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行住坐卧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下页 末页 (共5页)
z**n
发帖数: 22303
1
主讲人:净慧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仁者,今天是为了即将剃度出家的这位居士,再专题讲一下“达摩与明心见性
”, 也为我们各位共同受持共勉,达摩祖师曾为我们留下的法语有:《达摩宝卷》,《
血脉论》,《悟性论》,《四行观》和《破相论》。达摩是中国的初祖,禅宗认为是祖
师,我四上少林,三次去过达摩祖师打坐的默然洞。达摩祖师在中国留下了很多玄妙法
语,到现在也有很多人难以理解,达摩祖师对中国的佛教历史影响非常重大,不但是传
了禅、也传了密,对净土也有影响。由于今天的一些人到现在也不理解达摩祖师留下的
法语,以文解义,一说“人人是佛”那还修啥呀。一说“佛不度佛”,我也是佛还度啥
呀。因此我就用今天的话把它说出来,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认识达摩祖师的法语真相
都非常重要。达摩祖师的身份、背景,我略去不讲,我讲记载上没有的,只讲实相,他
到中国来是怎么回事,也不说那部论。就根据我知道的难懂的地方,来共同谈一谈。
一是达摩祖师到达中国,开始到南华寺,一些中国的法师一看来的僧人光着脚,连
鞋都不穿,就知道是从印度来的。佛法是印度产生的,佛是在印度示现的,大家就...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
有缘才能来。我上次来,是几年前。这几天想起了这个版面就来了。虽然匆忙,但要感
谢这个版,提供了一个大家沟通的平台。
论坛上可以诠言说理。而说则万端,理终归一。关键在于真实奉行。
佛教净土宗的祖师每一代都是大家公认的。最近的是印光大师,他的下面两段话常为人
引用。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
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
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
,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
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
,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
收获,万无得理。 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地藏经--不可思议啊!
南无地藏王菩萨。
http://www.dizang.org/xj/dzj.htm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
,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具大慈悲,怜愍罪苦众生,于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所有功
德及不思议威神之力,我闻世尊与十方无量诸佛,异口同音赞叹地藏菩萨云:正使过去
、现在、未来诸佛,说其功德,犹不能尽。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众,欲称扬地藏利益等
事。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称扬地藏不思议事,令天龙八部瞻礼获福。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
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
,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汝今具大慈悲,怜愍众生,
及天龙八部,听吾宣说地藏菩萨不思议利益之事。汝当谛听,吾今说之。
观世音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观世音菩萨:未来、现在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
于恶道之者。如是天人,若男若女,当现相时,或见地藏菩萨形像,或闻地藏菩萨名,
一瞻一礼,是诸天人转增天福,受大快乐...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摘自《虚云老和尚开示》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
,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
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
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
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
‘歇’字。
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铄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
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
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
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啰嗦;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
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我此四大色身...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54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2013-06-28 圣者法语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
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
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马祖道一禅师
大恩上师“希阿荣博堪布”的微博:http://weibo.com/xirarongbo
菩提洲网站:http://www.ptz.cc
菩提洲微博:http://weibo.com/putizhou
智悲佛网http://www.zhibeifw.com/cn/
国际佛学网http://www.buddhistweb.org/
国际佛学会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guojifoxuehui
【免费】菩提学会简介及招生简章(欧洲组):http://forum.kaiyuan.de/forum.ph ... ;amp;amp;tid=731685
B***o
发帖数: 133
6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心的修法
菩提心的修法
——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法若讲广一点,内容就比较多,但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给大家略说。
大概在半年以前,我要求大家每天早上要观菩提心,时间最少是半个小时,可是我当时
比较忙,没有详细讲怎么样观修,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比较茫然。有些人早上起来之后
,想一想“我今天要帮助众生、利益众生”就可以了,有些人观到胜义菩提心的空性方
面去了,这种现象最近比较多,所以我今天简单介绍一下观修方法。
一、观修菩提心的必要性:
学过《入行论》等大乘论典的人都知道,在所有的修行当中,菩提心的地位举足轻重。
如果没有修成菩提心,一切显宗和密宗的修法功德不大,甚至很可能修偏了,所以首...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依止善导大师 持念弥陀名号
黄念祖居士著
善导大师是我国唐代高僧,乃中日等国净土宗同尊的大祖师。大师得十方如来之心髓,
作无量世界人天之眼目。依止《无量寿经》,独赞持名念佛。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身
弘道,恩德无极。超世希有,万古同钦。日本净宗称大师为“高祖”,“吾家”,“宗
家”等,并有尊奉弥陀为净宗初祖,善导大师为二祖,日法然上人为三祖者,法然上人
赞大师之《观经疏》说:“此疏是弥陀传说,此文是弥陀亲讲。”上人并赞大师是“弥
陀愿王之垂迹”。日亲鸾上人说:“善导独明佛正意。”我国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
