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契入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n*****m
发帖数: 9872
1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掌门路就是典型的凡人流么
请看上楼回张大牛的贴,有人在百度百科做了个定义,我认为大致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对于把掌门路归于凡人流,很多粉不以为然。像掌门路这样天才横溢的作品,怎么能够
拿别的修仙作品来比照呢?不是降低了掌门的格调么,连带看掌门的优越感也没有了。
可是事实的确是如此。掌门路完全沿用了凡人的修仙体系,不是如凡人于飘渺那样的改
进,而是一种直接的契入。就如同有人在凡人里开了个地图一样。
我认为,凡人流只是说明网文的某种属性,就如同给文章的文风划了个类。至于文章的
好坏,和文章类别无关,只和文章本身有关。
s******r
发帖数: 2876
2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掌门路就是典型的凡人流么
他总结的凡人三大特点,都是泛泛而谈
“ 第一点,严谨的世界框架。”
“ 第二点,贴近现实。”
“ 第三点,凡人成就不平凡的事。”
这三点,很多小说具备,比如 网游之代练传说。
其实凡人流就是单机游戏,跟真人对战的网游不同。
虽然都是打怪升级,但是特点不一样。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逆天小瓶,随身带个老爷爷,
就不太像凡人流。
灭运图录也借用了仙葫的设定,但是小说故事完全不同,
都不能归到一类。

请看上楼回张大牛的贴,有人在百度百科做了个定义,我认为大致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对于把掌门路归于凡人流,很多粉不以为然。像掌门路这样天才横溢的作品,怎么能够
拿别的修仙作品来比照呢?不是降低了掌门的格调么,连带看掌门的优越感也没有了。
可是事实的确是如此。掌门路完全沿用了凡人的修仙体系,不是如凡人于飘渺那样的改
进,而是一种直接的契入。就如同有人在凡人里开了个地图一样。
我认为,凡人流只是说明网文的某种属性,就如同给文章的文风划了个类。至于文章的
好坏,和文章类别无关,只和文章本身有关。
b********g
发帖数: 1562
3
不矛盾。
大乘度人是为众生好。不是自己的欲望。大乘菩萨在清净觉性中,明明了知众生的苦恼
,知道度脱众生是让众生得利的途径,于是普度众生,毫无自己的欲望。度人就是在解
脱后的境界中度的。
小乘也一样。小乘要无欲,行者刚开始修行时,这是一种欲望,这是以妄心去修真心。
但修到了契入真如本性的境界,就超越了这种欲望,超越了当初的妄心。
b********g
发帖数: 1562
4
不矛盾。
大乘度人是为众生好。不是自己的欲望。大乘菩萨在清净觉性中,明明了知众生的苦恼
,知道度脱众生是让众生得利的途径,于是普度众生,毫无自己的欲望。度人就是在解
脱后的境界中度的。
小乘也一样。小乘要无欲,行者刚开始修行时,这是一种欲望,这是以妄心去修真心。
但修到了契入真如本性的境界,就超越了这种欲望,超越了当初的妄心。
g**r
发帖数: 425
5
要不要修禅定?
禅定,特别是其中的“止”,对佛门学人来说并不是绝对不可离
的。
但学了却大大有利有力。有点象算术中的四则应用题,比如鸡兔

笼之类,完全可用算术来解,但可能非常难,很多人在算术范围

不能解得很顺手。这时,代数方程的方法就象禅定,不是绝对非

不可,不过如用上,就大大省了力气。本来很多难题,一下子就

易了。当然代数又会有代数的难题。
所以,慧力大的人契入空性未必非借禅定,如六祖。但我等力小

人,大概还是要借的吧。借了能不能够用还不一定呢。所以止后

还有两个观:皮婆舍那和三摩钵提,都是长力气的手段。
禅定难不难?其实没固定答案----因缘所成法,依情况条件而变
。但
若仅就内外道所共的“止”来说。一般地讲,除非有意料之外的

碍,大约有以下几个条件,就会容易些。
首先,行人得肯下狠心修止,下狠心治自己的妄想。否则就谈不
到修
了。问题是狠心往往难持续久,刚下时,有效三分钟。三分后,
妄想
重来。此时无它,
n****f
发帖数: 905
6
这个问题太泛泛而论了。
理论上说, 梦中的佛。。。 都属于“空”。 但是, 这不是说, 它不起作用。
只是在你修行的时候, 不要去“执着” 这种现象。 -- 因为你要契入空性, 就不能
去执着另外一个梦中的“有”。
但是, 这并不是说, 梦境的所有现象, 对于你的修行过程, 没有指引作用。
我是在本版首次接触观音法门的。 就在 WAICHI 邀请我去他家, 并说我对他有恩等等
的时候, 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入梦示警, 叫我远离观音法门。
f*****a
发帖数: 253
7
简单的地藏经修持仪轨
发布:明华居士 [所有文章 给他留言] 日期:2008-12-9 阅读:2800
繁體 我要收藏
(在线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
(欢迎转抄本站所有文章,方便时请勿删除转载出处,可以提升本站搜索引擎地位,方
便更多佛友找到本站,但一切以您方便为主!)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
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
人的生灭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的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1.2 《地藏经》融合了地藏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最可贵的是,整部经
典皆以白话文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心开示。对于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证因缘
果报论的不可思议;而初发心者,也可以相应契入地藏王菩萨的教化悲愿。在所有经典
中,佛理浅显易懂,又不需要他人来传授的,唯有此部《地藏菩萨本愿
y***i
发帖数: 11639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WaiChi言论之评论(4)
我动动嘴皮子插两句。根据我看过waichi的文章,
就是禅宗,虽然直指究竟,修证上也必须经过阿罗汉的证量(就是神秀的证量)。
二麻子的文章所谈契入空性的证量实际水平,其实还在阿罗汉证量以下,惠能问那个追
他的人“不思善不思恶之时。。。。”,二麻子提到的正是那个人达到的不思善不思恶
的证量。
O*********9
发帖数: 552
9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S**U
发帖数: 7025
10
二麻子写的止观修法是基于如来藏的见解。如果要他说这个修法如何现观四圣谛,修成
如何对四谛无疑,他说得出嘛?
