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义谛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末页 (共9页)
P****S
发帖数: 2286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十五节课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尔时,须菩提请问佛:“世尊,这部经取什么名字?我们应如何信受奉持?”佛说:“
此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此名称与文字,尔等可了知其本义,并如理奉持。”
在具体分析之前,先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学经典不同于学论典,论典一次只讲一个问题
,但经典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内容就像珍宝仓库一样没有次第,有时候看到金子,有时
候看到银子,有时候看到珊瑚……各种各样的珍宝全部堆在一起,可以随意选取。(后
来大德们在造论时,必须将其归纳总结。)同样,佛陀在讲《金刚经》时,有时候讲听
闻此经的功德,有时候讲恭敬此经的功德,有时候开始抉择空性。后来弟子在结集时,
完全忠于现场记录,将佛陀和须菩提的一问一答汇录成文,并没有考虑顺序排列。
当然,每个问题都有甚深的密意,譬如对执著身体的人,佛就问“须弥山般的身体大不
大”,进而将身体抉择为空性;对世界有实执的人,佛陀问“世界是不是很广大”,打
破其实有执著。所以,这些并不是无的放矢。
前面已讲了该经的功德非常大,所以,须菩提就问佛...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十七节课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
昨天讲了以恒河沙数的身体作布施,不如念《金刚经》一偈的功德大。此时,须菩提听
到这部经的殊胜功德,深深地了解此经密意,生起极大欢喜心,悲泪俱下,陈白佛言:
“稀有,世尊。”
〖涕泪〗:是从空性方面而言的。须菩提确实体会到这部经殊胜无比,当佛宣说其了义
功德之后,他从心坎深处激动不已,《入中论》说:“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
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可见,须菩提是空性法门的法器,佛陀见到
须菩提热泪盈盈,已经流出眼泪了,可以给他宣讲空性了!
〖悲泣〗:是从大悲方面来讲的。须菩提了知空性法门相当殊胜,但三界轮回中的许多
众生无缘得闻,于是生起无比的大悲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就像佛经中所说:“大
悲心是一切菩萨之根本,大悲心是一切智慧之母。”
〖稀有〗:藏文中有两个“稀有”,唐玄奘译的是“甚奇稀有,世尊!最极稀有,善逝
!”也是用了两次感叹。我们有些人也是这样,以前没有听过《金刚经》,现在知道它
的功德这么大,也快要流泪了。
须菩提为什么赞叹“稀有”呢?因为依靠这样的空性,...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十五节课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尔时,须菩提请问佛:“世尊,这部经取什么名字?我们应如何信受奉持?”佛说:“
此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此名称与文字,尔等可了知其本义,并如理奉持。”
在具体分析之前,先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学经典不同于学论典,论典一次只讲一个问题
,但经典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内容就像珍宝仓库一样没有次第,有时候看到金子,有时
候看到银子,有时候看到珊瑚……各种各样的珍宝全部堆在一起,可以随意选取。(后
来大德们在造论时,必须将其归纳总结。)同样,佛陀在讲《金刚经》时,有时候讲听
闻此经的功德,有时候讲恭敬此经的功德,有时候开始抉择空性。后来弟子在结集时,
完全忠于现场记录,将佛陀和须菩提的一问一答汇录成文,并没有考虑顺序排列。
当然,每个问题都有甚深的密意,譬如对执著身体的人,佛就问“须弥山般的身体大不
大”,进而将身体抉择为空性;对世界有实执的人,佛陀问“世界是不是很广大”,打
破其实有执著。所以,这些并不是无的放矢。
前面已讲了该经的功德非常大,所以,须菩提就问佛...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十七节课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
昨天讲了以恒河沙数的身体作布施,不如念《金刚经》一偈的功德大。此时,须菩提听
到这部经的殊胜功德,深深地了解此经密意,生起极大欢喜心,悲泪俱下,陈白佛言:
“稀有,世尊。”
〖涕泪〗:是从空性方面而言的。须菩提确实体会到这部经殊胜无比,当佛宣说其了义
功德之后,他从心坎深处激动不已,《入中论》说:“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
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可见,须菩提是空性法门的法器,佛陀见到
须菩提热泪盈盈,已经流出眼泪了,可以给他宣讲空性了!
〖悲泣〗:是从大悲方面来讲的。须菩提了知空性法门相当殊胜,但三界轮回中的许多
众生无缘得闻,于是生起无比的大悲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就像佛经中所说:“大
悲心是一切菩萨之根本,大悲心是一切智慧之母。”
〖稀有〗:藏文中有两个“稀有”,唐玄奘译的是“甚奇稀有,世尊!最极稀有,善逝
!”也是用了两次感叹。我们有些人也是这样,以前没有听过《金刚经》,现在知道它
的功德这么大,也快要流泪了。
须菩提为什么赞叹“稀有”呢?因为依靠这样的空性,...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一节课
昨天讲了若认为如来有所说之法,是为谤佛。对大乘佛法了解较深的人,应该不会有什
么怀疑,但没有闻思过大乘佛法、尤其是不太明白大乘密意的人,可能对此大惑不解:
“佛经中明明记载释迦牟尼佛转了三次法轮,为什么说这是毁谤佛法?”