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
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是以中日净宗先德,对于大师莫不俯首归心崇敬景仰。
承恩众生,则顶礼膜拜,永劫依止。
大师为什么能长受后世无限的尊崇敬仰呢?只因大师依止《无量寿经》,十念必生
的本愿,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径路修行的径路,显示弥陀愿王的本心。大师出家后,初
依《观经》修观,已成深妙。但二九岁时(贞观十五年,公元六九一年)于玄中寺,蒙
道绰大师授予《无量寿经》。顿如贫子归家,全承富业。衣底明珠,照用无穷。大师说
:“释迦所以兴出世,...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54
9
空性:缘起性空 因果 快乐 涅槃
缘起性空
事物之所以无我,是因为它随缘生灭。因缘具足现象产生,因缘缺乏现象就不会产
生,因缘变化则现象变化,因缘消失则现象消失,这就是缘起。
无我不是虚无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缘起都同时具有两层含义:空性和
因果。讲无我是讲空性,讲无我也是讲因果。
“万法皆空”这个空是缘起性空,无而显、显而空,不是不存在。你我的究竟本质
是空性,却仍有你我的显现;事物的究竟本质是空性,仍有因果的显现。
在生活中修无我需要双管齐下,既要体认事物的无自性,通过有意识地削弱对自身
和外物的贪执减轻痛苦,又要重视因果。无我、空性等观点虽然殊胜,但一般人不容易
理解,如果陷入断灭的观念,见解和行为反而会与正法背道而驰,觉悟、解脱更加遥遥
无期。初学者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最易于实行同时也最深奥的因果入手会比较稳妥、
有效。
因果
佛说因果就像种子在条件具足时一定会结果。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无不是因果,无
不在取舍。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
带来改变。
行为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它的动机,也就是发心。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有些要
很久以后...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0
“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本经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贤」,与会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于经末,
乃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前云「德遵普贤」,今云「行超普贤」者
何耶?且此一句乃《唐译》原文。译者乃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译文自当不违经旨。且
《唐译》于经首亦云会众「咸共遵修普贤之道」。可见前之「德遵普贤」与后之「行超
普贤」,俱是梵经原旨。而非译笔有误也。且此不但无误,而实是释尊慈悲至极,剖出
心肝,与众相见。盖普贤乃大行菩萨,表差别智,称为华严长子。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愿而称王,以普贤之愿,广大无际,穷劫无尽,导归极乐,利济无尽,故称大愿之王
。是故本经来会圣众,咸遵普贤之德也。但此经中,世尊于方便中独垂方便,于圆顿中
更显圆顿,直以信愿持名一法,广摄六度万行。圆摄十大愿王,直入一句佛号。摄尽普
贤无边行门。会归文殊一行三昧。文殊表根本智。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
」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广含众妙。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今则
广摄愿王,唯倡信愿持名。是乃从差别智,复归根本。故云「行超普贤」也。盖持名之
妙行,以果觉为因心。因果同时...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1
四大菩萨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孝道的意义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圣号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本迹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道场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孝道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功德
三、孝道的重要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一、孝道的意义
何谓孝道?孝是孝敬、孝顺、孝养;道是必然、或必经之道。合言之:孝道,是为人子
女,或为人弟子,对于父母师长,必须恭敬顺从,供养侍奉的正道。或问,时间巨轮,
将进入廿一世纪,科学早已征服太空,还在谈论孝道,是否适宜?有无需要?我的答案
是:绝对适宜,十分需要。因为,科学虽然已经征服太空,而美国太空总署,亦已正式
宣布永久太空站的计划,并决定斥资二百多亿万美元,开始进行建设永久太空站。但科
学始终无法征服人类,特别是人类内在的理性,灵性、和感性。
人的理性,或可转移倾向于科学的研究,但人的灵性,无法脱离宗教信仰,人的感性,
更无法忘怀父母师长养育教导的恩情。人以感恩图报之心,尊重恭敬父母师长的意见,
服从执行父母师长的命令,供给父母师长生活上物质所需,给予父母师长精神上的慰藉
,使父母师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便是孝...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成佛的简单办法 - 道远禅师
若人欲知佛境界,自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not attached to birth and death”仅靠自力是很难做到的。但你“善根发动”,
令人敬佩。若又念佛,更可得“佛力冥加”,好上加好。
印光大师下面这段话,我感觉也“醍醐灌顶”: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
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
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
,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
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亦应劝父母亦深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if they haven't
made up their mind yet)。如经文所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
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54
13
愿菩提心
四无量心
菩提心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
立步骤。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
乐,我心怡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这四种发心的对象范围广大,无
边无际、没有穷尽;发心的功德不可计量,所以是四无量心。
传统上,四无量心的训练是从“舍”开始。“舍”是慈悲心的起点和基础。
四无量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涵盖,融会贯通。慈悲、喜乐若不是以平等心
为基础,则不够清净;平等心中若没有慈悲、喜乐,就会变得冷漠和无动于衷。
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
慈爱
冷漠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敞开心胸的能力。培养慈心
也可以看作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
倾尽全力去追求的名利对生命来说,其实没有太大意义。与之相比,内心的平和富
足、亲情友情、慈善助人等对自己更有帮助,更容易产生幸福感。
迎面走来的人,男女老少,喜欢的、讨厌的,他们都和我们一样渴望幸福安乐,只
