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奉为圭臬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共6页)
s******s
发帖数: 1
1
来自主题: PKU版 - 再认识“五·四”
《华夏文摘》#484
=================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再认识
·张 钊·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及政治影响巨大。知识界讨
论问题,必引征“五·四”,奉为圭臬,以为真理不可易。但是,很多热情、激烈
的“五·四”观念,其实经不住客观和认真的考查。王元化先生在“关于五四再答
客问”中中肯地指出:“我们头脑中有很多既定观念,日积月累,成为习惯力量。
再估价(‘五·四’)就是重新认识这些既定概念,重新清理这些东西。……对‘
五·四’的再认识,首先就是打破既定观念。”在这些“既定观念中”,王先生首
先举了“反封建”的例子。“救亡”和“反礼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
中心,三十年代以后改为“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现代化思维的出发点。
但是,“反封建”的提法的确需要细致的分析。
◆ 对“中国封建”的再认识
套用欧洲的史学范畴,把从秦到清这一段历史附会成封建社会,把官僚、士大
夫附会成贵族统治阶级,这是几十年来中国知识界不容置疑的定论。诸多对历史、
现状和未来的讨论,都以这个定论为出发点。
在欧洲,贵族是中世纪的领主。领主受封采邑,
g****t
发帖数: 159
2
网络上有一句名言,叫“20年前,我们的梦想都是当科学家;20年后,我们的梦想都变成了买房。”对很多中国人而言,有房才有家,但在房产泡沫高企的当下,有房却未必是幸福的保障。
曾几何时,“读书改变命运”这句名言被大家奉为圭臬。不少家长认为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好大学毕业往往意味着好的工作,好的收入,从而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残酷的现实正在一点点粉碎他们的预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陷入了“预备中产之殇”,毕业后就算找到了好工作,但是面对严苛的社会统统陷入了绝望.
如果说最让年轻一代感到绝望的是什么?那一定就是房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房价直接伤害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年轻人用时间换取金钱,而高房价意味着他们将要严重透支他们的生命。
万般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g****t
发帖数: 159
3
网络上有一句名言,叫“20年前,我们的梦想都是当科学家;20年后,我们的梦想都变成了买房。”对很多中国人而言,有房才有家,但在房产泡沫高企的当下,有房却未必是幸福的保障。
曾几何时,“读书改变命运”这句名言被大家奉为圭臬。不少家长认为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好大学毕业往往意味着好的工作,好的收入,从而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残酷的现实正在一点点粉碎他们的预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陷入了“预备中产之殇”,毕业后就算找到了好工作,但是面对严苛的社会统统陷入了绝望.
如果说最让年轻一代感到绝望的是什么?那一定就是房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房价直接伤害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年轻人用时间换取金钱,而高房价意味着他们将要严重透支他们的生命。
万般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c*********2
发帖数: 3402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2 (豬2),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教育不应是一党私产——从“世纪清华”丛书说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4 07:54:22 2011, 美东)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957
周启博
从友人借得一套“世纪清华”丛书(以下称丛书),洋洋三册,逾1300页,内容囊括
1911年庚款建校到现在的人和事,时间跨越90余年,空间涵盖中国和欧美,蔚为壮观。
由于父母曾任教清华和北大,我自小在清华和相邻的北大居住并上清华附属小学和附属
中学,后来在1963至1968期间就读清华,又于1978到1983年期间在清华作研究生和助教
,因而从普通学生和雇员的角度,对清华有些观察和了解。丛书详细列举了90多年来清
华大事和成就,令毕业生和教工同人发思古之幽情。然而掩卷沉思,我感到丛书有意回
避了一些不能忘记的事实,忽略了显而易见的历史结论,愿提出我的一些看法,俾能拾
遗补阙。
(1)...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11227
5
来自主题: Software版 - unidentified_title
发信人: LVMz(帝都), 信区: Software
标题: 卡巴斯基:执着与固执,成败之间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Thu Aug 10 09:38:51 2017,GMT)
成立20年后,卡巴斯基这一次终于免费了。
对于大多数从PC时代走过的中国用户而言,卡巴斯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它一度被看作
是安全软件的代表性产品,并有着很高的人气。
2003年卡巴斯基进入中国市场,2006年开始与奇虎360合作,由360向用户免费赠送有使
用时长限制的卡巴斯基产品激活码,这一合作让360迅速获得推广,而卡巴斯基也借此
感受到了巨大的中国市场和互联网营销带来的效果。
2007年,卡巴斯基的创始人尤金·卡巴斯基第一次来到中国,演讲的主题则是「杀毒软
件的世界性趋势」,这个主题也是其一周后出席欧洲年度信息安全展的SC magazine颁
奖典礼时的发言主题。
不过事情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像这位,前克格勃密码编译人员预想的那样,甚至是几乎相
反,而带来这种变化的恰恰是他昔日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奇虎360。
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一书中曾借用「基因决定论」,评述了多家互联网巨头的起起
伏伏,而360与卡巴... 阅读全帖
p*****m
发帖数: 7030
6
re
水通道到底有多重要这个我不懂 没资格评价 但是Mackinnon的工作重要性怎么强调也
不为过吧 钾通道的离子选择性和电压敏感性是整个神经科学的基础 没有这俩Huxley-
Hodgkin方程就无从谈起 action potential也就无从谈起 一个间接得出的H-H方程能拿
nobel而且被奉为圭臬,真正在实验室里证明了的人的工作该有多重要?

