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articleid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C********g
发帖数: 9656
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记忆中的文革开始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8831
·杨承民·
一九六五年底姚文元《评海瑞罢官》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当时我念小学六年级。虽然
文汇报显然已有倾向,但那时还是将它归为文艺思想范畴来讨论,除了许多支持姚的文
章,也登载几篇反对意见的文章点缀。我家只订新民晚报,但邻居徐家订文汇报,我每
隔几天总会向他们家借过时的文汇报。尽管才读小学,狼奶已被喂了不少,读了以后立
即认同姚的观点。在一次作文中我借题发挥谈起此文,强调清官贪官都是封建地主阶级
的帮凶,清官是披着羊皮的狼,危害更大,竟得老师欣赏,在课堂上当作范文朗读,并
表扬我关心国家大事。后来又扩大到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批判《燕山夜话》。
我妈和我一姨妈闲谈中说邓拓的名字就不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她们以前说过苏联
的葛罗米科念起来像割落面孔(上海话面念米)。后来还说过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
谢胡的名字也难听,听上去像喝茶夜壶(上海话谢读霞,夜读亚)。后面的话如传出去
肯定可以上纲上线到“恶毒攻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革命领袖。
对我们小学...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8946
聂作平
令人非常意外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国崛起运动,竟然以近乎开玩笑的方式拉开
了帷幕。
时间是距今两干多年前的公元前359年,地点是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心目中,都异常
边远的秦国首都栎阳。这天,秦国政府在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棍,并宣称,如果有
谁愿意把这根木棍从南门扛到北门,赏十金。栎阳虽是秦国都城,但比起今天的镇子,
其实大不了多少,南门到北门,也就两三公里吧。这么近的路,这么轻的工作,政府竟
然愿意花费十金?围观的人都以为此乃咄咄怪事,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却没人接招。
一会儿工夫,政府又加价了:还是这根木棍,还是从南门扛到北门,赏五十金。好半天
,终于有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这根并不沉重的木棍扛到了北门。--他果然“意外
”地得到了高达五十金的奖赏。
这起小概率事件的幕后推手有两个,一个是秦国最高统治者秦孝公,一个是在秦孝
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工作的商鞅。据说,商鞅之所以干出这种令时人和后人都啧啧称
奇的怪事,是他怕民众不信任政府,需要通过这种出高价干...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经历的1989-1990中美互动(A)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034
·方励之·
开篇
2010年圣诞节前,收到李荫远先生的e-短信。云:“多年不通音信。钱先生辞世不觉已
十一年了,我手边只有他指导的科学史学生早年写的传略。我在网上读到过你的两篇回
忆散文,都是关于大学刚毕业时期的,也许你真该动笔写回忆录了,不是写你正确与否
,而是可以给二、三十年后治史学者之采择与评论。”
这里钱先生是指钱临照。李荫远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62-1965年
间,我一边在科技大学教书,一边在李先生门下作研究。李先生现年已92岁,已洗手物
理,也不参加院士活动,转而研究新诗,2006年有“当代新诗读本”出版。
因我忙于日常的教学和研究,“剩余劳动力”不多了,没有写回忆录的能量。加之,“
回忆录”这类“书”,如美元一样,正在贬值。然而,如李先生所言,“二、三十年后
治史学者”的兴趣并不在于回忆者自陈的“正确与否”,而在于可“采择与评论”的史
实史料。所以,重要的是提供史实,即可被证明或证伪的硬史料。 本文涉及的历史,
主要是李淑娴和...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经历的1989-1990中美互动(B)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064
·方励之·
从PRC国庆到US鬼节
1989年10月1日前夕,上海市府举办招待酒会,庆祝PRC 建国40周年。来宾中有美
国驻上海总领事。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在招待酒会上主动问美国总领事“我们
要作甚麽事,才能解决方励之问题?”。大使立即将谢的举动转告我们。
我们判断:“这是邓小平发出的信号,中共想要解决问题了。” 大使也持同样看法。
谢希德的学术身份,是一位物理学教授,专长于点群空间群在固体物理中的应用。
谢的政治身份,是中共中央委员。谢是从美国回归者。八十年代,她每年至少到美国一
次,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参加美国物理学会年会。谢认识李和我。早在1950年代后期,谢
一度从上海来北大物理系工作,协助黄昆建立半导体研究班子,直到这时,谢才入党。
当时李淑娴也在黄昆的班子中,是一位援华的苏联半导体副教授的专业翻译。谢行事极
为谨慎,作风更像虔诚基督徒。谢不会自作主张向美国总领事询问“方励之问题”,一
定是高层授意的。
跟着,又有两个信号。
中国科学院长周光召在...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周恩来秘闻点滴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069
梁木生
艰难的点评:周恩来,一个至今在绝大多数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依然是伟大的光辉的令人
心怀无限崇敬的共产党员,如果一定要找一位历史上的非凡之人与之比较,诸葛亮最为
恰当,毫无私心,任劳任怨,仁慈厚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比诸葛亮更加崇高—
—没有子嗣,没有私产,骨灰葬海,死后干干净净。这样的人物哪里去找?然而,因为
那个主义,自他献身之后,他的生命就融化为其中了。当这个主义通过周恩来等一干人
等成就了他们的政权之后,周怀着绝对的虔诚去兑现这个主义的承诺。然而,当无情的
人性与社会使这个主义根本不能着陆后,周只好配合毛强制推行这个主义在人间不断走
向异化,并与毛泽东一道将所有阻挡这个主义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实施的人,“地
富反坏右”,历史、现实“反革命”,“走资派”,悉数打翻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
不是叫你皮开肉绽,就是体无完肤,或者死无葬身之地,最后叫你永世不得翻身。这其
中周恩来发挥了什么作用,是没多少人知道的,好像就是毛一人所为,还加一个“四人
帮”...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柏林墙倒塌之后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079
·胡果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东西部分别被苏军和美、英、法盟军占领,德国被一分为二
,东德是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西德则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
因为东德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经济落后,且缺乏民主和自由,民不聊生,于是大量的东
德人逃往西德。
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 - 13日夜间修筑所谓的“
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
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柏林墙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
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
一年之后的1962年8月17日下午2点15分,两个东德的青年试图逃往西德,其中一个成功
地翻过柏林墙,而18岁的彼得·菲赫特(Peter Fechter)被守墙的卫兵开枪击中。受
伤的菲赫特大声求救,柏林墙的两边都有人群观看,西德的警察将急救的医疗用品越墙
扔到菲赫特的...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7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095
高 华
◇ 一本奇书
雷光汉的未刊书稿《我的中国心结: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苏联流亡记》是一本奇书
