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谛实
首页 6 7 8 9 10 末页 (共10页)
j**n
发帖数: 13789
1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天机打引号是因为这些都是现代的科学还不能证明的,信不信都看你自己了。Again,
有很多名人都有过濒死体验,如克林顿前总统,著名日本演员川津祐介,也有很多可以
证明它真实性的临床证据,如先天盲人灵魂出体后可以看到医生护士的模样并准确描述
出,深度麻醉者看到手术全过程,并知道医生把剪刀放哪里了等等。
摘一段百度百科:
肉体死亡时,阿赖耶识最后离去,而在生命体投胎转世时,最先投生,因此阿赖耶识是
轮回的主体根本。人在轮回途中,因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而显善恶境界,随遇各种缘而上
升善道或堕于恶道,这些都是根据其中的业力而定。
陈雪梅的濒死体验(摘录):
8 年前的一次“灵魂之旅”令我刻骨铭心,并且彻底改变了我。自幼父教甚严,马克思
主义的学说根深蒂固。在大学里就积极入党,工作以后也有很大的企图心,一心想做又
红又专的接班人。所以对唯心主义的东西一直排斥,任何宗教迷信的东西从不沾边。然
而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这个死硬的无神论者身上了。躺在病床上
,护士为我打上了点滴,就出去外间招呼别的病人了。约莫半分钟左右,伴随一阵刺耳
的火车一般的耳鸣声,我忽然坠入一... 阅读全帖
x*****3
发帖数: 89
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猜你喜欢《西游漫注》 第六十二回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1)洗心塔(2)纸灯笼(3)带枷行乞僧 (4)三年大罪灾(5)玄奘扫塔(6)问(7
)万圣龙王一家竟然不是原住民? (8)三藏变了(9)跟你想的都是反的
(1)洗心塔
懂得了真善,还要有识人之明,识人者当然首先得能深刻的辨识自己内心的种种。就像
前面一关,不懂得真善的家伙,首先祸害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闹得自己阴阳分崩、
五行错乱,空有神通,也终究要堕入魔类、堕入完蛋的深渊。
然后就得需要有识人之明,就是本回直言不讳的事情“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
身”,是的,善恶不辨的当儿, 是难于真正修心的,修也是只能浅层的打扫打扫。等
到懂得了真善,那么就会发现,自己跟唐僧一样,涤垢洗心只能扫到第七层,到得第十
层,就腰酸背痛,让你往 上去,也没那胆气、也没那力气往上走了。
在火焰山前,四大金刚、金头揭谛、六甲六丁、护教伽蓝与过往众神在收服牛魔王后,
前来叮嘱鼓励唐僧,四大金刚就 说得很清楚,说唐僧是“十分功行将完!”看到四大
金刚这么说,您肯定会觉得,四大金刚的意思是唐僧的修行将要圆满结束了。或者,您
明明知道,这西游路途才 刚刚临近一半,四大...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42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三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光明觉品第九
此品来意自有其十。一答前所依果问。二为广名号品。总别多端故。正广种种观察。是意
业故。三者即说十信之体性故。如下三会将说正位皆有偈赞。此其类也。四显实遍故。前
但佛名遍。此显身遍。四谛即实之权遍。此即权之实遍。五显验故。上二品言遍。众目未
睹。今光示遍相故。六显总遍故。前但名谛别遍。今此一会。即遍法界。一一皆悉同时同
处同众同说同遍故。七显圆遍故。前显差别。一切方能遍一切。今显无差别。一切即圆融
遍一切故。八与下经为其则故。谓下经结通云遍一切者。皆如此辨。以如来一乘圆教于须
弥山等一类世界。施化分齐皆若此故。九示前神通相故。上云现通。如何现耶。一会不动
遍法界故。十为理事俱无障碍。令舍执从法故。此意虽通。在文偏显。有上诸义故此品来
也。二释品名者。光明体也。觉者用也。先有身智二光。觉有知觉觉悟。又光有能照所照
。觉有能觉所觉。如来放身光照事法界。令菩萨觉知见事法界。文殊演智光双照理事。令
众觉悟法之法相。良以事理俱融。唯一无碍境故。得一事即遍无边。而不
a**u
发帖数: 8107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来段王阳明吧
☆─────────────────────────────────────☆
gder (why) 于 (Fri May 7 22:50:40 2010, 美东) 提到: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旁曰
:“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先生
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
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此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
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
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
jym2307 (罪魁) 于 (Sat May 8 01:18:43 2010, 美东) 提到:
道教创始人那个?
☆─────────────────────────────────────☆
arthury (和而不同) 于 (Sat May 8 01:22:18 2010, 美东) 提到...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5
阿弥陀佛是太阳崇拜的佛教化
有许多迹象显示,阿弥陀佛信仰与太阳崇拜发生密切关系,亦即阿弥陀佛便是太阳崇拜
的佛教化,阿弥陀佛本身便是太阳。
阿弥陀佛的梵名 Amitabha 便是「无限的光明」,它又是无量的生命(Amitayus)。印
度雅利安人自古趄便敬拜圣火,并视太阳为神,Mitra 便是太阳神名。印度人处于烈日
之下以为太阳威力强大,其「光」是无限的(Amitabha),也是永不停息的(Amitayus
)。印度酷热,四月至九月间,气温高至华氏一百五十度。对太阳威力的这两个称呼,
后被多神崇拜的大乘佛教摄取而成了一个佛名——阿弥陀佛了。
对此,中国「高僧」印顺法师亦说:「在梵语 Amiti(写错了,应为 Amita 龚注)的
后面,附加 bha,译义即无量光。无量光是阿弥陀佛的一名,仔细研究起来,阿弥陀佛
与太阳是有关系的。印度的婆罗门教,有以太阳为崇拜对象的,太阳神名弥陀罗(
Mitar,应为 Mitra 才对,龚注)。佛法虽本无此说,然在大乘普应众机的过程中(此
句常是佛教徒作为借口,掩饰大乘佛教采取他教的原因。「采取吸收」纔是真意,「普
应众机」是掩饰,借口而已。龚注),太...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教的不二论
这个问题很广,我试著从一个角度来谈。
从宗教实相的角度,不二论最根本的意思是「这个」与「那个」的差别是表象,实际上没有差别。这是解决根本上对立的一个方式。
以佛法实相的角度就会说,能缘(心)与所缘(境)表面有差别,其实是不二。生死与涅盘的差别,不二。苦与乐的差别,不二。善与不善的差别,不二。等等。
生死与涅盘在现象上有差别,要理性的解释,就会想如何可能从生死到涅盘?无我,什么东西解脱了?
