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7 发帖数: 1899 | 1 你还是看重个人的品行信用喽。相信你的直觉和经历, 但这些不是确实证据,
你陈述一下看法当然无妨。 但是如果说多了, appearance counts 呵呵。 别人
可能会误以为你是喋喋不休的重复你的“怀疑” - 是“别有用心”。
仅用怀疑来论断是危险唔。 所以谈几句就完了。
还有一个考虑是, 这里好多人有些 out of focus(可能和生活不顺有关),敏感多疑,
我觉得还是不用把焦点放在候选人个人身上。要多做做现实交流,实际的认识人, 练
练球,
增强个人mental strength,会减少这种 张冠李戴,怀疑。 当然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
蛋的
问题。 第二是建立一些习俗和规范, argue or fight within and with rules。
谁做版主当然会有不同的风格,有人不喜欢。 但是都有去留选择,
这选择权在自由市场里制约力是很大。 对用户而言social media 选择多了。
我觉得版主的道德人品不是那么重要。就像是个business owner, contractor
manager
要看的是能不能deliver goods, where the good... 阅读全帖 |
|
R*******a 发帖数: 2463 | 2 宋朝并不废武,真正废武的是明朝。
宋代军事上的失败和皇帝个人的性格没太大关系,如果要考究政治制度上的影响,建议
你去读钱穆的中
国政治制度源流史。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外敌太强。
宋朝政治制度开明,朝廷以才学取士,文艺繁荣程度比盛唐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蒙元之
后的中国几乎面
目全非。
唐宋之后再无中国,当然这不是星座能决定的。 |
|
y***c 发帖数: 676 | 3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8664
萧功秦: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发布者 thchen 在 11-04-13 08:34
萧功秦
一
不久以前,我们去看一位从美国回上海探亲的朋友。这位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二十
年前赴美国留学,他谈到多年以来在美国生活,感触最深的是,在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
追求,与西方人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别,那就是旅美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无
论属于哪一个阶层,似乎都非常重视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只要中国人在一起,无论是
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还是多年旅居美国的华侨,都非常实际,讲求生活的享受与安
乐,中国人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在世俗生活的享受方面似乎有很强的
从众心理,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在西方,确实有不少人只关心自己
的物质生活,但也确实有为数不少的人在追求其他东西,例如有的人喜欢冒险,而在日
常物质享受方面则相当随便,有的人成了事业上的亿万富佬,但生活却十分朴素,始终
开一部普通的车子。钱赚得再多也不会想到买什么高级轿车。他们对...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梁公启超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但是在西方,“反智性论
者”和“反理性论者”(anti-rationalist)一方面颇相牵缠,而另一方面又有...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5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2932 | 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消逝的名士
王谢主要东晋;东、西晋有点差别。
周济的不多,他们本身就是经济/文化上的大族。
整个东晋,政权在过江侨姓(南渡一流士族)手中。
寒族有,但是少。
另外,一般诟病的南朝门阀问题,在北朝其实更严重。
尤其是孝文帝汉化和崔浩被啥事件:南朝相对而言讲种姓(门第)也讲人伦(才能);
但孝文帝只将种姓,崔浩即同时支持人伦。因为崔氏是当时北方经济/文化豪族;孝文
帝代表的胡人贵族在文化上毫无优势,故此,为了统治上钳制北方豪族,不讲人伦。
南朝就没有这个问题,还稍微重视一下人才。
科举出现在隋。
忘记是杨广還是他爹干的了。
不过整个唐朝,科举都不太成熟;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取士;而是文官系统怎样吸纳中
的者。
这两个问题在宋朝都妥善解决。
科举一直是皇帝驭下的有效手段:除了皇帝,别家都无法独大三代了。
在科举之前,皇帝为了钳制权臣就有很多凑略,比如司马氏篡魏的一个策略就是反常的
擢升寒门子弟。(司马氏本身是文化豪族+正统儒家,所谓名教)
后来宋齐梁陈这个凑略尤甚:文化豪族比如王、谢多被排挤。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南朝的
宰相制度。
高位的宰相往往没有实权,中书舍人之流反而有实权--这当然都是皇帝的策略。
但... 阅读全帖 |
|
m***i 发帖数: 4637 |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 俱乐部 】
发信人: mdcai (玫瑰之名:英雄儿女), 信区: Lei
标 题: 浮生六记 卷一 闺房记乐 节4 朗诵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2 21:05:20 2013, 美东)
音频在此。背景音乐《短发》
http://www.tlkg.com.cn/maiba/share.action2?code=TVY7NTA3MjYz
浮生六记 卷一 闺房记乐 节4
作者:沈复。念白:mdcai于未名空间
时当六月,内室炎蒸,幸居沧浪亭 爱莲居 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曰“我取”,
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榴前老树一株,浓阴覆窗,人画俱绿。隔岸 游人往
来不绝。此吾父 稼夫公 垂帘宴客 处也。禀命吾母,携芸消夏于此。因暑罢绣,终日
伴余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而已。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 射覆为令。自以 为人间
之乐,无过于此矣。
一日,芸问曰:“各种古文,宗何为是?”余曰:“《国策》、《南华》取其灵快,匡
衡、刘向取其雅健,史迁、班固取其博大,昌黎取其浑,柳州取其峭,庐陵取 其宕,
三苏取其辩,他若贾、董策对,庾、徐骈... 阅读全帖 |
|
i***a 发帖数: 11826 | 8 哦,谢谢。宋徽宗太可怜了,书画到如此地步,任何人都不可能有闲心去理国事。
他还开了古代画院科举取士。
声。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 |
|
b*s 发帖数: 82482 | 9 没有时间管理国事没有关系,找个会的人帮忙就行,这家伙完全就是咎由自取:
赵佶在位期间,“妄耗百出,不可勝數”[2],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
纲”,搜集奇花异石运到汴京開封府,修建园林宫殿,崇信道教,尊號「教主道君皇帝
」,任用贪官宦官横徵暴敛[3],激起各地民变。其中以新黨蔡京任丞相與宦官童貫為
將軍所引致的問題最嚴重。
赵佶好大喜功[4],不顾宋辽已百年和平相处,于宣和二年(1120年),与金国结成“
海上之盟”,联合灭辽。1122年,金军攻克辽南京(今北京市)。宣和七年(1125年)
十月,金太宗遣諳班勃極烈完颜斜也、完颜宗望、乙室勃極烈完颜宗翰分兩路南下入侵
北宋。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126年1月18日),赵佶无法应付时,急忙禪讓天子
的寶座给他儿子宋钦宗去对付,自己则当“太上皇”,但终究无法挽回局势。
所有的皇帝都不是亲自干活的,找个能人就行。腐朽到他这个地步的还真不多……
哦,谢谢。宋徽宗太可怜了,书画到如此地步,任何人都不可能有闲心去理国事。
他还开了古代画院科举取士。
声。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 |
|
t*******y 发帖数: 21396 | 10 当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当北洋政府政府在1920年代初颁布壬戌学制,奠定中国现代
教育体系,全面引进西学开始,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就瓦解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是
什么?是儒学。儒学的根本是什么?是礼,是森严的等级。儒学的经典著作是什么?四
书五经。儒学的选拔方法是什么?科举取士。中华文化里没有数理化的任何位置,没有
中文历史以外的任何“学”。是学校的西化,学制的改革让”中华文化“断了跟,而不
是文革砸几个假古董。你一边歌颂中华文化,一边批判毛时代的专制,这不是精神分裂
么?