w*********r
发帖数: 2192
11
WAICHI和二麻子的东西在我这个外行来看还蛮像的。
不知道他们争论什麽/
S**U
发帖数: 7025
12
WAICHI 在上面只说二麻子没说出关键,他自己在此处没提出明确主张。
错的东西我没兴趣钻研。
O*********9
发帖数: 552
13
问的是 :他们争论什么 亚
S**U
发帖数: 7025
14
Nothing AFAIK.
W****i
发帖数: 56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to waichi

ok, 我接受你的道歉.
这么多年来, 好像我还是第一次要求别人道歉? 呵呵. 而且
居然还开出如下那么坷刻又不近人情的条件. 呵呵.
当然, 你那句那么不知所谓的小事, 鬼才会介意到要你道歉,
呵呵.
只不过, 你既是一位行者, 如不重视这种行为, 则你此生也
别祈望能修啥可修到解脱了.
你必需在日常生活中, 凡在接触有关修行的事上, 就应以精
细求详知之心对之, 而对于有关修行的事上之犯错, 更应慎
而见之, 于解脱道上, 其严重性之比是, 宁可有因大意而令
他人真正死亡, 也莫对任何人, 包括对普通人, 犯我要你道
歉的那类事般之过失, 心本不慎此, 则你此生别祈望个啥转
物, 三世佛全力阻你转物才是真的, 你也别祈望定至极之时,
或根行至极之时, 或行其它任何法至极之时, 会有个啥什么
契入空性之关键的智慧能生起了. 修行必需行尽, 而行尽并
非只是坐中的, 而是包括凡接触到有关修行的事, 心皆愿行
尽, 心皆愿慎己言行, 心皆愿精细求详知(Not 八挂). 明心在
于求知. 原理就类此禅门疑情一样,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哪
有坐中疑疑, 起坐不疑这么不行尽的?
而那事是
o*****s
发帖数: 193
16
来源-维基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简称《地藏经》,题为唐朝实叉难陀所译,是释迦牟尼佛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之宏大愿望的经典。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自己改变命运的方法,并能超拔过去世的怨亲债主令其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死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的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地藏经》融合了地藏王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最可贵的是整部经皆以白话文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悲开示。对于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证因缘果报的不可思议;而初发心者。也可以相应契入地藏王菩萨的教化慈悲。在所有经典之中,教理浅显易懂,又不需他人来传授的,唯有此部《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
[编辑] 经文简介
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为度众生“久远劫来发弘誓愿”的非凡之举,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事迹,例如曾为婆罗门女、光目女时
o*****s
发帖数: 193
17
持诵注意事项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
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
人的生灭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的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1.2 《地藏经》融合了地藏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最可贵的是,整部经
典皆以白话文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心开示。对于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证因缘
果报论的不可思议;而初发心者,也可以相应契入地藏王菩萨的教化悲愿。在所有经典
中,佛理浅显易懂,又不需要他人来传授的,唯有此部《地藏菩萨本愿经》。
2、持诵经文注意事项:
2.1 持诵时必须发出声音,但无须大声朗诵,重以诚心诚意的恭敬心和忏悔心护念
之。(注一)
2.2 持诵时,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2.3 24小时皆可持诵,但每部持诵过程以90分钟为最适当,速度宜不急不徐,切莫
过快,否则诵经之功德力将会减少。若以速度取功德则是以贪执心修法,非正法;诵经
重点贵于以虔
X**g
发帖数: 500
18
re

简称《地藏经》,题为唐朝实叉难陀所译,是释迦牟尼佛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之宏大愿望的经典。
的方法,并能超拔过去世的怨亲债主令其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死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
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的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
于业障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以白话文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悲开示。对于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证因缘果报
的不可思议;而初发心者。也可以相应契入地藏王菩萨的教化慈悲。在所有经典之中,
