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bhava
1 (共1页)
b******e
发帖数: 2225
1
来自主题: astrology版 - 印度占星的宫位含义zz
第1宫(主体之宫)
1宫与火相星座白羊座对应,是dharma宫。
1宫含义:dharma,出生,外表,康乐、声誉、性格,脾气,倾向,富足,力量,长寿
,健康,意志力,领导能力,尊严,自信,脸,头,快乐,幼年早期,生命的起始。
1宫是最重要的宫位,是同一天不同时辰出生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整个星盘中最能代表
个人的宫位。
1宫代表着个人以什么样的面貌被社会所接受,个人能否获得声望和名誉、地位和富足。
1宫代表着个人的性格、脾气、情绪、倾向,揭示了个人的自信、自尊、自爱。
1宫主星是命主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命主的个性和为人处事的倾向性。
如果1宫是天秤,则命主星是金星,命主可能比较有艺术气质、浪漫、情绪化,等等。
如果1宫是摩羯,则命主星是土星,命主可能很严肃,有事业心。
1宫是吉利的宫位,1宫主能给落入的宫位带来活力和力量增长,1宫主落入的宫位会得
到吉利的影响。
当然,也要考虑1宫主作为星曜本身的性质,吉星还是煞星,落入什么宫位,和什么星
曜有相位。
如果1宫主落入吉宫,则1宫会大大受惠。
1宫karaka是太阳。
第2宫(Dhana Bhava,财富之宫)
2宫与土相星座金牛座对应,是...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轮回是没有“主体”的
無我的輪迴─ ─佛教的生死觀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元培學報
第五期 (1998.12)
一、印度傳統的輪迴思想
生死問題是一切宗教的大問題,更是人生的大問題。吾人因何有生?為何有死?在生之
前,在死之後,吾人存在嗎?還是並不存在?這些問題並不是只有宗教家或者宗教信徒
才會追問的,而是只要知道這世上存在死亡現象之人,在他內心的深處,都會不由自主
地興起種種關於生死的諸般疑問。相傳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因緣之一,便是當其為悉達多
太子時出遊,親眼目睹老病死的現象而引發[1]。
悉達多第一次看到死亡與葬禮,死亡的現象大大地震動了他的心靈,因為「死亡」就是
離開人世,就是無論父母、親人都無法再見到死者,而死者也無法再見父母、親人、愛
人。讓我們想像一下躺在墓地的死者,孤零零地一個人處在他的棺木之中,至親至愛的
親人,在喪禮結束之後,就算再留戀,遲早也會離去,所有的生者都要去過他們人世間
的生活,有陽光,有活力,有喜,有悲的生活﹔只有那棺中之人,一個人被留在墓穴的
棺木之中,身上布滿細菌,爬滿蟲蟻,流出膿汁,化為枯骨。印度以火葬為主,火葬雖
沒土葬那般令人對於地底幽冥產生想像與畏懼,但喪禮...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53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有”(存在)(bhava)有两种:业有(kamma-bhava)与生有(upapattibhava)。
“业有”是指二十九种善与不善思,或一切能够产生新的“有”(存在)之善与不善业。
“生有”是指三十二种果报心、它们的相应心所及业生色。
基本上就是指存在或者说生存的状态。
另外涅槃应该确实可以当生体验,而且是名色灭尽的那种。我不熟悉经文,要我找出支
持我观点的经文没办法……你是不是认为因为在世时色身不能灭所以无法体验名色灭尽
的涅槃?runsun说过这个问题……http://board.bbs.foyuan.net/thread-68109-1-1.html
另外我读过的证果者对证果经验的描述我记得都有涅槃的经验,有的则清楚指出是没有
任何物质精神现象的。南传应该也认为必须体验涅槃才能证果。难道他们证的涅槃都是
假的……
k****s
发帖数: 1209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量寿如来根本陀罗尼
加长版的往生咒。出自《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9/0930_001.htm
Namo ratna-trayāya. Namaḥ ārya Amitābhāya Tathāgatāya Arhate
Samyak-saṃbuddhāya. Tadyathā, oṃ, amṛte, amṛtod-
bhave, amṛta-saṃbhave, amṛta-garbhe, amṛta-siddhe,
amṛta-teje, amṛta vi-krānte, amṛta vi-krānta gā
minī, amṛta gagana kīrti-kare, amṛta dundubhi-svare sarv
ārtha sādhane, sarva karma kleśa kṣayaṃ-k...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hu Sep 13 15:05:09 2012,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法」一词,是传统佛教所无有的语词与
概念,此为近代佛教史学界的用语,最初提出此一用
语与概念的,是英国的学界。
早在十八、九世纪,当
西方列强向亚洲各地进行殖民侵略时,发现要在亚洲
进行殖民侵略,并不像非洲及南、北美洲般的容易。
因为亚洲不仅已有高度的文明及统一的国家,也有发
展久远的伟大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亚
洲各国人民的心灵。
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多半紧随
于宗教信仰之后,而将西方信仰传入当地,往往是文
化及殖民入侵的先驱。因此,打击亚洲的佛教信仰,
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及中国,为后续的传教、经济、殖
民作准备,即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手段。
因此,英国
对当时在其统治下的印度,针对佛教的历史、文献、
