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吕氏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f****i
发帖数: 9419
1
还是那句话,说话之前先看看中国古代书籍多一些再说话,对两个事物的对比和评判,
你起码的应该对两个事物都有一定
了解和研究才行。我不怀疑你对西方的很多古籍可能有过了解,但是看你的言论,你对
中国古籍那是肯定没有研究。起码
你看看吕氏春秋淮南子,九章算数,周鶻算经等古代典籍再说话。
说句不中听的,西方科学发展就是在于人家的后人善于总结和怀疑发展自己已有的东西
,所以人家能给逻辑学靠上希腊老
祖宗,因为人家研究过希腊的文献和知识。可是中国人自己都没有研究过自己老祖宗的
东西,连古籍都可以看都不看就直
接否定。从这个角度来说,近现代的中国人里面有一部分确实缺少逻辑学和演绎推理。
还是那句话,多了解一下中国古代
科学体系和政治体系,你会发现古代中国不像你想象的那么毫无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
f****i
发帖数: 9419
2
那好,我问你,现在N多人说希腊文明中的学院制的创始是传承文化的好方法,那么我
请问,自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的书
院制难道就一定差了?只是中国有了断层导致这个传承方式给断了罢了。我想请问,有
多少人知道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教
育模式和学风情况?中国的学者,呵呵,发出声音的都没啥本事,有本事的发声的不少
。就我这个半瓶水也只是看过半本
吕氏春秋,半本淮南子和其他部分古籍的人都知道楼主说的并不正确。
f****i
发帖数: 9419
3
古代琴谱都是以中文记谱的,只是每个字都代表各自有的含义,我这里不展开说了,太
费时间,你让我说清楚都够一篇
大部头了。
中国古代对律学的研究,你看看朱载堉的律学新说律吕精义,更前的管子里面有,吕氏
春秋有,还有史书,大部分史书
都有律历志单独说律学的。京房60律很出名的,而且京房汉朝时就就做过正律器,正律
器就是校音用得,难道定基准音
就一定要用音叉吗?如果一定用音叉,那么中国古代没有。中国自古就是用三分损益法
来定律的,在无法精确计算赫兹
的情况下,我不认为一定要写出震动频率具体数字吧?南北朝的时候出现过理论上的
360律,当然实际上作用不大。对
了,如果你还想多看,蔡邑有过月令章句,剩下的说律学的东西多了,但是就很散了,
韩非子还有一篇写过。我不认为
你能全看,但是你自己积累吧。
中国音乐体系里面和声研究不多,大多以独奏为主,这个我前面已经说过了。乐队配器
主要是宫廷与古法曲目。宫雅宴
都有固定的乐器配置和调式,这里我也不多说。但是和声研究不多不代表音乐没有特色
和不好。
中国对画作的技艺传承我看得略少我大致记得六法论很有名,还有很多六法论的延展,
这个资料你要多看书,没有成套
S*******C
发帖数: 7325
4
☆─────────────────────────────────────☆
fead (fead) 于 (Thu Mar 18 11:26:07 2010, 美东) 提到:
据说是自卫反击战。为啥越南这么大胆子?明摆着打不赢啊。
☆─────────────────────────────────────☆
genghishan (大汉) 于 (Thu Mar 18 11:29:46 2010, 美东) 提到:
日本侵华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据说是华北国军绑架了日军士兵,为啥中国这么大胆子
?明摆着打不赢呀。
”自卫反击战“不过是政治宣传而已,打不打,什么时候打,弱国能有发言权吗?

☆─────────────────────────────────────☆
father (father 是 single 的) 于 (Thu Mar 18 11:30:58 2010, 美东) 提到:
就是中国入侵越南,教训他们灭了红色高棉,所谓自卫反击战,就是幌子。
目前洪森就是成功的柬版汪精卫,成者王侯啊
☆────────────────────────────...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1148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舜象传说的演变新探
舜象传说的演变新探
张雪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uizjyxyxb200701011.aspx
中图分类号:I 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83(2007)01-0040-04
A New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gends about Shun and 象
Zhang Xue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Guiyang, Guizhou, 550003)
Abstract:
In the handing down of the legend about Shun and 象,it underwent three evolvements. In the beginning, it evolved gradually from a political legend to a moral and ethical one. In the earliest myth, the original story was about hunting...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7325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中华文明究竟有多长?