教理浅显易懂,又不需他人来传授的,唯有此部《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
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为度众生“久远劫来发弘誓愿”的非凡之举,并介绍了地藏菩
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事迹,例如曾为婆罗门女、光目女时设法救度母亲的故事。还通
过文殊菩萨、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萨、四天王、普贤菩萨、普广菩萨、太辩长者
、阎罗天子、恶毒鬼王、主命鬼王、坚牢地神、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的依次提问,
以及地藏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的对话,介绍了地狱及其众生的状况,解释了使亲人眷属在
各种情况下脱离苦难的种种方法。释迦牟尼佛还在
s******g
发帖数: 5074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儒 学 论 衡------陈 寒 鸣
儒家的经世之学及其意义
儒家在中国已有近2600年的历史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本身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不
仅历史上的儒家学者各以其自身立场阐发各自的儒学思想,而且儒学宏富的思想内涵及
其历史演变亦使研究者对儒学的了解颇感困惑,从而引发了许多误解和争论。其实,无
论儒学经历过多少时代,我们对儒学的理解首先应该弄清儒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儒学的目的、儒生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笔者认为,从此契入最应紧紧扣住经世精神及
其意义来了解、体认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学。

儒学本来就是一门经世之学,儒家之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世精神。所谓“经世”,
即“经世致用”。“经世”有时写作“经济”,即“经国济世”,意义相同。“经世”
是指称儒家极其关心社会、参与政治,以祈求达到天下治平的一种观念。“经世”概念
最早见之于《庄子•齐物论》,其言有曰: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
圣人议而不辨。
对于这里提到的“经世”一词的含义,学者说法不一,如章太炎认为应解作“纪年”(
1);梁启超则以济世致用之义视之,他出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为
r****n
发帖数: 8253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证果次第 (四双八辈)
一 《杂阿含经》 八0九 (七九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
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
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
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法义分享】
◎十个结就是:(一)身见结(二)戒禁取(三)疑结(四)贪欲(五)瞋恚(六)色
界贪(七)无色界贪(八)掉举(九)我慢(十)无明。
◎初果:断前三结:断身见、戒禁取、疑结。
二果:断前三结,而且贪、瞋二结渐淡薄。
三果:除断前三结外,贪瞋二结也断除。这是断前半的五下分结,但后半的五上分结仍
未断除。
四果:十结全断。贪、瞋、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不再颠倒梦想。契入无为、无学位

◎能证到三果,已是人间少有的阿那含圣者,但要注意的是,仍有五上分结未断,仍是
我慢未断、仍是无明所覆。所以不要得少为足。
二 《杂阿含经》 八三四 (八二二)
何等为增上戒学?是比丘戒为满足,少定、少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戒学
,彼如是知、如是见
r****r
发帖数: 755
21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赵跃辰
禅定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缺少对禅定的了解,会给佛教史的研究增加
许多困难。但是现在很少有专门的著作能把禅定讲清楚,也很少有人讲清楚。这导致了
在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关于禅定的传说,使禅定神秘化、神话化。今天我尽个人能力
给大家介绍一下禅定的实际情况。
解说禅定的困难
禅定不仅仅属于佛教,其他宗教修习禅定的也很多。据说早期基督教、伊斯兰教的
苏菲派也都有禅修手段。但佛教的禅定与其他宗教的禅定在目的上有根本不同。这个根
本的不同点在于:佛教禅定的目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现量体会缘起性空正见,契入空性
。但是近代以来,真正能从基本概念与基本练习角度讨论禅定的书籍非常少,这造成了
大家对禅定的不了解,从而形成了各种神秘,成为形形色色的无知传说的温床。造成这
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禅定者。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是一样。不论古代还是现代,
真正有很深禅定功夫的人的数量总是很少的。古代的禅修大家可能比现在稍微多一点。
不过差距也不是太大。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下面的第二个困难。
第二个是缺乏名言共许下的语言传递信息。什么叫缺乏名言共许
Y**u
发帖数: 5466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猿意马如何对付
二十一、坐禅时可以听音乐吗?
