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 发帖数: 1585 | 1 延熹五年(公元162年),是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在中央方面,太尉杨秉与司空周景(周瑜的堂祖父)联合上书,要求将宦官的爪牙从各级单位上驱逐下去。桓帝予以支持,那些爪牙或免或死,天下莫不肃然。三年后, 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杨秉又参奏中常伺侯览之弟,益州刺史侯参暴虐一方,侯参惶恐自杀。杨秉又进而参奏侯览与具瑗这两个权宦,结果桓帝迫不得已,罢免侯览的职务,削去具瑗的封地。但是同时桓帝又以河南尹李膺、大司农刘祐、廷尉冯绲忤旨的罪名,为以上两个权宦抵罪。太尉陈蕃虽据理力争,然桓帝不听,不得宽赦。
同时,在地方方面,党人集团与宦官集团展开拉锯战,南阳太守成缙诛杀了与宦官勾结而作奸犯科的张汜;太原太守刘瓆诛杀了贪横放恣的小黄门赵津;山阳太守翟超没收了中常伺侯览的财产;中常伺徐璜之侄徐宣因射杀太守李暠之女;东海相黄浮则将处死徐宣一门,宦官集团就凑请皇帝将他们处死。太尉陈蕃又出面为此四人请命,桓帝反而大怒,将他们全部治死于狱中。陈蕃因是名臣,未敢加害,形势对党人集团颇为不利。
次年,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宦官集团向党人集团反扑。起因是一个与宦官交结的方伎张成... 阅读全帖 |
|
b*********f 发帖数: 1585 | 2 桓灵之际 阉竖当道 党锢祸起 汉室将倾 时清流之首陈蕃欲铲除奸佞 匡扶汉室 虽时运
不济 兵败而亡 然东汉百余年间 乱而不亡 蕃等功不可没 蕃少时遭人讥曰:“一屋不
扫 何以扫天下” 但其终能位极人臣 名扬四海 “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蕃之浩然正气将永垂青史
东汉自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建立后 又历经明帝刘庄 章帝刘炟 和帝刘肇这三位皇帝的稳定统治 政治 经济达到了顶点 但是在和帝时期 刘肇利用宦官郑众等诛除窦宪 进而摆脱窦氏外戚的控制 为宦官干政开了个头 和帝殁后 其后邓氏擅政 在她精心安排下 先立殇帝刘隆 后立安帝刘祜 安帝不愿为其傀儡 借宦官李闰 江京等人之力 清除邓氏一门 得以亲政 其皇后阎氏一门也随之得势 此后阎氏外戚与宦官集团结合 弄权营私 控制朝政 由此引发清流之士杨震等的不满 双方仇恨增长 冲突加剧 最后以杨震的失败而告终
杨震死后 外戚与宦官的角逐亦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阎后无子 就借江京等宦官之口 使安帝太子子刘保废为济阴王 之后不久 安帝驾崩 阎后先秘不发丧 以防大臣拥立
刘保为帝 同时立久病不起的小孩子刘懿为帝 是为少帝 阎氏一门由此掌握朝... 阅读全帖 |
|
t****m 发帖数: 11 | 3 http://history.news.163.com/09/0102/10/4UL7960L00011247.html
* 东汉桓、灵两帝,亲宦官小人,而远一心报国的士大夫,终于由三万“清议”的
太学生闹学潮造成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亦是东汉帝国亡国的先兆。
东汉:亲小人,远贤臣,江山如纸
范 军(作家)
三万太学生要干什么?
