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 发帖数: 9770 | 1 原创:谌旭彬 史料搬运工 微信号 shiliaobanyungong
功能介绍
人事终变,天道能还。
文 | 谌旭彬
关于秦的灭亡,贾谊有一句总结,叫做“仁义不施”;《史记.陈涉世家》里,陈胜也
有一句总结,叫做“天下苦秦久矣”。
这些其实都是套话。对老百姓不好,把他们当成纯粹的资源,战时是前线送死的炮灰,
平时是供薅羊毛的绵羊,这是帝制国家的常态。炮灰和绵羊急了,自然也会想要咬人,
但咬人和镇压咬人也是帝制国家的常态,且相比咬人者,镇压者往往更有经验。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
为什么镇压者的经验,突然不管用了?
“天下苦秦久矣”是常态
先说一下“天下苦秦久矣”这个事。
《史记.陈涉世家》里,与“天下苦秦久矣”之说相关联,还有另一个说法,叫做“失
期法皆斩”,也是陈胜说的。
陈胜这拨人耽误了服徭役的报到期限,究竟会不会被斩首?
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秦律里没有这种规定。根据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法律问答》,“征发徭役时
如不报到,处罚应该是笞打”,“征发徭役时不报到,但在一年内被捕获,只是以游荡
罪再行笞打”;根据另一份秦简《徭役》,服徭役迟到三五天的,“谇”,骂一顿;迟
到6天至... 阅读全帖 |
|
|
c***h 发帖数: 2262 | 3 杂阿含里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几句话,
在这作者的实例中,竟有这么震撼的效果
四圣谛中的苦圣谛,即使我自以为已经重视了,与作者相比却还是差了十万里
体会苦圣谛,则有强大的出离心,
于色厌离,受厌离,想厌离….,
作者实现了佛陀当年说的修行方法 : 味、患、离
大正藏杂阿含第5经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
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大正藏杂阿含第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
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
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正藏杂阿含第1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
染着。….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
则厌于色。...
诸比丘...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 杂阿含里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几句话,
在这作者的实例中,竟有这么震撼的效果
四圣谛中的苦圣谛,即使我自以为已经重视了,与作者相比却还是差了十万里
体会苦圣谛,则有强大的出离心,
于色厌离,受厌离,想厌离….,
作者实现了佛陀当年说的修行方法 : 味、患、离
大正藏杂阿含第5经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
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大正藏杂阿含第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
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
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正藏杂阿含第1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
染着。….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
则厌于色。...
诸比丘... 阅读全帖 |
|
j********p 发帖数: 9680 | 5 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三)六道轮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会受业力的牵引,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人、天等六种境界中继续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有如回旋的车轮,流转不息,这就是
佛所说的“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因无明(无有智慧,不明真实)遮蔽,依妄心对尘境生出种种分别而造十恶,
又因根性善良、遵从礼教而行十善。所有的善恶业因都潜藏在心识中,即使生命完结,
不灭的心识也能带着善恶业种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恶的轻重,是根据造业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以十足的勇气和力量造作业因,则为上品。
以中庸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中品。
以懈怠、被动、不甚要紧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下品。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以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
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
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1.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
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他心通(能知
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神足通(随意变现,无... 阅读全帖 |
|
j********p 发帖数: 9680 | 6 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三)六道轮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会受业力的牵引,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人、天等六种境界中继续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有如回旋的车轮,流转不息,这就是
佛所说的“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因无明(无有智慧,不明真实)遮蔽,依妄心对尘境生出种种分别而造十恶,
又因根性善良、遵从礼教而行十善。所有的善恶业因都潜藏在心识中,即使生命完结,
不灭的心识也能带着善恶业种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恶的轻重,是根据造业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以十足的勇气和力量造作业因,则为上品。
以中庸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中品。
以懈怠、被动、不甚要紧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下品。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以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
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
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1.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
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他心通(能知
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神足通(随意变现,无... 阅读全帖 |
|
r****r 发帖数: 755 | 7 止观的实践-兼评《菩萨道次第广论》的奢磨他及毗钵舍那
林崇安
一、前言
「奢摩他」汉译为寂止,简称为「止」。 「毗钵舍那」汉译为胜观、内观,简称为「
观」。止与观是佛法的二大主题,其内容依次相同于定与慧。西藏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
士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在上士道的最后段落,特别详译止与观,本文一方面探讨止与
观的实践,一方面评论宗师的观点。
二、止的实践
什么是止?广义的说,止是心意的集中,由浅而深分成九种心住:(1)内住、(2)等
住、(3)安住、(4)近住、(5)调顺、( 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
