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唯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发帖数: 1
1
眠熟無夢時,可以見聞覺知的前六識既然都不運作了,為什麼人不會睡死永遠醒不過來
,甚至清晨鬧鐘響時還聽得到呢?在 2007 年 11 月號第 69 期的《科學人》雜誌上,
有這麼一篇名為〈意識如何產生?鬧鐘為何可以在睡覺(無意識)的人身上引發意識?
〉的文章,兩位享譽國際的腦科學專家 Christof Koch 及 Susan Greenfield 提出各
自的看法來解釋為何熟睡之後,已經在沒有意識的狀態之下,人還聽得到鬧鐘響的機制
(註1)。柯霍提到因為「腦幹裡有一個叫藍斑核(locus coeruleus)的腦區,該處的神
經元會對聽神經突發的強烈刺激產生反應,於是馬上採取行動,將一種化學訊息散佈到
視丘與大腦皮質,最後的結果就是大腦皮質與周邊構造醒了起來。……這種神經活動只
需花幾分之一秒的時間,並且讓你意識到鬧鐘響」;格林菲爾德則認為「任何強烈的感
覺刺激(像是強光),都會引發意識,因此腦子沒有任何一個特定區域負責把人叫醒。
鬧鐘鈴聲喚起意識,不是因為刺激的質(這裡的例子是聽覺)不同,而是量(大小聲)
的不同」。兩位專家雖然從大腦的神經細胞元及連結運作功能的觀點提出各自的看法來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与中观 --- 南怀瑾
关于佛法的弘扬所以叫你们生在二十世纪的同学特别要注意,尤其是在家、出家,二十
一世纪快要来了,今年是一九八一年,十几年以后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更昌明。佛法
的弘扬,唯识法相搞不清楚,你接不上时代的。因为未来是更科学的时代,每一点思想
、每一点动作要清清楚楚,不能含糊的。你说酱油跟醋俩差不多,就不是,差得很多:
酱油是酱油,醋是醋。那么迎接未来的时代,佛法分析最清楚的,是法相唯识。——
唯识与中观(三十四)
編按 :
『法相宗』
唯識學又稱『法相宗』, 相當多的人誤會了法相宗的義意, 把它說成是『諸法的名相』
, 法相宗真實的含義是『諸法的實相』.
唯識為佛陀三轉法輪時的精髓教示, 由於義理深廣, 不易理解, 有興趣的學人一向很少
. 不過了義的實相佛法本來就是很深廣難懂的, 不像簡單的燒香拜佛. 有志深入佛法的
弟子如有時間可多涉獵, 只要多熏習, 加上福德因緣, 定能一窺堂奧, 因為佛法其實是
在談整個宇宙, 現象界, 生命等運作的真理, 絕非只是如「信我者得永生」般單純的宗
教. 而唯識學詳細的告訴我們很多實相的道理, 如楞伽經, 如成唯識論和聖馬嗚菩薩所
著的大乘起信論等都是.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祖之所悟和唯识學間的关系
以下轉個帖,對禪門及大乘經教有興趣的大德們先參究參究,
=====
六祖之所悟和唯识學間的关系,
『话说惠能大师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三更时分进入了方丈室。五祖便以袈裟遮围。不令
其他人看见, 开始为惠能大师解说金刚经。说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 惠能言下
大悟, 发现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便向五祖提出心得报告: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
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这时候知道六祖己经破参
悟了本性。便向惠能说: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以上是佛弟子耳熟能詳的六祖壇經片段,我們看到了惠能大师悟了个那个自性, 和他老
人家说返个自性的体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和唯识学有那门子
的关系 ?
末学於此来做个文字连接,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入楞伽经》︰「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
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於我过自性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大乘密严经》卷2:「诸仁者。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於世同
于涅槃。…」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辨識佛法的準則
朱倍賢 講於2015.12.20
關於真正的佛法具有什麼樣的特質,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爭論。不同的論師乃至後來「
大乘」結集出來的經典,以不同的標準,判定甚麼是佛法、甚麼不是佛法。層出迭起的
部派論典和「大乘」經典,彼此互判誰才是「了義」、「不了義」。越是後出的經典,
越是有對較早集出的經典有翻案的優勢——已經流傳開了的、較早集出之經典,畢竟無
法對後起的「重新判教」作回應、反駁。
舉例來說,部派佛教發明了「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等等不同的說法,以
此認證「具有佛法特徵的烙印」。「般若系統」的眾多經典,則一舉推翻前說,判定「
無自性空」為「一實相印」——對終極真理的判定。更後來,以「唯識」為宗的《解深
密經》拍板「識外無境」、「三性」等為佛陀最幽深的教義,自稱是比起較早傳出的「
般若」「無自性空」之說更為殊勝,是為「第三轉之法輪」。而大概目前佛教界最普遍
的講法,就是以「緣起性空」作為判定佛法的「法印」。
然而,遍閱原始經典,全然看不到佛陀以上述的那些方法來判定「法」的真實性。佛陀
從來不以某種哲學立場、對宇宙現象本體的某種認知,來界定佛法。佛陀從來不講:如
果你把宇宙的本質形...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戕害佛法的六識論
第七識末那,就是意根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末那识(梵語:manas-vijñāna),佛教術語,識的分類之一,為瑜伽行唯識學
派護法學系或法相唯識宗所说八识中的第七识。具恆審思量之性,又稱我意識我主宰,
為與意識(mano-vijñāna)即第六識相區別,稱為末那識[1]。護法論師等稱其
亦為阿賴耶識的俱有依[2]
末那(manas),義譯為意,是思量、思考的意思。在《雜阿含經》中,意與心、識經
常一同出現,被當成同義詞[3]。是六識與六內處即六根之一。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有關於識蘊有兩個說法:一為心意識三分,心、「末那」與識並
