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入灭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S**U
发帖数: 702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入灭后还能说法嘛?
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的一个观点不同,是佛陀入灭后还能说法嘛?大乘认为是可以的,而原始佛教无此说。
举两次结集佛经为例。第一次结集佛经,佛陀小小戒可舍的遗命在大会中引起争议,迦叶责问阿难没问清楚什么是小小戒。第二次结集佛经,是对十事是否符合戒律的争议。
两次结集佛经,一次是五百罗汉,一次是七百罗汉,其中不乏六神通俱足的大阿罗汉,竟然没有人想到问入灭的佛陀。为什么?现代人不都是有事就掏出手机打电话问嘛,有六神通的大阿罗汉怎么没想到跟佛陀联络一下,当场拍板,没人不服?因为阿罗汉不认为佛陀入灭后还能说法,所以在佛陀生前会问佛,在佛陀入灭后不会想到去请问。
b*****l
发帖数: 3821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入灭后还能说法嘛?
佛陀入灭后应该不会以佛陀的身份说法。
《妙法莲华经》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
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
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
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大般涅槃经》
“声闻弟子生变异想谓佛如来真实灭度。然我真实不灭度也。
如汝远行未还之顷汝之恶子便言汝死。汝实不死。
诸菩萨等说言如来常不变易。如汝善子不言汝死。以是义故。”
r*****d
发帖数: 922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入灭后还能说法嘛?
大乘中对这些问题都解释的很清楚。问题的关键在于信不信大乘所说。
佛与佛之间才能见法身
初地以上菩萨才能见报身.《维摩经》中说的很清楚: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
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
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
「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
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
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
传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沉浸于无限法喜的感动之后,他考虑到现实问题:
如此全然超越世间的真理,有谁能信解奉行呢?于是他曾打算立即入灭。
倘若佛法在于阐述因果报应,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神话!
倘若佛法在于昭示佛菩萨和上师的感应加持,那么它并没有超越信仰!
倘若佛法在于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那么它并没有超越慈善救济!
倘若佛法在于解释宇宙万法的生灭,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科学!
倘若佛法在于五戒十善的劝导,那么它并没有超越道德!
倘若佛法在于禅境的修练,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瑜伽冥想!
倘若佛法在于阿毗达磨及自性空、有的论议,那么它并没有超越哲学!
虽然这些都是世人所熟悉、赞赏的,但它们全都属于世间,不能超越世间。即使将它们
全部加在一块,也不值得释迦牟尼感动得直欲入灭。
 
人们在生、老、病、死之间承受着忧、悲、恼、苦,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佛陀成道之前
深切关注这项无可避免的残酷事实,并为此出家寻求因应之道。终于,佛陀以智慧觉观
务实地解决了这项困境。这震古烁今的伟大功绩,正是正法的珍贵之处!
 
许多人无视于老、病、死的胁迫,或是听天由命、或是自恃少壮、或是忙于追逐世俗价
值,...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5
佛陀说法教授四十五年,未曾留下任何著作,因此要了解佛陀的知见,唯有经过声闻弟
子的转述,他们接受佛陀完整的指导,特别是阿罗汉弟子。凡夫与有学比丘听闻佛陀的
教示,尚有误解、错漏,但阿罗汉却是正法活生生的示现。
 
阿罗汉证得与佛陀同等的五分法身,正法的实践在阿罗汉比丘身上全然体现,佛陀与诸
阿罗汉弟子所知、所见的法没有任何差异或丝毫出入。比丘们尊称佛陀「阿罗汉」,因
为佛陀具备阿罗汉的功德。所有的阿罗汉在正法的体证上是完全平等的。
 
虽然佛陀未曾留下任何著作,但还有阿罗汉。关怀生命的爱智者应当关心阿罗汉为世人
留下什么?
佛陀八十岁那年结夏安居之后,带同尊者阿难等一行比丘离开毗舍离城,以老病之躯来
到拘尸那罗,接着便在双树之间入灭了。另外在王舍城安居的迦叶比丘一行,则于佛陀
入灭七日之后才赶到。将佛陀的遗体火化之后,迦叶比丘为正法的存续作了长远的打算
:决定将佛陀一生的教授、教诫结集起来。
尊者迦叶游历恒河两岸,邀约各国阿罗汉比丘,共同参与正法、律的结集审订。次年的
结夏安居,便在阿闍世王的全力护持下,于王舍城召开长达三个月的结集大会。为了取
得与​&... 阅读全帖
r******a
发帖数: 207
6
只不过讲佛法还是要讲到点子上,要不然就真有基督教化的倾向了。另外什么叫“感动
地直欲入灭”啊,佛陀有这样想过吗...
