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女知青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s**********t
发帖数: 2401
1
来谈谈自己的家事,女知青让大队书记肏的比例有多少?
s**********t
发帖数: 2401
2
哈哈哈。这个好。
所以对邓论来说,书记肏女知青实际上是个不能谈的话题。
l******t
发帖数: 55733
3

你娘是女知青。对上了
r*******4
发帖数: 1484
4
中共中央文件下发后,各地有关迫害、殴打、奸污知识青年的案件相继被揭露出来,最
先被揭露出来的恶性案件是黑龙江建设兵团第二师十六团团长黄砚田、参谋长李耀东两
人合伙奸污和猥亵几十名女知青的罪行。周总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愤怒地说:
“公安部要派人去,不要手软,不要畏缩,要大胆管。”叶剑英元帅也拍案而起:“要
‘杀一儆百,杀一儆千’!”
b***a
发帖数: 377
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好像情节是一个女知青为了回城
好像情节是一个女知青为了回城,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人发生关系,还给很多人骗了。最
后她的一个室友(一个大叔)为了让她得到解脱,开枪把她杀死了?
o***o
发帖数: 11767
6
说的太他妈对了。而且还是1979年女知青嫁老农。
谁琢磨出来的,高,实在时高。2019年度军版最高研究成果
M********c
发帖数: 11672
7
都是嫁的时候,从家里跑的时候糊里糊涂,等明白过来已经无法脱身了。
记得看过女知青后来想离婚还是想走掉什么的,被大家劝,就没离。
M****H
发帖数: 1057
8
女知青被强奸的有不少,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要鬼扯说没有
v********d
发帖数: 618
9
这一个是我看到的比较权威的。
上海女知青徐玲先的死引发上山下乡运动结束
摘自《中国知青梦》,邓贤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回家是每一个人的心结!
更是每一个不明不白飘流异乡的知青的心结!
可是却有为数不少的知青至今还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回家!
为这些飘流在他乡一辈子的知青们祈祷!!!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日上午十一时,也就是北京那个庄严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进入意义重大的主题报告的时候,在云南边陲一个地图上无法查到的叫做橄榄坝的偏
僻地方,一个名叫徐玲先的上海女知青腆着无比沉重的大肚子,困难地行走在凹凸不平
的山间小路上。没有人声喧哗,没有尘土飞扬,只有一缕深秋的太阳寂寞地穿过树林,
将破碎的光斑洒落在这个即将成为母亲的气喘吁吁的年轻孕妇身上。女知青不时直起腰
来,抹一抹额上的汗珠,或者扶住路边的树干歇一歇。她当然不可能知道此刻正在遥远
的北京所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与她和知青未来命运的关系,眼下她只有一个比任
何时候更加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快快赶完这段不算太短的路程,把孩...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10
☆─────────────────────────────────────☆
cwlch (cwl) 于 (Fri Jun 15 22:34:56 2012, 美东) 提到:
我是1968年插队的知青,给各位说说那时的农村
我们村在当地还算个不错的生产队。年底分红时,好的农户也就20多元。我们知青没
有家庭负担,出工也多,所以我们每人分了30多元。有那困难的农户不但没有分红,反
而还要向队里交钱买口粮。
我们那里农家就指望着鸡屁股赚点零钱。我做过农村供销社的代销员,平时下地干
活,中饭或晚饭后,常有社员来我这里卖鸡蛋。他们大多是拿着一两个鸡蛋来换钱,顺
便买几根针、几两盐或是2两煤油。有那馋嘴的老汉,还拿着俩鸡蛋来换一两白酒喝。
那时候全部都是黄牛耕地,全生产队只有3头牛,能干活的只有2头。有时候牛病了
,就的用人力耕地,我还在地里拉过犁呢。
那时候国家立法保护黄牛,一律不许宰杀,如果老牛确实有病,得有公社的兽医证
明才可屠宰。有那笨牛怎么训练也不会耕地,又不能屠宰,养着又浪费饲料,只好将牛
牵到远处放生。那时候经常看到无主的牛到处流浪。 有那聪...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1
2015年5月14日,我在一个知青微信群里看见了朱克家先生的一段留言——
“当年我也算是一个知青典型,这几年也参加了一些活动,其中有邢燕子,侯隽,
董加耕,薛喜梅等当年著名人物,他们中不少人都对知青运动持肯定态度。有些人会问
我,我不会口是心非,虽然我是自愿的,但对69年之后的知青运动是否定的。其实不用
多深的道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更左的朝鲜,将正在上学读书的学生,停
课搞运动,然后无奈地将学生送去边疆,农场,农村。69届只是小学刚毕业,53年出生
只有16岁,一片红,意味着没有选择,真正有点知识的是高中66,67届,比例很少。我
所在的傣族与僾伲村寨,另外,李建伟在的地方更原始,到公社需爬7个小时山路,无
论再苦,我们并无怨言。但是,错就是错,因为不是几个人,而是近二千万人,不少国
家都没有这么多人。”
不仅是我,一些知青朋友对这段留言都认为作为当年一个被捧红的“知青典型”,
到了今天能够说出这番话,值得肯定!
