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安立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g**r
发帖数: 42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普贤三昧品第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
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于虚空。法
界海旋靡不随入。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
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
边法界。成就一切佛功德海。显示如来诸大愿海。一切诸佛所有法轮流通护持使无断绝。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于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大光明佛
眼所见佛力能到佛身所现一切国土。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
。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尘数普贤菩萨。皆亦入此一切诸
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尔时一一普贤菩萨。皆有十方一切诸佛而现其前。彼诸如来同
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菩萨三昧。佛子。此是
十方一切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本愿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诸佛行
p****y
发帖数: 23737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说到修行成就
诚如太虚大师所言:“密宗之经咒仪轨,皆为佛地自受用法乐之事,皆为如来果分不可
说之说”。“一地菩萨不知二地事”,凡夫哪能清楚佛地密宗的事情呢?一般人连凡夫
心行都未必能透彻了知,要通晓佛菩萨不可思议境界更是不可能的。且不说我们不甚了
然的密法,就是平常念的《普贤行愿品》,仅仅依靠字句就能彻知普贤菩萨的高深境界
吗?显然也不能。究实而言,佛菩萨的行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根本就是知之甚少
、甚浅。因此,从佛地安立的甚深密宗法门,并不会因为我们暂时理解不了就是错的,
而“唯是可以信力接受”,应该对此有个清净的信心!
再者,佛陀说法又是因机施教的,一切根据受众的根器来定,那么在大众根机面前
暂时隐秘某些深层次的法,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非器面前不说法”,这正是佛陀
的慈悲所在。所以,拿汉文显宗经典来衡量一切,显然是行不通的。密宗法义有密宗的
经典所依。密宗经典汉文大藏经中有一部分,由密教部所摄。藏文大藏经中的密教经典
,部分和汉译经典重合,相比之下还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也是直接源自印度,由印藏译
师们共同所译。这些梵文原典仍有许多保留下来的,故此否定藏传经典的实质就是否定
印度经典。
p****y
发帖数: 23737
3
研究四悉檀的目的,是要使大家明白佛法並非硬性的,一成不變的法,而是隨機緣、
需要安立,隨時代的遞嬗而巧妙不同。古德說: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多門,為八萬四千法,法法可通涅槃。無二路,意指心法一路,為直探自性清
淨心,達到「唯心淨土」的境界。說權說實,都是轉染成淨的方便,但最根本的原則絕
對不可更易,即為依中道而開顯戒、定、慧三增上學,所完成的無上菩提,才是修行的
正途。
A****a
发帖数: 274
4
中阴身,通常是指人或其它有情从死亡到转生之间的一段短暂的过渡生命状态。然而,
关于中阴身有无的问题,南北传佛教有着不同的看法。
最近笔者读到一本南传佛教的《何去何从——业·斯旺·转生》(马来西亚籍南传佛教
高僧奥智达比丘著,2003年香港闻思修佛法中心禅行编译组编译出版)的书。书的序言
中谈到南传上座部佛法中,在有情从死亡到投生之间的过程不安立中阴身。人在死后无
论是转生善趣人、天,或投生恶趣地狱、鬼、畜生,顷刻即完成,无需在所谓的“中阴
”阶段停留。
汉传佛教秉承印度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乃至大乘佛教的观点,认为人死
后即进入中阴阶段。在各中阴阶段带来相应的投生因缘,则七天还会转变一次,直至七
七四十九天,一定觅得结生因缘而进入六道之中。
藏传佛教不仅建立中阴之说,《中阴救度密法》中还说中阴身从前至后将会见到密法的
本尊(某类修密法者最高成就的标准),即可能见到寂静尊甚至愤怒尊等。
关于中阴身的有无问题,在有部的《大毗婆沙论》中论师们曾进行过辩论:一些论师认
为人死后必须进入中阴阶段,然后转生;另一些论师则认为人死后不必经历中阴阶段便
入六道。
众所周知,参加《大毗婆沙论
b**d
发帖数: 7644
5
对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之说,就内教四大宗派亦有所不同,此处故应先分小乘大乘的观
点来说明之,先说小乘观点,后说大乘观点。
先说小乘观点时,此小乘中说一切有部、经部皆是承许涅槃是无为法中的择灭无为
所摄,此无差别,而其差别就在于,说一切有部主张涅槃是非遮,而经部则主张涅槃是
无遮。
然事实上说一切有部说遮法皆是非遮,故于说一切有部中不许有无遮之说。
而经部则是主张遮法中有非遮和无遮二种,此二种遮之名数同大乘所说;经部说非
遮和无遮之差别在于,直接遮掉其法时是否还能不能从其法中直接引出,或间接引出,
或有机会引出立和遮上,来区分非遮和无遮的差别,如非遮在直接遮掉其法时尚能引出
其法中的遮或立的;而无遮则不然,无遮在直接遮掉其法时不能引出其法中的遮或立,
有机会引出也没有的,故非遮和无遮有此差别,
譬如说:“天授肥者白天不吃饭”之此声是为非遮,而“婆罗门不饮酒”之此声是
为无遮。
如说:“天授肥者白昼不吃饭。”是由于说其声从亲排除自之所遮词中疏引出余法
非遮和立随一之遮。由于讲说:“天授肥者白昼不吃饭”之此声从亲排除其之所遮白昼
吃饭中疏引出夜间吃饭,而
p*****n
发帖数: 141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

这经把四禅九定的心所(感受?)说的很详细
所以杂阿含只是把重要的几个心所说一下而已
这”不断安立”是什么意思?
