中国文学
成就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如同中国经济实力,中国三十几年改革的成就一样地引起了
世界的关注。尽管我身在国外,但来自中国的任何进步与成就,总会让我感到自豪。中
华文明是我们祖先的摇篮,也是我们的根。作为中华文明承载的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
在莫言获诺贝尔奖,必将引起世界关注,加速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加重中国文学在
世界的影响力。我深信有着五千年历史与文明作后盾的中国文学,有唐诗宋词无与伦比
的辉煌,有四大名著浩瀚,当然应该有多顶诺贝尔桂冠。因此,莫言获诺贝尔奖应该很
自然。其实还有一些中国作家,象余华,苏童,张贤亮,贾平凹等,也是非常有实力的
作家,也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在莫言获奖后,有很多人认为莫言的... 阅读全帖
m****m
发帖数: 2211
29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郑渊洁的小说
余华的兄弟,用的就是郑渊洁的笔法
让我深刻觉得余华童话大王没少看

天,
wh
发帖数: 141625
30
呀这人我也记得,她在文学版也灌。我不大看诗,只看过她的一个评论余华的帖子,她
对余华作品很有批评。
C**********r
发帖数: 1032
31
莫言获诺贝尔奖,中国文学成就引起世界关注
红尘野鹤
莫言成为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中国人。作为华人,我为莫言感到高兴。因为中国文学
成就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如同中国经济实力,中国三十几年改革的成就一样地引起了
世界的关注。尽管我身在国外,但来自中国的任何进步与成就,总会让我感到自豪。中
华文明是我们祖先的摇篮,也是我们的根。作为中华文明承载的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
在莫言获诺贝尔奖,必将引起世界关注,加速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加重中国文学在
世界的影响力。我深信有着五千年历史与文明作后盾的中国文学,有唐诗宋词无与伦比
的辉煌,有四大名著浩瀚,当然应该有多顶诺贝尔桂冠。因此,莫言获诺贝尔奖应该很
自然。其实还有一些中国作家,象余华,苏童,张贤亮,贾平凹等,也是非常有实力的
作家,也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在莫言获奖后,有很多人认为莫言的作品把中国人那些丑陋,落后的东西揭示出来,迎
合了西方人的口味,这是莫言获奖的原因。也有人认为莫言作品粗俗而淫荡,不应该获
奖。更有些人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等同起来,都是政
治需求。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在今天网路社会,没有人阻止... 阅读全帖
c********i
发帖数: 695
32
来自主题: Prose版 - 再读《活着》
闲来无事,偶然间又见到一小读者写的关于余华《活着》的感想,我感觉到我有必要不能总是逃避了!
《活着》这本书仿佛是我大一的时候的一次偶然相遇,匆匆看下简介,随意浏览几下文章,自此便和 它形同陌路,盖因着实忍受不住人生中的那份凄凉、悲惨!也许当初是因“少年不知愁滋味”事事追求完美,总自以为“我辈岂是蓬蒿人”,在安逸的生活之中,谁又会关心那小说中人物的是是非非?