如果你连四书五经都没读通过,你连半部论语都读不下来,你连剩下的半部论语都要看
着注释凭借人家给你标注的标点符号才能勉强读通;你在学校里不学“中华文化”,生
活中不施行“中华文化”,却在这里长篇大论“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式微痛
心疾首,这不是叶公好龙是什么?
你如果说的“中华文化”仅仅是社会和谐,待人谦和礼貌,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普遍准
则,不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中华文明能在不受外来文明的影响下自主发展到1840年
的状态算是不错了,但毫无疑问在同西方文明的竞争中彻底地全方面的失败了。现在你
学的是西学,过... 阅读全帖 |
|
s*l 发帖数: 9421 | 11 当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当北洋政府政府在1920年代初颁布壬戌学制,奠定中国现代
教育体系,全面引进西学开始,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就瓦解了。
》你这个生存的土壤观点有待商榷:第一,科举制度不是所谓中华文化存在的必要条件
,在隋朝以前并没有科举制度;第二,中国近代虽然引进了西学,但并没有全面否定儒
家文化,事实上国民党时期学校也在一直推崇的孔子的伦理教育,当时的乡绅阶层的传
统文化体系也是较为完整的。个人观点,海外一大批爱国人士在新中国成立后归国效力
的行为是一种儒家思想的体现,不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那代人很难想象能回到破烂不堪的
祖国去效力;
中华文化的根基是什么?是儒学。儒学的根本是什么?是礼,是森严的等级。儒学的经
典著作是什么?四书五经。儒学的选拔方法是什么?科举取士。中华文化里没有数理化
的任何位置,没有中文历史以外的任何“学”。是学校的西化,学制的改革让”中华文
化“断了跟,而不
是文革砸几个假古董。你一边歌颂中华文化,一边批判毛时代的专制,这不是精神分裂
么?
》 从前学校的西化加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学习,但没有禁止学习本民族华传统文化
,所以断了根的论断未免牵强了一些。... 阅读全帖 |
|
l*****f 发帖数: 13466 | 12 以前在俱乐部贴过的,哈哈。写的很散,乱七八糟,基本想哪扯哪
南史笔记之 竟陵八友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尺壁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竟陵八友在诗歌文学史上地位相当重要,承汉魏之余韵,开盛唐之先声。南史竟陵郡王
萧子良传:
“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梁武帝萧衍本纪: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帝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
游焉。号曰"八友"”。
这个“西邸”,在南京鸡笼山,现在北极阁一带:
“移居鸡笼山西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
这八个人里面沈约年纪最长,范云少他十岁次之,再次之萧衍,任昉,谢朓,王融年纪
相若,少范又大约十岁,然后是陆倕,最年少的是萧琛。有江东土著,也有南渡士族。
萧子良西邸之中聚集,均以文学称长,后来却不同程度参与继后的政治纷争,而命运各
异。萧衍自不必说,开南梁五十年承平基业,而沈约,范云,任昉实有襄助之功。沈约
劝说萧衍代齐,并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已经起草好了昭书,所以萧衍以为他的大业,沈
,范二人之功:
高祖召范云谓曰:"生平与沈休文群居,不觉有异人处;今日才智纵... 阅读全帖 |
|
y*****s 发帖数: 1873 |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ebRadio 讨论区 】
发信人: huochai (卖女孩的小火柴), 信区: WebRadio
标 题: 好歌曲刘欢组的吐槽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14 17:40:21 2015, 美东)
河马: 听了这期好歌曲。裸儿的天分啊,真的是只有羡慕的份啊,可以听很多遍
东风: 我能吐个槽吗? 为毛我觉得裸儿那个歌这么难听啊?我脚着音乐复杂难度高什
么,天马行空什么,完了你出来一个东西就是听着难听有神马意思啊?
东风: 还有去年台湾来那个弹竖琴的,写个什么也不方也不圆的,刘欢使劲赞说难度
高技术好巧妙之类的,可那个歌实在是难听得要死啊
火柴: 欢哥就喜欢这种,他去年那个原创也是这种。关于这个,我跟大众评委站在一起
狮子: 嗯,欢哥魔障了。
果子: 同意。她拿最低分我一点不奇怪。河马老师,咳咳,不好意思哈
河马: 裸儿这个相当的原创,相当多层的味道,而且很漂亮的平衡
东风: 但是相当相当的难听
河马: 有些听巴赫的感觉哦
东风: 尼玛没见过巴赫的曲子难听啊...
