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唯识宗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
Y**u
发帖数: 5466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关于轮回的话题(1)
☆─────────────────────────────────────☆
heyes (hoooyou) 于 (Wed Oct 5 00:38:46 2011, 美东) 提到:
关于轮回有关的儿童记忆(片段)证据,UOV的心理学家 Stevenson, Ian 可以称为鼻
祖:
http://en.wikipedia.org/wiki/Ian_Stevenson (关于Ian Stevenson)
他的代表研究工作有:
“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Twenty_Cases_Suggestive_of_Reincar
“Where 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 Intersect”下载链接:
http://www.4shared.com/document/U8a0b9Kp/ian-stevenson-where-re
似乎 Dr Jim Tucker 是 UOV 现在的主要研究继承人:
http://www.medicine.virg...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唯识宗的《解深密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于是经中,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已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义,以无倒慧如实通达。依此通达善修习故,速疾能证最极究竟』
http://tripitaka.cbeta.org/T16n0676_002
---------------------------------------------
这说明一切法皆无自性的性空说,是爲具足福德智慧资粮的上品人说。
《解深密经》接下来说∶『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其性质直。是质直类虽无力能思择废立。而不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秘密言说。虽无力能如实解了。然于此法能生胜解。发清净信信此经典。是如来说是其甚深显现。甚深空性相应难见难悟不可寻思。非诸寻思所行境界。微细详审聪明智者之所解了。于此经典所说义中。自轻而住作如是言∶诸佛菩提为最甚深。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来能善了达。非是我等所能解...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
写这帖的人,应该印顺法师的书没有全读过,或是读了其实不懂,一知半解就开始胡言
乱语一大堆。错误太多了,随手举些吧!
* 作者的一个基本错误,是认为大乘就是如来藏思想。这是立场问题。以此来批评印顺
法师,并不恰当。作者难道成佛了,可以肯定修如来藏能成佛嘛?
* 印顺法师对汉传佛教爱之深、责之切,批评的主要是如来藏思想给汉传佛教带来的弊
病,并提出佛法经论中说的正道。对八宗中的三论宗、唯识宗,法师有称许的地方。当
胡适主张坛经是神会伪造,不能代表慧能思想的时候,只有印顺法师能以学术方式作有
力的反驳,写了「中国禅宗史」。如果印顺法师认为中国禅宗一无可取,何必费时费力
写这本大书?
* 大乘是否佛说?印顺法师写过「大乘是佛说」,自己看吧!
* 佛经的结集,原始佛教经典是很清楚的,学术界研究后认为是历史事实。而大乘经的
传出,更像是传说, 在信仰者也许可以全盘接受,而印顺法师写『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
与开展』,是从考据的角度来说明这件事,对理性的现代人会更有说服力。各有对象,
作者凭什么说印顺法师的作法就是错的?作者其实碰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圆融」就
不见了。所谓对机说法的原则,作者真的相信嘛...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
<摄大乘论·所知依章>列举八识存在的多项理由。纲要如下∶
抉择阿赖耶识为染净依
甲 总标
乙 烦恼杂染非赖耶不成
一 转识为烦恼熏习不成
二 离欲后退烦恼杂染不成
三 对治识生烦恼杂染不成
丙 业杂染非赖耶不成
丁 生杂染非赖耶不成
一 约生位辨
1 约非等引地辨
A 结生相续不成
B 执受根身不成
C 识与名色互依不成
D 识食不成
2 约等引地解
A 结生心种子不成
B 染善心种不成
C 出世心异熟不成
二 约死位辨
戊 世间清净非赖耶不成
己 出世清净非赖耶不成
一 约出世心辨
1 闻熏习非赖耶不成
2 辨闻熏
二 约灭定识辨
唯识以八识解释”业”,并没有不合阿含。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邻居偷斧的故事
;旧情难忘;都表示过去的行为,会在心里留下影响力。
唯识的八识除了保持业力,还有其他功能,就不一定合于阿含。例如八识变现色法,就
是违反阿含的。
至于是不是一定要说八识才正确呢?佛并没有说八识,可见答案很明白。唯识宗自己的
解释,是声闻智慧不足,所以阿含经不说八识
S**U
发帖数: 7025
5
<摄大乘论·所知依章>列举八识存在的多项理由。纲要如下∶
抉择阿赖耶识为染净依
甲 总标
乙 烦恼杂染非赖耶不成
一 转识为烦恼熏习不成
二 离欲后退烦恼杂染不成
三 对治识生烦恼杂染不成
丙 业杂染非赖耶不成
丁 生杂染非赖耶不成
一 约生位辨
1 约非等引地辨
A 结生相续不成
B 执受根身不成
C 识与名色互依不成
D 识食不成
2 约等引地解
A 结生心种子不成
B 染善心种不成
C 出世心异熟不成
二 约死位辨
戊 世间清净非赖耶不成
己 出世清净非赖耶不成
一 约出世心辨
1 闻熏习非赖耶不成
2 辨闻熏
二 约灭定识辨
唯识以八识解释”业”,并没有不合阿含。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邻居偷斧的故事
;旧情难忘;都表示过去的行为,会在心里留下影响力。
唯识的八识除了保持业力,还有其他功能,就不一定合于阿含。例如八识变现色法,就
是违反阿含的。
至于是不是一定要说八识才正确呢?佛并没有说八识,可见答案很明白。唯识宗自己的
解释,是声闻智慧不足,所以阿含经不说八识
d******e
发帖数: 4192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玄奘法师西行的故事
不证果译经还是不太能理解,我听说他翻译的确实好,
那个八识规矩颂,就说特别精炼,所以他可能还是证果了.
中国有唯识宗的,是改造的,你是说.
你说南传那句我同意,我也听说南传的次地非常精细.
