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及识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f*******e
发帖数: 5594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大家新年好!
GWZW兄提到第七第八识“换一个名称绝对可以”,这个第八识是在“在蕴处界万法外”
的东西。那么这里有3个问题,
1. 既然起什么名称没有太大关系,那么第八识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而通常说的六识
,以及名色等却是蕴处界内的东西,一内一外是有很大差别的,应该是远远超过名色识
之间的差别,那么当初为什么要把这个当作是“识”的一部分,而叫做第八识?如果把
这个第八识称为灵,或者神,以示与通常的名色识的差别,说这个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
,那么是否更加合理?
2.先不管这个蕴处界之外叫什么名称,先假设叫“Y”,而蕴处界之内称为“X”。那么
你所说的对于生死的根本因的解释,其实就是说Y因,导致了X果,那么这个是不是“他
作”呢?从科学的角度有一种定义,是说我们这个宇宙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和能够影响
到我们的事物的总和。那么这个Y现在影响到了X,从这个角度来说,Y是应该是我们宇
宙的一部分,也就是其实也是属于名色识了。
3. 有没有蕴处界之外的之外呢?
G**W
发帖数: 186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六识论就是认定欲界有情只有前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并没有第七识(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存在.
f*******e
发帖数: 5594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大家新年好!
GWZW兄提到第七第八识“换一个名称绝对可以”,这个第八识是在“在蕴处界万法外”
的东西。那么这里有3个问题,
1. 既然起什么名称没有太大关系,那么第八识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而通常说的六识
,以及名色等却是蕴处界内的东西,一内一外是有很大差别的,应该是远远超过名色识
之间的差别,那么当初为什么要把这个当作是“识”的一部分,而叫做第八识?如果把
这个第八识称为灵,或者神,以示与通常的名色识的差别,说这个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
,那么是否更加合理?
2.先不管这个蕴处界之外叫什么名称,先假设叫“Y”,而蕴处界之内称为“X”。那么
你所说的对于生死的根本因的解释,其实就是说Y因,导致了X果,那么这个是不是“他
作”呢?从科学的角度有一种定义,是说我们这个宇宙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和能够影响
到我们的事物的总和。那么这个Y现在影响到了X,从这个角度来说,Y是应该是我们宇
宙的一部分,也就是其实也是属于名色识了。
3. 有没有蕴处界之外的之外呢?
y***i
发帖数: 11639
4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
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
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见分】
唯识宗所立四种心法(心识之作用)之第二种。又作能取分。即指诸识之能缘作用,为
认识事物之主体;亦即能照知所缘对境(即相分,为认识之对象)之主体作用。‘见’
即见照、心性明了之义,谓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象。
见分有五义:(一)证见名见,即根本智见分。(二)照烛名见,此通于根、心(即眼、耳
等六根、六识),以根、心俱有照烛义之故。(三)能缘名见,此通于内三分(自证分、
证自证分、能缘自证分),以内三分俱皆能缘之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理之
故。(五)推度名见,以能量之心推度一切境界之故。[佛地经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二、
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
【相分】
佛教语。法相宗所说的学说。与“见分”相对。谓认识和感知的对象
m****a
发帖数: 97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再问waichi: 什么是"识"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识】
(术语)梵语,婆哩惹儞Parijñana,心之异名。了别之义
也。心对于境而了别,名为识。唯识论一曰:‘识谓了别。’同五曰
:‘识以了境为自性。’大乘义章三曰:‘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
’止观二曰:‘对境觉智,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了
了别知名为识。’同四曰:‘识是一期心主。’往生礼赞曰:‘识扬
神飞,观难成就也。’
A****a
发帖数: 274
6

