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佛义
1 (共1页)
a*******g
发帖数: 867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天台六即佛义
天台六即佛义
作者:传 印 来源:http://www.zgfxy.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8
a***n
发帖数: 1993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华严一乘十玄门
华严一乘十玄门
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承杜顺和尚说
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
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
与果。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
,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
问: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贤是其因人耶?
答:虽复始起发于妙慧,圆满在于称周。是故隐于文殊,独言普贤也。亦可。文殊普贤
据其始终,通明缘起也。今辨此因果二门者,圆果绝于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辨。因
即明其方便缘修。是故略辨也。
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于因门说耶?
答:此等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非是究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今约教就
自体相,辨缘起者于中有二。一者,举譬辨成于法;二者,辨法会通于理。所言举譬辨
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也
。今举此十数为譬者,复有二门。一,异体门;二,同体门。就异体门中复有三。一者
,一中多,多中一。如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谢安朔】造物主--大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a4e6a00102v4uo.html
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时时处处觉察自心,觉醒身心贪欲习气,那么,生活本身就是
修行,人间处处皆是修行者圆觉自性的庄严道场。当我们敢于直面自心,赤诚袒露身
心污垢,以无上虔诚的心地,供养如来究竟佛义,那么,我们在人世间所遭遇的一切
善缘、恶缘,都会因心转境,世间因缘皆会成为圆满佛陀的增上缘。这即是迷时佛度
众生,悟时众生度佛,觉悟者,随顺众生诸缘,度尽自心烦恼,心空则法灭,众生与
如来,同体一性,本来性空,随顺生灭,不取一相,清净周遍,如如不动,是名如来

修行者如实面对自心,观察身心,心灵深处,依旧有很多深重、细腻、很难察觉的习
气罪恶。可是,我热爱这些罪恶,因为他们是我心灵的错误,是心灵曾经迷失后历史
的见证。罪恶就是曾经的我,为何我要去回避他,否定他?
所以啊,我们要接受自己身心深处的罪恶,要去爱这些罪恶,要去理解、包容、宽恕
这些罪恶,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只有爱,可以温暖灵魂;只有
爱,能够融化恐惧;只有爱,可以善解一切冤仇。爱我们自己,原谅我们自己,接纳
...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
☆─────────────────────────────────────☆
runsun03 (runsun) 于 (Sun May 30 09:21:11 2010, 北京) 提到:
四驱摈之不净行(不邪淫戒,犯者逐出僧团)
若有比丘,具足了比丘的学处及生活规则,没有放弃学处,没有表明自己意志怯弱,而
从事不净行(性行为),即使对象是动物,也犯驱摈,不共住。
犯相:
1.对象:(1) 人﹑鬼神﹑畜生三趣中,
(2) 雌性的肛门﹑阴道﹑口
(3) 雄性﹑无男性器官者的肛门﹑口
2.动机:(1) 主动:自己生起欲心而行不净行
(2) 被动:不是出于本身欲念所构成的不净行
3.方式:置入生殖器官
4.结果:接受乐受
无犯:
1.不是故意的。
2.被动且未产生乐受。
3.比丘精神失常﹑情绪不稳定﹑受病痛所苦。
4.第一个犯的人。
==========================
以上是佛陀对于不邪淫戒的详细规定,请问所谓的密宗弟子们是不是佛弟子,是不是要
遵守以上戒律,那么男女双修是否违犯以上
另外,密宗还有非常邪恶的和畜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
唯识与如来藏的争论,是近代才有的现象,最初,由提出“法相唯识学”的瓯阳竟
无居士(1871—1943),与提出“法界缘觉教法”的太虚法师(1889—1947)揭开了至今将
近百年的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之争论,争论孰能真正代表佛法的正统义旨。接在太虚法师
与欧阳竟无之后,则有印顺、王恩洋、吕溦、雄十力等人各自以自己所宗的思想理论提
出种种的佛法见解,互起争执,遂使得世人产生了民初佛法大兴盛矣的表相,至今仍然
有人心向往之,然而世人却不了解,事实上佛法的真正义旨,经过了这样的各自争论之
后,所得出来的结论,却已使得本来完整圆满的 佛陀法教,变成了支离破碎,各自为
论,以己为宗的戏论佛法现象情况,错解了佛法义旨,破坏了后世的佛弟子们修学真正
佛法的道路。自瓯阳竟无生存的时代往前推移几千年以迄佛世,所有的佛弟子们,包括
中国与印度的佛法修学者,纵然有中观与唯识的分门别派,然而普遍地都承认阿赖耶识
是第八识,如来藏也是第八识,为何在民国初年左右时期的这些前人会提出这个问题来
呢?他们之所以会对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产生不如理的作意,咎在自身未证法性,因为不
能自宗通达的缘故,因此对于不一不异,名相... 阅读全帖
A****0
发帖数: 12393
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阿才,听了那咒没阿?
