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发帖数: 8912 | 1 全球著名科学杂志认为:这10个年轻人将让中国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全球著名科学杂志认为:这10个年轻人将让中国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2016-06-22 18:40
日前,全球著名科学学术杂志《自然》的记者和编辑们,共同评选出了10名来自中国的
“科学之星”。并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写道:他们的成绩不仅仅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关注
,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在令中国进一步成为科学领域的“超级大国”。
全球著名科学杂志认为:这10个年轻人将让中国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
《自然》杂志发表文章
《Science stars of China》
与此同时
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
推送文章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
为准。
全球著名科学杂志认为:这10个年轻人将让中国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全球著名科学杂志认为:这10个年轻人将让中国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科 学 之 星
“
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
升着他...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8912 |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autin (老将萨乌丁),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颜宁:全球著名科学杂志认为:这10个年轻人将让中国成为科技“br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11 14:35:04 2016, 美东)
全球著名科学杂志认为:这10个年轻人将让中国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全球著名科学杂志认为:这10个年轻人将让中国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2016-06-22 18:40
日前,全球著名科学学术杂志《自然》的记者和编辑们,共同评选出了10名来自中国的
“科学之星”。并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写道:他们的成绩不仅仅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关注
,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在令中国进一步成为科学领域的“超级大国”。
全球著名科学杂志认为:这10个年轻人将让中国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
《自然》杂志发表文章
《Science stars of China》
与此同时
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
推送文章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 阅读全帖 |
|
J*V 发帖数: 3150 | 3 发信人: sautin (老将萨乌丁),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美《科学》杂志主编:98%中国来稿被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28 03:00:29 2011, 美东)
核心提示: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主编和美国《科学》杂志亚太分社主编7月27日
分别接受中新社采访时提到,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发表量近年来呈现
激增趋势,但优秀的论文凤毛麟角。《科学》杂志有98%的中国来稿被拒绝刊载。
中新社广州7月27日电 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Nature》)主编Veronique
Kiermer和美国《科学》杂志亚太分社主编Richard Stone27日在此间分别接受中新社采
访时都提到,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发表量近年来呈现激增趋势,但优
秀的论文凤毛麟角。
两位主编是在此间参加为期5天的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第13届学术研讨会时受访的。
据Veronique Kiermer透露,中国论文在《自然》上的发表量从2000年的6篇增长至2010
年的149篇。面对中国论文发表量的“火箭式发展”,Veronique Kierme...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8912 |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autin (老将萨乌丁),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美《科学》杂志主编:98%中国来稿被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28 03:00:29 2011, 美东)
核心提示: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主编和美国《科学》杂志亚太分社主编7月27日
分别接受中新社采访时提到,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发表量近年来呈现
激增趋势,但优秀的论文凤毛麟角。《科学》杂志有98%的中国来稿被拒绝刊载。
中新社广州7月27日电 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Nature》)主编Veronique
Kiermer和美国《科学》杂志亚太分社主编Richard Stone27日在此间分别接受中新社采
访时都提到,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发表量近年来呈现激增趋势,但优
秀的论文凤毛麟角。
两位主编是在此间参加为期5天的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第13届学术研讨会时受访的。
据Veronique Kiermer透露,中国论文在《自然》上的发表量从2000年的6篇增长至2010
年的149篇。面对中国论文发表...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8912 | 5 核心提示: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主编和美国《科学》杂志亚太分社主编7月27日
分别接受中新社采访时提到,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发表量近年来呈现
激增趋势,但优秀的论文凤毛麟角。《科学》杂志有98%的中国来稿被拒绝刊载。
中新社广州7月27日电 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Nature》)主编Veronique
Kiermer和美国《科学》杂志亚太分社主编Richard Stone27日在此间分别接受中新社采
访时都提到,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发表量近年来呈现激增趋势,但优
秀的论文凤毛麟角。
两位主编是在此间参加为期5天的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第13届学术研讨会时受访的。
据Veronique Kiermer透露,中国论文在《自然》上的发表量从2000年的6篇增长至2010
年的149篇。面对中国论文发表量的“火箭式发展”,Veronique Kiermer觉得,中国政
府对科研的资金投入是论文发表量激增的一个因素,“中国政府对科研的大力支持,让
中国科学家有更好的设备和环境进行科学实验,激发了科研的创新性,科学论文的价值
就提高了。”
Veronique Ki... 阅读全帖 |
|
M****o 发帖数: 4860 | 6 2014年1月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美国《科学》杂志
主编玛莎·麦克纳特一行。(资料图)中新社发 刘震 摄 2014年1月13日,中国国
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美国《科学》杂志主编玛莎·麦克纳特一行
。(资料图)中新社发 刘震 摄
李总理和我
美国《科学》杂志主编 玛莎·麦克纳特
我最近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期间拜会了李克强总理,讨论科学问题。刚
开始我还不相信。中国毕竟是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而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和
党组书记,要处理诸多国内国际紧迫问题。我曾被总统任命为一个掌管10亿美元的美国
科学机构领导人,任职四年中,奥巴马总统或拜登副总统从未直接指示我如何帮助他们
实现科学愿景,为国家利益服务,更不要说亲自与我面对面讨论科学问题。中国总理会