柔和音乐能陶冶性情,消融瞋习,尤其坊间一些「禅曲」,其旋律彷若佛国仙境的梵乐
,清幽美妙,闻之尘嚣尽散。或有以念佛持咒音声、梵呗赞佛曲调的,即所谓「梵音海
潮音,胜彼世间音」,梵音庄严清雅,可令闻者身心净化,引发虔诚的宗教情操,也能
达到信仰上的效果。
禅修的方法很多,听音乐是耳根与声尘的接触,如能让自己身心清净下来,并无不
可。但禅修最好要有一个固定、专注的观察目标——所缘境,如数呼吸、观呼吸、观佛
相、念佛号、持咒语等禅定门的修持,亦可观感受变化、观心念变化、观胜义(实相)
等智慧门的修持。对于初学坐禅的所缘境,应注意几点原则:
l要简单,不要复杂。
2要固定,不要常换。
3要能制伏烦恼的。
4要能契入正理(三法印)的。
以上原则,只要能让心清净,能降伏自身的烦恼妄想,进一步以空性智慧断除烦恼
习气,都可作为禅修的所缘对象。禅修最好不要依赖外在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一时无
法取得怎么办呢?所以,平时生活,听听音乐无妨,如真要禅修,还是少用,可与不可
应善自斟酌为要,否则禅定中尽是音乐,成了幻境,反受其害。打坐是提高自我的意识
, 而不是沉迷于什么幻想。
b*****l
发帖数: 3821
23
由于种种原因,现年已九十七岁高龄的印顺法师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地写作,以自
己的想法和方式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从而最终奠定了其在台湾佛学研究界的权威地位。
与此同时,自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印顺法师的著作开始缓慢地但却是持续不断地
流入大陆地区,从而也在大陆佛教界和佛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他在学界的声望
,中国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教授的评价很有代表性。他说:
印顺法师的佛学著述和阐扬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从信仰层圈出发,契入社
会、文化层圈,完成佛教的现代转向奠下了理论基础。印顺以他透彻的理性思辨和冷静
的科学精神,提升了台湾佛教的学术水准,其著述丝毫不逊于一流的日本佛教学者和基
督教神学家。可以这样说,在当今中青年佛教徒和佛教学者中,不管是印顺思想的忠实
信徒,还是从原教旨主义角度对印顺提出批评者,几乎无一不受到印顺思想的洗礼。慈
济功德会、佛光山和法鼓山这三大山头的社会实践和事功,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印顺人
间佛教的理论。……出家人以本身的学术实力进入大学任教,亦成为寻常之事。
据此,他将印顺法师视为是「出家众的杰出代表」。
对于学术界如此看重的印顺法师,由于他的思想非常博杂,
r****n
发帖数: 7315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非正常人类研究: 宁铂

哈哈哈。。。我就记着,名人在契入空性的关键之处无法指明。
w*********r
发帖数: 2192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契入空性的关键
可不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先解释空性? 谢了。
w*********r
发帖数: 2192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契入空性的关键
切入空性的作用是什麽?
O*********9
发帖数: 552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契入空性的关键
要将坚固的能所串习执着破坏
比较难呀
不稳定呀
重复差呀
r*****d
发帖数: 922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契入空性的关键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J******s
发帖数: 7538
29
《杂阿含经》 八0九 (七九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
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
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
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法义分享】
◎十个结就是:(一)身见结(二)戒禁取(三)疑结(四)贪欲(五)瞋恚(六)色
界贪(七)无色界贪(八)掉举(九)我慢(十)无明。
◎初果:断前三结:断身见、戒禁取、疑结。
二果:断前三结,而且贪、瞋二结渐淡薄。
三果:除断前三结外,贪瞋二结也断除。这是断前半的五下分结,但后半的五上分结仍
未断除。
四果:十结全断。贪、瞋、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不再颠倒梦想。契入无为、无学位。
◎能证到三果,已是人间少有的阿那含圣者,但要注意的是,仍有五上分结未断,仍是
我慢未断、仍是无明所覆。所以不要得少为足。
a*****y
发帖数: 3318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僧侣与科学家》
第三章 寻找造物主
是否有个组织的原理?
每当我们想到宇宙出奇地和谐与精确,总会使人想像必有位全知的造物者,或者,
从世俗的观点来看,必然有某种创生原理与宇宙歙然相合。这种全能的造物者可以解释
一切,毋需我们惊诧于繁复万端的宇宙如何源起、生命怎么发生,或无灵性物质如何与
生命的有灵性物质相容。是否有位创造主,这个问题乃是是区别当今各伟大宗教的关键
:就佛教而言,“第一因”的观念经不起分析。此外,不少科学家也反对上帝的必要性
,主张这出奇和谐的宇宙乃是生于偶然。但也有另外一些人相信,有个组织性的原理在
这个世界中运作。这种原理是否经得起分析?是否必要且合乎逻辑?
郑:自十六世纪以降,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就越来越微不足道。一五四三年,波兰
神父哥白尼发现地球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之一,顿时把地球踹下宇宙中心的宝座
。从此以后,哥白尼幽灵就一直纠缠着我们。先人于是想,既然我们这颗星球不是宇宙
中心,那么太阳一定是了。可是,接着出了一位叫谢普得的美国天文学家,发现我们的
太阳只是数千亿颗星体形成的银河系上的一颗边陲星体而已。现在我们更已知道,可观
察的宇宙半径为一百五十亿光年,里面有上千亿个星... 阅读全帖
l*t
发帖数: 169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没有道教的朋友
那就没法搞清楚道德经说啥了。
不左不右,从中契入即可,所以鸡和蛋就解决了。
G**W
发帖数: 1865
32
事持及理持---五种层次之念佛法门
(本文原载《慈云杂志》)
如何契入念佛法门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顿兼修的修行法门。尤其适合繁忙紧张生活的现代人。念佛法门简
单易学,八十老翁念得,三岁孩儿也念得;大学教授念得,贩夫走卒及不识一字的阿公
阿婆也念得。但能信心具足,皆可依其根机而获得或多或少的利益和感应;若能深入佛
法、细意思惟,乃至能因念佛法门而明心见性。有极少数人因为自视为利根人,不屑于
念佛,而丧失修行上的大利益,颇令人惋惜感慨。
念佛虽然人人念得,却因根器及知见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层次。兹将持名念佛法门所修之
境界,由浅至深,简略分述于后:
一、随兴持名︰此种人刚开始学习念佛法门,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念佛!甚至不知道「念
」佛与「念」佛之不同。只是听说念佛好,便跟着别人学念佛,从持念佛名开始。口中
虽在念佛号,心中却老是在打妄想。贪瞋痴慢疑,样样皆不离。偶尔参加念佛共修,遇
到刮风下雨或心情不佳,便不参加共修。平常心中默持佛号,也只是随兴默念,大约是
打妄想的时候多。
二、念佛不辍︰此种人因为过去生所种善根福德为因,今生复有善侣提携接引为缘,常
与念佛人伴党;渐渐知悉...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须深盗法与法住智
释悟因
◎须深,就靠你了!