这个王朝衰败的最初端倪,从哪一个节点上可以看出来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太学里的那些人那些事说起。
东汉孝桓朝。位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的太学,已然有了三万太学生,影响力真是越来越
大了。所以,这时的“太学”它是一个王朝的热词,又是一个王朝的敏感词语—从来没
有哪一个时代的太学,会像孝桓朝一样,和政治有着如此暧昧难言的关系。
太学里的三万太学生是喜欢惹事的。因为他们年轻。而年轻人总是容易冲动,特别是他
们在自视为天之骄子之后,又特别是他们大多为公卿子弟—这样特殊的身份由不得他们
不关心国事。
公元153年,也就是孝桓皇帝永兴元年,太学生们就狠狠地关心了一下国事。
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件他们认为值得关心的大事。
永兴元年是个大灾年,冀州一带天降暴雨,黄 |
|
s**********n 发帖数: 3199 | 4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宴死 祭生 一句不好太笼统,怎样不好呢?倒没觉得窦何太差,陈蕃本传确实有点盛名之下其实“
陈腐无聊”的感觉,李固我也不投机,嗨```再晚底党锢列传给我的感觉也是很混乱,
除了场面话看不出这些士大夫有什么共同政治诉求,不要说明确诉求了,共同思想都看
不到。事实上,终贯两汉,小学(古今文)谶纬之外,看不出在搞什么。南朝玄学于世
有益否不谈,深度也且不谈,但总是有点样子了。汉学真是。。。而更令人沮丧的是,
唐、清人也不见得更拿得出手的。。。扯远了,这个党锢诸君们,颇有些苛酷之士,我
觉得很有意思。党锢之祸钱穆大为惋惜,以为和汉廷袭秦旧用法太苛有关,是磨合不良
,特举例引发党祸的几次士大夫对阉党的几次大赦后的上百人诛连。钱说还是模糊了,
严刑峻法说明的是什么呢?我在想会否其实和法家有关系。这个联想源自张荫麟评论汉
武擢儒于众家,说武帝好文饰,但治国倚赖的仍是暴秦以来酷吏。总之,儒、吏似乎是
两个群体,这问题在两宋好像也蛮严重,宋雪上加霜还有冗官,又远了。
相比这些翩翩辞令之下的空澹文士,武功之臣我更向往啊,哈哈。卢延史卢赵、皇甫张
段、皇甫嵩朱俊、刘虞公孙瓒等等都很沸腾啊,尤其卢延史卢赵、皇甫张段往往文武...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3199 | 5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宴死 祭生 我不知道算不算文盲唐黑呀,黑黑很快乐;清朝,唉,提起来就伤心。缘起是国学概论
里钱的学术涨落观:说落在两汉、隋唐、清(学术)之修葺积累;涨在先秦、魏晋、宋
明之勃郁发明。。。这观点我不以为然。又,我觉得两汉没那么衰,后来忘了瞎七搭八
看了啥,又觉得些其他相似,就很想挖只《唐、清两朝学术》的坑 ,后来忙别的去了
,现在具体不记得了,囧
唐诗不懂呀,目下超喜欢两位诗域颇窄底,孟浩然和李贺。。。然然平淡中那一抹天真
妩媚我很没抵抗力,长吉不要说了,雄鸡一声天下白,壁立万仞只得他一只```
嗯,钱矫枉过正的很推重中国政治啊,,,不过我看不大懂他讲话-.-总疑心他是不是
明褒(贬)实抑(扬)了。。。陈寅恪很不同,看不懂只怪自家脑容量小,不要费力琢
磨。另外我觉得钱缺乏现代系统教育确实是短板很有害的。。。虽然觉得他很聪明常在
细处发人所未见,又颇有handle大局的睿智,可惜他用以贯通六合的想法一开始就觉得
不够高。。。//run
没读过历代得失,哦,听你讲了(比较失望),短期内不会去读啦LOL,,,史纲之前
读底,不记得有单讲光武,倒是张荫麟讲光武(政策变动)给我印象蛮深,主旨是并没
有什么想法... 阅读全帖 |
|
c*****1 发帖数: 3240 | 6 ☆─────────────────────────────────────☆
Esquimau (雪门院) 于 (Sat Sep 1 16:36:02 2012, 美东) 提到:
已经读到王莽了。做一些读书笔记备忘。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 命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的评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
分莫大于)
-- 魏斯(魏文侯)
-- 智襄子、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家灭智,张孟谈说二子
-- 豫让刺赵襄子
-- 魏文侯,魏桓子之孙。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