河马: 很多人听不下去巴赫啊,十二平均律我当年就好久才能听下去
河马: 真... 阅读全帖 |
|
l*****r 发帖数: 1028 | 14 题目没错,就是贾宝玉撕扇子,不是晴雯,主意是贾宝玉出得,扇子是他的。撕!为什
么撕?那番道理也是他讲的:
宝玉笑道:“你爱打(上接晴雯说的打盘子得事,指打盘子,其实和撕扇子一个道
理)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
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
东西得,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它出气,这
就是爱物了。”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这段后来被成为贾宝玉的“爱物论”。
我一直很奇怪,其中两句,“你爱这样,我爱那样”,中的“你”指的是谁,贾宝
玉这是跟谁闹这么大的脾气?
直到我读了《朱子语类》,才知道“你”原来指得就是朱熹老人家。他老人家特别
爱拿扇子做比喻,“扇子之物出现之前, 已有扇子的道理, 据此制作扇子。”“譬如扇
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才放下时便只是一个道理;及摇动时,亦只是这一个道
理。”
他老人家讲“格物致知”,任何事物在它...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1568 | 15 林家虽然和贾府不能攀比,但是祖上也是勋贵,这是薛家比不得的.黛玉孤身一人借寓贾府,自重
的心思多一些不难理解. 何况书中借凤姐的口称赞黛玉的气派,可见林府教养的成功.宝钗判词
中的山中高士,倒不一定完全是正面的说法.明清以科举取士为正途,徵擗为左道.就是在前朝,
也有卢藏用这类借隐居博取名声走终南捷径的隐士,或者陶弘景这样的山中宰相.宝钗来到贾府
后的表现, 颇有些"淡泊明志"的味道.
宝钗的守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博取王夫人的喜欢. 王家的家教不算好, 凤姐从小也是充作
男儿教养,结果还基本是个文盲,账本上的字也不认识几个.由此可以推想王夫人也不是啥文采
风流的人物.即便没有那层血缘上的关系,厚钗薄黛也是免不了的.
宝玉的婚姻,主要就是贾母和王夫人一系在角力.邢铀烟不能拿来做例子,邢夫人貌似是填房,薛
科是薛家的旁支,这两家结亲其实和贾府没有太大关系.相反的例子,李纨出身不是豪门,而是诗
书世家,可见贾政这一房在挑选媳妇上的考虑.
老太太应该是支持宝黛联姻的.张道士说宝玉有荣国公的摸样,凤姐说黛玉有老太太的气派,贾
母从宝黛的身上看到是自己当年的影子.再说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挑选儿媳, |
|
b*s 发帖数: 82482 | 16 记得当时的医学界中,至少是在Paracelsus的时代,说是要尽量用高深的拉丁词,为的
是把Chalatan们拒之门外,不懂拉丁文,就不要来行医,因为医生是知识行业,要把门
槛定高一些。所有后来的欧洲语种也受了这个影响。
中文太平易,特别是解放后的普及版的汉语,不能明确分别读者的知识水平,所以半懂
不懂的民科等特别多也是一个原因。原来汉语还有个文白的差别来显示知识和阶级的差
别,现在文言也没有了,白话也太白,不足以区别贩夫走卒和士大夫阶层,民众普遍以
学习网络俗语为乐,Intelligentsia,士大夫阶层也早已不是知识文化的化身,当今做
官的虽说不是白丁,但是远远不如科举取士时期的那个水准了,连毛主席著作不如文正
公的雅致,虽说销量是大些。 |
|
b*******n 发帖数: 1267 | 17 近20年来崇祯研究综述 牛纪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处于明亡清兴历史关头的崇祯帝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人物之一,学界
对其予以多方面的剖析,积极深入的探讨其功过得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研究的层面
上较前更趋于细化与深入。研究的内容大致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崇祯帝的性格、用人
政策、崇祯与明政权崩溃的关系以及对崇祯帝历史地位的评价等。下面就20世纪80年代
以来对崇祯的学术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总结和梳理。
一、崇祯的性格问题
学者一般认为,崇祯的性格特点是复杂的,表现出两面性。如王昊认为:一方面,“崇祯勤
心政治,生活简朴,不玩物、不丧志,更不沉溺于酒色。”另一方面, “崇祯帝的性格特
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急躁、多疑、自信及死爱面子等。”[1]董郁奎也认为:一方面,“
崇祯崇尚节俭、勤于政事,私生活上也比其先辈们节制的多。”另一方面,“崇祯虚荣、
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谏。”[2]此外,信之认为:“我们姑且不论崇祯这个悲剧人物的诸多
不幸,仅他的实事求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怕揭短露丑的精神,是很有现实借鉴意
义的。”[3]永增认为:“崇祯皇帝的性格弱点———多疑、寡恩、刚愎自用断送了明室... 阅读全帖 |
|
a***e 发帖数: 27968 | 18 至少道教是土生的
中国是一系列古文明中最早进入世俗社会,脱离宗教神权的
也是最早形成择优取士,废弃血统贵族观念的
精神文明抱着千年旧的宗教实在没什么先进可说的 |
|
t******n 发帖数: 2939 | 19 ☆─────────────────────────────────────☆
ruomu (ruomu) 于 (Tue Aug 2 13:35:27 2011, 美东) 提到:
和美国人在一起的时候,我挺不喜欢聊国情聊政治的。可是每次,话题兜兜转转总是会
转到这些问题上来。
昨天和Jim,一个很友善的美国老头聊天。不知道怎么地,话题就扯到了最近的动车追
尾事件。其他中国人就把网上的各种段子,不管真的假的,都聊了出来。其实Jim本人
并没有发表什么言论,他只是很平静地听大家讲,表示了一下他很sorry。后来话题又
转到很久以前的药家鑫事件。blabla一堆,Jim还是很平静地听我们中国人在那里讲中
国的各种黑暗各种腐败各种无能。最后,他听完了各种抱怨之后说,You know, almost
every American is very proud of being an American. Do you think you are
proud of being a Chinese? It's so surprised to me that almost every Chin... 阅读全帖 |
|
p******e 发帖数: 897 | 20 一、
倒韩派主将,清华教授肖鹰直指韩寒反智。在“从张铁生到韩寒:中国文化的主潮是反
智”一文,肖鹰把韩寒与“白卷英雄”张铁生并举,说他们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潮。
这种教授的大文,读起来真是苦不堪言,原因大概是我也应该列入肖鹰教授所谓的“反
智者”行列吧。
教授文章,貌似气势如虹,实质陈腐空虚,拿腔拿调,是49年后形成的“党八股”的样
板。
把肖鹰教授夹七夹八的高雅文章与社会青年韩寒的“粗痞化”的后期博客文章放在一起
,判断一下谁更“智慧”、谁更有健全的“理性”,并不需要太高的眼力。
只会写这种又长又臭的“党八股”文章的教授,居然指控能写灵动活泼文章的韩寒是“
反智”,真是太有喜感了。
莫非,“智慧”、“知识”就等于陈腐?