是追求幸福的手段或许很笨拙,这样地想,我们会很自然地生起同情、宽容之心。
或许...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4
观音灵感录续编
菩萨戒弟子惕园毛凌云敬述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救刀兵劫
第三章 救灾祸难
第四章 救疾病苦
第五章 救产婴苦
第六章 善恶劝惩
第七章 示现接引
第八章 结劝流通
第九章 礼念方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略叙圣迹
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故称观音古佛。但以度
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倒驾慈航,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左辅,又为娑婆
世界释迦世尊之良弼,遍十方微尘国土,度二乘六道众生,共生极乐。应以何身得度者
,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虽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修罗、畜
生、饿鬼、地狱等九法界身;即山河道路,桥梁船筏,药草树木,楼台房舍,墙壁村落
等,亦随机化现,以施无畏,而垂济度。世人据迹而论,只云菩萨或大士而已。尤对我
等娑婆世界,因缘甚深,昼夜六时,常以大悲眼,观照世间一切众生,求救苦难、或求
赐福利、而称名之音声,即施护祐,拔苦与乐,故名观世音,简称观音。又名观自在,
谓自利利人皆能得大自在也。菩萨、简称也,音译具名为菩提萨埵;义译旧为大道心众
生,新译曰觉有情,又译大士。释为:菩者、觉也、度也,萨者、有情...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5
五、节孝延寿 先曾祖妣毛母李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之马港,虔奉观音菩萨。先曾祖
端元公积学早逝,先高祖盛周公,高祖妣张太夫人,金太夫人均在堂,时甫三十二岁,
守节抚孤,以母兼父,孝养翁姑,以媳代子,周旋于两姑之间,曲尽孝道。且豪侠好义
,有丈夫气,急人之难,抚人之儿,亦劳怨不辞。清末洪杨之乱,湘军屡战于此,某日
闻寇警,急奉翁姑奔于前,襁负三子随于后,仓皇逃避,见侄被弃哀号,即禀翁姑:‘
媳有三子,弃一可也,兄惟此子,忍令绝嗣耶?’乃弃长子于途,携侄同逃。子追不及
,寇至欲兵之,询知其情,义而舍之,寇退,仍获团聚焉。迄翁姑先后弃养,家虽中落
,皆葬祭尽礼。而哀毁过甚,及次子先逝,孙曾多夭,积忧愁而生乳癌,溃痛甚剧,医
谓无救。吾祖躬率吾父祷于观音菩萨座前,忽梦大士教以青丝瓜捣敷而痊愈,延寿两纪
。四代同堂,晚景欢娱,精神矍铄,无疾而终,享寿八十有五。沔阳夏少平钟武先生为
立节孝传,刊入家谱。
六、孝延双寿 余岳父郑公文成老先生,岳母吴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南区郑家岭,迁
何婆桥之何家垄。佛神并信,尤敬奉观音菩萨。父早死,事母极孝,定省必敬,葬祭尽
礼。性均仁慈,无所矜饰,好善乐施,不使...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经轮的功德
转经轮的功德
——索达吉堪布
今天所开示的内容,是六字真言(观音心咒“嗡玛呢贝美吽”)转经轮的功德。
在藏传佛教中,六字真言的功德可谓人尽皆知,尤其是转经轮的功德,很多人从小就比
较了解。在藏地,信奉观世音菩萨、念诵观音心咒的人不胜枚举,俗话说:“从小会叫
阿妈的时候,藏地小孩就会念观音心咒了。”观音心咒的功德相当大,经典续部中有各
种各样的教证,方便的时候我可以给大家讲一讲。知道这个功德之后,很多人会非常愿
意念观音心咒。
安多、康区、卫藏,这三大区域为主的藏民族,几乎每人都左手持念珠,右手拿转经轮
,这已成为了藏民族的一大特色。现在研究佛教、民族、宗教的人士,无论东方还是西
方,都非常清楚这一点。
今天所介绍的六字真言转经轮,并不是一种传说,大乘经续中明确记载了它不可思议的
功德。藏地人们自古以来就信仰佛教,拿转经轮的现象非常普遍。不管你到藏地哪里去
旅游,或者在电视上、宣传介绍中,都可以看出藏民族对佛教的信仰,尤其是转经轮的
弘扬,已经遍及藏地的每个角落。无论去藏地的哪个寺院,都能发现大大的转经轮,好
...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54
17
闻思修
闻思
学佛不能只在表面,真正修持才有可能解脱,不修不可能解脱,皈依后就应该开始
修持佛法。
只要切实修行,肯定会有进步。上等修行者天天都在进步,中等修行者月月进步,
下等修行者也会年年进步。如果修行一直没进展,应该是没掌握要领。
只有了解佛法,才能真正地修持。了解佛法的途径首先就是听闻,经过闻思才能理
解,理解之后再修持,很容易获得成就。不懂就去修,一般根基的人很难修成。
闻思充分才能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即使全世界的人说因果不存在,你也不会动
摇。一个人即使已经剃度出家,也许还会贪恋金钱、名誉,这说明他的正知正见不够稳
固。如果闻思究竟的话,所作所为都会与佛法相应。
修行中很多旨在去除痛苦根源的方法本身看上去也很苦,如果没有巨大的信心,坚
信只要去除根源痛苦就会消失,并且如果缺乏冷静理性的分析、判断来支持这种信心,
我们恐怕很难在寻求解脱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学佛一定要稳重,内心不稳重的话,今天学佛,明天就可能跑去学别的。
佛陀说的很多道理,非常深奥,不用功闻思,是无法理解的。自己都不明白,就更没
有办法弘法利生了。我从十几岁到二十五岁,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地学;二十五岁开始一
边...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经轮的功德
转经轮的功德
——索达吉堪布
今天所开示的内容,是六字真言(观音心咒“嗡玛呢贝美吽”)转经轮的功德。
在藏传佛教中,六字真言的功德可谓人尽皆知,尤其是转经轮的功德,很多人从小就比
较了解。在藏地,信奉观世音菩萨、念诵观音心咒的人不胜枚举,俗话说:“从小会叫
阿妈的时候,藏地小孩就会念观音心咒了。”观音心咒的功德相当大,经典续部中有各
种各样的教证,方便的时候我可以给大家讲一讲。知道这个功德之后,很多人会非常愿
意念观音心咒。
安多、康区、卫藏,这三大区域为主的藏民族,几乎每人都左手持念珠,右手拿转经轮
,这已成为了藏民族的一大特色。现在研究佛教、民族、宗教的人士,无论东方还是西
方,都非常清楚这一点。
今天所介绍的六字真言转经轮,并不是一种传说,大乘经续中明确记载了它不可思议的
功德。藏地人们自古以来就信仰佛教,拿转经轮的现象非常普遍。不管你到藏地哪里去
旅游,或者在电视上、宣传介绍中,都可以看出藏民族对佛教的信仰,尤其是转经轮的
弘扬,已经遍及藏地的每个角落。无论去藏地的哪个寺院,都能发现大大的转经轮,好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祖之所悟和唯识學間的关系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有僧举卧轮禪师偈曰: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麼长』」
卧轮禪师以断掉妄想为证悟菩提, 六祖闻后便开示:这是没有证悟自心如来的人所说
的话,如若依此「断掉妄想」为禪修,则是加深繫缚、障碍开悟。所以这些是误解了「
禪」。随后六祖则开示在不断妄想、依境而起的念头之当下,就有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不垢不净之自心如来。所以禪乃是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之间去寻觅本来面目 – 自
心如来,而不是在断妄想上用心。
当然,在参禪寻觅自心如来之时,因心专注而发起定力,然而这定力并不是「禪」的标
的,而是条件。若妄念纷飞,心则太粗,根本无法参究;当正知见具足之后,专注参禪
之时,妄念自然不起,定力随增,心则转细,方能於缘熟之时一念相应,而亲见自己未
生前之本来面目也。
禪宗証悟之自心如來藏, 非意識, 非修定境界. 以減少妄想爲禪修,『以定爲禪』的
錯誤知見 六祖大師已就卧轮禪师所說之偈上予以破斥過了, 定境並非佛門的開悟証...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六节课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有人说‘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这种人并没有了达我所说佛经之密
意。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没有来也没有去,所以叫做如来。”
〖如来〗:指“如”理如实地“来”到诸法本地的补特伽罗。如来与众生有很大的差别
,凡夫众生不能叫如来,因为其尚未断除迷乱的显现,仍漂泊在生死轮回中。
稍微了解佛教历史的人,大多数都认为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其理由是:释迦牟尼
佛首先从兜率天来到人间,在人间住了八十年后,示现圆寂去往清净刹土;在转法轮期
