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 发帖数: 10589 | 1 2009年12月20日 10:03凤凰网历史综合
核心提示:布匿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2000多年,但是汉尼拔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无论是
作为绝代名将的拿破仑,还是作为近代西方兵法巨匠的克劳塞维茨、若米尼、马汉、富
勒等人,无不认为研究战史,尤其是那些最为伟大的名将的战史,是获取战争艺术理论
的最好途径。
摘自《现代兵器》杂志 作者:王钻忠
战争中一切行动追求的都只是可能的结果,而不是肯定的结果。那些不能肯定得到的东
西,就只好依靠命运或者幸运(不管把它叫做什么)去取得。——《战争论》第二篇第
五章
汉尼拔进军罗马路线图
公元前三世纪末,在东西方战争舞台上同时活跃着两位盖世英雄。其一,就是国人熟知
的西楚霸王,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义军被秦军大将章邯陆续击破,连最为强大的楚
军也被秦军击败,统帅项梁战死,曾经如火如荼的反秦事业自从跌入谷底。就在反秦事
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项羽率领新败楚军于公元前207年在巨鹿战场上决定性的击败
了秦军主力,挽狂澜于即倒,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尽管项羽最后在楚汉争霸中战败
身死,但是项羽在反秦战争中的功勋是不应该被抹杀的。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角汉尼
拔(公... 阅读全帖 |
|
B*V 发帖数: 3365 | 2 唐帝国对于西域—中亚地区的经略
【何新按语】中亚地区在20世纪以后被前苏联帝国统治,苏联帝国一直掩盖及讳言中亚
各国曾经与中国关系极其密切的古代历史,因之在中亚诸国官方史中几乎见不到与中国
相关的历史内容。
而中国建国后的史学,也深受苏联史学和闭关自守的文化本土论影响,几乎完全无视中
亚史。而改开以来崇洋媚西的当代史学,同样无知于真实的中国古代那些伟大帝国的遥
远边疆历史。
实际上,中亚洲地区不仅是整个世界历史的地理枢纽地区,也一直与整个中国古代及中
古历史关系至为密切。
Atlas of China [唐朝在中亚地区势力范围(公元660年)]
中亚,世界古代历史的枢纽地区(1)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唐朝立国之初,和汉朝的形势颇为相像,都处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压迫之下,李渊
太原起兵,也不得不先向突厥称臣,然后才能免除后顾之忧。突厥在唐朝立国之初,很
不给太宗李世民面子,居然倾国之兵南下,这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桥段——
渭水之盟。太宗皇帝六骑赴会,谈笑之间退强虏,使得唐帝国免受开国时的磨难。
上天是很眷顾大唐的,没有让唐朝重复汉与匈奴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在贞观四年
... 阅读全帖 |
|
f****o 发帖数: 8105 |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红朝血债 国学大师蒙文通含冤而死(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22 13:18:08 2016, 美东)
一代国学大师蒙文通被红卫兵毒打后含冤而死。(网络图片)
蒙文通(1894—1968),四川盐亭人。他被誉为超级的“跨学科”人物,其论述方面之
广,层次之多,近世几乎无人可比。他在哲学及哲学史方面,从先秦儒家、诸子,到汉
代经学(今古文)、道教,再到中古以后的理学、佛学(唯识、禅宗)、道学;在中国
史方面,从三代以前的古史,绵延而下及宋史;在民族史方面,以先秦周边民族为重心
,尤其是百越民族、巴蜀民族;历史地理方面,从上古昆仑到四川地方,从《山海经》
到《水经注》,他是无不涉猎。至于史学史、经济史乃至气候史等,只是其闲暇之余捉
刀。
幼年时的蒙文通即聪慧过人,他五岁入私塾,诵读《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古文
,不到两年全能背诵,直到晚年都能成诵。1906年,他进入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分设(附
属)中学(现成都石室中学的前... 阅读全帖 |
|
N*****e 发帖数: 1094 |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Note (新天地),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被中共迫害死的著名国学大师蒙文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1 06:26:22 2017, 美东)
著名国学大师蒙文通(网络图片)
与中共统治下鲜有大师不同,民国时期涌现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师,按照一些描述民国
时期的书籍所言,他们是一批有“骨气”而又“好玩”、“有趣”且学问深厚之人。他
们有时如孩童般天真,而且对于世事,亦常有惊世骇俗的作为。而他们可以如此随性而
行正是得益于民国政府的宽容。
彼时,无论是北洋军阀政府,还是蒋介石治下的南京、重庆国民政府,对自由主义知识
分子的人格、知识和信仰都保持了一定的尊敬。而知识分子对待政府则是:你不对的时
候我批评你,你对的时候,我就支持你。毫无疑问,能够形成这种相互信任关系的根本
原因还是在于民国政府的诚意。
然而,中共建政后采取的杀伐政策,不仅使留在大陆的民国大师们一个个惨遭迫害,甚
至惨死,而且也彻底使知识分子的脊梁弯曲。1949年后中国大陆再无大师出现也是必然
,因为出现大师的土壤已...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大陆新版《中华民国史》编纂过程及价值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28 19:00:53 2012, 美东)
金以林: 大陆新版《中华民国史》编纂过程及价值
一 引言
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两岸对民国史的叙述,从结构上讲长期以来是完全一致
的,特别是对1927年以前的叙述和评价几乎相同。比如两岸论述民国史的开端,大都从
民国纪元前18年(1894年)孙中山先生成立兴中会开始。国史馆编纂的《中华民国史事
纪要》、教育部主编的《中华民国建国史》,以及大陆出版的诸多民国史研究论著中都
是如此。大陆新近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亦是如此。
事实上,长期以来两岸都在一个非常相近的“革命史观”下叙述民国史。对晚清政府、
辛亥革命、北洋政权的认识,双方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对此后的历史叙述,在历史分
期和结构上双方也完全相同,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924-1927年,大陆称之前“
大革命”、台湾称之为“国民革命”;1927-1937,大陆称之为“土地... 阅读全帖 |
|
m***e 发帖数: 428 | 6 三 困难之本体论方面的根源
华人学生赖以成长的社会,在制度和文化的各方面与西方社会均有着重要的历史的和现
状的差异,因为这一系列存在经验的差异而对诸多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概念不易接受,
是笔者所观察到的最普遍的一种困难。
例一。在西方社会科学文献里,bureaucracy是一个中心概念。对当代bureaucracy讨论
影响最大的,是韦伯(Max Weber)的著名定义:
The following may thus be said to be the fundamental categories of rational
legal authority:
(1)A continuous organization of official functions bound by rules.