另外还有个例子。当年佛陀带著弟子们修行,弟子们都在缘起法中,得到佛法的安住,也得到自在。当时,很多国王大臣、居士也都依据佛法修行而得到利益,所以对佛教团体的供养也就慢慢地多起来。其他外道发现,奇怪,怎么大家都跑到佛教那儿,不要说佛教的徒众愈来愈多,外道的徒众愈来愈少,连供养也跟著减少。这些外道们便集合起来,共同讨论个解决的办法,认为需要到佛教那儿看一看,学学他们的东西,再回来自己这里运用,这样就有衣食了啊!他们讨论之后,便公推比较聪明,向心力也比较强的,去做这个盗法的工作,那个人的名字就叫须深。
◎禅定不用修很深,也能解脱?
须深身负重任,来到佛教的僧团,请求出家。于是须深剃度、受戒,也接受修法。须深跟著一群比丘们修法,过了半个月后,有位比丘对须深说∶「我们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须深感觉到奇怪,便向他的老师问道∶「你们怎么都没有修初禅,初禅修完后修二禅,二禅修完修三禅,三禅以后修四禅,却说你们的梵行已立,生死已了。若大事都已成办好,应该是先修初禅、二禅、三禅,最后四禅,然后才是梵行已立啊!怎么会差这么多呢?」结果那几位比丘回答说∶「我...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慈悲没敌人,智慧没烦恼
龙树「慈悲如美药,智慧如苦药」
《大智度论》卷27〈1 序品〉∶「复次,是大慈、大悲,一切众生所爱乐;譬如美药,人所乐服。智慧如服苦药,人多不乐;人多乐故,称慈悲为大。」
《大智度论》卷13〈1 序品〉∶「问曰∶今说尸罗波罗蜜,当以成佛,何以故乃赞天福?答曰∶佛言三事必得报果不虚∶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处,修定得解脱。若单行尸罗,得生好处;若修定、智慧、慈悲和合,得三乘道。今但赞持戒现世功\德,名闻、安乐后世得报,如偈所赞。譬如小儿,蜜涂苦药,然后能服;今先赞戒福,然后人能持戒,能持戒已,立大誓愿,得至佛道──是为尸罗生尸罗波罗蜜。」
此段说明我们对修学应先赞叹戒福业,等他对此福业有了信心,因缘成熟他就会发心持戒,若持戒之后,接著就会发大宏愿,勇往前进,直至功\德圆满而成佛。这个对初学先赞叹戒福业的说明,宛若喂小孩吃苦药时,得先以蜜涂上,因蜜糖而消除对苦味的害怕,所以也就放心安心地服食,当然吃药病就会好了。此处的苦药,乃用于诱导初学向上之意。
《大智度论》卷66〈45 叹信行品〉∶「「安稳」者,众生著常教无常,著乐者教苦,著实者教空,著我者教无我,如是等名安稳。凡夫人闻是,当时虽不喜乐,... 阅读全帖
l*******l
发帖数: 13923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 佛所讲的,意在言外 ~zt
1 《华严》跟《大智度论》里面都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第一等聪明
智慧的人,他读佛经,不会明了佛经里面的意思。为什么?他只看到文字的意思,
不晓得佛法跟一般的书籍不一样,佛法的意思意在言外。
2 佛法是教你要契入,教你去证得。如果你去探讨佛经里面的意思,这一句怎么讲法,这
一段是什么意思,全都变成望文生义,那就糟了!