原始佛法是重视实践证果的,圣弟子当生见法,毫无疑惑,不需要理论探讨,实相是二元、多元还是不二。
龙树的回答,是这是对生死与涅盘有自性见、实有见产生的伪问题。生死与涅盘在现象上有差别,但都没有自性,也没有自性差别。差别只是假名安立。
如来藏系的回答,与龙树接近,不同在如来藏是绝对的、不二的、超越的存在,其他所有都是虚妄的,差别也是虚妄的。舍去虚妄的差别,无所执著,则如来藏显现。修观,也就依此原则修,舍妄(分别)显真,细节可以变化。
唯识与中观的不同,是主张世俗谛上,缘起法(依他起相)的差别是自性差别,缘起法是自相安立,不是假名安立。说到实相(胜义谛),还是不可言说,心境不二的超越。
d**********l
发帖数: 647
7
甲、论因果之理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
要图。【书二】十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
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以不讲道理,兼无王法故也。【书
二】十一
●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稍
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权,则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已得其位,
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
,以启迪之也。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即不欲希圣
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须要从浅近处着
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及至长成,
欲令其曲,不可得也。【书二】十一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臃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
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
方...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387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孙不二女丹诀诗
陈撄宁
孙不二女丹诀诗黄序
余自束发受书而后,读葛洪神仙传,慨然景慕其高风,遂有志于道术。壮岁宦游四
方,足迹所至,闻异人必尽力访求,见秘籍必潜心快读,旁门无论矣。
历四十年来,遇修炼正宗,每多探讨。品格最纯谨者,当推郑君鼎丞,学识最精博
者,当推陈君樱宁。二君对于三元丹法,都得真传,而地元一项,又皆能不畏劳苦,亲
自临炉,虽魔障迭起,寒暑屡迁,仍未尝稍挫其志。余既周旋二君之间,亦多次参从实
验之役,即外事以证内功,获益固匪浅也。
郑君著述,昔已幸见厥成。今陈君复出其所作《孙不二女丹诗注》一卷相示,并索
序文。余素习南宗,故于北派丹决,颇有疑义,及观此注,豁然贯通。方知南北二家丹
法,男女两性工夫,所不同者,在其下手之玄机,所必问者,在其一贯之妙道。
孙诗尽善,陈注尤详,余何容辞费?惟曾记当日陈君所诵孙不二仙姑七言绝句一首
,似含微旨,细审五言律诗中,尚未言及,特补录于此。诗曰:“蓬岛还须结伴游,一
身难上碧岩头;若将枯寂为修炼,弱水盈盈少便舟。”学者果能悟彻十四首律诗之作用
,然后将此七言绝句,熟读而深思之,则弦外余音,当可耐人寻味矣。
中华民国十五年清江黄邃
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3875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孙不二女丹诀诗
陈撄宁
孙不二女丹诀诗黄序
余自束发受书而后,读葛洪神仙传,慨然景慕其高风,遂有志于道术。壮岁宦游四
方,足迹所至,闻异人必尽力访求,见秘籍必潜心快读,旁门无论矣。
历四十年来,遇修炼正宗,每多探讨。品格最纯谨者,当推郑君鼎丞,学识最精博
者,当推陈君樱宁。二君对于三元丹法,都得真传,而地元一项,又皆能不畏劳苦,亲
自临炉,虽魔障迭起,寒暑屡迁,仍未尝稍挫其志。余既周旋二君之间,亦多次参从实
验之役,即外事以证内功,获益固匪浅也。
郑君著述,昔已幸见厥成。今陈君复出其所作《孙不二女丹诗注》一卷相示,并索
序文。余素习南宗,故于北派丹决,颇有疑义,及观此注,豁然贯通。方知南北二家丹
法,男女两性工夫,所不同者,在其下手之玄机,所必问者,在其一贯之妙道。
孙诗尽善,陈注尤详,余何容辞费?惟曾记当日陈君所诵孙不二仙姑七言绝句一首
,似含微旨,细审五言律诗中,尚未言及,特补录于此。诗曰:“蓬岛还须结伴游,一
身难上碧岩头;若将枯寂为修炼,弱水盈盈少便舟。”学者果能悟彻十四首律诗之作用
,然后将此七言绝句,熟读而深思之,则弦外余音,当可耐人寻味矣。
中华民国十五年清江黄邃
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汉传佛教界真是群魔乱舞啊
佛对外道与佛弟子都说法,但有不同。外道如下劣薄田, 佛法种子难以生长广大。又如漏器,正法听很多次也流掉,剩下不多。但外道于佛善说法中得一句法,知其义者,仍有长远利益。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915.htm
杂阿含91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那罗聚落好衣庵罗园中。
时,有刀师氏聚落主,先是尼揵弟子,诣尼揵所,礼尼揵足,退坐一面。
尔时,尼揵语聚落主∶
「汝能共沙门瞿昙作蒺蔾论,令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
聚落主白尼揵∶
「阿梨!何等为蒺蔾论?令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耶?」
尼揵语聚落主∶
「汝往沙门瞿昙所,作如是言∶『瞿昙!不常欲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耶?』若言不者,应语言∶『瞿昙与凡愚夫有何等异?』若言∶『常欲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者,复应问言∶『若欲安慰一切众生者,以何等故,或为一种人
说法,或不为一种人说法?』作如是问者,是名蒺蔾论,令彼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
尔时,聚落主受尼揵劝进已,往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昙!岂不欲常安慰一切众生,叹说安...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汉传佛教界真是群魔乱舞啊
佛对外道与佛弟子都说法,但有不同。外道如下劣薄田, 佛法种子难以生长广大。又如漏器,正法听很多次也流掉,剩下不多。但外道于佛善说法中得一句法,知其义者,仍有长远利益。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915.htm
杂阿含91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那罗聚落好衣庵罗园中。
时,有刀师氏聚落主,先是尼揵弟子,诣尼揵所,礼尼揵足,退坐一面。
尔时,尼揵语聚落主∶
「汝能共沙门瞿昙作蒺蔾论,令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
聚落主白尼揵∶
「阿梨!何等为蒺蔾论?令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耶?」
尼揵语聚落主∶
「汝往沙门瞿昙所,作如是言∶『瞿昙!不常欲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耶?』若言不者,应语言∶『瞿昙与凡愚夫有何等异?』若言∶『常欲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者,复应问言∶『若欲安慰一切众生者,以何等故,或为一种人
说法,或不为一种人说法?』作如是问者,是名蒺蔾论,令彼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
