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受蕴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l****g
发帖数: 1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pattern (放手 )请进
多谢runsun回复。
我说的名色,的确是“身”的概念,包括物质方面的色身“色”和精神方面的无色身“
受想行识”,“识”是无色身中的一蕴,识蕴通过对前四蕴攀缘而增进广大增长的。
识的功能是辨识,辨识的对象是色、受、想、行这四蕴,识能辨别前四受阴的一切活动
,也是藉由色、受、想、行的活泼运作,令识跟着忙碌、充实、增广而多采多姿。但是
识的功能也仅只于此,在色、受、想、行之外,识并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随五蕴同时集起的,还有心,这个心不是如来藏、真如的概念,只是随五蕴同时集起的
心灵现象,如情绪,就是心灵状态的作用之一。
杂阿含经中,识蕴和心不是一个概念,经中也没有“心所”的概念,不要把杂阿含经和
阿毗达摩等同,两者一个是论,一个是经。论,只是后世佛教徒对经典的理解和解释。
目前公认最接近佛说的经是《杂阿含经》/《相应部》。
a**u
发帖数: 8107
2
☆─────────────────────────────────────☆
SeeU (See you) 于 (Tue Sep 7 02:21:17 2010, 美东) 提到:
相应部22.85经
「友焰摩迦!有如是问汝者,[谓∶]友焰摩迦比丘!漏尽之阿罗汉身坏、命终为如何耶?
友焰摩迦!有如是问者,当如何答耶?」
「友!有如是问我者,[谓∶]……为如何耶?友!有如是问者,则如是答,
[谓∶]友!色是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已灭、已没。受、想、行、识是无常
,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已灭、已没。友!有如是问者,则如是作答。」
灭的只是无常,苦的五蕴,不是我。「我」是「常,乐」义,而五蕴是无常,苦,所以
五蕴本来就不是我。
☆─────────────────────────────────────☆
SeeU (See you) 于 (Tue Sep 7 02:29:52 2010, 美东) 提到:
相应部22.85经的破除(基于五蕴的)二十种身见,在龙树中论与月称入中论也说到了。
友焰摩迦!于汝意如何?见如来是色耶?」
「友!不也。」
「见如来是受…...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十天[转载]
第十天开示
修行方法回顾
十天过去了,让我们复习一下你们这十天所学的东西。
你们一开始的功课是皈依三宝,也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们这样做,并不是
从一个宗派转变到另一个宗派。在内观中的转变只是从痛苦到快乐,从无明到智慧,从
束缚到解脱。这整个教法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你们皈依并不是皈依某个人、皈依什么教
条或教派,而是皈依觉悟的性质。发现了觉悟之道的人就是佛,所发现的觉悟之道是法
,所有依法修行而得证圣果的人是僧。我们受到这些人的感召启发,而皈依佛、法、僧
,以达到内心纯净的相同目标。事实上我们皈依的是觉悟的性质,也就是人人皆能向内
寻求开发的佛性。
同时,任何走上这条道路的人,都会油然生起感恩之心,并发愿要服务众生,不求任何
回报。这两种特质在悉达多.乔答摩,也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佛陀(释迦摩尼佛)身上,
十分明显。他完全经由自己的努力达到开悟,但他对众生满怀悲悯,因此致力将他所发
现的修行方法教给别人。
所有修习这个修行方法,并将自我的旧习气根除到某种程度的人,都会有相同的特质。
真正的皈依,真正的护佑,是你在自已身上所培养增长的正法,不过随着你对正法的体
验,必然也会生起对释迦摩...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尊者阿姜查: 解脱之钥 (转载)
利用大德的美文给俱乐部打个广告, 好像动机不纯, 嘿嘿
http://mitbbs.com/club_bbsdoc/Inspiration_from_Nagarjuna.html
有空去发发文, 谢谢!!
【 以下文字转载自 Inspiration_from_Nagarjuna 俱乐部 】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Inspiration_from_
Nagarjuna
标 题: 尊者阿姜查: 解脱之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r 27 20:02:46 2015, 美东)
http://www.dhammatalks.net/Chinese/Ajahn_Chah_Key_to_Liberation
尊者阿姜查: 解脱之钥
[英译] 美国无畏山寺
[中译] 良稹
The Key to Liberation
by Ajahn Chah
Translated from Thai by the Sangha of Abhayagiri Monastery
我们学习佛法的根本原因,是要找到超越苦、获得宁静的方法。无...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尊者阿姜查: 解脱之钥 (转载)
勤奋修行
因此我讲了自己的经验和修行的几个故事。我没有那么多外在知识,也没有彻底研究经
文。藉着实践与探索,我自然学到了。每次欲喜升起,我就观察它,看它把心引向哪里
。它所做的,不过是把你拖向苦。因此你要做的,就是不停地观照自己的心,直到逐渐
培养了意识与理解,直到亲眼目睹了法。但是你必须完全有诚意,下决心去做。
你要是真想修行,必须下决心不要繁殖思想、不要想太多。你要是开始禅定时执意要有
什么体验、想达到什么境界,最好停下来。你开始经历一点宁静,就想: “这就是吗?
” “我达到了吗?” 那你就休息一下,把所有理论知识收起来放进盒子里、收到一边
去。不要拿来讨论。在禅定中升起的知识,不是那一类的。它是全新的一类。当你经历
一点真正的洞见时,它与理论是不同的。比方说,你把 “贪”字写在纸上时,它与心
里经历的贪是不同的。“怒”也一样。文字是一回事,真的在心里发生时,你来不及读
什么,直接就在心里体验过了。
懂得这一点很重要。书面上的理论是对的,但是佛法必须直指内心(opanayiko)。你必
须把它化为内在的东西。如果你不化为内在,不会真正获得理解与洞见、不会亲证真相
。我年轻时也那样...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6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8:15 2011, 美东) 提到: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释恒强
一、自利利他的头陀行
二、以清净心说法
三、佛陀嘱法大迦叶
四、结集三藏
五、呵责是爱护
六、结语(含注释)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9:00 2011, 美东) 提到:
【提 要】 大乘佛教的信奉者一直以来对大迦叶等声闻众存在误解、偏见,说他们自利
独善,贬斥他们为“小乘”,讥毁他们为“痴犬”、“焦芽败种”,这都是不实、不公
的。大迦叶尊者行头陀行也有利他的一面,也常以清净心说法,乃至为正法久住而说法
。尊者人间乞食,随缘教化,也经管精舍,领众共修,利益大众。佛陀常常赞叹尊者、
维护尊者,以便在僧团中树立起尊者的威信,最后将佛法付嘱于他及阿难。佛陀涅槃后
,尊者即发起僧众忠实地结集佛陀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7
阿含经中,舍利弗入灭,佛告阿难∶"佛不久亦当入灭,自依止、法依止、修四念住",
可供参考。
「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
It's pretty clear what that means.
长阿含的大般涅盘经,佛也是告诉比丘,大师(佛)入灭后,以法为师。
如果佛灭后还能度众,当说佛灭非真灭,继续以佛为师。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38.htm
北传:杂阿含638经
...
尊者阿难闻纯陀沙弥语已,往诣佛所,白佛言∶
「世尊!我今举体离解,四方易韵,持辩闭塞,纯陀沙弥来语我言∶『和上舍利弗
已涅盘,持余舍利及衣鉢来。』」
佛言∶
「云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盘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
盘耶?」
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
「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觉所说,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
觉支、八道支涅盘耶?」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虽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盘,然,尊者舍
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精勤方便,摄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491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证严法师 开示 法华经 20141017
20141017晨起熏法香如是我闻思(个人笔记草稿,仅供参考,正确内容,请以未来大爱
台播出的为主,感恩!)
佛隐实施权降尊就卑
四子自告白畏大乐小
迷实滞于权不受大乘
佛慈施大教随根施大
佛陀的慈悲,为了要教育众生,就是这样的耐心,这样的爱心。佛陀隐实施权,他
将他所觉悟的境界,所体会了解的大道理,他将它暂时隐藏起来,随顺众生的根机,就
是这样来教育我们,这种降尊就卑,这精神实在是让我们感动。佛陀觉悟之后,他可以
这样享受体会大道理,那个心境与天体宇宙合一。他可以这样逍遥自在,何苦走入人群
,跟人群、比丘众,过同样的生活?这就是佛陀的伟大,爱护众生,就像是疼惜一个孩
子,对孩子这分的爱护倍加,世间慈父就是这样。
他对每一个弟子都是用平等的方法,随他的根机,投给他的教法。看看,我们从<
信解品>开始,四位僧团中的领导者,四位大尊者,由须菩提领导,有四位走出来,向
着佛陀忏悔,表白了他的心,过去所听法,所了解,那种的心态。以为自己知道,「四
谛法」,人间苦不堪,人跟人的中间,这种爱恨情仇,纠缠不清,生生世世,加上了生
老病死,真苦啊!所以没有想要再在来人间,他把这个道理,就这样一直一直就...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如真有我
☆─────────────────────────────────────☆
robbin (robbin) 于 (Fri Oct 8 02:07:33 2010, 美东) 提到:

