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反射镜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f***y
发帖数: 4447
1
央广网长春8月21日消息(记者刘源源 苑竞玮)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4m量级高
精度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镜集成制造系统”,今天在长春通过验收。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
制的直径4.03米口径高精度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镜,是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体碳化硅
反射镜。它标志着我国光学系统先进制造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为我国大口径
光电装备跨越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核心制造设备以及制造工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
权。
直径4.03米的碳化硅反射镜像一个巨大的圆盘,在灯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如果把这只
“大眼睛”装到望远镜里,将极大提升望远镜的分辨率。这种大口径高精度非球面光学
反射镜,是高分辨率空间对地观测、深空探测和天文观测系统的核心元件。其制造技术
水平,对国家的国防安全、国民经济建设、基础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一个
国家高性能光学系统的研制水平的重要标志。
那么这只美丽的大眼睛是怎样炼成的呢?
大口径光学反射镜的制造难度,主要集中在反射镜镜坯制造、反射镜光学加工等制造工
艺环节。从碳化硅粉末,到最终变成高刚度、高面形精度的4米反射镜,我们看一下科
研人员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吧。
制造碳化硅... 阅读全帖
M********t
发帖数: 5032
2
来自主题: Joke版 - 引力波 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 新浪科技 ugmbbc 8小时9分钟前 在一波又一波传言后,终于!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23:40左右,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类首次发现了引力波。发布会上究竟揭开了哪些谜团?与之前的传言有何不同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黑洞来客团队(团队主要成员苟利军 研究员为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而这次被探测到的引力波正是来自双黑洞系统),全面解读这场激动人心的发布会。 正如发布会所言,在被预言将近百年、苦苦追寻几十年之后,首个位于地球之外13亿光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被人类直接探测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时刻,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正在拉开——地球人,欢迎你来到引力波时代! 激动人心的发布会结束了,其重点内容可以被简单归纳为三点: (1)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2)引力波产生于两个恒星量级黑洞的合并(merger)。 (3)引力波是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简称LIGO)发现的。 接下来,让我们逐个分析和解释一下以上三点,从而对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做一个稍微深入的了解: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41080c0cddd85b8.jpg 双黑洞系统想象图。(来源于LIGO网站)) 天外飘来引力波 对于“波”,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时常会听到无线电波、电磁波、声波、光波等等,引力波也是波的一种。 既然称之为引力波,它必然与引力有关。所以,在更深一步了解引力波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人类对于引力的认识过程。17世纪末的物理学家牛顿看到了下落的苹果,意识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力,称之为“引力”,并且将其数学化,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认识的精髓是物体质量的存在导致了引力,这在牛顿之后的两百多年里被认为是宇宙间的绝对真理。直到1905年狭义相对论发表,再到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发表,爱因斯坦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对于引力的看法,引力是因为质量对于时空造成了变形所导致,而非质量之间的吸引。这就意味着,我们时空可被当做一种可以变形的介质来认识。所以引力波,简单来说,就是时空自身的波动。相比较我们熟知的无线电波(或者电磁波),它仅仅是在时空之中传播的,时空是它的媒介。 人们常说“星辰大海”,如果将时空视作海洋,那么天体就如同海洋生物一般。可以想象,如果大海中的某个生物摇了摇尾巴、或是晃了晃头,海水由此所产生的波动就会向外传播。与此类似,宇宙中某个天体的剧烈活动,会对所在的时空产生扰动,时空自身的波动也会向远处传播,如果足够强,就能够为地球上的我们所感知。 在引力的世界中,我们的宇宙通常是平静的。可是在北京时间2015年9月14日17点50分45秒,地球上的LIGO探测器却探测到了来自于宇宙深处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一场引力风暴,来自于一个双黑洞系统的合并,以它的探测日期命名为 GW150914。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12c0afa9d0fc4fb.jpg LIGO的两个观测站探测到了同一个引力波事件。上面为观测得到的曲线,下面是和理论相比较之后的拟合结果。(来源于LIGO所发文章) 两个黑洞的“火并” 此次发布会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双黑洞。这也是人们首次直接发现双黑洞,这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为26和39太阳质量,属于恒星级黑洞。或许你已经听腻了黑洞,生活中时不时的会听到某某黑洞爆发了,某某黑洞吞吃恒星了等等。但是这此发现却有些不同,两个天体都是黑洞,互相绕转,最后合并。这听起来像是一场黑吃黑的火拼,甚至有点儿像港片里熟悉的火爆场面。黑洞合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时空振荡,所以我们遥远的地球才观测到了。 黑洞通常认为是大质量(超过25个太阳质量,请注意这是前身星的质量)的恒星在其演化的最终阶段,恒星中心会形成我们了解的恒星级黑洞。它们的质量通常预计在3个太阳质量到100个太阳质量之间。因为黑洞本身没有任何的辐射(不考虑量子效应下的霍金辐射,它的电磁辐射也是异常微弱),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看到黑洞。我们的银河系或者其他类似的星系当中当中,每个星系都预计存在着上千万个恒星级黑洞,但是绝大多数的黑洞都是孤独存在的天体,如同幽灵般,没有任何辐射或者辐射及其微弱,所以很难被看到。 所幸,有的黑洞处于双星系统当中,就像发布会中提及的系统,而且另外一个天体是正常的恒星(也称之为伴星)。在这种情形之下,黑洞会从正常恒星上吸积气体,在其周围产生一个吸积盘,以至于某些时候吸积气体的量过多,不能被黑洞直接吞掉,这时还会沿着黑洞的两个转轴将多余的气体抛射出去,从而产生非常壮观的喷流。正是因为吸积盘和喷流的存在,他们都能够产生我们非常熟知的电磁辐射(也就是有我们熟知的光子产生),从而我们利用传统的探测方式,比如地面或者太空的望远镜,就可以间接地探测黑洞的存在。 大约在50年前,人类就是利用此方法发现了第一个黑洞候选体,天鹅座X-1 (Cygnus X-1)。在1974年,地球上两颗聪明的大脑、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和好朋友基普·索恩就这个候选体是不是黑洞而打了个赌,他们以一年的成人杂志《阁楼》作为赌注。后来的观测是利用天鹅座X-1中的伴星运动测得了黑洞质量,大约为15个太阳质量,从而霍金认输并且在两人的赌书上签名按上了自己的手印。