,这是一位为躲避文革中“一打三反运动”的镇压,于1970年“外逃到苏联”的前北大
历史系毕业生在苏联中亚地区飘泊沉浮的实录。二十世记以来,虽然中国人写的旅苏观
感为数可观,但称的上是名篇的却不多,只有20年代瞿秋白的《饿乡记程》和《赤都心
史》、30年代初曹谷冰的《苏俄视察记》和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等。及至郭沫若
1946年的《访苏记行》和1952年的刘白羽的《莫斯科访问记》,已完全落入程式化的俗
套,无一不是对苏联新制度直白的赞美。建国后的访苏游记写得好的也是曲指可数,给
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只有尚未结集,发表在1957年春《文汇报》上徐铸成的访苏游记,从
中多少能捕获一些苏共二十大后苏联社会的变化(1975年我曾拿着介绍信在南京图书馆
逐日翻看1957年的《文汇报》,时间一长,警惕性很高的管理员觉得不对头,就打电话
到我单位进行调查,结果很快就禁止我再看了)。另...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真见到过“半夜鸡叫”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061
·老 六·
前不久,见到这样的报道“黄店屯村的孔庆祥回忆,‘有一年我在到黑龙江的火车上,
正好遇见高玉宝,我问,大舅,有半夜鸡叫这回事吗?他没吭声,说是这是文学创作的
艺术性问题。然后又说,咱们这儿没有,不代表全国其它地方就没有。’”一度感到很
是失落。准确地说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那个时代。
半夜鸡叫的故事在中国的流传不可为不广。那个时代你没读过《牛氓》《复活》只是品
位的层次而已,可你敢说不知道“半夜鸡叫”的故事,那简直是承认自己是个不读书的
,没文化的人。在中国半夜钻鸡窝的地主周扒皮的知名度远比现在有腔调的周立波要高
。所以如果说有洗脑一说的话,高玉宝这个段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虽然当时没有话语权的周扒皮阶级们是不可能申辩的,但大凡下过乡的朋友,相信听过
老贫农忆苦思甜的都会对地主的“丑恶”有别样的感受。因为几乎所有的知青都听过这
样的故事,“我那个老东家(地主)对我如何好,给他帮工吃过什么什么,比现在吃得
好多了----”。
而且,农村中划为地主的都是农...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先秦的“士”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147
易中天

主讲嘉宾: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办:国际关系学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时间:2011年5月23日(周一)晚19点-21点
地点:国际关系学院学术交流中心礼堂
主持人:李蓬勃(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副主任)
主持人: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易中天教授来我校做一次
学术讲座,现在有请易先生登场。本次讲座是文化与传播系特色专业建设中的系列讲座
之一。首先请文传系主任高红玲老师致欢迎词。
高红玲(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主任):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非常
荣幸的邀请来了大家热切期盼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老师,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文化与
传播系对易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说起易老师,恐怕没有同学不知晓,易老师在
“品读三国”中幽默的话语,在“汉代风云人物”中独特的视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今天易老师第一次来到我们学校,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能够亲耳聆听易老师论道
,是我们大家的荣幸。对于现...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国的政治课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121
·胡果威·
文革后恢复高考,我有幸考取吉林大学外文系78级,攻读英美文学。因为在文革中失学
12年,自然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所以学习极其刻苦。因为成绩优秀,学校居然允许我
跳级到77级。因为品学兼优,在校时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为此学校多
次往我家发信报喜。先父是传统的中国文人,曾在中央银行担任文书主任为孔祥熙捉刀
写应酬文字,对文房四宝特别讲究。每次他给学校写信答谢,都是半文半白的行文,半
楷半行的毛笔字,写在上好的宣纸印花信笺上,配以用八宝印泥盖的出自名家之手的印
章。吉林大学当时有上万的学生,我想大概只有一位家长会写出那么雅的答谢信,所以
每次都将先父的答谢信作为家长来信登载在校刊上,于是同学就来调侃我:“老胡(因
为超龄,我念大学是已经是老胡了),你爸又来信了。”
虽然我成绩优秀,羞于启齿的是,我考进大学时,总分是全省第三,政治却得了59分,
差一分没及格,东北人讲话了,“这扯不扯?”后来我在大学里也曾得过一个“及格”
,科目是“中共党史”...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北安河回想曲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113
·王克斌·
文化革命中,清华大学的工宣队为了落实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分期分批派教师们到
农场劳动锻炼,改造思想。开始时固定在鄱阳湖的鲤鱼洲,发现血吸虫病以后,又把场
址选到北京南郊大兴县的团河农场,还有一只小分队到海淀的北安河公社去插队。1973
年春,在我宣布结婚日期后,工程物理系210教研组的刘书记突然决定让我婚后立即到
北安河插队。作为一个立案审查的516分子,我别无选择,只好离开年迈的双亲和年轻
的妻子,按时去报到。
到了北安河,已是午饭时刻。我按照当时的习俗,带了一包杂拌糖,分散给新的战友和
同事,他们都很热情,祝贺我新婚幸福。这里离清华大概有20多里路,不算太远,两周
回家一次,有卡车接送。从三月到八月底,总共半年的时间。比去团河57干校要短半年
。来到这里插队的有20几个人,分成两个小队,一个在北安河,一个在徐各庄。水利系
政工组长马马振宗老师是总领队。我们北安河分队主要来自水利系,电机系,工物系,
动农系和行政部门。老教师里有马振宗,王志尧,...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2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164
·东方磐石·
我族总有一部分人(也许是大部分)抱怨西人和我族的某些成员不理解我族的优秀文化及
其博大精深,不理解中国特色(末代港督彭定康就将其称为中央帝国症),不理解我族与
众不同。君不见我族的武术,包括棍棒术,是如此的精妙绝伦,举世无双! 况且我们祖
上一直是地球上最阔的。Jared Diamond (1997, Guns, Germs and Steel)说,中国起
码到郑和下西洋时一直领先欧洲。彭定康说,在过去的二十个世纪里,中国在十八个世
纪里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Chris Pattern, the last British governor of Hong
Kong, reckons China has been the globe's top economy for 18 of the past 20
centuries,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6004937/comments )。足见我们祖上确实很阔。...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巨矢:我的学术论文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291

·巨矢·
看到这个题目,读者会想到是我在专业工作中写的论文。其实不是。那是当年我为了能
参加高考而写的一篇文章。
那是1977年,文革结束还不到一年,教育部决定当年年底就在全国举行高考。我急切地
等待着那一天。
报名开始了,好像是九月份。那一段秋高气爽,阳光和熙。报名第一天的一大早,我就
急急赶去报名。还未走到区招办,老远就看见一群人站在门口,很激动地议论着什么事
情。走近一看,其中好几位我都认识,是 “老三届”的知青朋友。他们告诉我,省招
办有文件规定,年满二十五岁的考生算“超龄”,要提交科研成果才准报考,他们都没
报上名。大家骂省招办“岂有此理! 这年头大学教授都没有科研成果,何况我们。”
我还怀着一线希望。我超龄不超龄,就看那条杠定在哪一天。招办工作人员看了我的户
口后告诉我,刚刚超龄,要有科研成果才能报考。我失望地走了出来。知青们还在那里
议论着。我记得有一位说:“他们不想想,是谁把我们耽误的。”
我们是被耽误的一代。如果是生活在一个比较正常的国家...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客观”与“同情”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283
·胡果威·
在拙文《统一世界语言的梦想》中,我曾发表了中文的象形文字最终将被拼音文字取代
的梦想。那是基于象形文字的繁琐,有感而发。作为中国人,其实我对中文的博大精深