一、无法原谅的昨天
1、无法原谅的难度在于敢不敢自我否定
朱克家,这三个字对于当今的年青人是陌生的,但对于经历了“文革”期间上山下
乡的知青们是熟悉的。
朱克家,...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4019
1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伤痕文学:知青大返程
1968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指
示的发表,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发展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大运动。1978年云南
知青的集体抗争事件拉开了全国知青大返城的序幕。
一、到1978年年底,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进入第十个年头,全国下乡与支边的知青总
数已高达2000万人,实际尚在农村或边疆接受“再教育”的还有1000万。
全国的知青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插队落户,如遇机会,可以被抽调回城。另一类便是
支边的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他们名义上是兵团战士,享受微薄的工资,但不能招工回
城,也不能招干,这样的知青有200万人,占全国知青的五分之一。
由于兵团知青大多是1969年前后从京津沪及部分省会城市来到边疆的,常年生活在条件
艰苦的基层连队,看不到前途,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要求返城的愿望更迫切。一
些了解知青尤其是兵团知青内情的人不无忧虑地说:“知青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
决,我看迟早要出乱子!”
果然,就在1978年的年底,震撼全国的云南知青大返城运动爆发了。
导致这次运动的一个前提原因是,这年秋天,全国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开了40多天
... 阅读全帖
d********y
发帖数: 6566
13
北京知青林达和当地青年路遥结识并恋爱。因为“出身问题”当年在少管所被管教的习
近平,成为大队书记,他带领队员建成了陕北第一个沼气池。
1969年,被评为延安县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北京知识青年,欢聚在宝塔山下
。 (CFP/图)
时已寒冬,记者经由西安去延安拜访一个叫北京知青林的地方。
过八百里秦川,崎岖往北,一道道沟梁之后,大河套里,就是延安。在原来的延安县,
现在的宝塔区一百里外的金盆乡,“北京知青林”的标示牌在一棵大树后赫然出现,那
是一个举世皆知的地方——南泥湾。
记者在那里见到四个人:周福生、付和平、刘二顺、林树彬。
他们是一场运动后留在了这里的北京知青。
“这样的北京知青,在延安的角落里,”来自延安市劳动局北京知青处处长童刚说,“
整个延安市还有346个。”
不过,就在记者即将离开的前一天,又过世了一个。
他们有家不可归,或如当事人所言,“不愿归”。
满载知青的火车
当1969年他们踏上西去的火车时,所有与生俱来的界限,诸如身份、地位、等级等等,
都被抹灭干净。
那一刻,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北京知青。
带记者前往的,是素昧平生的在西安的三个北京老知青:邵华、刘静... 阅读全帖
R******k
发帖数: 4756
14
正文揭秘:
1978年云南知青 集体大返城事件爆发前后
2010年08月30日
核心提示:由于兵团知青大多是1969年前后从京津沪及部分省会城市来到边疆的,年数
长达七八年以上,常年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基层连队,看不到前途,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他们要求返城的愿望比插队的知青更迫切,更强烈。然而,粉碎“四人帮”两年
过去了,国家的整体情况在好转,唯独知青的生存状态未得到根本改善,这就必然导致
他们对有关政策强烈不满。一些了解知青尤其是兵团知青内情的人不无忧虑地说:“知
青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我看迟早要出乱子!”果然,就在1978年的年底,震
撼全国的云南知青大返城运动爆发了。
本文摘自:
《世纪风采》2010年第8期,
作者:王心文,
原题:云南知青大返城事件爆发的前前后后
1968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指
示的发表,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发展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大运动。其时,上山
下乡“一片红”成了“文革”的一个“战略部署”,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运动推向
极端,从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1978年云南知青的集体抗争事件拉开...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无数知青泣不成声,油画《我的前夫》的背后,你看到了什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5 21:57:52 2019, 美东)
企退之家 bdhzqgs bdhzqgs 微信号 bdhzq-gs
功能介绍
北大荒之情公司是北大荒工商界志愿者委员会受总部之托,联手北大荒知青的二代共同
发起成立的。两代人有效联手,以全心全意服务广大知青为宗旨,开展经济活动,以支
持北大荒知青组织的公益活动。
2018年是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50周年……(1968—2018)
时间:2007年
地点:首都博物馆
主题:《融合与创造——2007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油画《我的前夫》是观众留言最多的作品。当场就有几位老知青难以控制激动的情绪,
她们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油画《我的前夫》
油画《我的前夫》,原名《青春之歌》,是当代知名画家王国斌先生知青系列油画中的
代表作。画中的新娘和新郎,端坐在土窑洞前,新娘是位回城绝望的女知青,新郎是村
里... 阅读全帖
l*****8
发帖数: 202
16
来自主题: HuNan版 - 转 长沙知青大逃亡
长沙知青大逃亡
陈秉安
2015年第1期 炎黄春秋杂志
1964年,湖南省组织了数万未被高校录取的城市学生和闲散青年奔赴人口少、耕地
相对宽裕的湘南、湘西农村。仅零陵地区的江永县一个县就下放了6000多名长沙知青。
