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初禪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
t******g
发帖数: 17520
1
初禪中的「尋」與「伺」(上篇)
(朱倍賢教授2014.10.12skype開示)
構成禪那有五個內心的特質(五禪支): 尋、伺、 喜、樂,而第五個禪支有的經文是
漏掉,有的經文則寫「捨」或「心一境性」。從字面上比較容易了解後面三個禪支~喜
、樂、捨,前面兩個禪支「尋」跟「伺」,則是字義比較晦澀、不易了解,在歷史上有
比較多的爭議。好比說,在玄奘法師翻譯佛經之前,“vitakka”跟“vicāra” 這兩
個字是被翻譯成「尋」和「伺」,玄奘法師則將之譯為「覺」跟「觀」。
今天要探討的主題是「初禪中的尋與伺」,透過了解這兩個禪支的內涵,就能夠了解初
禪的要領。
尋(vitakka) 與伺(vicāra) 起碼有三種定義
略加整理會發現當代教禪修的老師們對「尋」與「伺」的定義,基本上有三種不同的版
本。
《清淨道論》對「尋」與「伺」的定義
第一個定義來自《清淨道論》,也就是影響南傳佛教最深遠的一部論典。當今的南傳佛
教,許多禪修技巧跟理念與原始經典有大差距的,基本上都是受到這部論典的影響。所
以今天的探討課題之一,就是澄清因為《清淨道論》而流傳出來,一些實際上並不符合
歷史佛陀教說的教義。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行断三缚结……实证初果
三、如何断我见
意识心体者,举凡现起时,必定会与五尘与法尘相触,亦必定会与五种了别境界相之心
所有法相应;又必定会有人间境界中五位(眠熟位、闷绝位、正死位、灭尽定位,无想
定位)暂时断灭之现象,当知符合如是体性之觉知心,必定即是意识心也。
欲断我见者,当先了知我见之意涵;我见者即是误认意识心為常住不坏法,若将意识觉
知心认定為常住不坏法时,即是堕於『识阴我』之中;以如是见解而坚执觉知心…意识
…常住不坏者,如是见解即名我见。所以欲断我见者,当先了知意识心,莫『堕於意识
心中而自以為不堕於意识心中』,莫将意识心变相境界错认為第八识如来藏境界,是故
应先了知「勘验意识心之方法」,方能真断我见无餘。如何勘验「所悟是否為意识心?
」答:可以增上慧学一切种智中所说较為粗浅之心所有法勘验之,即可正确勘验。
先说第一种勘验法:观察所悟之心,是否為觉知心?若是觉知心,则非真实心。復观察
所悟之心,是否能领受五尘与法尘?若是能领受痛痒冷暖之心,能领受色、声、香、味
之心,能了知法尘之心,当知即是意识心,不论所住境界相如何胜妙,都仍然是意识境
界;综而言之,若是一念不生之际,仍然能领受六尘,仍然能触知六尘...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參禪的境界
好像这里的同修很喜欢参禅,转贴一篇论参禅的文章。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volume1/volume1_13.htm
參禪的境界
宣化上人
◎一九八○年十二月禪七開示
坐禪,坐到內無身心,外無世界,遠無其物的時候,就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這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這種境界,
並不是得到真功夫,怎樣了不起。或者坐一個鐘頭,或者坐十個鐘頭,或者能坐一個月
,甚至能坐十個月,這不過是功夫有點相應的現象,得到一點輕安的境界而已。經過輕
安境界之後,繼續參禪,便到初禪的境界。
初禪天名叫「離生喜樂地」,就是離開眾生所喜歡的境界。在離生喜樂地打坐時,很快
入定,在定中,呼吸停止,不入不出,不來不去。好像烏龜在冬季的時節,把頭縮回殼
內,外邊停止呼吸,可是內部呼吸活動起來,這是冬眠現象。參禪人,在定中停止呼吸
,出定時,照常呼吸。各位注意,如果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不可打妄想:「哦!沒有呼
吸啦!」這個妄念一生,馬上恢復呼吸,不可不慎;否則,失去機會,必須再重來。
由初
t******g
发帖数: 17520
4
原文中有一句
“換句話說,泰、緬禪師有普遍不重視禪那,而偏重修習內觀的傾向“
---
我勸大家, 看文章的時候, 看到這種decisive 的話
一定要自行判斷
我沒見過聽過任何泰國緬甸的禪師的任何表現過不重視“禪那”, 我聽過的禪師都強
調禪那
的重要性。
乾觀的意思是修觀不一定必須要在“有了”“達到”禪那之後才開始(這話可以更好的組
織一下),在沒有初禪的時候也可以觀,這和重不重視禪那是兩回事。
但是乾觀的同時是有能力培養禪那,最後是相輔相成的, 禪那是很重要的
b**d
发帖数: 7644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初禅是啥?
转的。
初禪(有覺有觀,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有樂受,
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
於未到地定,證得「十六觸」(前八項為「八觸」):一動
、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九掉、十猗、
十一冷、十二熱、十三浮、十四沉、十五堅、十六軟之成就,
是為「初禪發相」!行者於未到地定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
內不見身,外不見物,經一段時間,定心不壞,守護增長;在此
定中,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 乃因心漸微細,色界淨色觸
及欲界身之故。若動觸起,或從頭、背、腰、肋、足等處,漸漸
遍身,身內覺動而外無動相!當動之時,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
宛如風發,微微而動;或從上發、下發、腰發,漸漸遍身。從頭
至足,由上而發者 多成退分;從足而發者, 多成進分。初禪動
觸發時有無量功德,略說有「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
一、定:指的是一心安穩,無有散動。
二、空:動觸發時,空心虛豁,無諸障礙之感。
三、明淨:清淨美妙,皎明無比。
四、喜悅:於所得法,心生慶悅。
五、樂:覺觸法娛心,恬愉美好。
六、善心生:生起慚愧、敬、信之心,慚念昔未得此妙法,以為慚愧;
敬信一切賢聖,具深妙之法。
七、
t******g
发帖数: 17520
6
寻 伺
一般佛教徒对“寻伺”的使用大部份限于对禅定的描述,或对这对“心所”的意义的解
读,在生活中,“寻伺”往往被其它名词所取代。但是“寻伺”有不可取代的独特性,
无法用别的心法来涵盖,若对于“寻伺”不了解的话,对行持来说,总是有缺损。
寻伺的定义
在经中并未对各别对“寻”“伺”下定义,阿毘达摩中,有对“寻伺”这对究竟法下定
义,令其意义明确。
《分别论.禅那分别品》(vibhavga,12. jhanavibhavgo,no.565. cscd版)说 :“
savitakkam savicaran”ti atthi vitakko, atthi vicaro.有“寻”、有“伺”称为
“有寻、有伺”。
tattha katamo vitakko?什么叫做“寻(思)”?