史迹进行全面性的考古及研究,原本的目的,是要透
过现代科学的求证方式,证明佛教信仰中的 释迦牟尼
佛,只是出自印度民族的神话传说、虚构人物,而不
是真实的历史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祖割肉喂鹰”是否假慈悲
是.
有,梵文bhava
中有,梵文:antarābhava
w*********s
发帖数: 2136
9
US, Pakistan Near Open War; Chinese Ultimatum Warns Washington Against
Attack
Webster G. Tarpley, Ph.D.
http://tarpley.net/2011/05/21/us-pakistan-near-open-war-chinese
May 20, 2011
China has officially put the United States on notice that Washington’s
planned attack on Pakistan will be interpreted as an act of aggression
against Beijing. This blunt warning represents the first known strategic
ultimatum receiv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half a century, going back to
Soviet warnings during the Berl... 阅读全帖
w*********s
发帖数: 2136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hiteclouds (/ 参考消息 /),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奥鸡巴想对巴基斯坦不宣而战。北京发最后通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3 03:59:30 2011, 美东)
US, Pakistan Near Open War; Chinese Ultimatum Warns Washington Against
Attack
Webster G. Tarpley, Ph.D.
http://tarpley.net/2011/05/21/us-pakistan-near-open-war-chinese
May 20, 2011
China has officially put the United States on notice that Washington’s
planned attack on Pakistan will be interpreted as an act of aggression
against Beijing. This blunt warning... 阅读全帖
F*V
发帖数: 3978
11
发信人: whiteclouds (/ 参考消息 /),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美巴快打起来了。北京对美发最后通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3 03:59:30 2011, 美东)
US, Pakistan Near Open War; Chinese Ultimatum Warns Washington Against
Attack
Webster G. Tarpley, Ph.D.
TARPLEY.net
May 20, 2011
China has officially put the United States on notice that Washington’s
planned attack on Pakistan will be interpreted as an act of aggression
against Beijing. This blunt warning represents the first known strategic
ultimatum receiv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h... 阅读全帖
w*********s
发帖数: 2136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hiteclouds (/ 参考消息 /),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奥鸡巴想对巴基斯坦不宣而战。北京发最后通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3 03:59:30 2011, 美东)
US, Pakistan Near Open War; Chinese Ultimatum Warns Washington Against
Attack
Webster G. Tarpley, Ph.D.
http://tarpley.net/2011/05/21/us-pakistan-near-open-war-chinese
May 20, 2011
China has officially put the United States on notice that Washington’s
planned attack on Pakistan will be interpreted as an act of aggression
against Beijing. This blunt warning... 阅读全帖
w*********s
发帖数: 2136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hiteclouds (/ 参考消息 /),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奥鸡巴想对巴基斯坦不宣而战。北京发最后通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3 03:59:30 2011, 美东)
US, Pakistan Near Open War; Chinese Ultimatum Warns Washington Against
Attack
Webster G. Tarpley, Ph.D.