☆─────────────────────────────────────☆
QQboy (我爱我老婆) 于 (Wed Mar 31 13:22:11 2010, 美东) 提到:
为民族文化寻根溯源
——读蒋南华先生《 中华文明七千年初探》

汤序波

癸未岁杪,回溯这一年来自己的阅读生涯,兴趣的重点仍然投放在文化类的书籍上
,在读过的书中有两部可谓特立独行、出群拔萃,令我感佩莫名。一部是考古学家苏秉
琦先生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二00一年版),另一部则是历法学家蒋
南华先生的《中华文明七千年初探》(人民出版社二00二年版)。两部书都是由国内顶
尖级出版社出版,其学术含金量、学术档次,不言而喻。它们的殊途同归,分别着重从
考古和历法两个路径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真是厥功甚伟、功绩彰著。我认为对当
前中国文化研究而言,套用黑格尔的话,它们可以说是一个“光辉的日出”。其在学术
上的贡献将彪炳史册。
中华文明起源的... 阅读全帖
k***g
发帖数: 7244
7
呵呵,再简单的说说:
1)解释为月份肯定没道理,因为根本解释不通,月份是一个时间的度量,二十八宿是
一个空间的度量,如果没有一个relationship(i.e. 月行) ,你怎么从一个度量
mapping 到另一个度量;
2)李零既然把这个翻译为“月在”,那么他对这个概念是清楚的,并且他没有用二十
八宿对应月份,他只是说月行的位置“相当于”某个季节,因为这个问题很复杂,一般
读者没有必要深究;
在说二十八宿和月行位置的关系。
1) 二十八宿最初就是因为记录月亮在一周天运行的位置而建立的,《吕氏春秋》 上
有提及;
2) 月亮差不多 27.3 天运行一周天(恒星月,以恒星为参照系月亮运行一周天的时间
,不是朔望月),一周天分为二十八宿,所以月亮基本上一天大概走二十八宿中一宿的
路程,经过二十七天左右返回出发的星宿。
3)二十八宿相加,一共是 365.25 度,而不是360度,这是考虑到日行的周期,所以二
十八宿也可以用来记录太阳的位置,太阳一日行一度。
4)但是这有个问题:有星星的时候没太阳,有太阳的时候没有星星,该如何确立太阳
的位置? 这也是古人的聪明之处,因为古人知道望月(也就是... 阅读全帖
l*****i
发帖数: 2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民本
先秦很多人谈民本,也说得很好;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民本应该是目的,而不只是手
段。
西周提出“天命糜常”、“敬德保民”,开启了民本的滥觞。但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一改殷商“天命
论”,为西岐小国弑君篡位建立理论基础。虽然“敬德保民”有其实际的利民意义,但礼乐仁政的根
本,是用来“定亲疏”、“明尊卑”、“别贵贱”,其目的是使贵者恒贵,使贱者恒贱。
儒家继承周德的衣钵,除了孟子以外,没有很大的突破:所谓“仁者爱人”,也是为了服务于“贵贱有
序”、“亲疏有等”的等级宗法制度。荀子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这君子,就是君主;“水则
载舟”,但水永远不会是舟,永远是处于被利用的地位。贾谊说“天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
和他的师祖荀子一样,贾谊也从来没有把百姓作为国家的主体。这都是本末倒置的。
先秦的法家打破了这世卿世禄的礼制,提出了自己的民本政策。商鞅说“上爱民”,但其目的是“民死
上”;韩非说,“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咋一听,和孟子
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很像。但商、韩的民本也是无一例外地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其功利目的就是要做到“民死上”。
那为什... 阅读全帖
j****e
发帖数: 12067
9
秦楚之际,楚怀王心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骤然发达与迅即陨落,都与历史的演进
丝丝入扣。其曾经尊崇无比的外在地位,与其毫无实力支撑的虚弱本质形成了一个巨大
反差。这种反差使得楚怀王心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两千年的历史叙述中受到有意无意地
忽略、冷淡。在时下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他甚至被演绎成一个白痴,用以衬托项羽的不
凡业绩。然而一旦深究历史,就会发现,没有楚怀王心的努力,反秦大业的胜利是难以
想象的。于是,在楚怀王心的历史功绩与他受到的冷遇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巨大反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楚怀王心本身的历史地位此前肯定是被低估了。那么,对于这样重
要的历史人物,就有必要梳理其与历史的相关节处。现根据《史记》相关记载,略论如
下。
一、时局的需要,楚怀王心被动地登上历史舞台
由陈胜点燃的席卷全国的反秦烽火,本来与楚怀王心无涉。陈胜失败后,项梁继起,成
了旧楚之地的反秦中坚。尽管项梁在楚地军事上占压倒优势,但政治上还不能名正言顺
地让各路武装听从号令。陈胜死后,广陵人秦嘉拥戴景驹为楚王一事,即可为证。项梁
扑灭秦嘉部后,正名问题仍悬而未决。在确认陈胜已死的情况下,项梁召部将会薛(今
山东滕县东南)... 阅读全帖
v****e
发帖数: 1240
1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古人原始人是吃盐吗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华夏民族在先秦时代曾频繁食用湖盐。湖盐又名池盐,主要产
地是河东解池,也就是关羽老家附近,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属于早期文明核心
地带。吕氏春秋提到,"和之美者,大夏之盐",货殖列传也说,"山东食海盐, 山
西食盐卤"。大夏之盐,以及盐卤,按照正统的说法,都指的是解池之湖盐。
另外,古籍中对于北方干旱地区的咸水湖沼,也早有认识:
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 -- 春秋
沙北固往往出盐 -- 货殖列传
井盐的规模生产产生于战国后期,虽然现在有人竭力试图把井盐的开采史提前,甚
至同三星堆扯上关系,但缺乏确凿证据。
盐使用管理的规章制度,早在周代即已形成:
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
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齐事,鬻盐,以待戒令。-- 周礼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人类进化史上业已灭绝的分支,并非现代人的直系祖先。
c*****1
发帖数: 3240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人民网北京6月9日电 (记者杨雪梅)经过21位评委的无记名投票,“2010年度的十大
考古新发现”今天下午揭晓,它们分别是:
1.河南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
2 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
3.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
4.江苏苏州市木渎古城遗址;
5.陕西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
6.新疆鄯善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
7.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
8.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
9.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
10.广东汕头“南澳1号”明代沉船遗址。
详见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14861922.html
g***j
发帖数: 40861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求历代皇帝出生时的异象
从百度转的:
秦始皇嬴政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无异象发生 开了好头却无人继承】
汉高祖刘邦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
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
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是其母与蛟龙神交而产。其父还成为了见证人,“真龙天子”
一说,可谓言之凿凿,看过圣经的朋友应该能发现刘邦和耶稣有点相
像吧! 二人的人间之父都有顶高贵无比的“绿帽子”。】
光武帝刘秀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
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
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光武... 阅读全帖
w***3
发帖数: 1469
13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为天子。
见吕氏春秋
天子存在的意义在于养人,养,的意思生养,培养
所以养人是第一位的,人是天之养成者,
以此为基准,适合养人的制度就是符合天意的,不适合的就是该废弃的
‘国家'的存在意义在于更好的养人
中国古代也是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r*****y
发帖数: 53800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袁腾飞为什么如此仇视明朝?