间,于鹿野苑、灵鹫山、舍卫城等处皆曾驻足;佛陀日常的行住坐卧,在小乘戒律中也
有详细记载。然而,名言中虽然有这些现象,但这种判断并未了解如来实相,因为如来
是无来无去的,如经云:“诸法自性无所住,无来无去如虚空。”
诸佛无来无去的问题,《般若经》中也有一个公案:常啼菩萨四处寻觅智慧波罗蜜多法
门时,一次来到一片旷野,有位如来现身,指点他去找法胜菩萨,随即就消失不见了。
后来他历经千辛万苦见到了法胜菩萨,当时他问:“前面见到的如来是...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这个版有无比较倾向于禅宗的
這個算不算禪宗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卧轮禅师以断掉妄想为证悟菩提, 六祖闻后便开示:这是没有证悟自心如来的人所说
的话,如若依此「断掉妄想」为禅修,则是加深系缚、障碍开悟。所以这些是误解了「
禅」。随后六祖则开示在不断妄想、依境而起的念头之当下,就有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不垢不净之自心如来。所以禅乃是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之间去寻觅本来面目 – 自
心如来藏,而不是在断妄想上用心。
当然,在参禅寻觅自心如来之时,因心专注而发起定力,然而这定力并不是「禅」的标
的,而是条件。若妄念纷飞,心则太粗,根本无法参究;当正知见具足之后,专注参禅
之时,妄念自然不起,定力随增,心则转细,方能于缘熟之时一念相应,而亲见自己未
生前之本来面目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
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開示我們說纵然能够灭掉所有见闻觉知,...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98
22
下面大势至菩萨以比喻来说明念佛的重要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
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譬如有两个人,有一个人专门忆念第二个人,第二个人总是忘记第一个人,如果
是这种情况,这两个人将来或者相逢或者不相逢、或者相见或者不相见。如果两个人互
相忆念,两人之间的忆念辗转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乃至从此生至他世,这两个人都如
同身体和影子一样不相乖离。
比如一对男女,如果一方天天想着另一方,而另一方却从来不想对方,以这种缘
起他们不一定会相遇,即使相遇也无法发展关系。这种情况在世间经常可以看到,所谓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就是如此。相反,如果有些人经常发愿:愿我们
今生今世如何,愿我们生生世世如何。以此因缘,这些人在漫长的生世会形影不离。可
见双方互相思念非常重要,如果不具足双方的因缘,就无法凑合不相分离的缘起。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
远。
十方如来就如同母亲忆念儿子一样怜念众生,如果儿子逃离了母亲,即使母亲忆
念儿子又有什么用呢?如果... 阅读全帖
f*******7
发帖数: 44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体悟分享 (一)
常常有一些自己的修行体悟,贴到这里与大家分享。自己水平有限,欢迎交流。
不修不知法在哪。不修不知自己哪里要去打磨,哪里要去磨平。“修行是个配合的过程
。假我配合真我,真我配合天我,天我配和宇宙。宇宙配合规律”。修行和不修行同样
是行住坐卧,不修,心外持,着外相;修,心内观,观自己的起心动念。从外表上看,
修与不修一样。可是里面是不一样的。起心动念。渐渐细微化。修行要修到让自己的真
心高兴。修到让自己的真心高兴的时候,假我估计就没有了。但这可能只是第一步。
修到让自己的真心高兴,让自己的真心满意。地人就合一了。
"随心随缘" 此心是真心,非妄心妄念。可是有几个人能觉知自己的真心呢?真心哭泣
的时候有几人能知晓呢?真心的意图有几人能领会呢?
法法皆相通
正诚善净
正知,正念,正觉,正行
正大光明
光明破除黑暗
无我无为,无浊无染
觉而不迷
正而不斜
净而不染
心中充满光明
黑暗将无处躲藏
十指连心,此心是真心。
心通天, 此心是真心。
十指连心,心通天。
手印打起通天地。
无我真心现。
手印直通天。
f*******7
发帖数: 44
24
(一)修道就是要【倒过来——什么意思呢?】既是【好事给他人,坏事予自己。】舍
弃小我,完成大我。
(二)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三)修行就是要【养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的什么也不
知,一点妄想也无。
(四)我们修行,群居防口,独坐防心。
(五)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六)真正修道人,【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不要做镜子,专照人家,
不照自己。
(七)有所执著,就是人心。无所执著就是道心。
(八)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现在把自己当做死了一样,也就是不贪、不瞋、不痴。
(九)切记!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开悟,那是修道的绊脚石。
(十)我们在修道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争】,不争是不和任何人争长论短,争是争
非。
(十一)修道人就是不为自己讲道理,不狡辩,不谈是非。
(十二)修行更不要争权夺利,争做领袖,支配别人,在师父前求表现。
(十三)修道人住在一起要少讲话······修行人的秘诀,就是要少吃,为什么?
因为少吃少生欲念,少欲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乐。
(十四)凡有所求,即是污染。
(十五)【一切是考验,看...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经桶有什么用?
转经轮的功德
索达吉堪布 著
今天所开示的内容,是六字真言(观音心咒“嗡玛呢贝美吽”)转经轮的功德。
在藏传佛教中,六字真言的功德可谓人尽皆知,尤其是转经轮的功德,很多人从小就比
较了解。在藏地,信奉观世音菩萨、念诵观音心咒的人不 胜枚举,俗话说:“从小会
叫阿妈的时候,藏地小孩就会念观音心咒了。”观音心咒的功德相当大,经典续部中有
各种各样的教证,方便的时候我可以给大家讲一 讲。知道这个功德之后,很多人会非
常愿意念观音心咒。
安多、康区、卫藏,这三大区域为主的藏民族,几乎每人都左手持念珠,右手拿转经轮
,这已成为了藏民族的一大特色。现在研究佛教、民族、宗教的人士,无论东方还是西
方,都非常清楚这一点。
今天所介绍的六字真言转经轮,并不是一种传说,大乘经续中明确记载了它不可思议的
功德。藏地人们自古以来就信仰佛教,拿转经轮的现象非 常普遍。不管你到藏地哪里
去旅游,或者在电视上、宣传介绍中,都可以看出藏民族对佛教的信仰,尤其是转经轮
的弘扬,已经遍及藏地的每个角落。无论去藏地的 哪个寺院,都能发现大大的转经轮
,好几个人的力量才可以旋转。寺院的院墙上也有中等的手推转经轮,就像我们学...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6

这种不二,就是错误的不二论,是邪见,就像对波粒二象的理解,只有玻尔等人的观点
才是正确的,而薛定谔和爱因斯坦的观点则是错误的,他们的观点,就是认为波和粒可
以同时存在,但玻尔的波粒二象,则认为二者互相排斥,不可能同时存在。到目前为止
所有的不二论,不论是婆罗门的梵我不二,还是大乘的空色不二,实际都是错误的,而
且都是神我常见。
因为只要违背互斥性,是必定走向神我常见的。只是大乘做了一些掩盖调和而已。看起
来不像神我,实际还是神我。
五蕴和涅槃,也本就是一个波粒二象问题。
凡夫是因为无明,不能认识到五蕴本身就是苦的,产生贪执,要么对五蕴紧抓不放,这
是贪,要么对五蕴排斥,这是嗔,所以才造成生灭的不断延续,进而造成轮回。
必须要搞清楚的是,只要有五蕴生起了,就必定是苦,和你是否贪执无关,和你是否有
苦的感受无关。
经典上说的也非常明确,只要有色受行想识的生,就是苦。
日常是指行住坐卧。
无五蕴,无生灭的胜义究竟真实法。一种抽象的,非时空性的存在方式。
佛陀只要五蕴的识熄灭,则必定涅槃,而以佛陀的定力和慧力,基本上任何时间他想要
涅槃,即可以涅槃。
但是只要涅槃,则必定不能说话,不能行动,...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车和尚 百本疏主
以下这个有名的典故, :
道宣律师与窥基法师的故事
在唐朝当时的社会,只有第一流的人才,才出家学佛,要出家还要有官方的度牒.当时
由於印刷尚不发达,经书都是手抄本,数量很少,能够接触到经书的除了王公贵族,就
是高级知识分子,而这些人在唐太宗的科举制度下,也大部分是朝廷的官员.不像目前
,一流的人才只对经商,科研,致富有兴趣.当然这种现象近年已大有改善了, 因為己有
很多人明白佛法中才有生命实相的答案, 这是题外话,暂且放到一边.