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快餐文学仿佛不能满足我的精神需求,亦或许是毕业后工作上的不如意,使人事故的许多,成熟了许多,竟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看文学类文章。至于《活着》则自然而然的被列为猎取的目标!茶余饭后,闲暇之余,便用手机搜索出来,来打发那无聊的时光,亦或许说用来填补那空虚寂寞的心更为贴切些。
无论目的何在,结果总是好的!也许这也是我唯一值得自豪的地方了!在这无聊的时光中或说在这寂寞空虚中,我唯一的收获就是看书了,我不敢说书籍一定改变人生,但至少书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不管他人评价与否,此生与书籍相伴,这已是我确信不疑的事实。说到这里,我又不得不感慨当今社会精神的匮乏。
过不多说,接着正题。记得几个月前,我向... 阅读全帖
o****e
发帖数: 38
33
来自主题: Prose版 - 《活着》也有消极影响
余华写的《活着》在小说界大受关注,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各种版本流传
,法文版,日文版,都有。通常大家对这小说的印象都是比较好的,因为它能够给人一
种生的希望,即便面临最苦难的境况也要努力地活下来,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活下
来。我想,它对张柏枝有很大的帮助,张柏芝面临陈冠希的艳门照事件和谢霆锋的无情
,她失落到了极点但是她还在顽强地活着,看了《活着》这部小说我想张柏芝是不会死
的。但是,活着这个主题其实并不包含道德的成分,它无法使道德有所进展。我可以举
这样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比如时下的包养,一个女人宁愿被包养都行,只要对方给自己
钱就行,只要能保证自己活着就行。《活着》给人传输的思想就是人就是为了活着,有
很多女人变想“好啊,我就是为了活着,余华不是说了吗,大家都要活着,活着才是最
终的目的,那我可以选择被包养,那样我的生活会更好,我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
只要我活着就行”。其实,活着恰恰给这些堕落的女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一个难
以推翻的理由。而我们要问:道德跑哪里去了,仅仅活着就是好吗?所以说,《活着》
在带给人动力的同时,也无形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S****e
发帖数: 172
34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Re: 世俗的张爱玲(zhuan)
张爱玲骨子里是悲观厌世的。王安忆不是。王基本是入世的。
两个都是上海女作家,内心相通之处甚多。只是张的才气远胜
于王。即使如此,王也不是卫之流能比的。王在某些小说中的
风格,是很受张影响的,但是没有张的颓唐气,也没有那种灵
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够得上'创作严谨'的评语。但是写
不出和别人有明显差距的作品。拿她得矛盾奖的《长恨歌》来
说,虽然文笔的氛围很符合上海的环境,但是人物写得很局限,
或者说很隔。恐怕只有上海的女性才能欣赏。
相比之下,同样是写小人物的卑琐,余华写《活着》《许三观
卖血记》都写出了人生的苦难,人的奋斗这种具有普遍意义
的东西。虽然其环境是中国的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但是外国
人照样看懂了,并为之感动。遗憾的是,矛盾奖给了王安忆而
没有给余华。现在看起来,这个奖越来越少人关心了。
j******n
发帖数: 21641
35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9月12日 09:46 京华时报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3年-2007年)评奖办公室昨天发布公告,本届茅盾文学奖推
荐作品的初选工作已结束,《青狐》《四拾壹炮》《秦腔》等24部作品入围终评。而此
前备受关注的《兄弟(上下)》(余华(blog))、《生死疲劳》(莫言)、《笨花》(铁凝)、
《启蒙时代》(王安忆)、《空山》(阿来)等作品未能入围。
24部作品入围终评书目
公告显示,莫言的《四拾壹炮》、王蒙的《青狐》、杨志军(blog)的《藏獒》、贾
平凹的《秦腔》、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刘醒龙(blog)的《圣天门口(上下)》等
24部作品入围。此前备受关注的余华的《兄弟(上下)》、莫言的《生死疲劳》、铁凝的
《笨花》、王安忆的《启蒙时代》、阿来的《空山》等未入围。
在初评中,由20名专家组成的初选审读组对各团体会员单位、出版社、杂志社推荐
的130部长篇小说进行了审读,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遴选出20部作品进入终评。在评
奖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全体评委又对部分评委联名增补的作品进行了无记名投票,孙
惠芬的《上塘书》、鲁彦