(2)A specified sphere of competence…
(3)The organization of offices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hierarchy…
(4)The rules which regulate the conduct of an off...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施爱东:学术行业生态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 18:14:07 2017, 美东)
在大多数人眼中,学术圈曾经是一片“圣洁的土地”,这里的人“一心只读圣贤书”。
但不知从何时起,公众对于学术圈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这里的人和圈外的人一样,有
祖师崇拜、有学术赶集、有资辈亲疏、有派系与行规,有主流与边缘的对立、有师承与
圈子的壁垒、有尊老与维亲的传统、有王婆卖瓜似的叫卖与吆喝。学术圈再也不是一方
净土,嘈杂如同菜市场。
如果说外界对学术圈的评价还有些隔岸观火看不真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的施爱东则用一篇正规学术论文回应了外界的看法。学术圈确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
充满了利益相争和同行相轻。同时他还总结到,许多貌似不良的学术风气,却是现代学
术生态必然会滋生出来的结果。学术界的行业民俗是学者们在特定学术体制下必然选择
的生存方式,是受到传统生活伦理深刻影响的典型世俗生活。现行学术体制使大多数普
通学者成了学术行业... 阅读全帖 |
|
w******6 发帖数: 16 | 8 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历史清楚知道
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能告诉我们麦子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人类的愚蠢之处!——
[法]法布尔
一百多年前的古人说的这句话,总被引用来诟病历史研究。以今日之史学观之,这句话
可能已经落伍了。不用说早已蓬勃兴起的社会史、经济史,农业史、灾荒史、生态史、
思想史、观念史、心态史,乃至缠足、信仰、一个字的演变都有人在研究,还能说不知
道农田、不知道麦子吗?
可是,这些成果确实未被普通大众所知,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传播。
21世纪,历史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已经和19世纪大不相同。
个性当道,信息爆炸。
一方面,对于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难以协调,要找一部能为大众和学者广泛
接受的,即包含战争有兼顾麦子的历史书,是不可能呢,我认为在史学史上,这样的书
也不存在。
另一方面,在这个信息无比丰富时代,还能兼具史学、史才、史识的史家,确实难以出
现了。 |
|
g******4 发帖数: 6339 |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大陆新版《中华民国史》编纂过程及价值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28 19:00:53 2012, 美东)
金以林: 大陆新版《中华民国史》编纂过程及价值
一 引言
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两岸对民国史的叙述,从结构上讲长期以来是完全一致
的,特别是对1927年以前的叙述和评价几乎相同。比如两岸论述民国史的开端,大都从
民国纪元前18年(1894年)孙中山先生成立兴中会开始。国史馆编纂的《中华民国史事
纪要》、教育部主编的《中华民国建国史》,以及大陆出版的诸多民国史研究论著中都
是如此。大陆新近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亦是如此。
事实上,长期以来两岸都在一个非常相近的“革命史观”下叙述民国史。对晚清政府、
辛亥革命、北洋政权的认识,双方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对此后的历史叙述,在历史分
期和结构上双方也完全相同,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924-1927年,大陆称之前“
大革命”、台湾称之为“国民革命”;1927-1937,大陆称之为“土地... 阅读全帖 |
|
D*V 发帖数: 3096 | 10 唐帝国对于西域—中亚地区的经略
【老何按语】中亚地区在20世纪以后被前苏联帝国统治,苏联帝国一直掩盖及讳言中亚
各国曾经与中国关系极其密切的古代历史,因之在中亚诸国官方史中几乎见不到与中国
相关的历史内容。
而中国建国后的史学,也深受苏联史学和闭关自守的文化本土论影响,几乎完全无视中
亚史。而改开以来崇洋媚西的当代史学,同样无知于真实的中国古代那些伟大帝国的遥
远边疆历史。
实际上,中亚洲地区不仅是整个世界历史的地理枢纽地区,也一直与整个中国古代及中
古历史关系至为密切。
[中亚地区,从广义来看不仅包括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
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还包括阿富汗全部、伊朗北部、中国新疆、甘肃
河西走廊。从狭义来看,则仅仅是指中亚五国。]
中亚,世界古代历史的枢纽地区(1)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唐朝立国之初,和汉朝的形势颇为相像,都处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压迫之下,李渊
太原起兵,也不得不先向突厥称臣,然后才能免除后顾之忧。突厥在唐朝立国之初,很
不给太宗李世民面子,居然倾国之兵南下,这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桥段——
渭水之盟。太宗皇帝六骑... 阅读全帖 |
|
s**********t 发帖数: 1846 | 11 唐帝国对于西域—中亚地区的经略
作者: 何新博客
【老何按语】中亚地区在20世纪以后被前苏联帝国统治,苏联帝国一直掩盖及讳言中亚
各国曾经与中国关系极其密切的古代历史,因之在中亚诸国官方史中几乎见不到与中国
相关的历史内容。
而中国建国后的史学,也深受苏联史学和闭关自守的文化本土论影响,几乎完全无视中
亚史。而改开以来崇洋媚西的当代史学,同样无知于真实的中国古代那些伟大帝国的遥
远边疆历史。
实际上,中亚洲地区不仅是整个世界历史的地理枢纽地区,也一直与整个中国古代及中
古历史关系至为密切。
[中亚地区,从广义来看不仅包括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
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还包括阿富汗全部、伊朗北部、中国新疆、甘肃
河西走廊。从狭义来看,则仅仅是指中亚五国。]
中亚,世界古代历史的枢纽地区(1)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唐朝立国之初,和汉朝的形势颇为相像,都处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压迫之下,李渊
太原起兵,也不得不先向突厥称臣,然后才能免除后顾之忧。突厥在唐朝立国之初,很
不给太宗李世民面子,居然倾国之兵南下,这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桥段——
渭水... 阅读全帖 |
|
r*****y 发帖数: 53800 | 12 南北韩学术界认为中国的东北工程将原本朝鲜半岛历史的高句丽列为中国历史,是中国
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利用学术搞政治,并认为中国‘自古’就承认高句丽为朝鲜历史
。高句丽作为朝鲜半岛三国之一,被记载在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典籍《三国史记》中,
国际历史学界也有朝鲜三国的看法。南北韩在1945年光复分开独立之后,分别对高句丽
史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腾飞,国力强盛,韩国兴起了
“高句丽热”。朝韩研究共同的特点是认为高句丽仅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并且汉
朝四郡原本朝鲜半岛人之地,后被高句丽所灭。高句丽和后来的渤海国都是抵抗中国的
侵略过程中建国的。韩学者认为朝鲜史学以高句丽新罗百济—新罗渤海—高丽才是朝鲜
半岛历史的正统。
朝鲜由于传统朝鲜半岛历史,偏重于南方,故而把视角投向未被纳入传统历史主流的北
部古国,大力讴歌高句丽传说中的高朱蒙等神话人物,并将高句丽的开国历史提前到公
元前277年。 [6]1993年12月朝鲜提出史学新体系,即古朝鲜(檀君朝鲜、卫满朝鲜)—
—高句丽——渤海——高丽——朝鲜。在新的史学体系中,箕子朝鲜被否定其存在,三
国时代唯以高句丽为正统(其故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3 我想问问西方古典名著的考证,有像中国古典名著的考证那么复杂吗?西方有像清代小
学那么发达完整乃至繁琐的考证学吗?我咋觉得都没有考证学这个英文单词似的。觉得
西方文本是不是总体而言更确定一些,是否保存更好一些,疑讹少一些,不像中国古典
几乎每个字乃至作者都有疑问,有各种版本。是不是大批西方经典在亚历山大还是哪个
时期流传到阿拉伯保存起来,虽然尼禄烧了书,但还是从阿拉伯语的典籍里翻译回去了
。而且尼禄也没烧古希腊戏剧和亚里士多德的书——好像gesund和iliad说过?
