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发帖数: 381 | 1 如果未来的窗户能利用太阳能发电,那窗户不仅仅只是挡风遮雨,而是自家的“发电厂
”。
这种“碳纳米管太阳能电池”完全是革命性的技术,制造成本更低,而使用更有效,可
以取代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碳纳米管是透明的,这意味着,未来可以“喷”到窗户上
,不会挡光,同时它们也很柔韧,可以编织成各种材料,包括面料。
这项技术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阳能电池需要两片导电玻璃,夹上一层功能性的单壁
碳纳米管,就夹在玻璃片之间-见图1、2。当光线照射电池时,碳纳米管内会生成电子
,这些电子可用于驱动电气设备。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那这种材料会在10年内进入市
场。
详情见oversea8.com/Story?storyId=1800&&type=0 |
|
a*a 发帖数: 1295 |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 原文由 ncri 所发表 】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月7日 07:41 新华通讯社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李斌)钱学森、吴阶平、周光
召、朱光亚、路甬祥等52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参加投票评选的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今
天在北京揭晓。评选结果如下(按得票多少排序):
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
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试验飞船飞行成功。我国自行
研制的“神舟”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
箭发射升空,完成空间飞行试验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
陆,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二、储氢纳米碳管研究获重大进展。中科院金属所成会明博
士的研究小组采用与众不同的等离子体氢电弧法半连续大量制
备出了纯度较高、平均直径为1.85纳米的单壁纳米碳管,经适当
后处理,可在室温下把较多的氢储存起来,从而解决了这一世
界性需求的难题,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该领域最令人信服的结果。
三、我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存在“臭氧低谷”。这是
继198 |
|
s*****e 发帖数: 970 | 3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亚非和他的学生陈长
鑫博士等人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碳纳米管太阳能光伏电池,研究论文被影响因子为6.4
的著名刊物Small作为封面论文发表[Small, 2008, 4(9):1313-1318]。
这种纳米太阳能光伏电池把半导体性单壁碳纳米管作为一种光敏量子线材料,跨接
于两个分别具有高、低功函数的非对称金属电极上,在碳纳米管中形成单向内建电场以
分离管内产生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将太阳光能转换成电能。这种纳米太阳能光伏电池器
件的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制作工艺中要求碳纳米管与金属电极间形成良好的肖特基势垒
接触,这项工艺的实现有赖于一种新发明的超声纳米焊接技术(Nanotechnology,
2006,17: 2192-2197)。
目前,这种纳米太阳能光伏电池器件初期实验获得的光电转换效率已达12.6%,其
理论光电转换效率可高达60%左右,大大高于传统的单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理论光电
转换效率(约33%),这种基于量子线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研究成功为高性能光电子器
件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在光伏电池、光电探测器、电光发射源和光电子电路 |
|
m******i 发帖数: 834 | 4 其他都还好,就是个标题党罢了,狗屁重大突破,一篇small能突破个啥东西来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亚非和他的学生陈长
鑫博士等人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碳纳米管太阳能光伏电池,研究论文被影响因子为6.4
的著名刊物Small作为封面论文发表[Small, 2008, 4(9):1313-1318]。
这种纳米太阳能光伏电池把半导体性单壁碳纳米管作为一种光敏量子线材料,跨接
于两个分别具有高、低功函数的非对称金属电极上,在碳纳米管中形成单向内建电场以
分离管内产生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将太阳光能转换成电能。这种纳米太阳能光伏电池器
件的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制作工艺中要求碳纳米管与金属电极间形成良好的肖特基势垒
接触,这项工艺的实现有赖于一种新发明的超声纳米焊接技术(Nanotechnology,
2006,17: 2192-2197)。
目前,这种纳米太阳能光伏电池器件初期实验获得的光电转换效率已达12.6%,其
理论光电转换效率可高达60%左右,大大高于传统的单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理论光电
转换效率(约33%),这种基于量子线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研究成功为高性能光电 |