--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
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 吴起杀妻,残忍薄行之人。
慎靓王二年(前319年)
三年(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伐秦,秦败五国之师。
四年(前317年):苏秦被刺杀。张仪说魏襄王事秦。
五年(前316年):秦司马错伐蜀,蜀属秦。
周赧王元年(前314):燕国内乱,齐伐燕,杀子之与燕王哙。
二年(前313年):楚王中张仪之计,绝齐而六百里地不得。
三年(前312年):秦大败楚师,取汉中地。燕昭... 阅读全帖 |
|
g********i 发帖数: 207 | 7 一 解题
《语丝》五七期上语堂②先生曾经讲起“费厄泼赖”(fair play)③,以为此种
精神在中国最不易得,我们只好努力鼓励;又谓不“打落水狗”,即足以补充“费厄泼
赖”的意义。我不懂英文,因此也不明这字的函义究竟怎样,如果不“打落水狗”也即
这种精神之一体,则我却很想有所议论。但题目上不直书“打落水狗”者,乃为回避触
目起见,即并不一定要在头上强装“义角”④之意。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
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
二 论“落水狗”有三种,大都在可打之列
今之论者,常将“打死老虎”与“打落水狗”相提并论,以为都近于卑怯⑤。我以
为“打死老虎”者,装怯作勇,颇含滑稽,虽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却怯得令人可爱。至
于“打落水狗”,则并不如此简单,当看狗之怎样,以及如何落水而定。考落水原因,
大概可有三种:(1)狗自己失足落水者,(2)别人打落者,(3)亲自打落者。倘遇
前二种,便即附和去打,自然过于无聊,或者竟近于卑怯;但若与狗奋战,亲手打其落
水,则虽用竹竿又在水中从而痛打之,似乎也非已甚,不得与前二者同论。
听说刚勇的拳师,决不再打那已经倒地的敌手,这实足使我们奉为楷模。但我...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254 | 8 古代党人的生死观与士大夫精神
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一
东汉党人、明末东林党人均以铲除宦官集团为其鲜明的政治特色,他们因此被宦官诬以
“党人”而惨遭迫害,其领袖人物大多死于狱中。生死之际,党人所表现出的气节与风范
,确非常人所能为。
东汉党人最著名的是陈蕃、李膺、杜密、范滂诸人。陈蕃在第一次党锢之祸既成的肃杀
之气中,上书直斥桓帝拘捕党人无异秦之焚书坑儒,极言李膺等人为“死心社稷”之臣
,不可囚禁,并自申其志曰:“臣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惜生,坐观成败。如
蒙采录,使身首分裂,异门而出,所不恨也。”①后与外戚窦武合谋欲尽诛宦官,事泄,
情急之下,陈蕃竟以70余岁之身,仅率下属、门生80余人拔刃入宫,与宦官论理,即日为宦
官所害。李膺不奏请朝廷即诛杀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后,在朝堂之上面对桓帝的责难,
义正辞严地回答道:张朔虽死,主凶未擒,“特乞留五日,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
”②。他所谓的“元恶”显然指权倾一时的张让。第二次党锢之祸起,大捕党人,乡人
劝其逃亡,李膺却说:“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
将安之?”③于是主动投狱而死。李膺之语 |
|
f******e 发帖数: 813 | 9 范滂是东汉桓灵时候的人物,汉桓帝汉灵帝大家知道,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被点名批评过
,是皇帝里的反面典型。范滂这个人的生平,我们略过不谈。只说桓灵时候的党锢之祸,
一群读书人出身的朝臣(暂用清流这个词汇代替,中性)在宦官的陷害下被捕入狱,从历史
上来说,清流与宦官的斗争持续了一千多年,宦官对失势清流的迫害固然严厉,清流对失
势宦官的惩罚也极其残酷。大凡能力强的皇帝,一般都是搞平衡,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平衡是独裁者执政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可是遇到一个能力弱的皇帝,或者象