w********h
发帖数: 12367
36
纽约时报:莫言用残酷叙事建立一个隐秘王国(图)
文章来源: 纽约时报 于 2012-10-11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消息为持续近
半月的“莫言得诺奖”喧嚣划上了一个圆满的休止符。
此前的争议将莫言推到风口浪尖上,各种讨论在文学作品和道德伦理中攻讦不休,
而很少涉及到对他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因为文学的边缘化,很多人连莫言的作品都没
有读过,但仍然可以信口开河,肆意攻击。甚至有人以为莫言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作家,
靠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炒作才爆得大名。其实,近年来莫言一直出现在诺贝尔传闻名单之
上,各种传闻或风言风语一年一度地满天飞。只是今年传闻依托着新媒体的新力量,传
播得更加迅速、更加广泛而已。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中,莫言和他的作品一直处在争议漩涡中心,他的每一部作
品出版都带来了几乎绝然相反的争议态度,而与他及他作品相关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
数量惊人,在专业数据库里你可以搜索到大量与莫言相关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反思尖锐、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
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个人魅力。他在中国一... 阅读全帖
or
发帖数: 720
37
来自主题: Translation版 - 听哈金一席谈(ZT)
“语言不是最重要的”,他还是占了它的光。要不,把余华的小说翻成英文与他的比
比看,或是把他的翻成中文与余华的比比看。“等待的语言很美,中译表现不出来”,
吓,看来我咬把等待再翻一次细细体会一下。好的中译是极为迷人的,洋溢着时空
纵深的气息,可以与汉语古文遥相辉映共同丰富白话文的内容与形式。很难相信他
的作品已到达翻译表达不出来的高度。
何为“文化的主流文学的大道已经在那里”?何为写小说的“应该”看谁与谁,看
谁推崇谁,仰之弥高,学习再学习,还不如回家关门看红楼梦去。
天才只是长长的耐心?名人的佚事本来是让大众拿来说说嘴,就象说爱迪生试了多
少根电灯丝,牛顿(?)把怀表当鸡蛋扔进了坩埚(?),可咱还不明白,换了自己,
就是坚持再坚持,把表煮了N次,也是发现不了钨丝与万有引力定律。灵性当然是
首要的,耐心毅力不过是必要条件。
我这明明是抬杠嘛。;P 只是这篇访谈也太让人失望了,不咸不淡,不痛不痒。

(snip)
哈金强调,语言不是最重要的,眼界和功夫才是主要的。哈金说,文学的主流已经在那里
了,我们要去学习,欧美作家都推崇苏俄作家,文学大道已经摆在那里了,虽然大道旁有
许多作家开辟的小道
j****n
发帖数: 1263
38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流行的胜利
记得好多年前读过余华的散文集,里面有一篇《流行的胜利》,讲的是他老人家苦心孤
诣的培养儿子余海果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却奏效甚微,而当余海果的姥姥放起童谣《小
燕子》,余海果立马眉开眼笑,手舞足蹈。通俗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欣赏需要克服的
阈值低,故事直观,没有那么多晦涩曲折和春秋笔法。因为一直牢记着余华建议读者阅
读经典的话,所以一直想多和经典接触,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被通俗所俘虏。最近又做
了一次失败的尝试。前段时间读了福克纳短篇小说《A Rose for Emily》,为里面惊悚
的故事和诙谐的口气所吸引,还以为自己的欣赏水平有所提高,立马去图书馆借了几个
他的短篇集子。没想到语言难懂,倒成了我的催眠良药。不死心,又去借了赛珍珠的经
典《The Good Earth》,语言倒是平实,对中国文化的视角也独到,可又觉得乏味,看
了一半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最近唯一从头到尾,手不释卷看的书是一本今年出版的通俗小说,大马华人后裔
Yangsze Choo的处女作 《The Ghost Bride》。一本三百多页的书,我用业余的时间
花四天的功夫就读完了,一般自己买的书很少这么快就看完的。小说是个...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70
39
呵呵,嘉兴有两个最牛逼的人,你们都没有说到:
1. 徐志摩
2. 查良镛
几乎是中国现代文学top 5居其二了。
当然top 5几乎是浙江清一色了:周树人周作人(绍兴)、沈雁冰(嘉兴)、郁达夫(
杭州)等等。
文革后最牛的几个作家里面,还有一个余华(嘉兴),外加一个搞笑版的余秋雨(宁波
)。
嘉兴一个地级市,在文学上,以徐查两人为主力,雁冰余华替补,几乎秒杀北方很多省
一省的作家了。
除了山东出了莫言,陕西出了路遥,北方还有谁?河南?东北三省?甘肃山西河北各有
谁?