由於窥基法师名气太大,又是代表皇帝出家,当然人人尊敬.但是,却有一个法师看不
太起他,这个法师是谁?就是道宣律师.
道宣是法号,律师并不是现代的律师.此律师非彼律师也.唐朝时候佛教盛行,修行的
法门也很多,有禪宗,净土,律宗等等.净土法门主张念佛,求捨报后往生阿弥陀佛的
西方极乐世界.禪宗主张明心见性,开悟成佛.而律宗主张以戒律為师,严格遵守佛陀
的教诫,依次第而修.
道宣法师就是主张以戒為师的修行者.而且他守戒清净,自我要求甚為严格,自己搭茅
棚在终南山上苦修.其精进之心,连天人都讚嘆感动,甚至现身為他送食.可谓已修到
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了.
由於道宣法师严...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无处不修行
真正的修行是修心,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心,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将每一个起心动念转
换成正知正见,转换成善念。要去掉自私自利的念头,时时增长善的念头,使之成为一
种习惯,融入我们的生活。
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不是修正别人。要拿佛法当镜子,但只能照自己,不能照
别人。要去掉自己的烦恼、执着、妄想、分别。修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面对对境。
佛法不离世间法,将佛法实践于生活,融入于工作,才是修行。修行在一切时、一
切处、一切境界中,在行住坐卧处,在举手投足间。佛法在你身边,不能离开生活去找
佛法。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
,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依旧、烦恼
依旧、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q****u
发帖数: 1421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虚云禅师:话头与疑情
http://cz.zgfj.cn/SX/2011-05-02/12786.html
话头与疑情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
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
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
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
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
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沈、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
,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 ,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
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
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
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
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 阅读全帖
Z******O
发帖数: 37
30
转经轮的功德
索达吉堪布 著
今天所开示的内容,是六字真言(观音心咒“嗡玛呢贝美吽”)转经轮的功德。
在藏传佛教中,六字真言的功德可谓人尽皆知,尤其是转经轮的功德,很多人从小就比
较了解。在藏地,信奉观世音菩萨、念诵观音心咒的人不胜枚举,俗话说:“从小会叫
阿妈的时候,藏地小孩就会念观音心咒了。”观音心咒的功德相当大,经典续部中有各
种各样的教证,方便的时候我可以给大家讲一讲。知道这个功德之后,很多人会非常愿
意念观音心咒。
安多、康区、卫藏,这三大区域为主的藏民族,几乎每人都左手持念珠,右手拿转经轮
,这已成为了藏民族的一大特色。现在研究佛教、民族、宗教的人士,无论东方还是西
方,都非常清楚这一点。
今天所介绍的六字真言转经轮,并不是一种传说,大乘经续中明确记载了它不可思议的
功德。藏地人们自古以来就信仰佛教,拿转经轮的现象非常普遍。不管你到藏地哪里去
旅游,或者在电视上、宣传介绍中,都可以看出藏民族对佛教的信仰,尤其是转经轮的
弘扬,已经遍及藏地的每个角落。无论去藏地的哪个寺院,都能发现大大的转经轮,好
几个人的力量才可以旋转。寺院的院墙上也有中等的手推转经轮,就像我们学院的坛城...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佛法讨论中的逻辑悖论
谢谢。据我所知,佛法的修行与道家的还是有所不同的。道家更多以修身为主,佛家更
多的是修心,而且不是把心修的多好,而是使心解脱。禅修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不
是全部,因为有入定就有出定,佛陀的两个师傅四禅八定的功夫了得,但也没有得到解
脱。修行于平时的行住坐卧,历缘对境,更是对修行的一种考验。
f****2
发帖数: 311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志参禅的月溪法师
月溪禅师(1879~1965),俗姓吴,祖籍浙江钱塘,曾祖辈侨寓云南昆明,三传至师之
生父子庄公,娶妻陆氏,生子5人,师最幼。
师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童年体弱多病,6岁从汪维寅先生读书,好学不倦,12岁
读《兰亭序》,至“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句,慨然有解悟。问汪先生,如何方能不
死不生,汪告以:“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此事须向学佛人求教。”师乃问邑中
学佛者,学佛者告以:“肉体有生死,灵性则轮回六道。”并授以《四十二章经》、《
金刚经》。自是读书之余,兼习佛经。
及年长,到上海求学,曾遍参江浙名山梵刹,叩问诸大德,如何方能明心见性?凡所答
案,皆未圆满,有妙智和尚者,教以看“念佛是谁”话头,读《大智度论》。光绪二十
三年(1897年),师年19,决志出家,父母劝阻,不听,父母幼为订婚,亦坚不娶。即
于是岁,礼本境静安和尚剃染受具,法名月溪。
静安老和尚告之曰:“如你所修,在家亦可,何必出家?要修向上一著法门,才是出家
人本分大事。”乃教以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头,并授以《传灯录》、《五灯会