channel
p*****m
发帖数: 7030
7
re
水通道到底有多重要这个我不懂 没资格评价 但是Mackinnon的工作重要性怎么强调也
不为过吧 钾通道的离子选择性和电压敏感性是整个神经科学的基础 没有这俩Huxley-
Hodgkin方程就无从谈起 action potential也就无从谈起 一个间接得出的H-H方程能拿
nobel而且被奉为圭臬,真正在实验室里证明了的人的工作该有多重要?

channel
y*******o
发帖数: 746
8
你这段里面bug太多,都懒的挨个反驳了……
不要以为中医粉都认为中医多么神奇,恰恰无数中医粉都认为中医还不够发达、不够完
善,
以前的医书药方也包含了很多糟粕。但中医粉不会把脏水连孩子一起倒掉,只是不把西医
机械化的研究方法奉为圭臬
再者,我没见过哪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医粉会抱着一两个神迹案例说来说去,或者对成熟
统计学测试方法盲目排斥。我只看到西医粉完全无视个体差异,完全无视中医值得肯定的
行医思路,片面强调必须用大量统计学数据来验证个体方案有效性

,
j*****d
发帖数: 787
9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分生做到头
怀旧综合症?其实压根没赶上。15年前一个Ap写的展望我今天还要奉为圭臬,这还是细
胞生物学的。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 中文网站浏览器
o*******a
发帖数: 242
10
接上面。。
出于民族自尊心和对我国药学事业的关心,他曾多次撰文呼吁政府当局和全社会重
视发展药学事业。他大声疾呼:“要雪此耻,舍药学者谁属?”他强调只有药学教育的
独立发展,药学事业的发展才有希望,大学应设药学院和药学研究院。他还认为最高学
术机关应特设药学科,为独立的学术院及研究院,主张研究国药代替西药进口。他还主
张振兴实业,要在化学上下功夫,鼓励制药,抵制舶来品。“九一八”事变后,他撰文
呼吁对中药应“勇取西法,从事整理,以补救非常时期西药之缺乏”。他建议,将中药
单方或复方,在药材品种鉴定和药理实验的基础上改进剂型,直接制成各种制剂,可避
免化学制法的繁琐,且能保存生药之全成分。他的这一建议,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是可
行的。
麻黄过去是我国出口的大宗药材,而麻黄素却又依赖进口,赵燏黄常为此而感叹。
国内当时仅在北平和南京先后提制小量麻黄素,1939年后就停止了。北平沦陷后,
他受新亚药厂的委托,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朱晟的协助下,在新亚药厂华北分厂用简单
的设备创造了石灰法生产麻黄素工艺。1940—1945年共提取300多公斤麻黄
素,满足了当时国内的需要,且有部分远销英美,改变了过... 阅读全帖
S**********1
发帖数: 51
11
来自主题: China版 - 教育·德行
从我国对人才的传统价值取向来说,“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逻辑原点,二千年来都
是教育孜孜以求的培育目标。以教育史来看,不论是汉代的举孝廉,还是隋唐的开科取
士,都将之奉为圭臬。建国后,“德育”也一直排在智育、体育、美育之前,而成为众
育之首。可以说,教育在履行其培养和健全人的心智时,将“德”看做是工作的起点和
终点,一直都没有变过。
“德性”取自于“德”,也可称之为“德”的衍生,其“性”字强调人之本性、率性和
天性,所以,当我们听到“德性”一词时,往往更具有个体感和现场感,教育的“在地
性”也更强烈一些。在今天的语境中,德性,通常是作为“人”的一种底色而被建构和
阐述的,可以说是固本培元之所在;教育,作为“成人”的事业,更有其天然的立德扬
性之所责。但这种原本简单的秩序,在时下冗杂虚浮的大环境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
挑战和怀疑,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所谓“德性”,其初衷尚在否?