见我这件事发出一个强烈信息,表明中国认为科学对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会见的要求很明确。仅我一人出席,不带美国记者,时间是30分钟。我们将讨论科
学和经济问题。我提前来到了会见地点,这是一间漂亮的拥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接待厅。
没有像国会山或白宫入口处见到的X光安检机或人体扫描仪... 阅读全帖 |
|
j****u 发帖数: 1413 | 7 编者按:新创基金会仅出于为校友提供更多信息之目的发布,因无正式新闻报道,请校
友自行鉴别。新创基金会坚持新闻的实时性,也尽最大努力核实准确性。过去新创基金
会曾在新华社与中国科大官方之前发布白春礼就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习近平与李克强访
问中国科大、谷超豪获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传闻,事后均获证实。3月29日,基金会再次
致电少年班核实,对方称,最后出刊日期改为4月。
新闻全文与《科学》杂志封面请见:http://www.ustcif.org/default.php/content/1545/
微信二维码扫描上图,或添加USTCIF为微信好友,即可自动订阅中国科大手机新闻,“
掌”握科大新闻据传,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将在2013年3月将对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少年班做封面特别报道。
即将出版的《科学》杂志少年班报道封面。
《科学》杂志将报道少年班的新闻,最早由848某校友透露。她称最近和《科学》杂志
编辑午餐时,对方告知即将出版的《科学》将报道中国科大少年班。她2月22日还向数
十位科大生物系校友提供了封面照片。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曾试图致电、致信联系
该校友,尚未获得回音。
新创基金会随... 阅读全帖 |
|
j****u 发帖数: 1413 | 8 新闻全文与《科学》杂志封面请见:http://www.ustcif.org/default.php/content/1545/
微信二维码扫描上图,或添加USTCIF为微信好友,即可自动订阅中国科大手机新闻,“
掌”握科大新闻
据传,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将在2013年3月将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做
封面特别报道。
即将出版的《科学》杂志少年班报道封面。
《科学》杂志将报道少年班的新闻,最早由848某校友透露。她称最近和《科学》杂志
编辑午餐时,对方告知即将出版的《科学》将报道中国科大少年班。她2月22日还向数
十位科大生物系校友提供了封面照片。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曾试图致电、致信联系
该校友,尚未获得回音。
新创基金会随后在2月24日、26日致电中国科大多个部门(含少年班学院)负责人,获
证实《科学》杂志将报道少年班。目前掌握的信息,《科学》杂志并非整本期刊刊登少
年班成就与少年班校友教授论文,而是以两页左右的篇幅报道少年班成就。少年班学院
两位主要负责人均证实此事。当新创基金会告知“基金会网站已发布了新闻,张贴了封
面”时,少年班负责人笑问“哪个封面?封面有两个版本啊。”...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9 美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Nature》)主编Veronique Kiermer和美国《科学》杂志亚太分社主编Richard Stone27日在此间分别接受中新社采访时都提到,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发表量近年来呈现激增趋势,但优秀的论文凤毛麟角。
两位主编是在此间参加为期5天的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第13届学术研讨会时受访的。
据Veronique Kiermer透露,中国论文在《自然》上的发表量从2000年的6篇增长至2010年的149篇。面对中国论文发表量的“火箭式发展”,Veronique Kiermer觉得,中国政府对科研的资金投入是论文发表量激增的一个因素,“中国政府对科研的大力支持,让中国科学家有更好的设备和环境进行科学实验,激发了科研的创新性,科学论文的价值就提高了。”
Veronique Kiermer同时强调,中国在遗传学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许多遗传学的研究成果都得到国际上的认同。但是中国在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是不平均的,有一些领域达不到国际的标准,如果中国想要在国际科学领域中起到领导作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美国《科学》杂志亚太分社主编Richar... 阅读全帖 |
|
r***u 发帖数: 1272 | 10 中新社广州7月27日电 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Nature》)主编Veronique
Kiermer和美国《科学》杂志亚太分社主编Richard Stone27日在此间分别接受中新社采
访时都提到,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发表量近年来呈现激增趋势,但优
秀的论文凤毛麟角。
两位主编是在此间参加为期5天的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第13届学术研讨会时受访的。
据Veronique Kiermer透露,中国论文在《自然》上的发表量从2000年的6篇增长至2010
年的149篇。面对中国论文发表量的“火箭式发展”,Veronique Kiermer觉得,中国政
府对科研的资金投入是论文发表量激增的一个因素,“中国政府对科研的大力支持,让
中国科学家有更好的设备和环境进行科学实验,激发了科研的创新性,科学论文的价值
就提高了。”
Veronique Kiermer同时强调,中国在遗传学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许多遗传学的研究
成果都得到国际上的认同。但是中国在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是不平均的,有一些领
域达不到国际的标准,如果中国想要在国际科学领域中起到领导作用,还有很长的一段
路要走。... 阅读全帖 |
|
d********m 发帖数: 507 | 11 老猫这一篇新闻好像没有在这里转发啊
Science 杂志介绍中国科大少年班
4月19日出版的第340卷Science(《科学》)杂志以“The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chool of the Gifted Young”为题介绍了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
杂志从学生选拔方式、独特的课程体系、成就斐然的校友、“为未来创造领导者”的办
学目标等四个方面,对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历史和成就进行系统的总结,并且称赞少年班
学院的办学是一项对中国优秀学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此次报道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少
年班的影响力,促进少年班学院与国际接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前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前身为中国科大少年班,创建于1978年3月8日。少年班
是中国高校中最成功的院系,也堪称中国学术界的“黄埔军校”。截至2008年,少年班
全900名毕业生中培育了约100余位高校教授(主要分布在美国与中国),现已超过140
余名。少年班培育的校友教授如果组建一所小型科技大学,其师资阵容之豪华将超越中
国大陆所有高校,甚至可建立当时中国科大并未设置的金融、医学等多... 阅读全帖 |
|
s****e 发帖数: 2934 |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emist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odouzi (毛豆子), 信区: Chemistry
标 题: 《大众科学》杂志评出世界十大科学才子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14 22:44:32 2006), 转信
据《大众科学》14日报道, 美国着名的《大众科学》杂志评出了世界上前十位“科学
才子”这是由数百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大学系主任和科学杂志编辑经过6个月的精心
筛选评出来的。
《大众科学》杂志解释说,所谓“才气”的意思不是聪明,或者说至少不仅仅意味着聪
明。说一个人有才气,就是说他有敏锐的洞察力、伟大的创造力和坚韧的毅力,有敢于
避开现有知识以便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信心。这些“科学才子”也许在一领域中不是特
别知名,也没有已经取得最突出成就,但是我们要寻找那些言行与众不同的人、那些年
轻有为的人和那些不仅正在改变我们已知的事物还在改变我们知之甚少的事物的人。最
后的获选者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是34岁),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刚刚被他们的领域之外
的世界所了解。但是在他们的同代人中,这些优胜者持有的常常让人感觉非常激进的观
点正逐渐 |
|
w*********g 发帖数: 30882 | 13 美国《科学》杂志评出2009年十大科学进展 2009-12-17 21:46:50