i********7
发帖数: 808
7
法喜充满,应该不会有什么值得批判的东西吧
我想,大家佛弟子,这学法的历程中,多多少少也经过几次法喜充满的经历吧
法喜充满的时候,确实有感动的伴随阿
佛陀成就的时候,确实有想过入灭,有这样的记载
如果是过来跳毛病的,自然能跳出一箩筐来
我说,怎么听你说话有点。。。,
我还以为是自己小人之心了呢,呵呵。。。。
是不是有基督教化的倾向的话,就要看
学者是否越来越从事实出发,从理性,从探讨出发
还是越来越从情感出发,从相信,从固执出发
r******a
发帖数: 207
8
只是不懂充满法喜和入灭有什么关系。可能是我爱挑毛病
n********n
发帖数: 8336
9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入』无余涅槃的公案
禅宗『入』无余涅槃的公案
有一个中国禅宗的公案,是说仰山禅师的故事,谈到真正开悟的见地就是明白了『入』
无余涅槃的本际,有位居士听了就说: 『入』_之一字,不要也可以。这个其实才是真
悟居士的见地啊1
我们看看史上有很多阿罗汉入涅槃时,究竟有谁能『入』涅槃? 结果是没有任何人『入
』涅槃。
当你入了无余涅槃时,大家都说你捨报时入涅槃,然而『入』无余涅槃其实并没有人去
『入』啊,
有情的本际, 每个人的真如, 本来就是不生不灭,那就是本来涅槃嘛.又何必你去『入
』呢? 所以入涅槃其实是你自己消失了.你消失了以后,是完全无我的境界,剩下『衪
』保持在祂自己原来的涅槃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涅槃。 所以『你』根本无法『入』
涅槃,而『祂』也没有入涅槃,因为『祂』是本来就涅槃,不必再入涅槃., 而你的五
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都消失掉了,变成了真实的无我,根本就没有丝毫的你的自
我存在, 那裹还有你 ? 所以根本没有你去入涅槃.
所以禅宗公案中的那位大居士说 : 「入之一字,不要亦可」。而仰山慧寂禅师则说 :
「入之一字,不为居士」。说入这个字, 并不是为你这位开悟的居士所说, 而是为还不
明白...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1
『禅宗『入』无余涅槃的公案
有一个中国禅宗的公案,是说仰山禅师的故事,谈到真正开悟的见地就是明白了『入』
无余涅槃的本际,有位居士听了就说: 『入』_之一字,不要也可以。这个其实才是真
悟居士的见地啊1
我们看看史上有很多阿罗汉入涅槃时,究竟有谁能『入』涅槃? 结果是没有任何人『入
』涅槃。
当你入了无余涅槃时,大家都说你捨报时入涅槃,然而『入』无余涅槃其实并没有人去
『入』啊, 有情的本际, 每个人的真如, 本来就是不生不灭,那就是本来涅槃嘛.又何
必你去『入
』呢? 所以入涅槃其实是你自己消失了.你消失了以后,是完全无我的境界,剩下『衪
』保持在祂自己原来的涅槃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涅槃。 所以『你』根本无法『入』
涅槃,而『祂』也没有入涅槃,因为『祂』是本来就涅槃,不必再入涅槃., 而你的五
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都消失掉了,变成了真实的无我,根本就没有丝毫的你的自
我存在, 那裹还有你 ? 所以根本没有你去入涅槃.
所以禅宗公案中的那位大居士说 : 「入之一字,不要亦可」。而仰山慧寂禅师则说 :
「入之一字,不为居士」。说入这个字, 并不是为你这位开悟的居士所说, 而是为还不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2
『禅宗『入』无余涅槃的公案
有一个中国禅宗的公案,是说仰山禅师的故事,谈到真正开悟的见地就是明白了『入』
无余涅槃的本际,有位居士听了就说: 『入』_之一字,不要也可以。这个其实才是真
悟居士的见地啊1
我们看看史上有很多阿罗汉入涅槃时,究竟有谁能『入』涅槃? 结果是没有任何人『入
』涅槃。
当你入了无余涅槃时,大家都说你捨报时入涅槃,然而『入』无余涅槃其实并没有人去
『入』啊, 有情的本际, 每个人的真如, 本来就是不生不灭,那就是本来涅槃嘛.又何
必你去『入
』呢? 所以入涅槃其实是你自己消失了.你消失了以后,是完全无我的境界,剩下『衪
』保持在祂自己原来的涅槃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涅槃。 所以『你』根本无法『入』
涅槃,而『祂』也没有入涅槃,因为『祂』是本来就涅槃,不必再入涅槃., 而你的五
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都消失掉了,变成了真实的无我,根本就没有丝毫的你的自
我存在, 那裹还有你 ? 所以根本没有你去入涅槃.