趣、(9)等待。狭义的说,止是达到第九心住的等待之后,并且产生了「身轻安」及
「心轻安」,这时才算是修成了「止」。 [注一]
修止的时候,心中专注的对象,称作「所缘」。所缘的种类有很多种,依据《阿含经》
的记载,有五种重要的净行所缘:(1)不净所缘、(2)慈愍所缘、(3)缘性缘起所
缘、(4)界差别所缘、(5)阿那波那念所缘。这些所缘,依个人的习性来选用,依次
是(1)贪行者、(2)瞋行者、(3)痴行者、(4)慢行者、(5)寻思行者。这是《
瑜珈师地论》中〈声闻地〉的解说[注二...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8 姚秦 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
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
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
、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和合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
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
,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
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
,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
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9
SeeU法友,你贴的经文里,有关阿罗汉还有五受阴的部分,
与以下经文不符合,
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当属后世人传颂时之误传。
杂阿含 75经说,五受阴灭,叫阿罗汉。
相应部22相应58经/遍正觉者经 也说
对五蕴不执取,也就是五取蕴灭,叫阿罗汉。
杂阿含 13、14经说,佛陀自己是离五受阴,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杂阿含 41经说,何谓离五受阴,就是断除对五受阴的贪爱。
杂阿含 46经说,五受阴灭,解脱、涅盘,自知不受后有。也就是证阿罗汉果。
辅以增ㄧ阿含有一样的经文,但却说阿罗汉不用这样观五受阴,是前三果要观。
虽然增ㄧ阿含较不可靠,
但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与众多杂阿含经文相违背,错误极为明显。
辅以增ㄧ阿含相同经文,当更可说明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是错误的。
以下附经文
杂阿含7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
受.想.行.识。厌....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0 要来为大家探讨的问题是: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那么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佛教的本质来谈起。佛教的本质是什么呢?佛教
的本质就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我们要以一段经文来为大家说
。在《央掘魔罗经》中这么说:“佛告文殊师利:‘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为无量烦恼覆
,如瓶中灯。’”(《央掘魔罗经》卷四)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因为颠倒妄想烦恼
,不识自心如来藏,而于三界中生死轮回。这个就好像前面经文所说的:因为众生都有
如来藏,可是因为有无量烦恼遮覆,好像瓶中灯,不能看到这个如来藏的这个种种的智
慧光芒一样。
当众生在三界中生死轮回时,如果想要解脱于生死轮回,有的畏惧这个三世生死苦
的,他就求要解脱—能解脱于三界生死苦;所以于佛法,于三宝生起正信,他生起了善
根!所以就来修学能够解脱于三界生死苦的解脱道。那么,有大心的菩萨能够为众生生
起大悲心,自利利他,不畏惧生死苦来修学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萨道。
这个解脱道的修证,或者是说菩萨道的修证,都是一佛乘所含摄的。因为二乘的这
个解脱道,它也只是佛菩提道中的“化城”;因为解脱于生死之苦,他并没有成佛,他
并没有究竟解脱。那菩萨...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1
三者应该是不同维度的东西, 无法比较相同点
但我试着说明
以下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对于佛教,苦是人生的基本认知
佛陀把苦分类,但我觉得只是流于形式,对体会苦而言没多大用处
只有自己体会才有有用
苦,有时叫烦恼、漏。 只要有任何不爽快、不顺心就算苦
很不幸的,我们的人生随时每分每秒都会有各种大小不爽快
只是愿不愿意体会的问题
例如,
肚子饿了,想吃也就罢了,可想吃好吃的,一定要找好吃的,难吃还不行。
身体有点酸痛,就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癌是糖尿病是骨折是…忧心
担心前程的去算命
看到某人,聊得愉快,说我们真有缘呀……或者相反,说这人与我无缘
想到等下有个约会,就开始思量有点担心要表现好一点…于是左想右想
想到…..。 为什么突然想到? 因为内心深处多少担心些甚么,暗中驱动你想到
看到流浪狗,发起慈悲心,觉得好可怜,心中很难过
坐着,看个文章就很不爽,就想回文;
或者不爽,但压制下来,不回文。
或者硬是克制着不上网,或者…….
我们做的任何反应,都没有比较好,都还是苦所逼迫
上网不上网,回文不回文,讲话不讲话,…
看到不顺自己的意思的,多少就不爽。不管做任何动作,一样... 阅读全帖 |
|
d******y 发帖数: 3668 | 12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唉,太惨了 好,你忙你的,yuuli一个人就能摆平runsun啦
我今天看到一段经文,就想到了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
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
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
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 |
|
i********7 发帖数: 808 | 13
:下引经文,也是将「明」与断苦、心解脱等同。
:杂阿含5经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
: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
: 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
: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这段经文就在讲,对于色,要先知,先明,才可以离欲,才可以断苦,次第再次摆在面前
“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相应部22相应第24经/证知经
: 「比丘们!不证知、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色,则不能有苦的灭尽。
:不证知、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受,则不能有苦的灭尽。不证知想……不证知、
: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行,则不能有苦的灭尽。不证知、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识
:,则不能有苦的灭尽。
这段经文也是在讲,先知,然后才能离贪。都是要先有明,才可以离滩断爱, 最后才
可以断苦
完全符合转法轮经的次第,先知四圣谛,才修四圣谛,最后证苦的灭,也就是完成四圣
谛的第三转 |
|
z*****n 发帖数: 633 | 14 略说修学菩提心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5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加鼓励,但知识分... 阅读全帖 |
|
P******A 发帖数: 126 | 16 大家以后不论求智慧、求禅定,首先要通达一些佛理,这样才能睁开智慧之目。
--《前行广释》智悲佛网
@索达吉藏文化 : 认为快乐是快乐、痛苦是痛苦,二者之前水火不容,这是一般人的
想法。而能在痛苦中发现快乐,在快乐中认清痛苦,这才是智者的高明。
索达吉堪布微博
《杂阿含经》说:“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
众生则厌于色。”意即如果色等五蕴不会对大家造成损害,就不需要厌弃,但是因为它
们确实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必须厌弃。五蕴有危险,就像五条毒蛇,凑近了,就会
被咬而丢命。你有认识到五蕴的危险吗?
