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发帖数: 1993 | 1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2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4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5 一、前言
根源于佛陀自觉的佛法,自印度南北分传,为了有益于人心,为了(部分或澈底)解决世间的苦痛,法门竞出∶或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说「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或说「不净观是甘露门」;或说「无我我所离贪瞠痴」,真是波澜壮阔、浩瀚无涯。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即在契机(适应不同根机)的原则下,将一切法门(不论是主张空或有)以四种悉檀(宗趣、教法)加以统摄,并以「第一义悉檀」许\为真实而不可破坏的究竟了义。
与佛有缘的朋友,不论是新学或老参,假如他是真诚的关注生命,而且不一味的「信仰增上」(以信仰为先,不重视理性的分别观察力,致缺乏适当的简择批判精神)应当含触及一个终极关怀的问题∶「法海汪洋,固然是法书无量,在遍尝法味云深不知处时,到底洲褚(彼岸)在何方?」本篇习作除尝试会通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外,更愿意与道友们共同探讨、寻找并归向那「清净解脱宁静」的「第一义洲褚」。
二、世代圣典的启示
面对多方面传出的经与律,应如何的不轻信、不诽毁,古来在南北传阿含及各部律典中(如《增壹阿含》「声闻品」及《长阿含》「游行经」等)即有「四大教说」的提示。
四大教说的大意为∶各处传来的经律,如果与固有经律之...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6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92 | 7 二、为什么这里用“无基离根”这个词?
原因是这里在认定圆满通达法无我的法相,因为“无基离根”才能简别有事宗。
佛教从小乘开始就有通达无我,但只有中观宗才圆满通达法无我。换句话说,其它有部
、经部和唯识宗都承许胜义中有实有的基或根,比如小乘承许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实有
,这是构成庞大世界的元素,所以他们承许有实有的基。唯识宗认为二取全是虚假的,
一切二取的相都是由依他起识自现的,这个现基依他起识应当是实有的,就像梦里的二
取显现全是假的,但现基的梦心是有的。所以他们对万法抉择到最究竟时,都承许有实
有的基。现在讲“无基离根”就是推翻了一切实有的基或根,由此才显示出万法平等一
味的大空性,连微尘、刹那、心识都是本体空的。这样通达,才是中观宗的通达法无我。
(二)合说
所谓合说,就是把分说的两种我执、两种我、两种通达无我合起来抉择它们的共相。
【因此,所破补特伽罗或瓶等诸法由自性成立或谛实,称为人我或法我。这二我除了仅
仅是以迷乱识缘取之外,若观察则丝毫不成立,对此称为人无我和法无我。】
分四:1、什么是所破 2、区分“由自性成立”和“观待因缘成立” 3、观察时丝
毫不成立二我 4、二我只是以... 阅读全帖 |
|
J******s 发帖数: 7538 | 8 姚南强
神泰《理门述记》曾说:“自古九十五种外道,大、小诸乘,各制因明。”其实因明就
其教义背景,主要与小乘的经部和大乘的唯识、中观相关,本文主要比较以唯识为教理
背景的陈那因明和汉传因明与主要以中观义为教旨的中观应成派和藏传因明二者在旨趣
上的区别。
一、 体系上重逻辑、知识论
汉传因明承续了陈那前期的因明著作与天主《入论》的“八门二益”框架,是以立破论
辩为内容的,知识论内容在其中只是论辩立破能否成立的一个条件而已。陈那《理门论
》将其称之为“立具”,现量与以量是构成能立的资具,这是指逻辑推理和论辩立破中
,作为前提、根据的命题有一个是否可靠的论识论前提。因此,八门中尽管真现量、真
比量、似现量、似比量占其一半,但从结构上却是为前四门真似立破服务的。在篇幅上
也体现了这样的定位,如天主《入论》二千一百多字中只有不到二百字是讲现、比量的
。窥基的《大疏》的八卷本,量论只在第八卷中约1/3。唐代诸疏中,专讲量论的,迄
今只见慧沼的《二量章》,学界还质题是伪作。而在法称因明中则不同,法称《释量论
》中把陈那《集量论》中的一个归敬颂专门扩展成为一个“成量品”,把因明化归内明
,把因明定...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9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一节课
前面说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都要断除执著,阿罗汉也必须如此,若没有断除执著,
则不能称之为阿罗汉。此问题还没有分析完,今天继续讲下去。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世尊,您说我获得了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
〖无诤三昧〗:藏文中是“无恼禅”,玄奘和义净法师译为“无诤住”。《华严经》云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俱舍论释》中说,在家人由于贪图乐受,为了财产
、田地、牲畜、女人而争论不休;出家人由于对自他宗派有好坏的想法,进而展开辩论
破立。不管是世间人、修行人,如果没有远离争论,不要说获得无上涅槃,就算处理人
际关系也非常头痛——今天两个人相处融洽,明天就可能势同水火。因此,《涅槃经》
云:“一念不生,万法无诤。”只有息灭执著分别念,才能断除一切争论,证得须菩提
的境界。
〖人中最为第一〗:佛陀的十大弟子虽然都是阿罗汉,但证悟的境界各有所长。如迦叶
是头陀第一、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富楼那是说法第一、阿难是多闻
第一、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或者说离欲第一)。这些都可称为“人...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92 | 10 三、辨别二种胜义
分二:(一)相似胜义 (二)真实胜义
(一)相似胜义
【所了解的这点仅遮止所破的无遮,即是所谓的相似胜义,其仅为趣入真实胜义的门径
,并非究竟实相。】
分三:1、相似胜义是指哪一法 2、为什么取名为胜义 3、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的
关系
1、相似胜义是指哪一法
相似胜义就是我们心所了解的这点仅仅遮止所破的无遮。
所谓遮止,遮是不许可,止是停住。比如交警一挥手,不许车辆前行,就是遮止。现在
不承许胜义中有人我而说无人我,就是遮止有人我。或者,不承许胜义中有生住灭而说
无生住灭,就是遮止有生住灭。像这样叫做遮止所破的无遮。
无遮和非遮是一对中观术语,讲的是破立的方式。比如这样遮:这不是宝瓶!这是非遮
,以“非”的方式遮止“是宝瓶”,但是在否定“宝瓶”之后,可以成立是其它法(如
:这不是宝瓶,而是瓦罐)。若说:这里没有宝瓶!这是无遮,以“无”的方式遮止“
宝瓶”,同时不引出其它法,这叫无遮。(所以,遮是遮止,遮的方式有两种,以“非
”而遮,叫非遮;以“无”而遮,叫无遮。)
一般人没有学习中观,见车就执著有车;见房子就执著有房子。除此之外没有第二种反
应方式,他从不会想“没有车...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出离痛苦的实修方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5 14:55:07 2013, 美东)
葛印卡老师
下文选自「内观的钟声已响起」一书,由内观研究所出版。
问题 :就修行而言,最关键的了悟似乎是体证四圣谛,而这比起佛教对宇宙的一切诠
释都来得重要。
葛印卡老师 :是的,因为这四圣谛是普遍真理。 没有人能否认第一圣谛,苦的实相。
与不想要的人、事物、处境交会(怨憎会),以及不能与想要的人、事物、处境交会
(爱别离)皆带来痛苦。 因此,第一圣谛,苦谛,苦的真理,是普遍适用的。 第二圣
谛,集谛,痛苦的因由,这从内心去体会和从外在看来有所不同。 我感到痛苦,似乎
是因为外在世界发生了一些我不想要发生的事,或发生了一些不符合我期望的事。 然