☆─────────────────────────────────────☆
runsun (runsun) 于 (Fri Oct 8 10:03:26 2010, 美东) 提到:
歪魔扯了一大堆,表面说的无我,可实际说的却正是佛陀破斥的那个恒常主宰的神我之见。
此处这个最究竟本体的自性,万法生起的根本因,就是一个明明显显的“神我”。
佛法的核心:缘起、无常、苦,在老歪那里都是无足轻重的东西,整天念叨那个心向心
行,为什么呢?
那个表面想着自由,实际想着做大神的vensufire也难怪会被老歪搞得晕晕乎乎。。。
不过这迷魂汤,robbin倒是喝得挺过瘾,到现在还对歪魔单相思,可怜可悲。。。
☆─────────────────────────────────────☆
runsun (runsun) 于 (Fri Oct 8 10:04:59 2010, 美东) 提...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0

SeeU法友,你贴的经文里,有关阿罗汉还有五受阴的部分,
与以下经文不符合,
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当属后世人传颂时之误传。
杂阿含 75经说,五受阴灭,叫阿罗汉。
相应部22相应58经/遍正觉者经 也说
对五蕴不执取,也就是五取蕴灭,叫阿罗汉。
杂阿含 13、14经说,佛陀自己是离五受阴,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杂阿含 41经说,何谓离五受阴,就是断除对五受阴的贪爱。
杂阿含 46经说,五受阴灭,解脱、涅盘,自知不受后有。也就是证阿罗汉果。
辅以增ㄧ阿含有一样的经文,但却说阿罗汉不用这样观五受阴,是前三果要观。
虽然增ㄧ阿含较不可靠,
但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与众多杂阿含经文相违背,错误极为明显。
辅以增ㄧ阿含相同经文,当更可说明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是错误的。
以下附经文
杂阿含7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
受.想.行.识。厌....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这一经,手声喻经,几乎把整个佛法大纲、理论都包含
包含四圣谛(苦 苦集 苦灭 道)、因缘法、修行入手处
现观(内观)不是乱观,是观察因缘法(诸行: 五蕴、五取蕴(”有为法”)) 如何升起、
还灭(集灭),
现观缘起缘灭,
一阴灭,另一阴(异阴)升起,
(就是眼触生眼识,从这里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升起,触动某种方向的”想”。
这个触动消失,”想”升起。当然还有一连串的另外一些触动继续,另外一些”想”升起
”想”生”受”,……… 五蕴不断升起还灭,并且轮回运作)
五蕴、五取蕴如梦幻泡影,剎那时顷尽朽,不实而生
没有哪个主体或甚么东西在主控制造它(无造作者), 一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当然,没有主体或甚么东西在后面,也就没有”本来”是甚么,未来到哪里去
因为不是甚么都没有,也不是恒常存在,而是不实而生。
比较特殊,佛陀就用”空”这个字代表这样的现象
所以,我们的脑袋一直认为五蕴、五取蕴是恒常的不变的,
就由观察因缘法的生起还灭(集灭),空,来打破”恒常不变”的观念
(当然,这现象也包含微现像,剎那生灭,一阴灭,异阴升起,
但更宏观看,主要是”集” “灭”)
不断打破”恒常不变”的观...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在讨论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得先从一场学术研讨会开始说起。话说公元2008年5月
31至6月1日,连续两天由某某大学和某某文教基金会,举办了第七届的“人间佛教薪火
相传学术研讨会”。在会中有人质疑某某法师认同大乘非佛说一事时,有位蓝姓教授是
如此回答的:“大乘非佛说在学术界已经是常识了。”意思是说:大乘非佛说已经是学
术界普遍承认的主张。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大乘法真的不是佛所亲说的吗?果真如此的
话,那么请问:出家二众早晚课诵《金刚经》和《心经》,究竟是在诵些什么呢?为了
证实大乘经典确实是佛所亲说,不是后人所杜撰,这个单元,就让我们来为您作完整的
介绍。
有关大乘非佛说的诤论,大约起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也就是在部派佛教后期,大
乘经典开始流行时,传统的各个佛教部派,不承认这些大乘佛教经典的地位,认为这些
经典,都不是释迦世尊所亲说;对这些大乘经典的权威性,及法义内容有所质疑,于是
就有了大乘非佛说这样的主张出现。因此大乘非佛说的论点,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了。虽然大乘非佛说,从古一直延烧到近代,但历代以来,总是有证悟的菩萨据理力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看见佛陀在人间和宇宙大觉者
前文论及释印顺与释证严接受而僭用“导师、上人”的称谓,已透露了一种看似
无知实为僭越的增上慢心态,或许未必“始而惭焉”,却不免于“久而安焉”;在信众
不绝于耳的崇敬声中,师徒二人僭此名号已习以为常,深心中的增上慢滋长坚固,乃至
后来更发展为“看见佛陀在人间”及礼敬、灌浴(膜拜、浴佛)“宇宙大觉者”。如此
之举,明显是将释印顺与释证严推为五浊末世新产生的两尊“佛”;只是,此二“佛”
不仅所“化度”的世界局限于当代的台湾,且只有印顺学派与慈济集团的信众相信。但
是,身为出家僧且具有社会影响力,若滥用佛的名号(角色扮演、自封自赏)而误导众
生,那就不只是小集团的家内事,凡是正信的佛弟子都有责任依佛陀之法教而如理公开
辨正之,以还我佛法之正义。
释印顺及其徒众之所以敢如此僭称,主要而根本的原因是释印顺主张大乘非佛说,
未曾真实信受佛语,对佛、法、僧三宝依自意而妄解,于是自行另创人本世俗化的“人
间佛陀”观;当释印顺否定了诸佛“无上正等正觉”的不思议圣性,而将“佛格”贬抑
为“人格”之后,则任何一位敦伦尽分、人格圆满的世间善人,只须有世俗“慈悲利他
的德行”,而剃发出家、广造书论,乃至...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尘与六入--六尘虚幻
我们要接续上一集的节目,跟诸位观众继续来探讨有关“六尘与六入——六尘虚幻
”的相关法义。上次节目中我们有探讨意识所了别的六尘境界非常广泛,而且祂也只是