我说的西方文本考证,指一般的文化典籍,不包括宗教类;圣经这样的宗教典籍有专门
的考证学,这又另当别论。
这个问题以前送别牛筋的时候提过,牛筋写信说了一些,我也贴在下面,牛筋的意思应
该是中西考证学同样发达,各有传统侧重是吧:
理工男瞎说两句我的大略印象吧:
我的印象,说起考证,中西方似乎传统侧重不同。中国传统考据主要是文献考证,小学
训诂音韵到乾嘉朴学那一套。到后来,西学东渐,受西方兰克史学、实证主义影响,发
展出一套所谓新考证史学。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到陈垣胡适到顾颉刚疑古派这一套。
西方史学史我完全不了解,我个人印象中...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21641 | 14 原编者注︰文革中曾参与“梁效”写作班子工作的周一良先生去年逝世,北京刊物《群
言》向家属征求回忆稿件,周先生之子周启博如期交稿而未获刊登。】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他未能把
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有两批较
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铸就友谊。
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而同被禁闭整肃的
“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
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
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年时潜心
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学术上当有可
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压倒,奉领袖为神明,把改造思想以
达到领袖要求当作高于学术甚至家庭的终极目标。每当他未泯的人性和常识与领袖的方
针冲突,...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21641 | 15 这象是坑
占星学和科学扯不上
'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也很古怪,应该说历史研究没有所谓的特定的方法
具体的历史问题有具体的处理或研究方式
如计量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
研究历史的角度比物理,数学,工程那些实际要多得多,也模糊得多
即便是铁板钉上的事实,也可以有几百种解释或分析,实际上搞清楚历史对未来是否有意
义,也是个问题
所以历史这东西最大的用处实际是给我们人和物质的生产劳动者业余用来八卦的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6 章太炎不是被称为最后一个国学大师么,现在还是好多人在搞。水平大概挺难说的,老
一辈有难以超越的地方,新一辈有借鉴西方的优越性。不过国学是否有必要借鉴西学、
能借鉴多少也有争议。反正life goes on,都在变是不是,就看这些学问怎么发展、怎
么adjust这个变化的世界了。说起来上海去世的几个史学大家——唐振常、王元化、朱
维铮,我都沾过一点皮毛。我一点没学过史学,可惜不能向他们多学些东西。唐振常很
喜欢吃,写过专门的吃的书,人很有趣。哎有空我挺想回忆一下皮毛。文科学到后来都
是史,史学还是挺被人看重的。 |
|
r****e 发帖数: 3373 | 17 有点长,但是很好看。
周启博:我的父亲周一良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他未能把
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有两批较
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铸就友谊。
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而同被禁闭整肃的
“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
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
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年时潜心
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学术上当有可
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压倒,奉领袖为神明,把改造思想以
达到领袖要求当作高于学术甚至家庭的终极目标。每当他未泯的人性和常识与领袖的方
针冲突,他都认为人性和常识是自己未改造好的表现,“改造思想”成为他永远追求也
永远达不到的目标,而... 阅读全帖 |
|
e*******c 发帖数: 2133 | 18 摘要:如果我们把学术研究还原为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那么,学者们学术生活中惯
行的学术行为,也就可以视为一种“行业民俗”。通过对中国现代学术生态的民俗志书
写,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研究的行业民俗与其他社会职业的行业民俗并没有本质差别,
在学术界,一样有祖师崇拜、有学术赶集、有资辈亲疏、有派系与行规、有反抗与革命
,有主流与边缘的对立、有师承与圈子的壁垒、有尊老与维亲的传统、有王婆卖瓜似的
叫卖与吆喝。通过对普通学者行业民俗的功能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貌似不良的
学术风气,却是现代学术生态滋生出来的必然结果。学术界的行业民俗是学者们在特定
学术体制下必然选择的生存方式,是受到传统生活伦理深刻影响的典型世俗生活。现行
学术体制使大多数普通学者成了学术行业的弱势群体。
关键词:学术史 学术生态 学科危机 学术革命 行业民俗
传统学术史多为思想史、发展史或者编年史。能够进入学术史的只是极少数对学
术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知名学者,而与他们同时的绝大多数普通学者,都被排斥在学术史
的大门之外。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特殊的行业类别,就会发
现,作为“学术工匠”的普通学者,他们所处的学...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21641 | 19 亚洲周刊二零一三年十大好书揭晓,作者为陈翠莲、吴乃德、胡慧玲、李兆良、叶曙明
、阎学通、康宁祥、萧军、唐诺、吴晓波、陈智德及柴静。他们回顾往昔,挖掘尘封记
忆;打捞一麟半爪的史料线索,补足历史叙述缺漏,扭转欧洲中心史学观;亦有从理论
架构出发,瞻望中国未来,作出精采论述。
二零一三年亚洲周刊十大好书(非小说类)揭晓,来自两岸三地的陈翠莲、吴乃德、胡
慧玲、李兆良、叶曙明、阎学通、康宁祥、萧军、唐诺、吴晓波、陈智德、柴静写出了
年度好书。十本佳作的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直至我们尚未抵达的二零二三年,涵盖的内
容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到精英阶层的拼搏与迷途,乃至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浮浮沉沉。
既有回顾过去,从小事物小典故中挖掘被尘封的记忆,甚至凭学者的修养见识从一麟半
爪的史料线索中打捞,补足历史的缺漏,扭转欧洲中心史学观;亦有从理论架构出发,
高屋建瓴、大开大阖,瞻望中国未来的精采论述。
今天的中国经济仍以GDP每年近百分之十的增长速度发展,综合国力在二零一三年上升
到改革开放后的历史高峰,同时环境污染、贫富悬殊的问题也到达了相对的历史高峰。
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越走越远,但政... 阅读全帖 |
|
B********t 发帖数: 1321 | 20 看见有人贴龙应台,大家觉得下面这篇演讲如何?记得当初99年在火车上读罢这篇南方
周末文章还是感慨良多。
政治人的人文素养
——龙应台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
(《南方周末》1999年6月18日)
今天的题目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政治人”——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素养。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今天的政治人、明天的政治人物?因为他掌有权力,他将决定一
个社会的走向,所以我们这些可能被他决定大半命运的人,最殷切的期望就是,你这个
权力在手的人,拜托,你务必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你必须知道什么叫做“价值”,你
必须知道如何做“判断”。
我今天完全不想涉及任何的现实政治,让我们远离政治一天,今天所要跟你们共同
思索的是:我们如何对一个现象形成判断,尤其是在一个众说纷纭、真假不分的时代里
。25年之后,你们之中的某个人也许必须决定:你是不是应该强迫像钱穆这样的国学大
师搬出... 阅读全帖 |
|
c**v 发帖数: 1936 | 21 历史学家赵俪生点评25位名人
2014-11-22 新浪博客 陈小雅2013
2014-11-18 赵俪生 水煮百年网
编者注:赵俪生(1917—2007),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1934年入清华大学外语
系就读,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1935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参加山西新军任营
指导员,后历任济南市政府秘书、中国科学院编译处副处长、东北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
教授。
张申府
我18岁那年初识张申府先生,记得他身材较高,方脸膛,微胖,穿一身考究的西服
,严整的打着领带,用一口并不浓重的河北中部口音讲课。一次到他的办公室去,看到
他正把两条腿架在书桌上读杂志,这样的架势,像是后来看到的丘吉尔和尼克松照片中
的形象。那时,他在清华大学是教《逻辑学》的教授,但当时还“吃不开”,此前却是