http://tarpley.net/2011/05/21/us-pakistan-near-open-war-chinese
May 20, 2011
China has officially put the United States on notice that Washington’s
planned attack on Pakistan will be interpreted as an act of aggression
against Beijing. This blunt warning...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41:12 2014, 美东)
大藏寺 祈竹仁波切 开示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
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
;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
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
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
: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
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
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41:12 2014, 美东)
大藏寺 祈竹仁波切 开示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
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
;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
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
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
: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
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
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6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佛法不是泛神论
佛法不是如此。
庄子的思想是泛神论,认为“道”无处不在,“在蝼蚁”,甚至“在屎尿”,这种泛神
论思想无论是在古希腊以及近现代欧洲,还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都存在。
泛神论否认一个人格化的上帝或者神,认为宇宙存在一个长住不变,自有永有,绝对
永恒的“本质”,而世间万物,都是这个本质性的东西创造的,这个本质性的东西也遍及万物。
在印度,这个东西被称为梵,在中国,它被称为“道”,在西方,尽管用“神”称呼,
但是已经不是人格化的了。而坚持人格化上帝的基督教将其视为异端邪说。
巴迈尼德斯说“神即万有”,斯宾诺沙说“神是自然”,是“万有的源泉”。印度的《
歌者奥义书》说“这整个世界都是梵”,《广林奥义书》说:“它位于一切存在之中,
它的身体就是一切存在物,它从内部控制一切存在物,它就是你的自我”。而中国的道家
,比如庄子所说的"道在蝼蚁,在屎尿"更是泛神论的典型体现。
泛神论往往和佛教的思想混同,很多人也错误的的把佛法当成了泛神论,这也是因为大
乘佛教的误导作用,因为梵化思想严重的大乘佛教,尤其后期的如来藏思想(禅宗的核
心思想)逐渐使得佛教变成了泛神论。禅宗里面有句很知名的话:“青青翠竹,尽是法
... 阅读全帖
g****d
发帖数: 3461
17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http://www.thisismyanmar.com/nibbana/paticca.htm
Avijja-paccaya Sankhara
这个Avijia就是无明,从这里开始,到
Bhava-paccaya Jati
Jati-paccaya Jara-marranam Soka Parideva Dukkha Domanassa Upayasa
Sambhavanti
这个Jati就是生命,然后老病死,种种苦果纷纷而来。
链条的第一环是无明,砍断无明其它的自然消灭。
传说佛陀成道之时,这样说:
Aneka-jati samsaram Through countless births in the cycle of
existance
sandhavissam anibbisam I have run, not finding
gahakarakam gavesanto although seeking the builder of this house;
dukkha jati punappunam
g****d
发帖数: 3461
1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http://www.thisismyanmar.com/nibbana/paticca.htm
Avijja-paccaya Sankhara
这个Avijia就是无明,从这里开始,到
Bhava-paccaya Jati
Jati-paccaya Jara-marranam Soka Parideva Dukkha Domanassa Upayasa
Sambhavanti
这个Jati就是生命,然后老病死,种种苦果纷纷而来。
链条的第一环是无明,砍断无明其它的自然消灭。
传说佛陀成道之时,这样说:
Aneka-jati samsaram Through countless births in the cycle of
existance