而,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能体会:「我所感受到的痛苦源自于我所起的贪爱或瞋恨反
应。我喜欢某些东西,并生起贪爱。我不喜欢某些东西,并生起瞋恨。」此第二圣谛对
所...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出离痛苦的实修方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5 14:55:07 2013, 美东)
葛印卡老师
下文选自「内观的钟声已响起」一书,由内观研究所出版。
问题 :就修行而言,最关键的了悟似乎是体证四圣谛,而这比起佛教对宇宙的一切诠
释都来得重要。
葛印卡老师 :是的,因为这四圣谛是普遍真理。 没有人能否认第一圣谛,苦的实相。
与不想要的人、事物、处境交会(怨憎会),以及不能与想要的人、事物、处境交会
(爱别离)皆带来痛苦。 因此,第一圣谛,苦谛,苦的真理,是普遍适用的。 第二圣
谛,集谛,痛苦的因由,这从内心去体会和从外在看来有所不同。 我感到痛苦,似乎
是因为外在世界发生了一些我不想要发生的事,或发生了一些不符合我期望的事。 然
而,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能体会:「我所感受到的痛苦源自于我所起的贪爱或瞋恨反
应。我喜欢某些东西,并生起贪爱。我不喜欢某些东西,并生起瞋恨。」此第二圣谛对
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3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苦集
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圣谛
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实之
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里面
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至在
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圣
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生,
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圣;
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众生
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的时
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外都
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面有
三苦、五苦、八苦,也就...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14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节课
前面说不管是预流果、一来果,都必须远离执著,证悟法无我空性,否则连自果的解脱
也无法获得,同时还提到沙门四果如何包括在“二十僧伽”中。昨天已经讲了两个,今
天接着讲第三个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不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不来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不来果虽然在名言中不来欲界,但胜义之中没
有来与不来的分别,这才是真正的不来果。”
〖阿那含〗:亦名不来果、不还果,是小乘三果。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下分结”[ 顺下
分结:使众生不能脱离欲界的烦恼,包括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
欲界的最后三品修惑,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
。不来果有10个僧伽位,即1个不来向、1个中般、3个生般、3个超越、1个现法寂静、1
个身证。
与前一样,不来果虽在名言中不来欲界投生,但依胜义理论观察,所谓“来”与“不来
”根本不可得。
按理来说,佛经理应由弟子提问,释迦...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15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节课
前面说不管是预流果、一来果,都必须远离执著,证悟法无我空性,否则连自果的解脱
也无法获得,同时还提到沙门四果如何包括在“二十僧伽”中。昨天已经讲了两个,今
天接着讲第三个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不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不来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不来果虽然在名言中不来欲界,但胜义之中没
有来与不来的分别,这才是真正的不来果。”
〖阿那含〗:亦名不来果、不还果,是小乘三果。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下分结”[ 顺下
分结:使众生不能脱离欲界的烦恼,包括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
欲界的最后三品修惑,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
。不来果有10个僧伽位,即1个不来向、1个中般、3个生般、3个超越、1个现法寂静、1
个身证。
与前一样,不来果虽在名言中不来欲界投生,但依胜义理论观察,所谓“来”与“不来
”根本不可得。
按理来说,佛经理应由弟子提问,释迦...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6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
苦集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
圣谛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
实之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
里面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
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
?圣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
生,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
圣;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
众生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
的时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
外都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
面有三苦、...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7 声闻菩提,最主要的修学法门,就是“四圣谛”!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
”,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苦集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
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圣谛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