印象???你找找根据好吗?
我对于你的记忆力实在失望。
我问你,耳识的所缘是声音,七识的所缘是什么?
明白这个问题,你就知道waichi为什么一直躲避这个问题,为什么行蕴想蕴不是7识了。
其实也不需要这么复杂,根据大乘理论,7识百分百是识蕴。
基本说法?呵呵,你要是能找出行蕴,想蕴是7识的根据,我自杀ID,呵呵。
确实太有新意了,这waichi那是什么都能忽悠出来的,我现在越来越佩服
它的那7识,根本就不是大乘佛法的7识,而是歪痴教的7识。
是啊,对你来说,我是不可能懂的,我一定是背的,我一定是抄的,我绝无可能是真懂的
我要是懂,那肯定就是waichi错,而waichi是不可能错的。
简直是愚昧!被洗脑的可怜
明明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它非要一辈子去验证,不见棺材不落泪。
大家都说地球都是圆的,你为什么不自己去验证一下,绕着地球走一圈,再说地球是圆
的?
H******9
发帖数: 2766
7
大乘显识经(节录,译)
贤护蒙世尊和阿难称赞后,向佛恭敬请法,世尊欣然应允。
贤护请问世尊:“众生虽然知道有神识,但如同宝物装在小箱子里因为看不到所以不知
道是什么样子。这个神识是什么形状?为什么叫做神识?众生死亡的时候手脚乱动,眼
耳鼻舌身意六根坏灭,四大分离,神识从身体中离开后去往何处?其自性如何,有什么
相貌?为何舍离此身又再受新的身体?为何弃舍此身后,又牵引六入接受来世的业报,
生出种种差别不同的身体?为何众生此身灭后又会生出新的身体?为何今生积聚福德善
业来生就能得到福德善报,今身所作的福德来身享受?为何神识能够滋长身体?为何神
识进入后又会随着身体转变?”
世尊说:“你的问题问得好啊,仔细听,好好思维,我为你解说。”
世尊说:“神识的运转、迁移和往来,就如风一样,本身没有色相没有形状,不会显现
出来,却能引发万物的运动,显示出种种不同的形状,比如吹摇振动树林,令其折断破
裂发出大响声,或者冷风热风吹到众生身上,令众生或苦或乐。风没有四肢面目和形貌
,也没有黑白黄红等颜色。神识也是这样,没有颜色、形状和光明显现,由于因缘和合
而显示出种种不同的功能作用。当知受、觉、法界也是如
a*******g
发帖数: 867
8
http://www.confucius2000.com/buddhism/txwsxdfqjtd.htm
论太虚唯识学思想的分期及其特点
李广良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唯识学思想的形成
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文章在分析太虚佛学思想的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太虚唯
识学的“新”和“融贯”的特点。
关键词:太虚、唯识学、新、融贯
从佛学理论建树和学术创新的方面说,近代佛学是以唯识学为主要内容的。作为近代佛
教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太虚大师对近代唯识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
献,本文对太虚唯识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和特点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太虚唯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初出家到民国三年。这
一阶段,太虚所接受的还是传统的佛教训练,所学经典主要是《楞严经》、《法华经》
、《指月录》、《弥陀疏抄》等中国传统佛学经论。而他最早接触到法相唯识学著作的
时间为1907年。是年夏天,太虚从永丰寺来到天童寺,听道阶禅师讲《楞严经》,闲暇
时“从道老受《相宗八要》及《五教仪》,于教义乃略值初基”(1)。《相宗八要》
全名《相宗八要
r*****e
发帖数: 1196
9
我想先和WaiChi你confirm一下一些有共识的定义
十八界: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境(色境、声境、香境、
味境、触境、法境)、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思)蕴、识蕴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以上请问你都同意否?
a*******g
发帖数: 867
10
唯识初阶:唯识学的基本立场与方法----中国佛学院 隆藏法师
地点:成都慧恩书院。 时间:2009年8月。
五 唯识思想的起源
第一 依初时《阿含》谈唯识思想的起源
(第五碟)接下来跟大家谈一下唯识思想的起源,给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和勾勒。一
般认为,唯识思想是在佛陀灭度后九百年,大概在公元四五世纪的时候,在印度由无著
、世亲来开创的,他们承自于弥勒菩萨的教法,所以,由于有这样的观点,就认为在早
期的原始佛教中,包括在《阿含》里面很难看到唯识思想的影子。但是,实际的情况是
怎样的呢?如果我们认真阅读佛经的话,便可以看到,在初期《阿含经》里面,就有唯
识思想的起源。我们作一个总结,给出一个开宗明义的说法。在初期《阿含经》里面,
在谈到一切法的时候,是从认识的发生这个角度来谈一切法的。在《杂阿含•三
一九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我读给大家听:“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
、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
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徒)增其疑惑。
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这是很普通的一段经文,
r******3
发帖数: 586
11

觉知到有分心,本身就是有分在起作用。
识是可以成为所缘对象的。它可以觉知到自己的生灭
不过识非常有迷惑性,而且生灭极为快速,理论来说,一个心识刹那,是几万亿份之一
秒,由于它太快了,非常容易将其错误当成一个独立的持续存在的观察主体。进而升起
我见。
任何的识,都是生灭的,无常的,缘所生的,在无余涅磐后,识将彻底灭尽不再起作用。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
识,我认为就是量子力学里面的观察测量作用,是使得微观粒子坍塌的关键所在。
一个心识刹那的时间,应该是普朗克时间。
w**u
发帖数: 311
12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触),作出判断(苦受,乐受)的过程。
感觉外周刺激由神经系统的外周的感觉器官完成;作出判断,以及“受”之后再形成情
绪(贪,嗔)可能是由控制情绪中枢—— 即边缘脑系统(包括扣带回,岛叶,杏...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13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触),作出判断(苦受,乐受)的过程。
感觉外周刺激由神经系统的外周的感觉器官完成;作出判断,以及“受”之后再形成情
绪(贪,嗔)可能是由控制情绪中枢—— 即边缘脑系统(包括扣带回,岛叶,杏...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七八九识
如不嫌弃,请参考 :
It's not 两个识,这些名词 同样都是在讲第八识, 因此识内涵种子的清净程度而细说
为,大致说 :
阿赖耶识 (凡夫以及未証四果之前的第八识,因还有阿赖耶性)
庵摩罗识 (四果圣人己断比阿赖耶性的第八识, 没有执藏分段生死的种子了)
无垢识 (佛地的第八识,不但没有分段生死的种子,而其它所有种子都清净而不再变易
了)
而佛法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断『变易生死』,就是在说佛地无垢识的种子不再变易.