列[4];二為本識和轉識二分,「末那」是七轉識之一[5]。玄奘譯《顯揚聖教論》中,
提到識有八種,為阿賴耶識、五識、「意」及意識[6]。安慧《大乘廣五蘊論》記載為
六轉識、染污意和阿賴耶識[7]。
《瑜伽師地論》中記載,「末那」恆與我見我慢相應[8],常與阿賴耶識俱轉[9],意識
依染污末那,而受相縛,不得解脫[10]。真諦譯《決定藏論》對應段落稱意識依「心」
得立[11]。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中指示「末那」為意根[12],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6
太虛法師、「唯識學在佛法中的地位」是以如來藏立場理解唯識學。支那內學院不會同
意。印順法師就曾指出阿賴耶是真心還是妄心是如來藏,唯識學的根本爭論之一。
G**W
发帖数: 186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与中观 --- 南怀瑾
為什麼欲深入佛法的同學應學習唯識 :
南怀瑾先生 讲述 林中治 记录
『楞伽经与禅宗心印
在要正式讲“禅”以前,有一样东西,必须重复提出讨论的。
达摩祖师传了禅以后,临走交给二祖一部经典——《楞伽经》,嘱咐后世,学禅做
工夫,应以《楞伽经》为蓝本,也就是以《楞伽经》“印心”。文学上所描写 的“心
心相印”的典故就出于此。所谓“印心”的印,是对证、契合的的意思。印用印油在纸
上盖了模子——印鉴,原来的印虽然拿走了,而留下来的印鉴,与原来 的印子绝对没
有两样。好像照在水中的月影子——第二月,与天上的月彼此符合,这就叫做“以心印
心”。
《楞伽经》在佛学内,不但是禅宗重要的经典,同时也是唯识宗——法相宗的主要
经典。为什么称为《楞伽经》呢?楞伽是南印度锡兰岛的一座山名,佛在此与弟子们说
了这一部经典。
现在西方的心理学,对心的分析太笼统,充其量只了解到佛学所讲第六识的阴面“
下意识”,再下去就茫然无知了。
全部佛学所讨论的,就是一个“心”。小乘的佛学,只讲到第六识,而大乘佛学,
才讲到与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识、第八识。我们要了解第七识、第八识,在学理上不能不
研究唯识学。而唯识包括六经十一论...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聖教中和阿賴耶識的連緊
庄春江的一段注释:
「世人只欣樂『阿賴耶』」一句,引義自《中部第二六聖求經》菩提比丘之英譯本。其
中,「阿賴耶」一詞,原英譯為worldliness,但譯者在其註解中,特別說明此字的巴
利語原文為ālaya,英文中難有完全相當的字可譯。其實,不只英文如此,中文也不容
易找到涵義完全相當的譯詞可用。以下引印順法師的一段解說,或稍可意解:「釋尊感
到佛法太深,不想說法,問題在『眾生樂著三界窟宅』。在《相應部》中,作『樂阿賴
耶,欣阿賴耶,憙阿賴耶』(說一切有部加『愛阿賴耶』)(按:印順法師乃引《成唯
識論》『說一切有部增壹經中,亦密意說此名阿賴耶,謂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
耶,槱阿賴耶』而作此說,參照《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冊〈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第三
八頁,《大正大藏經》第三一冊第一五頁上)。阿賴耶ālaya,譯義為窟、宅、依處、
藏;在《阿含經》裏,也是愛著的一類。聯想到四諦中集諦的內容,是:『(愛),後
有愛,貪喜俱行,彼彼喜樂』。愛、樂、欣、槱、貪、阿賴耶,以不同名字(約義多少
不同)而表示同一內容,這就是生死不已的癥結所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二五
頁)依此可知,此處「阿賴耶...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入门看什么
慧律法师 唯识简介
http://daoyi1961.blog.163.com/blog/static/886493582011726491968
百法明门论
净空法师讲解 http://www.hhfg.org/jcjx/f149.html
唯識二十論
于凌波居士 http://book.bfnn.org/books/0116.htm
唯識三十頌
于凌波居士 http://book.bfnn.org/books/0117.htm
八识规矩颂
于凌波居士 http://www.chandao.com/fojiaoweishizong/4/811.htm
r*y
发帖数: 706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http://www.mldc.cn/csx/fslg/sdclx.htm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本 玄奘譯
●攝大乘論  真諦譯
●攝大乘論  佛陀扇多譯
攝大乘論本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摽綱要分第一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
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入所
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於
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增
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
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復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
識說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
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
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
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三種...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何谓名色?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Sep 28 05:44:13 2012, 美东) 提到:
何谓名色?
我不懂,谁给我离清一下。
请举个例子。
(且为何不说五蕴就好,要说名色?)
☆─────────────────────────────────────☆
lila (不要昵称) 于 (Fri Sep 28 10:22:31 2012, 美东) 提到:
我理解,色就是物质.所以其特性就是应该有生有灭的.
名么,就是概念.所以特性就是并非真实存在的,而是借助精神存在的.