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实之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
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里面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
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
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圣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
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生,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
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圣;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
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众生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
的贤圣。
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
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的时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
种苦,它是里里外外都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8 在上一篇文章中曾介绍了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关係,接下来要介绍声闻菩提其最主
要的修学法门,也就是“四圣谛”!四圣谛法门包含有“苦圣谛”,“苦集圣谛”,“
苦集灭圣谛”,以及“苦集灭道圣谛”。
为什麽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首先「谛」的意思,就是指圣谛的内容是法界裏
面的“谛实”之理——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就可以结论出它是法
界裏面确实的道理,所以叫作谛实之理。而为什麽它叫作“圣”谛呢?因为这个谛实之
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在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成为解脱的贤圣,所以就叫作圣
谛!因此,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众生能够超凡脱俗,成为解脱道裏面的贤圣。
四圣谛裏面的第一个苦圣谛,就是要观察:在法界裏面—在三界六道轮迴当中—是
有苦存在的;而这种苦的观察要从比较粗糙的开始,然后再慢慢观察到细微的。苦圣谛
裏面有三苦、五苦、八苦。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五苦就是诸天苦、人苦、畜生
苦、饿鬼苦、地狱苦;另外还有一种五苦,就是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不得苦,归结为五盛阴苦!如果把这五苦裡的第一个生老病死苦拆开来,成为生苦、老
苦、病苦、死苦,再加上后面... 阅读全帖 |
|
r****r 发帖数: 755 | 19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爱别离、五阴盛。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
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
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
是灭。道谛者。八正道。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
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
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
生苦:人生世上,入轮回纠扰,诸苦纷至沓来,因此生即是苦。
老苦:气力衰减,精神日下,色身朽坏,盛年之日不复再,此为老苦。
病苦:身病煎熬五官,心病煎熬心识,此是病苦。
死苦:人之限将近,若残烛将灭,或寿尽而终,或遭天灾人祸而亡,此乃死苦。
怨憎会苦:仇怨憎恶,挥之不去,反而集聚,此谓怨憎会苦。
——以上五苦,均属苦苦,就是坏事所生之苦
爱别离苦:生死无常,聚散无定,亲爱之人不得共处,此即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世间万物,心有爱乐而不能求得,此名求不得苦。
——上述二苦,属于坏苦,即好事破灭离散之苦 |
|
a***n 发帖数: 1993 | 20 作者:楼宇烈 [2001-9-29 17:38:48]
一
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
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
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和最上乘禅。在这五等禅中,宗密最为推尊的是
最上乘禅,亦即达磨所传之禅,中国禅宗所传之禅。对此最上乘禅之要旨,宗密概述说
: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
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
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1
〕
宗密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来概括达磨所传之禅法(其实主要是慧能以后禅宗南宗所传之禅法)的特点,应当说
是很准确的。试以《坛经》中所记述的慧能思想考之,他最强调也正是这几点。如慧能
的得法偈,即针对神秀的...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21 一、四念处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住。这是以智慧观察四个念处来破除四种
颠倒。
二、大小乘不同的观修方法
小乘修的内容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其中后者是指观察万法上
没有人我。
大乘超胜小乘,《辨中边论颂》上讲到,大乘的修法由所缘、作意、得果这三方面而超
胜小乘。所缘上,大乘是以自他相续所摄的一切法为所缘,之后见到人、法皆无自性;
小乘主要是缘自相续的法,单单见到人无我,所以大乘更加广大。作意上,小乘是以无
常、苦等行相作意;而大乘是远离常、无常等一切增益损减而以无缘的方式作意。得果
上,小乘只能得小乘涅槃,别别分开轮回应舍、涅槃应取;大乘能证到“智不住诸有、
悲不滞涅槃”的轮涅无二之无住大涅槃。这就是大乘超胜小乘的地方。
具体而言,大乘修无我法门,包括人无我、法无我;其中法无我的修法归纳为四念住,
即对于身、受、心、法都抉择为无缘的大空性。修的时候,首先选出万法中和我们关系
密切的身、受、心这三种法,在观察抉择为大空性之后,依靠正念使心安住在身、受、
心这三者的空性中,就是所谓的身念住、受念住和心念住。再展开来,对内外一切法都
抉择为无生大空性,以...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2 释印顺在《般若经讲记》中说:“佛陀创觉了诸法实相,即缘起性空的中道。”1
然而,他所谓的“诸法实相”与“缘起性空的中道”却不是佛陀所开示的中道实相——
第八识真心如来藏;而是否定第七、第八识而说的无因唯缘之意识心中“缘起性空、一
切法空”的概念,本质即是无因论、断灭空的六识论恶邪见。但释印顺却又怕被说是断
灭见,因此就施设建立了“意识细心”及“灭相真如”,正是兼具了断常二见,完全落
在二边,哪里会有中道可说!
