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塌缩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
r****n
发帖数: 8253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量子力学论坛:与孙昌璞院士等谈“波包塌缩”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5 09:53:04 2010, 美东)
作者:刘涤修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的核心是诠释测量时“波包是怎样塌缩的”?“波包
在哪里塌缩”?
这就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波包塌缩”?其次要弄清楚量子论在诠释“波包塌缩
”时为什么会遇到困难?这困难可以克服么?第三是克服这个困难的出路在哪里?
我们要分别探讨这些问题:
一、什么叫“波包塌缩”?
明确什么叫“波包塌缩”是首要的,不能有丝毫含糊,不能以模糊的概念代替它。
为大家都承认,一般而言,系统处于状态 ψ(q) 时,力学量 A 没有确定的值。
若 A 的本征方程为
A φn(q) = an φn (q) n =1,2,...
且有
ψ (q) = Σ cn φn(q)
当对 A 进行一次测...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
作者:刘涤修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的核心是诠释测量时“波包是怎样塌缩的”?“波包
在哪里塌缩”?
这就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波包塌缩”?其次要弄清楚量子论在诠释“波包塌缩
”时为什么会遇到困难?这困难可以克服么?第三是克服这个困难的出路在哪里?
我们要分别探讨这些问题:
一、什么叫“波包塌缩”?
明确什么叫“波包塌缩”是首要的,不能有丝毫含糊,不能以模糊的概念代替它。
为大家都承认,一般而言,系统处于状态 ψ(q) 时,力学量 A 没有确定的值。
若 A 的本征方程为
A φn(q) = an φn (q) n =1,2,...
且有
ψ (q) = Σ cn φn(q)
当对 A 进行一次测量时,若测得的值为 an ,则系统的状态 ψ (q) 立即塌缩本征态
φn (q) ,即
ψ(q) 塌缩为 φn(q),
这就是“波包塌缩”,是大家的共识。
显然,“波包塌缩”是对一个系统而言的,其中波函数 ψ (q) 、...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
☆─────────────────────────────────────☆
runsun (runsun) 于 (Tue Oct 5 09:53:04 2010, 美东) 提到:
作者:刘涤修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的核心是诠释测量时“波包是怎样塌缩的”?“波包
在哪里塌缩”?
这就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波包塌缩”?其次要弄清楚量子论在诠释“波包塌缩
”时为什么会遇到困难?这困难可以克服么?第三是克服这个困难的出路在哪里?
我们要分别探讨这些问题:
一、什么叫“波包塌缩”?
明确什么叫“波包塌缩”是首要的,不能有丝毫含糊,不能以模糊的概念代替它。
为大家都承认,一般而言,系统处于状态 ψ(q) 时,力学量 A 没有确定的值。
若 A 的本征方程为
A φn(q) = an φn (q) n =1,2,...
且有
ψ (q) = Σ cn φn(q)
当对 A 进行一次测量时,若测得的值为 an ,则系统的状态 ψ (q) 立即塌缩本...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
给中国科学院的第三封公开信
尊敬的路院长及各位领导:您们好!
对于量子论基本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它的测量问题是世界科学的重大课题之一。物
理学界许多一流的科学家(如波尔、爱因斯坦等)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争论,经历了七、
八十年,至今仍未解决,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我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量子论,经历了多年探索,发现只在现代量子力学的框架
内是解决不了测量困难的,现代量子力学存在理论缺陷,必然导致“薛定谔猫”的佯谬
。若要解决测量困难,必须革新现代的量子力学体系。
经过长期探索,我找到了一个革新现代量子力学体系并能解决测量难题的十分精巧
的方案,在我给中科院第二封公开信中对此方案作了简要说明。
我把研究成果写成《泛函随机理论与量子力学》一文,寄给《物理学报》,未见回
音。又寄给王梓坤先生,王先生审阅了其中的数学部分(占全文的80%)建议发表。后
来发表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上,台湾渤海堂也出版了我的论文集《随机理论与量子
力学新探讨》。
上世纪我国几乎无人研究量子论的基本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我才看到孙昌璞院士
等做的系统工作,虽然他们对我的工作只字未提,我仍...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6bfab0100lu11.html
尊敬的路院长及各位领导:您们好!
对于量子论基本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它的测量问题是世界科学的重大课题之一。物
理学界许多一流的科学家(如波尔、爱因斯坦等)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争论,经历了七、
八十年,至今仍未解决,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我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量子论,经历了多年探索,发现只在现代量子力学的框架
内是解决不了测量困难的,现代量子力学存在理论缺陷,必然导致“薛定谔猫”的佯谬
。若要解决测量困难,必须革新现代的量子力学体系。
经过长期探索,我找到了一个革新现代量子力学体系并能解决测量难题的十分精巧
的方案,在我给中科院第二封公开信中对此方案作了简要说明。
我把研究成果写成《泛函随机理论与量子力学》一文,寄给《物理学报》,未见回
音。又寄给王梓坤先生,王先生审阅了其中的数学部分(占全文的80%)建议发表。后
来发表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上,台湾渤海堂也出版了我的论文集《随机理论与量子
力学新探讨》。
上世纪我国几乎无人研究量子论的基本问题,进入...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574
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四维空间向三维空间塌缩
原理假说: 四维空间向三维空间塌缩时,减少了一个维度,及其携带的质量。减少的
质量在三维空间中,依据质能转变公式,以能量的方式爆炸。三维空间的部分物质,按
同样的质能转变公式,在能量爆炸后形成,最终形成生命。
推论:1. 我们可以从大爆炸的能量中,估算出我们这个三维宇宙没有塌缩前,在四维
宇宙中的质量大小范围。
2. 如果我们漫游到三维宇宙的边界(140亿光年的远方),我们或许可以观察到奇妙的
和四维世界有关的物理现象。
M********t
发帖数: 5032
7
来自主题: Joke版 - 引力波 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 新浪科技 ugmbbc 8小时9分钟前 在一波又一波传言后,终于!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23:40左右,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类首次发现了引力波。发布会上究竟揭开了哪些谜团?与之前的传言有何不同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黑洞来客团队(团队主要成员苟利军 研究员为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而这次被探测到的引力波正是来自双黑洞系统),全面解读这场激动人心的发布会。 正如发布会所言,在被预言将近百年、苦苦追寻几十年之后,首个位于地球之外13亿光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被人类直接探测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时刻,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正在拉开——地球人,欢迎你来到引力波时代! 激动人心的发布会结束了,其重点内容可以被简单归纳为三点: (1)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2)引力波产生于两个恒星量级黑洞的合并(merger)。 (3)引力波是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简称LIGO)发现的。 接下来,让我们逐个分析和解释一下以上三点,从而对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做一个稍微深入的了解: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41080c0cddd85b8.jpg 双黑洞系统想象图。(来源于LIGO网站)) 天外飘来引力波 对于“波”,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时常会听到无线电波、电磁波、声波、光波等等,引力波也是波的一种。 既然称之为引力波,它必然与引力有关。所以,在更深一步了解引力波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人类对于引力的认识过程。17世纪末的物理学家牛顿看到了下落的苹果,意识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力,称之为“引力”,并且将其数学化,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认识的精髓是物体质量的存在导致了引力,这在牛顿之后的两百多年里被认为是宇宙间的绝对真理。直到1905年狭义相对论发表,再到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发表,爱因斯坦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对于引力的看法,引力是因为质量对于时空造成了变形所导致,而非质量之间的吸引。这就意味着,我们时空可被当做一种可以变形的介质来认识。所以引力波,简单来说,就是时空自身的波动。相比较我们熟知的无线电波(或者电磁波),它仅仅是在时空之中传播的,时空是它的媒介。 人们常说“星辰大海”,如果将时空视作海洋,那么天体就如同海洋生物一般。可以想象,如果大海中的某个生物摇了摇尾巴、或是晃了晃头,海水由此所产生的波动就会向外传播。与此类似,宇宙中某个天体的剧烈活动,会对所在的时空产生扰动,时空自身的波动也会向远处传播,如果足够强,就能够为地球上的我们所感知。 在引力的世界中,我们的宇宙通常是平静的。可是在北京时间2015年9月14日17点50分45秒,地球上的LIGO探测器却探测到了来自于宇宙深处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一场引力风暴,来自于一个双黑洞系统的合并,以它的探测日期命名为 GW150914。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12c0afa9d0fc4fb.jpg LIGO的两个观测站探测到了同一个引力波事件。上面为观测得到的曲线,下面是和理论相比较之后的拟合结果。(来源于LIGO所发文章) 两个黑洞的“火并” 此次发布会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双黑洞。这也是人们首次直接发现双黑洞,这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为26和39太阳质量,属于恒星级黑洞。或许你已经听腻了黑洞,生活中时不时的会听到某某黑洞爆发了,某某黑洞吞吃恒星了等等。但是这此发现却有些不同,两个天体都是黑洞,互相绕转,最后合并。这听起来像是一场黑吃黑的火拼,甚至有点儿像港片里熟悉的火爆场面。黑洞合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时空振荡,所以我们遥远的地球才观测到了。 黑洞通常认为是大质量(超过25个太阳质量,请注意这是前身星的质量)的恒星在其演化的最终阶段,恒星中心会形成我们了解的恒星级黑洞。它们的质量通常预计在3个太阳质量到100个太阳质量之间。因为黑洞本身没有任何的辐射(不考虑量子效应下的霍金辐射,它的电磁辐射也是异常微弱),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看到黑洞。我们的银河系或者其他类似的星系当中当中,每个星系都预计存在着上千万个恒星级黑洞,但是绝大多数的黑洞都是孤独存在的天体,如同幽灵般,没有任何辐射或者辐射及其微弱,所以很难被看到。 所幸,有的黑洞处于双星系统当中,就像发布会中提及的系统,而且另外一个天体是正常的恒星(也称之为伴星)。在这种情形之下,黑洞会从正常恒星上吸积气体,在其周围产生一个吸积盘,以至于某些时候吸积气体的量过多,不能被黑洞直接吞掉,这时还会沿着黑洞的两个转轴将多余的气体抛射出去,从而产生非常壮观的喷流。正是因为吸积盘和喷流的存在,他们都能够产生我们非常熟知的电磁辐射(也就是有我们熟知的光子产生),从而我们利用传统的探测方式,比如地面或者太空的望远镜,就可以间接地探测黑洞的存在。 大约在50年前,人类就是利用此方法发现了第一个黑洞候选体,天鹅座X-1 (Cygnus X-1)。在1974年,地球上两颗聪明的大脑、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和好朋友基普·索恩就这个候选体是不是黑洞而打了个赌,他们以一年的成人杂志《阁楼》作为赌注。后来的观测是利用天鹅座X-1中的伴星运动测得了黑洞质量,大约为15个太阳质量,从而霍金认输并且在两人的赌书上签名按上了自己的手印。基普·索恩从那时起就赢了。 对于双黑洞系统,他们几乎不会产生能够为传统方式所观测到的光子。所以,即使它们存在,仅凭借传统的观测方式,我们也无法发现他们。况且,很多的人都怀疑它的存在。但是,在双黑洞绕转,尤其是合并之时,会产生很强的引力波。只要引力波探测器足够灵敏,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的踪影。面对大家的怀疑,LIGO的发现用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而此次发现引力波的天文台的创建人之一就是基普·索恩——索恩教授又一次赢了! 引力波为黑洞做名片 在观测到了完整的引力波形之后,利用一种叫做匹配滤波(waveform matching)的方法,理论上就可以推断出系统的性质信息,包括合并之前和之后。比如,对于双黑洞系统,可以推断出合并之前的黑洞质量,自旋和轨道,以及合并之后的质量和自旋。此次新闻发布会中所提及的引力波事件,就得到黑洞的质量在合并之前是26个和39个太阳质量,合并之后是62个太阳质量(合并之前的两个黑洞自旋参数值限制的并不是很好),合并后黑洞是一个克尔黑洞,其自旋参数值为0.67。 你或许会有疑问,合并之后怎么少了3个太阳质量,它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引力波也是携带能量的,在黑洞合并之时,它的形状非常不对称,不是我们看到的单个黑洞的球形,所以在振荡恢复的过程当中,一部分质量就通过引力波的方式辐射出去,从而为我们所接收。合并的时间非常之短,仅仅在大约0.05秒的时间,就将3个太阳质量(大约6.0E30公斤)的能量就通过引力波的方式释放出去,也就是说在一秒钟可以释放出大约10^32公斤的能量。相比较之下,我们的整个宇宙包含了大约1.0E22个太阳,而每个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大约4.0E9公斤的物质能量,所以黑洞合并的最后释放出比整个宇宙每秒钟辐射出的电磁总能量还要高出3倍。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3aa5437d0cd140c.jpg 双黑洞系统在不同阶段所产生波形随时间演化图。双黑洞系统的演化包括三个阶段:旋近(inspiral), 合并(merger)和铃振(ring down)阶段。(来源于LIGO所发文章) 我们注意到,合并前黑洞的质量为26个和39个太阳质量——这两个质量都比目前已知的恒星级黑洞要重许多。我们现在已经确认了大约20多个恒星级黑洞,最重的恒星级黑洞位于M33 X-7系统中,为16个太阳质量。而其它所有确定的黑洞质量均比这个小,大多数是七八个太阳质量左右。尽管理论之前预言了更大质量的黑洞的存在,但是之前从来还没有发现过,所以此次发现更大质量黑洞,对于黑洞的形成渠道也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所看到的所有恒星,都是处于旋转当中。所以对于那些由恒星塌缩而形成的黑洞而言,它们也是处在旋转之中。对于黑洞的旋转,天文学家用一个叫做“自旋参数”的量来表示,它在0和1之间变化——0代表了没有转动的黑洞(也叫“史瓦西黑洞”),而1代表了理论上黑洞所具有的转动最大值(也叫“极端克尔黑洞”)。对于此次观测中合并以后的黑洞,它的自旋参数为0.67。如果我们以转速来描述,它在以每秒钟100转的速率转动。相较而言,我们刚才提到的人类第一个黑洞“天鹅座X-1”,它是一个极端克尔黑洞,差不多在以超过1000转每秒的速率转动。 如果你觉得转速依旧很难理解,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星际穿越》电影的一个情节,主人公在卡刚都亚黑洞的行星上只呆了3个小时,但是后来却发现飞船上已经过了23年,时间相差了6万倍。要有这样巨大的时间差,其中条件就行星极度靠近黑洞的同时,黑洞也以最大速度转动。按照相对论理论所言,这样行星上的时间就会被极大的拉长。天鹅座黑洞的转速就具有类似于电影中卡刚都亚黑洞那样的转速。对于此次引力波探测到黑洞而言,即使有某个行星在其周围最靠近的稳定存在,那么对于它的时间也会流逝的很慢,不过不会有6万倍那么大的差别,最多也就2倍左右。 对于黑洞而言,有着非常著名的无毛定理,也就是说黑洞只需要简单的几个量就可以描述。对于宇宙当中的黑洞,只需要我们上面所说的质量和自旋参数就可以完整的描述。当我们知道了黑洞的质量和自旋参数一些性质时,我就可以很容易的对黑洞本身的全貌做出一个描绘,就如同给出了一个人的完整自画像。而引力波的方法可以快速给出黑洞的完整信息,这相比较传统的观测方式,更为有效,尽管在观测方面有些困难。 氢原子的百亿分之一 从预言到探测,物理学家等待引力波的到来已有一百年之久,为什么引力波这么难得一见?主要原因是,相比较其他的几种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是最弱的,相应的引力波效应也就很弱。想当初爱因斯坦在发表自己新的理论之后,就估算了引力波的强度。引力波的强度通常利用相对变形大小来表示,但是结果往往是小的可怜,几乎无法探测到。引力波是时空的自身变形,在一个方向上被拉伸,在其垂直的另外一个方向上就会被压缩。如果我们有一天,我们被同样的双黑洞系统在合并时所产生的引力波(变化强度为1.0E-21)所击中的话,理论上来说,我们同样会经历一个稍微变高变瘦,然后变胖变矮一些的过程。实际上,对我们身高不超过2米的人类来说,导致的变化大约为2E-21,为一个氢原子的五百亿分之一(一个氢原子的大小大约为1.0E -10米)。 引力波的效应是如此之小,所以一方面需要增加探测的长度,来增强变化的效应,另外一方面通过巧妙的方法来探测到微小的变化。这也是此次新闻发布会中提到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在建造之初所考虑的。它有两个观测点,分别建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列文斯顿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汉福德。每个观测点都有两个互相垂直,每条长达4公里的臂。长臂中间是高度真空的管子,而在长臂两端,悬挂着大约直径34厘米、重达40kg的反射镜。LIGO的探测器利用激光干涉技术,不间断地测量每对反射镜之间的距离。每当引力波通过探测器时,人们会探测到两对反射镜之间的距离呈现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变化。 即使对于LIGO天文台4公里的长臂,引力波所造成的变化也是极其微小的。对于此次新闻报道中的双黑洞合并,其可能产生的尺度相对变化最高可为1.0E-21,意味着4公里的长度也仅仅只变化了一个氢原子直径的2.5千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精度,LIGO的科学家做了许多精密的设计,保证探测系统的稳定,保证LIGO反射镜的位置随机涨落小于一个氢原子大小的百亿分之一,从而保证可以相对比较容易的探测到可能的引力波源。 LIGO在1999年建成并且开始运行。但是在进行升级之前(也就是2010年),没有探测到任何确定的引力波事件。从2010年开始,LIGO对探测器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升级,2015年6月进行测试运行,2015年9月开始正式运行,第一阶段的科学运行一直持续到2016年1月,升级后的版本被称为Advanced LIGO (简称aLIGO)。而此次新闻发布会的结果其实就是在刚刚升级完之后,由还在进行测试中的的aLIGO所探测到的。相比较之前,aLIGO的探测灵敏度提高了10倍。而且此次的双黑洞所产生的引力波强度就在仅仅比最初LIGO的灵敏度低一些,所以当LIGO的升级刚刚完成,在试运行的阶段就发现了所报道的双黑洞系统。探测到引力波似乎就在本来的预料当中。就像发布会中所言,这或许是大自然给我们苦盼许久的一份礼物。2012年,LIGO天文台创建人基普·索恩在《科学》杂志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说,预计在2017年,第一例黑洞合并的事例将会被发现。当时预计LIGO的升级会在2016年底完成,结果是升级进度超前,让我们提前听到了宇宙时空的声音。 http://static.cnbetacdn.com/thumb/article/2016/0212/a4e034c670c7a62.jpg_600x600.jpg LIGO和aLIGO灵敏度比较(左);LIGO和aLIGO探测范围比较(右)。(图片来源于LIGO网站) 谁将撼动时空 那么在我们的星辰大海中,什么样的天体才能够撼动我们的这个宇宙时空,让位于遥远地球上的LIGO探测到呢?现在通常认为有如下四种: (1)旋进(In-spiral)或者合并的致密星双星系统。比如中子星或者黑洞的双星系统。非常类似于发布会当中的系统。 (2)快速旋转的致密天体。这类天体会通过周期性的引力波辐射损失掉角动量,它的信号的强度会随着非对称的程度增加而增加。可能的候选体包括非对称的中子星之类的。在《星际穿越》电影当中,教授说它发现了引力波,而它的其中一个产生机制很可能就是由一个快速转动的中子星,其表面大约2厘米的凸起所产生的(具体分析可以参阅由基普·索恩撰写的星际穿越一书)。 (3)随机的引力波背景。非常类似于我们通常熟知的宇宙背景辐射,这一类背景引力波,也通常叫做原初引力波,它是早期宇宙暴涨的遗迹。2014年由加州理工、哈佛大学等几个大学的研究人员所组成的BICEP2团队曾宣称利用南极望远镜找到了原初引力波,但是后来证实为银河系尘埃影响的结果。原初引力波的探测将是对暴胀宇宙模型的直接验证,对于它的探测依旧在努力寻找之中。 (4)超新星或者伽马射线暴爆发。恒星爆发时非对称性动力学性质也会产生引力波。而直接探测到来自于这些天体的引力波,将是提供对这些天体最直接而且最内部的信息。 除过LIGO之外,还有意大利的VIRGO引力波探测器,日本的KAGRA探测器以及英国德国的联合GEO-HF探测器。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引力波的探测事例会如同春笋般爆发,越来越多。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8dad832e823b89e.jpg 全球引力波天文台分布(来源于LIGO网站) 为一窥宇宙初生 毫无疑问引力波是对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最直接的验证。另外它在弱场中已经得到验证,但是对已强引力之下的验证,之前却从来没有验证过。所以此次的观测,是对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非常好的检验。 引力波以光速传播,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非常的弱,所以引力波可以给我们提供我们宇宙几乎无阻挡的图景,而这个几乎是无法利用我们熟知的电磁波来达到的。比如,利用引力波,我们可以看到宇宙的最早期,宇宙大爆炸之后的1.0E-36秒开始的宇宙形成过程,而对于电磁波而言,它最早只能看到大爆炸后的大约300,000之后的宇宙历史,在此之前,电磁波是不能给我们提供的。所以引力波是我们了解我们宇宙形成的最好工具。 如果还记得,在《星际穿越》电影中的结尾之时,主人公库珀身处一个5维时空的超体方体中,为了将从黑洞中心所提取出来的信息传递给身处4维时空的女儿墨菲,人为的制造引力波效应,成功将信息传递,从而人类得以解救。引力波从目前物理学家的认识来看,是唯一一种可以在不同维度传播的波。不同宇宙之间的碰撞,会产生引力波。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可以依靠引力波来判断多重宇宙的存在与否。 就如同一个天生的聋哑人,一直在听别人说声音的存在,突然有一天听力恢复了。我想我们此刻的心情也是差不多如此。引力波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引力波是一种方式,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历史的发现轨迹告诉我们,每一扇新的窗口被打开,都会有令人称奇的发现。虽然LIGO的探测能力还是有限,一旦这个引力波的世界被撬开了一道小的裂缝,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种子,相信硕果累累的引力波丰收季节也不会太远。
引力波
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
新浪科技
ugmbbc
8小时9分钟前
在一波又一波传言后,终于!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23:40左右,激光干涉引力波天
文台(LIGO)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类首次发现了引力波。
发布会上究竟揭开了哪些谜团?与之前的传言有何不同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黑洞
来客团队(团队主要成员苟利军 研究员为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
,而这次被探测到的引力波正是来自双黑洞系统),全面解读这场激动人心的发布会。
正如发布会所言,在被预言将近百年、苦苦追寻几十年之后,首个位于地球之外13亿光
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被人类直接探测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时刻,一个新时代
的序幕正在拉开——地球人,欢迎你来到引力波时代!
激动人心的发布会结束了,其重点内容可以被简单归纳为三点:
(1)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2)引力波产生于两个恒星量级黑洞的合并(merger)。
(3)引力波是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简称LIGO)发现的。
接下来,让我们逐个分析和解释一下以上三点,从而对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
...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49
8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宇宙塌缩之奥尔伯斯详谬--陈涛 SFW
宇宙塌缩
之奥尔伯斯详谬
v*****s
发帖数: 587
9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宇宙塌缩之奥尔伯斯详谬
宇宙塌缩之奥尔伯斯详谬
a*****y
发帖数: 33185
10
这个猫的意识会关联到放射性粒子的观点,是你加入的吧.
如果看看维基百科上面的描述,就很清楚, 在这个思想实验的设计者那里, 这只猫只有两种下场: 要么原子核衰变,发出的粒子触发容器,猫被毒气杀死,要么原子核不衰变,容器不被触发,猫还活着. 而它自己的意识在这里并没有被作为一个因素.
"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一个包含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和一个装有有毒气体的容器的实验装置。设想这个放射性原子核在一个小时内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子将会触发这个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从而杀死这只猫。根据量子力学,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但是,如果在一个小时后把盒子打开,实验者只能看到“衰变的原子核和死猫”或者“未衰变的原子核和活猫”两种情况。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系统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处于两种不同状态的叠加态而成为其中的一种?在打开盒子观察以前,这只猫是死了还是活着抑或半死半活?这个实验的原意是想说明,如果不能对波函数塌缩以及对这只猫所处的状态给出一个合理解释的话,量子力学本身是不完备...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1