净无
l****u
发帖数: 2166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名色是form and name, 他们不是识。
每一个色法, 每一个名法升起, 有独特的识升起相对称。
在证悟法无我之前, 可以理解为一个是‘知道’(识),一个是被知道的对象(色法
或者名法)。
色法, 名法也是不一样的, 一个代表物质 - 色法,一个代表概念 -名。
比如动物无法知道名法, 因为没有概念。但是动物可以知晓物体。
所以名,色, 他们各有自己独特陪衬的识, 不是同一个识。
点菜为例 - 点菜时菜名为名法。菜上来以后看到的颜色形状,为色法。
识是不断升起消失,没有识无法知道有法。识缘名色里的识就是这个‘知道’的功能。
这个知道的功能,不是恒久存在不生不死,而是如法而生,看,听,想各有相对称的,
但是不同的识。
y***i
发帖数: 11639
16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这里找到一篇,不知道是对是错。这个《大乘起信论讲记》是那个否认阿弥陀佛的印顺
法师的作品
http://bbs.zdic.net/thread-117195-1-1.html
[释家] 您找到自己的第七识(意根)了吗?
[转帖]
您找到自己的第七识了吗?
六根里面的第六根——意根——他是无色法,他是心,再加上眼耳。。。等六识就有七
个心。那你说:“意根在哪里?我怎么找不到他?”你要找他很容易,先要知道他的体
性,他就是每一刹那都在做主的、处处做主、时时做主的心,甚至你睡着无梦的时候他
也在做主。你说:“这样!我还是不容易弄清楚到底他在哪里。”再告诉你一个更容易
找到他的方法,譬如说,突然间有一个人拿一个石块丢过来,你根本就不加思维:到底
要往上跳或蹲下去,还是要往右边闪?你根本就不思维,一下子就闪掉了。让你闪掉的
那个习惯性的做主的心体就是末那识,就是你的意根。
如果拿着一棵宝珠,一不小心掉下去,马上两手自动往下一捧就捧住了,那就是末
那识意根,他是凭着惯性去运作的,非常伶俐的;有些人自以为开悟了,他所说的真如
心体的直觉,其实就是末那识意根,所以我说他的证境超过那三大法师们的...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1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你有一直念佛过?没有的话,这上面都是你的想象,自然毛都碰不到。当然我也没说
我现在了解心识,只是说坐中坚持念五句,会明了业识心识。
恒持五句,通过五句能反映出心识。心识在哪里,你说在哪里?五句是有生,是观光
唯一之有生,五句是你用心创造出来的去照出心识、心向、心行、心的镜子;一个不
恒念五句的,心向心行说得天花乱坠,你是缘觉乘倒有几分可能,否则这个概率,我
就不打击你了!要有自知之明。我现在坐中能基本恒持五句,坐中念五句的决心绝对
有的,并且效果也不错,我够不够格谈法理?实法上,五句恒持,佛号常有,业识也
常有,这两个混在一起,想不同时见都不可能,开悟明了这个区别就会明了心识、业
识之别,没有的话至少也是经常打照面的。
m******8
发帖数: 2153
18
中央社
2010-05-02
北区校园同志社团指出,国内各大学性别通识课程明显不足。为抗议连号称最自由
的台大都是「性别盲」,同志社团今天为台大傅钟戴上眼罩,呼吁学校将性别课程列为
通识必修学分。
北区校园同志社团上午联合召开记者会,以行动剧高喊「拒绝校园性别盲,性别课
程通识化」的口号。
第15届校园同志苏醒日工作团队公关小豪表示,根据97学年与98学年度统计,台湾
大学、政治大学、世新大学等校,与性别有关课程平均每年约有30堂,但交通大学仅有
7堂,海洋大学仅有3堂,实在太少。
在性别通识课程方面,小豪表示,进一步分析发现,台大性别通识课程每年平均只
有4堂,政大11堂,清华大学1.5堂,东吴大学挂零,明显太少。他说,各大学应将性别
教育课程列为通识必修学分,而非仅是男女两性议题教育。
台大学生会表示,期盼性别议题不只是消极处理性骚扰等问题,而是进一步促进校
园平权问题。支持同志社团将性别课程列为通识必修课程的诉求,现阶段至少要增加通
识课程的数目。(爱白网注:中央社记者林思宇台北2日电)
m****u
发帖数: 270
19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转载] 唯识浅谈(转载)

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想请教:据你的意见,判别不同存在的标准是能量
,而反映在我们感官捕捉
的领域内就是效能,所以我猜你的意思是我们通过识别效能的不同来
区别各种实体。
但是据你的转文,唯识论认为只有“识”才是存在的,即是说认识的
主体客体一概归于
虚无。那么可不可以说你说谈到的“效能”的不同,也是“识”本身
的不同,namely,这种'识“的不同并
不是“效能”或者“能量”的差异投射于我们的感官系统,而其本身
就是,并且唯有其本身才是
真实的存在呢?
我的疑问就是你的论述没有说服我“唯识”所持的观点错误何在,
原因在于一切“能量”或者
“效能”的差异性最终都必须通过“识”的过程才能为我们知晓,而
我们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识”
做了什么手脚。就如同他给出的Matrix里面的例子,投射在感官世界
里的”效能“在感官世界外,在”识“以外,
却不见得找得到“实际”的,相对应的,如你所说的能量集合体。
m****a
发帖数: 97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再问waichi: 什么是"识"
总结:
waichi认为:“识”是“直接从事物带来”的(“追”下去得到的是
“思想”)。
佛教认为:“识”是“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了别之
义也。心对于境而了别,名为识”。
从佛教的根本意义上说:waichi对“识”的理解是心对客观事物的反
映。
而佛教是不承认有一个脱离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存在的。所以,“识
”只是“心对于境的了别”,或者说,“识”是“分别心”存在的必
然结果。
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断“分别心”是最
起码的。只有起“无分别心”,才能有所成就。
这也是佛教与外道的根本区别所在。
waichi的所谓“识”,只是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重新命名
而已——把“感性认识”命名为“识”,把“理性认识”命名为“思
想”——这种低级游戏谁都能玩。
A****a
发帖数: 274
21