佛法所说真正的中道是指胜义谛的真实中道,也就是诸法实相—第八识真心如来藏
—之涅槃中道体性。譬如《央掘魔罗经》卷 4:
(佛告文殊师利:)“是故如来说一乘中道离于二边,我真实、佛真实、法真实、
僧真实,是故说中道名摩诃衍。”尔时,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众生不知中道,妄
想说余中道。”2
就如经中所开示的,此唯一佛乘的大乘中道才是真正的中道,但因甚深微妙故众生
难知难解,因此世尊虽然在初转法轮时即已为众生宣演此涅槃本际之中道实相,然二乘
人不知不解唯一佛乘的胜妙义理故,闻佛开示后就解读成二乘法修行事相上之中道。譬
如《中阿含经》卷 43〈根本分别品〉:
莫求欲乐极下贱业、...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23 主讲人:净慧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仁者,今天是为了即将剃度出家的这位居士,再专题讲一下“达摩与明心见性
”, 也为我们各位共同受持共勉,达摩祖师曾为我们留下的法语有:《达摩宝卷》,《
血脉论》,《悟性论》,《四行观》和《破相论》。达摩是中国的初祖,禅宗认为是祖
师,我四上少林,三次去过达摩祖师打坐的默然洞。达摩祖师在中国留下了很多玄妙法
语,到现在也有很多人难以理解,达摩祖师对中国的佛教历史影响非常重大,不但是传
了禅、也传了密,对净土也有影响。由于今天的一些人到现在也不理解达摩祖师留下的
法语,以文解义,一说“人人是佛”那还修啥呀。一说“佛不度佛”,我也是佛还度啥
呀。因此我就用今天的话把它说出来,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认识达摩祖师的法语真相
都非常重要。达摩祖师的身份、背景,我略去不讲,我讲记载上没有的,只讲实相,他
到中国来是怎么回事,也不说那部论。就根据我知道的难懂的地方,来共同谈一谈。
一是达摩祖师到达中国,开始到南华寺,一些中国的法师一看来的僧人光着脚,连
鞋都不穿,就知道是从印度来的。佛法是印度产生的,佛是在印度示现的,大家就请...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24 主讲人:净慧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仁者,今天是为了即将剃度出家的这位居士,再专题讲一下“达摩与明心见性
”, 也为我们各位共同受持共勉,达摩祖师曾为我们留下的法语有:《达摩宝卷》,《
血脉论》,《悟性论》,《四行观》和《破相论》。达摩是中国的初祖,禅宗认为是祖
师,我四上少林,三次去过达摩祖师打坐的默然洞。达摩祖师在中国留下了很多玄妙法
语,到现在也有很多人难以理解,达摩祖师对中国的佛教历史影响非常重大,不但是传
了禅、也传了密,对净土也有影响。由于今天的一些人到现在也不理解达摩祖师留下的
法语,以文解义,一说“人人是佛”那还修啥呀。一说“佛不度佛”,我也是佛还度啥
呀。因此我就用今天的话把它说出来,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认识达摩祖师的法语真相
都非常重要。达摩祖师的身份、背景,我略去不讲,我讲记载上没有的,只讲实相,他
到中国来是怎么回事,也不说那部论。就根据我知道的难懂的地方,来共同谈一谈。
一是达摩祖师到达中国,开始到南华寺,一些中国的法师一看来的僧人光着脚,连
鞋都不穿,就知道是从印度来的。佛法是印度产生的,佛是在印度示现的,大家就... 阅读全帖 |
|
w******o 发帖数: 442 | 25 第三十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
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若有人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以此殊胜因缘
,他的福德是不是非常大?”“是的,世尊。此人以是因缘,所得福德不可限量。”
不要说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就算在殊胜对境前供养一朵鲜花、一杯净水,佛经中
说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你应该明白,假如福德的本体实有,如来根本不会说福德多。正因为福德无
实,故如来在佛经中说:这样的布施,所得福德非常多。”
这里和昨天的问题有一个上下衔接:前文已叙“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
不可得”,有人会生疑惑:“既然三心不可得,那么积累资粮会不会成为无义?”回答
是否定的。尽管心的本性不可得,但在名言中,通过布施积累福德资粮,永远也不会灭
尽,乃至佛果之间都会存在。
大家都知道,佛经中为大乘行人宣说了种种法门,尤其是布施这一方便法,对初学者来
说非常殊胜,依此可迅速积累资粮、忏除罪障,获得殊胜的佛果。那...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92 | 26 4、二我只是以迷乱识缘取
刚才所说的由自性成立的人和法,即人我和法我,都是迷乱识缘取。意思是,这只是自
己的心错乱,以错乱识在缘取,真正观察的话,一点也不成立,这叫做人无我和法无我。
论中这句“仅仅以迷乱心识缘取”很重要,迷乱就是错乱。什么是错乱?由自性成立的
人和法本来没有还显现有,就是错乱。
我们看看分别识是何等愚笨。他在缘一个法时,就只固定地缘到这一个显现方面,在同
一刹那时,见不到其他方面。比如,路边见一棵树,就固执在当下这棵树的显现上,死
死定在这方面,认为是由自性成立的树,其实,这时心识已经落在错乱中。为什么?因
为正当这样缘取时,树的真相已隐没不见,这时想不到这棵树本来是没有的,只是由树
苗、水、土、阳光、人的栽种等因缘和合,才出现这棵树。所以这棵树不是由自性成立
,它过去不可得,现在正显现时也得不到实体,未来也不可得。
可见所谓谛实的树,只是当下迷乱识在缘取,只是这一点点,其它什么也没有,实际上
,路边根本就没有谛实的树。
