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nibb
1 (共1页)
J******s
发帖数: 7538
1
呵呵,这个词确实有不少角度。
小乘,我理解就有几个意思,
1. 小乘(根性的)人,
2. 小乘(根性的人认为的)解脱
3. 小乘根性的人,所解读出来的佛经的意思。
几者其实互相关联。
小乘人,因为认识上的局限,或发心上的局限,到某个台阶后,就不想再走了,
觉得这就是到了头。
-----------
This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小乘 nibbāna.
所以被某些人说,这其实是没到头,还有东西你还不明白。你到的那个地方
不究竟,只能算是一个过渡台阶。
修行者如果这时心里念头一转,想想也对,就算是回小向大。
如果死活不想走了,人家就说,你真是个小乘根性啊。
-----------
This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小乘 nibbāna.
其实大乘经典和小乘经典,又是另一种分类,
所谓的小乘经典,只是一部分人不能理解经中所含的究竟思想,看不明白,
把自己理解的思想当成是佛经的全部思想。
有些人说小乘佛经没提大乘思想,也许佛经提了,
但是没有详细发挥,他只是看不明白而已。
-----------
This has no relations...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
☆─────────────────────────────────────☆
qxdren (清虚道人) 于 (Fri Nov 4 07:28:21 2011, 美东) 提到: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
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
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说<<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是据说翻译到中国的最早的经典,传法的人是大阿罗汉, 好像来了两个
大阿罗汉.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Fri Nov 4 10:15:54 2011, 美东) 提到:
我理解,前面一大段排比句,都还在描述有所得、有所求的境界。
而最后一句话是无所求、无所得的境界。
以无所得故。
当然是更好。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
☆─────────────────────────────────────☆
runsun (runsun) 于 (Thu Nov 1 03:44:00 2012, 美东) 提到:
修者从本质上了知到,一切有为法每次重新生起后就坏灭掉。发展到行舍智后,禅修者
就能觉知到一种超越生灭现象的状态。这意味着他已经超越行法倾近了涅盘。行法和涅
盘是完全相反的,两者是不相容的。一者存在,另一者就消失。没有生起的地方,那里
就是涅盘。相反,有生起的地方,那里就没有涅盘。(这如同)在黑暗中无法看到光明
,在光明中也无法看到黑暗。
Meditators know inwardly that every conditioned thing comes up afresh every
time it dissolves. As knowledge of equanimity about formations (sankhārupek
khā ?āna) develops, the meditator becomes aware of a state that is beyond
the ph...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6523
4
I googled and found this:
http://www.dhammawheel.com/viewtopic.php?f=19&t=1670
From Venerable Bodhi
There definitely seem to be suggestions in the suttas that there is a
temporal gap, an intermediate state, between lives, at least with respect to
rebirth in the human realm and in the case of non-returners. I have a long
note to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Samyutta Nikaya), chapter 46
, which explores this question in regard to the fivefold distinction among
non-returners. I will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比丘∶五蕴与五取蕴
道心与果心,是指以涅盘为所缘的心。差别在道心断烦恼,果心的作用则是体验因相符
的道心所带来的某种程度解脱。道心是善心;果心则是果报心。
摄论说∶
涅盘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它是道与果的所缘,被称为涅盘是因为它
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
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àna(涅盘,梵文Nirvàõa)是源自动词
nibbà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瞠、痴
之火。但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vàna)的不存在或离去(
nikkhantatta)。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sa§sà
;;ra);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盘,解脱生死轮回。
涅盘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然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
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罗汉所体验的涅盘界名为「有
余涅盘界」(sa-upàdisesa- nibbànadhà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
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6
修者从本质上了知到,一切有为法每次重新生起后就坏灭掉。发展到行舍智后,禅修者
就能觉知到一种超越生灭现象的状态。这意味着他已经超越行法倾近了涅盘。行法和涅
盘是完全相反的,两者是不相容的。一者存在,另一者就消失。没有生起的地方,那里
就是涅盘。相反,有生起的地方,那里就没有涅盘。(这如同)在黑暗中无法看到光明
,在光明中也无法看到黑暗。
Meditators know inwardly that every conditioned thing comes up afresh every
time it dissolves. As knowledge of equanimity about formations (sankhārupek
khā ?āna) develops, the meditator becomes aware of a state that is beyond
the phenomena of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It means that it has gone beyond
formations to come nearer to...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17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说说物质的波粒
涅槃
在巴利文中, Nibbāna是源自動詞 nibbāti,意為「被吹滅」或「被熄滅」。梵文
Nirvāṇa ,有出離、解脫、無臭、無煩惱等等意義.