所以禅宗公案中的那位大居士说 : 「入之一字,不要亦可」。而仰山慧寂禅师则说 :
「入之一字,不为居士」。说入这个字, 并不是为你这位开悟的居士所说, 而是为还不
...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入』无余涅槃的公案
以下转贴 :
龙树菩萨《十二门论》:「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盘。……又我亦复空
,谁得涅盘?」
『禅宗『入』无余涅槃的公案
有一个中国禅宗的公案,是说仰山禅师的故事,谈到真正开悟的见地就是明白了『入』
无余涅槃的本际,有位居士听了就说: 『入』_之一字,不要也可以。这个其实才是真
悟居士的见地啊1
我们看看史上有很多阿罗汉入涅槃时,究竟有谁能『入』涅槃? 结果是没有任何人『入
』涅槃。
当你入了无余涅槃时,大家都说你捨报时入涅槃,然而『入』无余涅槃其实并没有人去
『入』啊, 有情的本际, 每个人的真如, 本来就是不生不灭,那就是本来涅槃嘛.又何
必你去『入
』呢? 所以入涅槃其实是你自己消失了.你消失了以后,是完全无我的境界,剩下『衪
』保持在祂自己原来的涅槃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涅槃。 所以『你』根本无法『入』
涅槃,而『祂』也没有入涅槃,因为『祂』是本来就涅槃,不必再入涅槃., 而你的五
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都消失掉了,变成了真实的无我,根本就没有丝毫的你的自
我存在, 那裹还有你 ? 所以根本没有你去入涅槃.
所以禅宗公案中的那位大居士说 : 「入之一字,不要亦可」。而...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4
"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
In plain English, this is due to your mastering of mind, so that you can
enter and leave as you wish. 瑜伽师地论 use this as one of reasons to prove
that 阿赖耶识(不灭尽) should exist.
北传:杂阿含568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68.htm
......
「所谓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
「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复问∶
「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
「长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
复问∶
「尊者!云何入灭正受?」
答言∶
「长者!入灭正受,不言∶『我入灭正受,我当入灭正受。』然先作如是渐息方便
,如先方便向入正受。」
复问∶
「尊者!入灭正受时,先灭何法?为身行?为口行?为意行耶?」
答言∶
「长者!入灭正受者,先灭口行,次身行,次意行。」
复问∶
「尊者!云何为出灭...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5
"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
In plain English, this is due to your mastering of mind, so that you can
enter and leave as you wish. 瑜伽师地论 use this as one of reasons to prove
that 阿赖耶识(不灭尽) should exist.
北传:杂阿含568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68.htm
......
「所谓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
「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复问∶
「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
「长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
复问∶
「尊者!云何入灭正受?」
答言∶
「长者!入灭正受,不言∶『我入灭正受,我当入灭正受。』然先作如是渐息方便
,如先方便向入正受。」
复问∶
「尊者!入灭正受时,先灭何法?为身行?为口行?为意行耶?」
答言∶
「长者!入灭正受者,先灭口行,次身行,次意行。」
复问∶
「尊者!云何为出灭...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入胎与出胎
对我们来说,阿含圣教属于小乘法,它是属于声闻道以及缘觉道,又称为二乘菩提
。在这个里面,有留传下阿含部的经典以及《四阿含》。不论南传、北传的经典都是一
样,都指出 佛陀说有常住不灭之法,而且这常住不灭之法是超越小乘者所能领略和想
像的。
所以,在经典有说到,像焰摩迦他是一个比丘,他有一天产生一个想法,他认为阿
罗汉本身应该是灭尽以后入涅槃,入涅槃就灭掉三界一切诸法;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应
该所有的法都不存在了。可是,他后来受到众比丘们的斥责,而且众比丘们要他放弃这
个想法,但是说不赢他,这位比丘也不愿意接受大家劝解。所以,最后舍利弗尊者只好
出面,说这个见解是不对的。也就是说,涅槃本身是二乘者所不能领略、所不能了解的
,而且涅槃里面有真实、清凉、不变异,就是永远不动,在涅槃法住里面。
因此,我们就要谈到:到底四圣谛以及缘起法里面,所要谈的究竟道理是什么?其
中四圣谛在经典里面有说到,所谓四圣谛就是不离如。也就是说,从古印度开始就有个
法,他们认为就是如;如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就是像这样,所以阿罗汉所证的时候叫作
“知如真”。所以,以中文来看的话就会觉得,你知道这个法就好,为什么一切...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17
诸仁者。于彼何禅声闻缘觉如来共。
若有众生。求乐离苦观后世畏。是人修行布施清净平等时。若有正趣正发心者。应到其
所起卑下心随顺供养。从彼人边得闻正法。
闻已知义如法修行。 心乐离欲流注相续。是人得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入初禅。