是我自己加入的,而且我确定是没有问题的。薛定谔的错误在于将猫当成了不具备任何
观察能力,没有任何感觉意识的宏观物质。用一个错误的例子来否定量子力学的主流解释。
这在辩论里面属于偷梁换柱式的诡辩。(当然他不是故意的)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根据冯诺依曼的测量链的理论,波函数坍塌本身有传递性,
并不是说猫要去观察那个粒子,而只要去观察那个被传递的波函数就可以。
我上面的语言描述可能不太准确,有一些小细节的问题,但我确定我的看法的框架是没
有问题的。
有两种下场: 要么原子核衰变,发出的粒子触发容器,猫被毒气杀死,要么原子核不衰变,
容器不被触发,猫还活着. 而它自己的意识在这里并没有被作为一个因素.
=================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个实验完全忽略了猫本身的意识和观察能力。这个也可以理解,
因为在科学家眼里猫有类似人的意识,这个是难以成立的。
原子核和一个装有有毒气体的容器的实验装置。设想这个放射性原子核在一个小时内有
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子
将会触发这个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从而杀死这只猫。根据量子力...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远泊
现代物理学几乎对于人类社会的所有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它已成为自然科学的
基础。而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结合使我们地球上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管
这种变化是采用有益还是有害的方式。现在很难找到一门工业没有利用原子物理学的成
果。人们也清楚地知道,原于武器的应用,对于世界的政治结构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但是,现代物理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技术领域,它扩展到了思想与文化的领域,从而导
致人们对于宇宙及与它有关的观念进行重大的修正。20世纪对原子与亚原于世界的探索
揭示了经典思想意想不到的局限性,这就有必要对我们的许多基本概念进行根本性的修
正。例如,在亚原子物理学中,关于物质的概念与经典物理学中关于物质的传统思想截
然不同。象空间、时间或者因果关系这类概念也是这样。但是这些概念在我们观察周围
的世界时带有根本性的意义。它们的彻底变化就使我们的整个世界观也开始变化。
在过去几十年中,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广泛地讨论了由现代物理学所引起的这
些变化,但是人们很难认清这一点。它几乎总是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即趋向一种与东方
神秘主义所持观点非常相似的世界观。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所表现出来... 阅读全帖
c****x
发帖数: 6601
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Q-WRpqKe7o
http://www.sohu.com/a/195574879_115479
近日,观察者网就一些热点的基础科研问题,再次请教了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王孟源先
生,这些问答已经刊登在王先生的博客上,我们也刊载如下:
观察者网:
1 今年中国大陆发射了量子卫星,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再次得到无漏洞验证,具体报导
见《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世纪争论,在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上得到检验》。爱因斯
坦和玻尔的争论真的被解决了吗?
另外,一直致力于批评潘建伟实验的北京大学王国文最近又写了一篇文章,该如何评价?
2 在中国,玻尔的“哥本哈根解释”经过朱清时院士的阐述,变成了“物理学步入禅境
”、“客观世界可能不存在”。清华大学的量子信息专家王向斌在为朱清时辩护的文章
中说,在量子信息领域,经常要用到单次测量的结果,这会涉及到量子塌缩,并批评退
相干即坍缩的说法。这种辩护该如何评价?
3 Wilczek提出的“时间晶体”的概念,近年来很火,但也有很多争议。似乎概念的含
义本身也没有统一,许多说找到了“时间晶体”的实验,算不算... 阅读全帖
W****t
发帖数: 19
14
对于Interstellar是不是纯粹瞎编,看看王涵的〈〈物理八卦星际穿越、相对论和Kip
Thorne〉〉
以下转载:
这是一篇“戏说+八卦+观后感”的文章,笔者主要的目的,是做个纪念。其中更多的是
一些物理八卦,而且笔者一扯这些东西就收不住,然而有关电影中的一些桥段,虽有涉
及,却并不多。请各位看官知悉。
1.这部电影对笔者的特殊意义:跟Interstellar套个近乎:
1.1从师承上,往Interstellar上套个近乎:
本人和太太在美国读天体物理PhD的时候,导师是Washington University 的
Clifford Will教授,而本片的Executive Producer之一的Kip Thorne又是Clifford
Will的博士导师,所以尽管本人在学术上算是相对论界不入流的小人物,但从师承上来
说,算是Kip Thorne的嫡亲徒孙。换句提高Bigger的话说“这是俺师爷出品的电影”。
顺便说一句:前几天有朋友说到生活大爆炸里的Sheldon认不认识Kip Thorne,我
记得有一集里面,Sheldon说要去听Kip Thorne的讲座,所以Sheld...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10963
1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从科学到科幻。。。好书好书!
好书好书,一口气读完! 作者很给力,知识丰富,素养扎实!
哪位菌斑读完的请本帖留名,有空本版切磋!
没读的就请别过了。
必须说明的是这是一本新书刚刚成书,是alfago战胜李世石后出的书!不是一本老掉牙
的老生常谈,十分值得菌斑有思辨爱好的将军一读!
谢谢
------------
从科学到科幻 —— 给《不存在》的讲稿
180 塔塔酱 作者
2016.05.10 02:18 打开App
目录
开场白
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
理论物理与数学
物理与哲学
物理与科幻
现代物理中所用的数学工具
微分几何
纤维丛
群论
其它数学
更多的物理话题
大尺度额外维
全息原理
标度相对论与二元相对论
Finsler宇宙
作为统计的宇宙
宇宙的诞生与演化
关于黑洞
量子理论与自由意志
大数据与心灵史学
结尾
开场白
科幻与奇幻、魔幻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这种区别的主要体现,就在于整个世界环境的背景构建上,也在于人物对世界的观点与
看法上。
也及,科幻作品的整个世界背景的设定,以及人物对其所处环境的整个看法,必须要让
读者相信自己真的深处一个科技的世界。同样的魔幻...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2753
16
咔咔,还搜到了一个帖子

