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四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发帖数: 1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断三界爱我慢证四果
接下来要谈四果。什么是四果?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就是断了三
缚结,成了须陀洹。二果就是薄贪嗔痴,就是二果。接下来三果,就是断了五下分结,
成了阿那含。接下来四果,就是断了五上分结成为阿罗汉。
首先我们就要略谈初果,初果所断的是什么?初果所断就是我见(身见)、疑见、
戒禁取见。其中我见也叫作身见,也就是说这个断我见,它是观察五阴十八界里面的识
阴不是真实我,既然不是真实我,他就把它断除。然后他也观察欲界这个色身,也是虚
妄的,也不是真实我;因为这样的结果,就把(欲界)我见身见断了。所以如果有人主
张:“我在就自在。”你就知道他是没有断我见。或者有人主张:“要把握自己,要掌
握自己。”你就知道他的我见没有断;如果他称为他已经证菩提,那就是大妄语。既然
把我见身见都断除了,他对这个就不怀疑,疑见就断了(于诸方大师不疑,是名断疑见
)。因为他接受了,如果不接受,疑还是存在,所以就没有断疑。就是因为他已接受了
,就把疑见断了;因为断了,然后他去观察诸方大师:这位大师到底有没有断我见?这
位大师有没有断身见?他一一如实的了知以后,从此不再怀疑;也就是说他很清楚这大
师...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2
我理解证得阿罗汉果,就是四果的,活着的时候体验的那个就是余依涅磐
死了的话,就是无余依涅磐。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被叫做阿罗汉的原因吗?我的理解对吗?
入涅槃(最后的涅槃)是一种色、受、想、行、识五蕴以及一切与诸蕴有关的法都已停止不起
作用的状态。所以,这是一种相对性不存在的境界。它是超外界一切相对事物的。它不是因的
果,不是生起果的因。既不是道,亦不是果。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为。苦,生苦之因的爱
欲是世间的,涅槃则不是世间的,而在缘起法之外。所以,它是超因果的。一切世间法都是有
关系的,相对的,而作为无关系的涅槃则是绝对的。
不管彼以何感受领会,是乐,非乐,非乐非不乐,彼领会不执著,不被所缚。彼知身体解体
(生命本能结束以后),一切感受,一切体会,都会变成冷静,都会是安定。犹如油灯燃烧,
靠油与灯芯,油与灯芯烧完,由于燃料缺乏,灯即熄灭。如是,当比丘体会身体最后结束感受
时,彼知道:“我已体会到身体最后结束之感受。”当彼体会生命最后结束之感受时,彼
知:“我已体会到生命最后结束之感受。”彼知“身体毁坏,生命最后结束,现此一切受,非
快乐,将变成冷静。”因此,一个人有如此天赋,被赋与此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断三界爱我慢证四果
发信人: Shixiang (), 信区: Wisdom
标 题: 断三界爱我慢证四果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2 13:25:32 2018, 美东)
: 接下来要谈四果。什么是四果?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就是断了三
善哉,善哉,能重视四果,详细解释四果。 赞美
现在佛教已经很少人这样做了
但有一些小小的讨论 、补充
不认为”色身”为”我”比较容易体会、开悟
不认为“识”为”我”比较不容易体会、开悟
好像说的顺序颠倒了 : ) 但瑕不掩瑜 还是赞美
且,要是真能断除”我”, 例如 “行”也能断除”我”
是不是就能断除无明缘行? 那可能不会有贪了,也就断除欲贪、色贪、无色贪了,三
果了
这么说,断身见结是否就三果了呢? 甚至四果了?
三结中,会先断身见结,再断疑结
补充说明 “身(我)见结” : 作者知道,却还没说清楚,因此读者可能误会的
一般人会认为断”身见结”是断除五蕴中的”我”
是五蕴的运作中已经没有”我”,因此不再有五取蕴
如果是这样,那就结开”无明”结,证四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了
可断身(我)”见...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
四果是佛陀说的吗? 是究竟佛果吗? 请举可靠证明
第一,四果到底是不是佛陀说的,照着四果一步一步修,
真的是佛陀教导我们的修行方式吗?
第二,四果是究竟佛果吗? 也就是没有更高的果位可以修了,可以学了吗?
如果不弄清楚,提出有力证据,
那我们蒙着头说要学佛法,以为照着四果的进程,照着修证四果的方法,就是学佛法。
结果,四果根本不是佛陀说的,是假的,盲修瞎炼,这就不好了。
反过来说,如果确实是佛陀说的,那我们也有个信心。
要不,就是好不容易到四果,以为到顶了,停了,
没想到后面还有更高的果位要学,这就不好了。
G**W
发帖数: 1865
5
声闻四果判果
《长阿含经》卷12教诫: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 所谓教诫。教诫者:
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是为初教诫.
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五下结,于彼灭度,不还此世,是为二教诫.