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离喜行舍念增上正知入第三禅。
舍苦舍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度一切想灭有对想不念别异想入无边虚空处。
度无边虚空处入无边识处。
度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
度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
度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
诸仁者。
住初禅者灭音声刺。
住第二禅者灭觉观刺。
住第三禅者灭喜刺。
住第四禅者灭出入息刺。
住无边虚空处者灭色刺。
住无边识处者灭虚空刺。
住无所有处者灭识刺。
住非想非非想处者灭无所有刺。
住灭受想者灭受想刺。
是名身行得倚口行得倚意行得倚。八解脱禅士。得灭尽定到彼岸。
P******n
发帖数: 329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灭後的「大师」(转载)
佛陀八十岁那年,在竹林村最後的雨季安居期中生病了,患了严重的腹泻。那时,因为
当地饥荒,只有尊者阿难随侍在侧。
眼看着佛陀病了,又没有其他人在,尊者阿难既担忧又惶恐,但想到佛陀尚未对比
丘们有任何的遗命,应当不会入灭,就宽心了不少。
待佛陀病好转,可以出房走动时,尊者阿难才放了心,并将他的想法告诉了佛陀。
佛陀听了,回答尊者阿难说:
「阿难!我对大家的教导,一向是毫无保留的,大家还期待我指示什麽呢?如来从
不以自己为领导者的,只有自认为是领导者,才会留下遗命。我已经老了,八十岁的身
体,就像一部中古车一样,只有靠不断地维修,才能勉强维持。所以,大家是不能一直
想依靠我的,应当依靠自己;依靠法,因为除此以外,就没什麽好依靠的了。
怎样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那就是应当努力在自己的身体、感受、心念、想法
上专注觉察,来止息一切忧愁烦恼。我入灭後,能够这样修行的人,一定能够达到最高
的成就,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了。」
之後,佛陀又继续往西北方游化。最後,在末罗国首都波婆城接受铁匠纯陀的菇茸
供养,引发更严重的腹泻,勉强走到拘尸城,为一位名叫「须跋」的婆罗门说了八正道
,引导他证入阿罗汉後,就在...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19
【涅槃】
梵语nirva^n!a,巴利语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
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
(般,为梵语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
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
(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
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
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
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
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
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
。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再说灭尽定和涅槃
灭尽定:三果和四果圣者,能够入的深定,这种深定心心所全部灭尽,是代表五蕴灭尽
的无余涅槃的近似体验,使得修行者获得涅槃智,趣向最终五蕴灭尽,不起,不出的无
余涅槃。这种定也是阿毗达摩说的以涅槃为所缘的状况。但是阿毗达摩认为初果也必须
以涅槃为所缘,这个可能是后代发展出来的。只能代表一种修证状况,不能代表所有,
尤其慧解脱者。
阿含经上说的现法涅槃,并不是直接以涅槃为所缘,不是灭尽定,而只是泛指没有贪嗔
痴的状况。
相当部分的初果,二果圣者,由于缺乏深定,不能入灭尽定,也不能以涅槃为所缘。
禅定力比较高的三果和四果圣者能够入灭尽定,能够长时间入灭尽定。
部分或者全部慧解脱阿罗汉,由于缺乏深定,可能一生都无法入灭尽定,无法以涅槃为
所缘,但是由于慧力的关系,在观察缘起的基础上,仍然彻底断除贪嗔痴,色身灭后必
然无余涅槃。不排除慧解脱阿罗汉在世没有涅槃智,只有法住智的可能。
慧解脱阿罗汉在慧解脱之后,如果加深禅定力,得灭尽定,则获得涅槃智。但它仍然是
慧解脱,因为是在没有获得灭尽定之前而彻底解脱的。
=================
以上是我在阅读了关于灭尽定,涅槃的阿含经文,以及阿毗达摩
G**W
发帖数: 186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差异
我们要来说明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差异。这个如果不弄清楚,对于俱解脱涅盘的邪见就无
法消除。
灭尽定里面和无想定里面都没有见闻觉知,这两个定有何差别呢?
这可是大学问喔!我们睡着无梦时并不是定境,因为末那识不安住,虽然我们自己完全
没有觉知,可是那个处处做主、时时做主、分秒剎那做主的你--末那识,并不安分;祂
不断的在攀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因为这色声香味触会产生法尘让祂接触到。
在无想定中虽然没有意识,跟睡着无事好像一样,但其实不同、因为在『无想定中末那
识类似在定中安住--由伏我见故』,暂时不起前六识之见闻知觉性。这个诸位可能不懂
,因为这个要有禅定的证量才能了解。无想定中,前六识断了,所以没有觉知,息脉都
停了,末那识是安住而不动不攀缘的,外面有色声香味触法进来,他照样安住;但因为
他的身见烦恼没有断尽、种子流注的关系,突然间就使他一念心动,那个烦恼究竟是什
么意思?
祂自己也不知道;突然间一念心动就退回四禅,起了意识,知道自己在四禅中安住,虽
然没有任何的语言文字。以上是无想定与睡着无梦的差别。
接下来说明无想定和灭尽定的不同:无想定中前六识灭了,但末那识(就是做主的你)还
有五遍行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2
「灭尽定」诸蕴还存在.
「无余涅盘界」诸蕴灭尽.