要知道,在了义实相中,并不存在实有的转法轮者、所转的法轮、转法轮度众生的事业
。尽管名言中现而无自性,如幻的世尊转了三次如幻的法轮,度化了无边的如幻众生,
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此处并非破斥这种观点,而是说在胜义实相中,释迦牟尼佛转
法轮度化众生,完全是一种无实的梦幻,在白天醒觉位时根本没有。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须菩提,三世诸佛等说法者,实际并不存在所说之法,因为能说、所说、说者皆无,
所以无法可说,只是名言中假立为说法。”
在《金刚经》中,若把世俗谛与胜义谛分清楚,每个问题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角度不
同而已。从究竟实相而言,佛陀恒时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中,根本没有“我要转法轮
度化众生”这些分别念,说法只是在迷乱众生面前,为了破除其如梦般的我执而显现的
。《金光明经》云:“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既然佛没有分别念...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六节课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有人说‘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这种人并没有了达我所说佛经之密
意。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没有来也没有去,所以叫做如来。”
〖如来〗:指“如”理如实地“来”到诸法本地的补特伽罗。如来与众生有很大的差别
,凡夫众生不能叫如来,因为其尚未断除迷乱的显现,仍漂泊在生死轮回中。
稍微了解佛教历史的人,大多数都认为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其理由是:释迦牟尼
佛首先从兜率天来到人间,在人间住了八十年后,示现圆寂去往清净刹土;在转法轮期
间,于鹿野苑、灵鹫山、舍卫城等处皆曾驻足;佛陀日常的行住坐卧,在小乘戒律中也
有详细记载。然而,名言中虽然有这些现象,但这种判断并未了解如来实相,因为如来
是无来无去的,如经云:“诸法自性无所住,无来无去如虚空。”
诸佛无来无去的问题,《般若经》中也有一个公案:常啼菩萨四处寻觅智慧波罗蜜多法
门时,一次来到一片旷野,有位如来现身,指点他去找法胜菩萨,随即就消失不见了。
后来他历经千辛万苦见到了法胜菩萨,当时他问:“前面见到的如来是...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旅途脚印 (看 破)
忏 悔
今天是元宵节,也正值藏历的神变月期间。很多藏地的修行人都在此月修习善法,如持
八关斋戒、转绕、顶礼、放生等等。汉地的人则在今天放鞭炮、点灯笼、舞狮子等,十
分热闹开心。
但是,愚痴的人们为了使亲朋好友的团聚更加“多姿多彩”,常常不惜以众生的生命作
为代价。无数生灵在今天惨遭涂炭,被无情地判处死刑。它们惨遭被刀割、油煎、烹煮
等等残酷刑法,使欢庆的背后演出了一幕幕人间炼狱的血腥场景。
“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让我们为那些惨遭不幸的众生,也为那些造作
恶业的众生忏悔吧!
乔美仁波切的《善法集》中有一简单方便的窍决:“将金刚萨埵观想于头顶,自金刚萨
埵发出无量金刚萨埵,位于死去的或活着的众生头顶。尽力念诵百字明后,自金刚萨埵
身体降下甘露,自他一切有情罪障得以清净,再念108遍百字明后,金刚萨埵化光融入
自他一切众生。于忏悔对境、忏悔者无缘之境界中修习空性,于空性中片刻入定。此乃
世俗谛和胜义谛忏悔之法。依此,前世无量罪障也可得以清净。”
这种修法不仅仅适用于今天,即使在平时,如果能以此修法为家人、为他人所造恶业进
行忏悔,也不但很有必要,而且非常方便。
壬午年正月十四日...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旅途脚印 (看 破)
忏 悔
今天是元宵节,也正值藏历的神变月期间。很多藏地的修行人都在此月修习善法,如持
八关斋戒、转绕、顶礼、放生等等。汉地的人则在今天放鞭炮、点灯笼、舞狮子等,十
分热闹开心。
但是,愚痴的人们为了使亲朋好友的团聚更加“多姿多彩”,常常不惜以众生的生命作
为代价。无数生灵在今天惨遭涂炭,被无情地判处死刑。它们惨遭被刀割、油煎、烹煮
等等残酷刑法,使欢庆的背后演出了一幕幕人间炼狱的血腥场景。
“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让我们为那些惨遭不幸的众生,也为那些造作
恶业的众生忏悔吧!