二、
肖鹰断言“中国文化的主潮是反智”,魄力很大。
中国主流文化中有“愚民”传统,即孔老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反智
却从来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老庄的道家有反智,但这是与肖鹰批判韩寒的反智不是一
个层次的)。相反,主流文化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有上千年科举取士传
统的中国,出身科甲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正统科班出身,官当得再大,也要短人三份
,为同僚... 阅读全帖 |
|
d****n 发帖数: 195 | 21 当然,看待这个问题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在当时的环境下科举取士绝对是先进的。你不
妨百度一下在科举制度之前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
|
g******4 发帖数: 6339 | 22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北、中卷内再分为左、右分别录取。或者
专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各编字号,分别取中。人文水平较高地区的士子为了
减少竞争,增加中额机会,纷纷冒充边远地区籍贯参加考试,这被... 阅读全帖 |
|
C****a 发帖数: 7186 | 23 大家好!
我第一次来到新加坡,飞机飞过来时,往下看,以为会遇到几架搜救(注:马航MH370
)的飞机。海面波浪非常细腻,远远看下去像皮肤一样,上面一小朵、一小朵云。然后
就降落了。降落以后呢,非常快我就发现,太好看的一个岛,一个城市。
这也是新加坡的好,有点儿像日本,干什么事都如临大敌,结果来了个傻逼,不知轻重
,谈什么“母语和母国”。
我不会讲演,每次都请邀请方给题目,看看能不能说。彭导就说新加坡华人对华语的教
育,华语的前途,有各种担忧——我的无知和轻率就上来了:我想,好啊,我也在海外
待过,我也说华语,跟母国有种种纠缠的关系,那就讲“母语和母国”。多么轻率啊,
直到来了新加坡才被警告:“你踩了雷区,要慎重对待,要不然你会伤人,也伤你自己
。”
此前我成个老油子了,这回有点紧张,新加坡是个让人紧张的地方。(众笑)刚才等在
后台,看视频,看到诸位的大会开始了,好严重,像是开十八大的样子,一套一套介绍
……但这也是新加坡的好,有点儿像日本,干什么事都如临大敌,结果来了个傻逼,不
知轻重,谈什么“母语和母国”。(众笑)
昨天差不多没敢出去走,宅在宾馆房间写发言稿。前天倒是参观了孙中山待过... 阅读全帖 |
|
h*****i 发帖数: 9112 | 24 河马: 听了这期好歌曲。裸儿的天分啊,真的是只有羡慕的份啊,可以听很多遍
东风: 我能吐个槽吗? 为毛我觉得裸儿那个歌这么难听啊?我脚着音乐复杂难度高什
么,天马行空什么,完了你出来一个东西就是听着难听有神马意思啊?
东风: 还有去年台湾来那个弹竖琴的,写个什么也不方也不圆的,刘欢使劲赞说难度
高技术好巧妙之类的,可那个歌实在是难听得要死啊
火柴: 欢哥就喜欢这种,他去年那个原创也是这种。关于这个,我跟大众评委站在一起
狮子: 嗯,欢哥魔障了。
果子: 同意。她拿最低分我一点不奇怪。河马老师,咳咳,不好意思哈
河马: 裸儿这个相当的原创,相当多层的味道,而且很漂亮的平衡
东风: 但是相当相当的难听
河马: 有些听巴赫的感觉哦
东风: 尼玛没见过巴赫的曲子难听啊...
河马: 很多人听不下去巴赫啊,十二平均律我当年就好久才能听下去
河马: 真的是觉得,要是得票太多了,反倒不像话了
河马: 裸儿太值得资助了,这么精灵的灵魂。。。
火柴: 看出来了,这是真爱!
狮子: 人家裸儿自己一开始就说了:世界这么大,总有爱你音乐的人,所以要任性做
音乐。从河马老师看,她真是说对了
狮子: 裸儿唱得。。...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25 送交者:新鬼无疆2011年01月16日04:02:39于[史地人物]发送悄悄话
将“无厘头”出自广东俗语,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言行不循常规,没有来头,毫无意
义,让人莫名其妙,匪夷所思。这类搞笑情景在很多香港影视剧中常常可以看到,尤以
周星驰的表演将此诠释得淋漓尽致。不过他们的“无厘头”比起明末农民军首领张献忠
来说,也只能自叹不如,甘拜下风。
张献忠身长面黄,剽悍果敢,自称“八大王”,明朝官绅对之非常畏惮。张献忠在
谷城(今属湖北省谷城县)伪降时,曾拘捕了一个叫方岳宗的明朝士绅,并向其索取钱
物。张献忠知道他没有钱财,但是喜欢他豪放善饮的侠士风范,与他一起喝酒畅谈。方
岳宗有醉后发酒疯的毛病,叫张献忠不要灌醉他。张献忠笑着说:“此何妨?直当痛饮
为乐耳!”把方岳宗灌得酩酊大醉,结果方岳宗真的是酒后乱性,一阵拳脚,打得张献
忠满地找牙,衣服也被撕破了。按张献忠以往的脾气,敢在太岁爷头上动土的方岳宗就
是死一百次也怨不得他了,可这次张献忠不但没有发怒,还一个劲地夸方岳宗是条汉子
,真壮士。他重反谷城之后,恭恭敬敬地放方岳宗一家老小出了城,着实让人大跌了一
回眼镜。
如果说不怪罪方岳宗还算是张...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7639 | 26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唐朝贞观年间的人均寿命30岁,
发展到清朝,人均也才40过点。
那时候的状元20多岁算正常吧。 |
|
m***y 发帖数: 14763 | 27 嚼的放起点或者纵横上,已经能卖钱了。而且就是宣部也挑不出茬子来,阅卷老师过了
。高考又不是科举需要为国取士,能有一技之长不就行了。 |
|
p*e 发帖数: 6785 | 28 湖南发现当年清华入学考卷 英文作文要求写三国片段
近日,湖南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档案馆在对民国民众教育类档案进行抢救性修复时,发
现了
一套1933年的国立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卷。相对于现在的高考试卷,当时的考题无论是题
型还
是页数,都可谓“短小精悍”。
至于难不难,你来做一做就知道了。
选词作文考生功力一望便知
比起如今多元化的考题,83年前的考生在国文科目上只要回答3大类题目:标点、订误
、写
作。
其中,标点题选取的是唐代郑薰《赠巩畴》诗序中的第一段。全文无标点,让考生自己
去断
句,考查考生的句读能力。记者搜索发现,标点题常出现在民国大学入学考试之中。
至于当年的作文题,比起如今的多元化,考题简直是太“极简”、太“开放”。这道题