教育的德性
教育的德性,就是教育的基本伦理操守,是其具有正当性的前提。从最简单的角度说,
教育即是按照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基本规律,在社会的公序良俗下,帮
助和健全人顺其自然地发展。教育... 阅读全帖
S**********1
发帖数: 51
12
来自主题: China版 - 教育·德行
从我国对人才的传统价值取向来说,“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逻辑原点,二千年来都
是教育孜孜以求的培育目标。以教育史来看,不论是汉代的举孝廉,还是隋唐的开科取
士,都将之奉为圭臬。建国后,“德育”也一直排在智育、体育、美育之前,而成为众
育之首。可以说,教育在履行其培养和健全人的心智时,将“德”看做是工作的起点和
终点,一直都没有变过。
“德性”取自于“德”,也可称之为“德”的衍生,其“性”字强调人之本性、率性和
天性,所以,当我们听到“德性”一词时,往往更具有个体感和现场感,教育的“在地
性”也更强烈一些。在今天的语境中,德性,通常是作为“人”的一种底色而被建构和
阐述的,可以说是固本培元之所在;教育,作为“成人”的事业,更有其天然的立德扬
性之所责。但这种原本简单的秩序,在时下冗杂虚浮的大环境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
挑战和怀疑,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所谓“德性”,其初衷尚在否?
教育的德性
教育的德性,就是教育的基本伦理操守,是其具有正当性的前提。从最简单的角度说,
教育即是按照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基本规律,在社会的公序良俗下,帮
助和健全人顺其自然地发展。教育... 阅读全帖
c****n
发帖数: 21367
13
来自主题: ChineseMed版 - 牛奶喝愈多,骨折率愈高
西医搞的统计就是个joke,还非说自己是科学。商业社会,忽悠呗
我从试验理论的角度仔细想了一下,明白了比对试验在医学上
的问题所在。以前物理学搞比对试验,那是因为抽象模型里什么都是一样的,
模型极其简要,总共就没几个variable。比较的就是control variable
对outcome的影响。
放到医学上来,比对有个鬼用。人和人能一样嘛?现在的假设就是,
性别,年龄有影响,其余的因子,经济条件许可就做,不许可就忽略,
这不是纯忽悠人么?人用药的影响因子可多了去了,不说可以量化的
显变量就无数(营养条件,生活习惯,地域,季节etc etc),还有
系统的隐变量怎么算。除非人能被精确的抽象到当年物理学的原子模型
那种程度,能有效的隔离绝大部分噪声(相对于模型)因素或者突出化
模型变量,否则上比对试验,比个啥嘛?
一家俩双胞胎,基因基本趋同,发育的历程不同成年以后身体条件还很
不一样呢。说药物作用,咋比对啊?