大人物,曾是中国共产党巴黎支部、柏林支部的创建者,黄埔一期生入学口试的主持人
。他的《逻辑》课很少讲逻辑学,而是骂蒋介石,成为热门的政治论坛。听他课的人不
外两部分,一部分是保持着自己见解从拥护或者反对立场上来挑拣...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22 散木:“文革”小说不好写——网读柯云路《芙蓉国》有感
发布时间:2012-08-31 11:37 作者:散木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4777次
因为是山西人,于是对山西的作家格外关注。“北插”出身的柯云路先生长年居住
在山西榆次(现称晋中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之一,他曾创作了许多优秀的
(如被称为“当代官场现形记”和“县委书记从政指南”的《新星》)和有争议的作品
(如《大气功师》),其中有的迄今还不能重新上架吧,或者也许是因此,他在创作路
径上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即由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转向到了历史题材的创作。
最近从网络上偶阅了柯云路《芙蓉国》的片断,感想颇多。
首先是对所谓“文革”小说。十年“文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段历史
,许多年来文化界不断有人呼吁对它进行反思,但作为实绩,可谓差强人意,或者说作
为一个“宏大叙事”的题材,它多少还是一个让人生畏的“雷区”,可是柯云路却毕竟
创作了这部据说有70多万字的长篇(因此有评论认为“这是一桩不能忽视的文化事件”
,也引起了了广泛的关注),套用对它的介绍语,是“《芙蓉国》在纵向上概括了‘文
化大革命’全部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23 龙应台: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来源: 阿黄007 于 2015-02-15 20:02:43
我今天想讲的是年轻人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素养。我来的原因很明白,今天你们大概20岁
,你们将来很可能影响社会。25年之后,当你们之中的诸君变成社会的领导人进,我已
72岁,我还要被你们领导,受你们影响。所以“先下手为强”,今天先来影响你们。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
,三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我说的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
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
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
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
文学跟艺术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禁书。鲁迅的
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
,他的病就会好...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24 龙应台: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来源: 阿黄007 于 2015-02-15 20:02:43
我今天想讲的是年轻人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素养。我来的原因很明白,今天你们大概20岁
,你们将来很可能影响社会。25年之后,当你们之中的诸君变成社会的领导人进,我已
72岁,我还要被你们领导,受你们影响。所以“先下手为强”,今天先来影响你们。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
,三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我说的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
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
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
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
文学跟艺术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禁书。鲁迅的
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
,他的病就会好... 阅读全帖 |
|
u***************r 发帖数: 11227 | 25 发信人: bjrhbx(史蒂夫), 信区: Movie
标题: 文学艺术应在打造经典中负载九大信息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Mon Oct 16 08:24:09 2017,GMT)
“三俗文学”流行的要害是“文艺沙漠化”
文学艺术,包括影视艺术,无论其有多少功能,负载信息是基本功能,也是文学艺术的
根本性使命。而“沙漠化”的“三俗文艺”泛滥,根本在于其丧失了承载信息的功能。
要求: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那么,文学艺术就必须在打
造经典中,能负载起九大信息。
1、在打造经典中传递立场的信息。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开篇就讲:“态
度问题。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毛泽东把文学
艺术的立场和文学艺术要表现的立场,作为首要问题提出来,说明这个问题极为重大。
纵横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作者无一不借助作品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去表
达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近期,电视剧《三八线》进行了热播,这部剧最为值得称道,就是传递出鲜明的历史观
和对战争评价的坚定立场。诚如人民日报评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是保家卫国
的正义行动,是... 阅读全帖 |
|
i******k 发帖数: 1078 | 26 梁启超家族就是文化名门。每当我们追念起梁启超继而谈到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
院士时, 心中总是为梁启超“家学”的浓厚底蕴及对儿女的成功教育而叹服。一家出
了三个院士, 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
的关注,进而探讨其中的成因。
梁启超作为历史人物被追忆,不单纯只是一种历史上的定位,更意味着他再次进入当代
人的精神生活中去。因为人们总是以当前的生存环境及需求为支点, 借助与历史人物
的对话来获得思想的资源与实践的方向。梁启超苦心教子及满门俊秀的成功实践,无疑
为当代中国人的子女教育提供了厚重的借鉴意义。
墨家的根本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吃苦耐劳,不断奉献其才华和心血。他有感于国
人的某些不足,写下了《中国之武士道》,发掘古代的尚武精神、刚性文化。 他以百
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和大气派, 把终极关怀寄托于中华民族自强自立,寄托于中国文化
的现代化 。
梁启超的政治热望和人文取向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儿女们。梁家涌现出数位学者、专
家,并且无一例外地“学而优不仕”,其力量源泉显示出自其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感和
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梁家的文化取向贯穿了中西并重思想。梁启超具... 阅读全帖 |
|
r***u 发帖数: 1272 | 27 “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
韩毓海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再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感觉那好像是一出长
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
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
,谁说工人阶级不要改造?――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
社会,同时改造自己。工人阶级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永远也
不能停止。――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爱无疑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但是,对于一个博学善思的民族而言,爱一个人不
是指爱他给我们留下和提供的结论,而在于爱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包括他对我们的批
评。毛泽东提出的那些问题依然困扰着现代人类,他的批评今天依然有力量。自这个伟
人逝世后中国与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已经表明: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当代就不可
能不是一个毛主义者,无论'葛兰西派'(Gramscian... 阅读全帖 |
|
u****r 发帖数: 78 | 28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424954-1.shtml
谣言止于智者,国人何以甘心被日本人利用挑拔?