3 佛所讲的,意在言外,你要会体会,决定不能执着。执着佛的言语,执着经上的文字,
那就错了。佛在经上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
4 经典展开,你把万缘放下,把妄想杂念放下,意思一看就明白了。为什么?佛的教诲是
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他的自性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释迦牟尼佛自性流露出来的,跟
我们自己自性流露出来的无二无别,味道就出来了。
a*******g
发帖数: 867
36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回答居士的问题,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事情。
但是,我觉得更有学问的问题是如何提问题,这个比如何回答问题更重要。因为对于出
家人来说,用全部的时间精力去学习佛法,体会佛法,所掌握的理论及身心的感受肯定
足以传递给居士的。
居士能听进去多少,能获益多少,能对身心产生多大的改变,最先取决于他所提的问题
,以及提这个问题背后的心态。
如果问题提的好,提的有足够的能量接通出家人内心的电流,那就事半功倍。
福慧营把学员组织起来,分成圈,每个圈两个出家人,大家分别向这两个出家人提问题
。我和中国佛学院的心舜法师一组,回答居士的问题。
居士中,有的刚刚接触佛教,有点信心,有的只是作为旁观者、观察者,有的了解一些
佛门的名言、典故,有的在近年兴起的儒家文化热中获得一些熏陶,有的是老修行,有
的将信将疑,但是迫切地想解决自己生活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那样一个场合下,出家人总是希望用这一点点缘分最大限度地利益眼前的人,也能够
在居士身上学到东西。
此时,发现,在出家人和在家人之间,有一道不太容易突破的隔膜,在家人在这种场合
总是把自己保护起来,迫切地想证明自己对佛法是有一些认识的,是有...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37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下山去一家店铺买些东西,店主见是龙泉寺的出家人,就问了很多问题,诸如,为什么
半年前一件很小的事情自己就是想不开,现在还提起来还难过;为什么自己会失眠;为
什么自己总是不知足;为什么整天都觉得无所事事,一片茫然、无聊;为什么自己每天
都会胡思乱想……
幸亏没跟她讲什么,因为接下来,她就自己开讲,讲了很多话,都是如何对治自己
的这些烦恼的,比如小事要想开一点啊,人生要知足啊。
她还说,她觉得身体不舒服,去医院看,大夫说,你没病,就是想得太多。
她也知道想的太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岂止是她不知道怎么办?我们也是道理懂了一大堆,但落到事项上,道理总
是敌不过烦恼。
我们每天都有课,课上都是在帮我们分析烦恼、认识烦恼、对治烦恼。所有的这些
功夫只要拎出来一个,用上功,就够可以的了。
但,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仅仅是把对事物的观察习惯由外向内地转一下,就要耗
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最近在学习师父的早斋开示,字都认识,句子也读的懂,道理似乎也明白,但是,
自觉离真正的意趣和境界依然十万八千里。
就等于没听懂。不过,没听懂,我也要知道哪里没听懂,比如有一篇,卡...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朋友十剂[转载]
朋友如果有了隔阂误解,要如何消除距离,才能促进良好的关系呢?
01.好心一片:以正直、关爱、提携的心和朋友交往。
02.爱语三句:朋友见面,至少要有几句好话,“你现在看起来好年轻哦!”“你
好发福哦!”“你真好命呀!”
03.忍耐一时: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正是这个意思。
04.慈悲全用:能以慈悲心对待朋友,如菩萨的慈愍众生,则无事不能忍,无事不
能容。
05.布施五钱:对于钱财,要有“分一半也无妨”的气概。
06.信用始终:比方“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已经承诺的事,要尽力履行,切莫
虎头蛇尾。
07.感谢万分:受朋友施助,无论身行、口说、意念,都应该存至诚的谢忱。
08.体谅一点:体谅可以润滑彼此间的磨擦,消弭不愉快的裂痕。
09.恭敬十成:恭敬可以升华友谊的境界,美化两者的交情。
10.方便不拘多少:为人处事,虽然要有原则,有时候不妨略作变通,开方便法门
对待。
对于朋友的相处,这十个方法到处都能行得通。
另外,朋友怎样相处?依照佛陀指示,我再送给各位四句话:
01.你大我小。
02.你对我错。
03.你好我坏。
04.你有我无。
这些看起来很平淡,但是都很...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6523
39
I read something about 拉玛那·马哈希, and here's some bio intro on him: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890814/
Is the comment above (also copied below) accurate? May I know what you think
of him?
==================================================================
“与其沉迷于猜测,不如当下寻找永远在你之内的真理!”
“和平是你的自然状态,是心智阻碍了你的自然状态。当心智消亡,你便会了
悟永恒的和平。”
“问:如何收摄心智?
答:如果了悟自性,那就无心可收了。当心智寂灭,自性自然辉耀。悟道者的
心智可能是活跃或者不活跃;自性独自存在。因为心、身、世界皆不离自性,不能独立
于自性之外。它们能相异于自性吗?只要觉知到了自性,一个人何必担忧这些幻影?它
们如何能染着自性?”