另一个疑问
为何禅修(例如不断内观)可以离恶心所,而不是倒过来,离了善心所?
禅修应该做了什么很特别的”处理”才会如此
b*****l
发帖数: 3821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其实应该这么问waichi
大师是有脾气的,判断标准是收发与心的。嘿嘿
大师说了:
“就是不论你别有用心为反, 或不为此, 只要你表现出正正经经, 以事论事理智谈, 不
扯, 不安立, 则我就基本是详细深入谈一切事, 反之以攻击为本, 或不能专一而加搭一
句扯为本, 则我就会凡事说一半又不说一半, 或一时理你,突然又理你, 基至干脆不理
你, 让你自我幻想扯个够, 我并介意你对我任何辱骂或造谣or anything”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354587_3.html
a*******g
发帖数: 867
8
此中何者是遍计所执自性?《摄论》说“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遍计所执
自性是什么意思呢?在此首先要给大家说明,这个遍计所执自性或遍计所执性,很多人
喜欢把它作简略说,简略说应该叫遍计所执,但是你不能说遍计执,遍计执和遍计所执
自性、遍计所执是不一样的。遍计执重在说执著,这个执著实际上属依他起所摄,这与
遍计所执自性不相干涉。什么叫作遍计所执性?无义。佛法中经常讲唯识无义,只有识
的显现,在这个识的显现里面,并没有我们所执著的一个识之外的一个有自性的有实体
的非因缘的客观的境界存在。所以,这个“义”实际上就是“境”的意思。这个地方所
指的境,特指外境,这个“识”是指内识。当然这个内外是个相对的说法。我们谈到“
识”是当下的现象,我们认识到的一切境界,都是识之内的境界,因此我们谈到内。当
我们执著有一个客观境的时候,它不是一个识内之境,因此我们安立所执的外境。所以
我们讲唯识,实际上就是讲唯内识、无外境。这个地方是指识之内的所现的境界,它不
是一个实有的外境。“无义”就是没有我们所执著的心外实境。“义”就是所执境,即
所执著的、所错误认知的这样一个境相。在没有所执外境,唯有当下的认
r****r
发帖数: 755
9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卷第五之三:“若一切法门,不为四念处所摄,即外道法。”
儒佛配合
儒佛二教圣人。其设化各有所主。固不必歧而二之。亦不必强而合之。何也。儒主治世
。佛主出世。治世。则自应如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足矣。而过于高深。则纲常伦理不
成安立。出世。则自应穷高极深。方成解脱。而于家国天下不无稍疏。盖理势自然。无
足怪者。若定谓儒即是佛。则六经论孟诸典。璨然备具。何俟释迦降诞。达磨西来。定
谓佛即是儒。则何不以楞严法华理天下。而必假羲农尧舜创制于其上。孔孟诸贤明道于
其下。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虽然。圆机之士。二之亦得。合之亦得。两无病焉。又
不可不知也。”
云栖祩宏《竹窗随笔》:
“外学隋梁州沙门慧全。徒众五百。中一人颇粗异。全素所不录。忽自云得那含果。全
有疾闭门。其人径至榻前问疾。而门闭如故。明日复然。因谓全曰。师命过。当生婆罗
门家。全云。我一生坐禅。何故生彼。答云。师信道不笃。外学未绝。虽有福业。不得
超诣。今时僧有学老庄者。有学举子业经书者。有学毛诗楚骚及古词赋者。彼以禅为务
。但外学未绝。尚缘此累道。今恣意外学。而禅置之罔闻。不知其可也。
a*******g
发帖数: 867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严经中所说的神通与着魔
《楞严经》卷第九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
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
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
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淴-心+日],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
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
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
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
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
,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
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
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
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
r*****d
发帖数: 92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闲谈问答录(转载) 03
问:普贤王如来、五方佛、释迦牟尼佛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普贤王如来、五方佛、释迦牟尼佛三者一味一体,并非别别他体,他们仅是观待不
同有情而分别作的安立。
普贤王如来乃心的实相本体,是法身佛,他并无报身、化身那样的刹土,是五方佛面前
所显现的境界,并非凡夫六根识的所缘,冠以“普贤王如来”的名号,只是在我们分别
心面前进行表示而已。五方佛是登地菩萨的境界,是报身佛。而释迦牟尼佛住持不清净
刹土,显现于凡夫面前,是化身佛。
普贤王如来是无上密法的来源,对于他的本体,虽以言语无法诠释,但并不等于虚无,
他是甚深离戏、超离言思的真实存在。
问: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化身吗?
答:对!释尊是以化身佛的形象来度化我们。
a*******g
发帖数: 867
12
呵呵,你对密宗的“即生成佛”,根本就不懂。我虽然对密宗了解不多,也可以帮你科
普一下。
(4)能海上师关于即身(生)成佛与示现八相成佛
1、《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
◎时属假法,无起无尽。中间不住,三世无从安立,论云无方距果远,果近善方便,成
佛时劫远近,视方便如何耳。

假法属不相应行法(参考《百法明门论》),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者,乃对治之方便,如
了知一切法无自性,即慧资粮,悲心圆满,即福资粮。成佛无定时,福慧双足即成佛,
非于时上计也。
又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及立地成佛,二说皆是,然亦皆不可执著。如果烦恼障、所知障
,一切断尽,当然成佛。不关时间之长短。何以故?时间是假法故。
◎总之,成佛在菩提心圆满,并非于时间长短等计算也。何以故?时间即不相应行之假
法故。
问:“时间既假,何以又说三阿僧祇成佛?”曰:“是对于骄慢者说。若对于怯弱者说
,则又说即身成佛,总之对治悉檀耳。”
“然则成佛之说,时间长短不一,果无一定标准乎?”曰:“有,即视其悲心及菩提心
是否充足、圆满。此心一充足圆满,即是成佛,无问时间也,即初地所发的如地等心。”
。。。
从事相上讲,历史上的大乘祖师无一成佛。从道理上
S**U
发帖数: 7025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缘起 : 法性、法住、法界
瑜伽师地论卷十○ 披寻记338页第9行
问∶
如世尊言∶是诸缘起,非我所作,亦非余作。所以者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
性、法住、法界。
云何「法性」?云何「法住」?云何「法界」?