|
t****e 发帖数: 329 | 5 段小洁
刘忠范
单壁碳纳米管的AFM操纵、形变及相关拉曼光谱研究
北京大学
李 妍
严秀平
原子光谱联用新技术及其在形态分析和金属组学中的应用
南开大学
王新龙
王恩波
缠结网络的合成、结构和拓扑类型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汤庆鑫
胡文平
酞菁单晶微纳材料与微纳光电器件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顾振华
麻生明
2,3-联烯酸(酰胺)与联烯及炔烃的偶联环化反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刘 俊
王利祥
分子分散型三基色和白光高分子发光材料体系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
k*******n 发帖数: 2399 | 6 上次你说我老板CoMo烧单壁管最牛我还告诉他,他高兴一晚上。。短短半年你就没兴趣
了。。 |
|
c*s 发帖数: 2145 |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emistry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shanhua (山华), 信区: Chemistry
标 题: Re: Tsinghua University博士生首次在SCIENCE上以第一作?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Jun 7 02:07:14 2002), 站内信件
P.M.Ajayan又在Apr.26 Science上发了一篇单壁碳纳米管的文章。
Researchers at Rensselaer have discovered a surprising new property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When exposed to a conventional photographic
flash, the nanotubes emit a loud pop and then ignite. This discovery,
reported in the April 26 issue of the journal Science, could mean that
s |
|
b**s 发帖数: 589 | 8 http://www.oursci.org/news/2003/092901.htm
今年3月,有几组科学家在美国化学会年会上报告了纳米颗粒对生物可能的危害。例如
,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者发现,让实验大鼠暴露在含有直径20纳米的“特氟龙”塑料
(聚四氟乙烯)颗粒的空气中15分钟,它们大多数在4小时之内死亡了。而暴露在直径120
纳米颗粒中的对照组则安然无恙。
另外一种前景广阔的纳米材料——单壁碳纳米管——也可能造成健康问题。杜邦公司
和NASA约翰逊宇航中心的科学家发现单层碳纳米管可能导致实验动物肺部产生肉芽肿——
研究者认为那是中毒的标志。尽管现在单层碳纳米管仅局限于实验室研究,有科学家预测
,一旦大规模生产,单层碳纳米管的产量可达数吨之多,这就大大增加了人们接触到它的
可能性。 |
|
s*********n 发帖数: 68 | 9 半导体性单壁管的荧光是WEISMAN的功劳吧.金属性管的选择反应是TOUR的,我切以为还是QUESTIONABLE的. |
|
R****i 发帖数: 2387 | 10 老豆腐,你能推荐片单壁管纯度,直径,长度和溶液颜色关系的文章看看不? |
|
|
l******u 发帖数: 2314 | 12 毛豆子老大,我是喊了半天让大家上,可你的反应也太夸张啦,完全不管别人受得了受
不了,哈哈。 |
|
l******u 发帖数: 2314 | 13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Preparation of fully exfoliated graphite oxide nanoplatelets in organic
solvents
Dongyu Cai and Mo Song
J. Mater. Chem., 2007, 17, 3678. DOI: 10.1039/b705906j
【简评】
对薄层石墨((few-layer) graphene, graphite/carbon nanoplatelets/nanostrips/
nanosheets/nanoxxxx )的研究近一两年来突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虽说这是部分筒子
对碳管化学长期战线的近乎绝望,但主要还是因为对碳管电性能的深入研究中突然发现
薄层石墨(可以看成把碳管从中间剪开后再摊开的所谓carbon nanostrip)的电性能也
有相当突出的地方(单层石墨的二维导体vs 单壁碳管的一维导体/半导体):大家都是石
墨层,所以并且在电子传输的效率方面绝不逊于碳管。石墨学搞了几十年了,在二十一
世纪的今天居然迎来了第二春,真是可喜 |
|
x********8 发帖数: 167 | 14 原文发于科学网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6955
上次聊到KAMAT教授得一篇妙文,妙就妙在他能把基本的物理化学概念解释的非常清楚
,所用的测试手段也是几个常用的方法,完全没有扯到自旋加速器上去。毛泽东老人家
用几十年的战斗经验告诉我们,要战略上轻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对于我们读
文献也很有启发,看来这些牛组的文章也没有什么不得了啊,不妨一一学过来。一个组
大概看家本领也就那么几套,这不又看见KAMAT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灌水了:
Anchoring ZnO Particles on Functionalized Single Wall Carbon Nanotubes.
Excited State Interactions and Charge Collection (p NA)
F. Vietmeyer, B. Seger, P. V. Kamat
Published Online: 29 Aug 2007
DOI: 10.1002/adma.200602773
逼得我又不妨 |
|
l******u 发帖数: 2314 | 15 再顶新解读!