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是为三教
诫。
或时有人不违牧诫,三结尽,得须陀洹,极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堕恶趣,是为四教诫
。』
依上述经文 释迦世尊圣教: 初教诫就是证得四果阿罗汉;
二教诫就是证得三果阿那含;
三教诫就是证得二果斯陀含;
四教诫就是证得初果须陀洹。
===
然而, 初果须陀洹的实证者于经中如何定义 ?
我们看《杂阿含经》卷3第61经:【比丘! 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 身见
, 戒取, 疑。比丘! 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
究竟苦边。】
G**W
发帖数: 1865
6
在初果斷我見內容及觀行未確立下, 二三四果可以免談,
因為上三果是建立在初果的斷我見基楚上.
而涅槃就只是"貪,瞋,痴的止息"正是大我見, 剛好就等於 Seeyou 那篇Jokita 禪師說
的:
『四果阿罗汉,并且入般涅盘(parinibbana),他不在任何地方(不受后有)。有些人说
∶即使证了阿罗汉果位,阿罗汉仍会享受解脱之乐,而且永远处在那种状态,这是错误
的见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吗?他们仍然执著无忧无虑的境界,他们仍想继续活
著,这个我非常了解。要了解这种观念并不难,你会发现他们仍然有所执著,想继续活
著。』
想要自己一直存在,我見,我見,我見, 這就是我見.
b*****l
发帖数: 3821
7
十千劫大概是出自《大般涅槃经》,对应于辟支佛,其他的声闻四果各有时间。
“须陀洹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八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斯陀含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六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那含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四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罗汉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二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辟支佛道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十千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b*****l
发帖数: 3821
8
十千劫大概是出自《大般涅槃经》,对应于辟支佛,其他的声闻四果各有时间。
“须陀洹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八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斯陀含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六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那含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四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罗汉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二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辟支佛道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十千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G**W
发帖数: 1865
9
四果是解脫極果, 就是阿羅漢, 為二乘解脫道究竟. 如果你信佛說的大乘法, 應該知道
大乘法不以此判果, 大乘佛法以五十二階位來判 : 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十地、等覺、妙覺等,總共有五十二階位的菩薩修行,才能次第的圓滿佛道的修證。
但是許多解脫道的朋友不信, 認為大乘佛法貶斥阿羅漢, 看信不信唄.
W*********E
发帖数: 197
10
於七F提到 : 『有餘依涅槃是指有能力証涅槃的四果聖人於捨報前, 還活著時, 身上
還有微苦所依, 並不是一個"入定出定"的概念.涅槃不是"出入法", 說"入"是方便說.
而無餘涅槃是指四果聖人捨報,不再存在了』
如以下教証 :
§《瑜伽師地論》  彌勒菩薩  造
問:迴向菩提聲聞,為住無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為住有餘依涅槃界耶?
答: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
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瑜伽師地論》說的很清楚 :『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
悉止息!』
W*********E
发帖数: 197
11
於七F提到 : 『有餘依涅槃是指有能力証涅槃的四果聖人於捨報前, 還活著時, 身上
還有微苦所依, 並不是一個"入定出定"的概念.涅槃不是"出入法", 說"入"是方便說.
而無餘涅槃是指四果聖人捨報,不再存在了』
如以下教証 :
§《瑜伽師地論》  彌勒菩薩  造
問:迴向菩提聲聞,為住無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為住有餘依涅槃界耶?
答: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
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瑜伽師地論》說的很清楚 :『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
悉止息!』
S**U
发帖数: 7025
12
初果向就是正性决定,因为他决定会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杂阿含经中「四向」只是提到
并没有定义,只有四果有定义。
阿罗汉从巴利文╱梵文语源有三义∶应供(worthy of veneration)、杀贼(杀尽烦恼贼
)、无生(不再受生)。

停止不起
不是因的
之因的爱
法都是有
体解体
灯燃烧,
w*****r
发帖数: 7106
13
四果有人参果管用么?
J******s
发帖数: 7538
14
OK

到并没有定义,
只有四果有定义。
贼)、无生
(不再受生)。
G**W
发帖数: 1865
15
有餘依涅槃是指有能力証涅槃的四果聖人於捨報前, 還活著時, 身上還有微苦所依, 並
不是一個"入定出定"的概念.涅槃不是"出入法", 說"入"是方便說.
首楞严三昧是說大乘法中的証真, 當入法位作漏尽阿罗汉時, 這位阿罗汉本身己經不存
在了, 所以他也沒有機會再參禪証真如, 所以經中說『若人已入声闻辟支佛位。永失是
首楞严三昧』.

严三昧
d******y
发帖数: 325
16
真是巧合
我本来已经不常上bbs了,最近用这个id登录(别的帐号密码都忘了,包括以前在
Family和Wisdom版做BM的id),信箱里面有一些09年和WaiChi来往的信,前几天看了一
下,竟然最近看到的几个topic都正好有涉及。
贴个关于涅磐的,作为八卦好了,我不作评述(支持或反对),谁爱批就批,不关我事
寄信人: talkitnow (talkitnow)
标 题: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发信站: 未名空间 (Mon Sep 28 15:19:34 2009)
来 源: 207.237.