韩国人千错万错,但中国人拒绝发明历史!
朱成山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研究员 南京210000
摘要:“南京大屠杀期间究竟有无朝鲜人组成的日本军”这个问题,在网络上一
度被炒得沸沸扬扬,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论者运用参加南京大屠杀日军部队的建制、
近代韩国建国历史与战时征兵制等史料,对这一论题进行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史学分析
,得出南京大屠杀期间肯定没有朝鲜人组成的日本军的结论。以廓清认知,还历史的真
相。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朝鲜人 日本军
中图分类号:K2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9)10-0080-06
“南京大屠杀期间究竟有无朝鲜人组成的日本军”这个问题,在网络上一度被炒
得沸沸扬扬,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史学研究和深入探讨是必要
的,可以廓清认知,还历史真相。但前提必须是历史的、理性的和实事求是的。
一、对网络上有关南京大屠杀期间有朝鲜人组成的“日本军”的评析
在... 阅读全帖 |
|
c*****y 发帖数: 542 | 29 贝叶斯史学和大数据史学是心理史学的两大基石。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未来。在
这一领域,美国的阿西莫夫等人早就走在了我国的前面。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请中央
拨款五千万美元支持我所人阵计算机的发展。如果继续听之任之,我王国灭种已不远矣! |
|
m*t 发帖数: 2464 | 30 本篇目录: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三、铁杆汉奸吴六奇
四、“查嗣庭案”文字狱
五、金庸到底是不是满人
六、金庸祖上到底有没有入旗
七、私心作祟,满口谎言
八、尾言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
其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却踏着乡邻们的鲜血爬了上去,并因之得到
了满清统治者的宠信,短短几十年间,他所在的查氏一脉竟出了七名进士、两位翰林,
这在清初满人强烈排汉的风潮之下,是汉人门庭几乎不可能做到地,因此尽管金庸死活
不肯承认自己是旗人后裔,可辩解却总显得苍白无力。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清廷在编撰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时,曾经煞费苦心地大肆歪曲史实,自然不能允
许有人私自修史,说出历史的真相。因此当得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巨富庄廷珑私自聚
众编史之后,处置非常严厉,株连极广,“明史案”也成为清代最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
。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江南一时人人自危,
文坛和史坛自此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
己之私,将原本未必会引发大... 阅读全帖 |
|
p***l 发帖数: 134 | 31 由此倒是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近现代的史学成果对于这几个人的研究
都是相当明确的:
1.老子和李耳之辨
2.耶稣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真实性:上个世纪的史学界主流(不是宗教
界所提倡的史学)普遍认为,迄今为止,并没有足够严谨的历史资料
可以支持耶稣作为一个人曾经存在的真实性,反而是存在各种可靠的
旁证可以合理地解释新约极可能是过去相关民间传说的集大成者。然
则任何一个严谨的史学家都最起码应该对耶稣的真实性存疑的。
但是多年来似乎我们的历史教材都没有一点因应的改变。老子姓李,
名耳,著道德经。耶稣,犹太人,基督教的代表人物。诸如此类,岂
非是要令谬种流传么?
或许历史教材的编审觉得引入这些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会伤害某些人的
宗教感情.可是若要以史学的尊严换取宗教的保护,那窃以为真是历史
教育的大遗憾了! |
|
k**n 发帖数: 3989 |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ke 讨论区 】
发信人: myt (明月塔), 信区: Joke
标 题: Re: 金庸的祖宗牛叉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26 23:53:12 2017, 美东)
本篇目录: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三、铁杆汉奸吴六奇
四、“查嗣庭案”文字狱
五、金庸到底是不是满人
六、金庸祖上到底有没有入旗
七、私心作祟,满口谎言
八、尾言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
其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却踏着乡邻们的鲜血爬了上去,并因之得到
了满清统治者的宠信,短短几十年间,他所在的查氏一脉竟出了七名进士、两位翰林,
这在清初满人强烈排汉的风潮之下,是汉人门庭几乎不可能做到地,因此尽管金庸死活
不肯承认自己是旗人后裔,可辩解却总显得苍白无力。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清廷在编撰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时,曾经煞费苦心地大肆歪曲史实,自然不能允
许有人私自修史,说出历史的真相。因此当得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巨富庄廷珑私自聚
众编史之后,处置非常严厉,株连极广,“... 阅读全帖 |
|
t****a 发帖数: 554 | 33 《基地与帝国》楔子
艾西莫
夫
银河帝国正在崩溃瓦解之中。
这是一个庞大的帝国,疆域涵盖整个银河系。从银河巨大螺旋臂的某
一端至另一端, 其间
所包含的数百万个世界,皆为帝国的势力范围。因而帝国的没落衰亡
,也是一 个巨大而漫
长的历史过程。
当崩溃无声无息地进行了数个世纪之後,才终於有人察觉到了这个事
实。这个人就是 哈
里·谢顿,他代表了在整体式微的文化中,唯一冒起的一点创造性火
花。在谢顿 的手中,
心理史学这门科学发展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界。
心理史学的研究对象并非个人,而是人类所构成的群体。也就是说,
它是研究群众─ ─至
少数十亿之众的科学。它可以预测群众对於某些刺激的反应,其精确
度绝不逊 於物理学对
於撞球反弹轨迹的预测,但其博大精深犹有过之。虽然直到目前为止
, 还没有数学能够预
测个人的任何行为,然而对於数十亿人口的集体反应,心理史学 却
能精确地掌握其中的动
向。
哈里·谢顿将当时的社会与经济趋势 |
|
H****h 发帖数: 1037 |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fisherdad 所发表 】
兴盛与危机
史学领域的新探索
包遵信
还是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朋友那儿读到一篇论文打印稿。它就是现
在这本论著的雏型:《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当时给我一个突出的
印象,就是它有股迷人的魅力;进而对作者这种大胆的探索,表示由衷的叹赏。与那篇
论文相比,现在这本《兴盛与危机》分量已多了好几倍,但读了它,依然会使你耳目一
新。
一部学术论著,我说它“迷人”,是否有点不伦不类?其实,科学上任何创新的价
值固然是在它能给人更真切的知识,但它最先打动人的往往是让人领略到一种美的快感。
美学上有所谓“以美引真”的说法,我的这种感受是否就是这个道理?这部论著从结论
到方法,都是以往一些史学论著未曾道及的,对于象我这样一个虽与史学有缘而又没有
八门的人,读了以后有种闻所未闻的新奇感,这不是很自然的吗?