再观察路边的一座大楼,在心前显现时,心就固执在这一刹那的显现上,认为有谛实的
大楼,这时心识已经错乱,只要还没有舍弃它,就不可能见到大楼的真相。心是...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27 实相有不同的层次,虽然名词上都叫做实相。
在小乘或者声闻乘看来,四谛是对世界的一个整体描述,
有苦,有苦的原因,有灭苦的办法,有最后的境界。
感知到苦,只是摸到实相的一部分。
另外人人都能感知苦,并不是证得苦谛的实相,
苦谛是一切都是苦,一般人大概认识不到也做不到。 |
|
r****n 发帖数: 8253 | 28 我不知道你目前是一种对佛法了解什么状况。
我记得我是在有了一些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之后才阅读禅修之旅的,好像那是在我证悟之
后。因此我非常认同焦谛卡所说的,他对十六观智包括观禅本身的描述都是来自于他的
实修经验,而绝对不是照抄书本,我非常非常确定。
我刚才又在他的《禅修之旅》当中看到一段让我吃惊的文字
“涅槃是超越时间,不受时间影响的,这是非常令人困惑和难于谈论的,也许研究次原
子物理的科学家能够了解”
他所说的完全正确,能够做出这种结论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完全有实际的涅槃经验,一
种就是尽管还没有涅槃经验,但是因为某些原因而了解到这个的。
我认为焦谛卡禅师属于前者。我通过他的文字,可以看出来。
如果你对纯观禅有兴趣,禅修之旅绝对是相当精彩的实修指南。 |
|
d**********6 发帖数: 237 | 29 如果离念灵知不是真心,为什么六祖慧能大师开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
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所谓真心就是背尘合觉,即离心意识,所谓歇下妄心,就是真心,换句话说,真心不在
别处,就在妄心里头。
六祖在彻悟之后所说的五个“何期自性”,表述的最为明白不过了。下面,我们就以六
祖的表述,即可看出与《金刚经》完全异曲同工,可见佛佛祖祖,纵经尘劫,永无变易。
(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金刚经》:“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声香味
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何期自性本不生灭”。《金刚经》:“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此即法性空寂
之义,即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三)“何期自性本不动摇”。——《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如者,
即自性。而动者是妄想什念,离开妄想执著就如如。
(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金刚经》:“离一切相是名诸佛”。佛具足法、
报、化三身。法身人人本具,而报化身,则须如法修持而得(明心见性)。
(五)“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金刚经》:“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谛佛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凡夫之心,...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0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1 意识之“证自证分”,一切俗人已能认知、确定其有,谓一切人于意识(含无念灵
知心)现起时,皆能于六尘境界之中了知自己所处六尘境界故;由了知自己正处于六尘
境界故,心中生起顺违之受,故有苦乐忧喜舍受等,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自证分”;由
有此“自证分”故,意识觉知心复又具有了知自己“是否正处于顺违之境中”,能观察
证实之,此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证自证分”。若如今时台湾诸应成派中观师于被余严辞
评论其无知时,正起种种瞋恨怨恼,却如植物人不能了知自己此时正处于起瞋恨怨恼之
违心境界,方得名为无“证自证分”也。是故,意识觉知心于六尘境界中,皆能了知自
身是否处于顺违之境,皆有“证自证分”也,非如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妄谓意识觉知心无
“证自证分”也。
如是,一切俗人尚能证知意识灵知心之具有“证自证分”功能,而彼等自认最有修
行、最有证量、最有智慧之应成派诸中观师,竟然不能觉知意识自己有“证自证分”,
真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之人也。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其实皆早已证知意识自己之“
证自证分”,只缘于欲维护其应成派中观之歪理,而故意颠倒其说罢了。
佛如是于第三法轮诸经中说第八识心无“证自证分”,复说意识心...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32 思考题
1、佛经中宣讲了供灯的哪些功德?归纳而言分为哪几种?对此你相信吗?为什么?
2、供灯时应当如何发心、观想?这跟你以前的所想所做有何不同?
3、请引用教证、公案说明供灯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的传承上师对于供灯是怎么样重
视的?
4、供灯在时间方面、数量方面有什么要求?这样做有哪些功德?