答∶是诸缘起,无始时来,理成就性,是名「法性」。
如成就性,以无颠倒文句安立,是名「法住」。
由此法住,以彼法性为因,是故说彼名为「法界」。
杂阿含296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
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
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
、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
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
。此等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
。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
、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
d**********l
发帖数: 647
14
在此娑婆世界修行要达到不退转(阿惟越致)很难,但是极乐世界即使下品下生的也是
阿惟越致。实在是难信之法。龙树菩萨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方
便在于,用极致的环境帮助我们修行。用圣境(六尘说法等)熏染我们的心,就像我们
去了一个风景极美的地方,可以忘掉俗世的烦恼类似。
南无阿弥陀佛!
易行品
                         龙树菩萨 造
【初、序说】
〔一、举难请易〕
问曰:是阿惟越致菩萨,初事如先说:「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
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中说:「
若堕声闻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萨死 则失一切利
若堕于地狱 不生如是畏 若堕二乘地 则为大怖畏
堕于地狱中 毕竟得至佛 若堕二乘地 毕竟遮佛道
佛自于经中 解说如是事 如人贪寿者 斩首则大畏
菩萨亦如是 若于声闻地 及辟支佛地 应生大怖畏」
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何以故?若人发愿
,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经论所说邪淫是什么?
T:
But what about the one below?
优婆塞五戒相经 婬戒第三
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尚不应生心,何况起欲、恚、痴、结缚根本不净恶业。」
Me:
于欲境界安立名言。名为欲想。
于欲境界忽起寻求。名为欲觉。
This is the ideal high standard towards liberation - no sexual desire. The 5 precepts is the minimum standard (for good rebirth).
Men can't get aroused, let alone have vaginal intercourse, w/o sexual desire. Since sex is allowed by the precept, it doesn't mean having sexual desire is against the precept; it's just an obstacle to liberation.
T:
Yes, this is exactly where my...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数学中的相对论
很久以前,在研究悖论的过程中,比如古老得说谎者悖论,罗素的理发师悖论,集合悖
论,庞加乐悖论,无意中发现数学的基础并不牢靠,假设的部分被当作常识隐藏起来,
在推导判断过程中被忽略掉,所以才会导致种种悖论的产生。就像魔术师的一个助手,
穿着全黑衣服,在黑暗的背景下协助表演,因为观众视觉上分辨力不够以为不存在,所
以对魔术变换过程中产生一些不可解释得现象而感到奇怪。
数学应是理论之王,是宇宙中运行的法则,任何现代理论脱离了数学都无法确立坚实的
根基。作为宇宙统一的法则,古人称为理,是统一,唯一的,而现代理论为了解决矛盾
,只好用公理体系把数学划分成几块互不兼容的公理系统,把矛盾排除在公理系统外,
这样在每一公理系统内都是完美无缺的。其实数学是最讲理的,要不讲理也只有人不讲
理。完美得理论岂有自己打自己嘴巴的时候?数学理论中出现得悖论就好比人生病发烧
,发烧代表不正常,说明了病的存在,而现代人为了处理理论中的矛盾的手段,就好比
用了退烧药,不去解决人类认识世界的本身所暴露出来的根本问题,而只是作些表面文
章和谐一番。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手中诞生的理论,本文中要阐述的其实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直...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经论所说邪淫是什么?
☆─────────────────────────────────────☆
SeeU (See you) 于 (Tue Nov 30 11:32:56 2010,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教∶
『增支部』「十集」一七六经
He engages in sensual misconduct. He gets sexually involved with those who are protected by their mothers, their fathers, their brothers, their sisters, their relatives, or their Dhamma; those with husbands, those who entail punishments, or even thos
wned with flowers by another man.
对应经-杂阿含1039经
行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不离邪婬。
Paying for sex is not a violation of 5 pr...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辩经在佛教中起什么作用?
因明多说两句。
汉地因明能开花结果,其首倡之功\,应归于玄奘大师。
玄奘法师回中土后,先后翻译了『因明入正理论』与『因明正理门论』。
可惜汉传传统不重视因明,谈法义喜欢天马行空,不喜欢严密论证分析。似是而非的说法,很容易散布。
阿含经说佛语的特色是「文善义妙」,"perfect in wording and meaning",论师说这是菩萨过去世学习声明与因明的果。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八
菩萨于此五种明处若正勤求。则名勤求一切明处。......
因明论亦二相转。一者显示摧伏他论胜利相。二者显示免脱他论胜利相。
声明论亦二相转。一者显示安立界相能成立相。二者显示语工胜利相。
S**U
发帖数: 702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辩经在佛教中起什么作用?