yo takko vitakko savkappo appana byappana cetaso abhiniropana samma savkappo
ayam vuccati “vitakko”.无论什么寻、寻思、思惟、安止、极安止、心的安置、正
思惟,是名为“寻”。...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7
我感覺我認識為數不多的比較advanced的老中, 似乎在禪修之前都
練過氣功,其他法門的打坐,等等, 而且基本都算經年累月的,
估計精通於調息調心。
所以 尋 和 伺, 的過程對他們來說已經歷練了
而對於我這個沒有這種背景的工科生, 尋伺的問題確是值得探討的。。。
我記得小時候看雜誌裡面說老和尚的氣息若有若無, 如果放個羽毛在鼻前, 看不到
羽毛動。。。覺得很神奇。
當時什麼都不懂, 就是放緩呼吸。。。有一天早上上學的路上, 就這樣呼吸,
突然覺得非常之舒爽。。。我記得當時我媽在陽台上看到我, 叫我走路挺胸抬頭。。
。。
不過當時覺得氣功什麼的是糟粕和迷信, 從來沒有去接觸, 連氣功治近視眼的都沒有去
參加過。。。。
w*****r
发帖数: 7106
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danalake (从头开始), 信区: Wisdom
标 题: 試論部派佛教時代的人類來源說(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26 09:44:25 2012, 美东)
p219
一、前 言
本文的寫作目的,便是希望能站在佛教本身的詮釋立場,針對有關人類的起源問題,提
供一個佛教文獻學上最早的經證或論據,藉以突顯出佛教對於這一個問題所持的宗教立
場和看法。
事實上,有關人類及世界的共同起源問題,在各個宗教的領域中都有談及,例如,中國
神話中的「盤古開天劈地說」,印度婆羅教或印度教的「梵天創造說」[1],基督宗教
及回教的「上帝創造說」,都可以說是這一種「人類起源說」的具體說明。然而,有關
這一種人類的具體來源問題,在原始佛教時代,最初只不過是把它視作一個「十四無記
」的形上學的問題而不加討論。在佛陀入滅以後的一兩百年之間,原始佛教開始從一個
以修行為主軸的「沙門團佛教」(êr?maöa Sa×gha Buddhism),慢慢轉化為一個
以信仰為主軸的「部派佛教」(Scholastic Bu...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4192
9
p219
一、前 言
本文的寫作目的,便是希望能站在佛教本身的詮釋立場,針對有關人類的起源問題,提
供一個佛教文獻學上最早的經證或論據,藉以突顯出佛教對於這一個問題所持的宗教立
場和看法。
事實上,有關人類及世界的共同起源問題,在各個宗教的領域中都有談及,例如,中國
神話中的「盤古開天劈地說」,印度婆羅教或印度教的「梵天創造說」[1],基督宗教
及回教的「上帝創造說」,都可以說是這一種「人類起源說」的具體說明。然而,有關
這一種人類的具體來源問題,在原始佛教時代,最初只不過是把它視作一個「十四無記
」的形上學的問題而不加討論。在佛陀入滅以後的一兩百年之間,原始佛教開始從一個
以修行為主軸的「沙門團佛教」(êr?maöa Sa×gha Buddhism),慢慢轉化為一個
以信仰為主軸的「部派佛教」(Scholastic Buddhism)。隨著「孔雀王朝」的日益壯大
,阿育王(A§oka;B.C.268—232)更正式宣佈要以佛教作為印度的國教,從而達到其政
教合一的政治目的。因此,就在這一種情況下,佛教便正式脫離了以修行團體為主軸的
生活模式,而開始往信仰化、宗教化的方向...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10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著
----------------------------------------------------------------------------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古吳蕅益智旭著
~d 1
經題七字。通別合舉。人法雙彰。經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脩多羅藏。同名經故。
佛說四十二章六字是別名。異眾經故。就別名中。佛為能說之人。四十二章為所說之法
。佛者。梵語具云佛陀。此翻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不同凡夫。覺他不
同二乘。覺滿不同菩薩。卽是釋迦牟尼如來萬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說者。悅所
懷也。佛以度生為懷。機緣未至。默然待時。機緣旣熟。應病與藥也。四十二章者。約
數標名。蓋從一代時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簡明者。集為一冊。以逗此土機宜。所以
文略義廣。該通四教。未可輒判作小乘也。
~s 1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d 2
後漢。卽東漢。對前漢而言之。孝明皇帝永平三年。歲次庚申。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
來殿庭。以問群臣。太史傅毅對曰。臣聞西域有神。號之為佛。陛下所夢。其必是乎。
博士王遵亦奏曰。按周書異記。載佛誕於周昭王二...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11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LunCong/098/098a-02.htm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丁 敏
(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提要
本論文嘗試從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與語言特色兩個面向,來分析神通故
事何以一再活躍於佛教發展史上的各個時期,乃至在今日社會中仍有其魅力。由於佛教
神通故事是依循佛教神通理論的發展而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分為原始佛典、介於小乘至
大乘間的佛典、大乘佛典三個階段來看佛教神通故事隨其神通觀念的變化而顯示出的不
同作用。其次,分析神通故事在宗教與文學兩方面的語言特色,以了解神通故事的語言
特色,也是它引人入勝的所在。最後本文試圖指出佛經神通故事對整個佛教宗教性格的
影響為何;並概括指出佛教神通故事在中國社會中由古至今的若干作用。
案:本論文所引用的佛經,均引用自《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在台
影印版。而在論文的附註中,均簡稱《大正藏》。又在論文行文中,引用佛經原文或轉
述佛經故事,常在文後即註明出處,例如〔2-11a~15b﹞,表示在《大...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1716
12

这样吧, 既然说到这个, 就把我前几天读的那段拷贝/贴出来:
[转载] 《四 念 住》 1996 年于法雲寺佛學院
"
第一天講課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我們的佛學院準備很久了􈖩到今天正式開課。
現在所學
習的課程是「四念處」。舊的翻譯叫做「四念處」􈖩新的翻譯叫做「四念住」。
我曾經說過􈖩四念住是我們學習靜坐的時候用的􈖩就是靜坐的時候要
學習四念
住。四念住裡邊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念」􈖩一個是「慧」。「慧」
是觀察的意思􈖩「念」
是明記不忘的意思。學習四念住的時候􈖩這個念實在來說就是止觀的止的意思
􈖩就
是攝心不亂名之為念􈖩破除去內心的散亂叫做念。散亂心破除去了􈖩
內心明靜而住􈖩
這個時候用智慧來觀察􈖩就可以破除去內心的顛倒妄想􈖩就可以斷惑
證真了􈖞
四念住包含這兩樣意思􈖩但是在我們學...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1716
13

这样吧, 既然说到这个, 就把我前几天读的那段拷贝/贴出来:
[转载] 《四 念 住》 1996 年于法雲寺佛學院
"
第一天講課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我們的佛學院準備很久了􈖩到今天正式開課。
現在所學
習的課程是「四念處」。舊的翻譯叫做「四念處」􈖩新的翻譯叫做「四念住」。
我曾經說過􈖩四念住是我們學習靜坐的時候用的􈖩就是靜坐的時候要
學習四念
住。四念住裡邊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念」􈖩一個是「慧」。「慧」
是觀察的意思􈖩「念」
是明記不忘的意思。學習四念住的時候􈖩這個念實在來說就是止觀的止的意思
􈖩就
是攝心不亂名之為念􈖩破除去內心的散亂叫做念。散亂心破除去了􈖩
內心明靜而住􈖩
這個時候用智慧來觀察􈖩就可以破除去內心的顛倒妄想􈖩就可以斷惑
證真了􈖞
四念住包含這兩樣意思􈖩但是在我們學...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47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禪宗的开悟明心如何印证?