你这种穿凿本来就违悖佛义的。
我大乘禅宗讲究报应,不讲究筮蛊。
为善事,则得善报。佛是修行,不是投机。
//阿弥陀佛
女檀越还是法密宗合适,海日-仁波切是个得道大喇嘛, 檀越不妨去寻他解惑。
y****q
发帖数: 867
7
邪教教主在强烈的金钱占有和物质享受欲望的冲击下,利令智昏,信奉“人无横财
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人生歪理。通过创立邪教组织、冒用宗教名义、散布歪理邪说
、发展邪教产业饱食“夜草”,大发横财。
一,盗
盗,即盗用宗教名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法轮功这个典型的附佛外道邪教组织在此方
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李洪志先是打着传授气功的招牌,装神弄鬼。尔后,他擅改生日,
伪造简历,盗用篡改佛教术语,假冒宗教名义,自称佛祖释迦牟尼转世和无所不能的“
宇宙主佛”, 以此宣扬迷信,达到广纳信徒,大肆敛财的目的。不仅如此,法轮功还
在海外打着“正宗中华传统文化”的幌子,宣扬所谓“中华神学文化”,大搞“新唐人
晚会”、“神韵演出”、“全世界中国舞舞蹈大赛”等活动,四处招摇撞骗。全能神教
首赵维山编造神话,借基督之名拉拽人,借“拯救”之名吓唬人,借“赎罪”之名控制
人,大量骗取信徒众钱财。华藏宗门教主吴泽衡将自己吹嘘成一个有着神话般经历的佛
教传人,打着传教修行、做善事的名义蛊惑和欺骗弟子,通过各种方式骗得他人财物数
额共计673万余元。心灵法门教主卢军宏打着学佛和念经的幌子,一直假冒观音菩萨之
名曲解佛义,宣传异端邪...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67
8
来自主题: LosAngeles版 - 天葬
死后,扔大海去喂鲨鱼一样吧?或扔深山喂野狗去?
切好一片片,或手撕好去骨头扔?让其它动物吃的开心,容易也不错?
让肉身给这大千世界做最后的贡献,最后做别的动物的食物。
自己的灵魂在天堂或地狱,看到也含笑,挺环保,挺有佛义的!
r****n
发帖数: 8253
9

在学术界,是公认大乘经典是伪造,这早已经是定性的事情。
在学术界,是公认大众部是大乘的先驱,这也是定性的事情,这方面,没有争论。
我所说的,也大部分都是学术界的总结。而不是我的个人结论。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我看的这方面的书和论文,恐怕比你读的佛经都要多几十上百倍。
有争论的是什么,是伪造的大乘经典到底是否符合佛义,这方面印顺,虚云是支持的,
而日本,欧美的很多都是否定。
吧。
就是
d******e
发帖数: 4192
10
你对大乘的否定太厉害了,太绝对了.
对大乘伪经的认识太片面了.
这一点你都不承认:
你认为大乘都不是佛说的法,而是编造的.
某某只是说,大乘是佛所说,只是偏离了佛说的原义.
你说的根本就离事实太远.而且就那么认定自己是对的.
某某说的却很有可能是对的,比如"论"是太多的大成就者的修行体会,
这个是否曲解佛义就很难说,即使他们是实修体会,
也未必严格按照佛的境界所言.那么由论所引导的修行
是否也可能会"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你比某某走的还远,真是不可思义,凭什么?
凭你是初果吗?
某某现在说查查查是查查查查查........
毕竟是有境界的,毕竟有一大堆人听他的查查查,
你查个什么?你有什么资格?
r******3
发帖数: 586
11

这话自相矛盾了。有人承认初期大乘符合佛义,但是否定中期和后期大乘。比如印顺这
种。
有何根据说明我说的离事实太远?