摄取自心所现的内六尘。有关这方面,我们再来作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先来看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中的开示:“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
”大意就是说:青黄赤白、乐音、噪音……等诸色相,其实都是自心之所幻现,犹如波
浪是由海水所幻现一般,全部都没有真实不坏之自体性。既然是自心所现,不同的众生
各有自己的六尘内相分,可见都是虚幻生灭因缘所生之法。那我们就可以透过这样的知
见作观察、作观行,因此就能够对于我们远离种种虚幻的五欲境界之贪染与执著,产生
莫大的帮助,这就是这个知见的重要之处。因为既然是自心所现,当然是虚幻变异而非
真实不坏之法,不应该错认而执著之。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很容易沉迷于种种似真之
六尘境界,因而造作诸业,轮转生死。所以“内六入”与“外六入”的法义,可以让我
们从道理上面来了解自己所执取的六尘境之虚妄性。而在《楞伽经》中亦开示“显示因
”的道理,如果认为只要识阴现行即有觉想分别,识阴心中就能显示六尘,那这样...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离苦得乐
所要讨论的题目是“离苦乐能离烦恼吗”?也就是说,有人问到:我们学佛是要离
苦得乐,可是经典里面又说这苦跟乐都是烦恼;如果苦跟乐都是烦恼,我们又要离苦得
乐,那不就等于是说,我们离开了一个烦恼,又到了另外一个烦恼了吗?
其实我们佛法所说苦乐都是烦恼。这个乐呢,这苦乐都是烦恼的乐,跟离苦得乐的
乐,其实它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譬如说在小乘里面,在小乘里面所谓的苦跟乐它是对
应的,它是在描述我们的五阴,也就是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这个心理,我们的身心
都是有苦有乐的,我们永远都是不离苦跟乐。譬如说世间人都很喜欢“爱”这件事情;
我爱谁,谁来爱我,类似这样子,每个人都喜欢爱。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爱呢,它一定
有个相对的叫作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法里面,一个人会有爱,表示他心中一定有另
外一个恨;因为当他的爱失去了,他就恨了,或是他的爱不能满足,他就恨了;所以显
然爱跟恨,它是同时两个并存的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把爱灭除,他的恨其实也灭除不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充满了爱,爱很多,他的喜爱、贪爱非常多,那我们也可以知道
说,其实他的心中可能产生恨的东西也很多,因为这两个是相对的啊!所以苦跟乐都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帕奥禅师略说四圣谛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自 序
应当致力于了知四圣谛。
『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彻见四圣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长久的轮回中流转、徘
徊。是哪四项?
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彻见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导致苦灭之道
圣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长久的轮回中流转、徘徊。
诸比丘,那苦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那苦集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那苦灭圣谛已经
被了知与彻见;那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对于存在的贪爱已经被切断,
通向存在的渠道已经被毁灭,已经不会再有来生。」(《相应部·第一边际村经》
Pathama Koñigàma Sutta, S 3.377-378)
「诸比丘,那些沙门或婆罗门不如实了知∶『这是苦』;不如实了知∶『这是苦集』;
不如实了知∶『这是苦灭』;不如实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对于这些人,我不
视他们为沙门中的沙门,不视他们为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这些尊者不能在今生以智慧亲
证、进入且安住于沙门果或婆罗门果。
然而,诸比丘,对于那...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乌巴庆
毗婆舍那的最初目标是启发自身内的「活化无常」
──完全经验到真正无常,
即身心连续体很快融化,
像「掉落在湖面的雨水」,
在那时,心灵产生净化力──
或感受内在自我的无常,
最终希望能达到内、外宁静和平衡的状态,
个人全神贯注于身内无常时,
即可达成此一目标。
根据字典上意义,佛教不是个宗教,因为它不像其它所有宗教,有一中心的上帝。严格
说来,佛教是
结合身体和心灵道德规范的一套哲学体系。它的目的在于灭绝痛苦和死亡。
佛陀第一次说法的四圣谛,奠定本哲学体系。事实上,前三个圣谛阐明佛陀的哲学,而
第四个圣谛(八
正道,是道德兼哲学的一套规范)则作为达成目的的方法。这第一次说法,系对憍陈如
(Ko&n&da^n^na)
领导的五苦行者,他们是佛陀早期求道的同修。憍陈如是佛陀第一个完全证悟的弟子。
现在我们谈到四圣谛,它们是:
一、苦谛
二、集谛: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
三、灭谛:苦之止息
四、道谛: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
要完全了解佛陀哲学的基本概念,需要明白苦谛。为了说明苦谛,佛陀从两个不同的角
度来探讨这问
题。
首先,利用推论过程。佛陀让弟子了解,人生是苦难,人生是痛苦的,生是痛苦,...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帮忙翻译下这段英文,谢谢