数学上说起来,就是连抽样结果有偏无偏都不知道,连多做这样的实验
是减小置信区间还是扩大置信区间都不知道(不独立的多次实验均值
不一定减小置信区间),抽啥样呢?还把结论奉为圭臬,
X*******g
发帖数: 489
14
引子
早有心思写这个题目,除了缅怀,亦有感于中医界的现状。
然而几次提笔又放下,总觉得这题目太过沉重。较之于老师的盛名,较之这个社会功利
化的标准,较之一个个如今已经成为“博导”的他的学生们,我觉得我没有给老师争光
添彩,也无缘什么显赫的社会兼职、学术头衔。我所做的,只是按照传统的家传、师承
,加上为拿文凭而系统接受的学院派教育;按照传统的读书——临证——再读书——再
临证,这样的模式走了三十余年。

我是1980年春节正式拜刘渡舟老为师的。
记得大年初三那天,我拿着父亲的亲笔信和一篮盖着过年红纸的水果,来到中医学院宿
舍的筒子楼二楼(不久刘老一家便迁进学院新建的教授楼四室一厅的新居)。表明来意
后,刘老先考查了我的中医基本功(这之前我已随父亲学医二年),然后点点头说:嗯
,不愧是将门虎子。还说:放在过去,这一拜师,这辈子饭碗是不愁了。不过学医不能
使人富,如果以发家致富为目的,就不要学医。我点点头。
后来老师告诉我,我是他“私人带徒的第四位弟子”。就这样,从1980年2月到1983年
10月,整整三年零八个月,跟随老先生攻读中医经典... 阅读全帖
e**********2
发帖数: 46
15
来自主题: Economics版 - 各打五十大板
那个挺陈琳的mks, 也不要太像个没有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小娃娃了。陈琳给你“启
了民智”很好,在某学校开了风气之先也很好,你欣赏他也很好。但没有必要神化,或
者唯马首是瞻,连他说的凡高的向日葵卖价高是因为技术这样的话都奉为圭臬。人,不要
做愚民,不要造神。
那个好像很牛叉的zuyeye,也就是那个常被人引用的zuyeye。在驳陈琳的帖子里津津有
味地提到“更专业一点,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应该写成YIELD
CURVE”,好像一个刚接触这个概念的phd student一样,呵呵。“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已经够专业了,它不用“应该写成”,它跟yield curve大家都用
得挺多,没什么更不更专业之分。所以呢,zuyeye,你也别太像个抱着书就兴奋得发抖
的小学生了。大气一点,眼界开阔一点,看问题更透更从容一点。
r*********s
发帖数: 1027
16
来自主题: MedicalCareer版 - 【读书笔记】 医学十大发现 (转载)
发信人: rainingcats (喵喵), 信区: Pre_Resident_Club
标 题: Re: 【读书笔记】 医学十大发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9 02:05:24 2011, 美东)
第一章 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与现代人体解剖
在介绍维萨里之前,先看一下当时的医学状况。古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通过观察动物积累了一些骨骼肌肉的粗
浅知识。最早解剖人体的是希罗菲卢斯(Herophilus),但他的记载都毁于大火了。之后
西方医学长期被盖伦(Galen)彻底统治。
(插播一下盖伦,他在传统西方医学上的地位,大约相当于中医的黄帝内经,都是神圣
而不容置疑的权威。盖伦是古罗马皇帝的御医,通过观察解剖动物,积累了丰富的解剖
知识,著作无数。他曾很自信的声称,医学发现我一个人都完成了,大家洗洗睡吧。他
之后整整1700年,西方传统医学陷于沉睡中,医生们只需要读盖伦的书,听盖伦的话,
按盖伦的指示做。问题在于盖伦观察的对象是动物,不是人,他的书中错误多多。但... 阅读全帖
s******i
发帖数: 870
17
来自主题: Sociology版 - 西方国际社会学述评
西方国际社会学述评
李 毅 博士
内容提要
西方国际社会学(或称全球社会学)的蓬勃发展,略迟于西方发展经济学和发展政治学的发展。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帕森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占统治地位。七十年代,社会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影响广泛。现在,只有世界体系论硕果仅存。主要代表人物有颇郎伊、艾森斯塔德、墨尔、佛兰克、斯卡齐波尔、梯利、傅高义、林茨、蔡斯-丹,而影响最大的是沃勒斯坦。在亚欧非世界大体系中,中国第一长达一千多年,欧洲是边缘。1865年前后,英国产值超过中国;1900前后,美国产值超过英国;中国成了边缘。今后几十年内,中国产值有可能超过美国,并长期保持第一。果如此,则中国第一就是人类世界体系的常态。
[ABSTRACT]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is a relatively new discipline as it came into being through interacting ...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577
18
来自主题: Medicalpractice版 - 北医的临床和口腔专业的学制改为5年了
Abraham Flexner不是医生,当时受AMA委托搞一个全国医学院调查,结果把很多医学院
贬的一文不值,理由是很多医学院是几个医生为了赚学徒学费而搭建的草台班子,还有
当时的医学院不重视科学。在后来的几十年里,AMA和各州医疗机构合作,以Flexner
Report为准则,关闭了几十所医学院,客观上让医学成为白种男子的专属职业。
Flexner Report里推崇的是2+4年的医学教育,不是后来的8年。另外,他在Johns
Hopkins念过两年书,于是在报告里大书特书JH,奉为圭臬,客观也促进了今天JH的地
位。
w******g
发帖数: 10018
19
来自主题: Chongqing版 - 风吹麦浪及其它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indking (熊起端楞起睡),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风吹麦浪及其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31 11:48:12 2013, 美东)