http://www.guokr.com/question/508861/
今天老妈蒸馒头,又遇到“鬼捏馒头”了!先上图:
所谓的鬼捏馒头,是蒸馒头时遇到的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我相信,很多北方经常吃馒
头的朋友,应该见过或者听说过这种现象。
具体描述如下:
通常,蒸一锅馒头大概少的有八九个,多的有十几二十几个。同样的面粉,同样的老面
头,同样的手工,同样的蒸锅。。。总之所有的条件都一样。就在蒸好之后,打开锅盖
的那一瞬间,有可能奇迹就产生了:只见一锅白白的馒头非常漂亮,可是,其中的某个
或者某几个馒头,眼睁睁从一个白白软软的馒头,迅速萎缩成一个硬邦邦的褐色面疙瘩
!整个过程,大概5秒钟左右可以完成!发生这种变化的馒头,有可能是在蒸笼的中央
位置,也可能是在靠边的位置,看不出有什么规律。
农村人迷信,就把这种现象叫做“鬼捏馒头”。意思是,馒头被鬼恶作剧,捏扁了。显
然,这是不可能的。
可是,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需要运用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百思不得其解啊!
-------------------------------
这个现象其实有个名称的,称为“面...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28562
17
中国科大实现无局域性漏洞的“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超距作用”的速度下限测
量 2013-07-23
最近,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团队的彭承志、张强研
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无局域性漏洞的量子纠缠关联塌缩速度下限测量,结
果表明在所有相对地球以千分之一光速或更低速度运行惯性参照系中,量子纠缠关联塌
缩速度下限为光速的一万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10, 260407 (2013))上。
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在一篇合作的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他
们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出发,指出在多粒子量子系统中,存在一种奇特的关联,这种关
联无法通过粒子的共同历史、经典通信和相互作用等常见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于是他们
称这种关联为“幽灵式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这个所谓的“
幽灵式超距作用”就是当下为人熟知的量子纠缠。
EPR佯谬的提出迄今已经七十多年,量子纠缠已经广泛应用于量子力学基础检验、量子
保密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各个领域,...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1994
18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7日消息,科学家们宣布,借助美国宇航局在轨运行的两台
空间望远镜的帮助,他们于近期成功揭开了有关人类有记录以来首颗超新星爆发的一些
谜团,那次超新星爆发发生在大约2000年前。
公元185年正值中国东汉,当时中国的天文学家在天空中观察到一次超新星爆发过
程并对此做了记录。他们称之为“客星”。在传世的《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十月
癸亥,一客星出于南门,其大如斗笠,鲜艳缤纷,后渐衰萎,于次年六月没。”就是说
当时的中国天文学家们在夜空中看到了一颗极亮的“新星”,色彩鲜艳,直到第二年的
6月份才逐渐消失,前后一直在天空闪耀了将近8个月。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经过研
究后确认,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发纪录。
现在,借助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空间望远镜以及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的强大红
外观测能力,科学家们发现这一超新星爆发发生于宇宙中一片气体和尘埃相对匮乏的区
域。研究人员们表示,这样的环境让超新星爆发发出的光芒得以传播地更快也更远。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天文学家布莱恩·威廉姆斯(Brian Williams)说:“这个
超新星爆发留下的遗迹现在已经变...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1994
19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7日消息,科学家们宣布,借助美国宇航局在轨运行的两台
空间望远镜的帮助,他们于近期成功揭开了有关人类有记录以来首颗超新星爆发的一些
谜团,那次超新星爆发发生在大约2000年前。
公元185年正值中国东汉,当时中国的天文学家在天空中观察到一次超新星爆发过
程并对此做了记录。他们称之为“客星”。在传世的《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十月
癸亥,一客星出于南门,其大如斗笠,鲜艳缤纷,后渐衰萎,于次年六月没。”就是说
当时的中国天文学家们在夜空中看到了一颗极亮的“新星”,色彩鲜艳,直到第二年的
6月份才逐渐消失,前后一直在天空闪耀了将近8个月。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经过研
究后确认,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发纪录。
现在,借助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空间望远镜以及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的强大红
外观测能力,科学家们发现这一超新星爆发发生于宇宙中一片气体和尘埃相对匮乏的区
域。研究人员们表示,这样的环境让超新星爆发发出的光芒得以传播地更快也更远。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天文学家布莱恩·威廉姆斯(Brian Williams)说:“这个
超新星爆发留下的遗迹现在已经变... 阅读全帖
s*******l
发帖数: 60
20
转一个贴, 大侠们怎么看?
http://bbs.wenxuecity.com/kxtw/12357.html

