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学术史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
s**l
发帖数: 11983
1
来自主题: TVChinese版 - 《借枪》学术史
wells, 我跟你说,你要火了!快转发到faculty版吧。
最近不还有和电影叫什么“life of PI"吗? 其实根据wells,《借枪》才真正是"life
of PI".
“但是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任何一次胡扯都自有它的史料价值”
哈哈啊哈哈!
高高高!
c*********d
发帖数: 9770
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施爱东:学术行业生态志
在大多数人眼中,学术圈曾经是一片“圣洁的土地”,这里的人“一心只读圣贤书”。
但不知从何时起,公众对于学术圈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这里的人和圈外的人一样,有
祖师崇拜、有学术赶集、有资辈亲疏、有派系与行规,有主流与边缘的对立、有师承与
圈子的壁垒、有尊老与维亲的传统、有王婆卖瓜似的叫卖与吆喝。学术圈再也不是一方
净土,嘈杂如同菜市场。
如果说外界对学术圈的评价还有些隔岸观火看不真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的施爱东则用一篇正规学术论文回应了外界的看法。学术圈确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
充满了利益相争和同行相轻。同时他还总结到,许多貌似不良的学术风气,却是现代学
术生态必然会滋生出来的结果。学术界的行业民俗是学者们在特定学术体制下必然选择
的生存方式,是受到传统生活伦理深刻影响的典型世俗生活。现行学术体制使大多数普
通学者成了学术行业的弱势群体。
本文原载《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观察者网特此转发全文,以期帮助读者了解
最真实的学术界。全文如下:
传统学术史多为思想史、发展史或者编年史。能够进入学术史的只是极少数对学术发展
有突出贡献的知名学者,而与他们同时的绝大多数普通学者,...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
来自主题: Returnee版 - 施爱东:学术行业生态志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施爱东:学术行业生态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 18:14:07 2017, 美东)
在大多数人眼中,学术圈曾经是一片“圣洁的土地”,这里的人“一心只读圣贤书”。
但不知从何时起,公众对于学术圈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这里的人和圈外的人一样,有
祖师崇拜、有学术赶集、有资辈亲疏、有派系与行规,有主流与边缘的对立、有师承与
圈子的壁垒、有尊老与维亲的传统、有王婆卖瓜似的叫卖与吆喝。学术圈再也不是一方
净土,嘈杂如同菜市场。
如果说外界对学术圈的评价还有些隔岸观火看不真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的施爱东则用一篇正规学术论文回应了外界的看法。学术圈确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
充满了利益相争和同行相轻。同时他还总结到,许多貌似不良的学术风气,却是现代学
术生态必然会滋生出来的结果。学术界的行业民俗是学者们在特定学术体制下必然选择
的生存方式,是受到传统生活伦理深刻影响的典型世俗生活。现行学术体制使大多数普
通学者成了学术行业... 阅读全帖
e*******c
发帖数: 2133
4
摘要:如果我们把学术研究还原为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那么,学者们学术生活中惯
行的学术行为,也就可以视为一种“行业民俗”。通过对中国现代学术生态的民俗志书
写,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研究的行业民俗与其他社会职业的行业民俗并没有本质差别,
在学术界,一样有祖师崇拜、有学术赶集、有资辈亲疏、有派系与行规、有反抗与革命
,有主流与边缘的对立、有师承与圈子的壁垒、有尊老与维亲的传统、有王婆卖瓜似的
叫卖与吆喝。通过对普通学者行业民俗的功能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貌似不良的
学术风气,却是现代学术生态滋生出来的必然结果。学术界的行业民俗是学者们在特定
学术体制下必然选择的生存方式,是受到传统生活伦理深刻影响的典型世俗生活。现行
学术体制使大多数普通学者成了学术行业的弱势群体。
关键词:学术史 学术生态 学科危机 学术革命 行业民俗
传统学术史多为思想史、发展史或者编年史。能够进入学术史的只是极少数对学
术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知名学者,而与他们同时的绝大多数普通学者,都被排斥在学术史
的大门之外。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特殊的行业类别,就会发
现,作为“学术工匠”的普通学者,他们所处的学...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1616
5
http://iel.cass.cn/expert.asp?newsid=783&expertid=58
刘宗迪博士
一、 钟敬文先生与现代《山海经》研究
廖明君(以下简称廖):宗迪兄,最近你发表了关于《山海经》研究的系列论文,对《
山海经》这部古老典籍提出了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的解释,尤其是你证明此书的《海经
》部分其实讲的不是地理,也不是神话,而是讲的上古天文历法制度,是一部被人遗忘
的“天书”,可谓出人意表,在学术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兴趣。我本人对你的研究也深
感兴趣,你对《山海经》新解释的意义其实已经超出了《山海经》本身,它涉及到中国
学术史,尤其是上古学术史中许多重大问题,因此,今天请你就这一研究的缘起、基本
观点和学术意义等系统地谈一下。
刘宗迪(以下简称刘):很高兴有这个谈论《山海经》的机会,不过,在开谈之前,请
容许我先向您以及《民族艺术》杂志的同仁表示感谢,非常感谢贵刊的慷慨,拿出这么
大的篇幅连载本人的《山海经》研究论文,这在今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廖:我们的刊物对于有创见、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历来就不吝惜篇幅,传播新知、推进学
术是学术刊物的使命嘛。好了,我们不用客套了。...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1616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dahuang (春风又绿江南岸),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刘宗迪/廖明君:《山海经》与上古学术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7 04:15:00 2011, 美东)
http://iel.cass.cn/expert.asp?newsid=783&expertid=58
刘宗迪博士
一、 钟敬文先生与现代《山海经》研究
廖明君(以下简称廖):宗迪兄,最近你发表了关于《山海经》研究的系列论文,对《
山海经》这部古老典籍提出了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的解释,尤其是你证明此书的《海经
》部分其实讲的不是地理,也不是神话,而是讲的上古天文历法制度,是一部被人遗忘
的“天书”,可谓出人意表,在学术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兴趣。我本人对你的研究也深
感兴趣,你对《山海经》新解释的意义其实已经超出了《山海经》本身,它涉及到中国
学术史,尤其是上古学术史中许多重大问题,因此,今天请你就这一研究的缘起、基本
观点和学术意义等系统地谈一下。
刘宗迪(以下简称刘):很高兴有这个谈论《山海经》的机会,不过,在开谈之前,请
...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1094
7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们相信了共产党的宣传,对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边就是部分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大结局:
30:汤用彤
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
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学术著作...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1926
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徐宏现在认为二里头是商朝都邑
二里头是商都,那么夏朝要么不存在,要么就是陶寺文化。第二个结论是商代早期居然
没有文字,没有马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2vr5q.html
学术史视角下的二里头“商都说”与“夏都说”
