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优婆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
z*y
发帖数: 367
1
来自主题: Talk版 - 明佛理解心结,重返幸福路
我是一名社会志愿者,又是一名佛教信奉者,付燕是我一朋友的亲戚,今年42岁,赤峰
市红山区人,自小就有佛教情结但又不懂佛教的她,1998年起接触法轮功后,就错误地
把法轮功误认为是佛教,开始修炼至今。多年来,她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还以修炼者自
居,生活多遭坎坷。
今年初,通过朋友了解到她痴迷法轮功的症结后,我就以佛家弟子身份给她讲解佛
教理论,主要从八方面讲解佛教与法轮功的区别,从而解开了她的心结。
一是李洪志宣扬的“主佛”说——自己是最大的“主佛”违背佛教教义。佛家讲,
释迦牟尼佛反复宣说他所证悟的理是恒河沙数一切诸佛所共证悟共宣说,《维摩诘经》
中讲,“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办无所谓、不共之法
、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终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
皆同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如是说,诸佛平等,没有大小、高低之分,根本没
有什么“主佛”之说。
二是李洪志的“带着本体进入佛国世界”说——他是“主佛”带出来的弟子层次也
就高,一部分带着本体进入法轮世界违背佛教教义。佛家讲诸形无常,一切有形的事物
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中,没有绝对不变、不灭... 阅读全帖
T*********s
发帖数: 17839
2
来自主题: Stock版 - 骂人如送礼-佛的智慧
■■ 你会赚“西方钱”吗?(如是修忍辱灭烦恼)
有人去向老和尚告状,哭著说,某某人说话都刺激他。
老和尚听了就教训他说:‘俗气,没脱俗—俗人才会感觉是别人在刺激我。如果是
修行人,心放在修道,目标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人家如果说我们不好,就是在
帮助我们改进修行,就是送西方极乐世界的钱来给我们赚。结果,人家送西方钱给你赚
,你不会赚,还坐在那儿哭,哭说别人给你刺激。’(出自《广钦老和尚的考试,
您能及格吗?》)
■■不必回头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广钦老和尚开示说:“受戒是受忍辱,耳听到别人骂你、刺激你,而不理会,那就
是戒。” 与其让别人说你好话,远不如别人骂你来的痛快。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
,是冒着作恶、 折损福德的危险来提醒你要积福,你应该自我反省,向他致敬,感激
他的大恩大德。
■■网络相关帖子节录
菩萨戒本经讲记 四十二章经里说到,释迦牟尼佛在世,正在说法时,有一恶人来
到佛前,就骂佛,佛看到他在骂就不讲了,停下来打坐,如入定不理地,那人见佛不理
他,随地骂,骂久了,也觉没味道,不骂了,这时,佛才睁开眼睛,问道:‘你还骂吗
?’对方道:‘你没反应,我不骂了’。佛说:‘好!那我... 阅读全帖
T*********s
发帖数: 17839
3
来自主题: Stock版 - 骂人如送礼-佛的智慧
■■ 你会赚“西方钱”吗?(如是修忍辱灭烦恼)
有人去向老和尚告状,哭著说,某某人说话都刺激他。
老和尚听了就教训他说:‘俗气,没脱俗—俗人才会感觉是别人在刺激我。如果是
修行人,心放在修道,目标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人家如果说我们不好,就是在
帮助我们改进修行,就是送西方极乐世界的钱来给我们赚。结果,人家送西方钱给你赚
,你不会赚,还坐在那儿哭,哭说别人给你刺激。’(出自《广钦老和尚的考试,
您能及格吗?》)
■■不必回头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广钦老和尚开示说:“受戒是受忍辱,耳听到别人骂你、刺激你,而不理会,那就
是戒。” 与其让别人说你好话,远不如别人骂你来的痛快。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
,是冒着作恶、 折损福德的危险来提醒你要积福,你应该自我反省,向他致敬,感激
他的大恩大德。
■■网络相关帖子节录
菩萨戒本经讲记 四十二章经里说到,释迦牟尼佛在世,正在说法时,有一恶人来
到佛前,就骂佛,佛看到他在骂就不讲了,停下来打坐,如入定不理地,那人见佛不理
他,随地骂,骂久了,也觉没味道,不骂了,这时,佛才睁开眼睛,问道:‘你还骂吗
?’对方道:‘你没反应,我不骂了’。佛说:‘好!那我...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
来自主题: Connecticut版 - 武松其人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武松其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5 15:30:37 2013, 美东)
杭州西湖边的武松墓引起不少版友疑问。我贴一点网上找到的关于武松的历史记载,请
熟悉《水浒》和历史的同学指点——这俩我都不熟……
历史上是否实有武松其人?至今仍是学界悬案。作为北宋末年盗首的宋江,正史有载。
但武松的名字只出现在宋末《大宋宣和遗事》与宋元之际周密所著的《癸辛杂识》中。
前者是一部宋人平话,且有元人改篡之嫌。后者引用了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赞》,序
中有云:“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余年少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以未
见信书载其实,不敢轻为。及异时见‘东都事略’中载侍郎‘侯蒙传’有书一篇,……
余然后知江辈真有闻于时者。于是即三十六人,人为一赞,而箴体在焉。”宋江从初时
的“街谈巷语”到后来的“闻于时者”,并不足以确证为史实。而在“行者武松”名下
,只有四句“赞语”:“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意思是说,武
松是个出家人,不遵... 阅读全帖
s******2
发帖数: 23
5
来自主题: yoga版 - 女人·瑜珈·咖啡·茶
沙吉难陀尊者曾说过:“整个生命就是一本敞开的书,一部经典,要好好读它,在日常
生活中就可以学习。”这就是瑜珈。
不论你的信仰是什么,瑜珈会加强你的信心和练习。中国人有古老精深的灵性传承;很
遗憾现今的瑜珈已被大众视为健身美容的诉求。其实,身体的锻炼很重要,但那只是浩
瀚瑜珈知识中的一小部分。
巴坦加里的《瑜珈经》这本书由现代伟大的灵性导师所指引。使荣耀的瑜珈哲理、知识
,能在中国人的世界广泛流传。
《瑜珈经》中瑜珈的修练是去掉我执(即小我),与大我(宇宙、大自然)合而为一。
瑜珈经里告诉我们,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珈。瑜珈就是身心的结合,束缚或解脱都来
自于自己的内心。将这妄念纷飞的杂乱心,透过修行,回归到原来真实纯洁的本质,那
就是真实的我。
在西方,瑜珈仍然被视为是一种健身运动,那将会误解了它的真实价值。
瑜珈是依据身体与心灵的控制,印度最伟大的哲学圣典之—《卡塔优婆尼沙》,形容瑜
珈是“人类身体的感官完全被控制及无知觉”就像中国传统文明中的“太极”是一样的
。印度人认为身、心、灵是相互联系的,身体的健康取决于心灵的安宁,瑜珈是依据这
个基本哲理发展出来的。
让我们每天检视看看是否有
j*****x
发帖数: 18139
6
玉狐梦话上一章: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785369.html
如来佛祖这样说:
“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
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
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因此,所有人都知道唐僧是金蝉子转世,是如来的二徒弟,因为听讲不认真,被罚
转世修行,专门来拜佛求经的。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如来佛共有十大弟子:摩诃迦叶,阿难陀,舍利弗,须菩提,富楼那,大目犍连,
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婆离,罗睺罗。
这其中别说是二徒弟,任何一个徒弟按字面,按谐音,甚至按通假都跟金蝉子搭不上半
点关系,如来的弟子里面根本没有金蝉子这个人。
那么金蝉子却有其人么?