按作者: 标题: 全文查询: 精华帖: 注册笔名:
登录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笔名 忘记密码 文学城首页 | 新闻直通车 | 热点论坛 | 日 记 | 博
客 | 书 签 | 悄悄话 | 相 册 | 群 组 | 个人帐号 您的位置: 文学城首页 »
热点讨论主题 » 科技世界 » 对宇宙起源的新观念和完整论证:宇宙不可
能诞生于奇点对宇宙起源的新观念和完整论证:宇宙不可能诞生于奇点
来源: 董申章 于 2011-01-12 08:27:34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
话] 本文已被阅读:165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对宇宙起源的新观念和完整论证:宇宙不可能诞生于奇点(下篇)
====我们宇宙诞生于在普郎克领域PlanckEra新生成的大量原初最小黑洞Mbm≡ mp
=(hC/8πG)1/2 ≡ 1.09´ 10-5...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10963
2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从科学到科幻。。。好书好书!
量子理论与自由意志
这个话题在量子理论的哥本哈根诠释——上一代的量子理论主流—&
mdash;出现后,就变得非常火热。
这里其实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误解,那就是认为哥本哈根诠释认为有意识的生命的观测行
为可以导致量子系统的改变。
但,实际上哥本哈根诠释所说的不过是:观测行为会导致量子系统的塌缩。但在这个表
述中,观测行为并不表示意识的介入,虽然“观测”一词很容易联想到这一充满人的活
动的意味的行为必须要有一个像人这样的意识主体才能完成,从而在大众传媒中意识与
量子系统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这样的联系在绝大部分物理学家看来是莫名其妙
的。
当然,也是有一些物理学家,包括很著名的主流物理学家,会认为量子塌缩与人的意识
之间是存在联系的。但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这样的观点本身并不是物理的主流。
我们常说,猫也是可以看自己一眼的,所以难道猫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死而必须要人去看
么?可见将意识和量子塌缩摆在一起,是多么没道理。
哥本哈根诠释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是人类对量子自然认识的主流范式,但这个主流范
式的存在其实是非常尴尬的,那就是我们并不知道哥本哈根诠释中所谓的“观测行为”
的准确物理定理到底是...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10963
22
量子理论与自由意志
这个话题在量子理论的哥本哈根诠释——上一代的量子理论主流—&
mdash;出现后,就变得非常火热。
这里其实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误解,那就是认为哥本哈根诠释认为有意识的生命的观测行
为可以导致量子系统的改变。
但,实际上哥本哈根诠释所说的不过是:观测行为会导致量子系统的塌缩。但在这个表
述中,观测行为并不表示意识的介入,虽然“观测”一词很容易联想到这一充满人的活
动的意味的行为必须要有一个像人这样的意识主体才能完成,从而在大众传媒中意识与
量子系统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这样的联系在绝大部分物理学家看来是莫名其妙
的。
当然,也是有一些物理学家,包括很著名的主流物理学家,会认为量子塌缩与人的意识
之间是存在联系的。但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这样的观点本身并不是物理的主流。
我们常说,猫也是可以看自己一眼的,所以难道猫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死而必须要人去看
么?可见将意识和量子塌缩摆在一起,是多么没道理。
哥本哈根诠释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是人类对量子自然认识的主流范式,但这个主流范
式的存在其实是非常尴尬的,那就是我们并不知道哥本哈根诠释中所谓的“观测行为”
的准确物理定理到底是...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774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谁坍缩了波函数?zt
又查了一下关于波函数塌缩的研究,这个到目前为止还不没有被完全确定。意识的作用则完全是猜想而已。
不过还是说一下这个波函数塌缩的假说。当某个微观粒子在没有被观察的时候,它是处于一种不确定的“态”当中。这个“态”是指符合某种函数描述的概率波。具体的说,这个函数是在希尔伯特空间中的一个矢量,希尔伯特空间可以是一个无穷维的函数空间,在这里,希尔伯特空间的基矢就是这个微观粒子的各种本征态(本征函数),有这些本征态构成了这个粒子状态的完备集,就是说这个粒子的任何状态,都可以用这个希尔伯特空间中的一个矢量来表示。在数学形式上,就是这个概率波是由这些本征函数的线性组合构成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叠加态,不确定的态,和抽象的数学形式。
当这个粒子有外在的观察仪器相互作用以后,它的这种不确定态就以一种确定的本征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每一次测量具有确定值的原因,而不同的测量具有不同的值,因为每次测量,概率波以随机的方式变化到不同的本征态。这种由不确定的概率波变化到本征态的过程,被称为“塌缩”。这里的假设在于认为在被观察前,粒子的状态是随机的,而因为在观察前,没有观察,所以无法证实,目前只能是一种假说。
而冯诺依曼...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3893
24