「灭受想定」(灭尽定)出现于中部《有明大经》及《有明小经》。此定有身行灭、语行
灭及心行灭(停止),但留寿暖,诸根不坏,这就与死亡最大的不同点。灭受想定唯有
获得八等至的阿那含及漏尽阿罗汉所入。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
阿罗汉所体验的涅盘界名为「有余涅盘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
257;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注疏里
也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盘界名为「无余涅盘界」(anupādisesa-nibbā
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
」(khandha-parinibbāna)。
南传《清净道论》∶「(灭尽定)诸圣者既已生起八等至,入灭尽定,如是修习∶「于
七日间无心,于现法证灭尽涅盘我等乐住」,彼等修安止定而得灭尽定的功\德。所以
说∶「以十六智行及以九定行得自在慧而成灭尽定之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3
「灭尽定」诸蕴还存在.
「无余涅盘界」诸蕴灭尽.
「灭受想定」(灭尽定)出现于中部《有明大经》及《有明小经》。此定有身行灭、语行
灭及心行灭(停止),但留寿暖,诸根不坏,这就与死亡最大的不同点。灭受想定唯有
获得八等至的阿那含及漏尽阿罗汉所入。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
阿罗汉所体验的涅盘界名为「有余涅盘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
257;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注疏里
也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盘界名为「无余涅盘界」(anupādisesa-nibbā
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
」(khandha-parinibbāna)。
南传《清净道论》∶「(灭尽定)诸圣者既已生起八等至,入灭尽定,如是修习∶「于
七日间无心,于现法证灭尽涅盘我等乐住」,彼等修安止定而得灭尽定的功\德。所以
说∶「以十六智行及以九定行得自在慧而成灭尽定之智」...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196
24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杂阿含经里面提到“灭尽定”的经文只有一篇,568经,而且与其它谈涅槃的经文大有
不同,显然不是一回事——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诸上座比丘俱。
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所。礼诸上座已。诣尊者伽摩比丘所。稽首礼足。
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谓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复问。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长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复问。何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答。长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息.入息名为身
行。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是故有觉.有观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属于心.
依心转。是故想.思是意行。
复问。尊者。觉.观已。发口语。是觉.观名为口行。想.思是心数法。依于心.
属于心想转。是故想.思名为意行。
复问。尊者。有几法。
若人舍身时  彼身尸卧地
弃于丘塳间  无心如木石
答言。长者。
寿暖及与识  舍身时俱舍
彼身弃塳间  无心如木石
复问。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
答。舍于寿暖。诸根悉
r****n
发帖数: 8253
25

~~~~~~~~~~~~~~
有五阴是不会障碍解脱,但是五阴的存在,本身就是苦,和涅槃是两回事,这一点是显
然的。
这个就是很大的分歧了,你所认为的终极解脱,只是所谓的没有烦恼,没有贪爱,但是
佛陀所说的终极解脱,是五蕴这种存在形式的彻底熄灭
,绝非简单的所谓没有烦恼,没有贪爱,说涅槃是贪嗔痴的熄灭,这也对,但它仅仅是
方便初学者理解的,并不完整。
涅槃不仅是贪嗔痴的熄灭,还是五蕴的熄灭,后者更为重要,因为五蕴本身就是苦(注
意,五蕴=五取蕴),涅槃是苦灭,所以五蕴必须要灭

从解脱者自己的角度来说,如果他只为自己考虑,那么任何解脱者在证悟阿罗汉,证悟
解脱之后,都会立即让色身死亡,入涅槃界。三界一刻
都不会想留的。(佛陀最初也是如此,只是被梵天劝请,而留下来讲法)
为什么还要保持色身,主要还是为了护持弘扬佛法。这本身就是一种牺牲,一种对众生
的爱。
经典当中自杀的阿罗汉不是几位,而是大量,尤其佛陀入灭之前,自杀的阿罗汉有好几
百,而且还是集体自杀,这些对于普通人很难理解,但
是如果真正明白了佛法,就会理解为什么这样的。
真正的佛法,世人确实很难理解接受的。
r****n
发帖数: 8253
26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答。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
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
===============
这一段描写,极为像阿罗汉的有余涅槃状况。
如果阿含经仅有这一处说灭尽定的状况,我更相信灭尽定很可能是涅槃了。
而至于南传里面说灭尽定是心识心所不起作用,则和涅槃更加相近。心识心所一旦不起
作用,根据我个人理解,是必然涅槃的。
涅槃是无生,涅槃是贪嗔痴灭尽,涅槃是灭尽定。
这个问题,我会继续了解的。它对于慧解脱阿罗汉,对于初果二果的状况,都很重要。
r****n
发帖数: 8253
27

佛陀以及任何阿罗汉入灭后,不会再有色受行想识,五蕴完全灭尽不起,因为五蕴是因
为无明和贪爱而有,无明贪爱灭除,色身灭,则绝对不会再有这些的生起。
在一切燃烧经当中佛陀说五蕴是大火,无明贪爱是燃料,燃料没了,大火怎么可能还有?