乔美仁波切的《善法集》中有一简单方便的窍决:“将金刚萨埵观想于头顶,自金刚萨
埵发出无量金刚萨埵,位于死去的或活着的众生头顶。尽力念诵百字明后,自金刚萨埵
身体降下甘露,自他一切有情罪障得以清净,再念108遍百字明后,金刚萨埵化光融入
自他一切众生。于忏悔对境、忏悔者无缘之境界中修习空性,于空性中片刻入定。此乃
世俗谛和胜义谛忏悔之法。依此,前世无量罪障也可得以清净。”
这种修法不仅仅适用于今天,即使在平时,如果能以此修法为家人、为他人所造恶业进
行忏悔,也不但很有必要,而且非常方便。
壬午年正月十四日...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切法从心想生
佛法里的心字有多种解法,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万法唯心生”应该指的是如来藏光
明,而不是第六意识。这个就跟中观里的胜义谛和世俗谛一样。我觉得净空法师的说法
就不是特别清楚。LZ这样的人根据自己的想法一发挥,问题就出来的。

出来
想。
y****w
发帖数: 39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调心的过程
转自慈诚罗珠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975a20101nwlu.html
此文将向大家介绍一个麦彭仁波切的窍诀:调服心的过程。为什么要了解调服心的过
程呢?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修行上的困难。如果不了解修行途中的路况,不
知道如何应对,就会有挫败感,以致失望、懈怠甚至退失。麦彭仁波切的这个窍诀虽然
文字不多,但内容却非常丰富详尽。
一、总述
所有大乘佛法的修行窍诀,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问题:首先,一切外在的物质世界
,以及内在的各种感受,都是心的现象,都是我们的内心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除了我
们的八识等精神的幻觉之外,没有一个真正的轮回。天界、非天等善趣,地狱、饿鬼等
恶趣,也都是心的幻觉。除了心的幻觉以外,六道众生都不存在。第二,精神自己的本
体,也是空性。虽然在龙树菩萨的《中论》,与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论典当中,并
没有明显地讲外在的世界是内心的现象,但龙树、月称菩萨的弟子们后来写的有些关于
中观实修过程的论典中,却承认了一切外境都是心的现象。因为修行的时候必须这样,
平时可以去观察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抉择一切都是空性。... 阅读全帖
n*********s
发帖数: 256
11
多识仁波切答:有人说佛是不分善恶、没有分别见的,这话对吗?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5日
来源: 作者:多识仁波切
222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多识仁波切答:
这种说法不对。佛是遍知者,事物的全体包括胜义谛和世俗谛,遍知的意思就是完
全可以见到事物的二谛。而认识事谛必须要有分别见,假如佛没有分别见,就等于说佛
不懂得事谛,也就是说佛只懂得事物的一半。
什么叫作分别?很多人概念不清。“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的五官
是无分别的,如眼、耳等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都是现观无分别的东西,要认识事物就必
须通过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比如说“这是朵红牡丹花”,对颜色的知觉乃至对
这朵花的认知,眼睛本身是办不到的,是意识的作用,依靠经验回忆、分析推理等对事
物进行鉴别。
人的智慧不是现观,完全是分别见,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到佛地的时候,对于法
性的认知变成现观,而对于法相的认知则是分别观,也称妙观察智。思维运载的工具是
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佛说法的时候也是用这两种语言,佛经也是以语言文
字的形式存在下来的。
所以,把所有分别智一律破除,是非常错误的,...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喇嘛教教义违犯国法的举证
喇嘛教教义违犯国法的举证:
编按:本文的全部内容,业已于2009年9月30日提交至中央有关单位。现经提交人程开
明同意,特编发此稿,标题为《喇嘛教教义违犯国法的举证》系列,以飨读者,欢迎转
载。程开明曾多年修学藏密,后脱离藏密,对此的观察与反思,在本稿中是有一定的展
现的。时至今日,西藏问题依然严峻。今年7月,白宫奥巴马接见达赖喇嘛,随后,习
副主席便动身视察西藏,显示中央对西藏问题的高度重视。正如2010年9月期《南风窗
》载文指出,处理西藏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政教关系,而德国著名藏学家