尔时,聚落主受尼揵劝进已,往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昙!岂不欲常安慰一切众生,叹说安...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2
☆─────────────────────────────────────☆
rapier (Avanti) 于 (Sat Dec 11 01:04:54 2010, 美东) 提到:
阿弥陀佛是太阳崇拜的佛教化
有许多迹象显示,阿弥陀佛信仰与太阳崇拜发生密切关系,亦即阿弥陀佛便是太阳崇拜
的佛教化,阿弥陀佛本身便是太阳。
阿弥陀佛的梵名 Amitabha 便是「无限的光明」,它又是无量的生命(Amitayus)。印
度雅利安人自古趄便敬拜圣火,并视太阳为神,Mitra 便是太阳神名。印度人处于烈日
之下以为太阳威力强大,其「光」是无限的(Amitabha),也是永不停息的(Amitayus
)。印度酷热,四月至九月间,气温高至华氏一百五十度。对太阳威力的这两个称呼,
后被多神崇拜的大乘佛教摄取而成了一个佛名——阿弥陀佛了。
对此,中国「高僧」印顺法师亦说:「在梵语 Amiti(写错了,应为 Amita 龚注)的
后面,附加 bha,译义即无量光。无量光是阿弥陀佛的一名,仔细研究起来,阿弥陀佛
与太阳是有关系的。印度的婆罗门教,有以太阳为崇拜对象的,太阳神名弥陀罗(
Mita...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
唐三藏法师 义净 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达摩城寥廓宅中,十方相随,四众围绕。尔时,无碍菩萨在
大众中,即从座起,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众生,递代相生,无始以来
,相续不断,有识者少,无知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持戒者少,破戒者多;精
进者少,懈怠者多;智慧者少,愚痴者多;长寿者少,短命者多;禅定者少,散乱者多
;富贵者少,贫贱者多;柔软者少,刚强者多;兴盛者少,茕独者多;正直者少,曲谄
者多;清慎者少,贪浊者多;布施者少,悭吝者多;信实者少,虚妄者多。被使世俗浅
薄,官法荼毒,贱役烦重,百姓穷苦,求取难得,良由信邪倒见,获如是苦。唯愿世尊
,为诸邪见众生,说其正见之法,令得悟解,免于众苦。”
佛言:“善哉,善哉,无碍菩萨,汝大慈悲,为诸邪见众生,问于如来正见之法,
不可思议,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天地八阳之经。此经过去诸佛已
说,未来诸佛当说,现在诸佛今说。
“夫天地之间,为人最胜最上者,贵于一切万物。人者,真也、正也,心无虚妄,
身行真正,左丿(撇)为真,右(捺)为正,常行真正,故名为人。是知,人能弘道以
润身,依道依人,...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导读 - 谈锡永
佛经多说如来藏。只是由于后世研究佛学的人,每由名相来理解佛法,又
自设重重概念来作限制,因此一提到如来藏,便像部派佛教时代的上座部一
样,每说之为不了义,认为只是释迦的权宜方便说。
实际上,当说如来藏为本体,或空如来藏为本体时,的确是权宜的说法,
但当说之为功能时,则为真实说,这一点应该分别清楚。
为了适应世俗的根器,是故表达如来藏思想亦有一个建立的过程。
对小乘声闻众说法,释迦只提“心极光净”或“心性清净”。在这时期,可以将
清净的心识解释为本体。这样解释时,自然可将之视为不了义,因此上座部
的意见,未尝没有根据
到了大乘经典结集,《华严》可以视为一种见地的提出,再由密乘的文殊
师利菩萨与密乘祖师维摩诘问答,说如来藏,这即是以如来藏空智来说般若。
至于文殊师利的一系列经典,则或示密乘意趣,或说如来藏,则可视为如来藏
思想的初步建立。
其后,在《大般涅槃经》中,正式提出了佛性的问题——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佛本说无我,忽然说到“我”,那是为了说明佛性常住。所针对的是小乘行人对
佛涅槃的失落感。依胜义而言,说佛性为常,其实是说佛的功德事业为常
,是...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道佛的一个问题,关于 忍辱
入行论-安忍品

不嗔胆病等,痛苦大渊薮,
云何嗔有情!彼皆缘所成。
倘若你不会去嗔恨风、胆、涎病等,这些痛苦的出生之处,那为什么要嗔恨有情众
生呢?他们也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呀!
很多人对别人发嗔恨,其原因是他们认为别人制造违缘逆境,伤害了自己。其实,
仔细去分析,这种怨恨很不合理。作者在此指出:我们是不是对每一种加于己 身的伤
害都报以嗔恨呢?并非如此,日常中伤害人们最严重的莫过于风、胆、涎等各种疾病,
在遭受这些病痛的折磨时,人们并不会去对它生起嗔恨;而对伤害自己的有情,我们却
生起猛厉的嗔恨。这种现象确实有点奇怪:同样是带来痛苦的近因,为什么对它们有如
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有些人或许说:风胆等病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它们自己没有主宰,所以不必要
去嗔恨它们。然而有情对自己作伤害,同样也是因缘和合,自无主宰。怨敌本 身是五
蕴假合而成,由业风的吹动而产生了种种心念行为,由这些因缘的和合,而对我们有了
伤害行为,他们其实也是无有自主,就象木偶一样,因缘之线牵动,不得不做出种种行
动,致使我们感受伤害痛苦。
疾病的伤害与有情的伤害,既然同样是因缘和合而生起,那我们有...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6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摘自《虚云老和尚开示》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
,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
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
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
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
‘歇’字。
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铄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
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
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
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啰嗦;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
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我此四大色身...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7
观世音菩萨灵感录
李圆净居士原著
演培法师白话讲述
第一篇 拔病苦
第二篇 救厄难
第三篇 兴福慧
第四篇 度生死
第五篇 广劝惩
第六篇 普示现
第一篇 拔病苦
★晋朝有个和尚,名叫竺法义,住在兴宁中始宁山上,很精细的研究所有的佛经,从他
学习的学生经常有一百多人,当咸安二年的时候,他感觉生起心气病来,病得很久,所
以他就一心一意的虔诚归依观世音菩萨,忽然有一天梦见一个人破开他的肚皮,把他的
肠胃都拿了出来,并且洗刮他的五脏六腑,看见有结成一块块肮脏的东西很多,都把他
洗得干干净净了,再放进去,还原缝好,对义说,你的病已经除掉了,当他一觉醒来,
果然病都好了。宋朝尚书令官员傅亮编撰这件事的奇迹,常常说,他的父亲在世时,和
义一起游山玩水,义也常常说这件奇事,听到的人没有一个不肃然起敬的。(太平广记)
★元魏时(即北魏孝文帝亦称元魏)名道泰,住在常山的衡唐精舍,曾经梦见有个人告
诉他说,你的性命将于四十二岁的时候,当寿终正寝,到了那个时候,果然生起很严重
的病来,他自己忧虑必定会死,将他所有的衣食资产多为布施,有位朋友对他说,我听