☆─────────────────────────────────────☆
qxdren (净心婆罗门) 于 (Fri Sep 28 10:58:46 2012, 美东) 提到:
色,就是有质碍的东西,名,就是涵盖其它东西(心中有名称而无实体的东西),“心
但有字,故曰名也”。
名、色,合起来,就包括了一切法。打个比喻,如我们说精神和物质,就包含了所有的
东西。但这里的物质,不是只指色(有质碍的...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梦幻观法
http://www.phathoc.net/PrintView.aspx?Language=vi&ID=724401
夢幻觀初探
惠空法師
目次
一、前言
二、大乘三系經論、禪、密典籍對夢幻觀本質的說明
(一)般若中觀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二)唯識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三)如來藏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四)禪宗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五)密教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三、夢幻觀在三系、禪、密典籍中的實際禪觀操作
(一)般若中觀系的夢幻禪觀
(二)唯識系的夢幻禪觀
(三)如來藏系的夢幻禪觀
(四)禪宗典籍中的夢幻禪觀
(五)密法「大手印」中之夢幻禪觀
四、大乘禪法之夢幻觀的比對
五、結論

一、前言
激起我寫這篇《夢幻觀初探》的緣起,最初有二點:一是《金剛經》的偈頌;一是《摩
訶般若波羅蜜經》及《大智度論》的十喻。
在《金剛經》最後的偈頌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為什麼在《金剛經》的結尾,要對一切有為法做如是這般夢幻的觀察?而且強調是
「應做」如是觀呢?我們可以說,這首偈頌所要闡述的意義,在告訴我們──世間的一
切現象都是夢幻的,而這就是我們應該去面對的一個事實!...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轮回是没有“主体”的
。。。。。佛陀是直接從問題的根本錯誤處——我見,來著手糾正的:在過去的生命裡
,沒有一個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內涵,不管稱他是我、真我、靈魂、實我、自性等
的;在當下的生命中也沒有;就是將來從死(這一期生命)到生(下一期生命)的過程
中也不會有。在生命流轉的任何時空裡,經由蘊、處、界的交互作用,不斷地有新的業
力生成,舊的業力消逝、潛存。業力,是「經驗的反應」,「生活的遺痕」,也可以理
解為「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是在自己的心、意、識中作
用,乃至從此世(生)至他世(生),不斷地消長、變化著。若就積聚、記憶的作用,
說是心;若就對來生愛染、執取的作用,說是識(有取識)。但不管怎麼說,這當中,
不存在任何恆常、不變的部分,可以視為真我的。所以,佛陀會在《中阿含第201——
嗏帝經》,呵責嗏帝比丘「今此識,往生不更異」的說法了。
兔子王: 所谓有往生不更异的识,只不过是强力“有我”的背景下生出的寄托而已,
这些人通常会口头说不是神我, 梵我,其实宣扬的还是神我梵我
==================================================...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轮回是没有“主体”的
無我的輪迴─ ─佛教的生死觀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元培學報
第五期 (1998.12)
一、印度傳統的輪迴思想
生死問題是一切宗教的大問題,更是人生的大問題。吾人因何有生?為何有死?在生之
前,在死之後,吾人存在嗎?還是並不存在?這些問題並不是只有宗教家或者宗教信徒
才會追問的,而是只要知道這世上存在死亡現象之人,在他內心的深處,都會不由自主
地興起種種關於生死的諸般疑問。相傳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因緣之一,便是當其為悉達多
太子時出遊,親眼目睹老病死的現象而引發[1]。
悉達多第一次看到死亡與葬禮,死亡的現象大大地震動了他的心靈,因為「死亡」就是
離開人世,就是無論父母、親人都無法再見到死者,而死者也無法再見父母、親人、愛
人。讓我們想像一下躺在墓地的死者,孤零零地一個人處在他的棺木之中,至親至愛的
親人,在喪禮結束之後,就算再留戀,遲早也會離去,所有的生者都要去過他們人世間
的生活,有陽光,有活力,有喜,有悲的生活﹔只有那棺中之人,一個人被留在墓穴的
棺木之中,身上布滿細菌,爬滿蟲蟻,流出膿汁,化為枯骨。印度以火葬為主,火葬雖
沒土葬那般令人對於地底幽冥產生想像與畏懼,但喪禮... 阅读全帖
G*******s
发帖数: 4956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经典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教经典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論明心見性
元音老人著
連載於《禪》刊 1991 年 1~4 期
緒說
(甲)明心見性之意義
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明心見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
明心見性者,明心本無,見性本有也
明心見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見性者,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
(乙)明心見性之證成
禪宗
淨土宗
密宗
(丙)悟後真修
(丁)證體啟用
(戊)歸宿問題
(己)結 論
緒說
我等眾生,從無始曠劫以來,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認妄為真,喚奴作郎,妄起貪嗔,造
業受報,如春蠶作繭,自纏自縛,無解脫時。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
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而苦無其門。如古之外道六師,探宇宙萬有之緣起,
不曰神我,即謂冥諦、斷滅;今之科學、哲學,究人生萬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雖各言之鑿鑿,極盡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無有是處。
釋迦文佛,悲憫眾生,出苦無由,應現世間,教化眾生。四十九年隨順時節機宜,說大
、說小,說偏、說圓,說頓、說漸,披肝瀝膽,委曲開示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淨體,以闡明人生宇宙之奧秘,揭示生死...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9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經講義 ZT (转载)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許多心靈提升的方法,希望人們能從心靈提升上尋...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1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譚嗣同:仁學
仁學
作者:譚嗣同 清
目录
■1 自敘
■2 仁學界說二十七界說
■3 仁學一
■3.1 一
■3.2 二
■3.3 三
■3.4 四
■3.5 五
■3.6 六
■3.7 七
■3.8 八
■3.9 九
■3.10 十
■3.11 十一
■3.12 十二
■3.13 十三
■3.14 十四
■3.15 十五
■3.16 十六
■3.17 十七
■3.18 十八
■3.19 十九
■3.20 二十
■3.21 二十一
■3.22 二十二
■3.23 二十三
■3.24 二十四
■3.25 二十五
■3.26 二十六
■3.27 二十七
■3.28 二十八
■3.29 二十九
■3.30 三十
■4 仁學二
■4.1 三十一
■4.2 三十二
■4.3 三十三
■4.4 三十四
■4.5 三十五
■4.6 三十六
■4.7 三十七
■4.8 三十八
■4.9 三十九
■4.10 四十
■4.11 四十一
■4.12 四十二
■4.13 四十三
■4.14 四十四
■4.15 四十五
■4.16 四十六
■4.17 四十七
■4.18 四十八
■4.19 四十九
■4.20 五十
自...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精神分析與佛教
精神分析與佛教其實在更早的年代就已曾交會過。1957年8月,在墨西哥Cuernavaca
曾舉辦了一場為期一週的座談會,有來自墨西哥及美國約五十名精神科醫師與精神分析
師參加這一場「禪與精神分析」的研討會。事後,還將研討會的數篇論文集結發表出版
了《Zen Buddhism and Psychoanalysis》這一本書(中譯:《禪宗與精神分析》)。
這一場研討會之後,精神分析學界對於佛教與禪的興趣,雖然並沒有造成天雷勾動地火
般的熱潮,但對兩者之間的關係有濃厚興趣的治療師,以及企圖從佛教與禪中找到對精
神分析或心理治療滋養之養分者,也不乏其人。在墨西哥的這一場研討會中,西方的治
療師所接觸到的禪的觀念,是來自日本的禪學研究者鈴木大拙。鈴木大拙其人不但在西
方世界相當有名,在臺灣也曾造成一股禪學的風潮,甚至有數本書籍在臺灣出版發行7
。鈴木大拙所介紹到西方的禪學思想是什麼呢?我們可或許可以從其著作來一窺大概。
在他所寫的《禪學隨筆》中提及禪的修行時說道:

……禪宗認為學禪的人為達到精神開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禪那的實行——禪那意謂沉
思或靜觀。
而在同一書中...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不许有阿赖耶识”的辨析
四、许有阿赖耶识的理由
许有阿赖耶识的论点,如《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都是破“没有
阿赖耶识”的。许有阿赖耶识的理由有:
1、经论中的证据:
《摄大乘论本》卷1:「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
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毘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即于此中。复说颂曰。
"由摄藏诸法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示"
《摄大乘论释》卷1:「论曰。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
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毘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释曰。已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
。是所知依体。复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于此颂中由第二句释第一句。胜者
即是诸菩萨众。」
《解深密经》中有佛所说颂:“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大乘密严经》卷2:「诸仁者。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
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成唯识论》卷3:「入楞伽经亦作是说。
如海遇风缘  起种种波浪
...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24
来自主题: Tianjin版 - 从牛奶说到某些人的伪善良
植物不是有情众生,食之不犯杀戒。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這一集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植物是有情眾生嗎?