当然嘉兴在数学上也是秒杀北方几乎所有的省啊。
也就山东出了个女中豪杰王小云了。
当然南方数学家分配到山东当教授的很多,成就也极大:潘氏兄弟(苏州)、彭实戈(
汕头),都是国际顶级牛人。其中潘兄做了陈景润前最好的结果,并出了王小云。
潘弟才华不如其兄,但也出了张益唐,现在是师以徒贵了。
彭则做了1小时报告。
这三人现在真是牛逼了大了。可惜天纵奇才的潘兄97年就在山大校长任上挂了,年仅63
岁!
否则再工作10年,保不准还能出个王小云级别的,中国密码学就更牛了。
R*******e
发帖数: 25533
40
来自主题: _LoTaYu版 - Blowin' in the Wind @ Live Aid 1985
豆瓣有个全的。但是看了几眼感觉自己没赶上好时候。
http://site.douban.com/tiehulu/widget/notes/7331916/note/276399
高晓松:《重返八十年代的黄金时光》
关于八十年代,我只能讲一些现象,因为我的很多思考还不成熟。我觉得需要再过10年
或者20年,我才能把它看清楚。现在离那个年代还这么近,所以我只能说说我目前的一
些感受。
关于八十年代,我首先想到了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学习时候的一位老师——戴锦
华教授。她原来是北大的教授,后来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再后来又离开电影学院回到北
大,现在仍然在北大。戴教授热爱电影,主讲美学,是我非常热爱和尊敬的一位教授,
一位女性知识分子。有一次在戴教授的课上,我记得非常清楚,她讲到八十年代是最后
的大师年代,当时就泪洒课堂,失声痛哭。她讲到她热爱的八十年代的那些电影和那些
大师,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直到今天,我也主观地认为八十年代是黄金年代。
我正好是在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我的青春就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但有的时候
我也会感到迷惑:八十年代到底是客观上的、真正的黄金年代,还是由于我们对自...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3737
41
日前,作为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年度大型品牌推介会的嘉宾,钟汉良、宁静、刘蓓出现在
杭州西溪。刘蓓和张国强主演的《王海涛今年41》正在教育科技频道热播,钟汉良主演
的《菩提树下》、宁静主演的《红槐花》不日也将播出。有趣的是,提及自己在戏中的
角色,三个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不是戏里那样的人。”
钟汉良:我非情种,大爱余华
《菩提树下》,钟汉良扮演的男主角爱得死去活来,还阴差阳错地被自己亲妈毒瞎
了眼睛。坐在一堆女记者中间,钟汉良不停地绞扭着腰带,表情和可怜的腰带一样纠结
:“不管在什么电视剧里,我都负责演情种。哪怕以后接的戏,情也是肯定要谈的。”
钟汉良“控诉”,《上海王》里,前两任老大全是呼风唤雨的枭雄,轮到自己接班了,
只管谈情说爱。《来不及说我爱你》,哪怕是演手握一方重兵的军阀,最重要的戏份还
是和李小冉爱来爱去。
那么现实生活中,钟汉良是个如此多情的人么?钟汉良忙不迭地摇头:“我哪有那
么戏剧化,我是个很平凡的人。”钟汉良甚至连言情小说也很少看,倒是最喜欢看余华
的作品。谈及自己的恋爱观,钟汉良皱起眉头:“人总要有个爱人吧,但谈恋爱一定会
有问题吧……人生下来就是受罪的,每次碰到问题... 阅读全帖
E****l
发帖数: 895
42
来自主题: _Les_Forum123版 - 女文青们进来
苏童?已经是太后来的事了,90年代初吧?他和余华陈染林白那些人算一拨的,比刘索
拉还晚两年,这些人算类后现代,跟历史以来的宏大叙事很不一样。那拨人里我只稀罕
余华。
w****2
发帖数: 12072
43
六一儿童节刚过,关于小学生教材的争议却一直热度不减。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否
严重西化?吴斌的《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西化问题的认真研究》一文,再次试图从多
个方面论证教材存在故意西化的问题。曾就此问题做过一些统计的教育创业者林晓慧,
在他看来,此文作者确实对教材内容了解非常透彻,对教师用书也很熟悉,并据此提出
对教材的不同“单元板块”概念以及“精读、略读”课文需要分开统计的观点,这是非
常有价值的。
吴斌一文统计的是一到六年级的“智慧”“品质”“环保”单元课文。同时,他认为大
量赞扬中国人的课文其实是略读课文,重要性要打折扣。林晓慧认为,如果这几点属实
,那么这些统计方法的改动在技术上是成立的,值得接下来的统计研究者吸收借鉴。在
此基础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应该还有可以改进的方向,比如最好对教材演变历史也
进行统计分析。
看得出来吴斌一文已经给出了一些课文原文和修改历史的分析,比如教科书故意把朝鲜
原文改成日本名字、对“印第安土地”文章做了有“美化殖民”嫌疑的修改,等等,这