基普·索恩从那时起就赢了。 对于双黑洞系统,他们几乎不会产生能够为传统方式所观测到的光子。所以,即使它们存在,仅凭借传统的观测方式,我们也无法发现他们。况且,很多的人都怀疑它的存在。但是,在双黑洞绕转,尤其是合并之时,会产生很强的引力波。只要引力波探测器足够灵敏,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的踪影。面对大家的怀疑,LIGO的发现用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而此次发现引力波的天文台的创建人之一就是基普·索恩——索恩教授又一次赢了! 引力波为黑洞做名片 在观测到了完整的引力波形之后,利用一种叫做匹配滤波(waveform matching)的方法,理论上就可以推断出系统的性质信息,包括合并之前和之后。比如,对于双黑洞系统,可以推断出合并之前的黑洞质量,自旋和轨道,以及合并之后的质量和自旋。此次新闻发布会中所提及的引力波事件,就得到黑洞的质量在合并之前是26个和39个太阳质量,合并之后是62个太阳质量(合并之前的两个黑洞自旋参数值限制的并不是很好),合并后黑洞是一个克尔黑洞,其自旋参数值为0.67。 你或许会有疑问,合并之后怎么少了3个太阳质量,它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引力波也是携带能量的,在黑洞合并之时,它的形状非常不对称,不是我们看到的单个黑洞的球形,所以在振荡恢复的过程当中,一部分质量就通过引力波的方式辐射出去,从而为我们所接收。合并的时间非常之短,仅仅在大约0.05秒的时间,就将3个太阳质量(大约6.0E30公斤)的能量就通过引力波的方式释放出去,也就是说在一秒钟可以释放出大约10^32公斤的能量。相比较之下,我们的整个宇宙包含了大约1.0E22个太阳,而每个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大约4.0E9公斤的物质能量,所以黑洞合并的最后释放出比整个宇宙每秒钟辐射出的电磁总能量还要高出3倍。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3aa5437d0cd140c.jpg 双黑洞系统在不同阶段所产生波形随时间演化图。双黑洞系统的演化包括三个阶段:旋近(inspiral), 合并(merger)和铃振(ring down)阶段。(来源于LIGO所发文章) 我们注意到,合并前黑洞的质量为26个和39个太阳质量——这两个质量都比目前已知的恒星级黑洞要重许多。我们现在已经确认了大约20多个恒星级黑洞,最重的恒星级黑洞位于M33 X-7系统中,为16个太阳质量。而其它所有确定的黑洞质量均比这个小,大多数是七八个太阳质量左右。尽管理论之前预言了更大质量的黑洞的存在,但是之前从来还没有发现过,所以此次发现更大质量黑洞,对于黑洞的形成渠道也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所看到的所有恒星,都是处于旋转当中。所以对于那些由恒星塌缩而形成的黑洞而言,它们也是处在旋转之中。对于黑洞的旋转,天文学家用一个叫做“自旋参数”的量来表示,它在0和1之间变化——0代表了没有转动的黑洞(也叫“史瓦西黑洞”),而1代表了理论上黑洞所具有的转动最大值(也叫“极端克尔黑洞”)。对于此次观测中合并以后的黑洞,它的自旋参数为0.67。如果我们以转速来描述,它在以每秒钟100转的速率转动。相较而言,我们刚才提到的人类第一个黑洞“天鹅座X-1”,它是一个极端克尔黑洞,差不多在以超过1000转每秒的速率转动。 如果你觉得转速依旧很难理解,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星际穿越》电影的一个情节,主人公在卡刚都亚黑洞的行星上只呆了3个小时,但是后来却发现飞船上已经过了23年,时间相差了6万倍。要有这样巨大的时间差,其中条件就行星极度靠近黑洞的同时,黑洞也以最大速度转动。按照相对论理论所言,这样行星上的时间就会被极大的拉长。天鹅座黑洞的转速就具有类似于电影中卡刚都亚黑洞那样的转速。对于此次引力波探测到黑洞而言,即使有某个行星在其周围最靠近的稳定存在,那么对于它的时间也会流逝的很慢,不过不会有6万倍那么大的差别,最多也就2倍左右。 对于黑洞而言,有着非常著名的无毛定理,也就是说黑洞只需要简单的几个量就可以描述。对于宇宙当中的黑洞,只需要我们上面所说的质量和自旋参数就可以完整的描述。当我们知道了黑洞的质量和自旋参数一些性质时,我就可以很容易的对黑洞本身的全貌做出一个描绘,就如同给出了一个人的完整自画像。而引力波的方法可以快速给出黑洞的完整信息,这相比较传统的观测方式,更为有效,尽管在观测方面有些困难。 氢原子的百亿分之一 从预言到探测,物理学家等待引力波的到来已有一百年之久,为什么引力波这么难得一见?主要原因是,相比较其他的几种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是最弱的,相应的引力波效应也就很弱。想当初爱因斯坦在发表自己新的理论之后,就估算了引力波的强度。引力波的强度通常利用相对变形大小来表示,但是结果往往是小的可怜,几乎无法探测到。引力波是时空的自身变形,在一个方向上被拉伸,在其垂直的另外一个方向上就会被压缩。如果我们有一天,我们被同样的双黑洞系统在合并时所产生的引力波(变化强度为1.0E-21)所击中的话,理论上来说,我们同样会经历一个稍微变高变瘦,然后变胖变矮一些的过程。实际上,对我们身高不超过2米的人类来说,导致的变化大约为2E-21,为一个氢原子的五百亿分之一(一个氢原子的大小大约为1.0E -10米)。 引力波的效应是如此之小,所以一方面需要增加探测的长度,来增强变化的效应,另外一方面通过巧妙的方法来探测到微小的变化。这也是此次新闻发布会中提到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在建造之初所考虑的。它有两个观测点,分别建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列文斯顿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汉福德。每个观测点都有两个互相垂直,每条长达4公里的臂。长臂中间是高度真空的管子,而在长臂两端,悬挂着大约直径34厘米、重达40kg的反射镜。LIGO的探测器利用激光干涉技术,不间断地测量每对反射镜之间的距离。每当引力波通过探测器时,人们会探测到两对反射镜之间的距离呈现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变化。 即使对于LIGO天文台4公里的长臂,引力波所造成的变化也是极其微小的。对于此次新闻报道中的双黑洞合并,其可能产生的尺度相对变化最高可为1.0E-21,意味着4公里的长度也仅仅只变化了一个氢原子直径的2.5千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精度,LIGO的科学家做了许多精密的设计,保证探测系统的稳定,保证LIGO反射镜的位置随机涨落小于一个氢原子大小的百亿分之一,从而保证可以相对比较容易的探测到可能的引力波源。 LIGO在1999年建成并且开始运行。但是在进行升级之前(也就是2010年),没有探测到任何确定的引力波事件。从2010年开始,LIGO对探测器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升级,2015年6月进行测试运行,2015年9月开始正式运行,第一阶段的科学运行一直持续到2016年1月,升级后的版本被称为Advanced LIGO (简称aLIGO)。而此次新闻发布会的结果其实就是在刚刚升级完之后,由还在进行测试中的的aLIGO所探测到的。相比较之前,aLIGO的探测灵敏度提高了10倍。而且此次的双黑洞所产生的引力波强度就在仅仅比最初LIGO的灵敏度低一些,所以当LIGO的升级刚刚完成,在试运行的阶段就发现了所报道的双黑洞系统。探测到引力波似乎就在本来的预料当中。就像发布会中所言,这或许是大自然给我们苦盼许久的一份礼物。2012年,LIGO天文台创建人基普·索恩在《科学》杂志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说,预计在2017年,第一例黑洞合并的事例将会被发现。当时预计LIGO的升级会在2016年底完成,结果是升级进度超前,让我们提前听到了宇宙时空的声音。 http://static.cnbetacdn.com/thumb/article/2016/0212/a4e034c670c7a62.jpg_600x600.jpg LIGO和aLIGO灵敏度比较(左);LIGO和aLIGO探测范围比较(右)。(图片来源于LIGO网站) 谁将撼动时空 那么在我们的星辰大海中,什么样的天体才能够撼动我们的这个宇宙时空,让位于遥远地球上的LIGO探测到呢?现在通常认为有如下四种: (1)旋进(In-spiral)或者合并的致密星双星系统。比如中子星或者黑洞的双星系统。非常类似于发布会当中的系统。 (2)快速旋转的致密天体。这类天体会通过周期性的引力波辐射损失掉角动量,它的信号的强度会随着非对称的程度增加而增加。可能的候选体包括非对称的中子星之类的。在《星际穿越》电影当中,教授说它发现了引力波,而它的其中一个产生机制很可能就是由一个快速转动的中子星,其表面大约2厘米的凸起所产生的(具体分析可以参阅由基普·索恩撰写的星际穿越一书)。 (3)随机的引力波背景。非常类似于我们通常熟知的宇宙背景辐射,这一类背景引力波,也通常叫做原初引力波,它是早期宇宙暴涨的遗迹。2014年由加州理工、哈佛大学等几个大学的研究人员所组成的BICEP2团队曾宣称利用南极望远镜找到了原初引力波,但是后来证实为银河系尘埃影响的结果。