这6000多人绝大多数都出身于资本家、地主、右派、国民党军官……的家庭,其中
颇有一些三湘名人,如两江总督陶澍、军机大臣左宗棠、湖南都督焦达峰、国民党将领
廖耀湘等的后人。有些公社(比如白水公社)的下乡知青中,"黑五类"子弟比例高达95
%以上。以至于有些知青点要成立一个团支部,会"很困难"。(江永县档案:《桃川农
场关于努力发展共青团组织的汇报》语)。这为后来当地屠杀"地富反坏右"风潮时,屠
杀到长沙知青留下了恶根。
但这批知识青年长期受到党的"革命理想"的灌输,老实、听话,一般都乐于"改造"
自己,甚至有一部分知青抱有"赎罪"的心理。在最初的两年里,这些年轻人积极劳动,
办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有知青为病重的农民献血,白天在烈日下劳动,晚上,还打
着手电筒在被窝里面写歌颂党和毛主席的诗歌。
下面是一首我们将提到的一个人物王伯明的小诗《新农民之歌》:
扶着犁,扬起鞭
赶着...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32828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repeating (千王之王),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1967年长沙六千知青大逃亡始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28 23:34:49 2014, 美东)
新闻来源: 凤凰网 于 2014-02-28 19:09:21
本文摘自《知青笔记》 作者:罗丹 出版:花城出版社2010年4月
1967年8月17日的深夜,湖南长沙的六千知青开始了惊动全国的知青大逃亡。上海
知青所有经历过的请愿、游行、绝食、卧轨,长沙知青早他们十几年就一一做过了。这
和湖南的上山下乡运动要早全国四年有关,和湖南1964年的“彻底贯彻阶级路线”有关。
1964年9月,长沙市六千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了湖南偏僻小县江永和零陵等地,
其中“黑五类子弟”占百分之八十五,这个比例在我们白水知青中还可上升到百分之九
十五,且不乏学业优秀者。从数字来看,湖南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一开始显然有失公允
,使得六千少年下乡的动机中或多或少的带有“原罪”。
在最初的两年里,这些从16岁至20岁的年青人干得有声有色,他们积... 阅读全帖
v******6
发帖数: 796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antonese 讨论区 】
发信人: GZBOY (邮差叔叔), 信区: Cantonese
标 题: 你知道知青吗? 关注那些未能返城的广州知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29 21:15:50 2015, 美东)
那些年,未能返城的广州知青
大洋新闻 时间: 2015-01-3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李钢
落户农村失去回城机会 盼享受社保解决养老难题
上山下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无数亲历者回忆起当初,不免感叹。
可是,谁能知道,有一群当年的广州知青们,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在知青返城
潮之列回到广州,而是继续留在了当地,成为当地最后的知青。
岁月如梭,50年倏忽而过。
当年下乡时心智都未成熟的青春少女们,如今都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妇。对于家
乡的印象已经越来越模糊。剩下的,只有对于社保、养老等问题的思索。“我们是已经
被遗忘的知青。”她们说。
专家建议,对这个群体应该多一些关爱。其次,要制定公正、合理、平等的养老政
策,呼吁全社会为知青养老献爱心。
文、图/ 广州记者李钢 实习生秦宽、单绮晴
1964年1月,指导知青下乡的纲领性文... 阅读全帖
G***Y
发帖数: 9698
19
那些年,未能返城的广州知青
大洋新闻 时间: 2015-01-3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李钢
落户农村失去回城机会 盼享受社保解决养老难题
上山下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无数亲历者回忆起当初,不免感叹。
可是,谁能知道,有一群当年的广州知青们,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在知青返城
潮之列回到广州,而是继续留在了当地,成为当地最后的知青。
岁月如梭,50年倏忽而过。
当年下乡时心智都未成熟的青春少女们,如今都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妇。对于家
乡的印象已经越来越模糊。剩下的,只有对于社保、养老等问题的思索。“我们是已经
被遗忘的知青。”她们说。
专家建议,对这个群体应该多一些关爱。其次,要制定公正、合理、平等的养老政
策,呼吁全社会为知青养老献爱心。
文、图/ 广州记者李钢 实习生秦宽、单绮晴
1964年1月,指导知青下乡的纲领性文件下发,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拉开了
序幕。
14岁时戴着大红花下乡
1964年6月,广州海珠区沙园街的朱友好(音)下乡来到了博罗。她和同伴们一起
,身上戴着大红花,一路敲锣打鼓,坐着车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
“我当时身高只有一米四五,你想想看,只不过是一个14岁...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32828
20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1967年长沙六千知青大逃亡始末
新闻来源: 凤凰网 于 2014-02-28 19:09:21
本文摘自《知青笔记》 作者:罗丹 出版:花城出版社2010年4月
1967年8月17日的深夜,湖南长沙的六千知青开始了惊动全国的知青大逃亡。上海
知青所有经历过的请愿、游行、绝食、卧轨,长沙知青早他们十几年就一一做过了。这
和湖南的上山下乡运动要早全国四年有关,和湖南1964年的“彻底贯彻阶级路线”有关。
1964年9月,长沙市六千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了湖南偏僻小县江永和零陵等地,
其中“黑五类子弟”占百分之八十五,这个比例在我们白水知青中还可上升到百分之九
十五,且不乏学业优秀者。从数字来看,湖南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一开始显然有失公允
,使得六千少年下乡的动机中或多或少的带有“原罪”。
在最初的两年里,这些从16岁至20岁的年青人干得有声有色,他们积极劳动,办夜