序号 标记 作者 日期 标题
1 * runsun Jul  3 电子是抽象空间的算符?
2 * runsun Jul  3 Re: 电子是抽象空间的算符?
3 * runsun Jul  3 现在物理学界对哥本哈根解释观点如何?
4 * runsun Jul  4 Re: 电子是抽象空间的算符?
5 * runsun Jul  4 Re: 电子是抽象空间的算符?
6 * runsun Jul  4 Re: 电子是抽象空间的算符?
7 * runsun Jul  4 Re: 电子是抽象空间的算符?
8 * runsun Jul  4 Re: 电子是抽象空间的算符?
9 * runsun Jul  4 Re: 现在物理学界对哥本哈根解释观点如何?
10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5
来自主题: Physics版 - 隔空移人在原理上不可能
隔空移人在原理上不可能
在当前量子技术的展望中, 隔空移人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话题。 其基本的
思路是这样的,人是由有限几种微观粒子组成的, 而微观粒子是全同的,所不同的只
是粒子运动的状态。要隔空移人, 先在目的地做一个模型,和这个人一模一样,要精
确到粒子的种类数量相对位置完全相同,和真人的差别是这些粒子的状态不同。 然后
利用量子传态技术, 把人的每一个原子的状态信息转移到模型, 这时模型变成一个活
人,在思想上感情上生理上和传输之前的人完全一样, 原来的人则变成了模型, 如果
这个人愿意回家, 还可以用同样的技术再移回来。 如果把公司总裁的模型在各个分公
司放一个, 他就可以自由地到分公司巡查。
做这样一个模型,当然比登天还难,但是在原理上并非不可能,今天做不了,
指不定将来就可以, 所以很多人认为, 隔空移人的原理找到了, 剩下的只是技术问
题。情况真是如此吗?
我认为,隔空移人在原理上是行不通的, 因为对组成人体的微观粒子进行隐
形传态的时候粒子状态的相因子丢失了。
量子力学认为, 要在一个量子态中测...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6
就是单光子通信,然后加各种“量子”的时髦术语,纯粹的市场营销手段。
其本身并不只是加密手段,密钥派发是经过通信完成的,肯定也是通信手段。任何一种
单光子通信,只要监听,被劫持当然就废了,不必什么“纠缠”不纠缠、塌缩不塌缩。
。。这完全是糊弄领导,欺负外行。
只要问开发者一个问题就全明白了,就是不用纠缠光子对,就发送简单复制的量子,可
不可以完成同样的任务、结果是不是完全等效。。。
后者、也就是“拷贝”,而不是“造纠缠”出来的量子,没有什么“纠缠塌缩”的概念
在里面,所以不是这里所谓的量子卫星、量子通信,技术和理论都很早就有了。