我明白你说的写意的意思就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
但是不懂最后这句话.--净土宗的观,借用别宗。
Y**u
发帖数: 5466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们的修行Zz
泉边林下
前不久,一位禅修朋友来访,他以前曾得过大病,现在对修道的用功比以前精进
很多,他开始关注密宗,但对禅宗仍着极大的热情。这次,他突然问道我,“一切法其
实是无碍的,但禅宗究竟该如何修?”这个问题从他嘴里我感到很奇怪,因为他修习禅
宗很久了,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这个问题之前,我突然想起德山禅师,那个以呵佛骂祖出名的和尚,这
好像和我的根基很不接近,但从感情的习气上,我非常喜欢他,在我的上师对境里,他
有时会做到我上师的左边,他骂人的语录很多,甚至包括喝佛骂祖。在安住见解的情况
下,他这样教育有着非常厉害的加持力,能让一些根基很高的道友瞬间袒露心性,但是
我们必须要注意,这种情况只能出现高明的师父和高明的徒弟之间,现在有很多人喜欢
模拟这种风格,这会存在极大的过失,很显然,因为没有悟道,这些人的心整天都被贪
嗔痴慢的烦恼所粘连,这些人也学喝佛骂祖,除了表现自己的一些个性之外,没有任何
利益,只会落下极重的因果。就象很多人认为禅是一种哲学思想一样,有很多把禅同佛
教割裂,很多自称修禅的人,其实根本就不是佛弟子,甚至不相信轮回和因果,那么学
禅除了消磨...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现今的佛教分支派别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传统∶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大乘佛教则指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
宗、华严宗等;以及在西藏的金刚乘佛教。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强调重点和修行方法(如∶公案的运用),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它们全部都与佛陀的核心教旨有关。
原始佛教
释尊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他的觉醒,了解到娑婆世界的所有众生,因为不明了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于是,释尊决定「逆著时代潮流」,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
有四十五年的时间,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修行现见四圣谛密切结合的教理体系。这个修行与教理的体系,被称为原始佛教。释尊觉悟与开示的教法,后来透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少宗派,至今依...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348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这是你写的吗?如果不是,最好标明出处。

,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大乘佛教则指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
。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强调重点和修行方法(如∶公案的运用),导师所扮演
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它们全部都与佛陀的核心教旨有关。
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他的觉醒,了解到娑
婆世界的所有众生,因为不明了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
要的痛苦。于是,释尊决定「逆著时代潮流」,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
也就是八正道。
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修行现见四圣
谛密切结合的教理体系。这个修行与教理的体系,被称为原始佛教。释尊觉悟与开示的
教法,后来透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少宗派,至今依
然十分兴盛。
教团体的重心还是在出家众,包括众多的阿罗汉(即「应供」,此生成就涅盘者)。此
外,数不清的佛教寺院,一座座矗立在当时的各大城市,如∶王舍城、舍卫国和吠舍离。
罗汉,举行结集大会。根据记载∶在大会中,身为佛陀侍者的阿难尊者,背诵出佛陀所
有开示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修订版)
现存的佛教有三个主要的传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三藏是以巴利文记载,教理强调四圣谛与缘起,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汉传佛教则包括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三藏是以汉文记载,教理强调般若与佛性;在西藏、蒙古等地流行的的藏传佛教,三藏是以藏文记载。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经典和修行方法(例如参公案),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与佛陀的核心教导有关。
原始佛教时期
释尊在菩提树下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善根成熟的众生能够了解,所以释尊决定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佛陀第一次说法,就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对五比丘讲《转法轮经》,开示四圣谛。
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四十五年,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教导如何...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348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修订版)
已经跟你说了,这样改写不道德。你这样改写,再加个连接,别人以为此文通篇都是原
作者的意思,但其实未必。你要这样发表,最少要在你改过的地方加上注明是你改写。
“诚实做人”这个要求对学佛人算高要求吗?
再说,你又发这个修订版是啥意思啊?是不是你觉得这样就可以掩盖你上一次发表的时
候显露的剽窃和撒谎的污点?

展的南传佛教,三藏是以巴利文记载,教理强调四圣谛与缘起,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
禅法等;汉传佛教则包括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三藏是以汉文记
载,教理强调般若与佛性;在西藏、蒙古等地流行的的藏传佛教,三藏是以藏文记载。
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经典和修行方
法(例如参公案),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与佛陀的核心教导有关。
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
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
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善根成熟的众生能够了解,所以释尊决定向受苦的众生,宣
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佛陀第一次说法,就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修订版)
剽!

展的南传佛教,三藏是以巴利文记载,教理强调四圣谛与缘起,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
禅法等;汉传佛教则包括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三藏是以汉文记
载,教理强调般若与佛性;在西藏、蒙古等地流行的的藏传佛教,三藏是以藏文记载。
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经典和修行方
法(例如参公案),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与佛陀的核心教导有关。
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
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
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善根成熟的众生能够了解,所以释尊决定向受苦的众生,宣
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佛陀第一次说法,就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对五比
丘讲《转法轮经》,开示四圣谛。
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教导如何才能今生安乐,来世安乐,以及如何
修行现观四圣谛而灭苦。释尊觉悟与开示的教法,后来透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
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少宗派,至今依然十分兴盛。
教团体的重心还是在出家众,包括众多的阿罗汉(即...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3
☆─────────────────────────────────────☆
whosewho (whosewho) 于 (Sat Jan 21 22:26:45 2012, 美东) 提到:
俺前几天读某位师兄推荐的《禅修之旅》,感觉很好。不过有一个问题一直不明,就是
南传关于‘业’的解释。不知哪位师兄可以一解俺的疑惑?
多谢!
☆─────────────────────────────────────☆
SeeU (See you) 于 (Sun Jan 22 21:02:05 2012, 美东) 提到:
摘录自南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这类心组成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vipàka)。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
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不善果报心∶第一组无因心包含了七种不...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二
中观精要注释﹕
1)《 四百颂》:(梵音﹕Catuhsatakasastrakarika) 古印度佛学家圣天论师所著,书
中主要讲述般若经文所说的空性。
2)龙树:(梵音﹕Nagarjuna , 藏音: Klu-sgrub), 大乘佛教开派祖师,佛陀圆寂四百
年后,生于南印度一婆罗门家中,自幼精通密宗四续,显宗三藏等一切经典,以及内外
道术之学,在那烂陀寺出家,法名具德比丘。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而且在医学、天
文学、建筑学、政治学等领域,造诣非凡。另外,他还能将铁石点化成黄金,精通炼冶
术。享年六百多岁。
3)月称菩萨:(梵音﹕Chandrakirti, 藏音:Zla -ba Grags-pa),公元七世纪,佛教
中观派哲学最伟大的导师之一,出身于南印度一婆罗门家族,后出家学习龙树菩萨中观
哲学,担任那烂陀佛教寺院的主持。着有《明句论》,以及龙树菩萨著作的其它释论,
圣天菩萨的四百论释,《入中论》等。开中观应成派哲学的先河。
4)《入中观论》:入中论,(梵音﹕Madhyamakavatara),月称菩萨所著的一部中观哲学
著作。书中对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与补充。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三
我们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把常规世界和绝对世界的所有原理,企图归纳到
自己的思想和语言里。并且顽固地坚持到,这些原理,与我们的思想达到一致,并且在
口头表述上,能够达到顺利、圆滑、通融为至。尤其以口头上的随意表述为主要目的。
一旦获得如此感觉时,就自以为是地认为找到了终极的理论。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一
种「贪肉得肉,贪酒获酒,得其所爱」而已,得到的只是自己感觉所喜爱的那部份了,
怎么可能会是佛菩萨的那种深奥境地呢?