转载 2015-11-22 16:09:03
标签:学术史二里头夏都说商都说考古学
在自二里头遗址发现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围绕其究竟属夏王朝抑或商王
朝都邑的讨论持续不断,成为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议题。众所周知,1959 年,著名
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在率队踏查“夏墟”的过程中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但却依据古典文
献的记述,推断其“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不小”。这是“二里头商都说”的最早提出,
在当时的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成为此后十几年时间里学界的基本“共识”。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邹衡先生首倡“二里头夏都说”,引发两种主要观点间
的激烈交锋。8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夏都说”逐渐取代“商都说”,成为学界的新
“共识”。在学术研究范畴,作为主流观点的推论和假说,属于当时多数学者倾向的“
最优解”而非“唯... 阅读全帖
t*******a
发帖数: 4055
9
董并生:“希腊古文献”为后世伪造
2017-10-28 15:15:46 来源:何新老家伙的博客 作者:董并生
点击:335 评论: 0(查看)
0
1.所谓“希腊古文献”的来源(以亚里士多德著作为例)
1997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了10卷本约300万字的《亚里士多德全集》中译本。中
文版的《亚里士多德全集》来源于19世纪中叶由德国柏林科学院授命编辑的《亚里士多
德全集》标准本。
十九世纪德国柏林科学院《亚里士多德全集》“标准本”
苗力田在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序言》中说:“标准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是
由柏林科学院授命,在伊曼努尔·贝克尔(Immanuel?Bakker)主持下编辑的。全书共5大
卷,从1831到1870年历经40年才最后完成这一巨著。……这部《全集》的出版被认为给
亚里士多德研究奠定了新基础。这个版本是从最优秀和最古老的手稿中整理出来的、以
亚里士多德为名的全部著作的版本。”
《亚里士多德全集》“标准本”的构成
标准本《亚里士多德全集》为五卷本,其中第一、二卷是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希腊原
文,第三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译本,第四卷是由布兰迪斯(C.A.Bra...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1094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Note (新天地),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院士之大结局(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13 16:35:45 2017, 美东)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1105
11
3、引航:为“侯外庐学派”拓地开天
再度启航,已是十余年后。昔日风华正茂的张岂之走向中年,而侯外庐的状况更令他揪
心——因为一次批斗引发脑血栓,老人从此缠绵病榻,日渐衰弱。
一颗学者之心却依旧跳得强劲。甫获自由,他便和邱汉生商定了一项工作:编写新中国
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宋明理学史》。他们指定张岂之共同担任主编。
时年68岁的邱汉生,“为人笃厚,治学谨严”,曾为《中国思想通史》撰写立下汗马功
劳。然而,由于辛劳过度,他在“文革”前便已几近失明。
张岂之担起了具体工作。在两位先生指导下,他全心投入,组织作者、商定提纲、审改
稿件、统一体例。整整六年,凝聚了天南地北近二十位年轻学者智慧的《宋明理学史》
终得定稿。1987年6月,共计130万字的上下两卷出齐,获得学界好评。
这是对侯外庐最好的告慰——当年9月14日,老人在新书的墨香中溘然长逝。但这绝不
是最后的“交差”——张岂之默默许诺,他将和同道后学们砥砺前行,沿着恩师开创的
学术道路走向远方。
他延续的,是“侯外庐学派”集体攻关的科研传统。
重要成果接连涌现——
1989年,主编出版《中国思想史》,研究范围上自殷周,下至五四,实现了从远...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2
美国著名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我的学术著作
My academic works preserved by US university libraries 2014
(Harvard University、Yale University、Princeton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Columbia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一、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哈佛大学图书馆):8 Books
1、
Permalink(图书检索网页链接):http://id.lib.harvard.edu/aleph/012128254/catalog
Title(书名):Jingdu xuepai by Liu Zheng(京都学派)
HOLLIS Number(索书号):012128254
2、
Permalink(图书检索网页链接):http://id.lib.harvard.edu/aleph/013952307/catalog
Title... 阅读全帖
g********n
发帖数: 2314
13
来自主题: _GoldenrainClub版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zz 钱穆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zz 钱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28 11:17:00 2009), 站内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paladin
标 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zz 钱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28 11:16:46 2009), 转信
eBookCN|Txt电子书籍下载 http://www.ebookcn.com
目 录

前言
第一讲 汉代
第二讲 唐代
第三讲 宋代
第四讲 明代
第五讲 清代
总论
钱穆年表
钱穆先生小传
王昆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毕明迩:关于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则我认为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 阅读全帖
s***a
发帖数: 2141
14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马勇:我们其实并不了解民国
马勇:我们其实并不了解民国
编者按 大陆学术界一般习惯把民国史起始定在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尚未走远的、历时甚短的时期,由于海峡两岸几
十年来在政治上未能达成足够的共识,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往往存在着差异
甚大的解读,今人所见之“民国”,可以说是隔着几重雾。
随着这几年有关民国图书出版热,浓雾正在慢慢散开。人们津津乐道于那些学人的
范儿,以及民国的教材课本等。我们真的了解民国吗?只从学术史意义上讲,我们对于
民国其实很陌生。中国社科院的专家马勇和毕苑为我们带来他们的解读。
要说民国史,肯定绕不开1911年爆发的终结帝制、启发民智的辛亥革命。对于它的
研究,又有哪些新论呢?《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就是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
成果。
要谈民国史,也肯定绕不开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对抗与合作。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民国
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为什么可以从一个小小的、扎根于山野之间的“在野党”,
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中,打败当时的“执政党”,获得了民心?《张力与限界:中央苏
区的革命(1933-1934)》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些问题。