正确,对于我见未除的人,大乘的8识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因为它本身是具有”我“
的主宰性质的,只是做了一些变化。
对于我见未除的人,无我是一个极其难以理解的概念,轮回的主体更是难以琢磨明白。
唯识和如来藏,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但可惜却完全和佛法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唯识出来以后,大乘内部争论也是很多的,中观并不承认唯识,唯识也不承认中观,当
然有的人也调和二者的思想,但调和并不成功,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中观和唯识是有根
本分歧的。
连唯识内部也有不同学说,很混乱
而且唯识发明了大量的名相,如果不认真研究个几年,很难完全了解全貌,而且也需要
特别精细的头脑
所以玄奘的法相唯识宗只传了两三代就无人接替而灭亡了。
确实,原始佛法只强调无常,苦,无我,以及四圣谛,完全以灭苦以涅槃为主要目标,
在一些问题上采取了无记的态度。原始佛法也根本不研究物质世界是如何创生。包括法
就是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是实有还是非实有也根本没有回答。
而部派佛教则开始发展这些学说,大乘更开始研究这些佛陀在世没有回答的问题,最后
导致佛法的变质
整个佛法变质的过程,其实是清清楚楚,不得不让人反思。
好在当今时代资讯发达,我们可以
A****a
发帖数: 274
22

这个我早已经解释清楚了,这个”自“是世俗谛,是方便说,是假立。
如果一切都按照胜义谛,也就是绝对角度来谈,那我们根本就无法交流。
我不能叫你robbin,因为robbin这个在究竟意义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也不能说我,因
为我也不存在。
如果按照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则阿罗汉绝对不会说自知不受后有,因为阿罗汉早已经证
无我,又怎么可能有”自“呢。
有些不懂佛法的人,因为这类经句,都还说佛教其实也是有我论。
但是大乘却完全不一样了,大乘不但世俗谛上说有我,连胜义谛上也树立了一个类似我
的概念,就是8识,如来藏,真如。
而原始佛法,根本没有,识,总共就六个,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总共六识。
前面我已经引用了阿含经的经句,说得非常清楚。
如果七识,八识按照大乘理论那样,是解脱的最关键,可是整个阿含经,竟然不提它,
而且连什么相似概念都没有。
为什么佛陀在阿含经典里面只说无常,苦,无我,为什么只说灭贪,嗔,痴。为什么只
说四圣谛,为什么只说六根六尘六识?
为什么佛陀在阿含经不提7识,八识,为什么佛陀不说一切唯心造,为什么不说真如生
万法?
当然了,大乘人有自己的伟大理解,那是因为小乘人根性
W****i
发帖数: 565
23
又示自欺幻想了. 呵呵.
又示低级法理错乱了. 呵呵. 3d...3d.... :)
是末那识, Not莫那识. 末那识也非意根, 末那识是识,
意根是根. 不过你连大乘的末那识, 你也不懂啊. 呵呵.
不懂装懂. 严重自欺 Anicca (runsun)特色.
==
曾1哭2闹3上吊伪以自杀来威胁及敲诈他人的Anicca (Runsun)说:
结合对自己的观察认识,我基本确定我最近时间的突破和转变
其实是已证须陀洹果,也就是阿罗汉之初果.
Anicca (Runsun): 123456识是存在的, 大乘之7识是不存在的: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44665_3.html
Anicca (Runsun)行骗证据: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30599_0.html
a*******g
发帖数: 867
24
接下来我们要对识在佛典中间的使用进行分析。我们刚才是从词源学的角度对识的意义
进行分析。下面我们要看一下佛典里面对它是怎样解释的,依此来对二者作一个印证和
比较,对比和证明。在《瑜伽师地论》卷第一中对“识”有一个定义。如说:“识,谓
现前了别所缘境界。”当下的称为现前,是当下对所缘境界的了别,了别本身就是识,
这个觉了分别的动态过程,以及觉了分别的动作本身是识。所以,这就决定了“识”是
沿着一个从纯现象意义来进行说明的,这和我们平时的思维习惯是不一样的。例如说我
们看到跑步的现象,我们一定会认为有一个人在跑步,一个固定不变的人、有主体性人
,他在进行跑步的动作和现象,但是实际上你真正能够看到的就是跑步这个现象,而在
这个跑步的现象中,有没有一个我们所认为的作为主体性的人的存在?我们看不到。因
为作为主体性的人,你认为他在跑步,而且是同一个人在跑步,他不会从a点跑到b点就
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是我们平时的感觉,所以我们觉得在这个现象、动作的动态过程
之中,始终有一个进行动作的主体,这个主体他从a点跑到了b点。但是世俗的人认识是
经不起分析的,因为你看到的是一个跑步的动态现象,你只看到这个
a*******g
发帖数: 867
25
第五从一有情略说本识与转识的缘起关系
(第七碟)我们昨天给大家讲到了,在唯识学中成立阿赖耶识的道理。那我们在此之前
对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我们讲这个“识”它并不是一个带有主体性的,或者
带有实体性的,一个具备认识功能或认识能力的认识主体。在我们昨天的理解中间,我
们知道这样一个所谓的认识主体,它其实是在整体认识现象之内的一个世俗观(即世俗
观念的存在)。所谓的认识客体,实际上是一个似客观、似所缘。因此,在这个整体的