前言:

禪宗的开悟明心之印证,必须经过三量的检验:也就是圣言量、比量、现量这三量来验
证。圣言量就是他的所悟必须符合 佛陀经典的开示和大菩萨论中的开示,乃至禪宗真
悟祖师的开示与公案,真悟者也必定能够理解。
然而其中不仅是智慧上的印证,开悟明心的菩萨必定也要先修行菩萨六度,要有菩
萨种性,也就是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般若等六度的修行与功德。
在上一篇「禪宗的开悟明心是什麼意思?」的文章中,( http://www.chinafowang.com/bbs/viewthread.php?tid=84358&extra=page%3D1 ) 我们提到开悟明心就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第八识如来藏有祂自己的功能体性,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能生万法的体性,是真实与如如的体性、是离见闻觉知的体性,这些在经典上都有说明。而六祖大师在开悟明心时也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由此证明开悟明心时必定要亲证如来藏的这些自性。
以下我们用「圣言量」(经典、论典和真悟祖师之开示)和「现量、比量」来说明开
悟...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zt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的感官欲樂
──阿梨吒比丘的邪見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故鄉迦毘羅衛城,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園中。
這天,佛陀的堂兄弟摩訶男來禮見佛陀,問佛陀說:
「世尊!我修學佛法已經有好一段時日了,也深知佛陀所教導的法:貪、瞋、癡是
內心的染污障礙,應當完全斷除,但有時心中卻還不免會生起貪、瞋、癡來,無法完全
根除,不知這是因為還有哪一法尚未斷盡所導致的呢?」
「摩訶男!你心中對來自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上的五欲之樂還喜歡著,所以
還會有貪、瞋、癡的生起。一旦斷除了感官五欲這一法,你甚且不會再過著在家的欲樂
生活。
不過,摩訶男!即使能以正慧如實知『感官五欲是樂少、苦多、失望多、帶有多少
危險禍患』的聖弟子,只要還未能經驗到離欲、惡的踊動之喜與溫馨之樂,或者,比這
喜樂更寧靜的境界,那麼,還是會喜歡這感官上的五欲之樂的。」
接著,佛陀為摩訶男居士,詳盡地分別說明了這五種來自感官的欲樂,以及其所帶
來的危險禍患,例如,佛陀說:
「因為欲的緣故;以欲為根源,所以,國家與國家共諍;族群與族群共諍;家庭與
家庭共諍;母子、父子、兄弟、姊妹都不免共諍,乃至因共諍而引起征戰與殘酷的殺戮
。」
※ ...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16
《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
釋海實
大   綱
一、前 言
二、四無量心
(一)慈、悲、喜、捨義
(二)無量義
三、龍樹對四無量心的立場
(一)承續《阿含經》解脫的立場
(二)以三種緣明不共二乘之差別
四、四無量心的修習方法
五、結 論
【參考書目】
一、前 言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在原始佛教中,本是佛陀所重視的修行法門之一。世
尊不但順應當時沙門、婆羅門等,希求生梵天而教授其法,[1] 更進而開示,修四無量
心能得無量心解脫的要義。但至部派時期、聲聞學者卻將四無量心視為是勝解觀(假想
觀)、一般的世俗定法,僅能降伏煩惱,不能依此引發無漏慧得証解脫。直至大乘佛法
的興起,龍樹菩薩以一切法無自性空的立場,來解說四無量心,這才又回復佛陀的本懷
,並以三種緣(眾生緣、法緣、無緣),來論述當時聲聞學者對四無量心的錯誤觀點。
此外,慈悲本是佛教的精髓,大乘行者無不以此為要著。而長養慈悲的方法,不外乎是
修習四無量心。那四無量心要如何修習才能與菩薩道相吻合呢?龍樹又如何解說四無量
心,如何會通原始佛教解脫的立場呢?今即對此等問題,以本文略加探討。
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又名四梵行...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hu Sep 13 15:05:09 2012,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法」一词,是传统佛教所无有的语词与
概念,此为近代佛教史学界的用语,最初提出此一用
语与概念的,是英国的学界。
早在十八、九世纪,当
西方列强向亚洲各地进行殖民侵略时,发现要在亚洲
进行殖民侵略,并不像非洲及南、北美洲般的容易。
因为亚洲不仅已有高度的文明及统一的国家,也有发
展久远的伟大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亚
洲各国人民的心灵。
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多半紧随
于宗教信仰之后,而将西方信仰传入当地,往往是文
化及殖民入侵的先驱。因此,打击亚洲的佛教信仰,
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及中国,为后续的传教、经济、殖
民作准备,即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手段。
因此,英国
对当时在其统治下的印度,针对佛教的历史、文献、
史迹进行全面性的考古及研究,原本的目的,是要透
过现代科学的求证方式,证明佛教信仰中的 释迦牟尼
佛,只是出自印度民族的神话传说、虚构人物,而不
是真实的历史人...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楞严经真伪之辨
☆─────────────────────────────────────☆
SeeU (See you) 于 (Thu Aug 5 00:28:26 2010, 美东) 提到: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节录)
自中唐以迄近代,千二百年间,楞严经备受禅讲之士的推崇,也成为后世行人认为必读
之书。但是怀疑者以此经所说与其他经论不符,认为伪造。他们所疑约有七点∶
(1)一般经论都说四大(地、水、火、风),或说五大(地、水、火、风、空),
或说六大(地、水、火、风、空、识)。而此经独说七大,于六大外又立「见大」,是
一切经所无。
(2)此经卷四辨六根功德中说(大正19·122c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
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此文在诸家疏释中无有
定解。《首楞 严经义海》云∶「!6樠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成百二十。一一根
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弘)沇师非之,(崇)节公是之。(洪)敏师于十二中
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用具十如是,成千二百。」子璇《义疏》卷四之二云(
大正39·886a)∶「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9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0
前言:
近日,有同修告知,在網上讀到消息,略謂:現代禪前同修張志成師兄,為「現代禪網
站」在1999年12月14日署名「張志成」寫的覆網友呂居士之文章〈現代禪對正覺同修會
蕭平實老師的基本看法〉一文,向他現在隨學的蕭平實先生當面表示懺悔;這一消息來
源並且提到該文是「他人借張志成的名義發表」(原文是「被人藉其名義著文評論平實
導師」)的,又說張志成的懺悔乃是經過長久的閱讀與反覆的思考而自覺前非的。(資
料原出處:「邁向正覺佛法論壇∕《正覺電子報》第57期∕《我的菩提路》第二輯即將
出版」,網址:http://www.mxzjnet.org/bbs/viewthread.php?tid=2607&extra=page%3D1)
聽到這樣的講法,心裡首先浮現的是覺得此中的邏輯頗為怪異。因為如果那篇文章真的
不是張師兄所寫的,那麼他何必為此向其新師父道歉呢?如果該文並非張志成原來的看
法,那麼他又何必經過長期的閱讀和反省才能形成其新的結論呢?如果張師兄原來就是
那樣想的,那麼他何必撇清關係,說那篇文章是別人借他的名字發表的呢?