Victor Trimondi 在《达赖喇嘛与9·11》中认为,从喇嘛教的教义中能够知道整个西
藏问题的真实脉络。以下是具体内容的节选:
佛教的创建,渊源于两千多年前,出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一位印度太子。太子的
名字叫悉答多,后来他感受到生命中的生、老、病、死、苦等无常的痛苦,于是出家学
道,最后证悟成佛。他的弟子们在他辞世后,把他四十九年来所宣说的宇宙人生的真实
情况道理,整理记录了下来,并且成立了组织,然后以最诚恳最恭敬的心情称呼他们的
老师悉答多太子为释迦牟尼佛,并且认为释迦牟尼...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喇嘛教教义违犯国法的举证
而所谓“密教的佛法”,在唐朝时,乃是陆陆续续的由印度、尼泊尔与中国等三方
面所传入的“佛法”,再加上西藏当地民间宗教苯教的教义,所形成的一种混合式的宗
教,就是西藏的密教。中外各大学机构的研究学者均指出:早期从印度、尼泊尔所传入
西藏的所谓“佛法”,在传承佛之正法这一方面来说,已经混合了印度教的性力思想与
崇拜鬼神、神奇感应的教义,因此在本质上,已经不是当初释迦牟尼佛所传授的佛教法
义了;另一方面,密教也吸收了西藏当地自古以来就流行的苯教九乘经典法义,以及各
种密咒、护法神祇与雪山神灵崇拜信仰的法义;第三方面,由中国传入藏地的佛法,则
是偏向于佛像与佛经,缺少真正了义的第一义谛真修实证的佛法行门,复加上西藏地方
有轻视中国佛教法义的倾向,因此可以说中原禅宗的佛法,对于西藏密教的影响力是微
乎其微。
x******i
发帖数: 14369
14
10月6日,星期天,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洛杉矶的佛友们将在ALHAMBRA的公园举行一
次放生活动,欢迎住在附近有意乐参加的朋友尽快报名:)
活动时间:10月6日星期天 9.00 am开始,欢迎提前到达集合地址
活动内容:9.00-10.00 观看撼动人心的一部纪录片《慈悲之旅》
10.00-10.30 讨论环节
10.30-11.00 念诵放生仪轨
11.00-12.00 去旁边公园放生
12.00~:素食POTLUCK(请参与者每人带一道素食来,品种随意)

集合地址以及具体事宜请和末学联系:
电话:626-228-7636
或者回帖,站内信件:)
~~~~~~~~~~~~~~~~~~~~~~~~~~~~~~~~~~~~~~
纪录片《慈悲之旅》 —— 索达吉堪布放生纪行
此片记录了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一行于2006年前往川藏青交界某地放生,该地杀牦牛
的现象十分严重。影片内容包括了放生之旅、杀生之悲惨、放生和朝圣等。
本片将残忍宰杀牦牛与二次世界大战、南京大屠杀以及吃人肉互...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reeman
这都是“诸行无常”的意思。
================
大乘是不承认名色有真实的驻留的,龙树在中论里面,破斥有为法存在真实的生
住灭。(实际未能有效破斥)
大乘所说的无常,和南传上座部的无常,是两回事,前者是建立在虚幻假立的基础上,
认为五蕴名色都是梦幻泡影,不存在真实的五蕴名色和真实的生住灭。所以大乘把五蕴
都列为世俗谛。
它的无常有几个特性
1,名色都是虚假的,是世俗谛
2,名色的生住灭也是虚假的
3,没有不可分割的极微
但南传上座部的的无常则和大乘根本不同
1,名色是真实的,是胜义谛
2,名色的生住灭也是真实的
3,存在不可分割的极微。
大乘的认识论,实际是建立在连续性基础上,而南传上座部的认识论,则是建立在非连
续性的基础上,是一种量子化的认识论。二者本质实际是连续和非连续的矛盾对立。
r******2
发帖数: 1021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reeman

我这里并不是说理论上有什么,就实修上肯定看到什么,只是强调理论对观察的重要影响
作用
它决定了观察的方式,观察的方向,观察的结果。
尤其意识是个非常容易模糊,非常容易生幻觉的工具,所以受理论的影响也特别的大。
小乘的无常观,和大乘的空观,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察方式。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是不
一样的,如果你坚持大乘所说的空观,实际你没有什么可能观察到真正的无常。
五蕴皆空,这话本就是有严重问题的,应该改成五蕴刹那生灭。
小乘是不承认五蕴是空的,而是具有刹那实在性,而且是胜义谛的刹那实在,绝不是大
乘的世俗谛。
j********0
发帖数: 47
17
佛教界的「孤挺花」之一
近一、二十年来,在佛教界中,佛教正觉同修会的存在与兴起,无疑是一种异类。它挑
战当今佛教界的权威及主流,也挑战了西藏藏传佛教喇嘛的势力与信仰。因为其领导人
萧平实对佛教界大师们多所批判,特别是对于印顺法师的「缘起性空」论调与藏密喇嘛
的「无上瑜伽/时轮金刚」(男女双修)密法皆作严厉抨击。这位平实居士又以如来藏、
阿赖耶识思想为如来正教自居,其追随者也莫不如是。所以要形容说它是当今佛教主流
之外的一支「反抗军」也不为过。因为它不仅反主流,更是「唯我独尊」且「来势汹汹
」。因此,其组织所形成的气候,也遭佛教界主流所抗拒及压制。那么这种不符主流看
法的宗教异军,它会如一些新兴宗教般的昙花一现吗?还是有可能就如当年坚持真理的
「异端」哥白尼一样,最后却得到后人的证实而尊崇?