校、组织农民学文化;有知青为病重的农民献血,有热心的家长捐款给生产队建发电站
;他们写诗、写剧本,抒发自己的理想情怀、颂扬村里的好人好事,自编自导自演,很
受当地农民的欢迎。不少人写下了豪言壮语:“誓把青春献给党,扎根农村干革命……”
江永知青的表现很快影响到了...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1
2015-12-07 08:00作者:裴毅然
法国汉学家潘鸣啸(Michel Bonnin)先生的《失落的一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9年中译本),乃“知青学”集大成专著。知青研究再演“敦煌故事”(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在国外)──知青运动在中国,知青学在国外。《失》著所引参考文献,外文
也比中文热闹。
知青运动距今已超过四十周年,按说应该出现“知青学”专家与集大成专著。然而,上
山下乡运动不仅栓系文革,而且钩挂红色意识形态,牵扯着赤左学说的价值大方向,因
此只要马列之旗还是中国上空的唯一之旗,只要这场运动肇始者还享有“三七开”的政
治豁免权,“知青学”就无法在寰内得到真正有深度的展开,就必须“宜粗不宜细”与
“淡化处理”。这场规模如此巨大、影响如此深远的运动,居然从未跻身国家课题,白
白“让”与人家老外。《失落的一代》可谓生逢其辰,觑着其时。
周恩来早已策划三千万知青下乡
大陆“知青学”也出现一些台阶性成果,但均属初级阶段的数据性归扫,由于民间行为
,所录数据大多局限于下层个体亲历,即便涉及宏观整体,亦受“必须克制”的局限,
尤其面对出版严审雄关,作者本人就“自觉”过滤掉不少数据...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22
采访对象:曹谷溪,笔名谷溪。中国作协会员。1941年生于陕西省清涧县农村,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山花》文学报和《延安文学》主编、路遥文学院院长。1975年曾采访习近平,写成延川县大办沼气的通讯《取火记》。
采访日期:2016年1月23日
采访地点:陕西省延安市谷溪书馆
上篇
学习时报:曹老师,您好!习近平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到他当年在延川县梁家河的插队经历,也曾提到过他与您和路遥的交往。在您看来,以他为代表的这些“老知青”,为什么对那段岁月念念不忘?
曹谷溪:非常感激诸位来延安采访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先是担任延川县贾家坪公社的团委书记,知青一来,县里让我当“知青专干”,以后又调任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与全县插队知青有了更广泛的交往。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我与包括习近平在内的许许多多北京知青结下了深厚友谊。
对这一代知识青年而言,“插队”的经历,是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到贫困农村的生活转变,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农民的身份转变,这几乎是所有知青始料未及的巨大蜕变。一个个激情澎湃的热血青年,下到农村来,与最底层的农民朝夕相处,了解了农民的生活、愿望、喜怒哀乐和人情世故,势必要经历非常艰难...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5579
23
我们的生产队长

头一天到生产队,就被陈队长的冷峻 吸引住了。
在市政府/公社两个样板的、枯躁的欢迎会,接着的生产的欢迎会上,好象累得快要倒
下了---由昨晚的火车/长途汽车/又转车到公社/公社走到生产队,傍晚了,谁有过真正
的休息?
第一次搭火车,就是来到这个到处是泥墙的安徽乡村。
老队长和老党员不知讲些啥,欢迎,贫下中农,知青。。。几个词,老是
翻来覆去,看的出,都是些老实本份的农民。老队长实在没啥讲了--嘿嘿,吃点忆苦思
甜饭吧?嘿嘿--他笑起来满口黄牙。
有人打开早已准备好的黑锅,好像锅里没有啥东西--定神一看,才看到有大约七八个像
锅一样黑乎乎的--不知啥东西--这就是举国闻名的“忆苦思甜”--“饭”吧?
真是闻名不如一见---深灰绿色的,带些黑色的点点,看起来有点黏糊,也许是野菜和
高粱。。。冷峻的陈队长看到我们光顾着 观赏没人伸手,他放下烟杆,开口说了他欢
迎会上的第一句话了----大伙累了,带他们看看屋子,歇歇去吧。
于是,有人将锅盖又盖上了。----陈队长看起来冷,心热。
这个村子虽然不富,但是,这种“饭”,我估计...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24
这时,有人拿出一个小本子说,我们是自愿绝食,请大家都签个名。很快,211名知青在本子上签了名。然后参加绝食的知青全体跪在地上宣誓。许世辅领誓,大家 跟着他念。内容大概是,我们向皇天后土宣誓,绝食的目的是要求回家,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几百名知青齐刷刷跪在地上,场面异常 悲壮。绝食的知青们还给成都的亲人发了电报,告知勐定知青绝食的消息。
本文摘自《龙门阵》2005年第11期作者:杨全 原题为:《1979:云南支边知青大返城》
引子
1971年3月至7月,成都市应届毕业的初中生陆续来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支边,前前后后总数达一万六千多人,如果加上重庆的知青总共有四万一千多人 在云南支边。“云南支边知青”,就成了这个群体的特殊称呼。1974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恢复了原国营农场建制,但是,知青们似乎并不认同,还是称自己是 某师某团某营某连的知青。到1978年,这几万名知青在云南已经度过了第八个年头。这期间,不断有知青通过各种渠道调离农场。尤其是1977年,大学恢复 招生考试,一些知青通过1977、1978两届高考离开了农场。1978年,成都市又在知青中进行了一次试题极其简单...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2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知青歌曲的回忆及其他
肖舜旦

在“共识网”上读到一篇孙乃修的文章《“知青”与“文革”》,谈到电视连续剧《知
青》(梁晓声编剧)的“种种不真实场景和情节”“引起的强烈社会批评和愤慨,使人
们再一次看到,时隔四十四年,中国又出现漂白“文革”、漂白罪恶、淡化或美化民族
的苦难的现象(编剧正是当年知青中的一位)。好在历史见证人仍在,他们有评论的权
利”。这不仅让人想到“凯迪社区”上署名“耶子”的文章《敬告梁晓声我们还活着》
,文章真切地回忆了作者当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2团”作为一名女知青的艰
难和沉痛的经历,并以此直斥梁晓声编剧的电视连续剧《知青》:“虽然才看了几集”
,就“强烈地这样感觉:虚假得无以复加!”