元》、《指月录》,师读之,有些知,有些不知,最喜临济语,而于如何用功,还是茫...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心切的默庵法師
默庵法師(1839~1902),字真源,號上仁,晚號默庵,是近代南嶽著名高僧。太虛大
師讚其曰:「默庵法師乃湘僧近百年來最有學行者,尤善天台、慈恩宗義。慈恩宗義重
光震旦,公與默庵法師為力亦多也。」亦有譽其為「衡山僧林之瑰寶」者。民國刊行之
《海潮音》及今人所著之《湖南佛教史》、《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 等均載其事迹。
法師系湖南衡陽人,生於清宣宗道光十九年,俗姓周。其父學儒,不幸早逝。法師幼年
聰穎敏捷,讀書一目數行,作文出類拔萃。行年十七,嘗到衡陽雁峰寺求學,某日抄《
金剛經》,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句,倏然有出世想。咸
豐七年(1857),母親催促法師娶妻成家,其悄然逃往衡山南峰寺,禮普照禪師剃度出
家,傳承湖湘乘雲宗為第三十五世。據其所著《清僧紀略》載:其師普照禪師,號無量
,衡州清泉(今衡南縣)朱氏子,道光間禮元應禪師出家,苦行精進,具大辯才。
咸豐八年(1858),法師具戒於南嶽福嚴禪寺翠庭上人。後聞祝聖寺量禪師法席甚盛,
往受心印,接法臨濟宗為第四十代。越明年,法師又參法雲和尚於郴州。據《清僧紀略
》載:法雲和尚系郴州蘇仙嶺長老,有至行,曾於道光...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4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法否认造物主,从而远超各大宗教的境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20 23:44:57 2014, 美东)
“空”的解释,阿含经中佛陀没有特别解释清楚,所以留给后世佛教诠释家一些诠释的
空间。
历代很多高僧大德依当时遇到的情况,用不同角度诠释”空”。
也有人说,佛陀并没有特别强调”空”,
只是用它来形容缘起(也就是我们一般人执着于”我”的一种爱恨情仇的身心状态)
的不踏实,不可依靠。
我也觉得应该是这样。阿含中说”空”的篇幅很少。
基本上,”空”的涵义理应该包含无常。 甚么都包含无常,无常是基础。
有人用”假”这个字形容,也有人用”梦幻泡影”形容。
我认为,佛陀是用”空”这个字形容。
表达一种我们的身心正在经历的事(指”我”、”缘起”,以致爱恨情仇贪婪愤怒),是
不踏实、不可依靠的。
而我们的脑袋却很执着(习惯性的)的认为是踏实、可依靠的。 习惯性一犯再犯。
当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指内心宁静,不再升起贪婪、愤怒、苦恼),那就要去这么做。
称他为”真”,其涵...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5

2. 是谁在感知无常,无我?显然是我,和从有我的角度看。
的确, 两千年来,“无我” 造成一般人的困恼。
他们会想”无我”,那谁体验”无我”? 不就是”我”吗! 哪来的”无我”
我个人的了解,会说这样的话,应该是误会了”无我”。
说来话长。
-------------------------------
个人觉得,论坛所言,佛法所说,皆是出于有我的角度。
你理解的无我是什么?
一定是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做甚么事,想甚么事,一思一念, 都一直能体会”无我
”,那才是佛法。
-------------
看来无我又有不同的层次了,就像大乘把涅磐又细分为不同种类。区别于终极的无我和
涅磐,把无我和涅磐带到了世间法(日常生活化)。体会或感悟"无我",当然可以,而
非真正的“无我”。因为世间,无法真正做到“无我”,即使是禅定,只可“悟”到,
而非做到。
这恰就是”我”的想法引发的。
佛陀还特别说了”非自非他”的一段经文。
-------------------
还是那句话,个人觉得,论坛所言,佛法所说,皆是出于有我的角度。
五蕴之身处于五蕴中,言无常之六道轮回,自然是“我”的理解。
因为如果... 阅读全帖
u*******n
发帖数: 112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为和信主 (转载)
lenonana 你搬到救兵了? 也不怎么样嘛?
这个板上有谁能自称自己做到无色无相无为的?
有谁读过宗镜录的?
今有十问以定纪纲。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不。
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不。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
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不。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不。
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不。
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不。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
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不。
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祗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不。还闻说有
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
得一心不动不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
得不疑不。若实未得如是功。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教博问
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无疑之地。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

发信人: leonana (Nana),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无为和信主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1... 阅读全帖
u*******n
发帖数: 112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为和信主 (转载)
如果禅定不是定义在平常生活中的状态? 那禅定的目的是什么?
照你的禅定的定义,那你禅定是为了成佛?入涅盘?
不得不承认是有可能有人真的修到灵魂出窍,进入更高的生命层次, so what?
对于正常的现代人来说,有意义吗?
如果你真的关起门来打坐能禅定,出门工作就不定了,你的禅定有何意义?