原初引力波的探测将是对暴胀宇宙模型的直接验证,对于它的探测依旧在努力寻找之中。 (4)超新星或者伽马射线暴爆发。恒星爆发时非对称性动力学性质也会产生引力波。而直接探测到来自于这些天体的引力波,将是提供对这些天体最直接而且最内部的信息。 除过LIGO之外,还有意大利的VIRGO引力波探测器,日本的KAGRA探测器以及英国德国的联合GEO-HF探测器。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引力波的探测事例会如同春笋般爆发,越来越多。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8dad832e823b89e.jpg 全球引力波天文台分布(来源于LIGO网站) 为一窥宇宙初生 毫无疑问引力波是对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最直接的验证。另外它在弱场中已经得到验证,但是对已强引力之下的验证,之前却从来没有验证过。所以此次的观测,是对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非常好的检验。 引力波以光速传播,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非常的弱,所以引力波可以给我们提供我们宇宙几乎无阻挡的图景,而这个几乎是无法利用我们熟知的电磁波来达到的。比如,利用引力波,我们可以看到宇宙的最早期,宇宙大爆炸之后的1.0E-36秒开始的宇宙形成过程,而对于电磁波而言,它最早只能看到大爆炸后的大约300,000之后的宇宙历史,在此之前,电磁波是不能给我们提供的。所以引力波是我们了解我们宇宙形成的最好工具。 如果还记得,在《星际穿越》电影中的结尾之时,主人公库珀身处一个5维时空的超体方体中,为了将从黑洞中心所提取出来的信息传递给身处4维时空的女儿墨菲,人为的制造引力波效应,成功将信息传递,从而人类得以解救。引力波从目前物理学家的认识来看,是唯一一种可以在不同维度传播的波。不同宇宙之间的碰撞,会产生引力波。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可以依靠引力波来判断多重宇宙的存在与否。 就如同一个天生的聋哑人,一直在听别人说声音的存在,突然有一天听力恢复了。我想我们此刻的心情也是差不多如此。引力波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引力波是一种方式,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历史的发现轨迹告诉我们,每一扇新的窗口被打开,都会有令人称奇的发现。虽然LIGO的探测能力还是有限,一旦这个引力波的世界被撬开了一道小的裂缝,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种子,相信硕果累累的引力波丰收季节也不会太远。
引力波
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
新浪科技
ugmbbc
8小时9分钟前
在一波又一波传言后,终于!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23:40左右,激光干涉引力波天
文台(LIGO)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类首次发现了引力波。
发布会上究竟揭开了哪些谜团?与之前的传言有何不同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黑洞
来客团队(团队主要成员苟利军 研究员为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
,而这次被探测到的引力波正是来自双黑洞系统),全面解读这场激动人心的发布会。
正如发布会所言,在被预言将近百年、苦苦追寻几十年之后,首个位于地球之外13亿光
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被人类直接探测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时刻,一个新时代
的序幕正在拉开——地球人,欢迎你来到引力波时代!
激动人心的发布会结束了,其重点内容可以被简单归纳为三点:
(1)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2)引力波产生于两个恒星量级黑洞的合并(merger)。
(3)引力波是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简称LIGO)发现的。
接下来,让我们逐个分析和解释一下以上三点,从而对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
... 阅读全帖
f***y
发帖数: 4447
3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7/c_128937342.htm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成功自主研制出
直径4.03米的单体碳化硅反射镜坯,将其应用于望远镜或卫星上成像,将大大提高分辨
率。
现代大型光学望远镜系统均采用反射式结构,最核心的部件是反射镜,且反射镜
的口径越大,望远镜的分辨本领和聚光能力越强。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大口径反射镜材
料研制上一直落后于欧美国家,完全依赖进口。
20世纪90年代末,长春光机所着手从事光学级碳化硅陶瓷材料研究。经历数百次
实验探索与工艺验证,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4米口径碳化硅镜坯,可直接应用于可见光
波段。随着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技术继续发展,将在空间对地观测、深空探测和天文观
测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新华社记者张楠摄
f*r
发帖数: 3968
4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揭开月球三反射镜实验的迷雾
揭开月球三反射镜实验的迷雾
摘自网易 插图 覃 育
(如本文作者认为本站侵犯了版权,请马上通知本站,本站会在接到您的通知后的两天内
将本文撤下。)
相信阿波罗确实登上月球者,经常会举出他们认为是刹手锏的一个例证来说明阿波罗
登月是确实可信的,那就是,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们一直在使用阿波罗飞船放置在月球上
的三个月面三反射镜来进行激光反射测量月球距离的实验。科学家们只要把激光束对准月
球方向打过去,就准有光线反射回来,这不是说明月面反射镜的的确确就放在月球上吗?
如果阿波罗没有登上月球,月面反射镜怎么会放在月球上呢?
这个事实的确能够唬住绝大多数的对这种激光测距实验不甚了解的人。可是,如果有
心人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就会发现,事实上,天文学家们一直在进行的这类月球激光测距
实验,非但不能证明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反而是阿波罗登月造假的最有力例证。
关键在于两点:
一、月球表面本身就可以反射光线,一部分微弱的光线完全可以被反射回地球而被探
测到。
二、天文学家们实验测得的月球反射光子数,相比理论上使用月球三反镜应测得的反
射光子数,要低上百甚至于上千倍,反而与月球漫反射的光子数比较吻合
f*r
发帖数: 3968
5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揭开月球三反射镜实验的迷雾
揭开月球三反射镜实验的迷雾
摘自网易 插图 覃 育
(如本文作者认为本站侵犯了版权,请马上通知本站,本站会在接到您的通知后的两天内
将本文撤下。)
相信阿波罗确实登上月球者,经常会举出他们认为是刹手锏的一个例证来说明阿波罗
登月是确实可信的,那就是,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们一直在使用阿波罗飞船放置在月球上
的三个月面三反射镜来进行激光反射测量月球距离的实验。科学家们只要把激光束对准月
球方向打过去,就准有光线反射回来,这不是说明月面反射镜的的确确就放在月球上吗?
如果阿波罗没有登上月球,月面反射镜怎么会放在月球上呢?
这个事实的确能够唬住绝大多数的对这种激光测距实验不甚了解的人。可是,如果有
心人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就会发现,事实上,天文学家们一直在进行的这类月球激光测距
实验,非但不能证明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反而是阿波罗登月造假的最有力例证。
关键在于两点:
一、月球表面本身就可以反射光线,一部分微弱的光线完全可以被反射回地球而被探
测到。
二、天文学家们实验测得的月球反射光子数,相比理论上使用月球三反镜应测得的反
射光子数,要低上百甚至于上千倍,反而与月球漫反射的光子数比较吻合
C**********e
发帖数: 23303
6
月面反射镜都必须安装在月球正面 正对地球 才有用
载人登月都是在月球背面 地球上看不见
月面反射镜和载人登月无任何关系
月面反射镜都是用小车遥控放置的
你们明白了吗?