5、做酥油灯的时候,灯器、灯芯等方面有什么讲究?供灯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6、人死之后如果为他供灯,对亡者会有哪些利益?请引用显宗、密宗的教证分别说明。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对供灯比较重视,但有些供灯的方法不太如法,需要纠正过来
;还有一部分人有供灯的条件和能力,但因为不知道供灯的功德,这方面做得不太圆满
。所以,今天...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3 焦谛卡禅师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南传的禅师,之前曾经读过他的一本《禅修之旅》,那
本书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详细描述观禅的具体过程以及南传十六观智的书之一,是一本非
常不错的实修指南,对于侧重于观禅,尤其是纯观修行者来说应该是非常值得阅读的一
本书。
而这本书是焦谛卡禅师和朋友以及家人的一些通信记录。因为作者是一个受西方教育的
人,所以他的语言更加的易懂,也极少用到佛教专用名词,但是在平实语言当中仍然包
含了很多佛法的智慧,尤其对于正念的分析和指导非常精彩。同时,这本书里面的一些
章节也侧面反映了一位南传出家人的生活和思想风貌。可能和我们之前设想的有所不同
,作者是一个充满爱的人,尤其他对女儿的深爱让人感动。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南传禅
师。
本书曾经在台湾曾经出版过,书名叫做《炎夏飘雪》,大陆出版社翻译成《觉知生命的
七封信》
精彩片段摘录:
我所说的可能与经典不一致,我不期望你同意我的看法,因为我的观点并非普遍的真
理,这些仅仅是我当下的见解,一切无常,我的观点也不例外,请原谅我的缺失。
解脱有不同的形式和阶段。我必须顺从我的本性达到解脱,不惜任何代价。我可能
会使朋友失望,许多人...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4 这个问题,印顺法师根据经论论证过。
杂阿含788经
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88.htm
什么是「世间正见增上」?经文没有解释,论师解释为初果向。Google 一下应该可以
找到论文出处。
初果与初果向的区别,是初果最多七生,必入涅盘。大乘的圣位菩萨观,是两大阿僧只
劫入涅盘,与七生不合。初果向就没有最多七生,必入涅盘的限制。
南传有法师主张,菩萨修内观只修到(十六观智的)行舍智,不再继续修,所以已经现
观苦谛、集谛,于灭谛「忍可」而不证,这已经对四圣谛无疑,行舍智也是初果向。不
清楚这说法,是否南传的共识,因为南传不大谈菩萨道。 |
|
S**U 发帖数: 7025 | 35 这个问题,印顺法师根据经论论证过。
杂阿含788经
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88.htm
什么是「世间正见增上」?经文没有解释,论师解释为初果向。Google 一下应该可以
找到论文出处。
初果与初果向的区别,是初果最多七生,必入涅盘。大乘的圣位菩萨观,是两大阿僧只
劫入涅盘,与七生不合。初果向就没有最多七生,必入涅盘的限制。
南传有法师主张,菩萨修内观只修到(十六观智的)行舍智,不再继续修,所以已经现
观苦谛、集谛,于灭谛「忍可」而不证,这已经对四圣谛无疑,行舍智也是初果向。不
清楚这说法,是否南传的共识,因为南传不大谈菩萨道。 |
|
y****w 发帖数: 39 | 36 一篇因果观察的文章。
包含阿秋喇嘛的观察,亚青寺白玛呈列活佛的观察,阿松活佛的观察。
还有通过回忆,催眠等方式追忆到前世等等情形的。
一系列公案,让我们在诚信因果的同时,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或欣慰,或惭愧。
一一对应,比照自身,过咎自改,功德增上。
本文分作八类(一,杀生之异熟果;二,对世间物质生贪之异熟;三,说粗暴语之异
熟;四,享用僧财之异熟;五感受诸业之异熟;六,善业异熟;七,因业力而真实回忆
前世之情况。八,依催眠而忆前世者。)大神通者讲述148例真实的前世今生因果故事
!请见者多多转载,利益有缘!
前世今生因果分类直指
(来自阿秋喇嘛、白玛呈列活佛、阿松活佛的观察)
先发殊胜菩提之心,
继攒三阿僧祗二资,
终获究竟圆满佛果,
敬礼第四佛释迦佛!
其无欺教言之甘露精华,
惠施法恩于堪忍刹众生。
然因众生业显不思议力,
而有不悟或错解之士夫。
故以佛经典及正法教言,
成就者所见境界之实证,
对现前之无欺因果分类,
而成此圣者教言之汇编。
一般而言,古往今来,传播到南瞻部洲许多国家的佛法。虽有兴有衰,但其精华至今
未泯灭!不仅皈依三宝之世风尚存,且有具缘众生依...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37 掌中之叶
止禅(禅修)的基础 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悉达多学院 编译
序
【掌中之叶――止观】
一时,世尊在憍赏弥黄檀树林里。那时世尊捡起几片黄檀树叶放在手中,然后问比丘们
说:「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是我捡起来放在手中的这几片黄檀叶子比较多呢?还是
头顶上黄檀树林里的叶子比较多?」比丘们回答说:「世尊捡起来放在手中的黄檀叶子
很少,而头顶上黄檀树林里的叶子很多。」世尊说:「同样地,诸比丘,我所了悟但没
有宣说的法很多,而我(志在)宣说的法很少……。」――出自《相应部.56谛相应.