我...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15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
作者:张少鹏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2011.10
摘要:陈寅恪南下岭表,在政治上象征着他不仅对中共不信任,而且对国民党失望。在
文化上则隐喻着他在祖、父两辈先人之卓绝人格的影响下想成为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一
方面承先哲之统绪,示来者以轨则,另一方面尊崇气节,贬斥势利,以转移一代世风。
而陈寅恪南下岭表则主要受国共两党划江而治、陈序经个人魅力及抗战末期在燕京大学
所受良好照顾等因素的影响。
1948年12月15日,陈寅恪随胡适乘国民党派往北平的专机飞往南京,第二天即乘火
车前往上海。1949年1月16日,陈寅恪偕夫人唐篑及女儿小彭、美延乘船南下广州。从
此,在广州康乐园终老。关于陈寅恪南下岭表而未飞赴台湾一事,学界聚讼纷纭。实际
上,就陈寅恪当时的地位而言,其南下岭表具有浓厚的政治象征与文化隐喻意味。揭示
其间的象征与隐喻,不仅可以解开陈寅恪南下岭表的“本事”,透视其崇高的人格魅力
和文化追求,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陈寅恪的认识,进而促使我们在陈寅恪精神的感召下
增进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
一、政治象征
陈寅恪随胡适乘机飞往南京时,虽然陈寅恪曾表示他很苦恼,“当...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193
16
你这就是曲解了,我说的就是童书业刘起釪愿意搞先秦学术史很正常,在先秦学术史里
面能有成就也是好事。Feymann搞量子理论当然也是大好事。
不正常的是抱着师傅的名头不放,结成个小圈子,只要有人胆敢说师傅不对的,就是大
逆不道,甚至人身攻击。辩论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在内容观点上讨论,而是拿过去顾
颉刚的名声甚至是官方的态度来压另一方。
另外,学问是靠自己做出来的。师傅的名头,跟自己是没半点关系的,动不动就说自己
是谁的徒弟,自己的师傅是多么了不得的大师,是心虚的表现。学问要青出于蓝,比如
Feymann就是个正面的例子,可没见他天天告诉别人自己是Wheeler“最器重子”。
K*K
发帖数: 193
17
那篇记者的文章背后推手多半就是文章里提到过的吴锐。吴锐跟刘起釪关系好,不过他本人也很有意思。
抄一篇刘起釪的文章,学术上不评价,不过这里面的
“遵循备受党中央、社科院领导、学术界尊重的顾学之路”
“应该首先把先行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党的社会科学领导同志对待顾先生学术的态
度告诉大家,当然更重要的是党中央始终尊重顾先生学术也都要告诉大家,以见出我们
从事社会科学的人,对顾先生应持什么态度才是正确的。”
“特别是他作为历史研究所所长,直接违抗胡乔木、胡绳先后两位院长重视顾学的指示
,顶着干而来的”
学术界还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也就算了,提党中央、社科院领导,拉周恩来,胡绳,
周扬,胡乔木的大旗,有意思吗?要批李学勤应当从学术上批判,扯到“中央”,“领
导”上面,甚至有一些人身攻击,这难道就是“顶尖史学大家”应该有的风范?而且如
果这篇文章发表在60,70的文革年代,在时代的背景下,也就算了,到现在还扯这
些东西,就没意思了。还有文章后面对李学勤连一些不适合的话都出来了,这不是硬生
生地把学术研究自我贬低为江湖恩怨的水平么?
当然,一种可能是刘起釪过去曾经受到李学勤的打压,不过就算这样,阐... 阅读全帖
m********1
发帖数: 368
18
拜谢足下指教!余不敢言遍读二十四史。然尝粗涉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梁启超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近三百年学术史》等,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等,顾颉刚先生《古籍考辨丛刊》等,萧公权先生《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语、诗、易、左传、孙子、韩非等注家之作若干,窃以为就内容、方法而言,余所谓晚清民国“文化思想活跃”“众大家于经学史学及诸子重新思考、深刻检讨,又引入西学之法,等同思想之再造重生,其间一流注家、经学家、史家论述与集成,密度之大,涉及之广,以先前历代(除先秦发源以外)相同时间跨度较之,确无可比”无甚大谬。自觉读书嫌少,假以时日,览足下所荐之书,收回前言或未可知。
d*****g
发帖数: 1616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顾颉刚疑古思想评价
http://theory.jschina.com.cn/a/200904/t32280.shtml
摘要: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古史辨”派,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史坛,风靡
一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出土文物的丰富,人们对疑古史学有了新
的认识。本文即剖析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抽出其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进
行探讨,评价它的成就和影响。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思想;古史;伪史
作者简介:杨善群(1937-),男,上海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
究。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在史坛崛起,其领导人
物顾颉刚被称为“疑古大师”[1]。从1926到1941年,《古史辨》共出版了七册九本
(第七册分为上中下三本),洋洋数百万言,人们称其为“疑古文献的大成”[2],
在史坛上掀起一股巨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地下文物—
—有关的古籍竹简、帛书不断出土,人们对“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需
要对《古史辨》的成败得失重新进行评价和总结,对它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检查和反思,
以利于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正如已... 阅读全帖
y****e
发帖数: 1785
20
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摘要: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一直得到学界的赞扬,然而深入审视,实乃以新
的文字资料参证古籍文献资料,不必看作“二重证据”,其中以商代君主世系推想“夏
后氏世系之确实”,更是严重的逻辑错误。“二重证据法”是针对“古史辨”派提出的
反对理念,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起到阻断史学革命、将传统史学过早衔接于新史学的作
用。此后史学界在上古史的研究中,将“二重证据法”的负面作用扩大、滥用,造成不
良的影响,应当及早摒弃。
关键词:王国维 二重证据 古史辨 考古学
王国维是20世纪初期杰出的史学家,早在1917年,他就通过辨识甲骨文字、破解其
中历史信息而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等重
要论著,取得了确证殷商君王世次的重要学术成就。1925年,他又高调提出所谓“二重
证据法”的命题,成为学术史上被多数人评价极高的史学方法。然而细检众论,随声者
多、考实者寡,对于“二重证据法”这个影响重大的问题,理应置于大的学术背景及史
学史的进程中重新审视。
一、“二重证据法”风靡于世的时代因缘
历史学在其持续发展...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555
21
☆─────────────────────────────────────☆
hungry1 (遥望) 于 (Sat Sep 17 15:46:11 2011, 美东) 提到:
可信度不很强。又是吃了没事干。
转自 http://www.6park.com/news/messages/40394.html
中国知名纪实月刊《炎黄春秋》2011年第9期刊登南开大学教授刘泽华文章指出,毛泽
东的哲学代表著作《矛盾论》涉嫌抄袭“红色教授”杨秀峰的著作《社会学大纲》。
刘泽华文章原题《我在“文革”中的思想历程》。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矛盾论
》有抄袭之嫌”是其中之一,有关内容如下:  中共官方人民网以“毛泽东《矛盾论
》有抄袭之嫌”为题全文转载刘泽华文章
1970年秋,我们逐渐听到如日中天的陈伯达被揪出来,说他是“假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骗子”。我一方面很震惊,不知此论从何说起?另一方面,我对陈也
没有好感,揪出来感到很痛快。但疑问也发生了,他是中央文革小组组长,他的理论与
行为如何看待?我无法得到解答。
1971年夏,学校革委会宣传部门组织了几个人来清理陈伯达的假马克思... 阅读全帖
w****j
发帖数: 5581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明末文字獄嚴重麼?