认识现象里面,它完整的包括了能认识和所认识两个方面在内。因此,就否定有一个实
在的能认识和所认识。在这里就打破了能所二边的对立。我们在谈到识是认识现象的时
候,根据不同的认识因缘不同的认识条件,虽然从整体的认识现象来讲,乃至于我们所
有的表象世界,它是不可分割的。由于是众因缘生法,是互相观待、相待而有的。这样
的一个一真法界,一个缘起的世界,一个表象的世界,实际上我们无法对它进行分割、
进行取相、进行分别。但是因为我们随着这样一个因缘的不同、条件的不同,我们也可
以把这样一个非一非异的识,把它划分成许多种。而这样的划分,实际上是随着我们所
依据的条件以及所有的种种因
a*******g
发帖数: 867
26
我们说阿赖耶识应该怎么去把握呢?很多人认为阿赖耶识是一个实体,或者是一个主体
,它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实际上这个佛法里面,佛法里面对于相和性,性就是事物的本
性,认为事物有一个实体。相就是性,如果你认为事物有个本性的话,那么这个本性就
是这个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所以,因为这个相是无常的缘起的,所以事物的本性
,也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本性,它只有相对一个的本性,所以佛法里面,反对的是一个绝
对的、常一的、独立的、这样的自性存在。但是佛法中并不反对有个相对的自相或自性
的存在,这是需要我们去了解的。因此,我们对阿赖耶识的把握,阿赖耶识是个什么样
的东西呢?阿赖耶识就是有某种相,具备某种现象、某种表现,这样的一个现象,也就
是在我们的六识之外,我们发现还有些什么样的现象呢?即使六识全部不生起的时候,
它还有一种隐性的存在,能够使得我们的业力,以及所熏习的心识的潜能,它能保持相
续。这样在未来前六识或前七识重新生起现行的时候,当然,第七识也是恒常相续的。
就是前六识在重新生起现行的时候,它有个严格的因果相续的现象,所以说:“假使百
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果我们通过修习禅定
w*********r
发帖数: 2192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浅谈(ZT)
上虚构出来的,西方有位哲学家曾说过,“物质是感觉的组合”。有点唯识道理的意思
。普通我们认为,要产生一个认识,首先要有所认识的对象,以此为前提引发我们的认
识作用,而唯识学与我们的经验相反,正是由于有了认识作用,才产生了外在对象的感
觉,也就是说,只有能认识,没有所认识!
“能”和“所”是唯识学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 “能”是指动作的施动者,是事
物能动性的一面,“所”指动作的对象。以眼睛看色为例,我们的能动的认识作用——
眼识,是“能认识”,注意,不是眼球这个器官,器官只是认识作用的一个助缘,佛教
中叫做“根”;所看到的色,是“所认识”,佛教中叫做“境”。我们一般认为,认识
活动产生的前提:一个是具有功能的器官——根,一个是认识的对象——境,根和境接
触,才能发生认识作用,而佛教认为,恰恰是由于这个认识作用,才产生了有外在根和
境的感觉,根和境都只是心理作用。只有能认识,没有所认识,这点很难理解,只有施
动者没有受动者,这个动作能完成吗?能!佛经上常以做梦为例,在梦中是铁定了没有
所认识的对象,只有能认识的意识,梦到发财,其实还是一分钱没得着,但是这是醒来
以后才知道,没醒的时候可高兴...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28
大乘佛教、大圆满都是讲空性
大乘佛教也好,大圆满也好,都是讲空性。对初学者而言,比较不容易明白空,因为手
一摸,有这个桌子;坐下去,有这个椅子;水喝下去可以解渴;吃饭可以解饥,那为什
么还说是空呢?因为这些都跟心有关系。口渴是心的问题,饥饿也是心的问题,手摸桌
子也是人为的,坐在椅子上,不会掉下去,也是人为的,所有的森罗万象都跟人为有关
系嘛!也就是跟心有关系。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没有一点基本唯识观念的人,没办法体会色即是空。有人说:「色就是色,空就是空嘛
!为什么要说色即是空呢?」,这问题在于色是人去定义的,受想行识五蕴也都是人去
定义的,因为这些都跟人的心有关系,所以说色是唯心嘛!
有坚持就不是中观
大界周遍尊者指出:「中观并非不承认唯识」,唯识中说:这边是东,那边是西,下面
是南,上面是北。而龙树菩萨也承认太阳东边起西边落,但是若问龙树菩萨,太阳真的
是从东边升起来的吗?那龙树菩萨会反问:谁说这个方向是东?谁说那个方向是西?因
此当龙树菩萨反问你时,你就无法回答了,所以所谓的这个方向是东,那个方向是西,
都只是我们二个人共同的假设而已。
同样的,佛也随顺...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
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
”。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
,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
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
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r****n
发帖数: 8253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
贤友出示的经文并没有说涅槃后还有抽象意识的存在啊?反而是在说:由识之灭则一切
灭,即是灭尽涅盘啊!