>可否具体说说怎样算“刹刹向此小乘无余涅磐境修”
>就是“躲避”五蕴苦?
“躲避” 就低下而远远未达了.
>那修成之后是不是完蛋了,死了之后永远在自闭症里面出不来?
是完蛋.
>死了之后永远在自闭症里面出不来?
没此事.
>原始经典里面比如杂阿含经不是这么教的吧?
>为什么小乘人会以为要这么修呢??
原始经典里面不是这么教, 而是没这一步解释, 形成今人如此自
我见解.
>你说的小乘是现在的南传吧?就是观什么刹那生灭,还有分别观。
是说现在的南传. 什么刹那生灭, 分别观etc... 阅读全帖
n****f
发帖数: 905
17
我个人是同意这个观点的:
“住小乘涅磐境之四果者, 不会永在那的, 终有日又再起的, 再起时也
无有痛苦及生死, 唯有自然向上向初地行了.”
只是不理解这“再起”的原理。
n****f
发帖数: 905
18
入无余涅盘的四果罗汉, 还需要藏在哪里? 器世间吗?
n****f
发帖数: 905
19
我不懂, 所以问您, 入无余涅盘的四果圣人, 需要藏在器世间何处?
n****f
发帖数: 905
20
谢谢您写了这很大一些。 其实我只要了解一点, 那就是:
以您的个人观点看, 入无余涅盘的四果圣人, 需要藏在器世间何处?
G**W
发帖数: 1865
21
有餘依涅槃是指有能力証涅槃的四果聖人於捨報前, 還活著時, 身上還有微苦所依, 並
不是一個"入定出定"的概念.涅槃不是"出入法", 說"入"是方便說.
首楞严三昧是說大乘法中的証真, 當入法位作漏尽阿罗汉時, 這位阿罗汉本身己經不存
在了, 所以他也沒有機會再參禪証真如, 所以經中說『若人已入声闻辟支佛位。永失是
首楞严三昧』.

严三昧
d******y
发帖数: 325
22
真是巧合
我本来已经不常上bbs了,最近用这个id登录(别的帐号密码都忘了,包括以前在
Family和Wisdom版做BM的id),信箱里面有一些09年和WaiChi来往的信,前几天看了一
下,竟然最近看到的几个topic都正好有涉及。
贴个关于涅磐的,作为八卦好了,我不作评述(支持或反对),谁爱批就批,不关我事
寄信人: talkitnow (talkitnow)
标 题: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发信站: 未名空间 (Mon Sep 28 15:19:34 2009)
来 源: 207.237.
>可否具体说说怎样算“刹刹向此小乘无余涅磐境修”
>就是“躲避”五蕴苦?
“躲避” 就低下而远远未达了.
>那修成之后是不是完蛋了,死了之后永远在自闭症里面出不来?
是完蛋.
>死了之后永远在自闭症里面出不来?
没此事.
>原始经典里面比如杂阿含经不是这么教的吧?
>为什么小乘人会以为要这么修呢??
原始经典里面不是这么教, 而是没这一步解释, 形成今人如此自
我见解.
>你说的小乘是现在的南传吧?就是观什么刹那生灭,还有分别观。
是说现在的南传. 什么刹那生灭, 分别观etc... 阅读全帖
n****f
发帖数: 905
23
我个人是同意这个观点的:
“住小乘涅磐境之四果者, 不会永在那的, 终有日又再起的, 再起时也
无有痛苦及生死, 唯有自然向上向初地行了.”
只是不理解这“再起”的原理。
n****f
发帖数: 905
24
入无余涅盘的四果罗汉, 还需要藏在哪里? 器世间吗?
n****f
发帖数: 905
25
我不懂, 所以问您, 入无余涅盘的四果圣人, 需要藏在器世间何处?
n****f
发帖数: 905
26
谢谢您写了这很大一些。 其实我只要了解一点, 那就是:
以您的个人观点看, 入无余涅盘的四果圣人, 需要藏在器世间何处?