益西彭措堪布微博
每个修行人都想明心见性,但是为什么明心见性这么难呢?因为人都有傲慢心。如果你
有傲慢心,就永远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和毛病,永远发现不了他人的优点和功德。这样
,你永远无法消除业障,无法积累资粮,也就永远不会明心见性。
达真堪布微博
佛法在恭敬中求。外在的行为跟内心关系密切,内心的感受会体现在行为上,而身体的
行为也会影响内心,所以我们通过顶礼来调柔内心,通过反复的礼拜来一点点磨灭心中
的傲慢,使内心一点一点变得柔软谦卑。顶礼既是在表达内心的恭敬,...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7 遇到经文本身自相矛盾,是因为解读有问题,应该考虑别的解读,而不是认为经文有问
题。
若用这种读经方式,可以读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杂阿含的转法轮经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79.htm
也是每一转都生明。
佛陀为什么要这样说?
阿含经文是靠背诵的,不会有废话。
下引经文,也是将「明」与断苦、心解脱等同。
杂阿含5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
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
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
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相应部22相应第24经/证知经
「比丘们!不证知、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色,则不能有苦的灭尽。
不证知、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受,则不能有苦的灭尽。不证知想……不证知、
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行,则不能有苦的灭尽。不证知、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识
,则不能有苦的灭尽。
... 阅读全帖 |
|
z******3 发帖数: 3 | 18 N年前,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你要是特别恨一个人,就想办法让他的孩子去学生物。
当时对这句话很是不解,现在多少明白了它的苦涩含义。它实际上是为数不少的生物专
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们的黑色幽默,是对他们那欲哭无泪的职业生涯的总结,是他
们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呼喊。
生物专业,至今没有将来也不可能形成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多年来,各类学校培养出产
的各个层次的生物类毕业生,早就远远供过于求,尤其以顶层象牙塔尖的生物博士过剩
得最多。不论是人还是物,一旦被过剩,就会很悲惨,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被过剩的生
物博士们,怎么能够不苦逼不悲催?怎么能够不喝西北风?如果您是生物才俊,工作稳
定,事业有成,恭喜您了,您是生物专业的少数成功发达人士。可以在此打住,下面的
胡诌于您无关。
与生物专业有关的职场上,生物技术员实验员一类的工作机会比较多,也相对稳定一些
。这类职位一般只要求学士硕士学历,主要分布在医学院,医院,与生物相关的系,实
验室和研究所,农业部卫生部能源部资助的政府实验室。还有一部份职位在生物高科技
忽悠公司。尽管这类工作的薪水很难养得起家,竞争却非常激烈,求职者挤破脑袋。不
幸的是,98%的求职申请...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9 佛陀在2500年之前讲了一首偈语。“热无过于淫”,什么意思?一个人很热,热过头
了,就是淫。“毒无过于怒”,这个人一发脾气,一发怒,心中就有毒了,恨啊,我要
去搞他,我要把他弄死,我要把他弄伤……“苦无过于身”,你的苦其实不就是因为你
一个身体的苦吗?哪来这么多苦?“乐无过于灭”,也就是说你快乐在人间很快就灭掉
了,没有了。我问你们,你们小时候,读书的时候那些快乐,现在还有吗?没有了。没
有,叫不叫灭掉了?刚刚还有火,现在灭掉了。小时候多快乐,那些一去不复返,灭掉
了。所以佛陀讲“热无过淫,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
佛陀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精进力的比丘,具足五种神通。每当他在山中
树下独自修行的时候,总有鸽子、乌鸦、毒蛇,还有鹿,围绕在他的边上。鸟兽们每天
白天出去找食物觅食,晚上就回到了这位精进力比丘的身边。
有一天晚上,这四只鸟兽在讨论世间之苦何者为重。乌鸦说:“我认为饥渴最苦
。因为饥渴的时候,身体虚弱,不仅眼睛看不清,而且神智不清,常常不顾被猎人利刃
宰割的危险而自投罗网。”
鸽子说:“淫欲最苦。因为色欲炽盛时,内心失去理智,行...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0
当然不会。例如提婆达多驱醉象向佛陀冲来时,佛陀入慈心定,降伏大象!
不会。
是滴。总是正念正智的阿罗汉,不会分心,只怕反应更快更正确。
《杂阿含经》(大正藏47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间。
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1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周匝遶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2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周匝遶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处...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3 所要讨论的题目是“离苦乐能离烦恼吗”?也就是说,有人问到:我们学佛是要离
苦得乐,可是经典里面又说这苦跟乐都是烦恼;如果苦跟乐都是烦恼,我们又要离苦得
乐,那不就等于是说,我们离开了一个烦恼,又到了另外一个烦恼了吗?