有人提到:「你們佛教講慈悲戒殺,應該一切的生命都不可以殺害,可是植物也有生命
,那吃植物也是殺生,佛教為何不戒?」的確!佛教特重慈悲,十善業道的第一善業就
是不殺生;各種戒律中如五戒及菩薩戒,也都以戒殺為首重。例如《梵網經》菩薩戒十
波羅夷重罪中的第一個重罪就是殺罪;經文說:「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
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
羅夷罪。」(《梵網經》卷2)就是不可以殺害一切眾生的性命。而梵網菩薩戒四十八
個輕戒中,也規定不可吃眾生肉;經文說:「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
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梵網經》卷2)從這些經文的記載可以發現,它所戒
止的對象都是眾生,因為佛教強調眾生平等。釋迦牟尼佛就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
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說一切眾...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5
為什麼欲深入佛法的同學應學習唯識 :
南懷瑾先生 講述 林中治 記錄
一九七三年刊載於《十方》雜志。
『楞伽經與禪宗心印
在要正式講“禪”以前,有一樣東西,必須重複提出討論的。
達摩祖師傳了禪以後,臨走交給二祖一部經典——《楞伽經》,囑咐後世,學禪做工
夫,應以《楞伽經》爲藍本,也就是以《楞伽經》“印心”。文學上所描寫 的“心心
相印”的典故就出於此。所謂“印心”的印,是對證、契合的的意思。印用印油在紙上
蓋了模子——印鑒,原來的印雖然拿走了,而留下來的印鑒,與原來 的印子絕對沒有
兩樣。好像照在水中的月影子——第二月,與天上的月彼此符合,這就叫做“以心印心
”。
《楞伽經》在佛學內,不但是禪宗重要的經典,同時也是唯識宗——法相宗的主要經
典。爲什麼稱爲《楞伽經》呢?楞伽是南印度錫蘭島的一座山名,佛在此與弟子們說了
這一部經典。
現在西方的心理學,對心的分析太籠統,充其量只了解到佛學所講第六識的陰面“下意
識”,再下去就茫然無知了。
全部佛學所討論的,就是一個“心”。小乘的佛學,只講到第六識,而大乘佛學,才
講到與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識、第八識。我們要了解第七識、第八識,在學理上不能不研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客观世界-最后的结论
悟入唯識性是生起「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唯識性覺猶如繩覺亦當除遣」。
說識變現是方便。
『攝大乘論』
於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若名,若
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無故;所取能取性現前故;一時現似種
種相義而生起故。如暗中繩顯現似蛇,譬如繩上蛇非真實,以無有故。若已了知彼義無
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若以微細品類分析,此又虛妄,色香味觸為其相故,此覺為
依繩覺當滅。如是於彼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繩覺亦當
除遣,由圓成實自性覺故。
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圓成
實性?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似義無容得生,
故似唯識亦不得生;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於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爾時
,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

誤。
w*****r
发帖数: 7106
27
第四章 有關急證精神的探討
關於急證問題,印順法師持否定的態度,而現代禪則給予完全的肯定。這個問題之
所以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最初是源於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先生對印順法師的批評性評
論。他說:「至於,大乘佛教的本意果真是『人乘的菩薩行』?以及重視修證的禪者是
『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嗎?我認為那是印順法師個人的看法而已。」對此,印順法師
並不認為自己批評禪宗為「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是「個人的看法」,相反,他認為李
元松先生對他的批評沒有道理。印順法師說:
他(李元松)也不同意我說禪宗是小乘急證精神的復活,他自己卻說:「臨濟與德
山,都是禪門的天王巨星,死在他們手下,證得阿羅漢的不知凡幾」。原來禪門所證得
的,是阿羅漢,這不是聲聞乘──小乘的聖果嗎?這是現代禪的新解說,在古代禪師們
,怕都說是「見性成佛」的。我曾說:禪宗是「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現代禪批評說
:「那是印順法師個人的看法」。不過事實確是如此,禪師們是證阿羅漢的,那就與我
見解相同了!