西游记里亲口说过与金蝉子相识的人,除了如来,还有镇元大仙。西游记第24回中
,五庄观的镇元大仙在向徒弟解释,为什么给唐僧两个人参果的原因时,这样说:
“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
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 阅读全帖
j*****x
发帖数: 18139
7
玉狐梦话上一章: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785369.html
如来佛祖这样说:
“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
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
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因此,所有人都知道唐僧是金蝉子转世,是如来的二徒弟,因为听讲不认真,被罚
转世修行,专门来拜佛求经的。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如来佛共有十大弟子:摩诃迦叶,阿难陀,舍利弗,须菩提,富楼那,大目犍连,
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婆离,罗睺罗。
这其中别说是二徒弟,任何一个徒弟按字面,按谐音,甚至按通假都跟金蝉子搭不上半
点关系,如来的弟子里面根本没有金蝉子这个人。
那么金蝉子却有其人么?
西游记里亲口说过与金蝉子相识的人,除了如来,还有镇元大仙。西游记第24回中
,五庄观的镇元大仙在向徒弟解释,为什么给唐僧两个人参果的原因时,这样说:
“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
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 阅读全帖
j*****x
发帖数: 18139
8
玉狐梦话上一章: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877923.html
《西游记》第65-66回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取经队伍来到一座高山,有个黄眉
老妖在山上设立了一个小雷音寺,并变成了如来佛祖,骗唐僧师徒进门,捉了师徒四人
。孙悟空在二十八宿的帮助下,从金铙法宝里逃出,跟妖怪动手,结果被打败,孙悟空
四处求救。除了天上的二十八宿,又找来了武当山的龟、蛇二将并五大神龙;盱眙山蠙
城的小张太子和四大神将,可是还不是妖怪的对手,正当孙悟空束手无策的时候,弥勒
佛爷不请自来,原来妖怪是弥勒佛座下的黄眉童子,弥勒佛帮助孙猴子略施小计,收服
了黄眉老妖,唐僧师徒才得以继续西行。
这段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无外乎妖精胆大包天却又本领高强,降妖的过程中来了很
多新鲜的神仙面孔,而且斗法过程比较精彩。可是不得不说,故事的情节的确有些老套
,在取经故事日益达到高潮的时候,吴承恩先生设计了这么一个老套的故事,当然不是
为了来凑字数的,他另有用意,需要读者仔细揣摩:
首先,大家回想一下,读完这个故事,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没...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武松其人
杭州西湖边的武松墓引起不少版友疑问。我贴一点网上找到的关于武松的历史记载,请
熟悉《水浒》和历史的同学指点——这俩我都不熟……
历史上是否实有武松其人?至今仍是学界悬案。作为北宋末年盗首的宋江,正史有载。
但武松的名字只出现在宋末《大宋宣和遗事》与宋元之际周密所著的《癸辛杂识》中。
前者是一部宋人平话,且有元人改篡之嫌。后者引用了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赞》,序
中有云:“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余年少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以未
见信书载其实,不敢轻为。及异时见‘东都事略’中载侍郎‘侯蒙传’有书一篇,……
余然后知江辈真有闻于时者。于是即三十六人,人为一赞,而箴体在焉。”宋江从初时
的“街谈巷语”到后来的“闻于时者”,并不足以确证为史实。而在“行者武松”名下
,只有四句“赞语”:“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意思是说,武
松是个出家人,不遵戒律,无所不为。此外再无其他文字。
从清代起,《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各种地方史
籍出现有关武松的记载:
康熙年间曾任临安县令的陆文焕主持纂修的《临安县志》记载:“松于杭州为都头,升
至提辖,后去职... 阅读全帖
q**2
发帖数: 1850
10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什么处不处的,一帮变态
“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
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
名为邪淫。出家之人,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罪。恶时乱时虐王出
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淫罪。若到三道,是得淫罪。若自
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之处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为父母、兄弟、国王
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财,或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如是
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
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

《优婆塞戒经》
圣经 申命记22节
"Ifany man take a wife, and go in unto her, and hate her ... and say, Itook
this woman, and when I came to her, I found her not a maid: Thenshall the
father of the damsel, and her m... 阅读全帖
d********0
发帖数: 5142
11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合集] 什么处不处的,一帮变态
☆─────────────────────────────────────☆
altaxia (altaxia) 于 (Tue Dec 27 23:45:13 2011, 美东) 提到:
你妈是处女吗?