话说2005年那个夏夜,在圣地亚哥海港边的一处音乐厅,湿润的座椅记得这首歌: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Lisa Gerrad不正规的演绎方式,反而带有一种不寻常的穿
透力。不过我当时对这个题目并没有特别深入的理解。
2005年,有部电影同样取了这个名字,内容是反映20年代的北爱内战。我看过之后,似
乎对于风吹麦浪这个主题产生了兴趣。我想起以前上中学的时候,那是我住校,每到周
末才会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会经过一条斜斜的上坡路。这条路两边都是田地,虽然
没有麦子,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花。
一天傍晚,正是初夏,可以穿一件也可以穿两件的天气。有那么一个刹那,我站在坡下
,望着坡上的道路在夕阳的余晖中,似乎在不断地向上生长。一辆拖拉机从坡顶出现。
开始它的身影还是黑乎乎的,慢慢地越来越清晰,直到满身都浴满了金色的... 阅读全帖
O******1
发帖数: 13088
20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中国共产党的优势!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OckhamT1 (奥卡姆剃刀),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共产党的优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6 13:05:01 2014, 美东)
相比较其他各国的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似乎生命力更加强大,走的更远更强。在苏联老
大哥折戟沉沙之后,其他各个国家的共产党政权要么被颠覆,要么成为了流氓国家甚至
恐怖组织,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反而越挫越勇,一举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甚者说,是和美国并列的第二大政治中心。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在于她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共产党,而我们中国文化有史以
来就是一个自信的文化,一个从来不迷信权威和外来文化的文化。这一点从印度佛教传
到我国后为适应我中原文化而不得不演变出汉传佛教,以及洪秀全高举圣经却自称天王
建立了太平天国可以印证。任何外来文化传入我中国,必须改头换面来适应我们,而不
是让我们去奉为圭臬顶礼膜拜。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实践指导是苏联经验,可是那些盲目信
奉马列苏联共产国际的王明博古...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3737
21
来自主题: _Vegetarianism版 - 世纪伟人孙中山的素食观 zz
世纪伟人孙中山,不仅是一位继往开来的革命家,还是一位著述颇丰的理论家,《建国
方略》便是他呕心沥血的代表作。近来,翻阅孙中山文集,才知道,实际上 《建国方
略》是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著作组成,其中建国方略之
一的“心理建设”,又名《孙文学说》,完稿于1919年4月,是 一部论证知行关系、批
驳“知之非难,行之惟艰”之说的哲学著作,但其中摆事实,讲道理,不厌其繁地列举
了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 学、化学、进化十件事,实在出
乎我的意料。通篇看似古文,却抑扬顿挫,风格典雅,读来令人十分受用。
近来因食素并在一些大学做这方面的讲座,我对素食理论比较关注,并深切感到,实践
素食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教大家抛弃积习,接受这个“利国、利民、利 生、利天”的
理念,真所谓知难行易呀。蓦然发现,孙中山也是素食者,他在《建国方略》中,对饮
食,包括对素食,竟有如此高妙精辟的论述,实在使人喜出望 外。
关于饮食这一章的题目为“以饮食为证”,孙先生首先强调了饮食的广泛性、重要性、
天然性:“夫饮食者,至寻常、至易行之事也,亦人生至重要之事,而不可一日或缺者
也,凡... 阅读全帖
X*****s
发帖数: 2767
22
来自主题: _Stockcafeteria版 - 华尔街不相信奥巴马 zt
吴海珊
奥巴马正在争取一场没有华尔街支持的胜利。鉴于美国历史上华尔街与白宫之间的
微妙关系,奥巴马获胜的几率正在被看低。
在2008年的总统竞选中,华尔街的大佬们曾是奥巴马的支持者,也是民主党最主要
的竞选资金来源。当时高盛的员工为奥巴马提供了100多万美元的支持。但这一次,华
尔街正在大范围地改变其支持的阵营,把钱捐给了奥巴马的对手罗姆尼。
据《华尔街日报》统计,此次竞选中,高盛员工对奥巴马竞选活动的捐助只有13.6
万美元,而捐给罗姆尼的资金已有90万美元,此外,还向为帮助罗姆尼当选而成立的超
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捐助90万美元。
其他华尔街的大银行也表现出同样的倾向。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摩根大通、花旗
、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五家银行的员工共向奥巴马捐资350万美元,而在
2012年大选中,他们给予奥巴马的捐助只有65万美元,相比之下对罗姆尼的资助达到
330万美元。
用高盛某些高管的话说,高盛多年来一直把民主党看作盟友,但自己被民主党和白
宫出卖了,奥巴马对高盛的业务发动了监管攻击,也对他们的人格发动 了人身攻击。
奥巴马曾称华尔街的银行家为“肥猫银行家”。不过更重要的是...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23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分田到户是一种倒退