sandhavissam anibbisam I have run, not finding
gahakarakam gavesanto although seeking the builder of this house;
dukkha jati punappunam ...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274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行路上的大陷阱:有分心
在大乘包括禅宗里面,我们听说过一种无记空的状况,而在上座部佛法里,它对应的就
是阿毗达摩里面说的有分心。
以下是阿毗达摩对于有分心的定义和分析
======================
有分(bhavanga):巴利文bhavan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份’或‘
因素’(an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
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不会中断。在结生心生灭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
心与结生心是同一种果报心,但执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会中断。每当没有心
路过程发生时,有分心即会于每一刹那中生灭;最为明显的即是在无梦熟睡的时候,但
在清醍的时候,它也在诸心路过程之间出现无数次。
当某个目标撞击根门时,有分心即会被中止,而活跃的心路过程也就生起,以识知该目
标。一旦心路过程结束,有分心就会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个心路过程发生为止。如此
,在不活跃的阶段,有分心即会在每一个心识刹那里生灭,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绝
不会连续保持静止于两个心识刹那。
===========================
这个有分心就是禅宗里面的
r****n
发帖数: 8253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坛经论四圣谛

这个是错误的。
现象的生灭本身就是苦,佛陀说“无常即苦”,而并不是人们因为执着的维持才有苦。
实际上是因为贪爱的原因,而产生了现象,产生了现象的生灭。而不是现象产生了,然
后人们执着。
佛陀说贪爱是燃料,五蕴是大火。有了贪爱的燃料,才有五蕴的大火,并不是有了五蕴
,然后产生贪爱,然后产生苦,这是完全错误的。
缘起法本身就描述的很清楚,因为无明这个条件,而产生了行,因为行这个条件,而产
生了识,因为识这个条件,而产生了名法和色法。。。。
你弄错了,佛正是要消除现象的生灭,这一点在经典里面讲的非常清楚。
杂阿含:
“有之灭,即涅槃”,这里的有,巴利文是bhava,意思是存在。
在经集的大品里面,佛陀说
"任何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识,灭寂诸识,苦就不再产生"
"任何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触,灭寂诸触,苦就不再产生”
"任何苦产生的根源是诸受,灭寂诸受,苦就不再产生”
。。。。
我希望你能够尊重这些佛陀所说的经文,而不是因为不接受这种观念,将经文强行扭曲
成符合你意思的。
阿罗汉不会有普通人的那种痛苦的感受情绪,但是这不影响阿罗汉的五蕴名色仍然是苦
,无常,无我的。
r****n
发帖数: 8253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法师的悲哀 自 序

别?
这就是你的无知。实际你自己才是断灭见。因为你竟然把五蕴当成了全部。
另外,你为什么对经典上的说法完全置若罔闻呢???
“有之灭,即涅槃”,其中有,巴利文是bhava,就是存在的意思,意思就是存在的灭
就是涅槃
而且我前面引用了很多说涅槃是五蕴灭尽,是名色灭尽,你觉得那些都是表达什么高深
的意思?
五蕴这种存在形式,并不是宇宙的全部,而仅仅是一面而已。它是因为无明贪爱才生起
的。
宇宙还有另外一种存在形式,它是一种抽象存在,叫做涅槃,它是和五蕴完全互斥,但是又互补的一面。
你现在,不过是类似深海里面的一条小鱼,你根据自己观察以为除了水,和水里面的东
西之外(五蕴),怎么可能有别的呢?
但是你却不知道岸上有花草,有阳光,有房子,有人(涅槃)。。。
阿毗达摩里面明确的说涅槃是没有任何五蕴,而阿毗达摩被上座部视为法的瑰宝,你觉
得那些上座部的人都是断灭见,都没有你聪明吗???
S**U
发帖数: 7025
22
如果涅盘是一种存在形式,佛陀应该会说四有(bhava)-三有加上涅盘有,而不是三有。
但是佛陀没有说四有。

能有五蕴。
无它。
能缘的识或者出世间道心。(南传阿毗达摩此处有严重错误,为分别说部见解,不符经
典)
识,则表现为五蕴。无无明,无贪爱,识灭,则表现为涅盘。熄灭无明,熄灭贪爱,熄
灭识,于是由生灭相续的五蕴"成为"毫无任何五蕴的涅盘。这里的"成为"类似于水加热
成为水蒸气,是由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另外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产生,创造,发生的意
思,五蕴不是涅盘的发生因。
于众生身中的如来藏佛性或者阿赖耶的无漏种子。
,彻底舍弃五蕴,才能有解脱的涅盘。而建立在五蕴涅盘不二思想基础上的大乘,则由
于忽略五蕴涅盘的互斥性,扭曲五蕴涅盘的互补性,导致解脱道路的严重反向。
a*****y
发帖数: 3318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四天[转载]
如何练习内观(Vipassana)的问题~业的法则~心行的重要性~心法四蕴:识、想、
受、行~保持觉知和平等心是离苦之道
第四天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你们已经开始沈潜浸入正法的恒河,探究你全身各种感受的