==================

前后两个识,不一样的,前面是描述涅盘的识,后面描述的是五蕴的识。

中部49经,也是同样一段经文,觉音尊者的注释书,指出此句描述的是涅磐

其实对这段经文的解读,困扰了包括觉音尊者在内的几乎所有注解经藏的人。


中部经中的确有“不可见的识,无边的,遍满的光明”的经文,但是佛陀没有说那
就是在描述涅槃!实际上证得四空定之中的识无边处定即可亲证“不可见的识,无边的,
遍满的光明”,但是这可不是在描述涅槃啊
==================

显然这一段不是说的什么识无边处定。

pathavattena
tam
dev
brah
tam
vehapphalatte
anan
r****n
发帖数: 8253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
识无所住,无所攀援,无所领受,却光明遍于一切。无不洞察。故而梵天隐形也为佛所

==============

识如果无所住,无所攀缘,则必定灭除,识之所以生起,就是其有了住处。

识灭,则必定涅盘。当然,涅盘确实是遍于一切的(弥散性)。

那梵天隐形和此无关,梵天因为有贪爱,识必定要住于某处而无法灭除,所以它实际无
法真正的隐形,必定会被佛陀看到(经验之)。

而佛陀自己由于灭除贪爱,识无所住,于是识灭除,这样梵天就无法看到它。因为佛陀
也说了,那不可见的识(涅盘),是不会被任何已生者和天神所经验的。

梵天对这句话不服,就想和佛陀比试一下,结果自己输了。

这个经文,其实很精彩,很有趣。
n********n
发帖数: 8336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
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
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
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
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
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释常愍语译:
你要专心听看,我依过去诸佛所说的十二因缘法,对你解说一次。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
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
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
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
生门。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法师的「六识论」思想
南传的清净道论主张六识依有分识而生,是「七识论」,但是没有引用阿含经指出哪段
经文提到有分识。
为何如此?因为阿含经经文只明说「六识」,超出「六识论」的说法都无法以阿含经经
文直接支持,只能推论。
正因为没有经说为据,后来论师才有七识或是八识的争论。
作为比较,"四圣谛","八正道","四果"等说法因为有经文直接支持,论师毫无异议。
大乘的果位也不会去修改固有的"四果",而是另外成立一套。
G**W
发帖数: 186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六识论者的窘境
楞严经经文 :
『由此许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深入佛法观行的弟子, 对于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应该说是虚妄的呢? 或者应该
说是实有的呢? 这两个问题是所有坚持六识论者永远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无论他们
在为人说法时,或者他们自己在佛法的理解上,到了最后都会产生「虚实失措」的现象
出来。因为若判定五阴全都虚妄,恐怕坠入断灭空,就会因为无法解决断灭空的死胡同
而回头落入意识我见中,绝对无法明确断除我见我执,更别说是断尽五阴我执的习气种
子了。
反过来说,若是要依经中圣教来判定五阴生灭不住而不是实有,想要判定五阴终归断灭
而主张实无,想要将五阴全都判定为生灭法而不是本住法、常住法,又会变成断灭见,
与断见外道完全相同。
所以六识论者研究佛学时往往落入「有无俱非」之中,却又不知道「有无俱非」以后
究竟应该是麽境界,都在这裡面无法脱身,于是「虚实失措」。 这正是现代许多佛学
研究等人的落处,所以六识论的古今一切应成派中观师,不论是谁,全都无法脱离这个
窘境。只好一面宣称五阴全都虚妄,坠入断见中。... 阅读全帖
k*******n
发帖数: 141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我把标点重新点了一下,希望没有什么背景的人看了也能受益。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
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是佛在阐述第八种外道。由“此”的“此”说得是这样一段经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
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
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
,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
失措。}
是说这些在三昧中的修行人觉察到行阴在相续不断的扰动,他入了一个什么境界呢,那
就是前三阴已经断了(色受想),但是行阴还在,所以他看东西,见有非有,观无不无
,所以认定 “死后俱非” “有相无相”。说白了,没看清真相,把自己绕糊涂了。要
知道,这些是已经离欲了的大修行人,尚且堕入外道,可见修行之路不易。

六识论者的窘境
楞严经经文 :
『由此许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深入佛...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六识论者的窘境
楞严经经文 :
『由此许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深入佛法观行的弟子, 对于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应该说是虚妄的呢? 或者应该
说是实有的呢? 这两个问题是所有坚持六识论者永远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无论他们
在为人说法时,或者他们自己在佛法的理解上,到了最后都会产生「虚实失措」的现象
出来。因为若判定五阴全都虚妄,恐怕坠入断灭空,就会因为无法解决断灭空的死胡同
而回头落入意识我见中,绝对无法明确断除我见我执,更别说是断尽五阴我执的习气种
子了。
反过来说,若是要依经中圣教来判定五阴生灭不住而不是实有,想要判定五阴终归断灭
而主张实无,想要将五阴全都判定为生灭法而不是本住法、常住法,又会变成断灭见,
与断见外道完全相同。
所以六识论者研究佛学时往往落入「有无俱非」之中,却又不知道「有无俱非」以后
究竟应该是麽境界,都在这裡面无法脱身,于是「虚实失措」。 这正是现代许多佛学
研究等人的落处,所以六识论的古今一切应成派中观师,不论是谁,全都无法脱离这个
窘境。只好一面宣称五阴全都虚妄,坠入断见中。... 阅读全帖
k*******n
发帖数: 141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我把标点重新点了一下,希望没有什么背景的人看了也能受益。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
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是佛在阐述第八种外道。由“此”的“此”说得是这样一段经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
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
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
,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
失措。}
是说这些在三昧中的修行人觉察到行阴在相续不断的扰动,他入了一个什么境界呢,那
就是前三阴已经断了(色受想),但是行阴还在,所以他看东西,见有非有,观无不无
,所以认定 “死后俱非” “有相无相”。说白了,没看清真相,把自己绕糊涂了。要
知道,这些是已经离欲了的大修行人,尚且堕入外道,可见修行之路不易。

六识论者的窘境
楞严经经文 :
『由此许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深入佛...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对,我们都是猜测性理解。
猜想--》实修--》实证