它也可能只是佛教界中的「孤挺花」,非常强韧却又一直「孤零零」延续着,又永
远「喋喋不休」试图引来关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是百年来于佛教界中值得
深思的事件,如果能静下心、停下脚步聆听它的「喋喋不休」,对于当前的佛教肯定会
有不同且更深的了解与看法。当然,萧平实所提的佛法义理,举证经论...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的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生住灭这三相,只有住有时间性,即可以观察到的。
住,就是短暂的不变,由于它有个瞬间停留,所以才导致我们可以观察到现象。
这个住,是真实性的住,是胜义谛的,千万不要以为它是世俗谛的名言假立,是虚幻的
,大乘在这里就犯下了根本性错误。
而且在究竟意义上(最小时间单位),生住灭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也就是龙树所说的“
一时聚三相”
龙树因为不能认识到时间的量子化现象,不能认识到存在不可分的有长度的时间单位,
所以他认为不可能存在一时聚三相的可能,进而以为不可能存在真实的生住灭,进而得
出了错误的结论:不存在真实的生住灭。只能是世俗谛的虚幻假有,是梦幻。
r****n
发帖数: 8253
19
既然五蕴是虚幻的,虚幻的东西有什么苦的呢?所以苦只能是世俗谛。而且五蕴即涅槃
,涅槃即五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诸法本无生灭,当下就涅槃,所以哪里需要厌离
舍弃五蕴呢?他们把这个称为不了义的。他们认为最高的境界是无分别,心无挂碍,不
离生死,不取涅槃,所谓无住处涅槃。这是不二论倾向,并倾向于世间。
而小乘认为五蕴如针如刺如杀,是建立在五蕴的真实基础上,苦是胜义谛,所以对五蕴
是彻底否定的,要舍弃五蕴,导向涅槃。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二元论倾向,倾向于非世
间的涅槃。
r******2
发帖数: 1021
20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就哪怕最高的禅定,如果看不清这些细节,都不可能解脱。
你只能说当观察出现的时候,物质出现,但是绝不能说没有物质,没有物体。
如果没有物质,那些你观察的到的物质从哪儿来的,无中生有吗?
而且实际上如果你把物质给虚幻化了,将无法生起真实的对五蕴的厌离,假如都是虚幻
,显然就谈不上真实的苦了。
绝对真相上,完全有物质,而且涅槃界和现象界二者都是真实的,都是究竟胜义谛。只
是它们的特性不同而已。
在现象界里面,物质以实体的方式出现,刹那存在,当下存在。而在涅槃界里面,物质
以抽象的方式潜在着,并且演化也发生在涅槃界。
现象界的物质不可能发生演化,因为它们都是瞬间不变的,是静止的。
h****n
发帖数: 3447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遇到小人怎么办 ?
因为我不把自己和你对立起来。别人的事儿,只要是好事儿,我都是很感激的。别人做
了好事儿,我心理开心,当然要感谢带给我快乐的人。您的帖子带来了很多其他人对佛
教的认识,通过你,我解释了很多佛教的东西,我当然要感谢你的行为。再次谢谢你哦。
另外一点,我们还是世俗人,我们当然还不是佛。不要混淆世俗谛和圣义谛。
f*******e
发帖数: 5594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遇到小人怎么办 ?
世俗谛与圣义谛是二元对立的吗?

或者
f*******e
发帖数: 5594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遇到小人怎么办 ?
我的意思是,需要分别世俗谛与圣义谛吗?
f*******e
发帖数: 5594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遇到小人怎么办 ?
不错,语言、概念这些都是有局限性的和片面的。但我们日常的经验,说出一个概念,
指代的是这个概念背后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吃一个苹果,并不是吃苹果这个概念,而
是指苹果所指代的那个东西。那么,世俗谛和圣义谛这两个概念在语言上是二元对立的
,那么它们背后所指代的东西也是二元对立的吗?
f*******e
发帖数: 5594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遇到小人怎么办 ?
我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前面帖子提到对普通人来说,区别胜义谛和世俗谛很难,甚至是
不可能的,那么我才会问是否需要培养分别的敏锐力?
f*******e
发帖数: 5594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遇到小人怎么办 ?
我没有烦恼,也希望你不要因此有烦恼,讨论而已,这个讨论并不是针对你一个人的。
下面来说说前面提到的矛盾之处在于哪里,这主要是两个方面:
1. 对分别心的特性描述不当,分别心不是用多少来描述的,因为分别心是一种能力,一
种能力是用强弱来描述的。比如说,我们的眼睛具有分辨物体的能力,它的分辨率的极
限大概是在0.1毫米左右,不同人的视力会有强弱的差别,有的分辨得更小一些,有的则
相对大一些。但一般不会说,谁的眼睛看的多,谁的眼睛看的少。分别心也是一样,它
是心的一种能力,心的分别能力有细微和粗糙的差别,或者说敏锐和迟钝的不同。但分
别的多、分别的少不是体现这一能力的描述。所以,让分别心只分别一些东西,而不分
别另一些东西是不现实的,就比如让你的眼睛只看见红色,而不看见绿色一样,那样其