其实我们佛法所说苦乐都是烦恼。这个乐呢,这苦乐都是烦恼的乐,跟离苦得乐的
乐,其实它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譬如说在小乘里面,在小乘里面所谓的苦跟乐它是对
应的,它是在描述我们的五阴,也就是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这个心理,我们的身心
都是有苦有乐的,我们永远都是不离苦跟乐。譬如说世间人都很喜欢“爱”这件事情;
我爱谁,谁来爱我,类似这样子,每个人都喜欢爱。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爱呢,它一定
有个相对的叫作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法里面,一个人会有爱,表示他心中一定有另
外一个恨;因为当他的爱失去了,他就恨了,或是他的爱不能满足,他就恨了;所以显
然爱跟恨,它是同时两个并存的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把爱灭除,他的恨其实也灭除不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充满了爱,爱很多,他的喜爱、贪爱非常多,那我们也可以知道
说,其实他的心中可能产生恨的东西也很多,因为这两个是相对的啊!所以苦跟乐都是... 阅读全帖 |
|
B*******r 发帖数: 82 | 24 学会品鉴一杯精品咖啡,先要从认识什么是精品咖啡开始。
现代咖啡的全球潮流经历了三个流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二战后到上世纪60年代,速
溶咖啡为代表的廉价咖啡流行;第二阶段是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以星巴克为代表
的商业咖啡流行;第三阶段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而近十年开始成为潮流的精品咖啡流
行,特别是在日韩得到很大发展。
精品咖啡,是对从种子到果子到挑选到烘焙再到萃取每个环节都保证了较高质量的咖啡
的定义。对精品咖啡,有一个4321理论,一杯精品咖啡的品质40%在于品种、种植、处
理方法,30%在于烘焙,20%在于冲泡所使用的器材,10%在于冲泡者的技术。
荐
品鉴一杯精品咖啡的厚苦甘酸
转载
2015-11-30 01:53:37
标签:精品咖啡手冲咖啡nevercoffee美食健康
学会品鉴一杯精品咖啡,先要从认识什么是精品咖啡开始。
现代咖啡的全球潮流经历了三个流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二战后到上世纪60年代,速
溶咖啡为代表的廉价咖啡流行;第二阶段是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以星巴克为代表
的商业咖啡流行;第三阶段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而近十年开始成... 阅读全帖 |
|
b******a 发帖数: 12216 | 25 ☆─────────────────────────────────────☆
hitosu (美猫子) 于 (Fri Nov 26 21:59:10 2010, 美东) 提到:
猫欢最近总是拉稀,今天医生开了抗生素,但是巨苦。医生还开了deworm的药,这个还
可以,猫欢能吃。
猫欢一直吃药都好乖,所以对于抗生素,首先由猫妈尝试喂,采用如下方法:
先喂deworm的药,剩下最后3mL的时候,把抗生素混在里面,用注射器一次打在喉咙后
面,结果猫欢反应剧烈,摇头吐沫,全部吐出来,弄得猫妈一身全是药。失败。。。
第二次,猫爸上阵,把药碾碎,混在2mL极浓的白糖水里面,用注射器打在喉咙后面,
眼看着要吐,猫爸赶紧捂住他的嘴,结果就口水白沫一起流,也不知道吃进去多少,可
怜得不行。赶紧给奉上鸡肉罐头,结果猫欢5分钟不到就吃光了。
我们想请教一下,对于这么苦的药,我们应该怎么喂,才能减轻猫欢的痛苦呢?
☆─────────────────────────────────────☆
samonny (carol) 于 (Fri Nov 26 22:12:29 2010, 美东) ... 阅读全帖 |
|
C******r 发帖数: 790 | 26 ☆─────────────────────────────────────☆
hmis (hmis) 于 (Tue Aug 4 13:51:06 2009, 美东) 提到:
不知道多少天过去,也不知道还要熬过多少难熬的夜晚。
每一晨都在闹铃中惊醒,每一夜都在自我鼓励中入睡。
在这偶有小憩的当口,送给大家,共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加油!!!
☆─────────────────────────────────────☆
clamchowder (DDD) 于 (Tue Aug 4 20:45:38 2009, 美东) 提到:
忍一忍就过来了,人的潜力是无穷的。
就象跑3万米,刚开始可能比较难,习惯了也就好了。加油把。
我现在还常常想起那时侯每天晚上不管刮风下雨在图书馆待到很晚,半夜开在无人的街
上。这样大概快两年把。 当时每次都在想,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咬咬牙,现在不也过
来了吗。
☆─────────────────────────────────────☆
lzumc2008 (麦地乖乖虎) 于 (...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7 1. 苦谛四相∶无常、苦、空、无我
2. 集谛四相∶因、集、缘、生
3. 灭谛四相∶灭、静、妙、离
4. 道谛四相∶道、如、行、出
法智是缘欲界四谛而成十六行相;类智缘上二界之四谛,也是成十六行相。所以称为十
六行相,是因四谛各有四种相之差别,所以是十六行相。亦即于苦谛之下,观非常、苦
、空、无我等四行相;集谛之下,观因、集、生、缘等四行相;灭谛之下,观灭、净、
妙、离等四行相;道谛之下,观道、如、行、出等四行相。
对于各各四相的解释也有种种说法。
苦谛的非常,是观吾人身心待缘而生,因缘而散灭,所以是无常;所谓苦,是
观因为逼迫迁流之性,所以是苦;所谓空,是观一切皆违我所见,身心不属于我,所以
是空;所谓非我,是观一切违我见之法,身心非我,所以是非我。集谛之下的因,是观
烦恼、业恰如种子生芽,是将来感苦果之因,此为因之行相;所谓集,是观都是现果之
理,所以是集;所谓生,是观使生果相续之理,所以是生;所谓缘,是观烦恼、业恰如
由泥团、轮、绳、水等众缘和合而成办瓶等,由于是成办苦果之理所以是缘。灭谛下的
灭,观涅盘是有漏五蕴等完全断尽之...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28 摩诃衍撰 (依据敦煌本辑校)
问曰:今看心除习气,出何经文?