只给
出了5个简单的词语“苦热”、“晓行”、“灯”、“路”、“夜”,要求考生选择其
中一
个写作,文言文白话文均可。
但一位专家认为,这道题虽然看似简单,其实非常考验考生的功力。考生的文笔和情怀
,一
篇作文就能看得出来。而且相对于之前的八股取士,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含具有现实意义的情景题
这份考卷的数学题分为“代数几何平面三角”和“高中代数解析几何”两... 阅读全帖 |
|
|
w*******a 发帖数: 1458 | 30 近来大家对数学饶有兴致,我大术版亦要及时跟进,现广纳贤才,招榜取士,征一有趣
的数学相关猜想或定理,有娱乐性趣味性更佳。不强制证明过程,参与者皆有包子奉送。
望广大贤士不吝奇思妙想,展我辈风采,弘术版精神。跟贴前100个id每人一个包子,
有引发广泛讨论和思潮的奖励加倍。(小字:此帖相关知识产权及一切权利归术版所有)
熊猫抛砖引玉:
给定今日术版在线人数和最高人数,以及本日之前所有的在线人数/最高人数历史数据
,则 周平均在线人数及最高人数必定服从一个无上确界的递增函数。
证明:(略) |
|
N****f 发帖数: 25759 | 31 试论恢复八股取士作为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
c*****g 发帖数: 1856 | 32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期间名辈出,流派纷,真、草、
隶、篆,百花争妍,犹如璀璨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灭的光辉。它上
承魏晋六朝之余韵,下开五代宋元之先河,是中国书法数千年历史长
河中光彩夺目的篇章,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具有先锋的一页,它深刻
地影响着后来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书法艺术的发展道路。
在唐朝时,朝廷颇为重视书法,翰林院设有侍书学士,将书法作
为进身仕途的门径之一。中央的“国学”分为六科,其一为书学科,是
专门教习书法的机构,这是效仿汉代以书取士、晋朝有书学博士这些设
置的继续。弘文馆也教书法,专收五品以上的官员进行提高,由当时最
为著名的书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等人执教。这足以见得朝廷对书法及
书法教育的重视。
史籍所记载有名有姓的唐代书法家,其总数已逾千人,其中大多为
京官或长期生活在京都地区的仕阶层。从书法流变的大体脉络来看,可
将唐代书法分为初唐、中唐和晚唐三个时期。现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以介绍。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代书法的杰出代表--颜真卿和柳公权
草书的杰出代表--张旭和怀素
唐代帝王及其它作品赏析 |
|
l*r 发帖数: 79569 | 33 (上海书评)
阿城先生来沪,在文化圈颇为引人关注。以至于孙甘露先生从别的活动赶过来旁听,一
进门就说有多少人羡慕他,想跟着一起来围观。阿城先生每回来,都会分析天下大势,
然后讲几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一回,有画家孙良先生在,就聊起了物质材料对艺术的
影响。他们二位从纸、墨、笔一直谈到透镜、装颜料的吸管,涉及古今中西,极具启发
性。
孙甘露: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幅大英博物馆藏的拈花微笑佛陀像,宋代陈用志的
画,那个色彩和技巧跟传统中国画完全不一样,乍一看以为是梵高的作品呢。所以老听
到有人说,西方现代的技巧传统中国画里全有了。
阿城:台北故宫藏有一幅锦鸡图,黑底描金,可以归到现在说的漆画里面去。
孙良:唐宋时代的有些佛像的画法跟后来的确是不太相同的,后来引发了日本的禅
画和书法,它们是中国画的分支,但又不是文人画的路数。宋代散落在海外的画,风格
变化很多,包括泼墨、泼彩都有,但国内的正统教学里这类画看到的就不多。
阿城:文人画已经被明、清整理出了一个绘画传统,尤其在董其昌那里。这个传统
的规格很高,话语权很重,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这个传统,核心人物是官和僚,我们
常常忘了他们是官和僚,就像... 阅读全帖 |
|
g*a 发帖数: 32 | 34 今天第一天来,通览了一下全部的帖子,发现了很多好东西。
[史子集]我读得很少,没的谈。[经]略略读了一些,
可以泛泛地聊聊。
史称孔子删定六经,为[诗],[书],[礼],[易],[乐]和[春秋]。
当然,孔子和六经的关系现在争论很多,实在是说不清道不明。
至汉代,[乐]经不传,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又设尔雅博士讲[尔雅]。
汉文帝设传记博士,讲[论语],[孟子]。
汉代有五经,七经之说: 汉以孝治天下,汉末[孝经]与[尔雅]加入
经书行列。
唐代有九经,十二经之说: 唐以九经取士,为[诗],[书],三[礼],
[易],[左传],[公羊],[谷梁]。其中[左传]与[礼记]为大经。
唐中期以降,有记载将[论语],[孝经]和[尔雅]并入。
至宋,[孟子]的地位提高,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两篇和[论语],[孟子]一起,自成集注,汇成[四书]。始为十三经。
经书的历史大抵如此。中间可能因记忆而有误。
看了前面的帖子,发现有介绍[春秋]三传的关系,但比较注重
个人理解,有功夫我来普及性的介绍一下,比如何为今文,何为
古文,及两派在历史上的传承起伏。另外提个建议,在做一般的介绍
而提到古 |
|
x*****u 发帖数: 3419 | 35 随着洋务运动时期200多名官费欧美留学生的派出,出国留学成为晚清青年学子一种新的
追求。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进一步迫使大批青年负笈海外,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留
学热潮。这些留学生知识结构新颖,思想活跃,热情高,创新意识强,是难得的宝贵人才
。清政府非常希望利用他们的才能来巩固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但又特别惧怕他们的新思
想、新观点影响社会大众,客观上帮助了孙中山等反清革命党人。诚如亲历其境的颜惠庆
所言:“政府一面很想利用我等所受的现代教育,和所具有的新知识为国家服务,同时又
怕我们变为革命分子,推翻满清,心里至为矛盾。”(参见拙著《近代中国的留学生》,