实是对眼睛的伤害。
而如果把你的那个逻辑,用在贪嗔痴上就比较合适了。因为贪嗔痴是指的受,受是许许
多多感受的一个集合,比如对物质的贪爱,对情感的贪爱,对法理的贪爱,等等,它是
可以用多少来描述的。并且由于贪爱的生长增广的特点,你不加以控制,这个受的集合
是会越来越多的。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加以控制和戒除,它是可...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佛法讨论中的逻辑悖论
在讨论佛法问题时,有不少人在回答别人疑问的时候会采取这样一种逻辑,就是一开始
先说出一个理论,然后从这一理论推到下一个结论,再从下一个结论推到更下 一个结论
,如此等等。可是当推理到某一个步骤的时候,别人提出质疑,推理的人这就会说,那
个其实是圣义谛,或是禅修以后的人才能知道的,或是需要“照见” 的,如此种种,这
样说的意思就是,这个理论其实普通人是无法理解的。那么,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的地方
就出现了,因为一开始,提问的人并没有说自己是菩萨,自 己是阿罗汉,自己是佛,而
且缺省的情况下,大多数是没有证果的凡人,既然知道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东西,为什
么一开始要说呢?从一个不可知的概念去推出另外 的很多概念,这就像把一座大厦建立
在泥沙之上,其结果是把佛法推向了不可知论。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刚开始说的那个
理论自身就是一个逻辑悖论。
b*****l
发帖数: 3821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佛法讨论中的逻辑悖论
胜义谛也不是不可知论。
至于你说的矛盾,其实也未必是矛盾,还是前提不同而已。
比如那个要不要分别,没解脱自然要分别,
(这里很多人又容易把分别和贪著混在一起)。
解脱境界里还有什么要分别的,只是面对未解脱的众生
随顺一下强为之分别一下而已。
正说反说都对,只是立足点不同而已。
b*****l
发帖数: 3821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佛法讨论中的逻辑悖论
这又是个对“普通人”的定义问题。
如果“普通人”对胜义谛没有认识缺乏了解,
没有这个体系的背景,自然暂时无法理解,也难以向他解释。
所以这也联系不到不可知论上去。
就像你和西方人讨论中医,讨论到最后到脏腑五行经络什么的,
大概也会说这是东方世界观,因此你西方人无法理解什么的。
所以基本上绝大多数的争论,都是绕着定义和认知体系的不同而不停打转 。
r******2
发帖数: 1021
30

人间的善恶也是绝对性的!阴阳的互斥性是绝对性的!把善恶搞成相对,是非常严重的
错误。
强调我的明确观点:无论是互补,还是互斥,他们都是绝对性的,是佛法说的胜义谛,
同样,阴阳的分别,善恶的分别,都是绝对的。
你这个例子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你把对象本身和对象的阳性和阳性给混乱了。
如果是阳,就必定有阳的性质,如果是阴,就必定有阴的性质,阴性和阳性是截然对立
的。
南面房间和北面房间是对象本身,单纯对象本身,它是没有什么阴阳而言的
南面房间和北面房间的性质,才是真正的阴阳。这个阴阳和什么位置对调等无关,而是
受阴性阳性的内在规律所支配,比如在南半球,北面房间就是阳性,南面房间就是阴性。
阳性房间的性质,由于向阳性,就会温暖,阴性房间的性质,由于背阳性,就会阴冷潮
湿。
温暖和阴冷显然是对立的,一个注重阴阳分别,二元论为主的人,他会选择阳性的房间
。而一个坚持无分别不二论的人,他会觉得哪个都无所谓,他甚至会刻意选择阴性房间。
最后结果当然是不同的。
f*******e
发帖数: 5594
31
还是先不说胜义谛。先说人间的概念。
阴阳既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阴阳既可以说是房间,也可以说是房间的属性。
南面房间因为有了阳的属性就叫可以做阳,北面房间有了阴的属性就可以叫做阴。
你如果只谈属性不谈具体的东西,那也可以啊。
如果在南面的房子的南面再盖一间房子,那么原来南面的方子就不具有向阳、温暖的特
性了,就变成阴冷、潮湿的特性了。
温暖与阴冷也是相对的,在接近赤道地区南面房子的温暖程度,就与接近北极的南面房
子的温暖程度不一样,在北极的温暖可能就变成了在赤道的寒冷。

性。
r******2
发帖数: 1021
32

人间的善恶也是绝对性的!阴阳的互斥性是绝对性的!把善恶搞成相对,是非常严重的
错误。
强调我的明确观点:无论是互补,还是互斥,他们都是绝对性的,是佛法说的胜义谛,
同样,阴阳的分别,善恶的分别,都是绝对的。
你这个例子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你把对象本身和对象的阳性和阳性给混乱了。
如果是阳,就必定有阳的性质,如果是阴,就必定有阴的性质,阴性和阳性是截然对立
的。
南面房间和北面房间是对象本身,单纯对象本身,它是没有什么阴阳而言的
南面房间和北面房间的性质,才是真正的阴阳。这个阴阳和什么位置对调等无关,而是
受阴性阳性的内在规律所支配,比如在南半球,北面房间就是阳性,南面房间就是阴性。
阳性房间的性质,由于向阳性,就会温暖,阴性房间的性质,由于背阳性,就会阴冷潮
湿。
温暖和阴冷显然是对立的,一个注重阴阳分别,二元论为主的人,他会选择阳性的房间
。而一个坚持无分别不二论的人,他会觉得哪个都无所谓,他甚至会刻意选择阴性房间。
最后结果当然是不同的。
f*******e
发帖数: 5594
33
还是先不说胜义谛。先说人间的概念。
阴阳既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阴阳既可以说是房间,也可以说是房间的属性。