這就是說,雙方都肯定印順法師的確認為禪宗的行為是「小乘急證精神的復活」,爭論
點僅僅在於這個主張是不是正確的問題。對此,印順法師最初立論的出發點...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來藏思想ZT
如來藏的本義是「真我」,在以「無我」為正統的佛法中,總不免受到佛弟子的質疑,而
嘗試著給予各種新的解說。「心性本淨,客塵所染」,是《阿含經》以來的思想。而將
如來藏,
說成是自性清淨的「真心」,這是「如來藏說」與「心性本淨說」的結合。這樣的結合
,淡化
了如來藏說真我的色采,使得如來藏說,更容易被接受而流行。說真常清淨的如來藏心
,與
說虛妄生滅的阿賴耶識(心),正好是兩個極端,但在流轉中,卻漸漸地融合了。綜合
如來藏
說的「清淨如來藏為依止」,與瑜伽唯識學「虛妄阿賴耶識為依止」的經典,是《楞伽
經》與
《密嚴經》。這是重禪觀的如來藏思想者,融攝阿賴耶識思想(也可能是重禪觀的唯識
思想者,
融攝如來藏說),成立以真常為依止的唯心說。在這個思想體系中,認為如來藏從無始
以來,
為惡習所薰變,現起不淨,就被稱為「藏識」。「藏識」,就是「阿賴耶識」。「阿賴
耶識」有「業
相」與「真相」,「業相」指的是煩惱,是應該去除的。「真相」是如來藏的別名,是
清淨而不
能被滅除的。大乘瑜伽學者所說的阿賴耶識,是雜染的。真常唯心者所說的阿賴耶識,
是本
淨的,是如來藏真我。《楞伽經》說:
「內証智所行,清...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之体性--八不中道
转--印顺大师的中觀論頌講記
正釋
觀因緣品第一
一切法的存在與生起,是依於因緣的,這是佛法的根本義,所以先觀察 因緣,看
他是怎樣的生起一切法。泛泛而談,世間一切法,有因有果,世人 也未嘗不說。但唯
有佛教特別談到:凡是存在的,是從眾緣所生的;非緣生 的,一點也沒有。因緣二字
,在根本聖典中,有何不同,很不易說,如集、 因、緣、生、根、觸等,都名異義同
;不過習慣都簡單的只說因緣吧了。一 般的解釋:親切的、主要的條件是因,疏遠的
、次要的條件是緣。其實也不 一定。如薩婆多部說六因,舍利弗毘曇說十因,瑜伽論
說十因,是包括一切 因緣在中的;銅鍱者說二十四緣,舍利弗毘曇說十緣,說一切有
部說四緣, 因也是包括在內的。怕是有部學者吧!把種種因緣,精練為四緣,為後代
學 [P48] 者所通用。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目的在破邪因、無因,常見、斷見等錯誤
,又開示一切法的寂滅性。這本是佛學中,普遍而共認的。但一般人對緣生 的見解,
生起不正確的錯誤,主要是以為有實在的法,從實在的緣生。本品 觀因緣,就是否定
自性有的因緣生,深刻的通達諸法無自性空。如一般所講 的因緣。雖不同於外道的妄
計,但不徹底...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沒有成佛
教証,有點長,蘿冰參考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
: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
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第八識 - 阿賴耶識又名為藏識, 六祖又開示自性能含藏萬法,故又名含藏識; 六祖
接著又說︰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都是依自性 - 阿賴耶識而能起用;顯然,禪宗所證
悟的本來面目 - 自性清淨心即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也。
有祖師論著為證: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8:「根塵識是三,前塵元不會分別;勝義根能發生識,識
能顯色分別,即是第六意識。第七識末那識能去執持世間一切影事,令人煩惱,不得自
由自在,皆是第七識。到第八識,亦謂之阿賴耶識,亦謂之含藏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
。」
《人天眼目》卷5:「此阿賴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
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識。如明鏡不與影象合,而含影象,亦名如來藏識。」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沒有成佛
教証,有點長,蘿冰參考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
: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
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第八識 - 阿賴耶識又名為藏識, 六祖又開示自性能含藏萬法,故又名含藏識; 六祖
接著又說︰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都是依自性 - 阿賴耶識而能起用;顯然,禪宗所證
悟的本來面目 - 自性清淨心即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也。
有祖師論著為證: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8:「根塵識是三,前塵元不會分別;勝義根能發生識,識
能顯色分別,即是第六意識。第七識末那識能去執持世間一切影事,令人煩惱,不得自
由自在,皆是第七識。到第八識,亦謂之阿賴耶識,亦謂之含藏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
。」
《人天眼目》卷5:「此阿賴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
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識。如明鏡不與影象合,而含影象,亦名如來藏識。」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32
第六章 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合法性問題
這裏所說的合法性與世間的法律沒有任何關係,而是指是否符合佛法。印順法師人
間佛教思想的合法性問題,應該說,現代禪方面早就觸及到了,並一再質疑人間佛教思
想的內在矛盾。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現代禪方面並沒有將其提高到是否符合佛法的高
度來加以探討。我之所以將其進一步提升為合法性問題,是因為我從印順法師的著作中
發現有大量的違背佛法的論斷,而其不少論斷都是同其人間佛教思想息息相關的。對此
,我們將著重探討兩個問題:第一,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內容是否符合佛法;第二
,「人間佛教」這一概念是否符合佛法的精神。我個人認為:澄清這兩方面問題,對於
今後佛教的健康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節 印順法師人間佛教的內容是否合法
印順法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在實踐上的主要內容,根據印順法師自己的說法,是三
合一的人菩薩行,即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同時具備而做利益人群的事業。由於這裏
實際涉及的是行為主體、發心和行為實踐,因此,我們將從心、行與人這三方面來加以
探討。
有關人間佛教的發心,印順法師說:「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
,三心是大乘信...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33
前言:
近日,有同修告知,在網上讀到消息,略謂:現代禪前同修張志成師兄,為「現代禪網
站」在1999年12月14日署名「張志成」寫的覆網友呂居士之文章〈現代禪對正覺同修會
蕭平實老師的基本看法〉一文,向他現在隨學的蕭平實先生當面表示懺悔;這一消息來
源並且提到該文是「他人借張志成的名義發表」(原文是「被人藉其名義著文評論平實
導師」)的,又說張志成的懺悔乃是經過長久的閱讀與反覆的思考而自覺前非的。(資
料原出處:「邁向正覺佛法論壇∕《正覺電子報》第57期∕《我的菩提路》第二輯即將
出版」,網址:http://www.mxzjnet.org/bbs/viewthread.php?tid=2607&extra=page%3D1)
聽到這樣的講法,心裡首先浮現的是覺得此中的邏輯頗為怪異。因為如果那篇文章真的
不是張師兄所寫的,那麼他何必為此向其新師父道歉呢?如果該文並非張志成原來的看
法,那麼他又何必經過長期的閱讀和反省才能形成其新的結論呢?如果張師兄原來就是
那樣想的,那麼他何必撇清關係,說那篇文章是別人借他的名字發表的呢?