这是曲解了如来这个词,在本经当中,如来这个词不是指佛陀本人,而是遵循的如来的
印度古义,指的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因为古时的印度人相信存在这样一个生死轮回主体
,叫做如来。佛教后来将这个词进行了改变,改为从如实道中来,故是如来。但本经当
中的如来,则是指生死轮回当中的主体,实际是我见。
五蕴完全灭尽不起,不是断灭。断灭是指一切完全消失。但是五蕴并非“一切”,它实
际仅仅是法界的一面,法界还有另外一面,是高度抽象的的一面,称为涅槃界。五蕴(世间)和涅槃(出世间)是互斥又互补的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法界。
就比如有人认为水高温加热彻底没了,但这是错的,因为水实际变成了水蒸气。
灰身灭智是大乘一些不懂涅槃之人对阿罗汉的污蔑。
阿姜曼不是南传的公认阿罗汉,至少缅甸传统就没有认可他。
阿姜曼在泰国林居传统是公认阿罗汉,但是他的书里面存在一些类似如来藏的思想和古怪荒唐的说法
r****n
发帖数: 8253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见性是入不疑门【玄机原创】
真心和本性,就是那个不曾被迷惑的本来面目,就是那个不曾被贪嗔痴慢疑污染的自性
。在
那个自性中,宇宙和人生的所有秘密湛然如镜,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了究竟圆满的
大智慧,明白了灭除烦恼、了脱生死的方法。
========================================================
这些不是佛法,而是神我外道的法,佛陀出世,就是反对这类神我外道,结果佛陀入灭
后,这类东西又死灰复燃。
认为修行是为了明心见性,就是已经走错路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本心,也根本
不存在所谓的自性,
佛法是为了苦灭,是为了熄灭轮回,实证涅槃。
佛陀说“我为涅槃故说佛法”,可是千年以后,所谓的佛弟子已经把涅槃丢得老远,追
求所谓的本来面目,自性,本心这些子虚乌有的“神我”了。
r******4
发帖数: 178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灭苦之道前言
遵比丘尼著
前言
一、
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三
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等正觉不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
、等正觉知、见、说正法、律。
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
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正法、律。【契经 杂因诵】
传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沉浸于无限法喜的感动之后,他考虑到现
实问题:
如此全然超越世间的真理,有谁能信解奉行呢?于是他曾打算立即入灭。
倘若佛法在于阐述因果报应,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神话!
倘若佛法在于昭示佛菩萨和上师的感应加持,那么它并没有超越信仰!
倘若佛法在于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那么它并没有超越慈善救济!
倘若佛法在于解释宇宙万法的生灭,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科学!
倘若佛法在于五戒十善的劝导,那么它并没有超越道德!
倘若佛法在于禅境的修练,那么它并没有超越
l****u
发帖数: 2166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灭苦之道前言
"距佛陀入灭已两千五百年的今日,‘知苦灭苦’唯有从北传《杂阿含》与南传
《相应部》的〈契经〉去探究了?"
runsun, do u know the english name for 《杂阿含》?
r*****e
发帖数: 1196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谈灭尽定 zz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reverie (缘生世间), 信区: Belief
标 题: 略谈灭尽定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18 16:21:28 2009, 美东)
runsun说他个人认为入灭尽定可能就是证涅槃。。。
下面这个链接里面这篇“学术论文”有一些相关考据
http://www.fuyan.org.tw/8h/03.htm
(摘录节选)
滅盡定(nirodhasamapatti),早期又稱作「想受滅定」(
sabbavedayitanirodhasamapatti)或「想知滅定」,是處於四襌、四無色定之上並共
稱為九次第定,或與七種觀法──內有色想觀外色,內無色想觀外色,淨解脫身作證,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而成為「八解脫」即佛教修持法門之
一。雖然,滅盡定早在《阿含經》中已經談到,但也有說這是後期演變出來的思想。印
順導師於其著作《性空學探源》中就這麼提道:「…很明顯的,佛教所說觀空的禪定,
在演變中,漸次的與三界的次第符合。所以我敢說:三界中無色界的次第,全是後代佛
弟子們修定的過程,
P*******o
发帖数: 3165
32
来自主题: Stock版 - 暴入灭不了丫
看我灭不了丫
r*****e
发帖数: 1196
33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runsun说他个人认为入灭尽定可能就是证涅槃。。。
下面这个链接里面这篇“学术论文”有一些相关考据
http://www.fuyan.org.tw/8h/03.htm
(摘录节选)
滅盡定(nirodhasamapatti),早期又稱作「想受滅定」(
sabbavedayitanirodhasamapatti)或「想知滅定」,是處於四襌、四無色定之上並共
稱為九次第定,或與七種觀法──內有色想觀外色,內無色想觀外色,淨解脫身作證,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而成為「八解脫」即佛教修持法門之
一。雖然,滅盡定早在《阿含經》中已經談到,但也有說這是後期演變出來的思想。印
順導師於其著作《性空學探源》中就這麼提道:「…很明顯的,佛教所說觀空的禪定,
在演變中,漸次的與三界的次第符合。所以我敢說:三界中無色界的次第,全是後代佛
弟子們修定的過程,在『身壞命終由本意故得至彼處』的理論下,組織安立成功的」。
[1]他並將此思想的演變歸納為三期,而滅盡定是在無色定以上,所以應係屬於最後期
。[2]導師認為最初佛教是注重四禪的,於四禪修空、無相、無所有三三昧引發無漏慧
而得解脫。但
O*********9
发帖数: 552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入灭后还能说法嘛?