一句一句的翻译,谢谢。
现在这段经文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杂阿含经文
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相应部经文
彼五取蕴亦非耶取,亦非离五取蕴有取。于彼有贪欲者,此乃取
英文
these five aggregates of grasping are not the whole of grasping, and yet
there is no grasping apart from those five aggregates of grasping. But it is
the desire and lust in these five aggregates of grasping that is the
grasping therein
这里涉及到了取蕴和蕴的区别。
有人认为经文的意思是说被贪爱执取的五蕴,是五取蕴
而我的观点是,能够引起贪爱执取的五蕴,是五取蕴。
Y**u
发帖数: 5466
19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而是还有所恐惧,
那他应该还没有证果(证这个经典所提到的果)。
这一点在六祖坛经中也有提到:
------------------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在质量的生活——Maha Boowa
阿姜摩訶布瓦(Maha Boowa)
林崇安译
1. 训练自心的第一步,我们要选一个「法的主题」作为控制与照顾这颗心的方法。否
则,心会由于旧习而到处乱跑,跑到我们不断扰动与分心之处,而产生痛苦与不满。
2.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要禅修于随念佛、法、僧,要正念于呼吸,或将「佛陀」
二字配合呼吸:吸气时想着「佛」,呼气时想着「陀」。此中,那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个
性就作为自己禅修的主题。
3. 专注于这些事情时,你要让心中只有觉性。例如,当你集中于入出息时,要使自己
觉知到每次呼吸的进入以及每次呼吸的出去,要一直觉知到禅修结束。你可以集中呼吸
的感觉对你的觉知最明显的任何一点。任何呼吸的感觉最明显的一点,例如鼻端,就是
你要集中与正念的一点。当气息入与出时,你都要能很确定。如果你想要,你也可以配
合「佛陀」二字,在入息时想着「佛」,出息时想着「陀」。将你的注意力全摆在呼吸
上。你不要想这主题以外的其它事,当下此刻只专注于呼吸。
4. 以这方式,当正念逐渐稳定而持续,心就不会跑到有害的习性念头上,它会变得愈
来愈安静。同时,原先粗的呼吸会逐渐变得愈来愈细。它甚至会细到从你的觉知中消失
。这是...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六章 初转法轮

    八支道中胜,四句谛中胜;
离欲法中胜,具眼人中胜。
——《法句经》
前绪
古印度因其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师而闻名于世。他们对人生以及人生目的有着各
种不同观点和见解。《长部》中的《梵动经》讨论了佛陀时代流行的六十二派哲学思想。
与当时宗教信仰大相径庭的是顺世派的断灭论,叫做车婆克,以其创始人命名。
根据古印度的顺世派(1)(巴利语和梵语称之为--lokayata),人死之后,丢下他产
生的一切能量,不再有任何存在。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切存在的终结,只有现在才是
真实。“尽情地吃喝玩乐,死亡将降临每一个人身上。”这好象就是他们的思想体系。
他们主张“宗教是愚昧的背,精神方面的病态。”“道德是一种欺骗,只有及时行乐才
是真实。”死亡是生命的终止,不相信一切善良、高贵、纯净和悲悯的东西。纵欲主义
,自私自利,对庸俗意念的断然肯定等被认为是一种荣耀。人们不需要控制自己的情欲
和本能,因为这些全是人类的自然产物。”(2)
另一种极端思想认为,解脱只能由严酷的苦修而达到。这完全是一种宗教思想,
被当时享有盛名的宗教团体的苦行僧所信奉。在菩萨精进求证佛道时,侍奉他的五...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2

五取蕴没灭,岂能成为阿罗汉。
那是还有对五蕴的贪爱吗?
色集色灭 色没灭吗?
受集受灭 受没灭?
我举的很多经说的不是更清楚?
比对很多经,都与此经不合。只有这经这样”暗示”。
不该做阿罗汉还有五取蕴解释。
只能做阿罗汉还是戒慎五蕴造反来解释。
不然
你举哪个南传法师同意阿罗汉五取蕴没灭的。
(七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六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
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
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
欲.灭尽.涅盘
(一○三)
如是,多闻圣弟子{离}[虽]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没有什麼研究,大家侃侃
===
大正藏《杂阿含》298经
「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
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為名色。」
五蕴(色,受,想,行,识)中之"受想行识"四蕴為名,色蕴為色,因受想行识四蕴是心识的
作用,只有名而无实体,所以叫做名,色蕴则是由一些极微物质所构成,有质碍的物体
,所以叫做色。
因缘法里面的两种因缘法,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 两门所说的识其实是不一样的识。
两种因缘法里面所说的识支,十因缘法中的识是指第八识,十二因缘法中的识是指六识。
===
所以, 识蕴和识缘名色里的识支是个什么关系 ? 这要看是对+因缘法或者是对十二因
缘法来说.