你奶奶是处女吗?
一心要找处女的真你妈的心里被扭曲了,有精神缺陷!
女人要活得有自我,懂得自己的价值,懂得自己要什么。如果恋爱不幸碰到个不如意的
男人,那就快点收拾起自己,做回自己,期待下一个随时可能会来的缘分。最关键就是
不要亏待自己,委屈自己和那种唧唧歪歪,或者心理有问题的男人委曲求全。
男人也一样,找一个情投意合,可以一起分享生活酸甜苦辣的伴侣才是王道。
处不处的,最后搞到离婚了,分手的,窝囊的还不是自己!如果有孩子了,那最惨,因
为这样的孩子有一个心理有变态倾向的爸爸!我的天!
☆─────────────────────────────────────☆
evelynlin (SC) 于 (Tue Dec 27 23:52:55 2011, 美东) 提到:
BBS上的情绪都是放大了的
但是大部分中国男人有处女情结也是没跑了的
真正的变态有几个
☆────... 阅读全帖
m**x
发帖数: 8454
12
佛陀弟子众多,著名者有十人,即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他们是:一、大迦叶,二、
舍利弗,三、目连,四、须菩提,五、富楼那,六、迦旃延,七、阿尼律陀,八、优婆
离,九、阿难,十、罗侯罗。大迦叶是十大弟子之首。
n*********s
发帖数: 256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comments (New Comments), 信区: Wisdom
标 题: 转载: 净界法师: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远活在果报当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4 23:17:13 2014, 美东)
净界法师: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远活在果报当中!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441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远活在果报当中!
淨界法師
诸位你要注意这个六道里面,你们知道六道里面,造业最强的是谁吗?对人道,不
是天道哦!在唯识学上说,除了人道以外其它道,几乎没有造业能力,几乎了,都是在
受果报,真正能够创造生命的,就是在人道。
在《宗镜录》上说,它说这一个狮子去吃一个鹿,对不对?我们看那个《动物奇观
》,狮子去追鹿把鹿给咬死了,你们认为这个是什么业?善业、恶业?
无记!对了!是无记业。为什么呢?永明大师说,因为畜生道它的心识暗钝,犹如...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14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其它相关] 三代不养猫的善报 (ZT)
摘自:《安士全书》之《万善先资集》卷一
三代不养猫的善报
李昭暇参加会试,主考官看了他的文章,感觉不太好,就丢弃到一边,马上被一只大
老鼠衔到枕边,丢了三次,老鼠也衔了三次。主考官很惊异就录取了他。发榜后问起原
故,李回答说:“我家已三代不养猫了。”
家中多养一物,就多造一种罪业。《菩萨戒经》说:“如果佛弟子长时养猫狸猪狗,
就犯轻垢罪。”《优婆塞戒经》说:“养猫狸获罪,养猪羊等获罪,养蚕获罪。”经典
记载很多,可惜世人无缘看见。爱惜物命的人,养鱼喂鸟之类,都不可率性去做,因为
会引来很多杀生的牵累。请仔细思考,不要认为是迂言。
j********p
发帖数: 9680
15
[弘法探讨] 明贤法师:在家也能了生脱死 并不提倡人人出家
虽然出家为僧功德无量,但佛教不要求人人出家。
古人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清朝的顺治皇帝曾有诗赞僧云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出家僧众为人间种福田、做出世之导师,肩
负着宣传道义、感化人心、度化众生的终极责任。因此,倓虚法师说“和尚是世界的大
轴”。
三世诸佛皆以出家身而成佛,佛子成佛之际必然人人出家,故人人皆宜有出家之志
愿。虽然出家为僧功德无量,但佛教并不要求人人都出家。为什么?
首先,人们的因缘、善根各不相同,出家的因缘不会在同一时间成熟。何况人身难
得、佛法难闻,想要具足出家的因缘难上加难。当出家的善业尚未成熟时,人们是不会
同时出家的。但幸好佛教并不认为只有出家才能修行,在家人也可以修行,可以了生脱
死。比如佛陀在世时,就有维摩诘大士等居士示现在家成就的例子。
再次,根据佛教教义和制度,出家应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佛教对出家的条件要
求很高。赵朴初老先生曾在《佛教常识问答》中介绍: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
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 阅读全帖
g******n
发帖数: 53185
16
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见他走时,即令
大众下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
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
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
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
,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
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
K**********n
发帖数: 10466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jaspertrip (jaspertrip),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其它相关] 三代不养猫的善报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3 15:25:22 2014, 美东)
摘自:《安士全书》之《万善先资集》卷一
三代不养猫的善报
李昭暇参加会试,主考官看了他的文章,感觉不太好,就丢弃到一边,马上被一只大
老鼠衔到枕边,丢了三次,老鼠也衔了三次。主考官很惊异就录取了他。发榜后问起原
故,李回答说:“我家已三代不养猫了。”
家中多养一物,就多造一种罪业。《菩萨戒经》说:“如果佛弟子长时养猫狸猪狗,
就犯轻垢罪。”《优婆塞戒经》说:“养猫狸获罪,养猪羊等获罪,养蚕获罪。”经典
记载很多,可惜世人无缘看见。爱惜物命的人,养鱼喂鸟之类,都不可率性去做,因为
会引来很多杀生的牵累。请仔细思考,不要认为是迂言。
p****y
发帖数: 23737
18