c****3
发帖数: 10787
7
看新闻,嫦娥也带了一个月面反射镜,4号要放中山大学设计的反射镜
c****3
发帖数: 10787
8
苏联月面车1号,就是1970年地面遥控,放反射镜的。
小车放反射镜,是有根据的
I*******g
发帖数: 7600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IFloating (Floating Freely),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周末做了一个大的反射镜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6 17:46:59 2017, 美东)
周末做了一个大的反射镜,
麻痹的弯曲小黑屋 太黑太冷,
用镜子吧太阳光反射进去可以暖和一些。
f*r
发帖数: 3968
10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六英寸道布森反射镜
对于绝大多数预算有限的第一次购买者来说,选择是简单的。
最理想的入门镜是一架六英寸(15厘米)道布森架设的反射镜。
六英寸指的主镜(物镜)的直径。在道布森式设计中,
望远镜筒通常架设在一个木座上面,绕聚四氟乙烯的轴转动。
六英寸物镜采集了足够的光线,生成明亮清晰的图像。行星显得相当清楚,
数十个星系和星云也显现得足够明亮,而不是暗淡的污点。
虽然较大的设备会比六英寸镜成像更明亮,但是它们不象六英寸镜
这样容易携带。八英寸道布森镜是另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但是它的镜筒和架设会比较大,也更重约30%。
道布森架设几乎不需要费什么力气。把底座放在地上,
把镜筒放进底座就行了。不需要天极对准,只要望远镜校准好了,
其他什么都不用调整。想移动望远镜对准目标,只要抓住镜筒摇动即可。
重量轻,个头小(相对来说)使得它很容易地在后院搬移或是放进汽车的后座。
一句话,一个六英寸道布森反射镜是相当好的起步镜,
比圣诞节期间充斥百货商店的那些较小的廉价的玩具镜强得太多了。
大约价格:大约350美元,但是要记住再花费50到100美元在一些推荐购买的附件上

比如一个好的寻星镜,再买上一到两个目镜,还有星图。
f*r
发帖数: 3968
11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六英寸道布森反射镜
对于绝大多数预算有限的第一次购买者来说,选择是简单的。
最理想的入门镜是一架六英寸(15厘米)道布森架设的反射镜。
六英寸指的主镜(物镜)的直径。在道布森式设计中,
望远镜筒通常架设在一个木座上面,绕聚四氟乙烯的轴转动。
六英寸物镜采集了足够的光线,生成明亮清晰的图像。行星显得相当清楚,
数十个星系和星云也显现得足够明亮,而不是暗淡的污点。
虽然较大的设备会比六英寸镜成像更明亮,但是它们不象六英寸镜
这样容易携带。八英寸道布森镜是另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但是它的镜筒和架设会比较大,也更重约30%。
道布森架设几乎不需要费什么力气。把底座放在地上,
把镜筒放进底座就行了。不需要天极对准,只要望远镜校准好了,
其他什么都不用调整。想移动望远镜对准目标,只要抓住镜筒摇动即可。
重量轻,个头小(相对来说)使得它很容易地在后院搬移或是放进汽车的后座。
一句话,一个六英寸道布森反射镜是相当好的起步镜,
比圣诞节期间充斥百货商店的那些较小的廉价的玩具镜强得太多了。
大约价格:大约350美元,但是要记住再花费50到100美元在一些推荐购买的附件上

比如一个好的寻星镜,再买上一到两个目镜,还有星图。
c***l
发帖数: 2490
12
以为是反射镜,没想到只是坯子。
镜子还没影就开始吹嘘了?
m**********e
发帖数: 12525
13
单晶碳化硅全球第一家吧, herschel多晶碳化硅
当然,这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信息是,党妈吹响了发射巨型空间望远镜的冲锋号
由于单晶碳化硅热膨胀系数几乎为0, 目前只用来空间望远镜,因为地面望远镜可以安装
复杂的温控装置,不用考虑热膨胀,只有空间望远镜才需要用这做反射镜
h******k
发帖数: 15372
14
“碳化硅陶瓷材料”,怎么可能是单晶?
原文说的是“单体”碳化硅反射镜坯,不是“单晶”。单体的意思是这块陶瓷材料是一
整块,不是多块拼接起来的,跟晶体大小无关。
R*****5
发帖数: 4915
15
我大长春光机所最近炒作新闻不断啊,一年20亿的经费不是闹着玩儿的。
碳化硅反射镜坯,长光卫星地面目标动态监视,1.5亿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嫦娥三号
月基极紫外波段相机
王大珩,蒋筑英可以含笑九泉了
f***y
发帖数: 4447
16
表面处理,抛光之后就好多了。
长光所2米碳化硅反射镜,这个尺寸就和哈勃相当了。
I*******g
发帖数: 7600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周末做了一个大的反射镜
周末做了一个大的反射镜,
麻痹的弯曲小黑屋 太黑太冷,
用镜子吧太阳光反射进去可以暖和一些。

发帖数: 1
18
傻比,不用人上去也可以放反射镜和脚印。人没有上月球,苏联的雷达也照不出来。
b****s
发帖数: 872
19
太简单了,登月行走,对接都是录像带。
登月就是去月球轨道放录像。反射镜只要发个无人登月器,放在哪里,不用回来。
整个过程只有领导,宇航员,导演,摄影师知道,其他人全以为在真的登月。
苏联远程雷达,也没法监测这么远的详细过程
b*****y
发帖数: 846
20
不对接回来月球岩石样本怎么带回来。
那个年代才刚有印刷电路板,要做到无人放反射镜,收集样品,再发射回来对接, 好
象比有人登月还困难。
C**********e
发帖数: 23303
21
这位网友很有分析能力
嫦娥放了一个月面反射镜能证明中国已经载人登月了吗?
M********t
发帖数: 5032
22
来自主题: Joke版 - 不久前,动漫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热映让我们想起了童年时期的美好,并再次掀起了一阵蓝胖子旋风,有人想要一个可以自由飞翔的竹蜻蜓,不过我们现 在可以通过喷气式背包 Martin Jetpack 来实现同样的效果。当然,也有人幻想着拥有一扇能够瞬间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任意门,这有可能实现吗? http://static.cnbetacdn.com/thumb/article/2015/0805/8f8f0a2c7dc9f9d.jpg_600x600.jpg 科学家研究发现,从理论上来说,任意门和传送门其实是可以实现的。日前,来自马里兰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家 Chris Monroe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我很难一脸严肃地谈论瞬间移动和传送门之类的东西,但是我想表达的是:你可以把一个原子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Chris Monroe 的实验室设置在大学的地下室里,实验室内的设备不像电影《星际迷航》里的传输机那么华丽,相反,他那些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设备都摆放在一张 20 英尺的桌子上,比如激光反射镜和透镜等等。 David Hucul 刚刚在 Chris Monroe 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他表示:“电视节目里的瞬间移动其实就是把原子传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但是,如果你真的能够建造具备传送功能的设备,你不会想到要传送原子。” “因为原子体积很大,而且非常重,我们也不是那么需要它们。”David Hucul 这样解释道,根据物理定律,任何一个碳原子都是相同的,比如氧、氢等等,它们都是完美的原子克隆。他说:“让我们保持独一无二的是这些原子的形态,也就是说,传送的本质是传送一种信息,一种关于原子形态的信息。” 在一个原子的内部,电子、质子或者中子等组成部分的特殊排列使得原子出现差异,但是要想研究原子的内部,我们需要通过激光装置将一个原子内部的信息传送到另一个原子里,而不是单纯的查看原子内部的排列,因为量子力学称,测量原子的信息会导致信息受损。 在两个相同的钢制的密封舱里分别有一个钡元素原子,当研究人员发送指令之后,激光装置将启动,把其中一个原子里的信息传送给另一个原子。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完成了原子的远距离瞬间移动。 而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实现人类的瞬间移动,需要在瞬间移动的目的地准备好以千亿为单位的原子数量,才能将人体内部的信息输入完毕。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人体信息转移了之后,那原来的本体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Chris Monroe 称,本体会在信息转移之后变成一堆果冻一样的东西。另外,这个传送系统还不完善,有可能信息转移失败了之后导致你的胳膊消失了,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情况。 好吧,我们不开玩笑了,人类瞬移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原因在于,人类体内的信息不可能被完全读取,也没有一个设备能够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另一个地方。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原子传送系统来打造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当然,酷炫的瞬间移动什么的,就只能停留在大屏幕上了。
不久前,动漫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热映让我们想起了童年时期的美好,并再
次掀起了一阵蓝胖子旋风,有人想要一个可以自由飞翔的竹蜻蜓,不过我们现 在可以
通过喷气式背包 Martin Jetpack 来实现同样的效果。当然,也有人幻想着拥有一扇能
够瞬间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任意门,这有可能实现吗?