在詞源學方面,巴利文 Nibbāna 是源自動詞 nibbāti,意為‘被吹滅’或‘被熄滅
’。
t******g
发帖数: 17520
8
禅修前行
我现在解说如何修习禅定。开始前,跪下来,双手合十置于心前,虔诚礼敬三
宝,口诵下文: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bhagavā:
Buddhaṃ bhagavantṃ abhivādemi
薄伽梵[7]是阿罗汉、正自觉者:
我顶礼佛陀、薄伽梵。(一拜)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Dhammaṃ namassāmi.
法由薄伽梵善说:
我崇敬法。(一拜)
S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Saṅghaṃ namāmi.
薄伽梵的僧伽弟子行道正善:
我礼敬僧伽。(一拜)
以你的意、语、行表达对佛陀的敬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a.
礼敬薄伽梵、阿罗汉、正自觉者。 (三遍)
归依三宝:
Budd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Dhammă...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之说的产生
黄皮猫说的
意识也是无我的。人是意识里的一个概念,先有意识,才有人。但是可以有意识,而完
全没有人的概念。
===============================
乍一看挺对的, 细想想, 还是有问题的
没有人的概念, 首先要建立一个什么是人的概念, 不然没有人的概念本身就不成立
但是下面这个study guide 里面说巴利经书中
it never quotes him as trying to define what a person is at all.
.....
However, once the commentaries used the khandhas to define what a person
is, they spawned many of the controversies that have plagued Buddhist
thinking
ever since: “If a person is just khandhas, then what gets reborn?” “If a
person is just khandhas, and the...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之说的产生
这一通讨论下来,感觉上,觉得佛陀更象是个文科男,碰到细节,就来个无需求甚解。。
而老子,更象个理科男,不避细节。。
这细节嘛,碰上了,就是缘该如此。。我也是有信心既能弄清楚,那细节还反而是可以
帮着放下,帮着解脱的。。

而完
is, they spawned many of the controversies that have plagued Buddhist
thinking
ever since: “If a person is just khandhas, then what gets reborn?” “If a
person is just khandhas, and the khandhas are annihilated on reaching total
nibb›na, then isn’t total nibb›na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person?” “If a person is khandhas, and khandhas are interrelated with
other khandhas, ho...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之说的产生
黄皮猫说的
意识也是无我的。人是意识里的一个概念,先有意识,才有人。但是可以有意识,而完
全没有人的概念。
===============================
乍一看挺对的, 细想想, 还是有问题的
没有人的概念, 首先要建立一个什么是人的概念, 不然没有人的概念本身就不成立
但是下面这个study guide 里面说巴利经书中
it never quotes him as trying to define what a person is at all.
.....
However, once the commentaries used the khandhas to define what a person
is, they spawned many of the controversies that have plagued Buddhist
thinking
ever since: “If a person is just khandhas, then what gets reborn?” “If a
person is just khandhas, and the...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之说的产生
这一通讨论下来,感觉上,觉得佛陀更象是个文科男,碰到细节,就来个无需求甚解。。
而老子,更象个理科男,不避细节。。
这细节嘛,碰上了,就是缘该如此。。我也是有信心既能弄清楚,那细节还反而是可以
帮着放下,帮着解脱的。。

而完
is, they spawned many of the controversies that have plagued Buddhist
thinking
ever since: “If a person is just khandhas, then what gets reborn?” “If a
person is just khandhas, and the khandhas are annihilated on reaching total
nibb›na, then isn’t total nibb›na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person?” “If a person is khandhas, and khandhas are interrelated with
other khandhas, ho...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3
庄春秋居士对有之灭为涅槃的注释:
有滅,寂滅涅槃」,南傳作「有之滅為涅槃」(bhavanirodho nibbānanti),菩提比丘
長老英譯為「涅槃是存在的停止」(Nibbāna is the cessation of existence)。按:
這裡的「有」(bhava),即「十二緣起支」的「有」。
------------------------
菩提比丘直接翻译为存在的停止,这个还是比较准确的,也是最原味的。而中文的这个
“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是指什么。
这里的存在,就是指五蕴的存在形式。是发生于时空内的物质和意识现象。
涅槃本身当然也是一种存在,但它是很抽象的,是非时空内的。它和五蕴的存在完全不
同,通常我们所说的存在,就是指物理存在以及意识存在,不包含抽象的存在。
f********4
发帖数: 253
14

中阴身这种非常类似灵魂的见解南传里没有,成佛跟绝大多数人也没关系……涅槃没有
任何物质精神现象,也无法经由感官去体验,无法凭借已有的经验理解……无生,无为
,离欲,灭尽,寂静,清凉,永乐,只有经验过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另外涅槃绝对不是
什么都没有的彻死……
http://therawikipedia.org/wiki/%E6%B6%85%E6%A7%83
以下摘自宣隆大师传
〔问〕好!现在告诉我什么是涅槃(Nibbāna)?