谨答:准佛顶经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脱。据金刚经及诸大乘经皆云:离一切
妄想习气,则名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习气。
问:所言大乘经者,何名大乘义?
答:楞伽经曰:缘有妄想,则见有大小乘,若无妄想,则离大小乘,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大乘。
第一问:或有人言,佛者无量多劫已来,无量(一九)功德,智聚圆备,然始成佛
;独离妄想,不得成佛。何以故?若只离(二〇)妄想得成佛者,亦不要说六波罗蜜,
十二部经,只合说令灭妄想,既若不如是说,于理相违。
答:一切众生,缘无量劫已来,常不离得三毒烦恼,无始心想习气妄想,所以流浪
生死,不得解脱。准诸法无行经上卷云:若一切法中,除却其心缘相不可得故,是人名
为已得度者。又金刚三昧经云:佛言一念心动,五蔭俱生,令彼众生,安坐心神,住金
刚地,既无一念。此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又金光明经第二云:一切烦恼,究竟灭尽。
是故法如如,如如之智,摄一切佛法。又楞伽经第二云:但离心想妄想(二一)㈨则诸
佛如来法身不思(二二)议智慧,自然显现。又法身即顿现,示报身及以化身。又诸法
无行经:佛... 阅读全帖 |
|
h********i 发帖数: 87 | 29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是乐,其实只是苦。当你一直持续那个行为,例如吃东西,你的快乐不会增加,只
会减少。一旦肚子饱了,你的快乐就变成苦苦。在那个行为苦的本质还不明显之前,看
起来好像是乐,不过等到苦的本质显著了,它就变成苦苦。当苦还不明显,被称为“乐
”的感受,好像真的是乐,可是...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0 ================================
如果不到一定程度,不建议一下就直接长期修不净观
因为有后遗症 佛陀后来教观察呼吸
观察身体举动或心理活动就够了,重要的只是观察 日常生活随时观察
不然,只好时常观察
接着是,要再观察甚么进步较快
总而言之,只要一直观察身或心,一定会觉得身心不是我
突然突破一个境界,内心轻安清净,不会想过去现在未来得一些杂念(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内心清净
然后呢?
这才是开始进入重点 : 慧 。 也就是与四圣谛相应。
根据记载,佛陀菩提树下刚成道出来,第一次说法度五比丘时说,
佛陀说,他是因四圣谛而成佛。
这一篇经文珍贵的是,它可能是佛陀在世间第一次说法,
它让我们窥视佛陀当年以何证道成佛
佛陀第一次说法,不断说四圣谛,一再强调四圣谛,说了三次,
可见他在佛陀心中的重要性。 此为三转法轮的意义。
由于佛陀三转法轮 确立了四圣谛在佛法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缘起法 每个人观察的重点、角度 也许可以有一点变化 也许不妨碍证悟
无我 每个人观察的重点、角度 也许可以有一点变化 也许不妨碍证悟
无常 每个...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3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欲望是苦 (正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r 6 19:43:42 2013, 美东)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32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是乐,其实只是苦。当你一直持续那个行为,例如吃东西,你的快乐不会增加,只
会减少。一旦肚子饱了,你的快乐就变成苦苦。在那个行为苦的本质还不明显之前,看
起来好像是乐,不过等到苦的本质显著了,它就变成苦苦。当苦还不明显,被称为“乐
”的感受,好像真的是乐,可是...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2994 |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aben (小奔),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延安性解放:男女关系很随便 女人深受怀孕之苦(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29 14:43:05 2013, 美东)
对生理现象的无知,与几乎没有什么避孕措施,很多离开父母、逆家庭的革命女青年都
是稀里煳涂地怀了孕。她们中的有些人,甚至是在出现了强烈的妊娠反应后,才去医院
检查,知道自己已经是准妈妈了。营养的不足,使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对此
体会最深的应当是贺子珍。萨苏撰写,发表于《史客1202》上的《延安女性深受怀孕之
苦》一文,讲述了延安性解放时期,女性受的苦与痛。
中国现代革命首先是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直接表现为一系列的解放运动,
运动中涌现出大量的叛逆者、逃亡者和理想追求者。走出家庭,叛逆社会,抛弃“三从
四德”的旧式道德伦理,是青年知识女性踏上革命道路的必然开始。这场革命从来不提
倡性解放、性自由,但在旧伦理已经被委弃,新道德还没有建立起来之际,婚姻自由与
性自由曾一度蔓延过。
大革命时期的湖南郴州,有一批热血青年... 阅读全帖 |
|
m*t 发帖数: 2464 | 34 花荣与吴用火并的可能性及林冲死于武松之手的内幕——白眼看水浒
盖因世人皆爱表面,不得已取此标题,然绝非哗众取宠,一字一句,除去戏谑之言。皆
有凭有据。借此宝地一吐为快,还望照顾则个.
小白眼中的水浒传
小白眼?呃,不是啦,此“白眼”非彼“白眼”。兰州拙名小白,准备写一些通过三百
度凹透镜看到的变形了的水浒传。当然,题目有些歧义,也可以改为“白眼看水浒”。
也许还是有些歧义,不过,请别计较这个啦,很多事情就是一层又一层地被歧义活埋了
,世界本来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摘下伪装,谁也看不出套子里面是人还是鬼,
对吧?