為釋心中的疑惑,於是找到這篇文章重讀。讀後,益發覺得張師兄的懺悔...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1
《阿含經》中
佛陀這麼講:「佛告阿難:『伽伽羅等十二人,斷五下分結,命終生天,於彼即般涅槃
,不復還此。五十人命終者,斷除三結,婬怒癡薄,得斯陀含,還來此世,盡於苦本。
五百人命終者,斷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必定成道;往來七生,盡於苦際。』
」(《長阿含經》卷2)這一段經文中 佛陀說:伽伽羅等十二個人,這十二個人已經在
捨報前修學 佛陀的聖道,能夠斷除我見、疑見、戒禁取見,而且發起了初禪,斷除了
欲界貪、欲界瞋,所以他命終以後會生到色界天;因為已經是發起初禪是三果人,所以
命終之後會生到色界天,那麼就在色界天那裡捨報以後就會入無餘涅槃,不會再回到人
間來了。 另外有五十個人捨報了,他們在捨報前,已經修學佛法的聖道,斷除我見、
疑見、戒禁取見,而且同時薄貪瞋癡,得到解脫果的二果斯陀含;那麼在捨報以後會生
到欲界天,之後還會來到人間,到人間來以後繼續修學,能夠滅除生死之苦,能夠出離
生死之苦。另外有五百個人命終的,他們是已經修學佛法中的聖道,斷除我見、疑見、
戒禁取見,得到解脫道的初果須陀洹;那麼因為有這個功德,所以不會再墮到三惡道中
,必定能夠成就解脫道,那麼就這麼七次的人天往來... 阅读全帖
m********4
发帖数: 988
22
法鼓山美國東初禪寺監寺常華法師佛學講座:
佛教“放下”的藝術
十一月九日法鼓山美國東初禪寺監寺常華法師,以”佛教放下的藝術”為主題,與聖路
易悅眾初結法緣。
常華法師此行,應南伊利諾大學佛學社師生邀請,在當地做一場佛學演講。從芝加哥臨
時轉道經過聖路易,隨緣給聖路易悅眾佛法開示。
來自紐約東初禪寺的常華法師,在北卡攻讀生化博士學位期間,因經常到紐約東初禪寺
隨聖嚴法師學習禪修而結下佛緣。
常華法師親切隨和,平易近人,是難得具有科學研究背景的佛門後起之秀。 從一位美
國科學界的精英,到皈依佛門成為聖嚴法師的弟子,常華法師習禪學佛的心路歷史,正
足以印證佛教並非一般人以為的迷信的宗教。
法師深入大乘佛教經藏,指導禪修靜坐,融合宗教和科學於一爐,讓大家從科學的角度
了解佛教。
時間: 十一月九日,星期一,上午九點到中午。
地點: 淨心書坊 7825 Olive St., University City
電話: (636) 825-3889 email: a***[email protected]
G**W
发帖数: 186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异性相吸的奥秘
欲界─从人间(包含三恶道)到欲界天, 这是意识所住的第一种境界。意识一旦现行
在欲界中,都是领受欲界中法,这是第一种意识所住的境界。那為什麼要称為住?因為
在这裡面的境界中,意识有所爱著;或者虽无爱著, 但是却不能离开而必须要去领受
,所以称為意识所住的境界,就 是欲界境界。
意识所住的第二种境界是初禪天的境界。有的修行人厌恶 欲界,他认為欲界到处充满
不净,所以他不喜欢;譬如人间连 吃个食物都是土长出来的,他不喜欢!不喜欢时该
怎麼办?要 离开欲界啊!当他想要离欲界时要怎麼办?要修定。经由修定 而获得未到
地定,是因為他定力很好;但他始终到不了初禪 定,所以就叫作未到地定啊!那他想
一想:「我為什麼始终进 不了初禪定境?為何都证不到梵天的境界呢?」他想一想:
「啊!原来我对欲界的五欲还有贪爱。」有贪爱就离不开欲 界,所以就成為污垢不净
的欲界心,最多只能住在欲界天中, 继续领受欲界法。喔!想通了!於是他把五盖修
除,对欲界 法不再贪爱了;由於不贪爱的缘故,就使他的未到地定转变成 為初禪,自
然转变进入初禪定境中了。这个初禪境界就是眾生意识的第二种所住境界。
G**W
发帖数: 1865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罗汉,杀贼,无生
阿罗汉到底有哪些定义?阿罗汉如果直接翻译就叫作应供,又称為杀贼,或称為无生,
一般民间有时也会把阿罗汉简称為罗汉。
如果以声闻的修行果位来讲,是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当他证得四果,也就是在
声闻人的最高果位时,他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是依照 佛所教导的四圣諦、八正道,他
在蕴、处、界裡面去作观行;他去观一切法苦、空、无我、无常,渐渐地、慢慢地去断
尽三界贪爱;从断我见断掉我见烦恼,再来断掉我执烦恼,所以在这一生捨寿的时候,
他愿意将自己、自我把他灭尽;所以当自我灭尽以后,他就不在三界中出生,所以就脱
离生死轮迴的苦,就直接入无餘涅槃,这样的一位圣者,我们就称他叫作阿罗汉。
所以阿罗汉是经过须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来成就阿罗汉。须陀洹我们一般称他為初
果,斯陀含就是二果,阿那含就是三果,最后成就阿罗汉,就是我们俗称的四果。所以
阿罗汉很简单的一个定义是说:他能解脱於三界的束缚,所以阿罗汉又称呼為应供;恰
巧佛的十种称号当中也有一种叫作应供;阿罗汉也叫应供,佛也叫应供,所以有些人就
误认為,佛就等同於阿罗汉,阿罗汉就等同於佛,所以会有这样一个误解。有机会再进
一步说明。
应供的意思其实就是...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5
◎世尊顯然還是有分別心存在的。(心經密意122頁)胡說八道蕭平實着
金光明經
復次善男子。一切如來無分別心。於一切法得大自在
佛說法集經
如來無分別心。 所說之法自然而成。
蕭老頭:阿賴耶識就是真如法身
佛:阿賴耶識.有能取所取.......