〔答〕大师!假设有位内观禅修行者,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修习后,体验到心、心所
与色身之生灭变化皆会令人极度苦恼不适,于是对它们感到幻灭,不再迷恋。当他探索
苦因时,他洞悉到原来根本原因是渴爱,就在他领悟到这个道理的瞬间,道智(Magga
Nāna)当即放下渴爱。原因(渴爱)既被消除,结果(苦果)自然不会出现。一直发
生着的生灭变化都是缘生缘灭之有为法(Sankhata);当因被消除,果不可生时,(即
到了因果链被毁坏之际),就是所谓的不生不灭──寂然无为(Asankhata)或涅槃了。
〔问〕在那涅槃之中,有日、月或其他的发光物体吗?
〔答〕没有,大师。
〔问〕若...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6523
15
"Where there is no arising, there is nibbāna; and conversely wher
e there is arising, there is no nibbāna. "
Do you think that Nibbana can be experienced just for a short time at the
very beginning?
Does 阿罗汉 have 五蕴? Or how can a living 阿罗汉 not have 五蕴 before his
body dies?
I think these questions are what people were asking recently.

every
rupek
beyond
beyond
Y**u
发帖数: 5466
16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7
「灭尽定」诸蕴还存在.
「无余涅盘界」诸蕴灭尽.
「灭受想定」(灭尽定)出现于中部《有明大经》及《有明小经》。此定有身行灭、语行
灭及心行灭(停止),但留寿暖,诸根不坏,这就与死亡最大的不同点。灭受想定唯有
获得八等至的阿那含及漏尽阿罗汉所入。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
阿罗汉所体验的涅盘界名为「有余涅盘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
257;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注疏里
也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盘界名为「无余涅盘界」(anupādisesa-nibbā
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
」(khandha-parinibbāna)。
南传《清净道论》∶「(灭尽定)诸圣者既已生起八等至,入灭尽定,如是修习∶「于
七日间无心,于现法证灭尽涅盘我等乐住」,彼等修安止定而得灭尽定的功\德。所以
说∶「以十六智行及以九定行得自在慧而成灭尽定之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8
「灭尽定」诸蕴还存在.
「无余涅盘界」诸蕴灭尽.
「灭受想定」(灭尽定)出现于中部《有明大经》及《有明小经》。此定有身行灭、语行
灭及心行灭(停止),但留寿暖,诸根不坏,这就与死亡最大的不同点。灭受想定唯有
获得八等至的阿那含及漏尽阿罗汉所入。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
阿罗汉所体验的涅盘界名为「有余涅盘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
257;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注疏里
也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盘界名为「无余涅盘界」(anupādisesa-nibbā
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
」(khandha-parinibbāna)。
南传《清净道论》∶「(灭尽定)诸圣者既已生起八等至,入灭尽定,如是修习∶「于
七日间无心,于现法证灭尽涅盘我等乐住」,彼等修安止定而得灭尽定的功\德。所以
说∶「以十六智行及以九定行得自在慧而成灭尽定之智」...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17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说说物质的波粒
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種。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有餘涅槃界與無餘涅槃界。依不同的方
面,涅槃有三種:空、無相與無願。
涅槃是一個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間的,而只有一個自性,那就是完全超
越有為世間的無為不死界。
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該分別的根據是(體驗它的)五蘊是否還存在。
阿羅漢所體驗的涅槃界名為“有餘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為
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存在。在注疏裏也被稱為“煩惱
之滅盡”(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羅漢死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名為“無餘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
,因為五蘊已完全被舍棄,不再後有。在注疏裏也被稱為“諸蘊之滅盡”(khandha-
parinibbā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
涅槃被稱為空(suñña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
為法;
被稱為無相(animit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之相,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為法之相;
被稱為無願(appaṇihita)是因為它毫無貪...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涅盘与净土
你是说涅磐是对空的超越,而不是空吗?