為釋心中的疑惑,於是找到這篇文章重讀。讀後,益發覺得張師兄的懺悔...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汉传佛教--维基百科
汉传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是佛教的三大地理分支之一。另外两个为南
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佛教經由兩條路徑傳入中國,一支由古印度經西域
傳入中原地区,爾後傳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故汉传佛教又称北传佛教[1]。
传入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則由南印度經海路傳至中國南方,为南传佛教,并不包括在漢傳
佛教中。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同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传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
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藏傳佛教。實質上,漢傳佛
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
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另外,尽管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当年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
的佛教也包括了流传远不如大乘佛教广泛的小乘佛教。
目录
[隐藏]
* 1 詞語釋義
* 2 发展过程
o 2.1 秦漢
o 2.2 三國時期
o 2.3 晋朝
o 2.4 南北朝时期
+ 2.4.1...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论道学儒]佛缘
有關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
圓光佛學研究所、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
陳一標
圓光佛學學報
第四期(1999.12)
頁75-106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0/bj99904.htm
--------------
南傳大藏經,發現阿賴耶共出現二十三次,日譯有十種不同的譯法,分別是:阿賴耶、
執著、在處、愛、愛著、愛著心、愛慾、執、所執處(阿賴耶)、避難處,他循著這些
譯語深入考察,發現大部份的地方,阿賴耶皆是執著或愛著之意。
--结论部分--
第四節 結論
阿含乃至部派時代,阿賴耶一詞是執著、愛著這種心理學式的意義,或者說是所執
著的對象——五種感官對象或取蘊。瑜伽行派一開始並未採用此義,在《解深密經》<
心意識相品>中將阿賴耶識詮釋為「隱藏在肉體中的識」,它或許是瑜伽師在禪定實踐
中所直觀到的實踐主體,在經典中將其解釋為隱藏在肉體中,以肉體為其所依,當然從
其與肉體安危同一,卻似乎也不能否定其有執受根身的作用,只是從語源詮釋來看,在
《解深密經》中其第一義是「隱藏」,而後才是「執受」;而此時阿陀耶識不...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论道学儒]佛缘
有關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
圓光佛學研究所、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
陳一標
圓光佛學學報
第四期(1999.12)
頁75-106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0/bj99904.htm
--------------
南傳大藏經,發現阿賴耶共出現二十三次,日譯有十種不同的譯法,分別是:阿賴耶、
執著、在處、愛、愛著、愛著心、愛慾、執、所執處(阿賴耶)、避難處,他循著這些
譯語深入考察,發現大部份的地方,阿賴耶皆是執著或愛著之意。
--结论部分--
第四節 結論
阿含乃至部派時代,阿賴耶一詞是執著、愛著這種心理學式的意義,或者說是所執
著的對象——五種感官對象或取蘊。瑜伽行派一開始並未採用此義,在《解深密經》<
心意識相品>中將阿賴耶識詮釋為「隱藏在肉體中的識」,它或許是瑜伽師在禪定實踐
中所直觀到的實踐主體,在經典中將其解釋為隱藏在肉體中,以肉體為其所依,當然從
其與肉體安危同一,卻似乎也不能否定其有執受根身的作用,只是從語源詮釋來看,在
《解深密經》中其第一義是「隱藏」,而後才是「執受」;而此時阿陀耶識不...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37
今日回顧李老師於佛法的判攝抉擇,我個人對他的瞭解如下:
李老師基本上以緣起性空見為根本見地,接近中觀應成派的看法;然而與月稱、宗
喀巴、達賴等師不同的是,李老師謹守經驗主義的立場,不去討論他沒有親證體驗的事
;因此對於阿賴耶識,他不像月稱等應成中觀師那樣公然否定阿賴耶識的存在。李老師
並認為各系的佛法都只是「渡江之筏』而已—它們是讓人用來修行解脫的—令人達到唯
證乃能相應的涅槃體驗,因此他比較重視它們在修證上的有效性,理論是否嚴密完美較
不在意。有一次在私下場合,李老師曾經對我說,他認為 龍樹菩薩的中觀只是嚴謹地
立足在現象論及經驗主義的立場來觀察身心現象界,由此得到「戲論滅盡」的見地與體
證,如此可以止息無明與貪愛而解脫,他自己也因此身心脫落的體驗不斷的生起與深入
。唯識真常經論,他比較沒有深入去研究;因為他注重實證涅槃體驗,唯識較繁瑣,他
較不喜歡,就實證來說,能真正掌握簡潔扼要的中觀大意就夠了。唯識宗立阿賴耶識,
對他來說,像是基督教的上帝,從哲學上來看,是囑於第一因的問題,如何證明呢?因
此嚴守經驗主義的立場——擱置判斷。現代禪的禪,最貼切的表達可說是「中觀禪」。
p.301也...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同一個識在輪迴嗎?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植物利用五種方式繁殖,哪五種呢?有從根部繁殖的,稱為根種子;有
從莖部繁殖的,稱為莖種子;有從節處繁殖的,稱為節種子;有從落葉直接生根的,稱
為自落種子,有從種子發芽繁殖的,稱為實種子。
這五種種子如果不壞、不腐,足夠成熟,一遇到有土壤與水分的環境,就能發芽成
長而繁殖開來。
比丘們!那些種子,就如同糾取諸蘊聚集的識。
土壤就如同四個識所安住處。
水分呢?就像識的貪喜攀緣。