一对

发帖数: 1
27
各位键盘帝快来讨论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范靖云、马雄峰等与中科院上海微
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日本NTT基础科学实验室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器件无
关的量子随机数。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20日凌晨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这项突破性成果有望形成新的随机数国际标准。
随机数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天气预报、新药研制、
材料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常常需要通过数值模拟进行计算,而数值模拟的关键就是
要有大量随机数的输入;在游戏、人工智能等领域,需要使用随机数来控制系统的演化
;在通信安全、现代密码学等领域,则需要第三方完全不知道的随机数作为安全性的基
础。
以往通常有两类获取随机数的途径:基于软件算法实现或基于经典热噪声实现。软
件算法实现的随机数本质上是确定性的,并不真正随机。基于经典热噪声的随机数芯片
读取当前物理环境中的噪声,并据此获得随机数,更难预测。然而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下
,即使影响随机数产生的变量非常多,但在每个变量的初始状态确定后,整个系统的运
行状态及输出在原理上是可以预测的,只是某种更难预测的伪随机数...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7853
28
来自主题: Stock版 - 在十分久远的将来,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ke 讨论区 】
发信人: ne5234 (Nessun Dorma), 信区: Joke
标 题: 在十分久远的将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9 00:31:07 2016, 美东)
六亿年后,
太阳辐射的增加开始打乱地球碳和硅的循环。地表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从大气中固化
的二氧化碳增多。同时由于地球表层水的蒸发,地壳更加干燥,板块运动减慢直到停止
。火山活动的消失使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得不出补充。到六亿年后,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到使C3级别的光合作用停止。所有依赖于C3光合作用的植物(占目前地球植物种类的99
%)灭绝。
八亿年后,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到使C4光合作用停止。大气中的氧气和臭氧层也随之消失。
多细胞生物灭绝。
十亿年后,
太阳辐射比现在增加百分之十。地表平均温度达到47摄氏度。海洋发散性地蒸发,大气
中的水蒸气造成不可逆转的温室效应。零星的液态水仍可能存在于极地,保留一些简单
的生命形式。
十三亿年后,
真核生物灭绝,原核生物尚存。
十五到十六亿年后,
太阳系的宜居带向外推进。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火星表面达...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35582
29
问题是这个往哪里塌缩不是你能控制的,所以你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把信息编码靠这
个方式发出去。
比如说我有一堆光子,你有一堆,他们互相纠缠。我只能让他们塌缩,最简单的做
polarization检测。但是我没有办法按照制定的010101的序列顺序去让他们塌缩。也就
是你能超光速传递信息,但是这个信息是什么你无法控制。
所以,这个不违反相对论。
w*****r
发帖数: 7106
30
我们之间有两个分歧. 当然这也不只是你我之间的分歧, 你那个认识并非你的原创, 我的看法也不是我一个人有的.
你并没有理解冯诺依曼的论证过程. 冯诺依曼把整个系统分成了三部分, I: system actually observed, II: the measurement instrument, III: actual observer. 他的整个推导过程开始并没有提到意识. 所谓“意识”的出现是在结论出来之后. 因为按冯诺依曼的这套办法, 这个第III部分如果不包含某个不能物理确定的东西最后就不能完成波函数的塌缩, 但这个和波函数实际要塌缩的假设矛盾了, 他用了不同的方式组合分割这三部分,都得到同样的结果. 所以他说其中有部分是无法用他的计算来处理的. (“itself remains outside the calculation”-- Page 433). 他把这部分不能物理确定而必需参与导至波函数塌缩的东西叫“abstract ego”,甚至都没有用 “意识"(Consciousness) 这个词.
这样一个成果到了哲学那里就成了 “ 那么剩下就只有意识知觉本身”. 这个推论...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1
还是老调重弹。
我一再说明,冯诺依曼的结论只是一个推断,它显然不是一个被完全证明的物理理论,
因为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果按照物理学的方法,假如说是知觉意识导致波函数坍塌,那
么必须提供详细的机制,包括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出来,可是意识是科学还没有办法描述
的东西,所以冯诺依曼的这个结论还不能作为真正的物理。
但是冯诺依曼本身完成了重要的工作,或者说整个工作的一半,就是他用数学的方式论
证出物质本身没有办法实现坍塌(当然这个结论可能有些人不同意,会提出另外的一些
假设),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至于这个工作的另外一半,意识导致波函数坍塌的物
质机制是什么,数学基础是什么,这个应该是未来科学要去研究的。科学不应该去拒绝
对意识现象的研究。
冯诺依曼当时的这个结论出来以后,在科学界是引起波澜的,当时玻尔本人也觉得吃惊
(他自己也不太接受),而类似伦敦,鲍厄,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魏格纳都沿着这条意
识导致波函数坍塌的路继续研究,也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而像现在stapp等人仍然在
继续研究。另外除此以为,在物理学领域,还有其他一些倾向于意识的解释,比如多心
解释和类似冯诺依曼等的解释(稍有修补)。
我从来...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2
“冯洛依曼的原始论文中的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和其他量子测量学论文中的一样, 都是
指的客观的实在体”
这个话是你说的,你不觉得应该承认一下自己的错误吗,你觉得还有嘴硬的必要?