_600x600.jpg
科学家研究发现,从理论上来说,任意门和传送门其实是可以实现的。日前,来自马里
兰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家 Chris Monroe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我很难一脸严肃地谈
论瞬间移动和传送门之类的东西,但是我想表达的是:你可以把一个原子从一个地方传
送到另一个地方。”
Chris Monroe 的实验室设置在大学的地下室里,实验室内的设备不像电影《星际迷航
》里的传输机那么华丽,相反,他那些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设备都摆放在一张 20 英尺的
桌子上,比如激光反射镜和透镜等等。
David Hucul 刚刚在 Chris Monroe 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他表示:“电视节目里
的瞬间移动其实就是把原子传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但是,如果你真的能够建造具备传
送功能的设备,你... 阅读全帖
n****4
发帖数: 12553
23
你房顶没天窗的?不如动手挖个天窗,比做反射镜容易
f*r
发帖数: 3968
24
北京天文同好会 尹相东
8厘米折射望远镜多年来一直是我拥有的最大的望远镜。在对星云状深空天体和暗弱彗星
的观测中,越来越感觉到8厘米的口径太不够了。如何获得一架口径大、成像质量优良而
且使用方便的天文望远镜呢?我最终选择了自制一架口径20厘米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
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河南开封的张大庆先生。他精于制镜,多年来一直潜心寻彗,对天文
同好则更是热心相助,我就是许许多多受到他帮助的人中的一个。他精心为我磨制了20厘
米抛物面反射镜片,而且详细介绍了装配望远镜的经验,使我收益非浅。也是张先生在杂
志上发表的多篇文章特别是《星空观测者》1998-3期上的《北风一吼,满天星斗—漫谈冷
空气与天文观测》一文,让我觉得20厘米反射镜正是我所需要的望远镜,非常值得下功夫
去做。
我前后花了3个月的时间,投资累积约800圆(这些钱可能还买不到一架8厘米地平式折射
望远镜)完成了这架口径20厘米焦距107厘米的道布森结构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其实国
内介绍怎样制作反射式望远镜的文章已经相当多了(杨世杰老师曾在《天文爱好者》上连
载六期,系统介绍了反射望远镜的制作方法,另外,各地同好介绍制作经验的
f*r
发帖数: 3968
25
北京天文同好会 尹相东
8厘米折射望远镜多年来一直是我拥有的最大的望远镜。在对星云状深空天体和暗弱彗星
的观测中,越来越感觉到8厘米的口径太不够了。如何获得一架口径大、成像质量优良而
且使用方便的天文望远镜呢?我最终选择了自制一架口径20厘米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
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河南开封的张大庆先生。他精于制镜,多年来一直潜心寻彗,对天文
同好则更是热心相助,我就是许许多多受到他帮助的人中的一个。他精心为我磨制了20厘
米抛物面反射镜片,而且详细介绍了装配望远镜的经验,使我收益非浅。也是张先生在杂
志上发表的多篇文章特别是《星空观测者》1998-3期上的《北风一吼,满天星斗—漫谈冷
空气与天文观测》一文,让我觉得20厘米反射镜正是我所需要的望远镜,非常值得下功夫
去做。
我前后花了3个月的时间,投资累积约800圆(这些钱可能还买不到一架8厘米地平式折射
望远镜)完成了这架口径20厘米焦距107厘米的道布森结构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其实国
内介绍怎样制作反射式望远镜的文章已经相当多了(杨世杰老师曾在《天文爱好者》上连
载六期,系统介绍了反射望远镜的制作方法,另外,各地同好介绍制作经验的
S*******s
发帖数: 13043
26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301542/
关于阿波罗登月的各种质疑及相关讨论的专题
随园过客
看来有必要做一个中文专题了。
网上关于登月的英文资料非常丰富,NASA关于登月各种试验的论文也都是公开的,其实
如果自己花些功夫作些研究不难得出正面的结论。但是再丰富的资料也架不住有人看不
了不去看或者看不懂,只抱着几篇中文网文不放。而中文的相关文章就那么一两篇源头
文,不知道转过几次手的。
这其中有一个是“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
夫的文章《本世纪最大的伪造》”。另一个则是不知哪里来的“美学术界著名物理学教
授哈姆雷特”的质疑。拿墨西哥杂志转载俄罗斯人来说事大概很有意义。而在这个是女
的都是美女的时代,没人问问这位“美学术界著名物理学教授”到底是谁也实在很正常
吧。
所以产生了做一个中文专题的想法。
建议这样吧,在此专题下面把各种质疑都列出来,然后用回文的形式发一些双方各自的
论点。如果题目上带上“正方”“反方”字样也便于河友参考就更好了。我先写几个抛
个砖,希望引出更多的玉来
疑问:阿波罗登月录像问题
阿波罗登月录像带...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953
27
发在别的版没人回,看来不贴在学术版是没有可能得到解决了。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hysics 讨论区 】
发信人: coldlight (荧惑), 信区: Physics
标 题: 问一个光子干涉的量子力学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24 16:39:30 2012, 美东)
我有一定的物理基础,没学过量子力学,但是最近有兴趣翻看了一些。有一点疑问,想请大拿们帮助释疑。
1.经典波动光学里面用波动理论推论出能有光的干涉现象的地方,在量子力学里面也必须能干涉,这个理解没错吧。
2.假设有一束光,被半反射镜分解成两束A和B,然后分别经过几个反射镜后再投射到屏幕上合成,应该有干涉现象吧?
3.假设其中B经过的一个反射镜M,是可以轻、薄、可以自由移动的。那么屏幕上还是应该继续有干涉现象吧?
以上是经典光学内容。下面是量子光学内容。
4.如果光子射在一个反射镜上,而这个反射镜是轻、薄、可以自由移动的,那么反射镜会被光子向后推动。光子自身被反射回去。反射镜获得动量来自入射光子动量,能量来自入射光子能量,那么入射光子被反射回去后应该会有一点点红移。对不对?
5.假定是用的...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953
28
我有一定的物理基础,没学过量子力学,但是最近有兴趣翻看了一些。有一点疑问,想请大拿们帮助释疑。
1.经典波动光学里面用波动理论推论出能有光的干涉现象的地方,在量子力学里面也必须能干涉,这个理解没错吧。
2.假设有一束光,被半反射镜分解成两束A和B,然后分别经过几个反射镜后再投射到屏幕上合成,应该有干涉现象吧?
3.假设其中B经过的一个反射镜M,是可以轻、薄、可以自由移动的。那么屏幕上还是应该继续有干涉现象吧?
以上是经典光学内容。下面是量子光学内容。
4.如果光子射在一个反射镜上,而这个反射镜是轻、薄、可以自由移动的,那么反射镜会被光子向后推动。光子自身被反射回去。反射镜获得动量来自入射光子动量,能量来自入射光子能量,那么入射光子被反射回去后应该会有一点点红移。对不对?
5.假定是用的单光子源。这个B反射镜向后的运动,对入射光子是一次观测,我们对这个镜子的运动再进行观测,就可以确定这个单光子是在光束A里,还是在光束B里。对不对?关于这个事,狄拉克在他的书里写(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sm,page 8)"One could carry out ... 阅读全帖
h*****n
发帖数: 1630
29
首先,必须明白反射镜自身的动量有一定的不确定度,想通过反射镜的运动来检测单光
子,那么反射镜动量的不确定度必须远小于光子动量,反射镜必须很轻。如果两者相差
不远,那么这种检测就模糊了,确定度小于100%。
对于干涉实验,如果你能100%确定光子的路径(反射镜够轻),那么干涉现象消失。
如果你完全无法确定光子的路径(反射镜够重),那么干涉条纹出现,且对比度为100%。
如果是中间状况,反射镜不轻不重,不能100%确定光子的路径,那么干涉条纹模糊化,
对比度小于100%。
实际上没必要假设很轻的反射镜这种不存在的东西,在双缝干涉实验里可以用偏振来检
测光子的路径,这实验可做。比如:
http://grad.physics.sunysb.edu/~amarch/

想请大拿们帮助释疑。
必须能干涉,这个理解没错吧。
屏幕上合成,应该有干涉现象吧?
应该继续有干涉现象吧?