新华网华盛顿12月17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科学》杂志17日公布了该刊评
选的2009年十大科学进展,其中对迄今最古老原始人“阿尔迪”的化石进行的研究
名列第一位。
“阿尔迪”属于地猿始祖种,生活在距今440万年以前。古生物专家认为,“阿
尔迪”并不是人与黑猩猩最后的共同祖先,却是迄今最接近这一共同祖先的原始人。对
“阿尔迪”骨骼化石开展的研究使专家认识到,在经历最后的共同祖先阶段之后,人和
黑猩猩在各自的进化道路上都出现了与共同祖先差异很大的特征。
《科学》杂志总编布鲁斯·艾伯茨在一则社论中指出:“对‘阿尔迪’的研究改变
了我们对早期人类进化的认识。它代表了来自9个国家、具有不同专长的47名科学家
15年艰苦卓绝、高度协作的研究成果。”
《科学》杂志评选出的其他9项进展包括:
费米伽马射线望远镜探测到未知脉冲星。美国、法国等合作建造的费米伽马射线太
空望远镜帮助天文学家发现了过去未知的脉冲星,增进了对它们发射的独特伽马射线的
理解。
雷帕霉素延长实验鼠寿命。美国研究人 |
|
f***y 发帖数: 4447 | 14 http://www.simm.cas.cn/xwzx/kydt/201309/t20130911_3929864.html
9月12日,美国《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Science-AAAS)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
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员研究组在趋化因子受
体CCR5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吴蓓丽
研究员为唯一通讯作者,上海药物研究所为第一单位。这也是《科学》杂志-美国科学
促进会第一次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之前仅在北京做过一次新闻发布。
CCR5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质,作为艾滋病毒共受体之一,在大多数种类
艾滋病毒感染人体免疫细胞时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三维结构的解析极具挑战性,长
久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内外科学家。日前,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美国Scripps
研究所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终于在该项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成功解析了
CCR5蛋白质分子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并据此揭示了抗艾滋病毒感染的药物马拉维若是
如何作用于该受体分子进而阻断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
“这些结构信息将帮... 阅读全帖 |
|
j*b 发帖数: 20 | 15 9月12日,美国《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Science-AAAS)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
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员研究组在趋化因子受
体CCR5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吴蓓丽
研究员为唯一通讯作者,上海药物研究所为第一单位。这也是《科学》杂志-美国科学
促进会第一次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之前仅在北京做过一次新闻发布。
http://phdtree.org/scholar/wu-beili/
CCR5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质,作为艾滋病毒共受体之一,在大多数种类
艾滋病毒感染人体免疫细胞时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三维结构的解析极具挑战性,长
久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内外科学家。日前,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美国Scripps
研究所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终于在该项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成功解析了
CCR5蛋白质分子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并据此揭示了抗艾滋病毒感染的药物马拉维若是
如何作用于该受体分子进而阻断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
“这些结构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艾滋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并有助于... 阅读全帖 |
|
p*****y 发帖数: 799 | 16 从nature叶诗文事件,大家应该学到一件事情,就是西方的所谓科学杂志科普杂志都有
自己的agenda setting。往小了说,这些是所谓设定他们认定的热门话题,往大了说,
是为西方帝国主义服务。
例如大家阅读国家地理的时候,这个本身是一个科普杂志,但是其行文字里行间,却无
处不在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他们讲到监视技术的时候,会说:从前在共产主
义苏联用来迫害异见人士的技术,如今在英国和美国被用来反对恐怖主义分子...讲到
云南的历史时候,会讲到教堂的兴起和衰落,乘机夹带暗示中国政府对宗教的迫害这样
的观点。而中国政府面对这样一个“纯科普”基本没有还手的余地。再有现在Nature、
Science等流行科学杂志,他们主导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方向,成为西方在环境政治上
的重要阵地。其他还有遗传社会学、人种起源、文化起源等等,在选择发表哪些观点和
如何发表不同观点时,处处渗透着agenda setting的意味。这些杂志,因为同时也发表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让人误认为他们完全是中立客观的科学杂志,欺骗性和蒙蔽性非常
高。如果我国的研究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是非常危险的。
当然我们也要反对走...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61690 |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rihand (brihand),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美国《科学》杂志主编:李总理和我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pr 5 15:49:28 2014, 美东)
李总理和我
美国《科学》杂志主编 玛莎·麦克纳特
我最近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期间拜会了李克强总理,讨论科学问题。刚
开始我还不相信。中国毕竟是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而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和
党组书记,要处理诸多国内国际紧迫问题。我曾被总统任命为一个掌管10亿美元的美国
科学机构领导人,任职四年中,奥巴马总统或拜登副总统从未直接指示我如何帮助他们
实现科学愿景,为国家利益服务,更不要说亲自与我面对面讨论科学问题。中国总理会
见我这件事发出一个强烈信息,表明中国认为科学对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会见的要求很明确。仅我一人出席,不带美国记者,时间是30分钟。我们将讨论科
学和经济问题。我提前来到了会见地点,这是一间漂亮的拥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接待厅。
没有像国会山或白宫入口处见到的X光安检机或人体扫描仪。总理和我喝茶、交谈...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61690 | 18 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记者郝亚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3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
美国《科学》杂志主编麦克纳特,就科学技术、航天、教育、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问
题回答了提问。
李克强表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不
仅关乎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事关民生改善。希望《科学》杂志继续支持中国科技事业进
步,促进基础科学研究,向国际社会积极传播中国科学界的声音,扩大中外科研成果交
流互鉴。
李克强指出,科技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至关重要。过去的一年,中
国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实现经济稳中向好,其中科技创新发挥了