我的看法也不是我一个人有的.
actually observed, II: the measurement instrument, III: actual observer. 他
的整个推导过程开始并没有提到意识. 所谓“意识”的出现是在结论出来之后. 因为按
冯诺依曼的这套办法, 这个第III部分如果不包含某个不能物理确定的东西最后就不能
完成波函数的塌缩, 但这个和波函数实际要塌缩的假设矛盾了, 他用了不同的方式组合
分割这三部分,都得到同样的结果. 所以他说其中部分是在计算以外的(“itself
remains outside the calculation”-- Page 433), 并把? 獾贗II部分中不能物理确
定而必需参与导至波函数塌缩的东西叫“abstract ego”,甚至都没有用 “意识"(
Consciousness) 这个词.
哲学的角度说没问题, 但从科学上来说是不够严密的. 哲学可以...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3
诺奖级猜想意识的本质是量子纠缠?
新智元 2016-02-16 19:28 .
诺奖级猜想意识的本质是量子纠缠?
编者注:意识的本质是量子纠缠吗?近期,一篇有关量子脑理论的学术论文受到了广泛
关注。作者Matthew Fisher是 IBM T. J. Watson 研究中心史上第一位访问学者,随后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系及Kavli理论物理学研究所工作。2007年,他暂时离开UCSB
物理学系,以研究物理学家的身份加入了微软Station Q实验室。在2009到2010学年,
Fisher在Caltech担任教职,并于2011年夏天回到UCSB物理学系。今年 Matthew Fisher
获得美国物理协会的奥利弗·巴克利奖,这是物理学的顶级奖项,这也让他获得诺贝
尔奖的呼声非常大。他在2003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于201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
院院士。
Fisher在量子脑理论的论文中给出了多种实验验证方案。考虑到相关实验的可行性,学
术界或许在今年就能给出部分结论,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如果意识的本质真的是量子纠
缠,Fisher的这一工作无疑是诺奖级猜想。为此,新智元邀请静...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16
34
测量一个粒子会导致另一个粒子波函数塌缩,这就是为什么说量子力学是nonlocal的
但对一个粒子的测量不会影响对另一个粒子测量的统计结果,无法通过测量粒子1来判
断它塌缩过还是没塌缩过,即无法判断粒子2有没有被测量过(否则可以利用这点进行
超光速信号传递)。所以量子力学的nonlocal是不违背相对论因果律的。这条限制叫做
nonsingnaling。
o***s
发帖数: 42149
35
《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很难想象,这是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顶尖大学原校长的讲座题目。朱清时院士这次早就引起争议的讲座,今天就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如期举行。
根据媒体报道,朱院士在讲座中称,自己已练习《达摩禅经》十余年,从修炼真气中产生“极大的快乐”。他还试图“用现代的科学语言”解释真气,认为真气就是“神经元运行时的队列”,并且“一定有指挥者”。
从媒体透露出来的内容看,朱清时的观点与他今年5月10日发表在个人微博上的同题文章《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基本类似。该文提出,真气是意识范畴的东西,并暗示意识不是完全由大脑的物质基础产生的。然而,其核心论述却犯了明显的逻辑错误,他将神经元与意识的关系比喻成水和波浪的关系,声称“波浪是不能作用于水本身的”,让人不明所以。
至少现在看来,贵为中科院院士的朱清时还没有拿出让人信服的科学表述方式。
朱清时讲座现场
“修炼真气让我获得极大的快乐”
据中国青年网报道,6月10日,中科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主讲的《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讲。此前,这场讲座的海报在网络上曝光后,引起一片哗然,在某网络问答平台上引发了“真伪科学之争”。...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随手google到的,将就看下
刘仲敬:节点学
云远
来自: 云远 2017-05-20 20:01:34
历史在chaotic point附近失效,涨落决定系统分岔……
节点可以预测,分岔不可预测。世界是无穷多分岔的路径积分,薛定谔状态在节点破裂
。裴迪南大公没有中弹的世界一直存在,只是位于概率云的稀薄部分。黑天鹅通过
baker transformation,将涨落引向相变。
经典路径是复数bernoulli systems当中易于辨识的单个子系统,在子系统内部可以预
测,在系统分岔时不可预测,通过确定性跳跃将记忆输入系统。
各自表述学实际上是一个失败的相变,也就是概率云未能进入亚稳态,但即使成功的相
变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稳定的概率云,只是将概率疲劳的时间线拉长到超过人类集中注意
力的平均水平而已。优秀的棋手都有同时仿真多路径的能力,仿真库大小与其造诣成正
比。所以两者没有真正的差别,都只需要简单确定的规则。
谢林哲学所谓的潜在可能性单元,需要适当的实验窗口。各自表述学在秩序生成树当中
的地位,就是医生最喜欢的那个猎枪打穿的胃。平时隐藏在黑暗中的蠕动,这时就暴露
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7494
37
这个谢同学是不是上一虎一席谈的那个sb?
别的不说,日本这个拐点虽然是跟随升值和房地产塌缩,但东京塌缩前是45万刀,塌后
也有2万刀,依然比二都高许多。
而且日本经济低迷,显然是因为发达后的一代不努力,过去20年日本基本没诞生任何有
价值的技术和企业;前有美帝,后有大陆和台湾韩国赶上来,基本日本产业不可避免被
挤压掉。