第 31经》为何世尊只对弟子们宣说「掌中之叶」这般少的法呢?因为这「掌中之叶」
的法是有利益的、与梵行的基础相关、导向厌离、离贪、灭尽、寂静、胜智、正觉、涅
槃,所以佛陀志在对弟子们宣说「掌中之叶」的法。这便是本书的缘起。这「掌中之叶
」的法又是什么呢?这「掌中之
叶」的法就是四圣谛。只有四圣谛才是真正导向厌离、离贪、灭尽、寂静、胜智、正觉
、涅槃的法。虽然世尊还宣说其它如布施、持戒、生天、感官享受过患、出离殊胜等善
巧法门,但是一切善巧法门都志在归向这究竟解脱法门――止观禅法。四圣谛是诸佛不
共(特有)的... 阅读全帖 |
|
y****w 发帖数: 39 | 38 一篇因果观察的文章。
包含阿秋喇嘛的观察,亚青寺白玛呈列活佛的观察,阿松活佛的观察。
还有通过回忆,催眠等方式追忆到前世等等情形的。
一系列公案,让我们在诚信因果的同时,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或欣慰,或惭愧。
一一对应,比照自身,过咎自改,功德增上。
本文分作八类(一,杀生之异熟果;二,对世间物质生贪之异熟;三,说粗暴语之异
熟;四,享用僧财之异熟;五感受诸业之异熟;六,善业异熟;七,因业力而真实回忆
前世之情况。八,依催眠而忆前世者。)大神通者讲述148例真实的前世今生因果故事
!请见者多多转载,利益有缘!
前世今生因果分类直指
(来自阿秋喇嘛、白玛呈列活佛、阿松活佛的观察)
先发殊胜菩提之心,
继攒三阿僧祗二资,
终获究竟圆满佛果,
敬礼第四佛释迦佛!
其无欺教言之甘露精华,
惠施法恩于堪忍刹众生。
然因众生业显不思议力,
而有不悟或错解之士夫。
故以佛经典及正法教言,
成就者所见境界之实证,
对现前之无欺因果分类,
而成此圣者教言之汇编。
一般而言,古往今来,传播到南瞻部洲许多国家的佛法。虽有兴有衰,但其精华至今
未泯灭!不仅皈依三宝之世风尚存,且有具缘众生依...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39 姚秦 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
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
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
、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和合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
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
,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
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
,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
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40 自我教言略解
华智仁波切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讲解
一、释题:《自我教言》是华智仁波切警策自己的教诫。世人尚有自我批评、自我监督
等来观察自己的过失以完善自己,出世间的修行人更应如此。但佛法好像在有些人手里
却变成了单纯调伏他人的工具,这是不应理的。己尚未调伏,何以化他?所以我们应像
华智仁波切一样时时处处向内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
二、造颂者:华智仁波切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作者,是观音菩萨化身,也是寂天
菩萨的化身,他的传记很丰富。其生平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一次他以乞丐形象去
炉霍县的多芒寺,在这里见到很多苦行者,他赞叹说:“真正的教法和证法在这个寺院
里还存在!太让人高兴了。”晚上,他到一个叫赤诚达吉喇嘛的屋里说:“我能不能在
您这里过夜?”赤诚达吉看他很寒苦,就收留了他,赤诚达吉问他:“你知不知道华智
仁波切?”“只是听说过。”“我很想拜见华智仁波切,特别敬佩他,一看他的著作就
很生信心,已经去石渠他的寺院里两次了,但都没见到。你看过《大圆满前行》吗?”
“只是听说过,但没看过。”“那你就看看这个法本,确实太好了,你以后最好能好好
照此修持。”“我不太懂,您能不...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1 佛遗教经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
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
时阿[少/免]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
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
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
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
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http://book.bfnn.org/books/0084.htm
杂阿含979经
佛告须跋陀罗∶
「于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门,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须
跋陀罗!于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门,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除此已,于外
道无沙门,斯则异道之师,空沙门、婆罗门耳,是故,我今于众中作师子吼。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979.htm
经文说,佛陀说法究竟,只要实践(四谛),就如如来法身常在不灭。只要实践八正道
,就有人能证果。
<佛遗教经>最... 阅读全帖 |
|
s**********t 发帖数: 1846 | 42 自焚藏人留下的遗言、写下的遗书及录音的遗嘱
至今,大概有25位自焚藏人(境内24人,境外1人)留下的遗言、写下的遗书或录音的
遗嘱,被陆续找到并披露于世(注:如有遗漏,恳请指出并提供相关资料为谢)。而这
都是至为宝贵的证据,故一并呈示于此:
1、扎白(法名洛桑扎西):安多阿坝(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格尔登
寺僧人,20岁。2009年2月27日在阿坝县洽唐西街自焚,遭军警枪击,重伤,被军警强
行带走。只知已残,更多情况不明。
据纽约时报2012年6月2日的报道:为什么格尔登寺成为自焚藏人的中心?(译文),其
中两次提到第一位自焚藏人扎白在自焚前留下遗书:
“一名年轻的藏族喇嘛走在街上,用脚去踢解放军的军车,然后留下了一份自杀遗书,
谴责官方禁止他们举行一项宗教仪式。”
“2009年2月27日,一名高层的喇嘛在僧侣聚会时通知说,格尔登寺不得不取消当天一
个重要的祈祷仪式。洛桑说,半小时后,札白就在市场上点火自焚;他留下了一张纸条
,说如果政府禁止该宗教仪式,他会自杀。”
2、彭措(法名洛桑彭措,又写平措):安多阿坝(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
县)格尔登寺僧人,19岁。20... 阅读全帖 |
|
J*V 发帖数: 3150 | 43 自焚藏人留下的遗言、写下的遗书及录音的遗嘱
至今,大概有25位自焚藏人(境内24人,境外1人)留下的遗言、写下的遗书或录音的
遗嘱,被陆续找到并披露于世(注:如有遗漏,恳请指出并提供相关资料为谢)。而这
都是至为宝贵的证据,故一并呈示于此:
1、扎白(法名洛桑扎西):安多阿坝(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格尔登
寺僧人,20岁。2009年2月27日在阿坝县洽唐西街自焚,遭军警枪击,重伤,被军警强
行带走。只知已残,更多情况不明。
据纽约时报2012年6月2日的报道:为什么格尔登寺成为自焚藏人的中心?(译文),其
中两次提到第一位自焚藏人扎白在自焚前留下遗书:
“一名年轻的藏族喇嘛走在街上,用脚去踢解放军的军车,然后留下了一份自杀遗书,
谴责官方禁止他们举行一项宗教仪式。”
“2009年2月27日,一名高层的喇嘛在僧侣聚会时通知说,格尔登寺不得不取消当天一
个重要的祈祷仪式。洛桑说,半小时后,札白就在市场上点火自焚;他留下了一张纸条
,说如果政府禁止该宗教仪式,他会自杀。”
2、彭措(法名洛桑彭措,又写平措):安多阿坝(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
县)格尔登寺僧人,19岁。20...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4 <清净道论>说行舍智属于<须深经>的「法住智」,这是初果向,是圣人。
有理由说行舍智是凡夫嘛?