印度灵性大师拉玛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印...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禅修几个误区Zz
泉边林下
1:过度追去安住分而忽略观察分;
很多修行禅那者过分追求禅定,而忽略了禅定中的观察。把佛教的禅那修成单纯的寂止
,这样的话,即使寂止修得很成功,也只是某个禅天的禅那,和我们的解脱目标相差实
在太远,所以般若观非常重要。很多人过分迷恋四禅八定,老实说,我们用一生的时间
能实现四禅八定吗?即使实现了,又能够解脱吗?实际上初步修行禅定者即使他有安住
的能力,他的安住时间不允许超过整个禅那的百分之十,也就是说,初期的禅定者要求
在十分之九的情况下是在观察分。有的人把四禅八定和禅宗划在一起,这完全是个误解
,佛教的禅那区别与四禅八定的正是观察分,借用禅定力量来突破能所对立的执着,把
禅定当做契入本觉的手段和助力,在奢摩他的基础上做毗婆舍那。也就是用在寂止的基
础上做观察修,因此正见的树立特别重要。
2:修法的单调性
用单一的手段调服自相续,比如修数息观的不会灵活利用不净观,修念佛观的不能灵活
观心等等,我们调整自己心相续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自己心的现量来做调整,比如烦
恼非常重的要用剖析调服,心的粗分已经初步安定的情况下用直视调服,直视调服还要
根据自己心的现量做粗直视和细直视调服,...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Zz
济群法师
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讲座的内容大概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以佛法的要领与修学次第为主;第二场讲座
以皈依为中心,会带着大家一起做皈依的共修。
我们第一场要讲的是佛法的要领及修学次第。我觉得这是一个蛮重要的问题,因为我发
现很多人修学佛法很多年依然不得要领。佛法非常博大精深,佛教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
圣经,佛教有汉传、藏传、南传,汉传佛教又有八大宗派。对一个修行佛法的人而言,
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引导,光凭自己去修学是蛮难的。但是目前在我们佛教界而言
,真正能够给信众一个非常合理的引导的老师、方法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皈依之后
可能就成了孤儿了,没人管了。还有的人呢,自己不甘心,会去看很多书、很多经典,
但在修学佛法上,还是依然不得要领。即使对佛法在道理上能有所领会,能不能用的起
来呢?能不能真正用佛法来改变你的生命,改变你的人生,用佛法去对治你的烦恼,把
你所学的佛法落实到修行上,能不能做得到呢?恐怕很多人还是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
么呢?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佛法一直缺乏一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我们传
统的每一个宗派都代表着一个修学体系,比如说天台宗、法相宗、唯...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姜敦: 法语微言(摘录)
http://tantra.blogbus.com/logs/110072231.html
阿姜敦: 法语微言(摘录)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Gifts He Left Behind——The Dhamma Legacy of Ajaan Dune Atulo (Phra
Rajavuddhacariya)
Compiled by Phra Bodhinandamuni
Translated Ven. Thanissaro Bhikkhu
*
“觉醒者不谈他们觉醒了什么,因为它超越了一切言语。”
*
“无论思考多少,你不会知道。
只有止息思考时,你才知道。
不过,为了知道,你还得依靠思考。”
*
“当你能够把心从它牵涉的一切事物中分离出来时,心就不再系缚于忧伤。色、声、香
、味、触,是好是坏,取决于心去外面以该种方式的造作。心无明辨时,它误解事物。
当它误解事物时,就在一切绑束身心的事物影响之下痴迷。我们在身体上所受的恶果和
惩罚,是别人多少能够帮助解脱的。但是,内心在杂染与渴求的绑束下造起的恶果,只
有我们自己才能学会解脱自己。”
“圣者们已经...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3
时,尊者阿难白佛言:「奇哉!世尊!大师及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义、同味,我
今诣上座(名上座者)问如此义,亦以此义、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说。我复诣
五百比丘所,亦以此义、此句、此味而问,彼五百比丘亦以此义、此句、此味答,如今
世尊所说。是故当知:师及弟子一切同法、同义、同句、同味。」
佛告阿难:「汝知彼上座为何如比丘?」
阿难白佛:「不知,世尊!」
佛告阿难:「上座者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已舍重担,正智心善解脱,彼五百比丘亦皆
如是。」【契经杂因诵】
f***2
发帖数: 162
44
我磕大头忏悔业障的缘起(一)
——惭愧末学合十供养一
切如母有情
作者:卓玛拉措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2009年8月31号惭愧末学遇到善知识讲解《阿弥陀经》,我的业障深重,整天的听法,
我基本上没听懂几句,而且昏沉散乱不间断。但是当天晚上发愿开始吃素(这是我第一
次接触佛法)。
2009年9月1号(也就是开始吃素的当天晚上),我梦到自己在一个黑暗,并且哭叫声很
凄惨的地方,我看到路的两边都是油锅,有样子怪怪的人把光着身体的人放进锅里,一
次次的放一次次的叫,我又看到有人光着身子被押着从我的身边走过去,我也跟了过去
。只看到那人被样子怪怪的几个人押到一个大桌子前跪下,桌子的前面有一个大块头像
领导的人,他样子凶得很,说话很大声,旁边有一个大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建寺庙,
念经,放生的画面,那个大块头领导立即面带了笑容,并且让样子怪怪的人给这个人递
上了衣服。过了一会那个人被很客气的原路带出去了。另外一个跪着的人,镜子里面是
一群男男女女...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甘露的迷思
『戏论老人云,
甘露丸食成就及治百病云云,此同吃香灰等,皆唯遍计执性妄想臆度。
藏密外道施设转经轮,谬以为大转法轮,转动一圈即同读诵经文一遍,用电动马达日夜
不息转动,即能获得无量功德?
又于屋顶系天马旗经幡,随风吹动摇曳即诵完经文,如此以风代人诵经替人修行?