是有切身体会的。下面尝试通过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中文里“
客观”和“同情”的构词之妙。
在英语中“客观”是“objective”,其定义是“undistorted by emotion or
personal bias; based on observable phenomena”,即“不被感情或个人偏见所扭曲
;基于可观察的现象”。“objective”的词根是“object”,意为“物体”。换言之
,“objective”也有“唯物”的意思。在中文里“客观”的字面意思是“客人的观点
”或“局外人的观点”,即“旁观者清”,这似乎比英语更为恰切。
与在国内时相比,出国后对国内的形势更为关注。在国外侨居二十多年,深深地感到海
外华人的地位不断提高,这是中国经济蒸蒸日上、飞速增长...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1148
15
☆─────────────────────────────────────☆
piglet (懒猪……冬眠不觉晓) 于 (Wed Sep 27 02:16:46 2006) 提到:
google了半天都没有完整的,也没啥图可以看
有点内容的就下面几篇:
http://polar.ustc.edu.cn/polarch/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
=printpage&artid=14
http://www.cws.net.cn/gpwyh/ggyfhs/ArticleView.asp?ArticleID=22
http://www.gmw.cn/01gmrb/2005-06/30/content_260397.htm
次数 时间 入海地点 改道原因
第一次 公元前602年 沧州入渤海 自然
第二次 公元11年 滨县,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为
第三次 公元 1048年 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隶笃马河入渤海 自然
第四次 公元1194年 清江口,云梯关入海 自然,人为
第五次 公...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考试小考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考试小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10 08:31:39 2011, 美东)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380
·曾师傅·
考试原本指的是考查和试用,后来才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含义。在线汉典是这样解释考试
的: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查人的技能或知识水平。
(一)考试的起源
据专家考证,考试的前身就是考查和试用。原中国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在其大
作《考试的起源》中指出:中国关于考试的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约二千年左右尧选舜做
接班人的传说。当时,尧年事已高,欲选接班人,便向四岳征求意见。大家推荐舜,并
介绍了他的事绩。由于尧不能确定舜能否胜任这个职务,便决定“吾其试哉”。这个“
试”,当然还不是考试,而是试用,即在实践中考察。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周代,在周天子的号召下,学校普遍采用“比”、“考”、“校”
的方法,考察、检查、...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7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370
·杜欣欣·
1964年暑假,我患肺炎住院,出院不久即收到立刻返校的通知。因寄宿学校只有假期在
家,母亲并不愿意让我返校,但听说是政治任务,她也就不能说什么了。
我和其他孩子被带到景山公园的一间大殿内,屋内因高大而黑暗。几缕阳光自窗外射入
,浮尘飘动其中,三四位老师站在光束中。老师中的一位曾与我母亲同事,后转至少年
宫工作,因此我猜她们都是少年宫的老师。每位老师的面前都排着一队孩子,轮到我时
,老师让我靠着她的前胸站直,再用手比了比我的个头,转头问道:“这么高就可以了
吧?”然后她就将我拨到一边儿。作为一个十岁的孩子,我知道是在选拔,却不清楚选
拔去做什么。获选之后,我才知道我们将要参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童声
合唱《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在获知之际以及此后,我们又不断地被告知此事的
重要和参与的光荣。
我不记得当时考过歌舞,但我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歌舞表演,我猜那也许是初选。在后
来的排演中,我接触的小学生都来自几所干部子弟小学,北京市实验一小,实...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瞿秋白何以由领袖成为叛徒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394
在三味书屋的演讲
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请来了陈铁健老师为我们做演讲。陈铁健老师
,字石之,祖籍浙江绍兴。1934年生于黑龙江安达。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80年代初、中期,陈老师先后发表瞿秋白研究方面论文数十篇之
多,在深入研究基础上于1986年出版了饱含他数十年心血的《瞿秋白传》。这本书出版
后“标志着对瞿秋白进入了全方位的研究,并开创了为中共领袖人物立传的先例”,陈
老师本人也被大家称为瞿秋白研究的大家、功臣。
陈老师的著作有《瞿秋白传》、《蒋介石与中国文化》(合著)、《绿竹水南集》、《
〈多余的话〉导读》等。1978至1996年,与李新老师共同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
,发表过《重评〈多余的话〉》、《论西路军》、《代人受过的陈独秀》、《北伐漫议
》、《西安事变简论》、《AB团肃反之“法理”依据与文化根源》等。今天陈老师为演
讲的题目是“瞿秋白何以从领袖成为叛徒?”,下面我们请陈老师为我们做演讲(掌声
)。
陈...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梁启超旧文:谈四一二清党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378
●梁启超(1873─1929)以康梁变法闻名於世,晚年致力於国学研究。是中国近代史上
公认的文化巨人。他和九个子女的大量通信,是其珍贵遗产之一。此信写於国共分裂之
後,收信人是长女梁思顺,小名令娴。
近来连接思忠的信,思想一天天趋到激烈,而且对於党军胜利似起了无限兴奋,这也难
怪。本来中国十几年来,时局太沉闷了,军阀们罪恶太贯盈了,人人都痛苦到极,厌倦
到极,想一个新局面发生,以为无论如何总比旧日好,虽以年辈很老的人尚多半如此,
何为青年们。所以你们这种变化,我绝不以为怪,但是这种希望,只怕还是落空。
我说话很容易发生误会,因为我向来和国民党有那些历史在前头。其实我是最没有党见
的人,只要有人能把中国弄好,我绝对不惜和他表深厚的同情,我从不采那”非自己干
来的都不好”那种褊狭嫉妒的态度。平心而论这回初出来的一部分党军,的确是好的─
─但也只是一部分,可惜在江西把好的军队损伤不少,现在好的计不过二三万人──但
行军以外的一切事情,都被极坏的党人把持,所以党军所至... 阅读全帖
w********9
发帖数: 8613
20
http://www.ncwt.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10
李景汉领导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也显示在定县所抽样本中,民国十八年时,40岁以上的
妇女缠足比例占99.2%(李景汉,2005)。这些都说明了缠足在晚清时的中国已在各阶
层的妇女中广泛流行。劳动阶级沾染了有闲阶级的习气,男子也要娶一个小脚的妻子,
母亲也只能早早的就缠上女儿的双脚。在城市等接受新文明较早的地区已经放足时,边
远偏僻地区缠足却仍然普遍。
C********g
发帖数: 9656
21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425
芦笛

适才见到网友转贴的钱文军兄的《历史选择与选择历史》,觉得所说尚未到位,是以不
揣冒昧,补充两句。
众所周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与“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之类,乃是我党常规话
语,大众早已听熟了,却很少有人想到,这类屁话,与过去圣旨上写的“奉天承运皇帝
诏曰”毫无区别。所谓“历史潮流”、“社会发展规律”等等,完全就是新时代的天命
论,都是无从落实、无从捉摸、毫无可证伪性的形而上存在。所谓“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一语,与“毛泽东是真命天子”完全等价,半点区别都找不出来。这种霉烂馊货,也
只有弱智国家的弱智政客以及更加弱智的御用文人,才敢在21世纪宣讲,还要乐此不疲
;也只有迟钝如刘太子者,才会意识不到那其实是心虚情怯的表现——政权全靠暴力抢
来,靠暴力剥夺人民的选择权利把持,却又不敢不在宪法中写上“主权在民”的“普世
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要为这种土匪政权找点合法性,不乞灵于冥冥之中的“历史
潮流”,还能有什么别的说法?