“不证入实际”,可以用<须深经>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盘智」来理解。内观修到四圣谛中现观三谛,得法住智,而不证入涅盘。
这是符合阿含经的菩萨道,圣位菩萨观。
圣位菩萨观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佛陀为什么出家苦行六年。大乘说是演戏。若说是初果向,已经道谛现观的菩萨,不会以为苦行能解脱,还是有问题。 |
|
S**U 发帖数: 7025 | 45 凡夫菩萨道符合阿含经中的释迦事迹。释迦王子苦行六年,是因为菩萨当时还没有发现解脱之道,如<转法轮经>说。
菩萨要对四圣谛有现观的经验基础,可如<须深经>的修到法住智,或如南传某些法师说的修到行舍智,四圣谛已有三谛现观,唯灭谛忍而不证。不过菩萨若已见解脱之道,又不合阿含经中的释迦苦行。
所以两难。初期大乘论师应该很明白这些问题的。圣位菩萨观,符合众生心理需要。大乘经就离开阿含,另说十地等。
我的解读,佛在阿含经不明说成佛之道,是因为难以重复,当时圣弟子除弥勒,无人能行,所以不说。
信什么,看个人罗。 |
|
J******s 发帖数: 7538 | 46 「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盘智」
似乎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
到四圣谛中现观三谛,得法住智,而不证入涅盘。
初果向,已经道谛现观的菩萨,不会以为苦行能解脱,还是有问题。 |
|
c***h 发帖数: 2262 | 47
现解脱之道,如<转法轮经>说。
-- 这…把「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盘智」 用错?
因为没说得法住智,可以不证入涅盘。
也可能一但得法住智,必会证入涅盘。
或如南传某些法师说的修到行舍智,四圣谛已有三谛现观,唯灭谛忍而不证。不过菩萨
若已见解脱之道,又不合阿含经中的释迦苦行。
大乘经就离开阿含,另说十地等。
--原来十地是这样来的?
我一直觉得奇怪,为何要十地?
觉得十地几乎是背叛整个佛法,与佛陀亲说的证果无关了。很不能谅解。
能行,所以不说。 |
|
S**U 发帖数: 7025 | 48 <清净道论>说行舍智属于<须深经>的「法住智」,这是初果向,是圣人。
有理由说行舍智是凡夫嘛?
“不证入实际”,可以用<须深经>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盘智」来理解。内观修到四圣谛中现观三谛,得法住智,而不证入涅盘。
这是符合阿含经的菩萨道,圣位菩萨观。
圣位菩萨观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佛陀为什么出家苦行六年。大乘说是演戏。若说是初果向,已经道谛现观的菩萨,不会以为苦行能解脱,还是有问题。 |
|
S**U 发帖数: 7025 | 49 凡夫菩萨道符合阿含经中的释迦事迹。释迦王子苦行六年,是因为菩萨当时还没有发现解脱之道,如<转法轮经>说。
菩萨要对四圣谛有现观的经验基础,可如<须深经>的修到法住智,或如南传某些法师说的修到行舍智,四圣谛已有三谛现观,唯灭谛忍而不证。不过菩萨若已见解脱之道,又不合阿含经中的释迦苦行。
所以两难。初期大乘论师应该很明白这些问题的。圣位菩萨观,符合众生心理需要。大乘经就离开阿含,另说十地等。
我的解读,佛在阿含经不明说成佛之道,是因为难以重复,当时圣弟子除弥勒,无人能行,所以不说。
信什么,看个人罗。 |
|
J******s 发帖数: 7538 | 50 「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盘智」
似乎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
到四圣谛中现观三谛,得法住智,而不证入涅盘。
初果向,已经道谛现观的菩萨,不会以为苦行能解脱,还是有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