所以,佛陀非但没有从否定、消极,虚无的角度,把凡夫俗子的观念转引到
最自然的本性之上。反而,只是从肯定、积极,存在的角度,指点诸法真相。并以因成
责难的方式,驳斥对方的所有承许,而自己不承许或保留任何观点。用这种方法,阐明
神圣佛法不住、无为的最高精要。
因此,佛法正道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的思维。阿阇梨法称(32)也言:「冲破
思想网罗,得证深广之法」,陈那说「思维法性,偏离佛道」。《正量释论》对以上所
作的批注中也讲到:「不考查诸法与诸法自性,复合与单一之间的原理。仅凭世俗的常
规知识,智者们创立种种法门与法门的修行方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三
中观精要注释:
26)给孤独:释迦牟尼在世时,中印度舍卫城内的一名大商人,曾在舍卫城内为释迦佛
购买园林,佛陀的很多经是在该园林中讲述的。
27)细腰美女:(藏音nig rged),nig 意为低陷处,而rged 则指腰,低陷进去的腰,就
应该是细腰,细腰是美女的特征,所以,我把nig rged 一词翻译成细腰美女。关于细
腰美女与盲儿的典故,根登曲培在本书中,两次提到可参阅宗喀巴大师与任达瓦问答录
。本人身在外域,没有找到此法本,致歉。
28)任达瓦:原名雄努罗追(藏音:ren da wa -gxon nu blo gros)(1349-1412)。藏传
佛教萨迦派一著名学者,生于后藏萨迦寺附近,悉心钻研并宏扬月称的中观思想,对中
观应成派在西藏的发展,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以及克珠杰
等人,均从任达瓦处学习过中观及其它法。
29)五肉:密宗内供用甘露品五种肉类:象肉,人肉,马肉,狗肉,黄牛肉或孔雀肉。
30)五甘露:大便、小便、人血、人肉和精液。为密宗内供用品。
31)佛目:(藏文为﹔Sangjie Sbyn ma) ,西藏佛教大圆满修持活动中,一种极...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17
关于四重缘起的更多一些讲解:
摘自: 认识如来藏---谈锡永
其实这个四重缘起,在华严宗也有传承,可是他把四重缘起并列,当成是不同宗派的见
地,好像阿赖耶缘起是唯识宗的,华严宗是法界缘起等等,那就没有把四重缘起放在观
修的层次。
我们传的四重缘起,第一个叫作“业因缘起”,就是通常讲的因缘和合。这个是棉,是
纤维的组合,因缘和合而成,这个房子是砖瓦木石因缘和合而成。如果按宁玛派,这个
业因缘起我们是放在十二因缘来讲。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识等等,宁玛派特别有
一个教法,就是龙钦巴尊者写的一篇论,里边讲到宁玛派如何修十二因缘,这就是业因
缘起的观修。可是我们不放在密法的范围里边,是学密法的前行。因为西藏的制度是这
样,先学显宗,显宗是按初转、二转及三转法轮来学,学完理论才进到学密法。
密法方面,我们从第二个缘起来修,叫“相依缘起”,相依缘起有点像唯识,就是心识
跟外境相依,外境是心识的变现,可是我们这个心识,没有外境就不能起功能,所以外
境依心识而变现,心识依外境而起用,彼此相依,所以称为相依缘起。
在观修方面,观一个坛城与一个本尊,这就是由心生起来的外境,这个外境其实就是心
的行相,由...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Zz
济群法师
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讲座的内容大概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以佛法的要领与修学次第为主;第二场讲座
以皈依为中心,会带着大家一起做皈依的共修。
我们第一场要讲的是佛法的要领及修学次第。我觉得这是一个蛮重要的问题,因为我发
现很多人修学佛法很多年依然不得要领。佛法非常博大精深,佛教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
圣经,佛教有汉传、藏传、南传,汉传佛教又有八大宗派。对一个修行佛法的人而言,
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引导,光凭自己去修学是蛮难的。但是目前在我们佛教界而言
,真正能够给信众一个非常合理的引导的老师、方法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皈依之后
可能就成了孤儿了,没人管了。还有的人呢,自己不甘心,会去看很多书、很多经典,
但在修学佛法上,还是依然不得要领。即使对佛法在道理上能有所领会,能不能用的起
来呢?能不能真正用佛法来改变你的生命,改变你的人生,用佛法去对治你的烦恼,把
你所学的佛法落实到修行上,能不能做得到呢?恐怕很多人还是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
么呢?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佛法一直缺乏一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我们传
统的每一个宗派都代表着一个修学体系,比如说天台宗、法相宗、唯...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与中观 --- 南怀瑾
為什麼欲深入佛法的同學應學習唯識 :
南怀瑾先生 讲述 林中治 记录
『楞伽经与禅宗心印
在要正式讲“禅”以前,有一样东西,必须重复提出讨论的。
达摩祖师传了禅以后,临走交给二祖一部经典——《楞伽经》,嘱咐后世,学禅做
工夫,应以《楞伽经》为蓝本,也就是以《楞伽经》“印心”。文学上所描写 的“心
心相印”的典故就出于此。所谓“印心”的印,是对证、契合的的意思。印用印油在纸
上盖了模子——印鉴,原来的印虽然拿走了,而留下来的印鉴,与原来 的印子绝对没
有两样。好像照在水中的月影子——第二月,与天上的月彼此符合,这就叫做“以心印
心”。
《楞伽经》在佛学内,不但是禅宗重要的经典,同时也是唯识宗——法相宗的主要
经典。为什么称为《楞伽经》呢?楞伽是南印度锡兰岛的一座山名,佛在此与弟子们说
了这一部经典。
现在西方的心理学,对心的分析太笼统,充其量只了解到佛学所讲第六识的阴面“
下意识”,再下去就茫然无知了。
全部佛学所讨论的,就是一个“心”。小乘的佛学,只讲到第六识,而大乘佛学,
才讲到与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识、第八识。我们要了解第七识、第八识,在学理上不能不
研究唯识学。而唯识包括六经十一论...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168
20
1三论宗,2唯识宗,3律宗,直接来自印度。
4天台 和5华严是重组。 但是全部用 印度经典。
天台+华严教义禅观---〉出现6 禅宗。
禅宗经典主要是《楞伽经》:唯识,如来藏。
天台:依《法华经》,中观论。
华严:《华严经》《大智度论》《十地论》
所有这些宗派不离《阿含经》《阿毗达摩》
禅宗《坛经》整合所有佛教思想。
禅宗经典:《楞伽经》《金刚经》《唯摩结经》 13:00注:yisu 问我说的方法
出处在此处出现。
d*********d
发帖数: 192
21
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复旦大学演讲
『 2011年3月11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辞:
非常感谢大家今晚到这里参加这次殊胜的活动,今天的活动是复旦佛学论坛又一次盛会