可笑的是,刘太子居然就想不到,...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2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424
黄文治
芦笛大作《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电子版是萧功秦老师发来建议我拜读的,应该说这是一
部非常有穿透力的历史著作。当时我不知道其作者芦笛为何许人也,但其在作品中表白
文革爆发时,他二十岁左右,是一个毛主义者。而现在他应该花甲之年开外,并且他的
思想已经发生了鲜明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依然带有毛主义的特色,理性的底色仍然有情
感的宣泄。就我个人而言,硕士以前,我基本上也是一个毛主义者,每每看到宣传机构
的东西,我总是激动万分,喉咙打噎。但自从跟萧老师读博士这一年来,我转变很多,
一方面与读书经验有关;另一方面与对现实所感所悟有关。看来很多人都有这种转变,
只是早晚问题。
芦笛大作《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整个27万字的东西,有点杂乱,用“毛主席用兵
真如神”如此标题也并非契合。其文稿基本上反映了三个主题:1、对张国焘及其革命
事业的看法;2、关于西安事变的另一种解读;3、对毛周关系的看法。下面谈点我的初
浅认识。
1、对张国焘及其革命事业的看法。芦笛认为张国焘是我党的先知...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落难太子长了哪些见识?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493
冯崇义
最近,位高权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总后勤部政委刘源将写于几年前的一篇序文在
《中华读书报》刊出,标题定为《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并经网络转载而
流传。我孤陋寡闻,这是第一次读刘源的文章,本以为他是历史学科班出身,又有相当
不平凡的阅历,见过世面、曾经沧海,应该有一些精辟见解。更何况,刘源出道以来素
有为人谦逊诚恳、脚踏实地之誉。然而,始料莫及的是,此文竟读得我直冒冷汗,甚至
于毛骨悚然。
近来坊间关于“太子党”与“团派”逐鹿中原的传闻及演义不绝于耳。坊间的“太子党
”,不是一个严格用语,指的不是古代中国那种以当朝太子为核心进行权力博弈的政治
派系,而是泛指当今所有在政界、军界、商界身居要津的上层“红色后代”及其配偶。
刘源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子,当然是货真价实的“太子”,而且是落难之后东山再起
的太子。以他这种身份与官位,难得在媒体公开坦露心迹,因而他这篇行云流水、直抒
胸臆的文章应该受到重视。
有谦和之誉的刘源当然不以太子自居,甚至还特意...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1148
24
☆─────────────────────────────────────☆
SeeU (See you) 于 (Wed Jul 13 23:56:20 2011, 美东) 提到:
今天偶尔想到,中国女性只有武则天当上皇帝,而她的皇位并不是继承来的。
而西方继承皇位的女性不只一位,QE I, QE II, Queen Mary etc. 西方虽然男性比女性有优先继承权,至少女性有这个权利。为什么中西不同呢?
☆─────────────────────────────────────☆
Satine (瓜呆小贼) 于 (Thu Jul 14 00:02:07 2011, 美东) 提到:
我比较诧异是西方不分女王和皇后,
反正英语不分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14 00:33:20 2011, 美东) 提到:
叫 Queen 看不出来,要分的话 queen regnant 是女王,queen consort 是皇后。
☆──────────────...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5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584
张剑
1961年8月,莫斯科机场,一个人手持护照,怀揣笔记,惶恐不安地盯着警察,怕
他怀中记载与苏联政府有不同看法的秘密被发现。几次心惊肉跳之后,载他飞往加拿大
蒙特利尔的飞机终于翱翔天空。这个人就是斯大林奖金、功勋奖章和劳动红旗奖章获得
者、出生在乌克兰的苏联化学家米哈伊尔•阿•克罗契科。几天之后,他向
加拿大政府申请政治避难获准。两年后,他撰写的《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出版,追
忆了他1958年、1960年两度作为援华科学家在中国的经历。
关于当年苏联专家在中国,据说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57年“大鸣大放”期间,北
京的一位工程师说苏联专家并非个个都是好人。当时中苏正处于蜜月期,工程师自然因
言获罪,被打成“右派”,发配东北。1965年,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工程师又说苏联专
家中也有好人,再次因言获罪,“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发配青海劳改(沈志华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话说毛泽东——“开采”农民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634
·陈向阳·
毛泽东用来打败蒋介石的第二件法宝叫“武装斗争”。这四个字听久了淡而无味,但实
际内容却震撼又血腥,千百万生命灰飞烟灭。毛泽东虽然不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
唯一发明人,但在打败蒋介石的过程中他的作用却无人可比。毛泽东解决了两大难题,
头一个就是建立军队并且使其不断壮大,最终超出国民党军。
毛泽东从一开始就要打一场农民战争。农民占当时中国人口的90%以上,不用农民用谁
呢?但很多早期的中共领袖却不这样想,因为马克思和列宁都教导说革命要靠工人,那
才是最先进最有觉悟的阶级。所以他们一门心思发动工人,或直接去争取现成的军队,
总试着在城市里搞暴动,可惜屡战屡败。他们所以忽视农民也因为农民太难发动,都说
中国人像一盘散沙,这尤以农民为甚。不是被逼到活不下去了,中国的农民才不会丢下
老婆孩子热炕头去舍命打仗,更不要说还是造反。“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怎样
让还没有活不下去的农民当兵打仗呢?军阀们,包括蒋介石的队伍,常常靠抽壮丁,或
干脆抓兵,捆上就走。
...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7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660
袁伟时

辛亥百年,初夏时节,独坐书房,心潮翻腾,为什么一个历时267年的大帝国那么经不
起风浪?自问自答,无遮无拦,只求自己信服。录下要点,公诸同好。
(一)黄花岗:损失惨重的孤注一掷
问:百年前的辛亥,够热闹的。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的黄花岗烈士的壮举以后
,前仆后继,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不愧为历史大转折。
袁:胜利者为自己的统治制造合法性,喜欢夸大自己的功绩。国民党及其追随者书写的
历史,水分太多,不足凭信。黄花岗烈士的精神当然值得敬佩;为反对专制制度献身,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但从历史进程看,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作用都被夸大
了。
应该如实把辛亥革命看成是多种因素汇合的产物。1911年11月15日出版的《东方杂志》
发表了该刊主编杜亚泉用高劳的笔名发表的《革命战争记》,对刚刚发生的革命,分析
就比较全面:
“当时下有鼓吹革命之党人,而上复有制造革命之官吏;立宪其名,专制其实;商路则
收归国有;外债则任意大借;代表则递解回籍;内阁则...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8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629
这会儿的北京,早已不是打前“北京城”的原味儿了。虽然人们还揣着幽古思情串
串胡同,跑到小饭馆就着焦圈喝碗豆汁,到什刹海看鼓楼前带着哨音盘旋的鸽群,挤进
摩肩擦踵的庙会买冰糖葫芦和彩纸风车,但老北京们说,这些都得算是“后茬货”了。
的确,现如今,成片的高楼大厦,将曾经辉煌盖世几百年的皇家宫殿降低到可以俯
首鸟瞰的程度;城市的极度扩张和新区的加速建设,大大压缩了老四六城的核心功能和
辐射作用,使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东四牌楼、隆福寺渐渐远离居民的心目,不再成为
人们经常乐于光顾的地方;同时浓烈的商业气息,像烈焰上紧锁的高压锅,毫不留情地
蒸腾着残余的京味民俗和地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急功近利地追求经济效益,不以人
们意志为转移地改变着一切,包括世人眼中的北京。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还是能够称作“北京城”,那是因为老城墙和护城
河还保留得较多,老皇城的轮廓、印记还比较清晰,以平房、四合院为主的居民区几乎
完整地成片保存着,大街小巷的老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出阜成门...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9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701

深度对话:您是1960年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以前也研究文学史、哲学,后来为什么会转
而研究历史呢?