些案例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但仅仅给出若干个例是不够的,有必要为此进行专门统计研
究,从而增加说服力。
总之,从研究的...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44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无标题]
韩起重读《道新拳论》(七)—— 拳术风格,看打不看练
——载2007年12期《精武》
武术的悲哀——“由空练和拳论给拳术分类”已成普遍现象
写过小说《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的作家余华说:读一千本妇青杂志,不如读一行
拜伦的诗。
把余华的话用来形容《道新拳论》,就是:读一千本不着边的滥拳书,不如读一句《道
新拳论》。
赵道新讲拳,常常是一句话点中武林死穴,譬如这句——“拳术类型的分割应该是‘打
’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或‘编’出来的”(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
天)。像这种一句到位的话,你翻遍一千本拳书也不见得能碰到一句。
譬如八极拳,虽然八极拳成本的书不多但零碎文章不算少,老实说,没见有谁讲过这么
精辟的话。王芗斋也是擅写书的,他的有些话——譬如批评套路,虽也是一针下去扎得
武林痉挛,不过跟赵道新比,有分量的话数量太少,总体力度显得不够。至于其它许多
脱离实战,专好在五行八卦河洛甚至丹道里兜圈子的文字,叫不叫拳书都是个疑问——
凡脱离实战的拳书,都有此疑问。
赵道新拳讲得独特,但还得有价值,否则大家也就听个新鲜,合上书都扔脖子后面去了
。赵道新这句话是不是一句能顶一万句... 阅读全帖
D********n
发帖数: 1161
45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看看蒋中正的文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
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
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
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2]、彭泽之线
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
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
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3
]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
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
z***y
发帖数: 13818
46
20世纪,老舍不错的,可惜死的早。
其次就是王朔。
余华很好。
阿城也很好,可惜作品少。
别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大贡献。
m*******d
发帖数: 38
47
林凌
今年1月19日中国新闻网透露了一个内幕消息《周恩来为何连续三次平掉自家祖坟》。
文章从头说到尾只说了周恩来连续三次平掉自家祖坟,而没有说出「为何」周恩来要连
续三次平掉自家祖坟。
文章透露,周恩来童年丧母,10岁时在淮安亲手安葬嗣母陈氏;1939年3月29日,周恩
来回祖籍地绍兴祭祖扫坟;1942年7月中旬在重庆,周恩来痛哭亡父,为其树冢立碑。
但中共建政后,他却坚决平掉淮安、重庆、绍兴的3处祖坟。
周恩来未满周岁就过继给了嗣母陈氏。陈氏是周恩来的文化启蒙老师。1907年周的生母
去世后不久,周恩来的嗣母陈氏也在清江浦去世。一年中连续失去两位母亲,这个打击
对于10岁的周恩来来说是巨大的。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做工,周恩来兄弟3人一下子失去
了依靠,直接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周恩来领着两个弟弟(一个9岁,一个4岁),扶着陈氏
的灵柩,乘船返回淮安,借债将陈氏安葬在周家的祖茔地。祖茔地位于淮城东郊的闸口
村夏庄组,是周恩来的曾祖父周樵水当年迁居淮安时买下的。周家在淮安没有田地,除
了驸马巷的房屋(也就是周恩来的诞生地)外,只有这不足一亩的坟地。这里安葬着周恩
来的祖父母、嗣父母、生母等13位...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3030
48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余杰的去国声明
《活着》作者是余华
i*******a
发帖数: 762
49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余杰的去国声明
《活着》的作者是余华,谢谢!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