看看永明寿如何说:
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1.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不。
2.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不。
3.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不。
4.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不。
5.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不。
6.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不。
7.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不。
8.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祗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不。
9.10. 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不还闻差别之智
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不。
如果禅定拘泥于某一种形式,那也弱爆了.......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为和信主 (转载)
佛法的最终目的就是涅磐,禅定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方法而已。而要理解为什么要涅
磐,就要知道我们存在的五蕴世间是“苦”的(不是通常意义的苦),所以才要离苦涅
磐。
但知道了佛法的目的,并不是说每一个学佛的人就一定要涅磐。有些人学佛,是为了心
态的平和,家庭的幸福,事业的有成,或者是为了修炼神通,或往生净土等,这个就像
刚开始信基督教的人,可能只是为了去吃饭,找人聊天一样。但学佛的不可忘记,只有
涅磐才是佛法的真正目的所在。
知道了目的,再理解禅定这个工具就容易了,工具是为了目的服务的,佛法的禅定方法
就是为了帮助达到涅磐,你如果做禅定是为了信基督,那当然也可以,但那个不是佛法
的禅定了。
再说一下禅定的方式,你说的不错,行住坐卧都可以行禅,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禅定是
指的坐禅。比如四念处的修法,是一天当中,随时都需要观照的。但是,禅定不拘泥于
某种具体的形式,不代表任何形式的活动就都是禅定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至于你说的有人整天跑去基督版反基,虽然我不赞成,但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吧。而且不
少恐怕是因为最近在这里讨论基督教较多引起来的吧。
r*****e
发帖数: 176
39
南师怀谨开示“金刚念诵”与“耳声法门”
耳声法门---南怀瑾
一、内耳声法门-一这个方法是在自己体内自作声音,如念佛、念咒、念经等等。念的
方法又分为三种,即大声念、微声念(经称金刚念),及心声念(经称瑜伽念)。在念
的时候,用耳根返闻念的声音。就是说一边念一边自己向内听这个声音。最初听到的是
声声念念,是许多接连断续的念佛或念咒的声音,渐渐地收摄缩小,而达到专心一念一
声,最后终归使心念静止。
二、外耳声法门--这个方法是以外面的声音为对象,任何声音都可以。但最好是流水声
、瀑布声、风吹铃铎声、梵唱声等。用听外界声音的方法,最容易得定。在《楞严经》
中,二十五位菩萨的圆通法门,以观音的法门最好,“官印阀门”就是以音声法门入道
的。故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当最初心意能够专一在声音的时候,能够不昏沉,不散乱,就是说能够轻松自然地保持
这种专一的境界,就是得到了“定”,再经常地这样修习下去,有一天忽然入于寂境,
一切的声音都听不到了,这是静极的境象,定相出现了,佛经上称这个静象当“静结”。
在“静结”出现时,不要贪著这个境界,并且应该了解,动是现象,“静结”也是静的
现象,要超... 阅读全帖
f****u
发帖数: 443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根的知觉空间解释 杨新宇
六根的知觉空间解释
杨新宇
内容提要:外部世界对人来说就象一个黑箱,感觉通道相当于黑箱的输出窗口,人只能
通过感觉信息建构模型猜测外面有什么,而永远不能确知是否如此。用猜测建构的世界
模型来解释直接的经验,越解释离真实越远。佛学是阐述真实的理论,它不会以感官来
解释感觉,也不会以物质性的神经或净色来解释六根。那如何解释六根才符合佛教的路
线呢?应该落实到直观的、无可质疑的真实存在,也就是经验。
感觉象是黑箱的一幅幅输出,前五根就相当于黑箱的输出窗口,它们是感觉产生的背景
,是不同感觉得以相互区分的基础。多个可产生感觉的单元相互关联,形成类似空间的
结构,就是五根空间,五根上产生感觉则类似于空间中出现物体或形象。与此类似,意
根是思维形象和抽象概念活动的空间,也是多个单元相互关联形成的空间结构。六根空
间是相互独立的,意根中形象思维空间和抽象思维空间又是相互独立,而人的知觉到的
形象和想象出的形象又是在不同的空间。大脑和神经系统是扶根尘,与六根空间有同构
性,大脑各中枢的关系和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六根空间的关系和结构。
六根知觉空间是常人可知觉的全部范围,它象未知之海中的一个泡泡,人根据...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41

文殊八字大威德陀罗尼仪轨
1.皈依发心(三遍):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2.发四无量心(三遍)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啥。
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十遍)
4.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十遍)
5.称佛名号(一遍)
南无娑罗王佛、南无敷华王佛、南无宝幢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无量寿智佛、南无山
王佛、南无作日光佛、南无极安隐佛、南无善眼佛、南无法幢佛、南无光鬘佛。
6.持咒:(一0八遍,多多益善)
唵阿味罗吽却哳啰(音:嗡啊弥拉吽卡迦拉)
7.回向:
愿我速以此善根,成就威德文殊尊。
一切众生尽无余,悉皆安置于此地
【有关手印】
八指相叉皆屈掌内。以二大指少屈相并。压着二头指屈节上。名曰大精进印。此是
一切佛所说。欲念诵结印之时。咒用八字陀罗尼咒曰。
唵 阿味罗吽却哳啰。
次说如意宝印。印曰以两手相叉。二头指相拄。屈其大母指入于掌内相叉。此印亦
名大精进如意宝印。即说咒曰。
唵 帝儒(二合)嚩罗萨婆逻吒(二合)娑陀迦悉...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42
有没有真正修习大圆满法门的师兄?对达照法师这篇文章有没有什么评价?
——————————————————————————————————————
——————————————
前言
近几年来,汉地有不少人在学习汉传佛法的净土法门,但是因为不懂其圆妙高深的道理
,故而把净土法门看成老太婆、没文化的人修行的法门。因此,他们不愿继续修行净土
法门,而去向往藏传密教,去修藏传佛教的“大圆满”。事实上,历史上汉人修藏传密
教有成就的实不多见,反而是修行净土法门,自东晋至今约一千五百多年以来,在汉地
有所成就的人非常之多。
佛经上记载,不仅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还是大势至菩萨,他们都提倡修净
土法门,就连印度的龙树菩萨、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也是大力提倡修净土法门;自佛
法传入中国以来,历代高僧大德先修禅后入净,得大成就者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在佛
教史上,特别是在居士的佛教史上,在传记中可以看到,修净土法门得大成就者举不胜
举;不但过去如此,就是现在,我们汉地因修净土法门而成就金刚不坏体的人也不少。
如此圆满微妙的大乘法门,现在却被一些诸如“我们汉传佛教没有传承”、“光念念佛
没有用”,这些...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43

说的不错,我也觉得我最大的进步时,并不是因为坐姿。而是专心。
因为禅要行住坐卧都是禅,其他三方面都不是坐的,只能说是心的方向也定才是对的。
j********0
发帖数: 47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禪宗的开悟明心如何印证?