汉灵帝那样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就没办法搞平衡了,这时候,总有一派实力占上风。范滂
是个清流,可惜他处在一个宦官势力占上风的年代,他的悲剧,想避免也不可能,当然范
滂是个脾气很硬的人,他或许根本不想去避免。
这次党锢之祸,是一千多年来许多运动的形式范例,所以虽然无关主题,也得多说两句。
朝廷说要抓党人,号召整风,各郡都要上报本州的党人数目,要摊名头的,到年底还要作
为政绩来考核。就好比文昌阁玩杀人游戏,有人出来号票,被号的人物,很可能是要被砍
头的。这时候出了个小插曲,青州平原相史弼一个党人都没报,上面派了官员来责问 |
|
b*****t 发帖数: 9671 | 10 关于毛左
独特思维 于 2011-9-10 19:43:4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家里养了一条小狗,闲暇之余经常和狗玩耍。时间久了,发现这狗可真是很聪明的,善
解人意。
比如,它能分清家里谁是老大,谁是老二。别看妻子常常喂它、遛它,可我和妻子一起
叫它,它肯定摇头摆尾地跑向我。妻子气得够呛,直骂狗眼看人低。据说这源自狗的基
因遗传,感觉敏锐的狗能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定位。它们清楚地知道谁是家里面的
老大,谁是自己的玩伴,谁的话该听,谁的话可以不听。国外有个心理学实验,也验证
了这一点。
不过,据专家研究说,狗并非始终不二地对主人服从,如果有机会,它也想尝尝当老大
的滋味。一旦几次纵容它,任其反抗,它就会认为人比自己弱,而逐渐失去服从性,可
见狗就是狗,纵容不得。
狗还特别会察言观色。如果主人高兴,狗就会围在你身边撒欢,又蹦又跳,变着法地讨
你欢心。如果那天主人被老板骂了,被小偷偷了,一脸严肃地回家,狗肯定远远躲在一
边,一声不吭,就连上厕所也是蹑手蹑脚,偶尔偷偷看你两眼,是否还在不高兴。一旦
主人露出笑模样,狗立马也就活泼起来。有人说,狗的天性就是觉得自己不是狗是人,
喜... 阅读全帖 |
|
c******n 发帖数: 16403 |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nDiego 讨论区 】
发信人: crazyman (嘉天之锡), 信区: SanDiego
标 题: 鲁迅论魏晋风度与文章之关系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8 05:00:47 2009), 转信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
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不过我们讲到曹操,
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
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
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
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
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
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
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 |
|
v*****s 发帖数: 20290 | 12 他这个待遇比运运好多了啊。
这事儿哪都有。东汉不也有党锢嘛,扯不上咱小百姓的。 |
|
m******r 发帖数: 4351 | 13 东汉时期当时流行回避,叫三互法,效果不大。此时流行勾党,互相照应,弹劾了A,同
党的人竞相声援。那时没有科举,一个人光靠名声就能做官。名声则靠互相吹捧,或者
某名人的评语,如曹操的"奸雄"
窦武陈蕃身为天下三君之二,似乎有点名不副实。杀宦官的策略就颇有问题,本来应该
是办其首恶,而不是试图一网打尽,也就是说,他们采取了愤青主义,把简单的事情搞
难了,而不是把难的事情简单化。失败看是偶然,也是必然。
没看到陈蕃前后拿出什么好的谋划,反而在事变发生之时带了80多个儒生以卵击石。窦
武也缺乏谋算,为宦官统领军队的张奂竟然是和窦武一个政治立场的,张奂在边境作战
N年,军事经验极其丰富,只是刚刚从边郡回来不了解京城的政治情况而已。这N多个变