实相。在过去,由于无明,这些感受使你加倍增添各种烦恼,但是,感受也能做为根除
烦恼的工具。借着学习观察身体上的各种感受,并且保持平等心,你已经迈出趋向解脱
之道的第一步。
有些关于修行方法的问题,经常被提出来:
为什么要按着顺序移动注意力经过全身?为什么要按这种顺序?任何顺序都可以,但是
必须要按某种顺序移动。否则你可能会漏掉身体的某些部位,对那些部份就仍然盲目、
空白。感受是遍布全身的,而就这个修行方法而言,培养出能体验到全身感受的能力是
很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按着顺序移动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身上某个部位感觉不到感受,你可以将注意力停在那里一分钟。实际上全身各个部
位,每个次原子粒子,都有感受,只是非常微细,而你的心不够敏锐警觉,无法感觉到
,所以这部位似乎是没有感受而空白的。在这部位停留一分钟,以平稳的、安静的,平
等的心观察。不要贪求有所感受,也不要对没有感受产生瞋恨。假如你产...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不是泛神论
佛法不是如此。
庄子的思想是泛神论,认为“道”无处不在,“在蝼蚁”,甚至“在屎溺”,这种泛神
论思想无论是在古希腊以及近现代欧洲,还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都存在。
泛神论否认一个人格化的上帝或者神,认为宇宙存在一个长住不变,自有永有,绝对
永恒的“本质”,而世间万物,都是这个本质性的东西创造的,这个本质性的东西也遍及万物。
在印度,这个东西被称为梵,在中国,它被称为“道”,在西方,尽管泛神论者也用
“神”这个称呼,但是已经不是人格化的了。而坚持人格化上帝的基督教将其视为异端邪说。
泛神论的代表人物巴迈尼德斯说“神即万有”,斯宾诺沙说“神是自然”,是“万有的源泉”。
印度的《歌者奥义书》说“这整个世界都是梵”,《广林奥义书》说:“它位于一切存在之中,
它的身体就是一切存在物,它从内部控制一切存在物”。而中国的道家,比如庄子所说
的"道在蝼蚁,在屎溺"更是泛神论的典型体现。
泛神论往往和佛教的思想混同,很多人也错误的的把佛法当成了泛神论,这也是因为大
乘佛教的误导作用,因为梵化思想严重的大乘佛教,尤其后期的如来藏思想(禅宗的核
心思想)逐渐使得佛教变成了泛神论。禅宗里面有句很知名的话:“青青...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25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在每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之中,它有几个极为特别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那即是有分的
状况;有分,睡与死的差别;有分、定、灭尽定、与死的差别;死与结生,如何转生于
三界、及如何到达涅盘。
认识这些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佛陀的教法,生起正见,证取道果。
有分
有分(Bhavanga)是生命之流或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相续流 。有,bhava生命,分,成分
。这里的‘有分’是指多数,平常用的是单数。‘有分’有二种:一是诸心识剎那相续
的有分,二是十九种有分(作用)心。
当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触撞到六个根门时,五门转向心还未生起,有分心仍在生灭,
第一个被触撞的有分心是‘过去有分心’(Atitabhavanga),第二个是‘有分波动’(
Bhanvangacalana),第三个是‘有分断’(Bhavangupaccheda),接下来是路心(
vithicitta)的生起。路心里有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七个速行心,二
彼所缘,然后又再进入有分心。意门的路心里有意门转向,七个速...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6
你到底要问啥?
南传的有分识(bhavanga),是微细的心,贯穿前后生(故名:三「有」bhava+ 之分 anga),当六识不起时就只有有分识。
心路过程,是从有分波动开始,有分中断,生起五门转向心或意门转向心,然后各种心生起(89种),最后经过「速行心」或「彼所缘心」回到有分。心路过程不断生起,使人误以为心是某个东西。
看「摄阿毘达摩义论」与《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会更清楚心路过程。
南传的有分识与北传唯识的阿赖耶识相似。《摄大乘论》主张阿赖耶识存在时,也引用有分识作为理由。主要不同在北传的阿赖耶识有摄持种子的功\能,依阿赖耶识成立三自性,有分识没有这些功\能。虽然南传也说业力是「彼所缘心」的功\能,不过不用唯识的薰习种子说法。
S**U
发帖数: 7025
27
要先弄清楚,你说的自性定义是什么。
月称对自性是有定义的。
什么是「有」(S: bhava),什么是「有自性」(S: svabhava),这些都要先定义清楚。
r******2
发帖数: 1021
28
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句描述涅槃的
“有之灭,即涅槃”,其中的“有”对应的巴利文经文,是bhava,意思是存在。
整句话完整的意思是“存在的熄灭,即涅槃”
这样的意思,让很多人是接受不了的,他觉得怎么可能是存在熄灭就是涅槃?因为不接
受这样的结论,他要想方设法将这句经文扭曲成符合自己意思的。这是相当不好的读经
习惯。

法,和
重的错误。
r******2
发帖数: 1021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诸法无我 那证果的是什么
“五蕴和涅槃的互补和互斥特征” ——这种说法有何教证? 可否略举一二以作说明?