辩论输了,表示输的一方不懂得如何成立自宗。也就是无法以语言安立缘起。
r*****d
发帖数: 922
20
诸佛菩萨愿将一切众生安立于如来正等觉果位.相对佛的果位,治个病根本啥都不算.众
生之所以不能解脱,是不随顺诸佛菩萨的缘故.念的越多当然越好.
但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的话首先知道什么是观世音菩萨.<<金刚经>
>中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了义的观世音菩萨,其实就
是十方三世诸佛的大悲心.六祖慧能大师云:"慈悲即是观音"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寒山问
拾得。放生可成佛否。答曰:诸佛无心。惟以爱物为心。人能救物之苦。即能成就诸佛
心愿矣。故一念慈悲。救一物命。是一念观世音也。日日放生则慈悲日日增长。久久不
息则念念流入观世音大慈悲海矣。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
圣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
S**U
发帖数: 702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教的不二论
我认为你没有正统的学过中观,都是自学,所以不能正确把握中观义。我跟不同的藏传格西、仁波切学过中观,也与法友讨论印顺法师的中观著作几年,才比较了解中观。
中观破是破自性见,显示阿含经的缘起如何正确安立。中观主张,现观缘起最后不是找到实有法。那是什么?言语无法正面显示,所以否定性的说无自性,空性,告诉你∶如果你最后是找到有实在性,就是错的。
如果前提是有本质的才能存在,会无法理解中观。
J******s
发帖数: 7538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中观因明旨趣之举异zz
姚南强
神泰《理门述记》曾说:“自古九十五种外道,大、小诸乘,各制因明。”其实因明就
其教义背景,主要与小乘的经部和大乘的唯识、中观相关,本文主要比较以唯识为教理
背景的陈那因明和汉传因明与主要以中观义为教旨的中观应成派和藏传因明二者在旨趣
上的区别。
一、 体系上重逻辑、知识论
汉传因明承续了陈那前期的因明著作与天主《入论》的“八门二益”框架,是以立破论
辩为内容的,知识论内容在其中只是论辩立破能否成立的一个条件而已。陈那《理门论
》将其称之为“立具”,现量与以量是构成能立的资具,这是指逻辑推理和论辩立破中
,作为前提、根据的命题有一个是否可靠的论识论前提。因此,八门中尽管真现量、真
比量、似现量、似比量占其一半,但从结构上却是为前四门真似立破服务的。在篇幅上
也体现了这样的定位,如天主《入论》二千一百多字中只有不到二百字是讲现、比量的
。窥基的《大疏》的八卷本,量论只在第八卷中约1/3。唐代诸疏中,专讲量论的,迄
今只见慧沼的《二量章》,学界还质题是伪作。而在法称因明中则不同,法称《释量论
》中把陈那《集量论》中的一个归敬颂专门扩展成为一个“成量品”,把因明化归内明
,把因明定...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向大家推荐越尘集
二麻子是大乘佛教里的佼佼者,跑日应该多看看经过正规科学训练的人是怎么表述佛法
问题的,
举个例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3ae930100l1gc.html
==================
人类认识事物只能从局部相开始,我们对法界显现不能直接认识,这是人类认识能力的
局限。由于对无量无界无限的事物不能直接认识,故而割裂法界为一一诸法。例如,可
以认识一个或数个苹果,但不能直接认识“全体苹果”;能认识个人,但不能直接认识
“中国人民”。用佛教语言说则是:可以认识别相,但不能直接认识总相。龙树时代尤
其如此。千五百年后,人类认识能力已经获得相当增长,对总体、无限、无界之类的问
题有所认识,但其认识能力仍然非常局限。面对一个无限的问题,典型的处理过程是先
将无限问题截断成有限问题,再对有限问题获取结果,然后设法寻找有没有可以不受截
断限制的规律,把局部获得的结果延伸到无限去。如果成功地延伸到无限上去了,则是
认识了这个无限、无界问题。数学上的无穷积分就是应用这套处理过程的一个典型例子
。但是现实世界里能做无限延伸的事情非常少,对于无法延伸的...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922
24
今天我们要就显宗与密宗之间的关系做一些讨论,也就是说显密的异同点在哪里。之所
以要讨论这个问题,其原因就是藏密的理论及其具体的修法非常完整,针对性也特别强
,但由于有些修显宗的人对密宗不是很精通,而觉得修显宗的不能修密宗,修密宗的也
不能接受显宗。就因为有这样的观点,才特别安排时间来谈谈这个问题。今天讲的内容
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显密相同的、可以圆融的、不矛盾的地方;第二是密宗的一些
为显宗所没有的特点。这样,大家就能对显密之间矛盾与否有所了解,以后在修加行的
过程中,也不至于有严重的疑问出现。
一、显密的相同点
讲加行的时候强调过,一个凡夫从现在到最后成就之间有三个阶段:一、放弃贪图世间
的安乐,建立出离心;二、放弃自私,建立菩提心;三、放弃我执,建立无我的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的第一和第二个阶段,显宗和密宗是没有差别的。
我们讲过,从外加行到内加行的系统修法,显密都必须修,凡是大乘佛法都要修出离心
与菩提心,无一例外。虽然修法上的名词有些差别,内容却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一样的
。无论是修显宗、密宗、禅宗或凈土宗,都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连这个最基础的
修行都没有,那还念什么佛?修什...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顿和渐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
流。为顿为渐耶。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
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
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
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
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
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
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
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
。光明照曜。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a***n
发帖数: 1993
26
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言说者,假安立耳。大慧,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
,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嚬呻、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大
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如来佛土之中,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获无生法忍及
诸胜三昧。
Y**u
发帖数: 546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起信论 - 种种邪见和对治
这几段正是纠正普遍对如来藏的误解的. 对如来藏, 应该去正确理解. 而不能一见如来
藏几个字, 就说是梵我外道的思想. 要区别如来藏和梵我的区别, 而不是简单的等同他
们.