杨天石:这是一个说来话长的题目,详细讲可能两个小时也不够,简单讲就是五个字:
命运的安排。
深度对话:您研究近现代史这么多年,心境是否有一个变化历程?
杨天石:我觉得没有什么变化,从我开始研究民国史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我最近出了一
本书是我17年前,也就是1993年出的《寻求历史的谜底――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人物》的
再版。在再版的这本书末尾,我有一段话:本书是我踏上近代史研究之途的第一个脚印
,但它代表了我的学术追求。
十多年了,初衷未变,追求未变,风格也未变。是也、非也,恭候指教。当年这本
书是我多年论文集合,最早的一篇文章是上个世纪60年代写的,所以从我踏入近代史研
究领域,一直到现在,初衷未变,追求未变,风格也未变。
深度对话:您赶上了三次大的社会政治变动。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一次是“文革”
,再一次就是改革开放。这些对您研究近代史有什么影响吗?
杨天石:...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0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819
夏韵
1971年深秋的11月,我们插队落户的山村阴雨连绵。烧柴淋得湿透了,我试着用灶前仅
存的一些松毛引火点燃它,松毛燃尽后湿柴怎么也烧不着,我低头对着灶门吹火,浓烟
熏得我鼻涕一把泪一把,我索性不吹了,坐在灶前流泪。
丈夫一大早被叫去听重要文件传达,和大队干部一起去了公社。难得一个休息日,我不
打算做饭了,懒懒的躺在床上,呆呆望着房顶上亮瓦透过来光线,想着心事。
我们来农村将近一年了,苦和累都能挺过去,就是怕生病。刚下来时,丈夫生了一场病
,高烧39度,大队赤脚医生不作皮试,一针青霉素就打了进去。上帝保佑,烧很快降下
来了,想想都后怕。班里一个吴姓战友提议道;我们大家凑点钱买个摩托车吧,这荒山
野岭的,生了病呼天不应叫地不灵。但是我们穷得只够养家糊口,连个车轮也买不起,
说的人听的人只当是笑话。
那天,丈夫到黄昏才回到家,他神秘兮兮的地对我说;出大事了。
我问,什么大事?
他说;想想看最近个把月报纸广播有什么变化,‘十一’为什么不游行庆祝?
我猛地想起最近报...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1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792
·杜欣欣·
1.
一九六九年三四月间,我母亲从河北农村回到北京。当时她脸上留着冻疮的瘢痕,眼睛
里只有忧伤和焦虑。在被解除群众专政的同时,她收到了去干校的命令。这个命令是执
行毛泽东1966年5月7日发表的“五七指示”,那个指示对当时还在复课闹革命的初中生
而言是被组织去郊区割麦种树,而对母亲则是带上全家去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县劳动改造。
我们开始清理东西,当时除了生活必须品,家中还有几件家具。它们都是从四川老家带
来的,包括一个大衣柜,一个半截橱,一只床头柜。那个床头柜里原本装的都是我的图
书,但那些书早在文革初期就被清理掉了。我们所去的地方显然不需要这些家具,而床
和书桌本来就属于公家。卖掉或送走了它们,又将不适宜的衣服寄送人,因想到所去之
处地域偏僻,母亲还去买了一些饼干手纸肥皂。我家人力单薄,母亲又不愿意请单位的
人帮忙,姨夫就从远地赶来,帮忙打行李。单位发了几只粗陋的木箱,所有物品一并放
入。钉上箱子,母亲就去注销我的北京户口。
当时我母亲和社会联系非常...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2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952
吴思老师写本书,难过翻越一座大山。
人们能看到《潜规则》、《血酬定律》的风靡一时,却不知吴思为此记下400万字
以上的史学读书笔记,如果加上史学之外的笔记,他的电脑里已容纳了600万字以上的
东西。
出门时,吴思不会忘记带手机,它有录音功能,有什么想法立刻录下来。每读一本
四五十万字的书,他要阅读相关的六七本书,留下10万字的笔记以及1万字的书评。
所以,吴思老师写东西特别慢。每年最多写4篇,最少写2篇,每七八年,凑成20多
篇后出一本书。按这个节奏,他的新著也该问世了,可要命的是,他突然想起了两个话
题,想单独写两篇文章,这一写就是3年,可写完后自己又不满意,只好暂时放在一边
,这让他的新书一拖再拖。
于是,只有拿出这本《我想重新解释历史》了,它是吴思老师接受各媒体访谈的合
集,至于计划中刚写完一半的那本书,吴思满脸遗憾:“再等两年吧。”
我曾经读不懂历史
北京晨报:您怎么想起出这本书了?