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于是,清廷决定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对归国留学生加以
考试,再给予功名,授予官职,既使这些有为青年为其所用,又不至于变为革命党人。19
04年,清廷即责令学务大臣制订了归国留学生考试章程8条,其要旨是:今后每年举行一
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分两场,第一场在学务处,按学科门类考试,第二场在保和殿,
以经史命题,“观其学识,以宗旨纯正,文笔明畅为合格”。(《东方杂志》1905年第3
期)考试分一二三等, |
|
y****e 发帖数: 419 | 36 http://www.gmw.cn/content/2004-09/28/content_108550.htm
制作日期:2004年9月28日 来源:光明日报
程有为
由孔丘、孟轲等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成为显学,在
经历了秦朝的短暂沉匿之后,到汉代成为唯一的正统学说。儒家典籍《诗》、《书》、《
易》、《礼》和《春秋》被称作“五经”,成为国家全部思想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指针
,成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法典。正如班固所言:“六艺(五经加上《乐》)者,王教之典
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汉书·儒林传序》)汉代儒学以
经学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设弟子员教授
、以经术取士及劝以官禄后,天下士子趋之若鹜,儒家经学得到极大的发展,并对当时及
以后的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河洛地区是西汉经学教育传播的重要地区,东汉时则成为
全国经学研究和传播的中心。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兴于邹鲁洙泗的儒学就不断西渐。及西汉定都长安,在那里聚集
了一批儒生,长安成为当时儒学研究传播的中心。河洛地区位于儒学的发源地———齐鲁
地区和新兴的 |
|
b*****l 发帖数: 9499 | 37 嘿嘿,给多哈挑个刺:高考考写诗也是有的。
比如著名的唐朝以诗取士。抄何易展在国学网上的帖子:《唐会要》卷七十六《制科举
》载:“天宝十三载十月一日,御勤政楼,试四科举人。其辞藻宏丽,问策外,更试诗
赋各一首。”(注云:“制举试诗赋从此始。”)《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三《贡举部
·考试一》亦记此事曰:“(天宝)十三载十月,御含元殿,亲试博通坟典、洞晓玄经
、词藻宏丽、军谋出众等举人,命有司供食,既而暮罢。其词藻宏丽科,问策外更试律
赋各一首,制举试诗赋一首,自此始也。”此外,《旧唐书·杨绾列传》记载说,天宝
十三载(754),“玄宗御勤政楼,试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等举人
,命有司供食,既暮而罢。取辞藻宏丽外,别试诗赋一首。制举试诗赋,自此始也。”
又,《新唐书·选举志上》记:“永隆二年(681),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
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
,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汉朝例子:《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耑,
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smallhill333 (hola),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雍正为何讨厌浙江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19 19:18:20 2013, 美东)
不是本人写的,要拍的找作者
来源:
http://zhangcheng.blog.caixin.com/archives/58852
雍正皇帝曾扬言:“朕补授官员,但观其言语明白,人才去得,即加擢用。”实际上,
雍正皇帝用人有明显的偏向,并非“言语明白”的人就能得到重用的。其中,雍正讨厌
浙江籍官员最为明显。
浙江德清县人许镇拟任江西南昌府知府,由吏部引见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他的履历片
*上批注:“人苍,着实明白,只恐有浙江风习。”显然,这里的“浙江风习”是与“
明白”相反的一个词。雍正皇帝是讨厌“浙江风习”的。同样的意思,雍正用的更多的
是“浙江风气”,甚至贬低浙江为“下江”,贬斥“下江风气”。
浙江会稽县人,山东粮道鲁日华有幸受到雍正的夸奖:“好的,一点无浙江风气。”浙
江会稽县人,广州府同知马世枢“人甚老成明白,显露毫无浙江风气…... 阅读全帖 |
|
l*****f 发帖数: 13466 | 39 yeah :)
太炎是鲁迅的老师亚。我知道他不多,还是从鲁迅文中看到的,“邹容吾小弟,披发下
瀛洲”太炎先生是好酷亚,他太太也美女的说,他给太太写信,“汤夫人妆次”,好好
玩。周作人文章里也提过他跟鲁迅一起去太炎先生那里听讲音韵学。鲁迅是说太炎在革
命史上意义大于文化史上,但是他弟弟意见似乎刚好相反,哈哈。辛亥那批人颇有些让
人觉得好玩又敬仰的人物~ 最近看了个电影辛亥革命的片头,只看了开头那一小段,
蛮好玩的,黄花岗那些烈士们真正是十足的理想主义朝气蓬勃
恩看历史发展这个南北脉络清晰的很,一个是永嘉南渡,一个是靖康南渡,影响巨大。
以前看唐宋诗词时候作者小传大概比较了下,唐朝还是北人占优,宋朝就基本均衡,到
南宋那自然就都南人多了。福建子是吕惠卿吧,他福建人。哎柳永也福建人。安石江西
人,跟大晏同乡~哎两宋江西也厉害的,还有朱熹,江西诗派,陆九渊,鹅湖。。。。
唐朝科举基本是北人占优,高门也是山东高门,经历黄巢之乱跟五代,到宋朝就完全重
新洗牌了,再经过金,元对北方的占据,到明朝导致要分南北榜来取士。。。。不过顾
炎武好像很推崇北方,他在明亡后一直不肯回乡,在北方到处做调研。 |
|
u***************r 发帖数: 11227 | 40 发信人: floor10(10楼), 信区: Thoughts