见供养六十二亿菩萨,和念一声观世音的人,得福恩是一样...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八节课
最后总结性地讲《金刚经》的功德: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
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须菩提,若有人以遍满无量无数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此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
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殊胜的菩提心,念诵受持此经,为人演说,即使只有一个四
句偈,所得福德也远胜于前者。”
〖发菩提心〗:我们念《金刚经》时,最好之前能念三遍皈依、发心,之后作一遍回向
,若以此三殊胜来摄持,不管行持什么善法,功德都会更加增上。
〖为人演说〗:你们若有讲经说法的机会,应该多讲一点《金刚经》,一方面汉地信众
愿意接受,另一方面,我们有传承,也比较方便。如果传讲全经的条件不具足,为别人
演说下面的偈子,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只要发一个清净心,功德也是非常大,这就是积
累资粮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功德很大呢?因为读诵、受持、演说属于十法行,而且经中主要讲了般若空性,
它是一切诸佛的出生处,因此功德不可思议。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云:“世间上有三种功德最大,一是发菩提心,一是宣说
大乘佛法,一是观想空性。”所以...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19
佛教息结派的创始人印度高僧帕当巴桑吉尊者,梵名佛陀波利,印度人称嘎玛拉希拉,
也是藏地历史上著名的“顿渐之争”的印度高僧莲花戒,在汉地又为达摩祖师。
往昔释迦佛等曾作过授记,当巴桑吉尊者是弥勒佛的补处法王子,将来成佛号狮子佛。
为了利益众生,曾在印度多次受生,此生转世为七世大菩萨,约于公元八世纪降生于东
印度,曾五度进藏,兴建了著名的定日朗可寺,弘扬《息结般若能断教授》并创立息结
派,度化了无数众生。
尊者曾对弟子说:“受用如云,顷刻都散;名誉虽好,只如空谷回声;衣服饮食,如虹
如秽;人多聚处,不如林下水边;妄念易生,当以平等菩提心对治。摩尼宝自己已原有
,勿向外求;此心当如镜,常常观照。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只在自己,如月照大地,有
水处则较明朗,殷重如水,加持如月呀。”
摘录尊者到汉地的事迹:
随后尊者又给多康上下部的众生,各各开示了相应的法,将他们安置在成熟解脱道上后
,就到摩诃支那(汉地)去了。
在往支那五台山的路上,遇见了一位手里拄着拐杖的文殊菩萨化身的老仙人,对当巴桑
吉尊者说道:“在印度金刚座有《尊胜陀罗尼经》,你需在今天取回来,这里在闹瘟疫
,必须在今晚息灭瘟疫。”尊者答说...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0
道安法师,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年),卒于孝武
太元十年(385年),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
道 安法师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县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
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 已
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
“年十二出家”)。因为形貌黑丑,不为他的剃度师所重视,叫他在田地里 工作,而
他一点没有怨色。几年之后,才向剃度师要佛经读,由于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使他的师
父改变了态度,就送他去受具足戒,还准许他出外任意参学。大约在 他二十四岁的时
候(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石赵的邺都(今河南省临漳县境)遇见了佛图澄
大师。佛图澄大师一见到他就非常赏识,对那些因他丑陋而轻视他的人说,此人有远识
,不是你们所能及。因而他就师事佛图澄大师。
据《高僧传》卷五的记载,道安法师在佛图澄大师圆寂后才离开邺都,十三、四年之间
,他经常代替佛图澄大师讲说,并且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赢得“漆道人,惊
四邻”的美誉。
佛图澄圆寂后,石虎即皇帝位(... 阅读全帖
b*****t
发帖数: 758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声点奥义书
偶然读到《声点奥义书》,里面有下面的句子。印度教认为佛教是它的一个分支,应该
是有点道理的。
卷下
21
大慧!当常知,"自我"度岁月,
过去宿业全, 迅宜使销竭。
22
虽起实谛知,宿业不销溶,
唯超此知上,宿业斯无从。
23
身等实无实,当知如梦中,
醒觉梦非真,始知梦身空。
前生所作业,是名为宿业。
人觉生前空,宿业何由接?
24
梦中身妄加,此身亦如是,
妄加焉有生?无生住奚止?
25
宇宙显了因,如泥埴瓶器,
韦檀多所云,兹因是"无智"
26
时若此因灭,宇宙何由存?
唯由视妄倒,麻绳幻蛇杬。
27
愚者不真,见世为实有,
似此知为绳,蛇相自无取。
28
若知此非实,万有入于空;
宿业又安在?宇宙、身性同。
29
觉醒无智人,故为宿业说;
于是唯以时,宿业自消灭。

发帖数: 1
22
四、《阿含经》中相关的述說及其意义略探
既然佛陀主张正住者是可以实证的实体,那么《阿含经》中必然会有叙述其具体属
性、功能之记载,才足以证明正住者确实是佛陀亲自实证的,以及本文提出对存有的定
义所作的論述,确实是符合佛陀的初衷。《阿含经》中确实是有许多相关的记载
,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然而,此系旁論,故仅以《阿含经》为限,略举
一二以供參考证明。《杂阿含经》卷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諸比丘:「有五
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
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
,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
63847;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
、不断、不坏、&...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梵行求
释印顺在《佛法概论》中说:“梵行求,即是修远离行,以图否定存在的爱求。”
1 梵行的要求即是要远离淫欲,但为什么要“图否定存在的爱求”?
注1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88。
梵行的意思即是清净行,也就是离开了欲界的贪爱,而其中最难的就是断绝淫欲的
心行,能修梵行而得实证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大智度论》曰:【断婬欲天皆名为梵
,说梵皆摄色界,以是故,断婬欲法名为梵行;离欲亦名梵,若说梵则摄四禅、四无色
定。】2
注2《大智度论》卷20〈序品第 1〉,《大正藏》册25,页211,中5-8。
释印顺在《中观论颂讲记》中这么说:
梵行,广义的说,一切的清净德行都是;狭义的说,出家人守持淫戒,在家人不欲
邪行,叫做梵行。梵行的反面,是不净的罪业。假使修梵行的人还有不净业,那就“破
”坏了“一切世间”的“语言法”了。语言法,即世俗谛的名相习惯,是大家共同承认
的。人格的高尚与卑劣,行为的善恶,法制的良窳等。如照上面所说,那就承认不作而
有罪恶,反之也可不作而有善德,好坏善恶一切破坏了。持戒者就是犯戒者,犯戒者就
是持戒者,“作罪”的及“作福”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可以分宗立派吗?