佛教有出家人,有在家居士,也很重视家庭关系,在《善生经》、《大宝积经》、
《优婆塞戒经》等诸经典中,佛陀教导信众如何实践家庭伦理,比如要孝顺父母,
不邪淫等。
x*********o
发帖数: 208
19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百业经故事: 集聚母
当佛陀在王舍城的时侯,有一位莲藏国王统治爱达夏耶拉这个地方。这里举国安宁祥和
,财富圆满,无病无灾,田野里苗肥禾壮,道路旁果木成行,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
的景象。莲藏国王如理如法地管理这个国家,与王妃共同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后来王妃怀了身孕,奇怪的是,王妃在怀孕后,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念头:「我想
与人辩论!无论跟任何人进行辩论,我都一定会获胜的。」
她把这个念头告诉莲藏国王,国王询问婆罗门相士:「我的王妃怀孕后,产生想与人辩
论的新念头,如果我把世上所有雄辩家都请来跟王妃辩论,不知是否有意义?」
相士说:「有必要,也有意义!若是辩论,王妃一定会获胜的;若不辩论,那么王妃很
可能会残废,或出生六根不全的婴儿。」
国王马上召集了各方的雄论家,举行了辩论大会,果然,王妃在每一场的辩论中都获胜
了。怀胎九个月后,王妃生下一个相貌庄严的女孩,宫中为她举行隆重的诞生仪式。因
为自从她入胎以后,国王集聚众人与王妃进行辩论,所以取名为「集聚母」。父王、母
后安排八位姨母照料、喂养她。
很快地,集聚母长大了。她在宫中学习文字等学问,在短时间内,精通了世间的一切学
问。聪慧的集聚母与世上许多善辩者进...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奥义书的关系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pr 20 07:40:17 2016, 美东)
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奥义书的关系 
   在印度的哲学思想中,最大正统为吠檀多,最大异端是佛教,二者的相互关
系影响了印度思想史。大多数印度思想史家认为,佛教的基本世界观乃是从吠檀多奥义
书思想发展而来,实际上佛陀本人的确受到奥义书思想重大的影响,比如业力,因果,
三世轮回,苦,解脱,四禅八定,六道众生,诸天等等。但是前者的核心部分乃是在宣
扬形而上的本体论,籍禅修,苦行等方式,期待小我(本具自性)与本有的真常大我(
如来藏)合二为一而脱离三世轮回之苦,回归清净的本性。而后者的核心思想乃是利用
诸法缘起的理论,倡导无常,苦,无我等思想,通过正见断除错误的思想观念,认清事
实真相,再通过修习八正道断除贪嗔等习气,而得解脱。 
佛灭数百年后,奥义书的思想日益深入的渗透到佛教中,使佛教的思想逐渐的产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1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生天之论--天堂有路何为径
1.十善业道:生天的福德(条件)

持五戒未来世可以继续生而为人,若加修十善就可以往生欲界天 。如《佛为首迦
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修习何业得生欲天?修十善业得生彼天。”
因此,受持五戒与力行十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十恶业道就是身、口、意的十种恶业。也就
是身恶业有三:杀、盗、淫;口恶业有四: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绮语);意恶
业有三:贪欲、瞋恚、愚痴(恶见、邪见)。
如《优婆塞戒经》卷6〈业品 第24 之1〉中云:
身三道者,谓杀、盗、婬;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
、瞋、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
所以,十善业就是指不造这十恶业,因为这十恶是一切众罪的根本。经中接著说:
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业亦道,是故名十。是十业道自作
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
作?
也就是说这十个业与道中,心的三业是我们的意识和意根所想的,还没有身口的行
为造作出来,只...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912
2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老板娘,你被竞争了
俺是优婆夷,不是比丘尼!
注意类别!
x*****3
发帖数: 89
23
第六十五回(下)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
(6)绕不开的修心(7)铙(8)包(9)衣钵(10)耍不得诈
第六十五回(6)绕不开的修心
眼见得那边厢的唐僧,穿了如来袈裟,真的以拜佛的心态来拜自己,那妖魔就放心的开
始装如来佛祖了,是呀,你要拜我,我不好拒绝远方来的客人嘛。你当我是你的佛,我
就只好拌作你的佛咯,又不是我强迫你。
那妖怪便气定神闲的吼道:“唐僧,你自东土来拜见我佛,怎么还这等怠慢?”脚丫子
刚刚踏入一道门的三藏闻言,心脏激动得砰砰砰直跳,还没看清说话的佛在哪,就扑倒
在地。那八戒沙僧一看师父都跪了,一样的想都没想就跟着磕头。慌慌张张的人儿,哪
是走到修行终点的状态嘛。
等磕头完毕,哥儿仨一抬头,还没如来的影子呢。进入二道门,方见那如来大殿。可是
一瞄门内两侧,满满的占据了神仙们:五百罗汉、三千揭谛、四金刚、八菩 萨、比丘
尼、优婆塞、无数的圣僧、道者。登时三藏的气节,又矮了三分,一直紧张得大气不敢
喘一口的他,憋不住还是吸了口气,这一吸气不打紧,发现这进口进 鼻的是花香,抬
眼再一看,瑞气缤纷。我滴神呦,你看看这阵仗,不是西天雷音寺就活见鬼了,一想明
白这一点,... 阅读全帖
l***e
发帖数: 26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黄叶闲谈》_2
丙、勤三学
树信依师,舍三学而业何修?德何进?三学者,戒定慧也。无戒而德莫
全,无定而事莫成,无慧而智莫显。德者仁也,慧者智也,事者勇也。释曰
戒定慧,孔曰智仁勇。东方有对人焉,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盖
不同即非圣人。古德云;“同一鼻孔出气。”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
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也。然学人致力于斯,每生多异,今以二法揭
其咎。
一、志困平常 尝自念言,是三学者人人能作,人人能解,实无奇
特,宁有胜行?以白乐天之贤,白鸟窠言,犹曰三岁孩儿解得,况其余乎?