佛陀没入灭能说法时 啊难为啥也不咋样呢?
不会说法?
r****n
发帖数: 8253
35

有什么古怪的,那是因为你不了解涅槃,非要将你的所谓真如起用,不取涅槃当成究竟。
佛陀本人如果不是被梵天劝请,他在证涅槃后也直接自杀取涅槃了。这是很正常,也几
乎必然的事情。
世人愚痴,极度贪恋生,所以才不会理解阿罗汉和佛陀自杀取涅槃的行为。
佛陀入灭后,当时也有大量阿罗汉自杀的,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继续在世间存在的必要
。也并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度众心。
r****n
发帖数: 8253
36

我说大乘经典是佛陀入灭后编造的,有一千个理由不止,你想听吗?
这个不是断言,而是因为证据实在太多。历史考据,经典,核心法义,祖师见解,宗教
修持,个人实修经验等
另外告诉你,连圣严,印顺这样的大乘法师都承认大乘经典并非佛在世的时候讲的。
至于学术界,这更是公认、
在佛教界,上座部就几乎没人承认大乘是佛说。很多上座部尊者也很激烈的批判大乘佛教
你删除我的批判大乘的帖子,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因为我对大乘的批判,是有很多具体
内容,我指明为什么这不是佛说,错误在何处,正确的应该是什么。
假的就是假的,外道就是外道,邪师就是邪师
佛陀当时说婆罗门,耆那交等是外道,甚至是愚痴,也是贴标签吗?
不是,因为佛陀具体指明了他们是如何错误的,并告诉弟子如何才是正确的。
n****f
发帖数: 905
37
您转文中是指入灭尽定吧?

prove
P****S
发帖数: 2286
38
抱歉,我也不知道经论的出处。我只能给您转大德的教言。如果有机会,希望您能跟他
们请教:
“大乘佛法认为:小乘行人在得到阿罗汉果位以后,会在禅定当中停留很长时间,但总
有一天佛会把他们从禅定中唤醒。阿罗汉们在出座以后,又要再从大乘资粮道开始修行
,并最终成佛。当然,小乘行者却认为:阿罗汉果位就是最究竟的果位。但中观宗认为
:三乘最终都要进入菩提,进入“最终一乘”。三乘不是究竟的,一乘才是究竟的。而
唯识宗又坚持“究竟三乘”,认为声闻和缘觉也是究竟乘,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就永远
是阿罗汉,最终也不会成佛。这种说法在佛经里也有,但却是不了义的说法。”
《赞法界颂》浅释 慈诚罗珠堪布传讲
另外有的佛友说是《法华经》中的教证。但没贴出原经文。您有兴趣可以找找看。
“按照《法华经》的教证,阿罗汉入灭尽定十千劫后之最后刹那,十方诸佛以弹指、放
光等方便加持其出定,直接转生于净土,于净土跟我们一样进入大乘资粮道开始继续闻
思修行,虽然断除了我们现在的人我执,但是也正因此其对于大乘大悲心的习气极难生
起,所以仍然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经历大乘的五道十地而最后成佛。”
r****n
发帖数: 8253
39

不在世间的任何处啊。经典里面描述某个阿罗汉入灭后,魔王波旬在三界内根本找不到
它。
再准确一点说,它既不是在这个世界,也不是在另外的世界,也就是经典所说的“非此
世界,非彼世界”
涅槃(无余涅盘之阿罗汉),本就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而器世间,是显然时空范围之
内的。
这个状况,和那失去测量的电子类似,它也是不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处。也是非此世界,
非彼世界。
只是那失去测量的电子,一旦再次被测量,又会出现于时空范围内。而已经无余涅盘的
阿罗汉和诸佛,已经不可能再被三界内的任何存在所测量了。也不会再以五蕴的形式出
现于三界内。
中部49经里面说
“識是不顯現的、無邊的、到處發光的:對地不被地性經驗;對水不被水性經驗;對火
不被火性經驗;對風不被風性經驗;對已生者不被已生者之性經驗;對天神們不被天神
們之性經驗;對生主神不被生主神之性經驗;對梵天不被梵天之性經驗;對光音天不被
光音天之性經驗;對遍淨天不被遍淨天之性經驗;對廣果天不被廣果天之性經驗;對征
服天不被征服天之性經驗;對一切不被一切性經驗 ”
这段就是形容已经无余涅盘的阿罗汉,不可能再被任何三界内的存在所经验,这个经验
,类似于物理学... 阅读全帖
n****f
发帖数: 905
40
您转文中是指入灭尽定吧?