清学术发展确实没大成就,主流清学术史的观点是这和清政府专制文化政策是密切相连
的,我基本也认同这个结论,不过说儒学的历史在进入清朝以后就已经结束了就过分了
,明显显示出对清朝学术发展没有了解。清学术发展的大致脉络是这样的:康熙朝还是
提倡宋明理学的,但自顾炎武黄宗羲开始,就对理学进行深刻反思,并带动学术主流思
想朝离开理学的方向发展,提倡务实,反对空谈。然后,随着清朝统治巩固,经济恢复
,民族矛盾减弱,反满的情绪渐渐平息,知识界接受了清统治者的正统地位。学术上向
汉学发展。以阎若璩,毛奇龄,胡渭,万斯同,顾祖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形成了清早期
的学术特征:强调读书,反对空谈。颇具怀疑精神,考证方法日趋精密。例如阎若璩胡
渭推翻古文尚书,姚际恒做 古今伪书考,对梳理学术史贡献很大,注重考据其实是史
学走向近现代的发轫。古典时期的历史学家,东西方都一样对事实的精确性缺乏概念。
然后就是吴派的惠栋和皖派的戴震反宋复汉,从而使清代汉学走到高峰。戴震在文字狱
的威胁下(有反对程朱而起的案子)还能批判宋儒,难能可贵。戴震之后,汉学就是统
治地位了,有所谓“家家许郑,人人贾马”。
另外,王阳明,黄宗羲怎... 阅读全帖
w****j
发帖数: 5581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代学术极简史
清学术发展确实没大成就,主流清学术史的观点是这和清政府专制文化政策是密切相连
的,我基本也认同这个结论,不过说儒学的历史在进入清朝以后没有发展就不对了。清
学术发展的大致脉络是这样的:康熙到乾隆官方学说还是提倡宋明理学的,但自清初顾
炎武黄宗羲开始,出于亡国之痛后的反思,就对理学进行深刻批判,并带动学术主流思
想朝离开理学的方向发展,提倡务实,反对空谈。既然是反思,自然要清理以前的学术
积累,有所谓正本清源,但这些梳理的工作量是巨大的,这两位是开路先锋,后来者还
很多呢。然后,随着清朝统治巩固,经济恢复,民族矛盾减弱,反满的情绪渐渐平息,
知识界接受了清统治者的正统地位。学术上则沿着顾炎武的路子向汉学发展。以阎若璩
,毛奇龄,胡渭,万斯同,顾祖禹等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形成了清早期的学术特征:强
调读书,反对空谈。颇具怀疑精神,考证方法日趋精密。例如阎若璩,胡渭推翻古文尚
书,姚际恒做 古今伪书考,对梳理学术史贡献很大,注重考据其实是史学走向近现代
的关键之处。古典时期的历史学家,东西方都一样对事实的精确性缺乏概念,常常为了
宣传自己的理念而篡改历史。辨伪这条路,到崔东壁算是达到这方面的顶... 阅读全帖
r******t
发帖数: 8967
24
朝鲜李氏王朝正祖李祘主持重修《宋史》,将宋、辽、金三史合一,以宋为正统,历时
20余年,1791年成《宋史筌》148卷。由外国学者重修《宋史》,这在古代学术史中是
绝无仅有的
明清两代对《宋史》的重修
自元末至正五年(1345)修成《宋史》以后,历代学者以其粗疏错漏、繁冗芜杂,纷纷
重修《宋史》。元末周以立,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就曾想重修。明正统(1436
—1449)末年,其曾孙南京侍读学士周叙奏请许自撰《宋史》,进行了数年,书未成而
病死。正德年间(1506—1521),王洙撰成《宋史质》100卷。明朝廷也准备重修《宋
史》,以礼部尚书严嵩主持,后亦无成。柯维骐历时20年,修成《宋史新编》200卷。
万历年间(1573—1620)王惟俭修《宋史记》250卷,明末钱士升成《南宋书》60卷等
,其中以柯维骐《宋史新编》最著名。此外,王思义、王昂、汤显祖、刘同升、归有光
、邵经邦等人,都曾重修《宋史》,亦多未成书。明修《宋史》,无不是合宋、辽、金
三史为一,以宋为正统;又都只是删节元修《宋史》成书,并无事增文省之可言,即使
有少数订误,也无多大学术价值。
清初潘昭度得到明末汤显... 阅读全帖
z**z
发帖数: 436
25
前几年回国时候买了本夏商周断代工程纪实,就是前一阵板上有人总结的那本。然后看
各种议论。咱是外行,就看个热闹。
前几天有个帖子说陕西眉县杨家村2003年发现的青铜器窖藏就挑战了那个断代工程,我
不知所以然,就去网上搜了一把,找到了这篇文章。但是看完了也没明白为啥就挑战了
断代工程?有没有人可以指点一下?
http://www.qlwh.com/jidi/xinshu.asp?id=362
由新出 公盨、逨氏铜器论夏商周世系——纪念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发
表85周年
下面是文章中有关杨家村2003年发现的青铜器窖藏及断代工程
2、眉县新出逨氏青铜器与西周王室世系
2003年1月19日,陕西眉县杨家村新发现了一处青铜器窖藏。内有27件青铜器
,包括逨盘1件,逨盉1件,叔五父匜1件,单五父壶2件,单叔鬲9件,42年逨鼎2件,43
年逨鼎10件,天盂1件。27件铜器件件有铭文,其中逨盘372字,42年逨鼎281字,43年
逨鼎310字,均为长篇铭文,具有相当珍贵的史料价值。我们曾就这批铜器做过综合研
究。这里着重就其中逨盘对于西周王室世系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试作讨论...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6
张广达专访:中国历史的实态与表述
李丹婕
2015-02-15 09:57
【编者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张广达先生近年来持续
关注十九世纪末叶二十世纪初叶汉学研究在中、日、俄、法、美等不同国家 的转型特
色,其中对法国方面就以沙畹为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在张先生看来,沙畹的最大贡献可
以归结于一点:他以亲自的践行为当代汉学确立了专业规范 (professional
standards),与当代同侪相比,他更卓有成效地将汉学这一专业训练(professional
training/discipline)引上了现代学术研究的轨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汉学不
再仅仅是西方传教士、外交家等业余者的嗜好了。
1814 年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是法国现代汉学建立的
标志性事件,迄今已逾两百周年;刚刚到来的2015年,又恰逢沙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澎湃新闻因而邀请张广达先生就沙畹及其所代表的法国现代汉学形成之初的诸多特征做
些介绍。
访谈分上下两篇,以下为下篇。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 ,简称沙畹,是学术界公认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最有
... 阅读全帖
y***f
发帖数: 341
27
中国近现代是一个大师云集、伟人辈出的时代。大师实在太多,我只就我个人的看法,评出这十位文科即人文类学术大师来。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祖籍福建泉州府惠安县,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在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还是杰出翻译家。曾获13个博士学位,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第一个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中国札记》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8158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华简是不是曹操墓?