惟以平视,遂忽不趋,无始沉沦,长劫没顶。古德讥曰:“近山无柴,近河
无水。”
二、心埋怠忽 未了当体圆成,无德不具,放心不系,怠忽趑趄,谓
此三学,圣者所居,凡庸宁至?或云法尔如是,何假他求?以智隍之精勤,
未遇玄策,犹困半涂;慧南之勇锐,不识云峰,尚落窠臼。况其余乎?惟以
怠居,遂远离勇。古德曰:几多鳞甲为龙去?虾蟆依然鼓眼睛。
此略立二支,余固不及也。依次第言三学,启当人之一行。
一、戒学
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密乘十四,优婆
i*****i
发帖数: 12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归依三宝的方法
《皈依三宝的意义》 -- 圣严法师
《三》归依三宝的方法
我们既已明白了归依三宝的概念之后,就应该来归依三宝了。
至于归依三宝的仪节,在佛陀的当世,因为受归者的根器厚,
所以也用不著什么仪节。比如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归弟子,耶输伽
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
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归依。
照实际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还没有比丘僧宝,佛
为两个商人及龙王授归依,即唱三归,要他们归依未来僧。可知三
宝是一体,归依佛归依法而不归依僧,便不成其为归依。
归依三宝的词句,实在是很简单的,但在归依之前最好先能念
熟。向来受归依的人,都是在归依之时,由归依师念一句跟一句,
有的人由于归依师口齿不清或由于自己心情紧张,归依之后竟还不
知道归依词的内容是什么,按理说,那样的归依是不成其为归依的。
归依词共为三归三结,现在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
尽形寿归依僧。(说三遍之后)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也说三遍)
前面三归说三遍,便是三归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则为三归的三结。
归依的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归的正授之
w*********r
发帖数: 2192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戒本
《菩萨戒本》-正文
佛教大乘戒律书。亦称《菩萨善戒经》、《瑜伽戒本》等。汉译题为弥勒说,藏译
题为无著造。为大乘律藏中记载菩萨戒条文、说明戒相的典籍。
译本  汉译有四种:①《菩萨戒本》。北凉昙无谶译,1卷;从《菩萨地持经·方
便处戒品》录出,加归敬颂而成,亦称《地持戒本》。②《菩萨善戒经》。南朝宋求那
跋摩译,1卷。③《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译者不详(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题南朝宋
求那跋摩译),1卷。④《菩萨戒本》。唐玄奘译,1卷;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
《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录出,亦称《瑜伽戒本》。玄奘又于唐贞观二十三年 (649)
在大慈恩寺译出《菩萨戒羯磨文》1卷,别出《菩萨戒本》1卷,普光笔受,是为最后定
本。此外,尚有后秦鸠摩罗什所译《梵网经》,据称梵本共61卷,罗什只译了《菩萨心
地戒品》,分上下品。下品说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故也称《菩萨戒经》,流行较《瑜
伽戒本》为广。
玄奘译的《菩萨戒本》,十分流行,其入室弟子多持大乘戒,且常在名字前冠以“
大乘”字样,如窥基称“大乘基”等。
内容  主要说明菩萨戒相。书中列举四种重戒和四十八种轻戒。菩萨戒相分摄律
仪戒、摄善法
p*******y
发帖数: 782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摄法
佛为统摄一切团体——社会的要求,说了四种德目,称为
四摄法。摄是统摄和摄受,也就是领导或化导的意思。所谓四摄
法,就是领袖人物所不可缺少的四种处世方法,切实地做好了四摄
法的工作,便能感化群众,也能领导群众了。
四摄法的名称,就是:
第一、布施:
布施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佛教凡是涉及社会人群的德目,无不注
重布施,凡是有关居士的德目,无不鼓励布施,所以在《优婆塞戒
经》中,虽列六度但却特别着重布施一度的反复阐扬。因为唯有布
施,才能使得社会的贫富,得到适当的调节,也唯有布施,最能表
达佛教的慈悲精神。一般人,误会了布施的原义,以为施主的名
称,是居士对于寺院所专用的。事实上,为三宝出钱,最好称为恭
敬供养,为贫病孤苦的赈济,才是名副其实的布施。居士以财物布
施,可以称为施主,僧尼以佛法布施,何尝又不是施主?说也难
怪,末世的僧尼,多数只知劝请居士们给寺院出钱,而积极举办佛
教公益事业的鼓励,却又很少做到,这是今后中国佛教的一大课
题!
当然,布施是一种福业,佛将福业的对象分为八类,称为八福
田,那就是:佛、圣人(是大小乘未登佛位的圣者,小乘初果以
上,大乘初地以上)、和尚
a**u
发帖数: 8107
28
☆─────────────────────────────────────☆
baofoen (喜悦) 于 (Sun Sep 12 14:06:03 2010, 美东) 提到:
这个大家信吗? 有信心吗?
一组念观音退水灾的感应事迹
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20100729110201.html
作者:惭愧居士 文章来源:妙音新闻网 2010-6-27 点击数:4145 更新时
间:2010-7-29
国家水难当头,末学特选编了这一组念观音退水灾的感应事迹,伏请佛门弟子及一
切善心人士能在你的网站、博客、空间大量转发,同时每晚为灾区人民念诵1000声“救
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祈求人心向善,道德回归,劫难消除,国泰民安,世界风调雨顺
,人民永离一切痛苦烦恼!
每遇船欲翻 称名皆化险
1951年2月——1958年8月,罗居士一直在福建省福鼎县前岐学区中心校工作。由前
岐回家,需乘木制小船,一路要经涨、退两次潮水。水退落潮时,每次都在半海中停歇
,待水涨时,船才能行驶。8年中,好...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经论所说邪淫 辨正-1
关于试婚 和 脚踏多只船。
《优婆塞戒经》
“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
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为邪淫。出家之人
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罪。恶时乱时虐王出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
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淫罪。若到三道是得淫罪。若自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之
处。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为父母兄弟国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
财。或先受请。木埿画像及以死尸。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
。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
注意这里的“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这里的处女古代指未嫁女,
因此严格的讲,试婚恐怕是要犯邪淫的。
退很多步讲,就算试婚属于“授掷花鬘等信”,算是非正式的婚姻关系,
如《阿毗达磨法蕴足论》所说:
“如世尊说,有欲邪行者,于他女妇他所摄受,谓彼父母兄弟姊妹舅姑亲眷宗族守护,
有罚有障,有障罚俱,下至授掷花鬘等信,于是等类,起欲烦恼,招诱强抑,共为邪行
,不离邪行,如是名为欲邪行者。”
“何等名为下至授掷花鬘等信?