虽然本人不是当年黑龙江的知青,毫不了解彼时彼地的真实的知青生活,且对于电视剧
《知青》也是只看了几集,但我却完全赞同以上两位的观点,所谓《知青》电视剧,实
在是“虚假得无以复加”的一部伪“知青”剧!它甚至完全丧失了“知青”这个浸透了
沉甸甸的历史沧桑分量词汇的严肃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完全把它庸俗化或娱乐化
了。据说梁晓声就是当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的一员,甚至他的名声也是因为“真
实”地反...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叶辛:我所经历的知青回城 [
叶辛:我所经历的知青回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3 18:16:37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下乡知青通过各种途径大规模回城,一时间形成一股
大潮,这对知青个人、农村、城市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改革开放30年后
的今天尤有回响。我也曾是到贵州插队的一名上海知青,由于写作《蹉跎岁月》、《孽
债》等知青小说,接触和采访了大量的下乡知青,对知青回城的整个过程比较熟悉。下
面,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大家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
响应号召下农村
要讲知青回城,就得先说一下知青是怎么到农村去的。
1968年12月21日晚上,新闻广播中播出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
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他们高中、初中、大学毕业的
子女送到农村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要欢迎他们去。第二天,全国所有的报
纸都发表了毛主席这段最新最高指示。
当时有一些青年热血沸腾,十分积极,咬破了手指,写了血书,表示坚决响应毛主
席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从种种渠道感觉到了城
乡差别很大,不是很想去。实事求是地说...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3735
27
1979年云南知青为返城向国务院调查组下跪
1979年国务院调查组前往云南勐定调查处理知青绝食事件,由此为知青大返城创造了契
机。图为云南知青的《罢工宣言书》。云南知青为了返城,掀起了请愿、罢工、绝食等
一系运动。
1979年1月7日云南孟定知青为返城,举行了绝食运动。勐定农场知青绝食第二天。绝食
队员出现昏倒,下午四点已经有十几名知青相继昏死过去。200多条生命逐渐走向死亡
。同日中央(中办)指示农垦部副部长赵凡迅即赶往勐定处理知青绝食事件。图为云南
知青给国务院调查组组长赵凡下跪。
1月8日,正在勐腊农场处理突然事件的赵凡,突然接到州委转来的中央办公厅给他的急
电,告知中办一天接到近百个勐定农场电话与电报,称该场已经全面罢工,要求答复回
城的要求,中办指示他迅即赶往勐定处理。图为云南知青给国务院调查组成员下跪。
中央调查组在农林部副部长、国家农垦总局局长赵凡率领下,从西双版纳的首府景洪经
过一个通宵和一个白天的奔驰,于9日晚抵达耿马孟定农场所在地。图为赵凡与知青对
话。
赵凡部长以中央首长的身份讲话:“农场青年职工同志们,你们好,我受中央的委托…
…”当这第一声带着关切语气的“农场...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28
因收听敌台被判重刑《知青之歌》作者冤狱九年
任毅
不知不觉,下农村已经半年了。美好的愿望都被严峻的现实击得粉碎,严重的问题
是教育农民,还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两句话都是他老人家讲的,不能讲哪句正确
哪句不正确。
也就是在那时候,1969年5月的一天,我们来到了江浦县汤泉公社原五中插队的初
三同学伍××的小村庄,见到了南京到新疆插队的高世隆所作的《塔里木——我的第二
故乡》的歌曲。“独在异乡作异客”的共同感受深深地触动了我,唱着唱着我不由动情
了,低沉、缓慢、思念家乡的歌词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知青。在场的不知道哪一位同
学讲:“工人有工人的歌,农民有农民的歌,我们知识青年为什么不能有一首自己的歌
曲呢?”由于原歌曲太短,不能抒发我们知青的感情,唐义龙把续写的任务交给我去完
成,我接受了。可敬的唐义龙同学无论在我逮捕后还是艰难的平反过程中,都义无反顾
地承担了责任,这在我的平反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今我都深深地感激他,愿
他“好人一生平安”。
5月的江浦农村,正是麦收的季节。我们第一次参加这超体力的沉重的劳动。跟着
太阳起,伴着月亮归是我们那时的实际生活写照。夜已经很深了,同伴们... 阅读全帖
a***s
发帖数: 12296
29
今年75岁的马珍昌在越狱近25年后终于被抓。而在越狱前,他曾3次入狱在里面度过了将近20年的时光。马珍昌一生痴迷赌博,成年后除越狱后和服刑期间,他基本以赌博为生,俨然一个职业赌徒。12月8日,记者在延安监狱采访了马珍昌。笑、愁、哭、得意、迷茫、深思的马珍昌,他的一生虽然有中国社会变迁的烙印,但无疑更有自身的原因。
75岁的马珍昌在被狱警带到记者面前时,红光满面,精神抖擞。
对于过去,马珍昌略有悔意外,更多的是炫耀甚至自豪,他甚至说,“警察这次立功了,抓了一个越狱25年的逃犯”。
他的一生有许多传奇,这些传奇有的是当时社会特定因素造成的,更多的和他本身的陋习和人性弱点不可分割。
当提到妹妹每年给父母烧纸钱,都要给他顺便烧一些时,马珍昌终于流下了眼泪。
18岁外出干石匠