学界围绕清华简《耆夜》真伪展开激辩
2013年09月23日 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23日第504期 作者:晁天
义 周学军 浏览: 974 次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
【核心提示】在廓清史料迷障、构建可靠历史的道路上,证伪与证实二者同样居功
至伟。清人阎若璩曾经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
文异同等方面入手,成功破解了《伪古文尚书》这一学术史上的重大疑案。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出版,自2008年以来就备受海内外学
界广泛关注的“清华简”从此揭开神秘面纱。该书包括《尹至》、《尹诰》、《程寤》
、《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楚居》等九篇文献,其中
《耆夜》记载周人征伐耆国(一般认为即历史上“西伯戡黎”之黎国)胜利,回到镐京
文太室举行“饮至”礼的情节。由于涉及先秦诗歌、礼仪、史事等诸多丰富内容,史料
价值重大,因此被一些学者视为佐证周代史事、检验“清华简”真伪的一项重要依据。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国内报刊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文章已达20篇左右。在这
些文章中,多数学者采用“二重证...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8158
2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上博简、清华简都是真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房顶
【核心提示】在廓清史料迷障、构建可靠历史的道路上,证伪与证实二者同样居功
至伟。清人阎若璩曾经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
文异同等方面入手,成功破解了《伪古文尚书》这一学术史上的重大疑案。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出版,自2008年以来就备受海内外学
界广泛关注的“清华简”从此揭开神秘面纱。该书包括《尹至》、《尹诰》、《程寤》
、《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楚居》等九篇文献,其中
《耆夜》记载周人征伐耆国(一般认为即历史上“西伯戡黎”之黎国)胜利,回到镐京
文太室举行“饮至”礼的情节。由于涉及先秦诗歌、礼仪、史事等诸多丰富内容,史料
价值重大,因此被一些学者视为佐证周代史事、检验“清华简”真伪的一项重要依据。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国内报刊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文章已达20篇左右。在这
些文章中,多数学者采用“二重证据”的传统方法,力求从正面以新出文献佐证、补苴
上古史事。其中讨论周代礼乐制度者有田旭东《清华简〈耆夜〉中的礼乐实践》、刘光
胜《〈耆夜〉中的周代饮至礼》;考证“西伯戡黎”...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8158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对待先商,正确的科学态度
张富祥拿没拿NED狗粮?我不知道。他拿了让他死全家好了,如果他没拿,没有根据就
说他拿NED狗粮的人也应该死全家。公平合理
张富祥,男,1950年4月生。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先
后在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任教,现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2007年担任博士
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史学史、历史文献学,目前重点讲授中国古
代文化史及学术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出版有《麟台故事
校证》(中华书局)、《南宋馆阁录、续录》(中华书局)、《宋代文献学研究》(上
海古籍出版社)、《齐鲁文化通史(远古至西周卷)》(中华书局)、《王政全书――
吕氏春秋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韩非子解读》(泰山出版社)等著作。
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八十余篇,代表论文有《昭穆制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商
王名号与上古日名制研究》(《历史研究》)、《从王官文化到儒家学说――关于儒家
起源问题的推索和思考》(《孔子研究》)、《齐鲁文化综论》(《文史哲》)、《今
本〈竹书纪年〉纂辑考》(《文史哲》)等。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9年拟...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8158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对待先商,正确的科学态度
张富祥拿没拿NED狗粮?我不知道。他拿了让他死全家好了,如果他没拿,没有根据就
说他拿NED狗粮的人也应该死全家。公平合理
张富祥,男,1950年4月生。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先
后在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任教,现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2007年担任博士
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史学史、历史文献学,目前重点讲授中国古
代文化史及学术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出版有《麟台故事
校证》(中华书局)、《南宋馆阁录、续录》(中华书局)、《宋代文献学研究》(上
海古籍出版社)、《齐鲁文化通史(远古至西周卷)》(中华书局)、《王政全书――
吕氏春秋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韩非子解读》(泰山出版社)等著作。
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八十余篇,代表论文有《昭穆制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商
王名号与上古日名制研究》(《历史研究》)、《从王官文化到儒家学说――关于儒家
起源问题的推索和思考》(《孔子研究》)、《齐鲁文化综论》(《文史哲》)、《今
本〈竹书纪年〉纂辑考》(《文史哲》)等。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9年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2
刘家河出土商代青铜礼器研究
1977年8月,在平谷刘家河村东,当地农民在一池塘边取土时意外地发现一座古墓。经
北京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的清理,确定了该墓为商代中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了金、铜、玉
、陶器等40余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其中,出土的青铜礼器计十六件。其中,有两件铜盘
造型极其奇特:
鸟首鱼尾纹盘 1件
高9.5、口径25.5厘米。窄沿外折,内壁凹圆,平底,矮圈足。盘外壁有鸟首鱼尾纹三
组,中心有圆涡纹,界以连珠纹。
2、鸟柱龟鱼纹盘 1件
高20.5、口径38.5厘米。宽沿外折,内壁凹圆,盘内中心有用涡纹及连珠纹组成的龟形
图案,内壁有鱼纹三组,盘沿左右对立两鸟形柱。
段勇博士在《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一书中曾主张:
商、周青铜器上的神鸟纹明显分为两类:一类鸟首兽身,变形较大;另一类鸟首鸟身,
相对写实。二者在青铜器上流行的时代也判然有别:前一类集中见于商代,西周早期仍
有部分,但此后即难觅踪迹;后一类主要见于西周时期,此前只在商代晚期有少量出现
。(P116)
以刘家河出土的中商青铜器来衡量,此说显然并不十分合适。因为这里出现的两件鸟形