标题: 再谈古代科举制度的优劣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Sat Sep 16 19:08:45 2017,GMT)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究竟是好是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我个人觉得科举制度形
式上是好的,实质上却有很大的缺陷。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科举制度也
是其中之一。
科举制度自隋朝初步形成,到清朝灭绝。其中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时间。如果科举制度
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它不可能维持这么久的时间。它在形式上,保证了寒门子弟有晋升
为官员的可能性,使得古代的读书人有了改变地位和命运的机会,还可以促进他们学习
书本,报效朝廷和治理天下的抱负。
这种形式上的公平,使读书人有了奋斗的动力,使封建制度的稳定也得到了保障。读书
人有了登上仕途的渠道,就势必会减少造反和消沉的可能性。而且读书人的命运被牢牢
的拴在科举制度之上,一辈子围绕它转,一百多岁了还要考进士,这些现象都是对统治
阶级有利的事情。国家通过科举选取人才的同时,顺带分一杯羹给读书人。使得他们的
命运与皇权兴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都是科举带来的好处。
但是科举制度... 阅读全帖 |
|
u***s 发帖数: 318 | 41 又是一年高考时,有考生的家长们此刻应该比学生还紧张吧。每到高考前,总会有一些
家长替自己的孩子着急,恨不得能替他们考试,真有那着急疯了的,就会跑去拜各种神
仙,祈求保佑。
2016年6月5日,赛武当泰山观举行中考高考祈福法会,恭请文昌帝君下界凡尘,为考生
祈福。
要说这“考前祈福”,确实是古人流传下来的,但是古人拜的神仙都有哪些?寓意究竟
如何?恐怕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只是盲目跟风吧。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也称梓潼帝君,是道教吸收民间信仰而形成的主宰科举、功名、禄位的俗神
。据《宗教大辞典》介绍:“文昌帝君:道教神名。相传为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
士子之守护神。该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甚高。……追本溯源,文昌帝君应是‘文昌星神
’与四川地方‘梓潼神’相结合而产生之神。”
历史上的文昌信仰和梓潼信仰源流久远,前者可上溯至先秦,后者源于东晋,至隋唐时
,民间对二者崇信十分兴盛。
文昌帝君一开始的信仰跟科举考试并没多大关系,但其与利禄却有一定联系。早在战国
时期,屈原在《楚辞·远游》中就写到:“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毂。”这里
的文昌,是指掌管行旅的星神,并配有众神及扈从随行左右,和后世掌...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101 | 42 唐朝德宗年间,有个叫钟馗的举子,此人长得豹头虎额,铁面环眼,脸上长满虬须。这钟馗
外貌虽丑,可才华出众,武艺超群。这年,恰逢秋季科举考试,钟馗告别了亲友,进京赶考。
钟馗风尘仆仆来到长安,见京城楼台林立,一派繁华景象,自是十分高兴,便在街上游逛起
来。他见前面有个测字卦摊,就走到摊前说道:”先生,我是赶考的举子,你给我卜个吉凶
,算算前程。”说着,写了一个”馗”字。测字先生仔细看了看”馗”字,沉思片刻,慢条
斯理地说:”相公此次科考,文章定然独占鳌头,但你时运不济,到时不但名落孙山,且凶
多吉少。”测字先生停顿片刻,说:”馗字拆开是九和首,现在时序九月,你来应试,必然
名列榜首。但是,这个首字被抛在一边,恐怕旬日内必有大祸临头,望相公谨慎才是。”
钟馗听了,心想:大丈夫在世,只要行得端正,怎会有大祸降临。因此,他也没往心里去,付
了银子,便扬长而去。
几天后,钟馗进了考场应试,钟馗看了考题,立即”刷刷刷”一气呵成写完文章交了上去
。当日主考官乃是吏部侍郎韩愈,副主考是大学士陆贽。两人看了钟馗的卷子,不由眼前
一亮,异口同声地说道:”奇才,奇才,这文章字字珠玑,堪继李太白、杜子美之后。”... 阅读全帖 |
|
x*****u 发帖数: 3419 | 43 从洪武正韵在明诗中的冷遇论新韵之必不可行
明太祖恢复中华以后,曾颁布《洪武正韵》作为国家读书音的标准,希望能成为文人诗
歌用韵的标准,可惜,尽管洪武正韵与明初的读书音相合[1],明代文人还是沿用平水
韵作为诗赋的标准用韵,洪武正韵处于边缘地位[2]。从洪武正韵推行的情况我们可以
看出:切韵音系才是汉字文化圈内统一的标准,她是超越时代、地域的,任何反切韵的
举动,在历史的大潮流面前,都是螳臂当车。当代某些人鼓吹的所谓“新韵”,所谓“
改革”,乃至自己“编纂”韵书的可笑行径,必然为历史所抛弃。
明朝科举以八股文取士,不需要韵书,因此,洪武正韵尽管是官方法定的标准韵,但诗
歌写作具体用什么韵,还是由文人自主选择的。这种情形与今天的新韵地位很相似。在
明朝初年,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推广,洪武正韵一度为许多文人采用,考诸明初的诗集,
如袁凯《海叟集》、陈樵《鹿皮子集》等诗集的用韵,多是依照洪武正韵。但随着明初
高压统治的结束,宣德皇帝以后的明朝政治上越来越开明,文人的环境也越趋宽松,于
是平水韵就迅速复苏并完全压制了洪武正韵。中晚明的诗人们指责明初一些按洪武正韵
的诗为出韵,甚至在选编明初诗歌入集时 |
|
l*****9 发帖数: 2009 | 44 唐朝以诗取士,唐朝就有官方韵书《礼部韵略》,
后来几经修订,最有名的就是宋朝修订的官韵,也就是平水韵
一脉相承的啊 |
|
k******k 发帖数: 753 | 45 刚看到一则奇文,读后一声叹息。
==========
日本海军司令给丁汝昌的劝降书
内容提示:1895年1月23日,丁汝昌,帝国海军的高级军官收到了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
亨的一封劝降书。此书收到19天后,丁汝昌自杀,因此寻找不到有关丁提督看完这封劝
降书之后的表情和言论的记载。这份日本人写的劝降书可谓一篇千古奇文,虽写于百年
前,但是值得百年后的所有中国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灯下细读。
伯爵大山巌顿首
伊东佑亨顿首
大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
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其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