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真正变化的只有时间和空间。“时空跳转,星变月移,天地更辰,
万物昏暮。”声控密码响起,让我们一起进入施老爷子笔中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北宋
年代。众人欢呼,看好汉帅哥去喽,少女吵着嚷着要看林冲,腐女叫着喊着要摸武松,
女王阴笑着要捏燕青…另本时光机器禁止十四岁以下女童乘坐…小白窃喜,众人怒视,
小白慌乱,介个介个,偶不是喜主女,偶是喜宾男也。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35
×××××××××××××××
你这也不合佛教道理,色身本来就是虚幻,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包括色身。
你还执着于身是实有,属于外道见解。
不一定。
我的观点很清楚,无常并不必然导致苦,必须有迷惑才能带来苦,
而这个迷惑就是“我执”,执着无常现象为我,才能带来苦。
开悟者没有我执,所以开悟者没有苦。
而你的例子混淆了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开悟者的感受vs迷惑者的苦),
你说的是见不到母亲的人,要一起撕裂衣服而痛哭,这一点,要看他为什么痛哭。
有些人是因为迷惑,搞不清楚生死怎么回事,所以即使是别人死了,他也物伤其类而哭
,尤其是家人,这其实还是无明,这个苦是真苦,是惑于生死而带来的苦。
而另一些人--我认为的开悟者--他也可能伤心,但他伤心的不是因为不知道生死究竟怎
么回事,他伤心的是因为对方死了,还没搞明白生死问题,而为对方伤心,为对方枉受
轮回而伤心。这类就是佛所说的悲悯众生,或如维摩诘所说的,因为众生病,所以我病
。这并非真正的迷惑而造成的苦。
简单的例子,六祖去世前,很多人难过(因为迷惑而来的那种难过,
其实就是忧-worry,因为不知道六祖离开了就怎么办),六祖就认为...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36 阿含经中数十处提到空与苦的并列,离苦、离空才是涅磐。
参考经文:
第1经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
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第104经“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
我.非我所。于此五受阴不着.不受.不受故不着。不着故自觉涅盘。”
第335经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
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
.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
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
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第867经 “而于色.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
非我。于此等法心生厌离.怖畏.防护。厌离.防护已。于甘露法界以自饶益。此则寂
静。此则胜妙。所谓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盘” |
|
c***h 发帖数: 2262 | 37 发信人: LilacDream (),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ug 31 13:34:08 2016, 美东)
太深奥了!看不明白,虽然我对佛教很感兴趣,总想通过它能静心明目
=============================
发信人: Hall (Hall),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ug 31 15:03:40 2016, 美东)
在看过一些文章后,例如不净观,有时偶尔也会把人体和一些恐怖或恶心的图片或场景
联系起来,对减少欲望来说似乎有些短暂的效果。 这能算是一个起点吗?但其实大多
时候是不愿意或不甘心朝这个方向观想,这也许算是凡心太重了吧。
================================
如果不到一定程度,不建议一下就直接长期修不净观
因为有后遗症 佛陀后来教观察呼吸
观察身体举动或心理活动就够了,重要的只是观察 日常生活随时观察
不然,只好时常观察
接着是,要再观察...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38 刚从北京返港的刘嘉玲,透露好友王菲现在心情不错,且相信对方不会返港生活。当初与王菲于麻雀桌上建立真友情,这天刘嘉玲却慨叹时间太少,直言已将“嗜好”戒掉,宁愿多花时间于工作,又趁机劝勉一众圈中后辈要“吃得苦中苦”。
刘嘉玲打扮贵气支持首映。
王菲(资料图)
刚从北京返港的刘嘉玲,透露好友王菲现在心情不错,且相信对方不会返港生活。当初与王菲于麻雀桌上建立真友情,这天刘嘉玲却慨叹时间太少,直言已将“嗜好”戒掉,宁愿多花时间于工作,又趁机劝勉一众圈中后辈要“吃得苦中苦”。
刘嘉玲近日忙于游飞机,到处参予英皇新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宣传工作。由于台风影响航班关系,曾盛传她未能赶及由北京返港,出席前晚的首映礼,幸而最终有惊无险,她更以一身贵气打扮,与片中拍档杨颖(Angelababy)及赵又廷等齐齐站台,英皇集团老板杨受成率领旗下艺人温碧霞、卫诗雅、冼色丽、钟舒漫(微博)等到场支持,场面相当热闹。鉴于赵又廷与英皇高层利雅博生日,刘嘉玲更悉心安排自己的餐厅准备了寿司船给二人庆生,相当贴心。
勉后辈不要怕捱苦
谈到北京之行,刘嘉玲表示行色匆匆,所以未能抽时间与王菲会面:“有传短信啊。(她的心情如何呢...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9 不错。可以引用大念处经,或下一经。
杂阿含82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支提竹园精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于何所而见无常,苦」?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如说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多闻圣弟子,于色见无常、苦,于受、想、行、
识见无常、苦。比丘!色为是常、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
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
、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
乐,不乐故解脱,解脱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6/yinshun36-07.html |
|
a*****y 发帖数: 33185 | 40 佛教与印度教
——摘自“佛教天地”网站
印度教的简介
佛教与印度教思想的差异
信仰不同
业报轮回思想
修行解脱思想
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佛教和印度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
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
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