积极的助推作用。新形势下,我们将深化改革,冲破体制机制制约,把人的创造力作为
推动创新的核心,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麦克纳特祝贺中国嫦娥三号不久前成功登月,祝愿中国在航天、空间探索等领域取
得更大成就。她表示,中国高度重视科学,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积
极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开展对外科学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培养科技
人才,这将有力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全帖 |
|
s*******y 发帖数: 572 | 19 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记者郝亚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3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
美国《科学》杂志主编麦克纳特,就科学技术、航天、教育、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问
题回答了提问。
李克强表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不
仅关乎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事关民生改善。希望《科学》杂志继续支持中国科技事业进
步,促进基础科学研究,向国际社会积极传播中国科学界的声音,扩大中外科研成果交
流互鉴。
李克强指出,科技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至关重要。过去的一年,中
国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实现经济稳中向好,其中科技创新发挥了
积极的助推作用。新形势下,我们将深化改革,冲破体制机制制约,把人的创造力作为
推动创新的核心,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麦克纳特祝贺中国嫦娥三号不久前成功登月,祝愿中国在航天、空间探索等领域取
得更大成就。她表示,中国高度重视科学,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积
极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开展对外科学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培养科技
人才,这将有力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科...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20 在宇宙中,黑洞吞噬万物,甚至包括光。
它有着“黑洞”之名,虽然尺寸“迷你”,但任何经过的电磁波或光,都不可能逃离它的引力。《科学》杂志宣布,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
不过,这个小型“黑洞”不仅不会毁灭世界,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吸收太阳能。
资料图:崔铁军(左一)、程强在“人造黑洞”实验装置前
在宇宙中,黑洞吞噬万物,甚至包括光。人们乐意议论这种天体,因为它神秘、“性情”怪异:它身处宇宙最幽暗的地方,没有人能直接观测到它,而靠近它的任何物质,都会被无情地拖曳到它的深渊里,小行星、星尘、光波、时间,无一例外。
人们对黑洞这种天体感到好奇,但绝不会希望有任何一个黑洞接近自己,或我们的星球。然而现在却有一些科学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造出了“黑洞”,一个“迷你”黑洞。
《科学》杂志在介绍这种“人造黑洞”时建议,人们可以把这种“黑洞”装进自己的大衣口袋里。
“实际上,我们做的黑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黑洞。”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程强教授对记者说。
实验室里的“人工黑洞”,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将一个吞噬一切的“恶魔”装进口袋。据程强介绍,现在存在于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实验室的“人造黑... 阅读全帖 |
|
s****e 发帖数: 2934 | 21 ☆─────────────────────────────────────☆
wonderlich (左岸,遁去) 于 (Sat Oct 29 01:08:37 2005) 提到:
《科学》杂志:饶毅等一批教授等为华人争权谋利
消息来源:科技时空 http://www.popyard.org 八阕编辑:2005-10-28
八阕 http://www.popyard.org
【八阕】以前大家听过受委屈的华人要申冤。这可能是第一次由一批成功的华人在主流杂
志上为华人说话。《科学》杂志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学杂志。今天这期上,说得最多
的是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蒋光德(Kuan-Teh Jeang)和西北大学的饶毅。出场的还有波
士顿大学的钱卓教授、斯坦福大学的骆利群教授、加州大学的浦慕明教授。
从《科学》的报道,还可以看到,饶毅曾经去信美国神经科学会和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
物学会,用统计数字说话。两个学会都承认有错误。神经科学会立即邀请斯坦福大学的骆
利群做 Program Committee委员,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会主席已经让一个华人做《生物化学
杂志》有决策权的Associa |
|
M********t 发帖数: 5032 | 22 引力波
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
新浪科技
ugmbbc
8小时9分钟前
在一波又一波传言后,终于!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23:40左右,激光干涉引力波天
文台(LIGO)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类首次发现了引力波。
发布会上究竟揭开了哪些谜团?与之前的传言有何不同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黑洞
来客团队(团队主要成员苟利军 研究员为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
,而这次被探测到的引力波正是来自双黑洞系统),全面解读这场激动人心的发布会。
正如发布会所言,在被预言将近百年、苦苦追寻几十年之后,首个位于地球之外13亿光
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被人类直接探测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时刻,一个新时代
的序幕正在拉开——地球人,欢迎你来到引力波时代!
激动人心的发布会结束了,其重点内容可以被简单归纳为三点:
(1)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2)引力波产生于两个恒星量级黑洞的合并(merger)。
(3)引力波是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简称LIGO)发现的。
接下来,让我们逐个分析和解释一下以上三点,从而对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
... 阅读全帖 |
|
d**e 发帖数: 2420 | 23 蛮搞笑的,最后一句“我们重申对任何违反科学道德、科研诚信、违规违纪的不端行为
,采取零容忍态度,有举必查,查实必究,绝不姑息。”,科技部做过吗?
http://news.sohu.com/20101108/n277433807.shtml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8日表示,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
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中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科技部认为与事实
不相符合。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今年9月在美
国《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讨论目前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
文化问题。他们认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
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
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经费在支持方向上分为两类,一类
是以资助科学家自由探索为主的基础研究,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面广,项目
数多;另一类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的基础研究项目,例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973计划)...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61690 | 24 李总理和我