谓有女人,已受男子,或花或鬘...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经论所说邪淫 辨正-2
关于嫖妓
《优婆塞戒经》
“若为父母兄弟国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财。或先受请。木埿画
像及以死尸。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
亦名邪淫。”
《大智度论》
“邪淫者,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
邪淫。若有虽不守护,以法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
。若以力,若以财
,若诱诳;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乃至以华鬘与淫女为要;如是犯者,名
为邪淫。如是种种不作,名为不邪淫。”
注意这里的“国王之所守护”和“世间法、王法守护”。
古代和现代一些国家买卖春合法,或不犯邪淫,
但是在美国,大陆,和立法禁止卖淫的国家和地区,买卖春恐怕也要犯邪淫的。
a**u
发帖数: 8107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经论所说邪淫 辨正-1
☆─────────────────────────────────────☆
bigfool (fool) 于 (Tue Nov 30 14:36:28 2010, 美东) 提到:
关于试婚 和 脚踏多只船。
《优婆塞戒经》
“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
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为邪淫。出家之人
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罪。恶时乱时虐王出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
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淫罪。若到三道是得淫罪。若自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之
处。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为父母兄弟国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
财。或先受请。木埿画像及以死尸。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
。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
注意这里的“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这里的处女古代指未嫁女,
因此严格的讲,试婚恐怕是要犯邪淫的。
退很多步讲,就算试婚属于“授掷花鬘等信”,算是非正式的婚姻关系,
如《阿毗达磨法蕴足论》所说:
“如世尊说,有欲邪行者,于他女妇他所摄受,谓彼父母兄弟...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经论所说邪淫 辨正-2
☆─────────────────────────────────────☆
bigfool (fool) 于 (Tue Nov 30 14:36:43 2010, 美东) 提到:
关于嫖妓
《优婆塞戒经》
“若为父母兄弟国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财。或先受请。木埿画
像及以死尸。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
亦名邪淫。”
《大智度论》
“邪淫者,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
邪淫。若有虽不守护,以法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
。若以力,若以财
,若诱诳;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乃至以华鬘与淫女为要;如是犯者,名
为邪淫。如是种种不作,名为不邪淫。”
注意这里的“国王之所守护”和“世间法、王法守护”。
古代和现代一些国家买卖春合法,或不犯邪淫,
但是在美国,大陆,和立法禁止卖淫的国家和地区,买卖春恐怕也要犯邪淫的。
☆─────────────────────────────────────☆
aroluna (Le Bonheur n'exis...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3
杂阿含302经
时阿支罗迦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于正法律
心得无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
寿作优婆塞,证知我」!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3.html
a*****y
发帖数: 3318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与印度教ZZ
佛教与印度教
——摘自“佛教天地”网站
印度教的简介
佛教与印度教思想的差异
信仰不同
业报轮回思想
修行解脱思想
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佛教和印度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
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
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
“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
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
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
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
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
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印度教的简介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5
龙树、提婆是中观师徒,释迦牟尼佛当然是大迦叶,阿难老师。
大迦叶传阿难就难以相信。阿含经中大迦叶与阿难是不对头的,头陀行第一的大迦叶,传什么法给多闻人间游化的阿难?阿难在结集前证阿罗汉,大迦叶主持的会议,佛说都结集了,还需要大迦叶私下传法嘛?结集的经文是说佛陀没有藏私,如果有私下传法,那结集不就是公然说谎?阿罗汉是不说谎的。
坛经:
释迦牟尼佛第七。大迦叶第八,阿难第九,末田地第十,商那和修第十 [P482] 一,优
婆!5鵋多第十二,提多迦第十三,佛陀难提第十四,佛陀密多第十五,!6虎比丘第十六