刘邦本来只是把彭越贬为庶人,结果彭越路上遇到吕后向她哭诉。吕后说你跟我去见皇
帝我帮你说情,结果到了皇帝面前吕后就劝刘邦把彭越宰了。韩信也是吕后和萧何合谋
杀死的。江青完全是老毛的一条狗,而吕后到了后来则有点尾大不掉的意思,甚至有用
吕氏代替刘氏治天下的打算。
v*****s
发帖数: 20290
1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袁腾飞为什么如此仇视明朝?
不用后来,起家的时候,吕氏就是最大股东了。刘三是个凤凰男,全靠吕家的第一桶金。
d*****g
发帖数: 1616
16
http://iel.cass.cn/expert.asp?newsid=783&expertid=58
刘宗迪博士
一、 钟敬文先生与现代《山海经》研究
廖明君(以下简称廖):宗迪兄,最近你发表了关于《山海经》研究的系列论文,对《
山海经》这部古老典籍提出了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的解释,尤其是你证明此书的《海经
》部分其实讲的不是地理,也不是神话,而是讲的上古天文历法制度,是一部被人遗忘
的“天书”,可谓出人意表,在学术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兴趣。我本人对你的研究也深
感兴趣,你对《山海经》新解释的意义其实已经超出了《山海经》本身,它涉及到中国
学术史,尤其是上古学术史中许多重大问题,因此,今天请你就这一研究的缘起、基本
观点和学术意义等系统地谈一下。
刘宗迪(以下简称刘):很高兴有这个谈论《山海经》的机会,不过,在开谈之前,请
容许我先向您以及《民族艺术》杂志的同仁表示感谢,非常感谢贵刊的慷慨,拿出这么
大的篇幅连载本人的《山海经》研究论文,这在今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廖:我们的刊物对于有创见、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历来就不吝惜篇幅,传播新知、推进学
术是学术刊物的使命嘛。好了,我们不用客套了。...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704
17
从刘邦给戚夫人唱楚歌说起——再答牙齿晒太阳 朱永嘉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315700386920816

按:关于《与九·一三事件相联系的上海文汇报三·一六文章》的十问十答,已发了(
上),即其中的四问四答,当时我发此文的一个意图是为了在九·一三事件四十周年的
时候,就这件事说一点个人的经历和感慨。有朋友建议我看一下反映再发后面的部分,
这样说者与听者可以有一个交流,思想要在对话中才能产生美丽的火花,矛与盾二者紧
密联系、缺一不可。我接受了这个意见,故把后面的六问六答分为中、下二篇过些日子
再发,或许还能再添加一点按语,暂时把这个题目搁一下。 前面那篇《我的两个小朋
友》文后的跟帖中有牙齿晒太阳的跟帖,贴出了“毛泽东与毛远新谈话(1976年1月—
—2月)”,这篇谈话以前没有看到过,我现在还没有办法去核实,看起来是毛远新事
后整理的。主席的谈话在时间上是断断续续的,是七六年批邓以前毛对中央几个人的分
析,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对当时中央几个人的分析和判断... 阅读全帖
b*********f
发帖数: 1585
18
有的 记得读战国史的时候 楚国曾发生过庄硚暴郢事件 然后史学家感慨楚国官方的史
书没有流传下来 搞不清具体的细节 不过这个事件在《吕氏春秋》有提及
f*******5
发帖数: 1815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历代人物装B大全……
历代装逼史
男装逼:
夸父为了装逼,去抓太阳,快要追上的时候,不幸活活渴死了。放今天估计是吉尼斯长
跑纪录保持者。
神农百无禁忌,不惜性命去尝百草,结果一日而食七十毒,差点毒死。
大禹治水期间,妻病、有孕、子哭,都到了家门口了,还三过家门而不入,装逼。
姜太公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公自言曰:负命者上
钩来!何苦啊,不就想引起姬昌的注意么。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野菜而食,后来饿死了。这逼装得都脱离人民群
众了。
周公洗一次头,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用得着
装出这一副迫不及待的招贤纳士的洋相么。
有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小跑到河边,把指甲剪了,扔到河里,对河神说,一切错都
是我的,你快让成王好起来吧。
柳下惠更是装逼的祖宗,明明是那女的长得太丑,非要说自己坐怀不乱,难道谁抱着个
女乞丐还想乱搞?