吴思:这本书是我10年来接受各媒体访谈的合集,共29篇,复旦大学出版...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舒云:林彪事件32个疑点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981
——舒云著《林彪事件完整调查》中提出32个疑点
在近20年的时间里,作者舒云查阅大量史料,反复走访了一百多位当事者,获得很
多惊人发现。她提出32个疑点,并对其深入调查、分析,从而对既有结论做出颠覆。
迄今为止,在中国公开出版物中,林彪依然被妖魔化。虽然“文革”已经被彻底否
定,“文革”中的大案小案基本都翻了案,惟独九一三事件铁打不动,所有的脏水继续
泼在林彪头上。
197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正式通知》:
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惶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现已查明,林
彪背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央政治局,极其秘密地私自调动三叉戟运输机,直升机各一
架,开枪打伤跟随多年的警卫人员,于9月13日凌晨爬上三叉戟飞机,向外蒙、苏联方
向飞去。……九届二中全会上,陈伯达敢于那样猖狂进攻,反党、反“九大”路线,反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主要原因就是依仗林彪这个黑后台。陈伯达路线
,实际上就是林彪、陈伯达路线。在九届二中全会以前,第一个坚持设国...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方励之:牛顿的水桶1687-2011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039
绝对的转动
经典物理的开山之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发表于1687年。书中,牛顿第一个讲到的
物理实验是水桶实验。
牛顿说,用一根长的软吊绳提一桶水,把吊绳拧成麻花状。如果你握住吊绳,不让麻花
状的绳子松开,桶及桶中的水是相对是静止的,水面是平的。突然放开手,麻花开始放
松,吊绳旋转,水桶也随着吊绳旋动。最初,桶中的水并不转动,只有桶在旋转,桶和
桶中的水有相对转动。慢慢地,水被桶带动,也开始转动。最后,水和桶一样转动。这
时,水和桶之间又是相对静止的,不转动的。但水面却呈凹状,中心低,桶边高。牛顿
爵士特别说“ I have experienced”。他亲自做过这实验。
这个实验很容易,任何有水桶和软绳的人都可以试试。我也多次做过这个实验。 1957
冬 - 1958年春, 我在河北省赞皇县南邢郭村下放劳动。天天要用软吊绳的桶从约十米
深的井中打水。水桶的姿态只能用软吊绳控制。没有十天半个月的练习,是学不会水桶
姿态控制的。结果是,任凭你让吊桶十五次七上八下...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5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007
回到1957年,正是二战后欧洲、日本,乃至苏联从战后复兴,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
候,也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从军用转移到民用的时候,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已经崭
露头角。日本、德国由战败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台湾、韩国、新加坡、香港成了发展
经济的“四小龙”。这时,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得也还比较顺利。国民政府在抗
战爆发前夕,就筹划了中国的大学以及大量研究机关,全部内迁,以为战后复兴储备人
才、培养人才。这时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在若干学科方面,在世界上还处在前沿地带
或接近前沿地带。中国进行了八年抗战,三年内战,是国民党为共产党准备了储备了培
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如果毛泽东善待知识分子,那么,全心全意搞建设,即使是按照计
划经济模式搞,中国的复兴还是会比较快的,甚至是指日可待的。
但是,毛泽东太嫉恨知识分子了。他只有中学水平,上学时绝对不是一个学习好的好学
生。他自己是这样陈述的:“从前我在学校里是不守规矩的,只是以不开除为原则的。
考试嘛,五六十分以上,八十分...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6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096
从昨天(09/22/2011)旁晚开始,物理界好像炸了锅,疯传一则消息:CERN (日内瓦
)和Gran Sasso (巨岩,意大利)的中微子实验发现,中微子的传播速度超过光速!
今天纽约时报等大小报纸也跟着凑热闹:二十世纪最有名的物理公式,E=mc^2
中的c 不是常数了 !似乎爱因斯坦就要完蛋了!
别忙着下结论,先看一下CERN 和Gran Sasso 到底干了什麼。CERN 和Gran Sasso 两个
实验室我都去过。前者拥有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后者是世界最大的地下的粒子和天
体物理实验室。CERN -Gran Sasso 的中微子实验,想法很简单,如图1所示,在日内瓦
的CERN(图左边)产生一束中微子,射向意大利的Gran Sasso (图右边)。 他们 测
量中微子从CERN 飞到Gran Sasso的时间,又知道,CERN 到Gran Sasso的距离,就测得
中微子的飞行速度了。
由于地球是球状的,中微子从 CERN 到Gran Sasso...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费尔马大定理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156
·叶 厚·
1. Pythagoras Theorem
这要从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讲起。
那时候的天空比现在的洁净,海水比现在的蓝。年轻的毕达哥拉斯周游列国,据说他往
西到过不列颠,往东到过印度。到印度恐怕只是传说。他是孜孜不倦的学生,在世界各
地学习各种技术,比如巴比伦人交易中用的算术,埃及人测量大地的方法。他有个奇异
的信念,就是这些琐碎复杂的技术后面有个永恒的无处不在的力量。他把它叫成“哲学
”。
二十年之后他扬帆回到家乡。这是爱琴海中的一个小岛--萨莫斯。他计划成立一个哲学
学校,但没能实现。博学的毕达哥拉斯被委以重任,致使他公务繁忙。他随即离开萨莫
斯,到遥远的意大利南部的克罗顿。当时那里是希腊领地,当地最富有、最有声望的米
罗,是大力神Hercules式的人物,12次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毕达哥拉斯与之交往甚厚
,在米罗的帮助下他成立了一个类似教会的秘密组织,“毕达哥拉斯兄弟会”。兄弟会
坚信数学是打开这个世界的密匙;他们研习并分享世界的秘...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文革究竟是谁的错?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224
悟空孙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在某些人看来不是白痴就是脑残。因为文革似乎早就铁板钉钉了—
—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难道不是毛泽东的错?还有什么疑问吗?
悟空迟钝,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这发动者等于错误承担者,其中逻辑何在?一个观点
的对错可以有不同的说法,但是逻辑联系只能有一条:if A=B,B=C; then A=C
令毛泽东=A,文革的罪人=C,那文革的B是什么?也就是说,何以导致毛泽东成了文革
的罪人?
那不简单吗?文革是一场大灾难大浩劫,生灵涂炭,毛泽东是始作蛹者,难道毛还不是
罪人?