许多人认为涅磐就是空。
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該分別的根據是(體驗它的)五蘊是否還存在。
阿羅漢所體驗的涅槃界名為“有餘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
為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存在。在注疏裏也被稱為“煩
惱之滅盡”(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羅漢死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名為“無餘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
,因為五蘊已完全被舍棄,不再後有。在注疏裏也被稱為“諸蘊之滅盡”(khandha-
parinibbā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
涅槃被稱為空(suñña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
為法;
被稱為無相(animit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之相,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為法之相;
被稱為無願(appaṇihi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的渴望,也因為它毫無渴愛之
欲。
t******h
发帖数: 177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现象界与五蕴实相界
"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
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注疏里也被称为“烦
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
,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khandha-
parinibbā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
涅槃被称为空(suñña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
为法;
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
被称为无愿(appaṇ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5]"
H********g
发帖数: 43926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iology 讨论区 】
发信人: victorcbme (victorcbme),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万蕊雪今天又发了一篇science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9 05:41:24 2016, 美东)
看过一个叫野田昌晴(NODA Masaharu)的老师,这文章列表直接拉到最下面,简直逆
天。
http://niwww3.nibb.ac.jp/Publication%20list.html
牛逼人物各有牛逼之处,我等loser还是洗洗睡吧
r****n
发帖数: 8253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力推荐:念处的意义zt
简介
班迪达大师经常提到「念处」(Satipattāna)的意义,他运用语源的说明,阐释禅修
练习中,观察生起的身心目标的正确方法。
大师对「念处」这个词作详细且实用的说明,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这说明是令禅修得
以成功的妙方。如果谨慎地运用在个人的修行上,「法」将会很快地自我显露。
正念的七大利益
念处禅修的练习,能够让众生的心得到净化(sattānamvisuddhiyā)、超越忧愁和悲
泣(sokaparidevānamsamatikkamāya)、灭除身苦和心恼(dukkhadomanassānamatt
hagamāya)、进入正道(nāyassaadhigamāya),并证得涅盘(nibbānassasacchik
iriyāya)。
念处的语源
巴利文的Satipattāna,通常英译作正念的四个基础(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
ess)。然而,将satipatthāna这个复合字拆解,再检视其个别成份与组合后的含义,
将能够展现它完整的意义。
sati+pattāna
或者
sati+pa+thana
sati(念)源自意指「记忆」(sara
J******s
发帖数: 7538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信仰大乘15年后的认识
what is 佛果的功德? what is 依他起的清净分? I only accept the idea 无为法=
Nibbāna.
S**U
发帖数: 702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Ajahn Mahã Boowa 的如来藏见解
这是个很好的例子,显示没有无我正见的禅修,是怎么修出如来藏的。
Jotika 禅师对证果的描述,可以用来与此文对比。看看什么样的证果是符合阿含的。
Appendix II
Citta – The Mind’s Essential Knowing Nature.
The following comment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citta have been excerpted
from several discourses given by Ãcariya Mahã Boowa.
Of foremost importance is the citta, the mind’s essential knowing nature.