南面房间因为有了阳的属性就叫可以做阳,北面房间有了阴的属性就可以叫做阴。
你如果只谈属性不谈具体的东西,那也可以啊。
如果在南面的房子的南面再盖一间房子,那么原来南面的方子就不具有向阳、温暖的特
性了,就变成阴冷、潮湿的特性了。
温暖与阴冷也是相对的,在接近赤道地区南面房子的温暖程度,就与接近北极的南面房
子的温暖程度不一样,在北极的温暖可能就变成了在赤道的寒冷。

性。
r****n
发帖数: 8253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另外一个善恶的定义

不二论建立起来的错误的善恶观念。
善恶本就是二元对立,本就应该加强二元对立。
恶行不是加强二元对立,而是带来失序,混乱,破坏。
贪嗔痴是恶行,不是不容许其它可能性,而是侵占(贪),排斥(嗔),扭曲(痴),
这些造成失序。
宗萨鼓吹不二论。大乘不二论是修道上的最危险的陷阱。
另外,大乘也鼓吹贪嗔就是涅槃。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大乘并不承认有善恶的分别,
这一点和小乘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的。
g***t
发帖数: 2278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消除头脑里的“应该”zz
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混淆胜义谛和世俗谛。
借助孔子的一句话送老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r****r
发帖数: 75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姜念谈自己的修行经历
阿姜笑了,说道“十岁以上的孩子都知道,人们出生后,必定会老,病,死;拿
这个来修内观,不是很累吗?这不需要佛来教,大家都知道了。
内观之见无常,不是简单世俗(之无常),而是一定要见到第一义谛名色(之无常)
H******9
发帖数: 2766
37
有人说,太上之道,是道德经描述的一个乌托邦的境界而以。
俺觉得,太上,其实就是老子阐述的道家的胜义谛,不能以世俗谛论。
要类比的话,太上之道类似于佛家的涅磐境。
所以,不可多说,多说了就流于意淫了。
在国内去了白云观,观中有一个关于长春真人的壁画。待会开说长春真人。
H******9
发帖数: 2766
38
有人说,太上之道,是道德经描述的一个乌托邦的境界而以。
俺觉得,太上,其实就是老子阐述的道家的胜义谛,不能以世俗谛论。
要类比的话,太上之道类似于佛家的涅磐境。
所以,不可多说,多说了就流于意淫了。
在国内去了白云观,观中有一个关于长春真人的壁画。待会开说长春真人。
H******9
发帖数: 2766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到底什么是佛?
什么是佛,俺觉得确实是最后的问题。这种问题,讨论的时候一定不会有统一的说法。
不是说不可以讨论,只是说,这绝不是最底层的问题。应该是个随着知识增长要持续
evaluate地一个问题。
这确实是一个big elephant in the room,不可能忽视,但我们可能是以蚂蚁的角度去
评论elephant。
基本上都认为佛陀是觉悟者、解脱者,但这又出来很多问题,什么叫觉悟?什么叫解脱?
有人会说,佛祖是从凡人悟到解脱之道的智者;
有人会说,佛祖久远前就已经解脱,此世因缘具足,化身示现,授万世之法,证涅磐境;
......
你另外再加上个什么佛有没有情志、有没有缺点这些问题,就好像问一堆蚂蚁,你们觉
得那头大象背上有几个虱子一样...
当然,这些问题,也不是经典中无迹可寻的,只不过,开口就可能又是悖论...
佛安住于胜义谛中说法,所以用世俗的情志、善恶、优缺点描述佛就很不适合...

cpath
g***t
发帖数: 2278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六道轮回观 (转载)
看贴不仔细啊。
我都特地说了那段话说的是世俗谛了。混淆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学佛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
z*******a
发帖数: 5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中的香格里拉
智海浪花
索达吉堪布 著
心中的香格里拉
真正的佛教徒都会把佛法当成洞达宇宙人生实相的最究竟真理,尽管世间的非佛教徒们
会认为那只不过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看法。且不论佛陀所宣示的出世间甚深胜义谛,
仅从佛法揭示的关于人生的生、老、病、死诸问题,都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佛理的真
实不虚。比如就说这几乎人人都会感受到的病苦吧,当人们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中时,
恐怕大都会因乐得忘乎所以而根本意识不到疾病的潜在存在。一旦因缘具足,疾病现前
以后,佛陀说过的所有关于病苦的状态便都一一现前了。
再比如老苦,年青时有几个人能想得到毕竟遮不住、容颜悄然去呢?总是在挥霍青春,
总是在浪费时光,总是在用生命作赌注去与种种恶业为伍。等真的到皱纹爬满额头的那
一天,才突然发现自己原来除了一身业障缠绕外,已是一无所有。
最可怕的是不学佛之人面临死苦之时的窘迫状态。当中阴现前时,各种恶趣境界让你往
往不寒而栗。但被业风趋动的中阴身又哪里做得了自己的主!
当一切都已不可挽回的时候,可能许多人那时才会变得稍稍智慧一点。但这刻舟求剑之
举,又能带来多大的实际利益呢?