1940年6月14日,马珍昌出生在陕西省米脂县沙家店镇木头则沟村。马珍昌有2个哥哥3个妹妹,他一直没有上过学。但马珍昌很聪明。他说自己是地主后代,新中国成立前,家里很富裕。
1958年,由于家乡严峻的自然和生活条件,一年庄稼的收成连玉米面都吃不饱,18岁的马珍昌前往延安谋生。榆林米脂、佳县等很多地方的农民前往延安或关中地区...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5739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eadline 讨论区 】
发信人: Cnews (chinanews), 信区: Headline
标 题: 柳岩演知青遭质疑:我没有那么玻璃心(组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16 21:58:30 2014, 美东)
柳岩
柳岩
日前,情感大剧《两个女人的战争》热拍,柳岩挑大梁饰演女一号“赵欣梅”。早前曝光的定妆照中,柳岩梳起麻花辫穿上绿布衣,重回知青岁月,面对表演方面的压力,她表示不惧挑战,不会玻璃心。
《两个女人的战争》是由余丁导演、周涌编剧的年代情感大戏,由柳岩、毛林林、周一围领衔主演。故事有着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讲述两位女知青长达一生的悲喜纠葛。柳岩出演该剧面临三个挑战:首先,这是柳岩首挑大梁,担任女一号;其次,柳岩在剧中的知青扮相与之前时尚形象有鲜明的对比,表演细节上要求她有颠覆性的表达;第三,角色的年龄跨度很大,从妆容到表演,都对她有严苛的要求。
“如果我害怕的话,从一开始就不会接这个戏,既然接了,我就尽全力去演好,”柳岩说:“我足足做了六年的主持人,才有了第一次去参演角色的机会,到现在出演女一号,别人可能会吓一跳,觉得我...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1
柳岩
柳岩
日前,情感大剧《两个女人的战争》热拍,柳岩挑大梁饰演女一号“赵欣梅”。早前曝光的定妆照中,柳岩梳起麻花辫穿上绿布衣,重回知青岁月,面对表演方面的压力,她表示不惧挑战,不会玻璃心。
《两个女人的战争》是由余丁导演、周涌编剧的年代情感大戏,由柳岩、毛林林、周一围领衔主演。故事有着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讲述两位女知青长达一生的悲喜纠葛。柳岩出演该剧面临三个挑战:首先,这是柳岩首挑大梁,担任女一号;其次,柳岩在剧中的知青扮相与之前时尚形象有鲜明的对比,表演细节上要求她有颠覆性的表达;第三,角色的年龄跨度很大,从妆容到表演,都对她有严苛的要求。
“如果我害怕的话,从一开始就不会接这个戏,既然接了,我就尽全力去演好,”柳岩说:“我足足做了六年的主持人,才有了第一次去参演角色的机会,到现在出演女一号,别人可能会吓一跳,觉得我凭什么可以,但你所看到的‘突然’其实是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第一次出演女一号,面对可能出现的质疑,她说:“我是一个不怕死的人,随便说,为什么不让人说,我没有那么玻璃心。”
柳岩这次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有参与演出的演员爆料称,柳岩此次演出完全颠覆之前的印象,现场认真且表演备... 阅读全帖
w*********4
发帖数: 1769
3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知青上山下乡有什么不好?
索男是可以野合,有点激情。但是你想过女知青么?到云南的女知青被强奸的你知道有
多少么?因为这个,导致云南发生了多起知青闹事,甚至中央都震动了。真以为知青下
去是享福去的?乡下农民都勉强维持生存,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哪里有多余的粮食分
给知青?别说什么知青自己生产粮食,当时人民公社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耕地不足,
即使知青下乡了,也不会增加粮食产量。知青刚下乡的时候还行,因为当时文革还没有
波动到偏远地区。等文革越来越深入,你以为知青在当地还被当老佛爷高供着?
五毛党最大的毛病,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N*****e
发帖数: 1094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Note (新天地),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玉清心:北大荒知青飞蛾扑火的最后一场悲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24 11:28:34 2017, 美东)
“同志们,山火烧过来了,快去救火!”广播中传来呼喊。
正在写日记的哈尔滨知青杨淑云,没来得及插上笔帽,飞奔而出;
躺在病床上的上海知青朱慧娟,甩掉身上盖的棉袄,一个箭步冲了出去;
知青李桂芬一边跑一边喊:“快冲啊,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
不到十分钟,六队的知青全部冲到了火场。大车班的小伙子冲上去了,菜园队的姑娘冲
上去了,杨淑云她们几个也一起冲上去了!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睛,喘不过气来。
19岁的杨淑云奋不顾身地冲在最前面。知青赵江海发现她棉袄的袖子冒烟,辫子也已燎
着,赶忙帮她将身上的火扑灭,拦住她说:“你赶紧到东北方向去,那边安全!”只见
她举起树枝,又去扑火。
刚从上海养病提前回来的朱慧娟,紧挨着姐姐在一起。她因为生病双腿无力,几次被荒
草甸里的“塔头墩”绊倒,站都站不稳,她半蹲半跪地挥舞著树枝拼命地扑打。
烈火被打灭了... 阅读全帖
h****b
发帖数: 30
34
靠。Low Crime doesn't mean no crime.凡有人的地方都有可能有罪案,
就算是伊甸园不也有偷吃禁果的吗?