论藏确实有夹杂后代佛弟子自己的东西,但是整体并不偏离四圣谛。
而大乘是彻底背离四圣谛,实际是反四圣谛,反佛法。
大乘的所有核心理论都是原始佛法的反面。二者可是说是完全不同的宗教团体。
凭的是理性思考,凭的是全面求证,
凭的是佛陀留下的三藏经典,
凭的是我个人的实修实证。
我敢冒着下无间地狱的风险,否定所有的大乘经典,大乘祖师,没有足够的把握,显然
是不行的。
我足够资格。
a*******g
发帖数: 867
12
这是佛学常识了。见性和成佛是两回事。可以参考一下天台宗六即佛义。
a*******g
发帖数: 867
13
详见天台宗六即佛义。我另发贴了。请耐心看。
a*******g
发帖数: 867
14
唉,六即佛中前五位都是理上佛,只是最后才是事上佛。明白了吧。
这个六即佛义,是天台宗开山祖师智者大师提出来的(智顗(538—597) ,南朝陈、隋
代高僧),比六祖惠能(638年-713年)还要早。这已成为大乘的共识。
不是现代的法师提的。明白了吗?
Y**u
发帖数: 5466
15
无我, 无常, 长乐我净都说了几遍了。 不知道还要澄清什么。 如果认定你是神我见
, 说什么都没用。 你能使用的经典也是假的。 合适的讨论是要有一定前提的。 否则
只能是: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r****n
发帖数: 8253
16
这时佛告诉众比丘:“仔细听啊,仔细听。你们刚才引用的醉人的比喻,只知
道表面的意思,并没有通达其意。什么意思呢?比如方才的醉人看到天上的日月在回转
,其实日月并没有回转。众生也是如此,被各种烦恼无明覆盖生出颠倒的想法。把我看
作无我,把常看作无常,把净看作不净,把乐看作为苦,是因为被烦恼覆盖的缘故。虽
然知道这个道理却并不通达其中真意。比如那个醉人在不旋转的地方却感觉旋转。“我
”就是佛义,常就是法身义,乐就是涅磐义,净就是法义。你们众比丘,为何说有‘我
’的想法就会贡高我慢流转生死呢?你们若说:‘我们也修习无长苦无我等想。’但这
三种修行没有真实的意义。我现在要说更加殊胜的三种修行。
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颠倒法。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无我计我
。我计无我。是颠倒法。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是颠倒法。有如是等四颠倒法。是人不
知正修诸法。汝诸比丘。于苦法中生于乐想。于无常中生于常想。于无我中生于我想
。于不净中生于净想。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 义。
出世间者有字有义。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四颠倒故不知义。所以者何。有想颠倒心倒见
倒。以三倒故
a***n
发帖数: 1993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觉囊派
藏传佛教觉囊派
刘立千  著
一、觉囊派的传承
觉囊是地名,全名觉摩囊,在西藏日喀则专区的拉孜县境彭措林寺东的一座
山沟内,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觉囊寺是公元十三世纪时衮邦?吐吉尊追①
(1243─1313)所建。他初是萨迦派僧,曾为萨迦八思巴弟子。后来他从衮钦?却
古沃色②听《时轮讲解》和《六支瑜伽》③,得到却古沃色暗以他空见解释时轮
的教授,经过实修,证悟了他空中观④乐空双运之理。他又以他空见讲解《时轮
六支瑜伽》。于是遂独成一派,因其驻锡地为觉摩囊后遂称为觉囊派。(《青
史》904-905页)。
他空见最早的创造人为裕莫?木居多吉⑤,公元十二世纪时人,从裕莫起已
暗传七代才到衮邦?吐吉尊追。裕莫初是个瑜伽行者⑥,出家更名迪巴杰布,曾
亲近索律师等大德甚多。又从克什米尔班钦?达瓦贡布听讲《时轮》法。依达
瓦贡布弟子卓敦?南拉孜⑦译师学《时轮本续经》以及注疏要门⑧等,还学《密
集》⑨的明炬释和要门等,随后到后藏乌郁⑩地方专修《时轮法》,定中见到空
色天身⑾从内显发,又阅《如来藏经》等经,说“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⑿之
佛身,名如来藏⒀。于是生起胜义本有⒁之他空见。木居多吉将时轮教授和这...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希望新的版主和未来新版副
如果真的能做到你说的这样, 想坛经中说的: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那是最好了, 辩论什么都可以. 可是您也看见了, 某些ID已经无数次声明风格不能改变
.