发帖数: 1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入胎识与识阴六识

接下来谈的是缘觉的人无我智。缘觉主要观察十二因缘,进而断尽我见、我执、我
所执成为辟支佛而入无余涅槃。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如是集成一大苦蕴。”(《毘婆尸佛经》卷一)但是要观察十二因缘前,一定要先观
察十因缘,否则容易堕入断灭空中,有无穷的过失存在。
有关十因缘的经文开示如下:【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
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
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
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
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
,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杂阿含经》卷十二)
解释如下:【我曾听到 世尊这样的开示:一时,佛在舍卫... 阅读全帖
m*******u
发帖数: 30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和密教
这是300万字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九篇第三章(老子与佛陀)的附录。论坛排版不便
,可下载全书或去博客阅读。
一、大乘佛教
1,自利和利他
2,菩萨与六度、四无量心
3,净土
4,补特伽罗与中阴身
5,空与有
6,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二、密教
附录:大乘与密教
佛陀说法四十多年,足迹遍布半个印度。弟子学成之后各自分散,一些长老级的人
物也自组僧团,长年追随佛陀的寥寥无多。由于佛陀没有以文字形式撰著教义,弟子们
的理解领悟略有不同、记忆也有差错、各地方言有异,这就给后来的教理分歧和僧团分
裂埋下伏笔。佛陀涅槃后百余年,因为戒律和教理的分歧,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这次根本分裂后教团继续分化,至纪元前后已有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二十部派(又说
十八部派),其中属于大众部分化而成者九部,属于上座部分化而成者十一部。公元1
世纪左右以降,陆续出现了大乘独有的经典,如般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
无量寿经等。这些经典的出现,意味着大乘佛教的诞生。大乘佛教将早前的部派佛教甚
至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小乘原意下劣乘。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绝不认为自己是
劣质根性者奉行的下劣教。今日小乘佛教... 阅读全帖
m*******u
发帖数: 30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和密教
这是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九篇第三章(老子与佛陀)的附录。论坛排版不便,可下载全书
或去博客阅读,链接见文末。
一、大乘佛教
1,自利和利他
2,菩萨与六度、四无量心
3,净土
4,补特伽罗与中阴身
5,空与有
6,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二、密教
附录:大乘与密教
佛陀说法四十多年,足迹遍布半个印度。弟子学成之后各自分散,一些长老级的人
物也自组僧团,长年追随佛陀的寥寥无多。由于佛陀没有以文字形式撰著教义,弟子们
的理解领悟略有不同、记忆也有差错、各地方言有异,这就给后来的教理分歧和僧团分
裂埋下伏笔。佛陀涅槃后百余年,因为戒律和教理的分歧,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这次根本分裂后教团继续分化,至纪元前后已有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二十部派(又说
十八部派),其中属于大众部分化而成者九部,属于上座部分化而成者十一部。公元1
世纪左右以降,陆续出现了大乘独有的经典,如般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
无量寿经等。这些经典的出现,意味着大乘佛教的诞生。大乘佛教将早前的部派佛教甚
至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小乘原意下劣乘。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绝不认为自己是
劣质根性者奉行的下劣教。今日小乘佛教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7
释印顺在《佛法概论》中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1
然大乘经与小乘论都是依于佛说而流传的典籍,佛从初转法轮到入涅槃,所说之法从无
矛盾之处,更不会把佛教分化,不论是教义或教派。对于三藏经论不能正确理解,无法
融会贯通者,才会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孔子于儒家之世间
道的说法都可以一以贯之了,何况是同为佛陀所说的三乘佛法竟然说会使佛教分化?释
印顺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值得我们来探讨。
注1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35
对佛法若不能通达,不要说是大乘、小乘,即使是同样的大乘法也会认为有冲突;
不是还有人说参禅不能与念佛同时修吗?他们说:参禅是空,念佛是有,禅与净土不同
路,不能合修;还说:参禅的人念了佛号就要漱口三日,听见佛号耳朵也要去洗一洗。
您若相信这种说法,那就只能站到一边去,那一边叫作佛门外道;以为说那是佛法,其
实是外道邪见。譬如经典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相有为”,这个大家容易信受;但到
了二转法轮,讲般若时,佛就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像达赖喇嘛这类不懂
佛法的人,就会说佛陀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8
“上人”一词,通常是尊称等觉菩萨才用的,譬如《维摩诘经》卷二:“如是等十
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CBETA, T14, no.
475, p. 548, b16-17),此段经文所说上人者,即是尊称维摩诘菩萨;看来证严法师
似以等觉菩萨自居,所以纵令信徒称之为上人而无拒受之意。但是在现前的理证与教证
上,都已证明证严法师只是尚未断除我见的凡夫,理由是:从声闻法的阿含解脱道来说
,她至今仍然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与世俗人一样落在意识心中,也与常见外道相
同而无异,具足凡夫本质;从菩萨法的佛菩提道来说,她至今仍不肯承认有如来藏,又
未曾证得如来藏,所以也是尚未进入第七住位的贤位菩萨。由这二个写在书中的证据来
看,她既未否定意识心,既不知意识心是常起常断的生灭性,不知意识心的自性是缘起
性空,所以显然未证能取、所取空,则是尚未圆满六住菩萨观行、乃至是尚未修习六住
般若空义的人;她又未证得禅定,显然也是尚未圆满五住证量的人,最多就只能说她是
四住位的菩萨了(虽然这样说有点儿高估了她),所以她至今仍然只是未断我见的凡夫
。以凡夫菩萨而接受等觉菩萨的...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29
一篇因果观察的文章。
包含阿秋喇嘛的观察,亚青寺白玛呈列活佛的观察,阿松活佛的观察。
还有通过回忆,催眠等方式追忆到前世等等情形的。
一系列公案,让我们在诚信因果的同时,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或欣慰,或惭愧。
一一对应,比照自身,过咎自改,功德增上。
本文分作八类(一,杀生之异熟果;二,对世间物质生贪之异熟;三,说粗暴语之异
熟;四,享用僧财之异熟;五感受诸业之异熟;六,善业异熟;七,因业力而真实回忆
前世之情况。八,依催眠而忆前世者。)大神通者讲述148例真实的前世今生因果故事
!请见者多多转载,利益有缘!
前世今生因果分类直指
(来自阿秋喇嘛、白玛呈列活佛、阿松活佛的观察)
先发殊胜菩提之心,
继攒三阿僧祗二资,
终获究竟圆满佛果,
敬礼第四佛释迦佛!
其无欺教言之甘露精华,
惠施法恩于堪忍刹众生。
然因众生业显不思议力,
而有不悟或错解之士夫。
故以佛经典及正法教言,
成就者所见境界之实证,
对现前之无欺因果分类,
而成此圣者教言之汇编。
一般而言,古往今来,传播到南瞻部洲许多国家的佛法。虽有兴有衰,但其精华至今
未泯灭!不仅皈依三宝之世风尚存,且有具缘众生依...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53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www1.mitbbs.com/article_t1/Wisdom/31515469_31515953_1.html
刚才网址没贴完整……
我认为佛经不会把五取蕴简称五蕴。
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友拘絺罗!阿罗汉应如理作意:此五取蕴是无常、苦、病、痈、剌、痛、病、他、坏、
空、无我
不知你如何解释……
不是说被执取的五蕴是五取蕴,只要五蕴有被执取的可能性就是五取蕴,就像能照相的
是照相机,就算它一张相都没被用来照过也照样是照相机。
另外我一直觉得我执的说法有问题,我执应该就是执着有我吧,这和我见相比也就是多
了个执着而已……一个不认为有我存在的人怎么还会有认为什么东西是我或者为我所有
的执着……我读过的南传尊者的书不记得见过有谁特别把我见和我执区别开来,甚至很
少见到我执的说法,只有大乘的才经常说我执……
佛陀阿罗汉虽然亲证涅槃了,但不是说日常生活中也在涅槃中啊,日常生活中只能没有
贪嗔痴而已,而涅槃必然没有任何五蕴。
諸比丘!色是壞法,彼色滅涅槃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法,彼識滅涅槃
是不壞法。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31
一篇因果观察的文章。
包含阿秋喇嘛的观察,亚青寺白玛呈列活佛的观察,阿松活佛的观察。
还有通过回忆,催眠等方式追忆到前世等等情形的。
一系列公案,让我们在诚信因果的同时,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或欣慰,或惭愧。
一一对应,比照自身,过咎自改,功德增上。
本文分作八类(一,杀生之异熟果;二,对世间物质生贪之异熟;三,说粗暴语之异
熟;四,享用僧财之异熟;五感受诸业之异熟;六,善业异熟;七,因业力而真实回忆
前世之情况。八,依催眠而忆前世者。)大神通者讲述148例真实的前世今生因果故事
!请见者多多转载,利益有缘!
前世今生因果分类直指
(来自阿秋喇嘛、白玛呈列活佛、阿松活佛的观察)
先发殊胜菩提之心,
继攒三阿僧祗二资,
终获究竟圆满佛果,
敬礼第四佛释迦佛!
其无欺教言之甘露精华,
惠施法恩于堪忍刹众生。
然因众生业显不思议力,
而有不悟或错解之士夫。
故以佛经典及正法教言,
成就者所见境界之实证,
对现前之无欺因果分类,
而成此圣者教言之汇编。
一般而言,古往今来,传播到南瞻部洲许多国家的佛法。虽有兴有衰,但其精华至今
未泯灭!不仅皈依三宝之世风尚存,且有具缘众生依...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说的内观要观察什么

再看一遍法友所提的经文, 发觉很多以前未注意 更觉受益良多 学艺不精
杂阿含103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相应部22相应89经/差摩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