镜会被光子向后推动。光子自身被反射回去。反射镜获得动量来自入射光子动量,能量
来自入射光子能量,那么入射光子被反射回去后应该会有一点点红移。对不对?
g**1
发帖数: 10330
30
爱因斯坦重力波侦测到 台湾与有荣焉
【记者王彩鹂╱即时报导】
February 11, 2016, 10:50 pm 9 次
LIGO重力波探测器的“心脏”雷射反射镜,是来自清大光电研究所教授赵煦团队的研发
。图/赵煦提供(原始资料来自LIGO)
爱因斯坦百年前预测的重力波,终于被美国雷射重力波侦测站(LIGO)成功侦测到,而侦
测到重力波仪器的“心脏”、雷射反射镜,是清华大学光电研究所教授赵煦的研究团队
所研发,台湾也成为全球15个参与计画的国家之一。
赵煦表示,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现象是有质量的物体对时空产
生的扭曲,并在1916年预测大质量的物体剧烈运动时,时空的扭曲将以重力波的方式传
播;但爱因斯坦当时认为,遥远的宇宙星体剧烈运动产生的重力波,传到地球非常微弱
,不可能在地球上侦测到。
人类首次侦测到物理界的“圣杯”─重力波,赵煦表示,具有三层重大意义:第一是爱
思斯坦百年前的预言获得证实,重力波的确存在;第二是直接观测到两个黑洞合并的运
动;第三是开启以重力波为观测媒介的天文学;未来和电磁波天文学搭配,将大幅扩展
人类探究宇宙之窗,对目前天文学、宇宙学...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1
图为辽宁舰高速航行的照片,照片航母左侧绿色灯光是航母“菲涅尔”透镜光学助
降系统。50年代以前,航母由站在飞行甲板左端的着舰引导官(LSO)双手持旗板打信
号指挥飞机着舰。但喷气式飞机上舰以后,这种方法已不适用。1952年,英国海军中校
格特哈特从女秘书对着镜子搽口红的动作中得到启发,设计出了早期的光学助降装置—
—助降镜。它是一面大曲率反射镜,设在舰尾的灯光射向镜面再反射到空中,给飞行员
提供一个光的下降坡面(与海平面夹角为3.5-4度),飞行员沿着这个坡面并以飞机在
镜中的位置修正误差,直到安全降落。
图集详情:
50年代以前,航母由站在飞行甲板左端的着舰引导官(LSO)双手持旗板打信号指
挥飞机着舰。但喷气式飞机上舰以后,这种方法已不适用。1952年,英国海军中校格特
哈特从女秘书对着镜子搽口红的动作中得到启发,设计出了早期的光学助降装置——助
降镜。它是一面大曲率反射镜,设在舰尾的灯光射向镜面再反射到空中,给飞行员提供
一个光的下降坡面(与海平面夹角为3.5-4度),飞行员沿着这个坡面并以飞机在镜中
的位置修正误差,直到安全降落。
60年代,英国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菲涅尔”透镜光...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19049
32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三体 1
33.智子 (上)
八万五千三体时(约8.6个地球年)后。
元首下令召开三体世界全体执政官紧急会议,这很不寻常,一定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发生
。两万三
体时前,三体舰队启航了,它们只知道目标的大致方向,却不知道它的距离。也许,目
标处于千
万光时之外,甚至在银河系的另一端,面时着前方茫茫的星海,这是一次希望渺茫的远
征。
执政官会议在巨摆纪念碑下举行。(汪森在阅读这一段信息时,不由联想到《三体》游
戏中的联
合国大会,事实上,巨摆纪念碑是游戏中少数在三体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之一。)、
元首选定
这个会址,令大多数与会者迷惑不解。乱纪元还没有结束,天边刚刚升起了一轮很小的
太阳,随
时都可能落下,天气异常寒冷,以至于与会者不得不穿上全封闭的电热服。巨大的金属
摆气势磅
礴地摆动着,冲击着寒冷的空气,天边的小太阳把它的影子长长地投射到大地上,像一
个顶天立
地的巨人在行走。众目睽睽之下,元首走上巨摆的基座,扳动了一个红色的开关,转身
对执政官
们说:

“我刚刚关闭了巨摆的动力电源,它将在空气阻力下慢慢地停下来。”
“元首,为什么这样?”一位执政官问。
“我们都清楚巨摆的历史涵义,...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19049
33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合集] 三体 1
☆─────────────────────────────────────☆
casact (尝尝也) 于 (Fri Jul 22 20:55:29 2011, 美东) 提到:
刘慈欣


《三体》终于能与科幻朋友们见面了,用连载的方式事先谁都没有想到,也是无奈之举
。之前就
题材问题与编辑们仔细商讨过,感觉没有什么问题,但没想到今年是文革三十周年这事
儿,单行
本一时出不了,也只能这样了。
其实这本书不是文革题材的,文革内容在其中只占不到十分之一,但却是一个漂荡在故
事中挥之
不去的精神幽灵。
本书虽不是《球状闪电》的续集,但可以看做那个故事所发生的世界在其后的延续,那
个物理学
家在故事中出现但已不重要,其他的人则永远消失了,林云真的死了,虽然我有时在想
,如果她
活下来,最后是不是这个主人公的样子?
这是一个暂名为《地球往事》的系列的第一部,可以看做一个更长的故事的开始。
这是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也是一个生存与死亡的故事,有时候,比起生存还是死亡来
,忠诚与
背叛可能更是一个问题。
疯狂与偏执,最终将在人类文明的内部异化出怎样的力量?冷酷的星空将...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1087
34
天哪,量子力学史话谈到的,意识参与建立了宇宙......
这是我的节选,各位弟兄可以在网上寻找原文,量子力学史话,从究竟什么是光,光到
底是粒子还是波,一路阐述到量子力学的诞生,最后发现物理学上的观察方式影响观察
结果,在比电子更小的量子世界,你想看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结果,你用何种观察测
量手段那么就有相应的结果,爱因斯坦和波尔论战,爱因斯坦大败而归,因为理论是试
验数据都不支持他的论点,然后最终推导就是如下文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们在“意识问题”那里头晕眼花地转了一圈回来之后,究竟得到了什么收获呢?我们
弄清楚猫的量子态在何时产生坍缩了吗?我们弄清意识究竟是如何作用于波函数了吗?
似乎都没有,反倒是疑问更多了:如果说意识只不过是大脑复杂性的一种表现,那么这
个精巧结构是如何具体作用到波函数上的呢?我们是不是已经可以假设,一台足够复杂
的计算机也具有坍缩波函数的能力了呢?反而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似乎这是一条走不
通的死路。电子的波函数是自然界在一个最基本层次上的物理规律,而正如我们已经讨
论过的那样,“...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于涅槃的记忆
节选自量子力学史话,这段提到了我前文所说的被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家揭示的一些
奇异现象。
========================================
如果说“意识”使得一切从量子叠加态中脱离,成为真正的现实的话,那么我们不禁要
问一个自然的问题:当智能生物尚未演化出来,这个宇宙中还没有“意识”的时候,它
的状态是怎样的呢?难道说,第一个有意识的生物的出现才使得从创生起至那一刹那的
宇宙历史在一瞬间成为现实?难道说“智能”的参予可以在那一刻改变过去,而这个“
过去”甚至包含了它自身的演化历史?
1979年是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在他生前工作的普林斯顿召开了一次纪念他的讨论会
。在会上,爱因斯坦的同事,也是玻尔的密切合作者之一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提
出了一个相当令人吃惊的构想,也就是所谓的“延迟实验”(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已经对电子的双缝干涉非常熟悉了,根据哥本哈
根解释,当我们不去探究电子到底通过了哪条缝,它就同时通过双缝而产生干涉,反之
,它就确实地通过一条缝而顺便消灭干涉图纹。惠勒通过一个戏剧... 阅读全帖
B********e
发帖数: 19317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hud789 (金坷垃),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爱好科学的飞机们,读一读“量子力学史话”:意识参与建立了宇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3 22:26:35 2010, 美东)
天哪,量子力学史话谈到的,意识参与建立了宇宙......