========================
经典当中说到的“有之灭即涅槃”,是五蕴和涅槃的互斥特征,这里的有,巴利文是
bhava,意思是存在,指的就是五蕴。由于涅槃和五蕴是互斥的,所以五蕴一定要灭除
,才能有涅槃。
而经典当中"比丘们啊!有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无为法)。如果没有这不生、不长
的非缘生法,则一切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即无从得解脱。因为有这不生、不长、
非缘生法故,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才能得到解脱"
这个正是五蕴和涅槃的互补特征,因为涅槃的存在,才能从五蕴解脱。但是上面这段经
文,实际大多数人并不懂真正在讲什么。
Y**u
发帖数: 5466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佛使比丘
无论禅修者做的是隔离式的系统训练,
或是自然的训练方式,
他必须做在日常生活中
将毗婆舍那与正念紧密结合。
有智能的人没有过去或未来,
他了解自由其实就是知道
没有获得或失去任何东西,
不必追求或存有何任东西。
自然内观
早期的经典,有许多地方谈到,人们在自然的情况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觉悟,佛陀如此,
其后很多的教
师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采用后期经论所教的方式,于森林内坐着,专心地练习把注意
力集中在某个对象。
很明显地,佛陀对最早的五个弟子有关无我的谈话,以及后来对上千位弟子有关《火烧
之教诫》
(^Adittapariy^aya-sutta)的教导,并不是一种系统式的训练课程,然而,弟子们的
智能、洞察力就在这些
对话中自然地产生。这些例子明白显示,当一个人想要明白了解一个问题时,专注力就
会自动、自然地产
生,而且其引发的观察力,可以非常深刻而稳定。就像我们做算术时,精神会自动、自
然地集中,又如射
击,当我们在瞄准目标时,心念会自动地专注、平稳。这就是心念如何自然地专注的方
式。由于这种方式
一点也没有魔术的、奇迹的或令人敬畏的,我们常常会完全忽视它,殊不知经由此种自
然...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守株待兔

vedayitam,意思是“受,感觉,经验”
另外,受,是个遍一切心所,伴随心识升起,如果没有受,必定没有识,没有识,色也
无。
由于涅槃是名色灭尽,那么必定无感受,而寂静之乐,对于凡夫来说,一定是一种感受
,这产生了矛盾冲突,所以優陀夷尊者会有这样的疑惑。
而舍利弗的回答,也很精彩。感受本身是五蕴名色,是五蕴名色就一定是苦,凡夫将识
知感受当成理所当然,不知他们本身就是苦,苦受是苦,乐受是苦,不苦不乐受也是苦。
涅槃因为无感受,没有了五蕴名色,于是成为“乐”。
当然,由于我们对乐的理解,都是五蕴化的,是一种感官的乐,而涅槃之乐是一种完全
无经验的东西,所以就难以想象。
但是基本原则必须要坚持:涅槃绝对没有名色,不可能有名色,如果有人认为涅槃下还
有名色,这是不正确的见解。
在另外一处经文当中,舍利弗尊者回答阿难尊者的提问,也明确提到了涅槃是名色的灭。
-------------------
《增支部》〈十集,功德品〉
具寿舍利弗,当时,以何为想耶?
友!于我“有灭乃涅盘,有灭乃涅盘”之想生起,或想息灭。友!譬如一团火燃烧之时
,或焰生,或焰灭。…友!其时,我乃以“有灭乃涅盘,有灭乃...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2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究竟什么是修行?
Maybe this word 'bhavana'?