孔子为了装逼,就坐在河岸上,说,逝者如斯夫啊。
春秋名人叶公,满屋子画满了龙,真龙来了,吓得哇哇大哭,装逼未遂。
庄子提前2K 年领悟了装逼的真正意义。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莫名仰天而叹而沮丧不已。弟子问:“先生为何嘘叹...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0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554
姜志勇
内容提要:前孔子时代,中国有两次价值和思想危机,分别是殷周之际和春秋时代。殷
周之际,在对王朝更替的反思和经验总结中,传统的天命观受到质疑和弱化,代之而起
的是道德观的强化,西周领导层把“德”融入到了新王朝的政体和治道之中,这是“德
”之观念由自发到自觉的觉醒标志。总的来看,前孔子时代,“德”之内涵经过政治层
面之德治、个体自身之美德和超越特定层面的纯粹之“德”等三次变化,期间人们在对
“德”的反思和如何“建德”的探索上大大推进了对“德”的认识。“德”之涵义的第
四次变化是从外在进入内在,成为人之内心提升的一种品质,但这要等到春秋时代第二
次思想危机之时,这次危机的主要内容是以德为内在本质建立起来的周代礼制受到了破
坏,人们对礼制的信仰出现动摇,社会面临重新“建德”的问题。
关键词:德天命两次思想危机德政孔子
“德”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一些学者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德”,但也有不
同看法[i]。《尔雅》中没有对“德”作出专门的解释,却有三处提到“德”:“颙颙
、卬卬,君... 阅读全帖
b*********f
发帖数: 1585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华历史最重要的五个人物
补充一点,《吕氏春秋》一书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也是这本书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b*********f
发帖数: 1585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华历史最重要的五个人物
老乡说的有理
不过呢,《吕氏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
,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也就是说,战争不是兼并土地那么简单的。
而且它也为秦始皇日后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提供思想根据。
b*********f
发帖数: 1585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华历史最重要的五个人物
补充一点,《吕氏春秋》一书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也是这本书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b*********f
发帖数: 1585
2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华历史最重要的五个人物
老乡说的有理
不过呢,《吕氏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
,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也就是说,战争不是兼并土地那么简单的。
而且它也为秦始皇日后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提供思想根据。
b*********f
发帖数: 1585
25
可惜是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的时间太短,成效不大。他死后,楚国国政落于屈、景、昭
三家人之手,政治上很腐败,后来据《吕氏春秋》上说还有“庄硚暴郢”事件,并且把
它和伍子胥鞭尸这件事相提并论,可见事态的严重。韩非子曾说过“楚不用吴起而削弱
,秦行商君而富强。”
不过也不用为楚国感到遗憾,在秦末的起义中,我们知道有三位英豪起了重大作用,他
们是陈胜、项羽和刘邦,这三人皆为楚人,正应了在楚国灭亡时,楚国南部的一个老人
的豪言“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三户的解释很多,我们就姑且认为是指陈胜、项羽和刘邦这三家人吧,哈哈~
w****j
发帖数: 5581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从人口看战争潜力
考据质疑史料,无疑是应该的事情,对已有的史料不加质疑地采用是有问题的。不过质
疑也要理性地质疑,不能说你说不信就不信了,还有把为什么你不信说清楚。我们就从
人口来看古典时期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以罗马共和中期Punic War期间为例子,我们
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Punic War最直接的原始材料要算是Polybius的罗马史了。按照
Polybius的估计,2nd Punic War间,罗马及其盟国的总兵力为步兵70 万、骑兵7 万余
。在罗马共和中期,军队的规模一般为成年男性公民总数的10-15%。当时罗马人口大致
按600万算,成年男性可以大致估计为200万。这样,罗马军队规模大概在20-30万人。
考虑到盟国军队一般占罗马军队总数的1/2 (大致估计,时代不一样,这个比例也在变
动),所以罗马军队规模在40-60万间都是合理的。考虑到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一度
到了危亡的关头,军队占人口比例可能更高一些,所以Polybius即便数字上有夸大,但
还不算是太过分。
对秦国来说,秦人口在长平之战前应该达到400万了。长平之战秦也是吃奶的力量都用
上了,战后即便是胜者,也是“士民倦,粮食...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27
师兄说的极是,很多人所谓读书实际是看字,当然看字也未必看得全,更别说疏注了
就三重门这个例子来说,只要查最基本的四书五经就很清楚了
1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王,去声。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行之,则国不异政,
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2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三重”,三王之礼。○王,于况反,又如字。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言为君王有天下者,有三种之重焉,谓夏、殷、
周三王之礼,其事尊重,若能行之,寡少於过矣。
————孔颖达 五经正义 *郑玄注,孔疏,陆德明音义
这就是古代的小学教科书,解释的足够清楚了,现在中学毕业的人也一定能理解。如果
韩寒是真看过礼记/中庸是不可能念错的。
a****5
发帖数: 10854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春秋战国时代的男人和女人
东周古人的聚众野合是政府行为,孔夫子自己就是野合的精华
《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
,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嵇留,……握手无罚,目眙不
禁,前有坠珥,后有遗簪…,日暮酒阑,杯盘狼藉,堂上烛灭…,罗褥襟解,微闻芗泽
…”
清人雀适《史记探源》曰:“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于尼丘扫地为祭天之
坛而祷之,遂感而生孔子,故曰野合”。
《吕氏春秋》:“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
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诗经载:
《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
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
则降/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1148
29
介个。。。晏子春秋,同孔子的“春秋”没啥直接关系。。。所以同左传,谷梁传,公羊
传,母羊传(已失传),等等,不是一个套路。。。冠以“春秋”之名然而却同五经当中
的春秋不是一码事儿的,也不止这一个,比如吕氏春秋。。。
m******r
发帖数: 4351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司马迁看的都是哪些史料?