分田到户,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暂时性的倒退,却被一些人奉为圭臬,死死抱住不
放,这实际上是一种右的思想僵化,背离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离开集体合作
化,离开农业生产关系的重新调整,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g********n
发帖数: 2314
24
来自主题: _GoldenrainClub版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zz 钱穆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zz 钱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28 11:17:00 2009), 站内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paladin
标 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zz 钱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28 11:16:46 2009), 转信
eBookCN|Txt电子书籍下载 http://www.ebookcn.com
目 录

前言
第一讲 汉代
第二讲 唐代
第三讲 宋代
第四讲 明代
第五讲 清代
总论
钱穆年表
钱穆先生小传
王昆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毕明迩:关于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则我认为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 阅读全帖
g********n
发帖数: 2314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HU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2 (豬2), 信区: THU
标 题: 教育不应是一党私产——从“世纪清华”丛书说起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4 07:55:49 2011, 美东)
发信人: communipig2 (豬2),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教育不应是一党私产——从“世纪清华”丛书说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4 07:54:22 2011, 美东)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957
周启博
从友人借得一套“世纪清华”丛书(以下称丛书),洋洋三册,逾1300页,内容囊括
1911年庚款建校到现在的人和事,时间跨越90余年,空间涵盖中国和欧美,蔚为壮观。
由于父母曾任教清华和北大,我自小在清华和相邻的北大居住并上清华附属小学和附属
中学,后来在1963至1968期间就读清华,又于1978到1983年期间在清华作研究生和助教
,因而从普通学生和雇员的角度,对清华有些观... 阅读全帖
y***y
发帖数: 4957
26
拿出证据来--怎么知道上帝存在
Monday, 25. September 2006, 06:53:28
■ 康来昌
先说明标题。(1)"拿出证据来!"是五四新青年,特别是有"考据癖"的胡适先生的口
头禅。他强调作学问要"无一字一句无来历",不能信口开河。很多人认为,接受一个信
仰,也得有充分的证据。这篇文章要讨论信耶稣与证据的关系。(2)"上帝存在",是
指圣经所记载、正统基督徒所说的那位独一、全能、全善的三一真神的存在。本文不讨
论其他宗教神明的有无。
19世纪的英国数学家W.K. Clifford(1845-79)本是天主教徒,后变成不可知论(其实
就是无神论)。他说过一段被多人奉为圭臬的话:"任何人在任何时代、地方,如果相
信任何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就是错误的。"("It is wrong always, everywhere,
and for anyone, to believe anything upon insufficient evidence. " The Ethics
of Belief, 见Brian Davis编Philosophy of Religion,Ox
z********r
发帖数: 5804
27
来自主题: _FreeSpace版 - 王勃:生得伟大,死得窝囊zz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650-676),字子安,隋末大儒王通之孙。这个家族秉自然之造化、钟天地之灵
秀,上下三代,牛人多如牛毛。单说王勃爷爷辈,王通号文中子,儒家学问可了不得,
贞观年间好几任宰相都是他的学生。王通的两个弟弟,王度,写 《古镜记》 的那个,
开唐代传奇之先河;王绩,号东皋子,又号醉吟先生,历史上最有名的酒鬼之一,还写
得一手好田园诗,深得陶渊明真传。
再说这王勃三兄弟,勔、勮、勃,个个文采出众,他老爸的朋友杜易简———杜审言的
兄弟,见哥们儿生了这样三个聪明儿子,羡慕得要死,给哥仨取了个外号,叫“王氏三
株树”。三兄弟中,王勃年龄最小,却是最聪颖的,相传六岁就能写出流利的文章。王
勃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他小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仙人拿墨泼了他一袖子,所
以就跟江郎得了郭璞赠的彩笔一般,立马就成了文学天才。当时有个大儒颜师古写了本
《汉书注》,天下读书人都奉为圭臬,拿它当教科书使。王勃九岁的时候看 《汉书注
》,给老颜揪了一大堆错误,另外写了一本十卷的《汉书指瑕》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