Bhāvanā (Pali;Sanskrit, also bhāvana) literally means "
development" or "cultivating" or "producing" in the sense of "calling into
existence." It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Buddhist praxis (Patipatti). The
word bhavana normally appears in conjunction with another word forming a
compound phrase such as citta-bhavana (the development or cultivation of the
heart/mind) or metta-bhavana (the development/cultivation of lovingkindness
). When used on its own bh...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4
你这个“有”,和十二缘起里面的“有”完全是两回事啊。
十二缘起里面的“有”,是存有的有,巴利文是bhava,字面意思是“存在”,对应的
是五蕴本身这种存在形式,“有之灭,即涅槃”,意思是五蕴的熄灭,即是涅槃
而下文中的有,则是有一个的有。
r****n
发帖数: 8253
35
庄春秋居士对有之灭为涅槃的注释:
有滅,寂滅涅槃」,南傳作「有之滅為涅槃」(bhavanirodho nibbānanti),菩提比丘
長老英譯為「涅槃是存在的停止」(Nibbāna is the cessation of existence)。按:
這裡的「有」(bhava),即「十二緣起支」的「有」。
------------------------
菩提比丘直接翻译为存在的停止,这个还是比较准确的,也是最原味的。而中文的这个
“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是指什么。
这里的存在,就是指五蕴的存在形式。是发生于时空内的物质和意识现象。
涅槃本身当然也是一种存在,但它是很抽象的,是非时空内的。它和五蕴的存在完全不
同,通常我们所说的存在,就是指物理存在以及意识存在,不包含抽象的存在。
f********4
发帖数: 253
36
有身的有和取缘有的有又不是一个有,有身的巴利语是sakkāya,有的巴利语是bhava
……有灭就是五蕴灭尽不起,如果有灭是贪爱灭的话,那十二因缘不成了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有灭则取灭,进行不下去了……
i********7
发帖数: 808
37
这个问题可能需要重新了解十二因缘才能知道
好像你蛮喜欢拿权威压人哦,巴利语只是相应部写成的文字,最多只能说明相应部的某
些立场
有参考价值,能不能完全代表事情的,是与非,还要进一步探讨

bhava
S**U
发帖数: 7025
38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456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巴利文十二因缘
avijja(无明)
kamma(行)
vinnyana(识)
nama-rupa(名、色,即个性)
salayatana(六域,或六入)
phasso(触受)
vedana(受)
tanha(取)
upadana(有)
bhava(成长)
jati(出生)
jaramarana(老、死、悲伤等等)
f*******e
发帖数: 5594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十二因缘
(巴利文十二因缘用词与原义)
Avijjā(无明,无知)
Sankhāra(行,必要的条件,有条件的事物,心智的协同因素。)
Vinnāna(精神,识,意识)
Nāmarūpa(名,色,身心)
Salāyatana(内的(感官、六根)和外的(被感觉的对象、六尘)六个感官领域(内外
六处))
Phasso(触觉,接触)
Vedanā(受,痛苦,感觉)
Tanhā(爱,渴望,口渴,贪欲,执着。)
Upādāna(取,抓的,执着,燃料)
Bhava(有,存在,生存,繁栄,幸福)
Jāti(出生,再生,种族,民族,系谱,一种,一种类。)
Jarāmarana(老、死、悲伤等等)
r****n
发帖数: 8253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说的内观要观察什么

生起就是从没有到出现。
在我没有观察苹果时,它在三维物理空间上是没有的。
当我观察到苹果后,苹果在三维物理空间上出现了。
这里的空间,也可以替换成现象界,或者世间。
此生故彼生:有了观察的产生,才有被观察的苹果的产生
此有故彼有:有了观察的存在,才有被观察的苹果的存在
此无故彼无:有了观察的无,才有被观察的苹果的无。
有灭故彼灭:有了观察的灭去,才有被观察的苹果的灭去。
(有的巴利文是bhava,是存在的意思)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缘起的最核心内容。即任何你所观察的,包括观察本身,都是互相依
赖的,不能独立存在的。
z**n
发帖数: 22303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41:12 2014, 美东)
大藏寺 祈竹仁波切 开示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
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
;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
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
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
: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
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
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载】也是一种“有”
想象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Imagine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心理学家对技术高手做过研究,试图了解为什么对于某种技能,有些人只是擅长,另
一些人却是真正地精通。他们发现的规律之一是,为了真正地精通某项技能,它必须捕获
人们的想象力。他们喜欢思考它。他们喜欢尝试不同的构思方式和着手方式,喜欢以不
同寻常、出乎意料的方式运用这种技能。虽然我们往往不认为禅定涉及到想象力——甚
至以为禅定是抵制想象的——实际并非如此。与其它技能一样,为了精通定,它必须捕获
你的想象力。
当你修定时,你在做什么? 你在造作一种心态。那是需要想象力的。八圣道,总体上
是一个造作起来的、合成起来的东西。它把你带入当下。不过当你进入当下时,你发现,
自己对每个当下时刻,输入了多少的动机。圣道的修练过程,就是为了使你对这件事越来
越敏感: 看见自己怎样合成、怎样以造苦的方式合成,或者,怎样可以以更善巧的合成方
式,造作越来越少的苦,直到整个过程被拆散,不再有苦为止。
不过,为了达到最后一步,你必须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你不能单单决意不涉入当下、
不参与一切,只当观察者。因为...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166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你怎么看无常?