我们交流看法,知道各自的看法,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够了。
至于究竟如何,只能留待实证后,做到后再说了。
-------
我们的相同点,我看就是都承认触、受等等的过程很重要。
我们的不同点:辗转相依到底是不是根本。你认为是,我认为不是。
我的根据在另一篇也说了,再放这里:
==========
我的根据是这一段经文: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
『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
原始经典,这里说的不是辗转相依。而是有主次先后的。
我的理解是,辗转相依当然不错,不过 不 是 第 一 义。
===============
你的意思也自成一体,你对“齐识而返”的解释放在这里
【 继续再观察心的活动,名色如何运转,如何缘起
当然很清楚名色如何运转,确定”识”是甚么,甚么叫四识住,
甚么叫”齐识而返”?
首先,我们要确定我们在干嘛 : 就是找所缘,看它缘起,不然缘起法在
观甚么?
... 阅读全帖
q*c
发帖数: 9453
3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看了这么多, 我还是不知道你怎么判断什么是业识, 什么是心识?
当注意力在目标上的时候, 业识就是 心识?? 不能这样吧,
你不能说, 当你和我利益一致的时候, 你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还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 只是暂时指向一致而已。
有意思的是, 什么时候 心识喝业识不一样。 这个时候如果区分心识/业识?你还是
没说清楚。
愿闻其详。
f****e
发帖数: 222
4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陆犯焉识》 vs 《活着》
电影《归来》热播,让原著《陆犯焉识》跟着火了起来。我前几天刚看完这本书,简单
写一点。
先解释书名,男主大名叫陆焉识,被定成反革命政治犯,所以叫 陆犯焉识。
你要是在google里搜 "陆犯焉识,epub", 就能找到epub版本的下载链接。 我一般把
epub版本上载的到google book里面,然后在手机或者电脑上都可以直接看了,效果很
好。
如果要找一本类似的小说的话,余华的《活着》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说几个相似点:
(1) 都是生为富家子弟,然后历史大潮中,家道中落,颠沛流离,九死一生
(2) 解放后的悲惨遭遇,都跟天朝的红专政策,跟各次运动有关联。
(3)都有小媳妇的设定。
然后说说不同,
(1)《活着》里男主幼年时是个纨绔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的阿斗,随波逐流,输了祖宅
,土改保了命。解放后吃的苦,跟其他老百姓的苦难也差不多。最后成为鳏寡孤独,也
是命运不好,即使这样,仍然陪着一头老牛慢慢地活着。
(2)《陆犯焉识》,男主年轻的时候就是胡适第二,天赋异禀,包办婚姻,24岁当大
教授。但是不善/不屑 打理人事,在外在家都是慢慢圈子越走越窄。 解放后,基本
是《夹边沟记事》类...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478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再问waichi: 什么是"识"
我谈谈个人意见.

WaiChi没有说追下去是思想吧? 我的理解,他只是说识现起后,心生攀援意
而生分别念,念念相续,直至产生思想.
我认为所谓了别之义恐怕不是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后者是思想
产生以后形成的知见,也就是您后面讲的感性或理性认识,已经是很后面的
妄中妄了,心攀援生意作念直至思想都已经产生,怎么会是识呢?
这恐怕是您没有仔细看WaiChi关于识的文字了.
没有人说有个客观世界真实存在,但也不是说一无所有,而是证明真幻不可得,
楞严经说一切山河大地都是自性变态的显现,虽说变态,也是自性的本体.我理解,
WaiChi说识是直接从事物带来的意思是说,识是从自性中幻起的那第一个东东,
本来无有意,念,思想等等,因为攀援意分别心而后生出念头思想,乃至山河大地.
所谓知识见解,感性理性分析已经是离识很远的东西了.
我认为这是对的,佛法与外道之别在于,佛法从根本上断攀援妄想,返本还原;
外道以攀援分别识心为真心本体,认贼做父,以妄中妄境界为所得.
老兄,凡事要了解清楚再发议论.如果我们真的承认佛法在一切处,自性含藏
宇宙,所谓"低"的就没有我们可以参学的地方么?
g**r
发帖数: 425
42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地上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这是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的五识颂的前两颂。
南先生的楞伽大义一书中把这篇放在了最开始。并有
范古农居士的贯珠解。根-识之说,请细审之。
W****i
发帖数: 565
43