在这一点上, 你的老师印顺法师也说的明白:
这是他在大乘起信讲义中说到的.
第三节 义──大乘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
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
果故。
先明大义。众生心,何以称为大?这大「义」「有三种」:即体大、相大、用大。
三大都依众生心而安立,故众生心有大义。「一」、众生心的「体大」:指「一切法」
的「真如」性说;这是遍一切的无二无别的;尽十方,穷三世,一切的一切,无不以真
如为体。众生的心体,即此真如「平等」性。真如是大的,心体当然也是大的。「不增
减」,是平等的解说。真如法性,在众生分中并没有缺少,成了佛也不会增多。大,有
圆满的意义,不多也不少。不增不减,无欠无余的法性,是生佛平等的,迷悟一如的。
如有增有减,即不圆满,不平等,即不能说是大了。「二」、众生心的「相大」,即「
如来藏」。如来藏,可从二方面说。从众生位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8
由识现起一切的唯识思想,最早的是解深密经。经中以一切种子心识为根本,一方面现
起『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相),另一方面,『阿
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从一本识而转起二类,奠定唯识思想的基本体系。
图片
┌ 有色诸根及所依
┌二执受┤
一切种子心识┤ └ 名相分别戏论习气

└六转识
解深密经,虽以一切种子心识为出发,但它侧重种识的不一,所以在二种执受中有
戏论习气。这一切种子识,是心,它为六识所依止的时候,这又名为阿陀那的本识,就
转称为意。它侧重本识的现行,所以除本识以外,没有别立,也不应别立转识的末那。
到慈氏的中边分别论,从识现起似根、似尘、似我、似识四类。所以说∶『根尘我及识
,本识生似彼』。本颂的内容,各方面有不同的解说。无性论师说∶根尘我三法是所取
相,识是能取相。
图片
┌根
...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
词语解析
1、金刚: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
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
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
摄持所化众生。
5、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
慧能为代表)
6、渐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
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
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
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
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
一会,...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下出火、身上出水的神变
(神变修行的方法及引经的解释)世尊曾经指示神变修行的方法说 ∶「彼如是心得等
持,清净洁白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于作业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神变,及证得
种种神变。即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显身,隐身,穿壁,穿墙
,穿山无有障碍,如行空中,出没地上如在水中,涉水不沈如履地上,趺坐空中而复经
行如鸟附翼,日之与月有大神力有大威德手能扪之,虽梵天界身能到达」。
依上面的圣典文句解释而抉择神变之论。此中∶
「彼」──是彼证得第四禅的瑜伽者。「如是」──是指次第证得此第四禅。即是说次
第的证得初禅等乃至第四禅。「等持」──是以第四禅而等持。「心」─是色界的心。
「清净」等的文句中,以舍念而清净故为「清净」。因清净故即为「洁白」──光洁之
义。
由于破了乐等诸缘而离贪等之秽故为「无秽」。无秽故「离随烦恼」。即彼心不为秽之
染污。
心善修习,故为「柔软」。即心得自在之义。因以自在活动故说心得柔软。因柔软故「
适于作业」──即可作业及合于作业之义。因为只有柔软之心才适于作业,犹如经过炉
火的黄金相似。这(柔软和适于作业)二者都是依于心善修习之故,即所谓 ∶「诸比
丘!我实未...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噶举派
藏传佛教噶举派
刘立千 著

(一)噶举派的传承
(二)噶举派的法要
(三)噶举派的教义
(四)噶举派的特点
(一)传承系统
藏 派
甲 派
(1)穹布噶举──香派七宝传 桑定派
日贡派
噶玛 止贡
蔡巴 达隆 上主巴
(2)达布噶举 鲍绒 主巴─ 中主巴
帕竹─ 亚桑 下主巴
超普
修赛
叶巴
玛仓
(二)噶举派的法要(经续和教授)
幻身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2
如来藏非梵我,非神我,完全无众生所熟知的我性 :
【「如来藏」和「梵我」(神我)是一样的,背弃了佛陀的根本教义——「无我」。】
这是某派法师所持有的想法, 然而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因为佛陀不可能故意去凑合印度
教之「梵」「梵天」「梵我」来当成是大乘佛法,这两者有根本不同的差异。此派法师
受到日本一分研究学者的影响,如今又有日本学者松本史朗对于如来藏大加批判。而底
下来说明「如来藏」和「梵」两者根本没有关系:
「梵」原本在印度是以实质的「梵天」,甚至说是更高的「至尊」。在《吠陀》
有「至尊」的描述,并由祂产生「至尊人格神」来到人间;乃至当「梵天」说他出生一
切万物时,他这样的人格神也是由「至尊」所出生的,这是印度传统的一支大一统思想
。《奥义书》则在之后产生,许多奥义书则明确地赞成一个衍生的概念,就是一切事物
皆有「梵」,并且将修行变成一个普遍性的知觉到「梵」,以此称之为「梵我合一」,
以为就是涅盘,就是解脱,如此作为「我」的扩大;但以上的「梵」、「梵天」、「梵
我」都是被佛陀所驳斥的。
依照上述顺序而说,先说「梵」:佛陀说真正的「梵」都不是这样,唯有佛陀说
的「梵...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3
自相矛盾的说法,无法用修证来掩饰它。
原始佛法赞美佛说,是善说(well spoken)、文善义妙。佛陀与大阿罗汉,具有四无碍解,其中的辩说无碍,是能正面解答对于法义的难问,而不是用修证来掩饰自相矛盾的说法。如来藏自称最上乘,教法反而不如它轻视的声闻教法,异哉!