盘,其中鸟柱龟鱼纹盘上的鸟形,正是所谓写实...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3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述评
一、罗氏小传
罗振玉,清同治五年(1866)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南门更楼
东(今罗家巷)寓所。祖籍浙江上虞县永丰乡。字式如,又字叔言,号雪堂。因溥仪曾书
赠“贞心古松”四字以褒其忠心,故晚年常以“贞松堂”作为斋名,又号贞松老人。
1940年5月14日因病逝世于旅顺洞庭街一巷3号的罗公馆内。
罗振玉的曾祖父是罗敦贤、祖父是罗鹤翔。他的父亲罗村勋,一生只是个小官:“历署
江宁县丞、海州州判、徐州经历、清河县丞”。他的叔叔罗树棠也只是个“遂昌教谕”
而已。他的生母是范以煦的长女。不论是当时的罗家还是范家,家境并不富裕,地位也
不显赫。罗树勋和范氏共生五男五女。五男为:长男罗振鋆、次男罗振镛、三男罗振玉
、四男罗振常、五男罗振銮。罗振玉自幼李岷江诵读诗书,勤奋好学、饱读经典。还在
年少之时写下的《存拙斋札疏》一文居然得到晚清著名学术大师俞樾的赞赏!足见他的
天资和学养。
16岁中秀才后更加倾心于金石考据之学。中日甲午战争后,他开始追求变法图强,留意
新学,并以农学为切入点,翻译介绍日本和欧美的农学著作,并协办武昌农校、江楚编
译局、苏州师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4
第六章从会通中西到西学东源(OCR自《新学苦旅》)
追求“会通”者的苦衷
在礼仪之争以后,西学的传入基本中断。此时中国知识分子虽然在学术上有重要建
树,但在思维方式上、在骨子里,依然不脱固有的模式。总的说来,清代正统学术并没
有导致中国科学的复兴,到“乾嘉汉学”兴盛时反而更深地回到故纸堆中去了。作为掌
握着社会精神财富的知识阶层,竟然作出某种驼鸟式的反应,这是令人惊诧的。
想当年,“西儒”利玛窦带来西方科学文化之初,知识分子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徐光
启提出的“会通中西”思路。即“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历
书总目表》)。与他同时代的李之藻也说:西算“加减乘除,总不殊中土,至于奇零分
合,特自玄畅,多昔贤未发之旨。”(《同文算指序》)以上系就西学中的特殊门类—
—西历与西算而言的。就总体西学而言,则是利用其来“易佛补儒”。他们的这个思路
一直流行于此后若干代人中.如薛凤祚(1600-1680)说:“中土文明礼乐之乡,何讵
遂逊外洋?然非可强词饰说也。要必先自立于无过地,而后吾道始尊。此会通之不可缓
也。”(《历学会通序》)。这一思想指导下,他经三十余年而写成《历学会通》一...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假设,白马登之战中是项羽,
http://zh.wikipedia.org/zh/%E2%80%9C%E5%B8%B8%E5%87%AF%E7%94%B3
“常凯申”误译事件
“常凯申”误译事件出現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
: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
原來只有兩章,分別關於中國及港台學者和俄羅斯及蘇聯學者的研究,後來王奇加入關
於西方學者的第三章時,因時間倉卒而來不及校對[1]。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08
年10月出版,2009年6月被發現書中第三章多處錯譯人名、期刊、書名、出版地和出版
社,其中包括把英文資料中的Chiang Kai-shek(蒋介石)誤译成常凯申。其中一些中
國人名字出現「錯譯」,是因為他們的英文名以當時流行的威妥瑪拼音拼寫,與現時在
中國大陸通行的漢語拼音不同[2]。
2009年6月19日,中央编译出版社表示已停止这本书的发行,并就审校工作中的失误向
读者表示歉意。
目录
1 書中人名錯譯列表
2 延伸閱讀
3 参考文献
4 參見
5 外部链接
書中人名錯譯列表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高山杉在《「門修斯」...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第六章从会通中西到西学东源(OCR自《新学苦旅》)
追求“会通”者的苦衷
在礼仪之争以后,西学的传入基本中断。此时中国知识分子虽然在学术上有重要建
树,但在思维方式上、在骨子里,依然不脱固有的模式。总的说来,清代正统学术并没
有导致中国科学的复兴,到“乾嘉汉学”兴盛时反而更深地回到故纸堆中去了。作为掌
握着社会精神财富的知识阶层,竟然作出某种驼鸟式的反应,这是令人惊诧的。
想当年,“西儒”利玛窦带来西方科学文化之初,知识分子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徐光
启提出的“会通中西”思路。即“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历
书总目表》)。与他同时代的李之藻也说:西算“加减乘除,总不殊中土,至于奇零分
合,特自玄畅,多昔贤未发之旨。”(《同文算指序》)以上系就西学中的特殊门类—
—西历与西算而言的。就总体西学而言,则是利用其来“易佛补儒”。他们的这个思路
一直流行于此后若干代人中.如薛凤祚(1600-1680)说:“中土文明礼乐之乡,何讵
遂逊外洋?然非可强词饰说也。要必先自立于无过地,而后吾道始尊。此会通之不可缓
也。”(《历学会通序》)。这一思想指导下,他经三十余年而写成《历学会通》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去政治化的政治:对文史研究“去郭沫若”现象的反思
分享到:
时间:2017-09-30 09:32
•来源: 察网
•作者: 李斌
•浏览:644
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郭沫若研究在80年代以来的遇冷,跟“非郭沫若”认识装置有关。“去革命化”“现代
化范式”“为学术而学术”“纯文学”是这种认识装置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学术和文学
创作为革命和现实生活服务的革命者郭沫若,被排除在这种认识装置之外,在相关的文
学史和史学史研究中被割裂、放逐、抛弃。同时,郭沫若研究受“非郭沫若”认识装置
的影响,一些成果出现了偏差。反思“非郭沫若”认识装置,需要反思80年代以来的社
会思潮,但又不是回到“革命史范式”,而是突破专业分工,重建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整
体感的研究范式,从而寻求知识分子跟政治、社会、阶层、种族、媒体等构建新型关系
的另一种可能性。
去政治化的政治:对文史研究“去郭沫若”现象的反思
李斌
对“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反思
尽管自80年代以来,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郭沫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
可讳言的... 阅读全帖
t*******a
发帖数: 4055
3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我为什么提出希腊伪史论?
何新驳北大英文系教员高峰枫:我为什么提出希腊伪史论?
希腊文明真伪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下六个方面。这是要害之所在:一、历史中从不存在
什么“希腊国”、统一的“希腊文化”;二、荷马是亚洲人,荷马史诗不是希腊的史诗
;三、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本不属于希腊;四、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文本可疑;
五、所谓的希腊哲学科学巨匠多数非欧洲希腊人,而是亚洲人;六、古希腊罗马文明与
蛮族日耳曼以及盎格鲁·撒克逊文明没有承接关系。
何新驳北大英文系教员高峰枫:我为什么提出希腊伪史论?
【希腊伪史论的关键六点】
希腊文明真伪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下六个方面。这是要害之所在:
一、历史中从不存在什么“希腊国”、统一的“希腊文化”
其实,我立论批判希腊伪文化和伪史的关键论点是基于以下4点:
1、有人以为希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希腊在19世纪发生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希
腊独立运动之前,历史上的希腊半岛上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独立、自主、名字叫“
希腊”的主权国家,也从来不存在一个以雅典为中心的”辉煌“的古希腊文化!