q****n
发帖数: 4574
27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著
----------------------------------------------------------------------------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古吳蕅益智旭著
~d 1
經題七字。通別合舉。人法雙彰。經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脩多羅藏。同名經故。
佛說四十二章六字是別名。異眾經故。就別名中。佛為能說之人。四十二章為所說之法
。佛者。梵語具云佛陀。此翻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不同凡夫。覺他不
同二乘。覺滿不同菩薩。卽是釋迦牟尼如來萬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說者。悅所
懷也。佛以度生為懷。機緣未至。默然待時。機緣旣熟。應病與藥也。四十二章者。約
數標名。蓋從一代時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簡明者。集為一冊。以逗此土機宜。所以
文略義廣。該通四教。未可輒判作小乘也。
~s 1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d 2
後漢。卽東漢。對前漢而言之。孝明皇帝永平三年。歲次庚申。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
來殿庭。以問群臣。太史傅毅對曰。臣聞西域有神。號之為佛。陛下所夢。其必是乎。
博士王遵亦奏曰。按周書異記。載佛誕於周昭王二...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果阿那含--不还果
继续接著上次的内容,为各位讲说初禅。上次说到,初禅的发起有五支功德,觉、
观、离生、喜、乐,喜和乐是说初禅发起的时候,是有境界受的!是因为色界的五阴在
这一个欲界的五阴身中发起来,色界的五阴微细,欲界的五阴粗糙,两者相合,所以当
两种身在同一个身中发起的时候,彼此会互相接触摩擦,因此会生出乐受,心喜就与身
乐同时的发起;然后会出现十六种乐触变化的现象,这是过去所没有体验过的上地境界
,所以(知见不足的)行者此时会心生大惊怖。十六触生触曰初禅,从这,我们也可以
知道,禅定的证得是有顺序的,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每一个禅定是以前一个禅
定作基础而发起;所以如果有人说:“我是先证得四禅,再回来修初禅与二禅。”当知
此人其实误会了禅定(根本就没有禅定的实证)。
初果断我见,二果薄贪瞋,都还不算是声闻法中真正的圣人,只能叫作预入圣流的
预流果;因为初果与二果人的欲爱未断,还没有能力解脱于欲界,仍然会往返人间;要
从证得三果之后,才算是真正的圣人。三果人好像是一支射出去的箭,它直接射向于解
脱,不会再回头了,因此三果人叫作不还果,这就是佛在《杂阿含经》中所说的:“离
贪欲、心解...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9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对证果的错误认识
☆─────────────────────────────────────☆
runsun02 (runsun) 于 (Tue Dec 15 13:24:00 2009, 北京) 提到:
(个人浅见,写得也比较粗略,仅仅供这里交流用,任何人不要转载传播到到其他任何
处)
一。认为证果者必然有大神通,大能力,必然有突破物质限制的能力,这一点是根本不
懂佛法解脱为何物,佛法解脱是彻底熄灭贪嗔痴,是灭苦,是取证涅槃,和神通以及改
变物质限制能力没有任何关系,那些拥有神通的,可以变化自在,穿墙入地的人未必是
证果者,只是禅定或者邪术的结果。须深经当中的慧解脱阿罗汉,就没有任何神通。佛
陀在世的时代,这种慧解脱阿罗汉也是大多数。杂阿含四十五经“五百比丘中,九十人
三明,九十人俱解 脱,余但慧解脱”
二、认为证果者都有四禅八定。这个也是错误的观点。因为解脱主要是慧,四禅八定并
不是必须的,只能说是解脱的一个有力辅助工具。根据原始经典以及后来的部派佛教记
载,初果和二果者相当多都不具备四禅八定。但是三果和四果则基本都有四禅八定,但
是少数的全分慧解脱阿罗汉,只依靠接近初禅的欲界定就证果,...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
许多人修学佛法的目的是想要求得解脱。但想要証得解脱,就必须先了解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係;而三界六道就是一切众生所生活之世界的面貌。
所以首先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以及我们自己在法界裏面的
位置,才会知道应该要如何做,又应往什么方向前进。接着将会对照以下之
「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对应关係表」来做说明:
这个图表显示了三界六道的境界,跟业以及解脱果相对应的关係;而这个
关係是靠背后的一个如来藏所支撑着。所以在看这个表时,千万不应忽略:
三界六道是世间的因果,实证解脱果是出世间的因果;可是不管是世间、出
世间的因果,背后都仰赖着如来藏的运作,才得以成立。
所谓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一般所说的六道,就是地狱、
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天。而这个六道的范围只侷限在欲界裏面;若
只谈人天乘,一般只说到欲界。但若要谈解脱,则需把六道裏面的天扩大,
来详细看它的内容——除了天阿修罗、欲界天之外,还有所谓色界四禅天,
也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色界天。再往上还有所谓的无色界天,也
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我们说的解脱,就是要解脱于全部三界六道的轮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
许多人修学佛法的目的是想要求得解脱。但想要証得解脱,就必须先了解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係;而三界六道就是一切众生所生活之世界的面貌。
所以首先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麽样子,以及我们自己在法界裏面的
位置,才会知道应该要如何做,又应往什麽方向前进。
三界六道的境界,跟业以及解脱果相对应的关係是靠背后的一个如来藏所
支撑着。所以千万不应忽略:三界六道是世间的因果,实证解脱果是出世间
的因果;可是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因果,背后都仰赖着如来藏的运作,才
得以成立。
所谓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一般所说的六道,就是地狱、
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天。而这个六道的范围只侷限在欲界裏面;若
只谈人天乘,一般只说到欲界。但若要谈解脱,则需把六道裏面的天扩大,
来详细看它的内容——除了天阿修罗、欲界天之外,还有所谓色界四禅天,
也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色界天。再往上还有所谓的无色界天,也
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我们说的解脱,就是要解脱于全部三界六道的轮迴生死。了解三界六道与
业是如何相应的之后,便可以知道:做了什麽样事情,就会跟哪个业道相应
,而出生到那...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3
☆─────────────────────────────────────☆
bigfool (fool) 于 (Fri Dec 9 12:23:33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板上的大小乘之间的争论实在是太老套,
只是那些喜欢挑起争论的极端小乘的逻辑和常识实在是让人摇头。
关于大乘小乘,有一些东西简单的逻辑就可以判断。
鉴于这些极端小乘和‘原始’佛法者暂时还没有大规模的攻击南传佛教,
因此这里只引用南传的典籍,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1。佛果和阿罗汉果相同么? 四果的终点是佛果么?