佛: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
蕭老頭:找到阿賴耶識就是證果.開始做轉依
彌勒菩薩: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
蕭老頭:阿羅漢沒開悟
彌勒菩薩:或入聲聞正性離生.亦能通達阿賴耶識
勝嫚經講記
意根是永遠不會滅的.直到成阿羅漢以前..........蕭平實著
佛:壽盡諸根敗壞
勝嫚經講記
若在正覺講堂已證得七住明心.所已是七住菩薩.阿羅漢才六住......當然證量是在你之
下(明心七住蕭老頭說心情好時可以送)
蕭平實著
大家看看這蕭老頭多麼厚顏無恥.......................
勝嫚經講記:
如果我喜歡一個人.密意還可以明說.如果信受.這樣就成為七住明心.位登菩薩二果....
........
蕭平實著
.這蕭老頭真是亂搞一通 ..........................
勝嫚經講記
假使一個凡夫菩薩證悟了.但心中仍然很貪求錢財.你若...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47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載]我是蕭平實的學生!
我是蕭平實的學生!
文 : 郭文
因為有位師兄生病,末學發願定點放書將功德迴向給他,但在放書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現
象,就是有些支持西藏密宗及信受其他說法或相似佛法的信眾,偷偷把我們的結緣書藏
起來或收走,並且說蕭平實都在批評別人及毀謗僧寶,當然末學要舉例說明,【蕭平實
是在作法義辨正,不是批評別人!】為什麼呢? 因為蕭平實的所有著作中並沒有對任何
人作個人身行攻擊,都是引經據典針對錯說佛法之內容,解說錯在何處,全都是在法義
上作說明。
譬如《 邪見與佛法》第33、37頁之中所述:
「第四種解脫的邪見是關於無想定的誤解。有很多人認為心中沒有妄想、安住不動,這
樣叫無想定。早年大陸有一位很年輕就出道,非常有名的大居士,後來到台灣,就是南
懷瑾老師;相信很多人讀過他的書,其中有一本叫《如何修証佛法》,在第一篇第一章
第一節就講無想定,他說沒有妄想就是証得無想定。這還是大師喔!連密宗四大派的祖
師──無論古時今日──也都是這樣認為;由此可見末法的佛子對佛法的誤解到這種地
步,實在可憐!其實並不是沒有妄想就叫無想定,無想定是修得初禪、二禪、三禪、四
禪後再轉進,把四禪中的那個微細的覺知心滅了、...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念言:
「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作是念已,從禪起,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如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
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佛告阿難:
「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
「云何世尊以諸{受}[行]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阿難: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
;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
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
「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
「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
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行断三缚结……实证初果
观行断三缚结……实证初果
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
佛门修行是否已断三缚结?
端以我见及三缚结是否已断而判,
不以耕地时是否能使虫离四寸為判;
是故佛弟子是否已证阿罗汉果?
端以五上分结是否已断為判!
当今之世,学佛者首要之务,在於取证二乘菩提之初果解脱,然后则是求证大乘般若实
相智慧;若欲取证初果解脱者,则以求断我见而断三缚结為急切之务;若断三缚结者,
即使是最钝根、最懈怠之人,亦可因此而极尽七次人天往返即出离三界生死,是故当已
断除三缚结為首要之务,然后才是求证法界实相的禪宗开悟境界。若欲断除三缚结者,
首结即是『我见』;我见若断,「能取与所取真实不坏」的世间见,便可断除,疑见随
之即断,对於眾生是否真可实证初果,对於诸方大师是否已断我见等事,皆能明确判断
而无怀疑;疑见若断,戒禁取见随后次断,令人流转生死的三种繫缚便告断除,即成声
闻初果人也。
若能在证得初果之后,渐次於大乘究竟了义正法中修集福德者,久后缘熟时亦有悟缘,
自可悟入实相而起般若实智;由此可知,断我见而证初果之后,进则可以求证大乘见道
之禪宗明心等法而起实相般若智慧,入菩萨数中,永不退堕於意识我见中,退则可保解
脱...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9
Sujiva 禪師指導觀禪‧禪九
5/11 ~ 19/2017
五月中,寒熱相宜,Sujiva禪師將從歐洲飛來,蒞臨灣區指導觀禪。
觀禪是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otama)所傳授,千百年來,經由佛弟子輾
轉相傳。這是一個修心過程,培育、集中、磨銳正念,成為具穿透性而純淨的智慧。通
常止禪也用做這種修行的助緣,止禪是以概念為定的所緣,為觀禪構築一穩定而清淨的
基礎。相對而論,觀禪的所緣是名/色的過程,此過程是可以直接觀察並體驗的自然現
象流動,體現三共相,也就是無常、苦、無我。
Sujiva 禪師 簡介
慈濟瓦禪師(Bhante Sujiva)為馬來西亞華裔,不但指導禪修,同時兼為作家和詩人
。1975年獲頒馬來西亞大學農業科學系優異學士學位,旋即在南傳上座部出家,獻身於
四念處智慧禪的教授。早年在修習過程裡,曾受教於中、馬、泰、緬多位止禪、觀禪的
師父,包括知名的緬甸班迪達大師(Sayadaw U Pandita)。
禪師自 1982年起駐錫馬來西亞哥打丁宜(Kota Tinggi) 山林中,在鄰近新加坡邊界
的一座老橡膠園中創立「寂樂禪修苑」...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0
這個講的不對, 欲界是指眾生還不離男女慾的境界.