美国《科学》杂志主编 玛莎·麦克纳特
我最近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期间拜会了李克强总理,讨论科学问题。刚
开始我还不相信。中国毕竟是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而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和
党组书记,要处理诸多国内国际紧迫问题。我曾被总统任命为一个掌管10亿美元的美国
科学机构领导人,任职四年中,奥巴马总统或拜登副总统从未直接指示我如何帮助他们
实现科学愿景,为国家利益服务,更不要说亲自与我面对面讨论科学问题。中国总理会
见我这件事发出一个强烈信息,表明中国认为科学对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会见的要求很明确。仅我一人出席,不带美国记者,时间是30分钟。我们将讨论科
学和经济问题。我提前来到了会见地点,这是一间漂亮的拥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接待厅。
没有像国会山或白宫入口处见到的X光安检机或人体扫描仪。总理和我喝茶、交谈,谈
了70分钟,议题从探索宇宙到国际合作到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会谈开始后不久李的
助手急匆匆送进来一张字条,大概不是很重要。为了不影响会见,总理将他打发走了。
总理对所有的问题都胸有成竹。他表示,中国应对环境问题的努力不只是意愿,而
是已经产生实际效果。他提... 阅读全帖 |
|
C****o 发帖数: 1549 | 25 新型冠状病毒发源地可能并非是此前被一致认定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而是存在新的可
能性。
1月26日,《科学》杂志(Science Magazine)最新发表的《武汉海鲜市场可能并非新
型冠状病毒发源地》报道指出,有学者认为,根据在最新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
表的论文,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地——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表示了质疑,并提出了新
的可能性。
此前,在《柳叶刀》上发表披露的此次疫情中最早接受定点治疗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收
治的前41名患者情况。在论文中,他们追踪了第一批41个确诊病例的病史,其中总共有
13个病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无接触史,27人曾到访过海鲜市场。在最早出现的4名感染者
中,有3人没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
上述论文第一作者、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从
现在整个发病情况来看,海鲜市场已经不是唯一的暴露源。(新型冠状病毒起源)是多
源性。”但黄朝林认同该病毒有较大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
论文通讯作者、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曹彬在回复《科学》杂志时
也表示,“现在看起来很明确,华南海鲜市场不是唯一的疫源地,但说实话,我们还不
知道病... 阅读全帖 |
|
y*****6 发帖数: 9545 |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sc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news (chinanews), 信区: MiscNews
标 题: [TTXW]《科学》杂志今天将刊登华南虎照片(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8 19:28:21 2007), 转信
昨天上午,国家林业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开表态一只孤立的老虎并不等于一个种群的存在,一张照片的真假并不说明野生华南虎现在的情况。并表示将在近日派遣专家组前往陕西镇坪实地调查野生华南虎是否存在。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国家林业局的专家组将于下周抵达陕西镇坪,但进山寻虎的日程目前尚未敲定。
周正龙拍摄到的华南虎(周正龙 谢坤元供图)
昨晚8时15分,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就野生华南虎照片将上《科学》杂志,采访了晨报记者。同时,白岩松所主持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60度节目回顾了“野生华南虎照片”事件的进展过程,并透露上海《新闻晨报》是最早采访华南虎事件的媒体,也是最早发布《科学》杂志将刊登华南虎照片消息的媒体。
照片真假不说明华南虎现状
昨天上午,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林业局对这个 |
|
v**e 发帖数: 8422 | 27 美《科学》杂志:中国为何错失非典科研黄金机遇
【作者】记者毛磊
【文献来源】中国科学院,新华网华盛顿2003年7月17日电
【内容】
新华网华盛顿7月17日电(记者毛磊)在世界卫生组织今年3月12日发出非典“全球警报”
,以及随后招募全球实验室联手查找病原前,中****事医学科学院一个研究小组实际上
已在世界上首先观察到新型冠状病毒,并在3月的第一个星期找到初步证据,证明这个
病毒可能与非典流行存在联系。
遗憾的是,中国研究人员未能向世界公布上述发现。美国《科学》杂志记者马丁·恩斯
林克认为,这是一次被错失的科研“黄金机遇”。
恩斯林克与新华社下属中国特稿社记者合写的一组3篇有关中国非典科研的专题报道,
发表于18日正式出版的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新闻聚焦”栏目。他们在报道中披露
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第一次看到非典病毒这一鲜为西方读者所知的故事。
为采写这组报道,恩斯林克曾专程赴北京,在9天内采访了数十位科研人员、科研行政
管理者和其他专家。
恩斯林克等在报道中以较大篇幅回顾了著名的“衣原体与冠状病毒之争”,全面介绍了
中国科技界对非典疫情的反应,以及在寻找非典病毒动物宿主等方面... 阅读全帖 |
|
f*****l 发帖数: 80 | 28 我校博士生瞿泽辉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转自】http://www.news.uestc.edu.cn/NewsRead.aspx?newsID=41424
日前,我校计算机学院2005级博士生瞿泽辉以第二作者身份参与研究和撰写的学术论文
Limits of
Predictability in Human Mobility在2010年2月19日出版的美国综合学术期刊《科学
》杂志
(Science)上公开发表。该文以美国东北大学、哈佛医学院、电子科大三家为共同作
者单位。
瞿泽辉同学本科、硕士均毕业于我校,2005年继续在我校攻读信息安全方向博士学位,
由魏正耀院士、
秦志光教授共同指导。2007年,他入选第一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赴
美进行合作研究
工作。
该论文研究证实,可以通过数据挖掘运算法则对人们的移动模式进行实际的预测,准确
率高达93%。该项
研究成果将为在公共卫生、城市规划、电信产业、交通工程等方面预测人的行动规律提
供理论支持。
《科学》杂志官方网站上的该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abs |
|
d********m 发帖数: 507 | 29 我觉得这一次确实闹了个乌龙,值得引以为戒。下面是一片转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3591-687047.html
Science 杂志专题报道中科大少年班?
王守业
近日在中科大主页上看到一个标题为“Science 杂志专题报道少年班学院”的新闻,
Science专题报道我国大学的事情,我之前都没有听说过,专题报道一所大学一个特别
学院更是闻所未闻,所以很感兴趣,就想自己看看英文原文报道。根据中科大以往的新
闻报道习惯或者模式来看,对于像发表在Science这么牛的杂志报道,一般都会在文后
给出英文原文报道的链接。但是这次很反常,中文报道很短,并且没有任何链接。无奈
,只好自己查了,前两天没有查到,越是查不到,反而越是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这
个周末闲来无事,就再次用谷歌查。中科大的上述报道的开头说,“4月19日出版的第
340卷Science(《科学》)杂志以“The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chool of
the Gifted Young”为题专题报道了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 于是就用“TheH...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2367 | 30 老一辈中国科学家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的纪录
(一)中国科学家早已突破在《细胞》上发表论文的零纪录
Liu XG来信指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敖全研究员等曾于1982年
在《细胞》上发过一篇在国内完成的关于转座子方面的论文。方舟子做
了检索,应是1980年(在Medline查不到,但在Cell的数据库可以查到):
A. Wang, X. Dai, and D. Lu
The Transposition Properties of Tn2 In E. Coli
Cell 1980 21: 251.