,我们的主题叫做“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对每个人来说,每天都在接触这个世界,但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这个物质世界呢?它是
如何形成的?我们所接触的世界是否真实?……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藏传佛教的大德
索达吉堪布,来为我们作这个开示。
对于藏传佛教,很多人都感觉很神秘,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通过今天的演讲
,相信大家会对藏传佛教有比较真实的深刻了解。
索达吉堪布,是四川甘孜炉霍人,生于1962年,曾就读于甘孜师范学院。1985年舍俗出
家,前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后成为学院的大
堪布。1987年随法王及一万余僧俗朝拜清凉圣地五台山,自此开始摄受汉地四众弟子。
堪布于显密教义通达无碍,二十多年来日不缺讲、夜不乏译,著作令人叹为观止,现已
付梓的法本就有一百多本,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堪布常教诲每一个弟子:“如果能
利益众生,哪怕只有一个人,想办法让他生起一颗善心,我们千百万劫做他的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2
藏传佛教的思想与现实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演讲
『 2011年3月17日晚上』
各位老师、同学们:
晚上好!很高兴利用今天这个时间,跟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研究所的个别老师和
学生,一起探讨“藏传佛教的思想与现实生活”。
一、藏传佛教的生活观
所谓的藏传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从印度传入藏地之后,在雪域高原形成
的一个佛教支系。对整个藏地来说,藏传佛教是藏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已融入了哲学、
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宗教学、医学、生命学等每一个领域,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就相当于西汉至清朝之间汉地的儒教思想一样。
前段时间,我跟藏地及其附近比较有名的几所大学——四川西南民族学院、甘
肃西北民族学院、青海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民族大学的350多位大学生和个
别老师,开了一些佛教研讨会,用了七天时间深入探讨佛教的有关思想,以及当代人们
极其关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欣慰地了解到,尽管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但
藏地好多大学生跟汉地的大学生相比,仍然有着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从人生观来看,99%的藏地大学生都有“善有善报...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始看楞伽经了
给大家做个简介,如果谁有相同的兴趣, 一起交流阿..:)
楞伽经又叫大乘入楞伽经. 楞伽两个字是梵语, 意思是难入. 原本是指摩罗耶山陡峭,
非常人能到, 这里放在经名中的意思是此经了义微妙, 非利根之人,难以得入...言下
之意, 像我这样的,没有别的办法, 只能多看. :)
此经到底在说什么,大概来说,此经的重要内容就是五法, 三自性,八识, 和二无我. 通
过这个内容,我们就能大概看到, 楞伽经有涵盖空有二宗的清香, 对二者进行了统一和
融合. 在此基础上, 指出了所谓如梦如幻的空有, 并非一无所有, 认为如果视诸法为一
无所有,就有断灭之见的过失, 方便施舍如来藏, 经中曰: 诸法无我, 非无如来藏法身
常住之性. 对于修习空观的朋友, 这是一个不错的平衡, 我们非常熟悉的"宁起我见如
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就是来自此经.
此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把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统一起来. 如来藏名藏识, 此经认为如来藏
有染净两面的含义,本性清静, 客尘所染而为不净. 染的一面升起虚妄分别的境界, 净
的一面确立如来法身. 经中认为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是凡夫妄想分别的产物,如果能远
离...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6523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始看楞伽经了
yes. this is good. thanks.
I also see this make some people uncomfortable.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55100
此《大乘入楞伽经》,正如经名所显示的,是一部大乘经典;
大而言之,相宗及其所依据的佛教经典,如《瑜伽师地论》、《佛地经论》、《显扬圣
教论》、《大乘庄严经论》等,把众生种性分为五类,即声闻乘种性、缘觉种性、如来
乘种性、不定、无出世功德种性,认为有一类众生不具佛性,永远不能成佛,如断尽善
根之一阐提;反之,另一类大乘经典,如《华严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等
,则主张一切众生包括断尽善根之一阐提,悉有佛性,都能成佛。
《楞伽经》在佛性问题上的说法十分圆通,它不但语及「五种种性说」,而且直接谈到
一阐提能否成佛问题,但是其观点与相宗却迥然异趣:《楞伽经》首先分一阐提为二,
指出一阐提有两种,即「菩萨一阐提」(亦即平常所说的「大悲一阐提」)和「舍善根
一阐提」,当大慧菩萨问及「此中何者毕竟不入涅槃」时,佛说:是菩萨一阐提毕竟不
...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172
25
很多信仰和哲学都承认第一因。第一因若非人格化,可名道,若人格化,可名上帝。基
督教承认自由意志,并把第一因当作终极的自由意志。伊斯兰有信前定的信条,不了解
他们如何看待个人的自由意志。
第一因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之一在于善恶问题。恶从何而来?从二元论,原罪论到自然神
论,泛神论,超泛神论,都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理解,佛教不承认第一因。因为第一因无因而生。所以无始。此无故彼无,则没有
永恒不变的存在,无常。
佛教没有自由意志的概念,我猜想早期佛教可能也不会承认自由意志,因其有自生的意
思吧。我个人觉得如来藏和佛性等概念和自由意志有些仿佛,其"自有永有"的性质和
"无常"相违背。
作为一名固执的我见者,每次听到"执着我见"的说法时,常忍不住想"是谁执着我见
?"末那识是否就是唯识宗所立的那个"执着我见"的"谁"?阿赖耶识更好象一个无
限的存储空间似的?