数看似偶然,其实应该说是窦武的失败,没有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没有分化敌
人内部可以分化的力量。FQ主义不可取。 |
|
|
m******r 发帖数: 4351 | 15 范晔自己也这么认为。他拿了孔熙先的钱,又因为二个人关系好,碍于情面,就帮他个
忙,写些文案。孔熙先则是看中了范晔的文笔和名气,将来刘义康上台可以借用。
范晔很有才气,对自己的文笔很自负,狂得不得了。清代考据名家王鸣盛写《十七史商
榷》中有〈范蔚宗以谋反诛〉,为范晔翻案。先抄书:
「今读其书,贵德义,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褒党锢则推崇李
杜,宰相多无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惟尊独行,立言若是,其人可知。犯上
作乱,必不为也。」
「计范蔚宗性轻躁不谨,与妄人孔熙先往还,是其罪耳,决不当有谋反者也。然则蔚宗
特知情不举,乃竟以为乱首之人,何哉?蔚宗善弹瑟琶,文帝欲闻,终不肯,其耿介如
此。...想平日恃才傲物,憎疾者多,共相倾陷。」
帝遣使诘问晔,晔犹隐拒;熙先闻之,笑曰:“凡处分、符檄、书疏,皆范所造,云何
于今方作如此抵蹋邪?”帝以晔墨迹示之,乃具陈本末。
说冤也有点冤,主要还是交友不慎,不该帮得忙也帮。 |
|
m******r 发帖数: 4351 | 16 道德上来说崇祯应该说无可指摘,可惜政治也好,国家大事也好,关键时刻道德没啥用
。崇祯不会用人,用不好人,足够要命了。
崇祯还有一个毛病是爱面子。己巳之变的时候崇祯连着好几天没上朝,到处搜罗马匹等
预备在关键时候跑路,蹦出来一个叫刘宗周的,跑到午门义正词严的一顿咋呼,把崇祯
的自由化倾向吓回去了。这个刘宗周按照顾诚的评价是腐儒一个,啥本事没有,就是能
老站在道义的制高点指指点点,最后殉节了事。
与其说崇祯爱面子,不如说他是怕清议。明末的清议不是简单的民间舆论,它还要厉害
得多,能左右政治,比如官员升迁甚至其身家性命,因一言之评而出将入相或丢官罢职
的事情太经常了。很多人宁可官不要也不愿意受到不利的评价,比如陈新甲和孙承宗,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面子问题。
清议听上去不错,但是最后往往就发展成结党,争意气不争是非。比如明末的东林党,
东汉末的党锢的缘起也有点这个意思(参考曹操找许劭)。
虽然说皇帝的权力大,但是架不住和平时期一代一代地惯着这些读书人,日久天长,清
议就起来了。后来嘉靖万历等和臣下意气相争,万历甚至赌气不上朝,都是这个清议惹
得祸。 |
|
C********g 发帖数: 9656 | 17 嘉善在线 > 资讯中心 > 历史人文 > 正文
2011年07月14日 http://www.js0573.com
秦末民众暴动的著名故事,有陈胜、吴广利用同行戍卒神秘主义意识进行宣传鼓动的情
节。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时曾经“行卜”
。卜者暗示“卜之鬼”,“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
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
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
往语,皆指目陈胜。”所谓“丹书帛曰‘陈胜王’”是秘密行动,可推知陈胜、吴广这
样的普通戍卒,其中至少有一位是可以写字的。而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的经历,是
大家都熟悉的。他们虽然在戍卒中身为“屯长”,但应当仍然是平民身份。
汉代普通人识字的例证,则有《史记•外戚世家》记载的窦少君故事。汉文帝窦
皇后的弟弟窦广国,字少君。窦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
”。此后相继“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
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 阅读全帖 |
|
b*********f 发帖数: 1585 | 18 周末我会谈谈东汉末年一场壮烈的悲歌----------党锢之祸
敬请期待~~~ |
|
b*********f 发帖数: 1585 | 19 周末我会继续挖古代史的坑 这次谈谈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 请猴妈关注 |
|
w****j 发帖数: 5581 | 20 没有逗号句号?