,富那奢第十七,马鸣第十八,毘罗尊者第十九,龙树第二十,迦那提婆第二十一,罗
!7亩罗第二十二,僧迦那提第二十三,僧迦耶(5)舍第二十四,鸠摩罗驮第二十五,闍
耶多第二十六,婆修盘多第二十七,摩拏罗第二十八,鹤勒那第二十九,师子比丘第三
十,舍那婆斯第三十一,优婆堀第三十二,僧伽 (6)罗第三十三,婆须(7)蜜多第三十
四。南天竺(8)国王子第三子菩提达摩第三十五。唐国,僧慧可第三十六,僧璨第三十
七,道信第三十八,弘忍第三十九,慧能自身当今受法第四十(9)。
S**U
发帖数: 702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年前自杀事件的真正真相
主张「除四波罗夷戒之外的,其他都是小小戒,可舍」在结集时被否定,也不是阿罗汉
的主张。
小小戒可舍指什么,印顺法师考证过。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27/yinshun27-04.html
阿难在结集大会中,向大众传达了释尊的遗命∶「小小戒可舍」。据传说∶什么是小小
戒,由于阿难没有问佛,所以法会大众,异说纷纭。结果,大迦叶出来中止讨论,决定
为∶「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者,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五分
律』三0)。什么是小小戒,既然大家莫衷一是,那不如奉行如来的一切律制。已制的
不得舍除,没有制的不得再制,那是怎样的忠于佛制!然而,「小小戒可舍」,到底是
释尊最后的遗命。所以大迦叶的硬性决定,不免违反佛陀的本意。为了这,大迦叶指责
阿难,为什么没有详细问佛,犯突吉罗罪。这一问题,导火线一样,大迦叶接著提出一
连串的指责。所以阿难的被责,决不只是为了没有问明白,而更有内在的问题。
什么是小小戒?小小戒,或译微细戒;杂碎戒;小随小戒;随顺杂碎戒禁。在结集
法会上,虽并没有定论,但在各家律典中,都曾给予明白的解说。
... 阅读全帖
O*********9
发帖数: 552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王骧陆居士传略--ZT
王骧陆居士传略
明 真
王骧陆居士讳宰基,字骧陆(相六),号“仁知居士”,著作署名:“菩萨戒多杰
海盐王骧陆”、“浙西菩萨戒优婆塞王骧陆”。祖籍浙江海盐县,父辈迁入海宁县(今
浙江海宁市盐官镇)。上师生于一八八五年三月二日戌时,圆寂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十
六日戌时,乃二十年代崛起之“印心宗”——无相密心中心法第二代传人,世人尊称“
印心宗二祖”。
上师为浙江海宁望族“有怀堂”王欣甫公之六子,其父一生正直,因守正而去官。
其母蒋氏母家亦为海宁硖石望族,笃信佛教,好惠施善,智慧过人,擅国画,尤长于兰
花,号称“砚香老人”。上师诞生时呈瓜胎,时人视为瑞兆,赋性天聪,超群拔众,孩
提时即能诵读金刚经,背诵心经如流。少年时多次随母朝拜普陀圣山,观音大悲宏愿深
印其心,菩提心根已深扎矣。
上师青少年时期发愤读书,熟通经史,十八岁中晚清秀才,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攻
读英文。一九○七年(光绪三十三年),时年二十二岁,任翻译官随钦差大臣赴印度南
洋一带考察。幼时即铭记玄奘不畏险苦赴天竺取经精神,今亲访佛土因缘殊胜,遂一一
朝拜释迦佛祖修行圣地,谒高僧,求佛法,并拜师学习梵文,立志为弘扬正法,利益众
生实学苦...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38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
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
与佛教的异同在于
一是信仰方面。婆罗门教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
可以直接沟通;人们崇尚自然、歌咏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湿奴和
湿婆神。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
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
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间的活动。
所以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崇拜主神赐给人们的生活,而严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种
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
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佛是一位圆满
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进修,同
样可以成就阿罗汉、菩萨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怎样赴龙华三会 (太虚大师) zz
究竟真实的佛法,是唯亲证的诸佛乃能知之,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绝非我们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言语文字之所能到的。不过慈悲为怀的佛陀,欲摄化一
切众生皆证其所自证之法,推己及人,故随各人的根性不同,所好各别,而从不可思议
的第一义谛中,方便施设无量的教法,千差万别。
佛法在我们中国,现在总算是普及的了,对佛法稍有认识的人, 皆知有“龙华三
会”一语;就是平常寺院里唱的“佛宝赞”中,也有 这么一句:“龙华三会愿相逢”
。所以,现在就关于龙华三会的命名 和意义及怎么赴龙华三会,略为说明。
什么是龙华三会?
“龙华三会”的意义,必须从弥勒佛将来下生此士的关系上来说 明。因为弥勒佛
当来下生成佛,是在龙华树下,亦犹现在的释迦牟尼 佛的菩提树下证果一样。其树名
龙华者,言其枝干高大如龙盘空,且 能开灿烂之华,结丰硕之果。言三会者,亦与释
迦牟尼佛的三转法轮 相似。其转第一次法轮,遇弥勒佛听经闻法授记度脱者,是为龙
华初 会;经若干时期,有若干众生,又闻弥勒佛说法而得超凡入圣者,是 为龙华二会
;到最后一会,则大转法轮,凡为弥勒佛所度之机,皆度 尽无余,是为龙华三会。其
实,弥勒佛当来下生...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怎样赴龙华三会 (太虚大师) zz
究竟真实的佛法,是唯亲证的诸佛乃能知之,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绝非我们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言语文字之所能到的。不过慈悲为怀的佛陀,欲摄化一
切众生皆证其所自证之法,推己及人,故随各人的根性不同,所好各别,而从不可思议
的第一义谛中,方便施设无量的教法,千差万别。
佛法在我们中国,现在总算是普及的了,对佛法稍有认识的人, 皆知有“龙华三
会”一语;就是平常寺院里唱的“佛宝赞”中,也有 这么一句:“龙华三会愿相逢”
。所以,现在就关于龙华三会的命名 和意义及怎么赴龙华三会,略为说明。
什么是龙华三会?