一个我以前的老帖:
司马迁修史记的史料依据
先重申一下秦烧书的具体内容:
1)史纪:除了史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烧毁;
2)诗书:除了博士官所藏图书,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一概送官府烧毁。
这些是史学界的共识,根本没有任何疑议。这里重申一下,诗书和史纪是不同的。诗指
的是音乐伴奏的歌辞;书指的是公文档案格式,包括会盟的盟誓,出兵的宣誓,分封诸
侯任命官吏的册命,君臣重要言论和对臣下的诰戒与赏赐,一些历史重要大事等等。诗
书对儒生比较重要,因为这东西对找工作很有用; 顺便说一下秦汉之时儒生之所以喜欢
分封制,也是因为那样的话工作岗位多。因为实用的原因,诗书和史纪完全不同,在民
间多有收藏,这也是为啥诗书经过秦皇和项羽两把火仍然没有烧绝的原因。
但是史纪,也就是官方史料,和诗书不同,这种档案性的资料,因为卷帙浩繁, 没有人
有这个精力或者财力抄录一个副本。西周档案工作非常细致,以至用到大量人手,这也
是周礼所规定的,这方面有很多论文,不详述。另外也可参见史纪里面的"天子无戏言"
的故事,可以想见记述的详细。
杨宽<战国史>里面也说:诗书和先秦百家,"民间多有收藏,秦不能尽烧,后...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1926
3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ouq4.html
提及陶寺,最令人瞩目的是贵族随葬品中显现出的“礼”——礼乐制度的雏形。这些“
老礼儿”,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文明精髓所在。
礼制的核心是等级制度。与体现平等观念的原始习俗迥异的是,礼乐制度体现的是特权
和社会成员间的不平等。礼制即等级名分制度,用以确定上下、尊卑、亲疏、长幼之间
的隶属服从关系。举行祭祀、朝聘、宴享等政治、宗教性活动的建筑物及使用的礼器,
既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又是用以“明贵贱,辨等列”(《左传·成公二年》),区别贵
族内部等级的标志物。
所以有学者提醒我们,很多人在自豪于“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时候都忘了,尊卑贵
贱恰恰是中国古代“礼”的核心思想。
这里仅由陶寺文化早期社会上层专用的三种重器,一窥华夏礼制的传承脉络。
龙盘,即彩绘蟠龙纹陶盘。绘于黑色磨光陶衣上的朱红色龙纹,在陶盘的内壁和盘心作
盘曲状。龙纹蛇躯麟身,方首圆目,巨口长舌,无角无爪。似蛇非蛇,似鳄非鳄,应是
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的合体。
陶盘本是盛食器或水器。但这类彩绘陶盘火候很低,烧成后涂饰的彩绘也极...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2201
32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
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
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
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
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
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
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
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
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
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
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
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2201
33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
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
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
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
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
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
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
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
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
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
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
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 阅读全帖
p***t
发帖数: 698
34
蚩尤当然是中国上古史里面的。有书可考。五帝黄帝同时期人物。有记载的黎族最初君
主。《书 吕刑》:“尤惟始作乱。释文马云少昊之末,九黎君名”。
“黎”,通“里”/“俚”,是中国古书里“蛮”之本名。“蛮”是南方异族通称之名
。元清后逐渐改为“苗”(Hmong)。
《吕氏春秋》:“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所以五帝时期“黎”族在汉水流域(
陕西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大部),即长江流域支流。“黎”族能否到黄河流域,无
证可考。
以上都是从吕思勉书里看来的。砖头草纸免来。
至于“黎”族从哪里来,和汉族在五帝之前是什么关系,无史书可考。就只能看神话了
。而据现代人类学,都是从中亚过来的。至于“黎”族是否从埃及到中亚,再从中亚到
中国,无据可考。蚩尤的年代大概公元前2500年,对应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那时候埃
及人就能造金字塔了。那时古中国文明对应于古埃及文明,发达程度可能还比不上。
C*****H
发帖数: 7927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锋披天下的秦国青铜兵器 (ZT)