“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
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
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
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
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
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印度教的简介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1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59.htm
杂阿含259经
时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
「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
「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
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
陀洹果证。」
又问舍利弗∶
「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
「拘絺罗!已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
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
受阴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证。」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
「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
「拘絺罗!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
、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
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
「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
「...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42 有爆料称于正在早期的采访中,提到郑爽就摇头,公开吐槽郑爽吃不了苦。看样子是和郑爽划清了接线,二人也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合作过。但于正《半妖倾城》的女主角李一桐刚出道时,打的旗号就是撞脸郑爽,看来吐槽归吐槽,于正私底下还是对郑爽颇为欣赏啊。
视频来源是《宫锁沉香》参加上海电影节的时候,于正谈起电影选角经过,就直言曾找过郑爽。他表示:“我们当时接触(女演员)有五六个,但有的演技太好了,太好了有点油,还有像郑爽这样,她不想演电影,也不想演电视剧的。她没说话,问她什么都摇头,我们见了她之后就说,算了算了,反正她也怕辛苦什么的,就算了。”对着媒体这么直言不讳的吐槽郑爽,这作风也真的挺于正了。
85后的小花近些年经常被诟病为不敬业耍大牌,数字小姐、美瞳口香糖、文替等标签虽然都是个例,但却损害了这一群体的整体印象,让她们每每出现都引发群嘲。客观来说郑爽的演技见仁见智,但要是再给她扣上个吃不了苦的标签,也真的是太不客观了。
1991年,郑爽在沈阳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父亲做小本买卖,母亲是普通职员。郑爽从小到大,都很乖很老实,是个不折不扣的乖乖女。她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时候,只有四岁。为了培养女儿的艺术修养,郑爽...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2994 | 43 对生理现象的无知,与几乎没有什么避孕措施,很多离开父母、逆家庭的革命女青年都
是稀里煳涂地怀了孕。她们中的有些人,甚至是在出现了强烈的妊娠反应后,才去医院
检查,知道自己已经是准妈妈了。营养的不足,使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对此
体会最深的应当是贺子珍。萨苏撰写,发表于《史客1202》上的《延安女性深受怀孕之
苦》一文,讲述了延安性解放时期,女性受的苦与痛。
中国现代革命首先是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直接表现为一系列的解放运动,
运动中涌现出大量的叛逆者、逃亡者和理想追求者。走出家庭,叛逆社会,抛弃“三从
四德”的旧式道德伦理,是青年知识女性踏上革命道路的必然开始。这场革命从来不提
倡性解放、性自由,但在旧伦理已经被委弃,新道德还没有建立起来之际,婚姻自由与
性自由曾一度蔓延过。
大革命时期的湖南郴州,有一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这些男女学生白天走上街头巷尾
或深入农村,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晚上回来却是又唱又闹,疯疯癫癫的。夜间男女也不
分,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深更半夜还吵吵闹闹的。……他们以为现在解放了,男女平
等了,男女也可以不分了。”
这种极端行为很快就被革命组织制止了。
... 阅读全帖 |
|
c***t 发帖数: 383 | 44 ☆─────────────────────────────────────☆
doyouloveme (doyouloveme) 于 提到:
作为女人我还是很同情康妈的。虽然对她的有些做法不太认同。但是看到有些人不放过
她,不断地整她,到天涯等华人论坛上发她的故事,还贴人家的私人照,觉得这些人实
在是做得有些过分了。将心比心吧,得饶人处且饶人。何必打压这么一个苦命的女人呢?
康妈40岁出头就丧夫,没工作带3个孩子,人生已经遭遇很大变故了,又遇到网上大面
积强势打压,真是个命苦的女人啊。即便得到点金钱上的补偿,谁愿意遇到这样的事呢
。看她40出头外貌就那个样子,看得出还是照顾孩子和家庭很辛苦的。刚刚丧夫,又得
到网上这么强势的打压,还给不给人一点活路了。
她同意捐款是有些冲动了,也是有些无知的因素在内吧。当时丈夫刚去世,一下子没了
主心骨,毕竟还是脱离社会太久,对捐款带来的影响欠考虑,有好心人提议捐款,就不
拂对方好意地接受了。仿佛快溺水的人,有人伸出个枝子就拽住了。她为啥有那种快溺
水的感觉?也许是一时觉得孤儿寡母,没工作,带三个孩子,前途灰暗。也许她自己当
时也不知道...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13455 | 45 第三章 易装女子痴心苦 换马将军士气昂
正退着的金兵听闻峰上阵阵惊呼,觉大小抛石皆停,一个返身又冲杀回来。
二鼓而衰之下,攻势已不如方才那般凌厉。砦墙上一干人等有了折翎带领,也不
再手脚忙乱,成功的将金兵隔绝在护河另一端。那射箭的金将见取砦无望,只徒
增伤亡,遂下令撤军。
折翎命砦墙上众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以防金人卷土重来,自带了赵破,
忍伤上了左峰。入眼便是碎石满地,一干仆妇散在石间,两股战战,不敢少动。
陈丹持了固定好的大绳一端,正要缘绳而下去救人。李豫坐在崖边,手抚木栅断
茬,面色铁青,听得身后脚步声,回头道:「折将军,赵二哥,你们来看。」起
身一指木栅,续道:「断口平滑,其上尚有木屑,定是有人故意锯断!储石之栅,
亦是一般!」
折翎闻言,心头亦是凝重,忽一个纵跃来到陈丹固定绳索处道:「赵兄,到