It consists of pure and simple awareness: the citta simply knows. Awareness
of good and evil, and the critical judgements that result, are merely
activities of...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6
香光庄严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香光首页
香光庄严
电子邮件
提供给新世纪的佛教社会道德
菩提比丘著 何蕙仪译
今日世界,充满了环境暖化、贫富悬殊、饥饿、家庭破裂、人心疏离等种种问题,作者
拟订出一套以南传佛法为本的议案,表证佛陀在社会问题上清晰独到的见地,希望能够
依循它来建立社会道德,对治现今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个新世纪的来临,往往会在人们情绪高涨的同时,对将来充满许多冀盼;而当这新世
纪刚好又是另一个千禧的序幕时,我们的期望也必然更为热切。潜藏在心底乐观的一面
,会令人们认定新的总比旧的好,因为新的一年或新世纪的到来,往往象征著一切美梦
就要成真。可惜生命并非这么简单,在过去经年累月中,因仓促判断或疏忽行事,而长
期累积下来的种种缠结,根本不可能在年节更替或分秒移动的瞬间,得以化解。
从过去的经验中,我们应该可以深刻体会∶许多事情的背后,其实早已潜伏著伤及未来
的因素,因此要了解一切事物,便须深究表层以下的根源。为明了这种处事态度的重要
性,我们大可回顾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转接期间的历史,以资引证。十九世纪末期,正
值西方...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One more question on 生灭
Yeah, only oneself can liberate oneself!
Suffering is coming from the passive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of physical
and mental processes. Unless they are not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suffering won't stop.
Whenever here is thinking here is suffering.
Nibbāna is a status of no thinking.
Y**u
发帖数: 5466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One more question on 生灭
☆─────────────────────────────────────☆
TrueStory (不是幸福的坑不挖) 于 (Wed Nov 2 10:30:26 2011, 美东) 提到:
I read more of runsun's post: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523515.html
and I seem to understand more of what he has said.
One question remains, especially on this entry of his: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524839_0.html
I have no problem to accept this statement:
这个世界,真正存在的,只有一刹那,短短的一刹那。
However, I don't think that his example using 天上有很多的星星, which may
have faded before th...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53
29

心所
爱”
……真是太可怕了……
宣隆大师是南传公认的阿罗汉,原来是个农民经文一点都不懂,有一次种地别人作物长
势都不好就他一个人丰收了,而暴富被认为是要死亡的征兆,而且有人给他算命说是他
家有人要离开了,然后他自己还做了好几个奇怪的梦,于是他就担心的要死了……当然
正常来讲没人愿意死,他就在自己家做布施,然后有人给他介绍入出息念,他觉得很好
就非常努力的练习,然后没几个月就又有一位阿罗汉诞生了……
苦的原因是渴爱,不是说因为你渴爱五蕴而五蕴无常所以苦,此有故彼有不是这么回事
……苦也不是指情绪痛苦……根据《分别论》,苦圣谛是除了渴爱(tanha,属于贪心所)
之外的烦恼、不善法、三善根有漏法、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的果报、既非善不善和
果报的唯作法,及一切色法。苦的原因是渴爱是说以渴爱为条件升起这些有为法。此书
还说渴爱是房屋的建造者。难道情绪痛苦比作房屋是合适的吗?此书还说“心、心所与
色身等三者的生灭变化是悲惨的(woeful),它确实是苦”,这还不够明确么……
此书没有特别对生灭进行描述,不过“心、心所与色(肉体)总是处于一迁流不息的状
态( a state of flux)...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0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 Nibbāna)的探讨
http://bbs.sutta.org/thread-5855-1-1.html
问题:请详细解释涅槃的体会或其特征,作用和显示。
回答:涅槃是不能详细解释的,而必须亲自去体验。因为关于涅槃的真正意义,是非常
难给他人一个满意答案。
这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苹果的人问另外一个尝过苹果的人,其味道如何?他(尝过)
要怎么回答呢?假如他说味道很甜。发问者会问,‘甜得怎样?甜得像糖,还是像蜜糖
?’
实在很难具体的回答他的问题。最恰当的方法,就是给那发问者一片苹果,跟他讲‘你
尝一尝,就会清楚地了解苹果的滋味了'。
与其讨论涅槃,你不如亲自去习修而体会涅槃。那么,你就会彻底的明白涅槃是什么了
。因为这是一种个人直觉的经验。这就是为什么很难给涅槃做一个明确的解释。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从来没有体验过火的人。假如有人警告他,“嘿,这是火,不要触动
它,会灼伤你的”。他因为对火的无知,只有被灼伤后,才会明了火及其性能。涅槃也
是这样,他必须被人亲自体验才能明了。
最恰当的认知涅槃的方法是通过其特征(lakkhaṇa),作用(rasa),以及其显示(
paccupaṭṭ...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 Nibbāna)的探讨
涅槃就是空无,虚无
这个断见是正确的。
W**N
发帖数: 1037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读《吉祥经》
http://www.udaya.dhamma.org/C_Mangala_Sutta.htm
(吉祥經有時候也稱為「在家居士戒律」,它深受佛陀追隨者的歡迎。其中有兩段敘述
背景的序偈,時常都有人引以誦讀。此偈頌闡述了天神和世人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討論
什麼才是真正的吉祥。 經文以「如是我聞」開始,接著便敘述經典的背景內容。這部
經典出自《小部‧經集,Ⅱ.4》。在內觀十日課程的第九天,葛印卡老師早晨唱
誦中有關此經的部份,就從佛陀回答向他的提問開始。)
Yaṃ maṅgalaṃ dvādasahi, cintayiṃsu sadevakā;
sotthānaṃ nādhigacchanti, aṭṭhatiṃsañca ma&#
7749;galaṃ.