我不太能分辨般若思想和早期佛教的差异。般若思想不也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无因生"么?
我无法理解"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无因生",以及"非常见,非断见"。此外
,对"苦"的...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17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行派...百科名片
瑜伽行派,梵语:योगाचार Yogācāra
,大乘佛教两大思想流派之一。约晚出于中观派创始人龙树之后200年,时值贵霜王朝
向笈多王朝变迁之际的4世纪。该派创立人传说为弥勒,现代学者认为无著和世亲兄弟
为实际奠基人。无著、世亲均原为小乘说一切有部学者。为此,二人在创立瑜伽行派教
理时,对有部等小乘学说进行了整理和发挥。“瑜伽行”一名来自无著的(亦说是弥勒
的)《瑜伽师地论》,意谓从事瑜伽禅定修习者。瑜伽行派的出现是对龙树为代表的中
观学派的批判和发展。
目录
概括介绍
唯识经论
理论传承
三类八识
四分学说
五位百法
五种姓说
传播概况
展开 概括介绍
唯识经论
理论传承
三类八识
四分学说
五位百法
五种姓说
传播概况
展开 编辑本段概括介绍  从教理上,它认为中观派在揭示世界空性方面极为彻底,
但却忽视了世俗界迷妄之现状的说明。因而瑜伽行派在接过空论之后,又致力于说明世
间的假有。在宗教实践方面。相应地它也注重传统的戒定修持手段。无著所著《摄大乘
论》、世亲所著的《唯识三十颂》 、《唯识二十论...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抉择二无我讲记9/10
三、辨别二种胜义
分二:(一)相似胜义 (二)真实胜义
(一)相似胜义
【所了解的这点仅遮止所破的无遮,即是所谓的相似胜义,其仅为趣入真实胜义的门径
,并非究竟实相。】
分三:1、相似胜义是指哪一法 2、为什么取名为胜义 3、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的
关系
1、相似胜义是指哪一法
相似胜义就是我们心所了解的这点仅仅遮止所破的无遮。
所谓遮止,遮是不许可,止是停住。比如交警一挥手,不许车辆前行,就是遮止。现在
不承许胜义中有人我而说无人我,就是遮止有人我。或者,不承许胜义中有生住灭而说
无生住灭,就是遮止有生住灭。像这样叫做遮止所破的无遮。
无遮和非遮是一对中观术语,讲的是破立的方式。比如这样遮:这不是宝瓶!这是非遮
,以“非”的方式遮止“是宝瓶”,但是在否定“宝瓶”之后,可以成立是其它法(如
:这不是宝瓶,而是瓦罐)。若说:这里没有宝瓶!这是无遮,以“无”的方式遮止“
宝瓶”,同时不引出其它法,这叫无遮。(所以,遮是遮止,遮的方式有两种,以“非
”而遮,叫非遮;以“无”而遮,叫无遮。)
一般人没有学习中观,见车就执著有车;见房子就执著有房子。除此之外没有第二种反
应方式,他从不会想“没有车...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七八九识
引自wiki、百科,虽尽量删减,还是偏长,又分出一些。
此未名空间的unicode支持尚需改进,因为经常会把一些字符变成乱码。这篇就可以看
到。
阿賴耶識(梵文:आलयविज्ञ&#
2366;न,ālaya-vijñ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也稱為一切種子識(
sarva-bījaka-vijñāna)、異熟識(vipāka-vijñāna)、阿陀那識(ā
dāna-vijñāna)(即「持身識」之義),即是第八識(aṣṭa-vij&#
241;āna)。
आलय Alaya house
अलय alaya non-dissolution
大概是第一个 Alaya,不敢排除第二个 alaya。
《大乘密嚴經》:
如來清淨藏(garbha),世間阿賴耶(ālaya),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
庵摩罗识(梵文:Ama...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9
宗萨钦哲仁波切珍贵开示
本文较长,能看到,就是缘份,请一定珍惜在这个急躁时代的珍贵开示,让自己的心静
下来,请一定耐心读完,阿弥陀佛。
———————————
——这个世界是你自己的一个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脆弱的。
——当你认为一个人是具备了慈悲的,另一个人是接受慈悲的,你自然就已经产生了高
下的分别。这种慈悲是宗教式的慈悲,当然,它也是很有力量的,但是这种慈悲要让你
成佛的话恐怕不太容易,因为真正的慈悲是平等。
——当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时候,这种心态就是菩提心,它很有效。
——当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在他的见解里,在他的概念里,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了。
——真正的涅槃是不太受欢迎的。当你真正达到涅槃的时候,你证悟了空性,你失去了
一切可供参考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参考点,请记住这点。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打破所有的参考点,那就是成佛,因为佛教徒认为,只要
有一个参考点,你就会和它比较、和它竞争,你就会希望达到它,或者希望避免它,无
论哪种情况,都是造作,而任何的造作都是痛苦。
修心七支法要—-宗萨钦哲仁波切
基本上我没有什么新的话要讲,要讲的都是那些佛教的老东西,旧的很简单的东...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藏法师 wikipedia
法藏法师(643年-712年),唐朝佛学高僧,又称贤首国师,华严宗三祖。
简介
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十七岁入太白山求法。经智俨云华寺讲授《华
严经》,为智俨所赞赏并收为门徒。[1]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法藏年二十六岁
,智俨圆寂前付托其于弟子道成、薄尘,请授菩萨戒,讲《华严经》兼讲《梵网经》[2
]。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武则天为树福田,度僧,并把住宅施舍作太原寺。于
是道成、薄尘等京城耆德连状荐举,度法藏为僧,并且令隶属太原寺。此时法藏只受了
沙弥戒[3],奉诏在太原寺讲授《华严经》。后居云华寺,武则天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
足戒,并赐《华严经》中贤首菩萨之名,一般称为贤首国师。自此,法藏频繁参于翻译
、广事讲说和著述。
武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法藏重译的《华严经》,诏令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宣讲
。[4]前后讲新旧《华严经》三十余遍。中宗、睿宗都礼请他作菩萨戒师。睿宗先天元
年(公元712年),圆寂于长安大荐福寺,年七十岁。葬在神禾原华严寺的南边,秘书
少监阎朝隐为作碑文,概述法藏一生行化,即现存“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
”。智俨所创教相和观...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鈴木大拙答胡适博士
禅:答胡适博士
【这是答前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博士的一篇文章;胡适的文章为《中国禅宗,其历史与方
法》。("Ch'an Buddhism in China,Its History and Method")。这篇回答原刊于一九
五三年四月号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hilosophy East and West(卷三,第一期),并
附胡适本文。本书所录为胡适博士原文的提纲,以及铃木博士的回答全文,并此致谢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的编辑Charles A Moore博士的惠允。编者注言】
对于一篇文章的回答,若非把原来的文章一起刊载,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然而,胡适博
士对于中国禅宗史意见,铃木博士在回答中已经完全述及,因此可以自成一个整体。铃
木博士认为要把禅钉在历史的某个时期,以求解释,是徒劳无益的。下面我们把胡适博
士的文章做一个重点提示,以便读者可以知道铃木的答文中所指的是什么。
胡适的文章启首这样说:
“禅是否超乎我们的了解?