如来藏行者用信心与三昧,来取代原始佛法的正理安立(教法)、如实知见(证法),智者自行决择。
修证云云,外道也有修证。谈修证,不能证明是佛法。
禅宗的传说,当历史看就好玩了。从达磨到六祖的历史,传说的成分多于事实,禅宗连自己的传承都说不清,谈历史证据是自曝其短,说到底还是要靠信心。禅宗还是扬长避短的好。
至于对印顺法师的指责,既然你以修证为准,等到你证果,再批评别人如何吧。
b*****l
发帖数: 3821
34
如来藏和阿赖耶识都是佛陀宣说的大乘教义,很多大乘了义经典和祖师大德的
论典对两者进行了无以复加的阐述,可见两者在佛教理论中的地位。深入研究过的同修
都会明白,如来藏和阿赖耶识是我们平时一切修行的的根源,无论你是持戒、念佛、诵
经、布施、禅定都必然与这两者有联系,或者说,都是这两者所显现。可见,弄清楚什
么是如来藏,什么是阿赖耶识,两者的关系又是如何,是需要,尤其是在各种观点都突
然兴起的时代,更是作为一名佛教徒应该警惕的。
《入楞伽经》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
《大乘密严经》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
《宗镜录》
谓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赖耶识。
有人看到这些经论就认为如来藏必然等同阿赖耶识,不错,这些经论确实是在
说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相同的一面,但是,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的关系并不简单,他们还有
不同的一面,而实际上,即使是这些相同的说法,也有微妙的差别在里面。
贤首宗祖师法藏大师,将楞伽和密严诸经列入如来藏缘起宗:
《大乘起信论疏》
如来藏缘起宗。即楞伽密严等经...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推荐一些中观的书
藏传佛教有宗义书一类,如<宗义宝鬘>,将佛教不同的思想分成经部、说一切有部、
唯识、中观四派,从浅至深的理解。我也赞成先有阿含、唯识的基础,才能充分把握中
观要义。对于有这些基础的人,我可以推荐一些我认为不错的中观材料。外文中观的材
料也很多,这里先谈中文的。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
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
法尊法师∶中观宗 〈不许诸法有自相〉 的问题
法尊法师∶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
法尊法师∶中观宗不许“自续”的问题
法尊法师∶中观宗“不许自证分”的问题
月称∶入中论。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毗婆舍那
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大智度论不是专讲中观的,但是对了解龙树的立场有帮助。
S**U
发帖数: 702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解深密经 分别瑜伽品: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泽,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苦忍、若
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思毘钵舍那。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religion/2/F
瑜珈师地论声闻地云:「云何四种毘钵舍那,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
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
云何名为能正思择,谓于净行所缘,或于善巧所缘,或于净惑所缘,能正思择尽所有性。
最极思择如所有性,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徧寻思,审谛推求周&#
24487;伺察。」
解深密经云:「世尊,毘钵舍那凡有几种?
慈氏,略有三种,一者有相毘钵舍那,二者寻求毘钵舍那,三者伺察毘钵舍那。
云何有相毘钵舍那?谓纯思惟三摩所行有分别影像毘钵舍那。
云何寻求毘钵舍那?谓由慧故,徧于彼彼未善了解一切法中为善了故,作意思惟
毘钵舍那。
云何伺察毘钵舍那?谓由慧故,徧于彼彼已善了解一切法中。为善证得极解脱故
,作意思惟毘钵舍那。」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若略说三摩呬多地,当知由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
云何总标?
谓此地中略有四种。
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
静虑者,谓四静虑。一、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二、从定生无寻无伺静虑,三、离喜静虑,四、舍念清净静虑。
解脱者,谓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辛三、等持
壬一、空三摩地等
等持者,谓三三摩地。一、空,二、无愿,三、无相。
壬二、有寻有伺三摩地等
复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
壬三、小三摩地等
复有三种。谓小、大、无量。
壬四、一分修三摩地等
复有二种。谓一分修、具分修。
壬五、喜俱行三摩地等
复有三种。谓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
壬六、四种修定
复有四种。谓四修定。
壬七、五圣智三摩地
复有五种。谓五圣智三摩地。
壬八、圣五支三摩地
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
壬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
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
壬十、金刚喻三摩地
复有金刚喻三摩地。
壬十一...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9
这是不了解五蕴的本性。空是说五蕴自体不可得,如梦幻泡影,只有个虚像空壳,进入
这个空壳看到的都是非它,就是没有它自己。如果明白不可得,自然不会贪着,不是故
意舍弃。空就是五蕴的性质,离开五蕴就谈不上空了。另一方面,空即是色,因为实相
是空,所以能安立五蕴的幻相。前面是缘起的还灭,是破;后面是缘起,是立。基于空
智的立,就是妙用。
如果觉得五蕴可舍,那肯定同时觉得五蕴可得,昧于诸法实相。
不知道你说互斥互补是什么意思。

见。
上。
笑。
S**U
发帖数: 7025
40
八圣道的正定,是修观证果的所依。正定指什么?