識在哪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
在那裡經由喜貪潤澤,而生長增廣。
比丘們!如果說,離開色、受、想、行而有識的安住處,那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經
驗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們!如果能於色處斷貪愛,一旦離貪愛後,色的安住處就被封鎖,識與色的繫
縛就斷了。繫縛一斷,攀緣就斷了,識就失去了安住處。一旦失去安住處,識就不能生
長增廣。同樣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個識的安住處也一樣,只要斷了貪愛,識與
四個安住處就失去了聯繫,就沒有安住處。沒有安住處的識,因不能生長增廣而解脫了
。解脫了以後,於世...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同一個識在輪迴嗎?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植物利用五種方式繁殖,哪五種呢?有從根部繁殖的,稱為根種子;有
從莖部繁殖的,稱為莖種子;有從節處繁殖的,稱為節種子;有從落葉直接生根的,稱
為自落種子,有從種子發芽繁殖的,稱為實種子。
這五種種子如果不壞、不腐,足夠成熟,一遇到有土壤與水分的環境,就能發芽成
長而繁殖開來。
比丘們!那些種子,就如同糾取諸蘊聚集的識。
土壤就如同四個識所安住處。
水分呢?就像識的貪喜攀緣。
識在哪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
在那裡經由喜貪潤澤,而生長增廣。
比丘們!如果說,離開色、受、想、行而有識的安住處,那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經
驗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們!如果能於色處斷貪愛,一旦離貪愛後,色的安住處就被封鎖,識與色的繫
縛就斷了。繫縛一斷,攀緣就斷了,識就失去了安住處。一旦失去安住處,識就不能生
長增廣。同樣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個識的安住處也一樣,只要斷了貪愛,識與
四個安住處就失去了聯繫,就沒有安住處。沒有安住處的識,因不能生長增廣而解脫了
。解脫了以後,於世...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0
一、楔子
宗教信仰與學術研究的差別,在於宗教信仰只是純然的相信而沒有科學的證據與證
明,甚至是違反事實;例如《舊約全書》的〈創世紀〉對宇宙在六天內創造的描 述,
就是一件違反事實的迷信邪說。學術研究是以科學的方法,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立論,並
可以經得起反對者的客觀驗證,重複檢驗;例如唐代玄奘大師著作《八識 規矩頌》將
生命可解剖為八個識的事實清楚呈現於世界,直至今日仍可客觀的驗證其真實性。從這
樣的角度來看,學術研究者若沒有科學的論述,那麼雖有學術身 分,則其論述也只是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者若有科學論述,那麼雖具宗教身分,則其論述亦可以有學術的貢
獻。
二、何謂實證佛教
〈正覺學報創刋詞〉中說:「要認識真正的佛教,只有實證的方法與確實履踐,別
無他途,而這種方法是人類認識涅槃、認識實相的基礎。譬如如何認識杯子中水的 滋
味與溫度呢?再多的語言、文字與說明,都沒有辦法清楚完整地指稱杯子中的水味或溫
度;只有親自喝了杯中的水,才能夠說明那杯水的滋味,才能知道要採用什 麼屬性可
以客觀的描述那杯水的味道或溫度。」
「實證方法」,將佛學研究從以往以文字訓詁為主的方法,提升成為...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41
佛陀一转法轮,讲的是阿含诸经: 主要的內容為二乘解脫道的修證,以現觀蘊、處、
界無常而斷我見與我執的法門,即聲聞、緣覺所修的解脫道,總名二乘菩提,以弘演出
離三界生死之解脫道為主,所度部眾為聲聞部;聲聞所證果位共有四果,也就是初果須
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羅漢;而阿羅漢在捨壽滅盡五蘊、十二處、十
八界之後就可以入無餘涅槃,不受後有-永遠不再於三界中受生出現,永離三界生死的
輪迴。精進而且慧力好的人,若是因緣具足時,只要一世就可以完成解脫果的修證。這
個階段主要是講四聖諦、八正道、十因緣、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主要的代表經典
為《四阿含經》,也就是《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及《增壹阿含經
》。
佛陀二转法轮,讲的是波若诸经: 此階段的代表經典為《心經》、《金剛經》、《小
品般若經》及《大品般若經》等般若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就是《心經》,在此
經中講到空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相對於初轉...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与GWZW探讨生灭这个时间现象
阿赖耶识是三轉法輪唯識系經典所用的名詞,也講成如來藏,真如,法身,一切種子識等.
佛典的每一系都有關連,只是大多數人看不清楚而無法連貫,就如同你自己所說的:『这
种生灭的认识甚至可以否定修本身,我们修,什么在修呀?修的是什么 呀?』, 因為
你看到的只是在現象界七轉識(生滅性的妄識)的作用, 但是你還未了解現象界背後有非
現象界的存在, Let's assume 你是佛教徒,
首先,佛教修行者必定相信轮回,如果没有轮回,那么死了就完了,不需要修行,搞这
么多名堂,又是闻又是思又是修的,不需要这么累,只管吃喝玩乐,早死晚死一样。
第二,既然有轮回,那么是什么在轮回?这是关键中的关键了!如果不知道是什么在轮
回,我们怎么把握轮回呢?就象原始人连车都没见过,而说自己会开车,你相信吗?
所以,修行的真正开始,必定是从了知什么东西在轮回开始的,只有知道什么在轮回,
才谈得上改造命运,保证生生世世修行,保证最终成佛等等。
这里就引起两派争论来了,反方认为,「缘起性空」就是佛教真理,不需要有轮回的
主体,认为如来藏是“性空唯名”的方便说,并没有如来藏可证可知;正方认为,如来
藏就是轮回的主体,离...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4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真有美华半路出家信耶稣的吗?