2、由于古代的希腊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所以希腊也从来没有形成独立的主权,
没有王权、王朝和希腊国王...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21华语思想新坐标
2018-01-21华语思想新坐标 爱思想网 微信号ai-sixiang
功能介绍
爱思想网是以原创性、思想性和专业性著称的综合学术平台,致力于推动学术繁荣,提
升国家软实力,做学习型社会的领航者。数百位各科杰出学人的授权专栏是其最大特色
。投稿和合作:[email protected]。
作者:葛剑雄,爱思想专栏学者,复旦大学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来源:本文转自文汇报,转载请联系版权方。
在2010年左右社会上出现“民国(小学)教材热”时,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民国时的
大师会编小学教材?”我告诉他,那时编教材不需要哪个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只要有出
版社出就行,而出版社对编者是按印数付版税的。所以编教材的版税收入一般远高于学
术著作,如果能编出一种印数高、通用时间长的教材,编者等于开发了稳定的财源,何
乐而不为?至于“大师”,这是现在对这些编者的称号或评介,当初编教材时,他们还
不具备这样高的身份,甚至还只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
近年来,随着“民国热”的升温,一批“民国范儿”的故事流传日广,更...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4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学术大门外的野蛮人
原创:叙拉古之惑 叙拉古之惑 微信号 xulaguzhihuo
功能介绍
寂静的学术世界
“清华大学名誉校董”、“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主任”;“北
京大学名誉校董”、“北京大学廖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校
董”、“复旦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凯原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交大校董”、“上交凯原法学院名誉教授”……
这一连串令人炫目中国顶尖高校的学术头衔背后的获得者——他——不是哈贝马斯,不
是斯金纳,不是纳斯鲍姆,当然也不是葛兆光——而是“国际软件屋公司”(Software
House International,SHI)的创始人,一位出生在印尼的美籍华裔廖凯原先生。
如同御前侍卫副总管、正黄旗副都统、抚远大将军、鹿鼎公、神龙教白龙使、天地会青
木堂香主、少林晦明禅师、清凉寺方丈诸多头衔集于一身,但事实上只会一些街头打斗
本事的韦小宝,廖凯原先生登堂入室获得的这串令人肃然起敬的头衔,依籍的并非是他
令人高山仰止或是被人视如敝屣的学术成果:“凯源量子信息学(KQID)”和“轩辕反
熵运行体系2.0”,而是他对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785
41
来自主题: Arts版 - [转载] 四代人的学术境遇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ader 讨论区 】
【 原文由 sunnyyen 所发表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四代人的学术境遇
蒋寅
对一个真正的学者来说,对自身及群体的反思,对学术史的回顾
,常成为毕
生事业中一部分无形的积累。而从学术本身来说,对学术史的思考,
又是学术发
展的必要前提之一。予生也晚,对本世纪初的一批大师,只能从师长
那儿略闻其
风神咳唾,只能从他们的著作和传记文献中领略到一代学术的流风余
韵。尽管他
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不安宁,充满战乱和灾难,可对学术来说那毕竟
是个洋溢着
生机的时代。破除和建设共举,消解和改造并行,厚实的文化积累与
自由的文化
交流,使那个时代成为真正的学术繁荣时代。
自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辈大师作古,本世纪的学术接力棒
已传递了四
代人。第一代年至耄耋,包括已故更年长的一批老学者,大多是民国
年间的教授,
现在是社会和高校最为珍视的重点保护对象,可以说是老字号的金字
招牌。第二
代年过花甲,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研究生,现为教授、博士
生导师,是
各院
t****a
发帖数: 554
42
国学概论 上篇
第一章 孔子与六经
中国文化,于世界为先进.古代学术思想,当有研讨之价值.
然夷考旧文,茫昧无稽,虽有美盛,未可苟信.当孔子时,
夏,殷之礼,已为无徵.
[<论语 八佾>:子曰:"夏礼我能言之,杞不足以徵也,
殷礼我能言之,宋不足以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我能
徵之矣."]
当孟子时,成周书籍,亦复不传.
[<孟子 万章>:北宫錡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详不可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去其籍."]
荀卿有"文灭节绝"之叹.
[<荀子 非相>:"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
五帝只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是以文久而灭,
节族久而绝."]
韩非有"非愚则诬"之讥.
[<韩非子 显学>:"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
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无参验
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
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
故言古者不可不慎.余于此编,盖将略而弗论,论其可知者,
自孔子始.然于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凡二:一曰孔子,
一曰六经.孔子者,中国学术史上人格最高之标准,而六经
则中国学术史上著述最高之标准
x*****u
发帖数: 3419
43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葛兆光:十八世纪的学术与思想
十八世纪的学术与思想
葛兆光
据科林伍德(Robin Ceorge Collingwood)说,历史是历史学家在心灵中重温往事的一
门学科。可是说实在的,回忆并不太可靠,有时历史仿佛是一棵进入冬天的树,随着时光
流逝,盛夏的绿叶渐渐地落去,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当人们试图追忆它的时候,总难以
恢复它夏天的生动和茂盛,历史也是一样,时间越久,记忆的遗失就越多。于是,有的被
反复提 起的事件就越发凸显,而有的被忽略的事件就仿佛根本没有存在过似的,历史就
在这有意无意的强化和淡化的记忆中变了模样。思想和学术的历史也一样,思想史家叙述
过去的思索 ,学术史家记述过去的学问,依托的都是旧时的文献和前人的评价,常常想
不起当年那些思索和学问曾经活生生存在过的环境,于是,他们笔下的思想史或学术史好
像总是“悬浮”在白纸黑字之间,读者所看到的那些哲人或学者就好像汤碗里的死鱼而不
是水中的活鱼,不明就里的读者睁大了眼睛恍然大悟:哇,鱼原来是和葱姜一道横躺在汤
碗里的!当他们再度听到“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就会立即联想到鱼安然地
卧在汤碗中的情景。
思想史和学术史著作常常教
x*****u
发帖数: 3419
44
news.guoxue.com
国学资讯 / 史海回眸 / 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
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
2008-06-12 项念东 博览群书 点击: 3135
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上不乏学术论争,同行之间尤然。而所有本于学术探讨的论争,无
论激切还是温和,自然都会有益于学术的发展,值得后人重视。但有些隐而未发的学术
争论却不易为人所关注。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梳理这些隐藏的、从未公开化的论争史料
,对于深入研究潜在论争双方的学术思想以及一个时期学术的发展路线,显然是有价值
的。本文要谈的,即是陈寅恪(1890~1969)与钱穆(1895~1990)这两位史学大师之
间的一场从未公开的学术争论。
一、《师友杂忆》对“陈寅恪学术”的回避
钱穆以平实而雅洁的文笔追述其七十年间的师友往事,留下了一册兼有文章意趣和史学
价值的《师友杂忆》,且明白告诉世人“苟以研寻中国现代社会史之目光视之,亦未尝
不足添一客观之旁证”(《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第44页,三联书店1998年版。以
下简称《杂忆》)。实际上,钱穆著此书虽系追忆师友杂事,但多有月旦当日
f*******e
发帖数: 785