这逻辑关系还是不清晰。
如果发动者就是结果的承担者,那么某些人发动一场民主运动而最后血流遍地,难道发
动者也是罪魁祸首?当然这个类比不太恰当。无论发动者的动机如何,目的如何,手段
如何,简单的将发动者和结果承担着画上等号是没有道理的,即使发动者当时的动机不
纯。
文革,的确是毛泽东发动,但发动的动机究竟如何,还有待于历史作一个公正的评判(
毛将军说是为了粉碎林彪四人帮,可供...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五分钱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216
余作田
公元一九八四年八月的江南,酷热难当。
天还没亮,父亲叫醒了我。
小镇和附近的农户几乎家家都摸黑起床,人人手拿镰刀,背着草帽,为的是赶在太阳出
来前多割一片稻子。月亮仍挂在树梢,四周朦朦胧胧,池塘里的蛙声此起彼伏,几乎响
成了一片。看不清人影,只听见到处是悉悉嗦嗦的割稻声。过了个多钟头,太阳不紧不
慢地爬上了地平线,亮晃晃让人睁不开眼。一夜的热气还没散尽,它好像嫌昨天折磨人
不够,又将巨大的热量抛向地面,仿佛要把一切都烤干似的。
放眼望去,金灿灿的地里到处晃动着忙碌的人影,背后是一片片放倒的稻秆。俗语说“
(阴历)六月六,晒得鸡蛋熟”。虽说时节已过了大暑,但到处仍然像火炉一样。在这
样的时辰,再节俭的人家一般也会杀一头猪来吃,否则连最壮实的汉子也吃不消这样大
的劳动强度。汗水无声地在全身流淌,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布满了一片片不规则
的盐斑。蹲久了的双腿̀、腰背和胳膊让人麻木得没了感觉,人们只是机械地从左
到右地割,再一步一步往前面的田垄蹭。...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高华:“革命叙述”的兴起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197
财新《中国改革》 记者 刘芳
7月的南京已是酷暑,高华手捂着左腹,身穿长衣长裤从书房走出。1月做的伽马刀手术
副作用极大,加之因怕影响大脑而拒服止痛药,他至今每日疼痛。但他始终以惊人意志
忍耐,精神矍铄,谈话中偶尔因身体不适而离开,小憩片刻,从未露出异样神色。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是深孚众望的历史学者。他1954年出生于南京,文革期间做过
八年工人,恢复高考后于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此后留校任教。2000年,他历时
十余年,搜寻考辨大量资料撰成的著作《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在香港出版,该书是第
一部全部利用大陆公开资料系统梳理延安整风运动前后过程及其影响的专著,鞭辟入里
,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界。
2010年1月,高华的史学随笔《革命年代》出版,这是大陆第一次公开出版他的作品。
该书收录了他近年来35篇对民国十年、革命词语等问题的研究文章,追溯历史被建构的
过程,还原层层粉饰的真相,角度独辟蹊径,尤以《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
?》《在革命词语的高...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1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208
·陈向阳·
王小波在书中提到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那“钢”烧得红红的,像一滩牛屎。咱比王小
波小一岁,没赶上看出钢。但还记得,在六铺坑(安定门和德胜门外)上幼儿园时,一
天阿姨带着我们到幼儿园外散步,走过一片没草没树没人的地方,只见一堆堆的碎砖头
,乱七八糟。阿姨告诉我们那是炼钢的地方,炼钢那会儿可热闹了。我当时已经知道钢
是很硬很了不起的东西,所以怎么也不能把钢和那满地碎砖头联系到一块。当时还有个
想法:怎么不炼了呢?再炼一个让我们看看呀。
大炼钢铁咱没看见,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却看见了,准确地说是除麻雀
(说麻雀偷吃粮食)。记得那天我们正在幼儿园的院子里,几个阿姨特别兴奋,指着让
我们看:树上是某叔叔,房顶上是什么叔叔,他们都在挥舞大竹竿。院子里人很多,都
在叫喊,还敲什么东西。我们小朋友看的稀里糊涂,不明白怎么回事。很后来了才知道
,麻雀有个弱点,飞不多远就要落下来歇歇,所以全北京市总动员,到处的树上房上都
站上人,同一时间全市一起哄麻雀。...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成都有个“青训班”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247
唐龙潜
“青训班”的全称叫成都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训练班,开办于1964年,其组织领导机构
是当时的共青团成都市委。
1964年的上山下乡动员工作大致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一方面官方喉舌正进入一种热烈
的舆论准备,《人民日报》开始辟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专栏,河北的邢燕子、天
津的侯隽,以及江苏的董加耕等下乡、回乡而“大有作为”的事迹正在广泛宣传报道。
但从全国来看,城市知青下乡还未形成一种运动,缺乏规模,理论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如何组织实施的手段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摸索、探讨、总结。另一方面,潜在的
上山下乡对象已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广泛存在,他们是在高中、大学升考中被淘汰而又
无法在城市就业的待业青年。在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被升学录取过程中贯彻的“阶级
路线”贯彻下来的人,时髦的称谓叫“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因为家庭没有什么问题的
青年,即使被升学的分数线拒之门外,也大多能够通过就业这一关。那时当个工人或售
货员什么的是只需“政审”而无须进行文化考核的。只有...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3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241
铁流
当今中国号称世界“经济大国”,但在学术与科研领域却一片苍白,无一人称得上大师
级的人物。虽然一些国家部门推出、评出不少“大师”,可是这些“大师”不是紧跟政
治态势的尤物,便是拾人牙慧或抄袭的“劳种”,少有真才实学让人佩服。故“伟大、
光荣、正确”的中共治下的大陆,六十多年来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虽有李政道、杨振
宁两位博士登堂入室,可他们是美籍华人与中共无关。去年出了个刘晓波,至今关在监
狱里留下一把 “空椅子”,传为国际笑料。
十三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之际,中共在北京隆重表彰并授予功勋奖章研制“两弹
一星”的23位元勋,皆师出西南联大叶企荪教授门下。而这位元勋之父、之祖的物理奠
基人,竟然在“十年文革”中被毛泽东定罪为“汉奸”,受尽“红卫兵”的凌辱迫害,
后来变成一个瘋子。没住房,没工作,衣食无着,瞎眼跋脚,成日拖着病残之躯,乞讨
于清华、北大之门。凄凄惨惨饿毙街头。试问:这样践踏人才的国家,能出大师吗?這
样卑视知识精的政党,能有世界级的奖主?天...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4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271
·陈向阳·
现在的北京,一年四季都不缺菜,只不过冬天贵点。而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则非常不同
。那时你若冬天走进菜店(当时可没有自由市场,只有公家的菜店),货架子上大半是
空的。只有些大白菜、土豆、胡萝卜,偶尔有绿皮红心的“心里美”萝卜,人们抢着买
,可以当水果吃。
不过,临近春节时,货架子上就热闹了,许多夏天才有的菜也出现了,像黄瓜、西红柿
、青椒,还有嫩嫩的韭黄。不过那价钱可别跟夏天比,夏天几分钱一斤,此时几毛钱一
斤,高出十倍。那会儿的猪肉才9毛钱一斤,这菜快赶上肉价了。有人买吗?有,过春
节么,一年就一回。我家多少也买点,三两条黄瓜,四五个西红柿,挺宝贝的买回家。
怎么吃呢?像夏天那样拍黄瓜,西红柿炒鸡蛋?别想!那还不一顿就完了。得细水长流
应付整个春节呢。所以只能是炒肉放几片黄瓜,西红柿呢,做汤。
那会儿的“细菜”怎么那么贵呢?因为都来自京郊的暖房。当时可没有全国各地的蔬菜
基地,运输能力比今天差远了。那时北京人吃菜主要靠郊区,城市四周到处是菜地...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以林副统帅为榜样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312
马悲鸣
一晃,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已经过去40年了。四十年前我还是一名蹲在底层,没有任何
前途希望的知青。我在牧区插队,由于严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物资流通,当地有肉卖不
出去,却严重缺乏蔬菜。肉食者谋之,可又无从上学去消耗脑力,再加上寂寞无人可共
语,就经常胡思乱想,包括如果苏修的坦克真开过来,我们该怎么办?