杂阿含1024经(病相应/道品诵/如来记说)
让我了解 知道“非我 不异我 不相在” 并非”无我”
让我了解 知道“非我 不异我 不相在” 与 “明” 之间的关系
相应部22相应88经/阿说示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
让我对”定”、灭尽定 的有限的功效,也有所了解。
法友是否能再提示 有关于”受”的经文
也就是除了 “我”引起的”受” 还有哪些”受”?
以及 “明”之后还有哪些 “受”与贪爱?
因为 我所知 “明”,就是解开第十结,也是贪嗔痴永尽,得无上正觉、阿罗汉果。
阿含经文上是否还说 这时还有哪些”受”?
t******g
发帖数: 17520
33
禅修前行
我现在解说如何修习禅定。开始前,跪下来,双手合十置于心前,虔诚礼敬三
宝,口诵下文: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bhagavā:
Buddhaṃ bhagavantṃ abhivādemi
薄伽梵[7]是阿罗汉、正自觉者:
我顶礼佛陀、薄伽梵。(一拜)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Dhammaṃ namassāmi.
法由薄伽梵善说:
我崇敬法。(一拜)
S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Saṅghaṃ namāmi.
薄伽梵的僧伽弟子行道正善:
我礼敬僧伽。(一拜)
以你的意、语、行表达对佛陀的敬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a.
礼敬薄伽梵、阿罗汉、正自觉者。 (三遍)
归依三宝:
Budd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Dhamm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
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
作者:关增建
来源: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摘 要:明末清初,在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的影响下,中国计量领域出现了一些
新的概念和单位,以及新的计量仪器。它们的出现,扩大了传统计量的范围,为新的计
量分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些新的计量分支一开始就与国际相接轨,它们的出现,标
志着中国传统计量开始了向近代计量的转化。
明末清初,中国传统计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计量领域出
现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单位,以及新的计量仪器,它们扩大了传统计量的范围,为新的计
量分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些新的计量分支一开始就与国际接轨,它们的出现,标志
着中国传统计量开始了向近代计量的转化。这一转化,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促成的

一、角度计量的奠基
中国传统计量中没有角度计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可用于计量的角
度概念。
像世界上别的民族一样,中国古人在其日常生活中不可能不接触到角度问题。但中
国人处理角度问题时采用的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办法,他们没有发展出一套抽象
的角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统一的角度体系(例如像西方广泛采用的360°圆心
角分度体系那样...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35
其实在附佛外道萧平实萧道长和他的弟子眼里,天下只有他一家是佛教,其他都是妖魔
鬼怪。
遍受大德斥、屡遭学人弃……我不破他,他必破我
——萧平实自诉内心文字辑录
◆其一:被萧某印证见道的弟子,因读月溪法师著作而否定萧某见解
末学原以为此生为当代诸佛子所应作者,已竟其功,乃竟突有一、二位已见道之同
修,因阅读已故某法师(月溪法师)著述而否定世尊正法,致使其怀疑,进而否定自己
所悟,欲于本心之外另觅本心。无数劫辛苦学佛参禅而得之见地,一朝弃舍,令人扼腕
叹息。
(——摘自《正法眼藏·自序》)
◆其二:萧某见解,被诸出家在家大师斥为梵我神我外道、为非佛法
三乘佛法俱说无我,然而无我之真实义,彼诸出家在家大师往往错会,便谓佛法无
我之理即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空;若闻有人说有不空之如来藏,便诬指斯人为同于梵我
神我之外道,诽谤斯人所说法义为非佛法,诬谓斯人所弘传甚深微妙正法为不符原始佛
教正法。
(——摘自《我与无我·自序:出家人应袪除驼鸟心态》)
◆其三:萧某被藏密各宗、佛光山、慈济、法鼓山、中台山同声斥为外道
藏密各宗各派,以及法道同于藏密应成派中观的佛光山、慈济,法道同于藏密自续
派中观的法鼓...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顿悟大乘正理决
摩诃衍撰 (依据敦煌本辑校)
问曰:今看心除习气,出何经文?
谨答:准佛顶经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脱。据金刚经及诸大乘经皆云:离一切
妄想习气,则名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习气。
问:所言大乘经者,何名大乘义?
答:楞伽经曰:缘有妄想,则见有大小乘,若无妄想,则离大小乘,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大乘。
第一问:或有人言,佛者无量多劫已来,无量(一九)功德,智聚圆备,然始成佛
;独离妄想,不得成佛。何以故?若只离(二〇)妄想得成佛者,亦不要说六波罗蜜,
十二部经,只合说令灭妄想,既若不如是说,于理相违。
答:一切众生,缘无量劫已来,常不离得三毒烦恼,无始心想习气妄想,所以流浪
生死,不得解脱。准诸法无行经上卷云:若一切法中,除却其心缘相不可得故,是人名
为已得度者。又金刚三昧经云:佛言一念心动,五蔭俱生,令彼众生,安坐心神,住金
刚地,既无一念。此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又金光明经第二云:一切烦恼,究竟灭尽。
是故法如如,如如之智,摄一切佛法。又楞伽经第二云:但离心想妄想(二一)㈨则诸
佛如来法身不思(二二)议智慧,自然显现。又法身即顿现,示报身及以化身。又诸法
无行经:佛...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二、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说
应成派中观见的第二个过失,是本质属于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说。他们认为成佛之道就
是阿罗汉所修证的解脱道,而解脱道就是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讲五阴、十八界(六根
、六尘、六识界)都是其性本空,不是常住法。这种说法,大家听来都不会去怀疑、也
不会去加以否定,一般人都会认同的;因为当你把《阿含经》请出来、把《般若经》或
方广唯识系列的经典请出来读,都是在讲诸法缘起性空嘛!对呀!没错呀!从表面看来
,他们的说法似乎是正确的,然而本质却是错误的。那么印顺法师弘传的应成派中观见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他是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
佛在「原始佛教」中说诸法「缘起性空」,说五阴十八界缘起性空,都是依无余涅槃中
的本际常住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都是依这个「如」而说缘起性空的,不是印顺应成
派中观见的「断灭空无的空」。所以佛在阿含中处处说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又
说涅槃的本际、实际。
现在这个问题就出现了:从表面来看,缘起性空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一切法、一切有
情的「蕴处界」都是缘起而性空的,但是不能把佛讲的缘起性空之前提否定了以后,再
来讲缘起性空,因为佛法是依...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怎么样去理解跟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凭藉著中国文化旧有的文化,往往大家都会用一个方式去理解它,也就是把“住”
这个字,把“住”这个字把它解释成执著的意思。这里面最具体的例子就是,所谓的“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那这句话形容的是说,当我们非常喜欢,比方说一段音乐
的时候,我们可能连续三天,这个音乐都不断的好像在耳朵里面都不断的在播放一样,
用这种状况来形容所谓执著的感觉。也就是,当我们的感官机制接触到外面环境的时候
,那里面一旦接触的时候,会产生种种的反应,面对著这个的反应,如果我们的反应是
把它牢牢的抓住,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余音绕梁三日都不绝于耳,心里面一直把这个音
乐连续放了三天都停不下来,这个我们就把它想像成《金刚经》里面的住的意思,也就
是执著。
当然在这个样子讲之下,这样子理解之下,我们对于《金刚经》里面所谓的“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自然而然会把它解释成说,心里面碰到了外面的环境的时候,哪
怕有种种的反应,但心中不会受到影响,不牵不挂犹如虚空,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也
没有任何的罣碍,当然因为没有罣碍,自然也就没有烦恼,这个就是依照著“不执著”
这... 阅读全帖
G***Y
发帖数: 9698
39
生命在希望就不熄 八旬慈母坚守渐冻女儿十年
侨报记者邹斌
【侨报记者邹斌12月21日纽约报道】躺在病床上的华裔女子杨雷,皮肤白皙,很难
想象她今年已有58岁,更让人无法将她与“渐冻人”联系在一起,但是她已在长岛某疗
养院的病床上躺了整整十年,悉心照顾她的人就是她83岁高龄的老母亲袁蕴华。
目前袁蕴华和杨雷的唯一心愿就是返回中国北京,看望袁蕴华110多岁的老母亲。
这个心愿对袁蕴华而言很难实现,一方面身为美国公民的女儿因患病无法承担经济担保
,助她申请家属移民,去北京就可能难以返回美国;另一方面回北京女儿可能病情加重
,并且无法承担巨额医疗费用。
袁蕴华含泪诉说了来美十多年的遭遇。女儿杨雷1992年移民美国,起初和丈夫经营
一家餐馆,一年后生下孩子就专心做家庭主妇。一家人本来生活平稳和谐,但女儿生完
孩子后就浑身无力,手抖的厉害,因没有医疗保险也不敢去看医生。直到1998年,女儿
回中国后才发现自己得了绝症,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俗称“渐冻人”,目前在全世界医
学界仍无法治愈。
袁蕴华说,1998年女儿被确诊后就返回美国,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曼哈顿
西奈山医学院求医,但最终得到的答复是... 阅读全帖
l*****k
发帖数: 1059
40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梦幻泡影 28 全
首发梦幻泡影吧吧
http://tieba.baidu.c.m/f?kw=%C3%CE%BB%C3%C5%DD%D3%B0%B0%C9&f[s=yqtb
感谢船兄