这是我的节选,各位弟兄可以在网上寻找原文,量子力学史话,从究竟什么是光,光到
底是粒子还是波,一路阐述到量子力学的诞生,最后发现物理学上的观察方式影响观察
结果,在比电子更小的量子世界,你想看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结果,你用何种观察测
量手段那么就有相应的结果,爱因斯坦和波尔论战,爱因斯坦大败而归,因为理论是试
验数据都不支持他的论点,然后最终推导就是如下文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们在“意识问题”那里头晕眼花地转了一圈回来之后,究竟得到了什么收获呢?我们
弄清楚猫的量子态在何时产生坍缩了吗?我们弄清意识究竟是如何作用于波函数了吗?
似乎都没有,反倒是...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3968
37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今晚又用了ST80

到底能不锐利到什末程度?
反射镜成像不锐利是传统说法,现在的说法是,
同样口径的APO折射镜和反射镜比起来,
反射镜由于光线损失较多(反射损失和中央阻挡)
成像是没有APO折射镜好
但是相同价钱的反射镜,要比APO折射镜口径大的多
口径的增大足以补偿光线的损失
所以这个不是问题
一般反射镜实际上都是牛顿反射镜,
牛顿反射镜真正的缺点,是目镜的位置
不象折射镜在下面,牛顿镜的目镜在上面
这样如果镜筒比较长,你就需要一个椅子甚至梯子才能爬上去看
j*k
发帖数: 109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HighVividity (高传神),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靠,中国的侦察卫星要牛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17 01:11:14 2007)
反射式光学望远镜的主要结构有一个主反射镜,是个凹面镜,用来汇聚光束。主反射镜
前面有一个副镜用来反射主反射镜汇聚的光,经典结构中这个副镜在主反射镜正前方中
央,反射后的光束从主反射镜中间的一个开孔中穿过。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对称性好,像差容易对付。缺点是副镜在主镜前方中央,遮挡了一部
分主镜的光;这个副镜需要有支架支撑,这些支架也在主镜前方,对光线起衍射作用,
减低了成像精度。现在高档的设计把副镜偏离中轴线,不再遮挡在主镜前面。好处当然
是“组件少,无遮拦,抑制杂光能力强”但是结构是不对称的,不容易对付像差。看文
中的说法,如果增加第三个反射镜,则精密设计和加工的三反射镜结构可以很好地消像
散。
如此则文中的那些专业词汇都可以很容易理解了。“长焦距、大视场、宽波段”似乎不
是这种结构独有的特征。“离轴,非对称性”那是自然而然;“非球面”
f*r
发帖数: 3968
39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今晚又用了ST80

到底能不锐利到什末程度?
反射镜成像不锐利是传统说法,现在的说法是,
同样口径的APO折射镜和反射镜比起来,
反射镜由于光线损失较多(反射损失和中央阻挡)
成像是没有APO折射镜好
但是相同价钱的反射镜,要比APO折射镜口径大的多
口径的增大足以补偿光线的损失
所以这个不是问题
一般反射镜实际上都是牛顿反射镜,
牛顿反射镜真正的缺点,是目镜的位置
不象折射镜在下面,牛顿镜的目镜在上面
这样如果镜筒比较长,你就需要一个椅子甚至梯子才能爬上去看
j*k
发帖数: 109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HighVividity (高传神),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靠,中国的侦察卫星要牛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17 01:11:14 2007)
反射式光学望远镜的主要结构有一个主反射镜,是个凹面镜,用来汇聚光束。主反射镜
前面有一个副镜用来反射主反射镜汇聚的光,经典结构中这个副镜在主反射镜正前方中
央,反射后的光束从主反射镜中间的一个开孔中穿过。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对称性好,像差容易对付。缺点是副镜在主镜前方中央,遮挡了一部
分主镜的光;这个副镜需要有支架支撑,这些支架也在主镜前方,对光线起衍射作用,
减低了成像精度。现在高档的设计把副镜偏离中轴线,不再遮挡在主镜前面。好处当然
是“组件少,无遮拦,抑制杂光能力强”但是结构是不对称的,不容易对付像差。看文
中的说法,如果增加第三个反射镜,则精密设计和加工的三反射镜结构可以很好地消像
散。
如此则文中的那些专业词汇都可以很容易理解了。“长焦距、大视场、宽波段”似乎不
是这种结构独有的特征。“离轴,非对称性”那是自然而然;“非球面”
T****M
发帖数: 1913
41
☆─────────────────────────────────────☆
chairmanmeow (chairmanmeow) 于 (Sun Jul 17 20:00:31 2011, 美东) 提到:
为什么?什么原理?
就这一帮人也不相信拉登死了,后来还是基地组织出来打脸啊
☆─────────────────────────────────────☆
tigereatmeat (小胖子他爹) 于 (Sun Jul 17 20:01:52 2011, 美东) 提到:
可能是智力水平

☆─────────────────────────────────────☆
captain2 (游山玩水走天下) 于 (Sun Jul 17 20:04:08 2011, 美东) 提到:
有照片和录像都不行,得亲身体验才行,LOL
☆─────────────────────────────────────☆
Revolution (毛泽东思想万岁) 于 (Sun Jul 17 20:04:24 2011, 美东) 提到:
没想到经历那么大规模的辩证,...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4016
42
《长春光机所关于表彰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材料研究团队的决定》。决定指出,长春光
机所光学技术研究中心碳化硅反射镜材料研究团队经过二十年的刻苦攻关,从无到有,
先后掌握了1m量级、2m量级反应烧结碳化硅反射镜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并将成果成功应
用于航空、航天重要项目。近年来,该团队历经5次试验,于2016年3月9日研制成功直
径4m、应用于光学成像的反应连接碳化硅整体镜坯。该镜坯采用背部半封闭轻量化结构
,实现了陶瓷材料的近净尺寸成型,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公开报道口径最大的碳化硅反射
镜坯。该成果实现了大口径光学材料自主可控;制造装备、研制工艺等拥有自主知识产
权,为大型光电系统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标志着我国大口径光学材料制备技
术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经所务会研究决定,授予光学技术中心先进材料与结构材料
室“长春光机所 ‘碳化硅材料’重大创新突出贡献奖”,并奖励赵文兴研究员50万元
,奖励研究团队50万元。
赵文兴研究员做了题为《大尺寸碳化硅反射镜坯研制历程汇报》的学术报告。他回顾了
该团队自90年代末认识到碳化硅陶瓷作为大口径反射镜材料的技术优势后,毅然决然转
行从事陶瓷材料制备技术... 阅读全帖
o****o
发帖数: 8077
43
一些零碎的信息,另外可以猜猜tg最新光学侦察卫星的分辨率
大口径轻质非球面反射镜制造技术研究
Study on a big aperture lightweight aspheric mirror manufacture
某卡塞格林光学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通光口径超过1000mm的轻质抛物面主反射镜.该
反射镜相对口径为1/2,减重率为65%,是目前国内最大口径的轻质非球面反射镜.成功地
解决了大口径轻质镜坯的制造和大口径轻质非球面镜的加工与检测方面的难题.通过对
高比刚度轻质镜的设计和进行CAD工程分析以及选用合理的光学材料,采用计算机控制的
数控钻铣技术制造出了反射镜镜坯.在经典光学加工技术的基础上,摸索到了针对大口径
轻质镜的支撑、加工与检测方面的技术.检测结果表明,该反射镜的研制达到了各项设计
指标,其面形精度的均方根值RMS=0.029λ(λ=633nm).