prove
r****n
发帖数: 8253
41

不在世间的任何处啊。经典里面描述某个阿罗汉入灭后,魔王波旬在三界内根本找不到
它。
再准确一点说,它既不是在这个世界,也不是在另外的世界,也就是经典所说的“非此
世界,非彼世界”
涅槃(无余涅盘之阿罗汉),本就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而器世间,是显然时空范围之
内的。
这个状况,和那失去测量的电子类似,它也是不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处。也是非此世界,
非彼世界。
只是那失去测量的电子,一旦再次被测量,又会出现于时空范围内。而已经无余涅盘的
阿罗汉和诸佛,已经不可能再被三界内的任何存在所测量了。也不会再以五蕴的形式出
现于三界内。
中部49经里面说
“識是不顯現的、無邊的、到處發光的:對地不被地性經驗;對水不被水性經驗;對火
不被火性經驗;對風不被風性經驗;對已生者不被已生者之性經驗;對天神們不被天神
們之性經驗;對生主神不被生主神之性經驗;對梵天不被梵天之性經驗;對光音天不被
光音天之性經驗;對遍淨天不被遍淨天之性經驗;對廣果天不被廣果天之性經驗;對征
服天不被征服天之性經驗;對一切不被一切性經驗 ”
这段就是形容已经无余涅盘的阿罗汉,不可能再被任何三界内的存在所经验,这个经验
,类似于物理学...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3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藕益大师:教观纲宗/释义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5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如何带领佛教徒归主
佛教网摘站:辨破《楞严百伪》——释愍生法师辨(1)
作者简介--释愍生
愍生法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二十岁出家;早年亲近上海下仁老法师。一生专研三
藏,致力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培植人材。历任宝觉佛学院院长、住持,香港佛教
联合会义务司库。教学之余,常于海内外弘法,讲经说法四十年,辩才无碍,为教界所
称誉。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曾讲述《楞严经》先后达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师精研《
楞严》之心得,驳斥吕澄作“楞严百伪”之谬说,堪称护法卫教之雄辩。

佛本无法可说,以有四悉檀因缘故,随机应说。若以无法可说而言,佛于四十九年
未说一字,以名言无实故。如以有法可说而言,离经一字使同魔说,以藉假修真故。无
论有说无说,主旨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复皆非佛法,
以法无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若明此理,何需于鸡蛋里挑刺?
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理,即证其说。诸小乘经,以三法印,印定无误。试问《楞
严》何处乖违大小乘印?吕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别,刻意制造过失,引
人随落深渊,诚乃罪过无边!况经四依说:“依...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的四谛现观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48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涅槃
什么叫作涅槃?所谓涅者不生,盘者不灭,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说,祂从本
以来没有出生过,未来也不会消灭,这样的涅槃才是真正不生不灭的法。涅 槃表示从
本以来没有出生过,故名“不生”;既然是不生,当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灭”,故名
“不灭”;合此不生与不灭的体性,所以涅槃亦名为不生不灭。
涅槃有四种,那就是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无住处涅
槃;其中二乘人只能证得前二种涅槃,不证后二种涅槃,菩萨则必须亲证四种涅槃才能
成就佛道。

1.二乘所证两种涅槃

什么是“二乘”,二乘就是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声闻菩提就是成就阿罗汉的法,
缘觉菩提就是成就辟支佛的法。为什么是菩提呢?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涅槃 的
道路,或是觉悟涅槃的方法就是菩提。二乘所觉悟的涅槃跟大乘所觉悟的涅槃是不一样
的;二乘所觉悟的涅槃,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大乘所觉悟的涅槃是有余 依涅槃、
无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

什么是二乘的圣人呢?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还有辟支佛,这些就是二乘圣人。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我们现在就来说明“入胎识不是六识”的这个道理。十因缘中出生名色的这个入胎
识、这个如来藏,祂不是六识(不摄在识阴六识中)。那我们来看一下十因缘,十因缘
的观法,当我们开始探究老、死、忧、悲、恼、苦从何而起?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当
我们(逆观)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发觉老死忧悲恼苦,就是因为有生!是因为有三
界“生”,所以会有老死忧悲恼苦。因为有生,有老死忧悲恼苦之前,就是因为有“有
”,“有”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从“取”来!取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有“爱”!爱
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有三种“受”!受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有“触”!触从什么地
方来?就是有“六入”!就是因为有六入缘于名色,所以才会有六种的入!名色又从什
么地方来呢?名色就是由“识”所出生的。十因缘法探究到这边,已经没有办法再往前
推了,这个叫作“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所以在《阿含经》里面,佛说:“何法有故
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
还,不能过彼。”——《杂阿含经》卷十二。
佛在这里说得非常的清楚,就是说:当十因缘法探究到这边(而知道“名色由识生
”)的时候,是...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