国学园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扫平了华夏大地上纷争不已的各诸侯国,统一了天
下。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赞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
来。”
战国晚期,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称雄数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铜兵器开始逐步走向衰落。
但在这个阶段,铜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特别是在秦代,承战国余绪,仍较多使用青
铜兵器,并在铜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方面,继续有所发展。
1974年春,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弩
机、箭镞、铜殳等大量青铜兵器。战 国末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
一个新的时代。而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四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
了中国的秦军,真的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
答案是否定的,战国晚期铁制兵器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为列国所广泛使用、金属工艺
也未尽成熟;而此刻,中国青铜古兵器的冶炼铸造技术(包括金属工艺)正处于最后的
、也是最辉煌的颠峰。众所周知,高锡青铜兵刃虽坚硬,但劈砍易折断;秦国的兵器工
匠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金属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铜兵的柔韧性。因此,强大的秦军就是
凭借这“血色青铜”铸...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资治通鉴》读书札记
汉纪一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前206年):沛公入咸阳,鸿门宴。项籍烧阿房宫,杀子婴。
项籍自立西楚霸王,分封天下。田荣首先发难。汉王刘邦暗度陈仓,击败三秦。
二年(前205年):楚汉相争。汉王克彭城,项王反攻,大破汉军于睢水。章邯兵败自
杀。韩信灭魏。
汉纪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前204年):韩信背水一战破赵。英布降汉。楚汉战于荥阳、
成皋。
四年(前203年):韩信破齐。
汉纪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前202年):项羽兵败死。田横五百壮士。娄敬、张良劝汉王定都
长安。
六年(前201年):韩信楚王被废,改为淮阴侯。匈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叔孙通定
礼仪。
七年(前200年):汉高祖伐匈奴,白登被围。
汉纪四
高祖皇帝下八年(前199年):刘敬劝高祖与匈奴和亲。
九年(前198年):贯高刺皇案。
十年(前197年):陈豨谋反。
十一年(前196年):高祖亲征,败陈豨军。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被杀,皆灭三族。
陆贾说高祖存亡之征十二篇。十月,淮南王英布反。
十二年(前195年):英布兵败被杀。燕王卢绾反,后投奔匈奴。夏四月,高祖刘邦因
箭伤病逝。
孝惠皇帝元年(前194年):吕后杀刘如... 阅读全帖
v*****s
发帖数: 20290
3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虢国史漫谈(转载)
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相当见功力,以虢国为线索,对西周和春秋早期的历史很是梳理
了一番。原文未完,链接如下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
虢国是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周王室
权威的兴衰。然而后人对于虢国的印象却十分模糊,主要停留在三十六计的“假道伐虢
”与成语“唇亡齿寒”之上。《左传》中仅有虢国零碎的记载,不成体系。《史记》中
给陈、杞这样的国家都留有世家,对于虢国这样对周王室来说意义非凡的重要国家却没
有专篇叙述,可见司马迁所看到的史料也是十分有限。
它的创始人名为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周文王的弟弟,简称为二虢。相
比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太公望吕尚、毛伯郑这些政治明星来说,二虢却显得异常
低调,无论是传统的《尚书》、《逸周书》,还是最近清华简中关于西周的文献,都没
有记载他们是如何辅佐文王,也没有记载他们在武王伐商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甚至
连名字也没有流传下来,只知道排行为仲和叔。我们按常理推测,他们应该是文王的二
弟和三... 阅读全帖
v*****s
发帖数: 20290
3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虢国史漫谈(转载)
《国语·郑语》中记录了大段伯阳父对郑桓公的言论,是研究西周末年政治局势的重要
资料。伯阳父虽然有点神神叨叨,但对于天下大势还是有数的。他给郑桓公指出一条明
路,让他赶紧筹划迁居到济、洛、河、颍四水交界之处,主要有两个强国,一为东虢、
一为妘姓郐国。《国语·郑语》中借伯阳父之口说:“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
给读者感觉东虢与郐国是“子男之国”。但西周时期的爵位制度尚不完备,同样是公、
伯,在西国和在东国的地位差别很大。被明确定为男爵的国家屈指可数,最有名的莫过
于位于河南许昌市的姜姓许国,和山东泰安市东平县的风姓宿国。这显然不符合等级制
度金字塔构型的规律。也就是说东虢和郐国初封之时不会定为“子男之国”,两国的国
君也不会自贬为“子男之国”,《春秋公羊传》中将郐国国君称作“郐公”,只能是两
国灭亡之后,才被五等爵制度的信奉者定性为“子男之国”。东西二虢分别是宗周与成
周的屏障,地位等同,怎么可能是“子男之国”呢?比照虞国的例子来看,西边的夨国
都敢擅自称王,而东边的北虞自称虞侯,后来自称虞公。那么东虢国君的地位自然不会
低于郐国。《国语·郑语》中伯阳父的大段说辞过于引经据典,而且还将... 阅读全帖
b**********u
发帖数: 2817
39
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7 20:46:46 2012, 美东)
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