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者哉?大
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今有人焉,于其进退之间,虽有国计身家两全之策,
而为目前公私诸务所蔽,惑于所见,则友人安得不以忠言直告,以发其三思乎?仆之渎
告阁下者,亦惟出于友谊,一片至诚,冀阁下三思。
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使虚心平气以查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
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
,不... 阅读全帖 |
|
d***3 发帖数: 75 | 46 ……
欧洲的封建社会,和日本、尤其是和中国,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中国,它
是统一的,是一个国家,因此两千年来,总是在玩着为皇帝,坐江山,分分合
合,打打闹闹的游戏。并且中国人自满得很,占据了那么好、那么大一块地方,
惟有不足,就是北方还有一个缺口,如是燕长城、秦长城…明长城、清长城地修
起来,一直修到封建社会的末日,自以为是天下之中、天下之最,泱泱大国,闭
关锁国,生怕人家来分一杯羹。欧陆则不一样,一块和中国大小差不多的土地,
千年来,单北欧就有两百多个国家,光一个德意志,一时间就有一千七百多个政
权,大家都躲在城堡里,怀亡尔之心,怕灭族之祸,动不动兵戎相见,时时都在
窥测方向,制造机会,战争不断,兵革连年,生灵涂炭,死伤枕籍。更让欧陆人
受不了的是,城堡外,匈奴人、阿拉伯人、蒙古人,梭巡游弋,风骤云聚,倘若
运气不好,遇上了,轻则身死人手,重则国破家亡。中世纪的欧洲,真是可怜,
倘若一个人生在这个时候的欧洲,那是多么的不幸啊!然则穷则思变,凡此种
种,却铸造了欧洲人的进取精神,启动了社会的创造力,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近来有学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中世纪留给我们旺盛的生命力与... 阅读全帖 |
|
t******d 发帖数: 81 | 47 李时珍,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三次落榜,遂心灰意冷,改行学医,著有《本草钢目》。岂今为止家喻户晓。比做官牛逼多了。
金圣叹曾经是最奇葩的科举考生。一次考题是:吾岂瓠瓜也哉。他就在考试纸上画了一光头一剃刀交卷。又一次考题为:吾四十而不动心。他就在考试纸上写了39个“动心”交卷。这思维简直逆天了啊。后来果然以批评文学名著《水浒传》、《西厢记》、《左传》而名留青史。算是充分发挥了他的逆天思维。
钟馗是最冤屈的考生。只因为长得太丑,屡试不中,最后一气之下撞死在了宫阶之上。没想到,到了阴间,他丑陋的相貌反而让他官用亨通。
蒲松龄一直考到72岁才给补为贡生。读书之余便把一腔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发泄在鬼怪故事里。我惹不起你,我写死你。没想到因恨得福,著作《聊斋志异》千古留芳,成为大家喜欢的经典。
洪秀全最厉害了。参加了16年科举考试,却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哥怒了。一气之下建立了“太平天国”,自己科举取士,自己出题目,自己点状元,连科考日期都定在自己儿子生日那天。终于任性了啊。
看来能不能金榜题名,和成功一点关系都没有啊。 |
|
S*********n 发帖数: 387 | 48 们常把一些以俚语俗话入诗,不讲平仄对仗,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诗称为打油诗
。为什么叫打油诗呢?
中唐时代,有一位姓张名打油的人,他就爱作这样的诗,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他的诗
确是“别树一帜”,引人“注目”。如他的“咏雪”就颇有名:“江山一笼统,井口一
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咏雪”通篇无一个雪字,看来这位张打油作诗是
动过一番脑筋的。
不过张打油之所以闯出牌子,以至这类诗竟冠以他的名字称之为打油诗,还有一段
轶事: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刚进大殿,便看见粉刷雪白的照壁上面写了
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
锹的使锹。”大官大怒,立即命令左右,查清作诗人,重重治罪。有位师爷上禀道:“
大人不用查了,作这类诗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张打油。”大官立即下令把张打油抓来
了。
张打油听了这位大官的呵斥,上前一揖,不紧不慢地说道:“大人,我张打油确爱
诌几句诗,但本事再不济,也不会写出这类诗来嘛。不信,小的情愿面试。”
大人一听,口气不小,决定试张打油一下。正好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于是便以
此为题,要张打油作诗。张打油也不谦让,... 阅读全帖 |
|
k*******c 发帖数: 438 | 49 一、不择手段,灭亲登台
太宗是“烛影斧声”千古疑案的主角。经近几十年的研究,他经过预谋,弑兄夺位,已成为大多数史家的共识。即使《宋史》一书,因时间仓促,元人多照抄宋代国史,对帝王多为谀词,仍不能不露出蛛丝马迹。如《太宗本纪》说:“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所说涪陵县公是其弟廷美,武功王是太祖子德芳、德昭,都被他逼贬而死,以除去他们对皇位的威胁。宋后则是太祖皇后,在太祖崩后,因继位问题和他争吵,故在其死后不按后礼安葬。改元在一般朝代中都是在老皇帝死后的第二年。而宋太祖死于开宝9年,距岁末只有8天,太宗便迫不及待地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所以毛泽东在读到这段历史后批判道:“不择手段,急于登台。”可谓一针见血。
二、当众强奸,无耻之尤
南唐亡后,小周后随李煜被解到开封。她每次入宫,都在赤裸后被5个宫人抬持,供太宗当众强奸,并由画工现场作画。太宗高大黑胖,小周后纤弱娇小,故这种流氓行为,对她精神上、肉体上都造成极大的痛楚。这就是她每次回家后对李后主破口大骂,后主也只能每日以泪洗面的深层原因,也是后主被太宗...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