並不是什麼必须依赖肉身才能觉知自我之存在叫欲界.
色界眾生是微細四大所成色身而沒有男女相, 都是中性身. 而
欲界眾生是粗重四大所成肉身,
兩者都叫"色身",都是"色法"所攝.
初禪 (巴利語: pathamajhana ) :亦可稱為初靜慮。修行者 唯有 「已離諸欲 ,
離諸不善法 ,有尋有伺 ,離生喜樂 , 初禪具足住」, 這是色界天人.
也就是欲界愛斷除,初禪發起,便是色界.
為什麼提這些 ? 因為如果有人在未到地定而並不明白色界之理而說自巳已証初禪,
會有未証言証大妄語之過失.
G**W
发帖数: 1865
31
這個講的不對, 欲界是指眾生還不離男女慾的境界.
並不是什麼必须依赖肉身才能觉知自我之存在叫欲界.
色界眾生是微細四大所成色身而沒有男女相, 都是中性身. 而
欲界眾生是粗重四大所成肉身,
兩者都叫"色身",都是"色法"所攝.
初禪 (巴利語: pathamajhana ) :亦可稱為初靜慮。修行者 唯有 「已離諸欲 ,
離諸不善法 ,有尋有伺 ,離生喜樂 , 初禪具足住」, 這是色界天人.
也就是欲界愛斷除,初禪發起,便是色界.
為什麼提這些 ? 因為如果有人在未到地定而並不明白色界之理而說自巳已証初禪,
會有未証言証大妄語之過失.
z**n
发帖数: 22303
32
佛教是无神论
---圣严法师

这是宗教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世间有两种无神论,一种是唯物的无神论;一种是
佛教所说的无神论。
唯物无神论否定一切精神的独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而佛教所讲无神论,
是说诸法由因缘所生,宇宙万物由众生的共业所成,承认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为
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说的全知、全能,主宰创造宇宙的,既是最初也是最后而唯一的神。
神的分类,从宗教学上,可分做多神、二神、一神、泛神以及无神的信仰。多神是
一般的民间信仰,没有组织、没有体系,是原始民族的宗教型态,也是地域性的宗教型
态。例如:中国民间的神,分做地方的、国家的。地方的又分做祖先神和自然神,它的
名称和形象,可以因地、因时而异;国家的神是全国和全民族的元祖或山川日月。
至于二神信仰,是把善恶分为两种势力。最初是两个敌对民族各自将己方的保护神
视为善神,而对方的则为恶神,后来经由各民族的统一之后而形成了二神的信仰,那便
是恶神为魔鬼,善神为上帝;不过,既崇拜魔鬼,也崇拜上帝的宗教,在世界上只有波
斯的祅教。基督教虽然也相信魔鬼和上帝永远的存在,但是只拜上帝,不拜魔鬼,有二
神教的内容...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3
☆─────────────────────────────────────☆
bdbd (maotouying) 于 (Fri Aug 21 21:31:18 2009, 美东) 提到:
网上转的。 应该是类似讲的东东。
我在打坐時會感覺上半身包括手也都消失了,但仍聽得到聲音知道自己還在呼吸下半身
依然存在,這樣是否是已入二禪,但我並沒有看見光,在我用心的想觀看光時雙眼抖動
得非常的利害,剎時又感覺到身體回來了,雙眼也忽然間張開了,我想請老師指導正確
的二禪打坐方法,還有能夠看見光是眼睛能看見還是心中所感覺的到光。還沒進入二禪
境,只是趨向一禪境界中而已。初禪以上有情,不須分段食,故鼻、舌二識不起作用。
唯對眼、耳、身、意等四識還生起相應,會以喜受與心意識相應,有樂受尚與眼、耳、
身等三識相應。您的境界還在未到地禪(初禪未到),雖然上半身失去知覺,只是氣入延
腦中樞,對上半身沒知覺,身體不會消失的。修行中不能有預期要得到什麼境界的心態
,要見光是自然而然現起的,不要有預期的心理要見光明,能見此光是自性光,再來能
看到外境宇宙光明,但這些對於心靈的解脫都沒有幫助。若修行有預期
C******7
发帖数: 11
34
擅長以滐@易懂的現代語言,闡述「空」、「無我」教理,並融合禪修方法,著重日常
生活應用的紐約東初禪寺暨象岡道場住持果醒法師,即將在九月份的弘法活動中,再次
深度延展「無我」主題,為灣區信眾帶來兩場精湛的禪宗核心講座。
對於「我」的普遍錯誤認知,法師將帶領大眾層層抽絲剝繭,探討這個「我」到底是誰
。融匯縱貫《楞嚴經》、《心經》、《六祖壇經》教理,結合日常修行的層面,循序漸
進地指出眾生覺性的特質,一一破除根本妄想執著。
15日(周二)無我:誰行善誰解脫,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12時30分。16日(周三)生死
中無生死,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12時30分。20日(周日)禪一:中英雙語,上午9時至
下午5時。活動免費,法師停留期間並參與多項共修活動,詳情請參考分會網站。
果醒法師為法鼓山紐約象岡道場曁東初禪寺住持,是聖嚴法師法子。1986年依止聖嚴法
師出家,之後三十年協助聖嚴法師在台灣、東南亞及美國帶領精進禪修活動,擅長禪修
指引和佛學講座。
位於Fremont的法鼓山舊金山分會,是一個提倡心靈環保的佛教教育團體,希望以教育
完成關懷的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的目的,帶給社會及世界更多的平安與...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异性相吸的奥秘
这个也不见得完全是这样,欲界眾生是因淫欲而生,然而三界眾生含色界,无色界.
色界,无色界的眾生是因為没有了淫慾,断除了慾界爱,加上有禪定証量 (初禪,
2禪,3禪,4禪),所以在人间捨报后生到色界,无色界.
色界没有男女相,所以生到那里是叫化生,而不是像人间经由父母行淫胚胎受精而生.
然不论色界,无色界,虽然没有了淫慾,他们也还在生死门内,还是在三界六道中的天道,
福报尽了一样下坠轮迴.
能出三界的是断了我见,我执的四果圣人,也就是阿罗汉,他们当然有禪定的証量,但是他
们能出三界的原因是在於佛法中不共外道的解脱慧 (正确的我见内容及修断五下,五上
分结),
而能断淫欲这一道坎,的确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还有欲界爱,就提昇不到初禪,更何论更
高的层次了.