值得庆幸的是,事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这种感受。现在史学界围绕中国封建社会
长期延续的原因,正在热烈地争论着。这场争论的引发点,就是作者那篇论文的发表,
把这个非常 |
|
n********n 发帖数: 8336 | 35 怀疑者的八大质疑(七下) “教会历史充满压迫与暴力”
编者注: 这一系列文章是改编自 李·史特博(Lee Strobel)所著的《为何说‘不’?
— 基督信仰再思》(The Case for Faith). 史特博是耶鲁大学法学硕士, 美国著名日
报《芝加哥论坛报》屡获新闻奖的法庭与法事资深记者和编辑, 并在罗斯福大学任教.
他曾是个不信神的怀疑者, 极力反对基督信仰. 但他因着妻子1979年信主后人品和性格
的改变而对基督信仰开始改观. 他要找出有没有可靠的证据, 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 为
了证实四福音的可靠性, 并主耶稣受死和复活的真实性, 他以两年时间访查13位美国著
名圣经学者, 向他们提出怀疑派常问的尖锐问题. 结果是: 在证据确凿, 无懈可击的情
况下, 他于1981年11月8日, 真诚地认罪悔改, 接受主耶稣基督为他的救主. 他把访查
实录写于《重审耶稣》(The Case for Christ)一书中.
信主后的史特博读了不少质疑基督信仰的书籍和文章, 包括一本题为《告别上帝: 我摒
弃基督信仰的理由》的书. 此书作者坦布尔顿(Charles Templeton)本是... 阅读全帖 |
|
r*******c 发帖数: 1060 | 36 读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就是在探求其心智的源头和演变,观山河所以存,观生民所以养
。无数的生命走过他们自己的轨迹,汇成文化的大海。这每一条的轨迹都与我的生命有
关。个体生命会消融,而他的影响已留在周围人的生命里,记载在史书里,熔铸在历史
遗迹里,遗落在他曾如此热情地生活过的每一寸土地上。这种影响在无限广阔的时空里
传播、增长广大,在冥冥中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影响着他们的选择。仁人志士的
产生,往往是受了前人的影响。翻开一本发黄的史书,不觉入胜,我祖先之中,竟有如
此伟大之人格生活于此土地之上,从而立志奋发,会聚群英,内成就一代豪杰,外开历
史之新篇章。对真理的追寻通过历史薪火相传。一个民族真正的进步也常来自于对其历
史文化的重新解读。失去了历史的坐标系,发展就失去的方向。
读《史记》的前四篇本纪,荡气回肠,浩然大公,如《周易》中乾坤二卦,统领六十四
卦,而有一种立于源头俯瞰变化的超越感。这四篇本纪描述了一个恢宏的上古世界,充
溢着人文精神,纯朴的先民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勉开创了后代历史的基业。德行是这里最
高的标准,对崇高精神境界的仰望,对至善的探讨追寻,为民族的付出,对生命的尊重
构成了... 阅读全帖 |
|
y*******2 发帖数: 300 | 37 许纪霖
江南的冬天,阴沉沉地冷。北来的寒风传来了噩耗:高华教授在12月26日的深夜,悄悄
地走了。
消息是那样的突兀,让朋友们猝不及防。高华的病已经多年,每一次的病情加重,都被
他的坚强与乐观超越,以至于我们都相信奇迹会一再出现,顽强的生命意志能让他走得
更远。病榻中的高华,总盼着再去一次台湾,说是去治病,但我猜,恐怕他想在来日无
多的生命里,去台北会会老朋友,看自己所爱的宝岛最后一眼。朋友们因此还为他募捐
,祝福他在来年的开春一遂宿愿。但是,春天尚未到来,高华却倒在凛冽的冬寒之中。
高华兄,难道你真的走了吗?
我已记不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情景,真正深入的交往,也是从一个寒冷的冬天开始。十一
年前,一帮在绝望中彷徨的学界朋友,决定参照《剑桥中国史》的模式,携手重新书写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这就是后来出版的《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二十余位作者之中,
来自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占据了四位,这都是高华热情推荐的。从此宁沪之间,常来常往
,有了密切的互动。
这个时候,他研究的虽然是国民党的党国体制,但真正的兴趣却是20世纪的中共革命。
他的父亲在1957年被划成右派,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令他从孩童时代就蒙下... 阅读全帖 |
|
b*****e 发帖数: 14299 | 38 http://roll.sohu.com/20111227/n330442795.shtml
高华:历史真相的摆渡者
2011年12月27日23:27
【周末书话】
萧 轶
12月26日,高华病逝。这位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被海内外学人敬重为“对中共政
治有最深邃洞察的当代学者”,因研究毛泽东而奠定了自己在史学领域的学术地位。他
在毛泽东诞辰之日西去,似乎也算是一种宿命的回归。
身处体制内,高华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彰显了一位历史学家的史胆、史识与史德。
高华把对那些语焉不详的历史的挖掘,当成一种宿命来看待:“我常想,我和我的一些
朋友都属于过渡年代里过渡性的那类人,在我们的前面,有群星闪烁的先哲前辈,在我
们的后面将会有更多受过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训练的青年才俊,也许未来张力一旦消失,
我的这些文章就可归类于"历史考古学"了,这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宿命,也是我的宿命。”
正是这种宿命感,让高华教授把对历史真相的摆渡当成了他的使命。1991年8月19
日,当高华从破旧的收音机中听到了“苏联处在危险中”,“紧急委员会告苏联人民书
”,“戈尔巴乔夫改革进入死胡同”的紧急通知时,他便开始了对历史真相的摆渡... 阅读全帖 |
|
f******r 发帖数: 1105 | 39 “国师”黎锦熙
“国师”是一个古旧的称谓,这里姑且用之。黎锦熙早年在长沙第一师范担任历史教员
时,毛泽东是他的学生。毛泽东后来成为一国之主,不忘旧缘,仍尊黎锦熙为“我的老
师”。因此,我们称黎锦熙为“国师”。
黎锦熙字邵西,湖南湘潭人,1890年2月出生,仅比毛泽东年长三岁多。他毕业于清末
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一生从事文史教育和国语统一事业,著述甚丰。1931年任北
师大文学院院长,抗战爆发后随北师大迁来西安,后至陕南城固,执教于西安临大、西
北联大、西大,曾任国文系主任。
黎锦熙与毛泽东交往密切,常通音信,并一直甘冒风险保存着毛泽东写给他的信件。
1939年,毛泽东得知他在城固,曾从延安寄赠新著《论持久战》一书给他。1942年,毛
泽东在延安接见马师儒(时任西大文学院院长,后任校长)时,曾嘱托马师儒:“返陕
南后,请代我问候我的老师黎邵西先生。”
黎锦熙是无党派人士,一贯坚持进步立场。1939年在西大时,国民党区分部曾动员他入
党,他坚决拒绝,将申请表掷于字纸篓中。为此区党部向来校视察的教育部次长说他的
坏话,要求解聘他,因他资格老而未敢轻动。他常对人说:“一般人都说什么反动学生...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14 |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ldao (老刀),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点评北大历史系诸位先生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un Jun 1 22:33:43 2003) WWW-POST
北大历史系诸位先生
范美忠
北大让我失望是一步步的,是随着自己看书的增多,眼界的扩大和对它了解的加深
而最终彻底失望并放弃读研究生的想法的。首先让我失望的是本系的教授。应该说
我第一次坐在教室里边听北大老师讲课,真的有种很异样的感觉,首先开一大堆书