45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转载] 四代人的学术境遇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ader 讨论区 】
【 原文由 sunnyyen 所发表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四代人的学术境遇
蒋寅
对一个真正的学者来说,对自身及群体的反思,对学术史的回顾
,常成为毕
生事业中一部分无形的积累。而从学术本身来说,对学术史的思考,
又是学术发
展的必要前提之一。予生也晚,对本世纪初的一批大师,只能从师长
那儿略闻其
风神咳唾,只能从他们的著作和传记文献中领略到一代学术的流风余
韵。尽管他
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不安宁,充满战乱和灾难,可对学术来说那毕竟
是个洋溢着
生机的时代。破除和建设共举,消解和改造并行,厚实的文化积累与
自由的文化
交流,使那个时代成为真正的学术繁荣时代。
自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辈大师作古,本世纪的学术接力棒
已传递了四
代人。第一代年至耄耋,包括已故更年长的一批老学者,大多是民国
年间的教授,
现在是社会和高校最为珍视的重点保护对象,可以说是老字号的金字
招牌。第二
代年过花甲,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研究生,现为教授、博士
生导师,是
各院
r****y
发帖数: 26819
46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1)
《钱理群教授:我的精神自传》
简介及评论 内容简介
本书既是一部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
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
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
思考透彻,激情飞扬,充满了敏锐的发现与深刻的思索。黄钟大吕之声,世所少见;沧
海桑田之辨,令人回味。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读者不能不读的当代启示录。
本书是钱理群先生近年来最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作品。钱先生在该书
后记中说,“最后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
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
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这本书又是一部
关于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研究著作”。阅读过该书
手稿的北大学者贺桂梅认为该书更是一部20世纪中国的经验史。
该书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我的回顾与反思;第二部:我的精神自传。
简介及评论 作者介绍
z**n
发帖数: 22303
47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胡适:信仰印度化是中国之大不幸
何建明:胡适的佛教文化观及其学术史意义
来源:无 2011年11月23日 网友评论:0条 点击:1252
胡适的禅学史研究及其与日本学者的禅学论争向来为学界所关注,但是,人们多注意其
研究方法的得失而忽视其佛教文化价值立场的重要影响。本文着眼于人们不太注意的胡
适有关佛教文化观念的资料与当时佛教界的回应,分析胡适佛教文化价值观念的现代性
特征及对其禅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并与陈寅恪、汤用彤等同时代佛教史学者进行比较,
说明胡适禅学史研究主要受制于其文化价值明念。
关键词:胡适 佛教 禅宗史 文化价值观 现代性 研究方法
作 者:何建明,1965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及哲学院教授。
人文学术研究不仅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还需要合理的文化价值立场。文化价值观
念不仅影响着科学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更直接影响学术研究成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作为中国现代人文学术研究“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代表人物胡适,从自由主义和科学主
义的现代性立场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许多批判性研究,其中对佛教禅宗史的研
究,是其学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佛教界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无...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述评
一、罗氏小传
罗振玉,清同治五年(1866)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南门更楼
东(今罗家巷)寓所。祖籍浙江上虞县永丰乡。字式如,又字叔言,号雪堂。因溥仪曾书
赠“贞心古松”四字以褒其忠心,故晚年常以“贞松堂”作为斋名,又号贞松老人。
1940年5月14日因病逝世于旅顺洞庭街一巷3号的罗公馆内。
罗振玉的曾祖父是罗敦贤、祖父是罗鹤翔。他的父亲罗村勋,一生只是个小官:“历署
江宁县丞、海州州判、徐州经历、清河县丞”。他的叔叔罗树棠也只是个“遂昌教谕”
而已。他的生母是范以煦的长女。不论是当时的罗家还是范家,家境并不富裕,地位也
不显赫。罗树勋和范氏共生五男五女。五男为:长男罗振鋆、次男罗振镛、三男罗振玉
、四男罗振常、五男罗振銮。罗振玉自幼李岷江诵读诗书,勤奋好学、饱读经典。还在
年少之时写下的《存拙斋札疏》一文居然得到晚清著名学术大师俞樾的赞赏!足见他的
天资和学养。
16岁中秀才后更加倾心于金石考据之学。中日甲午战争后,他开始追求变法图强,留意
新学,并以农学为切入点,翻译介绍日本和欧美的农学著作,并协办武昌农校、江楚编
译局、苏州师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2017-05-10 刘正 考古暨历史语言通讯 考古暨历史语言通讯
考古暨历史语言学会常务会长刘正教授
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
授、伦敦大学考古学博士唐际根教授的大作《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一书,我虽治商周
彝铭研究有年,然才疏学浅加之缺乏田野考古实践,所以至今也不敢归队到专业考古学
科研人员行列之中。蒙唐兄不弃,使我有机会在第一时间内就得到了他的赠书。通读之
下,多有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之感,骨鲠在喉,欲吐之而快,因成是文!
该书收录了唐际根教授从事商代考古学专题研究的学术论文共33篇,从内容上看,作者
先后分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商研究、铁器与冶金术、文化遗产四个部分。其中,“考
古学理论与方法”收论文9篇,“商研究”收论文18篇,“铁器与冶金术”收论文3篇,
“文化遗产”收论文3篇。内容上虽然分为四个部分,但是全部论文皆为围绕殷墟考古
和商代编年的考古学实证这一核心而来,可说主题集中。从时间上看,本论文集所收最
早的一篇论文是1993年6月发表在《考古》上的《中国冶金术的起源问题》一文,到此
论文集出版时最新发表的《殷墟早期田野工作...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428
50
来自主题: China版 - 书写什么样的中国历史?
书写什么样的中国历史? ——“加州学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在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界,“加州学派”近年来影响日益扩大,其观点正
变得日益清晰和引人瞩目。“加州学派”并不是一个无差别的整体,而是不同国别、不
同研究领域、不同方法 论背景的学者的聚合,他们既有相似的理论诉求,又各自发掘
着独特的研究思路。“加州学派”关注中国研究是要在一个更加宏大的全球视角中看待
中国问题;他们 强调中国经济曾经有过的发展,是为了去除中西二元对立,揭示出中
国历史独特的发展逻辑;“加州学派”未来的发展尚未确定,为其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加州学 派”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向15-19世纪集中;宏大的历史视角和单因素比较使其
历史叙述稍显粗糙;新的研究范式难以置换已有的研究结论。因此,他们的观点经 常
受到学者的质疑。国内学界和“加州学派”所进行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各有价值,应
尽力促使二者恰当而有分寸地结合。
关键词:加州学派 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西比较研究范式
作者简介:周琳,清华大学院历史系。(北京 100084)
经济与社会的近代转型一直是萦绕于中西学术界的重大问题。长...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