要回答的题目是:“佛教教主为释迦牟尼佛一人,其后世弟子为何要分宗立派?”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简单八个字,先来作一个总结:“可分非宗、无宗可分。”
无宗可分,实际上来讲,真实的佛法就只有一个不生不灭法。每一个宗教都在谈终
极关怀,在谈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每一个宗教都会建立它所谓的一个不生不灭法。以
佛法来讲,这个不生不灭法就是我们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我们这个无形无相无所住,却
能够出生一切万法的如来藏,这个不生不灭法,佛教就是以祂来立宗。不管您后世弟子
要依某一部经,你要建立什么宗,比如说依《法华经》建立法华宗、天台宗,依《华严
经》建立华严宗,所谓的法藏贤首宗,乃至依于某一些论然后有所谓的三论宗的宗派,
乃至说依于禅法而建立禅宗、密宗。这一些任何宗、任何派这种分歧,如果它彼此之间
,是对于不生不灭法这个法身佛如来藏第八识,有不同的歧异的话,那么一定是有对有
错,简单来讲就跟我们一开始说的无宗可分。因为如来藏无形无相无所住,不生不灭法
本身不是五蕴当中的法;祂不可能有尺寸、有大小,祂也不落于数目法当中,祂没有办
法去计数一个、两个、三个。我们有时候方便说,每一个众生都有一个如来藏,那...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大家都知道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也是地上菩萨所修十波罗蜜多之一,称为
忍辱度或忍辱波罗蜜。所谓“他人加毁,名之为辱,于辱能安,目之为忍 "
可见忍辱表现出来,最平常的心行法相就是忍耐;就是面对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
恨怨恼的心。但佛法中讲忍,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义:所谓于法实相安住名忍。就是面
对深妙乃至闻所未闻法,依自己的智慧难以了知、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议,但却是诸
法实相时,心不惊怖能安忍,就是接受而安住不动摇。因此,对于菩萨六度的第三度忍
辱波罗蜜,经中也有只称为忍波罗蜜,或者称为安忍波罗蜜,是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
修习成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所应学事之一。在经论中,忍有不同的分类;例如在菩萨
《优婆塞戒
经》中,【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
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
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
忍。】又像《解深密经》中圣教【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
法忍。】还有在《大智度论》中 龙树菩萨开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宗可立,可分者非宗
要回答的题目是:“佛教教主为释迦牟尼佛一人,其后世弟子为何要分宗立派?”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简单八个字,先来作一个总结:“可分非宗、无宗可分。”
无宗可分,实际上来讲,真实的佛法就只有一个不生不灭法。每一个宗教都在谈终
极关怀,在谈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每一个宗教都会建立它所谓的一个不生不灭法。以
佛法来讲,这个不生不灭法就是我们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我们这个无形无相无所住,却
能够出生一切万法的如来藏,这个不生不灭法,佛教就是以祂来立宗。不管您后世弟子
要依某一部经,你要建立什么宗,比如说依《法华经》建立法华宗、天台宗,依《华严
经》建立华严宗,所谓的法藏贤首宗,乃至依于某一些论然后有所谓的三论宗的宗派,
乃至说依于禅法而建立禅宗、密宗。这一些任何宗、任何派这种分歧,如果它彼此之间
,是对于不生不灭法这个法身佛如来藏第八识,有不同的歧异的话,那么一定是有对有
错,简单来讲就跟我们一开始说的无宗可分。那么佛教的这个宗是如来藏,是第八识―
―无形无相的第八识,不可能能够被分裂、被分割,所以任何后世的部派宗别,如果硬
要把自己从这一个如来藏宗分离出来,那我们只能就说“可分非宗”,您一定是有...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27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如何参禅----虚云老和尚开示
诸位常时来请开示。令我很觉感愧。诸位天天辛辛苦苦。砍柴锄地。挑土搬砖。一天忙
到晚。也没打失办道的念头。那种为道的殷重心。实在令人感动。虚云惭愧。无道无德
。说不上所谓开示。只是拾古人几句涎唾。来酬诸位之问而已。
用功的入门方法
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说。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
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
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乃必然的道理。谈到因果。我说两件故事来证明。
一。琉璃王诛释种的故事。释迦佛前。迦毗罗阅城里有一个捕鱼村。村里有个大池
。那时天旱水涸。池里的鱼类尽给村人取吃。最后剩下一尾最大的鱼。也被烹杀。祗有
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鱼肉。仅那天敲了大鱼头三下来玩耍。后来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波
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释种女生下一个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时在释种住的迦毗罗阅
城读书。一天因为戏坐佛的座位。被人骂他。把...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13789
28
陈雪梅的濒死体验(摘录):
8 年前的一次“灵魂之旅”令我刻骨铭心,并且彻底改变了我。自幼父教甚严,马克思
主义的学说根深蒂固。在大学里就积极入党,工作以后也有很大的企图心,一心想做又
红又专的接班人。所以对唯心主义的东西一直排斥,任何宗教迷信的东西从不沾边。然
而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这个死硬的无神论者身上了。躺在病床上
,护士为我打上了点滴,就出去外间招呼别的病人了。约莫半分钟左右,伴随一阵刺耳
的火车一般的耳鸣声,我忽然坠入一个黑暗的隧道,并向前猛冲。巨大的恐惧袭来,我
怎么了?刚才还好好的,怎么一下这样了?想停停不住,想回回不去,想喊喊不出,试
图挣扎却做不到。我感觉自己是某种物质微粒,在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轨道里猛冲着。
尽管我的身躯躺在刚才的世界,我却进入了一个与之隔离的空间。而我很清醒地意识到
,我不是做梦,是吊针出了问题!青霉素过敏!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太迟了,我已经身不
由己。我吓坏了!惊惶、无可奈何、绝望地在似乎永无止境的隧道里漂浮着。我明明知
道我的躯体依旧躺在病床上,而我已经回不去了。这便是死亡么?如果是,那么我为什
么这么清醒?只是与刚才的世界隔绝,...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13789
29
陈雪梅的濒死体验(摘录):
8 年前的一次“灵魂之旅”令我刻骨铭心,并且彻底改变了我。自幼父教甚严,马克思
主义的学说根深蒂固。在大学里就积极入党,工作以后也有很大的企图心,一心想做又
红又专的接班人。所以对唯心主义的东西一直排斥,任何宗教迷信的东西从不沾边。然
而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这个死硬的无神论者身上了。躺在病床上
,护士为我打上了点滴,就出去外间招呼别的病人了。约莫半分钟左右,伴随一阵刺耳
的火车一般的耳鸣声,我忽然坠入一个黑暗的隧道,并向前猛冲。巨大的恐惧袭来,我
怎么了?刚才还好好的,怎么一下这样了?想停停不住,想回回不去,想喊喊不出,试
图挣扎却做不到。我感觉自己是某种物质微粒,在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轨道里猛冲着。
尽管我的身躯躺在刚才的世界,我却进入了一个与之隔离的空间。而我很清醒地意识到
,我不是做梦,是吊针出了问题!青霉素过敏!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太迟了,我已经身不
由己。我吓坏了!惊惶、无可奈何、绝望地在似乎永无止境的隧道里漂浮着。我明明知
道我的躯体依旧躺在病床上,而我已经回不去了。这便是死亡么?如果是,那么我为什
么这么清醒?只是与刚才的世界隔绝,...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30
最终导致排名倒数?