諸天與世人,思維十二載,何謂吉祥事?
然未能達到,三十八種事,最為勝吉祥。
Desitaṃ devadevena, sabbapāpavināsanaṃ;
sabbaloka-hitat...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34
网上看到这个, 如果fonts有问题请看原link
http://www.udaya.dhamma.org/C_JCBSSL4Vipassana.html
[首頁/法的開示/烏巴慶內觀禪修之古老根源]
烏巴慶內觀禪修之古老根源*
Bhikkhu Anālayo
烏巴慶(U Ba Khin)所傳的內觀禪修已成為當今世上最廣為修行的內觀法之一。這要
特別感謝葛印卡的努力不懈,使烏巴慶的方法無論是在美國般的富裕社會或在印度的貧
困地區,都一樣是免費的佈施教導;而無論是在斯里蘭卡等上座部佛教國家或在杜拜、
伊朗的回教國家[1],方法指導也都一樣。這種內觀禪修法也可以在東方及西方的監獄
裡學到,因為烏巴慶的方法甚至能感化殘酷罪犯,而這已獲得政府的認可。
這樣的成就說明了此方法有可能開展解脫洞見,然而我們對於這個禪修方法的根源卻所
知不多。烏巴慶(1899 - 1971)從烏鐵(U Thet 1873 - 1945)學得內觀禪修,而烏
鐵則是在著名的緬甸學問僧雷迪大師[2](Ledi Sayadaw 1846 - 1923)的支持下開始
教授。除此 之外,緬甸方面似乎並無更多資料。雖然緬甸的記錄如...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166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你怎么看无常?
mn 10 satipattana sutta.
这些方法都是在学习mn 10.
佛祖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
‘Monastics, this is the path where all things come together as one, to
purify sentient beings, to get past sorrow and lamentation, to make an end
of pain and sadness, to reach the way, to witness Nibbāna; that is, the
four kinds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hat is what I said, and this is why
I said it.”
这是净化思想,结束苦难,见识涅磐的道路方法。这是我为什莫要如此讲解的原因。
这个是胜谛中的第四胜谛。
l****u
发帖数: 2166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这个我认为不是佛经里直接说的 -
是在Questions of Milinda
里直接提到的。
For a householder who has attained arahantship: either, that very day, he
goes forth into homelessness or he attains final Nibbāna. That day is not
able to pass without one or other of these events taking place.
这个是通过观察而描述的。不是很严格吧。就是个大样。
我的个人理解是对于阿罗汉,在家环境就像污染的河水,而阿罗汉对此的抵抗力已经消
失殆尽。
l****u
发帖数: 2166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这个我认为不是佛经里直接说的 -
是在Questions of Milinda
里直接提到的。
For a householder who has attained arahantship: either, that very day, he
goes forth into homelessness or he attains final Nibbāna. That day is not
able to pass without one or other of these events taking place.
这个是通过观察而描述的。不是很严格吧。就是个大样。
我的个人理解是对于阿罗汉,在家环境就像污染的河水,而阿罗汉对此的抵抗力已经消
失殆尽。
s**o
发帖数: 25
38
Not too bad either. At least I think TJU is better than some others. 【 在 ydp (nibb) 的大作中提到: 】

发帖数: 1
39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万蕊雪今天又发了一篇science
看过一个叫野田昌晴(NODA Masaharu)的老师,这文章列表直接拉到最下面,简直逆
天。
http://niwww3.nibb.ac.jp/Publication%20list.html
牛逼人物各有牛逼之处,我等loser还是洗洗睡吧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