前言:

禪宗的开悟明心之印证,必须经过三量的检验:也就是圣言量、比量、现量这三量来验
证。圣言量就是他的所悟必须符合 佛陀经典的开示和大菩萨论中的开示,乃至禪宗真
悟祖师的开示与公案,真悟者也必定能够理解。
然而其中不仅是智慧上的印证,开悟明心的菩萨必定也要先修行菩萨六度,要有菩
萨种性,也就是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般若等六度的修行与功德。
在上一篇「禪宗的开悟明心是什麼意思?」的文章中,( http://www.chinafowang.com/bbs/viewthread.php?tid=84358&extra=page%3D1 ) 我们提到开悟明心就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第八识如来藏有祂自己的功能体性,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能生万法的体性,是真实与如如的体性、是离见闻觉知的体性,这些在经典上都有说明。而六祖大师在开悟明心时也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由此证明开悟明心时必定要亲证如来藏的这些自性。
以下我们用「圣言量」(经典、论典和真悟祖师之开示)和「现量、比量」来说明开
悟... 阅读全帖
z*******a
发帖数: 57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征 途
智海浪花
索达吉堪布 著
征 途
记得有一天,整个喇荣云雾缭绕,漫山遍野的雾气当中时不时飘落一阵阵毛毛雨。接近
傍晚时分才见云开雾散,此时在远远的南山上空蓦地出现一道弯弯的彩虹,山谷当中也
传来了布谷鸟的歌声,一户户小木屋的房顶上开始升起袅袅炊烟。当一派平和的春意盎
然的山居图画悠然浮现在眼底时,作为一名凡夫,我的心也随着外境的转变而舒畅起来。
一边沉浸在四周新鲜清凉的空气当中,一边在准备翻译无垢光尊者的《赞颂寂静圣地文
》,戒光恰在此时敲响了我的院门。
这个戒光平日里颇给人一种英雄好汉的印象,他身材高大而又壮实,再加上人又比较胖
,往那儿一站,还真有几分威仪。这次他是来向我请教几个问题的,回答完他的问题,
我又特意询问了一些有关他出家的问题。望着对面山顶上的那道彩虹,戒光语气平缓地
向我叙述了起来。
我是唐山人,十一岁那年,在唐山大地震中我跳窗才得以逃生。在震后重建家园的过程
中,我又搬砖石又和泥巴还盖房子,以致瘦小的身上到处都是累累伤痕。很小我就领略
了大人们常说的那种战天斗地的景观,但我并未感受到任何乐趣。震后的大地虽又被人
们重新踩在脚下,但蓝光闪过之后,那房屋倒塌、家破人亡...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探讨一下 "以定为禅"
定境并不是参禅人的『明心证悟』, 这是现在诸多学佛人已经了解的事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卧轮禅师以断掉妄想为证悟菩提, 六祖闻后便开示:这是没有证悟自心如来的人所说
的话,如若依此「断掉妄想」为禅修,则是加深系缚、障碍开悟。所以这些是误解了「
禅」。随后六祖则开示在不断妄想、依境而起的念头之当下,就有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不垢不净之自心如来。所以禅乃是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之间去寻觅本来面目 – 自
心如来藏,而不是在断妄想上用心。
当然,在参禅寻觅自心 – 如来藏之时,因心专注而发起定力,然而这定力并不是「
禅」的标的,而是条件。若妄念纷飞,心则太粗,根本无法参究;当正知见具足之后,
专注参禅之时,妄念自然不起,定力随增,心则转细,方能于缘熟之时一念相应,而亲
见自己未生前之本来面目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
闲,犹为法尘...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1111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问题
有关轮回,不知你有没有看过《楞严经》?这部经不长,如果专心的话一天就能看完,
当然要完全看懂得花更长时间。我也是搞科学的,看了楞严经之后,才发现它把天地万
物的运行之道都讲透了,它本身就是一本涵盖了生数理化的全面理科教材,太牛了。
其实无论你信不信佛,我们每个人一天里吃喝拉撒、行住坐卧,包括在这里有问有答,
每时每刻都正在用这个佛性。不论是什么背景、什么信仰,你的佛性都一直在,都是自
己本有的取不尽用不完的宝藏,没见性时是众生,见性了就成佛,人人机会平等。
楞严经、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都是佛说的。格式虽异,义理贯通。千言万语,因
病施药,根本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要我们舍离妄想执著,明心见性。
d**********6
发帖数: 237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論明心見性
略论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著
连载于《禅》刊 1991 年 1~4 期
绪说
(甲)明心见性之意义
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乙)明心见性之证成
禅宗
净土宗
密宗
(丙)悟后真修
(丁)证体启用
(戊)归宿问题
(己)结 论
绪说
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
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虽
知生死事大,苦海无边,欲求解脱而苦无其门。如古之外道六师,探宇宙万有之缘起,
不曰神我,即谓冥谛、断灭;今之科学、哲学,究人生万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虽各言之凿凿,极尽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无有是处。
释迦文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应现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说大
、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披肝沥胆,委曲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净体,以阐明人生宇宙之...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解脱歌_大愚法师
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而宏德上人注释亦有独到之处,今熔于一炉
,间参我见,作《解脱歌》。
觉后乐,乐如何?听我教唱解脱歌,不让古人风调高,我今何妨拈句和。
本无妄,亦无真,原来二法空无性,无性无相不着空,即是如来真实性。
见实相,诸法空,刹那顿悟万法同,一旦风光藏不住,赤裸裸的觌面逢。
决定说,佛心印,有人不肯如实信,直截根源当下了,摘叶寻枝渐教人。
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长如此,神头鬼面有多般,返本还元没些子。
习显教,修密宗,方便门异归元同,自从踏遍涅槃路,了知生死本来空。
行也空,坐也空,语默动静无不空,纵将白刃临头颅,犹如利剑斩春风。
顿觉了,妙心源,无明壳裂总一般,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圣凡。
烦恼本,即菩提,罪福没性何处觅,无绳自缚解脱后,大摇大摆大休息。
莫攀缘,莫执著,随缘随份随饮啄,不变随缘行无碍,自在随心大安乐。
但得本,莫愁末,妙用纵横活泼泼,弹指敲开不二门,升堂直入如来屋。
宗亦通,说亦通,团团杲日丽晴空,百千三昧无量义,只在寻常日用中。
觉心体,生佛同,有情无情共鼻孔,无缚无脱无遮障,迷时自碍悟自通。
无形相,极灵妙,非亲证知那能晓,镜里...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解脱歌_大愚法师
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而宏德上人注释亦有独到之处,今熔于一炉
,间参我见,作《解脱歌》。
觉后乐,乐如何?听我教唱解脱歌,不让古人风调高,我今何妨拈句和。
本无妄,亦无真,原来二法空无性,无性无相不着空,即是如来真实性。
见实相,诸法空,刹那顿悟万法同,一旦风光藏不住,赤裸裸的觌面逢。
决定说,佛心印,有人不肯如实信,直截根源当下了,摘叶寻枝渐教人。
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长如此,神头鬼面有多般,返本还元没些子。
习显教,修密宗,方便门异归元同,自从踏遍涅槃路,了知生死本来空。
行也空,坐也空,语默动静无不空,纵将白刃临头颅,犹如利剑斩春风。
顿觉了,妙心源,无明壳裂总一般,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圣凡。
烦恼本,即菩提,罪福没性何处觅,无绳自缚解脱后,大摇大摆大休息。
莫攀缘,莫执著,随缘随份随饮啄,不变随缘行无碍,自在随心大安乐。
但得本,莫愁末,妙用纵横活泼泼,弹指敲开不二门,升堂直入如来屋。
宗亦通,说亦通,团团杲日丽晴空,百千三昧无量义,只在寻常日用中。
觉心体,生佛同,有情无情共鼻孔,无缚无脱无遮障,迷时自碍悟自通。
无形相,极灵妙,非亲证知那能晓,镜里...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下页 末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