尉迟恭主要靠玄武门

这一年唐朝终于由战乱开始走进天下初定的和平。这一年的一个夏天,太白经天,这样
一个往往预示某种重大事件的天文现象意味着什么,已经开始过上安定生活的长安百姓
,并没有多少留意。四天之后的早晨,事情真的发生了。秦王李世民,带着秦王府麾下
十员骁将,在玄武门设伏,杀兄、屠弟,夺取了太子之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
之变。
离,我们很难从哪一个人的传记,或帝王本纪中去通透了解事件的全貌。与之相关的很
多事件与细节都被散布于不同的人物传记当中,如果不通读全书,似乎很难将整个事件
梳理得清清楚楚。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对于这样的一个重大事件,作者用这样的一种方法
去记载,似乎在有意无意之掩饰着什么,似乎只是想告诉人们有那么一件事而已,至于
其他就不要太认真了。作者的这种态度其实也在表明他并不认为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
民而言有多么光彩,多么正确。而事实上,李世民�: 谛涿胖渲械谋硐郑
肥等萌舜蟮劬怠�
或者是因为眼看着自己亲生哥哥死于自己箭下的强烈刺激,李世民的表现就和沙场之上
百万军中的英明神武判若两人了。他甚至不能驾驭好他的坐骑,...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谈道,兼谈佛教。
讲得很不错啊,关于佛法唯物还是唯心的问题,希热多吉居士的一片博文讲得也很好:
博客上偶尔会有这样的留言:唯物主义者到此!留言的人是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他是唯
物主义者,我(在他心里)是唯心主义者!潜台词还包括这样的意思:他是代表科学的,
我(在他心里)是代表愚昧和迷信的。看到这样的留言,我通常是一笑删之!
我不知道是谁最先给佛教贴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这个贴标签的人自己都没有把佛
教搞明白,却误导了好几代人,使这好几代人与佛法擦肩而过,与智慧擦肩而过,与人
生的实相擦肩而过。
我一向都不认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我认为这是哲学观察世界的两
个对立极端,但远不是人类思想的“极致”。从我开始上政治课的时候,就对教材上的
内容产生极大的抵触,以致我的政治考试成绩总是徘徊在及格线上下。我对政治课本完
全没有兴趣,但是对于家里的《大参考》倒是兴趣十足,对国际关系与政治的兴趣一直
保持到现在。
我之所以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极端都产生抵触,是因为我认为事物的存在形式
应该是多样性的,不能简单的以“唯物”或者“唯心”来定义它们。为了给自己的这种
认识找到依据,我看了非常多的哲学书籍...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2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20個 令人马上開悟的經典故事
实实在在打破梦境的人才有资格这样的话,否则的话还是要脚踏实地的时时勤拂拭末使
染尘埃。
一下摘录自堪布索达吉在浙大的问答:
执著和不执著,其实要分二谛——胜义谛、世俗谛。讲胜义谛时,一切都是空性,不能
有任何执著。就像《般若经》所言,此时包括佛智、涅槃、极乐世界全部是空性。龙猛
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也以大量推理论证了这一点。但在世俗谛中,极乐世界、
地狱、人间、轮回都是无欺存在的,这时候一定要求生极乐。当然,真正通达二谛无别
时,所有的执著就都放下了,也不会有这些分别。
月称论师曾讲过一个比喻:就像在梦中,有悬崖的恐怖,也有解脱的方法。当你醒
了以后,恐怖也没有,解脱也没有。但还没有醒来时,解除恐怖的方法必不可少。所以
,醒觉与梦境不能混为一谈,胜义与世俗二谛也是同样。
佛陀在经中也告诉我们,最根本是要懂二谛之别。当你已证悟诸法实相时,所有的
善恶分别都可以放下。但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善还是能对治恶的,那么一定要断
恶行善,求生极乐世界。
问:那有没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能让我很快获得这种境界呢?
答:这就要看你自己了。如果你信心特别强,前世的善根相当不错,那应该可以。
但若...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3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20個 令人马上開悟的經典故事
实实在在打破梦境的人才有资格这样的话,否则的话还是要脚踏实地的时时勤拂拭末使
染尘埃。
一下摘录自堪布索达吉在浙大的问答:
执著和不执著,其实要分二谛——胜义谛、世俗谛。讲胜义谛时,一切都是空性,不能
有任何执著。就像《般若经》所言,此时包括佛智、涅槃、极乐世界全部是空性。龙猛
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也以大量推理论证了这一点。但在世俗谛中,极乐世界、
地狱、人间、轮回都是无欺存在的,这时候一定要求生极乐。当然,真正通达二谛无别
时,所有的执著就都放下了,也不会有这些分别。
月称论师曾讲过一个比喻:就像在梦中,有悬崖的恐怖,也有解脱的方法。当你醒
了以后,恐怖也没有,解脱也没有。但还没有醒来时,解除恐怖的方法必不可少。所以
,醒觉与梦境不能混为一谈,胜义与世俗二谛也是同样。
佛陀在经中也告诉我们,最根本是要懂二谛之别。当你已证悟诸法实相时,所有的
善恶分别都可以放下。但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善还是能对治恶的,那么一定要断
恶行善,求生极乐世界。
问:那有没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能让我很快获得这种境界呢?
答:这就要看你自己了。如果你信心特别强,前世的善根相当不错,那应该可以。
但若...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34
[祖师大德] 净土法门:多听经明理有助于一心念佛
问:他说拜佛、念佛要想做到全心专注,是不是与平时多听经明理有关系?换句话说,
道理明白,自然可以一心,强求一心也是妄想,是吗?