两个小地方:(1)碳管的荧光应该是**近**红外;(2)charge transfer是不是应该是电*
*荷**转移?印象中和电子转移还是有区别的... |
|
x********8 发帖数: 167 | 16 呵呵,等着人来更正这个远红外的错误呢,LAODOUFU,算你眼尖!
charge transfer是应为为电荷转移比较恰当,电子物理概念上为自由电子。 |
|
R****i 发帖数: 2387 | 17 看了你的解读,已经觉得挺震撼了。
carbon- |
|
T****i 发帖数: 2190 | 18 哦 原来是这位…… 好久以前还经常去看你的一个blog,似乎是blogcn的,后来关了
看到筑波和湘里就想起来了
carbon- |
|
l******u 发帖数: 2314 | 19 顶!
关于碳管的手性分离,我今后在我的纪事里会8一8,不过因为是最近才出现的东西,所
以要过一阵子了,hoho。
carbon- |
|
|
x********8 发帖数: 167 | 21 等着laodoufu的文章出来,我先搬张凳子等着,并准备获得拷贝权。哈哈 |
|
l******u 发帖数: 2314 | 22 Nano Letters
Toward the Extraction of Single Species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Using Fluorene-Based Polymers
Fuming Chen, Bo Wang, Yuan Chen, and Lain-Jong Li
Web Release Date: 15-Sep-2007; (Letter) DOI: 10.1021/nl071349o
Abstract Full: HTML / PDF (369K) Supporting Info
【简评】
按手性/电性分离单壁管是既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话题,也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这个
领域逐渐从三、四年前的混乱期逐渐走进了现在的理性期,实验结果能够引起的争论也
会因为现在的表征手法相对成熟和稳定而越来越少,虽然相当种类的分离方式的实验机
理依旧不甚明朗。和早期的碳管功能化化学一样,机理方面的模糊并不影响更多有用的
方法出现。只要分离效果好,实验过程明白,实际可行性(比如scale-up)有希望,那
么把机理暂时当成个黑箱也许并不是坏 |
|
R****i 发帖数: 2387 | 23 Raman激发波长是532,
本来长出来的碳管是蓝色的,就已经很诡异了。
看TEM,像是单壁boundle,
Raman峰信号太弱,GD peak都基本看不见,
RBM好像是在440,考虑到boundle的red shift,
似乎这个位置差不多,我不是很明白,
物理的推导看着头大。 |
|
x********8 发帖数: 167 | 24 蓝色的单壁管?太神奇了,不会表面等离子体吧,呵呵 |
|
l******u 发帖数: 2314 | 25 记得上次你就问过了。
单壁管“溶液”有这样的颜色要不就是你的管子特纯,要不就是无机盐 - 配位离子的
可能性呢?
颜色这么亮,做个UV/vis/NIR吸收谱看看有些什么峰?如果是(4,3)管子,估计NIR都
省了。做完奔上来大家瞅瞅。 |
|
|
x********8 发帖数: 167 | 27 刚刚看见化学所的一篇相关工作,下午读一读。
Direct Enrichment of Metallic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Induced by the
Different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Monohydroxy Alcohol Homologues
Yu Wang 1, Yunqi Liu, Prof. 1 *, Xianglong Li, Dr. 1, Lingchao Cao 1,
Dacheng Wei 1, Hongliang Zhang 1, Dachuan Shi 1, Gui Yu, Dr. 1, Hisashi
Kajiura, Dr. 2 *, Yongming Li, Dr. 2
SMALL, Volume 3, Issue 9 , Pages 1486 - 1490 |
|
|
l******u 发帖数: 2314 | 29 这方面的机理解释始终模棱两可。当然我不是搞计算的,发不得言。有兴趣的搞碳管化
学计算很久的北大的吕劲博士的团队最近在Small的一篇文章:
我8/28/07的豆腐文摘里有收录:
http://nanotofu.blogspot.com/2007/08/082807.html
Why Semiconducting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re Separated from their
Metallic Counterparts (p NA)
Jing Lu, Lin Lai, Guangfu Luo, Jing Zhou, Rui Qin, Dan Wang, Lu Wang, Wai
Ning Mei, Guangping Li, Zhengxiang Gao, Shigeru Nagase, Yutaka Maeda,
Takeshi Akasaka, Dapeng Yu
Published Online: 20 Aug 2007 DOI: 10.1002/smll.200700127