即使是南传的看法,佛果和阿罗汉果只是在解脱境界是一样的。
佛的智慧是超过阿罗汉果的。
佛具有的十四种智慧,八智是声闻也有的,六智是声闻所没有的。
南传小部 大品第一 智论:
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苦灭智是佛智,顺苦灭道智是佛智,
义无碍解智是佛智,法无碍解智是佛智,词无碍解智是佛智,辩无碍解智是佛智,
根上下智是佛智,有情意乐意趣智是佛智,对偶示导智是佛智,作大悲智是佛智,
一切智智是佛智,无障智是佛智。如是为十四佛智,如是之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
声闻,六智是不共声闻。
这...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4
上一集已经为各位菩萨,讲完断三缚结(应知)的第二部分——三界中的我见。在
这一集中,将为各位菩萨讲解如何断三缚结?在讲解如何断三缚结之前,我们先来探讨
一下:为什么要断三缚结?断三缚结的意义在哪里?那么断三缚结有什么样的好处?如
果不断三缚结,又有什么样坏处?我们先来看,断三缚结的意义在哪里?声闻菩提当中
有四种果可以证得,就是初果到四果。初果就是须陀洹;二果就是斯陀含果,也就一来
果,一来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只要证得二果,他往生天界以后,会回到人间再来受生一次
,然后从此以后,他就不再回到人间受生,也就是他在出离三界生死之前,他只需要人
天往来一次,所以就叫作一来果;再来说三果,三果人呢,他叫作阿那含果,也就是不
还果,不还的意思就是只要你能证得三果,那么你可以在中阴阶段般涅槃,也可以在色
界天以上般涅槃,那么在出离三界生死之前,都不会再回到人间受生,那么这样的一个
三果人,我们就说他叫作不还果;
那再来是四果阿罗汉,阿罗汉在死后他就入无余涅槃,永远出离三界生死。
断三缚结者得须陀洹果,须陀洹果就是刚刚讲的初果。那么得这样的一个初果,他
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为什么要证得这个...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初果到初禅的发起
继续上一次的内容,来为各位讲说声闻道中二果与三果的修证。首先我们先来复习
一下,上一次所说的为什么众生沉沦在生死的大海之中,而不能解脱呢?因为众生有无
明,所谓的无明就是众生不了解三界五阴诸法都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所以
众生会把五阴法当做是真实的、常住的、可乐的、值得追求的;这样的无明在解脱道来
说,就是会障碍众生出离三界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为什么众生不能出离三
界呢?因为有这个无明(又叫作一念无明),众生在现前的一念当中,就已经被这个无
明所缠绕,所以就会一世又一世的轮回而不得出离。那么一念无明的内容又包括哪些呢
?一念无明包括了: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无色界爱住
地烦恼。其中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又叫作有爱住地烦恼。简单的来说,就是众生爱乐于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被这个爱乐所绑住,所以就会在三界当中轮回;这三界住
地烦恼的背后,是因为有我见,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才会轮回生死不得解脱)。
比方说我爱这个东西,我讨厌那个境界;众生要产生喜爱或厌恶,它的先决条件,
就是必须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也就不会有这一些...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6
八圣道的正定,是修观证果的所依。正定指什么?
南传<相应部>与<摄阿毗达摩义论>∶ 四禅
北传<杂阿含经>∶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四禅?)