我的意思是不承认有个制造和主宰万物的神。有神论宗教的神在佛教世界观里只是比较
高级的众生的一类,叫天人道,天人也有不同的层次,下面这篇挺好玩的,当奇谈看看
吧:
耶和華上帝也是個菩薩,現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
原來基督教屬於欲界天
基督教教義基本上屬於修欲界天的善法
上帝並非大梵天王
上帝並非大梵天王,因為大梵天王居於色界,色界眾生並無男女之分。故上帝是居於欲
界中之欲界天。
耶穌基督是菩薩,居於天上,耶和華菩薩是第六欲界天的天主菩薩。
1.智慧之本源 箴言 08:22—31。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
我。從亙古、從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沒有深淵、沒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
出。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生出。耶和華還沒有創造大地、和田野、並世
上的土質、我已生出。他立高天、我在那裡.他在淵面的周圍、劃出圓圈、上使穹蒼堅
硬、下使淵源穩固、為滄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過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那時、
我在他那裡為工師、日日為他所喜愛、常常在他面前踴躍、踴躍在他為人豫備可住之地
、也喜悅住在世人之間。
先要了解耶和華上帝是誰?耶和華上帝也是個菩薩,現是欲界第六天...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非我(上篇)
非我(上篇)
Posted on 2016 年 05 月 03 日 by 學文
(朱倍賢老師開示於2016年3月20日)
現在有很多普遍地對於「非我」(anātta/anātman)此一話題的誤解。此篇分上下兩部
分講述「非我」的觀念。
佛陀講「非我」的動機是為了長夜安樂之道,不是在描述實相或本體論
佛陀在講「非我」這個議題時,起始動機和用意不是在探索所謂的實相,或探索宇宙人
生最高、最終的本體論上的真理。與其去討論本體上終究的本質是什麼,到底是人性本
惡、還是人性本善,到底是性空、唯識,不如去討論,行為與痛苦間的關係。這就是回
歸到佛法最原始的「業力」的學說。不斷地看到在起心動念、活動方式的層面上,什麼
才是有幫助的。
所以,當佛陀講「我」或「非我」的議題時,不是在講一個東西「存在」、「不存在」
。他討論的「我」與「非我」,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活動模式。原始佛經裡,很多時候
佛陀在講「我」時,用的是很特殊的表達法:“I-making”、“mine-making”。意思
就是「架構自我、架構我所」的活動。同樣地,「非我」是某種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活動
方式。
「自我」的其中一種活動方式,就是...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切法从心想生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是《六祖壇經》講的,但卻是五祖說的,是五祖弘忍告訴
六祖慧能說:「如果沒有認識本心所在(沒有親證本心),修學佛法都將落於玄想與空談
,所以學法無益。」古今所有的證悟祖師們都同樣會這樣講的,這是因為禪宗是依如來
藏的清淨、涅槃、自性而說般若,不是依意識心想像或思惟的認知境界來說般若的;是
因為中觀是以如來藏不落斷常、垢淨、來去、一異……等兩邊而說中觀的,不是意識覺
知心依佛法知見起心作意離開兩邊的中觀,也不是覺知心在事相上離兩邊的中觀,所以
如來藏是法界實相心。法界萬法的根源既然是祂,那麼佛法的修證就必然是依繞著法界
實相的這個根本心來修證的,這才是般若正確而且唯一的修證標的,禪宗正是這樣修證
的;若離開對如來藏的修證,就沒般若的證悟可說了!般若的修證是如此,第三轉法輪
的方廣諸經講的唯識增上慧學,也仍然是如此修證的,都依如來藏為根本才有可能進修
方廣唯識增上慧學的。
『禪宗是依如來藏的清淨、涅槃、自性而說般若,不是依意識心想像或思惟的認知境界
來說般若的』
『中觀是以如來藏不落斷常、垢淨、來去、一異……等兩邊而說中觀的,不是意識覺知
心依佛法知見起心作意離開兩...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空"和"断见"有什么区别呢?
第二因就是意根,就是唯識中說的末那識.
彼識若無定不轉故 。論說藏識恆與末那俱時轉故。又說藏識恆依染污。此即末那。」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又說藏識恆依染污。即如無性第三捲雲:『或有說言。與四
煩惱恆相應心名染污依。』同世親說。由此既言恆依染污,故知第八以七為依 ...
S**U
发帖数: 702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客观世界-最后的结论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所說的「假說自性」(施攝而有),等於你說的概念法;「
離言自性」(非施攝而有),等於你說的究竟法。無著是懂得部派理論,《攝大乘論》
再進一步結合「三性」、「阿賴耶識」思想,成為完整的唯識理論。唯識適合對某些瑜
伽行者解釋其禪定經驗。

當初創造唯識的人,很可能是根據打坐當中自由出現的很多影像(都是禪相)
S**U
发帖数: 702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客观世界-最后的结论
修出入息是從「息出、息入」的概念法開始,依你的說法也是錯誤的,因為「息出、息
入」不是究竟法。
法義辯論注重什麼是如實觀,修如實觀的前方便不是重點。前方便可以是止或假想觀。
「萬法唯識,識外無境」還沒有悟入唯識性。所以我引『攝大乘論』悟入唯識性。
w********2
发帖数: 632
4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钻研吹捧马克思主义的都是傻帽
牟宗三的康德學及中國哲學之前瞻
----格義、融通、轉化與創造
林安梧
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教授
論文提要:本論文著重於牟宗三所著《現象與物自身》、《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心體與性體》、《中國哲學十九講》等書為核心,展開相關之思索。首先,宏觀審視康
德哲學的中文譯介,指出牟先生是當代中國哲學之融釋、傳述康德哲學最有創見者,從
而概述當代新儒學派諸多康德學的傳述實況。再者,指出牟先生之經由華人文化傳統儒
、道、佛三教的修養工夫論,以確立「智的直覺」,解決康德哲學中人之「有限性」的
問題。進一步,對比的指出康德哲學有其西方哲學、文化意識及社會契約論的傳統為背
景,牟先生則對此多所忽略。 再者,我們發現「智的直覺」與「物自身」在牟先生的
體系裡已做了相當大的轉折與創造,早已不是康德哲學體系中的意義。牟先生更將原先
康德學的「窮智以見德」的脈絡轉成「以德攝智」,然而太強調道德主體,亦因此窄化
了儒學多元的發展向度。最後,我們檢討了中國哲學中有關從「逆格義」到「融通」、
「淘汰」,「轉化」、「創造」的歷程,並從而指出牟先生哲學與康德學之對話、重鑄
與限制。
關鍵字詞:智的直學、物自身、...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632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钻研吹捧马克思主义的都是傻帽
牟宗三的康德學及中國哲學之前瞻
----格義、融通、轉化與創造
林安梧
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教授
論文提要:本論文著重於牟宗三所著《現象與物自身》、《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心體與性體》、《中國哲學十九講》等書為核心,展開相關之思索。首先,宏觀審視康
德哲學的中文譯介,指出牟先生是當代中國哲學之融釋、傳述康德哲學最有創見者,從
而概述當代新儒學派諸多康德學的傳述實況。再者,指出牟先生之經由華人文化傳統儒
、道、佛三教的修養工夫論,以確立「智的直覺」,解決康德哲學中人之「有限性」的
問題。進一步,對比的指出康德哲學有其西方哲學、文化意識及社會契約論的傳統為背
景,牟先生則對此多所忽略。 再者,我們發現「智的直覺」與「物自身」在牟先生的
體系裡已做了相當大的轉折與創造,早已不是康德哲學體系中的意義。牟先生更將原先
康德學的「窮智以見德」的脈絡轉成「以德攝智」,然而太強調道德主體,亦因此窄化
了儒學多元的發展向度。最後,我們檢討了中國哲學中有關從「逆格義」到「融通」、
「淘汰」,「轉化」、「創造」的歷程,並從而指出牟先生哲學與康德學之對話、重鑄
與限制。
關鍵字詞:智的直學、物自身、...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