作 者: 宋淑梅 陈亚 吕学峰 姚春 张红 姚国安 SONG Shu-mei CHEN Ya LU Xue-feng
YAO Chun ZHANG Hong YAO Guo-a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
Y**u
发帖数: 5466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是谁伤了我们的心 (ZT)
☆─────────────────────────────────────☆
wisdomlover (一片冰心在玉壶) 于 (Fri Aug 12 14:13:32 2011, 美东) 提到:
是谁伤了我们的心
2011年6月21日 谭铭
我们内心的痛苦并不是外境造成的,而是内心生起的厌恶、痛恨、忧愁和畏惧等情
绪造成的。所以,心灵的一切痛苦,完全是心自己造成的,根本不是外境造成的!
心的这种“自我伤害”的秉性是一种病,这种病也被称为烦恼,去除存在于心灵之
上的这种病是修习佛法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当我们将存在于自心之上的这种疾病去除
之后,我们的心就获得了自在。有时候,我们说外境系缚了自己的心,其实这也不是事
实,外境根本不会系缚我们的心,是我们的心以外境为缘,自己系缚了自己。当自心不
再被内在的烦恼习气所系缚,我们的心就获得了自由。
如何才能去除存在于心灵之上的这种“自我伤害”的疾病呢?要修习安忍!所谓安
忍,就是在六根感知不悦意的外境之后,内心学会如如不动,继续保持安乐与祥和,坚
决不让忧愁、痛苦、怨恨等负面的心态在心中生起来。...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3968
45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折射镜好些,是么?
折射镜用透镜(实际上是一对透镜)来聚光。最流行的是2.4英寸(60毫米)到
四英寸(10厘米)口径。高级四英寸或更大的超消色差型号,使用特殊玻璃制成的
透镜来
消除明亮天体边缘的彩色散射,折射镜提供了耐用的设备,它们不需要光学系统的
调整。
另一方面,反射镜使用一个大的主镜,它是偶尔需要校准的。牛顿反射镜(以它的
发明者
Isaac Newton命名)使用一个小平面辅镜使光线偏转从镜筒侧面射出至目镜。
施密特-卡塞格林和马克苏托夫望远镜也是反射镜,不过它们有附加的透镜状校正
片。
规律是,和相同口径的反射镜比起来,折射镜提供了更清晰的影像。
然而,反射镜,特别是牛顿镜,在相同的价格下比折射镜提供了大得多的口径。
那么哪个更好呢?一架好的折射镜提供了性能,一架好的反射镜提供了价值。
f*r
发帖数: 3968
46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折射镜好些,是么?
折射镜用透镜(实际上是一对透镜)来聚光。最流行的是2.4英寸(60毫米)到
四英寸(10厘米)口径。高级四英寸或更大的超消色差型号,使用特殊玻璃制成的
透镜来
消除明亮天体边缘的彩色散射,折射镜提供了耐用的设备,它们不需要光学系统的
调整。
另一方面,反射镜使用一个大的主镜,它是偶尔需要校准的。牛顿反射镜(以它的
发明者
Isaac Newton命名)使用一个小平面辅镜使光线偏转从镜筒侧面射出至目镜。
施密特-卡塞格林和马克苏托夫望远镜也是反射镜,不过它们有附加的透镜状校正
片。
规律是,和相同口径的反射镜比起来,折射镜提供了更清晰的影像。
然而,反射镜,特别是牛顿镜,在相同的价格下比折射镜提供了大得多的口径。
那么哪个更好呢?一架好的折射镜提供了性能,一架好的反射镜提供了价值。
f**o
发帖数: 12685
47
新浪科技 探索
中国天文界公开争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该咋建
2017.08.06 19:02:34综合
来源:知识分子公众号
资料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资料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编者按:
公共事件无私议。然而,中国科学界公共议事空间发展并不充分。表现在一些信息、甚
至是争议,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流传,直至最终决策出来了,很多科学的同行可能
才从小道消息,或者窃窃私语中了解一鳞半爪。而公众,更加不知道决策的过程,自然
也无从谈起对科学的支持,对科学家的支持。这是需要改进的中国科学文化的一部分。
有希望获得国家财政支持的12米光学望远镜究竟应该怎么建,天文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技
术方案,而且在内部持续争论有日,直到上周五,一封信件在天文学界的微信群里传开
,将这一内部争论大白于天下。
《知识分子》尽可能地联系争议的双方,希望如实报道这一影响中国天文学界未来数十
年研究的科学决策,以及其中的种种曲折,是非自当公论。我们将不偏不倚,刊登来自
两个方面的不同意见。来稿请联系[em...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8
自由意识和这个世界,谁是假象?
量子纠缠拷问现实根基 现实、相对论、因果律和自由意志,谁错了?
kingmagic 发表于 2013-08-28 08:30
按照量子理论的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实在(reality)、相对论、因果律和自由意志
当中,至少有一个是假象。问题是,到底谁错了?图片来源:erinbower.net
一眼看上去,它像是一面普通的镜子,其实却不是——它上面镀了一层“半反射银膜”
,能将照射其上的光线反射一半出去,另一半则直接透射而过。
不过,这面镜子本身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每当你隔窗远眺,在玻璃上看到浅浅的屋内景
象时,就是类似的部分反射在发挥作用。特殊的半反射镜是提词机里不可或缺的组件,
实在想要的话,不用大费周章,上网就能买到。
这种镜子对单个光子的作用才是怪异所在。凑近仔细观察的话,这些小镜子也许会尽毁
你的实在观。它们能让你茫然无措,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身是何人,甚至怀疑自己究竟
是否存在。它们甚至能搅乱你对因果的判断,暗自纳闷究竟谁才是这一切混乱之源,是
那些镜子,还是你自己。以今日科学之高深,能否一探小小半反射镜上之究竟?“我认
为不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9
☆─────────────────────────────────────☆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于 (Thu Dec 9 18:50:00 2010, 美东) 提到:
以wisdom这样的版的实际情况而言,好的版面应该是设计一套合理的机制,在这样的机制运作下,能够覆盖不同层次,不同立场,不同研究兴趣的id;能够让每个人不需要改变自己的风格,也不需要自己回去先读书,就能够独立发表出声音,还可以撞击出火花。
然后合理的机制还应该对版主,也就是掌握维护机制的人本身的水平没有过高的要求,只需要是普通人,不用亲自参与讨论就可以掌控。
说得具体一点,可以首先建立一个甚至多个副版或者俱乐部作为主版的卫星版面,比如可以成立wisdom水世界,wisdom反射镜房等等。
主版由于id使用习惯所致,可以作为入口和集散地,可以作为新贴的产生和培育地,版主只需要根据讨论内容的发展方向,分门别类的在适当时机,将养大的帖子锁住后只保留首贴,然后将全贴挪到相应的卫星版面继续发展,同时回帖注明相应卫星版面的link。
然后版主还可以对留在主版面的帖子标题进行二次开发,例如可以加...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7494
50
来自主题: Physics版 - 谁科普一下量子纠缠态啊
延迟选择实验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惠勒在1979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这个
实验的基本思路是,用涂着半镀银的反射镜来代替双缝。一个光子(电子也是一样)有
一半可能通过反射镜,一半可能被反射,这是一个量子随机过程。把反射镜和光子入射
途径摆成45度角(如下图所示),那么它一半可能直飞,另一半可能被反射成90度角。但
是,我们可以通过另外的全反射镜,把这两条分开的岔路再交汇到一起。在终点观察光
子飞来的方向,我们可以确定它究竟是沿着哪一条道路飞来的,如果检测器1在响,说
明光子经由直飞的ADB线路传播过来,如果检测器2在响,说明光子经由反射的ACB线路
传播过来。但是,我们也可以在终点B处再插入一块呈45度角的半镀银反射镜,这样,
两束光线将重新组合,这会引起波的干涉效应,于是,进入1和2的光束强度分别与两束
光在组合点处的相对位相有关。这些位相能通过调整光程长度而改变。特别地,可能这
样安排位相,使得互相干涉导致进入1的光强为零,100%的光进入2。
按照保留定域性的量子理论观点,如果不插入第二块半镀银镜B,那么光子经由确
定的线路ACB或者线路ADB传播,最终在检测器1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