“四分之一多世纪以来,我学问渊博的朋友,铃木大拙博士,前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教授
,就在把禅宗向西方世界做介绍并做解释。由于他不断的努力和他许...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32
心识是与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否则,它根本无法单独存在,心识不像微尘,没有颜
色、形状,所以它必须通过时间的长短来度量。在佛经论典,如上座部《俱舍论》、《大
乘阿毗达磨》、《瑜伽师地论》等中都讲到,人一眨眼共有65个无分刹那, 或有些论典
中说一弹指间有65或64个无分刹那,唯识宗以此为根据安立无分刹那的存在。当然,相
对而言,这也是比较粗大的时间概念,如果我们用理证进行观察肯定还可以分。为什么
呢?比如说我们一眨眼时,上下眼皮接触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此距离决定不止65个微尘
并排的长度,肯定有肉眼看不见的千百万个微尘,当你一眨眼的时候,眼皮应该次第经
过这些微尘,而不是同时经过;如果是同时经过,那么一个微尘同时经过,两个微尘同
时经过……最后所有的微尘同时经过,就会出现时间没有长短的过失。佛经论典中为什
么把最短的时间安立为一弹指间的1/65呢?其实这是观待当时世俗观念较强的众生而安
立的,对他们而言,这是时间最短的单位。
众生执着外境的时候,一个微尘是根本看不见的,当很多微尘积聚时才是凡夫人现
量的对境;同理,最短的时间单位无分刹那根本无法现量感受到,而当刹那时间以一定
...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33
抱歉,我也不知道经论的出处。我只能给您转大德的教言。如果有机会,希望您能跟他
们请教:
“大乘佛法认为:小乘行人在得到阿罗汉果位以后,会在禅定当中停留很长时间,但总
有一天佛会把他们从禅定中唤醒。阿罗汉们在出座以后,又要再从大乘资粮道开始修行
,并最终成佛。当然,小乘行者却认为:阿罗汉果位就是最究竟的果位。但中观宗认为
:三乘最终都要进入菩提,进入“最终一乘”。三乘不是究竟的,一乘才是究竟的。而
唯识宗又坚持“究竟三乘”,认为声闻和缘觉也是究竟乘,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就永远
是阿罗汉,最终也不会成佛。这种说法在佛经里也有,但却是不了义的说法。”
《赞法界颂》浅释 慈诚罗珠堪布传讲
另外有的佛友说是《法华经》中的教证。但没贴出原经文。您有兴趣可以找找看。
“按照《法华经》的教证,阿罗汉入灭尽定十千劫后之最后刹那,十方诸佛以弹指、放
光等方便加持其出定,直接转生于净土,于净土跟我们一样进入大乘资粮道开始继续闻
思修行,虽然断除了我们现在的人我执,但是也正因此其对于大乘大悲心的习气极难生
起,所以仍然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经历大乘的五道十地而最后成佛。”
P******A
发帖数: 126
34
【涅槃】
梵语nirva^n!a,巴利语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
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
(般,为梵语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
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
(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
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
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
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
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
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
。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35
有些人虽然精进行持善法,即生中却遭受各种痛苦和违缘,这是消除恶业的好现象。与
此相反,有些人虽然积累了滔天大罪,今生却过得越来越幸福快乐,不必感受任何违缘
和痛苦,但这种暂时的快乐并不妙,这是往昔的点滴善果在现世成熟,之后便会彻底耗
尽,如今所造的恶业虽然暂时没有成熟,但必将于后世成熟,那时就永远没有解脱的机
会了。这就是所谓的“重罪者临堕地狱,福德犹如降大雨”。
就像播下种子后不可能马上收获庄稼一样,造了善恶业后也不可能立即现前苦乐果报,
但无论如何,因果是不会空耗的,以后必定会成熟相应的果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
理,否则很可能在遇到违缘时对因果产生邪见。
关于造业之后必定感果之理,龙树菩萨曾经开示道:“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
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有些人造了罪业后,虽然不像身体被刀砍后
立即流血那样迅速感受果报,但在死亡降临(或罪业成熟)时,果报必定会毫厘不爽地
现前。《无量寿经》中也说:“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因此,
有些人造了罪业后,并没有立即显现恶果,反而在一段时间内过得很快乐,这些愚人甚
至会觉得越造罪业越幸福,这样的想法完全是不...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36
梦参老和尚开示:“白衣不要评论僧众”(附:关于不说僧过)
这些大德们,大和尚们,他个人如何,你不要管。特别是白衣,你不要评论。出家人跟
出家人可以说?一个人也不能说,要请大众把他摈除,乃至于制定他,看他属于七法之
中的哪一法,该什么罪、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但是僧众的事,在家的道友,你把他
当成佛弟子,当成僧宝,把一切比丘都当成圣僧,你心里就是圣僧了,你的功德一点儿
也不泯灭的,不因为他破戒而影响到你,佛教讲的很清楚。因此,大家千万莫说三宝过
。如果你轻视僧人,谤毁了、打骂了、断肢节,你应当受什么报,后面会说。“于我法
的出家人,常乐伺求所有的瑕隙”。他不做别的,就追求伺求,看着出家人的过,他得