净空法师答:对的,一心不能强求,强求就是妄念,妄念怎么会到一心?怎么样才
能得到一心?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是真正的一心,理一心。
如果只放下执着,不执着了,还有妄想、分别,叫事一心,那不是理一心。在《华严经
》上,我们知道这个标准,理一心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理一心;无明没有
破,都是事一心。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是事一心,声闻、缘觉、菩萨、佛。
这四个等级,就是事一心里头又分四等,不一样。超越十法界那才叫理一心。
理一心里面有没有等级?也有。怎么知道有?《华严经》说法身菩萨有四十一个阶
级,那就是理一心的等级不一样。但是理一心里面,说实在话,界限是很不容易观察到
的,因为他都是不起心、不动念。等级差别那就是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差别在这个地方
。对于法身菩萨来说,他跟十法界众生感应道交,应化在十法界,那个智慧、德能完全
没有差别,差别只是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不像十法界里面,十法...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35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我所认为的“明心见性”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496305.html
佛法与不二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 21:12:30 2011, 美东)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6033611&extra=page%3D1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42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处处是宝--再读楞严
后学网页www.unc.edu/~gustsong/lengyan.htm
最近上传憨山大师议楞严经,文本文件前五卷(第六卷近日上传)。
及图片文件6-10卷(第十卷不全)。
今日再重读楞严,感觉处处是宝。谛审谛观,般若实相,涅盘
妙心,初机方便,微妙法门于此经无不能觅得。所谓一大事因缘出现
于世,
信乎。
欢迎下载阅读,同沾法喜。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r******2
发帖数: 1021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的缘起和老歪的缘起

乱糟糟。
什么叫事物存在?什么叫“非实存”,一会说存在,一会又说非实际存在,你不觉得自
相矛盾吗?
你根本就是浆糊。
那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究竟谛上是性空,但是世俗谛上有假有。
S******0
发帖数: 227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坛经论四圣谛

生。
这些都是靠推理想象而说,没什么实际内容。按着经典死译,可能还马马虎虎,
离开经典让他自己说说?
“烦恼的错觉”,这本身就是个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概念,
烦恼哪有错觉?是生死的错觉,引发烦恼,而不是烦恼的错觉让众生受生死。
这又是错解集谛,颠倒因果。
四圣谛随时误解一条两条的。眼睛都不眨。还天天正见。
呵呵,“缘起法甚深”,这可是很多人不离口的一句话,
不过他们觉得自己很清楚。
缘起法确实有大乘中乘小乘的理解。没办法,悟性和实修决定的。
反正当年听那些所谓的原始佛法的人谈论缘起法,是不满意的。
还是接受Waichi的说法,和唯识等大乘合拍。这个太远了。
四圣谛的灭谛,本来就是实修证来的,不是背书背来的。
如果四圣谛读读书就都知道了,直接就明白涅磐寂静了,还打什么坐?
不过我还是收敛一下。太高深的我也不懂,弄太高就下不来台了。
s********n
发帖数: 650
39
simple but profound!
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忧檀那(梵uda^na )。
四法印乃显示诸法真理之四标印,可作为佛教特征之四种法门。即:
1. 一切行无常印
2. 一切行苦印
3. 一切法无我印
4. 涅槃寂灭印
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alcoo.com/works/film/video/zongsa.html
和仁波切的生平介绍
在线观看
http://video.sina.com.cn/v/b/31137470-1579758281.html
http://www.56.com/u51/v_NTA2MjA5ODQ.html
宗萨仁蒋扬钦哲波且北京大学佛学演讲 (文本)
第一场 2007年3月15日 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
现场翻译:姚仁喜
仁波且想要,谢谢王守常教授刚刚的介绍。不过他也很担心王教授的简介,提高了每一个人对仁波且的期待。
仁波且说很抱歉他有一点分心,因为他有一点害怕。能够来到这里跟大家说话是一个非常大荣幸。来到这个世界级的学府跟大家说话是很大的荣幸。
仁波且旧闻北京大学的大名、盛名和所有的光荣历史,从来没有想... 阅读全帖
o****h
发帖数: 721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贴] 禅宗理论通关考试题目
第一题(请热爱谈禅的同修回答,不得少于200字)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
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
“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又,“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
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请问,六祖卖柴时一闻经文,心即开悟,其后又云“米熟久矣!”。则何故又
“至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既言禅宗顿法,何故两悟?请问惠能前,后两
悟有何差别,是甚道理?
第二题(禅宗问题,论述不得少于300字)
《五灯会元》中往往见禅宗呵佛骂祖,或是讽刺批驳祖师之开示,然不但不引纠纷,反
更是临机大用,成为后参开悟的美好因缘,宗乘教法实高深莫测。摘一例:
玄沙师备禅师“敢保老兄未彻”之公案:福州灵云志勤禅师,初在沩山灵祐禅师座
下,因见桃华而悟道,遂作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
后,直...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与不二论 ZZ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我的第二个意见:各种 “不二论”的灵修传统并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诸种
意见可说极之不同,且难免会被包含它们的哲学思想所污染。在吠檀多派的经典里,不
二论是指最内层的‘我Atman’与‘梵Brahman’并无本质上的分别,而‘梵’又称作神
圣的真实、或世界的本体。从最高实现的观点来...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59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贴]佛法与不二论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6033611&extra=page%3D1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我的第二个意见:各种 “不二论”的灵修传统并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诸种
意见可说极之不同,且难免会被包含它们的哲学思想所污染。在吠檀多派的经典里,不
二论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论语 八佾第三
☆─────────────────────────────────────☆
john316 (约3:16) 于 (Tue Jul 19 15:08:33 2011, 美东) 提到: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
泰山,不若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
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唐奘法师 五种不翻
无著<摄大乘论>:
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
......