。有
就在
t******g
发帖数: 17520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要不在欲界打滚,很难,要断欲界贪(欲贪),这就是三果了
-------------
你這是從總綱去看
我是從禪定的角度去看的
「離欲、惡、不善法」本身就是去除5蓋的的過程, 初禪的5支具足(相對)
修習禪定,才能進入有覺有觀的禪修。初禪的達到才是“算”進入色界禪定的範疇
t******g
发帖数: 17520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要不在欲界打滚,很难,要断欲界贪(欲贪),这就是三果了
-------------
你這是從總綱去看
我是從禪定的角度去看的
「離欲、惡、不善法」本身就是去除5蓋的的過程, 初禪的5支具足(相對)
修習禪定,才能進入有覺有觀的禪修。初禪的達到才是“算”進入色界禪定的範疇
s*********2
发帖数: 357
38
来自主题: _wisdom_except_GUANYINFAMEN版 - 如何进入禅定。
當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根得到充分培育之時,定力將會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
。達到禪那時,心將持續不間斷地覺知似相,這情況可能維持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
天。
心持續地專注於似相一小時或兩小時之後,你應嘗試辨識心臟裡意門
(bhavavga 有分識;有分心)生起的部位,也就是心色(心所依處)。有分心是明亮
清澈的;註釋中說,有分心就是意門(manodvara)。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你將能
辨識到依靠心色而生起的意門(有分心),以及呈現在意門的似相。能如此辨識之後,
你應嘗試逐一地辨識五禪支,一次辨識一禪支。持續不斷地修行,最後你能同時辨識所
有五禪支。五禪支是:
一、尋(vitakka):將心投入於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持續地投注於似相;
三、喜(piti):喜歡似相;
四、樂(sukha):體驗似相時的樂受或快樂;
五、一境性(ekaggata):對似相的一心專注。
諸禪支整體合起來即稱為禪那。剛開始修行禪那時,你應練習長時間進入禪那,而
不應花費太多時間辨識禪支(jhanavga)。你也應練習初禪的五自在:
一、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之後辨識諸禪支。
二、入定自在
G**W
发帖数: 1865
39
心所是说当心识在运作时,会与心识同时发生的各种名法皆可称為心所, 心所法又不是
色法,那里有光来观 ? 而以光来呈现而让眼识来了别 ? 是你听错还是帕奥老人家说错
?
LA来的师姐从初禅一步一步修到三禅, See弟你是如何判断那位师姐到了三禅 ?
这种事情很重要,不要人家自已没这麼认為, 而你说她到了三禪,你虽然是善意,
对她可能不好. 三禪必须从欲界定,未到地定, 初禪,二禪地地转进,
她的次地禪观你都看的清清楚楚 ?
m********4
发帖数: 988
40
书坊近期活动:
果醒法師聖路易生活禪指導
地點:浄心書坊 7825 Olive St., Univ. City, MO 63130
时间:10/18/2009 星期日 早上9:00 – 中午12:00
主題: 你也有神通與如何扭轉現世報
10/18/2009 星期日 下午1:30 – 下午4:00
主題: 無念,澄靜的水 (提供英文翻譯)
10/19/2009 星期一 早上9:00 – 中午12:00
主題: 心在哪裡?
果醒法師简介:
法鼓山紐約市東初禪寺及紐約州象岡禪修中心住持。1986 年跟隨聖嚴法師出家,是聖
嚴法師嫡傳弟子之一。曾至泰國學習南傳佛法一年;參與臺灣、美國及東南亞等地舉辦
的禪七,及協助聖嚴法師指導各種禪七、禪四十九約五十餘次;曾擔任法鼓山僧伽大學
的禪修指導老師,法鼓山禪修副都監、法鼓山禪堂堂主及傳燈院監院。果醒法師熟悉台
語、國語及英語。
果醒法師语录:
無念並不是把自己當木頭人,也不是冷漠沒感覺,更不是不思维。是有覺知,但不與煩
惱心相應,而與戒定慧相應。平時待人接物,能揭去成見的蒙蔽,拿掉「自我」的盔甲
,才能走入他人的內心。
*本次活動由法鼓山北美護法會
G**W
发帖数: 1865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横出三界与竖出三界
横出三界与竖出三界
出离三界生死,一般都说有横修、竖修的不同. 一般人说的横超三界,总是说往生极
乐世界就是横超三界了。然而往生到达极乐世界以后就真的超出三界外了吗 ? 还是没
有呀 ! 因為不论是住在莲苞中或是已经花开见佛了,依旧是三界中的境界。因為那时
一定还有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特别是下品生人都具足十八界,当然都还是在三界
境界中,只是因為佛力加持而不必在别的三界中流浪生死罢了,所住的境界却依旧是三
界中的十八界境界,那怎能说是已经横超三界了呢 ?
其实,若是从出三界的本质来说,不论是慧解悦、俱解悦、诸佛菩萨,全都是顿超三界
生死,没有所谓的横出、竖出可说 ; 若说有横出及竖出,都只是依出离三界生死死的
现象而作的方便况,不是依本质来说的。
譬如一般说的竖出,是指俱解脱阿罗汉们,断了我见以后,离欲界爱而证得初禪,再
登二禪、三禪乃至証得非想非非想定,然后取证灭尽定,这是依序出离三界生死,也是
最迟钝的三果人出三界的过程,这当然是竖出三界。然而慧解脱阿罗汉,断我见以后,
远离欲界爱而发起初禪,不修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定,直接断除五下分结,再断除五上
分结,成為慧解脱阿罗汉,...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2
Goo 來的 :
『因此欲界定後,身心泯然虛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此是
未到地定。
所言未到地者,此地能生初禪故,即是初禪方便定,亦名未來禪,亦名忽然湛心。證此
定時,不無淺深之相,今不具明。復次,此等定中,或有邪偽,行者應證,其相非一。
略出二事︰一、定心過明。二者、過暗。並是邪定。
明者,入定時,見外境界,青黃赤白,或見日月星辰、宮殿等事。或一時日乃至七日不
出禪定,見一切事,如得神通,此為邪,當急去之。
二者若入此定,暗忽無所覺知,如眠熟不異,即是無心想法,能令行人生顛倒心,當急
卻之。此則略說邪定之相,是中妨難,非可具以文傳。』
f********4
发帖数: 253
43
關於涅槃的迷思(Confusion about Nibbana)
有許多關於涅槃的討論,整本書都在討論涅槃的也不少。有些人認為:涅槃之樂是一種
特別的身心狀態。有些人相信它存在自身之中;有些人說:當身心寂滅後,所剩下的便
是永恆的安樂。
有些人也許充滿懷疑,他們說:「如果涅槃是身心的寂滅,怎麼會有東西留下來讓人體
驗呢?」不經由感官而體驗到的快樂,教人難以想像。對沒有禪修經驗的人而言,這本
書中所討論的,就像是天方夜譚。
事實上,只有親自體驗過涅槃的人,去談論它才有說服力。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可談