【第一章】——真相?假话!
【第二章】——教唆犯
【第三章】——各种准备
【第四章】——斗,暗斗
【第五章】——跳板
【第一章】 眞相?假话
寂静,一片寂静,似乎连灰尘落地的声音都变得清晰可闻,但是大殿中四人
的脑子里面却一片混乱。
「天下珍宝无数,并非藏于天宫地阙,也非隐于天涯海角,而是落于尘世之
中,蒙尘埋垢,静待有缘。如欲得之,无须跋山涉水,不必赴汤蹈火,俯身即能拾,
垂手可得之。」
这番话平平淡淡,但是仔细品味,又让人感到无比霸气,什么剑宗传承、什
么无上法诀,与之相比根本就是九牛一毛、伧海一粟。
「你到底得了多少『珍宝』?」洛文清不像另外三个人有那么多顾忌,忍不
住问道。
「不可说、不可说。」谢小玉摇了摇头,然后指了指头顶。
洛文清抬头看了 一眼,神情也变得凝重,他当然明白,谢小玉指的是天机不
可泄露。
「原来如此。」罗元棠低声自语道,此刻他有点明白谢小玉身上种种怪异之
处。
谢小玉身为剑宗传人,却和剑宗...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1
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
法尊法师
--佛护、月称中观宗问题讲座之二与三
我国西藏佛教所传习的佛护、月称二大论师的中观宗八大问题是:
第一是中观宗"不许有阿赖耶",但是要安立业果不失坏、这是很难搞通的
一个问题。

第二是中观宗"不许一切法有自相(自性、自体等实体)",但是要安立一切
世俗因果作用,这更是中观宗最根本的问题。
第三是"许有离心的外境",但不是实有自相的。

第四是在破立的时候,不许有'自续'的宗因,但用他许比量。这是和清辩
论师等有极大区别处,也是最难弄懂的一点。
第五是"不许自证分",而能建立我知我见等世俗知识。

第六是"许二乘圣者也须通达法无自性(法空)"方能得解脱,否则不能解脱
生死。
第七是"如何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别。"
第八是"佛果位的尽所有智,如何观照世俗谛的道理"。

这八个问题中,有四个(一、二、四、五)是偏重于否定的。也就是别的宗派
或别的论师所承认的,而佛护和月称却认为是龙树菩萨不承认的。其余四个(三,
六、七、八...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2
什麼叫做『真常唯心』? 不用去佛學院上課,以下就是 :
真实唯识门--所显说无我性的「真我」
关于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唯
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虚妄唯识门显说「无我」就是处处告诉我们:众生的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要以什么为因?要以什么为缘?然后才能生出色受想行识,才有
众生的五蕴我,才有见闻觉知的「我」。「众生我」是由色法开始的,这个色法以如来
藏为因,以过去世意识意根所造作净染诸行所成的业种为缘,加上父母为缘、四大为缘
,所以生起我们的色身;有了色身以后,才有我们见闻觉知的心。这就已经是告诉我们
:我们人以为真实不坏的「我」,其实是假我,是由藏识因及种种缘而假合形成。虚妄
唯识门就是告诉我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假合而成的「我」是虚妄的,不是真实
不坏的,所以虚妄唯识门宣说一切法无我--当然包括众缘所假合而成的离念灵知心--都
是不具有真实不坏性的假我,不是常住不坏的真我。
真实唯识门则告诉我们:阿赖耶识不是真实「我」,因为阿赖耶识中含藏了许多导致有
情生死轮回的种子,使得有情落入分段和变易生死之中。由于阿赖耶识含藏了无明种...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常唯心』
關於『真常唯心』,到底是在說什麼 ?
以下From :蕭平實
真实唯识门--所显说无我性的「真我」
关于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唯
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
虚妄唯识门显说「无我」就是处处告诉我们:众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要以什么为
因?要以什么为缘?然后才能生出色受想行识,才有众生的五蕴我,才有见闻觉知的「
我」。「众生我」是由色法开始的,这个色法以如来藏为因,以过去世意识意根所造作
净染诸行所成的业种为缘,加上父母为缘、四大为缘,所以生起我们的色身;有了色身
以后,才有我们见闻觉知的心。这就已经是告诉我们:我们人以为真实不坏的「我」,
其实是假我,是由藏识因及种种缘而假合形成。虚妄唯识门就是告诉我们:五蕴、十二
处、十八界所假合而成的「我」是虚妄的,不是真实不坏的,所以虚妄唯识门宣说一切
法无我--当然包括众缘所假合而成的离念灵知心--都是不具有真实不坏性的假我,不是
常住不坏的真我。
真实唯识门则告诉我们:阿赖耶识不是真实「我」,因为阿赖耶识中含藏了许多导致有
情生死轮回的种子,使得有情落入分段和变易生死之中。由于阿赖耶识含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二十章 居士婆子
《宗门往事》涂鸦到此,讲述的都是高僧禅师的事迹。这一章我们将展现一下在家居士
的风采。
在宗门历史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居士,他叫庞蕴,是马祖的在家弟子。
庞居士在禅门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悟境之高、事迹之神奇、语录之精要,千百年来受到
在家和出家人的传颂,被誉为维摩居士,堪称宗门千古第一居士。后世许多大禅师都亲
切地称呼他为“老庞”。
庞蕴的老婆,即庞(行)婆,可以说是宗门历史上第一位婆子。庞蕴的女儿,即灵照女
,可以说是宗门历史上第一位青年奇女子。老庞一家四口人,个个是好手,无一不自在。
与此同时,还有煎茶婆和凌行婆,这两个婆子更是机锋峻俏,意气凌人,巾帼不让须眉
,足与禅林高手相媲美。
01.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庞蕴是湖南衡阳人,少年时就了悟尘劳苦空,发心探求解脱真谛。
他的家乡正好就在禅林重镇南岳衡山。近水楼台先得月。公元785年,庞蕴踏上南岳参
谒石头和尚。
居士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他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话音未落,石头和
尚连忙用手捂住他的嘴巴。庞蕴被捂之下,豁然有省,于是留在石头座下参学,并与丹
霞禅师成为好朋友。
有一天,石头和尚问他:...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
坦尼沙罗尊者的文章,直接说”涅盘有时称无相(without feature)、无极(without en
d)的意识”