宿命论那是印度教吧,我个人认为是不符合佛陀的缘起法的。
不过我们的free will 也很有限。这个从缘起法里看的很清楚 -
那些是已经决定了 - 这当下一刻的六个感官感受,以及喜厌平和感都是已经决定了的。
什么决定的哪?
过去的所做所言所愿决定了我们的这一刻。
那些是自由意志哪? 我们对这一刻喜厌平和感的产生反应。反应包括情绪(fetters),
和情绪产生的思维,下的决心和执行的言行。
当我们有了情绪,做了决定,或者有了言行,这就是bhava, becomging. 这个就是新的
kamma 产生了。
如果对当下一刻只有喜厌平和感,而没有产生情绪,这就是pure mind, 即便做了事说
了话,那也没有创造新的kamma. 。
这个就是我们如何避免造业。也是修行要达到的境界。
根据缘起法看,我认为我们的自由意志令我们在娑婆世界周转。并非我们没有自由意愿
,而是它是我们的枷锁。
在这些自由意愿了,有一种叫做chanda, 就是修行的决心和努力,这个是wholesome 的
, 当然它还是创造kamma 的。
t******g
发帖数: 17520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就我读的一些资料, 一个证果的人是不可能没有初禅的
至于初禅能否到4果, 这个就不知道了, 有人说可以, 有人说不会
这个是不会是指,随着修行深入, 自然而然一定会带到4禅
转个这个
亲身实践
——关于禪那境界(回忆阿姜放)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Seeing for Yourself———A monk recalls his teacher’s bootstrap method for
navigating the jhana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4 坦尼沙罗比丘 。免费发行。 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
重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简介: 本文原载于英文佛学杂志《三轮》2004年冬季刊。]
我最初开始跟我的老师阿姜放学习时,他递给我一本禅...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就我读的一些资料, 一个证果的人是不可能没有初禅的
至于初禅能否到4果, 这个就不知道了, 有人说可以, 有人说不会
这个是不会是指,随着修行深入, 自然而然一定会带到4禅
转个这个
亲身实践
——关于禪那境界(回忆阿姜放)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Seeing for Yourself———A monk recalls his teacher’s bootstrap method for
navigating the jhana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4 坦尼沙罗比丘 。免费发行。 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
重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简介: 本文原载于英文佛学杂志《三轮》2004年冬季刊。]
我最初开始跟我的老师阿姜放学习时,他递给我一本禅... 阅读全帖
r******3
发帖数: 586
47

《瑜伽经》不是佛教经典,而是婆罗门教经典。
佛教各派对涅槃的认识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派别的不同禅师对涅槃的认识也是不一样
的。
我遵循的是比较原始的阿含经以及阿毗达摩上的见解
涅槃,是诸蕴的灭尽,是名色的熄灭。所以佛经上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又说
“有之灭,即涅槃”,这里的有,巴利文bhava,意思是存在,指的是五蕴。
其实这个逻辑上也很容易推断,因为经典上说五蕴是生灭,生灭是苦,而涅槃是苦灭,
那么涅槃显然必须得是五蕴的灭尽。
=============
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
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然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
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
(sa-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
的诸蕴还存在。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adisesa-
nibbanadha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这两个涅槃界也个别被
称为‘烦恼之灭尽’... 阅读全帖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