的稳定统治 政治 经济达到了顶点 但是在和帝时期 刘肇利用宦官郑众等诛除窦宪 进
而摆脱窦氏外戚的控制 为宦官干政开了个头 和帝殁后 其后邓氏擅政 在她精心安排下
先立殇帝刘隆 后立安帝刘祜 安帝不愿为其傀儡 借宦官李闰 江京等人之力 清除邓氏
一门 得以亲政 其皇后阎氏一门也随之得势 此后阎氏外戚与宦官集团结合 弄权营私
控制朝政 由此引发清流之士杨震等的不满 双方仇恨增长 冲突加剧 最后以杨震的失
败而告终
安帝太子子刘保废为济阴王 之后不久 安帝驾崩 阎后先秘不发丧 以防大臣拥立
对宦官势力逐一打击 东汉的朝政完全归于阎氏的手中 然而少帝短命 执政两百天后就
疾笃而病入膏肓 不久死去 宦官孙程趁机拥立被废皇子刘保为帝 是为顺帝 孙程等宦官
皆被封侯 朝政又从外戚手中转入宦官手中 而顺帝开了宦官养子悉袭侯的先例 于是宦
官开始利用贿赂为人求高官增食邑 朝政益加混乱 这引起当时清流派官僚左雄 李固的
反对 却也无可奈何 清流派官僚便冀希望于依靠外戚对抗宦官 李固等人于是与顺帝时
的外戚梁商联合 而梁商一面交好宦官 另一面又笼络李? 陶庋氖咳?所以博得皇帝与
士人的... 阅读全帖 |
|
|
|
b*********f 发帖数: 1585 | 23 说起陈蕃 大家一定会想到《腾王阁序》中那句“物华天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榻”
在下集中 我会反复提及此人 |
|
v*****s 发帖数: 20290 | 24 上集还是外戚宦官是坏人,党人清流是好人的传统史观啊。
灵 |
|
b*********f 发帖数: 1585 | 25 我认为外戚有好有坏 比如梁商做的还不错 但是大部分不是个东西 |
|
v*****s 发帖数: 20290 | 26 好坏不是主要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为什么东汉会陷入这样一个外戚宦官轮流掌权的
怪圈。为什么之后的各朝都没有出现这个问题?同样是宦官专政,小黄门,神策军护军
中尉,司礼监掌印太监之间又有什么异同?这中间体现了天朝政治制度特别是皇权什么
样的流变? |
|
b*********f 发帖数: 1585 | 27 您老这个问题问的真是深刻啊 确实唐代 明代虽有宦官干政 却没有这个怪圈出现
我马上有事 晚上的时候我们再来聊聊:) |
|
d****z 发帖数: 9503 | 28 问题不是宦官,而是外戚。宦官就是皇权。除了唐的宦官,没有哪朝的宦官可以
换皇帝的吧,只有外戚换皇帝。宦官专权其实是皇帝对外朝极端不信任的结果。
唐的宦官领军,这个极大地提高了宦官本身的权力,所以唐的宦官是不同的。 |
|
|
d****z 发帖数: 9503 | 30 宋的军队领不领,关系不大。老赵建立的那套以文制武,就算天顶星人领军都造不了反。 |
|
v*****s 发帖数: 20290 | 31 那个不是空降的,是自己从中层开始靠战功辗转升上来的。
我宋的制度还是很nb的。 |
|
|
|
v*****s 发帖数: 20290 | 34 嗯,这个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理论,把外戚宦官看成内外朝之间的争斗,有一种理论就认
为后汉因为外朝/相权过大,所以外戚才能和宦官争斗不休。可为啥外戚这个皇帝的自
家人会成了外朝的首领,而不是通过太后统领内朝呢?相权在这个斗争里面的位置又在
那儿?为什么唐的宦官可以取得领军的权力,而汉明的宦官无论多么权势滔天,都无法
控制禁军?我宋又是如何限制了宦官参政的?