作者:夏春涛 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 点击数: 873 更新时间:2008年11月17日
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囚笼中写下了数万字的供词。(注:为了避讳,今之学者将起义
者被俘后的供词改称“自述”或“自传”。按照辞书通行的解释,“供”字作“受审者
的陈述”解,似乎本无贬义。李秀成则自称其亲笔供词为“书供”。本文采用“供词”
一词。)围绕其供词中的内容,学术界在1949年后就李秀成伪降还是变节的问题展开了
激烈的争论,甚至一度从单纯的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并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太
平天国史研究中最大的一桩悬案。笔者几年前曾经就此问题写过一篇短文[1],但由于
受到篇幅的限制,未能展开论述。兹不揣浅陋,再度就此略陈管见。

李秀成是广西藤县大黎乡人,家境贫寒,儿时随舅父读过3年书,10岁开始种山帮工,
以烧炭为业。1851年9月,西王萧朝贵率部路过大黎,时年29岁的李秀成应征入伍,随
后参加了攻打永安的战斗,隶属石达开部。在此后的戎马生... 阅读全帖
b*********f
发帖数: 1585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战车到骑兵的发展
商代是用战车的,《吕氏春秋》有记载:“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
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 良车也就是战车的意思。而
且从甲骨文的卜辞来看,商代主要有以下三个兵种:步兵,弓箭手(可能是弓骑兵)和
战车组成。
关于一乘,每个时期规格都不一样,一般而言,车上是三个人,一人驾车,一个射箭,
一人负责近战,但是战车后面跟上的步兵数量不一,从7人到72人不等,可能是由于到
了战国时期,战火频仍,需要不断大规模用兵导致一乘的兵力大增。
商时代的一乘似乎没有定论。
d******a
发帖数: 32122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战车到骑兵的发展
吕氏春秋太晚
D*****i
发帖数: 8922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对竹书纪年的一个疑问
竹书纪年中记载了成汤的七世祖王亥在有易被杀,牛羊被夺走,他的儿子上甲微为父报
仇。
史记的商王世系中有王振(是王亥之讹写),但王亥被杀、牛羊被夺、儿子复仇的事,
一个字没有提。
但史记之前记载了这些事的典籍还有:
易经 (提到丧羊于易,丧牛于易)
屈原的《天问》(提到整个事件,但王亥的名字被误写成“该”)
世本 (提到王亥发明牧牛,但王亥的名字被误写成“胲”)
山海经 (提到整个事件)
国语 (提到上甲微报仇)
吕氏春秋 (提到王亥发明牧牛,但王亥的名字被误写成“王冰”)
清华简 (近年出现的战国时期楚国竹简,提到上甲微报仇)
以上这些典籍(除清华简),司马迁都是肯定看过的,为什么司马迁对这些事一字不提
,全部舍弃?可能有几个原因(1)过于简略,如易经,简洁如成语,不熟悉掌故的人
不知道是什么事情;(2)王亥的名字在传抄过程中,变得五花八门,司马迁搞不清是
同一个人,干脆舍弃。
现代学者王国维根据甲骨文知道,竹书纪年和山海经中王亥的名字是对的。学者们还发
现,甲骨文中提到王亥时常在名字旁边画一只鸟(商族是以鸟为图腾)。可能后人在抄
写过程中把这只鸟当成一个偏旁,于是就有了后世典籍中王亥...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317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说说跟刘邦沛县起事的老哥们
一般来说一直跟着开国皇帝打天下的功臣经常不得善终,现在看看一开始就跟刘邦起事
的几个沛县老哥们的结果,感觉刘邦还行,没有赶尽杀绝
萧何:刘邦的后勤总管,一直是刘邦的丞相,基本也是刘邦最信赖的人。但是后来为了
自保也不得不自毁声誉,并且被刘邦投入大牢。不过最后还是刘邦放出来继续当宰相,
并且继续辅助汉惠帝。老萧家大概是这帮老哥们里面世袭爵位时间最长的了,而且后来
貌似还出了萧道成和萧衍这两个开国皇帝。
卢绾:卢绾是刘邦名副其实的发小,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是铁
哥们好兄弟,起事后也一直跟刘邦关系最好,可以进出刘邦内室。卢绾也是沛县老哥们
中唯一被刘邦封王的一个,封为燕王。但是后来也被逼无奈为了自保只好造反。刘邦见
连这么铁的哥们都造反了,气得跟大臣宣誓再也不封异姓王了。后来卢绾逃亡匈奴,终
于没有被刘邦处死。
樊哙:樊哙打仗时总是冲锋在前,战功不小,当年鸿门宴只身闯进项羽大帐呵斥项羽,
又保护刘邦逃回汉营。而且还是吕后的妹夫,跟吕后关系很不错。平了天下后又替刘邦
打了好几个异姓王。按说以樊哙的功劳和刘邦的亲戚关系应该能得善终,不过最后刘邦
认为樊哙跟吕后串通,所以派了陈...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资治通鉴》读书札记
☆─────────────────────────────────────☆
Esquimau (雪门院) 于 (Sat Sep 1 16:36:02 2012, 美东) 提到:
已经读到王莽了。做一些读书笔记备忘。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 命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的评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
分莫大于)
-- 魏斯(魏文侯)
-- 智襄子、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家灭智,张孟谈说二子
-- 豫让刺赵襄子
-- 魏文侯,魏桓子之孙。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
--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
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 吴起杀妻,残忍薄行之人。
慎靓王二年(前319年)
三年(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伐秦,秦败五国之师。
四年(前317年):苏秦被刺杀。张仪说魏襄王事秦。
五年(前316年):秦司马错伐蜀,蜀属秦。
周赧王元年(前314):燕国内乱,齐伐燕,杀子之与燕王哙。
二年(前313年):楚王中张仪之计,绝齐而六百里地不得。
三年(前312年):秦大败楚师,取汉中地。燕昭... 阅读全帖
h*****l
发帖数: 3857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史上牛逼的屌丝逆袭的皇帝
刘邦:48岁起兵,亭长(相当于现在村委会主任),之前娶了白富美吕氏
朱元璋:乞丐、和尚和列兵,惨的不能再惨了,娶了官二代马氏(义军头领郭子兴的养
女)
老毛也算吧.