我还是盼望这可以改变, 也希望大家都能劝劝他.

的人
r******3
发帖数: 586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希望新的版主和未来新版副

建议把佛义改成禅义。
六祖就是个神我外道,不是佛教弟子。
f*******8
发帖数: 3612
20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而是还有所恐惧,
那他应该还没有证果(证这个经典所提到的果)。
这一点在六祖坛经中也有提到:
------------------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
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
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1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而是还有所恐惧,
那他应该还没有证果(证这个经典所提到的果)。
这一点在六祖坛经中也有提到:
------------------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二章 开宗明义
要认识禅宗,乃至入门登堂,首当其冲的是把握她的宗旨。
那么,如何是宗门的灵魂和精髓呢?
相传当年灵山会上,释迦如来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陀金口玉言:“吾有正法
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是禅宗世代相传的最初源头,也成就了一段师资道合、法脉绵延的动人佳话。
“拈花微笑”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禅宗公案,透出宗门独特的家风。
01 宗门第一个本质属性
宗门的第一个本质属性就是:传佛心印!
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正是佛祖心印,正是你我脚跟下那段
大事因缘,由于百姓日用而不知,枉受无边生死之苦,所以祖师的的西来,目的只有一
个:“传佛心印”,为你指出自家珍宝。所以禅宗又被称为“佛心宗”。
这是宗门教育的核心内容。
您说一说:这颗佛心借助文字能否知晓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自悟自肯,不
立文字。
涅槃妙心依靠经教能否传授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冷暖自知,意在言外,音
在弦外,教外别传。
...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六章 六祖弘宗
六祖强调不重禅定的渐修而重当下的顿悟自证,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成为禅宗和中华
佛教的主流。所谓“凡言禅者,皆本曹溪”是也。
六祖语录是中国佛教界古今唯一被贯以“经”名的法宝(即《坛经》),人们尊崇六祖
如同佛祖一般。
六祖开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形成南岳和青原两大法脉,进而演变成为“五家七宗”
。可以说,一般人所知道的禅宗祖师,几乎都是六祖的子孙。
01 开口吐胆
翻开《法宝坛经》,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幕是:
韶关市长韦璩带领各级官员30多人,儒家学者30多人,僧俗1000多人,恭敬邀请六祖上
座说法。在这样大规模法会上,六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
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岂不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铮铮铁言?
第二天,韦市长继续带头请益。六祖告诉广大听众:“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
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众生一念心迷,不知自己
本来是佛,需要像六祖这样的“大善知识”来指点迷津,拨云见日,从“自心中,顿见
真如本性”。
六祖采用什么方法呢?大禅师自有多种方便教育人们。六祖也不例外,他也有方便法门
,包括教人...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二章 开宗明义
要认识禅宗,乃至入门登堂,首当其冲的是把握她的宗旨。
那么,如何是宗门的灵魂和精髓呢?
相传当年灵山会上,释迦如来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陀金口玉言:“吾有正法
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是禅宗世代相传的最初源头,也成就了一段师资道合、法脉绵延的动人佳话。
“拈花微笑”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禅宗公案,透出宗门独特的家风。
01 宗门第一个本质属性
宗门的第一个本质属性就是:传佛心印!
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正是佛祖心印,正是你我脚跟下那段
大事因缘,由于百姓日用而不知,枉受无边生死之苦,所以祖师的的西来,目的只有一
个:“传佛心印”,为你指出自家珍宝。所以禅宗又被称为“佛心宗”。
这是宗门教育的核心内容。
您说一说:这颗佛心借助文字能否知晓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自悟自肯,不
立文字。
涅槃妙心依靠经教能否传授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冷暖自知,意在言外,音
在弦外,教外别传。
...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六章 六祖弘宗
六祖强调不重禅定的渐修而重当下的顿悟自证,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成为禅宗和中华
佛教的主流。所谓“凡言禅者,皆本曹溪”是也。
六祖语录是中国佛教界古今唯一被贯以“经”名的法宝(即《坛经》),人们尊崇六祖
如同佛祖一般。
六祖开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形成南岳和青原两大法脉,进而演变成为“五家七宗”
。可以说,一般人所知道的禅宗祖师,几乎都是六祖的子孙。
01 开口吐胆
翻开《法宝坛经》,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幕是:
韶关市长韦璩带领各级官员30多人,儒家学者30多人,僧俗1000多人,恭敬邀请六祖上
座说法。在这样大规模法会上,六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
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岂不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铮铮铁言?