北传<瑜伽师地论>∶四禅
北传<大毘婆沙论>引经,印顺<成佛之道>∶七依定(四禅+ 前三无色定)
论师还说近行定、近分定、或刹那定可以证果,这对纯观行者十分重要,不过此文不讨论。
经论原文如下∶
相应部45相应8经/解析经
比丘们!什么是正定?比丘们!这里,比丘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以寻与伺的平息,自信,一心,进入后住于无寻、无伺,定而生喜、乐的第二禅;以喜的褪去与住于平静,正念、正知,以身体感受乐,进入后住于这圣弟子宣说∶『他是平静、专注、住于乐者』的第三禅;以乐的舍断与苦的舍断,及以之前喜悦与忧的灭没,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比丘们
!这被称为正定。
杂阿含784经
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杂阿含817经
复有三学,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若比丘离欲恶不...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2051
37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
作者:艾美.史密特
译者: 周和君
出版社:台湾橡树林初版
在我们的生命中,或许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个不凡的人,他们仅仅因為存在於世间,就能
转化我们的生活方式。蒂帕吗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身上流露出一股能感动每个见到她的
人的特殊气质,让人们获得最大勇气迈向佛法之路。
蒂帕吗,身為一个女性,一位母亲和一位家庭主妇,她的生命故事成為女性佛教徒的典
范,鼓舞了许多女性,让她们有信心踏上修行之旅。不仅於此,她的故事让我们(不管
男性或女性)相信,佛陀的求道之路及伟大的解脱目标都是在此生可以达到的。
谁是蒂帕吗?她是上座部佛教传统中第一位真正有大成就的女性禪修大师,虽然只到过
西方世界两次,但她对美国佛教界所產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当今美国佛教导师,如杰克
?康菲尔德,雪伦?萨尔兹堡,和乔瑟夫?葛斯坦等都是他的学生。如作者所说,在她瞥
见相片中的蒂帕吗,在镜片后面所散发的是她所见过最寧静、最慈爱的眼神,作者知道
自己正注视著一位伟大的老师,而这位女性已经获得了内在的平静与自由。本书就是关
於蒂帕吗的传奇故事。
伟大的灵性导师往往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教导世人,...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3737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声闻果与佛果
http://www.bailinsi.net/05wsbl/04wcl/01fxjc/011swgyfg.htm
声闻果与佛果
广超法师
声闻果与佛果
一般学佛的行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
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
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果位,
称为佛果。
一、声闻四果: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既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小乘人,
是因为他们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脱。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
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脱证果外,还要引导其他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走上涅
盘之道。根据《俱舍论》中说: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修行者因为根器与因缘的
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
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㈠、初果: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
“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
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
b*****l
发帖数: 3821
39
这个板上的大小乘之间的争论实在是太老套,
只是那些喜欢挑起争论的极端小乘的逻辑和常识实在是让人摇头。
关于大乘小乘,有一些东西简单的逻辑就可以判断。
鉴于这些极端小乘和‘原始’佛法者暂时还没有大规模的攻击南传佛教,
因此这里只引用南传的典籍,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1。佛果和阿罗汉果相同么? 四果的终点是佛果么?
即使是南传的看法,佛果和阿罗汉果只是在解脱境界是一样的。
佛的智慧是超过阿罗汉果的。
佛具有的十四种智慧,八智是声闻也有的,六智是声闻所没有的。
南传小部 大品第一 智论:
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苦灭智是佛智,顺苦灭道智是佛智,
义无碍解智是佛智,法无碍解智是佛智,词无碍解智是佛智,辩无碍解智是佛智,
根上下智是佛智,有情意乐意趣智是佛智,对偶示导智是佛智,作大悲智是佛智,
一切智智是佛智,无障智是佛智。如是为十四佛智,如是之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
声闻,六智是不共声闻。
这里显然佛果是不完全等同于阿罗汉果的,
在智慧上是高于声闻的极果-阿罗汉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小乘的道路并不能达到佛果的究竟智慧,
那自然有其他的道路来达到,因为释迦佛自己就是佛果的例子,
说明有...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0
这个板上的大小乘之间的争论实在是太老套,
只是那些喜欢挑起争论的极端小乘的逻辑和常识实在是让人摇头。
关于大乘小乘,有一些东西简单的逻辑就可以判断。
鉴于这些极端小乘和‘原始’佛法者暂时还没有大规模的攻击南传佛教,
因此这里只引用南传的典籍,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1。佛果和阿罗汉果相同么? 四果的终点是佛果么?