四秘密者∶一、令入秘密,谓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说有补特伽罗及有诸法自
性差别。
二、相秘密,谓于是处说诸法相显三自性。
三、对治秘密,谓于是处说行对治八万四千。
四、转变秘密,谓于是处以其别义,诸言诸字即显别义。如有颂言∶觉不坚为坚,善住
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
印顺法师讲:
(一)「令入秘密」∶诸法的实相,本来是无我,但因一分众生听说无我,误认为断灭
,便生恐怖,不敢问津。本来是一切法性空,可是众生不能接受法空的道理,不但不能
得利益,反而离去佛教。所以,要摄引他到佛教来,非方便说法不可。于是佛在「声闻
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方便「说有补特伽罗」,与「诸法自性差别」。但这只
是一时的方便,不是佛教的胜义。
(二)「相秘密」∶为令有情悟入所知的真相,所以佛在「说诸法相」的时候,总
是广「显三自性」,这三性,是一切法的总相。
【附论】本论这样的解说,看不出它的秘密何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的秘密,意义
才明白可见∶他说,为令小乘悟入无我,要使他不恐怖,所以说诸法有自性差别,这是
令入秘密(初...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梵我如一 and 如实知见?
http://www1.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491623.html
佛法与不二论 ZZ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我的第二个意见:各种 “不二论”的灵修传统并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诸种
意见可说极之不同,且难免会被包含它们的哲学思想所污染。在吠檀多派的经典里,不
二...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静止的流水
阿姜 查
现在,请你用心听,不要允许你的心追随其他事物而迷失。想像这种感觉──
当你独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个地方,坐在这里,当下,有什么呢?只有身和心
这两样东西,如此而已。现在这个坐在这里的外壳里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
在每一刻中觉知和思考的则是「心」。 这两样东西也叫做「名( nAma )」和「色
( rUpa )」。「名」,意思是指没有「色」或形体。 所有的念头和感觉,或受、
想、行、识四种精神上的蕴( khandha ),都是「名」,它们没有形体。当眼睛见
到形体时,那个形体叫做「色」,而那时的觉知叫做「名」。它们总称为「名」和
「色」,简单地说就是身和心。
要了解:当下这个时刻坐在这儿的,只有身和心。可是,我们常把这两样东西
给互相混淆了。 如果你想得到平静,就必须知道它们的真相。目前,心的状态仍是
未训练的──污秽而不清明,还不是清净的心。我们必须透过修习禅坐来进一步训
练这颗心。
有些人认为, 禅坐的意思是以某些特殊的方法坐著,可是,事实上站著、走

和卧著都是禅修的工具,你可以在一切时中修习。 「三摩地( sam...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十五章 什么是佛教
此法博大精深,难见难知,寂然高尚,不落逻辑,微妙甚深,唯有智者得见之。
——《中部》
《三藏》
虽然佛陀已经涅槃,但是他在漫长、成功的行化过程中所传教的崇高佛法,全部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人类,现在仍然一尘不染地存在于世间。
世尊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字记载的言教,但是他的弟子们博闻强记.世世代代
口口相传,完整地把它们保存下来。
佛陀圆寂后三个月,也就是阿阇世王统治第八年,500名大阿罗汉在王舍城举行了
一次结集,重颂佛陀的言教。以期捍卫佛法的纯洁性。阿难陀尊者,佛陀宠爱的侍者特
具恩惠,常随佛陀左右,亲耳聆听佛陀教法。他同优婆离尊者一道,被大家推选出来分
别回答有关法和律上面的问题。
第一次结集编缉整理了现存的巴利文《三藏》,它代表了整个佛教。
100年和236年后,分别举行了另外两次阿罗汉的结集(1),再次重颂佛陀的言教.
因为曾有人试图篡解歪曲真正的佛法。
公元前83年,在僧伽罗国王瓦特甘弥尼无畏统治时期(2),众阿罗汉又进行了一次
结集。这样在佛教历史上,《三藏》经典第一次在狮子国的阿芦寺(3)以文字形式记载
下来。
由于这些具有卓识远见的高贵阿罗汉,以及他们不知疲倦的努力,无论...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8
☆─────────────────────────────────────☆
Sekon (求空,其实是色) 于 (Mon Jun 11 12:49:47 2012, 美东) 提到:
解脱,涅槃,其实就是不存在了。大家为什么要追求“不存在”呢?
解脱,就是没有自我这个边界了,就是“全存在”了,就是全部了。
但是这个全部形式的存在,打个比方吧,孙悟空在一个房间里,他要变成“全存在”的
形式,也就是桌子里有他,他就是桌子;凳子里有他,他就是凳子;地板里有他,他就
是地板;空气中有他,他就是空气。。。
也就是说,“全存在”这个存在形式,就等于是“不存在”了。因为存在的特征性没有
了。
要知道,自杀并不能消灭自我,所以还要继续轮回。但是涅槃是彻底达到“全存在/不
存在”了,所以想找也找不到了,所以不会轮回了。所以涅槃也可以认为是最彻底的躲
猫猫,是最彻底的”自杀“。
大家确定你追求的就是这个解脱吗?
想起了一个经典的笑话:Everyone wants to go to heaven, but no one wants to
die.
:)
☆────────────────────...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抉择二无我讲记10/10
四、了知空性定解
分三:(一)如同后得如幻的定解 (二)对于入定离戏的定解 (三)体验的定解
(一)如同后得如幻的定解
【总之,以理观察所了解的轮涅一切法,现是现,但若谛观细察,则连极微尘许也不成
立,以对此确定的方式,成为现与自性不成立二者无违的一切有事,如同水月、梦、幻
般,真实生起断定的定解时,则如同后得如幻的定解。】
“如同”,就不是全同,而只是很像。“后得”,“后”为圣者入定之后,“得”指由
入定现见法界的力量,在出定时自然引起如幻的定解,就是对于“显现法都是现而不成
立”产生极深刻的定解。
这是第一层次的定解,是初步的定解。意思是:
轮涅万法作为观察对象,不作观察时,认为这些法是现而实有的,实际上,这些法现是
在现,但是谛观细察连极微尘许也不成立。这样抉择到量时,心里就确定,诸法一方面
是在现,一方面也是自性不成立,现和自性不成立不相违,全是像水月、梦、幻那样。
(水月在水里现是现,但观察水月的里里外外连极微尘许的自性也没有,完全没有实体
。梦幻也是现是在现,但真正观察时,得不到一点实体。)对这点真正生起断定的定解
,就是得到如同圣者后得如幻的定解。
圣者后得如幻的定解是讲...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neohorizon等可默摈之
《金刚经》中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第一个“法”字是事物的意思。
网上找的这段解释比较白话:
问:《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么意思?
师父:一切法就是一切事物,体性空寂,法法皆实相。如果是佛法,我们妄想执着
它,那么举体都是妄想,就不是佛法,而是众生法了;众生法,我们不妄想执着它,心
无所住著,那么一切法都是佛法。我们就于一切事物上得解脱。就是这个意思。一切法
都是佛法,法法皆如嘛。
用中观来讲,“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在胜义谛是成立的。但凡夫没有证悟胜义谛,
只能见到世俗谛。世俗谛中世间法不是佛法。出世间法才是佛法。

,
首页 6 7 8 9 10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