到一点儿,“才得少相”,他没有审查是真的是假的,他就“轻毁诃骂谪罚”,这就错
了,这是大恶。这种人还不听人劝说,其心刚强,难调难伏。“很戾迷乱”,凶狠凶狠
,心是很迷乱的。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常喜触恼诸出家人”。看这和尚出家人烦恼,他
高兴,他的目的就是常想找出家人的过,使你烦恼,使你修行不成,这就是魔鬼。魔王
波旬的子女来到这儿恼乱出家人,完了他还要出家,穿了出家衣服,他就是不做佛...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z7622,偶有个不情之请
“当然,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也许会以不解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佛陀不一定有
如是伟大,他的教法不一定有如是深广。但不管你怎么想,我都希望你先潜心研究佛教
之理,在此过程中,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甚至会被佛法的甚深所折服。以前我看过一
本书叫《幸福的蓝本》,里面就讲了一位雷斯·戴维斯博士,他是英国著名神父的儿子
。最初他钻研佛教的初衷,是想证明相较于佛教,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后来他
这个任务虽失败了,但却取得了比预期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通过长
期的深入研究,佛教真理让他口服心服,于是他发心将巴利文佛典翻译成英文,令数以
千计的西方人第一次接触到了珍贵的佛法,对利益众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样的人,如今相信也不在少数——为了破斥或推翻佛教,利用漫长的时间作研究
,最后却臣服在佛教真理的脚下。所以,大家第一个应当明白的是什么?就是佛教的甚
深广大之处。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赞毁他,而是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通过
观察所得出的真实结论。”
--摘自索达吉堪布: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复旦大学演讲
全文如下:
索达吉堪布: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开 篇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黑 蛇 总 义 -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黑 蛇 总 义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18 12:23:02 2013, 美东)
ZT - 慈诚罗珠的博客
一、作者简介
也许很多人听说过荣森班智达的名字,他是宁玛派高僧大德中最伟大的两大尊者之一。
当荣森班智达还是两、三岁的孩子时,在没有任何人教的情况下,就可以讲一口非常流
利的梵语,包括他的父母都听不懂。时逢阿底峡尊者正在西藏弘法,荣森班智达的父母
就把他带到阿底峡尊者座前询问。阿底峡尊者告诉他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讲的是印度梵
文。之后,阿底峡尊者便抱起荣森班智达,与他展开激烈辩论,事后阿底峡尊者说,他
根本辩不过还是小孩的荣森班智达,因为他是集印度非常伟大的两个班智达于一体的化
身。
荣森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这两位大德不但自己的修证圆满,并且留下了大量关于宁玛派
教法方面的论著,为宁玛派的教法传承,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无垢光尊者有《七宝藏》
、《四心滴》等论典,无论任何人,想了解西...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旅途脚印 (看 破)
作者:索达吉堪布
答 难
藏地寺院辩论之时经常会涉及到这样的问题:“佛地时有无发心?菩萨戒是否要有一种
别解脱戒为基础?”
对此问题的回答也是众说纷纭、各说不一。
总结宁玛派无垢光尊者观点之精华,则为:“佛地时无有从仪轨所得的有学道发心,但
具胜义发心。因佛具有得而未失、无缘大悲之发心故。”
《中般若经》云:“我以佛眼照见一切众生,并具发心。赴往东方恒河沙世间之地狱、
饿鬼、傍生处为利彼等众生而说法。”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受持菩萨戒须别解脱戒中的任何一种,《菩提道灯论》云:“别解
脱戒里恒具七种人,菩萨戒只对有缘者,其余不可得。”
按照中观的观点,任一众生皆可具菩提心,不一定要求必须获得人生。《宝积经》云:
“尔时所持法门时,诸天、龙、非天、大鹏、大腹行等无数众生皆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
心。”
这两种观点并不相违。发真实菩提心后,别解脱戒里不杀生等戒也必定具足。
此乃祖传的无上至宝啊!
壬午年二月初一
2002年3月14日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lvtudjy/main.php
p******1
发帖数: 177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旅途脚印 (看 破)
作者:索达吉堪布
答 难
藏地寺院辩论之时经常会涉及到这样的问题:“佛地时有无发心?菩萨戒是否要有一种
别解脱戒为基础?”
对此问题的回答也是众说纷纭、各说不一。
总结宁玛派无垢光尊者观点之精华,则为:“佛地时无有从仪轨所得的有学道发心,但
具胜义发心。因佛具有得而未失、无缘大悲之发心故。”
《中般若经》云:“我以佛眼照见一切众生,并具发心。赴往东方恒河沙世间之地狱、
饿鬼、傍生处为利彼等众生而说法。”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受持菩萨戒须别解脱戒中的任何一种,《菩提道灯论》云:“别解
脱戒里恒具七种人,菩萨戒只对有缘者,其余不可得。”
按照中观的观点,任一众生皆可具菩提心,不一定要求必须获得人生。《宝积经》云:
“尔时所持法门时,诸天、龙、非天、大鹏、大腹行等无数众生皆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
心。”
这两种观点并不相违。发真实菩提心后,别解脱戒里不杀生等戒也必定具足。
此乃祖传的无上至宝啊!