以上这些还只是对fact的思考,如果要引入value的判断,问题就更复杂了,后汉为什
么会“亲小人,远贤臣”?黄门和外戚们为什么个个都面目狰狞,一心迫害清流,他们
这么做的利益是什么?什么样的制度设计可以限制他们? |
|
b*****e 发帖数: 53215 | 35 外企不是皇帝自家人吧,都不是一个姓,皇帝肯定要防着他们的 |
|
v*****s 发帖数: 20290 | 36 童贯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李宪在西北打仗了,他后来升上来的关键一仗是把徽宗退兵的手
谕密而不发,克复青唐四州,积功升了节度使,后来又克复一军一州,升司空,甚至在
他升成太尉以后,他仍然在西北又呆了三年,最后领枢密院事的时候才回来的。 |
|
d****z 发帖数: 9503 | 37 唐朝宦官领军是因为皇帝对武将完全失去信任和控制。这点在汉明都没有。
太后本身和皇权是对立的,而不是一致的。因为如果皇帝长大,必然要亲政。
这个是封建礼法的要求,同样也是任何一个非白痴皇帝的愿望。太后和皇帝
在权力斗争中注定不是一边的。 |
|
b*********f 发帖数: 1585 | 38 唐朝的禁军在唐的前期分为南北衙禁军 南衙兵分隶宿卫京城的十六卫 靠府兵提供兵源
由宰相掌管 北衙兵守卫宫廷北门 他们最早源于和李渊一起在太原起兵 并且愿意宿卫
京师的三万兵士 当他们年老后 有他们的子弟接替 由皇帝管辖 由于府兵制的破坏 再
加上安史之乱 南衙十六卫已名存实亡 皇帝掌管的北衙就变得重要起来 北衙最早有
四军 即左右羽林军 左右龙武军 后来在肃宗时 置左右神武军 在 代宗时 置左右神策
军 德宗时 置左右神威军 由此变为北衙十军 以左右神策军最盛
在公元783年 唐德宗建中四年 发生泾原兵变 大唐天子的威严完全扫地 中央权力進一
步削弱 唐德宗成為第三个逃离长安的皇帝 从此不再信任宰相 对將领猜忌 并开始重用
宦官 所以宦官是在唐德宗时得到中央禁军的
所以唐代宦官得到禁军权利 一方面是唐德宗的“恩赐”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府兵制的破
坏 宰相失去了南衙十六卫 |
|
b*********f 发帖数: 1585 | 39 我们再来看看外戚势力 西汉东汉始终没有解决好外戚的势力 不光两汉 西晋出现过贾
后的专权 就连统一中国的隋文帝杨坚也是靠外戚的身份夺权称帝 到了唐代 还出了个
顶顶大名的武则天 我们可以看出 外戚问题从汉朝一直到唐朝前期 都一直是个极大的
隐患 但是唐代以后 尤其是明清时期 外戚势力不像以往那么强势(除了慈禧)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我想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1、科举制的确立 这使得有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参与政治 2
、皇权的加强 从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 再到明代的内阁制 皇帝的权利愈加牢固 3、
门阀制度的瓦解 家族势力的衰落 也是外戚式微的一个原因吧
大家有什么其他意见和想法也可以说说 |
|
b*********f 发帖数: 1585 | 40 说起宦官与皇帝的关系 这个恐怕不是我们按照史书的记述能理解的
比如明英宗时期的王振 明明王振是惹出土木之变这么大的乱子 结果英宗复辟后 他还
一个劲地想着王振 有时候 宦官与皇帝的感情是我们后人所无法想象的
对于皇帝与宦官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更多从人性的角度去想 而非家国大事的角度
不过在清代就很好地避免了宦官干政 解决方法很简单 杀
只要有哪个宦官稍微谈论政事 立即杀掉 如此一来 宦官干政就不再是个问题 清代就很
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东汉末年的皇帝会亲小人 远贤臣 我看是那几个糊涂皇帝分不清小人和贤臣的缘故吧 |