第二天,韦市长继续带头请益。六祖告诉广大听众:“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
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众生一念心迷,不知自己
本来是佛,需要像六祖这样的“大善知识”来指点迷津,拨云见日,从“自心中,顿见
真如本性”。
六祖采用什么方法呢?大禅师自有多种方便教育人们。六祖也不例外,他也有方便法门
,包括教人...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你对某人起嗔心时
经过8个多月的网络共修学习,闻思B组《入行论》的课程已经过半,9月进入了第六品
《安忍》。这一品十分重要,在整部《入行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大家修正心行、
调柔性格也非常有力。这次共修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安忍之功德、嗔恨心的起因、应当遣
除嗔恨心、嗔恨心之对境、轮回之自性、出离之因、以修习观察安忍等等。摘要小结如
下: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如果全力以赴地摧毁嗔恨,今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境、逆缘,他都能游刃有
余、非常快乐。而来世必将感得相貌庄严、转生善趣,生生世世成为财富圆满、才华出
众之人。
《妙臂请问经》中云:“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
《菩萨地论》中也说:“精进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离快乐,死时成群结队的天人也会
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前往善趣。”
安忍说起来容易,但真正遇到对境时,做起来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学习了这
部论典之后,每个人的性格跟以前相比,应该有很大的变化。通过这部论典的加持,增
上慈悲心、熄灭嗔恨心,这就是闻思本论的目的所在。上师在授课的课程中,有些人本
来刚强难化,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大乘论...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人知道清海无上师吗?
都争论了这么多年了,实在没兴趣继续同样的争论了,
现在越来越理解自由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有权利依据自己当下最好的智慧水平判断、选择自己的道路,
在自由天地下的自由市场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心理角流、物质交易的对
象。
free will, free market, free express.
自由市场(free market)的根本理论基础在于:
1. 因为人的智慧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不能彻底说服所有人,或让所有人认同。
2. 既然不能认同,又要承认每个人的自由意志,那就各走各的路吧。
如果实在互相说不通,就不用强求了。
当年六祖也是这么说的,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E******u
发帖数: 3920
28
唯识宗的创立
玄奘西行求法归来,通过翻译经典和传授学徒等方面的工作,将当时印度唯识学的最新
成果介绍到中土,最终创立了以佛教义学见长的法相唯识宗。玄奘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
,为中国佛教培养了一代精通唯识、因明学说的高僧,特别是其高徒窥基继承光大其学
说,留学僧人圆测将玄奘之学传播到新罗国,对于唯识学说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说玄奘是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是由于他把法相宗的主要经典都翻译成汉语并作了初步
的宣传;说窥基是法相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因为窥基在玄奘所奠定的基础上,扩大了这
一宗派的理论影响。公正地说,法相唯识宗是玄奘、窥基两代高僧共同努力创立的。
第一节 玄奘与唯识宗的创立
依照现今学术界、佛教界的普遍认识,玄奘西行的时候,中国佛教已经处于学派佛教与
宗派佛教交替发展的时期。玄奘先后礼拜了十二位老师,但其中并不包括被认定为佛教
宗派的天台宗僧人,也没有礼拜三论宗的祖师吉藏为师。玄奘西行的动机之一就是出于
消弭学派佛教差别诠释所带来的混乱。回国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经典的翻译活
动,在其弟子们的继续努力下,终于创立了一个新的佛教宗派。
玄奘在国外之时,中土佛教界存在和发生的争论,...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01:28:45 2011, 美东)
这个经我觉得不错,包括宏观上理解和微观上观察。
微观上就是指打坐时清晰了知,当下如果被转,是被什么转了。