南传<相应部>与<摄阿毗达摩义论>∶ 四禅
北传<杂阿含经>∶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四禅?)
北传<瑜伽师地论>∶四禅
北传<大毘婆沙论>引经,印顺<成佛之道>∶七依定(四禅+ 前三无色定)
论师还说近行定、近分定、或刹那定可以证果,这对纯观行者十分重要,不过此文不讨论。
经论原文如下∶
相应部45相应8经/解析经
比丘们!什么是正定?比丘们!这里,比丘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以寻与伺的平息,自信,一心,进入后住于无寻、无伺,定而生喜、乐的第二禅;以喜的褪去与住于平静,正念、正知,以身体感受乐,进入后住于这圣弟子宣说∶『他是平静、专注、住于乐者』的第三禅;以乐的舍断与苦的舍断,及以之前喜悦与忧的灭没,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比丘们
!这被称为正定。
杂阿含784经
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杂阿含817经
复有三学,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若比丘离欲恶不...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41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子经》节录
《优婆塞戒经》节录
《大般涅槃经》节录
《般泥洹经》节录
《七佛灭罪经》节录
《戒德香经》节录
《楞严经》节录
《禅要经》节录
《四十二章经》节录
《罪福报应经》节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
《分别善恶报应经...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2
身念处 kayanupassana 的 kaya,PED 解释为 group, heap, collection, aggregate,
body.
http://dsal.uchicago.edu/cgi-bin/philologic/getobject.pl?c.1:1:
包括自身;器世间;他身三种色法,这是南传注释对经文「内身、外身、内外身」的解
读。
五位百法不是依唯识系安立的法相,而是部派的法相,比较接近阿含。大致来说,百法
中仅有涅盘是圆成实自性,阿赖耶识的(百法除涅盘)种子是依他起自性,种子现行为
百法的,已经是遍计执自性。悟入唯识,是境(百法除涅盘)无,心也不起,唯识无义
也。
Y**u
发帖数: 5466
43
☆─────────────────────────────────────☆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于 (Tue May 24 23:21:32 2011,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的真精神Zz
佛说十二支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根本,谈解脱生死,自然要说明什么是无明。
南、北传的阿含经,一致说无明的意义是不如实知四圣谛,没有其他的含意。如实知见
四圣谛,则断尽「见所断烦恼」,渐断「修所断烦恼」,解脱生死。
初期大乘龙树的中观宗,立场是大乘与「佛法」基础相同,没有改变「佛法」对无明的
定义。中期大乘弥勒、无著、世亲所传的唯识宗,著重大乘与「佛法」不共处,如无著
<摄大乘论>以十事显示大乘胜过声闻,扩大了无明的范围,要经历十地才断无明所治
障。后期大乘的如来藏说,如<胜鬘经>等,提出了「分段生死」、「变异生死」两种
生死,以不知如来藏(佛性)为无明。如来藏是声闻、缘觉所不能见的,所以他们没有
断根本无明,只断「分段生死」,还有「变异生死」,依此解决自宗「回小向大」理论
上的难题。其实中观、唯识两宗主张三乘究竟,认为「回小向大」不可能。<胜鬘经>
说两种四圣谛,而实以佛性为生死依。
汉传佛教流行的,是如来藏说。「佛法」的主张少有人懂。
中观论 观十二因缘品∶
众生痴所覆 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随行入六趣 以诸行因缘 识受六道身
......
但以是因缘 而集大苦阴 是谓为生死 诸行之根...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五蕴说的安立,由「四识住」而来。佛常说有情由四识住,四识住即是有情的情识,在
色上贪著──住,或于情绪上、认识上、意志上起贪著,执我执我所,所以系缚而流转
生死。如离此四而不再贪著,即「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盘」
(杂含卷三·六四经)。综合此四识住的能住所住,即是五蕴,这即是有情的一切。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read/database=yinshun&bo
杂阿含1175经[正闻本393经/佛光本269经](六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处坐禅,作是思惟∶
「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作是念已,诣诸比丘,语诸比丘言∶
「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令见清净?」
比丘答言∶
「尊者!于六触入处集、{集灭}[灭、味]、患、离如实正知,比丘作如是知、如是
见者,得见清净。」
是比丘闻彼比丘记说,心不欢喜,复诣余比丘所,问彼比丘言∶
「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彼比丘答言∶
「于六界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如是,比丘如是...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6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5)—— 内心的依靠
转贴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0b4fba0100klz9.html
“凭恃”
在佛门中,有很多词汇,看着认识,也似乎熟悉,但生活中很少用,其实,世间很多的
词汇来自佛经典籍,比如“觉悟”,这个词,本来是个宗教用词,后来也成为一个重要
的政治用语。
类似的情形很多,贯穿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细节里。
“凭恃”这个词很厉害,刚出家不久,在一篇文章中读到一个标题,就有这两个字,当
时看到,心里就一动,
这个词不能只当凭借讲,因为凭借的“借”只表达了一半的意思,另一半还有一个“恃