这代表你严重自欺, 因你正是把waichi叫成是runsun, 如五蕴
就是五蕴, 我waichi就是五蕴, 你却大加个 "我"(7识) 而说这是
"我"(7识)的五蕴. 呵呵............
哦, 大乘叫这情况是七识, 因此七识实际存在.
并非错觉,并非幻起。就超搞笑.
主宰的独立主体,是1哭2闹3上吊的, 他自己搞出来的. 3d... 3d... :)
>>: 其实眼亦子虚乌有, 耳亦子虚乌有, 说眼入, 说耳入
你中招了, 上面那正是等你这句话, 而令你大大穿崩.
我会于下一文独立写, 标题是: Anicca (Runsun)说7识子虚乌
有不存在的笑话.
3d... 3d... :)
==
曾1哭2闹3上吊伪以自杀来威胁及敲诈他人的Anicca (Runsun)说:
结合对自己的观察认识,我基本确定我最近时间的突破和转变
其实是已证须陀洹果,也就是阿罗汉之初果.
Anicca (Runsun): 123456识是存在的, 大乘之7识是不存在的: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44665_3.html
Anicca (R
A****a
发帖数: 274
44
老兄应该看了不少唯识学的东西吧,可是怎么竟然也看不出waichi胡扯七识和八识的可
笑呢?
“7识就是我,行蕴是7识,想蕴是7识”,这些谬论难道看不出来?
还有waichi一直躲避我的问题,7识的所缘是什么,难道看不出为什么?
S**U
发帖数: 702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学中观, 唯识
对中观, 唯识有兴趣的,推荐一些学习材料。
中观∶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通论中观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01/yinshun01-00.html
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是龙树《中论》的释论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2/yinshun12-00.html
此外龙树《大智度论》可以帮助解读《中论》
唯识先修课程∶
《俱舍论》
《瑜伽师地论》-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http://maitreya.sun.net.tw/download/yoga_han_word.zip
唯识∶
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研究唯识的思想来源,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识思想与部派佛教
的唯识思想。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04/yinshun04-00.html
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5/yinshun15-00.html
除了解释无著《摄大乘论》,附论里整理
a*******g
发帖数: 867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玄奘“真唯识量”简论zt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79315
玄奘“真唯识量”简论
归敬颂:
文殊师利妙吉祥,陈那法称理自在。 商羯罗主大乘天,诸传承师莲足礼。
唐代高僧玄奘在印度提出“真唯识量”(又称“唯识比量”)是佛学和因明学发展
史上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奘师因此而获“大乘天”之号,连小乘人也称之为“解脱天
”,声名大振于印度全境。
对于“真唯识量”,历史上就连大乘教人内部也异说纷呈,评价不一。许多唯识理
论家把它当作颠扑不破的比量。日僧善珠甚至盛赞其为“万世立量之正轨”。但是玄奘
的门人定宾却认为不过是权宜之计,“今详三藏一时之用,将以对敌,未必即堪久后流
行”。今之学者,异见分歧之大,势同水火。有的主张,这是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共比
量,它很好地运用了因明格式和规则。也有的认为“真唯识量”是疏谬不堪的“似能立
”(错误的论证),它以自比量冒充共比量,在宗、因、喻三支上普遍犯过,是一个诡
辩。本文广集古今贤哲之说,从因明学角度试为剖析。
一、缘起
玄奘提出“唯识比量”之前,在印度学成将还,他已经是一位享有盛名的高
a*******g
发帖数: 867
47
唯识初阶:唯识学的基本立场与方法----中国佛学院 隆藏法师
地点:成都慧恩书院。 时间:2009年8月。
三 实我法见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依《成唯识论》释我法义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分析佛法里面对于世俗的认知,对于自我和法的概念有什么样的看
法。我们了解到它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它是我们对于自我以及法的一个幻觉或错觉。那
么这个幻觉和错觉是怎么产生的?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一起来分析一段论文。如《成唯识论》卷一说:“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
由假立,非实有性。我谓主宰,法谓轨持,彼二俱有种种相转。我种种相,谓有情、命
者等,预流、一来等。法种种相,谓实、德、业等,蕴、处、界等。转,谓随缘施设有
异。如是诸相若由假说,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大意是说:无论是
我们世俗的语言所说的我和法,还是圣教当中所说的我和法,所有这一些名言概念,都
是依于语言文字而假立的,所以并没有实有的我和法,并无实有的物可以作为此名言概
念的对应,在名的背后并没有一个所指的实在的不变的物作为名所指的义。这就是《成
唯识论》的中心观点。那么要去证明这一点,就需要进一步的说明,既然世间、圣教都
a*******g
发帖数: 867
48
第四以正理证明六识外决定应有阿赖耶识
当我们只建立六识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在六识上的有些问题是我们所无法解决的,在
此略举例说明。若要详细说明,在《摄大乘论》、《成唯识论》里面,对成立阿赖耶识
有详细的阐述。
1 由前六识不能受熏持种证明应有阿赖耶识
在《唯识三十颂》讲:“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此颂
说明在这五种情况下意识不生起,而在一般情况下意识都会恒常现起,如说早上一起来
意识就生起,对我们进行种种干扰。但是有五种情况意识不现起。1、无心的睡眠,梦
都不做这时意识不现起。2、无心的闷绝,这时候意识也不现起。3、4、入无心二定,
即入灭尽定和无想定的时候意识不现起。5、修无想定成就,生在无想天中,一期生中
意识都不生起。在这五种情况下意识都不存在?那么当意识不存在的时候,那这时的记
忆是如何保存的?为什么当意识重新生起的时候,我们还能记得住,还能承载以前的记
忆?那么这些记忆的种子到底保存在那里呢?这里就有一个困难,还有我们过去曾做了
种种染污,受到染污的熏习;或者我们做了种种善法,受到善法的熏习。而这些习气都
会在我们的身心中有具体的显现,这样的影响力如
f*******8
发帖数: 3612
49

这本身就可以指佛法上的现象。
当然可以细分,任何一个学习唯识的,都可以
谈出一大堆6根六尘等等,也可以说是不明
12345678识从何而来。
1. 你怎么判断我执认7识实有?
2. 我那句话的意思是:
a. 如果我认为7识实有,我还会继续修么?当然不会了。因为修的目的之一,
本来就包含破7识。如果7识实有,还怎么破?
b. 如果我不执7识,我还需要修么?最少有个阶段已经不需要修了。
这a,b的关系你能分辨清楚么?
如果分辨不清,你就不能分辨什么叫想象性理解,什么叫实证。
这就是为什么我感到你是这里最让人琢磨不透的人,真的。
我搞不清你懂什么、不懂什么,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S******0
发帖数: 227
50
这篇还是不错,matrix的逻辑还是很到位的,
不过佛法的东西不仅仅是逻辑可以解决,
不是指不合逻辑,而是说以亲见为实,
7识、八识一定要修证、体会才行。
这些识天天混在一起,类似浑浊液,混在一起只看见一团朦胧,
而看不见他们各个分离的状态。
必须有高速离心机制,把他们分离开来,
才能分清各个成分的功能。
初步体会,大部分的法门的入手处就是先能分离。
能分解出各种成分后,才能有效地运用各种功能而不致迷惑,
进而进行深入的修行。
再类比一下,就比如居里夫人当年的熬沥青,多年的
工作分理出镭,都是打基础,然后才可以进入正题、研究
元素的功能。
佛法和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精神相同,都是要一杆子插到底。
再看看waichi说的,还是很感触,他其实是直指,
跟历史上禅宗的直指没什么两样。
不过,大家就像陀螺,碰着就转圈,还是看不见。

!”
cannot
根本
”心
本无
况到
识“
:“
苦无
,才
释了
乘里
幻起
识。
稽首
求,
那律
,精
、正
、尊
吗?
凑在
它本
就一
本就不一样
说过心无处不在,何处说过万法唯心?何处说过心可以造出佛土?
谛的方便说法,为了便于理解而说的。
义谛...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