清风不识字何必偏翻书,无情风为有心无心耶?莫谓风无分别心诵功德更胜凡夫心分别
。有人教直心诵《金刚经》不起分别,不必了解经义,才能契入苦空无常甚深义,若起
一念分别即是葛藤不会无相?诵经不解经义鹦鹉学舌,诵经不起分别风亦诵得。』
G**W
发帖数: 186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甘露的迷思
『戏论老人云,
甘露丸食成就及治百病云云,此同吃香灰等,皆唯遍计执性妄想臆度。
藏密外道施设转经轮,谬以为大转法轮,转动一圈即同读诵经文一遍,用电动马达日夜
不息转动,即能获得无量功德?
又于屋顶系天马旗经幡,随风吹动摇曳即诵完经文,如此以风代人诵经替人修行?
清风不识字何必偏翻书,无情风为有心无心耶?莫谓风无分别心诵功德更胜凡夫心分别
。有人教直心诵《金刚经》不起分别,不必了解经义,才能契入苦空无常甚深义,若起
一念分别即是葛藤不会无相?诵经不解经义鹦鹉学舌,诵经不起分别风亦诵得。』
l***o
发帖数: 1111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经中英文对照请教
可能是各人契入的角度不同吧。
俺个人的粗浅体会,它们讲的都是心,也就是自性,也就是真空妙有。各部经里虽有不
同扩展,但万变不离其宗,通篇讲的都是这个根本。以下仅摘经中的几句:
心经:“色不异空数句。心无挂碍”,etc...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etc...
六祖坛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
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etc...
楞严经、华严经里就更多了,不胜枚举。而且楞严经里的“反闻自性”,就是禅宗的参
禅。
我对南传不太了解。感觉北传里提到的“空”,并不是说空无所有,而是说凡有形相者
都有生灭。自性则一无所染、一无所著,无所滞碍。
回过头看,俺以前学了n年佛,都是在舍本逐末,提着头到处找头。“佛性不二,众生
平等,皆可作佛”,这话以前是人云亦云,佛说如此我才说如此,现在才发现,原来事
实本该如此。难怪佛说自己说法四十九年,实未说一字。因为这个法不是佛创造的,而
是佛发现的。法本如是。
f*******e
发帖数: 5594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给继续战斗的几位同学
很高兴你愿意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先说阿含经的正见是如何获得的,比如无常。这个是可以通过日常的经验以及当今的现
代科学角度来契入的。因为在当今的世间,认同现代科学的人应该还是大多数的,虽然
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那么,通过逻辑推理,就可以知道,世间万物确实是无常的,
变化不定的,没有什么东西我们知道的,是恒久不变的。虽然与完全理解无常还有一段
距离,但这就是正见的起步了。
你问“为什么不是每个人看阿含都能产生正见呢?” 我想这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一、
各人的理解能力不同,你也提到了。再简单的东西,也会有人理解不了,况且,阿含经
里面不少概念并不是那么直接的。但这个并不一定说这个人的思维能力就如何差,而是
每个人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就比如,有人数学好一点,有人化学好一些,有人擅长经营
赚钱,有人擅长做菜、园艺。你要让他们换过来做,就不一定做的好了。二、在看阿含
经之前,已经有了其他的信仰,比如基督教等。那么,他们已经相信上帝是万能的,那
么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无常、无我怎么可能正确呢?所以,这个与理解能力无关。三
、各人的目的不同。不少人学佛法,只是为了生活的更好点,心态更平和一点,未来的
...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49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妙法莲华经 简介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梵文:सद्धर&#
मपुण्डरीकस&&#
2340;्र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法
华三部经之一,其余两部经为《无量义经》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梵文 Sad-
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
莲华)为喻,象征每个众生都有本来自性清净的真如佛性,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之
洁白、清净、完美。Sūtra 意为“经”,故此经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
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
了义。在天台宗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槃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
明示不分贫富贵贱,只要依循佛法,人人皆可成佛,...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与唯心是同还是异
然而,如果要归结八识心王,那就只有一个心,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又称爲如来藏。我
们眼耳鼻舌身还有意识,以及末那识,这七转识都是由阿赖耶识现起,因爲出生五色根
以及七转识的种子是由阿赖耶识所执持的。有情依着他的业来受报到六道中,所面对的
种种的苦乐的果报境界,也都是由阿赖耶识的相分所显示的。这也就是说,三界一切众
生的正报身,以及他种种苦乐境界的依报,都是第八识所现,所以才说「三界唯心」,
都是唯识这个阿赖耶识所现。不仅凡夫众生如此,四圣法道中的佛菩提道及三乘解脱道
,也都是依八识心王而显现丶而修丶而证。正如《金刚经》中有〈依法出生分〉,「依
法出生」是说依於这个法而有般若波罗蜜多出生,也就是依於这个法而有到达无生无死
彼岸的智慧出生;当然所依的这个法,不会是说世间法的蕴处界,一定是说一切法界中
的真实相,也就是常住不变异的真如心——第八识如来藏。只有常住而不变异的真如心
如来藏,才可能出生诸法,才是一切法界的实相;凡是会断灭的法,会间断的法,或者
是无始以来一直常住,但是未来也可以坏灭的法,都不可能出生万法。
所以,依法而出生的一切法,这一切法是包括三乘菩提,否则不能称爲一切法。这个「
...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