的书目让人觉得很新鲜,又否定了好多中学时当作绝对真理记住的结论,的确有些
新鲜感。后来看书渐多,涉猎了一些西方史学的理论,比如兰克的客观主义学派,
柯林伍德的新历史学派,布罗代尔和布洛赫的年鉴学派的理论等等,总之,西方的
理论虽不完美(哪有完美的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不完美呢?马克思主义完美
得毫无价值),但就象西方人在文学绘画等领域一样新见迭出,令人大开眼界。
而我们那帮老师还在讲乾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死抱着制度史不放,毫无新意
可言,既无独到的理论又缺乏趣味,所以他们 |
|
s******n 发帖数: 459 | 41 沈蓓姐姐:
你好,并问候你全家亲人,转致我的敬意和哀思。请允许我以“姐姐”来称呼你,
因为我和你遇难的小弟沈元从1956年开始就是老同学,亲如兄弟,无话不谈,并接受了
他不少学识上、物质上的帮助。直到现在,每年清明、冬至我都要摆酒设桌来祭奠我的
父母兄弟和他。他的年轻的音容笑貌、谈吐和柔和清脆、句句皆文章的话语,几十年来
一直都留在我的眼前,响在我的耳边。
1955年9月我们考入北大历史系(他是全国文科第一名),在新生座谈会上就认识
了他。第一年我们住在一栋二楼学生宿舍小通楼的一间大房内,以后换到斜对门。因为
我生在湘西石门县山区农村,家里一贫如洗,穿着补丁衣,盖着破被子,土里土气,不
敢和他这位大城市来的时髦同学来往,并没有很多接触,只是在图书馆见面点点头。他
给我的印象是温文尔雅,穿着整齐,谈吐不凡,而功课极好,身边老是有女同学围着他
。1956年春夏之交,一位埃及学术泰斗来北大讲学,在哲学楼大讲堂,为了能抢一个好
座位,我早早去了。进门一看,沈元早已到了,我坐在他身边,两人开始闲谈。一位哲
学系教授汪子嵩也来坐在我们身边,跟我们谈起来。我不敢说话,沈元却大方地和汪先
生大谈其魏晋... 阅读全帖 |
|
J****e 发帖数: 105 | 42 专业名称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宗教学 科学技术哲学
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 经济史 西方经济学 世界经济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财政学 金融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 劳动经济学 统计学 数量经济学
法学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刑法学 民商法学 诉讼法学
经济法学 国际法学 法律硕士专业
政治学理论 中外政治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共党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外交学
社会学 人口学 人类学
文学
文艺学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俄语语言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 新闻学 传播学
史学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专门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理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工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食品科学
管理学
会计学 企业管理 旅游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行政管理 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图书馆学 档案学 工商管理硕士
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 |
|
发帖数: 1 | 43 龙虎斗:郭沫若和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究竟是何时开始认识的郭沫若先生,目前尚不得而知。因为他们二人研究的
专业和兴趣比较远。郭沫若先生对王国维先生称赞有加,但是对陈寅恪先生总有点不服
气。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陈寅恪先生思想中的遗老遗少气质,这和信仰马列主义的历
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显然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有着明显地矛盾冲突。
1958年6月11日,郭沫若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刊发了著名的《关于厚今薄古问题》一
文,文中对陈寅恪先生极尽冷嘲热讽,并公开提出了“在史学研究方面,我们在不太长
的时期内,就在资料占有上也要超过陈寅恪”的口号。8月,中山大学历史系部分师生
开始批判陈寅恪。10月,《理论与实践》上刊发金应熙批判陈寅恪先生的长文。12月,
《历史研究》上刊发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们写的批判长文。
陈寅恪先生被迫结束几十年的讲学生涯。从此他不再教课,以目盲多病之身,开始了对
明清才女诗文及生平的研究,中古史研究及蒙古史研究全被他置之脑后而不顾了。
毫无疑问,在历史学界五十年代中后期的批陈运动,和郭沫若先生的公开挑战是有着直
接关系的。而郭沫若先生的公开挑战,具体原因很可能正是为了报复陈寅恪先生拒绝... 阅读全帖 |
|
a******o 发帖数: 1197 | 44 我说过这话?不过还是挺象我的思想体系的,呵呵
你说得有道理,如果做主流题目,主流方法,至少可以保证发表和饭碗,至于饭碗怎么
样,要看机遇和水平。做不太主流的题目,风险要大一点,但是没准哪个牛校缺这个方
向,又没有人做,就有机会,当然要做得好是前提。剑桥中国史的实力摆在那,她的东
西应该是很不错的,要不人家也不会乱扔馅饼玩儿。
不过我怀疑可能她是做史学的,不是政治学的,或者是政治学里偏史学方向的,费正清
中心的博后一般都是偏史学和人文的。还有一个是英国和美国的差别,另外就是地区研
究和政治学研究的差别,不知道她去的是政治系还是东亚系
这个例子是比较encouraging的,崇拜和羡慕之余,大家努力吧。祝各位已经在job
market或者将要上的人好运 |
|
z**********e 发帖数: 22064 | 45 核心提示:“梁效”的前身是1973年10月拼凑起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批林批孔研
究小组”,由当时的军宣队负责人迟群、谢静宜主持。1974年3月,人员调整后,改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它是江青直接控制、指挥的写作班子,设在北京大
学朗润园湖畔的一座幽雅的小楼里。前后有数十人参加,多时保持在30人左右。这些“
秀才们”根据钓鱼台的指令,炮制了200多篇文章,其中有30余篇“重点文章”,成了
当时的“学习文件”。他们的文章,在《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上连续发表。当时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文章的来头,反对他们的文章也会被视为“反动行为”而遭遇打击。
江青曾得意洋洋地对迟、谢二人说:“你们都是我的排炮。”而他们自己也以此为荣。
江青把“梁效”叫作“我的班子”,而迟群也曾表示:“班子要对我负责,我对江青负
责。”写作班子里的成员也声称,他们是在江青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一步一步成长起
来的”。
摘自《读书文摘》2004年第12期
作者:尹家民
以写作组名义发表文章在“文革”期间非常盛行,“梁效”、“罗思鼎”、“石一歌”