上峰那石阶处去,检视峰上每一人,看看是否砦中熟面孔!李兄弟,烦请下峰喊
魏庆来此!」言罢扬声对峰上人众道:「一个一个下峰去,切莫拥挤。」
不多时魏庆赶到,与赵破一道卡住路口。峰上人下山过半,仍是豪无异常。
折翎听峰下呼喝,挽绳将背缚谢宝尸身的陈丹拉将上来,望尸沉默许久,问道:
...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6 耆那教尊奉尊者大雄(Mahavira)笩駄摩那为第24代祖师(Tirthankar),也是最后一位祖
师。根据耆那哲学所述,所有的祖师都是人类。但是,他们已经通过禅定训练和自我实
现达到了完美或觉悟的状态——他们就是耆那(jina)即胜者、「生命痛苦的征服者」,
。在汉译佛典中称耆那教为尼干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或宿作因论等
第24代祖师大雄,实际上也算是创教教主,于公元前599年延生在古印度距吠舍离(
Vesali)45公里的贡得村,其父母属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贝拿勒斯一个小王国的君主。
他家庭富裕,生活奢华。大雄婚后生有一女,但他并不感到幸福,他父亲死后,当他大
约30岁时便立志出家苦行,寻找解脱不幸的宗教途径。
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他苦行修炼,长达12年之久。当他苦修到13个年头时,终于在吠耶
婆达东北建皮耶村的一棵沙罗树下觉悟成道,时年42岁。大雄成道后,先后组织教团,
宣传教义,进行宗教改革活动,长达30多年,他于公元前527年死于巴瓦,终年72岁。
耆那教中不存在作为宇宙创造神,保护神和破坏神的概念。另外,神为了降伏恶魔而投
胎成人的想法在耆那教中也不被接受。认为世...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7 壮哉 我大元 海纳百川
回族科学家扎马刺丁(札马鲁丁)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球仪“苦来亦阿儿子”。
西方现存最古的地球仪,是马廷·海贝姆于1492年所制,现存德国纽伦堡国家博物馆。
而早在至元四年(1267年)回回人扎马鲁丁就已经发明了地球仪,比马廷·海贝姆早二
百多年。
扎马刺丁原供职于波斯马拉加天文台,约于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前来到中国。到了至
元四年(1267年)他造回回天文仪器七件,同年又撰进《万年历》;至元八年(1271年
)设立回回司天台,以扎马刺丁为提点(即台长);过了两年,到了至元十年。(1273
年)又兼任秘书监事,并授嘉议大夫;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以集贤大学士中泰大夫
行秘书监事。
至元四年(1267年)扎马刺丁造的七种回回天文仪器,是当时我国观象台的新式设备,
是以前中国天文学界所没有。这些仪器,对中国天文学界的观测,有很大的帮助。此外
,扎马刺丁在编撰回回历,介绍回回天文数学书籍,绘制元代地图,编写《大元一统志
》几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元史·天文志》和《 秘书监志》对扎马刺丁制作的这七件仪器的名称、结构、形状
、用途有详细记载。记载的这些仪器的... 阅读全帖 |
|
r****r 发帖数: 755 | 48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爱别离、五阴盛。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
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
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
是灭。道谛者。八正道。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
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
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
生苦:人生世上,入轮回纠扰,诸苦纷至沓来,因此生即是苦。
老苦:气力衰减,精神日下,色身朽坏,盛年之日不复再,此为老苦。
病苦:身病煎熬五官,心病煎熬心识,此是病苦。
死苦:人之限将近,若残烛将灭,或寿尽而终,或遭天灾人祸而亡,此乃死苦。
怨憎会苦:仇怨憎恶,挥之不去,反而集聚,此谓怨憎会苦。
——以上五苦,均属苦苦,就是坏事所生之苦
爱别离苦:生死无常,聚散无定,亲爱之人不得共处,此即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世间万物,心有爱乐而不能求得,此名求不得苦。
——上述二苦,属于坏苦,即好事破灭离散之苦 |
|
f*******e 发帖数: 5594 | 49 可以说整部阿含经都是在讲厌离的。比如:
【杂阿含经】第47经 (第2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尊告诸比丘。信心善男子应作是念。我应随顺法。我当于色多修厌离住。于受、想、行
、识多修厌离住。信心善男子即于色多修厌离住。于受、想、行、识多修厌离住。故于
色得厌。于受、想、行、识得厌。厌已。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第487经 (第17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
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边。解脱于苦。谓一切众生由
食而存。复有二法。名及色。复有三法。谓三受。复有四法。谓四食。复有五法。谓五
受阴。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复有七法。谓七识住。复有八法。谓世八法。复有九
法。谓九众生居。复有十法。谓十业迹。于此十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边
。解脱于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还有我前段时间贴的“五受蕴是利刃(焰摩迦的故事续)”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0/Wisd...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50 证初果的四要素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次法向。与八正道对应,「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是建立世间正见,「如理作意」是正思维,「法次法向」是依八正道(「次法」指八正道)向于苦灭(「法」∶涅盘是无上法)。
如理作意有世间如理作意,出世间如理作意。八正道以正定为证果的条件。日常生活的如理作意,属于世间如理作意。不过不要轻视这世间的如理作意,它是完成世间八正道必须的。有世间八正道的基础,才能生起出世间八正道证果。
杂阿含785经
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中阿含189经
若见邪志是邪志者,是谓正志,若见正志是正志者,亦谓正志。
云何邪志?欲念、恚念、害念,是谓邪志。
云何正志?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是谓正志。
是为∶见邪志是邪志者,是谓正志,见正志是正志者,亦谓正志;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志成就...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