原来中国科学家早在20年前就已经在生物学界公认最为权威的学术刊物
上发表论文,可喜可贺。但是20年来却没人跟进,又未免可悲。
(二)李四光可能不是在《自然》或《科学》杂志上发布论文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方舟子检索发现,早在1929年,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教授魏喦寿就在《科学》
发表了一篇从腐乳中分离出一个毛霉新种的论文。这可能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科学》
或《自然》发表论文。1937年,北京大学教授李汝祺在《科学》发表一篇关于马蛔虫
染色体的论文。此外,北京大学教授殷宏章在1947 |
|
R****a 发帖数: 6858 | 31 国内的自卑媚外者反应很极品:
如果欧美日率先成立激光推进国家实验室:你看人家,一直在创新,中国人就知道山寨
,一百年也赶不上人家。
如果中国率先成立激光推进国家实验室:别意淫了,英美都搞不出来的东西中国人还能
搞出来,浪费纳税人的钱。
=================================================
英科学杂志称中国已开始研制激光驱动空天飞机
2012/12/20 8:36:09 熊猫也是喵 发帖于:空军论坛共 72 条评论浏览 167271 IP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俄罗斯《NEWSLAND》杂志等媒体揣测,中国可能已经启动激光
驱动空天飞机研发项目。这种空天飞机拥有强劲的动力和可观的载荷,可执行多种任务
。由此,中国将力压美国和俄罗斯,在空天装备开发竞争中抢占先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中国首个激光推进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
国已迈出探索新型高效航天推进技术的坚实步伐。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激光推进技术的原理是利用高能激光加热物质产生气体
,...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13519 | 32 【去年年中,美国研究人员在《科学》上刊文指出,中国南北地区种植的主食与性格差
异有联系,种稻米所产生的文化更倾向于相互依赖、整体性思考,离婚率更低,但创新
较少(以专利数量为标准),美媒纷纷报道。半年后,《纽约时报》再次提及此研究,
心态从猎奇转为进攻,意外的是,矛头指向了硅谷(对,就是刚刚在俄罗斯煽动反政府
的谷歌与脸谱的总部所在地)与大玩“否决政治”的茶党。临近年底的这篇报道,虽不
能称为对美国今年的总结,但或许多少反映了部分美国人对现状的无奈。】
美国人和欧洲人因为自我认知而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截然不同。我们喜欢认为自己
独一无二、独立自主、自我激励,以及靠自己成功。但正如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
(Clifford Geertz)指出的,这种想法其实很怪异。
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更容易认为自己和别人交织在一起——是相互依存,而不是独立
存在。在这样一个社交世界,你的目标是调整自己适应他人,而不是与众不同。人们想
象自己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是作为网络组成部分的线,而非在边境上驭马的人。在
美国,我们说,吱吱叫的轮子有油加。在日本,人们说枪打出头鸟。
这是粗线条的描述。不过研究证明,这...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3 美国《科学》杂志当地时间3月27日刊登了其对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的采访。《
科学》杂志(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
术期刊之一。
这篇采访历时数天,经过文字、语音邮件以及电话采访的方式完成。采访中,高福院士
分享了中国的防疫经验,并指出,美国与欧洲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人们不戴口罩”! |
|
q*d 发帖数: 22178 |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hysics 讨论区 】
发信人: qed (天下唯我), 信区: Physics
标 题: 《科学》杂志证实 韩国又一顶尖科学家造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r 7 20:23:16 2008), 转信
美国《科学》杂志网站6日发布消息说,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已表示,将对该院科学家
金泰国学术造假一事追查到底。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日前致信美国《科学》杂志社通报说,对金泰国在《科学》及《自
然化学生物学》上发表的两篇论文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他的这两篇论文没有任何科
学事实可言”。
《科学》杂志网站援引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调查委员会成员瑞渊洙的话说,他们下一步
将进行追查,以确认两篇造假论文的署名作者中,谁应该负主要责任。据悉,论文作者
中有来自韩国其他机构的科研人员。
瑞渊洙说,现在还说不好整个调查工作何时能结束。待调查工作全部完成后,委员会将
对外公布论文造假问题的具体细节。
金泰国是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生物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曾扬言要在学术知名度上赶超
韩国的胚胎干细胞研究先锋黄禹锡,没想到却步了黄禹锡学术造假的后尘。韩国首尔大
学黄禹锡的 |
|
|
D********g 发帖数: 533 | 36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24817
【原创】科学杂志排名,IF 对比 Pagerank [青方] 于:2007-08-20 07:37:17
最近生物化学杂志(JBC)的两位副主编,Vincent C. Hascall和Richard W Hanson写
了一篇文章,“JBC on Journal Ranking”,文章非常有意思,对于现在科学界一切跟
着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转的潮流,算是浇上了一点冷水,也表达了JBC这个百年
老杂志的不满之情。
目前杂志的排名多采用总部在美国费城的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公司采纳的影响因子,这个概念最早由Eugene Garfield提出来的,初衷
是对科学界发表的文章根据发表的数量和引用率进行一下排名,以便于公司对巨量的科
学信息进行管理,但之后这个“影响因子” 影响巨大,是Eugene Garfield最初没有想
到的,一些大学把ISI文章多少用来作为判定科学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可以决
定一位科研人员的命运。Eugene Ga |
|
S*********4 发帖数: 5125 | 37 《科学》杂志:黑洞中观察到新的“超光速”现象
发表时间:2014-12-02 15:01:29
字号:A-AA+
关键字: 光速相对论爱因斯坦物理学
最近热映的电影《星际穿越》中巨大的黑洞和神奇的时滞效应让人目眩神迷,然而现实
世界中科学家们的新发现似乎已经打败了编剧的想象力。最新发现显示,某个遥远的黑
洞正在喷射出可能是“超光速”的伽马射线。科学家们认为,想要了解黑洞内部的景象
,恐怕不需要让宇航员和他的机器人冲进去了,直接研究这些“超光速”粒子或许就能
为我们揭开黑洞的谜团。
新浪网报道,北京时间2日消息,据报道,最近物理学家观察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
,他们观察到距地球2.6亿光年外一个黑洞吞噬星体所放射出的伽马射线似乎超过了光
速。光从文字描述上看,似乎这一现象违背了狭义相对论。其实,“超光速”现象在宇
宙学家看来并不算是惊世骇俗,这些事件在原理上并未“违背”现代理论物理学。但这
一新的“超光速”事件仍然令科学家们兴奋,这或许能为揭开黑洞内部景象之谜打开一
扇大门。
正在吞噬星体的黑洞
据报道,发生“超光速”现象的超大质量黑洞座落于IC 310星系中央,距地球2.6亿光
... 阅读全帖 |
|
s*******l 发帖数: 1386 | 38 http://www.psy.pku.edu.cn/news.php?id=742
《科学》杂志官网报道北大心理学系魏坤琳老师的研究成果:电脑使用和大脑可塑性