还是趁年轻时,趁身心还能闻思修时,抓住当下、利用现在,...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2278
42
就世俗谛来说,既然都称一个是A,一个是B了,那么A到B当然有变异。
就胜义谛来说,为避免宗派的争论,就先不说了。
g*******r
发帖数: 1414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问题
确实发现您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可以跟您学到很多东西
不知可否请教,大概何时这个胜义谛和世俗谛开始取代四圣谛在后来的佛教里广为流传
的?
g*******r
发帖数: 1414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问题
是的就是这个问题
我觉得四谛本身相对明了,区分胜义谛和世俗谛本身又增大了理解上的困惑,可实际上
我个人感觉其内容并未超出四圣谛,却变得复杂且“灵活”了
d**********6
发帖数: 237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論明心見性
略论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著
连载于《禅》刊 1991 年 1~4 期
绪说
(甲)明心见性之意义
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乙)明心见性之证成
禅宗
净土宗
密宗
(丙)悟后真修
(丁)证体启用
(戊)归宿问题
(己)结 论
绪说
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
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虽
知生死事大,苦海无边,欲求解脱而苦无其门。如古之外道六师,探宇宙万有之缘起,
不曰神我,即谓冥谛、断灭;今之科学、哲学,究人生万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虽各言之凿凿,极尽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无有是处。
释迦文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应现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说大
、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披肝沥胆,委曲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净体,以阐明人生宇宙之...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
行。那么你前面说的,“双向缘起也不坏世俗的时间序列,但这个序列只是俗谛层次上
的。”那么,世俗谛与胜义谛是二吗?
a***n
发帖数: 1993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
世俗谛与胜义谛是一体的两面
x*********o
发帖数: 208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密宗断惑论》双运与降伏
索达吉堪布
有些人认为∶密宗里的双运和降伏与显宗相违,让人无法理解与接受。
大凡没有依止过具德善知识或未广泛学习过佛法的人,难免对佛教中许多观点感到无法
理解。比如从来未学中观的人看到《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时,会对空与色这种关系感到矛盾,而已通达经论的人,则知道不但并不矛盾
,而且揭示了诸法极为深奥的本性。同样,从未修学过密法的人,对双运与降伏产生疑
惑也实属自然。但明智的人只要坚信佛陀圣言量的正确性,了知这些行为虽不为自己的
分别念所理解,但必有其殊胜真实的含义,这样自然可避免谤法的无边罪业。实际上密
宗的双运和降伏并不是一般凡夫的淫乐和杀生的行为,诸佛菩萨早已断除了此类习气,
但在渡化众生中,有必要时也会本无贪心而示现贪欲相,本无嗔心而示现愤怒相。如显
宗的《父子相会经》云:“虽无贪欲现贪相,虽无嗔恚示怒相,本无愚痴现愚相。”及
“彼等幻变种种身,调伏一切诸有情。”因此看到密宗的双运佛像,或双运修法时,不
能生起贪等烦恼,更不能生起邪见,双运的真实含义是指现空无二或智慧方便无别,《
金刚鬘续》云:“世俗胜义谛,远离二分别,何时正相合,说彼为双运。”...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9
道安法师,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年),卒于孝武
太元十年(385年),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
道 安法师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县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
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 已
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
“年十二出家”)。因为形貌黑丑,不为他的剃度师所重视,叫他在田地里 工作,而
他一点没有怨色。几年之后,才向剃度师要佛经读,由于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使他的师
父改变了态度,就送他去受具足戒,还准许他出外任意参学。大约在 他二十四岁的时
候(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石赵的邺都(今河南省临漳县境)遇见了佛图澄
大师。佛图澄大师一见到他就非常赏识,对那些因他丑陋而轻视他的人说,此人有远识
,不是你们所能及。因而他就师事佛图澄大师。
据《高僧传》卷五的记载,道安法师在佛图澄大师圆寂后才离开邺都,十三、四年之间
,他经常代替佛图澄大师讲说,并且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赢得“漆道人,惊
四邻”的美誉。
佛图澄圆寂后,石虎即皇帝位(...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50
[其它] 打好基础才能得到法益
我们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学佛修行的机缘,要珍惜它,能尽心尽力地去做就行了。每个
人的根基不同、福报不同,所以信心与修行的境界肯定都有不同,这是个人的问题。我
们现在修行主要从基础做起,从基础开始。我们现在弘法,有一个重点,也可以说有一
个特点,就是打基础,尤其是学修四外加行的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若是对这些四外
加行的道理没有生起真正的定解,继续学修非常不容易。偶尔参加一次共修,学一学,
没有什么可难的;真正要坚持到底,真正要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空中楼阁,是不可
能建成的。
很多学佛人,无论是修净土宗的,还是修禅宗的,包括修密宗的,都没有打好基础
。刚开始很精进,一年、两年、三年学修得都行,慢慢就下滑了,就退步了,然后又换
法门,又找另外一个上师。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按次第修行,没有得
到真正的法益,然后生不起信心,坚持不下去。这样不会有结果,也不会有成就的。所
以,现在我们要从基础开始,把四外加行的内容,把因果、轮回这些根本问题弄明白。
佛法是从这里建立的,若是不懂得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这些道理,若是没有因果、轮回
观,真的不会有佛法,不...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末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