那下乡知青玩弄农村女青年怎么算?以前有部反响很大的电视剧《孽债》
说的是上海知青在云南期间留下一批私生子女上海寻父的故事。
这怎么算?知青强奸案也时有发生的。别丫的放大个别犯罪事件,
挑起政治性争议。
人咬狗的事要写,狗咬人的事也要写。写东西要平衡,这才是纪实文学的
伦理吧
C*****l
发帖数: 3211
35
不是村长可以找很多个女知青吗?哪有男知青找当地女的.
男知青一般想找女知青,最后都被嫌弃.包括586啊.
l**********r
发帖数: 4612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z2015 (2015),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女青年被党“钦点”献身“革命婚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3 15:10:56 2012, 美东)
李立群(网络截图)
近日,中共官媒曝光有些女青年被党“钦点”对像,或被哪个高官看上直接逼其结婚。
这些女青年将自己的身体以婚姻的名义祭给“革命”,以此来接受“组织”的考验,如
不从,就可能会受到迫害。
邢燕子“被劝”与农民结合 造就无数悲剧
新华网16日报道,几十年前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风云人物邢燕子这个名字,对于今天
的80后、90后来说,实在有点太陌生,但她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政治版图上却留下了深刻
的印记。
1958年邢燕子初中毕业,自愿留在农村老家务农。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
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各地媒体争相转载。随后邢燕子被领导“劝婚”,真正“与贫
下中农相结合”,与一个比她大7岁的贫农王学芝结婚。在全国更是掀起空前的宣传声
势。
报道说,邢燕子成为后来那一场给整整一代中国人带来巨大精神创伤的上山下乡运动中
一面颇有... 阅读全帖
m****5
发帖数: 1131
37
李立群(网络截图)
近日,中共官媒曝光有些女青年被党“钦点”对像,或被哪个高官看上直接逼其结婚。
这些女青年将自己的身体以婚姻的名义祭给“革命”,以此来接受“组织”的考验,如
不从,就可能会受到迫害。
邢燕子“被劝”与农民结合 造就无数悲剧
新华网16日报道,几十年前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风云人物邢燕子这个名字,对于今天
的80后、90后来说,实在有点太陌生,但她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政治版图上却留下了深刻
的印记。
1958年邢燕子初中毕业,自愿留在农村老家务农。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
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各地媒体争相转载。随后邢燕子被领导“劝婚”,真正“与贫
下中农相结合”,与一个比她大7岁的贫农王学芝结婚。在全国更是掀起空前的宣传声
势。
报道说,邢燕子成为后来那一场给整整一代中国人带来巨大精神创伤的上山下乡运动中
一面颇有号召力的旗帜,她本人也因此而获取巨大政治荣誉。二十几年间,她先后历任
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天津市委书记、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两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是中共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不过,随着文革、四人帮倒台等历
次运动,她也随着上下“颠簸...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38
知青在北大荒
1968年摄,自己动手盖房子
作者:翁乃强,
知青在北大荒
1968年摄,割草盖房
知青在北大荒
1968年摄,建新点
1976年2月16日,女知青在林海雪原中运木材
知青在北大荒
1968年摄,修桥
黑龙江大兴安岭的新林林业局,有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知识青年8000余人,图为战斗
在林海中的知识青年
1973年摄
知青在北大荒
1968年摄,麦收
知青在北大荒
1968年摄,北大荒知青“颂扬会”
I********l
发帖数: 8702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也来说说68年知青那个帖子
毛时代的女性
水利工地上的公社女社员
摄于1958年
偃师岳滩生产队食堂把饭菜运往田间
摄于1959年6月
吉林省知识青年去村外拾肥
摄于1964年
下乡知识青年高兴地做了赶马车的车老板
吉林,1967年摄
云南瑞丽的知青
项城的公社社员们
知识青年十姑娘采棉队
摄于1969年
1973年1月,海南岛广州生产建设部队某团业余文艺宣传队的知青们,经常自编自演文
艺节目,活跃部队文化生活。这是他们深入黎寨,为黎族群众演出。
1973年1月,海南岛广州生产建设部队某部知识青年电影放映队,经常跋山涉水,为各
团队知识青年和周边黎族、苗族等各族群众放映电影,丰富知青和老百姓的业余生活。
下放咸宁的知识青年
摄于1976年
1976年2月16日,女知青在林海雪原中运木材
1976年2月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在边疆插队落户干革命,女子民兵连在林海
雪原巡逻守边防
----------------------------------