s**r
发帖数: 669
46
2.孔子之怒
陈恒弑君的消息传到鲁国,七十多岁的孔夫子义愤填膺,斋戒三日,并三次请求朝
廷发兵讨伐。现在的鲁哀公哪里做得了主,告诉孔子:“你去请示季孙吧!”孔子只得
悻悻作罢。
然而,《春秋》经传毕竟是儒家的文笔,关于孔子与陈恒弑君的关系,其他学派却
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庄子 盗跖篇》里就赫然写着:“田成子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
币。”——弑君之后的陈恒(田成子常)居然向孔子送来了谢礼!
《墨子 非儒篇》的相关内容可以与《庄子》相映衬:(1)当年齐景公想重用孔子
,被晏婴劝阻了,晏婴称孔丘“深虑周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
君,非贤人之行也”。孔子对景公、晏婴怀恨在心,安排亲信为田常(陈恒)效劳。(
2)前484年齐国伐鲁,孔子派子贡到齐国劝陈恒伐吴,以摧损齐国公室的实力,并且“
以教高、国、鲍、晏,使无害田常之乱。”
——有这样的深厚渊源,也就难怪孔子要得到陈氏的谢礼了。如果我们假定这些记
载确实,同时认为孔夫子强烈要求鲁国出兵伐陈恒也确有其事,那么孔子可是够伪诈的
了:他不可能不知道,鲁国方面是绝对不敢出兵的,陈氏专权之后的齐国,连晋国人都
难在它身上占到什么上风。那... 阅读全帖
m**o
发帖数: 9805
47
多读点书是王道
春秋小国多,巴掌大的多如牛毛
被灭了都不一定有个响动
战国跟春秋的重大区别就是小国灭的差不多了,剩下几口大点的肉没被灭都是因为夹在
大国之间,因为战略平衡的需要才能活下来的
《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wiki上有个表,可以具体感受下春秋时期到底有多少个封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6%9C%9D%E8%AB%B8%E4%BE%
T****e
发帖数: 1072
4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东邪与西毒
如果胡亥这样的人在他爹的时代坐在他爹的位子上,说不定就是吕氏代秦,还是能统一
C********a
发帖数: 367
49
首先说三苗
现在很多流行的说法是,三苗是苗族的祖先,因为史籍记载三苗本在中国的南方生活,
大概在湖北湖南江西一代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不是,包括章太炎、梁启超等,梁启超甚至认为,三苗的“苗”在
古汉语里就是“蛮”。主要证据是《六韬》说:“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
·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六韬》里的有苗就是三苗。
所以章太炎、梁启超等认为三苗是苗族祖先的说法立不住脚了。
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也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
,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
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
服。”
其中,“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也就是说,三苗后来
被迁到了三危,后来变成了西戎,三危就是现在甘肃敦煌的三危山,当然三危这个地方
也有争议,说哪儿的都有,但一定是迁到了西边,跟西边的的羌族融合,所以才是“以
变西戎”。而真正到后来的南蛮,应该是欢兜了,我更相信现... 阅读全帖
P*****T
发帖数: 292
50
原文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113d0101oxp3.html

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 姜广辉 付赞 邱梦

本文考证清华简《耆夜》为伪作,理由是:一、简文载周公致毕公诗,开头一句是“戎
服”,考“戎服”概念晚出,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军旅之衣称为“韎韐”,公元前
650年左右称为“均服”,公元前550年左右称为“戎服”、以“赑赑”叠字作为修饰语
直到唐代才有。二、简文两次见“祝诵”词汇,考先秦古籍只单言“祝”或“颂”,不
言“祝诵”或“祝颂”。宋代学者作文献研究,分析文辞、文意,始立“祝颂”之目。
三、简文载周公酬武王祝诵诗,开头一句是:“明明上帝,临下之光。”前一句首见于
晋人诗句,是歌颂上帝的;后一句首见于宋人诗句,是歌颂宋帝的,这两句诗乃是现代
人集句,非周公原创。四、《蟋蟀》一诗原载《诗经·国风·唐风》,先秦季札和孔子
都认为此诗反映唐尧节俭遗风。简文则说《蟋蟀》一诗为周公所作。考《诗经》三百零
五篇皆曾被谱曲,十五国风属于民谣,地域不同,音亦各异,豳有豳音,唐有唐音。假
如是周公所作之诗,必定会被乐师谱...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