|
|
v*****s 发帖数: 20290 | 42 加一个注脚,董卓当时就是张奂军中的一个司马,正是在张奂手下积功升为郎中,完成
了他仕途的第一桶金。
而董卓在西北驻守的后十年里面,为大汉所主要对付的敌人就是打着诛杀宦官旗号的马
腾韩遂叛军,历史就是这么吊诡。 |
|
w*******r 发帖数: 2792 | 43 楼主不会用标点符号么?食古不化,干嘛不直接在竹子上写你的文章,用电脑干啥? |
|
|
w*******r 发帖数: 2792 | 45 多谢。本来好好的文章,你这么一搞,反倒曲高和寡了。 |
|
|
r******t 发帖数: 8967 | 47 东林党现在看来不算什么好人,南明时期国难当头还忙于内斗。
党人呢? |
|
R*****d 发帖数: 1148 | 48 第四个我也比较倾向于李膺和党锢之祸。。。横竖都是监禁后杀害,本族人外族人可能
无所谓。。。
第七关那个“世代大儒”可能有点儿误导性,让人容易从儒学角度去推测第六关。。。
其实儒家并非中国文化的全部,我们还有道家。。。实际上,郭璞这个人,可谓儒道兼
通,两方面均造诣颇深。。。说到“预见了自己的死期”,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如同颜
真卿文天祥史可法一般,心存必死之志,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学识--也许在今天看来是迷
信哈--精确地测算出自己的死时和死地,甚至于刽子手是谁。抄段儿史书 :)
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占己之吉凶,璞曰:「大
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
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
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
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
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敦怒
,收璞,诣南冈斩之。璞临出,谓行刑者欲何之。曰:「南... 阅读全帖 |
|
R*******a 发帖数: 2463 | 49 请问你是从哪里得出“汉代儒家得势,于是着手消灭墨家,因墨家有组织,儒家则无”
这种论断的?
汉代儒家组织严密,民间儒生必须得有师从传承,你必须是加入黑帮的,否则社会不予
承认。汉廷的尊儒,不过是提供funding,指派专人做文献整理工作,和兴办太学(主
要是东汉),汉明帝之后官办儒学多数时间都是名存实亡,太学成为放牛娃嬉戏之地。
东汉末年有将近15年的党锢,儒人受难极多,这都是简明的ABC。
汉人严刑峻法,这是司马温公特地指出的。思想上非常开明,说有先秦遗风也不为过。
佛教传入就在其时。墨家的废黜,就像杨朱学说,纵横家言等等被遗忘一样,是社会发
展的结果,而非人为。
解读历史要明了最基本的史实,否则很容易痴人说梦。 |
|
E******u 发帖数: 3920 | 50 最近读到东汉名士虞诩、杨震、李固的故事,感概颇多。大丈夫为国尽忠,如果不是马
援马革裹尸班超投笔从戎那样,就应该像杨震李固这般不畏奸恶己正人正的样子吧。过
去受到毛泽东点评东汉史的影响,以为东汉除了汉光武、明帝以外,就没有什么看点了
,如今看来大不然。后汉一代出名士颇多,如果说黄宪、樊英还可能是名过其实,那么
虞诩、张纲这样的,就是名至实归的中华英杰了。我过去对郑玄的师傅马融感觉很好,
以为是一代大儒,这次重读,读到马融助梁翼为虐,对他的印象大跌。至于蔡伦。。这
人和沈括一样,只能让现代人来褒扬,在古代完全是反面形象啊。过几天再来重温一下
党锢事件,不晓得能得出什么新认识。
另外,过去一直认为,东汉的清流和有明的东林党大概差不多。现在观之,清流似乎比
东林党那群废物要强多了,不确定,哈哈,继续读书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