”,这个恃就是有恃无恐的“恃”。
两个意思结合在一起,就比较完整。
我们在生活中,内心无法安静,充满恐惧、焦虑、不安,所以,就需要一个东西作为凭
恃,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价值等等。
这些凭恃就包括财富、地位、职称等等外在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不
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就追求,使劲的追求,可以很负责任地讲,在这个世界
上,真的获得这些东西是极少数人。
我曾经见过一个人用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了一个副...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7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讲一个生活中最尖锐的问题,最难以放下的东西。
我们的情感。
对世间人来说,这个东西简直就是不可以放下的东西。有一个女演员曾经告诉我,
她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她保存的一箱子情书。那是她年轻时的爱情。
她曾让让我给她画一幅画,我给她画的是一个大妞蹲着瞅一棵牡丹,花败了一地。
她问我是什么意思。我也没讲清楚,我的意思是,人不要执着过往的情感,那些东西都
如花一样,再好看,也是无常,会败掉。
换现在,要是再给她画,一定画一坨屎。真的,不开玩笑,爱情吗,就是屎,人吃
饱了、穿暖了,会在一生中不同的阶段会与异性产生情感。每隔一个阶段就来一次,每
一次都会觉得这是一辈子唯一的一次,最宝贵的一次。
我的那个保存了大箱情书的朋友如今早已离异,早就不过了,一拍两散伙了。
爱情这个东西,我觉得,究其根本,就是缘分而已,人们后来给它安立了一个叫爱
情的名词,因为贪欲缘故,难以摆脱它,难以驾驭它,于是就讴歌它,夸张它,幻想它。
年轻人不知深浅,往往一出道就被这个东西伤了,跟出门就踩了一脚屎差不多。等
到了中年,有了些感悟了,也晚...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8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想不到出家后,还有机会清真寺跟阿訇交流。
跟以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阿訇们很和善,很健谈,口才很好,观察力也很了不起,很
愿意交流。
由此,我觉得,还是宗教之间的交流太少,沟通太少。导致了很多的误解,彼此的隔膜
太厚。
在北京三环的马甸桥下,有个清真寺,被称为马甸清真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安排下,
我随侍几位法师去那里参访,寺里的阿訇告诉我们,宗教跟社会政治是紧密联系的,不
可能脱离社会,伊斯兰教的鼎盛时期在明朝,追随朱元璋四处征战的几员大将都是回民
,包括常遇春等。
朱元璋登基后,从宗教信仰上也给予了这些大将们巨大的回报,于是造就了伊斯兰教在
中国的兴盛,当时的清真寺有皇家勅建的,也有民间集资兴建的。
我们参访的马甸清真寺从建筑外形上已完全汉化,完全是一个汉传佛寺的建筑风格,四
合院两进院落,正中间是大殿,用于穆斯林礼拜。
一个年轻的穆斯林刚刚从伊斯兰经学院毕业,在清真寺里工作,伊斯兰经学院的所在地
就在北京菜市口附近的牛街,与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地著名的佛教寺院法源寺毗邻。
非常有意思的巧合。
年轻的穆斯林见到我们也很新奇,他说,对佛教的了解极少,主要都是从影视...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9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僧团管库房的法师养了几盆花,放在阳台上,都很好看,我也很喜欢,同寮房里还
有一位小沙弥也爱养花,床上课桌上,窗台上,连床上都放着花。
我也动过养两盆花的念头,后来因为忙,给忘了,以前,在世间的时候,我就养了
很多花,办公室里放满了,每天伺候这些花,是个很重要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闲暇乐趣。
恰逢僧团进行了人事调整,原先管库房的去管教学了,原先管教学的管别的去了。
忽然,我就庆幸自己没养花。
有一次,公司里以前的同事来看我,我啥也没问他们,就问我的办公室里的花怎么
样了,那盆米兰没被养死吧。
事后反省时就警觉了,这就是牵挂和粘着,因为,连寮房都要隔一段时间换一下,
承担岗位也要换一下,最后连这个肉身都要换,何必粘着那些花儿呢?
僧团里有人事承担变动,这是我在僧团里第一次亲身体会人事变动,大开眼界,之
前,我一直就在观望,出家人在工作、学习中发生的内心的碰撞、磨合会有什么样的方
式结局呢?
有的结局我预料到了,有的没有。
就好比看了一场戏,我们带着不同的烦恼从祖国的大江南北走到了一起,在一个被
大家称为“师父”的出家人的引领下,开始搞一个叫“修行”的事,人和人...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50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直观感知都是对白天醒着时的认识,睡着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听由梦境的支配。
有的人一生都没有梦,那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状态,妄想少的状态。但大多数人的
梦都很多。我想,对梦境的认识可能会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生命中未知领域,但是,怎么
做到呢?
在梦里,当做到独自站在一个悬崖上的时候,我恐惧地要逃跑,但是另一个意识告
诉我这是梦,既然是梦,那就不怕,于是,豁出去,横下一条心,就跳下去,这一跳,
梦就醒了。
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控制不住,少数时候能控制,有的时候梦见鬼了,蓬头垢面地
站在那里,吓得我魂不守舍,腿也抬不起来,也没有办法解困,于是就念观世音菩萨,
一念,真的就解了,周围的环境立刻转成清净的了。
还有,梦见电梯坠落,于是就念阿弥陀佛。但大多数都是随着境界转的,什么都想
不起来。
上次四川地震,我正在天津的办公室,二十二楼,刚开始是晕眩,然后发现办公室
的花在摇晃,楼在摇晃,我才意识到这是地震,而且很强烈,当下,我开始念佛,等着
楼塌下来把我砸死,或者楼塌了,掉下去摔死。
虽然,楼没有倒。我侥幸没死,但是发现念佛可能晚了,因为如果是地震中...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