即使是南传的看法,佛果和阿罗汉果只是在解脱境界是一样的。
佛的智慧是超过阿罗汉果的。
佛具有的十四种智慧,八智是声闻也有的,六智是声闻所没有的。
南传小部 大品第一 智论:
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苦灭智是佛智,顺苦灭道智是佛智,
义无碍解智是佛智,法无碍解智是佛智,词无碍解智是佛智,辩无碍解智是佛智,
根上下智是佛智,有情意乐意趣智是佛智,对偶示导智是佛智,作大悲智是佛智,
一切智智是佛智,无障智是佛智。如是为十四佛智,如是之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
声闻,六智是不共声闻。
这里显然佛果是不完全等同于阿罗汉果的,
在智慧上是高于声闻的极果-阿罗汉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小乘的道路并不能达到佛果的究竟智慧,
那自然有其他的道路来达到,因为释迦佛自己就是佛果的例子,
说明有... 阅读全帖
l*******e
发帖数: 121
41
声闻果与佛果
一般学佛的行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
在佛教的证
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
萨的果位称
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
证悟果位,
称为佛果。
一、声闻四果: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既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之所以被称
为小乘人,
是因为他们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脱。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要“上求佛
道,下化众
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脱证果外,还要引导其他众生解脱生死轮
回,走上涅
盘之道。根据《俱舍论》中说: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修行者因为根
器与因缘的
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
:初果须陀
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㈠、初果: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
依论师说:
“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
惑,对佛法
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
-三结。所
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
除此三种烦
恼。
①、我见结:执著五蕴身
r******2
发帖数: 102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证果的错误认识
(个人浅见,写得也比较粗略,仅仅供这里交流用,任何人不要转载传播到到其他任何
处)
一。认为证果者必然有大神通,大能力,必然有突破物质限制的能力,这一点是根本不
懂佛法解脱为何物,佛法解脱是彻底熄灭贪嗔痴,是灭苦,是取证涅槃,和神通以及改
变物质限制能力没有任何关系,那些拥有神通的,可以变化自在,穿墙入地的人未必是
证果者,只是禅定或者邪术的结果。须深经当中的慧解脱阿罗汉,就没有任何神通。佛
陀在世的时代,这种慧解脱阿罗汉也是大多数。杂阿含四十五经“五百比丘中,九十人
三明,九十人俱解 脱,余但慧解脱”
二、认为证果者都有四禅八定。这个也是错误的观点。因为解脱主要是慧,四禅八定并
不是必须的,只能说是解脱的一个有力辅助工具。根据原始经典以及后来的部派佛教记
载,初果和二果者相当多都不具备四禅八定。但是三果和四果则基本都有四禅八定,但
是少数的全分慧解脱阿罗汉,只依靠接近初禅的欲界定就证果,比如须深经当中的全分
慧解脱阿罗汉。但是在这个时代,这种慧力极强的阿罗汉应该已经很少,甚至也可能没
有了。
三、认为证果者没有疾病,临终瑞相,甚至无疾而终。有些人认为证果后会诸事顺利,
无病少灾。这个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四无记(十四难)
有人提出 “佛陀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辨,拒绝形而上的思考(十四无记的提出以及对生
灭机制缺乏深入的理性审视)”. 在此以下文予以辨证.
十四无记(十四难)
一、绪论
十四难是佛教建立前便存在的难解命题。佛陀对于十四难所指向“如来藏真实存在”的
命题是没有能力回答,才说为无记?还是有能力回答,而为有记?
十四难的基本命题,归纳区分为下列四组命题:
1、如来是常、如来无常、如来常亦无常、如来非常非无常。
2、世间是常、世间无常、世间常亦无常、世间非常非无常。
3、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4、身与命同、身与命异。
十四难在佛学的历史文献中已经有极多的讨论,例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2,并
不认为十四难是“存而不论”,而是提问者有邪见过失,若是给予回答反而有罪过,所
以佛陀给予置答。
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
答,以无儿故。复次此十四难是邪见,非真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复次置
不答,是为答。有四种答:一决了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隐;二解义答;三反问答;四置
答。此中佛以置答,汝言无一切智人,有是言而无义,是大妄...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证果次第 (四双八辈)
一 《杂阿含经》 八0九 (七九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
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
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
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法义分享】
◎十个结就是:(一)身见结(二)戒禁取(三)疑结(四)贪欲(五)瞋恚(六)色
界贪(七)无色界贪(八)掉举(九)我慢(十)无明。
◎初果:断前三结:断身见、戒禁取、疑结。
二果:断前三结,而且贪、瞋二结渐淡薄。
三果:除断前三结外,贪瞋二结也断除。这是断前半的五下分结,但后半的五上分结仍
未断除。
四果:十结全断。贪、瞋、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不再颠倒梦想。契入无为、无学位

◎能证到三果,已是人间少有的阿那含圣者,但要注意的是,仍有五上分结未断,仍是
我慢未断、仍是无明所覆。所以不要得少为足。
二 《杂阿含经》 八三四 (八二二)
何等为增上戒学?是比丘戒为满足,少定、少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戒学
,彼如是知、如是见
c***h
发帖数: 2262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断三界爱我慢证四果

果了
再补充说明,再说详细一点 :
(以下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要断”我见结”,一般的印象要不就是很难,要不就是很容易
怎么说呢?