现代社会中,人类大量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电子产品。然而,这些现代技术会给人
的认知能力和大脑可塑性带了怎样的变化?已成为目前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
之一。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运动控制实验室魏坤琳副教授及其团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
了电脑使用的影响:和电脑屏幕的运动交互影响了运动学习的泛化。该研究成果在
Current Biology杂志上发表,同时《科学》杂志网站专门对该文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北大心理学系运动控制实验室在过去几年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运动学习的泛化受自上而
下的神经调控的影响,特别是任务的熟悉性可以提高运动泛化的幅度(Yan et al.,
2013,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同时,我们认识到现代人非常熟悉电脑的使用
,一般的电脑使用者每周平均鼠标点击超过7000次。和电脑的交互一般依赖于鼠标
的使用,鼠标的运动控制是奇特的,因为运动平面和显示平面是分离的,手的运动和光
标运动存在... 阅读全帖 |
|
b*****r 发帖数: 203 | 39 美《科学》杂志罕见同时发表两篇中国专家文章 中新社
美国当地时间2月19日,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罕见地同时发表两篇复旦大学
生物医学研究院的最新成果。其中关于蛋白质向能量转化过程中“乙酰化修饰”的重要
发现,对肝病、肿瘤等代谢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开拓性的思路,生物医学研究在一个
全新的层面上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19日,该项目的课题组负责人在此间介绍了此项研究在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意义。两
篇分别题为《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流》和《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
》的文章,分别研究了乙酰化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以及对代谢通路进行调控的问题。
据介绍,人体好比一个“战场”,细胞就是士兵,维持着人体的基本功能;“赤手
空拳”的蛋白质被乙酰“武装”起来后,才可以变成为人体“作战”的士兵。嫁接上一
个乙酰基分子,修饰后的蛋白质就可以对细胞内的各类通路进行精确调节与控制。
乙酰调控蛋白质活性变化,使其中活跃、不活跃的部分相互平衡。而当平衡出现问
题,就会导致代谢疾病。据了解,人类疾病中与代谢相关的占80%,包括肝病、肿瘤等
。如果研制出一种药物能使乙酰“改邪归正”,对细胞进行正确调控,将成为一种全新 |
|
s******r 发帖数: 2876 | 40 这两片主要是用了新技术,
高通量的mass spec,看到了以前看不全的结果,
看来国内应该大力推广这样的研究。
美《科学》杂志罕见同时发表两篇中国专家文章 中新社
美国当地时间2月19日,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罕见地同时发表两篇复旦大学
生物医学研究院的最新成果。其中关于蛋白质向能量转化过程中“乙酰化修饰”的重要
发现,对肝病、肿瘤等代谢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开拓性的思路,生物医学研究在一个
全新的层面上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19日,该项目的课题组负责人在此间介绍了此项研究在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意义。两
篇分别题为《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流》和《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
》的文章,分别研究了乙酰化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以及对代谢通路进行调控的问题。
据介绍,人体好比一个“战场”,细胞就是士兵,维持着人体的基本功能;“赤手
空拳”的蛋白质被乙酰“武装”起来后,才可以变成为人体“作战”的士兵。嫁接上一
个乙酰基分子,修饰后的蛋白质就可以对细胞内的各类通路进行精确调节与控制。
乙酰调控蛋白质活性变化,使其中活跃、不活跃的部分相互平衡。而当平衡出现问
题,就会导致代谢疾病。据了解,人类疾病中 |
|
s****2 发帖数: 4569 | 41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02/news-gb2312-1021776.html
美《科学》杂志罕见同时发表两篇中国专家文章 中新社
美国当地时间2月19日,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罕见地同时发表两篇复旦大学
生物医学研究院的最新成果。其中关于蛋白质向能量转化过程中“乙酰化修饰”的重要
发现,对肝病、肿瘤等代谢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开拓性的思路,生物医学研究在一个
全新的层面上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19日,该项目的课题组负责人在此间介绍了此项研究在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意义。两
篇分别题为《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流》和《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
》的文章,分别研究了乙酰化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以及对代谢通路进行调控的问题。
据介绍,人体好比一个“战场”,细胞就是士兵,维持着人体的基本功能;“赤手
空拳”的蛋白质被乙酰“武装”起来后,才可以变成为人体“作战”的士兵。嫁接上一
个乙酰基分子,修饰后的蛋白质就可以对细胞内的各类通路进行精确调节与控制。
乙酰调控蛋白质活性变化,使其中活跃、不活跃的部分相互平衡。而当平衡出现问
题,就会导致代谢疾病 |
|
q**w 发帖数: 782 | 42 这个?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305/t20130502_150721.html
Science 杂志专题报道少年班学院
2013-05-02
4月19日出版的第340卷Science(《科学》)杂志以“The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chool of the Gifted Young”为题专题报道了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
杂志从专门的学生选拔方式、独特的课程体系、学生培养成果、“为未来创造领导者”
的办学目标等四个方面,对少年班学院的历史和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且称赞少年
班学院的办学是一项对中国优秀学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此次报道有助于进一步扩大
少年班的影响力,促进少年班学院与国际接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前
进。 |
|
G****a 发帖数: 10208 |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ssouri 讨论区 】
发信人: Geisha (和谐), 信区: Missouri
标 题: zz 全球大统考中国学生夺冠 (附科学杂志原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11 23:01:09 2010, 美东)
PISA测评主要针对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进行测试、评估,分析的结果可以
为各国教育政策提供相关依据。测评每三年举行一次。2009年4月,该项目在34个OECD
成员国,和中国等31个非成员国家和地区举行了PISA测评,参试人数达到47万。
上海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正式参加该项目的地区,152所学校的5115名学生参加了测评。
OECD 的报告显示,在全部三项测试中,中国上海学生平均成绩为556分,其次为韩国(