,曾禪修到有涅槃經驗的人,會對此感到熟悉。
有些人認為:涅槃是某種特殊的名或色。其實不然,有四種巴利語稱之為勝義法(
Paramatta dhammas),前面曾經提過,是指不經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或思考
而能直接體驗的實相。這四種勝義法分別是:色法(material phenomena)、兩種心法
(mental phenomena):心本身,和每一心剎那與心俱生的其他心所,以及涅槃。因此
涅槃是不同於色法,也不同於心法。
第二個錯誤的觀念是:涅槃是名法和色法寂滅後...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4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ue Sep 11 12:14:02 2012, 美东) 提到:
☆─────────────────────────────────────☆
tmouse (猪头) 于 (Tue Sep 11 13:20:09 2012, 美东) 提到:
'第一因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之一在于善恶问题',人有了分别心,才会有善恶,而且喜欢
用人自己的大脑去定义善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ue Sep 11 13:23:00 2012, 美东) 提到:
猪头,欢迎回来继续和我们混,呵呵~~~
☆─────────────────────────────────────☆
tmouse (猪头) 于 (Tue...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不是外道梵我、神我
如来藏不是外道梵我、神我
在《大藏经》中记载,佛陀初转法轮宣说解脱道阿含诸经时,常开示无常、苦、空、无
我;到了第二转法轮演述般若系经典时,也说无我相、无人相、无眾生相、无寿者相,
都是说无我;可是到了第三转法轮开演唯识经典时,却说常、乐、我、净,变成有我。
如果不能证解 佛陀说法中的真实义,不能瞭解解脱道中所说的「无我」,是依什麼来
说无我,般若诸经所说的无我,又是从什麼角度而说无我,当然就更不能够了知唯识经
典中的「我」指的是哪个我。可是,像这样不能够证解 佛陀说法真实义的人,却著书
立说,说「三乘菩提中的佛陀所说的无我的道理,就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空」;如果听
到有人说不空的如来藏,就会指责说有如来藏的人,是同於主张梵我、神我的外道,诽
谤说有如来藏的人所说的法义不是佛法,诬衊这个人所弘传的甚深微妙正法不符合原始
佛教正说。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样的说法正确不正确。
首先,我们就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的缘起及内涵,要作一个概略的说明。人类之所以
能够继往开来、文明进步,都有赖於生命的延续及经验的累积;所有的人类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性,就是希望个体生命的永恆不灭以及离苦得乐。因此,在古时候印...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動中禪介紹--转载
動中禪介紹
/ 隆波 通
非常高興這次有機會來拜訪新雨道場,與明法比丘聊聊,彼此互相了解。這裡是一個很
好的地方,能讓大家在一起共同為佛教工作。特別是主持人是願為利益眾生而弘法的出
家師父。明法比丘雖在這裏獨居,但是有很多會員護持,出家師父與在家居士相互支持
。就像佛陀所說:「因為比丘、比丘尼、在家男眾,在家女眾的共同努力,佛法將因此
而興盛。」如果這四眾依照佛陀的教導來修行,「法」會一直與我們同在。但是只停留
在瞭解佛法的表相,我們永遠也不能進入法的核心,也就是說佛法不能真正地開花,興
盛。
想進入法的核心,明白法的精髓,我們要真正地練習。經典是很好,就像地圖能指引方
向。然而只看地圖知道要往何處走,但卻不實地去行的人,永遠也無法抵達終點。智者
們所留下的經典佛書是很好,但是我們還是要往內研究自己的身與心。新雨道場有很多
優秀的會員翻譯關於佛教和佛陀教導的書,這些書能鼓勵大家學法,是很好的事,應該
要持續。
現在我想來介紹能培養覺性和智慧的方法。這個方法簡單易學,能讓人自然地學法。我
們強調身與心的天性,身體經常需要動,而心也常在動中;大部份人,身動只是習性反
應,並不知道自己身體的...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7

这位法师的观点是很值得参考的。尤其他说证初果后再修四禅八定,因为如果没有正见
,那所修四禅八定实在太容易走偏了。
据我所知,经中并无此说法,我也没查到,须深经当中直接说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初禅,
但是在有的《论》中,确实提到这个,但不统一。大多数《论》,直接说不修禅那就可
以直接修观,
关于经论的一些证据我还没贴出来,
正确的是,没有足够的“不乱”,确实没法观,但这个不乱,未必必须得修到初禅,这
一点,雷迪尊者和马哈西尊者说的都非常清楚。
“证二禪之后方修内观也是可以的。或者在证初禪之后,或在近行定之后,或者随息的
阶段之后,甚至可在数息阶段克服心散乱的倾向之后,即修习内观。”
其中近行定,就是马哈西尊者说的刹那定,这种定,并不是初禅的定,特征是不一样的。
对,判断修止,还是修观,所缘非常重要,修止的所缘是固定的,单一的,而修观的所
缘是五蕴,是在快速变化的,是流动的,是自发"现起"的,没有排斥,没有忽略,没有
固定,绝不锁定目标,绝不“依靠”某个东西。
懂得修观后,就知道他和修止是完全不一样的。
S**U
发帖数: 702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關於内观是否可能有初禅的爭議,我聽到一個合理的說法,就是雙方對於初禅的定義不
同。
如果說内观可以達到相當於初禅的定力,問題就不大。
初禅的定義是有五禪支:尋,伺,喜,樂,一境性。
如果一境性所緣必須是概念法,問題就來了:内观所緣並非概念法,而是會生滅的真實
法,不算一境性。
如果一境性是心境合一不分離,則内观與初禪是相似的。
w**u
发帖数: 31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受教受教。
我理解的观禅"刹那定"关键是当下的质量,不拖泥带水。不纯净的"当下"其实是一
个很长的时间片段,包括前面一个刹那的残余记忆,一部分是对将来的期待。
这种情况跟看电影有点像,一帧帧的图片因为视觉的迟滞,让我们误以为是一段连续的
影片。

:關於内观是否可能有初禅的爭議,我聽到一個合理的說法,就是雙方對於初禅的定義
不同。
:如果說内观可以達到相當於初禅的定力,問題就不大。
:初禅的定義是有五禪支:尋,伺,喜,樂,一境性。
:如果一境性所緣必須是概念法,問題就來了:内观所緣並非概念法,而是會生滅的真實
:法,不算一境性。
:如果一境性是心境合一不分離,則内观與初禪是相似的。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