首先,一般人一开始把注意的焦点放在”我”,认为初果是要断”我”,这就很难了。
尤其一开始,居然就要断”我”,真是天方夜谭,只有上帝能做到。
佛陀也要先走过缘起法,对苦的形成与消除了解了,之后才能断”我”。
一般人一开始就要做最难的事,断”我”,顺序错了,乱了套,所以此生无望,可能要
等下辈子。
不不不
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我”见”,是”见”。
一步一步来,从简单的先来,要断我”见”,断”见”的迷惑,比较容易。
“见”,这样的观念、看法 : ”这个身心有个我们以为的”我”在主导运作着”
不是没有这个身心及其运作,而是”彻底了解”没有我们脑中认为的”我”在主导这个
身心及其运作
只是单纯了解有这么一回事,还没法断”我”喔
但是,这简单,太简单了吧
佛教徒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身心的运作并非有个”我”在主导呀,阿猫阿狗都有这观念,
连外道都能朗朗上口
于是,又陷入”很容易”的陷阱。
不不不
接着要把注意力放在”断”
知道归知道,理解归理解,...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求証解脱果最重要的认知
求証解脱果最重要的认知
求证解脱果者不但要否认识阴六识的虚妄性,要确实现前观察识阴六识的每一心都是因
缘所生法,都是无常性;还要现前证实六识的功能(又称為六识身。功能亦名為身)都
是缘生法,没有常住不坏性;现前观察就能了知这六识要在什麼情况下才能出生?才能
存在?才能运作?於是就有智慧可以现前证实:这六识的功能就是六识的自性,六识的
自性在阿含道中就称為『六识身』;而六识身是依六识心出生的,离於六识心就无法有
六识身被吾人体验到。而这六识都必须各有『二法為缘』才能出生,所谓『根与尘』二
法為缘。而且这二法必须相触,若二法不相触,也不能出生识阴中的任何一识;识出生
了,才能有识的自性出现。要能如此现观,才是真实知道识阴内容的人;真实知道识阴
内容的人,才有可能现前观察到识阴要如何灭除。确认识阴灭除方法的人,才有可能灭
除识阴对自己的贪爱与执著,特别是对意识自己的贪爱与执著,这样才有可能取证第四
果解脱。所以灭除识阴就是灭苦,灭除识阴的方法就是灭除识阴苦之道,这就是灭识阴
苦的道圣諦。
话说回头,关於亲证识阴的『苦圣諦』,关於确实了知识阴的苦集而亲证识阴的『苦集
圣諦』,关於确实了知识阴之...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初果的断我见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omplain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Complain
标 题: Re: [投诉]Wisdom版版主serawang执法不公肆意践踏JHQ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10 14:04:06 2009, 北京)
如果你不是初果,你根本就不会懂断我见是什么意思,
断我见,并非你所理解的断除我执,如果按照你所理解的断除我执,没有贪嗔痴才对,因为贪嗔痴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执啊,但是经典却说初果的贪嗔痴仍然会很重,只有到二果,贪嗔痴才会比较少,三果才会断除欲界的贪嗔,四果才会彻底断除三界的贪嗔痴。阿含经对此记录的很明确。
所以你弄错了。
佛陀也有很多弟子曾自杀,但有些是已证四果,有些是初果。
而且这些和什么断我见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有些根本就是业力缘起。
初果仅仅是断除三结的人,是对佛法坚信不疑的人。佛陀时代,初果有大量,并不是什
么稀奇。
你自己不懂初果是什么,才会弄错。
不过我倒想问问你,你觉得waichi那样子是大菩萨?
另外清海还说这个世界99%的人都是不退菩萨等级了,这比初果可厉害多了啊。
S**U
发帖数: 7025
48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59.htm
杂阿含259经
时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
「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
「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
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
陀洹果证。」
又问舍利弗∶
「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
「拘絺罗!已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
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
受阴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证。」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
「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
「拘絺罗!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
、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
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
「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
「...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9

首先,佛教的初果,只是破除了三结,我见,戒禁取(执着一些错误的形式),和疑结,
而并不是断除贪和嗔。初果还有相对比较重的贪和嗔,还要轮回七世左右才能解脱。
到二果才贪和嗔比较薄,三果才破除对欲界的贪,四果才彻底断除贪嗔痴。这都是有明
显次第的。
对于佛教来说,破除我见和断疑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找到正确的方向,导向涅槃
没有这个,所谓的没有贪和嗔,根本就没有意义。很多人,看起来也很少贪和嗔,性格柔
和,一些外道和宗教的祖师,看起来非常慈悲。可是这些人,还是“瞎眼”的人,他们连
方向都还没有找到,哪怕再强的禅定和所谓的感觉没有贪和嗔,都没有实质意义。
经典里面曾经描述某个是初果的在家人,他老婆抱怨这个初果性欲太强,而不像圣者,
但实际上,他还是初果。那强烈的性欲,只是他的很重的习性,在未来,他一定会逐渐
克服。他哪怕有某些习性上的缺点,但是凡夫无法有和他一样对佛法强烈的信心,以及
彻底性破除我见。(我没暗示我性欲强,我这方面不算强,但我能理解这种状况)
初果是在大浪狂涛中已经知道岛屿在何处,岸上在何处的人。而凡夫,是大浪中随意被
摆布的人,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以为知道方向,却往往是相...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329
50
这个道理很好懂。
问题是:什么才叫做“精勤思维” 五受阴为病、为刺、等等。。。。
“精勤”容易理解,就是用功。那“思维”是如何呢?是四念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