更好的当然是,要转未转之时,保持清醒,而不被转。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藕益大师:教观纲宗/释义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31
大乘是佛说 - 经论中的论证
一、大乘是佛说
《成唯识论》中,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
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
预记别。
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
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
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
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
。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
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
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
佛所说。
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
是佛说。
二、小乘经典,也承认大乘是佛说
《大正藏》第02册No. 0125增壹阿含经
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毗昙经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 及诸契经为杂藏。
安处佛语终不异, 因缘本末皆随顺;
弥勒诸天皆称善, 释迦文经得久存。
弥...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32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阿弥陀经经义略说
http://www.yxjs.org/wenji/02_wxlasl/01_wxljsqj/08_amtjls.htm
阿弥陀佛本尊咒
即大往生咒,三咒应连持,年老人单持第三咒十字亦可。
一、嗡,卑马,达拉,塞,沙哈。
二、大也他,嗡,阿米迭阿米迭,乌巴委,阿弥达省巴哇,阿弥达,比真迭,阿弥
达。嗄米尼,冈冈拉,格衣帝嘎里,萨哇,格削,牵洋嘎利,沙哈。
三、嗡,阿弥达,札卑,阿弥达,哞。
此咒应面授方可持诵。
经义略说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无非使众生摄心归一,做到一不可得,方是度尽苦厄
。随机应化,非有定法,念佛法门,亦是方便法门之一种,不可专执持名为念佛,凡内
观自性,外参经论,念念不离觉性,皆念佛也。千百年来,念佛者多,成就者少,其原
因为:一贪得便宜,不耐吃苦;二不明心要,力量不足;三分宗立派,秽净之见横生;
四不得持名法门之诀窍。今先要明白此念佛之物,究为何物?终日受苦颠倒流浪生死之
物,又为何物?然后再去念佛,心地明白,方可我不离佛,佛不离我,佛我同光,体用
如如,在在净土,处处西方,行者须明生死事大,加意痛切,努力精进,则生西并非难
事,阿鞞跋致,此生定可证到也。
...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八大误区
释传悟
佛法的智慧大海无疑是博大而精深,浩翰而无际,从而在对佛法的求证路上,也必然是
充满坎坷与勤苦的。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禅师求法,达摩禅师言:“诸佛无上
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
苦。”凡夫众生,欲求佛法,当精勤自励,依闻解起行,精进集积福德智慧资粮,方得
入佛智慧,故学佛当放下自我,舍离己意,把身心都投入到佛法的实践中,切实行履,
如此方有成就之日。然则百丈高楼,从地而起,千里之遥,始于跬步。对于学佛修持,
初学入门,最忌因地谄曲,知见不正,这样自然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如《楞严经》云: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鉴之现今初学入门者,往往见未能求正,行未能踏实,而造
成诸多误区。现将其现象一一列之,以规来者。
一、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曾遇有这样的同修问我,为什么每天打坐两座,打了四十多座了,每天坚持诵《金刚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等也有几年了,还不能见到自己本来面目,真是越修越没有信
心了。我问他,如果要想见本来面目,那就得对身体,对心念,对情感,对名利要放得
下。回答是“虽然放不下,但我也是在很努力的修行啊。”听到这些回答,...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
中国台湾:宋泽莱
在中国、日本这些大乘佛教的流行区,阿含经一向被视为小乘经典加以忽略,
但自一八二○年后,欧洲诸国的学者开始重视阿含经,他们确认阿含经并非仅是小
乘经典,实则是释迦时代的原始教说,里头记载了当时佛教的客观环境、反应佛陀的人
本主义、生活经验、力求解脱的精神,
它是唯一不被过份神教化的佛教经典,也是活生生的佛陀的一幅实人的图像。