日本1990年在采取了激烈的两项措施后,上涨了20年的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突然大跌,整
整跌了20年。当年3.89万点的日经225指数今天仅1.07万点,房地产市场也跌得惨不忍
睹。20年中,200多家银行倒闭,经济陷入长期萧条,换了15个首相。
z**********3
发帖数: 11979
3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薛定谔的猫
或者波函数塌缩和观测者有什么关系
被观测就塌缩 不被就不 为什么?
n**e
发帖数: 574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爆炸新闻:三体预言被证实 NYT
原理假说: 四维空间向三维空间塌缩时,减少了一个维度,及其携带的质量。减少的
质量
在三维空间中,依据质能转变公式,以能量的方式爆炸。三维空间的部分物质,按同样
的质能转变公式,在能量爆炸后形成,最终形成生命。
推论:1. 我们可以从大爆炸的能量中,估算出我们这个三维宇宙没有塌缩前,在四维
宇宙中的质量大小范围。
2. 如果我们漫游到三维宇宙的边界(140亿光年的远方),我们或许可以观察到奇妙的
和四维世界有关的物理现象。
3. 请楼上的牛人补充。
s*****V
发帖数: 21731
4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宇宙中90%的生命死于伽马射线暴
本报讯宇宙可能比之前所认为的更寂寞。两位天体物理学家提出,对可观测到的宇宙中
的1000亿个星系进行的评估表明,大约只有10%的星系能够支持像地球上的人类一样的
复杂生命形式的存在。而在其他地方,恒星释放的伽马射线暴会定期消灭比细菌复杂的
任何生命形式。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爆发也使得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数十亿年里生命无处
可寻。
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托皮卡市沃西本大学物理学家Brian Thomas表示:“有点
奇怪,我们只能够生活在10%的星系中并且还是在宇宙大爆炸50亿年之后。”但“我的
总体印象是,在这项分析中的关键参数的不确定性中,他们可能是正确的”。
科学家一直在思考一场伽马射线暴是否会对地球造成伤害。这种天文现象最初于
1967年被设计用来侦查核武器试验的人造卫星所发现,而如今以一天一次的频率出现。
它们以两种形式到达地球。短伽马射线暴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两秒钟,多发生于当两颗中
子星或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转时。长伽马射线暴持续达几十秒钟,一般在大质量恒星熄
灭、塌缩和爆发时产生。后者比前者更为罕见,但释放的能量却是前者的100倍。长伽
马射线暴能够使宇宙中其他的伽马射线(一种高能光...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4434
41
错了,围棋有吃子,状态空间不一定一直塌缩的。某几步下着下着,空间反而越来越大。
如果真的是空间一直塌缩,围棋必定是19*19=361步内结束了
d*********8
发帖数: 2192
42
你假定空间不变 如果空间持续塌缩 你的速度低于塌缩速度 就出不来了
好比逆向坐手扶电梯
d******n
发帖数: 3836
43
恰恰错了。震荡的平衡才是宇宙的真谛。椭圆就是一个典型的震荡平衡,因为行星是被
捕获,而不是突然出现在规则圆轨道上的。从原子到星球到处都是这种震荡平衡。
整个宇宙也是一个震荡,砰爆开,最后塌缩宇宙塌缩到几点到虚空到涨落又爆炸
c****p
发帖数: 380
4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量子通信之不负责任科普
你说的几点也不准确。纠缠产生后当然可能塌缩到经典的状态,但是也可以通过纠缠提
纯的方法让纠缠度更大,或是让几对纠缠度不那么大的光子转换成一对纠缠度最大的光
子,这是未来量子通信的关键。你说的第二点我没看明白,纠缠是可以确定性产生的,
现在已经有技术可以让你按一个按钮就产生一对纠缠,只是这个技术相对不成熟。第三
,量子比特就是量子比特,跟经典比特本质不同。经典比特只能是0或者1,而量子比特
可以同时是0和1,只是测量时再随机塌缩到0或者1
[在 pta (pta) 的大作中提到:]
:最后总结一下作为工程师对量子通信的几个关键的理解。
:首先,心灵感应是不靠谱的,量子的纠缠一旦产生就不会改变只会坍缩回经典状态。
这也意味着量子纠缠态是一对量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其他介质无关。单独改变其中任
何一个量子的状态就意味着这一纠缠态关系的终结。
:其次,目前的量子纠缠产生过程是不可调制的完全随机过程。
:第三,量子比特是通过对经典态光子的测量获得的统计结果。
:谢谢各位网友的帮助,尤其是平川和Crabpp,他们深入浅出的介绍让我获益匪浅。胖
头鱼的介绍要是更平白一点就更好了。
y****g
发帖数: 36950
45
麻痹的这些物理学家水平智商好低,还不如我。
平行宇宙都是波函数,必须要你进入观测后才会塌缩成你所在的时空。也就是说所有平
行宇宙就是硬盘上一堆游戏代码,你运行起来这个游戏,控制角色走左边和走右边会分
别计算塌缩成不同结果。但是作为三维生物你的偏移观测是有限的。
但是这堆代码你不去运行观测它时,他就是一堆代码,其实就是高维宇宙。

发帖数: 1
46
李三水VS.朱清时:量子世界观和佛教世界观是否相似?量子力学是否支持人类灵魂的
存在?
近1年前,《知识分子》曾收到一篇批评朱清时谈“量子意识”的文章,但作者有所顾
虑,不愿意实名。此后,一篇据称是朱清时的《客观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的文章传
播甚广,今年年初有读者反映称:该文近日在至少波士顿地区流传,产生了一些影响。
希望了解反方观点。然而,科学界对此几乎没有回应。直到日前,《知识分子》收到中
山大学教授李三水的文章,他选择公开对朱清时观点的质疑。与此同时,多位物理学界
同行向《知识分子》表达了对该文观点的支持,但也有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向斌表示
,“认同结论和大多数论据,但是有部分论证细节未定论。”
一场学术讨论势在必行,《知识分子》征得李三水、王向斌两位老师同意,将在4月底
举行一次公开辩论,并全程直播。具体安排,敬请留意《知识分子》微信通知。
撰文 | 李三水(中山大学教授)
● ● ●
一、 缘起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奇迹,我们一生在小小的地球上就会遇上难以计数的美好和
不美好的事物,更不用说整个宇宙了。普通人看到的是五光十色,孩子也许能看到更多
,因为他们的好奇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随手google到的,将就看下
刘仲敬:节点学
云远
来自: 云远 2017-05-20 20:01:34
历史在chaotic point附近失效,涨落决定系统分岔……
节点可以预测,分岔不可预测。世界是无穷多分岔的路径积分,薛定谔状态在节点破裂
。裴迪南大公没有中弹的世界一直存在,只是位于概率云的稀薄部分。黑天鹅通过
baker transformation,将涨落引向相变。
经典路径是复数bernoulli systems当中易于辨识的单个子系统,在子系统内部可以预
测,在系统分岔时不可预测,通过确定性跳跃将记忆输入系统。
各自表述学实际上是一个失败的相变,也就是概率云未能进入亚稳态,但即使成功的相
变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稳定的概率云,只是将概率疲劳的时间线拉长到超过人类集中注意
力的平均水平而已。优秀的棋手都有同时仿真多路径的能力,仿真库大小与其造诣成正
比。所以两者没有真正的差别,都只需要简单确定的规则。
谢林哲学所谓的潜在可能性单元,需要适当的实验窗口。各自表述学在秩序生成树当中
的地位,就是医生最喜欢的那个猎枪打穿的胃。平时隐藏在黑暗中的蠕动,这时就暴露
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 阅读全帖
s*****V
发帖数: 21731
48
量子力学是可以用希尔伯特空间公理化的,但是测量塌缩这个过程很神秘,只能作为公
理强行加入。可以证明塌缩算符是non unitary的,和其他的演化算符不一样。这是量
子力学的一个难点,说明我们并不完全理解测量过程。

发帖数: 1
49
这个说法不准确,什么是理论性测量?算子的本征值?这些都是和现实不相关的。
只有实际的测量,发生可观测可引起实际效果的相互作用,才会引起塌缩。
另外怎么塌缩相隔多远也不违反光速不变原理。
v*******e
发帖数: 11604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量子纠缠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靠,我太牛逼了,竟然想出了量子随机性的本质。我靠,太牛逼了,再仰视一下自己
。下面几年的任务是用数学式来表述这个思想。我靠,真的!那么多本征态,为什么塌
缩到这个而不是那个? 换句话说,什么是量子塌缩?我靠,这都被我发现了,太牛了!


: 多谢楼主,我感觉我已经理解量子纠缠了。我8年前设立了三个目标,如果都能
搞清楚

: 我就死得瞑目了。第一个目标我自己解决了,第二个目标,理解量子力学、量子
纠缠,

: 楼主解决了一大半,剩下的问题是有那么多本征态,为什么波函数塌缩到其中的
一个而

: 不是另一个,怎么选择的,如果是随机选择,为什么会随机选一个。第三个目标
,意识

: 、智能的奥秘,我想我已经知道了没有意识存在。当然我还在努力,要更进一步
做出AI

: 。其实我现在如果就死了也就瞑一大半目了。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