《当你亲证之时──巴利经文的真实性》节选

-----------------------------------------------------

不死的维度并非是毫无觉知,不过这里的觉知据其定义必然有异于五种造作之蕴里的识
蕴。

“比丘们,了解该维度当在眼(视觉)终止与色受(心理识记)消逝之处。了解该维度应当
在耳终止与声受消逝之处......在鼻终止与香受消逝之处......在舌终止与味受消逝之
处......在身终止与触受消逝之处......在意终止与想法/现象之受消逝之处: 应当了解
那个维度。”

— 相应部SN XXXV.117

“既然已亲证指定的程度与指定对象的程度、表达的程度与表达对象的程度、描述的程
度与描述对象的程度、分辨的程度与分辨对象的程度、轮回流转的程度: 该比丘对之亲
证而后解脱。[如果说,]他的观点是,‘对其亲证而后解脱的比丘,不见不知,'那是错
误的。”

— 长部DN 15

无特征、无终极、周遭光明的意...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6
【八】
我想我之前曾简短讲过这个
龙树菩萨写了【中观论】
他在礼敬的部分写道(仁波切以藏文读诵)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意思是 佛陀是唯一的 是最殊胜的说法者或老师
这不只是种虔敬的表达
也不是诗意的写法
佛陀是殊胜的说法者或导师
藏文称为‘嘉华滇巴’这句话其实是有要义的
任何非佛者
包括十地菩萨在内 都没有佛那样的功德
那实际上是佛的十力之一 第十力是非常殊胜的力量
显然的 不要说我们
像我这样试图在此授课的人
就连十地菩萨都没有这个力
当像我自己这么平凡
有污染的有情众生 当我们教法时
会用很多很多的方法 这其中的大部分方法
都是很平凡的 有污染的
首先 如果你不小心 动机会是来自于
想要得到权力 财产 徒众
供养那类的污染
但即便如此 非常偶尔的时候
像我这样的人偶尔也会有 某种慈悲心 真心
为了利益他人而给予教法 不殊胜的老师可用的方法
基本上我们就是猜测
你...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47
真常唯心
唯识诸经所说之无我与我
佛讲了般若以后,有许多人因不瞭解而產生了评论,就有空有之諍,空有之諍只存在於
佛门内的凡夫之中。阿罗汉不会跟人家作空有之諍,因為阿罗汉证得涅槃以后,他有一
天起了一个念︰「那我入了涅槃以后,十八界统统灭尽了,是不是变成断灭?」他就去
问佛,佛说︰「不然!你入了涅槃以后,涅槃之中有本际常住不灭。」这个本际也就是
「识缘名色」的「识」,就是「名色缘识」的「识」,也就是入胎识。阿罗汉听到佛的
开示以后,就心安了,他想:「我捨身的时候,可以安心的入涅槃,因為我是虚妄的,
我灭了以后,我的本际不灭,所以涅槃不是断灭。」
只有凡夫不如实知涅槃--不知无餘涅槃之中有本际不灭,不如实知般若--不知般若是
在讲第八识非心心的体性,他们才会有空有之諍。因為这些凡夫有空有之諍,所以佛又
来一次三转法轮--讲唯识经典。唯识的经典可就多了,最有名的是《楞伽经、解深密经
》,以及《如来藏经、大乘同性经、无上依经、胜鬘经……》等等都是,乃至阿含经都
已曾说唯识之理。
关於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
唯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虚妄唯识...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8
关于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唯
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
虚妄唯识门显说「无我」就是处处告诉我们:众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要以什么为
因?要以什么为缘?然后才能生出色受想行识,才有众生的五蕴我,才有见闻觉知的「
我」。「众生我」是由色法开始的,这个色法以如来藏为因,以过去世意识意根所造作
净染诸行所成的业种为缘,加上父母为缘、四大为缘,所以生起我们的色身;有了色身
以后,才有我们见闻觉知的心。这就已经是告诉我们:我们人以为真实不坏的「我」,
其实是假我,是由藏识因及种种缘而假合形成。虚妄唯识门就是告诉我们:五蕴、十二
处、十八界所假合而成的「我」是虚妄的,不是真实不坏的,所以虚妄唯识门宣说一切
法无我--当然包括众缘所假合而成的离念灵知心--都是不具有真实不坏性的假我,不是
常住不坏的真我。
真实唯识门则告诉我们:阿赖耶识不是真实「我」,因为阿赖耶识中含藏了许多导致有
情生死轮回的种子,使得有情落入分段和变易生死之中。由于阿赖耶识含藏了无明种、
业力、烦恼种,令有情轮回生死,所以说阿赖耶识不是真实的「我」,说阿赖耶识非真
。然后在这...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是外道梵我、神我吗
佛陀初转法轮宣说解脱道阿含诸经时,常开示无常、苦、空、无我;到了第二转法
轮演述般若系经典时,也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都是说无我;可是
到了第三转法轮开演唯识经典时,却说常、乐、我、净,变成有我。如果不能证解 佛
陀说法中的真实义,不能了解解脱道中所说的“无我”,是依什么来说无我,般若诸经
所说的无我,又是从什么角度而说无我,当然就更不能够了知唯识经典中的“我”指的
是哪个我。可是,像这样不能够证解 佛陀说法真实义的人,却著书立说,说“三乘菩
提中的佛陀所说的无我的道理,就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空”;如果听到有人说不空的如
来藏,就会指责说有如来藏的人,是同于主张梵我、神我的外道,诽谤说有如来藏的人
所说的法义不是佛法,诬蔑这个人所弘传的甚深微妙正法不符合原始佛教正说。今天我
们就来探讨这样的说法正确不正确。
首先,我们就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的缘起及内涵,要作一个概略的说明。人类
之所以能够继往开来、文明进步,都有赖于生命的延续及经验的累积;所有的人类都有
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希望个体生命的永恒不灭以及离苦得乐。因此,在古时候印度各
种外道就已经开始探索,开始推究生...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