等笔名在当时家喻户晓,以它们名义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46 核心提示:“梁效”的前身是1973年10月拼凑起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批林批孔研
究小组”,由当时的军宣队负责人迟群、谢静宜主持。1974年3月,人员调整后,改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它是江青直接控制、指挥的写作班子,设在北京大
学朗润园湖畔的一座幽雅的小楼里。前后有数十人参加,多时保持在30人左右。这些“
秀才们”根据钓鱼台的指令,炮制了200多篇文章,其中有30余篇“重点文章”,成了
当时的“学习文件”。他们的文章,在《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上连续发表。当时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文章的来头,反对他们的文章也会被视为“反动行为”而遭遇打击。
江青曾得意洋洋地对迟、谢二人说:“你们都是我的排炮。”而他们自己也以此为荣。
江青把“梁效”叫作“我的班子”,而迟群也曾表示:“班子要对我负责,我对江青负
责。”写作班子里的成员也声称,他们是在江青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一步一步成长起
来的”。
摘自《读书文摘》2004年第12期
作者:尹家民
以写作组名义发表文章在“文革”期间非常盛行,“梁效”、“罗思鼎”、“石一歌”
等笔名在当时家喻户晓,以它们名义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47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论梁效 人民日报1978年03月21日第2版
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
“四人帮”的反革命别动队
大家都知道,臭名昭著的梁效就是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化名。这个班底,
是在一九七三年十月拼凑起来的;反革命野心家、政治赌棍迟群和“四人帮”的另一个
女黑干将充任它的总管。梁效紧跟“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步伐,跳上第十一次路线斗争
的政治舞台,又随着“四人帮”的垮台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梁效三年的短命历史,就
是充当“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急先锋的罪恶史。
“四人帮”为了建立他们的“新天朝”,豢养了一批所谓舆论班子,除梁效之外,还有
什么罗思鼎、唐晓文、程越、初澜、任明……。但其中独有梁效的地位和作用特殊,与
其他不同。梁效的叫嚣,“四人帮”的亲信视为“重大信号”,按照它的调子策划行动
,另搞一套。梁效的黑文,报刊必须排在显赫位置,照登不误,不容改动。梁效的所谓
“精神”,那些卖身投靠之辈、冒牌的“反潮流英雄”、打砸抢分子、“闹而优则仕”
者奉为“上方宝剑”,恣意妄为,从事捣乱。
象梁效这样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两个学校的所谓“大批判组”,在党的两条路线斗争中
,地位之奇,能量之大,危害之甚,在我党历史上...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48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论梁效 人民日报1978年03月21日第2版
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
“四人帮”的反革命别动队
大家都知道,臭名昭著的梁效就是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化名。这个班底,
是在一九七三年十月拼凑起来的;反革命野心家、政治赌棍迟群和“四人帮”的另一个
女黑干将充任它的总管。梁效紧跟“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步伐,跳上第十一次路线斗争
的政治舞台,又随着“四人帮”的垮台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梁效三年的短命历史,就
是充当“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急先锋的罪恶史。
“四人帮”为了建立他们的“新天朝”,豢养了一批所谓舆论班子,除梁效之外,还有
什么罗思鼎、唐晓文、程越、初澜、任明……。但其中独有梁效的地位和作用特殊,与
其他不同。梁效的叫嚣,“四人帮”的亲信视为“重大信号”,按照它的调子策划行动
,另搞一套。梁效的黑文,报刊必须排在显赫位置,照登不误,不容改动。梁效的所谓
“精神”,那些卖身投靠之辈、冒牌的“反潮流英雄”、打砸抢分子、“闹而优则仕”
者奉为“上方宝剑”,恣意妄为,从事捣乱。
象梁效这样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两个学校的所谓“大批判组”,在党的两条路线斗争中
,地位之奇,能量之大,危害之甚,在我党历史上...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9 陈寅恪与白鸟库吉:一段历史公案的真相
陈哲三先生在《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又引述了蓝文征“作古”出日本学
者白鸟库吉博士向陈寅恪先生请教所谓中亚史问题的故事:
“民国二十二年我在日本,有天在东洋文库吃饭,饭后大家闲谈,白鸟库吉称我‘蓝君
’,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在东北大学已当了好多年教授,不称我‘蓝教授’也当称我‘
蓝先生’,但我不好表现出来。当时,和田清跑东北,回来拿了一张中国的地契,说是
三百年前明末的东西,赞叹不绝,大家传观,传到清水博士,他递与我先看,我看过了
又交与他,他看了问我意见,我答以‘此非明末文件,而是光绪时文件,和田以为是弘
光,我看是光绪,写地契的人写错了,把绪字的纟旁写成弓,把者写成了厶,如此而已
。’白鸟坐在对面不远,听到了,很惊讶,他要我再看看,我业已看过,我不再看。但
说:‘这纸是清末流行东北的双找纸,又厚又粗,不是明纸;钱的单位用吊,这是清制
,明制为贯或缗,它的格式为清末至今通行的格式。’白鸟点头,和田清过来和我握手
致谢。白鸟又说:‘蓝君,你认不认得陈教授?’我答:‘是不是陈援庵先生?’他说
:‘不是,是陈寅恪先生。’我说:‘那是恩师。’白鸟...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0 陈寅恪与白鸟库吉:一段历史公案的真相
陈哲三先生在《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又引述了蓝文征“作古”出日本学
者白鸟库吉博士向陈寅恪先生请教所谓中亚史问题的故事:
“民国二十二年我在日本,有天在东洋文库吃饭,饭后大家闲谈,白鸟库吉称我‘蓝君
’,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在东北大学已当了好多年教授,不称我‘蓝教授’也当称我‘
蓝先生’,但我不好表现出来。当时,和田清跑东北,回来拿了一张中国的地契,说是
三百年前明末的东西,赞叹不绝,大家传观,传到清水博士,他递与我先看,我看过了
又交与他,他看了问我意见,我答以‘此非明末文件,而是光绪时文件,和田以为是弘
光,我看是光绪,写地契的人写错了,把绪字的纟旁写成弓,把者写成了厶,如此而已
。’白鸟坐在对面不远,听到了,很惊讶,他要我再看看,我业已看过,我不再看。但
说:‘这纸是清末流行东北的双找纸,又厚又粗,不是明纸;钱的单位用吊,这是清制
,明制为贯或缗,它的格式为清末至今通行的格式。’白鸟点头,和田清过来和我握手
致谢。白鸟又说:‘蓝君,你认不认得陈教授?’我答:‘是不是陈援庵先生?’他说
:‘不是,是陈寅恪先生。’我说:‘那是恩师。’白鸟...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