Abstract References Full Text |
|
w********g 发帖数: 186 | 30 那篇看了
觉得还是应该是结构和电学性质的结合导致的选择性 |
|
|
|
|
|
|
|
x********8 发帖数: 167 | 37 Roteki大概说的是场发射性质用金属管,不是场效应晶体管。 |
|
l******u 发帖数: 2314 | 38 粗粗的过了一遍,似乎不同的管子量子产率相差并不大。回头再仔细读读。 |
|
x********8 发帖数: 167 | 39 OH自由基的作用很有意思,我相如果此结论成立不妨做个化学实验,用化学物质直接产
生OH自由基去etch单壁管,然后对产物做吸收和喇曼分析,这样结论会更可靠一点。 |
|
x********8 发帖数: 167 | 40 原文有图: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7616
上次刚从NNAO LETTERS上看见新加坡的一个团队在单壁管的手性分离上取得突破性的进
展,今天又发现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了几乎实验内容80%相同的文章!这个
很让我担心啊,结果我一查,这新加坡的通讯作者Lain-Jong Li原来在NN文章通讯作者
尼古拉斯手下干过,而且NL文章后面的致谢还对NN文章第一作者A. N.表示了感谢。看
来两个组是早就联系好的,也不好说什么。只是NN这篇文章是今年4月份就投出,到九
月16号才online。NL文章倒是快,六月份投出,七月低接收,九月19号online。现在要
看出版速度了,呵呵。因为如此,尼古拉斯有一个Competing financial interests:
Declaration: We have applied for a British patent on 18 May 2007 entitled '
Method of carbon nanotube selection'. |
|
p******6 发帖数: 169 | 41 哈哈~~~
这个可不可以算类似“搞笑诺贝尔”阿 |
|
|
S*****n 发帖数: 6055 | 43 有一个问题啊
在你那个胜利的号角吹响两次的文章里面介绍过一个用芳环的东东,那个东东可是对
SWNT有选择性的。。。这个东东有没有选择性呢?它分散的碳管的荧光谱,能代表分散
前的样品么? |
|
S*****n 发帖数: 6055 | 44 我就是说既然那个芴对CNT是选择性分离的,那么这个绿茶碱有没有选择性呢? |
|
|
l******u 发帖数: 2314 | 46 Of course it's possible.
Since the selectivity, if any, is at electronic level, so it's unlikely that
it matters whether it's a polymer or a molecule - a thought on weaseljing's
comment above. |
|
x********8 发帖数: 167 | 47 半导性单壁管的激子束缚能激子束缚能也很大,所以可以看作超大分子 |
|
l******u 发帖数: 2314 | 48 【含超级链接、图的原文请访问“纳米豆腐的世界”:
http://nanotofu.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27.html】
【国内的朋友请访问“镜像”:http://www.nanost.net/?5209】
现在的我们当然知道无定形碳和碳粒会随着碳管一起被功能化的常识。然而,在碳管化
学发展的初期,如何能够消除无定形碳和碳粒的影响,从而战胜自己的疑虑,能够充满
信心地向世界宣布“Hey,我这里有真正的功能化碳管溶液”呢?
直接对碳管本身的纯化是一个很自然的课题方向。但是纯化起始碳管(pristine
nanotubes)这门学问在短期之内是没有尽头的。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比如从功能化
碳管的产物着手?
2001年,Haddon博士和他的团队首先成功地用高分子科学里常用的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or GPC)/体积排斥色谱(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or SEC)将他们的十八胺(octadecylamine, or ODA)功能化的单壁管
样品溶液进行了液相色谱 |
|
V2 发帖数: 91 | 49 是测C1S 和O1S,然后分峰看功能团。
前后用了两台XPS,前面那台是老机器,做出来的线跟文献中结果还是比较接近的。后面
在橡树林实验室换了一台仪器测,结果出来的就相差很大。sp2键能偏下,降到282-
283。因为这个偏移,后面的功能团分峰都做不下去。
请教一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XPS偏移这么大?
另外,想问一下怎么看待SP3键?文献中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我个人观点认为SP3键
主要来于不定型碳和碳管上的defect,如果是高纯度的碳管SP3比例应该很低。因为这
个SP3峰和SP2以及C-O挨得比较近,不容易区分。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