539分)、芬兰(536分)和中国香港(533分)。平均分排名前十的亚洲国家还有新加
坡(526分)、日本(520分)。美国学生在此次测试中表现平平,排名第26,比该国
2000年参加第一次PISA测试时的排名要低。
在阅读测试中,上海学生的平均得分为556分,排第一,排在第二的是韩国学生,平均
分539分,美... 阅读全帖 |
|
b**s 发帖数: 589 | 44 http://www.oursci.org/magazine/200201/02-01.gif
当比尔·盖茨说出“640K内存对于个人电脑足够了”的时候,
他肯定不会想到这句话日后成为了人们的笑柄。同样,当人们津
津乐道于更快、更便宜的芯片的时候,也不会想到,飞速发展的
微电子技术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极限,那个极限叫做量子物理
学。
在一小块硅片上制造出相互连接的数百万、上千万个晶体管
和电容电阻,这就是集成电路。为了在同样面积的硅片上制作更
多的元器件,它们之间的绝缘层就要变得更薄。然而,当薄到一
定程度的时候,量子效应开始显现,这些元器件再也无法完成它
们的工作。如何面对这个极限的挑战?科学家很自然的把目光投
向了新兴的纳米技术。这就是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1年列
第一位的科学进展:互联的分子
如果用一个个分子代替常规工艺制作的晶体管,芯片的尺寸
将会缩小上万倍。1月,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报告说,他们成功的
制造出了纵横排列的纳米导线。4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
学家制造出了一种分子“门闩”,利用这种“门闩”,他们得到
了一个16比特的存储器。8月,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 |
|
s*******l 发帖数: 8210 | 45 上次克里给了一个大拇指,这次又来了个科学杂志。看来,星空之后,这个又被搞定了。 |
|
s**p 发帖数: 275 |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top (昵称),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美科学杂志称:北京雾霾中含有1300种微生物
关键字: 北京雾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3 01:48:41 2014, 美东)
原标题:研究称北京雾霾含千种微生物会引发过敏和肺病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称,一组中国研究人员检测了2013年1月北京空气样本DNA片段发
现,其中含有约1300种微生物。
大多数微生物无害,但有些会引发过敏和肺病。该研究小组发现,雾霾较重时危险微生
物浓度更高。
至于北京空气中的微生物真能让人生病还有待研究。
_gen/derivatives/landscape_630/1.14640-PA-15929780.jpg
2014年2月1日,发表在Scientific American 上题为“At Least Twice as Much DNA
of Pathogens and Allergens in Air on Beijing's Smoggiest Days” 的面向大众的
报道:
http://www.s... 阅读全帖 |
|
s**p 发帖数: 275 |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top (昵称),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美科学杂志称:北京雾霾中含有1300种微生物
关键字: 北京雾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3 01:48:41 2014, 美东)
原标题:研究称北京雾霾含千种微生物会引发过敏和肺病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称,一组中国研究人员检测了2013年1月北京空气样本DNA片段发
现,其中含有约1300种微生物。
大多数微生物无害,但有些会引发过敏和肺病。该研究小组发现,雾霾较重时危险微生
物浓度更高。
至于北京空气中的微生物真能让人生病还有待研究。
_gen/derivatives/landscape_630/1.14640-PA-15929780.jpg
2014年2月1日,发表在Scientific American 上题为“At Least Twice as Much DNA
of Pathogens and Allergens in Air on Beijing's Smoggiest Days” 的面向大众的
报道:
http://www.s... 阅读全帖 |
|
g*********d 发帖数: 233 | 48 1月28日《科学》杂志精选
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比预想的要早
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说,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出土的史前器物可以回溯到10万年前,这意
味着现代人第
一次离开非洲的时间比研究人员所预想的要早得多。现代人走出非洲的时间和其弥散到
各地的时间一
直是人们长期以来争辩的源头,尽管大多数的证据指向他们是在大约6万年前沿着地中
海或沿着阿拉伯
半岛海岸离散开来的。如今,Simon Armitage及其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团队提出,人类可
能在早至
12.5万年前就已经来到阿拉伯半岛了,他们是直接从非洲来的,而不是像研究人员在过
去所提出的是
经过尼罗河流域或近东地区来到阿拉伯半岛的。Armitage及其他的研究人员说,从阿拉
伯联合酋长
国的杰贝尔法亚(Jebel Faya)考古遗址发现的一个古代人类的工具包所用的技术类似
于东部非洲
的早期人类所用的技术,而不是类似于那些在中东出现的技术。该工具包包括相对原始
的手斧以及与
其在一起的多种刮削器和钻孔器。这些包中的内容物意味着这些技术上的创新不是早期
人类迁徙到阿
拉伯半岛所必需的。研究人员还分析了该地区的历史上的海平面及气候变化的记录并确
认... 阅读全帖 |
|
s**p 发帖数: 275 | 4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top (昵称),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美科学杂志称:北京雾霾中含有1300种微生物
关键字: 北京雾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3 01:48:41 2014, 美东)
原标题:研究称北京雾霾含千种微生物会引发过敏和肺病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称,一组中国研究人员检测了2013年1月北京空气样本DNA片段发
现,其中含有约1300种微生物。
大多数微生物无害,但有些会引发过敏和肺病。该研究小组发现,雾霾较重时危险微生
物浓度更高。
至于北京空气中的微生物真能让人生病还有待研究。
_gen/derivatives/landscape_630/1.14640-PA-15929780.jpg
2014年2月1日,发表在Scientific American 上题为“At Least Twice as Much DNA
of Pathogens and Allergens in Air on Beijing's Smoggiest Days” 的面向大众的
报道:
http://www.s... 阅读全帖 |
|
H****g 发帖数: 14447 | 5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Herzog (singularity),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美国科学杂志:广东梅毒病例超过整个欧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19 13:12:20 2012, 美东)
1990年代末,也就是三千万下岗之后,中国梅毒病例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2010年仍然达到8.4%。2005年到2009年期间病例增长超过一倍,每10万人11.7例,而同
一年美国为每10万人4.6例梅毒。
2008年广东省的梅毒病例超过了整个欧盟。
数据来源:
An Explosive Return of the 'Great Pox'
Mara Hvistendahl
Science 27 January 2012: 390.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5/6067/390.full.pd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