在日本,到了差不多十九世纪的末叶,留欧的学者接触到了南传的五部尼柯耶(南
传巴利语佛教经典),再对照北传中文“四阿含”,以及从十八世纪末叶百多年来欧人
从印度、中亚细亚的出土文物、手抄经,
由各方面进行研究,了解阿含是原始佛教的圣典,是佛陀最早的言行记录。这一套
原始的教义,将有助于了解往后佛教的发展情况。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可以从几方面来加以了解。
1.首先是佛陀思想的逐渐瓦解。在根本佛教时期,佛陀基于当时对抗乌云漫天的
印度形而上宗教学,提出了他的“无我论”“无常论”“涅盘寂静(解脱见解)”,来
遏止大我或梵我(Atman or Brahman)的奥义书论者的学说。
并且为了不使学生遗忘解脱之道不离人本经验,把他的教法限...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
这文章资料挺是丰富的,可惜虽然作者博学,但未得“无常变通”之妙意,每次对派别
的领会,一定要定型化。。然后,定型的哪有不碰棱角的?,所以,很自然的,他又走
向“对立化”。。从对立化中,你是不是反而更觉得他“博学了呢?。。
其实,根本不需要对立。。需要的,只是“否定式”“放下”。。
正好我刚讲到放下。。讲到修行,是“之”字型不断上升的。。
以”之”字为框架,你就能发现不同派别为什么都是beautiful的了。。这是因为,你
会发现,“之”字上升中的那些平台,那些中间过程,怎么都被不同的派别描述得那么
清楚呢?。。

由各方面进行研究,了解阿含是原始佛教的圣典,是佛陀最早的言行记录。这一套
原始的教义,将有助于了解往后佛教的发展情况。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可以从几方面来加以了解。
1.首先是佛陀思想的逐渐瓦解。在根本佛教时期,佛陀基于当时对抗乌云漫天的
印度形而上宗教学,提出了他的“无我论”“无常论”“涅盘寂静(解脱见解)”,来
遏止大我或梵我(Atman or Brahman)的奥义书论者的学说。
并且为了不使学生遗忘解脱之道不离人本经验,把他的教法限定在眼耳鼻舌身(十
二入处)里头,再...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7
诸大德,佛教中比丘戒,命终即舍;菩萨戒,则尽未来际;喇嘛教背弃菩萨不淫戒,贪
恋女色,妄立邪淫成佛法。篡改经典,广造伪经,立四皈依,吃屎尿甘露丸,依邪戒,
修厌镇妖术,求起尸、诛杀之感应。是故喇嘛教非佛教。
诸大德,如今,喇嘛教将手淫、意淫、滥交,“正法”化,美名曰“即
身成佛”之“无上瑜伽”,若诸佛子各个无争,各个缄默,吾辈将坐视佛教灭亡;
诸大德,如今,种种奸人各个自谓“佛、菩萨”再来,抄袭佛义,广造
邪说、邪论迷惑新学,蛊惑佛子,若诸佛子各个无争,各个缄默,吾辈将坐视佛教灭亡;
诸大德,如今,种种外道各个自谓“无上、圆满”,广造邪说、邪论迷
惑新学,蛊惑佛子,若诸佛子各个无争,各个缄默,吾辈将坐视佛教灭亡。
诸大德,诸佛子若一味的保持自心清净,不观诸论文,立正思辨,造言
立行,支持法义辨正,则昔日之印度佛教灭亡,即今日中华佛教之未来。
昔日,印度佛教被外道篡改经、教,宣其邪淫为“正法”,彼时无诸大
德造论破斥,或有破斥而诸佛子各个缄默、做老好人,用断送佛教延续流传之代价,维
护自己那微少的“清净心”,以至印度佛教灭亡。
是故,应劝广大佛子,莫要...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袁经文
如来藏兼有“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外道共有四种“我”义。佛在大小乘
经典多处提到正法如来藏“我”, 但不能视此为“梵我”思想渗透。佛用外道“我”
表述正法有三种原因:一、针对那些畏惧没有“我”的外道凡愚而作方便接引;但方便
性,仅限于如来藏语词,不指涉如来藏实义。二、从发生学上避免因修行“无我”而陷
入恶趣空,有针对地提“我”以警醒断灭空已远离中道。三、确有恒常存在的“涅槃寂
静”;前二种“我”是据此而立,但“涅槃寂静”是以“无我”为特征。佛教语境有“
妄我”、“真我”,而如来藏“我”只在“真我”上诠用。如来藏甚深法义所具有的挖
掘性难度,可能是造成以往对如来藏有多种误读的重要缘由。
关键词:如来藏 我 无我 梵我 涅槃
作者:袁经文,哲学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
若提如来藏“我”,往往便有观点视为是与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梵我”相近或等同;
其实,此中存在着对佛教经典误读的现象。如来藏“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具
有义理上的挖掘和解读难度。
一、外道“我”与如来藏“我”
印度圣天菩萨著、护法释和玄奘译的《大乘...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9
这个经我觉得不错,包括宏观上理解和微观上观察。
微观上就是指打坐时清晰了知,当下如果被转,是被什么转了。
更好的当然是,要转未转之时,保持清醒,而不被转。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40
这个经我觉得不错,包括宏观上理解和微观上观察。
微观上就是指打坐时清晰了知,当下如果被转,是被什么转了。
更好的当然是,要转未转之时,保持清醒,而不被转。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 阅读全帖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