2006年
民工的午餐
摄于2006年
散市,在三轮车上熟睡的孩子
2007年8月30日摄于北京团结湖农贸市场。他清晨4点钟就随父母去批发市场上货了
一位抱着儿子... 阅读全帖
I********l
发帖数: 8702
4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近300年以来国女最辉煌的年代
毛时代的女性
水利工地上的公社女社员
摄于1958年
偃师岳滩生产队食堂把饭菜运往田间
摄于1959年6月
吉林省知识青年去村外拾肥
摄于1964年
下乡知识青年高兴地做了赶马车的车老板
吉林,1967年摄
云南瑞丽的知青
项城的公社社员们
知识青年十姑娘采棉队
摄于1969年
1973年1月,海南岛广州生产建设部队某团业余文艺宣传队的知青们,经常自编自演文
艺节目,活跃部队文化生活。这是他们深入黎寨,为黎族群众演出。
1973年1月,海南岛广州生产建设部队某部知识青年电影放映队,经常跋山涉水,为各
团队知识青年和周边黎族、苗族等各族群众放映电影,丰富知青和老百姓的业余生活。
下放咸宁的知识青年
摄于1976年
1976年2月16日,女知青在林海雪原中运木材
1976年2月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在边疆插队落户干革命,女子民兵连在林海
雪原巡逻守边防

一个
w*******e
发帖数: 15912
4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俺印象中的上海知青老师
我初中时有3门课是上海知青老师教的,教数学,物理是两个男知青,还是教学组组长
,教地理的是个女知青,教物理和地理的两位老师是夫妇。那两个男知青老师都是面目
白皙,戴眼镜,书卷气十足,穿着整洁,气质打扮一看就和本地高中毕业的老师不同,
课教的很好,逻辑性很强,普通话带上海口音,但是不算严重。那个女老师打扮长相都
很洋气,上海口音严重,课教的也不好,好像不好好备课。他们好像直到80年代末才回
上海。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上海人了。
b*******8
发帖数: 37364
42
当年知青受罪的多,还是现在女青年受潜的多?当年玩女青年要被枪毙,今天玩年轻女
无上光荣。
d********o
发帖数: 1738
43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当年知青回城是不需要当地同意的
我记得有部反映山西知青生活的小说,专讲这事。尽管有好多女知青把农民老公和孩子
给扔了,但还是有一部分女知青永远选择留在农村了!

多的城乡结合的破碎家庭和单亲孩子们
t******0
发帖数: 629
44
知青,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当年的知青们,大多是理想主义青年,今天在中国社会也是
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当年下乡后,也是抱着单纯的想法去劳作的。
你们恨老毛,你就骂他娘,你们恨TG,你就回国革命去,不拦你。
可是你们凭啥就要把“知青”给羞辱一下才罢休?!
什么“女知青为了返程去maiyin”,瞎扯什么蛋?!别拿什么个例以点盖面!!!
知道吗?刘晓波就是知青。
l*s
发帖数: 6372
4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看王小波的知青生涯
◎每月3两花生油、38斤大米;
◎煮过蟒蛇吃、被疑用气枪打过队长家的狗;
◎老职工将其与高个女知青那佳配对;
◎喜欢象棋和书籍
喜欢赶集、象棋和书籍,不爱钓鱼爱打老鼠
王小波曾煮条10斤大蟒蛇
王小波的组长王文杨说,1组的知青共有20多个,起初大家干活都不行,过了两
三个月之后大家才渐渐进入了状态。王小波十分内向,起初他经常叫腰疼,请病假,不
吃饭。这样次数一多,就常被队长看到。
14队的老队长冯有建今年已经80多岁,采访中得知他对以前的事已经回忆不起
来,耳朵也听不见。王文杨说,当年老队长说话声音很大,语调很生硬,每次见到小波
不下地干活就大吼:“你干嘛不下地干活,又想偷懒!”这样一来小波就更不干了,他
不喜欢队长。
“后来我给他做思想工作,只要一见到他不出工我就会问他,你吃饭了没有?身
体又不好了吗?人是铁饭是钢,一定要吃饱饭,身体不好就要到卫生室去看看,要注意
身体。”王文杨说,“小波喜欢听这样话,从那以后他干活也好了,一百多斤一袋的谷
子,他一甩手就能从齐膝的水田里扛出来。”
农场的生活很单调。春夏季节早上7点半出工,中午11... 阅读全帖
m*****5
发帖数: 23482
46

那个应该不叫知青玩弄农村女青年,叫谢谢你给我的爱
没有套套的日子真是难啊
s******y
发帖数: 17729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知青电视剧《二哥二嫂》
但是比那两个戏都更接近下乡的核心价值观了,虽然没有书记直接强奸女知青
但是有书记的儿子想艹谁就是谁了,还有书记想扒灰女知青。
v**e
发帖数: 8422
48
看多了"伤痕"文学和影视, 可能会有误解.其实各个人的道路很不一样的.
其实很多知青就是就近下乡, 如上海到崇明岛, 金山啥的. 认识的一些人, 有的后来考
上大学, 或工农兵大学生, 出国成了著名学者. 有的没上大学, 但成了私人企业家.
在内地, 三线企业, 企业本身已经差不多在山沟里. 有厂里班车去五十公里外地区中心
城市购物.我一亲戚(女), 下乡在十五公里外, 班车必经之路上.一同下乡的是同学, 有
男有女.
隔几个月回回家拿些衣物, 煤油什么的. 锻炼下来还是不错, 说话嗓门大, 性格豪爽,
后来会厂里工作, 现在已经退休了.
l*******u
发帖数: 12906
49
那个时候政委象野猪,能搞死女青年,说明打仗还可以
现在的政委当然仍然喜欢女青年,但是心脏病发作被搞死的就是政委了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