“龙华三会”的意义,必须从弥勒佛将来下生此士的关系上来说 明。因为弥勒佛
当来下生成佛,是在龙华树下,亦犹现在的释迦牟尼 佛的菩提树下证果一样。其树名
龙华者,言其枝干高大如龙盘空,且 能开灿烂之华,结丰硕之果。言三会者,亦与释
迦牟尼佛的三转法轮 相似。其转第一次法轮,遇弥勒佛听经闻法授记度脱者,是为龙
华初 会;经若干时期,有若干众生,又闻弥勒佛说法而得超凡入圣者,是 为龙华二会
;到最后一会,则大转法轮,凡为弥勒佛所度之机,皆度 尽无余,是为龙华三会。其
实,弥勒佛当来下生...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3章 北宗正义
第3章 北宗正义
一、神秀门庭
弘忍之后,神秀一系成为北方势力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宗,是当时中国禅门之中心
,迨至唐中期以后,慧能一系方反攻北方,取代了北宗的地位,从此改写了中国禅宗史
。宋代以来的禅史灯录,基本以南宗谱系来写。推崇慧能一系,尤其对日后兴起的五家
七宗之禅的弘传,更是铺天盖地,使曾经盛行一时的神秀一系几近湮没,弘忍门下的传
禅之史亦被修正。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从南宗所传典籍中了解北宗禅法,这不免产生许
多不符史实之处,而曲解神秀一系。
神秀(605-706)生于隋大业元年(605),俗姓李,陈留尉氏(河南尉
氏县)人,年十三,“属隋季王世充扰乱,河南山东饥疫,因至荧阳义仓请粮,遇善知
识出家。便游东吴,转至闽,游罗浮、东、蒙、台、庐诸名山,嘉遁无不毕造。学究精
博,采《易》道,味黄老及诸经传。自三古微赜,靡不洞习。”他在游历期间,内外兼
修,博综多闻,受老庄玄学、《书》、《易》大义、三乘经论和《四分》律仪等儒释道
的全面熏陶,使他“说通训诂,音参晋吴,”具备了日后成为一代教主的才学。神秀二
十岁时,在东都天宫寺受戒,四十六岁至蕲州黄梅...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于善趣的十善行
【南传中部】第41经 萨罗村婆罗门经
萨罗村婆罗门居士众白世尊曰∶「卿瞿昙!以何因、何缘,于此有一类有情,身坏命终
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耶?又,卿瞿昙!以何因、何缘,于此有一类有情,身
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耶?」
世尊曰∶「居士等!因非法行、非正行,如是此有一类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
恶趣、堕处、地狱。居士等!因法行、正行,如是于此有一类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
善趣、天界也。」
彼等曰∶「我等依卿瞿昙之略说,不能详细分别理解其意义。如是卿瞿昙能为我等说法
则甚幸也,我等则依瞿昙之略说,得详细分别理解其意义。」
世尊曰∶「居士等!若然,汝等谛听、善思惟之,予将说之。」
萨罗村之婆罗门居士众应诺世尊∶「卿!愿乐欲闻」
世尊言曰∶
「居士等!依身有三种非法行、非正行,依口有四种非法行、非正行;依意有三种非法
行、非正行。居士等!云阿依身有三种非法行、非正行?于此有一类杀生者∶残忍、手涂
血,专事杀戮、对于生类无慈悲心。又有不与取者∶凡他人之财物,或在村里、或在森
林,不与而盗取者也。又有爱欲邪行者∶凡为母所护,为父所护,为父母所护,为兄弟
所护,为姊妹所护,为亲族所护,有...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阿姜朱连
在山中,我教导革命军正法,
也教导巿镇的政府军,
但祇在他们放下武器后。
真正和平,真正快乐,
不是来自社会秩序的改变,
这些战斗的双方可能有合法上的争执,
但真实的和平是内在的,
仅能经由法而体验到。
问:你在此教授何种禅修?
答:在这里,你会发现学生修习许多禅修技巧。佛陀对他的门徒开示四十种以上的技巧
。并不是每个
人都有相同背景、相等能力,所以我并不祇教一种禅修,而是许多种,为每个学生选择
合适的一种。有些
人修习出入息念,其它人观照身体的感觉,有些人则修慈悲观。来这里的人,有些人我
教授初步的内观修
习,其它的则教授专注方法,最后引导他们进入更高的内观练习和智能。
问:你说有许多好的修习途径。有些老师宣称他们的途径或方法是真正佛陀的途径,而
其它修习并不
能导致解脱,这种说法如何?
答:整个佛教的修习可以归纳成一句话:不要执着。通常即使是很有智能的人,仍然会
执着一种对他
们有效的方法,他们仍不能完全不执着他们的方法、他们的老师。他们仍未达到我们所
有修习的共通性。
这不是说,他们不是好老师。你必须小心,不可对他们武断,或执着自以为一个师父应
该如何的想法。智
能不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4
不是人格分裂,是出自法华经不同品。
法华经各品成立的时间不同,彼此间的关系也很松散,不符合传统上经是「贯穿」的意
义。学术的看法,这两品的作者应该不同。
《法华经》集成年代约纪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的著作《中论
》、《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盘经》、《优婆塞戒
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
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8%8F%AF%E7%B6%93#.E6.AD
智者大师推崇法华纯圆独妙,对法华经下的功夫很深。他把法华经依法义,分成迹门与
本门两部分,各十四品。这两品分属迹门与本门,不同的法义。
你看,我们会不会不自觉的假定∶法华经只有一个作者,不考虑集体创作的可能?
c***h
发帖数: 2262
45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Wisdom
标 题: 法华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7 02:23:57 2011, 美东)
不是人格分裂,是出自法华经不同品。
法华经各品成立的时间不同,彼此间的关系也很松散,不符合传统上经是「贯穿」的意
义。学术的看法,这两品的作者应该不同。
-- 原来如此。同一经,前后不一,是奇怪了一点。若依学术考证,该是不同作者。这
解释也合理。
不然红楼梦120回也可视为同作者了。
《法华经》集成年代约纪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的著作《中论
》、《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盘经》、《优婆塞戒
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
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8%8F%AF%E7%B6%93#.E6.AD
-- 法华经作者之一,挺激进的,私下说说就罢,连写到经文都敢这样写,这是要传世
的,真不怕下地狱。
要是这位作者上网,不...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真面目 节选
这是冯达庵的著作中的一段,给出佛教发展大概的轮廓。
------------------------------
第三节  小乘发展期
释尊在世,三乘一乘虽无所不谈,总以小乘摄机至众。当时学风一若小乘为
无上正法;习大乘者甚属希有。五种法藏,亦以小乘部之经律论三藏最为需要。
实践此中教法,全仗导师之力。佛将涅盘,诸比丘相率哀求留寿,职是之故。
然佛则付嘱摩诃迦叶继承领导之位,以其洞达佛教真面目;且"头陀"第一为
大众素所景仰,足资矜式也。
佛示灭时,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佛言:"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
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此《涅盘经》卷二之言
也。头陀者,抖擞之义;谓振刷精神与烦恼奋斗也。必自刻苦始:衣粪扫衣;食
不过午;住在冢间,长坐不卧;以此为基,日常不觉其苦,庶能不被烦恼制伏云
尔。
佛教以一乘为正宗;三乘为预科。与一乘宗旨真实相应,即达佛教真面目。
习之精熟,能接十方如来法流转加持一切众生,使三乘学人皆得实证果位;否则
不足为三界导师。是故小乘领导之人,亦须先自明宗,乃有实力。灵山会上佛对
百万人天证明迦叶默...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