想来想去,我还是不能相信上级传达的鼓舞人心的号召,深知就凭我们手里这几杆五六
式半自动步枪和啃草皮的马,怎么也逃不过烧柴油的坦克追击。坦克炮的射程无论如何
比步枪要远得多;而且人家有装甲,我们只是人马两堆摞在一块儿的肉。
那时候还有一个爱好是偷听敌台。由于草原广袤荒凉,干扰台的信号根本到不了我们那
里,而敌台却很清晰。其中最清晰的是莫斯科的“和平与进步广播电台”,可惜中文说
得不怎么样。我至今记得其中两次广播。一是讲一个中国知识青年冬闲回城过完年後,
又不得不拖着沉重的步伐返回乡下时的无奈。虽然汉话不流利但和我们的亲身感受一样
,道理没错。当然“和平与进...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话说毛泽东——毛氏兵法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381
陈向阳
共产党打败国民党最直接的原因是战场上的胜利。而共产党军队的作战方针基本来自毛
泽东的军事思想。简单说:用了毛氏兵法。虽然有些作者找出了一些反例来否定“毛主
席用兵真如神”,但基本事实无法否认:毛泽东的“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蒋介石的飞机
大炮。不但共产党的将帅们对毛是五体投地,国民党的甚至美国的将军们也敬畏毛泽东
,不得不研究毛的军事思想。
简而言之,毛氏兵法不迷信任何教条,不墨守任何成规,只讲实际情况中最可能成功的
制敌之策。自己十分弱小时打游击战,就是让对方的拳头打空,而自己的拳头却落在敌
人的软肋上。敌人整体强大,但总有分散、孤立、薄弱的地方,那就是毛的打击目标。
当自己有些实力后,就打运动战,不断调动敌人,在周旋中发现破绽再动手。而每次下
手时,尽量使这个局部战场上自己的力量超过敌人。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
人”。这样一口一口的撕咬下去,终有一天在整体力量上就会超过敌人。
如此讲来似乎也没什么绝妙之处,都是当然的事,谁不知道应该这么干呢?但...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7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543
新疆老李

这几年回国同我的中学同学来往比较多。一是我大学的同学和以后的同事都没有在我家
乡工作,回去想找朋友玩只有找中学同学了。我的许多中学同学同我一起上了12年的学
,甚至同我一起下过乡。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老感情还是有的。二是我的石河
子同学特别热情。这里也带一点个人地域偏见看问题了:俺们新疆人比较实诚,石河子
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俺们那疙瘩的人好交往,比较实在,打交道不
用动什么脑子。第三,我们石河子一中七六级的同学们成立了一个同学会,大家还常在
一起凑一凑,特别是在办红白喜丧事的时候。喜事已经轮到我们的下一代了,我们这一
辈的只能是二婚、三婚(福气?)的同学。这几年大家已给好几个同学办了丧事,大都
是男同学,而且都同喝酒有关联。再就是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同学回来的时候,大家美
言道我们的回来给大家的相聚创造了个机会。
我们这一批同学在外地(外省和外国)的比例不高,大约只有百分之一、二十,一般都
是上了学以后,寻找机会去了外面。我...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诽谤邓小平”案始末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512
方励之
说明:前不久,有一本876页厚的书出版,书名“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邓小平及中国之变换),作者Ezra Vogel (傅高义)。
它是迄今篇幅最大的邓小平的政治传记。书里没有披露人所不知的邓氏的秘闻或故事。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让我写了一篇书评 “The Real Deng”。在写书评时,回
忆起一个老故事——“诽谤邓小平案”,顺记如下。
在搜寻引擎上输入“邓小平,方励之,诽谤”几个字,就会读到一则1988年的新闻:“
9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下令以诽谤罪检控方励之。”
1987年初我被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三代表之一,遭到当局整肃。之后,当局对我的所有
活动,包括国内外的学术活动,一直有紧密监视。每次在国内大学作学术演讲,坐在前
排的,就有监视人员。任何当过多年教师的人,很容易识别,哪些听众是学生或同行,
哪些是外来客。后者因是外行,心中另有所思...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回忆我偷听敌台的经历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596
解滨
国内的网民们最酷也是最无奈的一件事就是翻墙。 翻墙的目的是想知道党不想让网民
们知道的事。很多年前没有互联网,那个时候要知道党不叫知道的事情只有靠“偷听敌
台”了,相当于今天的翻墙。
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一台电子管收音机,老爸每天用来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有
一天我好奇,把收音机的波段旋钮转到了“短波”那个地方,突然听到了很多从来没有
听过的电台。一不注意我听到有个电台里说“共军的官兵们”那样的一些话,把我吓得
差点尿裤子,赶紧把波段旋回中波,关掉收音机,然后往门外东张西望的,看看有没有
人来我家抓我。那个时候正在闹文革,经常有人因为“偷听敌台”被当“反革命”抓起
来的。
好在我也不是菜鸟,毕竟还读过几本少儿科普读物,对于无线电还是懂那么一点的。仔
细想一想,收听电台并不会向外面发射无线电波。只要自己不说出去,又没有被人家抓
现行,人家怎么会知道我偷听敌台呢? 于是我胆子就开始贼大起来。那个时候我收听
敌台并没有任何政治原因,只是好玩和好奇。最一开始收...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50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630
方之
1958年大跃进放粮食高产卫星最高达致亩产水稻13余万斤,毛泽东说是听了科学家钱学
森的话。钱学森1958年6月16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
是一个确凿的证据。其实此前此后钱学森还有六次著文鼓吹匪夷所思的粮食高产,简述
于下:
第一次,1958年4月2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发挥集体智慧是唯一好办法》,说“
可以在1亩面积上年产约8千市斤的淀粉。”
第二次,1958年6月在《科学大众》杂志第6期发表《展望十年——农业发展纲要实现以
后》,说“根据光合作用的理论推算,稻麦年亩产可以达到4万斤至6万斤。”
第三次,1958年6月在《农业科学》第12期发表《可以实现的理想》,说“稻麦年产量
就可以达到四万斤谷子!”该杂志为半月刊,编辑来电话询问是否计算准确?钱即用计
算尺再核算后说“计算准确无误,让秘书张可文回复编辑部。
第四次,1958年6月16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说“稻麦
年产量……不仅仅是现在的20...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