壬午年二月初一
2002年3月14日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 28 ]
发信人: puti...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41
10月6日,星期天,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洛杉矶的佛友们将在ALHAMBRA的公园举行一
次放生活动,欢迎住在附近有意乐参加的朋友尽快报名:)
活动时间:10月6日星期天 9.00 am开始,欢迎提前到达集合地址
活动内容:9.00-10.00 观看撼动人心的一部纪录片《慈悲之旅》
10.00-10.30 讨论环节
10.30-11.00 念诵放生仪轨
11.00-12.00 去旁边公园放生
12.00~:素食POTLUCK(请参与者每人带一道素食来,品种随意)

集合地址以及具体事宜请和末学联系:
电话:626-228-7636
或者回帖,站内信件:)
~~~~~~~~~~~~~~~~~~~~~~~~~~~~~~~~~~~~~~
纪录片《慈悲之旅》 —— 索达吉堪布放生纪行
此片记录了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一行于2006年前往川藏青交界某地放生,该地杀牦牛
的现象十分严重。影片内容包括了放生之旅、杀生之悲惨、放生和朝圣等。
本片将残忍宰杀牦牛与二次世界大战、南京大屠杀以及吃人肉互...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2
顶果钦哲法王的最后一段开示金刚意不是说了么,轮回和涅磐的一切现象都是心的投射.
而心的本性其实是不存在的.
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一段开示你也许有兴趣:
问:心的定义是什么?
答:我希望问这个问题的人是新来的,而不是已经了解了很多佛教术语的人,因为用比
较简单清新的方式来谈“心”的话会更具有原发性。要给“心”下定义实际上很困难,
传统上以两种方式来讲,一种是究竟的,一种是相对的。相对来说,心是明觉,或者说
“是”,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主体或觉知者。究竟来说,佛教认为,在心里面没有心,心
的本身就是“明”,这表示心是超越一切二元染污的。进一步讲,在成佛的状态是没有
所谓心的,因为心就是染污。再多谈一下“心”,因为我们这次是讲修心。如果你问贪
嗔痴是不是心,我必须说,是的,这些是心的表现,是粗分的心,但这并非心的本性,
因为心的本性是觉或明,但当我们谈到“明”,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去知道、去了
解,这个“明”甚至包括了“无明”的状态。我今天并不想讲心的本质是什么,根据提
问,我要讲的是心的定义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因为一般佛教徒都想找出什么是
心的本性,但实际上你应该先了解心的定义,然后才能找...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各位谈谈对楞严经的看法
你的意思是说大乘佛教其实是汉传吗? 不是唐三藏取的经吗? 我觉得大乘应该还是来
自印度。 楞严经暂时不谈。六祖惠能的确是中国人的。 但是净土宗和唯识宗应该还是
来自印度吧。
C*******r
发帖数: 1034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从商羯罗谈起 (转载)
作者: 修行人
商羯罗(sankara, 788-820年),是印度正统的婆罗门吠檀多派(vedanta)中最有影
响的思想家,也是印度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重要人物之一。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用自己短暂的32年的生命,将佛教逐出印度次大陆
,重树婆罗门教的权威,并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婆罗门教,成为今天印度教“幻派”的
始祖。
先说一下商羯罗的主要思想,他属于吠檀多派,吠檀多(vedanta)是一个复合词
,由“veda”(吠陀)和“anta”(末,结尾)构成,其本义是“吠陀的终极”,指印
度吠陀文学的最末部分,即《奥义书》(upanisad)。
在《奥义书》中,“梵”是终极存在的专有名词,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万有之
本体,严格地与任何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相区分,不能通过一般的肯定的方式界定它,只
能说它:“不是这个,不是这个”(neti, neti)。
《奥义书》中提出了“梵我合一”(Brahmataikyam)的理论,认为梵(即宇宙本
体)与我(Atman,个体的“我”或“小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因此,Atman渐渐有
了另一层含义,就是“大我”,即梵本身。小我有各种形态,而大我是...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45
有没有真正修习大圆满法门的师兄?对达照法师这篇文章有没有什么评价?
——————————————————————————————————————
——————————————
前言
近几年来,汉地有不少人在学习汉传佛法的净土法门,但是因为不懂其圆妙高深的道理
,故而把净土法门看成老太婆、没文化的人修行的法门。因此,他们不愿继续修行净土
法门,而去向往藏传密教,去修藏传佛教的“大圆满”。事实上,历史上汉人修藏传密
教有成就的实不多见,反而是修行净土法门,自东晋至今约一千五百多年以来,在汉地
有所成就的人非常之多。
佛经上记载,不仅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还是大势至菩萨,他们都提倡修净
土法门,就连印度的龙树菩萨、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也是大力提倡修净土法门;自佛
法传入中国以来,历代高僧大德先修禅后入净,得大成就者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在佛
教史上,特别是在居士的佛教史上,在传记中可以看到,修净土法门得大成就者举不胜
举;不但过去如此,就是现在,我们汉地因修净土法门而成就金刚不坏体的人也不少。
如此圆满微妙的大乘法门,现在却被一些诸如“我们汉传佛教没有传承”、“光念念佛
没有用”,这些...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47
46
意识是什么?
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72中解释:「问:意识界云何?答:意及法为缘所生意识
,是名意识界。」(CBETA, T27, no. 1545, p. 371,a8-9)
意识心不管多么细腻都是意识范畴,因为佛陀在圣教经典上就说过:「诸所有意识,彼
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也就是「根、尘、触」而生,都是所生法,有生则必定会灭
故,所以是无常。 《杂阿含经》卷9也说:【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
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
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
生。」】(CBETA, T02, no. 99, p. 57, c17-22)所以说,眼根与色尘接触为因缘,而
出生了眼识……,乃至意根与法尘接触的因缘而出生意识,所有各种各类的意识,包含
细意识、极细意识等,都是以意根与法尘接触为因缘而出生的。 《大宝积经》卷73〈
25 界差别品〉说:「如是,若知声、若知香、若知味、若知触、若知法,或知六根所
缘、所知,是名意识界。 」(CBETA, T11, no. 310, p.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7
不清楚你在指哪一段话。
阿含经对于法是否有短暂的停留没有明确的说过。
反过来想,如果阿含经有说过,唯识宗在成立三无性中的「自性不坚住」时会引用来支
持。
g***t
发帖数: 2278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同归于寂, 明白起来
在唯识宗里,这类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讨论和回答。

a
l****u
发帖数: 2166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同归于寂, 明白起来
en -
不过我不能够彻底理解或者统一 唯识与以下阿含经:
1. Mahatanhasankhaya Sutta - MN 38
2. Brahma-nimantanika Sutta - MN 49
佛陀批评baka brahma 为错见。而brahma 是唯识宗的基础。
Y**u
发帖数: 5466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同归于寂, 明白起来
来说说唯识宗的基础是什么?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